-
1 # 沉墨I方之城
-
2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很火,也讓很多觀眾喜歡上了皇太孫朱瞻基。而電視劇中湯唯扮演的女主角孫若微就是這個話題中的孫貴妃,電視劇中對這位貴妃的出身做了很大的改動,把她塑造為一個要替父報仇的“呂四娘”。
而在真實的歷史中這當然是沒有的事情,她出身平凡,家世清白,是因為長得漂亮所以才被挑選入宮的。古代史書有個傳統,記載女性時往往不記載其名字,所以電視劇中的“若微”也是編劇給她取的新名字。
這位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孫氏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後來搖身一變成為了國丈,官越升越高。但是出身平平的孫氏怎麼會被大明天子看中呢?原來是因為明仁宗朱高熾的丈母孃彭城伯夫人和孫氏是老鄉,她晚年經常出入宮廷,回到家鄉,所以就聽說這個孫氏長的非常漂亮,而且還很賢德。
明朝有一個規定,為了防止大臣們透過和皇帝建立政治婚姻,從而專權擅政。所以朱元璋就規定明朝皇帝們只能娶民間女人為皇后。
凡天子及親王、後、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皇明祖訓》孫氏被彭城伯夫人挑選入宮的時候才10歲,當時朱棣命令太子妃張氏負責教導孫氏宮中禮儀。後來朱瞻基大婚,選定濟寧胡氏為正妃,也就是後來的胡皇后,而孫氏成為嬪。但據說這位孫氏和朱瞻基一起長大,關係還不錯,朱瞻基繼位以後,就把她破格提升為貴妃。
宣宗即位,封貴妃。故事: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明史·后妃》本來孫氏這輩子應該都沒有可能成為皇后,但是由於原配胡皇后一直無法給朱瞻基生下兒子,連生兩胎都是女兒,孫氏的頭胎也是一個女兒,但後來搶先比胡皇后生下了一個兒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上遂召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楊士奇入。諭之曰:“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但當時的大臣們普遍都反對這件事,沒辦法朱瞻基只好親自找到胡皇后,希望她自己以“無子”為理由主動退位,好說歹說徵求了胡皇后的建議,朱瞻基又在程式上隨便找了幾條胡皇后的過失,就這樣把胡皇后給廢除,讓孫貴妃成為了皇后。
三年三月,胡後廢,遂冊為皇后。英宗立,尊為皇太后——《明史·后妃》朱瞻基駕崩後,她就被尊為孫太后。土木堡之變爆發後,在孫太后的主持下同意讓郕王朱祁鈺繼位主持國政,這是因為當時皇太子朱見深還是一個嬰兒,所以才讓朱祁鈺出來主持國政。但後來朱祁鈺霸著皇帝位置不願還給朱祁鎮,也是在孫太后的同意下,最終才發生了奪門之變。
可以說在這段歷史裡,孫太后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不出意外的話,《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肯定會被塑造成為一個“宣太后式”的女性。但不得不說,從靖難之役到奪門之變,這段歷史確實是值得一拍的。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
-
3 # 澹奕
胡善祥,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元配皇后,也是明朝第一位被廢黜的皇后,按照典籍記載胡善祥被廢位的原因是“無子而多疾”,所以在宣宗的授意之下,胡善祥主動“請辭皇后之位”出家為尼。
當然,“無子而多疾”是事實,但卻並非是胡善祥被廢的最主要最真實的原因,當年宣宗不顧皇太后張氏與朝臣強烈反對,執意要廢了胡善祥,更多的還是因為寵愛貴妃孫氏,所以才有了廢嫡這麼一出。胡善祥被廢之後,皇貴妃孫氏成為宣宗的繼後。
按照明朝的相關規制,后妃們的家世不能太過顯赫,即便得寵,其孃家受到的恩賞也不能太過,以免造成外戚干政,所以明朝除了成祖皇后徐氏之外,出身基本上都不高,胡善祥自然也不例外。胡善祥的父親在錦衣衛任職,雖然因為女兒成了皇后升職為正二品,卻也就是個寄祿的虛職,胡家地位並不算很高,但也是清白門戶。
胡善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教森嚴,素來以賢而出名,所以朱瞻基還是皇太孫的時候,成祖朱棣與太子妃張氏,就挑中了胡善祥作為朱瞻基的正妃。胡善良寬厚仁慈,性情也非常柔順,在後宮之中很得人心。但朱瞻基卻並不喜歡這個老實巴交的皇后,而且胡善祥伴駕多年,膝下只有兩位公主,始終沒有生育皇子。
古代正妻沒有生育男嗣繼承人,的確是個大問題,歷史上首位廢后,漢景帝薄皇后就是這麼被廢掉的,然而唐朝以後,由於繼嗣規制的變動,即便是民間因為正妻無嗣而被休棄的事也大量減少,更何況是皇家。皇后乃是後宮之主,所有皇嗣都要認其為嫡母,所以皇后到底有沒有生育並不什麼大問題,不足以成為被廢的正當理由。
“無子多疾”,除了無子之外胡善祥被廢的主要原因是“多疾病”。現代人看來感覺匪夷所思,妻子若是有疾病,不是更應該好好照顧麼,怎麼還變成將其休棄的理由了?可在古代,“惡疾”甚至是七出之條之一,當然,這裡指的是病重到無法參加家族祭祀的地步。而胡善祥就算多病,也沒到那種地步,而且尷尬的是,胡善祥活得比明宣宗還久些。
明宣宗當年執意廢后,引發前朝後宮的一致反對,包括其生母張太后在內,都不同意廢黜胡善祥,可見明宣宗廢后,必然是沒有正當理由的。而讓明宣宗執意如此,非要做出這種給自己留下汙點的舉動的理由,還是因為對於孫貴妃的寵愛。
孫氏,也就是宣宗後來的繼後,自幼入宮陪伴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兩人也算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正妃的時候,孫氏只能為太孫嬪,可雖然低一等,朱瞻基對其卻非常寵愛。孫氏與胡善祥對朱瞻基意義不同,胡善祥就好像空降兵,是家裡挑選來的正妃,而孫氏卻是陪伴自己長大的人,感情自然不一般。
宣宗登基是時候就像廢了胡善祥,讓孫氏做皇后,可畢竟初登大寶說話沒啥分量,失敗了。但朱瞻基還是為了顯示對孫氏的寵愛,破格在其貴妃銜前加上“皇”字,稱皇貴妃,讓其同時擁有金冊金寶,而這原本是隻有皇后才能享有的。可以說,朱瞻基對孫氏、胡善祥之間的感情,完全就是天差地別。
而徹底打敗胡善祥的,還是後來孫貴妃率先生育了皇長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宣宗膝下本來就子嗣不多,孫氏生育皇嗣自然也是母憑子貴,而這時候,沒有生育男嗣就成為了胡善祥的致命缺陷。即便有皇太后與前朝的支援,胡善祥還是保不住自己的後位,更何況胡善祥本身就不是個好鬥之人,在宣宗的逼迫之下,她直接“主動請辭後位”,成了道姑。
朱瞻基因為個人的好惡,廢胡立孫,這也成為其晚年非常後悔的一件事,好在孫氏並非諂佞,沒有禍害明朝江山。
-
4 # HuiNanHistory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就是胡善祥。
她是明朝的第一位廢后,下場極為悽慘。朱瞻基廢后的原因,可以說是埋藏了十幾年,這樁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雷。
永樂十五年(1417),來自山東濟寧的少女胡善祥因為賢德的名聲,被明成祖朱棣選為愛孫朱瞻基的皇太孫妃。
胡善祥滿心滿意地期待著未來的宮廷生活,卻不知道這樁婚姻對她來說是個雷。
原來,早在胡善祥入宮前,朱瞻基就已經有心儀的太孫妃物件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孫貴妃。她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推薦入宮,由太子妃張氏親自教導宮中禮儀,但現在只能讓位於胡善祥,孫氏屈居於嬪。
這個時候改變婚姻物件,無疑是讓朱瞻基不快的。在朱瞻基看來,胡善祥就像是朱高煦那樣,都是祖父難為他們太子東宮的象徵。
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即位後,胡善祥被封為皇后,孫氏成為貴妃。
按照宮廷制度。皇后有金冊金寶,貴妃有冊無寶。朱瞻基為了彌補孫貴妃,特意破格,制金寶賜與孫氏。
因此,朱瞻基其實早就想要廢后了。由於胡善祥長期無子,且孫貴妃這個時候生下了皇長子(一說為隱取宮人子),給了朱瞻基廢后的藉口。
宣德三年(1428),朱瞻基以胡善祥無子多病為由,命其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善祥被賜號靜慈仙師,居住於長安宮,孫貴妃終於成為了皇后。
總而言之,這樁無愛的婚姻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
5 # 畫素說
即是無愛何必勉強,朱瞻基對胡皇后根本沒有感情,且胡皇后接連誕下兩個女兒,並未曾給朱瞻基誕下一兒半女。胡皇后雖賢良淑德,當皇后期間更沒有做過什麼錯事,但是,朱瞻基就是對她不感興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一、原配胡皇后胡皇后原名胡善祥,錦衣衛百戶胡榮第三女,其以賢聞名,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在朱瞻基還是皇太孫的時候,朱棣便將胡善祥欽點為太孫妃,明仁宗朱高熾登基為帝后,為太子妃,那麼等到朱瞻基登基為帝之時,胡善祥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后。
不過在封胡善祥為皇后的期間,發生了一件有違舊時宮廷禮制的事情。按照舊時宮廷祖制只有皇后被冊封才可賜金冊寶印,貴妃及以下有冊無寶。但,就在冊封之時,明宣宗卻額外製作一份金寶賜予孫貴妃,張太后則是出於對朱瞻基的溺愛也就同意了,有了朱瞻基開了頭,接下來明朝歷代皇帝冊封貴妃時冊、寶俱備。
二、兩小無猜孫若薇我們從朱瞻基違古制,賜金寶予孫貴妃就能看出朱瞻基對孫貴妃之感情。那麼是什麼力量讓朱瞻基如此深愛孫貴妃呢?甚至為之逆古制。
原因在於孫氏年幼之時便進入了皇宮,由當時還是太子妃的張太后(朱瞻基之母)教導宮中禮儀。所以,年幼的朱瞻基與孫氏便成為了兩小無猜的玩伴,也就是說朱瞻基與孫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於青梅竹馬。但在朱瞻基嫡妻的問題上朱棣選定了胡善祥,那麼無論朱瞻基多麼愛孫氏都只能為嬪。這也解釋了為何朱瞻基登基之時為孫氏賜寶。
三、時機成熟,廢黜胡氏改立孫氏朱瞻基登基三年後,隨著孫氏為朱瞻基誕下了長子朱祁鎮,而胡皇后僅有兩女並無兒子,與朱瞻基大權在握後,胡皇后的地位顯得岌岌可危,朱瞻基逼迫胡皇后辭去皇后之位,改立孫氏。
雖說胡皇后自入皇室,就小心翼翼的伺候公婆,為朱瞻基把後宮管理的僅僅有條,以博取朱瞻基的喜愛。但,她的所有努力都沒能換來朱瞻基的寵愛,沒有感覺就是沒有感覺。
好在張太后十分喜愛賢德的胡善祥,時不時召她居住於清寧宮。每每內廷朝宴更是命她位居孫皇后之上,算是給了胡皇后一個工單。而天下臣民們知曉胡皇后無過被廢,亦是非常同情這位品德高尚的廢后。
四、宣宗年進,悔之晚矣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隨著明宣宗的逐步成熟,每每想起自己髮妻胡皇后被廢之事,亦是後悔不已,只是廢立之事已成既定事實,且孫皇后任在,又怎能在隨意在行廢立。
在明宣宗去世八年後,胡皇后也隨著撒手人寰,她得到的也只是一個嬪位被草草安葬。
直到後來英宗復位,孫太后病逝後,朱祁鎮在錢皇后勸說之下,下令恢復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併為之另起陵園,這一刻距離在胡皇后去世已經整整20年。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個皇帝,他所在的年代是大明朝的初期,也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和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一起被稱為仁宣之治,可見歷史上對他們父子的肯定。
不過明宣宗朱瞻基在上臺之後,卻很快廢掉了他原先的皇后,而立了另外一個人為皇后。這另外的一個人是孫貴妃,而原先的原配皇后叫胡善祥,是當時山東地區名門淑女,給明成祖朱棣指婚給朱瞻基的。因為之前朱瞻基已經有了一個自己的意中人,就是孫貴妃,但是祖父強行安排的婚姻,他也不能夠反對,所以就有了後來那種局面的出現。
胡皇后叫胡善祥,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3個女兒,本來也是品貌端莊賢淑,深得朱棣的肯定,所以指婚給自己的皇太孫。而朱瞻基並不喜歡這個強行指派給他的正妻,而喜歡另外一個和他從小長大的孫氏。不過在古代一般都是父母指婚,而且尤其是朱棣這種強勢的皇帝,朱瞻基更加不敢輕易的去違抗他的命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夠娶了胡善祥為正妻,而讓孫氏當了側妃。
不過到了他當皇帝的那一天,他終於不用再忍受之前的那種無奈了。本來他沒有兒子,不過孫氏突然生了一個兒子,據說是從宮女中取來的一個,就類似於宋真宗的皇后劉娥一樣。不過朱瞻基也沒有過於追究,而是以胡善祥沒有生兒子為由,最終逼她出家,而把孫貴妃升為皇后。
仔細想一想,因為朱瞻基和孫氏本來就是真愛,而胡善祥是因為是包辦婚姻,所以朱瞻基不喜歡,所以在自己能夠決定一切的情況下,自然就廢掉了原來的皇后,立了自己喜歡的人當皇后。
-
7 # 望風瑟瑟
這個問題從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可以瞭解少許情況,孫貴妃就是劇中的孫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當然這都是按照真實歷史改編而來,既然是改編姑且看個熱鬧即可,作不得準。
從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廢胡後與立孫貴妃為後其實是一碼事,且來慢慢分析。
朱瞻基兩任皇后之出身劇中所演,胡善祥與孫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後,但真實歷史絕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圖謀刺殺朱棣被實行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攀染,村裡為墟”,那有可能兩個女兒逃出生天?明人曾記述了當時的慘狀。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碩鋪坊,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嚎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夜。東西皆汙池,黃茅白葦。少夜,人不敢行。
這個過程進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後人當時逃脫,十年也足夠把她揪出來了,所以劇中所演是編撰的故事而已。
恭讓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實身份是錦衣衛百戶胡容之女,山東濟寧人,永樂十五年,朱棣命各宮推舉皇太孫妃人選。胡善祥大姐胡善圍當時是宮中女官,便推薦以賢惠聞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宮備選,太子妃張氏見其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便選定其為皇太孫妃。仁宗即位後,皇后張氏再次親點胡善祥為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被立為皇后。
孝恭孫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孫氏,山東鄒平人,其父為永城縣主簿孫忠,當時正在明仁宗張皇后母親的家鄉為官,孫氏少年時期就頗有美色,於是永樂八年被張皇后母親送入宮中。與《大明風華》中演繹不同得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宮,與劇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樂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正妃,而孫氏被封為嬪。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後,被封為貴妃。明宣宗更是對其大加讚揚:“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從以上可以看出,胡氏與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並非建文舊朝景清之後,再加上太祖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擅政,規定皇子們選妃必須從民間家世清白之人中選起,故二人都是絕非劇中所演。
那麼為何朱瞻基要廢胡後而立孫後呢?這還是要從明宣宗朱瞻基與孫氏青梅竹馬的感情說起。說來奇怪,總管明朝,大多皇帝都專情的很,比如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以及後面的錢皇后、萬貴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愛之人,他對孫氏也是情有獨鍾。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準備立胡善祥為後,只不過在太后張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為後,孫氏為貴妃,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讓孫氏上位。宣德二年,孫貴妃為宣宗皇帝誕下長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朱祁鎮,這一來他終於找到機會,但又苦於皇后胡氏素來賢德無過,遂把眾大臣叫來商議廢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楊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言廢母者”?接著又說“宋仁宗廢后,至今史冊尤譏之”。宣宗皇帝見說服不了眾臣,於是讓他們回去考慮好再說。出大殿之後,楊榮對眾大臣說“皇帝廢后之志久矣,與其君臣失和,不如讓皇帝決定,此乃皇帝家事。”眾人皆稱善。
還是楊士奇最後拿了主意,既然說服不了皇帝廢后,那最起碼為皇后爭取一些利益總是好的,於是第二天覲見宣宗皇帝曰:“願陛下待兩宮均等,無厚薄、無崇庳,終之始之。昔宋仁宗廢郭後而恩意彌篤,可監也。”這就定下了廢后的基調。宣德三年二月,宣宗皇帝讓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辭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改冊孫貴妃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閒。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而陳詞再三,乃從所志,就閒別宮。其稱號、服食、侍從悉如舊。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實生長子,已立為皇太子。群臣鹹謂《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正位中宮。今允所請,冊妃孫氏為皇后。
就這樣胡善祥被廢后的同時,孫貴妃為成功上位,終於坐上了皇后之位,這就是宣宗皇帝后來被人們詬病的“無過廢后”,終明一朝,廢后之事常有發生,就是源於宣宗皇帝,罪過大也!
再來說說大明奇女子孝恭孫皇后孫皇后一生中歷經七朝六帝,在大明後妃中這是頭一份,歷史評價對其也多有褒貶不一,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孝恭孫皇后對大明有兩次再造之恩,委實功勞不淺,僅僅爭奪後位那些後宮齷齪是抹殺不了她對大明的功績。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她擯棄南渡主張,支援郕王朱祁鈺即位,並且“太后知于謙能任難,即以侍郎升本兵”,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可謂巾幗不讓鬚眉。其次,景泰末年,鑑於朱祁鈺病重,英宗被囚禁,國本不定時,“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然後歸政於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動盪。再次,英宗之諡號得益於其廢止了殘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實真正提議廢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孫氏。最後,太后孫氏有權而不擅權,問政但不幹政,體現了其良好的政治素養。總之她並非一般女人,她具有開明且遠大的政治眼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孫後兩度救大明於水火已足以在歷史中的“賢后”中佔有一席之地。
結語: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胡後終於還是敗下陣來,被孫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孫後在後來的表現遠超一般皇后。雖然明宣宗廢后成為其汙點,但從現代觀點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宣宗皇帝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傳統禮教的一種反抗呢? -
8 # 老蟲
朱瞻基早就動了廢除皇后胡氏的念頭,一是因為孫貴妃比胡皇后聰明漂亮,二是胡皇后老是勸諫朱瞻基,讓他勤勉政事,朱瞻基嫌她煩,這才有了孫貴妃上位的事情。
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為他操辦的,指定胡氏為皇太孫妃,孫氏為皇太孫嬪。一開始朱瞻基對待兩個女人沒什麼差別。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朱瞻基就漸漸喜歡機靈貌美的孫貴妃,而對傳統端莊的胡皇后就漸漸冷淡。
朱瞻基繼位以後,還是改不了好玩的天性,經常接著出巡的名義,到處遊玩。胡皇后就感到朱瞻基有點不著調,就勸他把心思花在處理政務上。朱瞻基正忙著鬥蛐蛐呢,哪有功夫理會胡皇后。胡皇后就不斷的說,朱瞻基就對她也來越厭煩。
而孫貴妃就不一樣,她就比較會討好朱瞻基,從來不在朱瞻基興頭上說些掃興的話,朱瞻基就喜歡跟孫貴妃待在一起。
朱瞻基和孫貴妃兩人就合計著,想讓孫貴妃上位。但是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能廢除皇后的,兩人就一步一步精密策劃著。
第一步是要爭取太后的同意,於是朱瞻基就去忽悠他娘。張太后什麼人啊,那是跟著朱高熾一起處理過國家大事的女人,水平見識可不一般。朱瞻基一張嘴,張太后就知道他要幹嘛,她對自己的這個兒子太熟悉啦。任憑朱瞻基怎麼說,張皇后就是不鬆口。朱瞻基最後沒辦法,提了一個要求。就是給孫貴妃賜予金印,這是皇后才有的東西,皇后有金冊和金印,而貴妃就只有金冊。孫太后經不住朱瞻基的鬧騰,就給孫貴妃賜予了金印,這下孫貴妃和胡皇后算是平起平坐了。
就下來就是生育問題,現在胡皇后和孫貴妃都沒生下皇子。要是孫貴妃率先誕下龍子,那距離皇后寶座就近得多了。於是,在兩人策劃下,一個的宮女生下皇子。孩子一生下來就抱給孫貴妃了,而孩子的親生母親卻杳無音信了。朱瞻基也向外宣佈孫皇后生下龍子,她對孫貴妃就更加寵愛了。
朱瞻基是個愛惜名聲的人,他不想不想把事情做的那麼露骨,他也沒立即就把胡皇后廢除。而是讓內閣大臣楊榮提議,看看朝臣的反應。結果朝中大臣反應很冷淡,沒人借這個話題,這讓朱瞻基很尷尬。
他現在是既不想揹負“寵美豔而廢原配”的罵名,又想達到自己廢后的目的。無奈之下,朱瞻基又來找他老孃,軟磨硬泡之下,張皇后勉強答應,朱瞻基露出勝利的笑容。
於是朱瞻基召集內閣大臣商議,楊榮自然是想為皇帝排憂解難的,但是朱瞻基還是想讓楊士奇來辦這件事,因為楊士奇辦事細膩,滴水不漏。楊士奇一開始也不答應,他以為太后肯定不會同意,就把太后搬出來想壓一壓朱瞻基。誰知朱瞻基已經將太后說動,楊士奇也不再堅持,就給朱瞻基出了一招。
於是胡皇后就遷出正宮,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貴妃如願以償的坐上皇后寶座,但是張太后一直也不待見他,每次皇宮設宴,胡氏的位置總是在她前面。
-
9 # 音樂小妖
要說中國古代所有的皇帝當中,最有個性的可能就要數明朝的皇帝了,除了琴棋書畫不怎麼之外,幾乎就是全才,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明朝皇帝朱瞻基。
一般來說在古代皇后這個位置,不到萬不得已,幾乎很少會出現換人這麼一說,但是朱瞻基就不一樣了,冒著政局不穩的風險也要把自家的皇后換一換。
原本朱瞻基的原配是胡氏,人家這個皇后當得也算是中規中矩,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生孩子的時候沒注意,或者說從小身體就有點虛。
反正在朱瞻基當皇帝的期間,是各種的體弱多病,不是今天腦子疼就是明天肚子疼,反正全身就一直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之中。
明宣宗朱瞻基一直想讓自己的老婆再給自己個生兒子,雖說胡氏已經給他生了兩個孩子,可都是女兒,這對於古人來說就屬於不孝的地步了。
畢竟傳宗接代才是他們的大事,如果換成一般的妃子,肯定天天纏著朱瞻基要生猴子,但是胡氏的身體有點吃不消,所以雙方的角色就互換了一下。
大多數時候胡氏都是以身體不適等理由來搪塞朱瞻基,這讓身為皇帝的朱瞻基很是不爽,於是朱瞻基果斷扔下自己的正牌老婆,開始跟後宮當中的妃子們開始交流生孩子的細節問題。
當時的孫貴妃很是熱衷於跟朱瞻基交流這方面的問題,但是自己的肚子卻很不爭氣,並且在某一天突然又出現了“不方便”的情況,只好讓自己身邊的宮女代勞。
誰知道這一次的幫忙,居然幫出來一個兒子,也不知道這名宮女是幸運還是不幸。
反正當時的孫貴妃又相當的得寵,於是直接就把這個兒子據為己有,對外直接宣稱是自己十月懷胎生下的龍子。
當然了大家都不是傻子,這件事朱瞻基就十分的清楚,畢竟整個皇宮都是自己的,還有什麼事可以漫過自己,畢竟明朝的錦及衛可不是吃乾飯的。
相對於胡皇后來說,孫貴妃很明顯會討好朱瞻基,再加自己又比較年輕漂亮,然後朱瞻基腦子就開始衝動了。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更何況朱瞻基也不是什麼英雄,所謂的美人關更不好過了,於是在孫貴妃的各種哀求之下,果斷表示要換一個皇后,以前哪個實在是太不稱職了。
這件事當時胡氏到是什麼太過的反應,畢竟自己也幫不上皇帝什麼忙,再加上也沒有生出來兒子,這要是放在大戶人家裡,直接都可以被休妻了 。
再加上胡氏也想安靜的在後宮當中好好的給自己養養傷,所以直接就同意了這件事,可以說朱瞻基在廢除原配皇后這件事上面,相當的痛快乾脆,可以說雙方的當事人一拍即合。
然後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下來,於是原配皇后被廢,孫貴妃強勢上位,但是原配胡皇后退居二線之後,並沒有被皇帝輕視,依然是高規格的待遇,只是在名義上已經不是皇后了而已。
-
10 # 楚風說歷史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孫,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
朱瞻基可以說從生下來就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深受爺爺朱棣喜愛。據說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的父親洪武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後覺得這個夢不錯,有大吉之兆。正好突然有人報告說世子朱高熾的兒子出生了,朱棣很是高興去看望孫子,一看孫子很像自己眉宇間有一股英氣,所以朱瞻基從小就受到朱棣的重點培養,很是器重這個好聖孫。
後來朱高熾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掛了,朱瞻基成功繼位。朱瞻基是明朝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英明神武,多次御駕親征蒙古,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了藩王作亂的隱患。朱瞻基還比較重視農業生產,瞭解民間疾苦,減免賦稅,他和父親仁宗在位期間被稱為“仁宣之治”。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朱瞻基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朱瞻基也有過一次汙點,那就是朱瞻基把原配胡皇后給廢了,立了他最喜歡的孫貴妃為繼任的皇后。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廢后的不止朱瞻基一個人,但是像這樣皇后無錯的情況下,僅僅憑藉各人喜好而廢后的皇帝確實不多。
先來介紹一下朱瞻基的兩任皇后1、原配皇后胡善祥
胡善祥,山東濟寧人,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明朝的皇后很多都是地位比較低的官員之女,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規矩,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胡氏也不例外,她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因為賢良淑德就被朱棣選中給朱瞻基做了正室。後來朱瞻基登基後,胡氏就成了皇后。
由於胡氏沒有為朱瞻基生下皇子,只生了兩個女兒,所以胡氏並不得寵。恰恰這時候朱瞻基寵愛的孫貴妃生下了皇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因此,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無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賜號靜慈仙師,然後冊立孫貴妃為皇后。
2、繼任皇后孫氏
孫氏,她是山東鄒平人,她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孫氏出身也不高,倒是符合明朝選皇后的要求。因為明仁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她聽說孫忠的女兒很漂亮也很賢德,她就向女兒推薦孫氏入宮。
孫氏入宮的時候很小,朱棣就讓兒媳婦張氏(明仁宗的皇后)教育她宮中禮儀,等到朱瞻基大婚時,由於朱棣已經相中胡氏為朱瞻基的正妻,所以孫氏只能做朱瞻基的妾。朱瞻基登基後,孫氏理所應當的變成了孫貴妃。
因為朱瞻基從小就和孫氏認識,兩個人可以說是兩小無猜,再加上孫氏也確實甜美漂亮,朱瞻基很喜歡她。朱瞻基登基後,孫氏先生下一女,後來又生下皇子,朱瞻基就更加寵愛孫氏了,所以就動了廢后的念頭。胡氏被廢后,孫貴妃終於成為了正宮皇后。
朱瞻基廢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因為朱瞻基寵愛孫貴妃,而對胡皇后沒有感覺。當初朱瞻基和胡皇后結婚完全是遵從爺爺朱棣的要求,而孫貴妃則是十歲就入宮了,朱瞻基從小就和孫貴妃認識,可以說是青梅竹馬,朱瞻基一直都很喜歡孫貴妃。所以朱瞻基對孫貴妃的喜愛是廢后的主要原因。
第二,那就是胡皇后沒有為朱瞻基誕下皇子,而孫貴妃則為朱瞻基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所以這給了朱瞻基廢后的藉口。
當然有人說明史記載孫貴妃的兒子還不是她自己的呢,是宮女生的,孫貴妃來了個偷樑換柱假懷孕。楚風覺得這個應該不是真的,試想一下孫貴妃有多大能力瞞得住所有人。即使有人說朱瞻基知道,但是由於寵愛孫貴妃而故意不這麼說的,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要忘記張太后當時還健在的,作為朱瞻基的母親會允許兒子這樣做嗎?所以孫貴妃應該確實生下了皇子,也應該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
綜上所述,朱瞻基之所以把原配皇后廢掉就是因為不喜歡,朱瞻基為了讓自己寵愛的孫貴妃上位,不惜把沒有任何過錯的胡皇后給廢掉,由此可見朱瞻基廢后只是因為胡皇后不是他的菜,再加上胡皇后又沒有產下皇子,更是給了朱瞻基藉口。而孫貴妃憑藉的也是皇帝的寵愛和生下皇子成功上位當上了皇后。當然其實朱瞻基雖然廢后,但是胡氏過的還可以,畢竟張太后喜歡,有大型的家宴胡氏還是居孫皇后之上。
朱瞻基為了愛情而廢后成為了一生的汙點,就連宣宗自己都說,“此朕少年事”可能朱瞻基也覺得當年自己太過沖動了吧!。
-
11 # 歷史時燒錄
問世間情為何物?可教朱瞻基不顧眾臣的反對和違背傳統制度,廢掉不愛的原配皇后,要重新冊立心愛的孫貴妃為皇后,難道是表達了他對愛情的執著?
《大明風華》認為,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和新立的皇后原是兩姐妹,都是建文帝舊臣的女兒。傳說“靖難之役”時,朱棣佔據了應天,對朝中不歸順者進行剷除。御史大夫景清被滿門抄斬,只逃走了兩個女兒,其中老大蔓姝被孫忠搭救,改名孫若微,老二蔓茵被朱瞻基送至宮正司女官胡尚儀收養,改名胡善祥。
而朱瞻基乃是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的嫡子。傳說朱瞻基出世時,還只是燕王的朱棣夢見老爸朱元璋送來一副象徵權力的大圭。朱棣覺得這是剛出生的孫子帶來的吉兆,於是對朱瞻基疼愛有加,後來,發動“靖難之役”當上皇帝后,很快就立了朱高熾為太子,朱瞻基也順勢成為了皇太孫。
朱瞻基接近成年時,朱棣決定親自為愛孫選擇太孫妃,於是令司天監根據夜間天象,在山東濟寧找到了一個名叫胡善祥的女孩作為太孫妃。可是朱瞻基並不喜歡這個性格柔懦的胡善祥,嫌她對自己過於冷淡,不主動了解自己的喜好來進行溝通磨合,只是一味的忍讓尋求婆婆的庇護,但是又礙於皇帝爺爺朱棣性情嚴苛之霸道,所以不敢不從。
其實,朱瞻基雖然管理朝政有板有眼,但又是一個喜好踢蹴鞠、鬥蛐蛐的貪玩者。他早已喜歡上了一個從小青梅竹馬,活潑靈動的女孩孫若微。這個孫若微是外婆給他物色的,貌美膚白,活潑好動,又很賢德,還不到10歲時便已接入皇宮。朱瞻基與她一起長大,建立了多年而深厚的感情。
朱高熾(明仁宗)即位後,胡善祥被冊封為太子妃,朱瞻基(明宣宗)即位後,胡勝祥正式成為皇后,而孫若微只是被冊封為貴妃。令朱瞻基高興的是,三年後的胡善祥皇后只生了兩個女兒,而孫貴妃卻生了個兒子叫朱祁鎮(就是後來的明英宗,但是《明史》沒有認定朱祁鎮是孫若微為所生)。於是,朱瞻基找了幾位重臣說:“朕到了30歲才得到這個兒子,算命的說中宮(胡善祥)命中無子,況且她體弱多病,現在孫氏給我生了個兒子,母憑子貴,我打算廢掉胡皇后,另立孫貴妃為皇后,你們同意更好,不同意也由不得你們。”
最後,由楊士奇老臣出主意,讓胡皇后自己上表遜位,夫妻一場,無過而廢,總比皇上廢她為好,另外,希望皇上平等對待兩宮,不分薄厚,不分崇庳,且要一直堅持下去。朱瞻基爽快地答應了。幾天後,胡善祥遞交了遜位上表,退居長安宮,成了一名道姑,而孫貴妃則被冊封為皇后。幸好,廢后的胡皇后有個好婆婆張氏,對她視如己出,當成自己的閨女,怕她冷清,還經常把她叫到清涼宮來一起住,內廷宴會時,也是讓胡善祥位列孫皇后之上。
可是,胡善祥死後,朱瞻基給了她“靜慈仙師”的諡號,葬禮的規格也非皇后級別,陵墓也沒有立碑,就是一普通侍寢的妃子待遇。好在二十年後,明英宗賜其諡號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也算是讓胡善祥恢復了榮光吧。
-
12 # 別酒流年
男人嘛,只要是正常的人很少有柳下惠,何況擁有至高選擇權的皇帝。
眼下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將明宣宗朱瞻基的兩個皇后——胡善祥和孫皇后呈現在人們面前。因為我也沒看電視劇,不知道劇中胡善祥和孫皇后的人設如何,這裡我只說說歷史記載的兩人。
胡善祥,山東濟寧人,以賢明聞名鄉梓,父親胡榮。永樂十五年(1418年),皇太孫朱瞻基選妃,人言後星在魯,胡善祥被選入宮。
孫皇后,也是山東人,鄒平人,父親孫忠是永城縣主簿,因此自小生活在永城,和朱瞻基母親、明仁宗朱高熾皇后張氏算是半個老鄉。孫皇后沒有名字,《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之名是杜撰的,也不是建文朝御史景清之女,和胡善祥也不是姐妹。
孫皇后的入宮比較有戲劇性。因為生活在永城縣,姿色又出眾,因此,孫皇后年幼就被張皇后的母親、朱瞻基的姥姥彭城伯夫人熟知。朱瞻基姥姥就開始做起了媒人,藉助這種關係,孫皇后十餘歲入宮,和同齡的朱瞻基朝夕相處。
對於大明朝來說,你可以說他萬般不好,但你不得不承認明朝的皇后在整個中國封建歷史當中是整體最賢惠的,胡善祥和孫皇后也不例外。二人都是深明大義、賢良淑德,那為什麼朱瞻基登基之後胡善祥僅僅當了三年皇帝就被廢黜了呢?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胡善祥沒有生出兒子。古代普通人還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呢,何況有帝位要繼承的君王之家?
胡善祥當皇后之後,連續生了兩個女兒——順德公主、永清公主,而且她的身體也不是太好。《明史》記載其“善病”,其墓誌銘記載“以無嗣多疾,上表請避位”,因此被廢除皇后之位,入長安宮委身黃老,賜號靜慈仙師。
這一年,貴妃孫氏則生下皇子朱祁鎮,母憑子貴,孫貴妃理所應當的坐上了皇后之位。
關於朱祁鎮的出生,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有人說孫貴妃假裝懷孕,朱祁鎮其實是宮女所生。這種言論我認為不值得一提。當時朱瞻基母親張太后還在,後宮以其為首。孫貴妃能夠隱瞞十個月嗎?再說朱瞻基天天膩在孫貴妃處,他會不知道懷不懷孕?
其次,胡善祥相比於孫氏,不會討男人歡心。胡善祥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其墓誌銘說:“無媚順態,居常服食侍從澹如也"。清心寡慾、不會撒嬌怎麼會得到皇帝恩寵呢?並且其墓誌銘和《勝朝彤史拾遺記》都記載了胡善祥屢次朱瞻基,這引起了朱瞻基的不快。
反觀孫皇后則大不相同。本身,孫皇后就是因為姿色被彭城伯夫人介紹入內宮的,蔡東藩評價孫貴妃“體態妖嬈,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悅上意”,而且其和朱瞻基青梅竹馬,感情更勝一籌。這樣的女人誰不喜歡?
按照傳統,皇后有金寶金冊,貴妃有冊無寶,但是因為朱瞻基的喜愛,孫氏被冊立為貴妃之時就得到了金寶金冊,做了有實無名的皇后。
電視劇《大明風華》,前期因為朱元璋形象問題,受到了一些非議,但最近幾天看了幾個小影片,擷取的都是朱棣、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瞻基一家五口的鬥法,感覺還是很符合歷史事實的,演繹的也很有意思,不失為一部良劇。
-
13 # 猴格大人
首先要說一下,用明史后妃傳所謂的“此朕少年事”這句話,來說明宣胖朱瞻基後悔廢后是大錯特錯的,這句話很明顯是杜撰的,宣胖朱瞻基到死都沒後悔廢后,如果他後悔廢后,不會留下那樣照顧孫皇后的遺詔,而對胡皇后卻沒有隻言片語。
朱瞻基臨死前留下遺詔:家國重務必須稟報皇太后和皇后之後再實行。臨死前授予妻子這樣的權力,足可以證明朱瞻基對孫皇后的真愛,那是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要給妻子留下最好的保障。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乙亥臣曰朕疾今不復起蓋天命也其命長子皇太子祁鎮嗣位諸王宗室悉遵祖訓謹守藩國嗣君年幼惟望聖母皇太后朝夕教訓爾文武大臣盡心輔導 家國重務必須上稟皇太后皇后然後行 喪禮以日易月上崩遺詔天下詔曰朕以菲薄獲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懼弗克負荷蓋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澤未洽於天下心恆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彌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數惟不能光承列聖之洪業終奉聖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雖歿弗寧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餋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 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職效忠嗣君毋忝朝命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儉約宗室親王藩屏任重謹守封國各處總兵及鎮守官及衛所府州縣悉心盡力安撫軍民勿擅離職赴闕進香者令佐貳幕職或遣官代行兩廣四川雲南貴州七品以下衙門並免進香故茲詔諭鹹使聞知(明宣宗實錄)朱瞻基為何要廢皇后和孫皇后怎麼當上皇后,這兩個問題其實算是一個問題,因為胡氏被廢和孫氏被立的原因是一樣的,她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
關於朱瞻基和孫皇后的愛情故事參見文章 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宣胖朱瞻基和孝恭皇后孫若微的愛情傳奇
朱瞻基廢后的原因有三點: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孫氏生了一個兒子,終於讓他有後;
其二,就是孫皇后他倆的青梅竹馬情義;
其三,是胡善祥並不合他的意。
在孫氏生子之前,朱瞻基還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公主,他已經二十八歲了,在古代,在皇室,這個年齡還沒兒子,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要開始著急了。
還好在宣德二年,孫貴妃懷孕,並在當年十一月十一生下大皇子朱祁鎮,朱祁鎮的出生讓朱瞻基欣喜若狂,對兒子好好的表現了他慈父的一面。
而有了兒子,孫貴妃則更有底氣,不但擁有皇帝的感情,還有帝國的繼承人,當然,她對皇后的渴望也就不用遏制。
相反,後來者居上的胡善祥卻失去了她的優勢,婚後十年,只生了二個女兒,沒有誕育嫡子,對皇后來說,也不一定就有傾覆的危險。
但是,胡善祥的對手是和皇帝有感情基礎的貴妃,更不妙的是,後宮妃子再沒有生育的來分薄皇帝對貴妃母子的寵愛,對胡善祥來說,有野心,還和皇帝青梅竹馬,現在又生了兒子的孫貴妃,怎麼會願意屈居人下?所以,廢后也是水到渠成的。胡善祥有賢名,但是她遇到的是愛玩的帝三代宣胖朱瞻基,胡善祥或許有做賢后的想法,但也要考慮宣胖愛不愛聽人囉嗦,我在外朝聽大臣嘮叨,回到後宮找點小開心還要被皇后嘮叨,這日子沒法過。
宣胖是個多才多藝又聰明能幹的皇帝,有很多小情調,愛畫畫,愛鬥個蛐蛐,本來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就是愛玩,但人家沒耽誤學習啊!他又不是那種自控能力差的皇帝,偏偏胡善祥成天像個教導主任似的在他耳邊唸經敗興,時間久了,宣胖怎麼可能會待見。再看看青梅竹馬的小孫,兩人是情投意合長大的,還能一起玩耍,小孫也不在宣胖耳邊嘮叨這樣那樣的,耳根別提多清靜了,如果問宣胖喜歡去誰哪裡,自然首選小孫。
這就是區別,也是廢后的根本原因。宣胖本來就膩歪胡善祥,你不活潑也就罷了,還囉嗦,還不會生兒子,要你作甚?親親兒子出生了,當然要給兒子最好的,庶長子自然沒有嫡長子好聽,為了兒子,也為了青梅竹馬的感情,廢后撒!
胡善祥是婆婆喜歡的兒媳婦,卻不是丈夫喜歡的老婆,雖然張太后在大事上能管著兒子,比如宣胖繼位後,立胡善祥為後,那其實就是張太后的壓力,如今,小孫生兒子了,宣胖執意廢后,張太后也的確沒理由再攔著,她只能提高胡善祥的地位,來給孫皇后找點不痛快,其他的也沒辦法。就是這樣。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
14 # 十點烏托邦
朱瞻基為什麼要廢除原配胡皇后,其實沒有太多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喜歡胡皇后而寵愛孫貴妃。
當時,孫貴妃自小和朱瞻基呆在一起,日久生情,兩人的感情很好。可是,後來朱瞻基娶了胡氏為妃,孫貴妃只能當個嬪。
朱瞻基即位,但玩心挺重的,導致有時候會因為玩耍而耽誤國事,於是胡皇后就勸諫朱瞻基要管理政務。因此,朱瞻基就覺得胡皇后太囉嗦了,什麼都要管著他。而孫貴妃什麼都不管他,他想做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樣一來,兩人就有了區別,朱瞻基又不喜歡胡皇后,於是就動了廢除胡皇后的念頭,說幹就幹。
朱瞻基先是去張太后申請給孫貴妃個金寶,提高孫貴妃的地位,讓她處於皇后與貴妃之間,同時試探一下太后對此事的態度。當時,為了區分皇后與貴妃的地位,皇后是有金寶金冊的,而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
後來,太后同意了朱瞻基的請求,給孫貴妃也製作了一金寶,孫貴妃晉升為皇貴妃。但是,改立皇后這事到這裡就沒有了下文,張太后也沒提起過這事。
朱瞻基見這事就這樣僵持不好,此時孫貴妃為朱瞻基“生”了一個孩子,作為第一個兒子要被立為太子的。這個孩子也討太后喜歡,於是朱瞻基就直接向太后攤牌,母以子貴,說要立孫貴妃為皇后。而張太后早知道朱瞻基的想法,心裡也明白皇帝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就同意了朱瞻基的做法。
於是,朱瞻基得到了太后的同意,就招集楊士奇、楊榮等人商量此事。其實,幾個內閣大臣都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也同意朱瞻基的做法,但是楊士奇不同意。
楊士奇覺得皇后無過而廢是不好的,所以就為皇后說話。改立皇后這一事就卡在楊士奇身上了,經過三次會議,朱瞻基把太后同意搬出來,才結束了這一場的爭奪。
最終楊士奇給朱瞻基出主意,讓胡皇后主動推遲皇后一位,改立孫氏為皇后。
-
15 # 熊沾沾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時間為1425年到1435年,統治中國十年。
朱瞻基是永樂皇帝朱棣最為看重的孫輩繼承人。永樂皇帝朱棣對自己的長子,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並不滿意,但因為喜歡這個孫子,一直保留長子的太子之位,不然太子為就可能落到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漢王朱高煦頭上了。
朱瞻基是祖父和父親兩代人都賞識的物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朱瞻基是兩代帝王共同培養出來的繼承人。他是明朝中後期少有的有為之君。可惜,這樣的一個帝王,身上有兩個遺憾。
一個遺憾是在位時間只有十年,短暫如繁星墜落。另一個遺憾則是他引起的廢后風波。
朱瞻基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后妃,一個是原配胡善祥,一位是繼後孫氏。
朱瞻基18歲時,明成祖朱棣下詔冊封胡善祥為朱瞻基的正妃,孫氏為皇太孫嬪。
這個決定其實非常微妙,讓眾人大跌眼鏡。孫氏十歲入宮,由朱瞻基的母親和明成祖朱棣的后妃撫養長大,和朱瞻基有青梅竹馬之情。孫氏很早就被大家認為是內定的皇太孫朱瞻基正妃,流程上只差一道公開的聖旨。
在擇選過程中,應該有人使用過心機。具體的情況,限於宮廷保密和史料記載,早無蹤跡。大致的過程是,胡善祥和孫氏兩個人競選正妃走到一個旗鼓相當如火如荼的節點時,欽天監官員忽然上書表示,胡善祥的生辰八字更加符合天相星氣。明成祖朱棣非常相信欽天監的話,於是胡善祥成為正妃,孫氏不得不為側室。
這一局上,胡善祥勝出。但以長輩和權力強扭的瓜,註定結局苦澀。
朱瞻基和孫氏感情深厚,忽然之間殺出一個第三者,令朱瞻基內心非常憋屈。但是這個時候,他沒有選擇權,只能接受。
1425年,朱瞻基繼位。這一年朱瞻基26歲,正是一個男人最為大膽自由無所顧忌的人生階段,又碰上他大權在握,那麼廢后的事情就被朱瞻基提上了日程。
朱瞻基繼位之初,他的母親張太后就特意下旨:“謂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
這道懿旨短短數字,卻富含深意。
按理說,皇太子或者皇太孫的正妃,在丈夫繼位後,升級為皇后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什麼張太后還特地下旨進行說明以安心人心呢?
這側面說明了當時宮廷內對於昔日胡善祥和孫氏的地位角逐,還有異議。胡善祥的地位並不穩固。在新帝登基后妃品級地位不確定的情況,有人認為需要重新確定胡善祥和孫氏的位分。
根據史料的記載,持有異議的人可能是兩個:
1. 朱瞻基的外祖母,明仁宗正妻誠孝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
2. 朱瞻基本人。
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孫氏也是永城人。彭城伯夫人也許是一個很好的老鄉了,就是她把孫氏帶入宮中,打開了孫氏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道大門。
當初明成祖朱棣半路決定孫氏為嬪,胡善祥為正妃,彭城伯夫人私底下頗為不忿。現在外孫繼位,便肆無忌憚,慫恿著把孫氏扶正。
作為C位男主角,朱瞻基的態度更加關鍵。他不喜歡祖父強加給他的正妻,特別寵愛孫氏。這一點看來,他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倒真是懂得外孫皇帝的心思。
在第二個節點上,張太后明白新帝繼位,後宮最好不能起衝突,不然這個過渡期有些麻煩,因此出面保住胡皇后的位置。
於是,朱瞻基冊立胡善祥為皇后,冊立孫氏為貴妃。為了顯示孫氏的與眾不同,朱瞻基打破慣例,在冊封孫氏時,特別授予一枚貴妃金印。按照之前的規定,所有妃子,只有金冊沒有金印。
在前面兩個節點上,胡善祥搖搖晃晃地走過。後面的路,則倍加艱辛。
胡善祥在和孫氏的競爭中,贏得的是長輩緣。在最為核心的一點上,贏得丈夫眷顧上,她輸得徹徹底底。
朱瞻基和胡善祥成婚多年,只生育了兩個女兒。長女活了二十多歲,次女夭折。孫氏則生有一子。孫氏長子在手,更佔優勢。
朱瞻基在長子出生後,開始正式實行廢后計劃。胡皇后沒有大的過錯,朱瞻基因此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說服胡皇后主動上書,以身體不好為由辭去後位。
五位首輔大臣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和楊士奇在朱瞻基提出廢后之初,強烈反對。但是五位大臣對此事的態度並不統一。楊榮、蹇義二人無所謂,屬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一方;張輔、夏原吉反對無效後,不在抗爭。只剩下一個楊士奇,獨木難支,最後無力反對。
兒大不由娘。誠孝張皇后拗不過兒子,只能看著胡善祥被廢。
在第三個節點上,胡善祥輸掉了。
胡善祥得到了婆婆的憐惜。在之後的家宴上,誠孝張皇后都要求胡善祥的位置在孫氏之上,對胡善祥的生活非常照顧。
誠孝張皇后去世後,胡皇后失去宮廷內最後的依仗,不久後,也鬱鬱而終。死後僅以嬪禮下葬。
孫氏成為太后,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明人對胡皇后無辜被廢,非常同情。二十年後,孫氏的兒子明英宗在孫氏死後不到一年,就在妻子錢皇后和大臣李賢的建議下,恢復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徹底為胡善祥和孫氏的後宮爭鬥畫下句號。
在嫡庶觀念下,很多明人認為孫氏性情狡黠,狐媚朱瞻基,才惹得這位英明天子落下了汙點。
其實孫氏登上後位後,所言所行符合禮制,關鍵時刻總能起到穩定大局的作用,並非一個無德狠毒之人。
胡善祥和孫氏的爭鬥,只能說嫡庶制度下的婚姻,本身就有問題。為什麼非要在一場婚姻下擁擠著容納三個人呢?所以不被愛的那個人,只能落敗出局。
胡善祥剛好就是這樣一個人。
-
16 # 蕭郎君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親是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5年,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熾病逝,朱瞻基繼位。朱瞻基在位時長共10年,他在位這個時期,明朝的生產力、經濟、國力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朱高熾和朱瞻基統治時長不過十一年,卻被歷史學家稱讚”功績堪比漢文帝、漢景帝“,他們所統治期間被稱為”仁宣盛世“,是整個明朝最強大的時期。
朱瞻基的第一個皇后名為胡善祥,是他的原配妻。胡善祥的父親是明初時期的大臣名為胡榮,胡善祥是他的第三個女兒,公元1417年,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妃,這個皇太孫指的就是朱瞻基。後來,朱瞻基登基為皇帝,胡善祥也就成為了皇后,胡氏一族也得到了光速發展。
胡善祥能夠當選為皇太孫妃,其實是因為其賢名遠揚,她生性善良、莊重,被朱瞻基父親朱高熾所喜愛,所以就將他許配給了自己的兒子。而朱瞻基呢,並不寵愛胡善祥,因為她自己不爭氣,只生公主不生皇子。與此同時,朱瞻基開始寵愛孫貴妃。
這個孫貴妃能夠進入宮中完全是因為其美貌,她和朱瞻基朝夕相處,所以深得朱瞻基的寵愛。公元1427年,朱瞻基當皇帝的第三年,孫貴妃為朱瞻基誕下了長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歡他。
第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沒有生皇子且體弱多病為由,讓胡善祥主動辭去皇后一位。胡善祥被廢后,成為了道姑。同年,朱瞻基便立孫貴妃為皇后,即孝恭孫皇后,並立剛滿四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
1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和朱瞻基
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容貌俊美,以賢德聞名鄉里,她的父親是永城縣主簿孫忠(是個受民眾愛戴的好官),而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知道孫忠的女兒非常優秀,為了鞏固和皇家的關係,就將還是孩子的孫氏介紹入宮,等朱瞻基成年給他當妃子。兩個十一二歲的小孩朝夕相處,有些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感覺,感情很深,而且孫氏入宮後一直在朱瞻基的母親(明仁宗誠孝張皇后)身邊學習,經過了嚴格的宮廷教育。
不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孫氏本身的優秀上,孫氏都是朱瞻基正妃的最好人選,可惜在婚姻大事上朱瞻基說的不算,就連他的父親朱高熾和母親張氏說的也不算,真正做主的是朱瞻基的爺爺明成祖朱棣,朱瞻基的前半生都是在朱棣的安排下走過來的,這才有了後來的變故。
朱棣
說是朱瞻基出生的1398年2月9日那天,朱棣夢到父親朱元璋賜給自己一個象徵權力的大圭,還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等他一睡醒就收到了長孫朱瞻基降生的訊息,朱棣覺得這個孩子有天命加身,等一看到小孫子就更喜歡了,因為朱瞻基一臉英氣,長得非常像朱棣,所以朱棣對於朱瞻基是異常寵愛。“靖難”期間忙著打仗搶皇位還看不出什麼,等到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就親自挑選賢臣教導朱瞻基,一有時間還親自教朱瞻基如何處理朝政、行軍打仗,甚至帶著朱瞻基深入民間瞭解民生疾苦,朱棣是要將朱瞻基打造成一個自己心中完美的繼承者。
朱棣當上皇帝后,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就拉開了奪嫡之爭,本來是朱高煦、朱高燧壓著朱高熾打,但隨著朱瞻基日漸長大,越來越讓他的叔叔們感覺到威脅。朱瞻基能文能武、性格剛強,依靠爺爺朱棣的寵愛,經常出面保護父親朱高熾,這樣一來各種明槍暗箭也就都衝著朱瞻基來了。1417年(永樂十五年),19歲的朱瞻基大婚,朱棣親自為他選的正妃胡善祥,這麼選的原因是朱棣在為朱瞻基掌權鋪路,既要磨鍊繼承人,又擔心他遭到暗算,就想讓其先插手錦衣衛事務,而胡善祥的父親胡榮從朱元璋時代就是錦衣衛百戶,屬於老錦衣衛,能夠幫朱瞻基拉起一批嫡系人馬。
胡善祥劇照
面對朱棣的強勢安排,朱瞻基不敢反對,最終胡氏為正妃,而孫氏只能為嬪,但一個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另一個是相知甚深的青梅竹馬,朱瞻基在感情上肯定偏向孫氏,等到1425年朱瞻基接掌帝位,能夠當家做主之後偏向的就更明顯了。按照舊制只有冊封皇后才有金冊寶印,以顯示皇后統領後宮的尊貴地位,但朱瞻基特地為孫氏破格,孫氏被封為貴妃也有金冊寶印,此後成為明朝定製。
1427年11月29日,孫氏為朱瞻基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明英宗),讓朱瞻基決定換皇后。在中國古代換皇后是能夠影響朝局的大事,更何況明朝沒有先例,朱瞻基是第一個有廢后想法的,他召集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親信重臣商議之後爭論不休,最後是楊士奇出主意讓朱瞻基勸胡善祥主動放棄後位,才解決了問題,保全了皇家體面。1428年,胡善祥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氏成為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
按照朱瞻基自己的說法胡皇后被廢是因為無子多病,孫氏成為皇后是母從子貴,但1428年的時候胡善祥26歲,朱瞻基30歲,完全有時間繼續生,說白了就是朱瞻基寵愛孫氏,找個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把胡善祥廢了。胡善祥無過被廢,讓很多人同情,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就常常讓胡善祥來和自己一起居住,後宮家宴也讓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因為孫氏是母從子貴成為皇后的,就有傳說明英宗朱祁鎮不是孫氏生的,而是抱養的懷孕宮女的孩子,“孫氏盜子”的說法甚至於記載到了一些史書中,但這是不可能的。首先當時後宮做主的是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這是個非常精明強幹的女人,不可能放任孫氏胡來;其次朱祁鎮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孩子,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宮裡宮外多少雙眼睛盯著,難以造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為了保證皇家血脈純正,後宮女子從懷孕到生產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有專人診斷、看護、記錄每日情況等等,牽扯到的人數和環節太多,不可能一一收買。
最為人熟知的後宮換子的故事就是北宋的“狸貓換太子”,包拯歷經艱險戳穿陰謀,最後讓宋仁宗知道真相,和李妃母子團聚,但真實歷史上是宋真宗為了冊封劉娥為皇后,默許劉娥抱養李妃生的兒子,而且當時朝堂重臣都知道這件事,屬於公開的秘密,用不著包拯破案,妃子私下用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這種事只會存在於故事中。“孫氏盜子”應該是同情胡皇后無辜被廢的人,牽強附會,照著“狸貓換太子”編出來的事。
-
18 # 伯虎42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第五代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為皇太孫,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仁宗登基後冊立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去世,朱瞻基以皇太子的身份繼位,改明年為宣德元年,後世以廟號稱呼,即明宣宗。宣宗即位後,重用先代老臣,政治清明;又承襲成祖、仁宗兩代積蓄,發展農桑,實行安民之策,使得國家富足,百姓安居。在後世的評價裡,宣宗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治國有方、社會安寧,號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
不過宣宗也有使人詬病的地方,除了首開使用宦官參與政務,及撤兵交趾放棄安南等朝政失誤外,在私德上,宣宗因寵愛孫貴妃,而廢黜了皇后胡氏的中宮之位,使得胡皇后成為明代第一個被廢的皇后。這件事,是宣宗做得理虧的地方,後來有後悔,不過已經不能更改了。
宣宗的外祖父張麒,是河南永城人,原來是京營軍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張麒的女兒被選為燕世子朱高熾的世子妃,於是晉封為京師(南京)兵馬副指揮。
建文四年(1402年),靖難成功的燕王朱棣登基,成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成祖)。經過一番思慮,永樂二年(1404年)成祖決定冊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世子妃張氏也順理成章地晉升為太子妃。張麒因女而貴,晉封京衛指揮使,不過不久後他就去世了,死後追封彭城伯。
彭城伯的妻子、太子妃的母親,也因為女兒的緣故封為彭城伯夫人(明代制度,夫人不是普通尊稱,而是外命婦的封號,實實在在的等級稱呼)。她也是永城人,經常往返與京師與永城之間。一次,在她返回永城省親時,機緣巧合下,遇見了時任永城主簿孫忠的女兒孫氏。
孫忠是山東鄒平人,由於離開家鄉在永城為官,於是將家人也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其中就有時年不過五六歲的小女兒。因為是永城主簿,有時候會以地方官的身份接待返鄉的彭城伯夫人,一來二去,自己的小女兒也在巧合下被彭城伯夫人看見了。
彭城伯夫人見到這個小女孩,覺得這個孩子十分乖巧,又俊俏又伶俐,十分喜歡,於是每次返鄉時都要接孫氏到自己家來見面,遊玩。
非但如此,返京後,彭城伯夫人在入宮探望自己的女兒--太子妃張氏的時候,也經常提起老家永城主簿孫忠的女兒聰明懂事,是個佳選。
於是,在太子妃的首肯下,彭城伯夫人與孫忠商議並得到同意後,將年幼的孫氏接到京師,送入宮中,收養在太子妃身邊養育,其實就是準備日後嫁給太子的長子朱瞻基,(這個時候,朱瞻基還沒有被冊封為皇太孫),這一年是永樂八年(1410年),朱瞻基十二歲,孫氏不過十歲左右。兩個小孩子都住在太子東宮中,日夜見面相守,彼此大致都知道對方是自己的日後伴侶,所以感情很好,關係極為融洽(打個比方,基本上就像寶哥哥和林妹妹差不多)。
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永樂十五年(1417年),成祖下詔為皇太孫選妃,命宗人府、禮部、司天監等於各地良善清白人家內擇合適人選入奏以備選。孫氏因為是皇太孫外祖母親自選中,在太子妃身邊養育數年,被選為皇太孫妃呼聲最高。
但是在各地太孫妃人選交回朝廷後,不知何故,司天監以天象、吉兆等上奏,稱入選的山東濟寧錦衣衛百戶胡榮第三女名善祥者,天性貞一,舉止莊重,沉穩仁厚,是上佳之選。於是,成祖下詔,以胡善祥為皇太孫妃、再冊孫氏為皇太孫嬪。孫氏幾乎到手的太孫妃位置居然飛了,不光她自己鬱悶,一手促成她入宮的彭城伯夫人也感覺顏面無光,此後經常在女兒太子妃張氏面前絮叨。好在太子妃賢德大氣,不許母親多提此事,終永樂一朝,胡善祥的太孫妃位置穩固。
因為是成祖的詔令,本來屬意於孫氏為太孫妃的皇太孫朱瞻基絲毫不敢違抗,老老實實地和胡善祥成親,並依禮制相處。
永樂十八年(1420年),太孫妃胡善祥為太孫生下了他的第一個孩子---順德公主,之後還生了另一個女兒--永清公主。由此可見,起初朱瞻基和胡善祥的夫妻關係還是比較和睦,並沒有什麼裂痕,不說感情深厚,起碼是正常夫妻關係。
但是,朱瞻基和孫氏自小長大,彼此間的感情自然要比和太孫妃深厚的多。孫氏又美豔伶俐,曲意奉承,侍候太孫起居頗得寵愛,深得皇太孫之心。
相比之下,太孫妃端莊沉穩、與太孫相處一言一行都十分謹慎,沒有取媚低伏的舉動。長久以往,朱瞻基覺得無趣極了,並因此更加沉溺於青梅出馬的孫氏身邊。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孫氏也為皇太孫生下一個女兒---常德公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北征返回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為仁宗皇帝。朱瞻基也從皇太孫晉升為皇太子,成為儲君。依禮制,太孫妃胡氏晉封太子妃,太孫嬪孫氏晉封太子嬪。這個時候,朱瞻基就有了讓胡善祥退位,使孫氏繼任太子妃的念頭。但是胡氏溫敦仁厚,有母儀風範,侍候仁宗和張皇后恭敬有加,使仁宗與張皇后對這個兒媳很滿意。如果太子此時提出讓太子妃退位,扶太子嬪繼任,那絕對會被仁宗嚴厲斥責,弄不好孫氏的太子嬪都保不住。所以朱瞻基思慮再三,沒有提出此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突然去世,皇太子朱瞻基在危機之中,歷經艱險,最終成功繼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宣宗(這一過程,在之前的回答文章:《明宣宗如何突破二叔朱高煦的重重追殺順利返京繼位》一文中已經詳細敘述,與本題無關,所以不再重複)。宣宗即位後,冊立胡善祥為皇后,而寵愛的孫氏暫時為妃。
宣宗即位,成為皇帝后,不再有人能夠阻止他的意志(其母、皇太后張氏也只能規勸),於是逐漸疏遠胡皇后,而對嬌媚體貼的孫妃愈發親近。
張太后雖然看在眼裡,但是拘泥於禮法,不能直接干涉皇帝的親疏,只能平日裡加倍關愛憐惜胡皇后,以安撫其心。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宣宗進一步冊立孫氏為貴妃。明制:皇后冊立,授予金冊金寶,貴妃以下,有金冊而無金寶。宣宗為了顯示對孫貴妃的寵愛,於是向主持後宮的張太后提出,破格為孫貴妃授予金寶。張太后雖然同情憐憫胡皇后,但是孫貴妃也是自己從小帶大,多少也有感情,此事又是皇帝以兒子的身份求上門來,拒之不理也不好。
於是,張太后一面同意了授予孫貴妃金寶,使得她與胡皇后同待遇,一面又特地說明,破例為孫貴妃授予冊、寶後,是額外的優待,以後孫貴妃不可再與皇后攀比,安守本分。
自孫貴妃授予冊寶後,遂為定製,以後明朝諸帝之貴妃都援引此例,授金冊金寶。
張太后的話,使得得了金寶的孫貴妃再進一步的企圖暫時被堵上,宣宗短時間內也沒有理由再對太后、皇后施壓,只得暫且作罷,以待日後。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孫貴妃為宣宗生下一個兒子,這對於年及三十、還只有三個女兒的宣宗來說,簡直是喜出望外!對於孫貴妃於寵愛之外,更加有感激之情。而此時的胡皇后,因為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一直沒有生育,這也給了宣宗更換皇后的藉口和信心。
於是,在給長子賜名朱祁鎮後不久,宣宗召見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輔政大臣入宮議事,對他們說:
“朕有一件大事要和卿等商議,雖是不得已,但是決心已定。朕年及三十尚無子,而皇后久病,註定不能有子。現在貴妃以誕育皇子,自當立為儲君。而母以子貴,是禮儀制度,那麼皇后改如何安排?”
群臣相顧驚詫,沒想到皇帝招眾人入宮,居然是商議更立皇后之事,一時間無人出面回話。
宣宗見大臣們沒有回答,又列舉了胡皇后幾個過失,意在逼迫輔臣表態。無奈之下,楊榮只得出面回奏:
“如果這樣的話,可以廢后。”宣宗追問:“廢后有什麼先例嗎?”蹇義答話:“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改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別居長寧宮。”
君臣對答的時候,張輔、夏元吉、楊士奇都沒有說話。
宣宗於是特地問楊士奇的意見,楊士奇說:“臣對待皇上、皇后,就好像兒子侍奉父母。怎麼能作為兒子而議論損害父母的事情呢?”宣宗默默無語。楊榮在一邊說:“這是皇上的意思。”楊士奇反駁:“正因為這件事是皇上的意思,更加不要輕易在耳中聽到。”
張輔、夏元吉都贊同楊士奇的說法,也回奏說:
“這是大事,不能輕易決定,還是付諸於朝議,由群臣討論處理。”宣宗半晌才說話:“一定要在外朝討論嗎?”楊士奇回答說:“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后,孔道輔、范仲淹竭力反對,即使遭到貶黜也不改意思。呂夷簡因故附和仁宗,支援廢后,至今史書還譏諷他,斥責為佞臣,臣等不願重蹈其轍。”
宣宗再次沉默不語,思考許久後,才讓輔臣們告退。
出宮後,楊榮對夏元吉說:“何必要硬頂呢,皇上有這個想法已經很久了,不是我們臣子能夠阻止的啊。”夏元吉說:“即使是這樣,皇后無過,不可被廢。”楊士奇也說:“即使是皇上所舉出皇后的過失屬實,也不能成為廢黜的理由,到不了廢后的地步,你何必輕易的附和皇上,同意廢后。”楊榮搖頭嘆息,諸輔臣心情沉重,不知皇帝下一步如何。
宣宗沒有得到輔臣的全力支援,極不甘心。本來,皇帝因寵愛豔麗妃子,而廢黜皇后的事情,歷來不受待見,被視為皇帝無道、大失君德。
但是宣宗一心要扶立已經生下兒子的孫氏,而胡皇后也確實沒有兒子,因身體原因以後也不會再生育了。所以宣宗抓住這一點,大造輿論,先是暗示胡皇后自己提出讓位,並許諾對皇后家人妥善安排,並不以廢后對待。
胡皇后對於宣宗的冷遇已經灰心,自己又是忠厚仁德的性格,再加上禮教所圉,以婦德為本,於是同意退位。
然後,宣宗讓孫貴妃謙讓,推脫再三說:
“皇后略有小恙,痊癒後自然會誕育嫡子,我的兒子怎麼能排在皇后的兒子之前呢。”
在外人看來,后妃之間謙恭禮讓、和睦融洽,都是為了社稷穩定,怎麼會想到更多。
如此經過幾個月的策劃,宣宗一面安頓好了互換婚後家人子弟,使她沒有後顧之憂;一面準備要冊立孫貴妃所生的長子為皇太子,以明示天下,母以子貴,孫氏將正位中宮的趨勢。
最後,胡皇后“主動”上表辭位,說:
“貴妃誕育皇子,大明後繼有人,我身為皇后,久未得子,心中不安。請皇上以子貴而尊母故事,冊立孫貴妃為後,我願退位以早定國本。”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一切準備就緒後,宣宗賜胡皇后“靜慈法師”尊號,退居長安宮。三月初一,詔告天下,冊立貴妃孫氏為皇后,並立其所生長子,當時只有四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這樣,在宣宗的籌劃下,即達到了更立皇后的目的,又沒有失去君德,為朝野恥笑。只是原皇后胡善祥為人忠厚仁德,恬靜守禮,無辜被廢,實在唏噓。
不過,即使孫氏成為皇后,但是張太后一直同情和關愛胡善祥,讚賞她的賢德。為了排解胡善祥的鬱悶和傷心,時常從長安宮把她招到自己的清寧宮相聚飲宴,以開導撫慰。
而每年皇宮內的各種朝宴大典中,內外命婦依制度朝拜皇太后並領賜宴時,張太后一定命胡善祥坐在孫皇后的上首,以示其元后地位。孫皇后即使怏怏不樂,也不敢反對,無可奈何。
宣宗後知道後,出於對原配的愧疚,同樣並不反對,還自嘲的說:“此皆朕少年之事。”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孫皇后的兒子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孫皇后晉升為皇太后,張太后更是成為太皇太后,主持內外政務,依靠諸老臣,輔佐英宗。胡善祥繼續在太皇太后的庇護下,安靜德生活在宮中。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孫太后成為內廷之主。這個時候的孫太后已步入中年,對於當年的事情早已看淡,所以對於胡善祥也沒有什麼過分的舉動,大家各自安心就好。
正統八年(1443年),胡善祥去世,孫太后得知後,用嬪禮把她禮葬於金山,上諡號“靜慈仙師”。
天順六年(1462年),六十餘歲的孫太后去世,英宗將她與宣宗合葬於景陵,神主升祔太廟,為後世皇帝祭祀。
天順七年(1463年), 英宗給原本的嫡母胡善祥上尊諡“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祔宣宗諡,為她修陵寢,但是不祔廟,以其所生的永清公主袱葬。去世後二十年,胡善祥終於恢復了皇后的名號,這也是對她命運多舛一生的最好慰藉。
-
19 # 犀利娛樂八卦妹
這個要是根據大明風華為依據來寫的話,那其實挺簡單的。
第一,朱瞻基根本就不喜歡皇后,一開始她就想讓孫若薇做皇后,但是礙於某種權力的原因,不得不低頭。
第二,皇后和他的叔叔關係不清不楚,私通外男,這應該是最大的罪過了,即便什麼事都沒有,可是和另一個男人謀取他的天下他也是不允的。
第三,皇帝出征,皇后無德,也是不得不廢。
第四,孫若薇一直代筆先皇上可以說所學和所見,見識非凡,所以她確實非常合適。最關鍵的是她除了狠辣,還有手段,有胸襟。
孫若薇當上皇后之後,朱瞻基也是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安心心的出征。
最後皇帝駕崩,她也是幫助太子把國家治理的特別好,即便小皇帝被擒,親生兒子她都沒有慌亂,立刻改立儲君。
可以說因為有他才能把大明基業繼續發揚下去。
-
20 # 國史春秋
古人的婚姻都有規矩可循,沒有當代人那麼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也任性不得。即便兩個人一見鍾情,那麼該走的程式一樣都不能少,什麼裸婚,什麼生米煮成熟飯,想都不要去想。如果到了婚嫁年齡依然沒有心儀的對像,那麼更得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此一來,兩個人之間就沒有愛情可言,或許過了一輩子,最後才感覺找對了人,當然更多的人覺得自己這輩子白活了。
皇家的婚姻也是如此,沒等兒子成年,就早早的物色上了合適的兒媳人選。年齡小也沒關係,皇家會召進宮裡先養著,養熟了也就真正了自家人。所以即便是貴為一國之君的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能免俗,他的婚姻經歷也如同尋常百姓人家。
朱瞻基的髮妻是山東濟寧胡氏,父親胡榮是錦衣衛百戶。永樂十五,明成祖朱棣下令為時年十九歲的孫兒朱瞻基選妃,胡榮祖墳上冒了青煙,女兒胡善祥被選為太子妃,由此胡家一步登天。仁宗病逝後,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作為太子妃的胡氏自然就成了皇后。
如果從表面上看,胡皇后錦衣玉食、雍容華貴,其實內心有講不完的苦楚。胡氏與朱瞻基結婚九年,也沒有生下一個兒子,只是象徵意義的生了一個女兒,原因很簡單,朱瞻基不喜歡胡氏。那麼是因為胡氏不漂亮嗎?當然不是,因為朱瞻基有自己的青梅竹馬的姑娘孫氏。
孫氏祖上世代為農,10歲時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發掘,從而被選入宮,當年朱瞻基14歲。兩個人從懵懂少年,一路相伴成長為相互依戀的知心愛人。因此,儘管明成祖及仁宗張皇后都喜歡胡氏,但是怎抵得過孫氏和朱瞻基早於胡氏五年而建立的革命友誼呢!
那麼朱瞻基為什麼要廢胡皇后,孫貴妃又是怎麼當上皇后的呢?
其實這個結果毫無懸念,因為皇帝不寵幸的女人,總會有許多被拋棄的理由。而皇帝喜歡的女人,自然也會不費吹灰之力將其捧上天。孫貴妃妖嬈聰慧,工於心計,自然也不會屈居人下。為了得到皇后之位,於是孫貴妃演了一出瞞天過海大戲。
朱瞻基繼位三年,依舊膝下無子,不免憂心忡忡,長吁短嘆。孫貴妃看在眼裡,計上心頭。一日,朱瞻基又在落落寡合,孫貴妃突然給了朱瞻基一個驚喜,說自己懷孕了。朱瞻基大喜,一把將孫貴妃攬入懷中,然後深情款款地許諾孫貴妃,只要她生下兒子,一定將其立為皇后。
八個月後,孫貴妃給朱瞻基抱來個孩子,於是朱瞻基廢胡立孫。那麼孩子真的孫貴妃生的嗎?當然不是,其實孫貴妃雖然備受寵幸,但不會生育,所謂的孩子只不過是朱瞻基臨幸別的宮女所生,而朱瞻基自己裝了一回掩耳盜鈴罷了。
這就是兩個女人,兩種不同的命運,雖然號稱“蟋蟀皇帝”的朱瞻基本就演義了一場荒謬絕倫的傳奇,但是在感情方面他並沒有馬虎,因為他知道自己心裡愛著誰。不過朱瞻基死的早,因此身為她的女人也是另一種悲哀!
回覆列表
明宣宗朱瞻基廢胡皇后,立嬪妃孫氏為後,唯一的原因是孫氏生了第一個兒子,並沒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歡,在他爹朱高熾還沒登基當皇帝的時候就被朱棣封為皇太孫,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確定為接班人。永樂年間,朱棣就給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為太子妃,孫氏(正史裡沒有名,電視劇裡叫孫若微)為嬪妃。她們兩人都沒有深厚的背景,卻都非常的賢惠、聰慧、漂亮。
胡氏是山東濟寧人,他的父親胡榮是錦衣衛的百戶,而她的出名卻是因為漂亮溫順賢惠,後來被選為太子妃的備用人選。
孫氏是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丞主簿孫忠的女兒,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發掘出來的,因為彭城伯夫人也是鄒平人,她發現孫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帶到宮裡。
據史料記載,孫氏和朱瞻基認識得更早,畢竟孫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沒少往她家跑,這樣一來二往就認識並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馬。
胡氏和孫氏都不錯,背景都很一般,一個是百戶之女,一個是主簿之女,選誰當太子妃都很正常,誰都可以做決定,唯獨朱瞻基不成,誰當老婆,誰做側室,由朱棣說了算。
朱棣選了胡氏為太子妃,孫氏為嬪妃。命運似乎就此決定,卻沒想到未來會有鉅變。
朱瞻基登基當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榮升為皇后,嬪妃孫氏榮升為貴妃。此時真正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朱瞻基在當皇太孫期間就有了家室,兩個明成祖選的老婆和側室,卻沒有兒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熾當皇帝的時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兩個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個是側室孫氏所生。
朱瞻基當了皇帝了,還沒有兒子,就說不過去了,國之根本,要人繼承。
宣德二年,孫氏終於生了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興,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兒子也要擺三天酒席,何況是皇帝。
兩個女人雖然賢明不爭鬥,但朱瞻基卻有想法,宗法制度確定了嫡子繼承的法統,孫氏所生的朱祁鎮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力。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1、皇后胡氏生個兒子,那麼就有嫡子;2、把孫氏立為皇后,那麼朱祁鎮就是嫡子。
朱瞻基選擇了後者,他與皇后胡氏商議後,胡氏自己上表由於自己多病無子,辭去皇后,隱居長安宮為道姑,稱靜慈仙師,明宣宗立孫氏為皇后,長子朱祁鎮為太子。
胡氏與孫氏的地位發生了鉅變,都因為兒子引起的,母憑子貴。平心而論她們兩人並無任何關於皇后之位的爭奪和嫌隙。
胡氏雖然被廢,但是還是得到了很大的優待,其實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對胡氏被廢很是後悔,稱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過沖動,傷害了胡皇后。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傳一》胡氏在正統七年過世,葬於北京金山,並沒有入葬皇陵,因為她的身份此時已經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年號天順,在天順六年,朱祁鎮的親身母親孫氏過世,葬入景陵與朱瞻基合葬。
天順七年,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皇后錢氏(朱祁鎮非常寵愛錢皇后)的勸說下,給予了前廢后胡氏追封,甚至還與此事和當朝首輔李賢商議過,追封其皇后尊號,並重修了胡氏的陵寢。
“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李賢朱瞻基的兩任皇后胡氏和孫氏都讓人唏噓不已,在封建皇家裡,這樣的子憑母貴的例子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