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鍋貼談保

    楚漢之爭不是意氣之爭,也不是單純的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爭奪的天下大勢!如果只是單純的一場戰爭的話,確實一個懂得戰略策略的領導人可以左右整個戰場的輸贏!可是,爭奪天下,看的不光是領導人一個人的文才武略,而是需要有一個團隊同心協力才能夠完成的。

    在楚漢之爭的初期,因為有范增這個智囊和無數的楚地漢子輔助項羽打天下,所以是當時呼聲最高的霸主,但是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失去民心民意,所以他的失敗是可以預見的。

    反觀劉邦,雖然按照史記記載,劉邦就是一個地道的地痞無賴,武力值和爆表的項羽不是一個檔次。但是人家懂得善用民心,武有韓信衝鋒陷陣,文有張良出謀劃策!在攻入咸陽後的約法三章可以看出劉邦的善用民心的本事和欲爭霸天下的野心!而項羽在進入咸陽後火燒阿房宮的事蹟,卻顯示出了他的謀略不足!

    這麼兩廂對比,項羽失敗一點也不冤枉,就算給他機會重回江東也不可能打得過劉邦!

  • 2 # 蔡哥談

    對於古代軍事家,主要有兩種型別。

    一兵形勢派,或稱勇戰派,代表人物有,項羽,張飛,關羽,冉閔,李存孝,岳飛,常遇春等等。這些軍事將領武勇和強悍,單兵作戰能力很強。他們打仗時相信自己本身武力,以此建立軍事功勳。

    二,另一種型別是兵權謀,或稱謀戰派。他們打仗不是依靠軍事將領個人武功和單兵作戰能力取勝。而是透過謀略,智彗來擊敗敵軍。古代謀戰派代表人物有孫武,韓信,白起,周瑜,李靖,徐達等等。

    下面我來談一下作為兵形勢勇戰派的軍事家項羽,為何輸掉了楚漢戰多,最後落到垓下兵敗自殺下場的。

    項羽隨叔叔項梁在會稽起義反秦,殺死了太守殷通,項羽單人連殺近百人,奪取會稽,即現在江蘇蘇洲市。項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決戰之心,擊敗秦朝將軍二十萬人,最後攻打秦朝將軍章邯,使其投降。項羽一戰以勇武成名,成西楚霸王,成了各路反秦義軍統帥,鉅鹿之戰後,項羽做了幾件事情,使喪失了民心,他把章邯投降的二十萬秦軍殺死和活埋。只留下章邯幾名將軍。人民對項羽印象由反秦英雄變成殺人屠殺。接著項羽又做了幾件事,使他徹底失去民心,他殺了己投降秦王子嬰和秦朝中大臣,及家屬,一時間咸陽城血流成河,他還縱兵強搶劫財物,強姦婦女,一時間咸陽城成了人間地獄。

    反觀劉邦,打入咸陽城,未殺己投降秦王子嬰和秦朝大臣,並對自己軍隊約法三章,不淮士兵憂民,人民安居樂業。

    項羽分封了十幾支義軍首領為王,他自己為西楚霸王。項羽決定回故鄉彭城建都。臨走時,帶走宮女財寶,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項羽在咸陽城壞事做盡。

    由於劉邦封為漢王,他本想做關中王,於是對項羽不滿,劉邦接受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可是歷史上兵權謀,或稱謀戰派代表人物,他是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漢軍軍事統帥。他可是項羽的剋星,項羽最後就敗在韓信手上。

    後來,劉邦在韓信不同意攻打項羽都城彭城情況下,乖項羽山東攻打田榮之際,劉邦親率六十多萬人攻下彭城,項羽得到訊息大恕,馬上組成三萬人騎兵,讓閃電戰速回彭城斬殺劉邦十多萬人,劉邦失敗倉惶逃命,此戰可見項羽神勇。後來項羽楚軍和劉邦漢軍在滎陽對峙。相持不下。

    這個時候,西楚霸王又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殺死了義帝楚懷王,劉邦向他的軍師戰略家問計,張良,陣平,蕭何等同劉邦商量。對項羽釆取政治攻勢。說項羽弒殺義帝,項羽為不義之人,各路諸王一起來打敗項羽。於是張良,陣平等人策反了英布,重金收買彭越,陳平用計離間了項羽和他軍師範增關係。後項羽趕走了自己謀臣和戰略家范增。項羽楚軍只有勇無謀,加上英布背叛項羽,楚軍只剩十萬人。漢軍集團六十多萬人。

    於是漢軍以謀戰派代表人物韓信為帥六十多萬人在垓下包圍了勇戰派代表人物項羽。項羽需然殺幾百人,但韓信十面埋伏,釆取四面唱楚歌動楚國軍隊軍心,最後項羽徹底失敗,兵敗自殺。說明韓信謀戰派比勇戰派厲害得多。

  • 3 # Fandy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將兵學流派分為四類: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兵形勢家。

    其中,兵形勢家的特點概括為:“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兵形勢家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戰術專家。他們的主要特點是單兵能力出眾、指揮藝術高超,善於戰前佈勢、閃電出擊、臨機應變,通常能夠以少勝多。

    項羽被歸為兵形勢家,名至實歸。在當時的戰場上,單憑戰術而言,項羽無人能敵。

    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楚漢之爭不僅僅是一場場戰鬥比拼。更重要的是戰略較量。

    劉邦在軍事上的優勢並不明顯。甚至在前期,被楚軍打得一敗塗地。但在戰略上,劉邦更為高明。攻佔咸陽之後,約法三章,基本上贏得大部分民心。

    而項羽坑殺40萬秦軍,濫殺秦朝子弟,斬殺名義上的楚王。在政治上,反覆無常,給人以殘暴無德的形象。

    儘管項羽取得一次次戰術勝利,但兵越打越少,人心越打越散。而劉邦這邊卻恰恰相反,精兵強將越來越多,老百姓越來越支援。

    項羽是一個好的軍事家,但不是一個能夠統籌全域性、安邦定國的政治家。劉邦在戰略上佔有優勢,政治頭腦更是無與倫比。

    所以楚漢相爭,最終大漢勝出,就不難理解了。

  • 4 # 觀彩雲

    不管是兵形勢派也好,兵謀權派也好,都是戰爭實踐中形成,是對戰爭的客觀規律總結研究認識的結果。

    依我看兵形勢派,即勇武派,側重的是戰術總結,以期在戰場上發揮戰術效果。兵謀權派,注重戰略戰術全面總結,得出戰略戰術成果,在戰場上發揮戰略戰術綜合作用力。

    如果你的對手,從戰略的高度,長遠的寬度纏住你,這就是你噩夢的開始。你看韓信伐魏,攻代、趙,再擊燕,奪齊,全部拿下。此中消滅了援齊的龍且二十萬大軍是輝煌和決定性戰績。所有這些,都是剪除項羽的羽翼。此後,劉邦集團再策反英布,爭取彭越,離間范增等,也是分裂項羽的力量。最終迫使項羽成為孤軍,僅剩十多萬人。項羽的力量是韓信透過戰爭手段剪除了項羽的羽翼,劉邦集團透過權謀分裂了項羽的力量,才形成劉、項力量對比6:1。這樣,項羽的失敗就成必然了,何無懸念了。韓信在垓下佈下了十面埋伏,像商品生產一樣,也是有分工協作的。善於打埋伏的,打埋伏;善於防守反擊的,打防守反擊,發揮各自特長,形成最佳軍事力量整合。先是圍而不攻,斷你糧草。把你餓得半暈,就是不唱楚歌,你也耐不餓,意志弱的先出來投降,意志強的撐不下去,就只有餓死,或被殺;橫蠻的只有跟著項羽突圍了。

    所以總體和長遠來看,相對地說兵謀權派是勝兵形勢派的。當然,某個特定的戰場上,兵形勢非常重要,有時也是取勝的關鍵。但是,雙方對壘是個歷史過程,一個時期的對決,不是一、二場戰爭的問題。在這個漫長的鬥爭中,既有軍事鬥爭,又有政治和經濟的較量,僅僅進行片面的軍事鬥爭,終歸要失敗的。

    待到在戰場上決鬥時,總體形勢的走向已經分出勝負了。

  • 5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孫子兵法開篇直接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以看出作為將領的責任是多麼重要,他的一舉一動關乎國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

    為將者要具備五德:智、信、仁、勇、嚴。

    作為一名高階將領當然是首先要學會做人,也就是要具備五德。然後才是將領也就是班固所說的兵形勢家。而歷史上所謂的兵形勢家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如項王、蚩尤、魏無忌、張飛、岳飛等。他們的特點多以勇猛著稱,比較彰顯突出個人實力,不太講究團隊精神和策略運用,蠻打蠻幹者居多。類似武林中說的一力降十會,但要用在大規模群體戰中往往會顯得勇猛有餘,後續不足,容易使部隊疲勞。這樣的將領性格比較暴躁,很容易情緒化,以個人喜好做事,也容易被他人陷害,最後導致失敗。

    看看項羽作為一名將領他具備的五德究竟是什麼樣的?

    智:項羽從小不喜讀文弄武,學習兵法也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回顧他歷次戰役中發揮最好的就是在攻打章邯解救被圍的趙國戰鬥中採用破釜成舟的策略而制勝。亞父范增的意見多不採納,在智方面顯得不足。

    信:在各路諸侯起兵反秦初期,在義帝面前曾有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而項羽剛開始並不想封劉邦為王,後來也是勉強只給他蜀地和漢中作為獎勵。封分的諸侯王是他喜歡的人,從而把原來的諸侯王遷離至別地。這些使他在信方面失去了很多。

    仁:這方面根本不具備,如他坑殺了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殺降王子嬰,殺韓生,殺王陵之母,殺韓王成,殺義帝殺魏王豹,火燒咸陽宮,擄掠錢財。簡直殘暴不堪。

    勇:項羽的勇那是人人皆知的,巨鼎的壯舉,在鴻溝前要與漢王決鬥,這是匹夫之勇的表現。

    嚴:嚴應該是對部隊做到賞罰分明,紀律嚴明。但項羽對部下的功勞不記在心上,部下的過錯卻是耿耿於懷,打了勝仗得不到獎勵,攻陷了城池也沒有封賜,只信任項家的人。弄的眾叛親離。

    五德之中基本沒佔,這樣的將領導致失敗是必然的。

    這裡說的兵形勢家,亦符合孫子兵法裡的形篇和勢篇的宗旨。形篇主要講在對敵之前先創造出對己方有利的條件和態勢對戰時善於發現敵人的弱點和不足加以利用,從而取勝。勢篇主要講奇正的運用,兵不厭詐就是這個意思。結合起來看項羽的用兵,大部分是以形篇所說為原則來進行作戰的。其特點是適合遠距離長途奔襲,出其不意。作戰講究一鼓作氣的氣勢。謀略計劃欠缺,在大的戰略規劃上喜歡一意孤行,肆意妄為,身邊有個范增他還基本不聽。在他自稱霸王這點上也能反應出來,這樣不知謀略技巧,只一味的猛功猛伐,其結局是顯而易見的。

    針對項羽的多疑和作戰風格,劉邦採用陳平的反間計逐漸分化楚軍君臣間的關係,又採用轅生的計策四面開花,讓項羽疲於奔命,自顧不暇,漸漸瓦解他的戰鬥意志,致使糧草短缺,部隊疲憊,後繼無力。這也是最早的游擊戰了!

    這樣的項羽如何能取勝!

  • 6 # 愛無止境不忘初心

    跟項羽看不到希望,跟劉邦能看到希望。人性是不變的,變的是物質不斷豐富。周分封800年,到一統於秦說明有統一的物質基礎了但不充分而己。項羽還分封,結果是爭鬥不止,民眾疲於戰爭。劉邦是修改了分封,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物質條件還達不到就搞了個半分封。一部古代史就是中央權力和地方勢力的爭鬥史,直至明清才把地方勢力掃除乾淨。秦始皇想法很好但超前了,整個兩漢兩晉包括唐地方勢力很大。

  • 7 # 熊津都督

    因為屠夫項羽倒行逆施十惡不赦,屠戮二十萬降卒,弒秦三世,戮秦宗室,劫掠京師咸陽,焚燬京師大火三月不息,華夏文明毀之一旦,滔天大罪以致天怒人怨神人共憤,老秦人勃起,以助相對溫和約法三章的劉邦,老秦人發誓將雪恥辱,剿滅惡賊項羽,故全力幫助劉邦。事實上劉邦正是在老秦人的幫助下才取得勝利,軍中有大量原秦軍秦人,最後追殺項賊於烏江的正是原秦將王翳等老秦軍。項賊不滅天理難容,實際正是亡於秦,挑戰秦必亡於秦。

  • 8 # 民言民語

    其實戰爭只要一打起來,就很難講道義的。

    項羽其實有幾場機會可以把劉邦搞定的,可是都是最後心一軟放過了劉邦,當然這裡面肯定有楚霸王自負的一面,認為劉邦不過如此。同時,我看到,反秦初期,項羽舉起反秦起義大旗,聚集了很多英才的,可是項羽根本就不重視,像張良、韓信皆是如此,這相當於把人才拱手送給了對手劉邦。

    還有一點,項羽是出身貴族,那個範還是有的。有一次,項羽把劉邦父親綁在陣前,威脅劉邦把把他的父親蒸了吃。可是劉邦嬉皮笑臉說,到時候留點給他吃。結果,項羽放過劉邦,也放過他的父親,這對道義項羽還是有的的。

    反觀劉邦,亭長出身,也就一村幹部,說白了是混混出身。正因為如此,他認為,只要能實現目標,各種手段都可以使用,就像光腳的從來不怕穿鞋的一樣。就像一個有道德高度的人面對社會混混,不是他不自在,而是你不自在。

    把劉邦弄到巴蜀地區,項羽主要是不要讓劉邦參與中原逐鹿的競爭中來,把劉邦弄那麼遠,就是要讓劉邦遠離政治中心,一邊涼快去。可惜,劉邦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把楚霸王項羽整慘了。

    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扼腕嘆息。

  • 9 # 一紙如風a

    楚漢相爭,初期楚強漢弱,劉邦最後為何反敗為勝,坐擁天下?

    秦朝末年,官員腐敗,戰火紛飛,民不聊生。隨著陳勝、吳廣領導下的農民起義。也出現了許多反秦朝的武裝組織,出身楚國舊貴族的項羽和平民劉邦就是其中兩支隊伍。

    陳勝吳廣主力反秦軍失敗之後,部下渡江與項梁取得聯絡,以陳勝的名義聯絡義軍。在項羽的號召下各路反秦人馬齊聚一堂,包括劉邦。

    鉅鹿之戰,項羽命將士帶三日口糧與秦軍在鉅鹿展開角逐。義軍以一當十,喊聲驚天動地,使得秦軍驚恐萬分。鉅鹿之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義軍弱秦軍強的戰局。

    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殺向秦朝首都咸陽,項羽北上救趙之時,劉邦率領一支隊伍直接殺進咸陽宮。張良勸劉邦要想得天下,一定不要貪圖咸陽宮內的財寶美色,劉邦接納了張良的建議。

    項羽聽說劉邦先他入駐咸陽,非常憤怒,率軍直奔咸陽。劉邦自知不敵項羽,於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去鴻門拜會項羽。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了。

    鴻門宴之後項羽燒掉秦宮殿,殺死秦王子嬰,自立西楚霸王。分封的賞地引起各諸侯不滿。於是各諸侯開始反楚,劉邦也趁機出兵。楚漢大戰由此展開。

    劉邦後在垓下打敗楚軍,逼的項羽與烏江自刎。一代霸王隕落。

    項羽每攻下一城雞犬不留,而劉邦講仁政多采用勸降戰術,未屠殺平民。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韓信拜見蕭何的時候,蕭何問韓信原來你在楚營為軍,現為何來漢?霸王項羽舉世無雙,英雄蓋世,項羽是是當之無愧的霸王,而漢王劉邦是普通人。蕭何不解,韓信又說霸王不需要他這樣的人而劉邦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反敗為勝絕非偶然,劉邦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聽部下建議而項羽不可一世,目中無人失敗也不足為奇了。

  • 10 # 高尚濤

    楚漢戰爭中,為什麼實力更強大的楚國最後失敗了,相對弱小的漢王劉邦最後勝出了。原因比較複雜,總體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是劉邦是帝王之才,項羽是霸主之才,兩個人的志向、視野和奮鬥目標都不一樣。劉邦從一開始就想當皇帝,所以聚龍天下英才而用之,步步為營,精心經營,一步一步向帝王之位發起衝鋒。項羽似乎對當皇帝沒什麼興趣,或者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當皇帝,所以他在定都的問題上,在用人問題上,都體現了相當的短視。

    其次劉邦能夠識別善惡,從善如流,並陸續啟用了張良,蕭何,陳平,韓信等當時的人中龍鳳,為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項羽雖然很能打仗,但是他只會蠻幹,在戰略戰術上玩不過韓信。項羽最後是被韓信打敗了,不是被劉邦打敗了,但韓信肯為劉邦賣命,所以劉邦當了皇帝。

    司馬遷曾經精彩的評價過項羽為什麼會失敗,說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意思是說,項羽總覺得自己戰功了得,可以透過自己奮鬥平定天下,而不學習古人的智慧。最後身死東城,為天下人恥笑。可悲可嘆。

  • 11 # 德全不畏

    項羽在秦亡後,分封天下。他對劉邦是有防範的,把劉邦分封到蜀中,又在關中封了名將章邯等三人,防備劉邦北上。劉邦已經50歲了,在當時的人眼中,是個準老人了。項羽以為自己的措施,足以讓劉邦沒有反抗之力。於是帥軍回江東去了。

    劉邦此時,聚集了蕭何、韓信等優秀的人才,對失敗並不死心。在張良、韓信等人的謀劃下,乘項羽出戰齊國之機,出兵奪取關中地區。並得到了關中百姓的衷心擁護,在關中百姓的幫助下,壯大了自己的力量,事實上成了秦帝國的繼承者。這成了劉邦翻盤戰勝項羽,甚至於奪得整個天下的關鍵。

    楚漢之爭的實質是,項羽的楚國大軍與原來的秦軍之爭。劉邦的漢軍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其實是又重複了一次“秦滅六國”。在舊秦之地――關中與巴蜀強大的人力物力支援下,商鞅變法打造的高效率的戰爭機器再次啟動。在劉邦的帶領下,大軍再次東出函谷,征戰天下。

    以舊秦地區雄厚的實力為後盾,劉邦集團竟然有能力同時兵出兩路,一路由韓信帶領經營北方,去滅掉北方的三晉和齊國。一路由劉邦帶著出戰項羽。在楚漢之爭的過程中,劉邦數次慘敗,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依賴後方源源不斷的援軍,一次又一次恢復力量。最後,經過數年大戰,天下再次被秦統一。

    可見,得到舊秦之地――尤其是被譽為“帝王之資”的關中地區,才是劉邦制勝的關鍵。

  • 12 # 閱讀與思維

    在楚漢相爭中,劉邦能夠勝出,大致可以歸納出三個重要的因素。

    1. 人才因素。人才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往往能決定戰爭的走向。劉邦善於招攬人才,能做知人善任,極其重視屬下的建議,故身邊聚集著一大批的人才,如張良,蕭何,韓信等,而且劉邦識時務,能看清形勢,打不過就服個軟。反觀項羽,為人自負,剛愎自用,喜歡獨斷專行,身邊的人才自然就少。2.策略因素。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在此期間,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重返關中,奪取了有利位置。在楚強漢弱時,劉邦採取了聯絡其它諸侯反楚的策略,派人說服英布反楚,聯絡彭越擾楚後方,能借力打力。

    3.民心因素。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深得人心。而項羽入咸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每攻奪一城池,屠殺了大量平民。一正一反,高下立判。

    劉邦的勝利有著其必然因素,項羽的失敗也並非偶然。

  • 13 # 盪漾的可樂

    因為漢吞併了原秦國的子民。秦地之民驍勇善戰代表人物呂馬童。加上秦始皇把六國打廢了六國故地該拆的軍事堡壘都拆的差不多了。而秦地並沒有多大損失。

    再加上有巴蜀之地的物資作為補充。漢的策略其實也很簡單。劉邦在滎陽噁心項羽。韓信在外邊收拾諸侯。

  • 14 # 劍驚風

    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不懂得識人看人。而且太急,心胸狹隘!不懂得欣賞下屬,和讚美下屬,不能放低自己的身份,和下屬打成一片。他計程車兵不能給他效死命。導致他的團隊不和,團隊凝聚力不夠。有一些沒落貴族的臭架子。不能經受失敗和挫折!他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大將,不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而劉邦跟他恰恰相反。人最厲害之處不是逞強而是示弱!

  • 15 # 阿杰破一千

    大家好!我是YUE歷史小作者。

    秦末天下大亂,天下諸侯紛紛起事,他們打著“亡秦”的口號,到處搶奪地盤人口,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在鉅鹿之戰中一舉擊潰秦軍主力的楚人項羽。而劉邦則一路西進,繞開秦軍主力,直奔函谷關而去。此時關中的守軍也因為項羽在東方戰場的勝利而軍心動搖,這幫了劉邦一個大忙,使得劉邦輕而易地進了咸陽。

    項羽劇照

    項羽在結束東方戰場後率軍西進。經歷鴻門宴這個著名歷史事件後,項羽進入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宮室,擄掠大量珍寶美女東去。同時項羽分封天下各路豪傑為王,劉邦被封在巴、蜀以及漢中,封號漢王。為了監視和牽制劉邦,項羽又封三個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三分關中地。

    劉邦劇照

    劉邦回到漢中,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後,拜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基本上取得了秦地。此時的劉邦已經羽翼漸豐,進可揮師東進與項羽一決雌雄,退可以憑險據守秦地。

    公元205年,劉邦項羽在齊國作戰無法抽身的機會出關東進,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拉開帷幕。劉邦軍前期與項羽交戰始終處於下風,在彭城之戰中,劉邦軍損失30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此時,秦地的資源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劉邦退守滎陽後,佔據有利地形同楚國對峙,在丞相蕭何的幫助下,充分挖掘秦地的戰爭潛力,源源不斷地往前線輸送兵源和糧草,使得劉邦又慢慢恢復了元氣。

    韓信劇照

    公元203年,得到秦地兵源補充的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在濰水擊敗了龍且率領的20萬楚軍,幾乎全殲龍且軍。這一戰是楚漢爭霸的分水嶺,此後楚軍日漸不支。在垓下被劉邦合圍的時候,項羽只剩下10萬疲勞之師,而此時的劉邦則擁有60萬軍隊。楚漢相爭最後也以項羽自刎於烏江邊而結束,而據有秦地的劉邦取得了這場持久戰的最後勝利。

    原來是丞相蕭何幫了劉邦 ,讓劉邦充分的恢復了元氣 最後讓劉邦取得勝利。

  • 16 # 鯉波說史

    漢高祖劉邦是豐沛人,他出生卑微,所以一家人都沒有名字,父親就叫劉太公,自己也沒名字,根據排行起名為劉季,劉邦這個名字是他當了漢王以後才有的名字,其字意就是國家,以國為名,是說明他就是國家之主,一般人是不敢起這個名字的。

    劉邦從小豁達大度,他不屑於務農幹活,所以在當事人看來,難免有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年齡大一些之後,他嘗試去做公務員,當上了泗水亭長,也就是秦代最基層的一名小吏,雖然地位低微,卻眼高於頂,誰都看不上,還特別好酒好色。

    他曾因公務到首都咸陽,看到了秦始皇的排場,心裡非常羨慕,後來他負責押送一批犯人去驪山服役,路上有人逃跑了,他乾脆把其他人都放了,自己也逃亡在外,由此可見其豪雄之氣。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許多地方的民眾都把長官殺掉來響應陳勝,沛這個地方的縣令,也非常害怕,想要跟風起義,當時他手下的文職官員蕭何、曹參出主意說,你是秦的官吏,恐怕不能取信於民,不如找個逃亡在外的人來出頭做,於是他們便讓劉邦回來。

    劉邦帶著樊噲等100多個追隨者回鄉時,沛令卻後悔了,關閉城門不讓他們進來,劉邦便把一封信捆在箭上射進城內,信中曉以大義,勸說父老兄弟。於是沛人響應,把沛令殺掉,將劉邦迎進城,並推舉他為領頭人(當時縣衙中,尤其是以蕭何、曹參為首的官員怕一旦起義不成功,會遭滅族之災,都希望劉邦出頭)劉邦再三謙讓後才答應,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從劉邦興起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身上具有的一些良好品行,諸如體恤父老、敢作敢為、不貪權位、勇於擔責,這些都是他日後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個人條件。

    劉邦當上漢王之後,和他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就是項羽,與劉邦出生布衣平民不同,項羽是正宗的楚國貴族之後,而且天生勇力過人,武藝高強,但是項羽非常殘暴不仁,在戰爭中,每攻下一地之後,都要大大燒殺一番,進入咸陽之後更是如此,殺投降的秦帝子嬰,火燒阿房宮,他在關中的所為很不得人心,而且項羽心胸比較狹窄,剛愎自用,不聽勸諫,還特別貪戀權勢,有的時候竟然將象徵一方權力的印信拿在手裡把玩良久,都捨不得交予他人,對手下的功臣也吝於封賞。

    上述這些行為,他都與劉邦恰恰相反,所以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本具有絕對優勢的項羽,後來卻因漸漸失去人心和民意,從而失去輔助他的忠臣良將,失去自己的領地,終於在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下徹底敗給了劉邦。

  • 17 # 知無為而有益

    一 項羽失敗的原因:

    我認為項羽是一位英雄,身上的貴族氣質,可殺不可辱,贏起輸不起,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的素質。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他笑對死亡,最終自刎烏江,失掉最後翻盤的機會。

    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

    1、目光淺薄、驕傲自大

    攻佔咸陽後,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迴歸故鄉,就如同錦衣夜行一樣,誰能看見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他竟然把勸他的人煮啦。

    2、大殘忍,小仁善

    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項羽聽從從項伯的話,不忍殺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善舉鼎強悍的勇士而已。

    二、劉邦取勝的原因:

    1、 有智慧,善用人。

    劉邦把籠絡人才手段運用的爐火純青。

    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張良..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項羽陣營中的韓信、陳平也轉身投向劉邦。以一個平民出身的人,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2 寬容、仁慈、有大膽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約法三章” 甚得民心。

    3 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劉邦明白自己的斤兩。

    "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先天條件優於劉邦,可惜項羽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雖有輝煌,但最終失敗。

    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雖屢敗與項羽,但不灰心,最終一舉擊敗項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 18 # 自知者明

    一點足以!人心所向!天下歸心!

    公元前203年,楚漢之爭正處在緊要關頭,當時齊國作為第三方勢力,逐漸被楚、漢拉攏!當時劉邦下令韓信進攻齊國!

    但是劉邦謀士酈食其要去說服齊王,他見了齊王,問齊王,知道天下人心歸向嗎?齊王說,不知道!

    酈食其說,項王有背棄盟約的名聲,又從不記掛別人的功勞,卻記著別人的過錯,將士們立功得不到獎賞,攻下城池得不到封爵,……但是漢王就不是這樣,更何況如今得到了糧倉,守住了關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19 # 東家衚衕

    項羽個人能力太出眾以至於有些剛愎自用,帳下猛將眾多而謀士匱乏,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韓信陳平等都是在項羽手下不得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而劉邦恰恰相反,個人能力一般,但很會用人,手下猛將謀士很多都從項羽手下跳槽而來,一來一去項羽實力下降而劉邦逐漸強大,項羽失敗在所難免。所以當領導不必個人能力太強,能駕馭有能力的人即可,而個人能力太強又不會用人,只會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 20 # 9s灞道

    理由有三 其一 民心 秦末天下大亂,人民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劉邦入關後,駐軍灞上,約法三章,安撫百姓。反觀項羽,殺子嬰,坑戰俘,百姓失望至極 其二, 氣度。《史記》稱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韓信分析項羽,士兵有了病,他也很關心,甚至痛哭流涕,但對有功將士卻是非常吝嗇,直到大印把磨的沒了稜角,仍然捨不得封賜。劉邦分封齊、趙、燕、韓等地與有功之將,三軍用命,眾志成誠。

    其三 用人 項羽剛愎自用,到最後眾叛親離,范增出走,英布、彭越、龍且等反叛或離析。劉邦知人善任,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蕭何鎮守關中,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韓信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綜上所述,得出項羽必敗,劉邦必勝的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室友的經濟水平相差很大,會十分影響寢室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