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兀鷲兀鷲

    黍我瞭解的不多隻知道在山西大同附近有產;去皮後稱黃米。黃米比小米小一點粘性可釀酒包粽子;磨粉後可做油糕。

  • 2 # 奮鬥在京都

    黍在我國糧食歷史上曾經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很多文學作品也描述了黍,但有些朋友可能仍然不太瞭解這種作物,先簡單介紹一下。黍起源於我國,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一度是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主要糧食之一,至今仍有廣泛的種植。黍又稱糜子,煮熟後有粘效能釀酒,也有稱軟米。

    “五穀豐登”這個成語,大家都聽說過吧,五穀的說法有很多,有說是大豆、麥、黍、小豆、粳米,也有說是稻、黍、麥、稷(讀音ji)、菽(讀音,shu)的,但是不管哪一種說法,這其中都有黍(讀音,shu),由此可見,“黍”在古代糧食作物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如今黍卻同小米、大豆、高粱一樣,成為了我們的雜糧或者副食品,為什麼呢?

    尤其最近國家正在努力推動馬鈴薯成為我國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後的第四主糧,要知道馬鈴薯在16世紀左右才傳入我國,那麼自古就在我國糧食作物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黍為什麼沒有成為主糧呢?

    這首先要從主糧的基本要素說起,筆者認為,一般來說,要成為主糧必須要具有幾項基本功能:

    一是營養要豐富二是產量要可觀三是味道要可口四是種植要簡單五是加工要方便

    水稻、小麥自不必說,玉米口味稍差但勝在其產量和種植簡便,適應性廣;馬鈴薯的口味趕不上小麥、水稻,但優於玉米,產量也很高,弱勢在於大眾的口味和菜品;黍、小米、大豆、小豆、高粱這些作物的營養、口味和加工儲運這方面都不錯,適應性稍差,並有一個致命傷:產量,黍的畝均產量甚至沒有小麥的一半,在糧食安全第一位的今天,黍是沒有可能成為主糧的。

    我的觀點與您一致麼,如果您覺得還有幾分道理,請別吝嗇您的“贊”哦!

  • 3 # 觀省了

    黍招雀,易倒伏,種子易散失,多切穗,地塊小,難機器收割。產量低,市場小。種一季要鋤草鬆土間苗三次,把農家老頭累的要死。兒女進城打工不讓老人種,老人除了自己吃小米或用穀子換點生活費,再加熟人催著要,也真幹不動了。

  • 4 # 科學探索怪談

    首先說一下,黍子是這樣的。你上傳的圖片是小米,不知道你是不是從農村來的,九幾年的時候東北農村像大豆,高粱,小米,黍子,玉米,小豆啥的還都種,一年也不用買糧食,自給自足。後來隨著玉米的產量和價格走高,現在家家戶戶全部種玉米,最近,玉米價格走低,現在村裡人連地都不想種了。

  • 5 # 小七71693501

    我只知道山西東部,河北西部,蒙古南部吃黍子糕,又叫黃糕,每年過年必須有油炸糕,至於為什麼沒有像白麵,大米成為現代人主糧的原因,主要是產量低,地域性強。糕在我們這裡可是快餐,一份糕一份菜解決一頓飯!

  • 6 # 二手文學家

    黍之所以現在種植越來越少,不僅僅是黍,現在種雜糧的基本都很少,原因有以下幾種:

    1、雜糧產量低是主要因素,目前南方大米,北方小麥,經過各種雜交後產量上去了,經濟效益高,而且符合多數人對主食的口感需求。

    2、玉米南北都能生長,且對田的要求低,適應性非常強,畝產在目前農作物裡最高的,可食用可做飼料酒精原料,經濟效益高。

    3、雜糧(谷、黍、高梁)主要是產量低,做成食物後口感不能被多數人接受,有強烈的地域性,而食物加工複雜,不像大米麵粉那樣加工方便。

    4、除少量自給自足的外,受上述諸多因素影響很難作為商品糧流通。

  • 7 # 邪惡的條頭君

    我們這邊叫粘蜀黍,大米對應糯米,小米就對應黍。黍種的地方比小米要求還高,產量還低,一般都是包粽子才用,現在糯米有的是,就沒有人種黍了,黍和小米一樣,快熟的時候有很多麻雀去吃,很煩人。還不能機械化成批次種植,回報太低。小米都沒有多人種了何況黍乎?

  • 8 # 忘記了季節的風

    黍的產量低,種植和收割均需付出更多人力。作為主食較大米和白麵來說,製作時間長,程式更復雜,配菜少,而且食用不方便,不是咀嚼,是吞嚥。對水質要求苛刻,不能廣泛種植。由於這些原因,不能成為大眾主食,尤其當今糧食危機,以及更快的生活節奏,黍的種植區越來越少。但是千百年來,黍在比較小的地域裡,依然成為當地人的主食。隨著大米和白麵的普及,食用黍的人群在縮小,種植也少了。我就是吃黍長大的,每天一黍。現在回家,都是吃黍的,以前窮人家吃黍,富人吃米麵。所以我(80後)和我的父輩往上,基本上是都是每天食黍的,倒是我的孩子是不食黍或者不怎麼食黍的。現在回家,不吃白麵,不吃大米,就食黍(黃糕)。蔚縣人頂起!!!

  • 9 # 君哥lzj

    黍(shu)子、糜(mei)子、稗(bai)子,和稻穀一樣都是穀類,但比稻穀(大米)、穀子(小米)顆粒小,產量低很多。優點是容易成活,適合旱地。在地廣人稀的年代,適合廣為播種以增加收成。但現在人多地少,需要增加單產才能養活眾多人口。小麥口感好,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使得能填飽肚子,人口開始爆炸式增長。今天得益於現代農業的產量,小麥、大米等口感好的作物已是主食。

    穀子(小米)的穗子不分叉,其他穀類穗子都分叉。

    黍子:

    糜子:(穗子適合作笤帚)

    稗子:(耐澇。野生的是稗草,喜歡與穀類伴生。)

    穀子(小米):(另有穗中分叉的,是粘小米,也叫雞爪谷,可以加紅棗做粽子。)

    雞爪谷:(廣西叫做粟,鴨掌粟。)

    麥子:生長需要越冬,包殼帶芒(wang)兒。

    大麥:不越冬,粒大芒粗。發粘,口感一般,是啤酒原料。青稞就屬這一類。糌粑相當於炒麵,加了酥油。

    高粱:也稱為粟。不好吃,但耐澇,是保障型作物,以前窮人的主食。舊品種有一層樓高,新的雜交品種很矮了。

    高粱黑膽:穗子被真菌感染,生成類似雞腿菇的形象,現在是高階食材了(因為難得。)

    另外再介紹一種“千穗谷”:

    雖然顆粒像穀粒,身體一點都不像穀類,是肉質的,更像菜類的。

    千穗谷糖做法:熱鍋炒十來秒,撒一把滑石粉,立刻爆成米花。篩掉滑石粉,用糖稀調和冷卻,切成塊狀,滾上白砂糖最好。

  • 10 # 大海141223963

    農顏曰:沒有閒地不種芝麻黍稷。可見黍稷的產量較低,在河北一帶畝產一般400斤左右,且防風澇抗倒伏能力差,種植茬口也不好安排。黍稷之米太粘,蒸煮吃食也比較麻煩,故難為主糧。穀子現在產量單產可達千斤了,小米營養豐富,只是做粥吃較多,做固體食品較少,品種單調,食用量少些。可在戰爭年代曾輝煌過,小米加步槍,抗戰工作人員俸祿都發小米。提問者提供的圖似是穀子而非黍稷。

  • 11 # 魚滿山

    粟,黍是兩種不同的糧食作物。你上傳的是粟,俗稱穀子,去皮後,得到的小圓粒的仔實,就是小米。黍,是一種植株高度類似於穀子的糧食作物,它的穀穗類似於稻穀,穀殼油亮光滑,據說當年大運河無水隋煬帝曾徵調全國的黍子填入河中充當水,自己坐船南巡,子實體類似於小米,也是黃色,但更黃。熬粥會很粘稠。北方一般用來包粽子,蒸棗糕。產量很低,現在已經被南方的糯米所代替。所以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黍子的種植了!都不知道現在哪裡還有黍子的種子啦,如果有絕對非轉的!

  • 12 # 流痕弱水

    雜糧產量低,但營養豐富,我們這兒都是距離自家近的地種小米,黑豆,豇豆,黃豆,高粱,主要給孕婦、小孩、老人吃。孕婦主要是厭食沒辦法,只好選取多種雜糧,會有不同的口感。現在人的營養是不缺的,以後估計會小範圍種植,但價格一般人接受不了。

  • 13 # ww3721王建文

    黍的古代中國人的主要食糧。因為它喜歡薄地缺水環境。在旱年其它糧食絕收情況下,它卻多少有收成。黍俗稱糜子。芽苗時和谷一樣。葉多時就一看出來了,桔杆葉子長滿密密麻麻小毛毛。早晨看去掛滿大小不一水珠,在陽光中閃閃放亮。吐穗時節它似大麥一樣漏出穗頭從上到下,一節長著長絲穗頭長絲股股層層向上,頂尖有小火柴頭樣子實迎風閃亮。隨著長大成熟子實彎頭哈腰向下垂頭。在風中拽著細絲長線流蘇樣黃頭黃腦:。在成熟後要儘早收割。不然一場風雨就全都伏在地上泥土粘連混和:不好收實了。黍子的子實,不象稷子那樣成玉米粒大小的掉落的大水珠形子粒。也不高梁穀子園園的大小球形。比高粱小此穀子大,光光的滑滑的似稜形無稜角真正金黃色實實顆粒,如磨好粒粒金珠閃亮有彩喜愛無比。它是糧食子實最為可愛喜歡樣子,形金似玉扁園如稜:的玉珠金豆。抓時有聲落地有跳好果實。

    黍子是糧食裡禾本作物沒有生長期品種。它能春種秋收,夏種秋收,還能夏後秋頭種,晚秋也能秋收。這個持性使黍子在古代糧食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抗旱耐脊薄土地,又能隨下雨晚,它其無法耕種絕收時,種上黍子。也能有收成。成為人們生命生存唯一保命品種。在古代十年九旱無水抽灌時,是保收增收功勞糧食。它不但和喬麥一樣絕收時種收救命糧。還是小麥豐收後,其它無法再種,種上黍子也能更多收穫。儲糧抗荒。同時黍子包裹嚴結不生蟲發黴變質。易多年存放,是多吃易做耐餓多營養好糧食。是軍糧當家品種。

    我己經有四十多年沒有吃到用糜子面饃饃頭了、。但夢裡還是常常夢見小時候進入臘月,父母親領著全家背上半代黍子去碾面。推碾是特累活,是馬牛驢常做牛馬活。圍著碾臺推著扠在碾框中碾棍。轉啊轉。父親在前拉著,孩子推著。母親在中間拿用糜穗刮殼後紮成床掃除掃著。圈轉著,看著一粒粒金豆玉珠被壓成面面。媽媽在掃掉:後放新一層繼續碾著,媽媽拿羅篩著面羅上粗的再放上繼續碾壓著。全家跟著碾砣轉啊轉。黍子香氣.,直鑽鼻中引起囗水漣漣腹飢滾滾而來。但想回去就有糜子面白窩頭吃了,再累也心甘I情願。糜面窩頭豆包是正月裡迎來送往的主食和禮品。那時家家戶戶都準備很多黍面窩頭豆包。客人來帶來各種豆沙陷豆包。當走時也送走一些:。透過交住全家都能吃各種豆類小紅豆綠碗豆豇豆雜豆的豆包。有年長高壽人家,那就豐富了,芝麻紅糖白糖粘的糯的。總之,每天有窩頭豆包吃。使整個年。過的喜氣洋洋,大人小孩老人都歡天喜地。這種只有過年才能享受幸福。早就遠離我。但夢中,還是能聽到推碾子嘶嘶啦啦哼哼曲和叫得號聲。那種飢哦著肚子從小幹著重活,全家熱鬧非凡,幸福情景。時代變遷。黍面離我很遠了。每當人提起它,我心裡都有說不完情懷。道不完故事。總想一二再三說道,與那些即將老去人們。和老去人們,及還沒有認識黍子,想象模樣人們說說。懷念逝去的歲月幸福時光,也更加想往未來更美好生活。

  • 14 # 糧油市場報

    誠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黍都是古代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但為何現在不見其蹤跡呢?主要是兩個原因:自身原因,產量太低,種植效益不高;外界原因,強大競爭對手的出現並逐漸取代其位置,如小麥和玉米。

    黍——古代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

    黍,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以及釀造作物之一,也是我們俗稱的五穀之一。熟悉古代漢語的朋友都應該知道,甲骨卜辭中有很多黍字,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面也常見到“黍”,如《國風·王風·黍離》,後世的文學作品中,黍的出現頻率更高。

    這足可見黍在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當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黍磨米去皮後稱黍米,俗稱黃米,為黃色小圓顆粒,直徑大於粟米(即北方俗稱的小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稱黃米麵。同時,黍的籽粒有粳性與糯性之分。粳性黍為非糯質,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為糯質,性黏,磨米去皮後稱作大黃米或軟黃米,用途廣泛,可磨面作糕點,古代也廣泛用於釀酒。

    據考證,元代的文學家陶宗儀,他所編撰的叢書《說郛》中就收有酒譜一書,裡面談到陶淵明做彭澤縣令的時候,命令官府的田地都種黍,然後用黍釀酒,酒釀好了,就用頭上戴的葛布頭巾來過濾。陶淵明愛酒之情由此可見。

    產量太低——黍的缺點明顯!

    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維持較為穩定的產量。生長期短暫的黍幾乎是最為省水的穀物,且抗病能力極強。對於農業技術剛剛起步中國北方先民而言,馴化黍的意義非凡。黍作為中國北方主食這種現象持續了數千年,可以這樣說沿著渭河和黃河的種植的黍奠定了日後的華夏文明基礎。

    種植過黍的朋友都應該知道,黍存在嚴重的缺點,不但產量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條件很好的情況下也難以增產。透過考證古文獻記載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國曆史上,黍子平均畝產遠不到100公斤,即便是到了現在,21世紀都過去了快20年了,黍子的常年平均畝產300——400斤,不管是效益還是產量,都沒有太大優勢!

    對手厲害——小麥、玉米成了主流!

    黍米地位的衰落大約是在唐宋時期,開始被中亞來的高產品種——小麥所替代。而到了明清時期,玉米傳入我國,並在隨後的一百多年間在國內大範圍種植,這個時候黍子的主糧地位才被徹底取代!

    學界普遍認為,小麥的傳入大概在春秋以前,而小麥的崛起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既有品種特性又有政治因素在內,因此,小麥作為北方人主糧的這個地位一直到現在,沒有其他作物可以撼動!

    眾所周知,華北平原種植的多是冬小麥,秋種春收,而黍和玉米都是春種秋收,但水稻需水量大主產南方,而黍和玉米都是以抗旱耐瘠而著稱。所以在北方地區,黍和玉米的競爭關係最為激烈。

    在小麥和玉米這兩大“外來戶”的前後夾擊下,“黍”被拉下主食餐桌也在情理之中。

  • 15 # 楊彤的記憶

    首先,你的配圖叫穀子,也就是小米,不是黍,黍子是北方年糕的一種原料,比小麥,普通水稻,小米等粘性更大,不利於消化,其次,產量不急小麥,水稻,不易管理,這個才是黍子

  • 16 # 95278110

    黍在我的家鄉叫糜子,春天下種,秋天收穫,產量比穀子低一些,米粒比穀子也就是小米大一些,外殼為米黃色或橙黃色,多用於熬粥,和黍相近的叫熟黍,區別是外殼為黑色,做熟後和糯米一樣有一定的黏性,因其米粒的大小質量幾乎相同,古時做為計量單位,秦漢時期的一寸等用二十五粒熟黍排為一列的長度。

  • 17 # 大成192348773

    圖是穀子,打出來糧食是小米,今天喲喝的小米粥,偶爾喝喝好喝,小米飯不好吃!長吃口感不行。以前的高粱米也不好吃,沒有營養,人總吃還容易便秘!玉米也是,口感差,偶爾吃吃大碴粥,玉米餅還可以。主食還是大米白麵能常吃。

  • 18 # 無為jsw

    圖片是穀子,是粟,不是黍。

    黍子穗比較鬆散,不抗風,熟後是粘的。種子表皮特別光滑,形狀像橄欖。一般都是橘黃色和深褐色。有大黃黍,小黃黍。去皮後叫大黃米和小黃米。大黃米用來蒸年糕,小黃米發酵後摻點小米麵用來蒸豆包或烙餅。

    糜子是不粘的,穗和黍子差不多,顆粒大於穀子,但米是偏白色的,比小米軟糯,口感稍好,俗稱二大米。但產量低,一般很少種。

    相比而言,這些作物抗乾旱,但產量低,口感比大米要差很多。尤其是黃米做成的年糕豆包,現在人的胃,已經不能適應了。

    離開農村多年了,有些記不清了。

  • 19 # 線塑的靈魂

    第一是地域原因,適合種植的地方僅在晉冀蒙三地交界處有種植

    第二是產量太低,當地種植都是一些沙地,坡地,無法種植高產經濟農作物的小地塊

    第三飲食習慣,黍子做出來的事物統稱糕,所以一般磨成面,統稱糕面,不能咀嚼,只能吞嚥,所以適應人群偏少

    現在流行粗糧,所以在當地農民開始大規模種植,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也是當地的特色飲食,吃法大致為兩種,一種是素糕,配著各種菜吃,比如,燉雞,燉肉,炒雞蛋,燴菜,羊雜,等等都可以另一種是油炸糕,有豆沙餡,菜餡,豆腐渣餡,水油餡,等等口感酥脆

    大家可以來這邊旅遊品嚐,主要是山西省大同市,特別值得大家來哦!!!

  • 20 # 峽里人事1

    看了這題目,我就想笑!【黍】,到底是什麼東東?有中原及華北農村生活閱歷者,應該曉得【黍】是一種穀類農作物,長得有點象稻子,其籽粒脫殼後似小米,有粘性,俗稱【黏米】。而辭海對【黍】有好幾種解釋,包括【穀子】【稷】【高粱】。不信?你自個去查。若順藤摸瓜查閱辭海之【稷】條,又會發現其對【稷】的解釋之一又包括高粱。辭海混亂亦如是!其實,【稷】也是中原及華北的一種農作穀物,長得也象稻子,只是其籽粒脫殼後謂之【大黃米】。看過電視劇《水滸》的,或還有印象,武大家的籠蓋一揭開,【炊餅】竟然是熱騰騰的饅頭……沒錯,早年就有人將【炊餅】給考證成饅頭了啊。還有更離譜的考證呢,查新華字典的【杼】字,其一竟將【杼】解釋為【梭子】。嗚呼!象牙塔裡的考證者們,一頭鑽進古紙堆,嚴重脫離了實際生活,讓越來越多的沒有過相關生活閱歷的人們,已然分不清誰是誰了。十多年前,對字典、詞典中存在著的錯誤問題,我就寫過有關文字哦。現在回答小編的問題哈,第一、配圖錯誤,因為你的配圖是其籽粒脫殼後謂之【小米】的【穀子】,而非【黍】。第二、【黍】的產量比較低。第三、黏米不能做日常主食哦。明白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男生是否普遍不再對女性展開追求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