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初東

    因為劉邦打天下幹開始的時候,雖然人是個市井無賴之徒?但他心胸寬闊能容納人才,能夠接受人家的意見,或者批評。這也是他過於常人的優點特長,還有他像劉備一樣,會識人或用人,這又是他的另一項專場。意思就是:愛惜人才、不會妒忌人家有才能超越他如何怎麼樣?捨得放權!也是原因之一,總的來說:還是洪福齊天!有天下之分?福氣才是專最重要的部分。心態好、能包容人、有雄心壯志!想事做事能緊能松,不自私自利捨得放權分權?還有一雙會識人的慧眼!再加上有帝王的氣派與福氣,所以說:蕭何、韓信、張良、陳平、等人死心踏地跟他也在情理之中?這是說:幹開始起義打天下的劉邦!後來登上皇帝寶座座天下!的劉邦可不是這樣的,他也是個人不是神?他的心裡也會隨著環境改變的?也會與人計較權力或利益的平衡得失。所以後來他也變成另外一個人似的?他也就借呂皇后之手,把心裡的競爭對手,或心裡障礙一一清除掃盡。後來人家心裡只有恐懼或者害怕?就再也沒有死心踏地的人了。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兄弟共患難可以,不能共富貴?共富貴必然會有利益衝特,或心裡平衡之分,心裡自然會起計較心起來,人一但心裡會計算得失?必然會起妒忌心,有了妒心就會產生殺人心,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像張良就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落個好下場…

  • 2 # 想要飛的鰱魚

    說白了,就一句話:你懂我,賞識我,重用我,能正確地評價我,我就跟定了你,忠心耿耿。所以,蕭何、韓信、張良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幹。

    劉邦贊張良、蕭何、韓信時說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有膽識,有雄才大略,愛惜有才之人,具有謙遜的品德,跟著這樣的人有奔頭,又能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蕭何、韓信、張良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幹。

    楚漢之爭,劉邦能戰勝項羽,離不開這三位功臣的貢獻。

  • 3 # 書生中泉

    最簡明也核心的回答,因為出身農民的劉邦懂得自己的不足,因而十分願意、真心願意讓手下人放手去做,大膽去做。高明的政治領導不一定是全能的領導,但一定是能夠讓下屬全力施展才華的領導。這樣的領導未必一定能建功立業,正如拿破崙那句明言,一隻綿羊統帥一群獅子,打不過一隻獅子統帥的一群羊。但是,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英雄草莽此起彼伏,彼此各恃才力,相互攻伐。這樣的環境下,最有能力的領導往往不會最後勝出,因為他要承受來自各方的攻擊。反倒是那些能夠聚攏豪傑、並且能夠放任他們大膽對外廝殺的領導,能夠坐收最後的勝利。因此,劉邦比之項羽,在個人英雄才能方面,一如地下之於天上;而在領導能力方面,則恰恰相反。劉邦作為政治/戰略領導之高明,不知道要比項羽“高到哪裡去了”。

    另一方面,漢初三傑實際上也不是自始至終都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幹革命的。張良是劉邦在革命過程中從項羽那裡挖過來的,當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張良自願來的,但是革命甫一結束,這位大功臣便急流勇退,修道去了,大概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之道的。韓信投奔劉邦之後,作何很長一段時間的小吏,犯法還差點被殺,機緣巧合當上搜粟都尉之後呢,還是不怎麼被重用,為此又跑了一次,惹出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典故事。此後韓信官拜大將軍,統領漢軍掃蕩群雄,但在封為齊王之後實際上也動了自立的心思,這也不能說是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幹。唯有蕭何,是從一開始就與劉邦一起幹革命的親密戰友。然而蕭何和劉邦,實際上在劉邦平定天下之前,很難說主臣之分有多麼明顯。劉邦當初被選為造反派的頭頭,不是因為他有天子之氣象,實乃是作為秦故吏出身的蕭何等人認為造反需要有一個領頭的,劉邦是諸多造反的人中比較適合當頭兒的一個。直到革命成功之前,劉邦與蕭何誰領導誰?這個恐怕沒有根本性區別。後來漢初搞政治制度建設,搞了一個郡國制,劉邦的直系親屬實際上封王的並不多,反倒是異姓王,基本上佔據了山東最好的地方。這也能從側面說明,跟著劉邦乾的這些人,某種程度上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幹事業的,他們能夠預期在劉邦的成功中自己可以獲得比較大的收益,而劉邦也確實讓這些人充分施展,大膽發揮,爭取他們自己的收益。這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農民出身的、沒有絕世才能和英雄氣魄的、甚至頗有幾分無賴氣息的劉邦的成功之道。

    是不是很驚詫?沒錯,大道易簡。被司馬遷視為英雄的楚霸王,最終敗給了市井無賴沛公。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霸王太能幹,太想自己幹,沛公知道自己不能幹,所以放手並支援能幹的人去幹。最後果然成敗殊途。回看那段歷史,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 4 # Buddha55

    我先說一下項羽,力拔山河的真英雄,是個官二代。打仗知道人的痛點在哪裡,管理軍隊也是專業人才。首先他一對一的和人幹架,肯定他厲害,正是如此,他有力而無腦,他喜歡的就是和他一樣能打的勇士,一幫人出去幹仗豪氣可沖天。人最大的缺點其實是膽,項羽打的名氣太大,別人只要和他的隊伍幹仗,腿就會發軟。手拿刀子就像割草一樣。我可以肯定他殺的敵人都是背對著他的。劉邦是個混混,社會哥的優點是仗義,沒那麼多繁瑣的君子曰呼,有見縫就插針的敏銳。最大的機遇是站在了巨人(項羽)的肩上,在農民心中提升了他的地位。我也可以肯定剛開始他對項羽絕對忠誠,隨著慢慢喝酒理解才發現,項羽不過如此,自信有了,再加一些機遇,隊伍越來越強大,手下的人也越來越自信。

    到了現在我也沒提簫何,韓信,張良,時事造人,沒有他們一樣會有其他的名字。……洪水來了誰可以擋住?項羽是洪水,劉邦在洪水這邊,有能力可以讓洪水改道,分流之後發現可以抗霆肯定不會錯過。機遇來了一隻狗都可以通神。

  • 5 # 史無止境

    題主所以這麼問,無非是因為漢初三傑,各自才幹卓越:張良能運籌帷幄、蕭何能坐鎮轉輸、韓信能連軍百萬。他們如此厲害,何必屈從劉邦。

    有沒有想過:蕭何從劉邦之前,不過一縣吏。張良從劉邦之前,不過一行刺謀劃家。韓信從劉邦之前,不過一執戟衛士。

    夏侯嬰不過一車伕,後來為太僕。英布不過一匪類,後來為三王之一。周勃與灌嬰,不過是手工業者和小販,此後出將入相,聞名天下。沒有劉邦把他們用到了地方,他們憑什麼揚名立萬呢?歷史不容假設喲。

    一個領導,不需要親自去跟武將比單挑,跟文官比規劃,跟謀士比籌謀。能得人,能用人,足矣。這道理連陳平都懂。他就跟漢文帝說過,且不說天子了,連丞相都不必記住各項資料。丞相主百官而已。

    他能納張良之言,張良對他歸心。他能任用蕭何,蕭何歸心。他能放權給韓信(又節制地使用他),又大膽封王,韓信對他歸心。這就夠了。

    至於說劉邦地痞流氓,誠然沒錯。然而那是他的手段啊。劉邦為人,粗魯無文,還愛對人洗腳。見大說客酈生時洗腳,見九江王英布時洗腳。沒事就箕踞,大岔著兩條腿。罵人也兇,動不動就“乃公於馬上取天下”,乃公者,“你老子”是也。

    但是:張良後來說過類似的話,說有自尊的君子多歸項羽,愛利益的小人多歸劉邦。但世上君子少而小人多,所以劉邦能爭取到更多數。

    一句話:劉邦是那種粗聲大氣,但發工資發股份很兇猛的土老闆——至於以後怎麼收拾你,那是另一回事。

    當初劉邦以洗腳折辱桀驁的英布,然後給以厚賞。英布傲氣被折,受賞又大喜過望,從此乖乖聽話。又劉邦征戰河北時,召來四將,先大罵侮慢一番,再封官許爵。於是四將賓服。會見老儒酈生時,被酈生義正辭嚴說了幾句,劉邦立刻懾衣而起,長揖謝罪。

    劉邦的粗魯流氓氣,是選擇性使用的。封賞則是大肆劃拉的。這份眼力見,這份御下的本事,這種對遊戲規則的瞭解,誰能不服氣?

    最後一件事。劉邦本人的能耐,是被大大低估的。劉邦初起兵時,只有蕭何曹參周勃樊噲一群人。也打出了聲望。沒有得韓信之前,劉邦照樣提前入咸陽,為漢王,是一方諸侯。

    項羽死後,劉邦還是幹掉了彭越、英布、陳郗,平定四方:那時他沒有張良和韓信出謀了,是憑自己的本事。英布後來謀反時說,自己所畏懼的,韓信、彭越與劉邦自己而已。韓信彭越已死,劉邦老了,不怕了,反吧——英布是項羽麾下第一猛將,猶且忌憚劉邦。

    所以,論打仗,劉邦只不過不及項羽韓信而已,不失為名將。論籌謀,劉邦還是可以平定項羽之外諸藩的。論用人御下與權術,幾乎古今無雙。張良和韓信都承認劉邦才能是天授。天授者,天才也。

    所以邏輯不是“劉邦是個地痞流氓所以漢初三傑何以服他”。而是該反過來,“漢初三傑被他啟用後才成其功業,卻還對他死心塌地,那麼劉邦自己得強到什麼地步?”

    這麼想想,就明白了。

  • 6 # 紅色芬戀人

    少年的劉邦不愛讀書,也畢竟懶,甚至都養不活自己,整天遊手好閒,好高騖遠,但他以 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因為劉邦知道如何處理 人際關係,與人友善,喜歡施捨,愛交朋友,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有大哥風範。

    劉邦文化不高,流傳最有名的一首詩,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是這人氣場大,能鎮的住場子,可能是天選之子吧,尤其是最擅長忽悠,三十多了,還沒找到老婆,說白了一大齡青年,餓的很了厚著臉皮去吃白食,竟然被呂公挑中當了女婿,娶的老婆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呂后。

    時逢亂世,蕭何,張良,韓信都是鬱郁不得志的屌絲,劉邦本事不大口氣不小,連蒙帶騙這幾個人都做了劉邦的小弟,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草根大逆襲開始上演了,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也是傳奇,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這種骨子裡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精神,讓我們今天重新崛起成為一種必然。

  • 7 # 華英雄說歷史

    蕭何、韓信、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可他們為什麼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幹?

    簡而言之,有三個方面的原因:1、提供的平臺足夠大;2、給予的待遇足夠高;3、劉邦的領導才能足夠優秀。

    那接下來我們就細說一下這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平臺大機遇。

    大家都知道韓信,號稱‘兵仙’,劉邦拜他為大將軍,統帥整個漢軍,但在遇到劉邦之前“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張良被後世稱為‘謀神’,是整個劉邦集團制定戰略的軍師!但在之前他也不過是飄蕩江湖的一個流浪漢;再說蕭何的出身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吏,後來竟成為了管理整個軍中的後勤和內政負責人。

    韓信相當於三軍總司令,蕭何相當於後勤部部長,張良相當於總參謀長,個個都有大平臺,個個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但劉邦就是慧眼識珠,將這三人捧成了‘漢初三傑’,遇到這樣的平臺、這樣的人生機遇,任何人都會感恩吧。

    第二:高待遇高福利。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從這句話裡面可以看出,劉邦取得天下後,並沒有一人獨享天下,而是分出大筆的財富犒勞給跟隨自己的將士。

    一個在革命成果中捨得出錢出利的領導,怎麼不受到屬下的喜愛?

    不單如此,後來漢初搞政治制度建設,搞了一個郡國制,劉邦的直系親屬封王的並不多,更多的是那些異姓王,他們基本上佔據了山東最好的地方。這也能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跟著劉邦乾的這些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幹事業的,他們能夠預期在劉邦的成功中自己可以獲得比較大的收益,而劉邦也確實做出了這一點,讓跟隨的人都獲得高官爵位。

    第三:劉邦的領導才能也足夠。

    劉邦相對其他君主,很明顯的優點,那就是從諫如流。酈食來投奔他,被他認為儒生罵了兩句,但是一聽酈食其講話有道理,立馬道歉接受。

    還有周昌,周昌也是從劉邦沛縣起兵就跟著乾的老幹部了,性格很是強硬

    周昌曾經在劉邦休息的時候去奏事,劉邦當時正抱著戚夫人,周昌看到後就氣到往回走。劉邦見此也生氣了,“逐得”周昌,還騎在他脖子上問“我是怎樣的皇帝”,周昌說“夏桀、商紂之類的亡國之君”,上笑而釋之,但是“尤憚周昌”(特別害怕周昌)。

    可見他並不是一個昏庸無道的人。

    並且他還基於秦朝亡國的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之後的文帝和景帝也奉行這一國策,讓漢朝穩定發展了差不多60年。

    這樣一個領導,肯定值得下屬的追隨。

    蕭何、韓信、張良這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除了他們本身足夠優秀外,劉邦的知人善任、慧眼識珠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樣一個懂才惜才,自身品行還不錯,還‘捨得分利’的領導,自然是值得屬下的忠心追隨。

  • 8 # 少顏翁

    劉邦手下的這些人,蕭何、韓信、張良、他們不論是在能力方面,還是在才能方面,都要比劉邦出眾。那麼為什麼這些人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劉邦善於識人,第二點,劉邦善於任用人才。兩點是劉邦成功的關鍵,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相輔相成的。

    因為用人的前提是識人,如果不識人,你敢用嗎?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人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你能用嗎?所以用人的前提是識人,識人要依靠一雙慧眼,這一點非常困難,識別一個人是否具備出眾的才能是非常困難的。

    比如說劉邦識別韓信,很不容易啊!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奇才投奔項梁,項梁不識人,沒有重用他,改投項羽,項羽又不識他之才。韓信轉投劉邦,劉邦不認識他,是個軍事奇才。

    劉邦先發現的蕭何,相信蕭何的忠誠,相信蕭何的才華,也相信蕭何的慧眼,韓信是在蕭何的鼎力推薦之下,真任命韓信,做大將軍,登壇拜將結束,才找韓信談話,談完才確信蕭何說的是真的。

    個人在顯示自己才華的時候,是需要時間的,這個過程或曲折或坎坷!韓信在投奔項梁、項羽的時候不能突出的證明自己的才華,(營銷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位)在轉投劉邦之後,如果沒有蕭何的舉薦,韓信很難被劉邦重用,這一點還是韓信的自我營銷沒做好!

    他不像姜尚,姜太公,伊尹,百里奚,諸葛亮在沒有出山的時候就讓自己名滿天下。所以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蕭何是最早證明自己既有才華又忠誠可靠的人。韓信是最晚證明自己有才華的,所以是否擁有一雙識人的慧眼,決定了自己成就的高低。

    作為一個集團的領袖,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雙識人的慧眼。劉邦在識別人才的時候,有他一套獨特的方法,他把人才劃分等級,這就好比現在的我們,把社會上的單位、公司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級。

    一旦你的公司出現了問題,就會把你的信用等級下調,要是你的公司有好的業績了,就把你的信用等級上升。這和劉邦識別人才的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劉邦識別人才要看兩點,第一點看是否有才,第二點,看是否有德,是否忠誠可靠,他把人才分為,大才、中才、小才、專才。用人方面,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專才專用。

    那麼劉邦怎麼考量人才是否可靠呢?劉邦判定一個人是否可靠?就憑一點,能力,你有沒有能力威脅到我,假如你有能力威脅到我,你就不可靠。你完全沒有能力威脅到我,你就可靠!

    劉邦的這個辦法,雖然看起來很不光明,但是用起來很高明,他在面對手下的人才時,韓信大才,能力太強,戰功卓著,無人可比,所以劉邦對韓信最不信任,對他大用大疑。

    和韓信類似的人才,還有彭越和英布,都是才華出眾,戰功卓著,雖然分封一方諸侯,但是劉邦對他們都不信任,(這叫打天下時大用,平定天下之後大疑)那麼蕭何呢,蕭何有才,又有權,把關中經營的非常好,蕭何對劉邦又非常的忠誠,但是劉邦一生中曾經三次猜忌也蕭何。他對蕭何採取的策略是大用小疑,畢竟劉邦還是對蕭何有所瞭解的。

    運籌帷幄的張良身為劉邦集團的首席謀士,他的才能得到了劉邦的肯定(大才)他一生只為劉邦出謀劃策,從未領兵出征過,手中沒有兵權,張良的身體不太好,經常生病,在劉邦看來,對他沒有絲毫的威脅!所以劉邦對他大用不疑。

    周勃,夏侯嬰這一類人,劉邦稱之為中才,他們的能力都不出眾,而且手中的權利對劉邦也不構成威脅,劉邦對他們是重用不疑!

    對臣子的疑和信,都取決於劉邦的認定,劉邦的認定,又取決於劉邦的判斷,劉邦的判斷又取決於臣子的表現和臣子的能力。

    劉邦把各有所長的人才,放到他們能夠獨擋一面的位置上,比如說張良會出謀劃策,當謀士,蕭何會治國理政,管理關中,韓信會領兵打仗,就派去攻伐征戰,酈食其善於遊說,當說客,陸賈不但會說還會寫,劉邦就命他寫新語,劉邦把什麼樣的人才,用在什麼地方。都考慮的很清楚。

  • 9 # 刀筆傳神

    楚漢相爭,劉邦能夠得天下,成就漢室大業,除歷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張良、韓信、蕭何等良臣勇將的鼎力相助!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但這些謀臣勇將為何都對他死心塌地呢?

    劉邦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秦末暴亂之機,興漢滅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他的用人方略有以下幾大特點:1、知人善任,2、不計前嫌,3、坦誠相待,4、論功行賞。

    劉邦的手下什麼人都有,還有很多敵對勢力叛逃過來的。。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

    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說到底一個人能不能取得大家的擁戴,跟這個人的人品,能力可能沒有直接的關係,大家只關心的是擁戴這個人能否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什麼所謂的知人善任體恤下士等等,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但又是重要的,因為就是由於知人善任,才可以得到那些“被認可”的人的支援,才可以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的維護。劉邦就是提供了這些,才得到大家的認可!

  • 10 # 蘭靈笑笑生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最典型的就是投奔劉邦之前在項羽帳下,而項羽並沒有用他。而到了劉邦那,剛好劉邦又需要他這樣的人才,於是大膽拜韓信為大將軍。

    這對於本為一個卒子,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有連百萬之軍的軍事才能,有吞吐天下的戰略胸懷。可是沒有君主用他,那他就是一個小卒子。胯下之辱,漂母這些典故就是例子。

    所以一旦遇到有知遇之恩的劉邦,那豈不是死心塌地,赴湯蹈火。

    而另一點,自知之明。如果讓漢三傑自立門戶,他們或許可以分天下,但是領導能力和聚人聚才的魅力那可能就離劉邦差遠了。

    張良蕭何韓信各司其職,各有所長,卻不一定是君王之才。

    況且漢三傑也不是那種過河拆橋的卑鄙小人,自古以來能夠有這樣大才的能人,其境界都不低,少有那種過河拆橋,恩將仇報的卑鄙小人。

    另外這三人都有自己目的抱負,自己成就帝王之業並不是他們的抱負。而劉邦就是他們成就自己的平臺。

    另外劉邦的魅力和領導聚眾之能當時少有。不然群雄逐鹿的時候,那麼多人都投到他麾下。

    劉邦集團就像一個大公司大集團,劉邦是老闆,漢三傑就是高管,集團給予高管好的福利,而高管藉助集團成就自己。如果想跳槽,也看看競爭對手是什麼樣的。如果要自立門戶,也得看看能不能分天下而治,能不能長久。況且這個老闆還對自己有知遇之恩。

  • 11 # 西桐居主人

    主擇臣,臣亦擇主。

    不是三人死心塌地地跟著劉邦幹,是形勢決定了幾人成為一個團體,而帶頭人則是劉邦。

    第一,良禽擇木而息。三人跟隨劉邦的時間不同,但都是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跟著劉邦。原因只有一個,跟著劉邦幹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蕭何認識劉邦最早,認定他能成事,但不一定就尊其為主,只不過是怕擔責任,腳踏兩隻船,雙方是合作關係,後來,形勢變化,劉邦殺了縣令,令蕭何不得不上賊船,跟在劉邦後面出謀劃策,不出面,懷著僥倖心理,幸運的是買了一隻有潛力的原始股。

    張良,目的很單一,就是和滅自己國家的秦始皇找麻煩。作為韓國沒落的貴族,和項羽天生有共同階層,但是跟著項羽幹,沒前途,項羽重用的是楚國原貴族,信任身邊人。自己不得志,過得不舒服。

    韓信,出身最底,為了富貴和別人眼裡的成功。屈辱的過去,讓韓信既自信又自卑,總夢想著出人頭地。項羽根本看不起出身低的,給不了他想要的

    第二,三人均有缺陷。三者均心思細微,志向遠大,不虧為英雄。英雄分為英才和雄才。英才在於聰明敏捷,雄才在於膽略過人。蕭何、張良偏於英才,韓信偏於雄才。三人都不是天生的帶頭人。無法成為帶頭人,就只能找一個好老闆。

    劉項均是英才和雄才兼有的人物,是天然的帶頭人,劉偏英,項偏雄。正如劉邦自己說的,“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恰恰劉邦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給予三人發展的機會,又能把握他們的弱點,統籌把握。能說出這番話的人絕對不一般,見地、識人、自信、容人等可見一斑,項羽絕對說不出來。

    第三,選擇的餘地不多。開始時,局勢不明顯,他們可以自由的選擇,嘗試著選擇。張良和韓信就是如此。等局勢明朗化後,更主要的是項羽為人,絕對不會再容忍他們回來。蕭何更不用說,一開始就貼上了劉邦的標籤,沒有選擇,何況還不錯。

    最後,性格決定成敗。三人都是很敏感的聰明人。再看看項羽和劉邦給人的感覺。項羽初見秦始皇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初見秦始皇說的是"大丈夫該當如此"。兩者共同點是自信,不同點是一個從自我考慮,一個是把自己的觀點和大家的觀點融在一起,委婉地表達。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定讓別人舒服。

    看看劉邦下屬的話,"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雖說是功成後的分析,有點拍馬屁的嫌疑,但說出了一個規律。和大家一塊合夥打天下的模式贏得了大家的支援,形成了合力。三人也不例外。

    三人肯定想過更多,面臨選擇,每個人都要決擇,在不得不容忍帶頭人缺點時,合夥關係就穩固了。

  • 12 # 黃煅

    劉邦在得天下後曾得意的對自己進行過評價:

    (原文)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那麼劉邦為何能讓這些謀臣武將為他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呢?不妨先看看司馬遷和他的鐵子們是對他如何評價的。

    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一開始就對劉邦一通誇:

    (原文)高祖仁而愛人,喜施,意豁也,常有大度。

    意思是:高祖劉邦仁厚友愛,樂善好施,胸禁開闊,志向遠大。還有一個側面描繪他的詞:寬厚長者。也就是說,大家熟知的劉備和宋江的優點,他都有。當然他也有人們不喜歡的地方,痞裡痞氣的,嘴巴不乾淨,愛破口大罵,就像大家熟知的李雲龍。雖然史書裡沒有記載多少髒話,但是沛公這個詞後邊常接一個高頻詞彙,罵曰。

    再看他的鐵子們是怎麼評價他的:

    (原文)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

    韓信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原文的意思很容易看懂,我就不再囉嗦著翻譯了,從中可以看出,像他們這種出身不行(張良除外),能力強的人都願意跟隨劉邦的原因是:

    項羽這人看起來很高大上,楚國貴族,高大威猛,力能扛鼎,自帶主角光環,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項羽這人吧,不厚道,總愛玩虛的,看起來對人很好,實際上摳摳搜搜的,賞罰不公,任人唯親,閉塞視聽,剛愎自用。像他們這種沒身份沒地位的人,再有能力人家也不會重用,像陳平,韓信這樣胸懷大志的人才在他那看不到希望。

    劉邦就不一樣了,雖然嘴巴不乾淨,但是從諫如流,對謀臣們言聽計從,對武將破格提拔,大膽重用,文臣武將在他手下都如魚得水,能盡情的發光發熱。最關鍵的一點是,這老闆大氣,你就放心大膽的玩命幹,你敢做出多大成績,我就敢給你多大的回報。這樣的老闆,上哪去找第二個去,誰還想著跳槽,韓信甚至在翅膀硬了可自由飛翔的時候都不願意背叛他。

    蕭何是劉邦的忠實粉絲,據史料記載,蕭何在劉邦還是平頭老百姓時就很看好劉邦,多次幫助他,很有可能是蕭何眼光很獨到,從一開始就看出劉邦非池中之物,是個能成大事的人,所以儘管劉邦沒錢沒勢,蕭何還是很樂意和他結交,蕭何看人太準了,一個劉邦,一個韓信,哪個都沒逃過他的法眼。

    張良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也是因為劉邦能虛心接納謀臣們的意見,從諫如流,言聽計從。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是,張良視劉邦為知己,張良曾給劉邦推銷過他的太公兵法,劉邦很識貨,這讓張良內心感慨萬千。

    原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在那個時代也很常見,能有一個這麼懂他又對他言聽計從的老闆,張良能不死心塌地的跟隨麼?

    歸根結底,蕭何、韓信、張良以及其他的大才在當時都願意死心塌地的跟隨劉邦的原因就是:

    他們確定過眼神,劉邦是那個對的人,這個人可能看起來沒啥本事,遇事就是“為之奈何?”這個人可能素質沒多高,動不動就問候別人家長,但是這個人有一種能力是別人沒有的,他能讓他們在他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能讓他們盡情的完成自己的志向。

    確實劉邦透過他們取得了自己想要的天下,但是他們也從劉邦那裡取得了除榮華富貴,身份地位外的,自己最想要的信任、理解、支援和希望。

  • 13 # 山野老人

    為什麼蕭何、韓信、張良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幹?

    對於這個問題,劉邦登基後,就有結論!

    劉邦自己總結說,他能成功,就是善於用人!

    蕭何、韓信、張良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幹,就是劉邦善於用人的見證。

    對於蕭何,劉邦用的是忠誠。

    蕭何是劉邦沛縣老鄉,從小就在一起,彼此十分了解,也十分信任。

    劉邦自從起義後,就一直讓蕭何留守後方。

    蕭何留守後方,不但讓蕭何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讓蕭何能發揮特長!

    蕭何本人人品高尚,沒有野心,一心輔佐劉邦,贏得劉邦信任。

    儘管如此,劉邦也多次懷疑過蕭何,但是蕭何都能及時化解劉邦的誤解。

    由此兩人才善始善終地共事一生!

    對於韓信,劉邦超乎尋常地滿足其慾望。

    韓信是軍事奇才,相對劉邦來說,並無大志。

    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能無廉恥地受漂母之食,不顧亭長老婆譏笑,一而再到人家蹭飯等,都說明韓信雖有軍事奇才,但是做人卻無氣節。

    劉邦看準這一點,不斷滿足韓信的私慾。

    自從蕭何推薦韓信,得到劉邦重用後,劉邦就不斷滿足韓信慾望。

    設壇公開拜封韓信為大將軍;將軍隊交給韓信指揮;韓信要代理齊國國王,劉邦就讓韓信做齊國國王;韓信要土地,劉邦就劃一片土地給韓信!

    當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叛變劉邦的時候,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對於張良,劉邦有極大的包容。

    張良投奔景駒途中,發現劉邦是個人物,就跟隨劉邦。

    張良跟隨劉邦,有個人野心,也是三心二意。

    項梁扶持楚懷王上臺,張良藉此機會,離開劉邦,回到韓國,扶持韓王成上臺。

    項羽分封天下,張良藉此機會,回到韓國輔佐韓王成。

    劉邦進軍咸陽,張良瞅準機會,回到韓國扶持韓王信為韓國都尉。

    劉邦登基後,張良藉口身體原因,離開劉邦雲,尋仙問道!

    張良離開朝廷之前,將自己不到十五歲的兒子安排到朝廷做官,劉邦也滿口答應!

    對此,張良才朝三暮四地跟著劉邦一輩子。

    綜上所述,蕭何、韓信、張良等能跟著劉邦死心塌地,主要是劉邦能根據各自的人品、恰到好處地予以利用!

    最後還得申明一點:蕭何可以說是死心塌地,韓信與張良還不能算是死心塌地!

  • 14 # 香姐逛歷史

    所以當時他們死心塌地的一直跟著劉邦,就是因為劉邦這個人其實比較的具有人格魅力。那麼當時這三個人他們在最開始決定追隨劉邦的時候,心中就十分的清楚,那麼在此後也是一定要追隨著劉邦的。

    蕭何、韓信、張良3人和劉邦?

    在史記中有簡要解釋。

    我想最重要的是因為劉邦能善於聽取他人意見,他能學會忍。而項羽脾氣不好,且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這是其根本所在,也就是劉邦會用人。

    另一方面,劉邦的對手項羽剛愎自用,有勇無謀,賢良謀士及將帥之材認為不值得為他賣命,而且項羽對人才的使用上不如劉邦,拿韓信來說,去項羽那邊,連一個小將軍都得不到更別說統軍打仗,而劉邦呢?

    在用到韓信時,韓信威脅劉邦得到齊王什麼的,劉邦為了目的還就給你,但是結果暫就不說了,而如果是項羽,可相而知。

    在史記中,司馬遷說張良,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也就是張良跟劉邦出謀劃策,劉邦懂得,能用其計。其他人都不能。張良就知道劉邦是天授,於是只跟他了。

    而韓信說到底是走投無路投了劉邦,並非什麼仁愛有風度,重要的是項羽不肯輕易封賞而劉邦倒還不錯。

    再說蕭何,本來就對劉邦推愛。起義時一度大家推蕭何(縣衙秘書)和曹參(監獄獄長)領頭。蕭曹怕被滅族,不肯,推劉邦。父老也承認劉邦遇到過許多怪事(斬蛇、七十二黑痣之類),迷信,就推他了。

    而另有一說,三人並非死心塌地,原因是蕭何與劉邦是同鄉加同事加姻親,也就是裙帶關係。。。

    而韓信是走投無路投了劉邦,後來掌了兵權,以劉邦的生命威脅要求升職加薪,甚至有自立門戶的想法,不算死心塌地。

    而張良是個奇特的傢伙,屬於為了實現夢想不計較的人,功成名就之後又激流勇退的怪才。。。跟著劉邦只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死心塌地追隨劉邦。

    司馬遷對於三人跟著劉邦的解釋本人不是十分贊同,生逢亂事,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所迫,就像韓信走投無路不找人人跟著自己也幹不起來,在亂世中怎麼生存?本事再大沒兵沒人也不頂用。而在劉邦項羽兩人選擇中,劉邦就有那麼些比項羽“優秀”的條件環境,以至於劉邦得人得天下!

    但為什麼這樣三個能人,卻蕭何、韓信、張良呢?

    一、在他的手下能夠發揮個人最大的能力

    如果說劉邦能夠勝利的話,那麼這也代表著他們能夠勝利,但如果說劉邦他最後會失敗的話,就代表著他們也並不會有太好的運勢。正是因為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說他們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堅持陪伴在劉邦的身邊。

    其實很多人在看到這三個人的時候,心中還是有著很多的疑惑的,畢竟無論是蕭何韓信或者是張良,這三個人他們個人的才能相對來說都算是比較突出的,可是為什麼卻一定要跟著劉邦的。

    並且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的差距相對來說還是存在的,首先從個人能力上來講的話,項羽他個人的能力是遠在劉邦之上的,可是這三個人就願意死心塌地的追隨這個劉邦,這就是因為劉邦他其實更加的能夠重用人。

    那麼當時這三個人一直跟隨著劉邦心中也是十分的清楚,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說自己幫助劉邦能夠獲得成功的話,那麼自己從中獲取到的利益也是更大一些的,再加上劉邦他這個人也比較的能夠去任用有才之人,所以說這些人在他的手下能夠發揮個人最大的能力,因此他們才願意始終得追隨劉邦。

    二、蕭何、張良、韓信跟著劉邦是相互利用

    按史du記,後漢書什麼的說法是:秦zhi朝的法律是造反的要“夷三族dao”,而蕭何、曹參他們都是大族權貴,於是不願冒險稱王,互相退讓逼劉邦當的“頭”--所以也能明白劉邦最後為什麼過得非常鬱悶,非要跟自己過不去的原因了。而張良是利用劉邦滅秦,張良本來是韓的貴族,之前就是經常策劃刺殺秦始皇什麼的“恐怖主義者”。而韓信,是蕭何的女婿,那個著名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感覺有些曖昧。。)。而且韓信說得也明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再說劉備,感覺他們就像黑社會的社團一樣,講“兄弟義氣”,或者就像水滸的結拜好漢一樣。事實上,寫《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兩位關係也非常不錯,所以在流傳的時候這種“忠義”或者被有些誇大了。不過確實也在詮釋那句“好兄弟,講義氣”,而且三國的劉備一直處在動盪飄搖之中,他能依靠的只有這幫兄弟。

    總結:開始劉邦有勇有謀,很會籠絡人心,而且善於聽從他人的意見。最後是大勢所趨,劉邦手握重兵,人心所向。蕭何、韓信、張良三人是歷史中有名的人物,他們對於劉邦能夠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三個人這麼有勇有謀卻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因為他心懷天下、心繫百姓,善於籠絡人心。

  • 15 # 扎心君

    1股權激勵,給的是真金白銀。韓信以前,跟誰項羽,位不過持戟郎中,(侍衛)言不聽,計不從。跟隨劉邦,脫下好衣服給韓信穿,留下好吃的給韓信吃,先拜大將軍,後封為齊王。換做你,怎麼辦?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坨分銀。

    2天下事,英雄所見略同,狗熊所見略有不同。張良曾經周遊世界,遇到很多諸侯,講天下大勢,太公兵法。沒有人聽得懂。沒有知音。遇到劉邦,一說就懂,一點就透。哇塞,終於找到明主,可以,一起做大事的人啊!項羽殺了韓王,又斷了韓國貴族,張良的念想。從此,跟隨劉邦,即報國仇家恨,又展平生所學,同舟共濟,至死不渝。

    3蕭何是劉邦的發小。兩個人是一根繩上的兩個螞蚱。投奔誰,都沒有劉邦親近!

    4項羽待人,貴族風範,禮儀具備,客氣的不得了,部下生病,還掉眼淚。可是,部下立功,拿著手中的印,磨園了,都捨不得封賞。那個傻逼,會跟他了。無利不起早,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千里為官只為財,封妻廕子,衣錦還鄉。你說了。

  • 16 # 文史文哥

    蕭何、韓信、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他們在政治、軍事和奇謀上都頗有建樹,他們在平定楚漢戰爭的過程中都非常受劉邦信任,並且也死心塌地跟著劉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三個人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漢初三傑之蕭何

    蕭何和劉邦本就是好朋友,跟他們一起的還有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這幾個人年齡相差不大,在沛縣一起生活,所以都是劉邦的死黨。蕭何幫助劉邦幹過很多事情,最津津樂道的是保證了楚漢戰爭中糧草源源不斷地送給劉邦,保障了劉邦的後方,讓劉邦沒有後顧之憂,使得楚漢戰爭勝利的天平傾向劉邦。就是因為蕭何的消耗戰,劉邦才把他當做是第一功臣。

    漢初三傑之韓信

    韓信原來是一介草民,後來抗擊秦朝的時候跟的是項羽。然而項羽卻沒有重視這個軍事天才,埋沒了韓信。鉅鹿之戰後,韓信看到了項羽坑殺了20萬的秦軍,很快對項羽寒心了,轉而投靠了劉邦。劉邦手下的蕭何非常看重韓信,還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歸劉邦後,劉邦也是對韓信充分信任,讓他北伐魏、趙、代、燕、齊五國,韓信全部完成了,並且最後和劉邦合兵一處,共同滅項羽的楚。所以韓信是因為項羽埋沒自己,劉邦沒有埋沒自己才對劉邦死心塌地的。

    漢初三傑之張良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開始還派出刺客去刺殺秦始皇,可惜失敗了。後來在留這個地方,遇到了劉邦,然後就成為劉邦的謀士了。劉邦對張良也是非常信任,並且極其尊重,每次見到張良都稱張良的字。要知道劉邦一向都看不起儒生的,曾經他還在儒生的帽子上小便。而對張良的態度截然不同,張良在劉邦手下也是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鴻門宴中頻繁出計,還有後面的下邑畫策,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

    所以綜上,三個人對劉邦死心塌地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劉邦都能把三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不得不佩服劉邦!

  • 17 # 夕陽正濃之山水之間

    蕭何、張良是死心塌地跟著劉邦的,而且跟了一輩子,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得到了劉邦應有的恩賜。

    而韓信本身就不是一個死心塌地的人,他對劉邦從來也沒有死心塌地過。反過來,劉邦為了他自身性命安危和江山,算得上重用了韓信,但他從來沒有把韓信當成是自己人。

    劉邦是一邊用著韓信,一邊防著韓信。

    韓信是一個有能力,有志向的軍事家,也是一個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他的一生,追求的是一心施展抱負的機會,渴望創造人生價值。至於跟誰幹,不重要。這才有他投軍項羽,因為得不到項羽的重用,眼看著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實現了,轉而投靠劉邦。

    是蕭何慧眼識珠,為主子招聘了這位傑出的軍事奇才,幫助劉邦消滅了項羽,消滅了諸多割據勢力,成就了大漢天下。

    因為劉邦一直像防賊一樣防著韓信,韓信自己也知道,最後才想謀反。

    其時,韓信早年沒有謀反心,是劉邦一直沒有把他拉進他的圈子裡,致使韓信一直心裡不踏實。如果劉邦把好心當成自己人,韓信就可能善終。

    而天下帝王都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人,所以,對於有高超軍事才能的人,最後都難有好結果。

    在真實的歷史上,我們看中國史,從前秦,到如今,哪朝皇帝不是,建國以後殺功臣?他們怕的是被架空,被奪權,怕被功臣顏色革命。

    所以中國有這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18 # 匪淺

    要是漢高祖劉邦沒有什麼能力是不可能收到蕭何、張良、韓信等人追隨的。一些人抹黑漢高祖劉邦是一個卑鄙、膽小、機關算盡的小人,要知道小人哪裡能駕馭得了英雄,只有英雄才能駕馭英雄。像韓信、張良、蕭何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但為什麼他們都追隨劉邦?這就說明了劉邦的過人之處。

  • 19 # 聞鍾居士

    這個問題我也很奇怪,昨天我打電話問了劉邦。他說這一切都是他老婆的主意。我打電話問呂后,她叫我後半夜到後花園再告訴我。我去了,娘子真漂亮。

  • 20 # 朱坤明

    知人善任,善於聽取正確的意見!我認為劉邦比項羽的心機和城府要高深得多。

    陳平、韓信原來在項羽的手下任職,但是他們透過長期觀察之後,發現項羽有婦人之仁,不善於採納意見,心胸狹窄,所以都棄暗投明,加入到劉邦的陣營裡來。

    項羽有范增的時候,消滅了章邯的驪山刑徒和王離的長城軍團,鴻門宴上如果楚霸王項羽言聽計從,做人做事夠狠毒的話,劉邦早就一命嗚呼啦。

    劉邦善於採納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的意見,你們說怎麼著就怎麼做,我都按照你們說的去做。蕭何不讓劉邦貪圖咸陽宮裡的美女和財寶,防止項羽偷襲問罪,他答應了。韓信要劉邦正面對抗項羽,他帶兵征伐北方諸侯,劉邦也答應了。

    垓下之戰,韓信、彭越、英布趁機要挾裂土封王,劉邦咬著牙也答應了。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劉邦,只是劉邦喜歡秋後算賬,韓信、彭越、英布都被幹掉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小波有哪些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