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飛

    1983年3月,路遙的小說《人生》獲第二屆全國中篇小說獎,他給弟弟王天樂打電話報喜,說手頭一分錢也沒有,到北京領獎的路費湊不夠,急需弟弟幫忙想辦法,天樂借了500元,趕到西安火車站當場買票,將路遙送上了去北京的火車。

    8年過後,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路遙將訊息告訴在延安富縣採訪的弟弟時,電話兩端的兄弟,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心情都很複雜。接著路遙說他錢不得夠,需要弟弟為他想法籌借一筆錢去北京用以領獎買書等事用,無奈之下天樂敲開了時任延安地委副書記馮文德辦公室的門,聽了天樂的話驚呆了這位副書記,他出門去找到五千塊錢。離開西安去北京領獎那天,天樂從延安趕到西安火車站將懷揣的5000元錢直接送到路遙手中,對路遙說:你今後再不要獲什麼獎了,人民幣怎麼都好說,如果你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去那裡是要外匯的,我可搞不到!

    路遙只說了一句:日他媽的文學!便頭也不回的進了火車站。此節摘自#《雜文論壇》

    路遙最奢侈的習慣是那個年代最貴的煙紅塔山。真實版的在人間生活,讓路遙先生深昧其味,但如此薰陶出來的文字,有些貴氣,真真的是一陣煙。儘管讓我和許多的人青春年少時感動。。。人到中年時因那時的感動而感動。。。可就是這樣的反覆多次,漸自明白一個道理,這些精神亢奮的文字其實是另外一種入世文學。物質世界樸素簡單,精神世界的對映關係也簡單樸實,果真如此?也許篤信《平凡的世界》、《人生》就好了,不需要真正的懂,橫眉冷對千夫指,這又是何必呢?!儘管在許多的時候,很是懷念那隻瘦骨嶙峋,卻能石破天驚的筆!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為我們展開了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的歷史長卷,以中國70年代到80年代為背景,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主線,描述了是時社會結構的關係和一眾普通人的形象;各種生活矛盾與社會深刻變化交織在一起,展示了共和國一段錯綜複雜的時代歷史程序。而孫少平等等主人公再往後的歷史程序又會有怎麼的發展?我們渴望知道,卻因路遙的離去已然不得而知。

    《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再三回和離開黃土地,整個生活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結構。其中高加林的愛情故事是最為痛苦的主線矛盾,那個年代人性弱點與道德良知,愛情與命運的選擇釀就了主人公的悲劇。

    筆者一直堅持書是誰寫的,出於什麼樣的高地維度不必考究,看過、思考過、實踐過、反思過沒有才真正重要!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純真的情感,都駐有一方靜謐的桃源,我們總想簡單地生活和思考著,這或許是緣於內心對真善美的推崇,崇尚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平淡純真,可當我們走出家,走出校園,慢慢步入社會,步入人與人的關係中,會漸漸發現,卻原來與那時大相徑庭的真實是如此的殘酷。於是,我們困惑著。。。人,總是需要活著的,活著就要生存,這過活與生存之間還得思考著,因為是人,這點是與其他生物相區別,也是人最深刻地進化標誌。可,這樣的思考卻是顯得那麼地的無助,沒有誰能明確地告訴你,沒有什麼書能指導你,因為我們的三觀經常受到來自周遭的各種挑戰,也會有形形色色的陷阱圈套。這樣的意志磨鍊,也許就會讓人一蹶不振,也許就會成就一個非常的人。不得而知,有的人選擇了逃避,為活著而活著,有的人選擇的所謂中庸之道,處於無謂活著的邊緣地帶,有的人選擇了與時俱進,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地過活中生存著,或許還有三者皆有的狀態的人。不可否認,也無法惺惺作態地振振有詞,於是一切在矛盾中繼續矛盾,惶惑中繼續惶惑著。。。這就是真實所在。

    然而,我們從路遙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樂觀,感受到純粹,感受到一種力量!

    路遙先生是位不折不扣的純粹式的理想主義者,儘管他的確超越不了那個特定時代,然而他將一切事物都看的那麼的美,他總是這樣善良地對待一切不公平的事物!在他的眼中一切不完美的最終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他以那支雖瘦骨嶙峋,卻能石破天驚的筆,告訴了我們忠誠於信仰,即是真善美之所在。堅持信念,即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助推我們前行。我們景仰路遙先生的理想主義態度,雖然一切的命運總不能在我們手中牢牢地把握,那隨時的風雨就足以讓我們一路趔趄,可正如他所構想的,我們還在執著地走著,甚至一路歌聲相伴,那雙早已疲倦的眼漸漸攏上,在不適當的時間和不恰當的地方,我們渴望一憩成眠,一醉不醒,可每每陽光又在山的那邊升起時,那蒙上一身的塵埃又將被我們拋之腦後!也許行者本無疆,也許陽光的灼熱刺傷我們的眼,也許步履沉重的行著。但,我們始終在前行著。

  • 2 # 未知盒子

    在關中作家群體裡,路遙是個很特別的存在。

    他的作品總是帶著濃烈的個人氣息。他筆下的人物,高加林,孫少平,讓我們感覺到就是他自己。那個年月、那個地方最優秀的年輕人,為了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命運,掙扎著、奮鬥著、抗爭著。

    路遙是共和國同齡人,因此他也有著那個年月所有農村青年共同的苦難和夢想。

    1949年,路遙出生在陝西省清澗縣的一個山村。後來過繼給他的大伯父,來到了延川縣。他在延川縣高中畢業,回鄉務農,當過小學教師。1969年,他憑藉自己的小才氣,加入造反派的行列,居然成了縣革委會副主任。當然,命運不會讓他這個年輕的農民輕易得逞的,很快他又重新回到過去的起點。

    但命運還是重新眷顧了他,1973年,他作為工農兵大學生幸運地被選送到延安大學中文系。在大學裡,路遙得以系統地學習了文化知識,讀了很多書。真正成長為一個作家。

    路遙的作品裡,最大的主題是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和衝突。在那個一切發展都停滯的歲月裡,中國農民,黃土高原上農民,他們對於人生最大的幻想就是進城吃商品糧。如果這個幻想能變成理想,並且有機會延伸下去,那就是當幹部、當官、當大官。

    今天的年輕人已經很難理解那一代人的追求了。因為現在我們要改變命運太容易了,高考、參軍、進城務工,腳下路千條,任你馳騁。

    可是那個年月,農民就是農民,這個身份是固定的,鐵打的,任你上天入地都改不了。

    而這個農民的身份意味著勞苦,意味著你怎麼努力都不會有收入,甚至意味著自己的後代也只能重複這樣的生活,沒有改變的希望。

    這種中世紀農奴式的制度安排讓人絕望。一個農民,想上大學,想進城當工人那就是做夢。在農村,只有極個別的人能透過某種奇遇改變一下自己的身份。

    所以我們能看到路遙筆下的人物窮盡想象的人生境遇:高加林的二爸是地區的局長,田曉霞的父親是高官,孫少平的妹妹最後嫁給了省委副書記的兒子。這些親族關係不僅能夠建立起與官場的聯絡,也是農村青年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而作者反覆讓自己筆下的人物與這些高官發生關聯,讓他們參與這些高官家庭的生活,實際上是某種試探:他不甘於平凡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他試圖打入他們的上層社會,儘管他自己也不自信,讓他的人物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半途而廢。

    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故事就是這樣一個隱喻。兩個人是高中同學,志同道合,心意相通,他們倆的結合再自然不過。然而兩個人的職業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的巨大差異,尤其是身份的巨大落差使得他們的愛情變成一道無解的難題:沒有任何在一起的基礎。所以路遙選擇讓他們的愛情戛然而止。

    路遙雖然生活在90年代,但他對社會的現代化、對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觀是信心不足的。這是因為他自己的生活際遇,他得以衝出藩籬,不是正常的渠道,而是選送工農兵大學生。路遙知道,那是機率極低的偶然事件,不可能在任何一個農村青年身上覆制。

    高加林、孫少平都是農村青年的佼佼者,他們生活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裡,完全可以透過讀大學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命運。80年代中後期,已經有許多農村青年創業致富了,可路遙明顯對此沒有信心,他筆下的人物還是按部就班過著舊時代的日子,甚至孫少安的妻子在丈夫功成名就之後命喪黃泉。

    《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絢爛的篇章。它們的意義在於忠實地記錄了中國農村70年代和80年代的生活,細緻地描寫了中國農村青年的奮鬥和抗爭。書中的人物成為幾代人勵志的偶像。

    遺憾的是,路遙沒有給他的人物指出方向。路遙如今不在了,人生路漫漫,孫少平、孫少安、田潤葉、高加林、劉巧珍他們,腳下的路改怎麼走?

  • 3 # 李連明

    路遙的感情經歷和生活經歷,應該說給他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等作品,正是他內心深處的強烈反應。這些作品不符合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西方世界的三觀主宰著文學獎的評判,即使路遙活著,也不可能獲得此獎。

  • 4 # 綠色落葉2

    我希望這些有才華的文學家科學家所有的學者,在有生之年,國家應該重視他們,當他們在最困難時能不能幫助他們。不要向路遙過的那麼苦,吃的住的那麼苦,他活著時真是太苦了。我看了介紹他寫平凡世界這本小說時他的生活條件,我的心好沉重好痛,痛的我都掉淚了。我在想為什麼沒有人去幫助他呢?做一口熱飯洗一次衣服或者給點經濟上的幫助。如果吃喝的有規律一些,他不會英年早逝,真是太可惜了,是我們國家的一大損失。不要等到人走了,才去關懷他們這些有才華的人。

  • 5 # 老魏144587789

    我看能得諾獎、作品的人物各異、性格鮮明、情節環境付合當時的大小社會背景、十分貼近生活、現在七十左右歲數或再大一些的人、都有切身體會、都如親臨其境、過來人、真實的友映的當時社會、城鄉、尤其是農村的生話面貌、極有代表性。我以為、這樣的的品是建國以寸不可多得佳

  • 6 # 豐光1

    世上好多大家都是生前窮困潦倒死後發現他的作品價值千萬,成為稀世珍寶,如阿炳,畢加索等人,就連我國的大科學家,有的自己也沒生活能力,也得有家人的照顧。世上的天才就是偏才,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超群,就必定在其他方面能力幾乎為零。路遙生不逢世,又沒碰到懂他愛他的人的照顧,可惜,可憐。

  • 7 # 白衣stone

    他的文學造詣不在諾獎之下,但是,路遙得不了諾獎。因為路遙的作品政治立場鮮明,特別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諾獎評委的三觀格格不入。莫言極力淡化這種差異,甚至刻意淡化政治色彩,才入圍、得獎。

  • 8 # 沒事兒瀏覽

    個人覺得獲獎很難,猜測如果在世也許早已經在文壇退休了吧

    他應時代而生,是很勤奮的一個作家,個人覺得他才氣稍遜,不屬於才華橫溢型的作家。

    作品上一度影響很大,透過書籍廣播等形式影響過同時代的不少人。但是不能否認其作品型別單一,主人公都是近乎於他自己,出身農村的有才華,肯吃苦,有野心的年輕人。這感染了同時代的不少文學青年,但覺得思想深度還是挖掘不夠,稍顯欠缺。

    當然,瑕不掩瑜,不影響他是同時代的一名優秀作家。

  • 9 # 大漠孤煙1602

    《平凡的世界》已成為經典,是路遙先生用生命完成的一部鉅著。對中國的幾代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以及對現實的不屈、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定位深深的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究竟能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們就不做假設。但可以肯定,毋容置疑的是《平凡的世界》已成為當代文學的經典!成為文壇的一朵奇葩!

    向路遙先生致敬!!!

  • 10 # 風雨人64937520

    能不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真不敢說。但在中國人的心裡在西北人的心裡他已是文學的最高標杆,尚無人契機。沒有獲獎我個人認為評委們不懂或讀不懂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更不懂身處最低層人的想法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或者說他們的審美觀和我們不同,路遙不會也沒機會迎合他們。

  • 11 # 俏也不爭春

    我回答:路遙的作品有鮮明的政治觀點,歌頌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面對苦難困境不抱怨不認輸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他去世25年了,他的作品依然暢銷不衰,《人生》《平凡的世界》塑造的全是芸芸眾生,每個讀者從中可以依稀發現自己的影子,書裡的故事彷彿就是自己的人生,真情故事打動了億萬個讀者。然而,諾貝爾獎更看重是作品是否符合他們的觀點,“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諾獎也搞意識形態。我認為即使路遙活著,也不會獲得諾獎,什麼狗屁諾獎,什麼破×貨色,寫來寫去把自己的自尊自信自愛都沒了,還叫什麼文學,我認為路遙如果活著沒有評上諾獎反而值得慶幸。

  • 12 # 莫非定律2020

    離諾獎的差距很大,主要是方向不一致,諾獎要寫得慘才行,寫得黑暗才行,寫得人間地獄才行,寫得孤獨才行。如悲慘世界。平凡是一部中國人上進的書,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書,跟諾獎沒任何關係

  • 13 # 圍城140413215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過:“人們對一個作家的評價,需要100年才能達成一致。你必須先等他的那些有影響力的朋友死了,然後再等他的追隨者都死了,才能對他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 14 # 奔向遠方32

    很肯定的說,得不了,因為路遙是從平民的小事上表現中國人偉大的,這是西方人最不想看到的,要想得諾獎,就得像莫言的書,張藝謀拍的電影,把中國說的醜陋不堪,拍的貧窮,才會拿西方的獎!因為這才是西方願意看到的。

  • 15 # 騎士悠然行

    路遙活著,諾貝爾文學獎也不會給他。他寫的東西是中國轉折期的社會眾生相,很符合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西方人的價值觀與中國不同。只有哪些揭露中國落後`愚昧,醜陋`骯髒的作品才會被西方欣賞接受。因為,在骨子裡,西方人瞧不起中國,迎合它的口味寫,就會得獎。我很奇怪,為什麼非要得那個獎呢?得箇中國茅盾獎太低了嗎?這也是莫言得諾獎遭人非議,反應平淡的原因。

  • 16 # 赤軍連

    不能!

    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沿著他筆下的軌跡前進,省委書記的女兒以前不會,現在更不會和農民交朋友!他筆下的農民,也將一輩子當農民!

    如果他活著,他一定會大驚,這不是我的那個世界!

  • 17 # 給你晴天般的微笑43224267

    謝謝邀請哦,覺得兩部作品裡面多多少少有作者本人的影子,特別兩部都提到了,他是農民的兒子,不乏有著無奈,作者一生可以說過的坎坷,抑鬱不得志,幸苦積勞成疾,天妒英才,但是路遙先生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可以鼓勵我們這些後輩,鼓勵太多太多人,學會堅強面對生活。謝謝他留給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最寶貴

  • 18 # 都市閒人135792468

    作者出生在陝北一個貧窮家庭,工作後與一位北京下鄉知青結婚,因家庭出身各異導致二人離婚,此事對作者影響和打擊都很大!那個時代,城鄉差別巨大,鄉下年輕漂亮的姑娘,都想盡辦法嫁給城裡人。面對現實,作者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了主人公身上,這種意識剛好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書便得以順利出版!作者是一個很不幸的人,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 19 # 放逐54726681

    我特別喜歡路遙說的一句話,那是他得矛盾文學獎後說的“日他媽的文學”,就像我天天發自內心的“日他媽的工作”一樣,但罵是罵,但我們都一樣熱愛它們,路遙具有真摯的人格,真摯的人格才能創造感性的作品,11年我連續兩天讀完了《平凡的世界》!!!

  • 20 # 畢業之後做名記

    路遙的人生,平凡且滄桑。路遙的世界,心酸且複雜。 在我高二的時候有幸拜讀了路遙的兩部作品。我的感觸很深,好似身臨其境。為什麼呢?因為路遙的作品都從主人公的高中時期緩緩展開的,寫盡了貧窮的農村學生在小縣城敏感和辛酸經歷,我不知看哭多少次。小小的班級,不同背景的學生坐在一起,吃穿用的差距,心與心之間的隔閡,作者描繪的準確且生動。但他的心在撕裂中成長,在崩潰後重生。 路遙作品中的語言富含哲理,這些哲學知識大多來自於高中,因此高中生讀起來特別具有親切感。路遙一定忘不了他的高中,因為他在縣城裡求學的這段經歷被他反覆描繪的如此生動。是高中的學習把他從農村解救出來了,讓他看到了一個更加豐富的世界,高中的知識解放了他的思想,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 作家的作品都源自於生活,《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描繪的人物和情節,表達的感情和思想竟是如此的相似,真真切切的釋放了作者的情懷。兩部作品的時代背景都是中國的七八十年代,城鄉差異是作品的中心矛盾,受過高中教育的農村青年便是矛盾的銜接體,這些青年雖生在村裡,但心裡想的都是城市。農村青年渴望城市,但是現實殘酷。於是他們心懷夢想,熱血沸騰,這也為他們後來的幻滅而埋下伏筆。他們痛,他們被生活慢慢的撕裂,最後只剩下崩潰的軀體。 路遙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戶,家庭不能為他的夢想提供充足的條件。但他又受過教育,不甘平庸,思想與現實差距,中國七八十年代社會的改革變化,讓他的內心既興奮又複雜,他白手起家,勤奮追求,幻滅過,重生過,崩潰過,輪迴過,因此他的作品才會這般的感人,因此他筆下的人物才會這般豐富。

    他的作品寫盡了他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們感覺到他們一團糟,特朗普支援率居然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