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八: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二字,在老子《道德經》中的十個章節裡,共出現了十二處,顯然是老子非常重視的一個重要詞彙。

    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點了“道”的名頭之後,緊接著就在第二章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中提到了“無為”。 更在道經最後第三十七章的總結性篇章中,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作為主題,指出了道與無為的辯證關係。

    首先,老子告訴我們,“無為”是聖人的處事方式,是循道的一種態度。為什麼要搬出聖人?因為聖人是品格高尚、智慧出眾的人,是我們效仿學習的楷模。也就說這是我們應該採取的循道的最為恰當的方式。

    無是否定、不要;為是妄為、自認為;無為:不要妄為。

    老子要我們遵循道的客觀規律,順其自然,不可思議,更不可妄為。不要為了自己的主觀願望而去違背客觀規律,不要自以為是,要以道的本質,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惡作為行動指南,要講道理,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你只要做到了無為,你也能成為聖人。

    有人把“為”解釋成行動,無為即不作為,也稱其為順其自然,不去人為干預,這其實是誤解。自然意為自身,其為道,順其自然是順應道本身的客觀規律,而不是任由發展的意思。其本意就是無為、不妄為,而不是不作為。

    老子在第二章用了易經八卦五行學的相生、相刑等描述有與無、長與短的一系列辯證關係。那麼,無為與無不為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說“道常無為無不為”?

    無不為,或有所為,這裡的為意即作為、發揮作用。與無為的妄為是不同的意思,無不為是無所不能、必有作為、無往而不勝之意。

    無為與無不為之間存在主觀與客觀的因果辯證關係。無為是因,是人循道的主觀方式;無不為是果,是道發揮的客觀作用。即只有當人採用無為的方式循道,道就會道法自然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或者說,只有當我們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我們就會無往而不勝。

    四川成都的青城山、都江堰是聯合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而都江堰則是詮釋“道常無為無不為”的一個很好的範例。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唯一留存最久、而且依舊發揮功能的巨型水利工程,充分體現了老子道法自然的無為思想。成都平原,原本因岷江洪水氾濫成災,民不聊生。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得道治水,採取“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築堰方針和“深掏灘,低作堰”的歲修準則,修建和維護都江堰,以“不妄為”而不是“不作為”的“無為”征服了岷江的洪水猛獸,使之在2260多年以來,一直都在而且還會繼續“無不為”地為天府之國的繁榮昌盛發揮巨大作用。都江堰也因此真正成為全世界當之無愧的、最古老的、最具生命力的人類文明奇蹟。

  • 2 # 一劍再飄雪

    問: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現今社會用的通嗎?

    要回答此問,先得簡單的瞭解下老子乃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其名橫貫古今,其著作享譽全球。道教學派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其核心精華,用樸素辯證法思想,主張無為而治。

    其“無為”之意: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而現今有時也將“無為”理解為:

    道家消極的處世態度和哲學思想。意思是不主動地有所作為,聽任自然發展變化。

    但記得我讀老子《道德經》除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其中記得最深的就是下句: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大意是:學問這門功夫,要靠一點一點的積累,每天多學一些,經驗知識就更豐富一些。修道也即修為,卻是每天放棄一些無關緊要的,放棄了雜亂無章的東西,心胸自然更加開闊,眼界將更加明亮。做人做事將更加拿得起,放得下。以至於像取天下這樣的大事,其實也成了小事,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其虛其實,辨證而統一。

    回到現今社會,如果能正確的理解老子的“無為”,“有為”。在該舍的時候舍,該得的時候自然得。用道家的思想修身養性,寬以待人,和諧相處,既使不足以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境界與作為,但作為普通人用出世的態度,處理入世的事物。我想這世界也許會更加和平,人與人之間將更加和諧。

    所以理解了無為!老子的思想在現今社會也將有他更深的意境!

    你說呢?

  • 3 # 只緣無事可思量

    《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現今社會行得通嗎》?

    (老子的無為)是勸眾生(自淨其心)以(清淨心~觀察世間、一切事務),因為(清淨心~觀察世間)可以(正確判斷~一切事務)的(生滅因由)。

    世間眾生的(心)是(浮燥染汙)行事多以(我見決定)故失(正行),所以(老子~提倡無為)就是勸眾生(放下我見)行事。

    沒有(我見)的社會(一切行為)便能(順其自然)產生,而不會出現(混亂爭執)邪行。

    沒有(邪行)的(世界)是(和諧安定)的謂曰(智慧行法),按(智慧行法)就能(正確對治~邪行眾生)。

  • 4 # 永是勇士之家a

    老子終生追求的,是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所以,他的“無為”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無所作為”,而是依規律辦事,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騖遠,不好大喜功,從而久久為功,最終達到“無不為”!

    如果你是一棵樹,他主張你生在森林裡,而不是長在花缽裡,徒為好看;

    如果你是一隻虎,他希望你生在野外,而不是被圈養,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猛虎!

    如果你是父親母親,教師,園丁,他希望你按照孩子成長規律,該玩就玩,到學習的時候才學習,而不是一心想著什麼狗

  • 5 # 龍門玄裔弟子蘇靜玄

    老子的無為。老子的無為既闡述著自己本身的意願。而並非無所事為。無為所講的事。自己本身有所作為和無忌別人所為。無為並不是什麼事情也不做。出於本願的闡述字跡走自己的路。無為而道。道出自己本身的意願。用自己本身的眼光去看待,走自己的路。

  • 6 # 老理空間

    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真不是簡單能理解的懂的。我這些年一直在學習道德經,但是很多的詞意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卻越細究越複雜,所以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關於無為一說。

    我的理解是無為乃無不為之意,雖然老子講道常無為,但是在另一章裡,老子卻對無為和有為做了更深入的闡述。

    “上德者無為而無以為,上仁者無為而有以為,上義者為之而有以為,上禮者為之而莫不應,則攘臂而扔之”

    從這一章的內容可以看出,無為乃是最高境界。即達到德治了,則“百姓皆謂我自然”。

    但是如果達不到德治的境界,仁治義治也不行的話,進入到了禮治的地步,那麼不僅要有為,而且為之若不見效,還要動用武力,動用國家機器。

    “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這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7 # 庚申說文化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哲學文化的鼻祖,不只在春秋戰國乃至到當今現實社會,一直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一部《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道盡天地人至精至微之變化規律,洞悉社會歷史之發展變遷,同時也是一本指導個人修煉得道之秘笈。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一直被後人所曲解,以為無為是指: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管,消極等待無所作為一事無成。其實,無為的思想應該是:順勢而為。對事物的前因後果發展走向,主次矛盾,通盤分析瞭然於胸後做出的必然決策,這是一種層次極高的指導思想,無為才能無所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這種無為思想的精微體現。

  • 8 # 妙寶雜談

    老子的無為,是說給統治者的,不是說給普通民眾的,那個時候的書,只有佔有文化的統治者看,普通人都不識字。

    統治者的無為,就是不要胡作非為,不要過於窮奢極欲,不要好大喜功。秦朝亡於此,漢初興於此。

    統治者無為,老百姓就可以有為,因為沒有了統治者的干擾了。

  • 9 # 青果6773

    聖人,用現在的詞語說,就是指統治者、管理者,不是說普通人。

    無為,用現在的詞語說,就是指小政府、自由市場,政府儘量不干預市場,讓社會根據市場規律(所謂“道”)發展。

    漢朝採用道家無為而治,其實跟現在西方小政府+自由市場經濟是差不多的理念。當然,現代科學更加發展了,所以會有反壟斷、政府投資這樣似乎違法“道”的市場干預手段,那是要防止“道”的惡,本質上還是順道而治。

  • 10 # 江上弄舟

    “無為”,現代人看表面,好像有“不為”“什麼都不幹”的意思。如果是這個意思,老子就成了傻子了,“無為而治”不就是痴人說夢。傻子都知道:什麼事都不幹,什麼事也不能成。天上不會掉餡餅。

    要想正確理解“無為”,必須全面看老子的思想,也就是《道德經》。老子主要強調一個“道”字。什麼是“道”呢?“道”就是天地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又是什麼呢?老子給出了答案: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規律,也就是事物原本的樣子,也叫“天道”。

    舉例說明,拿人們熟悉的“大禹治水”故事解釋下。剛開始不是大禹治水,而是他的父親鯀治水。鯀採用的方法是“堵”。洪水的力量是無法想象的,結果失敗了。大禹就比他爹聰明多了。好比打架,洪水是身高馬大,強健如牛。大禹身材矮小。死磕是肯定會輸。鯀就是這麼失敗的。大禹就找了一幫自己的哥們,打群架。老虎也怕群狼。

    大禹就是採用類似“打群架”辦法治服了洪水。有個名字叫“疏導”。一條河道不行就開兩條,兩條不行就開三條……直到水患消除。洪水猛獸變成了滋潤田野的渠水。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暗和了一個“道”,符合水的自然規律。鯀則是“逆道”。

    這回再說“無為”就好理解了。“無為”不是“不為”,什麼都不幹。“無為”是不幹損害“道”的事情。這不是肯定句,而是個否定句。如果一定改成肯定句就是這一句:“順勢而為”。

    所以老子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要順勢而為。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大有作為。

    正確理解了“無為”,我們就知道今天該怎麼做了。一句話概括,就是“按規律辦事”。

  • 11 # 尚思修善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的一部經典。他闡述了很多這方面的道理。

    有和無的關係:有以為利,無以為用。有提供了便利,而真正發揮作用的是無。就像是一個碗,是有邊有沿有底提供給我們,而真正的作用卻是中間那個空的部分。

    這是借物喻無為的作用。

    還說了一個道理,不求自得。聖人之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說明了無為是為了有為而進行的鋪墊。

    曾國藩也曾經說過一句話:“只管耕耘,莫問收穫”。這也是發展了老子的無為思想。耕耘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收穫。但是,你沒有付出,只盯著收穫就會適得其反。

    現在的社會人心很浮躁,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都想不勞而獲,都想很快的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雖然平臺和機遇很好,但是沒有無為的思想,很難成功。

    所以說:無為是因,收穫是果。沒有這個努力想直接得到想要的東西是不可能的。

  • 12 # 藤樹先生

    無為"是道教教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子的思想在漢代初期盛行,西漢王朝建立初年,人心廣向思安,思定,思治,而此時出現的黃老之學純屬道家學派,道家講清靜,無爭,比剛剛過去的法家法制理念來得溫和,恰如冬春交替時節裡涼爽感覺中刮來的一股和煦的春天裡柔弱的風——所以這個時候黃老道家學說成為當時社會的一股不可逆轉的思想潮流,得到漢初謀臣的極力推薦與提倡。而這個時候的儒家由於受到了秦朝焚書坑儒的影響,元氣還沒有恢復出來,道教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這個時候,社會上出現了山水派詩人,他們就是吸取的道教的思想,寄情山水,無為而治。當時社會中的文化都是與黃老之說有很大的聯絡。

    黃老之說還在唐朝流行,李氏王朝認定老子是他們的祖先,老子姓李名耳。著作《道德經》。所以在唐朝道教學派很吃香。流行甚廣。當然當時唐朝的社會環境也適合道教的傳播。

    《道德經》說:"聖人處無為之事"因此,道教認為待人處事都要無為,也就是要順應天道、順應自然,而不作違逆天道、違逆自然的事。 對於無為,一部分人常常以為是消極的,說道教的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幹。其實,這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誤解。《道德經》三十七章裡說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既然是"無不為",那就是樣樣都要為,無事不為。這裡有沒有矛盾呢?並不矛盾。 道教處身於千變萬化的社會之中,要生存就要為。這就體現了無為學說的辯證思想。就拿道門的事來說,恢復宮觀,清潔宮觀,管理宮觀,經懺法務,接待香客,招待來賓,恢復道協,開展協會工作,處理好道協的人事、財務、宣傳和教務,等等,事情千件百樁。現在,一些道友常說整日忙碌,不得休閒,這是真話,也是實話。 年至耄耋,力不從心,雖然道教已經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接班人,但是仍然事務繁多,不得不支撐著幹。這些道門中的事,能夠為嗎?顯然不能。至於道門和社會有關的事,更是多得無法列舉。 所以,這些年來,各派各山各宮觀的道士,特別是一些道門領袖,都是忙的不亦樂乎。那種以為進入道門,就可以優哉遊哉,曬曬太陽,念念清經,吃齋打坐的想法,成了不符合實際的了。當然,處理道門中的事情以及處理同社會有關的事情,我們都要順乎天道,順乎道門的規矩,同時適應社會的變化。這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內涵。

    那這種思想可以適合現在的社會嗎?我認為有一部分是適合的,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要辯證的看待,並且有的時候做事情我們要順勢而為而不是改變其特性,硬地去做。發展工業的時候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肆意破壞自然環境。

  • 13 # 朱清國1

    老子的"無為",現今至少有四種回答:一,無所作為。二,順其自然。三,該作為時作為,不該作為時不作為。四,無私。無為是《老子》的關鍵詞之一,弄清無為的含義,才能讀解《老子》。我認為,"無為"是"無事之先作為"的簡寫。古代書寫在竹簡上,為了減輕書的重量,用詞造句都很精煉。所以,老子就將"無事之先作為"簡寫成"無為"。"無為"的意思是"無事之先作為",故而老子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只有無事之先作為,才能無所不能為。故而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知道老子的無為是無事之先作為,就知道無為在現今社會是多麼重要。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事先制定法律、規劃、政策、條例,等等,這難道不是無為?社會都有行為規範,都有作息時間和交通規則,等等。如果你不遵守作息時間或不遵守交通規則,你就會到處碰壁。所以,無為對現代社會的作用太重要了!老子的無為,對世界是偉大的貢獻!

  • 14 # 不可思議的他說

    任何時候都行得通,我不和你玩了,你有再多壞心思也沒卵用。不用再絞盡腦汁算計我,也不用挖空心思提防我,於大家都有天大的好處。

  • 15 # 齊物行者

    無為——認識客觀規律,順應客觀規律,不以自己主觀想像去瞎搞。

    能不能適應,看能不能正確理解與體悟無為了

  • 16 # 柘溪散人

    無為,沒有行得通行不通之說。從修煉的角度來說,人的思想境界起決定作用,就像人考大學一樣,達到一定的知識水平,才能考入好的大學。人生境界不夠,難以達到無為的層次。如何做到無為呢?要拋棄世俗的名利思想,站在宇宙的高度來看問題,隨順自然,隨遇而安,無我無他,渾然忘我。慈悲為懷,悲憫眾生。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 17 # 藍天白雲77597639

    這個問題其實是回到了現在天天談的哲學問題:唯物和唯心。

    老子的無為是說要順應自然,自然是唯一的神,只要順著自然就一切太平,所以社會理想狀態就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他已經把自然變成了宗教的唯一神了,或者說他把唯物的觀點極致化成唯心的觀點了。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他的說法是錯的,我們從沒有也不可能到他那種狀況。那些自大中國文化的人,一說到道德經就好象裡面句句真理,每句話都是要破解的萬世絕學。

    現在的社會能無為而治嗎?那是痴人說夢。如果我們的先輩真這麼愚蠢,那麼世界上已沒有中國這個名稱了。

    唯物和唯心其實是永遠也辯不明的。

  • 18 # 楊朱學派

    老子的無為,簡而言之,是不要做作為。不作為什麼呢?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這是無法抗拒的客觀規律。

    故老子的無為,是指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什麼是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呢?

    下面舉三個例項:《孟子》中,拔苗助長的故事;秦始皇和漢武帝傾盡天子之財。尋仙求長生;大躍進畝產兩萬斤。

    與之完全不同的是漢文帝。漢文帝遺詔曰: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

    漢文帝之行,就符合老子的無為——遵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 19 # 橙月488

    韓非子寫過《解老》和《喻老》兩篇文章,對《老子》文字作了註釋,人們發現戰國及春秋時代,《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我們現在看到到約五千言的《道德經》,篇目順序是反的,這咋回事呢?沒太懂。反正那時代的人是先學《德》,再學《道》,與我們今人的學法正好一個顛倒。首先,一定要看到不滿。就是老子為什麼留下這五千篁篁宏論(先不管裡面寫啥了),反正在寫這個東西的時候,他的內心——充滿著對現實不滿意,認為世道不是他認為應該的那個樣子,那誰對春秋時代的征戰不休,百姓永無寧日的世道滿意呢?基本沒有。周天子分封的各路王候(就是各國首腦們),覺得世道和土地劃分的最不合理了(都互相斜著眼看著,天天夢到對方被滅了)。百家你方唱罷我登場,目的是向王公諸候獻計也好、獻媚也罷,根本也是自已朝不保夕、日子沒法過下去了,國破家亡,不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意味著世襲的貴族們被流放、砍了腦袋或被整個滅族,那可都是令人尊敬的仕大夫的階層哎(即現在所說精於著書立傳的知識分子),老子身份眾說紛紜,但說他是那個時代的大知識分子,恐怕沒人會反對,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他消失了(不知所蹤),一棵大樹有它成長的土壤,一個宏篇有它產生的環境,今人今天讀書,別忘了是身處當下的社會中,時代感不能丟,看什麼就不太會迷茫吧(就是不能感覺那時什麼都好,其實,老子所處的時代亂著呢)。其次,一定得看懂概念。哲學上的概念,是非常概括和抽象的,比如“利”,哲學上的“利”,可以解釋為“利益”,“利潤”,“利害”,“利器”,“利已”,“利他”…,所以,建議一般不要輕易去觸碰“哲學”這個東西,“哲學”的書不貴,“哲學”裡抽象出來的概念可是非常昂貴的,它總會導致“誤傷”,這不是寫書人的錯,多數是看書的人“誤傷”自己罷了(還是把常識的東西打在行囊裡,出門去旅行也比啃哲學的書好)。“老子”講的“無為”,是“天道”(或叫“大道”,或乾脆就一個字:“道”)無為。老子的一個偉大的哲學發現是,單獨把“道”抽(抽象)出來,成為哲學形而上的一個“範疇”(就是一個整體概念)——這是中國人的驕傲的文明遺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八個字就基本把“道”解釋了,那我們說不能再詳細一點嘛?再詳細可以,但恐怕五千字都不夠,…,哲學家的本領就是高度概括和抽象,所以沒事別去惹哲學家。我們還是擠破腦袋想“無為”,有意思的事就來了——“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多少是批評了“仁、義、忠、孝、禮、智、信”等摡唸的(這也不是批評孔子,仁愛、禮樂…,這些概念,在孔子之前也挺流行了),老子堅定的認為,“有為”也好“無為”也罷,得循“道”——就是規律,這是老子的信仰,而信仰這個東西是不太會動搖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問題是,我如果信仰“孔孟之道”呢?那可咋辦?咋孔子哲學中抽出的(歸納總結的)“仁”的概念,在老子眼裡,也是“不可為”的呢?這不是為難人嘛?(其實老子也信“仁”,只是不是孔子講的那個“仁”,而是更大的、樸素的“仁”,哲學表達很拗口,建議打住),反正我跟誰走(就是信仰什麼)——成了大問題了!第三,一定得博採眾長。就是跟誰走(信仰)成了大問題,就先把老子放下,專捧著孔子嘛?也不行,孔子也得放下,要去到墨子、韓非子、子思子、孫子、荀子、…柏拉圖、蘇格拉底、黑格爾、弗洛伊德、馬克思…,的思想和信眾中去,蹲下來聽一聽(那時好像都不收門票),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跟著孔子出門溜達,哎,前面一人,叫孫子,我過去問幾個問題,孔子總不會攔著我吧,前面又有一個,姓黑叫格爾的,…走著走著又壞了,前面站著的是老子哎,…那也大大方方走上前去嘛,孔子是不會攔著我的,為什麼?因為——只有走上前問了,再返回來的,才是真的跟隨了孔子的,信仰就是這麼來的!扯遠了,回到主題,從老子孔子到現在,2500多年了,有文字的歷史再翻一倍,5000年的歷史,有人把這段時間歸納為進化的歷史、戰爭的歷史(鬥爭史),有人說是宗教的歷史,有人承認有文藝復興史,有科學進步史,反正莫衷一是,…最後,大家達成一個默契,叫——文明發展史(這下都不爭了),但發現什麼沒有——有沒有叫“天道”歷史?有沒有歸納為“仁”的歷史?沒有,為什麼?“道”不是規律嘛?規律不是最大嘛?把“文明”換成“天道”,不就什麼都解決了嘛?不行,規律雖然最大,解釋規律卻是千變萬化,發現新規律似乎又是永無止境的,拜師學藝,各進山門,口口相傳,追求真理,強扭不成哎,夫妻有時崇拜的都不是一個“神”,不也得放下碗筷吃飯嘛?兩人生下個娃以後信啥呢?那恐怕爹媽也管不著了。人們的信與不信是多樣化的,不一定是“老子”,但也不一定非是孔子罷了。那有人說,百家都有道理嘛?對!——這就踏進哲學之門了。任何哲學都是生活的中抽象出的感悟罷了,多少會有點道理——百家爭鳴是什麼?不是相互攻訐,更像是相互辯論,辯論彙集起來的那本書,名字叫——《文明》,所以,人類社會史叫“文明發展史”。第四,一定按規律辦事。不管信誰(包括只信自己),也得按規律辦事(有為而有所不為)。有為,比如人天天要開門出門,要先關注下天氣,嗯,“大氣是從赤道升騰(太陽直射)向南北兩極湧動,冷急驟下沉,形成環流,又在地球自轉影響下,形成了溫帶季風,大陸季風,海洋季風,…。”哎喲,我聽天氣預報不就完了嘛,規律是今天可能要“下雨”,規律是“天道”,但“天道”不能只讓“氣象專家”出門哎,我也要出門,不然要餓死的,我夾上把傘不要這麼費勁吧,哲學家也得“出個門”不是?抽象凝練的哲學思想,從來不防礙人人謀生存,哲學家其實最知道,合乎“規律”行動其實是很簡單的,不然會變傻,要覺得“出門”非到“氣象專業”進修一番才行,就是犯傻,我出門碰到老鄰居,他也夾著傘,他不用聽“天氣預報”,他關節疼,一疼就知道要下雨,比天氣預報還靈,我倆邊說邊走到大街上,幾乎人人都帶著傘,呵呵,有個小夥子偏不帶,鄰居捅捅我腰,前面有個丫頭撐著傘,肯定是等他,於是我們打賭,鄰居羸了。人人都按規律行事,人人有所作為,但人人不一定都是什麼什麼“專家”,人人更不一定都讀《老子》,老子“無為”不是字面上理解的“無為”,老子出門出的更遠,徑直出了函谷關了。悟空,你還到過西方極樂世界,你問“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現今社會行的通嘛?”——你是不是想:隨老子一同出“函谷關”多好呢?哎,好好想想——老子一個人騎著青牛,把我們留在這個“社會”,他絕對是有道理的咧。最後,“無為”要用“有為”來捍衛。講一個老人與一頭老牛真實的故事:我的老村長,村民有什麼問題,他似乎都能妥妥解決,他越老越智慧,他終於老了,隊裡的那頭耕牛也老了(下不了地了),事就來了,偏逢大早,老村長怕聽敲門聲,因為,每個人來都是問怎麼辦呢?都要求把老牛殺了,拜祭下天神,總是好的,不然沒希望,…,老村長不吱聲,人人敬重他,也不敢多吱聲,第二天晚上又來敲門,說:“上次村裡修路,我的工錢要先支付一下了”,轉身走了,明天晚上又有人來敲門,“娃結婚要蓋房,給塊地方吧”,轉身又走了(其實那娃才剛上小學),後天晚上又有人來敲門,…。老村長實在頂不住了,他的良心備受煎熬,突然發現操勞了一輩子,他卻是最不道德的那個人,而村裡人人都有理由比他道德,因為——他拖著不殺牛。老人為牛抓了最後一把草,說:“我無能為力”了。第二天,…小夥子從五面拉住繩,老牛一下子就趴下了,明晃晃的長刀從頸下捅入,…老牛淌下眼淚,尋找老村長,他不在場。不久,老村長也死了,於是他又重回“道德”的溢美中,至於“不同意(其實是不忍)殺牛”,人們似乎已經不記得了——人只有死了,才是最道德的。後來,我當了村長,我把人人都趕出門,天南地北,請自隨意,沒事別來敲門就好!什麼最不麻煩?人人找到自己生存的路,才最不麻煩!——就是,我這裡沒有什麼“規律”,自己要去尋找自己生存的“規律”,人人“有為”,我才可以“無為”。村裡平時一片寂靜,我拿著獵槍,去山裡頭轉悠,發現偷獵的,我會鳴槍警告,老伴說不行(打著人咋辦),但我卻是在守護“規律”——鹿沒了,狼吃啥?草沒了,果樹咋長,果樹沒了,種子就沒了,那鳥也沒了,還有兔子也沒了,兔子不挖土鬆土,接著樹林子也沒了,…最後,老伴的菜園子也沒了,孩子們回來吃啥?!老子從不反對“為”,他只是教育我們怎麼“有為”罷了——“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是以成其大。…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未;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最關鍵的是——“無為”是要靠“有為”去維護的(“道德”也一樣,必要時得用“槍”去維護),用“書”恐怕來不及了,叫“氣象專家”或“生態學家”們來講一通也不頂用;如果那耕了一輩子地的“老牛”還活著,我會拿起槍,守在它身旁,誰也不能靠近半步(逃跑不行,逃跑牛就死了;講仁愛也沒用,人們不聽了),那既然死是不變的規律,死前,我何不守護住良心的底線,也守護住我“對一頭老牛”的信念呢?

    自然規律已經讓我拎不起槍,我只有翻翻書的力氣,我發現,康熙大帝那會就有地球儀了,他卻把它於奇珍異寶放在一處,下達了“禁海”令,…“甲午”海戰一敗塗地。他讀老子的書,卻不知道,早在“1494年,託德西利亞斯分界約定,世界已平分成兩半,葡萄牙人只能在分界線以東建立殖民地,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人,所以,美洲全部屬於西班牙(巴西除外),東印度群島及大部分非洲大陸屬於葡萄牙人。”這個劃分一直延續了200年啊,於是世界和平。我想,老子2500年前西出涵谷關,一定沒有走出國的邊界,他留下了五千字的傳世恆言,那時天下只有一個行將就木的周的王朝和一個泱泱的華夏民族,但我又想,萬一哪天——老子要“回家看看”,怎麼辦?他還找到到家嘛?萬一什麼什麼的那幾顆“牙”再把星球瓜分一遍,他老人家又沒有谷歌地圖,落到別人家地盤裡去了,可怎麼辦好呢?——那麼,我如果信仰他老人家的道理,我就要竭力維護好他老人家回家的路,不然書就白唸了!同樣我要維護“無為”,我就要堅決“有為”,保護好老子和一切往聖先師們最初生於斯、長於斯、思想於斯的神聖家園——我堅信,智慧的老人們正注視著我,他們絕對贊同我這麼做!除非你什麼都不信,但是,一旦你信了,不管你信誰,你就得去維護他,你就得按發現的“天道”去有所作為,百折不回,於是發現——大道通衢,暢行無阻!

     

     

     

     

     

  • 20 # 陶江14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

    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用“無為”來教誨聖人,無為而治是老子理想的政治境界。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是個大課題。

    愚以為,可以從這幾方面相互關聯來地考慮:

    1、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

    聖人的行為舉止是老百姓的榜樣,聖人怎麼做,老百姓就怎麼做。

    古代社會圈子比較小,聖人的行為舉止,老百姓或目睹或耳聞,因此聖人的行為舉止最重要,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與老子“做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一致。

    除此之外,聖人要始終如一,必須有一條原則和不動點,不能忽左忽右。聖人如果首鼠兩端,莫衷一是,老百姓則無所措手足。

    當社會管理半徑加大,社會社會變得複雜的時候,聖人的行為舉止老百姓看不到了。這個時候,聖人堅持不變的原則就是基本規章制度,就是“憲政”。

    2、有了原則、法度、憲政,那麼剩下的事情讓手下人去做,聖人可以保持“無為”狀態了。此處,基本規章制度的制訂甚為關鍵,原則是第一重要的。原則不對頭,社會問題一大堆,聖人在一旁當“甩手掌櫃”,這不是好聖人。

    3、優良的大法度怎麼制訂和執行 ,老子也給出了原則:上善若水。水總是因勢利導地流動,順應地勢而流動。拿到今天來說,就是順應時代潮流,順應民心,利國利民。“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聖人要因勢利導利國利民,但不要與老百姓爭來爭去,用權力去強扭老百姓的脖子和腦筋,錯誤地認為改造老百姓思想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去改變他們的生存條件,這種做法不行,更不能與民爭利。

    4、除了上面的基本要求,真正的聖人還要端正思想和態度,要求保持內心的安靜,去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和不正確的念頭,堅決反對多欲。聖人不能好大喜功,喜歡出風頭,揚名立萬。無慾,也就是反對瞎折騰的意思。

    5、考核聖人績效的辦法

    什麼樣兒的聖人是好聖人?老子的標準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百姓連本屆總統首相是誰都不知道,不關心政治,這表明社會治理到了最佳狀態!

    又做:“太上,下知有之。”這個意思是老百姓僅僅知道有這麼個領導,其他不關心。兩個意思差不多。

    二等聖人,老百姓把他一通誇讚和他拉近乎,零距離,十分愛戴。因為這種聖人有做“親民秀”的嫌疑,拉選票,當baby-kisser,即使做得好,也歸二等,不是一等。

    三等聖人,人見了人怕,有威權,威風凜凜,雖然大體能控制局面,頂多算三流政治家。

    最下等聖人,老百姓背後罵他,小覷他。完,混不下去了!

    通觀老子的無為思想,就是說統治者絕不要積極主動地做任何事情,不干涉人民的生活與思想,社會發展有其自在的規律,聖人僅僅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和人民的需要,因勢利導,讓社會自我調整,讓看不見的手自發地起作用。

    老子的無為思想與他的整個哲學是一致的,相當於現代政治理論中的“守夜人”思想

    以上是我對老子無為觀念的認識,可與同好切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良和秦始皇有什麼恩怨?為何要刺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