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長安中浪

    三國時期人才濟濟,成為最後贏家的不是曹操和劉備,反而是司馬懿。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並不是司馬懿肯定能笑到最後,而是他懂得靜待時機,做足了準備,宜從權變。司馬家族雖然屬於地方豪族,但仍不是傳統計程車族,和荀彧鍾繇這些士族相比,三國早期,他的根基尚不強。而且曹魏營內文官人才濟濟,荀彧、程昱、戲志才、郭嘉、賈詡等。

    2、司馬懿有超強的謀略和戰略,他在為幕賓的時候就提出過五路伐蜀的建議,後期又根據綜合實力,採用防守策略,消耗了急於求戰的諸葛亮。

    3、司馬懿子嗣旺盛,他死後,司馬師把握朝局,司馬師死後又有司馬昭,司馬昭後,司馬炎。在那個時代,子嗣旺盛是邦國強盛的重要因由。

    4、司馬懿長壽,在魏蜀吳的大將基本都隕落後,他的將才和謀略已經無人匹敵,再加上在抵抗諸葛亮進攻時獲得了眾多將士的擁戴,命運終於眷顧了他。

  • 2 # 丁徵宇

    曹操或許沒有想到他曹家幾代竟然是為司馬懿在打工。

    東漢末年,各路英雄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幾經較量,最後只剩下三路英雄,一路是以曹操為代表佔據中原,一路以孫權為代表割據江東, 一路以劉備為代表立足四川,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然而,幾十年之後,三家後代都未能統一中國,取而代之的竟然是司馬家族,由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而司馬炎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當然要歸功於有一個好爺爺司馬懿。而在司馬懿出道之時,在眾多英雄中他應該是排不上號的,但他竟然笑到了最後,成為三國最後的贏家,雖然沒有在他身上實現統一天下的宏願,但由他的子孫完成,可以說司馬懿是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為何能成為三國最後贏家呢?仔細分析司馬懿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司馬懿在眾多英雄中能夠笑到最後,應該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司馬懿站隊正確,是他能夠成功的基礎。司馬懿被曹操多次徵召之後最終於公元208年出山,他進入曹營之後,首先選擇的就是和曹丕搞好關係,這說明司馬懿的眼光十分獨到,知道曹魏未來的主子必定是曹丕,正是因為和曹丕關係好,雖然曹操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料定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之人,但因為有曹丕的保護,才讓司馬懿最終逃避了曹操的打擊。後來,曹丕立為王太子之後,司馬懿又成為曹丕的老師,這樣,司馬懿就成為曹營中的核心人物,雖然在職務上並不是很高,但因為是曹丕的老師,實際影響很大。所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用,埋頭拉車固然重要,但抬頭看路才是關鍵。司馬懿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第一步站隊正確是基礎。

    二是不顯山露水,是他能夠保全的根本原因。司馬懿是奇才,這是曹操幾次請他出山的根本原因,可曹操雖然愛才,但他嫉妒有才之人也是特點,當曹操發現司馬懿有“雄豪志”和“狼顧之相”時,曹操就起了殺司馬懿之心,但是,司馬懿從此只研究學問,裝進書本里只幹他的本職工作,從不過問與工作無關之事,讓曹操以為司馬懿只不過是研究學問之人,是個書呆子,這樣也就騙過了曹操,所以,在開始之初,司馬懿在曹操眾多的英雄中,表現極為一般,可以說是不顯山露水,直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湘樊之戰,斬龐德,擒于禁,震驚華夏,曹魏政權受到動搖,曹操因此想遷都,司馬懿一計,頓時讓曹操坐山觀虎鬥,孫權派呂蒙、陸遜在關羽背後出兵,最終俘殺了關羽,使其兩敗俱傷,而且瓦解了東吳和蜀漢的聯盟,讓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最後導致雙方發動夷陵之戰,讓雙方都沒有力量與曹魏抗衡,曹魏因此依然保持老大的地位。所以,有奇才的司馬懿,因為不顯山露水既逃過了曹操的懷疑,也讓眾多英雄感受不到壓力,所以,司馬懿最終能夠保全自己,讓他能夠等待機會。

    三是曹操的繼任者都短命,是司馬懿能夠有機會把持朝政。司馬懿出道時是公元208年,曹操已經53歲了,而曹操於公元220年去世後,曹丕繼任,只幹了七年,而這個時候,第一代英雄絕大多數相繼離開人世,司馬懿就成為老資格人物,而接下來的繼任者曹叡又只幹了13年,於公元239年駕崩,這個時候司馬懿才60歲,但他經歷了三代領導人,不說功勞,那資格也是相當老,而且還是開國元勳,司馬懿也就成為輔佐之臣,有機會把持朝政。其實,在三國之中,除司馬懿之外,蜀漢的諸葛亮、東吳的陸遜都有這樣的資格,但是,蜀漢的繼任者劉禪長壽,而東吳的孫權更長壽,活得比他們都要長,所以,即使諸葛亮和陸遜才能了得,但他們沒有司馬懿這樣的好機會。

    四是司馬懿懂得內樹威信,外樹強敵。司馬懿一步步走向權力的核心,那也是透過戰爭打出來的,但他指揮戰爭很有一套,一方面面對諸葛亮這樣的強敵,他選擇耗,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兩次面對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如果真要和諸葛亮硬碰硬,相信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犧牲會很大,所以,他拒不出兵,他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在耗,因為此前和諸葛亮對陣的將軍,雖然勝多輸少,但都有損失,而司馬懿耗,就沒有損失,而且司馬懿的耗很有內涵,是啟奏皇帝之後和諸葛亮僵持,而且皇帝親自派人堵在軍營前,最終耗死了諸葛亮,這等於是打了一個大勝仗,但又讓蜀漢政權儲存下來,這等於是告訴曹魏政權,對付蜀漢,非他莫屬。而司馬懿對於其他敵人,那又是另一套,如擒斬孟達這樣的軟柿子,那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解決,而對於遼東公孫淵,那又是另一套模式,先是耗,接著是乾淨徹底的消滅。司馬懿的這套戰術其實是內外有別,諸葛亮畢竟是外敵,對於外敵不輸就是贏,就是獲得存在的資本,如果真消滅了外敵,那司馬懿將無立足之本,但又要讓政權內部知道,對付這樣的敵人非他莫屬。而孟達和公孫淵,那是內政,對於內政之敵,那必須消滅。這樣,司馬懿既樹立了威信,又樹立了強敵,這確實是司馬懿人生的高明之處。而另觀曹爽、曹休,這些政治對手,竟然皆被外敵打敗,這樣,政治對手就沒有資本向他叫陣,至少沒有底氣,因為事實擺在這裡,尤其是曹休敗給陸遜最終被氣死。

    五是懂得選拔優秀人才,這是司馬懿能夠笑到最後的關鍵。司馬懿要笑到最後,關鍵還是選拔了一批忠於自己的下級或不得意的人才,如果啟用那麼官二代、紅二代,那是不現實的,一方面這些官二代、紅二代,往往都是名不符實,中看不中用,另一方面,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不但不會忠於司馬懿,而且會壞了司馬懿的好事。所以,司馬懿在選擇人才方面眼光向下,如鄧艾,50歲時還是一個看草料的小官,但司馬懿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之後,迅速重用,鄧艾於淮河屯田,一舉困死東吳,然後揮兵西進,陰平奇襲,一舉消滅蜀漢。這方面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等繼承了這一優秀傳統,如杜預、王濬、羊祜等都是失意人才,尤其是王濬,70多歲還只是太守之職。這些人才一方面都是奇才,另一方面因為被司馬家族的發現並重用,那自然是忠勇之人。所以,司馬懿包括司馬昭在清洗內部之後為何能夠迅速恢復元氣,曹魏政權依然是三國最強大的政權,根本在於他們手中掌握了一大批更優秀的人才,而且能夠迅速挑起重擔。

    六是司馬懿確實長壽,這是他能夠笑到最後的法寶。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在司馬懿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司馬懿活了七十二歲,雖然在三國時期壽命不算最長的,但他耗過了三代領導人,第四代領導人曹芳又是一個娃娃,如果諸葛亮能夠耗過劉禪、陸遜能夠耗過孫權,那蜀漢和東吳的命運或許同樣會改變。所以,司馬懿雖然一生稱臣,但他在有生之年能夠將政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長壽是其根本的法寶,曹魏政權最終淪為傀儡,完成替代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七是子孫皆有才是司馬懿能夠笑到最後的根本。司馬懿最終沒有取代曹魏政權,而是由孫子司馬炎完成,那根本原因還是司馬懿的子孫有才,司馬懿兩個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都是當時的驚天之才,消滅蜀漢就在司馬昭手中完成,這使得司馬家族取代曹魏在旁人看來那是順天命,諸葛亮如果有這樣的後代,那蜀漢是否會變天或許不需要懷疑,而陸遜後代雖然也是驚天之才,可惜的是孫權壽長,竟然歷經陸遜和陸抗兩代,當然,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忠君也在這裡體現了出來(諸葛亮雖然出生山東,但他在荊州長大,受南方文化的薰陶)。

  • 3 # 碧水常農張氏

    我認為首先是愛:諸葛亮愛用計,用火把人燒死燒傷,用石頭把人砸死人都很怕和諸葛亮打司馬懿最就用守的為法,這樣部下少了很多傷亡自然就對司馬懿產生了敬和愛,把諸葛亮耗死後,曹魏看到司馬家族勢為大加上術士說司馬食曹論,曹操後人決意除去司馬懿以絕後患,司馬懿也看到這一局面,他又有愛將擁護,與其家族滅亡還不如取而代之,最後是恨逼迫司馬懿取代曹,由於其實力強大繞三國戰亂。

  • 4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曹操努力了一輩子,打下了曹魏的江山。可是隻傳了三代人,就被司馬家給奪取了權力。為什麼司馬懿能夠在年紀那麼大的情況下,奪取權力呢?

    除了自身的努力,其實客觀原因也有很多。司馬懿的成功是時局和自我能力結合後,所造就的結果。

    01司馬懿多次手握軍權 ,在軍中有極高威望。

    司馬懿曾經取代楊修,成為曹操的秘書。楊修的聰明才智,我們都清楚。所以司馬懿壓根就不比楊修差,甚至比楊修還要聰明。

    在曹操身邊實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從曹操身上學習了大量軍事指揮的知識,可以說曹操就是他最好的老師。

    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建立了曹魏王朝。此刻的司馬懿完全得到了曹丕的重用,當然司馬懿此刻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帶兵打仗,而是留守後方。

    在曹丕看來,曹參雖然能征善戰,卻少不了蕭何在後方的支援。所以曹丕把司馬懿當成了自己的蕭何。

    曹丕發動兩次伐吳之戰的時候,司馬懿都是負責留守許昌,為曹丕主持朝中大局,並且為曹丕解決後援糧草的問題。所以司馬懿相當於曹丕的荀彧、蕭何,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等到魏明帝曹叡登基以後,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之一,帶兵擊敗了孫權和諸葛瑾,並且斬殺了張霸,從而威震天下,被魏明帝封為驃騎將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上庸地區的孟達表示要投降,如果孟達真的投降諸葛亮,那麼關中之地,曹叡可就不要想了。

    所以說這個時候,司馬懿足足趕了八天路,到了上庸城,就斬殺了孟達。平定了這一場災禍,從此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逐漸提高。

    此後司馬懿成為了對抗諸葛亮的主力,諸葛亮多次北伐,都被司馬懿給擋住了。他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諸葛亮北伐的程序。

    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晉書》

    所以司馬懿在這段時間,培養了一大批雍涼猛將,他們對司馬懿的感情十分深厚,這為後來司馬懿政變奪權,建立了軍事基礎,至少邊疆地區的大將們,是百分之百忠於司馬懿的。

    02司馬懿能夠蟄伏多年,躲過了曹家三代英主的懷疑。

    司馬懿最早是不打算做官的,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侮辱了他們這些所謂計程車族人員,所以他們以歸隱作為一種無聲的抵抗。

    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遷為軍司馬,言於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納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帝又言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並不可居邊。魏武不之察。---《晉書》

    不過曹操知道司馬懿有才,不管用什麼辦法,都會把司馬懿給弄出來。只要你有才華,那麼就可以到他那兒做官,這是曹操用人的標準。

    司馬懿成為曹操的秘書以後,行事非常低調,不該說的話,從來不會多說一句。所以曹操對司馬懿還是比較放心的,而且司馬懿已經徹底放棄了漢朝,表現得完全忠於曹操,甚至順著孫權的意思,鼓勵曹操稱帝。

    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曹操並沒有對司馬懿採取什麼極端的做法。司馬懿此刻一直輔佐太子曹丕,所以緊接著又成了曹丕的好友。

    在曹丕登基以後,司馬懿獻出了一系列的計策,但是他依舊比較低調,不願意跟別人爭奪功勳,更不願意主動要求權力。所以儘管曹丕認為司馬懿是有雄心之人,卻也沒有想到他會篡位,所以曹丕臨死之前,依舊讓司馬懿輔政,可見司馬懿再次躲過了一劫。曹叡上臺以後,前期基本上依靠司馬懿幫助他對付東吳和蜀漢,所以曹叡對司馬懿也很信任。不過伴隨著軍權越來越大,司馬懿的權勢也逐漸提高,這引起了曹叡的不滿。

    所以曹叡多次拿走了司馬懿的兵權,可是每次出了問題,曹叡還是要找司馬懿來幫忙。似乎整個曹魏只有司馬懿會打仗,且能夠放心地交付軍權。

    這麼一來二去,曹叡漸漸也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懷疑態度。畢竟司馬懿為曹魏立下了那麼多戰功,又是三朝老臣,如果廢了他,豈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就這樣司馬懿躲過了曹家三代人的懷疑。

    03曹家宗室明爭暗鬥,給了司馬懿鑽空子的機會。

    曹操的兒子實在是太多,其中嫡出的幾個就開始爭權奪利。尤其是當時的曹丕和曹植兄弟倆,鬥得不可開交。曹植有一幫親信,為此曹丕自然也要有一幫人輔佐,司馬懿便是其中之一。

    此後曹丕又和鄢陵侯曹彰鬥法,最終逼迫曹彰交出軍權來。曹丕的兒子曹叡當政時期,曹家還沒有什麼內亂。

    不過曹叡去世之前,他從眾多大臣之中,選拔了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司馬懿,還有一個就是大將軍曹真的兒子曹爽。曹爽年輕有為,又是曹真的兒子,所以成了輔政的主力軍。他上臺以後,起初對司馬懿還算比較恭敬,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曹爽就開始怠慢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曹芳。他甚至認為曹芳就是一個傀儡,這國家的大權始終應該掌握在他曹爽手裡。所以說皇帝和曹爽之間的矛盾再次彰顯了出來。

    所以說曹家的內鬥是很少有間斷的時候的,一旦他們內部鬥爭起來,那麼得利的當然是外人。所以說司馬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奪取了曹魏的大權。

    遂免爽兄弟,以侯還第。初,張當私以所擇才人張、何等與爽。疑其有奸,收當治罪。當陳爽與晏等陰謀反逆,並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於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三國志》

    司馬懿奪權以後,殺掉了曹爽和若干曹家宗室,徹底掌控了整個曹魏王朝,這才去世,享年73歲。此後他的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繼續把持朝政,等到孫子司馬炎上臺以後,篡位登基,建立了西晉王朝。

    總結:再厲害的對手,也比不上不團結的隊友。

    曹魏是曹操打下的天下,那個時候不管是曹家宗室還是夏侯家,全部都非常團結。他們始終圍繞著曹操轉,所以曹操才能夠創立那麼大的功業。

    曹丕時期就出現了曹家子孫內鬥的情況,所以曹魏集團在這段時間一直沒有任何發展,能夠維持下來就很不容易了。

    等到曹叡去世以後,曹家的內鬥就更加頻繁了,所以說不是司馬懿非要強行奪取曹家的天下,而是曹家人自己不爭氣,拱手把天下給讓出來了。

    這讓我想起了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的事情,這兩個人最終為了滿清的基業,索性一個都不做皇帝了,而是讓順治登基稱帝,這才有了滿清兩百多年的基業。

    參考資料:

    《三國志》

    《晉書》

  • 5 # 良人執戟2

    封建社會的王道一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其實建立晉朝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

    但是,應該看到,沒有司馬懿就沒有司馬氏集團,更談不上司馬炎受禪稱帝,建立晉朝。

    歷史的沿革告訴我們,封建社會逃不過治亂興廢的歷史規律;在社會劇烈動盪的時候,亂世出英雄,開國多名君,治世多能臣。所有朝代,概莫能外。

    深諳“厚黑學”的司馬懿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一一《晉書.高祖宣帝紀》

    司馬懿在後世的心目中,絕對是一個陰險狡詐的老狐狸形象。他的唯一對手諸葛亮被他熬死在五丈原戰區,希望速戰速決的諸葛亮長途征戰是十分忌諱持久戰的,而司馬懿高掛“免戰牌”,罵死不出頭。一個“拖”字訣,終於使丞相在八月秋風中逝去。

    憑心而論,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狠角色,面對更加狠毒陰險的魏武大帝一臉的疑惑,司馬懿把厚黑學中的“忍”為上;奉為圭臬,可謂是“臥薪嚐膽”之勾彧而躲過一劫。

    司馬懿並非完全是一個陰謀家,因為耍手腕動心機永遠離政權一步之遙。他必須有非凡的軍事業績,才能掃清道路,奪得天下的大權。

    掦名立萬的“遼東戰役

    這一仗是司馬懿堪稱經典之作的一戰,他揮兵長途跋涉一一“千萬裡我追尋著你,你不像是在我夢裡,......問我到底恨不恨你,問自己你到底好在哪裡?”

    軍事小強人公孫淵當然是司馬懿的夢中仇人,因為兩個人都是一丘之狢,慣以狡詐著稱,位於遼東半島的公孫淵,未雨綢繆,率先向東吳輸誠,再來一次“蜀吳聯軍”的翻版,結果東吳上當,公孫淵在自己地盤扣留了前來支援的東吳貨物,殺死吳國使臣,又名向曹魏報功求賞。

    魏明帝曹叡對拒不來洛陽朝拜的公孫淵視為反叛,傳檄討伐,公孫淵聯合鮮卑人,據險固守,打敗了毌行儉。魏明帝只能派己是太尉的在長安關中鎮守的軍界元老司馬懿。

    正在家中抱孫娃子(司馬炎)的太㷉,聽到魏明帝的急徵,高興得差點笑出聲,真是家旺業興呵,兩個兒子均己成家,大孫子也抱上了手,現在又要掌握天下軍權掃蕩公孫淵,縱然千里,我也要會一會你。

    久經沙場的司馬懿動如脫兔,揮軍將公孫淵圍困於襄平城。現在的司馬懿早已不打防禦戰了,進攻,進攻!

    襄平城己是危城,公孫淵從城南突圍,在一條河邊,被大魏軍隊一陣亂砍,號稱“燕王”的公孫淵連同自己的兒子當場斃命。

    可惡的司馬懿為一千多年後的曾國藩作出了表率:“大索三日”,不,是“大殺三日”,公孫淵手下官員兩千多人,男兵丁七千多人,共計萬人斬首。遼東半島所轄三十萬人歸入曹魏王朝。司馬懿用戰俘的鮮血燃紅了久埋心底的黑暗心理,他的尖牙更加凌厲.....

    智取淮揚 司馬懿的血色黃昏

    事業尚未成功,司馬尚需努力,魏少帝嘉平元年(249年),七十一歲的司馬懿,趁著皇帝前往洛陽南郊,祭掃魏明帝高平陵之機,突然在城中政變,把死對頭曹爽及其同黨、親屬,一共幾百人在刑場處死。

    這次政變造成了司馬懿的最後一次出征,淮南地區的元老級大將,新任太尉王凌,率先起兵討逆。

    這個王凌是一位名人之後,乃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允,刺殺董卓的文人豪傑。王凌也是四朝元老,面對曹氏兒郎的軟弱無能,猶如乃父當年熱血沸騰,揮戟砍翻刁斗大旗,討伐司馬懿。

    就在王凌秘密準備階段,他的有力助手兗州刺史令狐愚 卻突然病逝,新的剌史又是司馬懿的人,王凌實力大打折扣,但是耿直的王凌依然如故的反對司馬集團的叛逆和驕橫,當司馬懿收到淮楊方面密告後,立即秘密下令,徵調朝廷幾萬精銳部隊,將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蹍壓王凌。

    武力對抗應該有武力作後盾,但是,身為楊州軍政一把手的王凌,只有權力調集自己的一萬多兵馬,東南地區的部隊,沒有中央的銅虎符,你根本無法接近部隊。

    已經八十歲的王凌,寧願為整個淮楊地區把刀插進自己的兩肋,也不願淮楊地區重蹈遼東半島襄城之轍。仰天長嘆一聲後,獨坐一小船向司馬懿軍前辭職謝罪。

    司馬懿接過王凌的太尉印綬,單手撣開投誠書信匆匆一瞄那二、三十個字,立即下令給光身體的王凌穿上衣服,這是同意投降的寬大處理表示,王凌心中舒了一口氣,算了吧,已經八十歲了,爭什麼呢?忠誠又咋個呢?當他的小船往回行駛時,他甚至想要去會會竹林七賢,喝酒、嗑藥、談玄龍門陣,倚靠在老闆娘櫃檯前酣聲大作.....

    岸邊一隊官軍迎接小船登岸,一上岸邊,立即宣佈押解回京問罪。王凌當天晚上嘆道:“己逾八旬,身名並滅”,喝毒藥而死。

    具有反抗能力的王凌死了,司馬氏集團已經沒有武裝力量可以威脅了,所有反抗徹底消滅。

    三個月後的八月初五,七十三歲的司馬懿也病死於洛陽。

    客觀評價司馬懿,他應該是繼曹操之後,位列主帥型名將的第二名。

    以後的司馬師、司馬昭、繼續在奪取天下的路上狂奔,他們更是權傾朝野,如日中天,除了曹麾敢罵一句:“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外,曹氏後代一片沉默,曹麾終於作“玉碎”暴發,被賈充當場格殺。

    司馬昭臨死立司馬炎為世子。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馬炎在賈充等人陪同下,逼令曹奐禪位。司馬炎受禪稱帝,這個當年被他爺爺抱過的孫子,此刻己是天下第一的老子,三國歸晉,分久必合。

  • 6 # 無名宮闕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司馬懿比諸葛亮更能勝出除了一定計謀外,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活得長,能堅持;二是臉皮厚,相當厚。

  • 7 # 小薛聊人生

    就像王者榮耀裡面扁鵲的一句話:命長的才是贏家。除了政治課該有的一切,司馬懿最大的優勢是成功的熬死了所有的競爭對手。

  • 8 # 王欣歌

    司馬懿出身士族,家庭成員大多都是漢朝士大夫,在曹魏時期,司馬懿、司馬孚兄弟位列曹魏高官,曹魏拉攏司馬家族,第一是司馬兄弟有能力,第二曹魏出身寒族,拉攏司馬兄弟是為了贏得廣大士族的支援!一步步以司馬懿為代表計程車族架空了曹魏政權,後來的司馬昭掌握曹魏權力以及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都是順其自然的事。因為士族的支援…包括蜀國的滅亡也是如此,當地士族不支援。士族在唐朝以前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政治的一股巨大力量!左右了中國歷史發展方向…

  • 9 # 萌萌噠快樂美少女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1]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援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2] 。《魏晉南北朝: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一書總結的好:虛虛實實明爭暗鬥,七旬老翁奪取政權。

    司馬懿的奪權之路是從明帝之死開始的。

    明帝死前召見了回到河內的司馬懿,握著他的手說道:

    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明帝死前託孤,對司馬懿說了一句我死前能看到你,沒有什麼遺憾了,可見這對君臣之間的感情應該是不錯的。

    在這個時候,司馬懿還沒有起奪取江山之心,一是託孤之情,二是另一個顧命大臣曹爽。

    曹爽和司馬懿一直不對頭,兩人一開始的交鋒中,司馬懿處於下風,甚至發展到實權被奪。

    然而司馬懿透過裝瘋賣傻讓曹爽以為他快不行了,然後趁曹爽和新皇一起去拜謁曹丕陵墓時,率領早已募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一舉消滅了政敵曹爽。

    就此獨攬大權,七十一歲高齡擔任丞相,曹魏江山此時已經易主。

    之後就是三代人經營勢力,籠絡人心,最後人心所向,順順利利取代了早已成了空殼的曹氏集團,司馬集團也是被視為正統王朝,雖然很菜。

    司馬懿在這一系列運作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成功點就是身體好、活得久,這一點和德川家康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就是確實老奸巨滑,會藉助自己的年齡製造假象迷惑對手,等對手露出破綻時,出手快且狠辣,毫不留情地斬草除根,把權力全都抓到手中。

    第三就是運氣好,曹丕死的早,明帝死的也早,曹芳一個小孩子有啥子用。只能說曹魏不

    幸,讓司馬家鑽了空子。

  • 10 # 墨絢齋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不能籠統的說司馬懿為何能得天下,畢竟司馬懿沒有直接當皇帝,所以就本人觀點而言權且稱為司馬家吧。我認為,首先到了三國後期基本沒有與司馬懿相抗衡的人了,這點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可以看到,大篇幅的描寫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情節,而三國之後總工不過十幾回,有些還一筆帶過,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能夠立傳的也就這幾個;其次司馬懿懂得忍,多次被貶又多次被重新啟用,而且都是一如既往的平靜,除了城府極深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不在乎一城一池的丟失,不在乎一時的成敗,正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在三國演義最後臨終之際手指一統八荒四個字可以看出;最後就是他懂得培養下一代,曹真的實力與司馬懿還是不相上下的,為什的三個兒子個個敗家子無用,司馬懿的兩個兒子為何能夠繼承父志,最終取代曹魏建立晉(史稱西晉)王朝,就因為從小的教育問題。綜上訴述,司馬家能夠取得天下有其歷史的偶然性,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就是歷史選擇了司馬懿,必然性就是司馬家必定奪得天下。

  • 11 # 歷史紫陌閣

    對於“對於司馬懿為何能得天下”這個問題,想必喜歡看三國和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已經看過很多解答和觀點了,小天也是歷史這個領域的作者,對三國時期這個階段的歷史也是很感興趣,對題主所說這個問題,也想談一下個人的見解與看法,希望對喜歡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有所啟發。導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一個動亂的年代,這個年代就是三國,三國時期,中國的兵法和謀略被用到了極致,其中不少文人武都是極其厲害的,放到任何一個年代都是一代能人,但是歷史顯然想看熱鬧,三國之間各國都是人才濟濟,而其中魏國的實力是最強大的。魏國是曹丕建立起來的,曹操雖然有稱帝的野心,但是終其一生也不敢稱帝,直到自己死後也沒有敢篡漢自立,雖然他是一個能人,統一了北方並且在三國實力最大,但是有一點他是無法避免的,那就是自己不是劉氏宗親,於是一生不敢稱帝。 蜀國的劉備因為是皇叔,所以名正言順,而東吳也是因為佔據長江天險,所以也稱帝了,蜀國有諸葛亮,姜維,吳國有周瑜,呂蒙,陸遜等人,但是誰都沒有想到最後得道天下的居然是司馬懿,那麼司馬懿憑什麼比這些人厲害,最後掌握大權呢?下面來解說一下幾個觀點:

    1.當時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為司馬懿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魏國在某些轄區中,它代表天子,控制區域相對較大,在稅務管理中是合理的。特別是,一些有理想的人還是想報效國家,但朝中由曹操控制,但終歸這是朝廷,性質不同。東吳的話是一個有禮貌的家庭,控制範圍只能限於待封的土地,稅收管理的權力當然是薄弱的。劉備這是三個王國中最薄的一個,屬於一個自家制的家庭,它取決於一起工作的人們,與曹魏相比,實際上相差太遠。

    2.司馬懿本人的智慧與謀略。

    眾所周知,司馬懿是三國時期一個大名鼎鼎的智者,也是一個流傳千古但卻有爭議的名人。三國真實歷史上的司馬懿智慧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差。至今陝西一帶還流傳一種鼓韻,叫“得勝鼓”,就是紀念司馬懿大勝孔明而編制流傳的。

    司馬懿一生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特別是擔任曹操秘書的十多年,學會了不少曹操的韜略,很多頗有見地的意見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只不過是當秘書,雖然有才氣的表露,但很難有決斷的作為。但從曹操晚年曾做過“三馬同槽”的夢來看,曹操對司馬父子三人是極端相信和倚重的。與諸葛亮鬥法並戰勝了之。諸葛亮自《隆中對》的初期戰略目標實現後,好象徹底換了一個人,為了實現理論上可能的一統天下,為了展現自己平身所學,帶領一支哀兵六出祁山欲消滅魏國。司馬懿用一招即堅守不出化解了諸葛亮的所有招數。最後諸葛亮實在沒有手段,使人拿著婦人的衣物去羞辱司馬懿,要司馬懿出戰。但在“忍者神龜”司馬懿面前沒起任何作用。所謂最有智慧的諸葛亮去激司馬懿出來較力,真是黔驢技窮。最後諸葛亮這個所謂第一號大智者被司馬懿活活拖死在五丈原。司馬懿戰勝諸葛亮,是綜合素質的較量,是一個求真務實的戰略軍事家戰勝了一個事必躬親的政治軍事家。諸葛亮一死,三足鼎立的天平已開始傾斜。

    3.在魏國中取得了實權。

    與魏國的皇公貴族鬥智,最後取得了實權。司馬懿一生是靠真本事創業的,但卻兩次遭貶。先是被諸葛亮使離間計,曹睿疑而棄之。雖閒居在家,但未忘國事。在諸葛亮入魏之危難時節,終於被重新召用,委以重任,並不負眾望打敗了諸葛亮。後是與曹氏宗族實力派曹爽共把朝政,被曹爽使計而明升暗降閒居“養老”,靠用計騙過曹爽發動政變重新奪取實權。數歷艱辛,司馬懿深深懂得了權力的重要性,從此加強了對權力的把持和控制,成為魏國的實力派人物。曹丕,曹叡在位期間,司馬懿從容佈局,不僅把持了朝政,還安排了自己的兒子進入朝堂,而且司馬懿還用計除掉了最大的威脅曹爽。

    4.司馬懿會掩藏自己的鋒芒。

    在曹操在世的時候,他非常小心,就算是自己有野心,也絕對不會顯露在外面,一直到了曹操死後,他還是沒有動手,直到曹丕,曹睿都死了,整個魏國已經沒有能夠和自己抗衡的人了,而且耗死了諸葛亮,三國後期只剩下他一個聰明人了。

    所以最後司馬懿終於得到了機會,假裝自己裝病來迷惑曹家親貴,其實曹爽還是有能力的,他扶持曹芳的時候一直關注司馬懿,但是政治鬥爭只有對方死了才能徹底放心,而曹芳顯然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最後被司馬懿騙了,所以司馬懿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忍,忍到所有牛人都死了,自己就是最牛了.

    綜合以上四點,司馬家族勢力如曰中天,在司馬昭時期既可奪權稱帝了。其子司馬炎繼位,很快將魏換成了晉,坐上了皇帝的寶位,並在15年後滅吳,完成了一統山河的大業。晉朝源於司馬懿,始於司馬懿,是歷經三代努力而取得的基業。因此,後人總結“天下盡歸司馬懿”確實很有道理,這是世人的共識。司馬懿一身中如履薄冰,積善積德欲為但沒表露出來的願望在孫子手上得到了實現。

  • 12 # 古今中外多少事

    忍。

    司馬懿屬於典型的吃著皇家糧看著皇家祠堂的謀臣。

    他不甘於平庸,不甘於位極人臣,況且還沒到那個地位。

    他有野心,有手段,有謀略。懂得掩飾自己的能力。

    外生性多疑的曹操面前,他跟個哈巴狗似的,主人讓你咬人他就惡狠狠的咬人,嘴下不留情。讓你趴窩,他就乖乖的一聲不吭,極其溫順。

    就這,曹操也沒讓他位極人臣,反而處處防著他。在新版《三國》裡,曹操光著腳走在沙場上,問身邊的司馬懿,知道孤的腳為什麼這麼光鮮亮麗嗎,因為它老藏著。

    暗指我曹操已經知道你司馬懿的路數了,你就給我乖乖的,別整么蛾子。

    嚇得司馬懿是連忙伏到地上,用袖子為曹操掃平路面上的石子。

    在曹操死後,司馬懿故意和司馬昭商量一些不是臣子該說的話,讓女子聽到。藉由女子偷聽圖謀不軌之說將該女子殺死。

    諸葛亮北伐,曹氏無能,只得拜請司馬懿出山,打退諸葛亮後又開始讓司馬懿賦閒。

    如此這般折騰了不下七八次,曹丕和曹爽都是一樣的路數。再溫順的兔子被惹急了也會咬人。

    司馬懿被曹氏宗親大將軍曹真羞辱的過了頭,直接略施小計就坐上了兵馬大都督之位。

    正式開始位極人臣。

    以前別人說司馬懿養寇自重,不好好打諸葛亮就是證明。司馬懿都不承認也不否認,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開始無所顧慮的掌權。

    司馬懿的兒子也繼承了老爸的野心,司馬炎之心,人盡皆知。

    最後多少人窮盡一生換來的三國鼎立,被司馬氏坐守漁翁之利,統一三國,建國為晉。

    忍,不僅是武士道精神,更是為官之道。前期的忍是為了後來的一擊致命。司馬懿可謂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 13 # CMF客美府

    司馬懿奪得天下的的原因有很多

    1.司馬懿具有野心,“狼顧之相”。

    2.生命力頑強,成功熬死了曹操,諸葛亮等當世豪傑,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

    3.在與諸葛亮對持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勢力,為後期兵變打下基礎。

    4.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統一是歷史潮流。

    以上為本人觀點,簡言略述,如有價值,甚為榮幸。

  • 14 # 雪莎之顛

    三國時期有一句諺語叫做:既生瑜,何生亮!說的就是蜀國和吳國有兩個特別厲害的人物,他們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但是歷史不會更改,讓他們出生在一個朝代。

    但人們往往會忘記三國以後的天下屬於司馬家族的,也就是司馬懿的後代創辦了晉朝,這中間跟司馬懿這個人的謀略,戰略和戰術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司馬懿是一個能夠真正明白“狡兔死 良狗烹”這個道理的人,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鏡頭能夠充分的體現司馬懿這方面的才能,就是空城計那一集,司馬懿帶領十萬大軍來到城下,看到城門大開,只有幾個掃地的人還有城牆上彈琴的諸葛亮,這個時候司馬懿已經猜到城是空城,如果看電視比較認真的話,會發現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人眼神的交流。司馬懿知道如果諸葛亮死了,那根據曹操做事的風格,他自己肯定也會被處死的下場,所以司馬懿需要諸葛亮活著,只有這樣司馬懿在魏國才有價值。

    其次就是司馬懿真正懂得為人處事,別人都說曹操是一個梟雄,但也殺害了很多厲害的人物或者很多厲害的人物在打仗的過程中犧牲了,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啥司馬懿會沒有事?這也是司馬懿厲害之處,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熬死了曹氏家族的魏國,其兒子建立晉朝。

    最後想說的就是司馬懿是一個特別能隱忍的人,而且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真正的懂得韜光養晦,當然司馬懿也是特別有能力的一個人。

    想用一部電視劇《天道》(同名小說遙遠的救世主)裡面的主角丁元英說的一句話:“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機會。”

  • 15 # 琪姐說歷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司馬懿未能得天下。是他的兒子司馬昭滅了蜀,孫子司馬炎滅了吳,才實現天下一統的。

    只能說是司馬懿奪取了曹魏大權,為其子孫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司馬懿能成功奪權曹魏大權,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是司馬懿才智超人,老謀深算,在曹操死後,第一代人才逐漸凋零,司馬懿逐漸成為曹魏柱石人物,東征西討,掌握了軍權,建立了威望,並且組成了自己的班底,最後奪取了政權。

    客觀方面,是曹氏人才的式微。曹操之後,曹丕曹睿還可以,但都在位時間不長。至曹芳,沖齡繼位,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又老的武將謀士相繼去世。最後輔佐曹芳的大將軍曹爽又是個大草包。故司馬懿奪權成功。

    有人說司馬氏得位不正。其實這種權臣篡位的事,在封建時代比比皆是,說不上得位正與不正。都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曹魏被取代,誰讓你曹家後繼無人,人家司馬懿又太優秀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6 # 歷史環形社

    我們都知道,三國中魏國是最強的,曹操奮鬥了一生,最後全部都到了司馬懿的手上,司馬家建立了晉朝,也是跟魏國學習的。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三國最後會歸了晉國,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司馬懿在其中操作,也有人說司馬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都不算完全對,首先司馬懿確實是很厲害,他在三國中是軍師。

    再說三國的實力,魏國是最強,但是蜀國和吳國也並不是很差,蜀國的地形比較險峻,漢高祖就是從這裡起家的,吳國有江南富庶之地,國力加上自然條件,所以這三個國家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奠定晉國,智慧是基礎,還有年齡。他活了73歲,在魏國服侍了三代皇帝,職位都很重要,後來發展成掌握魏國的權臣。

    司馬懿是被曹操招來的,因為曹操很想找賢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能,所以就聘請他,但是司馬懿看不清形勢,所以就拒接了他。曹操穩定北方了之後,司馬懿才出現,跟隨曹丕,曹丕也非常信任他。曹操跟司馬懿接觸的時候,就發現他有雄心壯志,但同時又發現他有野心,心裡很是機會,所以跟曹丕說,他並不是甘當大臣的人,之後肯定會影響我們家族。但是當時曹丕非常的信任他,還在曹操面前袒護他,認為沒事。司馬懿本人也恪守職責,甚至廢寢忘食,也讓曹操很安心。

    鋪墊後路

    曹操去世之後,曹丕對司馬懿更是沒了戒備之心,司馬懿就慢慢的把握了朝政,他的壽命不算長,去世的時候40歲,這個時候司馬懿已經47歲了。後來曹丕的兒子也只活了36歲,這時候司馬懿60歲,司馬懿可是活到了72歲,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兩任皇帝在位的時候,司馬懿一直在暗中佈局,不僅很好的把持著朝政,還把自己的兒子也帶入了朝中,另外他還用計除掉了自己最大的威脅——曹爽,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去掃墓的時候,發動兵變控制了精度。從那以後曹魏的軍權就到了司馬家。

    因為這次兵變,徹底的消除了曹爽在朝中的勢力,曹氏的勢力慢慢的變弱,司馬家完全掌握了政權,慢慢消除對方勢力,向奪取曹魏的權力前進,在曹爽被扳倒之後,司馬懿就用各種方法,剿殺、監禁等方式,把宗室力量給削弱了,為以後司馬炎建立晉朝進行鋪墊。

    士族奪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士族奪權。曹操的身份一直被世人懷疑,不過他透過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士族的信任。曹丕上位之後,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度,從而繼續得到士族的支援,官員的上升都需要士族舉薦的。司馬家是當時很有權勢計程車族,所以司馬家的崛起,跟士族的權利變大也是有關係的,本來曹丕是能夠壓制住的,但奈何他去世的早,司馬家最後獲得了勝利。

    等到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大局已定,司馬炎就順理成章的建立了晉朝。

  • 17 # 歷史深度揭秘

    根本上是從文皇帝向士族妥協導致的,所謂耗死曹家三代,無非是讓司馬家奪權,讓司馬懿奪權變成了一種偶然,但士族奪權是一種必然。文皇帝的政治妥協已經宣告了武皇帝與寒族地主的政治理想的破產。我覺得還是曹爽身邊那群小人的鼓動。其實人家曹睿當時設計倆人輔政還是可以的,曹爽也挺尊重司馬懿。後來曹爽雖然慢慢地膨脹了,但是也沒有想過殺了司馬懿,否則司馬懿勸他回來投降的時候,他肯定會想:我想殺他,他為什麼不想殺我?歷史上許多建立王朝能當上皇帝的人物,往往是形勢所然,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為之。若說是一開始就蓄心積慮,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實中變數太多,根本就不是人所能預知的。但是司馬懿怕啊,誰知道那幫小人什麼時候說動曹爽幹掉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吧。

    幹掉了曹爽,權力發生傾斜了,下面就是想做曹操兒孫篡位,還是做霍光自己死了全家被斬盡誅絕了。這種必然是後世總結而不是具體到群體與某項決策,雖說漢承秦制,但漢朝中樞朝廷真的能完全控制所有基層嗎。即使沒有士族,也會有割據,這是必然。曹爽人品不行。曹爽是否無能不重要,他是否排擠司馬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驕奢淫逸”,這就會導致太后皇帝對他不滿,朝中大臣對他不滿,以致於司馬懿對他下手時,得到了朝野的一致支援。

    曹家近端宗室沒有實權也是一大敗筆,特別是曹魏立國不穩,更需要宗室支援。劉邦這麼厲害人,看出侄子野心很大也捏著鼻子封了吳王,曹丕還是氣量太小。司馬代魏後瘋狂封王也是吸取教訓,不過太過了。司馬封王沒什麼問題,問題出在繼承人是個弱智還身體倍兒棒,要是司馬衷早點死讓智商正常的太子繼位頂多跟賈后爭權出點亂子,八王出師無名只能幹看著,但是等太子被賈南風派人打死之後大家都名不正言不順的還都以祖宗的發家史為榜樣誰都覺得自己能把那個弱智取而代之。

    感覺曹真後宗族真是沒有能人了,曹爽夏侯玄如果徵蜀能取得一點戰功的話可能高平陵的時候曹爽還會有點底氣和司馬懿硬肛一下,可徵蜀慘敗估計他也認為自己和司馬懿比對軍隊的號召力可能大大不如,有實力的地方將領不會站在他這邊,完全沒有勝算只能尋求做個富家翁了。還是曹老闆那時候,宗族裡麵人才濟濟,完全不遜於五子良將。

    司馬師第一任老婆是夏侯玄妹妹,死因是聽見三馬密謀造反被司馬師弄死,這說明司馬懿早就策劃謀反了。還有諸葛亮多次北伐確實有增加魏國邊將軍權進而分裂魏國加重其內耗,幫劉禪多爭取時間的目的也實現了。曹家人死那麼早,不知道是曹操殺人太多還是沉湎酒色導致的。最後問下,易中天說計程車族不滿意僅僅一個九品中正制而支援一個徹底符合士族利益的統治士族是不是司馬奪權的最重要原因。

    禍根很可能也是曹操埋下的,如果他那時候不搞兩個兒子爭鬥,曹丕就不會抱司馬懿抱那麼緊,以至於後來過分信任。畢竟太子四友對於曹丕最終上臺的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要不然後來曹丕那麼信任陳群和司馬懿呢?諸葛亮的屢次北伐成就了司馬懿,否則曹睿也不會把雍涼二州的軍權給司馬懿,六出祁山時司馬懿還兼著南陽都督,兗州和司隸黨羽眾多。曹睿死時司馬懿的黨羽已經遍佈除徐州淮南以外的八州,這得益於蜀國不斷進犯。

    位極人臣,最終懷有不臣之心,也是無奈之舉。司馬懿開始也許只是為了保全自己家族,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已經是三國第一人了,魏主也應心知肚明。畢竟篡位在當時絕非光彩之事。司馬師也不想做,小兒子心狠手辣,但最後還是舔著臉要做周文王,到他孫子竟然以為漢家報仇逼宮。他和諸葛亮也是互相成全,他後期已經判斷出來結果,那就等待孔明西去。時間來解決一切。

    越是研究歷史,你會發現這個天命越來越玄乎,劉邦赴鴻門宴,沒人救他,但有人告知張良讓他別去,然後張良告訴劉邦好好準備……朱元璋在南方打拼不容易,沒遇劉基之前有點運氣成分,北方元帝國忙於收拾北方紅巾軍起義,收拾地差不多時,朱元璋遇到了劉基,差不多穩定北方,然後直接北伐,是誰給了朱元璋崛起的時間?又是誰讓他遇到劉伯溫?(劉伯溫在元朝當官五十年,因腐敗不當,然後直接遇朱重八)……再有司馬懿,熬死那麼多人,是他真的命大?那他命大為什麼曹氏的都夭折,兩種極端同時出現,出現在同一個地點,為不可能創造可能……

  • 18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確切地說,得天下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孫子司馬炎。因為司馬家直到司馬炎才稱帝,司馬懿、司馬昭都是追贈為帝的。當然,司馬懿奠定了晉朝的基礎,這一點沒人可以否認。

    三國時多少英雄人物,誰不是足智多謀壯志凌雲?東吳、蜀漢、曹魏,哪個政權不是人才輩出?又有誰能想到,最後統一天下的竟然是司馬家!

    那麼司馬懿為何能打下這麼大基業呢?用四個字來概括:時也,命也。乃是偶然中的必然。

    什麼意思?正如《三國演義》裡所說的那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久了,百姓思安,統一是必然的趨勢;司馬家成為主導者則是偶然,他家是借了曹魏的東風,摘了現成的桃子。

    具體說來,我覺得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司馬家是豪族;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聽說了司馬懿的名聲,派人徵辟他到府中任職,說白了就是給他官做。此時曹操已經挾持了漢獻帝,並且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成為北方霸主,威勢赫赫,風頭一時無兩。

    但就算這樣,司馬懿竟然還看不上他,認為他不過是閹宦之後,不值得自己效忠,裝病逃避。換了別的人,只怕早已歡欣雀躍。司馬懿不動心,其底氣就是他的家族。

    司馬家是河內郡的名門望族,先祖可以追溯到高陽之子重黎,周朝時也受到重用,周天子賜姓“司馬”。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立下大功,受封殷王,建都河內。從此在河內郡繁衍生息,成為河內第一世家。

    只看家世的話,司馬家比曹家、孫家、劉家都高貴得多。如果已經沒落,那也算不了什麼,可司馬家似乎從未沒落,在朝野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也是曹操非要徵司馬懿的原因。

    就說東漢末年這幾代,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皆是才學出眾之輩,人稱“司馬八達”。別人家有一個人才都開心不已,他們家足有八個,還不算其他堂兄弟。

    這股龐大的勢力,不顯山不露水的佔據了曹魏朝堂,讓司馬家可以自然而然的接手曹家基業。

    第二,司馬懿謹慎能忍

    除了家族的力量,司馬懿本人的能力也不可忽視。史書說他“善謀奇策”,但我覺得,他最大的本事是謹慎能忍。

    諸葛亮北伐時,為了激堅守防禦工事的司馬懿出戰,派人送了一套女人服飾給他,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這是極大的侮辱,正常人都不能忍,但司馬懿忍了。忍得諸葛亮無計可施,只能撤軍。

    這種忍,也用在了政治鬥爭中。曹操、曹丕、曹睿去世後,尚在稚齡的曹芳登基為帝,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是曹家自己人,曹芳更信任他,司馬懿逐漸被邊緣化。

    很長時間裡,司馬懿都在忍,然後忍到了一個極好的機會,曹芳帶著曹爽等心腹離開都城洛陽去高平陵祭拜曹睿,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控制京都,誅殺曹爽及其黨羽,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變”。

    此後曹魏軍政大權徹底落到司馬家手裡,小皇帝曹芳一步步被架空。

    如果司馬懿不是這麼能忍,只要他冒頭,肯定會被打壓。但他從曹操時代一直忍到了曹芳時代,讓人不得不佩服。

    第三,三國後續無人

    以上兩條是內部原因,還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外部原因則是三國後續無人。山中無老虎,猴子就成大王了。

    先說蜀漢,劉備、關羽、張飛、馬超、魏延、諸葛亮這一批人去世後,蜀漢除了姜維,還有誰堪與曹魏一戰?沒了;再說東吳,還不如蜀漢,內部一團混亂,為了爭帝位人頭打成豬腦,內耗嚴重。

    這兩個政權,都無能與曹魏一爭。而曹魏內部,已被司馬家掌握了。所以,最後司馬家得天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總之,司馬懿能為晉朝打下基礎,家族力量、當時局勢、個人能力缺一不可。

  • 19 # 過去即歷史

    司馬懿這個人物非常複雜,說他守信義,他騙了曹爽;說他是曹魏的忠臣,他一生的確沒稱帝。但這很難要人信服,他殺掉了大量曹氏宗親,其孫子直接代魏自立。我認為用司馬懿的一句話評價他比較合適“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無論做人做事,司馬懿變化多端,以忠心為曹魏的名義獲得曹魏的權柄。

    司馬懿像

    司馬懿是個不世出的人物,就跟曹操一樣;曹操之後,曹魏的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曹操開創了曹魏,曹魏的皇帝卻沒有一位超過曹操。司馬氏開創的西晉王朝,但之後的皇帝也是沒有一位超過司馬懿。我更感覺司馬懿身上有曹操的影子,那就是生性多疑,做事不囿於規矩。兩人都生性多疑,喜歡對人使詐,用兵之術神鬼莫測。曹操最高做了東漢的權臣,始終沒有篡位自立;司馬懿也是最高做了曹魏的權臣,也沒有篡位自立。改朝換代都是他們後代乾的事。曹操為曹魏奠基,司馬懿為西晉奠基。

    司馬懿幾乎就是曹操第二。能兵不血刃的做到曹魏權臣的地步也是一步步做上來的。

    司馬懿用兵變化多端,又比較多疑;曹魏自從魏武帝曹操死後,就沒有任何一位皇帝可以駕馭司馬懿了。但面對三國形勢曹魏還需要善於用兵的司馬懿,所以曹魏的皇帝必須倚重司馬懿穩定局勢。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不但憑藉功勞獲得越來越多的賞賜和越來越高的爵位,還取得了曹魏皇帝和曹魏百官的信任。

    曹魏需要司馬懿的能力卻又駕馭不了司馬懿這個人,這幾乎是繼曹操之後所有曹魏皇帝痛處、矛盾的地方;曹操就曾經看出司馬懿絕非一般人物,想殺了他。只因曹丕比較信任司馬懿而躲過了這一劫。這裡就看出曹丕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曹操殺掉司馬懿的想法是對的。

    司馬懿對於行軍打仗、積攢糧草總有獨到的看法。

    司馬懿在還沒有出仕的時候,在河內就已經小有名聲了。我們都知道曹操是十分愛才的,請了司馬懿兩次,才用強迫手段迫使他為自己所用。

    曹操請司馬懿出仕的時候就能看出司馬懿不簡單,第一次稱病拒絕了曹操的徵召,這顯然是既不想事曹操,也不想得罪他的舉動,曹操想知道司馬懿是真病還是假病,就派刺客去試探司馬懿。司馬懿卻敏銳的感知了曹操的用意。就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無論刺客怎麼揮劍。司馬懿就這樣躲過了曹操的第一次徵召。七年後又被人舉薦到曹操那裡做官,曹操這時不再像上次一樣,不來就把他投入監獄。這麼著司馬懿才做曹操的官。

    曹操後來發現司馬懿覺不甘心屈居人下,是個非常危險的人物並試探,曹操已經對司馬懿起了殺心。

    《晉書》:帝(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

    因為和太子曹丕交好,曹丕屢屢替司馬懿開脫,才沒事。

    司馬懿知道曹操對自己不放心後,不是辭官回家。而是變得更加謙虛、安守本分,做好分內的事。甚至割草餵馬這樣的小事司馬懿都親自處理。司馬懿這麼做非常能夠隱忍,只是為了要曹操安心,覺得自己沒有危險。

    司馬懿公元208年出仕;便很快展現出自己的才華。

    公元215年跟隨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就曾建議曹操趁劉備進攻江陵的機會,陳兵益州拿下他的後方。司馬懿還解釋劉備是靠詭計奪取的益州,蜀地的人心並沒有歸附,現在又著急對江陵用兵,正是拿下漢中、益州的好時機。但曹操卻拒絕這麼做,理由非常不像曹操的風格,拿下隴右就已經很知足了,不要再貪得無厭覬覦蜀地了。當時曹操肯定有不便明說的理由,就拿這個理由來搪塞罷了。

    關羽猛攻樊城,曹操書信孫權攻擊關羽後方就是司馬懿出的主意

    公元219年,關羽猛攻曹魏的樊城,樊城被關羽拿下只在旦夕之間。因為當時的許都距離樊城比較近,怕關羽拿下樊城後進攻許都,得到漢獻帝;曹操就有意往北遷都,暫避關羽鋒芒;司馬懿等人力主不可。

    一者關羽水淹七軍,損失雖比較大,但我們魏國的根基還在,沒受到損失;這種情況下遷都意味著向敵人示弱,還要前線地區的百姓人心不穩,那樣會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二者孫劉聯盟貌合神離,各有自己的小算盤。孫權肯定不希望關羽做大。所以司馬懿勸曹操修書一封給孫權,約孫權共同抗擊關羽,這樣關羽首尾無法兼顧,樊城之圍可解。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計策;孫權果然同意這麼幹,派出大將呂蒙攻陷公安。關羽軍面對前後夾擊的局面,士氣嚴重受挫。一敗再敗,最終亡於東吳之手。關羽實際上是亡於司馬懿之手。

    網路配圖 劇照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司馬懿獲得前所未有的信任,不像《三國演義》中防範著司馬懿。

    曹丕到前線,司馬懿就被委任鎮守後方;曹丕在後方,司馬懿就到前線出謀劃策。甚至把司馬懿比作自己的蕭何。

    曹丕死之前,安排司馬懿、曹真、陳群為輔政大臣,曹丕是很重視司馬懿的。還囑咐曹叡有什麼猶豫不決的問題就問輔政大臣,不要懷疑輔政大臣的話。

    司馬懿不按套路出牌斬殺孟達

    先為蜀將的孟達投降了曹魏。司馬懿認為孟達這個人不可靠,不值得信任,不能委以重任,但沒被採納,孟達得到曹魏的重用。

    可孟達這個人非常有野心,不甘心屈居曹魏之下。就暗中交接吳蜀。準備再次背叛曹魏迴歸蜀漢。諸葛亮是支援孟達叛變的,但也瞭解孟達這個人性情反覆無常,十分叫人難以捉摸。諸葛亮為免夜長夢多,想辦法催促孟達儘快舉事。孟達與曹魏的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諸葛亮就故意把孟達叛變的訊息傳給申儀。孟達知道訊息洩露,就準備舉事,可又收到司馬懿的信,司馬懿裝作不知道孟達準備叛變這回事,信中說諸葛亮攻打曹魏無計可施,就用這樣的離間計。司馬懿寫這個信不是要孟達相信自己,打消叛變的念頭。他是在要孟達產生猶豫,拖延叛變時間而已。孟達果然上了道。

    當時的司馬懿在宛地駐守孟達寫信給諸葛亮,信心滿滿地認為就是司馬懿知道自己叛變的事,也需要先上奏天子,再來打;而自己又與司馬懿距離一千多里地,請旨、行軍,這怎麼著也需要一個多月才能辦到。一個月的時間早已經加固工事,不怕他們來打。

    孟達還認為自己地處位置偏僻,司馬懿不可能親自領兵前來。可沒想到孟達遇到了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司馬懿,準備先斬後奏,司馬懿不上奏天子直接發兵討伐孟獲,諸將認為不可以這樣,司馬懿說;孟達素無信義,現在正是孟達狐疑之際,等他下了決心就晚了,請旨來不及了。司馬懿不但不請旨,還超常規行軍,八天行軍一千多里地,頃刻間出現在孟達眼前。司馬懿的一系列超常規操作看傻了孟達。才八天就到了自己眼前,估計司馬懿怎麼來的孟達到死都沒整明白。司馬懿打孟達的時候,料定吳蜀會來救孟達。司馬懿已經分兵做了安排,孟達毫無意外的成了司馬懿的刀下鬼。

    司馬懿因勢利導治罪申儀

    司馬懿獲悉孟達反叛的事就是申儀告訴司馬懿的。可是這個申儀自身也不乾淨;司馬懿沒有因為申儀告密而忍讓他。申儀鎮守邊境,專權,還借皇帝的名義任命官員。司馬懿斬殺孟達得到各郡太守的祝賀,但申儀沒有前來祝賀。司馬懿就派人去勸說申儀去給司馬懿祝賀,可申儀到了之後,司馬懿以申儀假傳聖旨為由直接逮捕申儀送到京師治罪。

    網路配圖 劇照

    司馬懿很會團結人心

    公元234年,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大軍撤至五丈原,希望與司馬懿決戰。但司馬懿堅守不戰,當時曹魏朝廷也認為諸葛亮是勞師遠征,希望速戰速決。所以命令司馬懿堅守為上,以觀其變。這正與司馬懿想法一致,諸葛亮送來女人衣服給司馬懿以示羞辱,逼其出戰。司馬懿果然大怒,上表請求出戰。如果司馬懿真被激怒還好,可司馬懿的舉動是做給諸將看的,諸葛亮早就清楚了司馬懿的用意。他本意就沒想出兵,看到女人衣服發怒無外乎是告訴諸將我也很生氣,很理解你們的心情,我也想出戰。所以上表向朝廷請戰,曹叡直接派出了辛毗持符節來節制司馬懿。諸將看到朝廷不允許出戰,也不會怪到司馬懿頭上。之後諸葛亮屢屢派人挑戰,司馬懿有出戰的行動,辛毗就會手持符節立於門前,誰敢出戰就軍法從事。就這樣直到諸葛亮死,司馬懿都不曾出戰。

    《晉書》: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司馬懿深知戰勝諸葛亮的秘訣一個字,拖。

    兩軍相持後,司馬懿透過詢問蜀軍使者諸葛亮的飲食情況,就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久。更堅定了他的拖字訣。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了三個多月後,司馬懿活生生的把諸葛亮“拖死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軍撤軍。司馬懿獲悉後前去追擊蜀軍。楊儀掉頭改為進軍,貌似迎戰的樣子。司馬懿看樣子這不是在撤退,認為這是諸葛亮的詭計,就下令停止追擊。這也就是後來被演變成“死諸葛嚇跑活司馬”的故事原型。司馬懿隨後去了蜀軍駐紮地檢視遺留之物,裡面有文書、糧草,司馬懿才斷定諸葛亮死了。因為糧草之類的東西對行軍打仗十分重要,豈有隨便丟棄之理。司馬懿說了一句自己可以猜到諸葛亮計策的用意,卻沒有猜出諸葛亮死了。“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司馬懿用最小的成本殺掉公孫淵

    公元238年,曹魏境內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曹叡命令司馬懿率軍前往遼東平定。出發前還給司馬懿踐行。司馬懿到了遼東,看到公孫淵沿著遼水築起綿延六七十里的工事,司馬懿先是採用“聲東擊西”之計,重兵佯攻南側吸引敵軍主力,自領大軍進攻北側,渡過遼水。並派軍隊圍住防線周圍的叛軍卻不攻打,防止叛軍合圍,保住撕開的口子。叛軍見司馬懿的大軍直奔大本營襄平而去。公孫淵的軍事部署被司馬懿打亂,準備截擊司馬懿。司馬懿回過頭殺的叛軍大敗。司馬懿就是要把叛軍引出軍事工事進行野戰。這是在用最小的成本戰勝叛軍。

    司馬懿包圍了襄平後天降大雨,司馬懿的軍營積水很多,將士們心裡都很不安。司馬懿堅定決心不移營。公孫淵靠著水勢和城池,跟沒事一樣過日子。就有人勸說乘機滅掉點叛軍。司馬懿卻沒讓這麼做。諸將很困惑,以前打孟達的時候兵分八路強攻。現在怎麼不讓打了?司馬懿解釋說,以前孟達的上庸城兵雖少但存糧可支撐一年,而自己的糧草僅可以支援一個月,所以在糧草耗盡前必須拿下孟達。現在的局面於己不利,如果開戰對自己很不利。下這麼大的雨司馬懿也無計可施。司馬懿還故意留了一個口子,防止叛軍做困獸之鬥,爆發出意外的戰鬥力。司馬懿還要全軍故意向叛軍示弱,降低他們的防備。雨停了之後,水也退了差不多了。司馬懿就開始做全力進攻的準備。沒幾下子就把公孫淵就被打蒙了。派人來求和,司馬懿認為這是朝廷鎮壓地方叛亂,不是國與國之間的談判。殺了來談判的人。公孫淵又派出人來,司馬懿就告訴他,打仗講究五條規矩: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退,剩下的只有投降和被殺了。你公孫淵既然不願意自縛請求投降,意思就是死戰到底了,那沒什麼好說了。公孫淵準備突出包圍圈,但被司馬懿打了回去。最後城破公孫淵被殺。司馬懿出師前就說需要耗時一年,果然一年平定了遼東。

    網路配圖 劇照

    曹叡病逝後,司馬懿又成了託孤大臣之一。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掌軍政。曹芳繼位。給予司馬懿極高的待遇,“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這就是按照蕭何的標準給的待遇。司馬懿家的婚喪嫁娶還全由朝廷支付,司馬氏的族人多位在朝廷做官。這種恩榮至極了。但司馬懿沒有全盤接受,選擇韜光養晦,拒絕了給族人封官許願。

    曹芳在位期間,吳軍進攻樊城,司馬懿率軍親自迎敵,使吳軍退卻。司馬懿這之後權勢更盛,但為人變得更加謙遜,對待朝中有名望的人都恭恭敬敬。謙恭的都有點要人後怕;司馬懿還勸誡子孫,身處高位必須小心謹慎,禍福只在旦夕之間。只有保持低調或許才可以善終。司馬懿真的是非常聰明呀。

    司馬懿善於因時而變,投石問路

    吳國大將諸葛恪屢屢騷擾魏國邊境,群臣都不建議討伐諸葛恪,認為取勝的可能性很小;而司馬懿確認為事情是有轉機的,吳軍的長處是水戰。我們派軍去打諸葛恪看吳軍的援軍是不是水戰,是水戰我軍就撤,司馬懿善於觀察,抓住每一個有利於自身的機會。結果大軍將至,諸葛恪聞訊,諸葛恪毀城直接跑了。

    但為了徹底解決吳國騷擾問題;司馬懿在淮南大肆屯田墾荒,長期駐紮軍隊。

    網路配圖 劇照

    不講過程,只看結果的高平陵之變

    同樣身為託孤大臣的曹爽,是有跟司馬懿抗衡的實力的,對司馬懿也是處處防備,屢屢掣肘;司馬懿說往東,曹爽偏往西。面對曹爽把持朝政的局面,司馬懿制止未能成功。選擇退讓,在家稱病不出。曹爽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都不把皇帝當回事。與宦官張當勾結,打算廢掉曹芳。在這之前曹爽派人屢次試探司馬懿是真病還是假病。曹爽的心思早就被司馬懿看透,多次在曹爽心腹面前裝病而瞞過了曹爽。曹爽也就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戒備。

    之後曹爽的人幾乎都離開京城,跟隨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馬懿抓住這個機會,進宮面奏太后,請求罷黜曹爽兄弟。歷數曹爽罪責,指責曹爽不盡託孤之重,不盡人臣之責,專權跋扈,任人唯親,羅織黨羽。背棄祖業。這不是先帝託孤之意。司馬懿說自己牢記先帝託孤遺言,年老不敢忘。司馬懿說的聲情並茂,向太后表示自己多麼忠心,曹爽多麼悖逆。司馬懿的話要人幾乎找不到駁斥的地方。太后同意了司馬懿所奏,解除曹爽兄弟的兵權。在外的曹爽是有反抗的機會的,他可以攜帶魏帝曹芳前往許昌,召集兵馬討伐司馬懿,可曹爽卻拒絕了這樣的建議。曹爽最後居然相信了司馬懿的話,只剝奪曹爽的權力,並不會殺自己。曹爽回到了洛陽,司馬懿立刻翻臉,逮捕曹爽及其黨羽殺掉。

    司馬懿的治國之才

    司馬懿不僅用兵如神,治國功夫也了得。曹魏開國後深謀遠慮,司馬懿看到魏國太多的人不從事農業生產,認為民以食為天,這對於魏國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就對曹操進言:進行屯田,且耕且戰。這解決了軍糧短缺的問題。

    曹叡晚期徵用大量人力營建宮室。司馬懿出征遼東前就建議停止建造,司馬懿回來還看到有不下萬人在修建宮室。等曹芳繼位司馬懿再次建議停止修建宮室,要民力迴歸農業生產。最後批准了,百姓們都感激司馬懿。

    司馬懿鎮守一地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經常勸農桑,禁絕奢侈浪費之風。

    曹芳在位期間,司馬懿建議開鑿廣漕渠,引水進入汴河,灌溉東南的土地,這樣在淮河以北有了大面積的良田。

    網路配圖 劇照

    寫在最後的話: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得到曹魏皇帝至高的待遇。甚至遇到國家大事,曹魏皇帝都會問司馬懿,就是司馬懿生病在家,皇帝都會親自前來詢問。之後司馬懿又以謀反罪名誅殺曹魏宗室,沒被殺的也被監視起來。

    司馬懿是一個非常知道進退的人,在高平陵之變後權柄在手,卻經常推辭皇帝給的賞賜。比如249年,給予丞相之職司馬懿卻不接受。後來再封司馬懿為相國,司馬懿還是拒絕。司馬懿死後追封相國,但司馬懿遺命不接受而拒絕。

    司馬懿的身後事也安排的“別出新意”,不起墳,不立碑,不放隨葬品,衣服就用平常穿的就可以。這連普通人的喪葬都比不上,司馬懿這麼做就是希望自己可以長眠地下不被人打擾。

    司馬懿說好很難,說壞也不合適,他最幸運的是他把曹操、諸葛亮都熬死了。

  • 20 # 橫掃牛鬼蛇神

    為什麼司馬懿是三國最後贏家?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司馬懿的長壽

    司馬懿跟隨曹操的時候不出彩,可是能活,司馬懿活過了他同時代的所有能手,曹魏三代能壓制司馬懿的君主都早逝,幼主曹芳年紀小,司馬懿也是託孤大臣,熬過去了曹操的同時代的忠臣之士,以及曹丕時代的忠臣之士。

    2、三家人才的凋零

    諸葛亮在世,諸葛亮北伐只能司馬懿抵抗,給了司馬懿足夠掌軍的時間。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又不是司馬懿對手,所以司馬懿能掙足夠的軍功,安排自己的親信,逐漸替代終於曹魏的將士。而另外蜀吳在創一代去世後,少有人才,並且內鬥嚴重,本身地盤,人口不如曹魏,加之內鬥損耗,所以司馬家才能最後是贏家。

    3、世家大族的勝利

    曹丕繼位後採取九品中正制,這樣讓世家大族把控朝堂,曹丕又壓制曹氏宗族,司馬氏又是名門望族,司馬八達,聞名天下,廟堂之上司馬家門生故吏遍佈。加之曹睿託孤的宗族曹爽,打擊世家大族,安插親信,損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造成了,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很少有世家大族站在曹爽這邊,最後造成司馬氏大權獨攬,為司馬氏代魏,司馬氏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所以,我人為司馬懿最後的成功,是在自己隱忍的能力上,熬死所有對手,替世家大族取得天下。是世家大族的代言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不聽話十二星座男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