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翰林

    大唐在經歷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後,雖經歷了武則天到李隆基政變這段時間的動盪,但在唐玄宗早期的勵精圖治,很快把盛世推到了頂峰,無奈好景不長久,出現了李林甫、楊國忠的弄權亂政,唐玄宗又耽於安逸和舒適的溫柔鄉,統治階層開始和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絕了緣,相反與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結了緣,活在了盛世的幻境之中,唐玄宗晚期唐朝已經有了走下坡路的趨勢。

    安史之亂無疑是給唐朝這個歷史的車輪向後滑動推了一把力,歷史的慣性很大,要制止乃至改變,除非出現英明神武之君,可惜唐朝的後繼之君幾乎沒有,追求長生不老,酷愛遊玩的還層出不窮。

    歷史不是沒給過唐朝機會,安史之亂後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沒能把導致安史之亂的根源——藩鎮徹底消除,錯過了最佳處置時機,無法再強勢控制各地方,而是陷入了消滅舊的藩鎮,新款式藩鎮又冒出來的死迴圈無法自拔。

    兵禍之外還伴隨天災,加上邊疆不寧,外族騷擾, 叛亂、起義時有發生,藩鎮的膿瘡又根除不掉,內憂外患,又無扭轉乾坤的大能出現,唐王朝的統治力越來越低,結局也就註定了。

    青面獠牙的朱溫一刀揮向唐哀帝,唐朝倒在了自己養肥的白眼狼­——藩鎮手裡。

  • 2 # 跪射俑

    一、安史之亂雖平定了,但各地軍閥仍存在,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皇帝寵信宦官,朝中大權被太監掌握,甚至皇帝、宰相由太監任命。

    三、沒有出現李世民這樣英明神武的皇帝,力挽狂瀾。

  • 3 # 薩沙

    原因有很多:

    第一,徹底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藩鎮其實並不嚴重。

    只有唐玄宗傻帽,過於相信安祿山,才讓他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總兵力達到接近20萬,這才形成了危險。

    然而,當時全國只有10個節度使,其餘7個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劍南、嶺南節度使實力有限,互不為證,還是很容易對付的。

    但安史之亂為了對付安祿山、史思明,唐朝被迫飲鴆止渴,搞出了很多新的節度使。

    比如降將如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昭義節度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

    同時,為了對付叛軍,各地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

    最終就是,唐朝直轄兵力太少,根本不能對付各地的方陣。

    尤其叛軍投降的節度使,割據一方,實際上就是土皇帝,根本不服從大唐的命令。田承嗣在魏博還公然為叛亂的元兇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人立祠,稱為安史四聖,來攏絡河北士卒。唐朝都無法干涉。

    這些土皇帝有了兵馬和地盤,難道還能聽你的嗎?不服就幹,大不了打仗就是了。

    全國尤其是河北的軍閥盤踞,以保持到唐朝滅亡,甚至五代十國時期也是如此。

    唐朝也是滅亡於節度使朱溫。

    這才是根本性的問題。

    第二,安史之亂導致北方地區破壞嚴重。

    叛軍所到之處殺人如麻,城鎮村落都被摧毀。

    連長安、洛陽都遭到滅頂之災,其他地方就更別說了。

    華北和關中地區被戰爭破壞非常嚴重,恢復元氣需要漫長的時間。

    所以經濟中心被迫難以,南方由此發展起來。

    但唐代南方的繁榮地區還是有限的,廣東、廣西、雲南這些省份多還是荒涼之地。

    這導致大唐的經濟衰敗嚴重,難以恢復。

    第三,養寇為患。

    安史之亂期間,大唐被迫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

    由此,異族摸清了唐朝的實力,開始肆無忌憚的騷擾、

    尤其是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

    本來屬於唐朝的西域,僅僅30年內就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陸上絲綢之路也斷了。

  • 4 # 超然視野

    安史之亂被唐王朝中央剿滅的過程中,形成了兩股勢力,其一,是沒有參與叛亂並保持中立或者支援唐王朝的範鎮,這些範鎮在鎮壓起義軍有功,同時也趁機擴大軍隊規模和地盤,唐王朝沒有在戰後削弱這些範鎮的理由和藉口,但還要對這些範鎮進行戰功獎勵,諸如:將以前是中央任命制改為允許節度使子承父業,或者將節度使轄區內的地方財政和管理權交給節度使。

    其二,在唐王朝剿滅起義軍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起義軍臨陣起義加入唐軍,這些軍隊不一定會在戰爭中有多大戰功,但至少起到削弱起義軍的目的,還對起義軍起牽制的作用,因此,唐王朝中央也不得不對這些起義軍進行分封和獎勵,有不滿的有可能還會繼續起義。

    例如:史世明最初追溯安祿山起義,隨後又轉而投降唐軍,鎮壓安祿山後,對分封不滿又重新判亂,合稱安史之亂,這種情況迫使唐王朝進一步向節度使放權,實際上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成了國中國的局面,唐王朝的實際不斷下降,而節度使的實力不斷上升。

    再往後,民間起義發生,節度使一般的都是在早期採取縱容的態勢,並趁機做大並消耗唐王朝的實力,直到唐末黃巢起義,早期黃巢起義根本成不了氣候,但節度使並不願意做出鎮壓,只要不傷害自己的利益,任其做大,後期若大家都剿滅,跟著剿滅擴大地盤。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1.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唐朝無法恢復安史之亂之前盛世的主因。

    晚年的唐玄宗昏聵不已,非常相信安祿山,讓風華正茂、貌美如花的楊玉環當了這個胡兒的乾媽是小事,讓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就為大唐埋下了禍根!

    這個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的胖子看到大唐中央高層都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他不甘久居這類人之下,野心驟然膨脹起來。他處心積慮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一度使自己掌控的總兵力達到20萬之眾,這給已擁有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大唐留下了隱患。安史之亂前,全國只有10個節度使。安史之亂中,為鎮壓安、史叛亂,唐朝迫不得已,新封了好多節度使。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等等這些節度使都是那個時代的新貴,他們都保留有自己的地盤與軍隊。敢於與大唐中央叫板。

    而唐朝中央程控的兵力有限,這樣,難以對大大小小的節度使發號施令。

    長此以往,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大唐中央形同虛設,政令是一紙空文。於是,大唐江河日下,國將不國了成為了事實。2.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人口下降,生產難以恢復。

    安史之亂期間,持續不斷的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秩序。《舊唐書》可信度很高,依此記載:原本富有的京畿人口,到後期竟然不足千戶。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原來城鎮林立,商貿發達。安史之亂後,是豺狼野豬等野獸橫行出沒的方,少見人煙。

    生產力的三要素中,主要是人的要素。勞動力數量直線下降,導致了生產無法恢復。而統治階級為了維持原來富足的生活,又加重了賦稅,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使得社會的生產關係更加惡化。

    3.大唐的黨爭影響惡劣,也是大唐不能恢復安史之亂之前盛世原因之一。

    大唐到了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其實,類似的鬥爭開始於唐憲宗時期,前後持續了將近40年的時間,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

    牛、李黨爭是唐末宦官專權、唐朝沒落的體現!是大唐中央腐敗衰落的結果,也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

  • 6 # 歷史戰爭

    作為中國的大一統朝代之一,唐朝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那就是以安史之亂為節點,唐朝呈現出來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安史之亂爆發以前,唐朝欣欣向榮,締造了大唐盛世,舉世聞名;然而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朝卻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重現大唐盛世。

    可以說,安史之亂就像是一把尖刀一樣,將盛唐攔腰斬斷,以致於很多人提起唐朝,根本就不提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

    可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步伐並不算緩慢,從安祿山、史思明反叛,到朝廷將叛亂鎮壓平定,一共不到八年。然而唐朝在將叛亂平定以後,卻始終沒有重現輝煌,別說重現盛世,連像樣的中興都沒有出現幾次。這不免令人疑惑,到底是什麼,讓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一蹶不振呢?

    安史之亂的打擊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場席捲全國的內亂,給社會帶來了一次空前的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整個黃河中下游,幾乎都遭受戰火,這讓唐朝元氣大傷。

    可是戰爭的打擊是唯一的原因嗎?當然不是,中國古代大一統朝代發生大規模內亂並不是一件稀罕事,但封建王朝往往可以憑藉自身的體制,逐漸恢復元氣。唐朝被一次安史之亂給打擊的一蹶不振,就說明它的體制已經出了問題,喪失了恢復元氣的能力。

    其實,唐朝的體制問題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暴露出來,它們集中體現在兵制和將制上。唐朝初年以府兵制為主,官府徵發均田農民,閒時讓他們務農,戰時打仗。可是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到唐玄宗時期,均田制已經崩潰,農民們紛紛流亡,唐朝府兵制失去了賴以實行的經濟條件。為了緩解兵員的壓力,唐玄宗下令實行募兵制,在諸色徵行人和客戶中召募自願長住鎮戍的健兒。這樣一來,唐朝就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在將制上,唐朝設“節度使”一職。起初,節度使還只是管理邊地兵鎮的軍事,但是後來,許多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僅管理軍事,而且還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新唐書》中載:“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這樣一來,節度使便成了轄區內的“土皇帝”,連州刺史都成了他們的部屬。

    這種政治體制,勢必會導致藩鎮崛起。到安史之亂爆發以前,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但中央卻只有八萬。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失敗了,但是藩鎮還在,節度使還在。

    唐朝的統治者不是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卻無能為力。唐朝的軍人們已經形成了利益集團,他們不會允許朝廷結束藩鎮割據的格局。

    面對這種情況,皇帝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妥協,要麼宣戰。唐代宗選擇了前者,唐德宗選擇了後者,但他們都失敗了。代宗的失敗在於他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徹底剷除後患。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亂後,仍任歸唐的安史舊將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三人為節度使,並率所部駐於河北,史稱河朔三鎮。德宗的失敗在於唐朝積重難返,他又太過心急。代宗姑息餘孽,以致於河北成為割據勢力,德宗想要解決河北,但卻引起各地軍鎮的動亂,最終連長安都丟了。

    而這次失敗,又埋下另外一個禍患:宦官干政。德宗命禁軍“神策軍”討伐河北的河朔三鎮,但是軍中和各地藩鎮卻出現大量不聽調遣和臨陣倒戈者,以致於德宗大敗,長安淪陷。自此以後,德宗不再信任朝臣,他開始重用心腹宦官,讓他們轄制軍隊。德宗以為這樣就可以掌控軍隊,但他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舉動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皇帝本就只有神策軍這麼一支親軍,當他們將這支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太監以後,就再沒有憑藉了。掌控神策軍的宦官走上臺前,明目張膽的篡權,他們將穆宗、敬宗害死,文宗、武宗也被宦官挾制,沒有實權。這種情況持續了一百多年,在這期間的皇帝不是被太監殺死,就是淪為太監的傀儡。

    而且,這還只是內憂,唐朝還有外患。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朝廷從大量抵禦吐蕃的軍隊中調撥士兵,平定叛亂。吐蕃見此良機,大舉入侵唐朝邊疆,佔領了唐朝的大片地區,他們甚至還一度攻入長安,擁立了偽帝。

    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安史之亂。唐朝當初平定安史之亂之所以那樣迅速,是因為朝廷對割據勢力們進行了妥協,但有得就有失,快速平定安史之亂的代價就是藩鎮割據的隱患。唐朝解決不了藩鎮割據,還因此衍生出許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唐朝還能夠苟延殘喘一百多年已經屬實不易,想讓它重建大唐盛世,那是難如登天。

    參考資料:

    《舊唐書·郭子儀傳》

    《新唐書》

  • 7 # 盜德高點

    唐根本問題還是中央財政不足。

    1)北朝隋唐奪天下的模式其實都是貴族聯合體躲天下,王室的資源並沒有對其他貴族形成壓倒優勢。所以,中央財政一直就是不足的。

    2)王室兵源和稅源都只能依靠自耕農,越是打仗多了、天災了,自耕農消耗越大,王室的財政越緊張。反過來,自耕農破產的越多,貴族莊園的僱傭農就越多,貴族們的財源兵源就越多,對中央的離心力越大。

    3)都知道藩鎮有問題,但藩鎮也是中央財政不足時採用的一種低成本統治模式。不把地方承包給節度使,有點破事都叫你朝廷出錢出力管飯,你管得起嗎?

    4)安祿山壯大得那麼厲害,是玄宗昏庸嗎? 那是形勢所逼。 粟特人等西域移民已經在河北做大,人家有錢、有人、有比中央先進的武器、戰法,自然就要謀求勢力範圍,只能是自己人當統領。你派個外人去做節度使,能行嗎? 看看河北山西地區後來一直是突厥、粟特等異族地盤,就知道這幫人多麼強大了。 五代北宋,這幫人都是統治階級了。

  • 8 # 王一1974

    國家因為打仗把關中地區打爛了。經濟中心遭到破壞,人也死太多。原先制定的均田制,藩鎮制度適應不了社會發展。體制崩潰,人心不向唐,底下有了自立之心,朝延雖在勉強運轉,己江河日下

  • 9 # 搜史君

    唐朝一直是讓國人值得驕傲的朝代,即使在今天外國人將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街稱之為“唐人街”。

    大唐之始

    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周邊部落發自內心的臣服與唐朝交好,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從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算起,不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朝代是少有的,唐朝的版圖抵禦也是最大的,唐朝還是唯一一個不修主長城的朝代。

    唐太宗還被周圍的國家、部落稱為“天可汗”,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即使在征討敵國時,契丹等少數民族部落,自願被徵調,試問那個朝代有這樣的待遇呢?

    榮耀大唐

    唐朝不僅僅有“貞觀之治”還有“開元盛世”,整個唐朝在這兩個盛世時段是最繁榮的時期。

    當時的長安城就是那個時代的“國際化大都會”。

    整個唐朝的國民,身為唐朝的子民都是自豪的。

    還有一點可以看出唐朝的繁榮,就是“金器”“玉器”,這些器皿的製造水準絕對是超前的,金器的金含量也是極高的。

    《長安十二時辰》雖然是小說,但是其中描述的大唐西市、永興坊等等,作為交易場所,在前朝也是沒有過的。而且在古代都是有宵禁的,再來看看大唐盛世,夜市這還是有的,平時晚上沒事了還能出去浪浪。

    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唐朝的繁榮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

    繁榮之下

    大唐的繁榮之下又有什麼“看不見”的危機呢?

    每個朝代都有權力角逐,在唐玄宗治下大唐的國力達到了頂峰,俗話說:“盛極必衰”,唐玄宗改元“天寶”後,自以為自己治下的大唐已經沒有任何“危機”,開始放縱享樂,不問國事,這一國之主不問國事,結果可想而知。

    唐玄宗納楊玉環為妃,國事交給了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又專權,這樣的大唐能繼續繁榮下去麼?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史思明也響應起來,這就是歷史上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再無“大唐”

    安祿山、史思明十一月發動叛亂,十二月便攻入洛陽城,速度何其之快!“安史之亂”長達八年,大唐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

    說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因為唐朝在人們眼中一直是榮耀的象徵,即使安史之亂後唐朝還有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國祚。

    這一百五十年中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都叫“中興”,而不是“盛世”這兩個中興之間還有“甘露之變”,這樣的唐朝不是我們心中的唐朝,所以才會說“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 10 # 小龍女5505

    因為叛將奸雄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先後自立為王,他倆的謀反徹底讓大唐走向覆滅之路,也開啟了藩鎮割據、擁兵自重的惡局,大唐己名存實亡。所以有人認為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 11 # 再言春秋

    安史之亂是由唐玄宗時代開始,一直到唐代宗時代才完全結束。安祿山始判於公元755年,後來在安祿山死後叛亂曾一度平息,時隔不久已經投降的史思明又復叛,直到763年才完全平息。雖然安史之亂最終被平息,但安史之亂的爆發標誌著李唐王朝已經由之前的巔峰開始走向衰敗,最終走向滅亡。

    首先來說,安史之亂對李唐王朝造成的最大後果就是中央統治力的下滑。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李唐統治者統治能力的不足逐漸表現了出來,各地方節度使看到此情景後,雖然沒有像安祿山一樣直接反叛朝廷,但已經出現了中央王朝分庭抗禮的局面。也就是說,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割據勢力逐漸形成,只是表現的明顯與不明顯罷了。

    而另一箇中央王朝統治能力下滑的表現就體現在對於邊境地帶的控制。這一點有兩個具體體現。第一個安史之亂後邊疆出現動盪。為了平定安史之亂,中央政府將隴右、河朔一代的重要邊防力量調離其防地。造成了邊境的兵力不足,形成了防禦的空虛,少數民族勢力趁虛而入,佔領了大量的邊境地帶

    這也就引發了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李唐王朝連自己的邊境都無法完全控制,那麼之前他所控制的少數民族區域就更無法控制了。此消彼長,自從安史之亂後,隨著李唐王朝統治能力的下滑,少數民族的勢力開始興起。

    第二點就是一個國家賴以發展的基礎,也就是人,經過安史之亂後大幅度銳減。隨著戰爭的爆發,對士兵的需要也越來越多,能上戰場的人都被募兵了。而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殘在戰亂之下也無法生存。這一點我們從杜甫的《兵車行》中是可以看得出來的。除了《兵車行》這種文學作品的表現,在《舊唐書》中對此也有記載:

    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站嗥,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這是記載於《郭子儀傳》中的一段話,宮室焚燒十不存一,這個問題尚是統治階級的問題與百姓無關,但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就足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口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第三點,就是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面臨了嚴重的經濟問題。戰爭歸根結底打的還是錢。為了平息戰爭李唐王朝不得不加大軍費開支。不僅如此,因為安史之亂導致人口銳減,經濟蕭條,為了滿足朝廷的開支,中央政府加大了對人們的剝削。本來人口問題就已經銳減,而朝廷能實際控制的區域又大幅度減少。於是,封建統治者就把這些負擔加在了已經生存都出現問題的百姓身上。而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剝削,百姓們也開始進行反抗,雖然反抗最終被平息下來。但很多割據政權也藉此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而對百姓的剝削李唐王朝也沒有辦法妥善解決。

    第四點,那就是李唐王朝統治內部開始了黨爭。這一點其實在唐玄宗時代已經有了體現,因為唐玄宗晚年時代不思進取,而將權力下發給了大臣。於是大臣之間為了權力的歸屬,相互傾軋,失去了早已沒有了之前的“民主”之像。雖然最後隨著李林甫之死,黨爭暫時告一段落。但安史之亂後,藩鎮問題凸顯。而為了解決藩鎮問題朝中就出現了扼制藩鎮發展的派系,這些朝臣與那些背後有藩鎮勢力支援的朝臣形成了對立面,自此之後黨爭就沒有徹底停止過。

    第五點就是宦官勢力也隨之崛起。李輔國作為擁戴了唐肅宗與唐代宗,曾一度獲得了極大的權柄,《舊唐書》中記載:

    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以方握禁軍,不欲遽責。乃尊為尚父,政無鉅細,皆委參決。五月,加司空、中書令,食實封八百戶。

    僅此一段記載就可以看出李輔國當時的權力之大,雖然李輔國後來被殺。可自李輔國之後宦官勢力成為了權臣、藩鎮相抗衡的第三股勢力,一直影響著李唐王朝。

    雖然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還延續了其統治百年之久,中間也曾有過短暫的中興跡象。但安史之亂帶來的負面影響實在太大了,並非數十年就能夠解決的。

    也正是因此,安史之亂也就成為了標誌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李唐王朝在沒有了之前的繁盛景象,剩下的只是苦苦的支撐。

  • 12 # 大浪淘沙1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內藩鎮林立,中央政令不行!事實上,安史亂後中央能控制的地盤,或者說賦稅來源只剩長安洛陽兩京和江南八道,雖然在唐憲宗平了淮西那段時間有所改善,但基本格局沒變!這樣大的地盤,除去政府和皇族的開支,又能養多少兵,要不是出了楊炎這樣的理財高手,財政估計早崩潰了!

    唐朝的前一百多年跟後一百多年,除了血脈延續,根本就是兩個朝代!安史亂後的大唐,悲劇在於之前太過榮耀,幾乎所有人想的是恢復它的光榮而不是推倒重來,但條件卻不可能允許,就這麼半死不活地在宦官弄權、藩鎮林立、軍閥混戰和異族入侵中苟活了一百多年,直至把一切有可能收拾殘局的英雄人物都拖死,讓自己完全爛掉!

  • 13 # 歷史優選

    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從根本上打破了的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優越性,安史之亂之前,唐王朝繁華昌盛,萬國來朝,唐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謂是高高在上;而一場安史之亂,整個帝國分崩離析,唐王逃竄,民眾惶惶不安,疆域之外的其他王國趁機攻城掠地,唐人那種優越感再也沒有。古人說的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看唐人都曾經的自豪傲氣中被打落塵埃,只能低頭忍受這種屈辱,怎麼可能去承認這種屈辱。

    從政治上說,安史之亂前,唐朝是完全統一的國度,是世界的第一強國,是東方萬國的宗主。而安史之亂後,唐朝實際上是分裂的,時強時弱,只是名義上的萬國宗主罷了。

    從經濟上說,在財稅上,安史之亂前後,唐朝完全實行兩種不同的財稅體系,漕運和食鹽專賣成為唐朝中後期越來越重要的生命線。

    從文化上說,唐朝文化對中亞、西亞乃至於對世界的廣泛影響,安史之亂之後就戛然而止了。

  • 14 # 江城風景線

    唐朝衰敗原因很多而安史之亂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的爆發。唐朝開國前一百多年確實國力鼎盛,可是時間一久問題出現了。一是唐朝崇尚武力,這在開國時對待外敵時確實會讓自己一時強盛,但過於崇尚武力也導致了邊境的武將為了功勳不停發動對異族的戰爭,其實看歷史可以發現唐朝一直是四線作戰收復之後也是繼續再行擴張而不是穩定發展,這自然招致了那些異族的仇恨敵對,在唐朝國力鼎盛時他們不敢做什麼但一旦唐朝發生內亂自然就牆倒眾人推了。二是,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中央無力掌控,這在後來安史之亂以後不僅沒有消弱反而藩鎮勢力進一步擴張。而中央想要再進行集權肯定會招致各方反對,而且唐朝的門閥勢力也是相當強大,各門閥之間又是互相爭鬥中央根本沒有實力去管理藩鎮。因此集權也就不可能了

  • 15 # 見字如晤

    安史之亂後,唐朝還存在了一百五十年,可為什麼這一段歷史,卻被一筆帶過呢?

    安史之亂之前的大唐國富民強、萬邦來朝,整個大唐朝氣蓬勃、自信開放。而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遭到了重創,但是,也並沒有到一蹶不振的地步,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如武宗時期的會昌中興)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再無唐朝呢?

    安史之亂前,唐朝不但經濟發達,同時期周邊國家紛紛臣服,朝鮮、日本等國派來許多僧侶與學生來到長安、洛陽學習。儼然一副大國氣象。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這句詩很清楚的描述了盛唐時期的強盛局面。

    而安史之亂後呢?

    安史之亂對唐王朝生產力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人口銳減六成。對周邊地區的控制力也嚴重下降,丟失西域,河西走廊等要地。且內部藩鎮割據,時常宦官專權。(甘露之變就是因為宦官專權所導致的)很多時期民不聊生。

    而且,安史之亂之後政府開始重用文人,武人的地位大不如前。對整個民族的自信心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自此尚武之風不復存在,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也逐漸趨於保守。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不再開放包容,因為安祿山的造反,對少數民族的戒備越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開始烙印在了中唐晚唐的骨子裡。

    總體來說,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就是中唐及晚唐再不符盛唐時期的開放包容與強勢,不但丟失了中華文明當時建立的中心地位,而且還為後來的五胡亂華的局面埋下了禍根。

    盛唐強盛,而中唐晚唐時期也有很多精彩的歷史,一次次在關鍵時刻扶大廈之將傾,力挽狂瀾,雖說也有幾次“中興”之治,但盛唐氣象,再也不復存在。

  • 16 # 殘月枕夢

    1. 唐玄宗的噩夢

    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倪裳羽衣曲。

    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轄區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以“清君側”的名義在范陽(今北京)公開反叛中央政府。

    當前方緊急軍情傳到御前,唐明皇正和楊貴妃在華清池泡著溫泉,“怎麼可能?”唐明皇還有點不相信,雖然楊國忠一直說安祿山會反叛,但乾兒子安祿山向來忠心赤忱,他一直以為國忠只不過是為了和祿山爭寵,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安祿山會反。世事難料,當真相發生時,一切都枉然。

    因為歌舞承平日久,中央禁軍哪裡抵擋得住久居邊鎮的安祿山軍隊,在一些列錯誤的決定、指揮中,老將封常清、高仙芝被冤殺,哥舒翰無謂犧牲。安祿山的大軍不幾個月相繼攻陷了東都洛陽、西京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自己的美人楊貴妃也命喪馬嵬驛。

    京都淪陷,在以後的歷史中就是王朝結束的標誌,但唐朝並沒有隨京城的陷落而終結。因為藩鎮的存在,帝國被分割成大大小小勢力範圍,這些藩鎮擁有高度的財力和一定的武裝力量,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而唐以後的朝代,中央政府集中了國家幾乎全部的財力和軍事力量,一但京都淪陷,中央政府被摧毀,就很難再組織起來有力的抵抗。北宋因為汴京淪陷而完結,蒙古鐵騎進入臨安城宣告南宋滅亡,徐達進入大都大元壽終正寢,李自成殺進北京大明就滅亡了。

    唐朝衰落於藩鎮,也因藩鎮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當中央政府失去了對藩鎮財政、人事、民政和司法的控制後,藩鎮就變成了一個個軍閥政府。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權利實際上在一個一個手握實權的軍閥(偶爾有宦官掌握兵權)手中,無論是最初郭子儀還是後來的朱溫,皇帝只是形式上的代理人。

    所以,安史之亂以後的時代是軍閥的時代,誰的軍事實力強,誰就是大哥。

    2. 畫地為王

    大唐的皇帝在軍閥和宦官的操控下不斷廢立,皇帝成為一張掌握輿論的王牌,已經不是帝國的主人。沒有穩定的環境,社會就不可能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在水生火熱中,揭杆而起的農民起義在國境內四處爆發,以天子名義進行的征討,實際上是對土地和人民的重新瓜分。富家出生的落榜書生黃巢,因對帝國的怨氣,領導了唐末最大的農民起義。在對黃巢起義的剿滅中,成長起來一個新的軍閥團體,他就是以沙陀為主的沙陀軍閥。他們最早居住在今新疆準格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一帶,後因吐蕃壓迫東投唐朝,成為強悍的僱傭軍,他們的首領朱邪赤心,因為討伐龐勳有功,被授予振武(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節度使,賜姓李,擁有了一個新名字李國昌,李國昌的後代以及他們後面的沙陀團體成為主政山西,影響華北政局的主要力量之一。投機分子朱溫,本來是黃巢的得力干將,因為時局的變化,審時度勢,投靠了唐王朝,搖身一變成了討賊先鋒,最終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是事實上的皇帝,當他不甘心再屈居幕後時,便於907年在開封滅唐建梁。其他的節度使,本來也是各地方實際的統治者,名義上接受中央的管轄,現在朱溫滅唐,也就沒有了形式上的管理者,紛紛化地為王,在華北以外的地方各種小政權紛紛成立。南吳的創始者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前蜀;南楚的創立者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盤踞在北京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建立桀燕。一直世襲靖難軍節度使的党項族,統治夏州地區,成為此後建立西夏的根據地。在長城沿線以北則實際在契丹的控制之下。

    從安史之亂後,雖然李唐王室還在,大唐的稱號還在,但中央失去了對基層政治的有力控制,事實上政府的組織形式,發生了根本性地改變,政權失去了基層的有力支援,變成一個個割據的政府。

  • 17 # 雲霧還是大山

    人們的印象中的唐朝是基於演義得來,盛唐時期,名將,名臣報團,唐詩盛行,每一個都有著堪比現代流量擔當。安史之亂後,只有一個貴妃醉酒,一個四大美女讓人津津樂道,所以造成了這個局面。

  • 18 # 光明歷史科普

    安史之亂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的爆發。唐朝開國前一百多年確實國力鼎盛,可是時間一久問題出現了。一是唐朝崇尚武力,這在開國時對待外敵時確實會讓自己一時強盛,但過於崇尚武力也導致了邊境的武將為了功勳不停發動對異族的戰爭,其實看歷史可以發現唐朝一直是四線作戰收復之後也是繼續再行擴張而不是穩定發展,這自然招致了那些異族的仇恨敵對,在唐朝國力鼎盛時他們不敢做什麼但一旦唐朝發生內亂自然就牆倒眾人推了。二是,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中央無力掌控,這在後來安史之亂以後不僅沒有消弱反而藩鎮勢力進一步擴張。而中央想要再進行集權肯定會招致各方反對,而且唐朝的門閥勢力也是相當強大,各門閥之間又是互相爭鬥中央根本沒有實力去管理藩鎮。因此集權也就不可能了

  • 19 # 七點對七點

    唐朝大致分早中晚,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割據, 經濟凋敝,尤其是唐超名片_詩歌,沒了盛唐氣象,流傳少,後世自然感覺唐朝沒落。另一方面,老百姓對於這些沒落的王朝故事不喜歡,喜歡開創基業這一類的故事。

  • 20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安史之亂後,領兵大將遭皇帝猜忌,不再被信任,宦官卻逐漸掌握了神策軍的大小事務,皇帝身邊唯一的軍事力量落到了宦官手中。到了後來,直接掌握了皇帝的廢立。中央沒有什麼權威,各地藩鎮更加肆無忌憚,直至唐朝走向敗亡。所以說,君臣猜忌,弱幹強枝,上下相疑,是唐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華為釋出鴻蒙手機作業系統,國產軟體會支援嗎,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