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天地萬物變化之道

    這就涉及到了,分與合,古人人可以將不同的事情,分為不同的領域,這就是分。也可以再將它們歸納總結,這就是合。所以這些著作雖然區區幾千字,卻可以應用於大多數事物和人物。而我們現在只知道分而不知或者無法做到合。一本到幾本、幾冊書,講的東西就那麼有限的幾個,甚至一個道理都講不明白!不能融合就不能昇華,自然就無法做到古人所做的事。不能博大而精深!

  • 2 # 獨上蘭舟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粗略瞭解一下《易經》《道德經》及他們成書的時代。

    《易經》,是傳統重要經典之一,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兩本著作都成於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相當於中華文明啟蒙的春天。這兩部著作都是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的創造。大家知道,創造思想體系是遠比專著更宏大的工作。

    至於為什麼現在沒有人可以寫出這樣著作,原因有幾點。

    第一,文明的季節過了。有些思想只可能萌芽於文明的春天,如種子般出土,慢慢成長為參天大樹。現在已經是文明的秋冬,我們最多是在這些參天大樹摘取果實,再也找不到這樣的種子,也沒有機會發芽;

    第二,環境變了。這種宏大的思想體系必然誕生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環境裡。自暴秦統一中國,實行極權專制以來,思想統一。讀書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學習諸子百家,或者為諸子百家進行註釋,再沒有出現能比肩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

    第三,社會結構扁平化的結果。老子這樣專心做學問不問窗外事的“為學術而生”的人已經消失;現在只有“靠學術吃飯”的職業學術人,視野境界都停留在自己所研究的學問上,沒有宏大眼光,不可能再出現什麼真正的學術思想。

  • 3 # 佩玉的爸爸

    想一想你自己,你就會明白。現在人寫不出來這些千秋的文章。

    首先能看一看能有時間讀書嗎?或者換一種方式來思考,能願意讀書嗎?

    所有的文章都是知識的輸出,如果沒有知識的輸入,我們將無從進行知識的輸出,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脊樑上,進行了一些創作。

    你明天早上,天矇矇亮的時候就奔波於為了生活的前線上,明天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有時候卻不得不佔用其他的時間來完成所謂的社交工作,你可以問一問,自己讀書了嗎?

    所以說我們先明確的第1個前置條件,自己的腦子中沒有任何知識,如何能寫出知識呢?

    第2個人的經濟收入允許嗎?一個人的知識交往與他的社會層次有關係,如果您沒有辦法獲取更多知識,沒有更高層次的前提下,能怎麼獲取更多的知識,擁有更多的資源呢?

    在單位中小兵一個,也是七上八下,基本上是惶惶恐不得然,哪有什麼心情,靜下心來,讓自己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大的人生目標,為自己的人生規劃。

    很多人,一生中忙碌在別人的眼中,他們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卻為了討好別人,在不斷的奔波中。這個狀態,不要談,寫出一本名言,寫出一本書,就是能夠說出一個真心的話都很困難。

    第3個,就是沒有這麼高的,一種綜合性的系統能力嗎?

    哪怕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侃侃而談,實際上如果把自己的思想。你的。世界觀進行整理的話,能夠形成一系列的文章嗎?你可以有一個穩定的世界觀嗎?

    所以說,寫出一個可以影響幾千年的文章,並不是那麼簡單,他需要的個人的要求實在太高,他需要的個人的生活必須穩定。這以後越來越少。

    所以說,財宙自由,最關鍵的一步。

  • 4 # 雙螺旋的盡頭

    易經,道德經這些書有牛頓的力學定律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人類的貢獻大嗎?當然我只是舉了2個經典例子,還有很多人比如赫茲,麥克斯韋,帕斯卡,焦耳,瓦特,特斯拉,愛迪生等,沒有這些人你就靠著易經,道德經這些書你能有智慧手機用嗎?你有無線網路用嗎?你有簡體字用嗎?你有機會上學嗎?很有可能你的前幾輩都沒有出生在這個世上的機會!你要明白形而下跟形而上是同樣重要的存在[機智]

  • 5 # ForeverO767

    我的看法是,因為資訊的發達,讓思想加速了。

    老子無疑是偉大的。他的思想,遠遠超出了他所在的當世,其超出的程度和距離,在當時的知識水平之下,需要幾千年的時間去消化,所以他的學說流傳了幾千年。

    而在如今,假如有一種學說同樣超出現世,我們假設,超出現世的程度和距離,和當年的老子一樣。但是,在當今的知識水平之下,這種程度和距離,可能一年、甚至半年的時間,這種學說就已經被認識、理解和消化了。

    因為在如今的知識水平之下,讓思想加速了!

  • 6 # 野才子

    因為古人有大智慧。而今人只有小聰明。

    首先,從人種基因來說,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的基因,和他們的腦力條件與現在的我們有區別嗎?應該是沒有什麼區別。

    決定古人有大智慧,而今人只有小聰明的原因就是:古人心靜,活的簡單。而今人心亂,活的複雜。

    古人的心境,適合思考世界的深層次的問題,而有所得。今人普遍浮躁,願意花時間思考的問題,一般都是跟個人功利有關,這都是小聰明。

  • 7 # 開心果165931305

    因為時代在進步了,科學在發展,生產力在提高,產品及理論在不斷的更新換代,人們在易經及道德經的基礎上取之精華。

  • 8 # cyler

    答案是: 你自己讀書少,根本不知道現代人做出來哪些成果,當然了,你也看不懂的,不要難為你自己。

    更當然,就說古人寫的東西,你又知道多少?

    易經本身你瞭解多少?

    易經是本卜書,道德經則言之無物。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兩篇垃圾。

    如果現在誰寫這樣的文章,連審稿的初審都過不了。

    現代人寫文章,要有證據,要合乎邏輯,而道德經之類的,唯一的證據就是類比,而恰恰類比是詭辯的一種。你遇到寫文章大量類比的人,不是個文藝青年,那就是智障。

    但古人的時代就是如此,所以以古代的眼光,評價他們為精品。但這不是少數人崇古的理由。

  • 9 # 龍的傳人5519

    易的作者是九天玄女,執筆伏羲。最早叫易典,後叫易經。易經用一個字概括:意。即意在眼前。乾坤卦說的就是這個內涵。

    人走天道側明易經,人走地道側用道得經。易經幫助或啟迪返天的覺者;道德經幫助人類走正道,辦正事,也讓人們在當中覺悟起來,勿忘返天。

    易經潛意直白修行功法與要義,指明返天之路。

    故易經是天書,卦符為月亮語。

    當你修至天眼洞開,意在目前,一切一切便明白。

    從古至今,人們偏重易經的義理研究上,忽視了易的更有價值的卜筮和功法。這點和佛經一樣,大量的研究忽視或掩蓋了經中的功法和真諦。

    易的顯意是預測,易的密意是功法。而義理是後人對易的發揮。易在預測應用上,原始是使用形象式,周易後,大量應用邏輯式。這兩種形式的演變,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後天意識,思維能力丙進化;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先天功能的退化和喪失。……

    易是太古(後期)時代的天人(九天玄女)所作,目的在於,讓在地道上的天人準備返天時,傳給她們那些回不去的後代。只要把卦斷出來,離開的天人就會在其天眼中打出相應的影象。這就是易的最根本的用途和原意。

    易至今仍發揮著作用,只是絕大多數人仍未知其真實價值,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 10 # 朱杉林

    人是開創世界的神,人的智慧一步步走向未來,客觀規律,主觀努力是分不開的。有人在世就有科學發展。

    取經藏書,也稱天書,也是人寫的,人的智慧力量無窮。現在的科學,前人是做不到的。古人的智現代人學不盡。今天有誰能寫出經文。

    所以智慧出於實踐,科學是人進步的明燈。

  • 11 # 栓柱2020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

    人的認識來源按所謂現代哲學來說,有經驗和理性兩種,前者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後者是他人的經歷感受提煉成知識在世間傳授被自己學習。但是,偉大的先哲們只所以留下千古傳頌的真理篇章,其認識來源卻不是以上兩種,而是第三種方式,格物致知,淨心天啟,即是來自於天人感應,關於這點,康德的巜判斷力批判》和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理在心中,我心即天心都在不同角度一定程度上做了詮釋,天道變化形成規律,會與人心產生類似共振的感應,這就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的最重要來源,而不是其他(包括感受和學習)。

    天道執行有迴圈性,類似春發、夏榮、秋收、冬藏,使得不同時期產生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天人感應,有時向外啟智開物,改造世界,滿足人的慾望,有時向內修身養性,抑情制欲,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有時強烈,呈現聖人輩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軸心時代,有時淡弱,使得人們只靠經驗和學習來取得碎片化的知識,而很難共同感受到天道的指引!自易經、道德經到現在是一個天人感應較弱的時段(但目前又開始否極泰來,重開感應)。

    另外,隨著歷史的程序,間接經驗的積累越來越多,使得人們陷入學習的陷阱,而科技的應用,又使人們的直觀感受越來越多,以上兩者使人類陷入現實的知見障,而忽略了對天道這一本質規律的探尋,弱化了天啟功能。

    有詩曰:時過連山斷,運去歸藏藏,周易移異後,何物經滄桑。

  • 12 # 翊如墨

    這個問題太好回答了。

    啥也別說,什麼智慧退步,沒有必要等等,都是託辭。包括近代大師,比如魯迅那一代人,我們現在都很少有人能追的上。

    這並不是什麼智慧問題,智商問題,或者沒有必要去寫的問題。

    歸根結底,現在寫不出來的原因是:古代人業餘愛好可選擇的太少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那麼不用勞作的時候幹嘛?蹦迪?上網?玩手機?撩妹子?這些當然不可能,撩妹子可以有。。。所以古人除了練習書法,畫畫,武藝,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孫武不用發愁生存問題,他有公職,所以除了打仗就是在沙盤推演怎麼打勝仗,然後再去戰場實踐,缺一不可,所以他能寫出《孫子兵法》,那麼多古代武將也有這樣的經歷為什麼寫不出來?很簡單,天賦而已。像《周易》《道德經》這樣的著作,暫且叫著作吧,可能古人叫別的什麼。是需要忍受孤獨的,也就是說,是需要把自己扔進人群去收集資料,然後躲在角落與孤獨相伴不斷的推演,不斷的更迭。跟孫子兵法一個道理,需要理論和實踐互相驗證,儲存大機率事件。說白了就是雖然不能瞭解所有的人,但是可以透過類似正態分佈的理論去拿部分來推演全部,這當然不會那麼準確,不過也是可以八九不離十的,畢竟忍受了長期的孤獨猜得出的結論,而且後人自它出世就被固定在了這個範疇裡。比如文字,流傳下來的字就是這個意思,你就會被固定在這個意思裡。但總有新人去突破,“李時珍的皮”其實就是諧音,你是真的皮的意思。你能說這不是智慧?我們怎麼比古人智慧退步了?

    有點跳躍了。沒錯,就是我們現在可以選擇的事情太多,導致了我們的認知範圍只能去被動的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索。把你扔進山裡兩年,沒有電子產品,完全靠自己活下去,如果你收集食物充足,那麼你會做什麼?你一定會主動思考,會去山裡深處探索來打發無聊的時間,而這個時候正是你成為大師的入門時間段。當然,如果你沒有天賦這個東西,就算蘋果砸你頭上,你也只會撿起來吃掉,而不去想果子熟了為什麼落下來而不是升上去。

    在山裡或者村裡的老人,都會時不時的冒出一句讓你醍醐灌頂的話,他們甚至沒有上過學,而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沒有被現在的文化教育方式所禁錮,沒有那麼多垃圾資訊需要甄別,只是單純的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經歷,從而得出令自己受用的道理。

    所以,我們現在寫不出來的原因就是,閒著的時候可以解悶的事情太多了,而古人只能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然後不斷的驗證。

  • 13 # 天方夜譚1977

    絕對的知識暴棚,上古時期,那些高深的學問,我們暫且別管他是怎麼得到的,但是他們那些著作確確實實說出了一些真相。

    我個人猜想,當然也不是純粹的瞎猜。

    他們的知識要麼是前期文明遺留下的產物,要麼是地外文明研究了人類基因和宇宙起因傳給那些當時地球智力比較高的人類。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打坐入得極靜之後,能神通虛無,說是虛無其實是宇宙之前,那些高人在靜坐中悟得這些知識!

    當然,小生不才,並不能身同感受把描述入靜後的具體情形,當以我的感受,內視五臟六腑應該是可以的(我並未體驗過,資質差太多)

    故,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包括南華經,九轉金丹直指等等等等這些著作絕對是有其真實性的。

    這是中華的魁寶。當作為不世傳統文化保護起來!

    國家應該組織一些專業人才去研究,去開發其中的知識。

    而不是隻是當作一種歷史放在圖書館中任人遺忘。。。。。

  • 14 # 老九說傳統文化

    幾千年以前,人類的文明剛剛開始發展,那個時候的人和我們後來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哪個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學問,沒有數學,甚至沒有文學,也沒有那麼多為了體現自己學問而著作的著作。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感悟天地自然反而障礙很少,所以具備了很高的智慧和追求後,反而容易有大成就。

    反觀後期社會,各種學問學說,花花綠綠的展現在我麼眼前,充斥著我們的世界觀,權利、財富、生活、技術、學問、情感、這些東西成為我們眼前最大的障礙,但是偏偏人們所追求的都是這些。而追求這些的人,處在其中掙扎的人,怎麼可能越過這些去看更加遙遠博大的天地?

    古人雖然生活艱難,但是他們“懂的”很少,這樣反而讓他麼的世界可以更大,起碼有著可能發展的機會。尤其上古之人,如果有了某一個愛好,這一輩子只要有時間九去做這個愛好就行了。其他的就是衣食住行而已,所以單從精力上來書更加專一。

    以前沒有那麼多生活和科技,但是在沒有日曆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家庭婦女都會觀察星象推算時間,也防耽誤了耕種收割這些的機會。這就是時代背景對人的影響,有好處,也有弊端,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由此可見,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出現《易經》、《道德經》等著作,就一點都不奇怪了。而現在這個時期,只能出現《時間簡史》等書籍了。

  • 15 # 逃離鐵皮屋

    簡單說吧。《易經》《道德經》寫於中國人文早期,比如《道德經》除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外。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痴迷,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這是不是常識,今天你要寫這些有多大效力呢?我們是驚異於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寫出如此智慧的話,不管我們是看的懂的,和看不懂的,我們都驚異於那時人們的智慧。可是《道德經》裡的道理和常識,又有多少是能適用於今天的,或今天有多少人願意按《道德經》的指導來生活。說到底那是一種高高在上束之高閣接受朝拜的一種東西。今天的人只能說今天的話,誰知道三千年後,那時的人會如何看今天呢?他們看到今天的人留下的東西,會不會像今天的我們一樣,驚異於三千年前的人還會有這等智慧,可今天的人還不是鄙視同類,覺得今天那有什麼人才。老子的時代識字人少之又少,能不爭名逐利,默默的體會人生,體會這世界,寫出《道德經》確是人中翹楚。當時智慧者不止老子一人,想到這些的應該也不止老子一人,可是寫出這些的是老子。正是那時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後世中國的人文思想。而在獨尊儒術之後,中國人的人文思想就被固定了下來,從此只能在儒學裡翻筋斗,再無開創性思維。獨尊儒術不光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還抹殺了其他思想學派,讓國人只能有一種思維,便於統治。久而久之,幾千年下來中國自然再無思想家。

  • 16 # 龍眼先生334

    現代人也有。經典著作。只不過是把古典給精華了。來吸收他們的營養。所以變得更妙。如果沒有先人的思想。就不會有今天的偉大成就。不管是對還是錯跟現今的社會經典那是一樣,只不過是社會進步啦。所以說精神是站著古人的肩膀而成長起來的。有古人不可磨滅的思想。才會有今天的輝煌。古典我們還要繼續把它給圓潤。才能有更好的發揮。我們一定要繼續把它傳承下去。才能對得起先人,今人的成功就是不能忘祖,忘了祖宗就是等於其實欺師滅祖。一定要把它發揚光大。才能對得起古人的智慧著作。這一上是我自己的觀念。請不要辜負我對大家的期望。中華文明的輝煌離不開古人的智慧。他們的思想是萬年長。

  • 17 # 先生8795435236706

    人所說所想所做的事,都是這個人境界的體現。古代的人思想單純,與人為善,為人誠實。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沒有貪婪和惡念的時候,和宇宙渾然一體,就能察覺到宇宙中深層的奧秘。但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幾個。

    整個人類歷史上也只出現過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等等,一般人還是達不到那樣的高度的。現在的人理解不了古人,認為古人愚昧無知,不明白自然現象,就用想往和想象就解釋自然。其實,是他通曉了宇宙的深層道理,也可以說是天機,並告訴給人,讓人也明白宇宙的道理,從而也達到那樣的高度。因為他們說的太高,一般人還是理解不了,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所以,也有人一知半解的理解,宣說,傳來傳去也傳的很混亂。但是,人的理解是有限的,講的越高深,人們反而不信。相信的是那些比較低的或者是變成了哲學的東西,而到了現代,把哲學的東西也當成人編出來沒用的東西了。

    現在的人變的越來越淺薄,越來越表面化,越來越物質化了。人越注重表面,就越沒有內涵。現在的人認為科學很發達了,不說什麼都知道吧也差不多少。其實現在科學認識這點東西,都是用儀器觀察到的表面一點玩意,根本就看不到實質。還用觀察到的這點東西,整出來各種理論,其實,都是很淺薄的認識,其中很多還都是錯的。而古代的覺者是直接和宇宙溝通,直接感應宇宙,比現在的所謂科學家看的清楚,知道的深刻。我這樣說可能有人認為愚昧,胡說八道。其實那些覺者早就知道會有今天,早就留下記載告誡現在的人了,釋迦牟尼說的末法時期就是說的今天。現在的人什麼都不信,就信從表面上看到的這點東西。末法嘛,宇宙的天機到了今天,誰也不信了,認為覺者們愚昧無知。覺者和一般人的智慧和能力相差甚遠,覺者的智慧和一般人相比,就像人和細菌相比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覺者們說的一般人是很難明白的,聰明不聰明都是人自己說的,就像聰明的細菌和不聰明的細菌在人看來也沒什麼兩樣。

    所以,現在很淺薄的人怎麼可能寫出來高深的東西?現在也有人寫一些什麼科幻小說,這就是現在人能想象的高度了。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如果神話是古人的想象,那科幻小說就是現在人的想象了?現在人的想象能產生宇宙嗎?不能吧!那把神話說成是古人的想象,怎麼古人的相信反而比現在人想象的還高深呢?古人想象神能造宇宙,現在的人確想象不到!那到底誰愚昧無知啊?

    老子能出來道德經,不是古人想象力強,是因為老子的境界在那了。現在的人認識不到,所以寫不出來,就是有人寫出來了也認識不了。

  • 18 # 豹眼看歷史

    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琢磨、在思考的問題。

    但我一直沒有答案,也很清楚不是我這種智商能夠明白、能夠回答的問題。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還是忍不住說幾句。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查閱了一下我的讀書筆記。

    在2009年10月11日,我從岳父家得到了一本書《陽宅八卦》。

    此書是乾隆十四年仲秋著作,應是1750年,距今已269年。

    在得到這本書十年來,我時不時地閱讀一下,偶爾也與人交流。

    也是因為沒有專門請教高人的原因吧,交流的人有些自命半仙,可對於《易經》之類的知識,幾乎都是一知半解,沒有得到多少教益。也就沒有人的解釋,超出我的理解。

    根據這本書,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

    這本書開篇便是《古河圖》,說“河中龍馬負圖,伏羲因之畫卦”。

    現在一般理解,比較清晰的思想脈絡是:《周易》源於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於“河圖”、“洛書”。

    今天所說的《易經》,一般是《周易》,也就是“文王八卦”。

    “文王八卦”是伏羲八卦演化而來。

    這個說法有一點是不正確的。

    《洛書》是大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禹遂因第之,是為九疇。

    這是大禹定九州的故事。

    伏羲比大禹早了好多年,恐怕要早幾百年吧。

    由於年代太久遠,缺少相應的資料記載,出現差錯,也是很正常的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比對一下“伏羲八卦”與“文王八卦”的不同,自己體會其中的奧妙。

    在這裡,我僅僅說一下伏羲見《河圖》,因之畫卦的事吧。

    拋開神秘的超越人類思維、智慧的東西不說,就以今天的思維推測一下這個事。

    上古先賢也在探求世界和宇宙的秘密,他們發覺到處是“金、木、水、火、土”,而且得知他們之間是有聯絡的,也就是相剋相生的。

    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這一關係聯絡在一起,用一種方式固定下來。

    經過幾十、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思考、探索,突然有一天,龍馬負圖出現了,伏羲受到了啟發,由此畫出了八卦。

    我的理解就是:這好比是看到一個奇石帶有一些特殊圖案、紋理,你想象出了它像一個人、一個動物等等。

    伏羲因為腦子裡有對世界組成的構想,看到了河圖,把他們聯絡在一起,得出了一個結論。

    在此基礎之上,後代哲人大賢,不斷完善發展,也就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易經》文化。

    我理解《道德經》也是這樣,老子把對“人與自然”等的關係,具體到了一些規則上,留下了千古至上的經典。

    我認為我們不能懷疑、輕視古人的智慧,但也不必厚古薄今。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秘密,尋找開啟他們的密碼。

    我們感覺,今天的成就,似乎無法超越古人,或者說不如古人偉大。

    其實不然,世界在發展,人類的智慧也在發展,這是不容置疑的。

    發展就是在改變,在變化。

    但有些東西不一定必然是在最佳化,很可能也在退化。

    比如,地震來了,許多動物會有預感而躲避,但人類就沒有這個功能。

    而具有這個功能的人,就顯得很神奇。

    但我認為,遠古時代的人類,也具備這樣的功能。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地退化,有些個體還會存在返祖現象,也還偶爾具備這些功能。

    比如說,有人認為,不斷地吹空調,人們的汗腺功能會萎縮,甚至消失。

    也就是人類可能將不會再出汗。

    汽車坐多了,暫時還不至於不會走路,但肯定的是人類步行、跑步的能力在下降。

    同樣的道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感知,隨著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越來越缺乏原始的敏感,心靈感應越來越差。

    但是,有些東西在退化,有些東西也在最佳化。

    人類偉大的發現並沒有停止,反而是在以加速度發展。

    比如,古人能夠知道野生的稻子可以種植,這很偉大;

    但今天可以進行雜交稻、海水稻的種植。

    古人得知一些野草可以治病,但今天發現了青蒿素,拯救了許多患病的人類。

    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亦如此。

    《易經》也好,《道德經》也罷,儘管是幾千年來的經典大作,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揭示人類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個工作一直沒有停止,是在不斷前行中。

    之所以感覺沒有像他們一樣的偉大鉅著誕生,我認為:

    第一,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認識處在啟蒙、初始階段,認識是粗線條的,網格化的。

    不可能太具體,僅僅是在發現、確定基本的規則。

    第二,今天的研究,大多侷限在這些規則之下,具體化、精細化。

    大的規則的變化,不是輕易發現的,或許已經沒有改變的可能。

    同時,社會科學的發展還不同於自然科學,更容易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

    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才進入了私有制社會;

    幾千年的私有制還在變化改變中,何時會出現高度文明的公有制,依然是未知數。

    只有在新的公有制出現以後,再回過頭來,看一下今天的社會科學論斷,才能知道哪些才是經典鉅著,那些才是偽科學。

    今天都是桃花源中人,是很難識得“廬山真面目”的。

    鉅著或許已經產生,但必須經過歷史的沉澱,只能在將來被確知。

    不管今天說啥,是不是真正的大作,只有等待歷史的檢驗。

    同樣的道理,許多偉大的發現,並不是當時就被認可,也得等待歷史的檢驗。

    老子是大賢,像龍一樣的人物,但在周朝也僅僅是個管理圖書的小吏,在今天就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也是個人物了。

    但只有孔子對老子頂禮膜拜,別的人並沒有對老子很感冒。

    也就是關令尹見紫氣東來,知道來了大佬,才讓老子簽名留念。

    沒想到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關令尹如獲至寶,但真正流傳下來也需要了許多年。

    現在許多信奉道教老子爺的信徒,有幾個知道《道德經》的哪?

    求老子爺保佑的人很多,念《道德經》的人卻很少。

    這就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之處。

    至於題主這個問題,我的確回答不了。

    囉裡囉嗦說這些廢話,就是期望有道德、有見識的人能給與指導。

  • 19 # 願心如水

    現在的人認為現在的人很聰明,但大多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正的智慧,我國古代先賢透過極其簡陋的條件,仰觀天文星象的變化,俯視大地上萬物生長的規律,寫出《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等直到現在人們不能透徹理解的傳世經典,我們現在有些人大言不慚的說這些經典是糟粕,迷信等,實際上是自己不能理解,孤陋寡聞,以為自己學了一點現代的知識,妄自尊大誰也不如他了,其實是淺薄的很。

  • 20 # 三茅居士

    易經是古人觀天地人文諸象的總結,闡述了天地文人物之變化。用一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則萬物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順生逆亡之理,盡顯陰陽天地之演變。一切盡在自然生化成滅之中。

    後人實際已發展了此理論。唯物主義的認識世界,地心說變太陽為中心就是大的發展。

    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全面闡述了政治自然中的辯證關係。在其它著作中也全面論述了天地人文政治經濟自然歷史和現象,上至五千年,下至展後觀,無一沒有涉獵。你細細品味這些年的經歷口號理論,無一脫離毛澤東的理論和預言。象農業方面,毛澤東早就講過農業的根夲出路在於機械化,並總結了水肥土種密保管工八字方針。在與西方陣營鬥爭中,提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並提出社會發展要與天鬥與地鬥與人的思想鬥。等等。

    若你能靜下心來再讀一遍毛著,就會茅塞頓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薪階層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