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老師說歷史
-
2 # 二辻四畫生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幹中計》中,曹操派人到江東下書,周瑜斬了來使,擊退曹軍並連夜窺探了曹軍水寨,讓曹操頭疼不已。於是他的幕僚蔣幹來毛遂自薦,“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並且還大言不慚的誇了海口:“丞相放心,幹到江東,必要成功。”
曹操很高興啊,就讓蔣幹去了。蔣幹到了以後周瑜也沒殺他,因為兩個人好朋友嘛,還得借蔣幹的嘴來實現自己的陰謀。周瑜上來就問蔣幹是不是曹操派來的說客,蔣幹當然不會直不楞登的答應,而是說來做客的,可是如此一來就讓蔣幹說不出循循善誘的巧舌之話了,反而著了周瑜的道。
既然是做客的,同學一場喝一頓還是要得,於是周瑜就請蔣幹喝酒。本來蔣幹以為這是一個良機,畢竟喝酒談事是常態,可是周瑜呢把佩劍交給太史慈說:
“公可佩我劍作監酒,今日宴飲,但敘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者,即斬之。“蔣幹在旁邊被唬的一愣一愣的,也不知在心裡怎麼問候周瑜家人,總之蔣幹再也不敢多說一句話。更何況周瑜半道又向蔣幹炫耀東吳的實力,表白自己對孫權的忠心,反正太史慈又不會砍他,由得他嚇唬蔣幹罷了。
可憐的蔣幹豈止已經著了周瑜的道,偷了周瑜早已準備好的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周瑜害怕他這個老同學不上套,假裝夢囈:“子翼,我數日之內,定叫你看曹操首級!”結果蔣幹回去後把事這麼一說,曹操就當真了,將蔡瑁、張允兩人搞死了,結果除掉了東吳水軍之患,最終赤壁之戰大敗。
可惜小說演義的再好也只是虛構,蔣幹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也確實遊說過周瑜,按照裴松之注三國志所說蔣幹遊說周瑜是在赤壁之戰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說這事發生在赤壁之戰第二年。
在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說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可見這蔣幹的才能機辯聞名於長江淮河一帶,大有孤獨求敗的意味,而且遊說周瑜也是曹操指派的,而不是蔣幹自薦的。
當時曹操派蔣幹去遊說周瑜歸順自己,蔣幹便穿上平民布衣以朋友的身份看望周瑜。周瑜開門見山,為蔣幹是否“為曹氏作說客耶?”蔣幹只好說別無他意,之後周瑜帶著蔣幹參觀了軍營,並且看了自己的珍寶、事務和侍女,表示自己啥也不缺,沒必要轉移忠心。最後蔣幹回去告訴曹操說周瑜志向遠大,非言語所能挑撥離間的。自然也就沒有坑害曹操的說法了,至於蔣幹的死,史書中並無記載。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蔣幹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與其在歷史上的形象反差之大,在整個三國中可以排名第一,歷史上的蔣幹以才能善辯獨步於江淮地區,很少有人能作為蔣幹的對手,而在三國演義中,蔣幹成了一個糊塗、愚蠢、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傻蛋。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很多人都不知道蔣幹是誰?很多如雷貫耳的典故,比如:蔣幹盜書,群英會蔣幹中計,都因為有蔣幹的名字,所以才讓蔣幹這個在歷史並不是太出名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卻是非常有名,因此下文中就以三國演義為背景。
曹操統領83萬大軍南下荊州,準備攻打劉備與孫權,在戰前曹操派使者給周瑜送了一封信,想不到周瑜連信都不看,就把曹操的使者給斬了,以示對曹操不共戴天,曹操大怒,率領大軍攻打周瑜,周瑜派出猛將甘寧應戰。
首戰,由於曹操大軍不習水戰,被甘寧率領的東吳水軍擊敗,曹操退到長江北岸,當天曹操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商討如何應戰的問題,在會上蔣幹自告奮勇站出來對曹操說自己可以去說服周瑜來降。
蔣幹與周瑜既是同鄉,又曾是同窗好友,再加上兩人都是帥哥,又都很有才能,正所謂志同而道合,想必兩人曾經有過一段真正的友誼,所以蔣幹才會自告奮勇去當說客,於是蔣幹帶著一個僕人,兩個船工駕駛小船信心滿滿地向長江南岸的周瑜駐地駛去。
兩軍對陣,蔣幹這個時候來見周瑜,是傻子也會想到蔣幹是來當說客的,當然周瑜也肯定猜到了,當週瑜一聽說是蔣幹到了,立即就想到了一條計策,這條計策就是“借刀殺人”之計,周瑜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想到計策,說明周瑜確實聰明。
很明顯,周瑜同時對蔣幹非常瞭解,針對怎麼樣的人就要使用怎麼樣的計策,否則周瑜也不會使用這種計謀,周瑜故意與蔣幹相見甚歡,安排酒宴招待蔣幹,並讓江東所有文臣武將作陪,以示對蔣幹的尊重。
當天晚上,周瑜故意喝得酩酊大醉,然後還把蔣幹請進自己的房間一起睡覺,古人同床而眠,一般表示對人尊重的意思,周瑜請蔣幹同睡一張床,就是將蔣幹捧上了天,而且周瑜還故意將房間內所有的軍事機密情報,對蔣幹開放,不設防,同時周瑜偽造了一份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投降書,放在了房間的書桌上。
睡到半夜,周瑜故意裝睡,而蔣幹是來勸降的,如果不能完全任務,怎麼也得弄點有用的情報回去,於是蔣幹開始偷窺周瑜故意放在桌子上的軍事情報及文書,卻無意中看到一份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投降書,蔣幹看到這個,心情非常激動啊,這可是大功一件,於是蔣幹就把這份投降書偷走了,這就是蔣幹盜書的典故。
第二天,蔣幹藉故離開回到江北見曹操,並將那份偽造的投降書交給了曹操,曹操並沒有詳細追問蔣幹是如何得到這份投降書,而是把蔡瑁和張允叫來問話,一怒之下,曹操就把蔡瑁和張戲推出去斬首了。
於是周瑜費吹灰之力,就以”蔣幹傳達偽造的投降,借曹操之手“除掉了蔡瑁和張允這兩個曹營中唯二懂水軍的將領,其實曹操殺蔡瑁和張允只不過是在氣頭上,等曹操反應過來發現自己中計後,蔡瑁和張允已被殺,曹操這個人是不會認錯的,殺了就殺了,故意以怠慢軍法的理由告知眾人殺蔡瑁和張允。
曹操是不肯認錯的人,雖然輕信了蔣幹的話,但無奈已經殺了蔡瑁和張允,所以也不能責怪蔣幹,責怪蔣幹等於曹操自己認錯,所以這次曹操雖然內心有怪罪蔣幹如此輕率的想法,但並不能對蔣幹做出任何懲罰,這一次,蔣幹沒事。
但事情沒完,接下來的事情更加精彩,曹操吃了啞巴虧,因此派出蔡瑁族弟蔡中和蔡和詐降周瑜,趁機刺探情報,而周瑜估計到了曹操的詐降之計,於是和黃蓋配合來了苦肉計,故意在蔡中和蔡和麵前杖打黃蓋,讓蔡中和蔡和向曹操通報訊息,然後黃蓋再以詐降之計取得曹操信任。
但曹操終是老奸巨滑之人,還對黃蓋投降有所懷疑,於是又派出蔣幹去打聽訊息,蔣幹二次到來,周瑜當然猜到了為何要來,明顯就是來打聽訊息,於是周瑜故意責備蔣幹前次盜書,不見蔣幹,卻又安排龐統與蔣幹相見。
龐統本是名士,又有鳳雛之號,蔣幹一見龐統,有意引見龐統加入曹營,也不想想為什麼會在這裡見到龐統,龐統原本就是周瑜安排的,故意讓龐統與蔣幹相見,然後再一起投靠曹操。
龐統投靠曹操之後,還向曹操建議了把所有戰船用鐵索連在一起,雖然龐統以減少顛簸為由,實則為黃蓋火攻曹營創造條件,然後龐統又向曹操建議可以勸降周瑜,願意再往周瑜營中走一趟,以說服周瑜來降。
龐統獻給曹操的可是連環計,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先是欺騙曹操用鐵索鎖住戰船,然後再以勸降為由脫身,再之後就是周瑜準備好了一切,黃蓋用詐降之計借投降曹操之機,用火攻擊曹營,頓時大火燒遍了整個營地,曹操83萬大軍也在這次大火中損失殆盡。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於與周瑜的計策相爭中敗北,而作為關健人物的蔣幹更是周瑜與曹操交鋒中屢次向曹操提供假訊息,導致曹操作出錯誤的決策,雖然第一次曹操因為不肯認借,放過了蔣幹,但赤壁之戰後的大敗,曹操肯定會總結失敗原因,並查詢失敗的責任人。
而兩次上當中計的蔣幹無疑是非常愚蠢的,連基本的常識都弄不清楚,曹操會不恨蔣幹嗎?當然恨,但曹操明面上不會對蔣幹怎麼樣?因為決策是曹操自己做的,蔣幹不過只是個跑腿的而已,但是蔣幹必須要承擔他帶來錯誤情報的責任,以曹操的性格,一定會找個藉口殺了蔣幹。
蔣幹最終的結局肯定是被曹操殺了,而且是找藉口殺了,就像曹操殺孔融以”不孝“的罪名,殺楊修以”雞肋“的原因一樣,殺蔣幹也許就是”愚蠢“的理由了。
-
4 # 畫素說
導讀:看到這個問題,畫素是真的汗顏了,蔣幹可以說是被演義坑的最慘的一個人了。為了抬高諸葛亮、周瑜,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醜化。
蔣幹是赤壁之戰中的一個關鍵人物,按照演義的說法。赤壁之戰中因為蔣幹的原因,直接導致曹操損失了十幾萬大軍,實力大損,已無力在一舉統一華夏,自此天下由曹操一家獨大變成了曹、孫、劉三足鼎立之勢。
按照演義所說,在赤壁之戰中,蔣幹連坑曹操兩次,導致最終曹操赤壁慘敗。那麼最後蔣幹哪裡去了?他的結局又是如何?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從蔣幹盜信說起!
在大戰爆發之前,雙方堅持不下,曹操得知蔣幹和周瑜以前是同窗,便讓蔣幹前去勸降周瑜。畢竟沒有沒有周瑜的孫劉聯軍,等於斷了一臂,便無法與曹操相抗,如此一來曹操便可輕易拿下江東。
蔣幹帶著勸降周瑜的使命去了江東。但蔣幹見到周瑜後,周瑜似乎是看出了蔣幹的心思一般,只與蔣幹敘舊不談其它,這可讓蔣幹苦惱不已。
待到周瑜喝多後,蔣幹在書桌上發現“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書信,蔣幹趕便將信盜走並裝睡。待到半夜十分,又偷聽見士兵對周瑜說:“蔡瑁、張允來信說現在還不能下手……”,蔣幹感覺大事不妙,便連夜逃出江東返回了曹營。
並將所盜書信呈於曹操,並將兵士與周瑜密談之事告訴了曹操。曹操便將蔡瑁、張允二人斬殺。蔡瑁、張允兩人本為曹操訓練水軍,如此一來曹操等於自斷一臂。
沒了蔡瑁、張允,曹操失了僅有的兩位熟悉水戰的將領,蔣幹不僅沒有想到這一層,還覺得自己立了大功,於是對曹操提出再一次前往江東勸說周瑜的計劃,想趁勝追擊,功上加功。
這一次,蔣幹已久沒能成功勸降周瑜,不過卻為曹操帶來了與臥龍孔明齊名的鳳雛龐統,龐統的“主動”歸降這可讓曹操喜出望外。龐統更是為曹操主動獻上一計,便是將戰船以鐵鏈相連,鋪上模板,如此一來士兵如同走在陸地上,可解暈船現象。
便是因為此舉,這便有了後面的火燒赤壁,曹操十幾萬大軍湮滅於火海之中,而曹操本人也差點為關羽所殺在華容道。
按照演義所說,蔣幹的這兩件事坑慘了曹操,直接導致曹操兵敗赤壁,黑慘了蔣幹。不過演義中也說了,兵敗以後,蔣幹為救曹操,與曹操互換衣裳,為張飛所殺,也算為其正名,表示了其對曹操的耿耿忠心。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蔣幹為東漢末年之名士、辯論家,演義中的蔣幹形象明顯不符合正史。雖蔣幹沒能勸周瑜投曹,但也不至於蠢到中周瑜的反間計,只是蔣幹最後放棄了勸降周瑜的念頭。
-
5 # 冷月鉤沉
在三國正史上,蔣幹是一個頗有才能,風流倜儻的人物,和周瑜不相上下,但蔣幹的知名度卻大不如周瑜。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蔣幹被塑造成一個自作聰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廢物。
在蔣幹盜書這個故事的流傳下,蔣幹成為三國曆史上不可或缺的配角。
今天就以演義的角度,來說說今天的主人公蔣幹。
蔣幹是九江人,字子翼,在少年時和周瑜有交情,大致是一個有才氣的書生,後來投在曹操門下做幕僚。
曹操為了實現統一全國的夢想,興兵80餘萬南下,準備和孫權會獵於江東。
孫權不是傻子,他知道曹操是來搶地盤的,江東這片土地的歸屬成為焦點。
孫權也有點男兒的血性,他召集文臣武將商議退敵之策,最後定下了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大都督周瑜率領大軍做好了禦敵的準備,而在這時曹操陣營有個故人蔣幹來拜訪。
周瑜得知是蔣幹後,已經知道他來的目的是什麼。
周瑜率領部下迎接蔣幹並且大擺筵席,款待蔣幹。
蔣幹喝的非常高興,晚上和周瑜在中軍大賬一起睡覺。
大家不要誤會,他們是非常純潔的關係,古代人對客人表示尊敬的一種方式。
晚上蔣幹輾轉反側,心裡非常焦慮,因為他沒有完成勸降的任務,回去交不了差。
周瑜同樣睡不著,他派人寫了曹操水軍統領蔡瑁,張允的投降信,放在桌子上。
蔡瑁,張允是劉表的舊部下,後來投降了曹操,負責訓練水軍。
周瑜這樣做,就是讓曹操懷疑蔡瑁,張允。
殺了他們兩個最好,最不濟的可以讓他們產生猜疑,對東吳百利無一害。
果然,蔣幹看了信的內容,知道可以回去覆命了。
第二天就匆匆告辭,回到曹操大營。
蔣幹拿出書信讓曹操看後,蔡瑁,張允就被處斬。
於是,曹操任命于禁統領水軍。
後來,蔣幹還向曹操推薦了龐統,龐統獻計曹操鐵索連環,導致了後來周瑜火攻曹營。
至於蔣幹後來的下場如何,並沒有過多的提及。
筆者認為,按照演義的發展蔣幹不會有好下場。
因為他的緣故導致了曹操失敗,所以不是被秘密殺掉,就是被圈禁至死,棄之不用。
—End—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就知道里面有個人物叫蔣幹,蔣幹本來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但是完全是一個小丑似的人物,在曹操赤壁之戰的時候誤導曹操,結果導致曹操殺了自己手下的大將,導致滿盤皆輸。
因為在赤壁之戰的時候,荊州劉表的軍隊投降了曹操,而劉表手下的大將蔡瑁張允對周瑜威脅非常的大,所以周瑜一直想除掉他們。正好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幹和周瑜有舊,被曹操派過來勸降周瑜,周瑜沒有答應,但是故意偽造了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信,結果使蔣幹上當,導致曹操誤殺了蔡張二將。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曹操並沒有殺蔡瑁張允,只不過三國演義裡面,因為羅貫中恨蔡瑁張允投降曹操,所以把他們寫死了而已。而蔣幹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事實上和周瑜一樣都是一表人才,在歷史上他和周瑜也確實有不錯的關係,只不過當時各為其主而已。
而且三國演義裡面所描述的蔣幹去勸降周瑜也確有其事,只不過蔣幹在和周瑜進行交談了之後,便已經明白了周瑜的心思,是不可能投降曹操的,所以就回到了曹操這一邊,並且勸曹操準備戰鬥,不要想著讓周瑜投降了。赤壁之戰中曹操雖然失敗了,但是和蔣幹並沒有多大的關係,所以蔣幹一直在曹操手下當官10多年,最後病死。
-
7 # 青史回聲
這還用說?當然是被曹操處死了。接連兩次把曹操給坑了,換成誰,心裡都會有根刺,更何況是曹操這樣的梟雄。要知道,赤壁之戰是曹操實現南北統一最重要的一環,眼看著快要成功了,卻因為蔣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活生生地曹操及大軍推向了失敗的邊緣,你說氣不氣人!
雖然說赤壁之戰的失敗,不能全怪罪於蔣幹,畢竟他只是一個謀士,真正作主的是曹操這樣的主公,若不是曹操的生性多疑,他也不會接連兩次中了周瑜的計謀。可是話說回來,即使主公錯了,那也不能算錯,可以改錯,但不能認錯,否則曹操的威嚴何在?不過這個失敗的責任,必須要有人承擔,遍觀跟隨他南征的眾臣,武將肯定不能隨意處置,至於謀臣,那隻能這個蔣幹了,誰叫他是個小角色,自然要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買單!
沒辦法,身在江湖,生不由己。用在廟堂之上,也是同樣的道理,這隻能怪蔣幹沒有什麼才能,兩次中了同窗周瑜的計謀,最後落得身死。
當然了,曹操肯定不能隨便弄個罪名處置他,否則底下人會說怪話,這對曹操的威信會受影響。所以只能等到戰爭結束,大軍北歸,過一段時間,然後安個罪名,處置這個倒黴鬼蔣幹。
-
8 # 小小嬴政
蔣幹這個人很好笑,在《三國演義》裡他就是以小丑的面目出現的,這些場景羅貫中設計的很好,就如同一群大人在愚弄一個兒童一般。
蔣幹兩次前往江東大營企圖勸降周瑜,順便打探東吳的訊息,結果第一次是被周瑜組織的一場群英會騙了,蔣幹想說的,一句話也被沒說出來,就被騙到周瑜的臥室裡去了,在周瑜的大帳中偷走了一封信,還聽到有人說對岸有人過來,隱約其辭,很是可疑。
於是蔣幹認定曹操手下的大將勾結周瑜想反水,不等天亮就匆忙過江去了,到了大江對岸,蔣幹立即向曹操獻上那個他偷來的信,還把自己偷聽的一些話告訴了曹操。
曹操本就是個疑心很重的人,得到這些情報氣不打一處來,立即找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要求他們立即出擊,蔡瑁、張允以水軍尚未操練精熟為由,不同意出兵。曹操說等到水軍操練精熟我的頭都沒了,立斬蔡瑁、張允。
剛斬此二人,曹操就醒悟了,這是周瑜的反間計,但是礙於自己的面子沒有說出實情,精通水軍戰法的蔡瑁張允被殺,曹操的水軍也就只能交給外行操練了。
第二次是,蔣幹過江探聽訊息,卻被周瑜以上次偷走書信為由,打發到山上軟禁,不想在山上見到一位世外高人龐統,當時在一座茅庵內,龐統正在掛劍讀書,讀的乃是孫子兵法。
這讓蔣幹很意外,於是上前搭話,一問原來是鳳雛,鳳雛對周瑜一肚子牢騷,蔣幹順水推舟的建議龐統跟他去見曹操,龐統欣然同意。於是又一次連夜過江,蔣幹把龐統引薦給曹操,曹操大喜過望,龐統先看曹操的營寨,大加讚美,曹操志得意滿,於是龐統不失時機的獻上了連環計。這一下為消滅曹操水軍做好了更加充分的準備。
兩次事件都是蔣幹立功心切做出的錯事,都是好心做壞事。蔣幹這個人的資質平平,沒有多少謀略,也沒有多少見識,不善於獨立思考,只是想在打江東的時候立功露臉,揚名立萬,不負平生的報負。
所以積極求戰,主動出擊,但是兩次都上當受騙,間接的使曹操連受損失,最後遭遇巨大失敗。可以說蔣幹在赤壁之戰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人物,如果沒有他,蔡瑁、張允很難除掉,這是作者羅貫中一貫的態度——降將不能留,在他的筆下,降將除非投降劉備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
如果不殺掉蔡瑁、張允,那曹操的水軍是會被操練成精銳之師的,那東吳和劉備將面極其強大的對手,赤壁之戰勝算還有幾成就很難說了。如果沒有蔣幹,連環計很難被曹操採納。這是火攻獲勝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連環計,大火一起,船隻四散,火攻就沒有效果了。
這個關鍵人物後來怎麼樣了呢?其實這兩個故事都是羅貫中編造的,歷史上的蔣幹沒有盜書,也沒有引薦龐統,蔣幹和周瑜是同學,本事也不小,沒有《三國演義》編得那麼不堪,蔣幹在曹操手下為官幾十年,安穩的度過了一生。
-
9 # 設計師講歷史
老羅是這樣敘述的:赤壁之戰前夕,蔣幹向曹操毛遂自薦去江東說服周瑜投降。
原來蔣幹和周瑜是老同學,蔣幹對曹操說“願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周瑜來降,”曹操大喜,說:“還等什麼,煩勞先生趕去吧!”於是蔣幹登小舟去了江東。
老同學相見自然寒暄一番,到了晚上,周瑜設宴招待蔣幹。此時周瑜心中早已明白蔣幹來這裡的目的,無非是為曹操當說客。
周瑜靈機一動,決定巧施反間計,利用蔣幹除掉前些時投降曹操的東吳水軍都督蔡瑁和張允,如果二人為曹操訓練和傳授水軍知識就麻煩了。
二人各懷心腹事喝起酒來,喝到半夜,周瑜假裝爛醉如泥,把事先偽造寫好的蔡、張兩人的密報故意放在桌上,製造一種蔡、張是周瑜派到曹操大營中臥底的假象。
蔣幹果然中計,天亮偷了密信,駕起小舟偷偷回了曹操大營。
曹操見到密信後,信以為真,於是砍了蔡瑁和張允,曹操無疑自斷手臂。這是蔣幹乾的第1件蠢事。
老羅覺得黑蔣幹還不到位,於是編造了第二件事,向曹操引薦龐統。
周瑜要用火攻曹操,首要條件就是曹操必須把所有的大船用鐵鎖鏈連在起來。但是這個“連環計”由誰來向曹操提出來的?
周瑜想到了龐統龐士元。但是誰能把龐統推薦給曹操呢?
就在愁腸百結時,蔣幹再次來到江東找周瑜。原來第一次失敗後,蔣幹不服氣,再次向曹操請示說降周瑜。曹操很佩服蔣幹的執著,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
蔣幹的到來無疑是雪中送炭,周瑜決定再利用蔣幹一次。於是馬上把龐統關押在一個破敗的院子裡。
周瑜假裝惱怒上次蔣幹盜書一事,不由分說也把蔣幹關到了那個破敗的院子裡,這就為蔣幹見到龐統創造了條件。
果不其然,蔣幹和龐統一見如故,上次是偷書信,這次蔣幹把龐統偷了出來。
第二天天剛亮,蔣幹駕著小舟載著龐統來到了曹操大營。
接下來龐統向曹操獻上“連環計”,曹操依計而行,最後周瑜火燒戰船大功告成。
從《三國演義》書中敘述來看,蔣幹確實接連坑了曹操兩次。
真實歷史卻非如此,蔣幹和周瑜是同學不假。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意思是說:蔣幹這人長得和周瑜一樣一表人才,口才很好,能忽悠,在江、淮一帶很有名氣。
當時蔣幹在曹操手下為官,曹操很愛惜周瑜這個人才,決定讓蔣幹去說服周瑜投降。
蔣幹拿人俸祿自然聽人差遣,駕起小舟去江東見了周瑜。二人確實交談了一番,三天後回到了曹操大營。
蔣幹見到曹操後說:“在三天裡和周瑜接觸,發現周瑜是個氣度寬宏,情致高雅之人,我也試著說服他,但這種人不是言辭能說服的,這種人有主意,哪怕春秋戰國的名嘴蘇秦張儀復活也說服不了周瑜,主公還是準備戰鬥吧!”
曹操聽罷放棄了說服周瑜。蔣幹後來在曹操手下為官十幾年後壽終正寢,《三國演義》書中曹操也沒殺掉蔣幹。
正史上的蔣幹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也沒有被殺害,三國演義中作者為抬高諸葛亮和周瑜,故意醜化了!
-
10 # 愛歷史的孔漢臣
答:首先,根據題幹分析,應該是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內容中所衍生出的蔣幹,在真實歷史當中,蔣幹是有非常不錯的評價的。
首先,讓我們瞭解下真實歷史當中的蔣幹。
蔣幹,字子翼,漢末三國時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歷史上的蔣幹是當時的名士、辯論家。
由此可見,蔣幹在真實歷史當中是有著非常不錯的口碑和名聲的。
不過根據提問者的角度分析對於蔣幹有以下大膽猜測其結局:
1.蔣幹可能以身殉職,死於赤壁之戰大火之中。赤壁之戰決戰那晚,黃蓋滿載可燃之物,藉著東風,衝向曹操大營。曹軍戰船由於首尾相連,大火越燒越旺,八十三萬大軍傷亡殆盡。曹操是在許褚、張遼等一眾精兵強將的保護下,才逃出生天。像蔣幹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謀士,如何逃命?當時場面太混亂了,曹營士兵落水者不計其數,哭爹喊娘,只恨少長了兩條腿,誰還會管平時養尊處優的謀士們。因此,蔣幹以身殉職的機率是很大的。
2.蔣幹即使在那晚逃出生天,也可能被曹操當替罪羊所殺。以曹操的聰明才智,事後必然知曉是蔣幹中了周瑜的詭計,第一次誘導自己殺了蔡瑁張允,第二次將戰船首尾相連,才導致自己一敗塗地。這一戰的失敗,得有人承擔後果,蔣幹就是最好的替罪羊。曹操為掩蓋自己的失策,轉移注意力,殺掉蔣幹平息眾將的怨氣。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揮淚斬馬謖也是同樣的道理。
3.蔣幹不受曹操重用,被邊緣化。演義中的蔣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次被周瑜戲弄,致使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曹操是一位務實主義者,非常厭惡像蔣幹、孔融、楊修這樣誇誇其談,賣弄小聰明的“腐儒”。蔣幹兩次中計,將曹操坑的很慘,華容道曹操對關羽低三下四才逃離險境。曹操還可能再重用蔣幹這樣的“人才”嗎?當然不會了。赤壁之戰後,曹操即使殺掉蔣幹,也無濟於事,還落得個殺害賢良之才的罵名。曹操最好的辦法就是封蔣幹虛職,好吃好喝供養其,將其邊緣化。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望採納~
-
11 # 有來有去
在《三國演義》中,蔣幹作為一個被醜化了的形象,在赤壁大戰中連續兩次被周瑜利用,實際上是作者為了襯托周瑜的形象,把蔣幹描繪成了一個愚蠢至極的傻子,在“坑”了曹操兩次後就沒有了蹤影,他最終的結局也成了一個謎。
像蔣幹這種沒有結局之人,在三國演義中也還有多處,例如貂蟬的最後結局就沒有交待,其實不論是貂蟬還是蔣幹,都是被作者虛構的,只是為了劇情需要,不同的是貂蟬是純屬虛構的人物,而蔣幹則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
在陳壽的《三國志·周瑜傳》中有過描述∶“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而且是一位容貌與口才俱佳的名士,絕非是愚蠢之人。也正因為在三國志中描述的太少,所以作者才會選擇他在《三國演義》中打醬油,既對劇情主線任務沒有影響,還豐富了支線任務。
所以至於蔣幹最後的結局也就無關緊要了,因為沒人會關心一個愚蠢的小人物。
-
12 # 虹貓大俠
蔣幹是個王牌間諜,他的能力不下於《潛伏》中的餘則成、《滲透》中的許忠義。
蔣幹這個人,事蹟很少,在史書《三國志》沒有單獨的傳,不過周瑜傳中倒是提了一下:
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間,莫與為對。……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語所間。
這段史料和《三國演義》“群英會”蔣幹第一次見周瑜的故事很相似,但盜書一是純屬子虛烏有,甚至曹操赤壁之敗,也是因為軍中疫病,曹操燒船撤軍所致!
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疫,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因為史書中沒有蔣幹的結局,所以《三國演義》也沒有寫蔣幹的下落。
演義中蔣幹的兩次腦殘行動直接導致了曹操赤壁之戰的慘敗,即使不死於亂軍之中,也得被曹操找理由殺掉。
“蔣幹盜書”和“連環計”,使得蔣幹長期以來都是是個丑角的形象。說他是個二傻子也並不過分。不過最近看三國多了,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蔣幹會不會是一個王牌間諜呢?是不是周瑜請老同學出山專門忽悠曹操呢?
產生這種奇怪的想法(並非是為蔣幹翻案)基於五點原因:
1、周瑜說蔣幹是他的同窗契友,一般來說學霸和學渣不可能玩得好(當然也不排除工作關係的吹捧,但也有可能就是如此)。
2、蔣幹擅長辯論,擅長辯論的人邏輯思維能力都非常強,一些小聰明很難瞞過他們的眼睛。另外擅長辯論遊說的人都有遊說方案,蔣幹倒好,直接被周瑜堵死。
3、蔣幹是九江人,離周瑜的大本營柴桑不遠。赤壁戰之前他一直是不出仕的狀態,是什麼原因讓他突然出仕投奔了曹操呢?
如果說他是個官迷,他可以投奔孫權,就是不靠名氣就靠和周瑜同學關係都能獲得不錯的官位。就是欣賞曹操,也可以早去投奔,為何開戰前才去?
4、曹操是個人精,為什麼假書信能騙過他,事後才發覺上了當,這中間有沒有蔣幹的忽悠?
5、蔣幹請來龐統,忽悠著曹操打造了連環戰船,(在當時)他是立了大功的,但此後蔣幹再也沒有出現過!這說明什麼?
這五點疑問都指向了蔣幹就是一個王牌大間諜,是周瑜提前佈下局(也只有幫忙才能讓一個不出仕的人出來活動),先混入曹營,打探虛實(周瑜分析曹操的兵力正是參照的蔣幹情報),再以勸降為由進周瑜大營制定破曹良策。達到目的後,功成身退。
如果蔣幹真是王牌間諜,那麼他就掌握著非常準確的作戰計劃,東風起之前就應該撤出了戰場,或者早早地找個藉口離開了,就像龐統給徐庶支招撤離戰場一樣,事後又回九江過他的隱居生活去了!
-
13 # 歷史的星空9527
如果說小人物也能影響戰局的話,那當屬赤壁之戰時的蔣幹了。赤壁之戰本是曹魏集團與孫劉之間的博弈,然而小人物蔣幹的出現,致使曹操兩次中計,最終大敗而歸。
蔣幹盜書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曾是荊州水軍都督,深諳水戰,日夜操練曹操北方軍隊。如果曹操水軍操練大成,奪取江東指日可待,因此蔡瑁、張允成為了周瑜的心腹之患。
這時,蔣幹自告奮勇前去東吳大營勸降老同學周瑜。然而蔣幹不但沒有成功策反周瑜,還中了周瑜的反間計,盜取了偽造的蔡瑁、張允通敵的書信,致使曹操斬殺了大軍中唯一的水軍專家。
蔣幹引薦龐統,獻連環計兩軍對峙,曹操接連收到東吳甘寧、黃蓋的投誠書信,需進一步分辨真偽。蔣幹再一次自告奮勇,領取了這項艱鉅任務,孤身進敵營打聽情況。
周瑜假意惱怒上次蔣幹偷盜書信,將其軟禁於西山庵中。又安排蔣幹巧遇鳳雛龐統,兩人相談甚歡,蔣幹將其引薦給曹操。
龐統為曹操獻連環計,將戰船首尾鐵環相連,如履平地。北方士兵在船上便不會感到顛簸,和陸地上一樣,疾病自然消除,這是蔣幹第二次中計。連環計的成功,致使曹操的兵力優勢蕩然無存,最終八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曹操倉惶北逃。
那麼赤壁之戰中,坑了曹操兩次的蔣幹最後結局如何呢?
死於亂軍之中赤壁之戰決戰那晚,黃蓋滿載可燃之物,藉著東風,衝向曹操大營。曹軍戰船由於首尾相連,火借風勢,越燒越旺,八十萬大軍傷亡殆盡。
身為主公的曹操是在許褚、張遼等一眾精兵強將的保護下,才逃出生天。而像蔣幹這樣的手無縛雞之力謀士,亂軍之戰無處躲避,又不識水性,大機率燒死或淹死。
逃出生天,隱姓埋名蔣幹如果能在赤壁之戰當天,僥倖逃出生天,深知自己兩次中計,致使曹操八十萬大軍傷亡殆盡,必定也是不敢再回曹操陣營。
除了羞愧的原因,他也怕曹操秋後算賬,將自己五馬分屍。在此情況下,他便隱姓埋名,苟全性命於亂世。
結語:
-
14 # 西府趙王爺
還是那句話,《三國演義》是小說,並不是歷史。羅貫中筆下的蔣幹和歷史中真正的蔣幹是兩個人。
《三國演義》中,蔣幹是自作聰明的跳樑小醜,在自己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就成了周瑜的棋子,連坑曹操兩次,可謂是赤壁之戰勝利的最大功臣。
第一次是蔣幹盜書,周瑜妙使反間計。在《三國演義》,蔣幹作為江東名士,是周瑜同窗好友。曹操大軍與周瑜在赤壁相持時,蔣幹向曹操自薦,願憑自己這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周瑜歸順。曹操正愁拿周瑜沒辦法,蔣幹有此辦法,自然是開心不已。
就這樣,蔣幹帶著書童,駕一小舟,渡江拜訪周瑜。
蔣幹自恃才高,想要說服周瑜,結果被周瑜一頓狂懟,只能是斷了勸降這個念頭。夜裡,兩個發小“抵足而眠”,但周瑜酒醉不醒,蔣幹也沒有“睡服”周瑜的機會。
想起之前在曹操面前誇下的海口,蔣幹心中焦慮,就這樣回去,定然是無法交差。焦慮之下,蔣幹是徹夜未眠。不過,蔣幹運氣不錯,在周瑜帳內發現了其與曹操手下水軍統帥蔡瑁、張允的往來書信。有了這份重要“情報”,蔣幹就不愁回去交不了差了,於是他盜走書信,連夜溜回江北,將證據呈遞給曹操。
曹操因此便斬了蔡瑁、張允二人!
按理來說,蔣幹此舉乃是大功,幫曹操剷除了奸細。但這整個事件其實都是周瑜的算計,蔡瑁、張允是無辜的。周瑜是借蔣幹之手,巧施反間計,幫助自己除掉了兩個心腹大患。
因為曹操大軍多來自北方,不習水戰,蔡瑁、張允與其率領的荊州水軍乃是曹操渡江的最大倚仗,如今曹操卻將他們殺了,還拿什麼和周瑜打?
當然,這還不算完,蔣幹後面又過了一次江東,為曹操帶回了龐統。殊不知龐統也是假意投誠,他向曹操獻上連環計,使其用鐵索將戰船連在一起,以解曹軍將士暈船之難。然而暈船的問題是解決了,曹操的失敗卻也註定了。正是這連環戰船,導致周瑜火燒赤壁時,戰船無法散開,最終全軍覆沒。
總的說來,整個赤壁之戰中,蔣幹雖然不是主角,但卻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他兩次豬隊友操作,曹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而蔣幹卻不自知,滿心以為自己為丞相立了大功,好不得意。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蔣幹這樣一個人物,基本上就是一個丑角,自作聰明。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說的便是他。
值得一提的是,蔣幹這個人,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並不是羅貫中杜撰。只不過,其人物形象則是被羅貫中給黑化了。
歷史上的蔣幹是江左名士,才貌雙全,以善辯著稱。
“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當時曹操的看上了周瑜的才能,心生招攬之意。於是便請蔣幹去見周瑜,希望他能說服周瑜,歸順自己。之所以請蔣幹去,乃是因為蔣幹江左名士的身份和善辯的才能,並不是蔣幹和周瑜同過窗。不過蔣幹並沒能說服周瑜,所以蔣幹只能無功而返。
所以,歷史上蔣幹確實給曹操當過說客,勸降周瑜。但是並沒有過所謂的盜書之事,更談不上坑曹操了。所謂的反間計,純屬杜撰情節,蔣幹沒有盜書,而蔡瑁、張允也沒有被曹操殺掉。
甚至於,遊說周瑜這個時間點是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時期,那都無法確定。
所以,蔣幹是被《三國演義》黑化了,這並不是他真正的歷史形象。其實這種被文學作品給歪曲的歷史人物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熟知的楊家將故事,其中的大奸臣潘仁美,其實在歷史上乃是北宋開國名將。而隋唐系列小說中,諸如李道宗、蘇定方、張士貴等一大批反派角色,在歷史上那都是赫赫有名的功臣名將。
所以,最後還是要強調一點,文學作品不是歷史,千萬不要裡面的人物形象和歷史混為一談。
-
15 # 大國布衣
一代名士蔣幹應該是三國時期最冤枉的一個人,因為羅貫中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實在是深入人心,硬是把蔣幹描繪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蔣幹盜書”和引薦龐統,被周瑜使反間計除掉張、蔡二人,最終導致曹操赤壁之戰大敗,8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曹操差點也命喪黃泉,蔣幹以一人之力改變全域性,成為後世之笑柄。
在赤壁之戰,蔣幹是個很關鍵的人物,羅貫中寫這一場著名戰役的時候,特別突出了蔣幹的無能,他兩次前往江東都被周瑜算計。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和平定遼東公孫瓚後基本上是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病逝,掌管荊州軍權的張允、蔡瑁兩人陰謀擁立二公子劉琮為荊州牧,得知訊息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蔡瑁、張允知不能敵,便慫恿劉琮投降了曹操,就這樣曹操輕鬆佔有了荊州。曹操志在一統天下,荊州兵不血刃的就輕取,孫權所佔據的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自然成了曹操下一個目標。而劉備此時剛狼狽從樊城退出,在當陽長坂坡僥倖嚇走曹軍,也是朝不保夕。諸葛亮攜趙雲過江舌戰群儒,終促使孫劉兩家聯合共抗曹操。曹操以80萬大軍(實際20萬)集結在荊州,赤壁之戰一觸即發。
得知統帥孫劉聯軍的大都督周瑜是自己的同窗故交,蔣幹自告奮勇要前往江東遊說周瑜投降。
(蔣幹盜書劇照)
曹操想像取荊州那樣迫使孫權投降,但需要一個巧言能辯之士前往江東做說客,正苦於找不到合適人選之際,蔣幹以自己是周瑜故交為理由,自告奮勇前往江東遊說周瑜投降。蔣幹的到來讓周瑜心生一計,因為此時他正苦於無法除掉精於水戰又幫助曹軍訓練水軍的的劉表大將張允和蔡瑁二人,如今蔣幹前來當說客,正可以將計就計,於是周瑜擺下“群英會”,在宴會上極力吹捧蔣幹,自己假裝喝醉,與蔣幹同睡一榻,酒後“無意”說出機密之事,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曹操在不辯真假的情況下將張、蔡二人殺死,周瑜的反間計大獲成功。
曹操錯殺張、蔡二人,此二人久居江東,諳習水戰之法,周瑜一直視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難以下手。如今周瑜借蔣幹之手輕鬆就除掉了這二人,但周瑜仍然高興不起來,畢竟兵力懸殊,要想一舉擊潰氣焰正盛的曹軍絕非易事。正在周瑜一籌莫展之時,曹操竟然二度遣蔣幹過江東,周瑜再一次心生一計,將此前避難江東獻鐵索連環計的“鳳雛”龐統介紹給蔣幹,併成功的讓蔣幹把龐統引薦給曹操,苦於北來軍士不習水軍生活的曹操終於輕信了龐統的鐵索連環計,而這一計,直接導致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遭到慘敗。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曹營,曹軍戰船困於鐵索連環,曹軍大敗的同時,曹操也差點命喪黃泉。
蔣幹兩次過江,兩次中計,其智商堪憂,不僅葬送了曹魏的80萬大軍,連曹操都差點命喪黃泉,蔣幹因為《三國演義》這本小說,長期以來都被後世認為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
(蔣幹劇照)
但真實的蔣幹真的如小說描述的那樣嗎?當然不是,蔣幹也算是漢末名士,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描述蔣幹其人:
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蔣幹與周瑜是故交,兩人自幼同窗受業,蔣幹儀表堂堂,善辯能言,四書五經無所不通,其名聲在荊襄、江東幾乎是無人不知。歷史上,蔣幹確實是受曹操之託蔣幹去江東勸說周瑜能離開孫權投奔自己。他以私人名義前往江東拜訪周瑜,故友相見,周瑜自然是喜上眉梢,但他知道蔣幹此來是受曹操所託當說客的。兩人見面後,周瑜直接就問他說蔣幹是不是為曹操做說客而來,蔣幹只是敷衍說一別多年,特來見面敘舊。於是二人相見甚歡。兩人在周瑜軍營待了三天後,周瑜邀請蔣幹參觀軍營,並擺下宴席,席間,周瑜當著眾人面對蔣幹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這一段話,算是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蔣幹前來做說客是徒勞的,“食君之祿,盡臣之職”,周瑜絕對是不可能背主相投,做無君無父之事的。為了掩飾尷尬,蔣幹始終是笑著不發一言,周瑜以禮相送,回到荊州後的蔣幹向曹操稱頌周瑜氣度寬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辭所能離間的,也表達了周瑜必不會投降的意思。
(蔣幹與周瑜劇照)
兩軍交戰,各為其主。如果蔣幹真的像《三國演義》那樣犯下如此低階的錯誤,以一人之力導致赤壁之戰曹軍慘敗,以曹操之為人,蔣幹早就被拉出去砍頭了。當然,《三國演義》也沒有交代蔣幹的結局如何。但從《三國志》蔣幹前往江東遊說周瑜來看,雖然此行失敗了,但蔣幹還是有一定收穫的,參觀了吳軍的軍容,也知道了周瑜抗曹的決心,曹操也不會因此定他的罪。
赤壁之戰失敗後,蔣幹與曹操狼狽逃回許都,此後史書上蔣幹好似人間蒸發了一樣。蔣幹的生卒年皆不詳,說明他在三國時期的存在感並不高,其唯一的閃光點或就是在赤壁之戰時赴江東遊說周瑜。蔣幹的結局應該也不壞,因為他回到許都之後便被擠出了曹操的核心幕僚圈,此後的時間便再沒有出現蔣幹這個名字,估計是早早就結束了官場生涯,或遊學各方或隱居起來,最後應是得到了善終。
-
1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雖然書中情節大部分是事實,但在具體人物的刻畫上,有的過於神化,有的過於貶低,蔣幹就是後一種。
書中的蔣幹,完全是個愚蠢的小丑。而向來精明的曹操也是失智般的表現,不加思索便信了蔣幹的話,被周瑜藉著蔣幹的手坑了兩次。
但這種細節問題,無損整部書偉大的藝術性,如果純以看小說的角度,會發現這兩段實在太精彩了,中國人真是玩計謀的老祖宗,離間計、反間計用得十分的溜,甩歐美國家好幾個街。三國群英爾虞我炸的時候,他們大概還沒聽過什麼是兵法呢。
話說赤壁之戰中,曹操和周瑜打了一場,輸了,罵主掌水軍的蔡瑁和張允不盡心。
這兩人本是劉表的部將,向來和劉表的次子劉琮親近。蔡瑁是劉琮的舅舅,張允則是劉表的外甥,都是親戚。劉表死後,他們攛掇著劉琮舉荊州投降曹操,曹操、曹丕父子卻對他們不怎麼感冒。也是,沒有哪個統治者喜歡這樣的臣屬。
被曹操罵了之後,兩人加緊對水軍的訓練。對了,曹操是北方軍,善陸戰,這些水軍本是劉表的,因而繼續由荊州降將統領。
但曹操對他們已經沒啥信心,在軍中詢問諸將,何計可破周瑜?大家正在冥思苦想,來自九江的幕僚蔣幹跳了出來,說自己和周瑜昔日是同窗好友,可以憑著往日的交情,說服周瑜降曹。
曹操大喜,命他速去。
卻說周瑜這邊,雖然取勝,並沒有輕敵,時刻關注曹軍動向。隔著江面看到曹營火光沖天,知道是在連夜訓練水軍,第二天便偷偷跑去觀看。一看之下大為心驚,嘆道“此深得水軍之妙也!”
問左右曹操的水軍都督是誰,回說是蔡瑁和張允。周瑜就想著必得弄死這二人,否則下一次交戰就麻煩了。
但怎麼弄死呢?這是個問題。回去之後,周瑜召集諸將商議事情,忽聽故人蔣幹來訪,此前他已經知道蔣幹投了曹操,不由得大喜,知道這番能取蔡瑁、張允的性命,作了些安排,然後召見蔣幹。
老同學見了面,一番寒暄。周瑜先說今日只論朋友之情,不可提及曹操與東吳軍務,誰提斬誰。一開始就震住了蔣幹,之後宣揚東吳兵精糧足。
可以說這場交鋒中,周瑜牢牢的把握住了主動權,蔣幹只能被動的跟著周瑜的節奏走。而這些,都為蔣幹盜書作好了鋪墊。
當天晚上,周瑜喝得酩酊大醉,非要和蔣幹抵足而眠。睡到半夜發酒瘋,弄得蔣幹心力交瘁,好不容易周瑜睡著,蔣幹卻睡不著了,藉著微弱的燭光,發現桌上放著一堆文書,便起身偷看。
這一看不得了,原來蔡瑁、張允暗中勾結東吳,還給周瑜寫了信。有這封信在,哪怕沒能勸降周瑜,這趟回去也能交差了。於是蔣幹藏起書信,本想再看文書,周瑜翻了個身,蔣幹趕緊回到榻上。
為了加深可信度,周瑜還和部下加了場戲。四更天,有人來找周瑜,說是蔡瑁、張允派人來報,他們本想取曹操的首級,只是一時之間下不了手。
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蔣幹這下是真信蔡、張二人有異心,天一亮就飛速回江北告知曹操,曹操大怒,斬了蔡瑁、張允。
周瑜雖為此事開心,但雙方兵力太過懸殊,並沒取勝的把握。倒是和龐統商量了一個計策,準備讓龐統給曹操獻計,把所有船隻連在一起,方便孫劉聯軍用火攻。
但是,如何把龐統送到曹操面前呢?正著急時,蔣幹又來了,他因為盜書一事得了曹操的信任,又被派來出使東吳。周瑜心中大喜,表面上大怒,把蔣幹關了起來。
同時找個理由也把龐統關了,還關在一起,蔣幹知道龐統有才,三言兩語說動龐統投曹,半夜兩人逃出東吳,過江到了曹營。龐統就這樣被蔣幹引薦給了曹操。這導致了曹軍的大敗。
不得不說,蔣幹真是周瑜的神助攻。
但以上只是故事,真實歷史中的蔣幹是位風流名士,“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風采不輸周瑜。
他也的確被曹操派去勸降周瑜。到東吳後,透過和周瑜的交流,蔣幹知道他心中志向,便回報曹操,說周瑜氣度寬宏,情致高雅,意志力堅定,不是語言能夠離間說服的,還是準備武力開戰吧。
至於蔣幹的結局,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正史,曹操都沒殺他,此後行蹤成迷,沒有記錄。那時的名士,隱居深山不問世事是很正常的選擇。也許蔣幹也如此。
-
17 # 嗔痴歷史觀
說到蔣幹坑了曹操兩次,那這個必然是根據《三國演義》來作為依據的了,要是根據正史《三國志》的記載,斷然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假設的,所以接下來,我就先結合演義中的情節,來分析一下蔣幹是怎麼坑曹操兩次的,然後再結合三國志的內容,來談一談蔣幹的結局。
在三國當中,尤其是曹操的麾下,能人異士實在太多了,所以導致類似於蔣幹這種才華還不算特別出彩的人,就逐漸被歷史給埋沒了,只有在演義中,才偶爾出現,可惜還是以一個低智商的形象出現,讓人充滿無盡唏噓啊。
演義中蔣幹連續坑2次曹操話說在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戰勝了袁紹,統一了北方,只是等著收拾完南方的東吳孫權與尚且實力很一般的劉備,曹操就可以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圖大志了,可就在這時,蔣幹的出現,給曹操幫了倒忙。
曹操十分欣賞東吳孫權旗下的大都督周瑜,並且希望有人能夠去勸說周瑜投降於自己,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戰爭,可是究竟派誰去才能完成任務呢?就在曹操一籌莫展的時候,蔣幹毛遂自薦,他覺得自己和周瑜是老同學,應該是可以完成任務的。
這邊的周瑜早就猜到蔣幹會去說服自己,當看到蔣幹泛舟而來,周瑜就已經心生一計,想要讓蔣幹幫助自己完成這個計謀。晚上,兩人觥籌交錯,論昔日友情歲月,不提此行目的,原本蔣幹是想把周瑜喝高興再談事情,這樣一來更加容易成功。
不得不說蔣幹對自己的酒量還是十分自信,想必兩人當年經常喝酒,周瑜也經常被蔣幹喝醉,所以才會這麼自信吧。果然,沒有喝多久,周瑜就堅持不住,眼看已經快喝倒了,蔣幹心想是時候開始講事情,不過要起來去上個廁所。
結果在蔣幹起來的時候,突然發現桌子上有一封信件,上邊寫著東吳水軍蔡瑁和張允的名字,蔣幹十分好奇,就看了一眼這封信,結果發現一個驚天秘密,原來已經投降了曹操的兩名東吳水軍將領蔡瑁和張允是周瑜派過去曹操那裡的臥底。
蔣幹覺得此事十分重要,遂拿起信件,就泛舟而去,回家給曹操看了這封信,曹操一看,居然有人想要算計自己,不容分說,叫人把蔡瑁與張允拖出去砍了,兩人極力掙扎,說自己沒有詐降,可是曹操絲毫不聽。
其實這兩人真是冤枉的,那封信也是假的,因為周瑜擔心兩人會把水軍的戰術告訴曹操,所以想要藉助蔣幹之手鏟除二人,結果蔣幹真的相信了,就給曹操幫了一次倒忙。
兩人被殺後,曹操想起來周瑜還沒有勸降,於是在蔣幹的再三堅持下,曹操讓蔣幹第二次去勸服周瑜投降,可是這次蔣幹繼續被周瑜和龐統利用,周瑜想要戰勝曹操,單純把蔡瑁與張允除掉,還遠遠不行,所以需要一個真正的內部人員去做臥底,最好是坑對方一波,而龐統就是最佳人選。
蔣幹泛舟而來,周瑜迅速就以上次蔣幹偷走信件的罪名,直接把蔣幹給抓起來了,並且與龐統關在一起,兩人相見恨晚,最終蔣幹就越獄帶著龐統逃跑了,回去之後把龐統推薦給曹操,最後龐統為曹操獻計,說把所有船連在一起,就可以如履平地,剛好中了周瑜的計,曹操還相信了。
也就是這個舉動,為後來赤壁之戰中的火燒赤壁奠定了基礎,也為曹操的失敗奠定基礎,赤壁一戰,曹操大敗,八十萬大軍被東吳與劉備聯合擊敗,差點曹操都小命不保了,蔣幹與曹操等人在火海中逃生,後來蔣幹再也沒有訊息,也沒有被曹操殺掉,想必只是曹操不再重用他了而已。
真實歷史中的蔣幹事實上,演義中的蔣幹傻得徹底,並且所有情節安排與現實情況具有很大的差距,我想對於一個熟悉歷史一些的人,都看得出來演義中的各種漏洞所在,要是蔣幹真的那麼傻,曹操早就把蔣幹給殺了,就算蔣幹把信件偷回去,曹操也不至於不分青紅皂白就殺人,要知道曹操可是對所有人都存有疑心的,他怎麼可能就輕易相信蔣幹?
事實上真實歷史中的蔣幹確實也是一名口才不錯的人,善於去勸服別人,比如勸人投降這種事情,也確實是屬於蔣幹擅長的,也正是因為蔣幹口才好,且長相帥氣,在當地小有名氣。
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三國志》
蔣幹與周瑜確實也是同學,在赤壁之戰前期,蔣幹覺得周瑜應該看得清形勢,如今的戰局明顯是曹操佔優勢,自己去勸說周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周瑜一定會答應投降的,所以曹操就任命蔣幹去東吳勸說周瑜。
蔣幹才到東吳,周瑜就已經明白蔣幹的意思了,所以對蔣幹說:
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三國志》
意思就是告訴蔣幹,自己是不可能背叛東吳選擇投降的,叫蔣幹早點死了這條心,碰了一鼻子灰的蔣幹明白周瑜的性格與脾氣,他既然說堅決不投降,那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了,所以蔣幹和周瑜在東吳待了三天,就匆匆回去告訴曹操結果。
蔣幹告訴曹操,周瑜是不可能投降的,只能打他們了,曹操聽完蔣幹的言論,也放棄了勸說周瑜投降的想法,而是採用直接攻打的戰略。自從勸說了周瑜之後,蔣幹在歷史上就沒有什麼事蹟了,或許準確一點來說,蔣幹在歷史上的記載也就僅限於勸說周瑜這一段。
後來蔣幹的結局應該是老死的,只是處在人才濟濟的三國時期,類似於蔣幹這樣的人才實在太多了,被歷史埋沒實在屬於正常不過,沒有什麼值得好奇的,當然蔣幹沒有那麼傻,這一點也是十分明確的。
結語想必蔣幹是三國中被後世誤解最為嚴重的一個人了,要是蔣幹知道自己在千百年後,居然名垂青史,並且是以傻子的形象讓眾人所知,他一定會氣得直接活回來吧,可惜很明顯,他沒有辦法知道了!
-
18 # 豹眼看歷史
蔣幹,字子翼,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東漢末年的說客和三國時曹魏官員。歷史上的蔣幹是當時的名士、辯論家。
《三國志》等史書沒有記載蔣幹的傳記,而在《三國演義》中,蔣幹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小丑形象,這與事實不符。
蔣幹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完全是羅貫中的虛構,老先生沒有具體交代蔣幹的最後結局,其下落也就不了了之。
蔣幹兩次坑苦了曹操演義中的蔣幹,出場兩次,都把曹操給害苦了。一次是蔣幹盜書,曹操上當就把剛剛投降的劉表原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給殺了;二是舉薦了龐統,龐統給曹操獻上了鐵索連舟的妙計,等周瑜火燒赤壁的時候,曹操被燒慘了。
故事非常經典,也很合乎情理,栩栩如生,引人入目。
只不過這個橋段,成全了周瑜,噁心了曹操,委屈了蔣幹。
史上真實的蔣幹《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江表傳》是西晉高平郡昌邑人虞溥所編纂的一本圖書,原著已經散失,僅在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中留有部分內容,有一定的可信度。
其中就提到了蔣幹,說他有儀容,以能言善辯見稱,獨步江淮,沒有人說得過他。
蔣幹的同鄉周瑜,出身豪門世族,其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經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官職不大,但也是在天子腳下任職。
因為這個緣故,周瑜年少有美才的聲譽,就廣為人知。曹操求賢若渴,認為可以遊說他,就秘密南下揚州,派遣蔣幹前往見周瑜。
蔣幹見周瑜這個橋段,在《江表傳》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幹曰:“吾與足下州里,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云說客,無乃逆詐乎?”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為設酒食。
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
蔣幹身著粗布葛巾,一番平民打扮就來到了周瑜住所。周瑜親自出來迎接,儘管蔣幹做了偽裝,但周瑜還是一眼就看出了蔣幹此來的目的是為曹操做說客。
蔣幹說:“我與你是同州鄉親,遙知高名,專門來敘敘情誼,並一睹你的風采。而你卻說替人做說客,這也太沒勁了哈。”
周瑜為了緩解尷尬的局面,就說:“不是說客就好,我雖然比不了音樂大師夔和師曠,稱不上知音,但多少還是能聞韶賞樂,懂一點雅曲。”周瑜善於聽琴,那是有名的,“曲有誤,周郎顧”,說得就是這事。
既然不是來做說客,那咱們就聽聽小曲,哈哈小酒吧。
但是,周瑜也不想放過這個機會,就假託有事,外出三日,回來後就請蔣幹參觀軍營,遍觀倉庫中的軍資器械,並向蔣幹誇耀孫權賞賜的珍玩珠寶。
周瑜對蔣幹說:“大丈夫處世,遇到知己之主,就該肝膽相照,福禍與共。我們君臣這關係老鐵了,就算是蘇秦、張儀再生,酈叟復出也難以離間,何況是您哪?”
蔣幹只能乾笑,最終也就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蔣幹回去後,就對曹操說,周瑜氣度寬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語可以說服離間得了的。
而且,蔣幹還向曹操提供了一個情報,說中州那樣的人才,這裡多得很哦。
熟悉三國演義的友友,一定會感覺這個橋段跟演義差不多,羅貫中做了精彩的加工,的確是天才的創作,比如《群英會》,《江表傳》的確提到了周瑜身邊有許多名士。
蔣幹是名士,更是舌辯之士,但在周瑜面前,居然無言以對。但蔣幹也是識趣之人,沒有羅貫中描寫得那麼齷齪。既然周瑜死心塌地要跟著孫權混,蔣幹就建議曹操不要自討沒趣了哈。
曹操放棄了遊說周瑜的打算,也就不會存在上當受騙的事。
但需要說明幾點:
第一,曹操秘密趕到揚州,派遣蔣幹遊說周瑜,很可能不是赤壁之戰時,更應該在之前。既然孫權已經決定與曹操開戰,曹操這時候遊說周瑜,就顯得底氣不足。
如果曹操沒有這個底氣,還可能千里跋涉趕到江東,要與孫劉聯盟決戰嗎?
很可能曹操慕周瑜之才,赤壁之戰前就想召為己用。在當時,曹操也曾經對另一個牛人太史慈動過心思。
據《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記載:
曹公聞其名,遣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
太史慈那可是與江東小霸王孫策齊名的猛將,曹操得知太史慈的大名,就派人給太史慈送了一封信,用竹筐裝著送給他。
太史慈開啟後,發現裡面並無一字,只有當歸一物,其意是勸說太史慈應該回到北方,為家鄉效力。
太史慈是東萊黃縣(山東龍口)人,輾轉到了江東。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在赤壁之戰前兩年就病逝了。
從太史慈這事來看,曹操一直在挖孫權的牆角,對周瑜的遊說,也是曹操釜底抽薪策略的一部分。
因此,豹眼認為,曹操派遣蔣幹遊說周瑜很可能在赤壁之戰前。
一是赤壁之戰時,曹操不可能秘密跑到揚州去;二是曹操一般是打不過人家時,才用反間計,就如對付馬超、韓遂的辦法。
此時,派遣蔣幹遊說周瑜,更可能是挖掘人才,就如勸說太史慈當歸類似。很可能遊說周瑜與勸說太史慈同步,周瑜與太史慈原本都是孫策的好基友,太史慈是在赤壁之戰前病逝,也就不太可能在赤壁之戰時遊說周瑜。
第二,周瑜出去三天,肯定是為了給蔣幹做套。周瑜做了大量工作以後,才領著蔣幹四處轉轉,還一直在顯擺。無非就是說明江東人才濟濟,軍資充足,孫權出手大方,賞賜很豐厚,大家都很樂意跟著孫權混。
言下之意,就是別打這個歪主意了,沒有人想背叛孫權而投奔曹操。
蔣幹是明白人,也就不去自討沒趣了。
羅貫中演繹蔣幹之事的意義何在羅貫中把蔣幹遊說周瑜一事,放在赤壁之戰中大書特書,並不是有意來醜化蔣幹。對於一個對歷史走向影響不大的人物,羅貫中沒有必要這麼去做。
羅貫中這麼做的用意,除了表現周瑜的智謀及曹操的愚蠢之外,更在於表現周瑜對孫吳的忠誠。
《江表傳》: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餘人共追送之,大宴會敘別。
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赤壁之戰後,周瑜極力勸說孫權不要把荊州借給劉備,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也很可能是周瑜的餿主意,這個就不詳細說了。
劉備娶親從孫吳的都城返回時,孫權帶領張昭、秦松、魯肅等人替劉備送別。等張昭、魯肅等人出去後,孫權留下劉備私下裡說悄悄話,說到周瑜時,感嘆道:“周公瑾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看他器量廣大,恐怕不會一直位於人臣。”
這裡看不出此話是劉備說得,還是孫權自己說得。
豹眼認為這是私密話,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場,《江表傳》的作者虞溥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江表傳:瑜之破魏軍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譖之。及卒,權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赤壁之戰後,曹操還不服氣,就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說是因為發生了疫疾,自己把船燒了主動撤軍,橫使周瑜這小子獲得了虛名。
劉備的用意是離間孫權君臣關係,不要聽周瑜的,否則將來不好控制;曹操的用意是,周瑜也沒有傳說的那麼神奇,你也不必就以為周瑜多大的能耐。
周瑜因為赤壁之戰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名聲太大,曹操、劉備都想挑撥周瑜與孫權的關係,這倒是很可能的事。
但說周瑜有不臣之心,是出自劉備還是孫權之口,並不好定論。按照一般的邏輯,也就算在了劉備頭上。妹夫舅子的關係,雖然很親密,但老奸巨猾的孫權,不太會這麼不著調,說出這種話來。
劉備藉此把這話洩露出去,以此離間孫權與周瑜的關係,倒是很可能的。
等周瑜病逝之後,孫權痛哭流涕,說了許多非常感人的話。但人死了,也就不會再有不臣之心了。
這就是周瑜英年早逝,有人懷疑是孫權做了手腳的原因。
周瑜一直主張要清除掉劉備、諸葛亮,圖謀西川也是周瑜假道伐虢之計。
作為政治家的孫權,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留著劉備會有益的。但周瑜非除之而後快不可,這也令孫權擔心。
如果滅掉了劉備,進而奪取了西川,周瑜會不會有別的想法呢?
孫權遲遲不同意周瑜進攻西川的計劃,說明孫權是有顧慮的。等到孫權批准了周瑜這個計劃,周瑜回去準備西征的途中,就病逝在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就看孫權最後連自己的兒子們都不放過的狠勁,對周瑜的提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加害他很難說,沒有史料記載就不能妄下結論。
因此,豹眼認為,羅貫中如此描寫蔣幹中計,絕非是僅僅為了醜化他,而是影射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極力宣導周瑜對孫權的忠誠,也是藉此貶低孫權對於重臣的信任,醜化孫權才是其目的。
這是羅貫中演繹蔣幹遊說周瑜這個橋段的用意所在,醜化蔣幹不是其目的,也就沒有交代蔣幹最終的結局,因為這不是重點,不是羅貫中想要說明的問題。
也並非史料中沒有記載蔣幹的結局,羅貫中不好下口隨意安排。依照老羅的套路,他才不管一些歷史人物的死活,只按照自己的需要隨意編排。
因此,蔣幹的結局不了了之,不是因為羅貫中不清楚其結局,而是因為他不需要。
羅先生都沒有安排蔣幹的結局,別人就更不好隨便編排了。
總之,蔣幹最終是死了,但何時死的,死在了哪裡,如何死的,都是一個未知。
既然羅貫中先生都沒有安排曹操因為上了周瑜的當,也就是直接上了蔣幹的當,而把蔣幹殺掉,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去臆測是曹操秘密殺掉了蔣幹。
就算蔣幹壽終正寢吧,儘量不要把本來就很血腥的政治,再給它加把鹽,留給歷史一些寬容吧。
-
19 # 魁哥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有一場戰爭直接決定的三國的走勢,這便是赤壁之戰。此戰之前,曹操雄心壯志,大有吞併天下之勢。而此戰過後,曹操實力大損,給了劉備和孫權做大的機會,直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而此戰中,曹操之所以大敗,其實都是拜此人所賜!
蔣幹二坑曹操
在演義中,蔣幹其實是曹操手下賓客,在南方一帶頗有名聲。蔣幹自幼和周瑜同窗,十分有才幹,在當時也是有名的舌辯之士,也正因為他有這方面的特長,所以曹操才派他前去勸降周瑜。不過雖然蔣幹偽裝得很好,周瑜卻一眼就識破了蔣幹到來的目的。故人相逢,其樂融融,不過周瑜卻閉口不談軍務,不談和曹操對戰的事情。蔣幹無奈,只能先這樣混下去,等待機會。
周瑜設宴款待蔣幹,故意裝醉,卻留下了曹營兩大將領蔡瑁、張允的投降書。當然了,這份投降書是周瑜偽造的,目的呢也就是用反間計除掉蔡瑁、張允。曹營手下有眾多大將,周瑜為何要單單除掉這二人呢?其實主要是因為這二人原本是荊州劉表的手下大將,精通水戰,他們此時也是在曹營中幫助曹操訓練水軍。相比於曹營其他將領,他二人更具有危險性。
雖然周瑜的這個計謀很簡單,但卻很有效,成功的騙過了蔣幹。也正因為蔣幹帶回的這份降書,曹操毫不猶豫殺掉了蔡瑁、張允,損失了手下精通水戰的兩大得力戰將。如果這二人還在,說不定會極力阻攔鐵索連環,粉碎周瑜的火燒赤壁之計。
蔣幹勸降周瑜,非但沒有完成任務,反而中了敵人的計謀,導致己方大將損失。不過話說回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偶爾一次的失敗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不過蔣幹卻用他的第二次無敵操作,成功證明了自己的愚蠢。
這一次,他請來了名士龐統,而鐵索連環之計正是龐統所獻。其實周瑜的火攻之計早已經定下,就是缺少讓曹操把戰船鐵鎖相連的契機。而蔣幹找到龐統,將龐統引薦給曹操,其實都是幕後被策劃好的,蔣幹是一步一步的在別人的算計中走過,自己卻不知道。
終於,經過蔣幹的兩次操作,曹操成功的消滅了自己的兩大臂膀,然後把戰船鐵索連環,為周瑜的火攻張開了自己的臂膀。東風起,火船來,八十萬曹軍瞬間灰飛煙滅。曹操狼狽逃竄,差點死於戰亂之中,而他一統天下的夢想也就此破滅,隨風而逝。
自此以後,蔣幹似乎是銷聲匿跡,再也找不到有關於他的描述了。那麼赤壁之戰坑了曹操兩次的他,結局如何呢?是死是活?
有些網友認為經過赤壁之戰後,曹操對蔣幹進行了清算,將他給殺掉了,畢竟他接連坑了曹操兩次,赤壁之敗他有很大的責任。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其實會發現這種看法有點問題。蔣幹雖然犯下兩次大錯,但是他畢竟是有名之士,要殺他必定需要充分的理由。很顯然,曹操是不會承認這兩次失誤的。
當曹操逃出險境,做戰爭總結時,並沒有承認是因為自己的驕傲自滿,導致大敗。(大船鐵鎖相連時,曹操手下謀士許攸和程昱曾提醒過他要小心火攻,不過曹操太過於驕傲,不願意聽從謀士之言)
演義原文: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看到了吧,曹操到這裡還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誤,反而是感嘆,要是有郭嘉相助,不會有此大敗。不過呢,就算郭嘉參加赤壁大戰,他也無法說服驕傲的曹操聽從意見。曹操死不認錯,肯定不會殺蔣幹,因為一殺蔣幹,不就證明了他的用人失誤嗎?曹操可是不願意承認錯誤的!他最多是把蔣幹棄置一邊,不再重用。
實際上,蔣幹的結局更有可能是這樣的。蔣幹本身也是一個有名之士,頗有才華,結果卻兩次栽在東吳手中,兩次坑了曹操,正是他引薦的龐統,故意獻上連環計,才使得曹營戰船面對火攻,沒有絲毫還手之力。
可以說,蔣幹算是曹操赤壁大敗的罪魁禍首。蔣幹也是個要面子的人,由於他的操作,曹操被坑得太慘,他哪裡還有臉面再去面對曹操?所以他最有可能的結局應該就是主動歸隱山林,浪跡天涯了。也正因如此,無論是演義還是史書,都沒有對他的結局有具體描寫,因為他歸隱以後,已經不參與這些歷史大事了。
結語
赤壁之戰,兩次坑慘曹操的蔣幹,最終的結局應該是沒死。曹操沒有正當理由殺他,而他也無顏面對曹操,最終自己選擇了歸隱山林,不問世事。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
-
20 # 清山峻嶺常青松
赤壁之戰。坑了兩次,曹操的蔣幹她假惺惺的說,我是說和周瑜。就不和我們開戰。他害怕曹操殺了他。投降了孫權底邸,以後無蹤跡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蔣幹?瞅著這兩字,俺只想樂?瞅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這壓根就是一小丑。坑曹操那都不在點上,一次不夠還連坑兩次,把個曹操坑的那叫個酸爽,損兵折將咱就不說了,好懸沒把曹操自己個扔到坑裡邊給埋了。
曹操這輩子最不願意瞅見的就是蔣幹,瞅見就心煩。他這人給人的感覺,壓根就不能出主意,這一出主意一準有人倒黴,而倒黴的這人一準就是他的主子。這就是個專門幹倒灶事的主。
那麼歷史上的蔣幹真這麼坑嗎?請您記住了,《三國演義》這就是一部小說,這小說套用了歷史上一些個名人名士,但有一部分是杜撰出來的。
蔣幹這人是被羅貫中老先生給坑了,人家在歷史上可沒這麼坑人的,人家那是九江名士,有名的辯才。
是那種能把死人說活了,彎管能給你說直溜的人物。
再說曹操這人心眼也不大,充其量就比那針鼻大一圈而已,蔣幹要是這麼坑他,回頭就能把蔣幹給整死了,但小說裡就沒有寫。
所以這事是杜撰出來,給小說引那麼個小高潮。蔣幹要是得知羅貫中這麼寫他,一準能從棺材板裡跳出來,和他掰扯掰扯道道。
那麼接下來,咱就體會一下這蔣幹是如何坑了曹操的。
話說當年曹操整了個南征,一路上那叫個摧枯拉朽,把個劉備劉皇叔打當陽這塊,像趕鴨子一樣給趕了出來。
當然這種事,劉皇叔已經習慣了,天天的被人趕,這到無所謂,所以他帶著自己個的勢力就往江東這塊跑,向孫權求救。
最後這倆人結成了同盟要和曹操一起掰掰手腕子,兩撥人這就在赤壁這塊擺開了架勢。
咱就說了,打仗這塊,務求知己知彼不是,曹操就聽聞孫權手底下的周瑜,這小夥子不錯,不僅長的俊美,而且聰明,能文能武的。
曹操這人愛才啊!尤其是這種大才,就特別的喜歡。
這當中間,蔣幹知道了這事,主動找到曹操,一拍自己的雞胸脯:“這事俺包了,俺去說服周瑜,讓他投誠!俺們可是老同學,他的底俺清楚的很!”
“那感情好啊!”曹操聽聞那叫個開心,這又是備船,又是備銀子的。
蔣幹坐著小船,這就優哉遊哉的去了江東的地界。
咱就說了,周瑜是啥人啊,那是走一步瞄三步的人,一瞅蔣幹來了。
嗬!那叫高興啊!他還真愁著如何給曹操來個離間計,這蔣幹就跑來送枕頭來了,這感情好!
倆人裝了一肚子壞水,這就看誰給誰上上了,一頓燒酒,這可就喝到了後半夜了。
周瑜喝的那叫個爛醉如泥啊!一封秘信就這麼堂而皇之的擱到了桌子上。
蔣幹瞅著心裡就咯噔一下,他感覺說服周瑜這事得往後靠靠,這秘信最重要。
這不後半夜悄摸兮的摸著這信,就跑,這頓跑,直到小船靠到了曹操的大營裡邊,懸著的一顆老心才擱到了肚皮裡邊。他都不知道,周瑜知道他跑了,那叫個開心,拍著大腿根的樂。
那麼這密信裡邊到底寫了點啥呢?大概意思是,幫助曹操訓練水軍的蔡瑁和張允這倆人和周瑜串通要弄死曹操。
曹操收到這封密信,這肚子都快氣炸了,順手就把這倆人給剁了。
您就說吧,這赤壁之戰打的就是水軍,曹操把訓練水軍的倆人給剁吧了,這還能有個好。
當然這事在周瑜看來,要打贏曹操這還不行,這還得整把毒.藥才成。
這把毒.藥就是,讓曹操把所有的船給綁到一塊,來把火燒燒,這就得把出主意的人給曹操送到眼跟前。
所以羅貫中又黑了一次蔣幹,讓他再來一趟江東。
這回周瑜把龐統請出來,就預備這把龐統給推到曹操的身邊。
好吧,蔣幹第一次偷了個破紙片子,把曹操的兩員大將給斬了,這第二次他就給蔣幹偷了個人回去。
啊!龐統去了就給曹操來個鐵索連船。曹操這高興勁還沒過呢?一把大火可就把曹操一大堆人馬燒了個精光。
曹操哭都來不及,壓根就沒地講道理去。
這不曹操大敗,眼瞅著就要被劉備劉皇叔截殺了,蔣幹一摸腦殼就和曹操擱葫蘆口這換了衣服,最終被張飛長矛給挑死了。
這就是《三國演義》裡邊的蔣幹。
那麼真正歷史上的蔣幹呢?他還真去了江東,見了周瑜,目的也是勸說周瑜。
結果他去了之後,倆人風花雪月倒是談了不少,正事壓根就沒有談。
回去以後他把周瑜的做派就和曹操說了,要想要說服周瑜這壓根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這事到這也就結束了,至於後邊第二次去江東,這壓根就是沒有的事。最後這蔣幹好好的活著,也沒有被張飛給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