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編虎哥
-
2 # 文化星河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春秋時期孔子《論語·里仁》,一般譯為:“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理解這句話,要理解孔子所說的道。
孔子的弟子曾參在其《大學》中言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般譯為:每樣東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和終結,明白了事物進步的先後次序,就接近理解發展規律之道了。”
中國歷史上有句古話“無始無終”,“無”的真正含義是既無形又無限形還無限可能。所以道的真正含義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創生於無,並向無限可能發展。如果孔子理解了道,也許就不會死了。
-
3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對這句話,後世有多種解釋。大都把“道”解釋為真理,把這句話解釋為早上尋求到真理,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這個解釋從道理上是完全講得通的,也很符合社會的要求,和個人的人生追求。但對孔子這句話的根本意思,還是沒有說到點上。
首先“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哲學概念,“道”這個詞有很多義項,在這句話裡,我認為“道”指的是天下太平,社會大治,就是天下有道。天下有道是孔子的理想,是孔子奮鬥的目標。孔子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的社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這裡的道,就是這個道。這樣的話,孔子的這句話就很清楚了:我要是早上知道了天下有道了,社會得到了大治,到了太平盛世的時候,就是要我到晚上死去,我也沒什麼遺憾的,也會很開心。
聖人情懷志在天下,心中無我。
-
4 # 斜眼觀世界
“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應該這樣標點:朝聞道?夕矣可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聞道是非常非常難的,難到什麼程度呢,將一生比作一天,如果你早上要明白道,除非你晚上即將死亡,否則的話,你是很難明白道的。 人們總以為死亡離自己很遙遠,事實上也的確挺遙遠,所以就會熱衷於世俗的名利爭鬥,利益算計。從政的一肚子如意算盤要升官,經商的一腦子生意經想發財,平頭的百姓無兒的想生個兒子,有兒的想兒子當大官,成年的姑娘希望嫁個高富帥,平凡的男人也不願打破自己的嬌妻夢,社會里的絕大部分人都憋著一股氣,一股或曰名利或曰前程的氣,這氣不漲溢位來,人是斷難醒悟的。既難醒悟,何以聞道? 死亡是人最大的恐懼,如果需要一個參照,用來照亮人間事物的價值的話,世間再無比死亡更明亮的鏡子。有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站在“死亡”的背景牆下,人才能明白“生有”的意義,“生”本身就是意義,“有”不過成了附加物了,“有”些什麼,追求些什麼,都將得到一番徹底地反省。若因這一番反省,徹悟了,那就是聞道了。
-
5 # 垚垚之象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中“道”。道即《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而並非是一般人透過字面意思所理解的“一個道理(或真理),指的是宇宙間的一切法則、仁道。
解釋:早上懂得仁道晚上就死也可以。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死”是動詞的為動用法,意思是“為……而死” 。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 ,有時為了捍衛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這就是“朝聞道, 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的內涵。孔子的“殺身以成仁”、孟子的“捨生而取義”正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的最佳註腳
-
6 # 點一支菸抽冷眼
早上得了道,哪怕晚上死了也很滿足。可見孔子的名利心是很重的,為什麼呢?很顯然啊,他要用一個白天的時間去“顯聖傳道”啊。這樣他的名聲和學問就可以不傳而傳了,這可是孔子的終身理想。
當然以上純屬猜想,但肯定體現了孔子對“聞道”的殷切希望。雖然他沒有“得道”,但他的弟子也發揚了他的學說。可惜後人急功近利。為名利而迎合皇權,不惜改動思想,兼併驅逐百家,而後又為名利而架空皇權。總之,利益階級為名利汙染了孔子的學說,孔子離“道”愈遠也。
-
7 # 北虢先生
“道”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信仰。
意思就是說,一旦堅信自己找對了信仰,就願意為其赴死,雖死無憾了。
當然,每個人認為的“道”是不一樣的。
可以反過來去理解,可以讓人為之從容赴死的就是“道”。
比如:
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可以為了他們的“道”拋頭顱,灑熱血,這個到“道”就是革命信仰;
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可以為了他們的“道”把自己變成人肉炸彈,這個道就是“古蘭經”;
文天祥可以為了“道”獻身,這個道就是忠君愛國之心。
“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是在說“道”分很多種,各自認為的“道”很可能不一樣甚至是對立的。
比如戰爭中的敵對國。
“道”可以不同,但對於個體來說,就是生的原因和死的理由。
-
8 # 地水火風234
此句出自論語的里仁篇,常說成朝聞夕死。對於現世仍具有警示和教導意義。朝為晨為早上,夕為斜月為晚為落陽,朝夕即為早晚。朝聞夕死,如果我明早上見道,那麼明天晚上死了都行!是對真理追求明瞭的決心,也是對他人追求真理意義重大的告知。見道即是已覺悟,對宇宙人生真相的明瞭、覺察、了悟即為見道。是出世入世的萬向門。見道即是佛教常說的開悟。早上開悟了,晚上死了也幹、也值。論語裡是讓人一心一意學習,刻苦用功之意!
-
9 # 使用者李海平19630709
道者宇宙自然法則,德者人之言行啊!說明孔聖人做人很有原則,早晨學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硬可守道而死,不可破道而生也!
-
10 # 儒姐在北京
“朝聞道,夕死可矣”體現了犧牲精神。這句話千百年來激勵著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就在於它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關係。
“朝聞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 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
11 # 探索你未知的真相
孔老二的思想後世才發揚光大,當世的統治者都不信他那一套,漢武帝為了搞集權統治巧妙利用了儒家那一套,如此一來中華文明幾千年來被這種思想毒害,奴性自私虛偽一直傳承如今,你要說一點好處也沒當然也不是,仁義禮智信還是好的,但是總得來說是糟粕太多。與當今世界普世價值格格不入,比如自由,平等,法制,契約,人權等等。
-
12 # 八月55842
當你明白了宇宙萬物的真理之後,以前所看重的什麼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就都如同過往雲煙一樣一點也不重要了,道家講的是如何讓你的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獲得大智慧,獲得靈魂的永生,普通凡人的生死觀念是比較狹隘的……
-
13 # 平橋山人
這是聰明智慧的生死觀,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人生在世,來過了,看過了,做過了。俯仰無愧,上不負先輩,下可教後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家庭,作一個光明正大的人。聞道至上,生死,小事一樁!
-
14 # 即此慕閒逸
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道,指聖賢之道;聖人修心養性,治理家國之道理。孔子是說,假如一個從來不知道什麼是聖賢之道的人,偶然的機會。早上突然聽到或接觸到聖賢之道,欣喜若狂之餘,頓感到這簡直是此生莫大的榮幸,和幸運;即使晚上嚥氣離開了這個世界,也是死而無怨,此生無憾了。因為,此生終於聽到了渴望已久的聖賢的道理。
可以由此可見孔子崇尚聖賢的心裡之真切,之真誠了,和人一生要聞道的重要性。“聞道“竟然可以“死而無憾”,此生足矣,安然離世,都心滿意足。
孔子把“聞道”提高到如此高的境地,足見他對“道”的推崇和畢生為道而生的執著精神。
-
15 # 愛打麻將的湯姆
我們凡塵中的人很少能聽聞聖賢的教誨,喧囂的紅塵人們都在為生計疲於奔命,養育兒女,侍奉雙親,人們沒有閒情去看書,去悟道,兒女要吃要穿,上學工作,成家立業,人生匆忙,停不下腳步,一直向前奔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年一年又一年,轉眼滄桑進暮年。
精疲力盡,有一天,聖賢的教誨如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你的人生,原來人生應該是這樣的,以前都是稀裡糊塗的,渾渾噩噩的,而一刻 徹底覺悟,人在世間的行走,就是奉獻自己,做世上的光,多多造福社會,利益眾生,不為自己的小家考慮,只為大局著想,修橋補路,撫弱濟貧,一方有難,奉獻愛心!為國分憂,才是正道!
所謂道,它是一種精神的引領,讓我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它引導我們的思維,價值觀,世界觀是人生的總開關,它引導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
所謂朝聞道,夕死足矣!
-
16 # 圓化者
對“如何看待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回答:
一,孔子向道之心令人感動,他以道為尊,以道為重,把聞道看得比生命還要緊。我們當有孔子的愛道、求道精神。
二,孔子並未得道,若己得道,就當對道本身是什麼己知,就不會再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中國文化以直覺感悟為主,弱化邏輯,不能有對道本身的理性真知,老子也只有對所感悟的道所做的描述。而這不影響孔子和老子思想成為我們的財富。
三,孔子有對於死後的要求。若對於孔子是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那也談不著“夕死可矣”。覺得鬧道與死後有關係,才會說朝闖道,夕死可矣。因為聞道會有與常人不同的死後。沒有人這樣說,而理解至此才符合邏輯。
-
17 # 一念歸無
那個時候的人們對道都是很嚮往的,對於智者而言那就是終極最求。從朝聞道,夕死可矣就可以看得出。但,同時也從這句話當中可以看到,孔子並未聞道。他並不明白道是個什麼玩意。如果用孔子和老子對此,就如同神秀和慧能。孔子和神秀都是對道理解不了,無法明曉道的玄妙,所以對於明道的一些做法就會有偏頗以及錯誤。
而道是什麼,道德經也有所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字之為道,強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從這就可以看得出,道,完全是一種形而上大宏觀的狀態。那麼知曉它起碼這就得有這種狀態才行。你達不到那種狀態,別人給你說的那種狀態的話,你肯定就覺得神龍見首不見尾了。所以,對於孔子本身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才能看明白儒家和道家的區別。
-
18 # 感恩百姓
朝聞道,夕死足矣。這句話說出了人生的重大意義,有人總不明白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句話就給出了答案!人
世間的金銀財寶,名利權貴,都不是其真實的東西,也不是恆量人福氣的大小所在。除聞-道識真外一切都是過眼煙雲,一切都是在為此作五彩斑斕的化幻,。
那麼什麼是道呢?道在此世界,無處不在,能說道之人從末間斷,就看你的智慧功德緣份如何了。
-
19 # 德禧福薈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個“道”就有兩個研究了。在《述而》裡頭,孔子真正的學問精神是講“仁”,他的根基則在於“道”。所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孔門學問的四大原則。那麼這個“道”是什麼道?這是很難講得清楚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來了,我們前面稍微提過,研究上古時代的“道”字與“天”字,都有幾個意思。同樣是個道字,用處不同,有時“道”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謂本體,就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也是指人生宇宙萬有最初的那個本體。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指那個本體。“可道”說可以用一個方法,一個原則把它假設說明。“非常道”,但畢竟不是平常的假設可以表達得出。就在這兩句話中,三個同樣的道字,意義都不同。中國文字有假借用的。碰到這些問題就很討厭。例如“道”有時表示形而上的本體,有時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則、原則、守則,如治道。又如《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因為軍事思想是活動的,用兵是不厭其詐的,一切為了打勝仗,這個“道”與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又完全是兩回事。還有時候是道路的道,一條路叫作道。有時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體,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
那麼孔子在這裡講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個道,還是形而下的那個心性的法則呢?無法定論,這個問題很大。在本篇裡,後面有孔子對曾子傳道的話,到那時再來研究,可以連貫起來解釋的。如果在本起來講:道是仁之體,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說,一個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聞道。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一個人如果真正立志於修道,這個“修道”不是出家當和尚、當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個“道”,也就是說以出世離塵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業。一個人如果志於這個道,而討厭物質環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壞衣服,怕自己沒有好的吃,換句話說,立志於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麼可談的了。因為他的心志已經被物質的慾望分佔了。孔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意志,會被物質環境引誘、轉移的話,無法和他談學問、談道。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講到仁的用世,一個大政治家處理國家的事情,沒有自己固執的成見。“無適也”是說並不希望自己一定要發多大的財,作多大的官。雖然這樣沒有成見,也不是樣樣都可以。“無莫也”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那麼應該走哪一條路呢?“義之與比”,義就是仁的用,只問應不應該做,為道德應該做的就做了,不應該做就不做,以義作比對。推之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講仁的修養條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在這裡講君子與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說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違反道德的事不幹,小人則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幹了。古時的土地,相當現代的財富。有錢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財富、利益。“君子懷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法律也是一樣,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礎,才能補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只是懷思福惠——處處講利害,只要有好處就幹了。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蝕本的生意沒有人作。”就是這個道理。這裡孔子是說明仁義之道。但說起來很容易,真正的修養卻很難做到,因此下面補充一句: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這個放,就是開展、放任。一個人基於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懟;對於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當心,這種利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
20 # 老兵4200
其一.這個“死”即可理解為相對生而存在的“死”,如果這樣理解,也不是不可,這樣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或自然規律,就是晚上不幸死了,也是值得的,說明追求真理或信仰的決心之大堅定不移,死又何懼”。
其二:再從另一角度來理解這個“死”字,是否可理解成“至高”“無窮”“極大”的意思,也不是不可。人們有時表示歡樂時,常說“高興的要死”,也有用“高興的要命”,其實“要命”和“死”是一個意思,而這裡的“死”,可不是生死的死的意思,而是“極大”“無窮”的意思。這樣,這句話就可理解成“早晨明白了道理或自然規規,一至到晚上我都是高興的要死,表現的是追究真理或信仰,一旦明白其真諦,其歡樂的心情躍然紙上”也不是不可以。
回覆列表
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
聽哲說 · 2019.10.5
關注
偉大二字,應該如何書寫?
我想,孔子的一生,或許就是它最好的註解
……
……
在人們的印象裡,孔子,是一個崇尚道德、仁義的思想家。他孜孜不倦地向人們講授著“仁”的含義,總是希望人們能夠友善相處,多一點同情,而少一點爭鬥。
不過,這並不是他思想的全部。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句話說,孔子他真正想要的,不僅僅是告訴人們什麼是道德, 而是改變他所生活的那個世界:
那個黑暗、混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世界。
孔子想過從政,更想過將自己的治國理念傳達給各國君主。
他曾經也有過政績,在魯國入仕,當過大司寇,甚至攝相事,有著不凡的成績。
不過最終,他還是被統治者趕下了臺。
或許在政治上,他還是太天真。
在春秋戰國那個亂世,攻伐征戰,弱肉強食,已被各諸侯奉為真理,孔子想要在這個時候推行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的方略,必然會受到統治者的輕視。
不過,在魯國不受待見之後,孔子還是選擇了周遊列國,他依舊寄希望於其他統治者,希望有人能接受他的主張。
在這個長達13年的旅行之中,孔子去了很多的地方,也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不過,他依舊是處處碰壁,依舊沒有任何統治者願意認真傾聽他的意見。在最好的時候,他受到君王的敬重,但這也只是敬而不用,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在最壞的時候,他卻被迫捲入了王朝的紛爭,幾度被人圍困,甚至瀕臨餓死的邊緣。
有一次,孔子在鄭國與弟子走散,他站在城牆下發呆,鄭國人看到後對子貢說:“東門邊有一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彷彿就像是一條“喪家之犬”。
被人說成是喪家之犬,這其中的心酸,或許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在後人的眼裡,偉大的孔子,往往是樂天知命的、豁達而不計較的,他不會因為挫折而放棄希望,更不會因為失望而放棄理想。
但是,難道他真的就沒有一刻,感到過孤獨與痛苦嗎?
我想說的是,孤獨,有時候甚至讓人絕望的孤獨,這才是他,作為一個思想家,真正的常態。
一個年邁的老人,周遊列國14年,不僅要忍受路途的勞累與奔波,還不得不習慣窮困潦倒而且常常食不果腹的生活,這樣的他,這樣的堅持,為的是什麼?
不過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但是,即使是認真考慮一下孔子的理念,也沒有任何統治者願意。
時代的悲歌,在孔子的身上,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或許,換作一個普通人,早就已經放棄自己的理想。
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就算不被時代理解,就算獨守著思想的孤獨,他也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堅持著自己的理想:
而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
曾經,孔子遇到了兩個隱世的農民,想向他們請教渡口的位置。其中一個農民,得知是孔子一行人在問路,於是就說:
“既然是大名鼎鼎的孔子,那麼他自己肯定知道渡口在哪裡,又何必來問我”
問路的子路無奈,於是又問另外一個人,而那個人卻說:
天下亂世,誰能夠改變的了?與其跟著到處避人的孔子,還不如跟著我們這些隱逸之士,你說是嗎?
子路把話告訴孔子,孔子感嘆道: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終究是不可能與鳥獸同居的,不跟人來往的話,又能跟誰來往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想著如何改變世道了。
在孔子的心中,對現實的關懷,一直縈繞於心,從未消退。這樣的他,或許會很痛苦,或許會很鬱悶,但是,就算是痛苦,就算是鬱悶不得志,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避世隱居。他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他不甘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世界而無所作為。
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真的令人動容。
孔子,以他強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極具人道主義精神的思想學說,最終征服了後世的統治者,征服了後來的整個中國:
他的學說,不僅成為了中國2000年的官方哲學,還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文化圈,甚至是整個世界。他身上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成就了中國文人的風骨,也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更凝鍊出了中國人的精神,歷經萬世而不朽。
在他身後,無數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在闡述他的思想,他被尊為萬世師表,被稱為至聖先師,被人封王封聖,甚至成為人們眼中的神。
或許,這些名利,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他真正想要知道的,只是這個世界是否因他而改變。
如果是這樣,我想他,做到了。
將鏡頭轉至從前,在很久很久以前,孔子曾經說過:
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能在早晨明白人世間的終極真理,那麼,即使到晚上就會死去,我也願意。
對於不恥下問的孔子來說,他確實有這樣一個人生階段,對知識和真理極為痴迷,甚至願意為之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過,我也相信,這只是孔子的一面。
在孔子的另一面,還有著一個不能放棄生命的理由:
那是一種對現世的責任,對世人的關懷。
這種關懷,直到今天,依然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裡,生生不息,難以磨滅………
孔子,這注定是一個無法被遺忘的名字。
孔子,這注定是一個偉大的名字。
孔子,這注定不只是一個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