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寒鯤

    禮遇亡國之君(興亡繼絕)是華夏文明的“傳統美德”,用一個詞來概括便是所謂“王道”,除非這個亡國之君是一個類似桀紂那樣的前朝暴君,一個失去了“天心民意”的孤家寡人。在十六國與南北朝之前的上古中國,新君主基本上只會去誅除前朝暴君,而不會誅除所有亡國之君,那些個因為懦弱、平庸、無能而亡國的君主往往被奉為新王朝的國賓,被新的統治者拿來當做應證自身王者氣度的吉祥物。

    在司馬昭以前,周、秦、漢、魏等四個象徵天道的正統王朝,也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興亡繼絕”之王道,禮遇亡國之君或亡國之祀:

    周滅商時,不僅紂王本身是自焚而死,而且西周仍以紂王之子武庚為商主,後來由於三監之亂,不得不討滅武庚,也還會再立一個宋國,延續商王的祭祀;

    秦滅周時,也並沒有誅除周赧王,周赧王本身是憂憤而死,秦軍滅亡周朝以後,仍舊給了東周公後裔一片地,讓他們延續周王的祭祀;

    至於秦朝,收容秦王子嬰的劉邦最終戰勝了誅殺秦王子嬰的項羽,似乎也在冥冥之中,應證著天心民意所更中意的“仁厚王道”之君;

    曹魏代漢以後,漢獻帝被奉為山陽公,直至公元234年方才壽終正寢,漢獻帝子孫也一直在魏晉兩代以山陽公的身份享受政治待遇(劉協-劉康-劉瑾-劉秋),直到五胡亂華,才被亂軍誅滅於封國山陽(焦作一帶)。

    由此可見,司馬昭完全沒有誅殺安樂公劉禪的輿論可能,因為誅殺劉禪只能進一步應證司馬昭是一個毫無“王道”氣度的篡位者。更何況,司馬昭誅殺魏帝曹髦在先(公元260年),征服巴蜀在後(公元263年),誅殺魏帝給自己帶來的政治汙點已經夠黑的了(弒君在古人看來是相當大逆不道的),他司馬昭何必再背上一個誅殺亡國之君的政治汙點?

    至於,後來各大新王朝建國以後對舊王朝皇帝及皇室的誅除行為,完全是十六國與南北朝開的頭,司馬昭生活在十六國與南北朝之前,我們當然不能用南北朝以後的“歷史環境”來分析司馬昭咯。而且,大部分朋友都認為:新王朝皇帝總會透過斬草除根的方式誅殺前朝皇帝與皇室的,不過,這個規律並不適用於十六國與南北朝之前哦。

  • 2 # 中孚鑑

    劉禪投降後,司馬昭不僅沒有殺死劉禪,還封他為安樂公,並且得到了善終,這在亡國之君中是很少見的。

    那司馬昭為什麼不殺劉禪呢?

    首先,司馬昭是為了收的人心,當時三國,曹魏雖然名義上是曹姓人為帝但是大權已經落到司馬氏手中。

    三分天下,只有蜀漢投降,還有了一個東吳還沒滅亡,司馬昭不殺劉禪是給東吳做榜樣,即使投降也會很禮待的。

    若是把劉禪殺了,那東吳知道後,到後來魏攻吳的時候,覺得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還不如奮力反抗,這樣的話,要滅東吳就沒那麼容易了。後來東吳皇帝也是投降的!

    其次,劉禪對司馬昭已經夠不成威脅了,蜀漢已經滅亡,劉禪也沒有復國之意。司馬昭為了試探他,給他找來歌舞讓劉禪欣賞,劉禪不僅不難過,反而很快樂開心。

    司馬昭問劉禪想念蜀地嗎?劉禪回答,很快樂不思蜀。司馬昭聽了覺得劉禪如此享樂,也不圖復國,就沒有必要殺他就,這也是樂不思蜀來歷。

    最後,司馬昭雖然沒有殺劉禪,不僅因為對自己夠不成威脅,同時劉禪已經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殺不殺無關緊要,反正他也不能光復漢室了。

    所以,司馬昭沒有殺了作為階下囚的劉禪!

  • 3 # 小丑眼裡的真實世界

    說明劉嬋這人很上道

    1:首先論性格 諸葛亮沒少壓制劉嬋 劉嬋會“”對對對大哥說得對”而不是“你們都是我孫子”

    2:其次輪地位 劉嬋住的是人家都城 周圍都是自己人 劉嬋身邊留的都是一群煞筆洗腦過度的老頭子 殺他有必要麼

    3:劉嬋是輔助跟司馬炎AP倆人能玩一起去

  • 4 # 三國逐鹿
    司馬昭究竟為何不殺劉禪?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懷帝,是劉備與甘夫人的長子,在位四十一年。劉禪自幼便多磨難,長叛坡幸虧趙雲捨命相救,後來孫尚香欲把劉禪抱回江東,也是趙雲奪回。劉備攻取益州後,封劉禪為太子。劉備死後劉禪於彰武三年(223年)繼位,拜諸葛亮為相父,先後六次支援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又先後九次支援姜維北伐,蜀國的國力基本被戰爭掏空。劉禪後期又因寵信宦官黃皓,加速了蜀國的滅亡。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不戰而降。劉禪投降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並在洛陽安度晚年,司馬昭為何沒有殺掉劉禪以除後患?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禪望風而歸,司馬昭不戰而屈人之兵,劉禪沒有給司馬昭帶來很大的損失。263年,司馬昭分讓路大軍伐蜀,諸葛緒為中路軍,領軍三萬,由祁山進攻武街、陰平橋頭,切斷姜維退路。西路軍由鄧艾率領三萬人,出狄道進攻沓中屯田的姜維。鍾會則親率十餘萬大軍,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三人都想取得滅蜀第一攻。

    鄧艾精通兵法,又建功心切,可以自己軍隊數量有限,於是想出偷渡陰平小道,直接進攻成都的想法。建議被司馬昭採納後,鄧艾親率三千精兵由陰平小道輕裝前進,並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蜀軍威聲大震。不久鄧艾便兵臨成都,劉禪自知不是對手,開城投降,鄧艾兵不血刃佔領成都,蜀國滅亡,並要求姜維即刻投降。由於劉禪投降,戰爭並沒有給司馬昭帶來很大的損失,這也是司馬昭不殺劉禪的原因。

    其次劉禪只想安度晚年,並無謀反之心。劉禪投降鉤,司馬昭本想安排劉禪在蜀國繼續經營,但不幸出現了姜維鍾會謀反的事情。於是司馬昭果斷將劉禪押送回洛陽,嚴加看管。並且封劉禪為安樂公,也就是希望劉禪能識時務,安於現狀,不要謀反的意思,封劉禪的蜀漢太子劉恂為奉車督尉,其餘的蜀漢官員也都有官職。劉禪也確實沒有謀反的意思,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無所事事,司馬昭又賜給劉禪美女、錦衣玉食,供其享用,劉禪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身邊的蜀漢官吏們看到劉禪沒有反心,也都安定下來。

    再次司馬昭設宴試探劉禪,劉禪卻樂不思蜀。司馬昭年事已高,自知來日不多,很擔心死後劉禪會謀反,於是就宴請文武百官,以此來試探劉禪的心意。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舞女跳蜀舞,蜀國的舊部看後無不淚流滿面,只有劉禪一邊喝酒,一邊微笑著欣賞。司馬昭見狀,便責問劉禪:安樂公思蜀否?劉禪見司馬昭問話,急忙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劉禪身邊的部下御正聽後,便對劉禪說:如果司馬公再問起是否思蜀,你就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無時無刻不思念”,這樣司馬公便會放我等回蜀地。司馬昭看到二人在下面嘀咕,於是有義正言辭的問:司馬公真的不思蜀。劉禪便答道:先人墳墓遠在蜀地,無時無刻不思念也!司馬昭便說:此話倒是不像出自你之口,可是旁邊御正所說?劉禪大驚道:公何以得知?滿座百官無不大笑,唯有司馬昭笑的最是開心,並且對其子司馬炎道:劉禪如此中肯,我無憂矣!

    也正是劉禪表現出一副樂不思蜀的樣子,有沒有什麼大志向,因此司馬昭才沒有痛下殺手。最主要是,劉禪已經沒有任何威脅,殺掉劉禪說不定蜀國會大亂,最主要是江東孫皓再也不敢投降司馬昭。以此司馬昭不會殺劉禪。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昭不殺劉禪?

  • 5 # 吹牛娃的春天

    說收買人心的,禮遇亡國君的一看就是不瞭解三國。司馬昭,司馬炎是那種人嗎?曹家小皇帝稍微有點動作,逮個宰個怎麼個禮遇法?吳國皇帝不就宰了嗎?怎麼不收買人心?禮遇亡國君?司馬昭搞這套?都路人皆知了。不殺無意就是那麼幾點,

    1劉禪識時務,2

    也沒任何威脅,在他們看來,就和養頭豬沒區別.

    3時不時拿來諷刺一下用來噁心就蜀臣,你看看你們的皇帝就和頭豬一樣,這些舊蜀臣還有反心?有什麼不滿?

  • 6 # 隴西遊隼

    給自己子孫留後路,畢竟政治家都知道,沒有不亡的國。自己的後代,有一天也是今日的劉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不殺亡國之君,也是約定俗成的政治倫理。當然了,情勢所迫,不殺會帶來大麻煩的除外。很明顯,劉禪不是這種情況。殺了他,除了徒增罵名,沒什麼實際意義。

  • 7 # 萬歲1148858845

    第一司馬昭要篡位但是國內形勢並不穩固(比如淮南三次起兵反叛)群臣的真實想法也不明確如此情況下善待劉禪有利於穩定益州形勢而且某種程度上還能安定曹魏皇帝宗室以及大臣的心態(暗示我司馬家可是善待主動退位識時務的人)第二善待劉禪其實也是為了給東吳做個榜樣,減少日後伐吳的可能的成本,第三這種善待也是當年政治傳統,比如周滅商依然留下一個宋國以延續其社稷宗廟,曹魏代漢朝依然封獻帝為山陽公保留其天子車馬旌旗

  • 8 # 滄齡

    第一,那時候流行二王三恪制度,不流行殺亡國之君的。本來人家在成都都跑到你河北來了,人生地不熟,造反沒可能,殺了沒意義,誰能擔保以後自己的後人沒有這一天呢?所以給人家留個後,祭祀一下先祖還是有必要的顯示自己的寬大。頂多不就是個公務員嗎,還缺你這口吃的??第二,還要做給東吳看,東吳投降也是這個待遇,可以起到瓦解東吳政權的作用。

  • 9 # 泊圖泊途

    作為司馬昭不合格的對手,司馬昭並非能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劉禪並非階下囚,他是個“有身份”的人。

    劉禪畢竟是一國之主。

    魏國的策略一直是往江東用兵,這次終於想明白了,還是打蜀漢吧。這一擊,定乾坤。

    一個姜維打鄧艾都費勁,更何況還有鍾會,朝廷內部的掣肘讓姜維軍的戰鬥力在下一成。

    劉禪投降之時,鄧艾就再次給司馬昭建議:“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安士民以來遠人,若便送禪於京都,吳以為流徙,則於向化之心不勸……開 廣陵、城陽以待吳人,則畏威懷德,望風而從矣。”

    很明顯這是個非常合理的也是成本最低的滅吳方略。鄧艾雖然死於非命,但是政策確實可行。厚待劉禪、懷柔東吳,百姓受到的災難是最小的。

    因此封劉禪為公,封賞娛樂設施。等到孫皓時,只封了一個侯爵。

    晉武帝著名戰略家羊祜也持有類似的想法,對待吳國人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投降的人想走就允許他走。捕獵時,若是吳人先射中,那就歸吳人所有,如此下來在加上吳國內部的孫皓暴政(逼人喝酒,不喝就等著悲劇吧,怒視孫皓也不行,可能會獲得挖眼的刑罰),吳國百姓更不想反抗。

    這回吳國人服了,稱羊祜為羊公。

    羊祜死後,繼任將領依然大體遵循羊祜方略,吳國的抵抗有限,晉朝一統。

  • 10 # 一個貝殼兒

    劉備和諸葛亮死後,劉嬋葬送了蜀國的江山。當初劉嬋投降後,司馬昭為了消磨他的意志,將他安置在洛陽的一個小縣城,提供好生活卻與世隔絕。這麼做的意圖特別明顯,就是想用這種生活方式來消磨劉嬋的鬥志,想讓他變成一個廢人。於是,當地的老百姓,給這座縣城取了一個名字,叫"阿斗寨"。不過劉嬋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聽,取名為"中山寨"。

    司馬昭看了這個名字,立刻放下了對劉嬋的戒心。為什麼?可以將這個名字倒過來唸,那就是"在山中"。意思就是自己一直願意呆在山中,不問世事。這個名字也是向晉朝表示自己的心意,從此也沒有危難劉嬋。

    其實也怪不得司馬昭對劉嬋有戒心,當初經過了千難萬險,才攻打了蜀國。蜀國內部對於司馬昭的攻打提出了不一樣的建議,有一些大臣覺得應該背水一戰,不能讓司馬昭得逞。但是經過一番思考,劉嬋還是選擇投降。關於劉嬋的決定,後人的評價不同。有人覺得他有點無能,不戰而降多丟人。但是也有人覺得,這個決定特別明智,減少傷亡。

    投降之後,劉嬋帶著妻兒到了洛陽,享受著很不錯的待遇。可是,司馬昭一點都不放心,派人監視他的舉動。其實司馬昭也想殺掉劉嬋,不過劉嬋言行非常謹慎,讓司馬昭找不到任何的理由。

    有一次,司馬昭開席請劉嬋喝酒,當兩人推杯換盞時,司馬昭問劉嬋,是否四年蜀國?劉嬋說,現在很開心,樂不思蜀。說完後,劉嬋去了廁所,正好遇到舊臣。舊臣告訴劉嬋,如果陛下下次還問這個問題,就表現的很難過,說自己非常思念家鄉。

    果然,劉嬋回來後,司馬昭又問了這個問題。好在劉嬋還沒有喝醉,記得老臣的叮囑。於是,他按照老臣的交代回答了司馬昭,可是司馬昭卻說,這話怎麼聽得那麼熟悉。劉嬋一驚,脫口說到:你怎麼知道?因為這句話,司馬昭和大臣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件事情之後,司馬昭對劉嬋的戒備少了一些。不過要說他什麼時候徹底對劉嬋沒有了戒備之心,就是開頭說的那件事情。劉嬋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也不願意摻雜任何事情,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 11 # 秋媚讀史

    蜀國投降後,以劉禪為主首的蜀國君臣全部東遷到洛陽。司馬昭不僅沒殺劉禪,還優待俘虜,封其為安樂公,其他蜀國大臣也能安享晚年。

    殺劉禪,後果很嚴重

    劉禪是主動投降,司馬昭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劉禪全力抵抗,魏國沒那麼輕易得手,可以說是劉禪成就了司馬昭“滅蜀之功”。

    殺了劉禪,吳國會怎麼想?吳國一看,劉禪主動投降都被殺了,必然會拼到最後,給司馬昭滅吳增加不少難度。劉禪畢竟統治蜀國數十年,枝繁葉茂,在蜀國一帶有廣泛的影響力。此時,蜀國已經成了司馬昭的地盤,如果殺了劉禪,必然造成動盪。劉禪的追隨者以及粉絲會與司馬昭死磕到底,司馬昭將會防不勝防。

    優待劉禪,好處多多

    劉禪是蜀國的一個象徵,優待他,可以籠絡蜀國上下的民意。

    司馬昭如何對待劉禪,東吳那邊是時刻關注。如果優待劉禪,肯定會對東吳產生作用,從心理上瓦解對方的抵抗意志,為將來收降吳國做好準備。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早就想篡魏國大位。魏國君臣也十分關心司馬昭是如何對待劉禪,不殺劉禪,魏國的政權能夠更加安穩地過渡。

    當時東漢末年,對待亡國之君還算比較客氣。不僅僅劉禪,劉協也被妥善安置,這是由當時的輿論以及傳統決定的。將來的歷史會銘記亡國之君的下場。也直接影響到司馬昭的名聲。

    沒有殺劉禪的必要性

    滅了蜀國,司馬昭已經可以睥睨天下,而劉禪成了刀俎上的魚肉。在影響力上,已經威脅不到司馬懿。

    劉禪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君王,用自己的智慧瞞過了司馬昭的猜忌。劉禪的樂不思蜀逗得司馬昭哈哈大笑,大笑之後司馬昭根本不會留意劉禪。

    投降前的劉禪,已經做好思想準備,下半輩子只想安度晚年,並沒有復國之志。

    對於一個沒有任何威脅的劉禪,司馬昭不殺反而能為自己博得不少好處。

  • 12 # 沙裡一條魚

    不殺劉禪原因很簡單,一劉禪是主動投降,殺俘不祥,而且對魏國沒有造成太大的損耗,所以沒有必要冒天下大不諱。

    二:劉禪並不是三國演義當中那個昏庸無能之人,恰恰相反劉禪很聰明,不然也不會在三國亂世當了幾十年皇帝,所以會很好的保護自己,樂不思蜀其實就是他對司馬昭傳達的一個態度,就是讓司馬昭發現我劉禪很涼爽,我會老老實實待在這裡的。

    三蜀漢滅亡時,東吳還沒有滅亡。厚待劉禪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和千金埋骨一個道理,給東吳人看的。

    第四蜀漢和東吳畢竟割據多年,地方勢力和舊臣的勢力相當龐大,善待劉禪對蜀國舊地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撫作用。

  • 13 # 古風157042507

    都把扶不起的阿斗當做反面典型,一個被俘的皇帝,如果還問你想不想故國,你說想,那還有命嗎?劉禪的確不是一個寧死不屈的人,但沒被殺,那是因為司馬昭不認為他有反意,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啊,最起碼保全了性命,能做個安樂公已經不容易了,想想東吳的違命侯,想想南唐的李煜,北宋的徽欽二宗,有幾個投降有好下場的?

  • 14 # 一貳一橙

    鄧艾,鍾會滅蜀後,劉禪全家就搬到了洛陽城裡住了。這時候雖說還是曹魏政權,皇帝是曹奐,但實際上大權已經是在司馬昭手裡了。對於劉禪投降後的生殺予奪都是由司馬昭拍板決定的。

    在當時司馬昭對投降的劉禪大概有三方面的做法:殺,放,留。以司馬昭的尿性,連自己的主子,曹魏皇帝曹髦都敢殺,要想殺劉禪也是很容易的。可他為什麼不殺呢?這要從三個方面來解釋清楚。

    第一:遵守禮制不能殺

    自春秋戰國以來,沒見過多少人敢殺主君的,最多就是放逐或者軟禁。一般殺害主君的人都是沒好下場的,遠的項羽殺秦子嬰,近的王莽殺孺子嬰,都沒有好下場。

    雖說司馬昭害死曹髦,可不是他親自動手殺的啊!主犯是賈充,動手是成濟,況且還是曹髦先動的手。“帝遂帥僮僕數百,自出討之”,司馬昭最多就是負個“管教屬下不嚴”的罪。可劉禪不同,沒反抗過就投降了,到洛陽後又沒有大錯,不能殺。

    第二:給東吳做榜樣不能殺

    從三國之間的情況來看,東吳方面的抗魏程度要比蜀漢方面高得多,現在蜀漢雖然平定了,可東吳還沒降呢。就在二十年後西晉六路滅吳之戰中,東吳的抵抗程度那是相當地激烈:“吳王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悌督丹楊太守沈瑩等帥眾三萬渡江逆戰”“王濬自武昌順流徑趣建業,吳主遣遊擊將軍張象帥舟師萬人御之”。江東的抵抗程度是出乎西晉方面預料的,連江東丞相張悌都戰死了。

    孫皓最後的投降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前詔待至以不死”,是已經出了詔命不殺孫皓。當然對蜀漢也有這樣的詔書,如果司馬昭在那個時候就殺死劉禪的話,那就很難保證江東方面的抵抗會不會更加強烈。為了給江東做好榜樣,劉禪不能殺。

    第三:穩定益州局勢不能殺

    在劉禪剛到洛陽不久,益州地方就發生了鍾會,姜維之亂,司馬昭甚至都必須親自坐鎮長安,派心腹賈充率大軍前去益州才算是穩定了關中的局勢。雖說益州方面的動亂最後也平定了,可這事卻讓司馬昭明白了:益州地方遠離政治中心,鞭長莫及,像鍾會這樣的野心將領,姜維如此的前朝忠臣不在少數。如果一開始真的把劉禪殺了,那益州地方或許就會很快冒出一個新的“漢室之後”,萬一再演變出一股割據勢力的話就更難辦了。

    尤其是現在正值改朝換代的敏感期,北方鮮卑族又異軍突起,東南還有吳國負隅頑抗。這時候不管是洛陽或成都都不能再出亂子了,所以劉禪不能殺。

    同樣的劉禪也不能放,只能軟禁在洛陽,當然司馬昭還是不放心:樂不思蜀就是司馬昭和劉禪之間的一場“鴻門宴”。所幸的劉禪考試及格了,讓司馬昭放下了戒心。

  • 15 # 周郎顧曲

    關於司馬昭不殺劉禪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首先,從劉禪自身原因來看,一是劉禪本身是因為鄧艾偷渡陰平後主動投降的,沒有抵抗,沒有給魏軍造成太大的損失,且降將不殺。二是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樂不思蜀,安於現狀,沒有謀反的意圖,對司馬昭沒有威脅,殺他無意。

    其次,從吳國看,當時吳國尚未滅亡,不殺劉禪是給吳國做榜樣,司馬昭若殺了投降的劉禪,那吳國就知道投降不投降都得死,就會奮力抵抗,果真,最後吳國也是投降的。

    再次,從已亡的蜀人來看,殺了劉禪不利於蜀人人心穩定,可能會激起蜀人造反。

    最後,從司馬昭自身原因看,各朝各代都對亡國之君禮遇有加,不殺亡國之君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政治倫理,殺了劉禪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只能徒增罵名,留下暴君的名號,不利於將來的統一。不殺劉禪,是給自己積德,給子孫積德。

  • 16 # 星下靜思

    有的貓在捉住老鼠後,並不是吃掉它,而是逗著老鼠玩,放開讓它跑,又一把抓回來,來回反覆折騰老鼠,到後來老鼠直接就不跑了。貓在這個過程中,收穫的是開心,而不是口腹之樂。司馬昭讓鄧艾與鍾會去攻蜀國,他就像一隻老貓一樣,先是擺弄著鍾會和鄧艾。鄧艾偷襲得手後,劉禪這隻碩鼠投降被抓了回來。司馬昭的得意之計便實現了,鍾會與鄧艾火併,亂軍又殺了造反的鐘會和姜維。輕鬆攻下了蜀國,又除掉功高震主的將領,只留下劉禪來逗自已開心,司馬昭的手段太高了。劉禪也是很聰明的“老鼠”,堅決不跑,還會表演逗司馬老貓開心,表現出一種童痴般地傻可愛,這個修煉了幾十年的皇帝成精了,生存技能非常高,老貓也捨不得殺他。當然,司馬昭還是以劉禪為誘餌,引誘河東的另一隻老鼠孫皓。這是一隻殘酷的老鼠,酷刑殺人樣樣精通,不務正業終至兵敗。在即將被俘時,劉禪誘餌的作用實現了,孫皓模仿著投降了。司馬昭不殺劉禪,心計很深!

  • 17 # 小明奇葩說

    司馬昭不殺劉禪的原因是,他留著劉禪還有用。一是可以安撫蜀漢舊臣百姓的心,二是可以向天下人宣告我司馬昭仁義的名聲。劉禪在晉國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蜀漢舊臣百姓自然也都安定下來,為晉國所用。三是劉禪也表現得昏庸無用,對他來說也構不成威脅。

    而且,劉禪就在他眼皮之下,也折騰不出什麼亂子,所以留著他,利遠遠大於弊。所以即使後來司馬家一統三國後,就算二愣子孫皓再怎麼頂撞司馬家君臣,也沒有殺了孫皓。

  • 1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司馬昭之所以沒有殺掉劉禪,原因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劉禪投降時,東吳政權仍然存在。司馬昭對於劉禪的處理,實際上最主要是做給東吳看的。彼時,東吳的滅亡已然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畢竟東吳依然擁有一支不弱的軍隊。司馬昭如果想武力吞併東吳,一番惡鬥、各有死傷是無法避免的。如果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於司馬昭來說是求之不得的。這時候,投降的劉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殺了劉禪,既然投降是個死,東吳君臣必然會下定決心、拼死一戰,作困獸之鬥。如果善待劉禪,等於是給東吳樹立了一個標杆、一個榜樣。別打了,投降吧,投降了你仍然可以位列公侯、榮華富貴,劉阿斗就是例項。這一點,在隨時可能被吞併的東吳君臣來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利好。對於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司馬昭來說,也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劉寄奴之前的歷朝歷代,對於退位君主,只要不搞復辟,基本都還是可以容忍的,這是大風氣。曹魏對漢獻帝劉協是如此,後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對魏元帝曹奐也是如此。劉禪雖然不是司馬昭眼中的正統皇帝,但畢竟也是皇帝,只要不威脅到司馬昭的江山,司馬昭也不願意開啟誅殺退位君主的先例,揹負一個會被載入史冊惡名。

    再其次,劉禪投降後,司馬昭只是名義上吞併了蜀漢。但是,零星、甚至呈一定規模的抵抗依然存在。更何況,劉氏父子在成都經營幾十年,在整個蜀地有著根深蒂固的利益關係網,劉禪的象徵意義重大。首先,劉禪是主動投降的,那麼,蜀地剩餘的抵抗力量就是師出無名。一旦司馬昭殺了劉禪,那麼這些抵抗力量就可以以此作為號召,其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起碼夠司馬昭喝一壺的。其次,司馬昭如果殺了劉禪,蜀地曾經與劉氏父子、蜀漢政權存在利益關係的官僚地主階層、士子階層、甚至部分民眾必然人人自危,不利於司馬昭吞併蜀地之後對於屬地官僚地主、士子乃至百姓的管理。同時,還可能因此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得不償失。

    最後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禪的裝傻充愣了。“樂不思蜀”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後人更是據此引申出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說。似乎劉禪就是一個貪生怕死、毫無能力,整日醉生夢死之徒。《三國演義》也一定程度上認同了這一點,把整個三國之爭的蜀漢方面描繪得似乎與劉禪沒有任何關係,都是劉備、諸葛亮所為。

    但是,諸位要知道一點,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在亂世之中,劉禪一人執掌蜀漢政權長達二十九年。如果劉禪真是一個貪生怕死、毫無能力,只知道醉生夢死之徒,蜀漢政權何以能在魏、吳兩大強敵夾擊之下屹立近三十年?再者說,劉備並非只有劉禪一個兒子,如果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雄才偉略的劉備怎麼就敢把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給這個兒子?難道劉備也傻了?由此可見,劉禪雖然無法與曹操、劉備等人相比,但是,應當說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麼一個可以執掌一國近三十年的人,為什麼到了司馬昭身邊就“樂不思蜀”了呢?只有一種解釋,以自汙求自保。當眾醜態畢露,給三國的全國人民擺出了一副昏君姿態,這是在自毀民心。同時,如此醜態畢露,也讓司馬昭覺得劉禪此人胸無大志、不足為患。而且,自毀人心,劉禪等於也是在向司馬昭表明自己並無復辟野心。如此一來,司馬昭必然是放心的。

    彼時的劉禪已然淪為階下之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試想,但凡劉禪當時流露出一絲對於故土的眷念,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劉禪的自汙,以及之前所說的幾個原因,這才最終讓司馬昭放下了對劉禪的戒心,也留下了劉禪的性命。

  • 19 # 巴山夜雨涮鍋

    司馬昭沒有殺劉禪,一是殺之不必要,二是當時傳統不興殺廢帝,二是不利於國家安定和統一。

    264年蜀漢滅亡,劉禪被送到洛陽,司馬昭並沒有殺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是劉禪對司馬懿已經沒有任何威脅。蜀漢對抗曹魏,是經歷了數次激戰的,蜀漢兵力本來就已經傷亡半數。而後,因為鍾會之亂,蜀漢大批高階將領遭到魏軍的殺害,剩下的人大部分都遷居洛陽,可以說蜀漢整個國家架子已經打散了。而劉禪還演出“樂不思蜀”的喜劇,竭力表現人畜無害。這樣一個活寶,司馬昭不必殺他。

    其次,劉禪在鄧艾兵臨成都時候主動投降,表達了一定誠意,不應殺他。

    其三,當時本來的規矩,就是滅亡一國一朝,不殺亡國之君。成湯沒有殺夏桀只是流放,周武王沒有殺紂王,紂王自焚的。西周建國後,不但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和紂王的哥哥微子,還把堯、舜和夏朝的後人都封了諸侯國。相反,秦始皇搞死六國之君,秦朝很快滅亡。所以,大家都認為殺降不詳。

    其四,殺了劉禪不利於安定。如果劉禪都被殺了,那麼投降的蜀漢官民,難免人人自危,或者心懷悲憤。同時,東吳方面看到劉禪的下場,也一定會堅定抵抗的意志。這樣對魏晉統一是不利的。

    因此,司馬昭留下劉禪,也就毫不為怪了。

  • 20 # 小南史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地樂不思蜀!

    看到了他們的名字就想到這個,公元264年,後蜀皇帝劉禪投降,蜀漢正式滅亡,劉禪被送往洛陽,受封安樂公(這名字挺有意思),逝世時享年64歲,是為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追封為懷孝皇帝。

    劉禪已經投降了,當時天下已經被司馬昭掌握,只要劉禪不亂,司馬昭就沒有必要殺害,弒君的罪名並不是誰都想揹負的,而且殺了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1、劉禪還在,蜀漢殘餘勢力沒有辦法名正言順的舉旗造反,因為劉禪是投降的,萬一他們手中還有昭烈皇帝劉備留下來的血帶衣昭呢?

    2、蜀漢的投降,是整體性的投降,如果殺害劉禪,這樣讓下面的死忠會到處舉旗,這樣司馬昭就要到處奔波,疲於撲滅,這樣對他過渡曹魏集團勢力可能會產生不順。

    3、東南的吳國還在打著呢,雖然贏定了,但是你把先驅給咔嚓了,你想在招降就不可能了,甚至會引起東吳的反撲,在說了,司馬昭的當時的權利還沒鞏固,不敢亂來。

    4、劉禪沒有劉備的雄心,這個是肯定的,而且蜀漢很多將領還在原職,你不動劉禪,其他人好安心替你賣命,不用背上賣主求榮的名聲。

    錦衣玉食的供著劉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司馬昭肯定看得清楚,所以也沒必要殺劉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四級都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