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絕塵的時光

    齊國在東面靠海,物產富饒,所以自古齊國乃富庶之地,自齊桓公稱霸以來,齊國軍事經濟實力都在戰國七雄中名列前茅,趙國到了中期後,楚國,魏國兩個強大的國家已經不行了,秦國和齊國成了列國中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那麼就是這麼強大的齊國,怎麼會走向衰亡呢?

    秦國自古處於西部邊陲之地,既要防範東邊六國,又要防備北方義渠少數民族,被山東六國列為虎狼之國,其實在五國合縱抗秦的時候,齊國本可以盡全力聯合其他國家來削弱秦國,但是眼光太短錢,只知道瞄著宋國,而且滅宋國之後非但沒有帶來利益,反而被其他幾個國家敵視,成了五國的目標,差點滅國,這正是因為五國伐齊,使齊國一下子掉入了深淵。

    但是為什麼秦國多次被五國攻打都損傷甚小,而齊國就扛不住五國聯軍呢?一是地理位置的原因,秦國有函谷關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算來再多的人,只要守住函谷關就沒事,而齊國地處東部沿海地區,一望無際的平原,且物產富饒,這對五國聯軍來說,攻打齊國比秦國要容易,也更划算。

    二是而秦國自秦孝公以來,多次與北方少數民族征戰,軍事實力可以說稱為虎狼之軍不過分。

    再者齊湣王驕傲自滿,殘暴昏庸,齊國內部矛盾不斷,國內都穩不住,談何扛得住別國聯軍呢,所以齊國走向衰亡是必然的。

  • 2 # 填哥嗑歷史

    戰國中期,齊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桂陵馬陵兩次大戰中摧毀魏國,拯救趙韓兩國。還曾經滅了燕國,成為戰國七雄當中第一個滅掉另外“一雄”的國家。在垂沙之戰中暴打楚國,在函谷關之戰中聯合其他國家,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投降。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此時的齊國,威風八面,震懾四方。

    東帝齊閔王

    然而,不過短短十幾年之後,齊國在濟西之戰中一敗塗地,差點滅國。之後齊國在戰國曆史中默默無聞,直到最後不戰而降。

    齊國在戰國時候的歷史,就像過山車一樣,驚險刺激,最終直接下坡。

    那麼,齊國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像秦國一樣一路開掛呢?

    小甜甜認為,主要受四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個方面,是齊國的地理環境的影響。 齊國

    齊國地處山東地區,向前,是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背後,是茫茫大海。

    這樣的地理位置,給齊國發展工商業極大的便利。使得齊國的海鹽業和漁業極其發達。人們的經商意願濃厚,行軍打戰和發展農業的意願不強。

    所以齊國發展了所謂的“技擊”。殺一個敵人能獲得多少錢。這是戰國唯一給士兵發工資的國家。因為齊國富裕,有的是錢。

    這樣的軍隊,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但是遇到更多實物獎勵的魏武卒和精神激勵的秦國軍隊,則不是對手。所以魏國軍隊一向輕視齊國軍隊一向是有原因的。

    而齊國的地形平坦,雖然有利於交流發展,但是不利於防守。在面對實力強大的對手時,會面臨防不勝防的情景,因為齊國西面並沒有山河阻隔,敵人可以在任何一點發起攻擊。

    這一點跟秦國不一樣,秦國西北南三面的敵人不夠強大,主要敵人來自東面,但是東面有黃河天塹和易守難攻的函谷關的阻隔,東方各國要攻擊函谷關,會遇到較大的傷亡。

    這是齊國的地理劣勢。

    這樣的地理劣勢,直接決定齊國必須保持國力強盛。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但是,很可惜,齊國並沒有能夠這樣做。

    第二個方面,是齊國外部環境的影響

    齊國的東面,是茫茫的大海。齊國的西面,是強大的三晉。齊國的南面,是強大的楚國,齊國的北面,是相對弱小的燕國。但是,燕國也不是特別好惹的。

    所以,齊國除了跟周圍的強國搶宋國和魯國等極少數幾塊肉之外,基本沒有發展空間。

    但是,這幾塊肉由於地處中原,一旦齊國有所企圖,立刻會引起國際戰爭。五國滅齊就是因為齊國滅宋引起的。

    五國伐齊(後來楚國也參加了,實際上伐齊的國家有六個)

    而要保持強大的國力,又不至於引起國際聯軍的覬覦,就只有兩種方法。就是有齊國強大到不怕五國聯軍的實力或者齊國君主能有縱橫天下的能力。

    而很明顯,齊國並沒有能抵禦西方六國聯軍的能力。僅僅一個秦國就讓齊國頭痛了。

    所以,齊國君主的能力就很重要了。

    第三個方面,是齊國君主的能力良莠不齊。

    眾所周知,戰國初期,田氏代姜氏掌管齊國。早期的田氏齊國的君主,雄心勃勃,一心消滅姜氏勢力。

    等到田氏徹底取代姜氏的時候,發現齊國國力已經比魏國弱了,魏國成為威脅。所以在齊威王的領導下,齊國進行一定的改革。由於齊國基礎本來就比較厚實,所以不用多麼深刻的改革,齊國就富強起來了。打敗不可一世的魏國。

    齊威王

    接下來的君主,憑藉著齊國的國力,北滅齊國,東擊敗魏國,佔領宋國,痛擊秦國,還打敗了楚國。基本上把能得罪的國家都得罪了。所以最終引來五國伐齊。

    齊閔王

    而秦國不一樣,秦國擅長拉一些國家打另外一些國家,秦國也曾多次面對五國聯軍,但是都被秦國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化解。但是在五國伐齊的時候,齊國明知不敵,還是隻派軍隊硬頂。基本沒看到齊國君主用什麼外交手段化解。

    這是齊國國君能力下降的表現。

    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國君就更加碌碌無為了。齊襄王還能任用田單復國,雖然最後也猜忌田單,但畢竟是在齊國穩定之後,襄王之後的齊王田健,則是著名的昏君,信任奸相,對秦國不做防備。導致秦國長驅直入,滅亡齊國。

    齊國國君的能力,可見一斑。

    第四個方面,是齊國沒有固定的國策,沒有統一中國的雄心

    早期的田氏,一直想的就是奪取齊國的政權。奪取政權之後,齊國經過一段時間的韜光養晦之後,迅速多面出擊。西敗魏國,北滅燕國,南征楚國,西南方面,則是滅了宋國。甚至越過韓魏去攻打秦國。這樣無頭蒼蠅的亂打,除了把周圍鄰居都得罪了一遍之外,沒有得到更好的東西。

    田單復國之後,齊國的國策來個180度大轉彎,拒絕參與周邊的事務,跟虎狼之秦交好。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其他國家被秦國攻打,我正好看熱鬧。等到其國家滅亡了。齊國的末日就到了。

    秦一統天下

    而秦國不同,秦國的每一位君主都雄心勃勃,延攬人才,先強大秦國,繼而擊潰魏韓,吞併巴蜀,削弱齊國,繼而遠交近攻,消滅三晉與楚國,最終一統六國。國策之連貫,國君之野心,可見一斑。

    地理位置的缺陷,外部環境的惡劣,沒有穩定的國策支援,是齊國逐漸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但是,齊國衰弱的最主要原因,還是齊國後來幾位國君不是敗家子就是昏君。能力太差了。比不上人家秦國,七代雄主啊!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戰國初期的齊國曾經一度實力暴增,到了齊閔王時期其實力己經膨脹到了極點。而且齊閔王這個人好大喜功、目中無人,他依仗齊國的強盛,對周邊各國多有欺凌。使得周邊大小國家對齊國無不怨恨,在戰國七雄之中除了齊國自己以外,各國都欲削弱齊國,只恨尚未得良機而已。

    所以儘管秦國從遠交近攻的角度出發,為極力拉攏齊國,而向齊國提出了互稱東帝、西帝,秦主西方、齊主東方的建議。但是齊王迫於現實壓力,也只能是表面接受秦國的建議,而實際上不去執行!所以這個所謂的東帝,從來就沒有真正實際存在過。

    儘管齊國中還有不少頭腦清醒的能臣,在他們的勸諫下,齊閔王起初尚可以抑制自己的野心,儘可能收斂一些鋒芒,以免樹敵過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齊國的勢力範圍也日漸擴大,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所以齊閔王的頭腦開始發熱了!

    他競趁燕國“子之之亂”的有利時機,對其發動了近乎於全面兼併的軍事行動。雖然後來迫於燕國人的反抗,齊軍被迫退出了燕國,但是兩國之間的矛盾卻就此埋下了!燕昭王即位以後大力招賢納才,日夜謀劃以報復齊國為唯一目標!而這時齊閔王卻尚未意識到危險,他的驕橫、狂妄、殘暴作風是有增無減,許多賢臣都已沒有辦法在齊國立足了,齊閔王逐漸將自己打造成了一位桀紂那樣的暴君!

    就在齊國內部展露出危機,而外部的各諸侯國也對齊國的侵犯痛恨不已之時。燕國人抓到了機會:他們成功的遊說了趙、魏、韓三國與燕國結成伐齊聯軍,又用伐齊之利說服了秦國出兵組成了五國聯軍!而南方的楚國,在起初並沒有參加伐齊聯軍,而是釆取了觀望態度。不過就算這樣,以五國軍隊討伐齊國也是必勝的——齊國可沒有秦國那樣好的地理條件,秦國只要守住函谷關,則其他國家就無可奈何!但齊國卻是處於平原之上缺乏山川險阻,故易於四面受敵!

    在五國聯軍的協力攻擊之下,齊軍主力在濟水被打垮,齊國都城也被攻陷了。而燕軍則在樂毅的率領下,幾乎佔據了除莒、即墨以外的全部齊國土地,齊國幾乎因此而亡國——齊閔王的為人驕橫以及所執行的內政、外交政策的重大失誤,是導致齊國慘敗的主要原因。

  • 4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博弈就不單單是看彼此力量的強弱了。齊國雖然很強大,但要成功很難,其一,地緣因素決定齊國容錯率很低;其二,物產豐富,民不思戰。

    一、齊國的地緣因素

    中國歷史上,有從河北一統天下的劉秀,有從關中開創帝國的嬴氏家族、劉邦、李淵父子,有從中原河南之地稱雄的曹操和朱溫,有從四川、江東割據的蜀吳等政權,甚至有從南京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朱元璋。但是齊地,在戰國之後卻幾乎連割據政權都沒有,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恐怕有點宿命論的味道,但是地緣因素確實使齊國的容錯率變得很低,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

    實際上在戰國曆史上,因為齊國一直很富饒,齊國也一直是戰國數一數二的大國,不管是軍力還是國力都是很強盛的。但是五國攻齊,一次就把齊國打垮了。

    為何列國多次攻秦都以失敗告終,而攻齊一次就成功了?

    齊國北部只有一條很窄的濟水,東部只有一個泰山。一旦越過邊境線,齊國境內一篇平坦,一旦軍力不逮,敵人便可長驅直入,難以憑藉地利而防守。

    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老虎還有個打盹的時候,齊國不可能一直保持絕對的強盛。不管戰爭勝利了多少次,只要失敗一次,可能之前勝利果實全部泡湯了。因此,這樣的事早晚都會發生,而齊國只要被本土打擊一到兩次,基本上就會一蹶不振。

    在人力還不足以完全克服自然地理的戰國時代,地緣很重要,因此齊國天然存在著地緣劣勢。

    從這個角度說,齊國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齊國要成功只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一直保持邊境軍事上的壓制,但面對多個戰國並存的局面要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為何國富往往民弱?

    自從管仲開發了魚鹽之利以後,齊國一直是戰國之中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而歷史上往往有個規律,越是衣食無憂人民生活富有,往往不思武力;而越是生活得不到保證,往往容易訓練出強大的武力。

    如果我們橫向對比,會發現,齊國實際上是戰國七雄中內亂較少、本土作戰次數最少的國家之一了。

    秦國是遭受多國圍攻次數最多的戰國,楚國長期和魏國、秦國發生大規模的領土爭端,趙國多次王位繼承都會發生血腥的戰鬥,趙國和燕國多次在邊境發生數十萬規模的戰鬥,魏國和韓國地處中原,幾乎每場大戰都有它們的參與。

    而較少的戰鬥讓齊國士兵素質有所下降,一直引以為傲的技擊之士在日益優越的生活腐化下,軍力下降很嚴重,在五國攻齊和後來的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

  • 5 # 歷史笑春風

    齊國被六國聯軍打敗,險些亡國,這是它咎由自取。當然,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就是燕國。

    燕國被齊國滅亡過一次了,雖然在燕國人民的反抗下,齊國撤出燕國,但是齊國對燕國的倒行逆施使得燕國遭到了極大的損失。這使得燕國從燕昭王而下的君臣對齊國恨之入骨。

    為了報仇雪恥,燕昭王在奮發圖強之外招攬天下人才。以樂毅為首的一批傑出人才投奔燕國,為滅齊大業而努力。

    但是燕齊的實力差距太多,僅僅依靠燕國是無法滅亡燕國的。於是燕國君臣定下了讓齊滅宋,讓其師老兵疲,然後聯合天下各國共擊之的策略。

    宋國是個中等國家,他的君王想要圖霸,於是窮兵黷武,四處用兵。雖然它與秦國結盟,可遠水救不了近火。

    於是燕國派人勸齊湣王抗秦滅宋。早就垂涎宋國的齊湣王欣然答應。他先聯合幾個國家抗秦,在給秦國打擊後,便聯合魏楚滅了宋國。

    但是,滅了宋國之後,齊湣王沒有給魏楚任何好處,反而翻臉不認人,打敗了兩國軍隊,獨吞了宋國。

    這一來,齊國就犯了眾怒。而齊湣王還志得意滿,內攆賢臣,外樹敵國,還去周室問九鼎輕重,想取周室而代之。

    這個時候,燕國派人聯合各國伐燕。各國一拍即合。戰國七雄中,唯一一次六雄聯合攻打一雄的活劇上演了。

    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在樂毅率領下,在濟西一戰大破齊軍。隨後分兵掃蕩齊國,除了兩個城市未下外,佔領了齊國全境。

    楚國也藉口救齊,出兵佔領了淮上地區,殺了齊湣王。雖然,後有田單復國,可齊國自此一蹶不振,不再過問天下事物,直到滅亡。

    齊國的失敗主要原因是中了燕國的計謀。由於自己狂妄自大,使得戰國時期唯一一次合縱成功發生在自己身上。

    相比之下,秦國就謹慎小心的多。一旦有合縱跡象,秦國就會用盡一切手段進行破壞。它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以連橫對付六國。

    在對外用兵時,總是先以外交手段進行分化瓦解,對敵人各個擊破。這樣就使得自己免得遭到齊國的下場。

    齊國實力再強,它多年對外用兵,表面上強大一時,實際上是民窮財盡,兵疲意沮。再加上它又四處樹敵,要對抗整個天下,當然無力抵擋,沒有亡國就是萬幸的了。

  • 6 # 商文君

    ▲引言:

    戰國中期齊秦並強,齊國的孟嘗君率領聯軍大肆討伐秦軍,並攻下函谷關長驅直入,直指咸陽。迫使秦國割地賠錢,才班師回朝。齊閔王時期齊國更是達到鼎盛與秦昭王一度並稱東西二帝。

    然而到了戰國後期,燕昭王在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國也不甘寂寞加入聯軍)。激戰於濟西,齊軍大敗。樂毅率燕軍一路攻城落地勢如破竹,直搗齊都臨淄。並燒燬齊國宗室廟殿,奇珍異寶被掠奪一空,運回燕國。齊最後雖然復國,但就此一蹶不振,國力跟從前不可同日而語,直至為秦國所滅。

    其實秦強齊衰是治國制度的不同,法治與人治。法治終究還是人治要高階一點,人治要看君主實力,明君則強,昏君則弱。下面我們詳細看下兩種制度的不同。

    ▲我們先看下秦國當時代背景

    一、經濟:

    ①廢井田制度,井田制已經非常落後,嚴重製約生產力的發展,實行土地私有,允許開荒,土地可隨意買賣,破除了奴隸制下落後的生產力,促進了當時秦國經濟的發展。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田。在古代生產力低下,商品經濟落後。農業是立國之本,而大量的從商人員使大量勞動力不能從事農業生產。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法制保證了農業的生產,促進了國民糧食供應補給和社會穩定發展,為秦國的連年征伐提供了充足的戰略物質供應。

    二、政治:

    ①獎軍功,廢世襲,實行軍功爵制 軍功與爵位掛鉤,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使士兵有了奮鬥的目標,戰場殺敵毫無畏懼。新法規定不準私,既避免了秦國自身的內耗,又削弱奴隸主的勢力。經過變法,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被諸國稱為虎狼之師。

    ②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項律法雖然嚴酷,卻大大降低了秦國的犯罪率。當時的秦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見嚴酷的律法對犯罪有極大的震懾之力。

    ④推行縣制以縣為基礎的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且縣長官人事調配由國君掌控,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極大的削弱了地方貴族的權力。

    ⑤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清除傳統思想對新法的干擾,統一了國家思想。新法銘記於每個秦人的心中,溶於每個秦人的血液。

    ▲齊國的背景

    一、明君強國

    齊國,自田氏代齊傳到齊威王時,齊威王尊才,愛才,重才,破格提拔孫臏,鄒忌等,一時間戰國各名士紛紛來投。他規定有功者賞,有罪者罰,賞罰分明,他廣開言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獎勵進諫,齊威王時期的齊國在桂陵和馬陵之戰中沉重打擊了當時的霸主魏國,結束了魏國的霸權,也宣告齊國的崛起。到齊閔王時期,孟嘗君率齊魏韓聯軍攻下函谷關,迫秦割地求和,齊閔王與秦昭王並稱東西二帝齊國的強盛到極點。

    二、昏君誤國

    正所謂可盛極而衰,齊閔王后來好大喜功,征伐不止,不顧當時的外交環境毅然決定滅宋,導致數國聯軍伐齊,齊國迅速衰落。齊襄王更是能力平平,齊國不復強盛,齊王建坐視五國滅而不顧,樂毅伐齊齊軍大敗。次時齊國不再有強盛之力了。

    ▲結語:

    齊國強而後衰,齊國強在於人治,在於明君,秦是強於法治。小編個人認為國家治理最高境界是法治制度的完備,完備的制度和法治能最大程度的調動整個國家的力量。使民勤耕于田,兵不畏於戰。所以秦國經歷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兩代明君,透過商鞅變法,它從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法律制度,順應了當時的發展潮流。即使後來君主平庸但依法辦事,依律行政。秦國依然可以正常運轉,強大,直至統一天下。

  • 7 # 倔犟的蝸牛

    齊國的衰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齊湣王,此人好大喜功,貪婪宋國,目光短淺,被人離間。

    在位期間,使得人民不附,宗族離心,大臣不親,執政後期更是,窮兵黷武,民怨四起。

    第二,在政治上,齊湣王與田文爭權奪勢,造成國內統治者的嚴重分裂。

    齊湣王即位初,孟嘗君田文把持朝政,權勢顯赫,導致齊國人只知國有孟嘗君而不知有王,齊湣王甚是猜忌。

    公元前294年,田文暗中策動齊國貴族暴力劫王事件,事敗,田文返回封地,後又逃往魏國。在隨後的日子裡,田文為報被逐之仇,鼓動諸國聯合伐齊。

    第三,在經濟上,齊國施行的“遠攻近交”之策和三次伐宋,大大削弱了齊國的國力。

    西困秦,南攻楚,北戰燕,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齊國也只能掠奪一點財物而已,大部分利益和城池都被其他國家佔得,真可謂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隨後,齊湣王為得宋地,三次舉兵伐宋,導致國庫虧損,人民疲勞,兵員匱乏,國力、軍力遭到嚴重消耗。

    第四,在軍事上,齊國對外的軍事戰略長期以來都是錯誤的。

    齊國把目標一心放在地處中原膏腴之地的宋國身上,想獨吞宋國,而宋國卻是周圍大國都覬覦的富饒之地,就連遠在西面的秦國都對宋國的陶邑懷有野心。

    所以齊國滅宋,便導致了五國伐齊。

    同時,齊湣王為了一舉滅宋,抽調了齊趙、齊燕邊境的軍隊,造成邊備空虛,為燕國南下攻齊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軍事上齊國還兩次錯失弱秦良機。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楚、燕五國合縱攻秦,此時,齊國卻作壁上觀,沒有趁機來攻秦。

    公元前287年,齊國以“攻秦去帝”為名,號召齊、趙、魏、韓、燕五國合縱伐秦,只不過齊國伐秦只是幌子,暗地裡卻是為了吞宋。

    而此時的秦國,則在以白起為將後,四處占城擴地,增強國力。透過依闕之戰,將韓國和魏國打的再也對秦國造成不了任何威脅。

    第五,中了燕國的離間計。

    燕昭王即位後,一心要報仇雪恥,他採用郭隗的建議,廣招天下賢士,不久,蘇秦、鄒衍、樂毅、屈景等人先後來到燕國。

    燕昭王採用蘇秦“以弱燕破強齊”的策略:韜光養晦,屈身事齊;因勢利導,鼓勵齊國伐宋;派出密使,前往各國聯合反齊。

    同時,讓蘇秦親自使齊暗中活動,從而誤齊、弊齊,破壞齊國邦交。

    隨後,又以樂毅為將,秣兵厲馬,以備攻齊。

    第六,五國伐齊,差點覆滅。

    齊國一舉吞併了宋國之後,導致各國反齊情緒高漲。秦國率先採取行動,派蒙驁率軍攻取齊國河東九城,同時與韓王、魏王相會共謀伐齊,燕昭王也與趙王相謀,最後五國聯軍以樂毅為統帥,共同伐齊。

    五國聯軍與齊國會戰與濟西,齊將觸子一戰遁逃,達子戰死,此戰導致齊軍主力基本瓦解。

    隨後,樂毅率燕軍長驅直入,深入齊境,齊湣王出逃,被趁火打劫的楚將淖齒劫獲,不久被殺,強大的齊國由此幾乎被滅國。

    最後,雖然田單力挽狂瀾,復國成功,但齊國已泯然眾國矣,和秦國已經相去甚遠,至此形成秦國獨霸的局面,六國成為待宰羔羊。

  • 8 # 鹹魚談歷史

    一是齊國在長期爭霸中消耗太大,而秦國較少參與爭霸,儲存了實力。二是在齊桓公之後,齊國迅速就陷入內亂,綜合國力日益下降,同時與其他國家的矛盾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齊國長年累月陷入打仗之中,衰落是必然趨勢。

  • 9 # 豫章節度使

    當秦國秦昭襄王嬴稷和齊國齊湣王田地並立之時,齊國最為強大。但因為秦國的高超軍事和外交操作已經齊國的不斷作死,導致秦國不斷強大並最終一統天下,齊國從此被逐出戰國強國之列直到滅亡。

    此時,秦國徹底滅亡義渠國,並在伊闕之戰東破韓魏,斬首二十四萬;鄢郢之戰斬首數十萬,取楚國舊都郢都,迫使楚國東遷壽春;長平之戰斬首趙軍四十萬,重創趙國。還有修成都江堰,鞏固蜀地後勤基地地位,讓蜀地從此成為天府之土。

    而同時期,齊國齊湣王北面迫使燕國臣服,南面強取楚國淮北之地,西門迫使魏國割地,西南吞滅一時雄起的宋國。

    但秦國繼續奉行遠交近攻,拉一個打一個的戰術,各個擊破。幾次在反秦聯軍逼近首都咸陽和函谷關的情況下利用各國矛盾成功化解危機。同時,在必要時刻,也能退還所佔之地給韓魏,換取六國退兵以及韓魏的臣服。說白了就是軍事之外,外交搞得好。而且秦國地形,守住了黃河函谷,憑藉關中巴蜀之地足以自守。

    而齊國呢,齊湣王則是四面出擊,把周邊各國全部得罪了。而且其獨吞肥地宋國的行為引起了周邊各大國的不滿。宋國地處商丘,是交通要地。其國土上還有富甲天下商旅雲集的陶丘。因此,齊獨吞宋,讓齊國自身實力暴漲的同時,很快出現了消化不良。

    本來攻宋行動事前,齊國得到了楚魏的配合。畢竟肥肉大家一起分嘛。但事後,以齊國為主導的這次行動並未分給楚魏半點地,讓他們很不滿。看到齊國一下吞了這麼肥地,周邊的楚魏燕趙十分警覺,一起站到反齊陣營上來。

    而素來與齊國有矛盾(齊湣王父親齊宣王時曾借燕國內亂之際短暫佔領過燕國全境)的燕國,這時逮到了報仇機會。燕昭王派外交家蘇秦出使聯絡各國商議伐齊大業,並任用樂毅改革整軍。同時派蘇秦到齊國,宣誓效忠齊湣王,迷惑齊國,讓齊國派更多軍隊消耗在攻宋戰爭裡。

    此時,一旁看戲的秦國秦昭襄王也積極禍水東引,轉移各國對秦國的怒火,主動說要參加五國伐齊行動,並進一步退還部分侵佔的韓魏土地,換取五國信任。

    就這樣,在齊國齊湣王作死騷操作、楚魏趙燕四國驚恐不滿下、燕國處心積慮報仇情緒下、秦國積極禍水東引看熱鬧的綜合作用下,五國伐齊行動終於促成。燕趙聯軍南下攻破毫無防備的齊國北方,長驅直入。秦國和自己的小弟韓魏從西進攻,楚國從南進攻淮北,齊國全線崩盤。

    混亂中,齊湣王被楚國將領殺死,其子齊襄王田闢疆繼位,靠著田單火牛陣擊敗諸侯聯軍,保住了齊國。沒有田單,齊國可能此刻就被各國瓜分了。但齊國所佔宋國、楚國等地均被楚魏各國搶佔或奪回。齊滅宋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從此齊國衰弱,基本上再也不參與國際事務,直到被秦始皇滅國時都默默無聞。

  • 10 # 遊逛歷史村

    齊國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達軍事強盛,這些優勢反而促成他不願走出舒適區,不願改變自己。可以說,就是因為他相對於其他諸侯國的優勢太多了才促成了他的衰落。

    一,當時其他國家,都正在爭先恐後的變法圖強。秦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最終成為一臺無堅不摧的戰爭機器。魏國的吳起變法讓魏文候雄霸中原。韓國的李悝變法雖然沒有像商鞅變法一樣讓軍事力量陡增,但也足以讓周邊國家不敢侵擾它。楚國的變法也是吳起搞的,其國力之強盛讓秦國坐臥不安。還有趙國的胡服騎射更是影響深遠,收編少數民族,擴大國家版圖,勢頭直逼秦國。

    其實說齊國衰落也不完全正確,它只是停滯不前。但是周邊國家變法圖強,蒸蒸日上,天天都有新變化。而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不說是失去了艱苦奮鬥的精神,至少也是沒有了睜眼看世界的氣魄和胸懷了。

    這一點和清朝末期倒有幾分相似之處。老大帝國,居天下中央,地大物博,經濟繁榮,文化先進。一水之隔的日本正在全民努力拼搏明治維新,而大清朝卻為了老佛爺的生辰忙得不可開交。一個國家或王朝最繁榮的時候就是他開始衰落的時候。

    二,齊國的衰落和早期管仲的治國思想也有關係。管仲治理齊國四十年而促成霸業。在公元前7世紀那個時候,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地區還處於荒蠻時代,齊國卻在管仲的經濟干預下,第一次形成了系統性的國民經濟治理體系,在發展工商業方面吃了大甜頭。他放活微觀,管制宏觀。他搞經濟確實厲害。說他相齊四十年,倒不如說他是以經濟專家的角色搞活了齊國的經濟更準確。

    所以說齊國的富強不是像其他諸侯國一樣靠土地和農業,他靠的是工商業。所以齊國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的強烈願望。管仲不是商鞅,更不是吳起。他要的是國家的富裕,而不是以軍事力量稱霸天下。在當時那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時代,他採取了不擴軍不兼併的“和平稱霸”戰略,氣魄很雄偉,膽識很過人。可惜的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的國家通常被滅於野蠻人之手。戰爭是一股滔天巨浪,再穩固的經濟也會被沖垮。

    以上兩點我覺得就是最根本最能起決定因素的原因。至於說軍事戰略不清晰無條理啦,沒有很好的處理盟友關係啦,政治腐敗啦,還有沒有對秦國引起足夠的重視啦(就像大清國沒有重視日本的可怕野心),這些都是造成衰落的原因,可是卻不是根本原因。文化和經濟才是造成一個國家衰落的根本原因。

  • 11 # 金甲戰象

    齊湣王被涮了。[摳鼻]

    秦昭王給他扣個東帝的大帽子,蘇秦慫恿他吞掉宋國引起列國妒忌,樂毅為報滅燕之仇招五國兵力攻入齊境。只有包括都城臨淄在內兩座城池未被攻破,可見當年敗得有多慘!

    齊王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但周圍孟嘗君、蘇秦、呂禮像走馬燈似的在他跟前轉,口若懸河地陳列道理,我想他都被白糊暈了。[呲牙]

  • 12 # 城中村愛情故事

    首先,對於秦國,魏趙韓這三個國家都抱有與生俱來的敵意。如果齊國可以從中斡旋一番,說不定能有效削弱秦國的實力。不過,自從田氏代齊之後,尤其是齊宣王時期,居然沒有認識到山東六國結盟抗秦的重要意義。最終,其餘五個國家都失敗了,而秦國卻與日俱增的強大。換而言之,戰略眼光的缺失,決定了齊國實力的走向。

    其次,齊國不能寬容犯了錯的楚懷王,導致齊楚同盟完全破裂。而結果自然是齊國和楚國之間的鷸蚌相爭,隔岸觀火的秦國則坐收漁翁之利。

    再者,就是齊湣王短視和好大喜功葬送了齊國的國運。雖然齊宣王有嚴重的戰略失誤,但是他至少還是賢王,稷下宮學的優良傳統仍在,齊國的國運依然昌盛。但是齊湣王對內無法採納諫言,導致眾多人才出走齊國,對外在對楚、對六國攻秦問題上處理不當,前者喪失了重要盟友楚國,後者放過了重要對手秦國。尤其是最後的滅宋,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宋國雖然不大,但是是戰國最為富庶國家之一,幾座大城市和商業中心都在宋國,齊滅宋之後,秦昭王一下子感覺到如“泰山壓頂”,而其他諸侯則第一次有“齊如豺豹秦如親”的感覺,秦昭王一號召,有世仇的燕國頭一個站出來,三晉接著響應,浩浩蕩蕩的五國聯軍攻進貌似強大的齊國,而所謂的盟友楚國打著援軍的旗號也在最後乘亂分了一杯羹。至於後來齊國的滅亡,僅僅是因為第一他遠,第二他親秦,所以才是最後滅亡的。

    最後,齊國衰落本質上是地理位置的問題,無險可守,而秦國的地形超級優越,有四塞之固,因為地形問題,一次五國伐齊就差點毀了齊國。而秦國呢,依靠超級地形優勢躲過了數次五國的群毆,雖然被打敗,但是不至於像齊國受到那麼大的損失。

  • 13 # 東方京川

    齊國強而後衰,齊國強在於人治,

    秦國強在於法治。法治還是比人治要高階一點,人治要看君主實力,在於明君,昏君則弱。

  • 14 # 楚人讀史

    按照理來說。齊國也是非常強大的,可是後來的齊國之王。狂妄自大。四處得罪人,北邊,滅燕國。西南吞宋國,嚴重地威脅到了各國的利益和生存。加上覆國成功的燕國,一心想要報仇。結果被燕國聯合其他五個國家起來打了一頓。從此以後。後來的國王就對戰爭產生了一種恐懼症。慢慢的就放鬆了軍備的建設。這才導致齊國的衰落。後來秦滅六國的時候。齊國沒怎麼抵抗和韓國一樣就投降了。

  • 15 # 斷了絲連

    戰國中期秦齊雙雄,最終齊國在蘇秦的離間下幾乎亡國,從此一蹶不振,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剖析。1.秦國在秦孝公時期經過商鞅20餘年的變法,已經形成了很鞏固的法律體系(耕地法、軍功爵法、度量衡等),在戰國時期法制已經遙遙領先其它國家,這些法律的實施把秦國這架戰車的各部門進行了很好的排程,後再經過惠文王的連橫、東出政策秦國軍隊戰力得到了很大的訓練,幾乎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了,秦昭襄王時期能和秦國對抗的國家已經不多了,齊國是最大的勁敵。齊國在齊威王時期的整肅吏治使國力有了明顯提升,特別是它所開創的稷下學宮,為齊過輸送了大量人才,在孫臏的輔佐下大敗魏國,從而奠基了中期雙雄的格局,但齊國沒有進行深測的變法,還是以人治而非秦國的法制,這是它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2.秦國從獻公開始到始皇帝都沒有出現昏君,並且秦國有嚴密的法律體系,即便是平君依然能保持秦國不倒退;而齊國從威王開始,除了威王算是明君,其它君主就很平平了,沒有法制作為保證,平君當國的時候,國力自然就得不到發展。3.戰力方面:秦國因為有激賞制,幾乎叫全民皆兵,並且戰將雲集,如號稱殺神的白起,還有很多;而齊國沒有對普通士兵公平的激賞制度,普通士兵戰心不強,綜合戰力肯定不濟秦國。綜合以上分析,所以齊國必然戰勝不了秦國。

  • 16 # 依與夢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最強盛的時候對外外交和作戰失敗(湣王接連滅亡了宋國,打敗了趙魏韓,打敗楚國,引起了周邊國家猜疑與擔憂,燕國與齊有仇,藉機提議伐齊,秦國支援,並割讓給趙魏數十城讓三晉不用擔心後方的秦國),引來了五國攻齊傷及了根基。全國74城丟了72個,幾乎亡國。

    其次是戰後在昏君的帶領下,走錯了路。如果五國伐齊前,齊國是太激進,得罪了諸侯,那麼五國伐齊後,齊國就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過於保守,甚至可以說是龜縮。幾乎再沒有過對外戰爭,並且和秦國結盟,在秦滅諸國時採取作壁上觀態度,不做救援,這導致了:一方面,使齊漸漸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甚至引起了被滅五國遺族的仇視;二方面,使得齊國軍隊20多年沒打過仗,戰鬥經驗缺乏,軍紀渙散,戰意低下。

  • 17 # 笑語千年

    公元前221 年,繼趙楚等五國之後,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立國845 年的齊國終於被秦國滅亡了。這個一度被稱為“東帝”、能與秦分庭抗禮、且政治經濟文化均非常發達的東方大國,不但沒有完成統一全國的夢想,反而被它一直信任的秦國滅國,其教訓不可謂不慘痛。與不斷割讓土地給秦國換來苟延殘喘的五國不同,齊國從沒有割讓一寸土地給秦,所以齊國滅亡的原因與其他五國不同,它滅亡的原因正如蘇軾評價的那樣:“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五國既滅,齊亦不免矣。”

    在分析齊國衰落的原因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齊國強盛的經過。

    一、齊國是如何強大起來的

    齊國東臨大海、西接中原、北傍燕趙、南依徐淮。是連線華北與中原的紐帶,地兼南北之利,氣候溫和溼潤,境內土地肥沃,利於農耕,正如《史記》中記載的那樣:“齊帶山海,膏壤二千里,宜桑麻”,是一塊宜居的風水寶地。

    從遠古至夏、商的漫長曆史階段內,炎帝及其後裔在這裡創造了輝煌的東夷文化,它與黃帝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培育出了以齊地為代表的齊魯文化。

    自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於齊之後,採取了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尊賢尚功”的治國方針,齊國很快發展成為諸侯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特別是齊桓公時期,管仲為相,以愛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術治理齊國,實行“權有無,均貧富”的經濟政策,將齊人的民心聚攏在一處,為齊國的強大打下了基礎。

    齊國是一個非常早就重視農業生產的國家。管仲提出“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養桑麻育六畜,齊國百姓日漸富裕,國力也越來越強。

    齊國實行輕賦薄賦,“薄征斂,輕徵賦,馳刑罰,赦罪戾,宥小過,”堅持“尊老養老”、“慈養幼兒”、“救助幼孤”、“供養殘疾人”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使得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越來越強。這時的齊國也在齊桓公的領導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這時的齊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軍事強大,齊都臨淄居民眾多,以至“摩肩接踵”、“揮汗如雨”,是春秋時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二、齊國衰亡的過程

    齊宣王在世時,扶韓製楚,攻燕滅宋,合縱抗秦,使秦國“不敢窺兵于山東”。宣王死後,其子齊閔王繼位,齊國在這個昏君的領導下,開始走下坡路了。

    齊閔王時,秦國派使者到齊國,尊齊閔王為“東帝”,使得齊閔王特別膨脹,認為老子天下第一,逐漸變得驕暴、好色、好樂、窮兵黷武,不聽諫言。他中了蘇代“驕其君,勞其民,速其亡”之計,攻楚伐宋,不但使國力受損,還使自己四面樹敵,成為眾矢之的。

    (樂毅破齊)

    齊閔王十七年,樂毅率燕、趙、秦、魏、韓五國聯軍攻齊,齊閔王大敗,逃亡國外,最終客氣異國。五國聯軍攻佔了齊國七十餘城,還攻克了齊國首都臨淄,將齊國財富劫掠一空。齊國經過這一次嚴重的打擊,已經不復為強國了。

    公元前 265 年,末代齊王建登上了齊國的政治舞臺。這是一個胸無大志,懦弱無能,只會享受的國君,他重用奸臣後勝,陷入秦國遠交近攻的圈套,求得暫時的安寧。當秦國攻打五國時,齊國根本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坐視不理,幾乎從不發兵相救,坐觀勝負。

    公元前259 年,秦與趙對峙於長平,這是事關戰國最終走向的重大戰役。趙國向齊與楚兩個大國求救,齊國置之不理,連答應提供給趙國的糧食都沒有到位,致使趙軍在長平一戰損失了四十萬大軍,戰略的天平倒向了秦國。從此之後,山東六國,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齊王建)

    眼看著六國一個個的被秦國吃掉,齊王建還天真的幻想齊國與秦國是友邦,秦國不會對自己動手。直到五國全滅,秦將王賁的大[國兵臨城下之時,這才悔之晚矣。這時的齊國久不論兵,哪裡是強秦的對手?秦始皇為了減少秦軍的傷亡,派陳馳騙齊王建,答應他只要投降,秦國便賜給他五百里的封地。齊王建於是投降秦國 ,齊國滅亡。但是投降之後的齊王建被秦始皇安置在邊遠的共地 ,居處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不給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三、齊國衰亡的原因

    從表面上看,齊國的滅亡是齊王建昏庸無能,任用奸人,沒有戰略眼光,中了秦國“遠交近攻”奸計的結果,但將亡國的責任推給齊王建一個人,是不合適的,也是不公平的。齊國的衰亡,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齊國原來民風儉樸,後來隨著生產力日益發展,經濟建設卓有成效,齊國也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這時的齊國,丟掉了勤儉的民風,國民崇尚奢侈,“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無過齊者。”齊國人已陷入玩物喪志不能自拔的境地。這種奢靡之風的表現是國君不修守戰之備、百姓無爭戰之志,甚至在國破家亡的關鍵時刻,也沒有人敢出面振臂高呼,出來保家衛國。一個沒有血性的國家,敗亡只是遲早的事。

    (齊國官僚)

    經濟發展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齊國人過於追求經濟利益,“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這種只顧眼前利益、鼠目寸光表現在政治上,就是隻管自己國家沒有戰事就可以了,不從整個戰略局勢上去分析考慮,在其他國家受到秦國蠶食的時候,齊國只要戰火來燒到自己國土上,就袖手旁觀,甚至對其他國家的求救也置若罔聞。齊國上下都不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而重利的現實性又決定了他們當中多的是見利忘義、賣國求榮之徒。

    四、齊國衰落與齊魯文化的關係

    齊國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齊魯文化是齊文化與魯文化結合的產物。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

    齊文化有著光輝燦爛的務實性、開放性和包容性,重視教育,重視知識,這都是它的優點;但是齊文化也有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它是一種人治文化,帶有極大的隨意性,不太注重法制。這種文化的特點註定了齊國的興衰,與國君的賢明與否有著極大的關係。齊國首先在春秋時期脫穎而出,是因為出現了齊桓公、齊威王等幾位賢明的君主,是他們選賢任能,銳意改革,才使得齊國能夠稱霸中原。一旦這些賢明的國君去世,換上了昏君,國力便不可避免由盛轉衰。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是“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霸主,他一去世,國內便局勢動盪,國力大減,這就是很好的例子。

    齊國汲取了齊文化中尚功利的一面,但過於尚功利,使得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經濟的漩渦而無法自撥。只要有利可圖,國家利益都可以不管不顧。所以荀子說齊國是“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為歸”。特別是齊國以黃老之術治國,強調外法內道,順乎自然的無為而治,與當時的天下形勢並不相吻合。黃老之術並不是不好,只是它只適合在安定的盛世,才能讓人民休養生息,促進社會發展,在列國紛爭,誰的拳頭硬誰便有話語權的戰國時代,並不是治國之良策。而黃老之說又在齊國造就大大批喜歡把一切歸於上天安排的術士,他們帶動了整個社會只講究享受,追求長生的社會風氣,無疑是自我解除了武裝。

    齊國的國策隨意性比較強,缺少連貫性。齊國也曾多次成為合縱抗秦的盟主國,但每次都不能堅持到底,給秦國以致命的打擊。到了後期,又採取類似二戰前歐洲強國的“綏靖政策”,坐視秦國壯大,自己卻閉關自守,所以被秦國一一擊破。

    (齊魯文化)

    齊國本來是英雄輩出之地,但是齊國君王並不會利用,也不知道以軍功獎勵制度來激勵勇士,從而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所以齊人雖勇武,但只是一盤散沙,既沒有戰鬥到底的意志,又沒有協同作戰的能力。這樣的軍隊,是六國中“莫弱是矣”,齊軍的戰鬥力是六國中最差的,在敵人進攻時,又如何保證國家安全?

    我們今天看到的齊魯文化,實際上是在兩千年中與其他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而成的,與戰國時齊國的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今天的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它們與其他地域文化一起,構成了龐大的中華文化。當然,這與齊國的衰弱已沒有多大關係了。

    參考資料:《荀子》、《史記》、《管子》

  • 18 # 歷史裡的經驗

    戰國中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和兼併巴蜀等地,已經躍居為戰國第一強國,而齊國經過齊威王改革後國力日益增強,最後得以跟秦國比肩,秦齊成為當時戰國雙強,甚至還一度一起稱帝。那麼能與秦國並肩的齊國為何會衰落呢?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齊國衰落的原因。

    一,君主的失誤

    齊國開始衰落的開端就是君主的失誤,而這裡的君主就是齊湣王,齊湣王在繼承了一個強大的齊國後,決策的失誤,導致了齊國從此一蹶不振,甚至差點亡國。

    齊湣王繼位後,繼承了祖父跟父親的野心,想進一步拓展齊國,從而稱霸天下,在進攻魏國、楚國中都取得勝利後,齊湣王的野心越發膨脹起來,行事也更加大膽,將目標對準了大家都垂涎欲滴的宋國。

    宋國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條件,都吸引著齊湣王的心,宋國當時商業非常發達,經濟領先於其他國家,是戰國最繁華的地區,而且土地肥沃,農耕條件很好,齊湣王想如果能得到宋國,那麼齊國不僅擴充套件了邊疆,又提高了經濟實力和農業實力,隨之軍事實力也能進一步增強。

    所以齊湣王在越發膨脹的野心的驅使下,就不顧一切地攻佔了宋國,這時其他國家都有意見,聯合起來攻打齊國,齊國由於剛攻打宋國兵力還沒恢復,最後差點亡國,導致齊國從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強國之列,這就是齊國衰落的開端。

    這裡就是齊湣王的失誤之處了,他考慮不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長遠的思考能力,對當時的局勢分析的不夠。當時戰國趨於平衡之狀,而齊國獨吞了宋國後,國家實力增強,打破了戰國的平衡,給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壓力,這是各國聯合起來攻打齊國的因素,加上宋國是大家都想爭搶的,齊湣王一個人獨吞了,大家心裡肯定不樂意的。

    除此,齊湣王還有另一個失誤,就是剛愎自用,驕傲自大,不珍惜人才,導致齊國內部人才流失,眾叛親離,所以後來沒有賢才為他指明正確的道路,以至被蘇秦所矇騙。不僅如此,齊湣王還賞罰不明,在齊國生死存亡之際,將軍達子向齊湣王說多發些獎勵來鼓勵士兵,可是齊湣王拒絕了,導致最後連連失敗。

    所以,由於齊湣王這個君主的失誤,沒能對齊國做出正確的定位與方向,是齊國開始與強國無緣,逐漸衰落的開端。

    二,軍力的衰敗

    齊國之所以會衰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軍力的衰敗。戰國時期,齊國為了鼓勵士兵計程車氣,實行的是獎賞金錢的制度,如《荀子·議兵》所說“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然而這種制度實際上卻沒什麼用處,因為齊國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國家,大部分人民都很富裕,所以為了得到賞金要去拼命殺敵他們是不願意的,所以導致了齊國軍隊人數少,而且士兵士氣不高。

    其實這種制度真的不如魏國的魏武卒制度,至少獎勵土地人家會比較感興趣,也不如商鞅的用功勞可以換官爵的誘惑大,所以士兵獎勵制度不實際是齊國軍力衰落的一個原因。

    導致齊國軍力衰敗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齊國君主酷愛戰爭,導致窮兵黷武的結果。齊宣王的時候就趁著燕國內亂的時候攻打燕國,齊湣王繼位後更是四處征戰,幾乎沒有停過,而連年的征戰最後導致的就是處處樹敵,國力空虛,戰士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軍力越發衰敗。這種窮兵黷武在歷史上也是常見,比如天生神力的紂王和好大喜功的夏桀,都是喜歡打仗,最後導致國力空虛,兵力衰竭被別人趁虛而入。

    所以,由於齊國士兵賞罰制度不切實際,無法調動士兵的積極性,士兵人數不夠,齊國又連年打仗,導致兵力衰竭,軍力漸漸衰落。

    三,外交戰略失誤

    外交戰略的失誤也是齊國衰落的一個原因。齊國在外交上一直搖擺不定,經常變卦,齊國剛開始跟楚國聯合,並且在曲沃一戰大勝秦國,然而齊國並沒這樣一直跟楚國聯合下去。緣由就是秦國擔心齊楚兩個強國聯合起來對它造成威脅,於是派張儀去楚國破壞齊楚的聯盟,楚懷王被張儀矇騙跟齊國斷交,而且還派人去謾罵齊國,所以齊楚聯盟被秦國瓦解了。

    之後,楚懷王發現被秦國騙,一氣之下三次對秦國發起戰爭,然而都失敗,但是齊國記恨楚國的背叛,不去救它。由於齊國跟楚國聯盟的破壞,所以不再是秦國的對手,容易被秦國各個擊破,導致最後兩敗俱傷,這是齊國外交戰略失誤之一。

    之後,齊國又聯合韓魏攻打楚國五年之久,然而這時的齊國跟楚國之間還有其他小國,彼此接壤的土地面積較小,所以攻打楚國只是便宜了韓魏,齊國並不能兼併一點土地,所以只是徒勞浪費了兵力。所以,聯合韓魏,進攻楚國,這遠攻近交不能給齊國實際利益,這是齊國外交戰略失誤之二。

    隨後,秦國提出了跟齊國連橫攻趙的主意。齊國剛開始同意與秦國連橫,後來又改變主意合縱攻秦,然後這時的齊國國君齊湣王卻都只是想趁機會攻打宋國,也就是在與秦連橫和合縱攻秦都沒用心,所以在連橫跟合縱中都沒得到實際益處,反而最後被其他五國合縱攻破,差點滅國。所以,齊國在連橫和合縱中搖擺不定,都不用心,這是齊國外交戰略失誤之三。

    之後戰國後期秦國為了逐個攻破六國,採取了範睢的“遠交近攻”,跟齊國連橫。這時齊國已經不是強國了,自身難保,就接受了秦國的連橫。然而這時秦國勢力之大,野心之大,各個諸侯應該聯合起來,可是安逸久了的齊國,面對秦國一一攻破其他諸侯國,都不去相救,也不管他們,直到最後其他國家被滅,齊國也難逃厄運。所以,最後齊國跟秦國聯合,對其他各國隔岸觀火,不予救助,是齊國外交戰略失誤之四。

  • 19 # 龍火果果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力已到達巔峰。齊湣王意欲吞併二週,成為新的天子。可見當時的齊國已經強大的可怕。但是這一舉動使齊國遭到了各國聯軍的猛攻。

    戰國時期的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來實現齊國的政治改革。並且還擁有田忌、孫臏等著名的將軍。使齊國的軍事實力大增。並於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0年,兩次大敗魏國軍隊。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要不是秦國和趙國用重兵攻打齊國,齊國差點就把燕國給滅了。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齊國聯合韓、魏攻入秦國的函谷關,迫使秦求和。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王稱西帝,並派遣使者立齊湣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在蘇秦的勸說下,齊湣王稱帝沒有幾天,便復了王號。同年秦王也去掉帝號仍稱王。當時的齊國實力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各諸侯國,成為當時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超級大國。

    本來可以滅掉燕國的,卻聽信了蘇秦這個燕國的臥底去攻打宋國。雖然這個時候齊國是超級大國。可是這時它已經得罪了周邊的各個國家。使周邊的諸侯倒向了秦國一邊。這些國家和秦國聯合起來,組成五國聯軍參加了以燕國為主導的伐齊戰爭,最終導致了齊國的衰落。

  • 20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戰國時的齊國已經不是春秋時期的姜姓齊國,而是陳氏齊國。在春秋齊桓公時期,陳國的公子陳完因為國家內亂逃到齊國,並改姓田氏。田氏在齊國以小鬥收租賦,以大斗賣給百姓糧食,廣施恩德,宗族不斷強大起來,逐漸掌控了秦國朝政。等到田和時期,看到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晉國,不禁眼紅,在魏文侯的幫助下被周天子列為齊侯,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威王、宣王明君賢臣、實力雄厚,齊國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

    齊國是個沿海國家,有魚鹽之利,物產豐富。特別是經過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的治理,國力迅速強盛。與三家分晉、分則力弱不同,田氏完全繼承的是一個基礎夯實、實力雄厚的強大齊國。特別是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齊國實現大治,並擁有鄒忌、田忌、孫臏等戰國時期的一流人才。特別是威王時期,在孫臏的謀劃下,圍魏救趙,在桂陵大敗魏軍。戰國初期,頭號強國魏國被擊敗。秦國還沒開始商鞅變法,齊國“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齊國此時的勢力能夠號令天下。到了齊宣王時期,繼續任用田忌、孫臏等人,敗魏、破燕,在實力保持著對山東六國的優勢。特別是齊宣王時期,因為他本人喜歡文學遊說之士,在臨淄成立了稷下學宮,招致儒家、墨家、道家等各派人士,碰撞思想、研討學術,像孟子、荀子等都在稷下學宮待過,為形成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此時的齊國不論政治、軍事、文化均居各國之首。

    湣王好大喜功、狂妄恣肆,引來五國滅齊,一蹶不振

    齊國敗亡的種子其實在齊宣王時期就已經種下。在宣王時期,燕國發生內亂,趁機攻破燕國,殺死燕王。很明顯,齊宣王意圖吞併燕國,但當時齊軍在燕國隨意殺人、毀壞宗廟,惹得燕國反抗,不得不退出齊國。但也從此與燕國解下深仇。而到了齊湣王時期,齊國有威王、宣王的底子,實力相當強大。這時的秦國剛剛強盛起來,實力有限,為了抬高自己,同時也為了打擊鄰國,離間齊國與東方各國的關係,於是提議和齊國一同稱帝,是為東帝與西帝。也即秦國的地理位置偏西,所以秦昭襄王為西帝,而齊國則處在戰國七雄靠東的位置,因此齊閔王為東帝。這樣就和其他五國拉開了差距。這時,齊湣王並沒有看到秦國野心,直到蘇代勸諫他放棄帝號,討伐宋國。此時的宋國被成為桀宋,國君殘暴不仁。而且如果消滅宋國,就能威脅衛國的陽地,趙國的阿地以東地區,楚國的東國,開啟魏國的大門。於是,齊湣王放棄帝號,抓住有利時機,一舉消滅的宋國。但是,齊湣王只考慮了滅掉宋國疆域擴大,實力大增,但是卻忽略了自己獨吞了宋國這塊大蛋糕,已經引起其他五國的嫉妒。我們說,戰國的連縱、連橫,並不僅是對抗秦國,任何一個諸侯國一旦威脅到他國時,就可能成為其他國家聯合打擊的物件。齊湣王正是在不知不覺中範了大忌,成為各國眾矢之的。於是,各國頻繁出訪,尋找機會進攻齊國。在公元前284年,燕、秦、韓、趙、魏五國聯手伐齊,由燕國大將樂毅統一指揮。聯軍在濟水打敗齊軍後,其他各國各取所需,只有燕軍在樂毅帶領下繼續伐齊,一舉攻佔了齊國七十多座城,只剩下莒縣和即墨。這是的齊國基本上等於亡國,一蹶不振,從一流強國滑落到谷底。期間,逃到莒縣的齊湣王好不容易等來楚國的援兵,但也等來了自己的催命符,因為自己的狂妄自大,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

    田單復國,新君復立,齊國再無往日的輝煌和雄心

    在齊湣王遇害後,他的兒子被推舉為齊王,就是齊襄王。這時,燕軍圍困齊地一直圍困了五年,燕昭王去世,樂毅受到新君猜疑,逃到了趙國。齊國田單乘機用火牛陣大破燕軍,一舉收復齊國故土。但是,國土雖然恢復,但列國爭強的雄心,卻已經一去不返。齊國的外交政策“事秦謹,與諸侯信”由積極進攻,轉變為避戰自保,總之是兩不得罪。就在趙、魏、韓三國在秦國連年蠶食下苦苦掙扎之時,齊國見死不救、相安無事,放任秦國逐一消滅了三晉,等到秦國滅了五國後,齊國仍然心存幻想,至死不原抵抗,正是在這種投降的心理下,齊國軍民放棄了所有抵抗,秦兵進入臨淄,竟然沒有人敢抵抗,以致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接管了齊國。而齊國最後一任君王齊王建竟然被秦國活活餓死在了安置地。在齊湣王時期正是因為濫用武力,給齊國帶來滅頂之災;到了齊王建時期,又開始完全放棄武力,最終被秦國所滅,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最終逃不了滅亡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買了 kindle 的人,你們後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