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得觀史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諸葛亮六出祁山,打的不是仗,是政治。

    夷陵之戰劉備把老本都輸了,蜀國本來就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這下好了,弱的就不行不行的了。根本就沒法和曹操比。蜀地土著人會怎麼想?這實力早晚被曹操吃掉,乾脆投降算了。曹操來是外來政權,你劉備集團也是外來政權。你劉備政權在,我們益州要受你們直管,投降了曹操,我們益州人可以自己管理益州,我們就可以當家做主人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就是告訴益州權貴,我們有能力打敗曹操。到時候,我們把首都遷到長安或者洛陽,益州就交給你們益州人來管,你們照樣有機會做益州的主人。其實就是給益州人畫張餅。將來有好處分,你們不要搗亂奧!穩定內部局面這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打敗曹魏根本沒可能。

    曹魏佔據的中原,在當時大片地區都是經濟發達地區。而蜀漢勢力範圍,只有成都平原是發達地區。如果魏蜀不打仗,都發展經濟,幾年曹魏綜合實力就會把蜀漢甩出幾條大街。打仗,曹魏發展就會被拖延,兩家差距就不會快速拉大。

    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攻佔曹魏一分土地,更沒有把曹魏政權顛覆掉。但是他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了。

  • 2 # 往事如茶71913406

    現實的諸葛亮遠沒有小說中那麼睿智和全能。蜀國國力不如魏國,將士不比魏國神勇,要不是司馬懿害怕魏王兔死狗烹,早把諸葛亮滅了。諸葛亮如果能學三國第一某事賈詡,韜光養晦,聯合東吳,靜待魏國大亂,或許有機會。

  • 3 # 天空下的潰瘍

    他就成功不了!五虎上將在時,還得連吳抗魏,荊州丟失,劉,關,張,黃忠,馬超都能帶兵打仗的盡死,元氣大傷。趙雲已老,魏延不為心腹。魏蜀吳三國,蜀國最弱。可以說,關羽失荊州,劉備被火燒連營,損失軍民百十萬。軍隊損失不下五十萬。蜀軍計程車氣可想而知,孫劉聯盟機制崩塌。諸葛亮攻打魏國,除了佔一些小便宜外,不可能有更大的成功。西安都到不了!曹魏的實力不容置疑,人才輩出。每次與魏軍對峙,諸葛亮必退。實力與糧草都不濟。窮兵黷武,國力衰弱。那裡有充足的兵源來抗衡人口最多的曹魏。在生產力低下的三國,糧食生產靠老弱病殘嗎?另外,孫權也不會看他坐大,隨時可能會偷襲他。

  • 4 # 第一軍情

    當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就開始殫精竭慮開始積極準備北伐中原。在諸葛亮還沒有出山之前,就對天下大勢作了深入透徹的分析。根據諸葛亮當時的戰略分析,蜀國應當佔據西川和荊州以及漢中,從漢中前出攻擊曹魏,從荊州北上進攻曹魏,而曹魏兩面受敵則會難以阻擋,最終問鼎中原,進軍洛陽,一舉統一天下。

    可以說,諸葛亮當時的分析非常深刻,但是計劃不如變化。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最終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後,諸葛亮的隆中對基本上失去了實現的可能。後來夷陵大戰進一步讓蜀漢實力受損,留給諸葛亮的是一些老弱殘兵。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夢想簡直是難上加上。

    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數次北伐,雖然取得了一些短暫性的勝利,但始終沒有取得關鍵性的進展。街亭一戰直接奠定了諸葛亮在以後的北伐戰爭中都無法取得勝利。司馬懿的出現更是平添了一個強悍對手。最重要的是,曹魏集團擁有最為富庶的產糧區,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曹魏在軍事上的實力遠遠超過了蜀吳兩國的總和。這也是北伐失敗的關鍵原因。

  • 5 # 興海亭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大計應該是順應了歷史發展規律,就是十幾路諸侯爭霸一定會弱肉強食,先集中到幾個有能力的諸侯手中。但是諸葛亮給劉備獻計的後半部分是忽悠劉備的,他說劉備一旦建立政權,天下人都會簞食壺漿以迎接劉備所謂王者之師,實際情況是蜀漢政權一旦取得優勢,魏國和吳國立即建立軍事聯盟,共同把蜀漢打壓下去。所以六出祁山也好,九伐中原也好,姜維反間計也好,最後都改變不了劉禪被抓到魏國,過上“樂不思蜀”的俘虜生活。

  • 6 # 清史宴

    盡人事,聽天命,諸葛亮深知王業不偏安,如若不然,一旦曹魏的實力發展到以絕對性的優勢壓倒蜀漢的時候,到那時就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地步了。

    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軍隊人數等等方面,蜀漢都不如曹魏,這也成了諸葛亮為何數次北伐無功而還的一些重要因素,但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是,諸葛亮的天敵司馬懿,遍觀曹魏中樞系統,能夠和諸葛亮一較高下的,也只有驃騎將軍司馬懿,而諸葛亮無論陰謀陽謀,都無法一舉摧毀司馬懿,這也成了諸葛亮一生的無奈,或許是天不佑漢吧。

  • 7 # 大雅汽車觀察

    知道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人大概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在馬謖失守街亭之前,蜀漢北伐的成功率應該說是挺高的,特別是第一次北伐,應該是之後五次中成功率最高的一次,但是由於諸葛亮用人的失誤,導致大將馬謖在關鍵的時間、關鍵的守據點、失去了通往漢中關鍵的道路,這對北伐的程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我想大多數人都是認可的,除此之外,還有幾點非常致命的問題導致了北伐最終的失利:

    三國制衡的局面雖然是劉備、諸葛亮創造的,但是劉備方面基本上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白手起家,形成的氣候沒有曹魏、東吳那麼早,也沒有那麼強勢,說白了就是沒有硬拳頭(軍事力量),但是有軟實力(諸葛亮智謀),夷陵之戰後,蜀漢的軍事力量和人才、將才都遠遠不如曹魏和東吳。

    劉禪昏庸無能,劉備死前雖然明確指出,如果他沒有辦法勝任諸葛亮便可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出於情義並沒有這樣做,而另一方面劉禪卻時時忌憚諸葛亮謀朝篡位,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的時候,劉禪聽信讒言,認為諸葛亮要取皇位,在蜀軍有利的情況下下令讓諸葛亮退兵,由此可見劉禪在北伐的過程當中給予了諸葛亮諸多幹涉。

    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對手是司馬懿,大家都知道司馬懿這個人是個千年老狐狸,極為堅忍,在面對蜀軍的包圍或者追擊時,常常採取堅守不出的姿態,諸葛亮六出祁山雙方真正交戰的次數卻很少,司馬懿對局勢有非常精準地判斷,每一次行軍,每一個舉動都經過深思熟慮,所以說司馬懿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諸葛亮可以說的上是遇上了對手。

    諸葛亮的死,基本上確定了北伐失敗的尾聲,諸葛亮的隕落對蜀漢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這對蜀漢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沒有了諸葛亮蜀漢幾乎失去魂,雖然前線有姜維指揮,但失敗的結果已經沒有辦法挽回了。

    諸葛亮太想中興漢室,克復中原了,但是天命難違,蜀漢走向衰敗是歷史的必然,如果關羽、張飛還在的話,或許格局會大大不同。

    關注大雅文史,為您解答更多歷史謎題。

  • 8 # 歷史知事

    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有三個

    1,蜀國國力有限,不能提供大量的兵源糧草器械等,蜀漢北伐總是面臨後勤不夠兵力不足的問題。

    2,諸葛亮等人戰略失誤,屢敗屢戰。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只能是以正勝以奇合,沒有奇兵想要以少勝多基本不可能。諸葛亮總想堂堂正正贏,最後只能光明正大輸。

    3,蜀漢除了要北伐還要防備東吳和南中少數民族,隴西少數民族也沒有爭取到。外交上不給力,軍事上難以成功。

    相對而言,劉禪用人不疑始終支援諸葛亮,這大概是諸葛亮唯一的優勢了。

  • 9 # 好孕兒母嬰精品生活

    大凡成功,都有綜合因素,偶然的因素隨然也能左右局勢,但歷史畢竟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明知不可為而為,自然成功的機率就小的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三國鼎立之勢已成,三家互相牽制,雖都有統一天下之心,但又怕一家獨大或者防止別人乘人之危,所以都不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自然成功的因素減去幾分,再加上戰爭成敗的最主要兩個因素就是實力和人心所向,曹魏佔據中原和北方,再怎麼說在當時也算是發達地區,實力自然不小,再加上人心也並不是認為蜀漢能繼承漢家正統,戰爭的正義性上又打了折扣,因此上,北伐本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肯定難以成功。

  • 10 # 筆下發白

    諸葛亮被譽為千古第一忠臣也不為過,他一生的精力貢獻給了蜀漢基業,為蜀漢的建立可謂是立了不世之功,但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卻有了一生的遺憾。

    做為天下一等一的謀臣,他想的是蜀漢更加強大,然後一統天下,但最後因為劉備的指揮不當,不聽諸葛亮所言,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劉備之後白帝城託孤更是把基業交給了諸葛亮。

    做為一個忠誠,他臨危受命,為了不辜負先帝的託付,為了達成自己的志向,他六出岐山,討伐曹魏,但都是無功而返。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當時曹魏集團的司馬懿,此人知道諸葛亮用兵如神,所以不與之交鋒,而採取避戰的戰略方針,最後拖垮了諸葛亮。

    我認為,諸葛亮雖然是不世之材,但積貧積弱的蜀漢又怎會是強大的曹魏的對手,諸葛亮的夢想,終究不會實現。

  • 11 # 說三國

    首先,糾正您,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你看到的六次是《三國演義》所寫的。

    先來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很明顯帶有完成劉備遺願和光復中原的目的性。而諸葛亮選擇的戰略是割據隴右,直逼關中的策略。在有精心準備的情況下,諸葛亮很快便出祁山,拿下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關鍵是……都是投降的。割據隴右的思路幾近完成,只需要守住街亭堵住關中援軍的道路。涼州一境幾乎唾手可得。而結果我們都知道,馬謖失街亭,使曹魏關中一境至隴右的道路打通,迫使諸葛退回漢中。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在陳倉一帶遭到了曹魏方面的頑強抵抗。由於軍糧不濟而最終退兵。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選擇了先吃眼前的武都、陰平,之後並未有再多的北伐運動。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採取了堅守不出的戰略,同時依然在蜀軍糧草上做足文章,蜀漢內部東州派李嚴藉故延誤糧草供應,同時蜀主劉禪還聽信黃皓之言急召諸葛亮回都,導致了第四次北伐的無疾而終。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再次對峙於五丈原。這個大家都知道了,諸葛亮還是沒能熬過司馬懿,最終油盡燈枯而死。

    從戰事情況來看,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蜀漢戰略目的地。諸葛亮深知戰爭的核心是國力的比拼,擁有天下九州之六的魏國佔盡優勢。諸葛亮想做的就是割據隴右,使蜀漢佔益涼二州,加上東吳的荊楊二州,以四州之力去抵抗北方的曹魏政權。

    但始終,以小搏大需要各方面的利好與支援,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後就再也沒能獲得如此之大的戰略優勢。除了第三次北伐拿到了陰平武都之外,其他的北伐最終都敗在了非軍事手段之上。

    所以綜合來說,諸葛亮為何數次北伐都未能成功?如果以光復中原作為目標的話,那肯定是失敗了。但從以小搏大來說,諸葛亮的北伐對於曹魏造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使得曹魏在東面防範東吳的情況下,在關中地區依然需要做好十足的防備。

    這也使得三國的局面維護了更多年……不知道滿意否?

  • 12 # 在水一方122097561

    盡人事,聽天命。諸葛亮有心復漢,無力迴天。蜀魏的實力相差不是一點半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諸葛亮報劉備知遇之恩的唯一選擇。

  • 13 # 在日本的大姨子和嫂子

    沒有統一的可能性,蜀國鼎盛時期還得孫劉聯合抗曹,很多人都被三國演義誤導,當真以為我觀顏良為插標買首爾,那是打戰不是兩個人單挑!曹操如果要攻打孫權那必須踏過劉備的地盤,劉備不敵曹操,只能想辦法聯合孫權嚇住曹操!撇開劉備,就算曹操能直接攻打孫權,他也會掂量一下!吳國那時候是最有錢的,一:戰爭打的是錢!曹操不一定能打的過!二:就比如讓陸軍長途奔襲去打海軍………曹操不至於傻到這個地步!三國演義華容道那集諸葛亮就說過了,放走曹操是為了制衡孫權!說明蜀國連吳國都打不過!

  • 14 # 花呈現春情

    首先,劉玄德興傾國之兵伐吳,使得西蜀大傷元氣,“五虎上將”、智賢之士損失過半,完全打亂了諸葛亮隆中對策的計劃;其次,西蜀位於西南之隅,每次興師北伐都勞民傷財,與北魏之抵抗形成鮮明的對比;再者,此時的西蜀,已遠非劉備剛剛創業時之可比,那時的蜀國,上下齊心協力,而此時的後主、以及一些臣僚各揣異心,已遠不如從前!即使諸葛亮殫精竭慮,又能有幾人與其同道?! 一點拙見,敬請批評。

  • 15 # 江郎說史

    公元223年,不可一世的劉備在夷陵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夾著尾巴跑回了白帝城。結果這一次劉備在白帝城氣的不幸了,於是就找來了丞相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並且還假惺惺的說如果阿斗扶不起,那麼丞相可以廢而代之。

    當時的劉備有沒有安排刀斧手,這件事我們不知,但是劉備不僅讓諸葛亮做託孤重臣,而且還把李嚴放在那裡噁心諸葛亮。當時的諸葛亮在劉備身前,發誓不負劉備的知遇之恩,誓死匡扶漢室。雖然劉備把諸葛亮積攢的家底打光了,但是丞相費心費力的平定南蠻,儲備北伐的軍用物資。

    曹魏當時是曹丕當家,當時的曹丕兩次親征,想要完成曹操的夢想,統一天下。不幸的是曹丕早早的就登天了,繼偉的曹睿顯然比曹丕聰明。他想的是蜀漢的蜀道太難走,不如就把守漢中等一些重要關隘,然後等到中原休養生息結束,熬死諸葛亮之後,再大舉南下統一天下。

    此時的諸葛亮也明白,蜀國後期國家沒有扭轉乾坤之才,而蜀漢的國力和中原相比也差的太多了,於是此時的諸葛亮選擇了北伐,趁自己還能指揮大軍,趁自己還沒有死去。諸葛亮是不怕司馬懿這樣的對手,但是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他徹底的敗給了蜀漢的君臣。一個神難帶一群坑,畢竟諸葛亮不是齊天大聖。

    第一次北伐:馬謖神坑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當時的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是因為在大庭廣眾下提出的奇謀,諸葛亮怕魏國細作知曉,所以就將其棄之不用。然後諸葛亮選擇了趙雲做疑兵聲東擊西,自己親率主力兵出祁山。當時的隴右三郡直接投降了諸葛亮,當時的諸葛亮一路凱歌高唱,即將兵過渭水,軍臨長安。

    然而曹魏名將張郃親率五萬大軍抵禦諸葛亮,諸葛亮考慮到張郃是身經百戰的名將,自己的咽喉街亭一定會遭到襲擊,於是想要派將領鎮守街亭,無奈此時的馬謖多次請命並且立下軍令狀,要求自己去守街亭。然而諸葛亮前腳讓馬謖去守街亭,後腳張郃就把馬謖包餃子了。

    當街亭失守之後,其他各路也遭到了巨大的打擊,此次的北伐也宣佈失敗。此次北伐離攻佔長安問鼎中原只差一步之遙,然而就此失敗了,魏國也因此將防禦重點轉向了蜀漢,之後的北伐的形勢更加嚴峻。馬謖不停王平的勸說,非要立營在山上,導致街亭失守、北伐失敗。之後的諸葛亮為了避免此類的事情發生,自己自降三等,揮淚斬了馬謖。

    第二次北伐:糧草不繼

    第二次北伐的背景是東吳擊敗了曹魏的將領,曹魏大舉東進,關中的兵力因此空虛。諸葛亮兵出散關包圍了陳倉,但是魏國的郝昭早已在陳倉防備好了。諸葛亮多次進攻都沒有打下來陳倉,而此時的郝昭也憑藉著陳倉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優勢一直抵禦著諸葛亮。

    諸葛亮在陳倉交戰了二十多日都沒打下陳倉,而此時的魏明帝也讓張郃再次迎擊諸葛亮。此時的蜀國遇見的問題不是張郃的大軍,而是自己的糧草沒了。兩軍交戰二十多日,這其中的糧草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此時張郃也已經趕過來了,諸葛亮在無奈的情況下退軍了。

    第三次北伐:北伐小勝

    第三次北伐是諸葛亮發動的北伐中獲勝的一次,當時蜀漢佔領了魏國兩郡,並且自己親自率軍鎮守漢中。當時的大將軍司馬懿攜帶大軍從漢水而來,張郃從褒斜道出兵,曹真從子午道出發,三路大軍一同來進攻。

    但是當時蜀道難走,而且路上還下了二十多天的大雨,棧道都斷絕了,於是此時的魏明帝下令讓三軍撤退,此次被北伐諸葛亮取得了小勝。

    第四次北伐:李嚴巨坑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兵鋒直指祁山,自己率主力大戰司馬懿。司馬懿是個極其狡猾的人,司馬懿知道蜀軍遠道而來,糧草補給容易出問題,於是自己就堅守不出。之後司馬懿覺得時機成熟了,讓張郃攻打王平,自己親自率眾迎擊諸葛亮。

    但是此次戰爭諸葛亮打敗了司馬懿,斬首魏軍低階軍官三千多人。這是司馬懿一生中唯一一次與諸葛亮正面交鋒,但是結果卻是慘敗而告終。從此司馬懿再也不敢輕易出戰,選擇了堅守不出。但是此時的諸葛亮卻收到了劉禪下令退軍的聖旨,諸葛亮也因此退軍了。

    諸葛亮回到蜀漢朝廷中發現,其實劉禪讓撤軍的聖旨是李嚴提出的建議,李嚴以糧草不繼為理由讓劉禪下令召丞相回國。但是諸葛亮自己的調查結果是還有軍糧,只是李嚴怕諸葛亮軍功太高,所以才建議劉禪召丞相回國的。此時的諸葛亮真的是有苦說不出,自己一人立主北伐,結果被這群人以為是窮兵黷武,而且還聽從了小人的建議,召自己回國。

    第五次北伐:天命盡也

    諸葛亮在經過了三年的準備後,自己親率十萬大軍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此次的司馬懿深知諸葛亮來勢洶洶,自己選擇了堅壁清野來耗死諸葛亮。當時不僅是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此時的孫權也相應蜀漢北伐,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北伐。

    這次北伐是諸葛亮準備最充足的,想到以前都是因為糧草問題退軍,這次諸葛亮選擇了在當地屯田,並且拉攏了強力的外援,想要取得一些可圈可點的勝利。但是諸葛亮低估了司馬懿的隱忍,高估了孫權的統兵能力。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故意讓人送司馬懿一身女裝,此時的曹睿都下旨讓他出戰,結果司馬懿還是忍住了。此時的東吳情勢也不是很好,曹睿親率大軍與孫權對上了。

    然而諸葛亮沒有等到北伐的結束,反而星隕五丈原。諸葛亮死後,姜維就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秘不發喪從容的整頓軍馬撤退。當司馬懿以為諸葛亮死了,自己親率大軍追擊的時候,卻被諸葛亮的木雕嚇的撤退,任由蜀軍從容的退卻。這一次諸葛亮北伐失敗了,沒有敗給別人,自己敗給了天命。

  • 16 # 黃河資訊

    諸葛亮只是明天理,盡人事,他早已推算出蜀國最早滅亡,只是盡臣子最後一片心意罷了,諸葛亮性格太過於謹慎也是失敗的一個原因,蜀國氣數並沒有盡,亡國其實就是亡於諸葛亮之手,他臨死前為了讓自己的弟子姜維上位,故意挑撥楊儀和魏延的矛盾,殺掉了二人,使得忠心耿耿的魏延身首異處,蜀國失去了一個強大的藩籬,諸葛亮最大的過失就是沒有培育人才,最後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因此說蜀國不要說六出祁山失敗,而是蜀國的掘墓人就是諸葛亮,而我們大家都被諸葛亮所謂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矇蔽!

  • 17 # 孤獨患者3868號

    六次北伐都失敗,恰恰說明諸葛亮沒有那麼厲害。

    諸葛亮到底厲不厲害?當然是厲害的,說他學富五車是不為過的。但是三國演義裡將諸葛亮神化了,比如借東風,五丈原續命等等。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已經是一個半人半神的存在,所以才有人會驚訝於他為什麼六次北伐都失敗。

    今天我就以借東風為例,來說說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

    我們常說,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歷史上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確實贏了,那麼這火燒赤壁的東風真的是諸葛亮登壇作法借來的嗎?

    實際上,借東風只是諸葛亮對天文氣象的靈活應用。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約定於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之時,憑天借到東風。諸葛亮為什麼要選在這一天呢?因為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而且歷來就有“夏至陰生,冬至陽生”的記錄。也就是說,冬至之後,陽氣生長,風向就要發生變化。

    諸葛亮能夠預測風向變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家離赤壁不遠,他對這一帶的氣候變化可以說是瞭如指掌。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諸葛亮“借東風”是其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那麼,諸葛亮又為什麼要登壇作法,故弄玄虛呢?

    這也很好理解,從當時孫劉兩家的實力對比來講,孫吳一方才是主力,功勞無疑也更大。而諸葛亮將“借東風”描繪成了貪天之功,這也成為他奪取荊州的藉口。

    當然,諸葛亮六次北伐失敗有很多客觀因素在裡面。但是當你明白了諸葛亮是人,不是神,失敗也就不難接受了。

  • 18 # 春日之虎

    任何時代,再厲害的人,也只能順應形勢的發展,背歷史而動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諸葛亮雖是智慧化身,魯迅稱其為‘智如妖’,但也逃不脫歷史宿命。諸葛亮六次北伐,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沒能取得勝利,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忠君思想的結果,主要是為了完成劉備遺願,完成恢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大業。不是看不清形勢,而是知道不可為還要為之,以盡人事。

    當時形勢,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魏蜀吳三國,魏國勢立最強,蜀國勢力最弱,而魏國雄立北方,已將北方統一,己不是過去的混亂局面,而要想戰勝魏國,必須聯合吳國才有希望,而吳國既怕魏國強大,也不願蜀國強大,有自己的打算,蜀吳聯盟貌合神離,內的各有各的小算盤。這是外部環境。

    而在蜀國內部,在劉備死後,葛亮雖能獨掌乾坤,但最大的問題是,後主劉禪沒有其父劉備的雄才大略,對諸葛亮是最大的問題。沒明主那有大業呢。

    諸葛一生惟謹慎,這個性挌決定了他,:只採取穩紮穩打的辦法,但這樣最不利相對弱小的一方。蜀國弱於魏國,這樣的戰略是錯誤的,是不利於蜀國的。勝的希望唯一的辦法,就是出奇兵,但這樣危險性大,弄不好會亡國。因此,當魏延提出出奇兵,直達長安時,立馬否決,諸葛亮還怕自己死後,別人控制不住魏延,魏延去落實自己的戰略,設計,在他死後,將魏延殺了。

    這三點,是諸葛亮沒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 19 # 看遍山川

    對於劉備而言,相信他也自比漢高,而漢高得天下,靠蕭何的內政籌劃,張良的運籌帷幄,韓信的軍事武力。劉備至少當初志得意滿做漢中王時也有類似一套班底,善於治政的諸葛亮是他的蕭何,軍事謀略方面法正是他的張良,獨擋一面威震天下的關羽當然是劉備的韓信了。

    只是時過境遷,荊州之役後,當年諸葛亮的“隆中戰略”實現的客觀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荊州之失是蜀漢集團的重大損失,這不僅僅是地盤上的得失,更是蜀吳兩家戰略合作的終止,直接導致了劉備的夷陵慘敗。

    夷陵的失敗使蜀漢元氣大傷,至此蜀漢的領軍人物劉備,“張良”法正,“韓信”關羽,都相繼先後去世。諸葛亮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快,而面對這一切,他也所料不及不能挽回。

    諸葛亮接手的是個先天客觀條件不足的“爛攤子”,人口不過百萬,曹魏人口五百多萬,吳國也有二百多萬,以一州之地抗衡強大的北方,蜀漢已經不具備統一中國的條件。何況長期征戰,蜀國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反觀曹魏卻蒸蒸日上,智謀之士和能征慣戰的武將不斷湧現,儘管最終讓司馬家摘了果實,但還是繼承的是曹魏家的基業。

    有人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這也有根有據,諸葛亮在治國方面確實出類拔萃,能在短時間內改善蜀國經濟條件,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做事嚴謹公平賞罰分明,妥善處理來自荊州的班底和劉璋舊部,益州土著階層各方面的關係,至少在他執政期間相安無事,諸葛亮在內政方面是無懈可擊的。

    蜀漢集團中後期在軍事上的策略相比較而言其實劉備多依於法正,這一點諸葛亮也有所承認,在夷陵之戰前,眾人包括諸葛亮勸導無效,諸葛感言若是法正在世定不會出現如此局面,可惜法正在劉備奪取漢中後就過世了。

    軍事上諸葛亮就有些捉襟見肘,北伐前的平定南方,並不像小說裡寫得那樣完美,事後南方還是反叛不斷,只是沒有達到讓諸葛亮停止北顧而再南向的程度。眾所周知第一次北伐其戰略意義非同小可,在街亭派紙上談兵的馬謖守衛,不能不說是嚴重失誤。第二次北伐兵圍陳倉,二十幾天連續進攻居然糧盡而無功而返。

    其北伐戰略上過於執著和敵軍正面戰場上的角逐,《三國志~諸葛亮傳》具體地指出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戰略上希望興師動眾,一定必須出祁山從西向東逐個攻城掠地,堅決抵制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所謂諸葛不用險。但作為事實上弱勢一方,歷史上以弱勝強哪一次不是以險取勝,蜀漢應變能力不足,戰術單調,曹魏方面深知這點,即使他們是強勢一方也堅守不出,因為諸葛亮的蜀漢打不起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但必須強調的是諸葛亮的“奇謀為短”是相對於“治戎為長”的。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能被否定,僅僅憑諸葛亮起巴蜀之地,以一州之土和天下九分之一的人口對抗北敵,並且耕戰有序,刑法嚴整,兵出祁山胸懷河洛;曹魏坐擁十倍之地人口眾多,據堅城具精兵也只能保全自己,使諸葛亮來去自如,諸葛亮也堪稱偉大的軍事家,後人斷不能妄加非議。

    諸葛亮將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當作自己的畢生目標,為蜀漢政權的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出使未捷身先死,但其高風亮節,永遠令後人敬仰。

  • 20 # 難搞WO

    首先我們應當想到的是諸葛亮真正掌權的時間。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不亞於遵義會議對於毛澤東,他確立了諸葛亮做一把手的政治基礎。白帝城託孤是個特殊的歷史節點,在此之前,劉備以隆中對作為政治綱領,借荊州,奪西川,伐漢中,先稱王后稱帝。但是白帝城託孤是蜀漢的轉折點,下坡路開始了。諸葛亮明明知道打敗魏國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氛圍到這裡了,劉備讓他當一把手輔佐劉禪,不好拒絕。

    夷陵之戰,蜀漢精銳盡失,魏國虎視眈眈,吳蜀聯盟已破,政權岌岌可危。諸葛亮能夠挽狂瀾於既倒,已經是十分不易。手下區區十來萬人去主動攻打魏國,是不明智的。

    但是諸葛亮為何還要數次北伐呢?為何諸葛亮明知失敗還要北伐呢?

    但是司馬懿的隱忍讓孔明功虧一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歲的女兒說了兩句詩,為什麼父親認定女兒以後會淪落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