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琪童
-
2 # 倆娃的額娘
我個人覺得孩子還是應該跟在爸爸媽媽身邊,爺爺奶奶畢竟是隔代,都說隔代親,爺爺奶奶寵著孩子,容易讓孩子養成恃寵而驕的習慣,跟在爸爸媽媽身邊,孩子比較有安全感,爸爸媽媽自己帶大的,也會越養越順手,自己比較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容易從心理上走近孩子!我朋友的孩子,由於上班原因,孩子放在老家呆到三歲,三歲接到北京開始上幼兒園,孩子就特別沒有安全感
-
3 # 陛下必勝
我感覺這個應該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一要看爺爺奶奶身體情況,二要看家裡條件情況,如果有條件當然孩子跟著父母長大最好了
-
4 # 優優兔育兒
孩子太小建議父母親自養育寶寶比較好。三歲以前是培養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期,這個階段,母嬰親密關係的培養也將給孩子帶來一個良好的開端。三歲前沒有父母陪伴左右的孩子會容易造成很多性格問題,今後麻煩也會多一些。更何況城裡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都更好。
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生活,如果怕爺爺奶奶寂寞可以經常帶孩子回去看望他們,平時經常手機發些孩子的語音或者照片讓老人覺得你們沒有因為有了孩子就忽視他們。
不方便使用手機的老年人,也可以為他們準備一個相簿,多洗些照片,照片裡不光是你們一家三口,最好有些和老年人一起的大家庭照片,這也能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存在感。
-
5 # 米哈里EDU
最佳方案(沒有之一):讓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給出三方面理由,然後你就知道怎麼做了:
1、尊重妻子意見夫妻關係是家庭生活最最最最重要的,既然妻子有這方面需求,所以我們要盡力滿足,更何況,妻子的決定對家庭的問題、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萬利而無一害!
2、隔代教育風險非常大在處理家庭問題的案例統計中,隔代教育匯出的問題長期居高不小,佔比非常高,這跟我們生活的環境和壓力有很大關係。
舉一個其中的案例,一對夫妻,有兩個孩子,一個2歲,一個半歲,夫妻兩人事業正處於上升期,所以照看兩個孩子有困難,因此邀請外婆來照看一胎。外婆也確實很給力,在孩子吃喝拉撒各方面都做的很到位,家裡的家務事也都幫著處理,前期大家都很和諧,相處的都比較融洽。
但是,慢慢就發現,大兒子跟外婆的關係越來越好,甚至只聽外婆的話,外婆對這個孩子也是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這時候,媽媽就發現有問題了,因為孩子越來越沒有規則意識,越來越放肆,但是當她去管的時候遇到兩個問題,第一,孩子不聽,去找外婆訴苦;第二,外婆會出手干預,不允許媽媽進行管教。
這個媽媽還算明智,及時前來諮詢,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孩子可能會更有多的問題衍生出來。最多的問題就是規則意識差,過於自我,不服從社會管教。
3、家庭和諧問題因為教育觀念的不一致,所以非常容易引發家庭矛盾,特別是妻子跟上一輩老人之間的,不過你這方面應該還好。但如果有一天,老人跟你們一起住,那麼矛盾一定會來,甚至很難避免,到時候處理起來就相對困難了。
所以說,如果不是條件實在不允許,孩子還是要放在自己身邊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沒有之一),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特別是0~6歲之前。希望你慎重考慮!
記住,預防大於治療,我已經說了,隔代教育產生的問題在諮詢中佔比是及其高的,花費的代價也是非常大的。作為男人,我們一定要理性!
-
6 # 親子故事蓮子說
如果是從孩子成長更健康的角度來看,只要條件允許,孩子還是要待在爸媽的身邊,尤其是在三歲之前。
首先,三歲之前孩子與媽媽的關係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三歲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客體穩定性和情感穩定性,所謂客體穩定性,就是事物不在眼前,其實也存在。所謂情感穩定性,就是媽媽不說愛自己,但他也知道媽媽真的愛自己,父母對她的愛是永恆的,可以超越時空。
這兩種穩定性沒有形成,如果孩子不在父母身邊,孩子就會產生恐懼,甚至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這容易讓孩子敏感,緊張,不自信。
其次,三歲前孩子與父母打下的情感基礎,決定了青春期階段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如果三歲前孩子沒有跟父母打下很好的情感基礎,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需要管教孩子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裂痕。
孩子會說:“我小時候你不管我,現在我長大了,不需要你管了,你幹嘛還來操心?”
父母會產生很大的內疚,而且沒有感情基礎,你對孩子管教稍微嚴一點,他就會怨恨你。
最後,隔代撫養有一個隱患:爺爺奶奶會比較早的離世,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面對分離。如果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最重要的關係,因為父母比較年輕,這種關係可以維持比較長期的穩定性。
但如果孩子是和爺爺奶奶建立的最重要關係,孩子很早就要面對最重要親人的離世。這對孩子會是沉重的打擊,如果父母不能很好的介入,可能對孩子會造成創傷。
僅從以上三點來看,如果你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只要條件允許,把孩子待在身邊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我是心理諮詢師蓮君,為你的教育加點陽光@親子故事蓮君說
-
7 # 牽住夕陽的手
既然爺爺奶奶想住鄉下,說明他們在城裡住不習慣。孩子媽媽如果上班,就讓爺爺奶奶帶回鄉下,等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再帶回城裡,讓媽媽帶著,媽媽可以找一份能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工作,既能帶孩子,也能賺錢。
有個熟人,老公跑大貨車,一個月在家的時間很少。老婆帶著孩子上學,自己在附近找了一份打掃衛生的工作,正好可以接送孩子。扶起來就這樣從孩子上幼兒園已經堅持到小學快畢業了。
一直在鄉下生活的老人,都喜歡住在鄉下,生活自由方便,自己再種一些時令菜,既方便,又是綠色的,有時間還能和關係好的鄰居聊聊天。住在城裡,跟城裡人格格不入不說,沒有貼己的朋友,聊天都找不到合適的人,所以趕到寂寞。
有些老人幫子女帶孩子,老婆在城裡,老頭在鄉下,自從子女有了孩子,老頭就要和老婆分居過日子了。子女是幫到了,但是對兩個老人不公平。
我們附近有個小企業,老夫妻倆退休後來幫兒子做事,老頭幫兒子的企業送貨,老婆幫兒子做飯。最近,老人的女兒生了二胎。老婆去幫女兒帶孩子,老頭和兒子兩個既要工作,還要做飯。兒媳婦在比較遠的地方上班,顧不上家裡,也是回家就到了吃飯時間。
按道理,老人養大自己的子女,晚年應該過上清靜自由的日子,但是為了子女還得繼續忙碌。
如果你老婆實在不想讓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回鄉下也行,要麼勸孩子爺爺奶奶再堅持一兩年,要麼給孩子僱保姆,完成孩子媽媽的心願。
-
8 # 時光容我
從孩子角度看,該留在父母身邊。可家家的事哪那麼容易理清,老人一輩子也不容易老了都不願意離開故土……一輩照顧一輩就是這樣的傳承,多溝通吧
-
9 # 檸檬小姐姐002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下,爸爸應該支援寶媽的決定。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能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是最幸福的。對孩子的性格,習慣的培養都有影響。一般隔代帶比較寵愛,有時候不是爺爺奶奶不懂,是那種情不自禁的寵溺。
-
10 # 英子手作坊
一歲多的孩子如果條件允許肯定是跟在媽媽身邊會更好,因為老人家說實在的隔代寵真的非常嚴重,而且孩子的童年最好的是爸媽的參與陪伴,對他今後的人生會影響很大,你希望以後他長大了,最親的最惦念的只是爺爺奶奶,而提到父母只是他們沒怎麼管我嗎?當然如果條件不允許,比如媽媽要上班沒時間帶,那是沒辦法另說讓爺爺奶奶帶一下。
-
11 # 康睿媽讀書
孩子一歲了,爺爺奶奶想帶著孩子在鄉下養老,媽媽想孩子在媽媽身邊長大,陪著孩子成長,爸爸該怎麼做決定?
爸爸應該支援媽媽的想法,讓孩子在媽媽身邊長大,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決定。
1歲孩子正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候。安全感獲得的最主要來自媽媽,從媽媽那裡獲得充足的安全感後,孩子才能發展自己。孩子把媽媽作為一個“安全基地”,從此點出發,大膽的去探索周邊的世界;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照看者身邊,然後進一步去探索。
這時候的孩子不但形成了分離焦慮——離開照看者時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慮——對陌生人的謹慎與迴避。她們以反抗、緊握、恐懼等對待於親人的分離。
如果這個時候和媽媽分離,孩子還不懂媽媽為什麼會離開自己,她會感到給媽媽拋棄了,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她會認為自己不重要,心理上會產生自卑。
雖然爺爺奶奶一定會非常愛她,但是隔代撫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還是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無論爺爺奶奶怎麼盡心盡力,孩子仍然不會擺脫被父母拋棄的感覺。
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懷抱,是在父母身邊快樂地成長。
作為父母,最需要的是親手撫養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要讓孩子缺失了“心理營養”,給孩子造成終身難愈的心理傷痕。
-
12 # 詩情畫意小趙
我覺得還是讓孩子呆在自己的身邊。因為爺爺奶奶他們和我們這代父母的教育不同。還有孩子的同年只有一次,你現在不陪伴他,等到你有時間陪她的時候,發現他們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你的陪伴了。
-
13 # 方塊5
我覺得爸爸所要思考的是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未來,畢竟被養的是孩子,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內心世界都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不管在那裡養,最重要的是孩子身心都能健康地成長。
-
14 # 大王叫我來參賽
孩子是要有父母的陪伴,爺爺奶奶是無法替代父母親的愛的,那種隔代的愛是不一樣的,爺爺奶奶教出來的孩子就是爸爸,用老方法到達不了新地方。
-
15 # 生活似錦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有條條件儘量真的不讓爺爺奶奶回老家照顧孩子,老人孩子都在身邊,老人也享受了天倫之樂,孩子也能每天能見到父母。為人父母也能體會孩子成長中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1~6歲是小孩兒發展的關鍵期,父母不應缺席孩子的成長。
0—3歲階段(情感、人性培養期)
這是幼兒階段,是孩子跟父母接觸最為親密的階段,孩子尚在襁褓之中,與大人特別是媽媽的互動最為密切。這樣就構成了一種互動,孩子從媽媽那裡得到了信任,從而構成了他以後與世界的關係。我的確認可這句話,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將來他與世界的關係。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以後缺乏安全感?還有的小孩長大後一直喜歡養一個小寵物,比如說小烏龜,專家分析說就是因為那個時期,我們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但他是有感覺的,親子關係在這一階段主要就是父母為主導,他們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朝著健康正向的方向發展,孩子需要父母的一系列用心陪伴。如果實在很難做到把孩子放在身邊撫育,如果爺爺奶奶家離著不遠,可以每週末都去看望孩子,沐浴著高質量陪伴的寶寶。再加上爺爺奶奶給予的孩子足夠的重視和愛,我感覺寶寶也發展的錯不了。
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她在其中指出,孩子3至6歲的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主要要注重對孩子的性格方面的培養,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剋制任性。
有人說說生孩子,不帶孩子,不陪伴,不管教孩子就是最大的瀆職。
凡事量力而行吧。我們知道大城市的工作壓力也很大。對一個母親而言,工作帶娃兩不誤,也真的是困難重重,再有一個原因是有的父母實在是不習慣大城市上的生活。作為寶寶爸爸一定要和寶媽還還有孩子的爺爺奶奶進行有效的協商,達成共識。無論有誰負責,我們都是用愛來撫養寶寶。
我就是一個有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14歲才回到父母身邊,也沒有感覺自己缺乏安全感和缺乏愛,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吧,不能一概而論。希望小小建議對寶寶的爸爸有些許的幫助。
-
16 # 童心媽咪
如果想為孩子好,那就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從成長規律來說,1歲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其次是爸爸,再是其他人。
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時期,而這份安全感,也許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有的一生都在尋找曾經缺失的安全感,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所以,如果孩子選擇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不要強求,尊重孩子的決定,直到孩子自願選擇回鄉下跟爺爺奶奶在一起。(大概3歲以後,可以在寒暑假讓孩子跟爺爺奶奶相處1、2個月)
如果是為了老人好,也請不要讓老人單獨把孩子帶回老家生活。
因為老人精力體力有限,而且孩子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老人給不了,老人很可能從教育孩子中感受到更多的挫敗感。
其次,孩子終究要回到父母身邊,如果現在讓老人把孩子帶走,讓老人把所有的精神、情感,甚至人生價值寄託在孩子身上的話,把孩子接走的那天,對老人是更大的傷害。
孩子是父母生的,養育孩子是父母的義務,老人沒有這個義務。
老人應該有他自己的老年生活和價值。
-
17 # 雙胞胎媽媽成長無小事
如果你有經濟能力,帶著孩子最好。小時候的撫養是非常重要的。母愛缺失的孩子,後期會缺乏愛心,冷冰冰,在生活中不願意結交朋友,孤僻無助!父愛在孩子性格成長中,凸顯堅毅和勇敢,也是非常關鍵的。錯過這幾年,有些人要用後半生來償還,也無法改變他的懦弱和不講道理。孩子猶如一張白紙,畫上去的都是最終呈現的。望考慮妻子的想法,老人帶孩子也只是管好吃喝,再多的要求也是不合適提出的。而且老人多半溺愛孩子,尤其是孫輩疼愛有加,回來孫子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帶上他,你不會後悔!
-
18 # 80後老阿姨Lisa姐的兼
孩子帶在身邊教育,有能力給爸媽買套房,不遠不近,適合偶爾照看孩子。
先說說我家大寶和大寶姑姑家的孩子,兩個都是寶寶爺爺奶奶帶大,大寶10歲,我問她七大洲四大洋,大寶回答南極洲北極洲,北冰洋南冰洋,中國人說漢語,美國人說美語,這些簡單的知識,日常生活中都是可以教的,就是因為在奶奶爺爺身邊,極度的寵愛,同時老人自身知識的受限,無法教孩子更多的知識。
大寶姑姑家孩子,六歲,一個字不會寫,數字只會寫123,寫字只會畫圈圈蛋蛋,超級調皮。
所以,不建議放爺爺奶奶家,帶身邊才安心。
-
19 # 大小姐的小小夢
孩子一歲了,爺爺奶奶想帶著孩子在鄉下養老,媽媽想孩子在媽媽身邊長大,陪著孩子成長,可以說你的家庭真的很幸福,因為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媽媽都想著孩子,非常愛孩子,現在很多爺爺奶奶很會享受生活,不喜歡互相拖累,更不喜歡帶孫子,覺得帶孫子不是他們的責任,所以不管不顧,而你的爸爸媽媽還會想著幫你帶孩子,說明他們不僅愛你,也愛他們的孫子,願意幫你承擔一些壓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的想法非常好。
而孩子的媽媽也是一位好媽媽,她不會因為有人幫她帶孩子而想著自己什麼都不管,很多媳婦覺得有老人幫助帶孩子了,自己也可以輕鬆了,每天出去玩,孩子也不管,更不要說陪著孩子長大,所以你娶了一位好妻子,你的家庭真的是個充滿愛的家庭,很多隻要好好溝通,你們就真的非常幸福了。
在我認為孩子是媽媽生的,媽媽應該更有權利決定孩子應該在哪裡,更何況無論是爺爺奶奶多麼愛他,也取代不代媽媽的陪伴,媽媽在孩子的成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孩子應該在媽媽身邊長大,有媽的孩子是個寶,爺爺奶奶雖然愛他,但是更多的寵,不太會教育孩子,因為他們捨不得說,捨不得打,更捨不得孩子的無理要求,那麼孩子很容易被寵壞,當然有人寵是幸福的,但是孩子還小,現在更要擺正的是他們的三觀要正,相比於爺爺奶,媽媽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更加適合,你們可以在節假日的時候帶著孩子去爺爺奶奶家,讓老人高興高興,老人年齡大了,帶一個孩子真的也非常辛苦,還是讓他們享享清福,你們時不時的看望和陪伴,我覺得這樣更好。
-
20 # 全職寶媽小包
建議孩子還是留在父母身邊長大比較好。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每個孩子都是喜歡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特別是媽媽,就算爺爺奶奶對孩子再好也不能跟媽媽的愛相比。我小時候也是跟外婆生活的,我特別渴望父母能夠回來跟我在一起。
鄉下跟城裡是不能相比的,教育條件跟健康醫療條件這兩個是絕對不能比的。
教育條件,鄉下的師資、教學裝置都比不上城裡,我們自己也是從鄉下出來的,很清楚鄉下的教學。而現在的父母都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拼命賺錢買房,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教育,那麼現在已經有條件在城裡了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回鄉下呢?
健康醫療條件,孩子成長過程中生病或者磕碰真的是很正常的。在城裡半夜發燒或者突發情況都能送醫院。可是在鄉下卻沒有那麼方便了。給大家分享一個真例項子,朋友的孩子也是爺爺奶奶帶回鄉下,就在孩子週歲生日當天意外發生了,孩子不小心掉進了滾燙的粥裡,而老人認為沒有什麼水衝一下就好了,結果後面紅腫起泡後才想起來送醫院,可是送的鄉下醫院裝置不夠處理不好,住院幾天都沒有好轉,後面只能往上級醫院送,但是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了,孩子身上遺留下了永久的傷疤。
從老人角度考慮老人年紀大了,都想要兒孫圍繞膝下,可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老人和孩子都是被照顧的群體,而老人還要選擇去照顧孩子。孩子精力旺盛,喜歡鬧騰,從體力和精力上老人明顯就跟不上孩子。
老人年紀大了,身體機能都不如年輕時了,只有老人跟孩子在鄉下,如果老人突然生病,只有年幼的孩子在身邊,那麼誰來照顧生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呢?網上太多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案例了。
作為孩子的爸爸老人的兒子,既要為孩子考慮也要為老人考慮,如果老人願意留在城裡一起照顧孩子是最好的,一家人在一起。如果老人不願意留在城裡,那就讓老人回鄉下安靜的養老,就不要再讓孩子去折騰老人了,孩子自己帶在身邊就好了。
回覆列表
其實無論是爺爺奶奶想帶著孩子在鄉下養老或是媽媽想孩子在媽媽身邊長大都需要結合你們自己的家庭條件來選擇合適方式,出現選擇困難無外乎以下這些問題,我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吧。
1.夫妻兩做點小本生意,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也沒有太多欲望,目前日子過得比較隨性安逸,沒有房貸沒有車貸。這種生活其實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生意還可以,你本人也沒有特別大的慾望,那完全可以選擇都留下來。
2.孩子現在一歲了,老人到了退休年齡沒有工作,不想留在大城市裡,想帶著孩子回老家鄉下養老。這種情況就是看家庭的條件,如果本人有精力並且經濟上沒什麼問題,完全可以自己帶,畢竟孩子還小在爸爸媽媽身邊對他的成長也好!如果經濟或是精力都不行的話,那需要考慮考慮了。
3.媽媽覺得孩子應該留在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陪孩子一起成長,老人可以在城市裡幫忙做做飯,帶帶孩子。這個主要還是看老人的意願,老人身體是否康健,如果老人願意幫忙帶孩子,那完全可以留在身邊,如果老人身體不好,那可以根據經濟基礎來選擇。
4.婆媳相處融洽和諧,沒有矛盾。可以長期相處。這個千古難題,只能是走馬看花,邊走邊看了
5.家裡沒田沒地,老人在家的各種生活開銷也是花錢買。一起在城市裡還能少點開銷。如果經濟基礎不行,而你本人又有很大的慾望,那隻能先把孩子留著鄉下了,稍微大點再接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