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萌芽研究所BUD

    很多女性當媽之後,會發現自己經常忍不住會吼孩子(也吼老公),說好的當個溫柔而堅定的媽媽呢,該怎麼做呢?

    這是個循序漸進的的事情,我們不妨從這幾點開始練習做個不吼不叫不焦慮的媽媽。

    要學會給自己放假

    很多時候不是媽媽脾氣太差,而是太累了!不管是全職媽媽一天到晚圍著孩子家務轉,還是職場媽媽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都像個超人一樣。但其實,“媽媽”這份工作也應該有“下班時間”,抽空給自己放個假,約閨蜜喝個茶,逛個街,發發呆,心情好了,脾氣自然好,用不著吼叫。

    心態:接納不完美自己和孩子

    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少比較會減少很多焦慮。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我。很多媽媽一看到別人家孩子會數數了,自己孩子還不會,苦心教半天,孩子還是不會就容易發火。

    找到自己家孩子的優勢所在,不去盲目和“別人家孩子”比;

    承認自己也有短板,不去一味和“別人家媽媽”比;

    心態擺好了,內心也會平和很多,少焦慮自然少吼叫。

    策略:要有取捨,抓大放小

    小事不要去吼孩子,如果老吼孩子這招兒就不好使了,吼多了孩子該免疫了,把大招放在關鍵事情上。這樣也可以保持家長的權威。

    學會情緒管理

    深呼吸,延遲反應時間

    想要吼叫的時候,用一些簡單的話來提醒自己,比如“深呼吸十次”、“先數5秒再說話”等等,給自己的大腦一個冷靜時間,會發現自己其實也沒那麼怒火衝頭的想吼叫。

    2.事後覆盤――可以記情緒日記

    如果不小心吼叫了,等情緒穩定下來以後,自己覆盤,也要跟孩子一起復盤,避免下次在吼。

    3.情緒不好時候,學會抽離

    如果因為其他事情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先暫時離開,不面對孩子。不然本來心裡一團亂,還要對著哇哇哭鬧的孩子,菩薩也會忍不住吼吧。

  • 2 # 章小魚非魚

    暫時收起那些“我就是火爆脾氣,我心裡知道但就是忍不住…”等固有的標籤。相信自己,相信你也可以是不吼不叫的溫柔媽媽並進行不斷的嘗試或邀請家人合作。認識一位媽媽,性格直爽乾脆,在育兒問題上也延續了她的父母對她的養育方式,一旦女兒出現不如她意的行為便一頓大吼大叫加動手教訓。偶然的機會向她推薦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並一起閱讀探討,結合日常生活中對待女兒的方式進行嘗試,整個過程中這位媽媽說得最多的就是“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慢慢地,我們開始試著用溫柔的方式去試驗,我告訴她要發火的時候就默唸“我是溫柔媽媽,我可以的。女兒會喜歡的。”激勵自己並堅持一個星期,最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反應。最初的幾天她說很難控制很難熬,真的快爆發的時候立即讓自己遠離現場。直到有一天上學前,女兒說:“媽媽,你好久都沒有兇我打我了”。媽媽抱著女兒說,“你喜歡這樣的媽媽嗎?以後你監督媽媽不發火做溫柔媽媽,可以嗎?”當她迫不及待跑來跟我分享她對自己的改變感到驚喜和期待的時候,我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喜悅和溫柔。再到後來,這位媽媽和女兒開始了另一種相處方式,就算1歲半的兒子正在哭鬧的時候也不會拒絕女兒想要講故事的需求。以前,她會說,你沒看到弟弟正在哭啊,你自己看電視去;現在她會說:弟弟正在鬧脾氣,你選一本故事書我們一起鬨弟弟好不好?等弟弟不哭鬧了媽媽再給你講你喜歡的公主故事可以嗎?在女兒的眼中媽媽不再是畏懼,媽媽也不再是老虎媽媽。

  • 3 # 妮兒媽咪育兒

    當我們控制不好情緒的時候,就像點了把火,四處蔓延,殃及無辜。還會像蝴蝶效應一般,不好的事情一連串地跟著來。

    對於孩子不吼不叫,我之間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有分析這方面的問題,我總結如下:01.麻麻們感覺自己要抓狂的時候,可以找老公或閨蜜吐吐槽也是比較好的發洩方式。面對孩子的時候,控制住脾氣,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孩子會如法炮製,照搬到自己身上。你怎樣對孩子,孩子就怎樣對別人。如果不想讓孩子一生氣就出現攻擊行為(踢、打、咬、罵),咱們自己得先學會處理憤怒情緒,給他們做個好示範不是嗎?02.當感覺自己快忍不住變身“咆哮馬”時,深吸氣,長呼氣,一遍不夠來N遍。調整呼吸有助於緩和情緒。無計可施的時候,在臥室裡待上幾分鐘,或是出門散散步,會比你留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更合適。不過離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離開,過多久會回來(並保證有其他家人照看)。你發現了沒?你越是對孩子暴跳如雷,他越發來勁兒,或者乾脆對你的大喊大叫充耳不聞。反而當我們平靜下來,嚴肅地看著他,認真說“媽媽生氣了”的時候,他倒是瞬間“懂事”了。所以呀,不要低估孩子感受情緒的能力。你認真地說話,真實地表達感受,孩子會聽進去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一直在孩子面前以合理的方式表達憤怒,那麼,在他以後的生命長河中,都將以你為榜樣。

  • 4 # Marine1008

    生活並非常有遠方的詩,更多的是眼前的一地雞毛蒜皮。做個完全不吼不叫不焦慮的媽媽真的很難,也不現實。更多的媽媽們都在努力積極向上樂觀的路上。作為媽媽我們都知道焦慮、情緒差會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但當孩子的不良行為勾起了我們心中的某些事情時,往往控制不住情緒,衝孩子發火。仔細想想引發我們焦慮失控的未必是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真正埋在心中的痛苦的種子: 可能是童年的創傷,工作中的問題,夫妻矛盾,或是對自己的失望。要減少這些痛苦的種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少澆灌它們的成長。看問題事情多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多澆灌心中和平喜悅的種子,樂觀豁達。當孩子不良行為發生時,我們可以這樣想:任何孩子的成長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問題解決問題,家中有親人,學校有老師,社會有資源,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5 # 阿杜107993276

    其實自己一直是一個性格溫和、有耐心、喜歡尊重的人,不過,生活的真相,好像是從孩子來到你的身邊才剛剛開始......

    面對孩子的成長,感覺自己是一路,興奮著、積極著、吼著叫著、焦慮著、摸索著、用心的 走到了孩子5歲。到現在還在心裡激動的感謝遇到了“正面管教”,遇到了我的貴人---正面管教牧然老師。學習“正面管教”的過程,也是我重新認識自己,瞭解孩子的過程。

    我的心,又一次看到了最美好的遠方,有了明確的目標,我感覺自己可以變得更好。孩子現在6週歲了,透過日常生活的不斷踐行、反思、和總結,“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焦慮的溫柔媽媽”,可以和大家分享以下幾點感悟:

    1,“吼叫”的根源是“想控制孩子”。獨立自信的孩子不是“控制”長大的!真正需要“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緒!當我學會了控制自己,我就不需要去控制別人了。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家庭建設和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緒健康了,家庭氛圍就和諧了。意識到自己“要對家人和孩子吼叫”時,深呼吸,與自己內心對話,告訴自己人在情緒煩躁、憤怒的時候,說出來的話,沒有一點效果,只會讓孩子逆反和情緒變得和你一樣。3,對孩子的“焦慮”源於“比較他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孩子的成長是是緩慢的、潛移默化的;也是一種極為耗費心力,見效最慢的投資。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美好的個體,多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再小的進步也可以記錄下來,念給孩子聽。

    孩子長大的道路上,也是我成長的嶄新的一條大道,我願意和孩子並肩前行!

  • 6 # 安康大媽

    我想多數女性骨子裡都是溫柔的,當了媽媽,更是想把所有的愛奉獻給自己的寶貝們!那麼如何高質量的做到這一點呢,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做個低吼族媽媽,自然而然,焦慮也會減少。立下目標,就去執行。從以下幾點著手去做吧。

    一,首先給自己充足的理論基礎,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比如正面管教,這個理論近兩年提的比較多,很多社群都在推廣正面管教,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圖書,有一本繪本叫做《傑克的冷靜太空》,我們家的正面管教就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那時候,我和孩子都愛發脾氣,為了幫助孩子改掉髮脾氣的情況,學會控制情緒,我們一起看了這本書,看完,孩子自己就要給自己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冷靜太空。而那段時間,我也更多的關注像《媽媽發火了》《菲菲生氣了》等類似的圖書,還參考了《正面管教》系列的教養方法與例項。是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藉助圖書、繪本,給自己充分的理論基礎,漸漸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控制情緒,這個很重要,然後再去努力做到,如何控制情緒。

    二、學會跟孩子共情,改變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在一次次的實踐中,體會正面管教給自己和孩子,甚至於家庭帶來的改變。那麼低吼族媽媽會越做越帶勁!

    什麼叫共情呢?你比如,當孩子提出又想要一個玩具的時候,作為媽媽認為同款的玩具,並沒有多大的意義,那麼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呢?

    上來就拒絕:“不行,都多少這種玩具啦,就知道浪費”,那麼可想而知,多數的孩子會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嘛,我就是想要這個”。孩子急了,媽媽自然也就很容易吼叫起來了。

    對於正面管教的做法,我們應該堅定而溫和的養育孩子,此時可不可以這樣說:“嗯,這個玩具真好玩,媽媽也很喜歡這類玩具啊。所以之前我們買過好多件了,是不是這種玩具寶寶最多了呢”,下次這樣試一下吧,在這個思路下,共情與娃,從他的角度立場去肯定他有這種想法的理由,然後娃或許自己就放棄了購買的想法呢。

    三、如何做到不焦慮。也是想推薦圖書,李躍兒老師的《關鍵期關鍵幫助》,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其實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大多都是通性的,很多孩子在差不多的年紀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父母應對的時候表現的不一樣,給予的陪伴幫助不同而已。當我們知道,自己家孩子的這些所謂的成長煩惱,別家孩子也有,而且,在低吼族媽媽的柔情陪伴中,會很好的過渡時,育兒中的種種焦慮會不翼而飛的吧。

    總之,手頭放幾本圖書,隨時提醒自己,與孩子共情,溫和而堅定的說不,有了這些觀點理論,稍加控制,情緒就不會爆炸啦。吼叫族媽媽趕緊嘗試起來,讓自己愛上溫柔吧。

  • 7 # Neverland何靚

    不吼不叫不焦慮的媽媽。是一個能夠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媽媽。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每個人都有情緒。管理情緒不是壓抑情緒。是透過不傷害別人的方式發洩出來。

    比如,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把生米撒了一地。有些媽媽看到滿地的米肯定不淡定了。記住要管理情緒哦。深呼吸。離開案發現場。你可以去捶幾下枕頭。然後調整好了回來告訴寶寶。媽媽很愛你,同時媽媽不能接受你這樣行為。米箱我必須要收起來了。地上的米你需要在睡覺前清理乾淨。我相信你能做到。

  • 8 # 知行學院

    第一,找到自己吼叫焦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二,提出解決方案,要非常細化

    第三,練習,刻意的練習

    第四,不吼叫不焦慮的習慣養成

    所以題主當前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原因,不是表象的原因而是根本的原因,心理反覆問自己,對孩子吼叫是真的孩子的行為讓你無法忍受嗎?那進一步思考,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是我的問題嗎?我沒有教育好?那我該怎麼教育呢?找到問題後,再思考解決方法,我需要怎麼做?細化後,就是練習了

  • 9 # 貝貝192416808

    作為媽媽,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焦慮,怕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家的孩子”,怕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不夠乖巧和討人喜歡……家長心中的焦慮可以一直列舉下去,列滿滿滿一頁紙。可見現在家長中的焦慮情緒是很普遍的,這其中有個人的原因,當然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那麼,如何做個不吼不叫不焦慮的溫柔媽媽呢?

    1.家長首先要修煉內功,不遺餘力地栽培自己。

    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切憤怒都源於自己的無能”,有一定道理。很多時候,家長的焦慮來源於自己本身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手足無措,難以接受生活的挑戰。當自己的孩子遇到問題時,由於家長自身並不優秀,內心也不夠強大,於是就會放大孩子的問題,覺得孩子孤身一人在戰鬥,自己什麼也幫不了孩子,這時候這種焦慮會被無限放大。相反,如果家長自己一直不放棄栽培自己,不斷的自我成長,修煉自己,不管是個人能力上還是家庭資源上的積累,這都會大大減輕作為家長的焦慮。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你會有辦法去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感覺孩子一人孤軍奮戰。所以有句話說的好,有些孩子是一人在戰鬥,來自良好家庭背景的孩子背後是一個團隊。

    2.接納孩子,學會欣賞每個孩子獨特的地方

    如果說小三是幸福婚姻的破壞者,那麼“別人家的孩子”絕對是良好親子關係的破壞者。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不喜歡總是被拿來比較。一旦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就會心生焦慮甚至產生怒氣,並在有意無意中將這種焦慮和怒氣傳導給孩子,影響親子關係。家長需要在內心深處悅納自己的孩子,學會欣賞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長有短,對於孩子的潛能要加以引導,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對於孩子的劣勢,不要苛求完美,坦然接納,切忌拿孩子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這樣不僅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也是給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3. 學會管理自我情緒,積極暫停,不在有情緒時解決衝突。

    在衝突激烈,雙方情緒均失控時解決問題是最不明智的,因為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將雙方的情緒激化,產生更大的爭吵。

    明智的做法是:積極暫停,告訴孩子這會雙方情緒都過於激動,都需要冷靜一下,靜靜地走開,稍後平靜了再一起來解決問題。記住,感覺好才能做得好,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 10 # 故事老師紅紅

    朋友鄰居有位媽媽非常漂亮,寶寶出生之前說話特別溫柔,屬於特別高雅的那類女士。

    寶寶出生後簡直髮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經常大聲吼寶寶,而且也大聲吼寶寶爸爸。感覺寶寶真的是很神奇,竟然能夠讓媽媽徹底改變。哈!

    我從寶寶的角度說下自己的發現。

    首先,寶媽請思考下,你的吼叫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據我瞭解,朋友鄰居的寶寶不善言談,媽媽吼叫時寶寶大多情況下是無動於衷的,該咋地還咋地,充耳不聞!所以,媽媽的吼叫等於是獨角戲,正因為如此,吼叫聲最終變得歇斯底里!只有在此時才能引起寶寶的注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對寶寶以後的生活學習會有你意想不到的危害。有一種孩子課堂上注意力老師集中不起來,他聽不到老師講課的內容。為什麼?因為老師的音量達不到歇斯底里!寶媽明白了吧?寶寶已經習慣了你的音量,分貝值達不到不能引起他的注意,除非你保證他會遇到一位歇斯底里的老師。這恐怕是媽媽們都不願意的。

    所以,認識到吼叫的危害,你自己自然會停止吼叫!

  • 11 # 朶朶媽媽成長記

    曾看過一本繪本叫《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從孩子的視角講述了媽媽吼叫對孩子的影響。很多父母都知道,吼叫孩子不管用,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吼叫,教育不好孩子,收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可以換一種說話方法。

    1、瞭解孩子心理成長規律。不要揠苗助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徵,允許孩子犯錯。

    2、多肯定孩子,少否定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最好睜一眼,閉一眼。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少將孩子的缺點放大,我們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負面的話語會給孩子形成負強化,而用正面的話來引導孩子才能對孩子有正強化作用。

    3、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每個人都渴望被瞭解,渴望被愛,孩子也不例外。媽媽保持冷靜,才能讓孩子主動敞開心扉,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4、多和孩子溝通。俯下身子去和孩子交流,不要總是用命令、威脅的語氣來和孩子溝通,要保持和孩子同樣的視角,孩子犯錯誤了,要告訴他要勇於承擔責任,引導他去承擔。命令威脅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和惶恐,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5、不要攀比。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相比,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較,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個性,這種比較很容易導致自己心理失衡,從而將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極容易導致心理失衡。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個不叫不吼不焦慮的媽媽吧!

  • 12 # 七月芒的小鋼炮

    好暴力的問題啊~

    要麼對孩子暴力,要麼憋出內傷對自己暴力。

    而且這個問題本身也很焦慮,一個焦慮吼叫的媽媽要變成溫柔媽媽。

    首先,先問問自己,為什麼吼叫?這就是心理學說的覺察。

    換做是我,我會覺察到,

    有時真的是能量不夠,太累了,我自己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耐心,就像一個沒有裝水的瓶子,怎麼倒得出來。比如工作壓力大,爸爸缺位,婆媳矛盾。

    有時是孩子的一些表現,觸及到我自己的一些底層恐懼,比如小時候體育差那種自卑的感覺,於是看見女兒運動不好,就抓心撓肝的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有問題,但我不該發火,我需要溫柔的教育。

    其實未必如此,

    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嗎?

    還是我們自己受了氣把氣撒到孩子身上,也許這些氣都是20多年前受的。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養育我們自己,那個藏在我們身體裡的小孩時不時就會出來。

    一定不能吼叫焦慮?

    對自己太殘忍吧,修煉沒到那個份兒上,給自己時間,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吧。慢慢來,從覺察自己開始。

    覺察了之後,也許還是會發火,但是會更清醒的知道,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自己的情緒。

    一定要溫柔?

    溫柔如果是硬憋出來,孩子能感覺到的,大人也壓抑,有什麼意思呢。

    何況,每個孩子不同,每個媽媽不同,

    即使我不能每一刻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即使我不那麼溫柔,

    這就是我,

    這就是你的媽媽,

    我接受我自己現在的樣子,

    也在努力變得更好。

    我也接受你現在的樣子。

  • 13 # 小小羽媽

    前段時間一篇10W+的文章《霧霾下,我為什麼沒有搬回美國》在各微信群和朋友圈轉發,全民都在對霧霾的危害越來越恐慌,對政府的監管無能越來越憤慨的時候,作者卻丟擲了自己更正向和積極的邏輯——抱怨和逃離都無濟於是,行動才有意義,控制自己的慾望,告訴孩子他看見的物品從哪裡來,會到哪裡去,是我們每個人對霧霾和環境問題的責任,也是為孩子樹立榜樣,關注解決問題,引導正向思維。

    主要想給大家分享童年焦慮問題,重點為父母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焦慮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流行詞,那麼焦慮到底是什麼呢?有時,被認為是略輕於恐懼的感覺,但在專業上認為,焦慮症的後果與恐慌症是一樣嚴重的。焦慮可以是一種情緒感受,可以是一種生理狀況,或者是不安的念頭與想法。壓力,通常指的是持續的焦慮,擔心和困擾是焦慮的心理表現,緊張性習慣和強迫性行為時焦慮的行為表現,驚悚與恐怖意味著極度的焦慮,但這些都難以精確定義。大多數的孩子偶爾會感到焦慮,有些孩子卻一直焦慮,有些孩子即便產生了焦慮,但他自己卻渾然不覺。這些概念確實容易把人搞糊塗,我們有個方向性的瞭解就可以了。

    產生和消除焦慮的機制

    認識焦慮的來源,先了解焦慮產生、持續、釋放和結束的全過程。科恩用“安全系統”:覺察危險—拉響警報—理性評估—解除警報來打比方,說明了這一過程。安全系統的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為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大腦的某個區域必須時刻防範可能的危險。警報一旦啟動,身體必須馬上做出反應,反抗、逃跑或求助,但僅僅是在面對真正的危險時。如何鑑別危險的真假呢,就需要評估系統的客觀評估,既能察覺危險,也能識別安全。再發現安全後,還能有效發出“解除警報”的訊號。

    先天特質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恩對先天特質做過研究,他發現約有10%~20%的人天生對不熟悉的事物反應敏感。先天特質不會決定人一生的走向,但會讓人更容易朝著某些方向發展。對於有先天焦慮特質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幫助這些孩子學會應對新事物的技巧,因為孩子只有在接觸並熟悉新事物的過程中才能提升安全感。如果父母過度保護,總是幫孩子逃避任何可能嚇著他們的事物,那麼孩子就比較容易產生焦慮。另外,對於先天容易緊張的孩子,挑戰必須“恰到好處”。

    心理創傷

    受虐待或者深受重傷這樣的極端事件會徹底破壞兒童的整個安全系統。一次較大的心理創傷或者較小的驚嚇多次積累起來,都可能使任何孩子變得焦慮。

    被父母遺棄,或父母經常爭吵,遭受家庭暴力或社群暴力的孩子容易變得高度緊張,警報器過於敏感、解除警報機制失靈。

    父母焦慮

    終於到重點了~

    在童年焦慮的形成中,先天特質和心理創傷確實扮演者兩大重要角色,然而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父母製造了非常多的焦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映象神經元,焦慮的情緒會傳染。看見父母提心吊膽,孩子自己就會產生焦慮。

    記得小羽不到2歲的時候,就可以在小區裡的來回擺腿的健身器材玩,一次,她很興奮地跑到器材邊要上去玩,因為從來沒有見過她玩,我就朝她喊“危險!小心點!別上去!”她沒有聽我的,還是在我的稍微的幫扶下上去了,並自己擺得很好。現在想來,我這樣的擔心對她沒有絲毫的幫助,反而我的擔心會讓孩子不自信。

    上週在遊樂場玩滑滑梯,她主動拉著我讓我在底部接著她,我當時想“這麼低的高度,不會有危險的”,這樣的念頭一閃而過,孩子那麼信任我,我就伸開雙臂在底部接著她,她滑下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兩三次之後,她就不需要我接著了。透過她自己的體驗和我給她的信任,她確定這是安全的。

    現在我會信任她的能力,並在她需要我的時候,給她實時的幫助,鼓勵她去嘗試新的事物,而不是擔心或幫孩子逃避事情,這些實踐經驗的積累會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理性評估和解除警報機制。

    經常會有媽媽給孩子貼上標籤,“孩子膽小、怕事、害羞、怕生人等”,當你為孩子這些很正常的行為焦慮的時候,已經將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這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對錶面行為的被動接受或無奈、指手畫腳的評價,而是對孩子內心需求的準確迴應,允許他們釋放情緒,傾聽並鼓勵他們。

    另外,父母來自生活、工作的焦慮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先從調整自己做起。就如文章最開始提到的那位“不逃離”的媽媽。

    現代社會影響

    0~4歲的孩子有時還分不清虛幻和現實,他們接觸到越來越多充斥著恐怖畫面的電影、遊戲、新聞和電視節目,有時孩子無法化解緊張情緒,從而造成持續的高度戒備狀態。

    焦慮的緣起可以列出很長很長的清單,事實,童年焦慮是很普遍和正常的事情,無論輕微或嚴重,都需要父母懷著共情之心,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情緒,建立安全感,養育有能力解決問題的自信孩子。

  • 14 # 鑫媽向前衝

    今天我就遇到這樣的情況:

    我跟姥姥帶鑫鑫去商場玩。突然小傢伙要衝向男廁所,被阻止後大發脾氣,賴在地上哭。姥姥覺得很丟人,生氣的罵兩句“不聽話”走開了。我硬是把鑫鑫從地上抱起來,很火大的打了鑫鑫兩下。這時,孩子的表情從發脾氣的哭鬧,變成了委屈的撇嘴哭。我突然想起澤爸在《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裡說的:

    教養孩子固然重要,但請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更重要”。……每個人都有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大人或許知道用運動、消遣、抱怨的方式發宣洩,但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宣洩,但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只會苦惱,所以我們要把孩子哭鬧的行為視為常態,而非抱怨“怎麼又在哭了”,有了這個認知和心態,不管任何情境,都可以採用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孩子的哭鬧與失控。

    於是,我把鑫鑫摟在懷裡,輕撫著他的後背,嘴裡唸叨:對不起,媽媽不該失控打你;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但是賴地哭不好,你在媽媽懷裡哭吧(澤爸語: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發洩情緒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已)。慢慢的,鑫鑫的情緒平復了,一場可能的我氣你哭的“大戰”就這樣消弭了。

  • 15 # 燕小燕說職場

    想要做個不吼不叫不焦慮的媽媽,首先要知道你為什麼要對孩子又吼又叫,為什麼要焦慮?我想一定會有很多人回答說“當然是孩子不聽話啦!誰不想當個溫柔的媽媽”。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是他天生不聽話?還是在孩子的性格脾氣塑造過程中你沒有引導好?找出孩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是關鍵!

    天底下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個熊孩子,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不聽話。他不聽話不吃飯不睡覺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如果孩子搗蛋,那很可能是為了想要獲得媽媽的關注。這時你就要反思這段時間你是不是忙你的事而忽略他了?如果他不吃飯,是不是因為他不餓,是不是可以晚點再吃?如果他搶東西,是不是他,就是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敏感期階段?——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不能跟孩子一樣又吼又叫的對孩子發脾氣,而是運用成人思維去找出孩子不聽話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

    反觀我們的焦慮,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育兒知識的欠缺引起的。生養孩子過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跨界知識:生理學、營養學、心理學、教育學……沒有誰能夠自信說這些知識我樣樣精通,我通通掌握。每個媽媽都要經歷從新手到成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媽媽在學習,孩子在成長。但往往孩子的成長速度遠遠快於媽媽的學習成長。在面對快速成長中的孩子出現的新狀況,媽媽沒有具備解決問題能力,媽媽會驚慌、會不知所措,焦慮產生了。所以焦慮是媽媽缺乏妥善解決孩子不斷出現的新狀況的一種矛盾。

    想要做個不吼不叫不焦慮的媽媽:

    首先,要耐心。面對孩子的不聽話或調皮搗蛋,媽媽要有耐心。

    其次,媽媽不斷自我成長。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的媽媽,也要儘可能掌握育兒知識,特別是孩子的成長特點和心理發展,有一顆善於觀察和探究原因的心❤。

    再就是儘可能多的陪伴孩子,如果不能做到時時刻刻陪著,那麼就提高陪伴質量。

  • 16 # 聞逸育兒

    很慶幸,我的孩子3歲了,這3年裡,我做到了不吼不叫,雖然還沒有完全做到不焦慮,但是絕對不愧對溫柔媽媽這個稱號。

    很多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前,性格溫和可親,成為媽媽之後,也極好地把溫柔傳遞給孩子。但是孩子屢屢挑戰媽媽的情緒底線,再溫柔的媽媽,如果沒有經過系統地學習育兒知識,也很難做到不發火。

    很多媽媽會覺得,孩子太任性,太調皮的時候,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非常正常,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無論是高興,欣喜,還是憤怒,失望,都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接納的。

    那這麼說,大吼大叫就對了嗎?並不是。情緒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我們要修正的是我們的行為。生氣就一定要大哭大鬧嗎?高興就一定要蹦蹦跳跳嗎?只有孩子才會用這麼原始而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成人,大腦已經發育到足夠成熟的階段,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必為情緒所左右。生氣的時候,可以去看會兒電視劇,逛會兒街,平靜後再和孩子溝通。高興的時候,可以跟愛人小酌兩杯,跟閨蜜煲個電話粥,這是我們成人表達情緒的方式。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調皮行為時,我們可以生氣,可以憤怒,但是我們不必用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大吼大叫”來對待孩子。而是讓自己冷靜下來,感覺好一點後,再和孩子溝通。

    這就是正面管教中的積極暫停。

  • 17 # 大遼吃貨

    每個媽媽都想做寶寶心裡喜愛的那個溫柔媽媽,而不是個總髮脾氣的“悍媽”。可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不會對寶寶又吼又叫,要想克服這種焦慮我覺得可以試試以下這幾個方法。

    1.學會給自己放空。不要整日圍著孩子轉,那樣心理上容易感覺累,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更愛發火。有空閒的時候散散步、發發呆,給自己一個私人空間。

    2.學會發洩情緒。人難免都有心情壓抑的時候,不要自己憋著,可以寫出來,說出來,透過運動的方式排解出來。

    3.學會控制情緒。想兇孩子前先深呼吸,或者暫時先離開下,儘量讓心情平復下來。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溫柔的好媽媽。

  • 18 # 諾媽諾爸育兒說

    我可以說特別“幸運”,因為我的媽媽從小對我的教育方式就是大吼大叫,我深深的體會到做為孩子那種內心深處的反感以及不被尊重的挫敗感,她對我的愛轉化成各種焦慮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所以我從懷孕開始,就不停的學習育兒知識和理念,發誓絕對不對自己的孩子做同樣的事情!當然,有了孩子之後,生理的變化,生活的瑣事,以及孩子的各種狀況,不得不承認,做一個不吼不叫不焦慮的溫柔媽媽是有一定難度的。說幾點切身的體會:

    焦慮和憤怒源於不理解,所以父母要多學習,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及特點。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洗手池前搓肥皂泡能搓一個小時,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幫忙把香蕉皮剝開他反而大哭起來,不知道為什麼他非要讓所有人坐在原來的位置,也不知道為什麼他故意在我們打電話時在旁邊大喊大叫。當我們有了足夠的瞭解和積累,你可能會明白,之前的熊孩子其實在探索新事物,他在發展自主意識,他在秩序的敏感期,或者他在尋求過度關注。進入孩子的世界,意味著以他們的角度看世界,並承認他們的能力和侷限。

    以尊重的方式教給孩子尊重,只有在孩子感覺好時,他們的行為才會好。

    我們經常要求孩子對自己,對長輩要尊重,卻經常不自覺的站在現在很高的角度命令、說教!當我們以很無理的姿態制止孩子的活動時,如果要求孩子回報以尊重的服從?當我們每天大吼大叫時,如何要求孩子好好說話?我們要經常反問自己,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和行動?在糾正錯誤之前,先連線情感,讓孩子感受到深深的愛和接納,當孩子感到被接納,被理解,他們自然會行程合作。

    運用你的幽默感,遊戲力無處不在

    誰說育兒一定是道理連篇,你嘮叨的那些廢話沒人愛聽。對於不收玩具的孩子,我們可以假裝成吃玩具的巨人,“太好了,有這麼多沒回家的玩具,我可以大吃一頓了。” 然後和孩子一起拯救他的玩具。對於總是出門就讓抱著的孩子,可以玩龜兔賽跑或計程車到站的遊戲。發揮你的童心和幽默感,和孩子玩起來,你會發現很多衝突自然而然的化解了。

    當你不小心情緒失控了,積極暫停,調節自己。

    人都是情緒的動物,媽媽也不例外,當我們一不小心又發火的時候,立刻離開現場,給自己個空間釋放情緒,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爆發。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可以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如何控制情緒的辦法。比如:對不起,剛才媽媽沒控制自己的情緒發火了,下次如果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你可以想辦法提醒我嗎?比如我喜歡溫柔媽媽,比如做個愛心的動作說:媽媽我愛你。我們和孩子一起商量個具有儀式感的動作,每次大家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雙方就立刻想起要冷靜下來。

    我和女兒之前有個小儀式,就是比劃愛心的動作,後來演變成女兒直接對我說:媽媽你可以溫柔點嗎?在這樣互相提醒一起成長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也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她做的一點也不比我們差。

  • 19 # 女童挑款師Linda

    首先,我覺得做個溫柔的媽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每個媽媽都要儘量讓自己變得溫柔。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如果你總是大吼大叫對待寶寶和老公,或者身邊的人,經常情緒失控,會讓自己表現得自己成為了情緒的奴隸,你的生活在被情緒所控制著。

    心態決定了一切,你的心態變了,世界就變了。所以我覺得要做一個溫柔的媽媽,首先要從心態上去改變自己,讓自己懂得感恩,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知足常樂。並且下定決心做一個令孩子崇拜的榜樣,只要你有這個心,你的行動就會改變,你的思維轉變了,行動就跟著變了。因此做一個溫柔的媽媽不難,難的是你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心態!

  • 20 # 玖月成語

    不吼、不叫、不焦慮,控制自己的情緒即可

    孩子有時候做錯事情,的確當時很氣憤,有些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脾氣會像火藥一樣,一點就著。

    可是對幼小的孩兒吼、叫過之後,馬上開始後悔了,覺得自己不應該那麼對孩子,又開始焦慮了:會不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會不會留下心理陰影。經常由於一件小事,常常鬧得自己輾轉難眠。

    要我說,經常對孩子吼、叫的媽媽,一般是比較強勢的媽媽,這些媽媽一般在工作中是女強人,在家裡是一把手,越發的把這些也用在了教育孩子的身上。如果經常如此,勢必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和影響。

    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做個溫柔的媽媽,使家庭氛圍一團和氣,其實很簡單,只需改變一下教育方法,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如果但是實在很生氣,就默唸三遍:我很溫柔、我很溫柔、我很溫柔。問題迎刃而解了,要不,試試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職媽媽不上班,在家帶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