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河之北我的家
-
2 # 桃花劫13
革命初期需要這樣的口號拉攏人心,就和我黨革命初期的口號是團結鄉紳是一樣的,到了事態需要的時候就成了打到土豪劣紳了。李自成之所以會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真的想一直把這個口號實踐下去,劫富濟貧客觀的來說本身就是非正義的,而且哪裡有那麼多富可劫。
李自成攻佔一個地方以後就搞開倉放糧,打擊到底士紳階層,掠奪財富,然後繼續進軍。但是這樣的搞法永遠都是不可能贏到最後的,百姓全部不納梁,國家難道可以一直靠搶劫自己比較富裕的人民來維持不成?李自成做到了闖王來了不納糧,所以結局只能之流星劃過天空
-
3 # 歷史有知社
糧草向來是一支武裝、一個政權的生命保障,施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來保障其糧草的供應也往往能夠決定著一支武裝、一個政權的興衰存亡。
朱元璋在渡江攻佔江南後,在經濟上就採納了朱升的”廣積糧“政策,”。廣積糧“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刮地皮、多積糧。百姓對徵糧的承受能力都是一定的,徵糧一旦超過百姓的承受能力,不但徵收不到過多的糧食。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百姓的逃離、土地的荒蕪,以致更無糧可徵。所以“廣積糧”的“廣”主要是指徵糧的渠道要廣,而非簡單意義上的刮地皮式的橫徵暴斂。
而朱元璋的“廣積糧”主要渠道主要是靠屯軍,屯軍並不是一項新的創舉。西漢時趙充國就開始屯田養軍,三國時曹操也大規模屯軍以解決軍糧問題。明朝的衛所制度就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相結合的一種建軍制度,朱元璋對此頗為得意,後就曾說:“吾養百萬兵,而不費百姓一粒米。“。
正因為朱元璋有穩定可靠的後勤保障,才使得他的基地極為地穩固可靠,進可攻退可守。其在軍事上才可以做到從容不迫、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剪滅群雄,最終推翻了元朝而統一了天下。
反觀李自成,同樣是農民起義。李自成起義早期沒有什麼政策方略,其軍隊戰鬥力也不強,只有依靠走州過縣式的流寇式掠奪來維持其生存。後期又採納了“均田免賦“的政策,也就是民間的”不納糧“口號。這個口號雖然短期內極容易贏得農民的廣大擁護,使其發展極為地迅速,但卻喪失了穩定的財政來源。使之即使攻佔了大片土地,由於不能收稅徵糧也變得毫無意義而言。所以也從而決定著其不可能穩定地經營一方,更堅定了其在軍事上必須採取流寇主義的方式作為,靠不停地搶掠來維持其財政上的支撐。
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在其政權還未穩定時,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大肆拷掠明朝官員以助軍餉,同時底層農民軍也開始肆意地搶奪民財了。這時,李自成手下就有人向其進言:“再如此下去的話,怕會引起民變了。“,李自成回答:“民變不怕,就怕軍變。”。李自成顯然很清楚其部下軍隊之所以追隨他的真正原因的。並不是為了追求什麼理想、建立什麼沒有剝削壓迫的新王朝而來的,只是純粹地為了搶掠發財而來的。所以對此,李自成也只能順意軍心,不然就真的會激起兵變了。
正是由於李自成、張獻忠長期在長江以北地區作流寇式地洗劫,極大地消耗了這些地方的元氣,所以當滿清入關後,這些地方才連像樣地組織抵抗清軍的能力都沒有,不到一年,長江以北地區就已基本淪陷。而李自成、張獻忠也終於品嚐到自己種下的惡果,他們這種從沒有建設一方、只有破壞,流寇式的洗劫,才決定了其沒有穩定的基地,也就沒有可靠的後勤保障,所以才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本身就很難有所建樹,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而滿清又是以騎兵為主,他們跑到哪?滿清就追到哪?使得農民軍得不到任何的喘息機會與後勤補充。所以其主力部隊也在不到一年時間就已被基本剿滅殆盡。
唐末的黃巢也是如此,從中原地區一直洗劫到嶺南地區又折返回了中原,幾乎蹂躪了整個大唐,卻也從未穩定地佔據與經營一方。史書明確記載,黃巢大軍乏糧時,曾經靠俘虜百姓當軍糧,曾經日食人屍數千具。黃巢的一生荼毒了大半個中國,最終卻也難免敗亡。在黃巢死後十幾年,中國就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黃巢如果紮實經營一方、安定民生的話,在江南地區任意割據一個藩鎮的話,最起碼可以像吳越王錢鏐那樣,成為一方之主。而黃巢的手下大將朱溫在投降唐朝後,被封為節度使,安定民生,步步為營,一步一步地擴張其勢力,最終卻代唐建立後梁了。所以黃巢如果不是其流寇式的作風,其建立的大齊政權基礎至少不會比朱溫的後梁政權差。撇開私德不談,黃巢的見識與才能是遠遠不及朱溫十分之一的。
對於歷代的農民起義或許都有某種正當性,但唯有唐末的黃巢與明末的闖獻,都是降而復叛的極其反覆之徒,而再從唐末與明末的農民起義都是區域性的而非全國性的起義來看。其過錯也並不該全由朝廷擔責,真沒有看出“義”在何處?而黃巢與闖獻對天下荼毒之深卻為歷代農民起義所未及,私認為黃巢與闖都獻為純賊也!
-
4 # 南極冰火
正是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才對李自成的隊伍趨之若鶩,每攻到一處,開啟城門,迎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依靠劫掠地主及朱家子孫後代的財富當軍費,闖王來了不納糧,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很快席捲全國,同時,也決定了必然失敗的結局。
朱元璋制定了一個制度,就是朱家子孫永享富貴,一生下來就有俸祿大明天下就是朱元璋所有後代子孫的。
到了明朝未年,朱元障後代約一百來萬加上各地的豪強地主,大多數農民是貧困的,即使交糧也交不了多少,因此,李自成起義軍打到哪裡,就殺死土豪和朱氏子孫,財產做為 軍糧,剩下的分給貧民,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和後勤保障基地,純粹是過了今天不管明天,沒飯吃了就去打仗。
當時有一首歌唱道:“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等到攻下北京城,將崇禎皇帝及大臣搶掠一空後,吃乾花淨,部隊沒有了生存保障,加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失敗就成了必然。
-
5 # 一如毒風
都是套路!中國古代每次改朝換代普通百姓都是先被利用後被剝削!亡
百姓苦
興!百姓苦,說明每個政府都是為自己階級利益!
-
6 # 史之策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不納糧吃什麼?喝西北風?太平天國十幾年,不收稅不納糧?靠精神食糧?一個闖王,一個洪秀全。兩個人在起義的時候說的比唱的好聽,但是到後來混的一個都比一個慘。洪秀全好歹做了多年的“皇帝”。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便灰溜溜的逃了。
迎闖王不納糧——真的相信就幼稚了!中國曆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的發展都是靠農業稅收。真正到了明朝時期的時候,資本主義才算是發展起來。商業稅也漸漸增加,但是支撐還是農業稅。那麼這句話怎麼來的?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可謂是苦不聊生。但是杞縣的一個舉人李信,家裡面還有一點錢財,於是便開粥鋪救濟窮苦人家。當地的百姓為了感謝他,於是奔走相告:“李公子救活了我們”。
明朝末年不僅僅是百姓吃不飽,當時造反的人也非常多。這不就是在杞縣附近,有一支女子起義軍。這些人之前基本上都是江湖雜耍藝人,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於是湊在一起揭竿起義。
在這群女子起義軍當中,有一個名叫紅娘子的女將軍。正好來到了杞縣,並且攻破了縣城縣衙,把縣衙裡面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救濟百姓。在這個過程當中,聽說了李信的大名。
當時紅娘子一想,我這還沒有成親。正好有這麼一位熱心腸的人,上哪才碰得到?於是就強行把他擄走,拿回去當成了壓寨丈夫。但是李信是一個文弱書生,哪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於是在被擄走之後,沒多久便自己跑回來了。雖然紅娘子攻破了杞縣的縣衙,但是因為勢力比較小,攻破之後便很快退走了。杞縣又來了新的縣令,一聽說土匪頭子的丈夫來了,立刻把他抓了起來。
紅娘子發現自己的丈夫不僅跑了,而且還被官府抓了起來。又擔心丈夫會被殺頭,於是又跑回縣衙把丈夫救了回來。不過因為兩次攻打縣衙,紅娘子的名聲也比較響了,得趕緊找一個大靠山。
李信一想反正自己以後也沒好日子了,估計到哪都會被當成土匪,索性真的落草為寇。於是在紅娘子的勸說下,兩人一起投奔了李自成。
李信為了不讓官府發現自己,還把名字改成了李巖。後來漸漸的成為了李自成的一個參謀,李巖勸說李自成可以把糧食分給窮苦百姓,這樣才可以儘快的籠絡人心。
李自成認為他說的非常有道理,於是採取了這個建議,給百姓分了一部分糧食。同時李巖為了讓這個效果達到最大化,還造了民謠:“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俗語。
闖王不納糧?那麼靠什麼來支撐?不管後來是不是真的,李自成在前面肯定分糧食給百姓了。誰知道後來這個民謠傳的越來越廣,當時明朝末年勞役繁重,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所以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全部振臂高呼起來。
因此到了後來的時候,李自成的隊伍規模越來越大,都是衝著那句話來的:“迎闖王,不納糧”。當然還有兩句話——“均田免賦”、“三年不徵”。
前面一句話如何理解?這句話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最想要的一句,平分土地。到後來清朝嘉慶年間的天理教農民起義,其實也是貫穿了這句綱領。
何為三年不徵?其實也就是三年不徵稅,所以說闖王口中的不納糧,其實僅僅只保持了三年。不過也正是這三年的不納糧,造就了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很多人都說李自成有百萬大軍,其實是不到的)
之所以能夠有這樣一個蝴蝶效應,主要是明朝末年的一個政策——三餉加派!包括了哪三餉?也就是遼餉、剿餉和練餉!遼餉是明朝末年,增加了往遼東地區的駐軍,萬曆48年的時候,遼餉已經是高達500多萬兩。平均到每一畝地上,就是每畝增加9釐的稅收。這還只是遼餉!
後來又增加了剿餉,也就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所需要的經費。以及練餉,也就是朝廷為了訓練軍隊花的錢。崇禎10年的時候,前者加了330萬兩。崇禎12年的時候,後者加了730多萬兩。
可能在你的感官裡面,這才不是加了幾釐錢嗎?但是你要知道這是增加,前面還有一個基礎。本來一個基礎的賦役,都已經讓百姓累得直不起腰了。又增加了這麼多錢,百姓乾脆吃不飽飯了。
既然連飯都吃不飽,那為什麼不去造反呢?造反還有一線生機,因此當闖王李自成發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之後,天下各地百姓紛紛響應。
但是真的不納糧嗎?最多三年,後來還是一樣納糧的。更何況那三年口號喊得震天響,最後到底有沒有納糧,估計只有明朝人最清楚。那麼李自成大軍的錢哪來的?
明朝有一個名詞——打糧,也就是抄沒富豪的糧食。後來為了調動這些富豪的積極性,李自成大軍還提出了追贓助餉。也就是富豪主動把錢交出來,來為大順軍事業作出貢獻。
等到了李自成佔領北京城之後,他也沒有宣佈繳稅,而是利用皇宮裡面的財產繼續支撐。後來發現皇宮裡的財產不夠用,開始搜刮北京城的富豪鄉紳。後來漸漸的地主階級以及富豪鄉紳的錢包也沒了,開始指向一些商業勞動者。基本上整個地主階級,都被李自成得罪了一遍。後來再加上清朝的入關,李自成的皇帝也只不過做了40多天。
-
7 # 月光小百合
這幫烏合之眾有真話?…… 也許當初以不納糧、少納糧蠱惑人心,但是,不納糧它們吃什麼啊?喝什麼啊?花什麼啊?…… 所以,穩定下來之後自然的就原形畢露了 …… 納的糧比之前更多、收的稅比之前更雜、罰的款比之前更狠 ……
-
8 # 薩沙
闖王來了不納糧 只是宣傳口號而已。
李自成的大順軍各派系和歸附力量,總兵力接近百萬。
即便李自成的嫡系部隊至少也有20萬。
這麼多的軍隊,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納糧難道他們吃土嗎?
李自成起兵初期,確實是不納糧的。
為啥?有大戶可以吃,打土豪分田地。
當年北方饑荒,政府財政年年赤子,拿不出錢來救災。
但這不是說地方就一窮二白,還是有很多地主和富戶的。
古代地主和富戶一大特點就是喜歡儲備糧食和金銀,有的很多代都是如此。
他們不需要投資,賺到的物資就這樣放在家裡存起來。
這些是個人財產,明朝政府是動不得的。
所以崇禎最後朝廷因發不出軍餉,實則已經崩潰,向大戶、貴族祈求捐款,才得到10萬兩銀子。
但李自成在北京打土豪,共獲銀七千萬兩白銀,就是這個道理了。
李自成的起義軍每到一處,先將明朝宗室殺死,然後搶劫地主和富戶的糧食和銀子,敢於抵抗就地殺掉。
這樣一來,起義軍得到大量的物資,應付眼前是沒有問題了。
但是,明眼人看出來這個方法的侷限性。
因為一個地方的地主和富戶是有限的,他們的物資可能是幾代人存下的,不可再生。
一旦搶光了,這個地方就成為白地了,不能再提供物資。
於是,李自成就必須像黃巢他們一樣,四處流動作戰,到處搶劫新的地區。
這種作戰方式叫做竭澤而漁,把下蛋的母雞煮了吃肉,遲早會完蛋。
到了起義中後期,李自成麾下饑民已經高達50萬。靠搶劫地方,已經難以維持這麼多人。
李自成無奈之下,曾經在洛陽一帶試圖建立根據地,也就是讓饑民種地交租,商人做生意交稅,士兵則屯田。
但這些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沒有多久攻破了北京,李自成在一片石潰敗,這些建立根據地的行為就完了。
在北京,李自成的軍隊一樣四處搶劫,甚至燒殺姦淫。由於當時部隊人數已經太多,單靠搶劫地主、富戶的物資還是有限的。比如白銀雖然有7000萬兩,但糧食不足,於是就發展為連普通老百姓一起搶。
當時北京城普通老百姓,家裡一般也略有些家底,比農民要富得多,有東西可搶。
結果就是搞得烏煙瘴氣,老百姓迅速失去了對李自成的支援,認為他們是強盜。
李自成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於不納糧。因為不需要納糧,可以吃大戶,無數饑民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裸奔後幾十騎復出,短時間內就有數萬饑民投靠。
但李自成的失敗,也來自於不納糧,他沒有及時轉變政策建立穩定的根據地,讓農民納糧,提供穩定的物資和兵員供應。
說通俗點,他佔領的地盤其實根本不是他的,是處於無政府狀態。
結果滿清韃子殺過來以後,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腳,也缺乏足夠的糧草和兵員恢復實力,一潰千里了。
土包子一個。
-
9 # 沉墨I方之城
是的,當時的百姓真的不用納糧,李自成的軍隊進城後首先要做的是搶!只是搶的物件不是百姓,而是地主權貴等中產階層。
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快速的發展壯大起來,主要靠的就是這句口號: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句煽動性的政治口號讓底層的百姓非常受用,不但非常歡迎闖王,而且都是直接加入闖王的隊伍。
歷史上但凡發生農民起義,就一定是破壞當時的政治秩序的,李自成的這種不納糧的政治主張,抓住了當時時代的痛點,徹底的顛覆了大明王朝最為重要的政治基礎,讓廣大的農民和佃戶積極擁護,而且更期待李自成的這種草根力量能夠取代大明王朝,重建社會秩序。
搶農民不現實,不但有悖自己的政治口號,更是因為農民根本就沒什麼油水,起義軍選擇了中產階層,這部分人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更重要的是他們與無產者的矛盾很深,對中產階層下手,不但可以解決收入問題,更能迎合無產者的殺富濟貧的期望。
當李自成打下的地盤越來越大後,這種土匪似的財富掠奪方式就不靈光了,中產階層雖然財富多,可是數量是有限的,而這種掠奪不但激起了中產階層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他們選擇了攜財逃離,留給李自成的除了一片窮苦的民眾和經濟的崩潰外,沒有別的。
李自成在軍師牛金星和大將李巖的建議下,對地主的田地進行了重新分配,准予農民三年不用上繳稅賦,三年後照章納稅,此時的李自成起義軍才有一點政權該有的基本模樣。
農民們開始安頓下來,流民越來越少,李自成的起義軍慢慢的傾於正規化,但是一個政權的穩固不能單單是依靠農民,社會的組成是多元化的,由於李自成前期對中產的掠奪式剝削,失去了這部分階層的民心,導致李自成得不到地主和士人的支援,以至於李自成的軍隊和後期政權沒有有政治遠見的能力加入,所以李自成後來的失敗是必然的。
從李自成的土地制度來對比,歷史具有驚人的相似度,清末時期的太平天國同樣是打出了均田地的政治口號,聚集了大批的底層民眾,差點沒把清廷鬧騰下臺。
中國的問題,其實就是土地問題,這是中國千百年來所有問題的根源! -
10 # 師爺5210
不納糧,喝西北風呀。歷史上,忽悠人的大大的,長的腦袋讓幹啥?看歷史,思歷史,讓忽悠歷史在你面前低頭。一個真正的歷史,農民起義軍不是為農民的。
-
11 # 誰是誰的誰123884247
開始不納是因為要騙取民心,占城可以從官僚家沒收資產可以抵抗一陣,當用完搶的財物時,就不同了!後來闖王比後明更可惡,以至江山不久使被滅,他是政治強盜,流氓!
-
12 # 蕭十一瀾
所謂『納糧』,指的是封建社會時期,農民春種秋收之後,獲得的收成必須向官府交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來沒有『不納糧』的朝代,城頭變換大王旗的後續只是原本向大王A納糧的,現在請向大王B納糧,後天可能是大王C,亂世待定。而且,換了納糧物件之後,往往繳的更多。
李自成的『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
陳勝吳廣的『苟富貴,勿相忘』……
王小波李順的『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洪秀全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都是傳銷口號,千萬不可相信。
人闊臉就變,此事古難全。
-
13 # 花木童說史
闖王李自成起義之初,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老百姓確實不用納糧。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朝廷、地主士紳不體恤民情,仍然對百姓橫徵暴斂。老百姓沒活路了,一聽聞李自成“不納糧”的口號,天下莫不響應,一時聚集了幾十萬的起義軍。
那問題來了,起義軍多達幾十萬之眾,百姓三年不納稅,那吃喝拉撒咋辦呢?其實李自成除了“不納糧”的口號外,還有一個“追贓助餉”的口號。這是啥意思呢?其實就是抄大明藩王和地主官紳的家。
貧苦老百姓長期受地主階層的欺壓,所以“追贓助餉”的做法無不拍手稱好。對於起義軍來說,不僅解決了軍費,還能將搶來的土地分給老百姓,獲得他們的支援。
就是這兩項政策深得人心,所以李自成的起義軍無往而不利,所向披靡。十幾年時間就佔據了大明半壁江山。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克大明首府北京,逼得崇禎皇帝上了吊,明朝也由此滅亡。李自成進城後,明令軍紀,不得騷擾百姓,他已做好了準備當皇帝。
當時明朝舊臣、京城名流、百姓都十分擁護起義軍,李自成登基稱帝已水到渠成。但當李自成進入大明皇宮時,徹底傻眼了。
他本以為明朝藩王都那麼富裕,皇帝家當那應該更是富甲天下。可當他進宮後,才發現自己錯了,崇禎皇帝就是一個窮光蛋,整個後宮的家產湊到一起不足十萬兩銀子。
這可咋辦?拿什麼養軍隊?自己稱帝后,拿什麼封賞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不得已,李自成命令部下劉宗敏再用“追贓助餉”的老辦法。
靠官紳們自覺交錢是不可能的,劉宗敏趕製了五千副夾棍,對官紳們嚴刑拷打,逼他們按品級交錢,很多清官或家產不多的就遭了秧,有些人因交不起銀子被活活打死了。
上面領導都動了手,官兵們也就不客氣了,開始搶劫城內的富商、小販,甚至老百姓也不放過,就這樣“闖王”變成了“闖賊”。
連續多日的搶劫,北京城被洗劫一空,李自成由此失去了民心。而很多將士發了財,也無心再革命了,所以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軍心渙散的起義軍一觸即潰,逐漸走向了衰亡。而李自成本人在兵敗逃亡時,也被百姓誤認為是賊給殺死了。
-
14 # 安平144796971
起義軍打下一下地方,殺滅一個藩王,就夠了半年甚至一年的軍費,還用老百姓納糧。闖王攻下洛陽,滅了福王,不但全年的軍費有著落,還可大肆開倉賑饑,還用百姓納什麼糧!是義軍向百姓納糧!
-
15 # 教育戰線
闖王破城後,把政府官員都打到了,沒有政府部門了,不用交公糧了!實際上這些流寇到一處燒殺搶掠,吃光用光後,再到另一處城市搶奪糧食,所到之處政府部門都讓闖王破城消滅了,老百姓也不用交公糧了。就是這麼回事!
-
16 # 靜夜思160519196
剛開始是真的。因為明朝地方上的土地,財富都集中在地主,豪強,藩王手裡,老百姓是很苦很慘的,就連張居正也沒辦法阻止土地兼併,只能做一些區域性手術,緩和階級矛盾。李自成的兵員從哪裡來,從沒有土地,家破人亡的勞動者那裡來,這些人除了一條命什麼都沒有,你從他們身上剝削不到什麼東西,所以均田地,不納糧的口號主要是針對他們這些人。元末的時候,就有紅巾軍不怕官兵怕老百姓的說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那麼李自成的錢糧從哪裡來,前面說了,地方上的土地和財富集中在地主,豪強,藩王手裡,那麼李自成打擊這些人,老百姓會有意見?再把這些人的土地和財富分一點給老百姓,老百姓會拒絕?當然不會。李自成的軍隊越剿越多,越來越強大就是這樣一個原因。但是這傢伙做這些事做的太過徹底,太過血腥殘暴,可以說是不留餘地,自斷後路,最後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
17 # 優己
在攻進北京城以前確實是不用納糧!這是因為當時的闖軍可以從朝廷官兵的倉庫裡獲得存糧,這些軍糧用來養軍隊已經足夠了。
當時明軍跟闖軍交戰的地方主要是陝西關中地區,而明軍的後方則是在江浙兩湖地區。明朝政府有完整的稅收機制可以向老百姓收繳錢糧稅賦,明朝政府把從兩湖江浙徵收的糧草不斷運送到前線去,這使得在陝西山西邊城的存糧比從當地老百姓那裡徵收的多得多,闖軍攻克這些地方後用這些倉庫的存糧就足夠軍用了,這是闖軍能夠不需要納糧就能夠打仗的主因。
但是呢,闖軍攻克京城後闖軍的糧草就被切斷了。這是因為崇禎已經上吊自殺,江南地區脫離闖軍自立,他們不再給前線輸送糧草,闖軍也沒有新的城池可以攻佔,這使得闖軍的糧草在攻進京城之後只能繼續支用兩個月。闖軍瞬間從天使變成惡魔,為了獲取足夠的軍資李自成開始縱兵搶糧。
當時李自成為了籌集軍資在京城裡大開殺戒,據統計,李自成在京城總共收颳了白銀1500多萬兩,抄家砍頭1500多人,這些人多是些明軍將領的家小,這使得很多明軍將士投敵清國反過來攻打闖軍,這也間接導致了闖軍後來的失敗。
其次,李自成在收刮錢糧,闖軍將士也在收刮錢糧,他們他的手下則開始羅織各種罪名扣在當地老百姓頭上,然後搶光老百姓的錢糧及妻女,再殺光他們的丈夫跟孩子。這使得闖軍在前線戰敗以後根本沒人願意替闖軍守城,李自成只能倉皇出逃。
-
18 # 老夫有話說5
應該是:義軍所到之處,搶奪官倉,地主惡霸。然後除了自己所用之外,放糧給農民。起義軍從始至終不過兩年,還沒來得及向農民徵糧,官倉和地主之糧足矣。如果李自成打下江山,徵糧納稅不可避免。但第一個皇帝基本上都是清廉愛民的。一般:建國幾十年後,就開始貪汙腐敗。
-
19 # 四十五度歷史
答案肯定是要納糧,而統治階級也需要老百姓的支援,老百姓也需要好的管理者,這並不矛盾!
我們國家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農業都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在古代社會,維護國家運作的,主要就是靠的農業稅收,倘若李自成真的不那糧那麼他就等於沒有了財政的收入,沒有財政收入就等於沒有軍餉,沒有軍餉,他手下的軍隊要靠什麼來維持?他就將主意打到了那是富人和地主階層的身上,還美其名曰追贓助餉,可是到最後還是將目光放到了百姓的身上,可是這樣一來,他就將所有階層都得罪了個遍,皇帝也沒做幾天就下了臺。
但凡是在歷史中造反的人,通常都會人為的創造出一些神蹟來作為宣傳,用來忽悠目光比較短淺的,不明真相的人民群眾。李自成最初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農民,後來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之中,後來勢力逐步擴大,還繼任了闖王的名號。當時的自然災害嚴重,百姓都沒有飯吃於是他就打著不納糧的旗號,吸引百姓加入到他的隊伍之中。
後來的事情不用說大家也都清楚,他帶著他的軍隊一路打到北京,而他的打法就如同流寇一般,打到哪兒搶到哪兒,用搶來的糧食供應軍隊的補給,剩下的就分給當地的百姓,卻並沒有建立起自己隊伍後勤的保障,典型的只管今朝不顧明日,就如同這段民謠中的後一句,大家快活過一場。
後來他打到了北京城,逼迫的皇帝自殺,徹底摧毀了明朝的統治。按照常理來說推翻一個朝代之後他理應登上王位,可是他卻面臨著滿清的鐵騎,自然不是清朝的對手。而且他只想著把把明朝的皇帝打下來,卻根本就沒有想過具體要怎樣統治,實在是野蠻無比,就如同他不需要百姓繳納糧稅一樣,他靠的就是搶劫,就是掠奪。
-
20 # 法緣石
都是騙人滴!不納糧,闖王吃屁喝風啊?我總有一個觀點就是,別跟著瞎惹惹。一個平頭百姓,城頭上插什麼旗,你左右不了。好好幹活,賺錢養家,多存點豆。至於你給李世民交稅還是給朱元璋服役都是一樣的。
回覆列表
李自成能從秦嶺大山溝裡,帶領僅剩的18騎發展到後來的百萬之眾,不得不說他還是有兩下子的,這其中有流民百姓,還有投降的明朝西北邊軍,在明末清初的亂世他們跟著李自成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有銀子花。行軍打仗沒有糧食沒有軍餉是不行的,平民老百姓可以不納糧,當地地主豪紳可是李自成搜刮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