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可以重來
-
2 # 阿巖說事
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觸犯舊的貴族利益。並對輕罪用重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
3 # 羅軍咋個說
這個就是所謂“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變法總會觸動一些利益階層,這就是樹敵了。時下罵老鄧的不也有嗎。變法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連坐,這就成了別人攻擊“苛政”的口實。變法有好下場的人不多,商殃不是唯一一個。做庸官,八面玲瓏官,就易受歡迎。當然,商殃慘死於自己設定的酷刑,也啟發任何變法者,修法要有度,不可過分。象現在,取消貪官死刑,能不讓人罵嗎,太過分了。菜刀實名制,也是被幹夫所指。
-
4 # sdqst聖殿騎士團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只是讓一部分人得到了好處。原先的利益既得者(舊貴族),失去了原有的一切,他們肯定是恨死商鞅的。
換成你我也是一樣的。打個簡單的比喻:有一家叫“秦”的公司,你是公司的老員工。不論你每天做什麼事,公司每月都往你銀行卡里打二萬塊錢,還給你上五險一金,還是終身制的。但是自從叫商鞅的新高管開始管理後,制定了從現在起不管是誰,沒有做出業績的員工,取消各項福利,你恨不恨他?
更重要的一點是,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把未來的秦王給得罪了。因而,在秦孝公死後,商鞅不可避免的落得屍首分離的悲慘下場。
-
5 # 強勢圍觀66149774
商鞅得罪了舊貴族,以前只是等著祖宗留下來的爵位即可,現在要憑軍功授爵那豈不是恨死商鞅了,但是統治一個大國又是強國光靠商鞅還不行必須有舊貴族的支援才能穩固,所以只能捨棄商鞅的肉體來平憤,繼續用他的法來治國了,可以說惠文王選擇了一條最好的路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有本事啊!
-
6 # 孫大聖
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是集權,即削弱舊貴族的勢力,強化王權。這種做法讓他不僅得罪了許多秦國的舊貴族,甚至連太子嬴駟也得罪了。商鞅不徇私情,依法治國,太子犯了事,教導他的師傅公子虔,也就是秦孝公的哥哥被他割掉了鼻子。還好有秦孝公不遺餘力的支援,變法才維持下去。
我個人認為,商鞅情商有待提高。他把法度看成是一塊堅不可摧的冰冷鋼鐵。殊不知,法理不外乎人情,法,也是用來管人的,更何況是在那個時代。法,制定得好固然重要,但是便於操作利於推廣適合震懾才是能長久執行的王道。上述觀點屬一面之辭,如有不妥敬請諒解!
-
7 # 月望與東山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商鞅是怎麼憑一介書生一路攀升,飛黃騰達的。
商鞅,最早時叫衛鞅,因為他是衛國人,後來被秦孝公封為商君時,才改稱商鞅。商鞅早年就喜歡刑名法術,但他離開魏國前往秦國,透過景監見到秦孝公時,卻準備了三套理論。
這三套理論分別是,帝道,王道,霸道。講前兩者時,秦孝公都是不耐煩的,不是因為帝道和王道不好,而是不合時宜。而且在戰國時代,每個諸侯都想在有生之年快速成長,建功立業,所以霸道是最好的選擇。
要實現霸道,就必須變法。在當時的諸侯國中,變法者強,不變者死。魏國因為首先變法,所以強於諸侯各國,但是各國緊跟變法,魏國又朝中無人,後來又被秦國迎頭趕上。但是在秦國內部,卻有身居高位者,為求一世安穩,反對變法,這些人中就有甘龍與杜摯。
商鞅跟甘龍和杜摯辯論,得秦孝公支援,最後勝出,並且推行新法。
商鞅變法有很多條,但其中有一條讓宗室十分厭惡,那就是王族宗室之中,凡是沒有軍功的,通通不得記入宗室名冊。這分明是要砸了部分平庸宗室的鐵飯碗。
而變法不久, 太子犯法。按新法而論,必須治罪。但是太子是秦孝公的兒子,將來要繼承王位的,治不得。但是商鞅卻換了個方式,懲治了太子的兩位老師,一位是公子虔,一位是公孫賈。
公子虔只是治罪,至於什麼罪,沒說。公孫賈受的則是黔刑。再過四年,公子虔又犯法,被處劓刑。
公子虔是宗室貴族,武功赫赫,公孫賈身居高位,兩人一個鼻子被割,一個臉被刺字,結果可想而知。從此他們倆隱退江湖,直到八九年以後,再次出現,聯手一擊擊倒商鞅。
商鞅在秦國變法,在諸侯國之中是最堅絕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數年之內,秦國迅速變強,與當年的老大魏國爭鋒,並且逼迫魏國搬離安邑,遷都大梁,從此魏國也叫梁國了。
功勞赫赫的商鞅因此被封為商君,權位僅次秦孝公,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深學刑名法術之道的商鞅,只知奮取,不懂身退。就當他人生已抵高峰之時,有一個叫趙良的給他說,你得罪天下的人太多了,最好將權利交出,歸隱山林,由此消災。如果還要繼續獨攬秦國政權,只有繼續激怒百姓,秦王一死,你的死期也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商鞅不以為然。
果然不出趙良所料,五個月後,秦孝公一死,太子接位,公子虔和公孫賈等所有當年被商鞅欺凌的人,紛紛起來向接秦王告狀。新秦王也是一位熱衷權術之人,他怎麼能甘願受商鞅擺佈呢,為了個人王位牢寵和內心愉快舒服,所以就趁眾人告狀之口,準備治罪。
商鞅聞風而逃,然而他得罪過魏國,魏國不接受他,他只好又跑到商地率兵造反,結果被秦國軍隊發兵攻打,最後被車裂而死。
總結一下,商鞅之死,是歷史的必然。
他為了秦國的千古功業,不顧個人安危,踩在他人的肉屍之上舔血前行。首先,甘龍,杜摯因他的到來,從此失勢;其次,公子虔公孫賈因他而奪位受刑;再次,王室平庸貴族因它而失去爵位;還有,秦國百姓因它得利,但也因此承受諸多不便,很多人也恨他。最後是太子,即後來的秦惠王不甘被這麼一個權臣左右自己,早想除之。
秦國合力之下,商鞅縱有千古功力,但能抵得住眾人圍攻麼,能有不死的道理?
-
8 # 坐古談今
許多人都沒想明白一個問題。“商鞅變法”的成功,如果沒有秦孝公地支援,他能成功嗎?秦國的老百姓是該聽秦孝公、秦公秦王還是商鞅的?
我們再問“商鞅變法”的根本是什麼呢?是以“法”作為一切人的行為準則。那麼,“變法”的結果的背後誰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呢?很顯然,是秦公、秦王!而不是公卿貴族和普通老百姓。
商鞅的存在已經傷害了秦公的威信,那麼,用“商鞅的法”制裁“商鞅”,誰也就沒有任何可以說的了。
首先,商鞅在變法過程中,以“法”制裁的人按道理說是很多的。因此,從權貴到民間,受到“法”的懲治的人可以說,每個秦國家庭的人都會有人受到懲罰。現在有的人會說,“法”好呀,但是“法”和“法”是不一樣的。
如果放在2400年前。“法”的制裁是用殘害身體、殘殺、滅族的手段,而被制裁只是因為工作沒完成或者怠慢等原因造成的。也就是,現在的“法”至多屬於批評教育,而在過去“法”卻是缺胳膊少腿、全家被殺。那麼,這種“法”下的老百姓會是誇他呢還是恨他的呢或是怕他呢?
老百姓不會思考那麼多的,你為國家做了多大貢獻。
權貴也不會思考那麼多的,因為每個人的背景是不同的。你讓權貴去與老百姓平等?在古代社會你不招人恨?
其次,“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強大,但是,古代社會強大、富強、富裕,國強民富、國強民窮、國弱民富、國弱民窮等這些詞語是不會懂的。加上“秦代”各項統計措施、政策,我們並沒有詳細地知道,只是大概其地知道秦朝的“法”挺狠。
秦國民間的生活有多麼好就很難說了,但至少比之前更穩定是肯定的。老百姓是很健忘的,而且老百姓只會為自己的生活生存考慮。對政策上乃至實際生活上幫助自己的人,頂多會在心理上感恩,為了有恩的人“造反”?可能嗎?而且在大部分人眼中,最有恩的是秦王、秦公而不是你商鞅。
-
9 # 張不叄讀秦史
“秦國人恨商鞅”的說法,可能來自《戰國策》: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這裡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恨”商鞅的人肯定是大有人在,商鞅變法中最受打擊的就是秦國貴族,史料稱,“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太子傅公子虔、公孫賈還受過肉刑,他們恨商鞅是有充分理由的。即使是平民,反對者也有不少:“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還有那些“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都被商鞅“盡遷之於邊城”,導致“其後民莫敢議令”。這一部分人對於商鞅被處死,應當是樂見其成的。
不過問題在於,這些貴族和被懲治的平民,他們在整個秦國的民眾中,能佔多大比例?還有那麼多人因為立功得爵而改善了生活,這些人如果也恨商鞅,是沒有道理的。
其次,換個角度理解,“不憐”並不一定代表“恨”,或者說程度遠較其為輕,更近於淡然處之、安之若素。之所以如此,是不是存在另一種可能:商鞅變法多年,奉公守法的精神已經深入秦國民眾的心底,在他們看來,即便是變法者本人觸犯了秦法,也不該有例外?如果真的是這樣,相當於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商鞅變法的成功。
當然,還有第三個可能:“秦人不憐”或許是掌握話語權的秦國王室和貴族對外的說法,並不能代表秦國的實情。不過這點沒有證據,只是推測。
-
10 # 華哥雜談
“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以來古代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變法,這套變法對秦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社會進行了一系列變革,把秦國從實行“井田”經濟制度的奴隸制諸候國拉上了戰時“法西斯”經濟的戰車。從此,秦國各方面一路騰飛,最後一統華夏,奠定中國大一統根基。
從國家層面來講,商鞅變法確實促進了秦國的強大,土地私有化最大限度的刺激了小農經濟的發展,軍功制極大的提升了全民好戰的基因。但是,從個人層面來講,變法嚴重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原來可以世襲的爵位,現在要透過打仗才能獲得。因此,商鞅成為貴族的眼中釘。對普通平民來講,變法後的秦國,一此服從和服務於戰爭需要,連年對外戰爭,百姓苦不堪言,耕種所獲主要用於戰爭需要,同時,為了讓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商鞅還限制平民從事工商業活動和人口自由流動。為了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商鞅透過連坐等辦法,嚴格控制社會內耗,且法度之嚴,令人瞠目。為了禁止民間私鬥,商鞅一次就斬殺了參與百姓700多人,執法的血腥程度前所未有。
因此,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貴族和百姓對商鞅恨之入骨,他們把商鞅變法帶來的個人損失完全怪罪於商鞅。秦孝公死後,繼位的泰惠文王為了迅速掌權,利用了上層貴族和民間對商鞅的仇恨,透過追殺商鞅並五馬分屍,立即得到了秦國上下的擁護,並很快掌控了秦國的政治局面。然而,他並沒有廢除商鞅變法,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秦惠文王繼續擁護和鞏固商鞅之法,並在其任內繼續推動秦國強大。
-
11 # 亮155498186
簡單的說,微觀恨,宏觀不恨。小處說得罪某些人。扮了後為秦王的太子的難看。太子即位後順應豪強,解自己心頭之恨,殺害商鞅。他在宏觀上知道商法對國家有利。所以商君己死,秦法未敗也。這正是秦王高明之處。裡外統吃,殺了商鞅解心頭之恨,這是小處,秦法未敗,這是大處。面子裡子都有。商鞅有必殺之處。
-
12 # 徐元貞
秦國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人,就算是一個人,還有個幼年,青年,老年時期,不同階段的心性不同。孝公時期的秦國,被山東六國藐視,是六國不放在眼裡的一塊順手就能滅了的地方。六國分秦,並不是經過六國慎重地開會決定的,這場大會的主旨是魏王炫富,順便邀請其他國家來魏國做個客,當然路途遙遠,來一趟也不容易,不能空著手回去,所以順手把秦國分了,權做禮物。秦國作為一個侯國,受到如此藐視,窮到如此地步,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國難當頭,但凡能夠幫助秦國富強的辦法,但凡有一線希望,舉國上下都願意生死追隨。商鞅在這種情況下來到秦國,商鞅也正是看中了秦國此時的情況,便於開展改革,所以入秦。而孝公的兒子嬴駟接手秦國的時候,已經不是幼年時期的積貧積弱的秦國了,秦大出於天下,儼然有稱霸之勢。是一個有熱血、敢闖的青年秦國。對於昔日的老臣,只覺得礙手礙腳。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孝公不再,商鞅也就不能像以前一樣行事了。嬴駟幼年作為太子,被商鞅差點殺了,最終讓步為放逐鄉野,試問六國哪國太子受過這種恥辱。這是深埋心底的怨恨。作為當政者的嬴駟也知道,商鞅的時代已經過去,自己將會有新的臣屬,開闢新的時代。私仇加上不算是公憤的公憤,已經掌權的嬴駟造勢殺箇舊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
13 # 王朝的廢墟
其實恨商鞅的應該是秦國的舊貴族們,畢竟商鞅變法直接動了他們的蛋糕,在秦孝公在世的時候,他們都在想盡一切辦法抵制變法,何況秦孝公去世之後呢?這種反攻倒算的事情,歷史上發生了太多,不足為奇。
比如秦惠文王的兩位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前者是秦孝公的大哥,後者是當時的權貴,但即使地位尊貴如此,也因為太子犯法,被商鞅處以刑罰。很遺憾史書上沒有說太子犯了什麼罪,但商鞅為了推行新政,在那種情況下必須出處理太子,但又不真正的依法辦事,畢竟太子是儲君是未來的國王。所以他自己對法律進行解釋,找到了一個他覺得最為妥當的處理方式,即找人替太子受罰,而這種倒黴的事情最終就落到了公子虔和公孫賈的身上。換做是任何人,恐怕都會對商鞅恨之入骨吧。
所以當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秦國舊貴族開始清算商鞅,在這一過程中,公子虔扮演了聯絡者和告狀者的角色。而對於秦惠王來說,當時已經權傾朝野的商鞅,是他統治極大的威脅,也很願意借這個機會剷除掉這個威脅者,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只殺掉商鞅卻不廢除商鞅頒佈制定的那些制度的原因。
至於普通的秦國百姓,他們對於商鞅有感激之情,畢竟他們這些普通人也有機會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爵位。當更多的還是恐懼吧,畢竟商鞅制定的那些法律太過苛刻,執行法律也太不近人情。所以商鞅出逃,沒有任何人敢收留這位給貧苦大眾帶去平等機會的變法者,這確實挺尷尬的。
-
1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商鞅和秦國就是這種關係。咱先以商鞅的角度而論,商鞅的變法,以往關於法家的所有論述其實都忽略了一點,那便是政治權力上的分權制,即秦王“統而不治”,商鞅作為事實上的秦國“首相”實際掌握國家權力。正是因為這種授權,商鞅才得以全力推行新政,即便是貴族大臣紛紛反對也無法阻擋。
但這種權力分配,實際上是不穩定的。因為商鞅的權力來自大王,而非國會,一旦大王改變主意,或是大王換人,商鞅的權力便遭到了顛覆性的威脅。
這是其一,但不是全部。再看商鞅的變法內容,他實際上是把秦國打造成一個“強勢軍國主義政權”,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要犧牲若干階層的利益。
第一個遭遇犧牲的,便是秦國原本存在的貴族階層,他們原本是與秦王一起分享這個國家的,現在沒有了,一旦對秦王的法令表示不同意見,他們便遭遇商鞅的雷霆重擊。
第二個遭遇犧牲的,是秦國的底層大眾,他們首先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原本可以做農民、士兵、商人,但現在非農即兵;其次他們失去了和平的可能,原本他們可以安寧到老,但現在必須上戰場,固然有可能立功受賞,但更大的可能是送掉性命。
而獲利的,自然是秦國的強勢崛起,也包括商鞅個人的權位高升。
所以,整個商鞅變法,獲利的三方其實是:秦孝公(最大,但只能保留統權,治權歸商鞅)、商鞅(其次,享有治權,但不穩定)、庶民(最少而且可能付出生命)。咱們以秦王的角度論,新一任秦王,也就是秦惠王,他最初顯然只看到了後者(商鞅因為變法而權力過大),而沒有看到因為變法而強大這個更重要的事實。在一登上王位之後,他便急著對商鞅下手——秦王終究還是認識到了商鞅變法對自身的好處,所以,最終沒有廢除新法。但,不完全廢除新法不等於尊重商鞅式的權力分配製度,到了後期,秦王一手抓、李斯靠邊站的特點便暴露出來,最終李斯便斷送了自家性命,當然那已是秦朝了。
以秦國的國民論:實際上,商鞅變法最大的受害者,在秦國而言,還是百姓。以軍功爵而論,因為長期的戰爭需要,秦國人大批次地加入軍隊,其中一小撮立下戰功者確實得到了封賞,但另一大部分呢?他們其實是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而一無所獲。
不要以為秦人好戰就是個個不要命,假如秦國是遭遇其它六國入侵,那麼秦人應徵入伍,是符合大眾利益的。但征伐六國送掉性命,獲利的僅僅是秦王及將相而已,關秦國的老百姓什麼事?然而因為商鞅變法的強大監視體制,秦國的國人即便是不願送死,也得高高興興地去送死——由此看來,秦國的百姓在內心深處恨商鞅是普遍心理,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商鞅最終遭遇捕殺之際,沒有幾個秦人會出來保護商鞅,因為在秦人看來,商鞅就是個惡魔而已!
所以,歷史之上,商鞅的死,沒有一個秦國人會為他喊冤,真正有人給予他好評,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事了(此時大家都忘記了殘酷,只覺得新法讓秦強大,呵呵,國人確實是健忘的)。
-
15 # 泉城荷柳
之前看過一本《中國是部金融史》,裡面提到過商鞅變法使秦國大量勞力從軍,能出去打仗就不在家種地,在農業社會,在家務農的都是老弱婦孺,能動的男子全上戰場了,因為軍功的誘惑太大了,所以秦軍戰力極強,但打仗沒有不死人的,古代交通也不發達,不可能今天在打仗,明天就回家收麥子,那時候沒有機械,產量也不高,很多地都收不了,有點竭澤而漁的意思,繼續下去,農業,經濟,都要崩潰了,很可能自己就先完蛋了。
同時,這對除軍事外的人都不是好事,自然勢頭過了之後就被圍攻了!
-
16 # 溫柔的狼25192681
劫掠既得利益集團的財產分給別人,當然有人恨,問題是恨他的人掌握知識話語權,愛他的人大字不識,所以後世臭儒以為他不堪問題結果就是,不堪的他統一中國,結束二三百年戰亂,誰有他功勞大
-
17 # 超然視野
並不是秦國恨商鞅,而是商鞅變法後徹底將秦國之前的國家運作系統中的那些既得利益者人的利益剝奪了,秦商鞅變法之前基本上是氏族管理地方,氏族然後效忠於國王,國家基本上的中基層管理全部由他們來決定,但不同的氏族往往會有不同的利益取向,經常性的造成彼此衝突,國家不容易形成合力。
這些人才是恨商鞅的主要群體,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喪失了有效的庇護,而那些被商鞅變法剝奪既得利益人當然會借而發力,所以商鞅最終還是北自己定的秦法而殺死。
但在秦國國內,由於變法對中下層的上升之路做了晉升約定,這些人有機會獲得人生的高的爵位,因此雖然商鞅身死,卻為秦法的穩定延續做了背書,所以秦國在整體上還是非常尊重商鞅的!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商鞅不是歷史上第一個搞改革的,但絕對是歷史上第一個搞改革搞得最成功也最徹底的。因為商鞅的改革,秦國得以從戰國諸侯中脫穎而出,為最終戰勝其它六國,鋪設了一條堅實的道路。
(商鞅)
但是這樣一個為秦國帶來絕大好處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他的兒子秦惠王給殺掉了。奇怪的是,秦惠王殺了商鞅,但並沒有廢棄商鞅的那些改革措施。這使得秦國能夠繼續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狂奔。最後經過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到秦王嬴政的時候,量變終於轉換成了質變,秦國終於實現了對六國的統一。
那麼,既然商鞅的變法給秦國帶來滾滾紅利,秦惠王也認識到這一點,他為什麼還要殺掉商鞅呢?
先說秦惠王不廢除商鞅實施的變法的原因。
商鞅的變法,尤其是第一次變法,主要包括三點:一是施行連坐,二是獎勵軍功,三是重農抑商。
第二條和第三條,也就是實現了全民皆農,全民皆兵,這樣做,就讓秦國集中精力搞生產,集中精力搞軍事,自然也就讓秦國變得富有,強悍。
(秦孝公)
當然了,這兩點也不是商鞅的首創,戰國時期的其他改革家,包括吳起、李悝、申不害等人的變法,大致也就是要實現這個目的。但是商鞅除此外,他還有更可怕的東西,就是他實現了秦國的國家主義。尤其是第一條,連坐法,你一個人的行為,不只是你的,還是你左鄰右舍的。你犯了法,不只是你要受懲,你左鄰右舍都會受懲。也就因此,商鞅變法鼓勵告密,也強迫告密。所有的人都沒有秘密,所有的人都不屬於他自己,小而言之,你是屬於左鄰右舍的,大而言之,你是屬於整個國家的。商鞅的這一條,用高壓的手段,把整個秦國人壓成一塊,強迫捆在一條戰車上,因此使得秦國強大無比,無往不利。你說,除非秦惠王是傻子,否則,他怎麼會改變商鞅的措施呢?
但就算秦惠王認識到商鞅變法的絕大好處,他肯定也是要殺商鞅的。
第一,秦惠王必須要透過打擊商鞅,來消解秦國人的怨氣。商鞅因為強力變法,已經讓秦國積累了太多的怨氣,積累了太多的負能量。這些負能量必須要找到一個釋放的視窗,否則,國家很可能產生新的暴動。而商鞅就是一個最好的出氣口。處死商鞅,讓秦國人,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把所有的怨氣出在商鞅的身上,覺得這一切悲慘都是商鞅造成的。只要商鞅被殺掉,仇怨就報了。誰還會再想著新法的對他們的傷害呢?為什麼秦惠王殺死商鞅後,還要把他的屍體帶回咸陽去,五馬分屍?這就是故意做給秦國上下看的,讓他們覺得解氣的。
(秦惠王)
第二,秦王必須要透過殺死商鞅,來轉移權力格局。商鞅因為變法,秦國的權力格局已經實現了巨大的轉變。以至於天下人都知道商君,不知道秦孝公,更不知道秦惠王。如果秦惠王不殺掉商鞅,那麼,整個國家肯定最後就會變成商家的。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不是沒有過。晉國國君曾經那麼強悍,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晉國最終被三個正卿給分了,為什麼?就是因為權力轉移到正卿身上了。魯國也發生過這樣的事。燕國的燕王噲還不得不把王位讓給宰相子之,若不是後來動亂,燕昭王復國,燕國就改姓了。事實上,秦孝公死的時候,就曾對商鞅說過,要把位傳給他。秦孝公未必是真心,很可能就是試探商鞅的。在這種情況下,秦惠王想做大,怎麼可能不處決商鞅呢?
所以,表面看來,商鞅被殺,是他作繭自縛,是他太過張揚。實際上不管他張不張揚,秦惠王都要想辦法處決他,這與他變法的好壞沒有任何關係。
-
19 # chanton
恨商鞅的都是利益受損的貴族。不過之後秦惠文王依然堅持商鞅變法,可見這個繼承人還是明白變法正確性。但為什麼非要處死商鞅,是惠文王做太子時,與商鞅結了樑子,背後又有舊貴族撐腰,就殺了商鞅。
-
20 # 會死啊哄你啊
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裡好像有這樣一句話。任何政治鬥爭說到底都是為了獲取權力!我覺得,是因為商鞅本身具有太大的權力,導致他人的覬覦!而只有他死亡了,才能將權力完全的空出來,留給其他人分割!因為只有死人才不會阻礙他人毫無顧忌的獲取權力!
回覆列表
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恨?利益損失大,才恨。其次,誰恨商鞅。自然是利益損失大,或被商鞅擋了路的。所以,不好說商鞅被秦國恨,而是問他被秦國的哪些人恨?歸根結底,一場權力之爭罷了,與秦民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