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山遮不住的寂寞徘徊
-
2 # 行話歷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引用馮唐和李廣,藉此感嘆時運不濟。
可是李廣難封真的是因為時運不濟麼?
還是自身原因。
古來封侯的,一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首先功勞是必須得有的,而且必須得是拿得出手的大功勞,其次,政治立場必須堅定,最後,你得讓皇帝喜歡你起碼也得不反感你。那我們就一條條的來看。
1,顯赫軍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話就是在說李廣,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李廣誤把石頭當作老虎,結果一箭洞穿。
李廣在當時可以算的上是一個明星將領,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民間稱讚。但問題是明星將領就一定戰功顯赫麼?
首先李廣是有一定軍功的,主要表現在防守匈奴的戰鬥中,比較出色的完成了防守任務。這也是後面那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源頭,問題在於防守戰很難看出一個將領真正的實力,于謙作為一個文臣都能打贏北京保衛戰。
可是,李廣在主動戰爭中也贏不了。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奴戰鬥,李廣從無勝績。甚至還被抓了,裝死才逃過一劫,而且這哥們喜歡自己出風頭,打起仗來根本不管手下人。
如果這樣的戰績都封侯了,這不是讓別人笑話沒人麼?
2,政治立場不堅定放到現在來說,就是李廣這個人的政治意識實在是太差,根本沒什麼政治頭腦。
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李廣跟著周亞夫作為平叛軍前去平叛,都這時候了,劍拔弩張,別人都生怕站錯隊。李廣這哥們可好,不管誰請,我都去,然後就接受了當時梁王的賞賜,我的天,就這政治覺悟,也是當時比較仁慈,僅僅是回去以後沒有賞賜,要是放在朱元璋年代,絕對被抄家了。
這個樣的人,怎麼能封侯,人家擁戴不擁戴你都不太好說。
3,皇上不喜歡人之常情,誰也不喜歡那種不會來事的愣頭青,時常把你弄得下不了臺。可喜可賀的就是,李廣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且是徹徹底底的不懂人際。
你作為一個臣子,首先就是摸清皇帝喜好,李廣可好,弄了個所謂的李家軍,基本上只聽自己指揮,可是在那個年代,所有的軍隊只能姓劉,就衝這點,就不可能喜歡你。
另外,李廣這脾氣也不太好,李廣怎麼死的?自刎而死,六十歲了,被詢問了下戰敗原因,可能語氣不太好,就自殺了,這年輕得多暴躁。
李廣難封,我是皇帝他也難封。
-
3 # 婉兮歷史
李廣難封怎麼說呢?跟運氣有點關係還最主要的還是李廣自身的原因,李廣被稱為“飛將軍”厲害倒是厲害,只不過是那種莽夫之勇的厲害,李廣身材高大矯健,手臂也修長,武藝更是高強不假,並且名氣很大,匈奴人聽見李廣頭皮發麻,但是李廣打仗就靠勇,沒有謀略,這也是後來李廣被俘虜的原因,遇見對等或者少數的匈奴還好遇見人數多幾倍的匈奴人李廣就贏不了了。
其次李廣政治很幼稚,漢景帝的時候李廣竟然接受了漢景帝弟弟武王的授印封賞,回京城還炫耀一番,如此目光短淺看不清形勢的李廣也是難封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李廣這時候衛青或者霍去病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在這些大將的光環之下李廣想要勝出只能說李廣生錯了年代這才是真實版的“既生瑜何生亮”啊。
最後衛青也知道李廣的心情,於是在匈奴之戰就讓李廣帶兵活捉單于,按理說李廣收個尾應該沒什麼差錯,可是李廣迷路了,單于跑了,只能說李廣確實是差了點運氣吧。
李廣這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封侯,大大小小雖然打了七十場仗也只不過就是敵傷一千自損八百的事,還有一件事就是李廣殺降也是為人所不齒的事。
李廣的心胸還有點狹隘,之前霸陵廷尉沒有讓過了進城時間的李廣進來,李廣就暗恨在心,後來李廣升職以後竟然特特的把這個霸陵廷尉殺了,不得不說李廣實在是沒有胸襟,李廣難封固然有外界因素,但是李廣自身的問題才是關鍵因素啊。
-
4 # 文史走馬燈
在唐朝詩人王勃的詩句中就提到了飛將軍李廣的遺憾:“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終其原因,還是李廣當初犯下的錯誤,以及他後來沒能獲得戴罪立功機會的原因,而這兩點,自然會影響到漢景帝與漢武帝對他的信任態度。
李廣難封的源頭——不識大局,急功近利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被任命為任驍騎都尉,跟隨周亞夫一起擊破楚國和吳國的叛軍,幫助漢景帝平定了七國叛亂,單憑這功績,絕對是可以封侯的啊,這也可以說這是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但是在關鍵時刻,李廣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意思是說,當時同樣平叛有功的梁孝王為了拉攏李廣,私自把將軍的印綬給了李廣,按照朝廷的規定,不是皇帝給的將軍印綬,李廣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不然就會被認為有造反之心,但愣頭愣腦驕傲自大的李廣急功近利,居然接受了。為此漢景帝等他回來之後不僅沒賞賜他,還把他打發去守邊疆了。
李廣行事隨意,沒抓住機會,運氣也不好李廣帶兵行軍隨意而為,靠的是勇猛,卻沒有嚴謹細緻的謀劃,所以他的成功真的只能靠運氣了。
但李廣的運氣卻真的不好,帶兵打仗比較隨性,性子也比較急,常常把自己的軍隊帶入到困境當中去,雖然最後拼著性命,靠著勇猛活了下來,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長此以往一定會鑄成大錯。拋去李廣被抓成為俘虜後來僥倖逃脫的事情不說,我們且看看他的隨意行事、急功近利的案例,以及他的運氣差到了什麼程度。
有一次,衛青作為大將軍討伐匈奴,衛青命令李廣從右路包抄單于的軍隊,李廣認為右路要繞遠路,沒有立功機會,且途中沒有糧草水源補給,困難太大,嚴詞拒絕。但是衛青是大將軍,李廣沒辦法只好遵從了。可最後還是因為運氣太差,半道中迷了路,延誤了軍機,導致單于逃跑。
你看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就知道,李廣,不僅僅是運氣不好了,而且急功近利,急著想要立功,想要封侯,最後反而誤了事,羞愧的自殺了。
漢武帝其實只看結果李廣之前雖然犯過敏感的錯誤,但是漢武帝對外用軍,也是用人之際,如果李廣能夠恪盡職守,幫助軍隊獲得勝利,漢武帝也不會計較之前的事情的。但李廣,終究是沒能反思自己,同時運氣也不夠好,終於是沒了機會封侯,還丟了性命。
-
5 # 道中道道而道
原因一:李廣年輕時,正是漢文帝執政時期,雖然每次戰役都立下大功,但“文景之治”時期,漢朝的主要政策是休養生息,是以文治制天下的時候。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漢武帝喜歡開疆闢土,但戰場的主角,已轉換成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年輕人。李廣已不是主帥,只是大將軍。所以,漢武帝也就不會給李廣封侯了。
原因二:李廣治理軍隊的方式比較寬鬆,他不追求表面的形式,只要能夠殺敵就行。宋人何去非認為,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他軍中的表冊也非常簡單。李廣也愛護士卒,他打了勝仗得到皇帝的賞賜,都分發給自己部下。他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在士卒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有人認為李廣在後半生作戰的時候屢屢失策,主要和他的戰略方針有關係。李廣喜歡打硬仗,很少使用計謀。漢武帝時期,李廣帶兵只進無退,每次與大敵廝殺的時候,都是傷亡慘重。這樣的李廣,漢武帝怎麼可能給李廣封侯呢。
原因三:李廣是個率直的人,雖然很有才華,但他不善言辭。雖然他對士兵愛護有加,深受士兵愛戴,但他不善於媚上,加上年齡的差距,因此,漢武帝並不十分喜愛李廣。李廣多次出師不利,漢武帝就不願重用李廣,更別說給李廣封侯了。
-
6 # 笑談文史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詩中說的飛將就是漢朝名將李廣。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歲"。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王勃在其詩《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感嘆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那麼,李廣為什麼難封,這是誰之過呢?
一、運氣不佳,是李廣“難封”的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縱觀李廣一生,確實有幾次可以封侯的機會,但怎奈其時運不佳,沒能抓住。比如: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轉了一圈,沒有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
再如,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衛青已經是主帥了。因為受漢武帝囑咐不能用李廣為先鋒,也為了給新失侯的好友一個立功機會,衛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封侯是徹底沒戲了。
二、李廣沒有達到漢朝封侯標準,這是重要一個原因。
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
:1、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
2、斬敵千級以上;
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
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
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三、“名不符實”,這是其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
李廣雖然被稱為“飛將軍”,讓匈奴人膽寒,但可以說他是一位令人不寒而慄的“孤單英雄”,可不是一位成功的戰術大師,作戰缺乏大局觀、整體觀。雖然他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但都是小規模的戰鬥,沒有打過一場大規模的軍團作戰。這就造成其名氣很大,但真正到更高層次,需要指揮關乎全域性,甚至關乎國家命運決定性的戰役時,他與衛青等人比起來就相形見絀,明顯看出他不具備作為一名統帥的素質和修養。從下面幾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
1、自負其能。據《史記》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做為一軍之將領,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圓滿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縱然最後都能得以生還,但卻失去了在戰爭中時時瞭解敵我軍情,因勢改變全軍戰鬥行為的能力。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
2、缺乏大局觀。據史料記載,有一次李廣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雖然活捉了俘虜,卻遭遇匈奴數千騎兵,親虧對方因為有詐沒敢追擊,李廣等人才能全身而退。從中不難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
3、治軍欠火候。李廣雖然愛戴士兵,也受到士兵們喜歡,可他帶兵不講究佇列,隨意駐紮,更不喜歡繁瑣的文書,怎麼任性怎麼來。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這種舒適的環境對小股部隊可能實用,可對於大規模的軍隊,如果沒有嚴明的軍紀,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正是因為自身存在這些缺點,又加上自己運氣不佳和制度約束,最終導致了李廣難封。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
7 # 醉伊笑紅塵
李廣是西漢早期家喻戶曉的名將,也是同時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最喜歡的一位將領,雖然李廣終生都沒有被封侯,但是卻位列司馬遷《史記》七十列傳之中,和衛青霍去病獲得同等待遇,不得不說,李廣也因此雖死猶生,受到國人萬世景仰。
那麼,今天紅塵君就從正史角度給大家系統分析下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
一、漢文帝感嘆李廣時運不濟,未生逢漢高祖秦末亂世第一個替李廣感嘆的就是開創西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當時李廣是漢文帝的武騎常侍,經常陪從漢文帝左右,衝鋒陷陣、格殺野獸,李廣都是拔得頭籌,漢文帝感嘆說:“李廣可惜呀,生不逢時,沒有生活在我父親漢高祖秦末爭霸的亂世時期,否則,封個萬戶侯都不在話下。”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旻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作為西漢明君,漢文帝對李廣的評價不無道理,沒有生逢國內戰亂,本應該是幸事,對靠戰功建功立業的武將而言,卻是有些遺憾的。
二、李廣缺乏基本政治敏感度,接受梁孝王私賜的將軍印,導致立大功漢景帝也不給他封賞李廣在平定漢初七國之亂的時候,跟隨太尉周亞夫一起去攻打吳楚聯軍,在昌邑城率先奪下來敵軍的軍旗,一時功名顯赫。但卻因為接受了梁孝王私賜的將軍印,回到國都後,漢景帝對李廣沒有封賞。
《史記李將軍列傳》: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其實,稍微有點政治敏感度的官員,都曉得漢景帝的同胞二弟梁孝王仗著竇太后的寵愛,一直想奪得漢景帝的皇位,李廣卻在主君漢景帝還在位之際,欣然收下了這樣一個危險分子私自頒發的將軍印,無異於等同謀反,自然不被漢景帝所喜,因此有大功而不封賞已經是漢景帝對李廣最大的仁慈了。
三、李廣神勇過人,但治軍散漫,不適合率領大部隊對匈奴作戰李廣臂力過人,箭法高超,經常喜歡射殺老虎猛獸,受傷被俘,孤身一人還能從匈奴單于手下殺敵搶馬平安逃回,可以說單兵作戰能力世所罕見,但是卻治軍鬆散,李廣帶兵行軍從來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士兵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李廣喜歡在距離軍營較遠的外圍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同是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將程不識評價李廣:“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大兵進犯,李廣這麼佈置就無法阻擋了。但是李廣計程車兵因為李廣很少管束都過得挺開心,也都甘心為李廣拼命。”
《史記李將軍列傳》: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李廣一生對匈奴作戰70餘次,可以說是西漢王朝中對匈奴作戰次數最多的將軍了,但是這70多次作戰除了元狩六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外,其餘皆是小規模戰役,擊殺匈奴兵將有限,因此缺乏被封侯的軍功,並且因為李廣治軍散漫,雖然手下士兵喜歡為李廣拼命,但不適合率領大部隊對匈奴作戰,統領計程車兵始終是幾千人,最多不過一萬人,很難在戰功上有所進益。
四、李廣剛愎自用,不滿大將軍衛青將令,導致部隊迷路,失去聯合擊殺匈奴單于的最佳戰機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參加了人生中最大規模征討匈奴的戰役,結果李廣對大將軍衛青的軍事部署自己由前鋒變後衛十分不滿,未向大將軍告辭就帶兵啟程了,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結果有的時候就走迷路了,導致所率軍隊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衛青沒有戰果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遇到前將軍與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後回自己軍中。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綜上,可以見得李廣性格上剛愎自用的缺陷,和主將失和,最終因為部隊迷路,貽誤聯合擊殺匈奴單于的戰機,因此獲罪被貶為庶人,也徹底失去了封侯的機會。不得不令後人扼腕嘆息。
整體而言,李廣難封既有時運,也有其個人對政治敏感度把控、軍隊治理、性格缺陷失察的原因,可惜一代將才,最終卻落得自刎謝幕的落魄命運。
參考文獻:《史記》 -
8 # 真正鱷魚不哭
李廣弓馬嫻熟武藝高強,但只是匹夫之勇。
李廣並非衝鋒陷陣的鬥將。不管是鎮守邊郡的太守,還是後來統軍出塞的將軍,他都要為麾下將士負責。身先士卒很好,但不能妨礙履行指揮責任。
所以說他為將輕佻,戰前不重視偵察,臨戰無計劃,單憑勇力打仗賭僥倖。
漢武帝根本沒有迫害李廣。此人固然薄涼寡恩,但對李廣卻是沒得說。衛尉郎中令都是皇帝衛隊統領,非親信不能充任,而當此職出缺,劉徹總是想到李廣,即使李廣死後還讓李敢子承父業。
武帝給了李廣多次建功機會:
元光二年(西元前133年),李廣率部隨漢軍主力於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設伏,不料訊息走漏,匈奴察覺退走,全軍無功而返。
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廣出雁門(今山西省右玉縣),遭遇匈奴大軍兵敗被俘,後尋機逃回,按律應治死罪,交贖金後被免職為平民。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今山西省忻州市),沒有碰到敵人,無功而返。
元狩二年(前121年),李廣率四千騎出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縣),不幸再次遭遇匈奴主力,友軍張騫部失期沒有及時趕到,李广部經過激戰雖擊退敵軍,但部隊傷亡殆盡,功過相抵不得封賞。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大舉出擊匈奴,李廣偏師分進,卻因迷路沒有及時趕到戰場,大將軍追究貽誤戰機責任,李廣憤而自殺。
命運已經給了他足夠的機會,是李廣自己不能把握。尤其是元狩四年那次,劉徹本來不願讓李廣出征;但在李廣一再請求下,還是同意由他擔任前將軍。皇帝金口玉言令出旨從,哪來那麼多唧唧歪歪,他肯改變主意,體現了對老將軍的體恤優容。
李敢之死也不是皇帝貴戚迫害老將。這事的起因是小李因李廣自殺怨恨衛青,竟然將他打傷——傷勢未必多重,但性質惡劣。霍去病是私生子,從小跟著衛青長大,舅氏如父,當然不能坐視舅父受辱,他搞的是血親復仇。衛青隱忍和霍去病暗箭都是將此事壓在個人層面,李敢毆傷大將軍犯的是大不敬罪,公事公辦的話是可以治滅族的!漢武帝其實是和稀泥了事,一方面縱容了小霍,另一方面也保護了李氏家族。
-
9 # 籃彩俠
西漢名將李廣,精於騎射、驍勇善戰一生與匈奴大戰七十餘場,令當時的草原霸主匈奴頗感畏懼,“號曰“漢之飛將軍”,但正是這樣一個名滿天下的將領卻不得封侯,元狩四年的漠北決戰李廣更因”失道“而選擇自殺。
未得封侯的遺憾以及悲劇性的結局讓李廣備受當世人的同情,”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而伴隨著“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傳並廣為認可,李廣逐漸成為那些壯志難酬的文人騷客、失意官吏的精神寄託。
高適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則更是將李廣幻化為針砭當時軍隊建設弊端、寄託人們呼喚與尋找軍魂的希望”,落破才子王勃更是在名篇《滕王閣序》留下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直接感嘆。
一、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斬敵千級以上;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
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二、外界原因
張德芳認為:“李廣難封”的原因應從西漢王朝內部尋找,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始終尖銳,李廣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自然不能逃脫鬥爭的衝擊,統治階級的爾虞我詐造成了李廣悲劇性的命運“。
三、自負其能
就李廣自身的內部因素看來,李廣難封原因出自個人,概括來說就是李廣“自負其能”。表現在其領兵作戰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注意謀略,治軍方面也是如此;此外還表現在私受梁王印和殺霸陵尉兩事上。
-
10 # 小城庸人
個人觀點分析,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功名得失看得太重,影響仕途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在昌邑城下戰功赫赫。但是他卻接受了由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梁王只是當時的諸侯王,而李廣是漢朝的大將,應該接受朝廷的封賞,卻接受了下面諸侯王的封賞,就算他沒有造反的心,朝廷也會認為他有結黨營私的可能性,再加上李廣功高蓋主,做這件的事情就是自斷後路。
如果他不接受梁王的封賞,那漢景帝沒準就封他了!
二,心胸狹窄,有仇必報
曾有一次李廣帶人路過灞陵亭,但是灞陵亭的守將不讓李廣等人通行。李廣表明身份以後要硬闖過去,結果被守衛扣留了。可是過了不久,匈奴攻人遼西,漢武帝命令李廣迎戰,李廣卻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就是要帶上之前阻擋他的灞陵亭守將,漢武帝並不知情就同意了,結果李廣為報私仇當時就把人給殺了。
這件事情李廣簡直就是在胡鬧,完全是公報私仇,堂堂一個大將軍,心裡連一個小小的亭蔚都容不下,如果李廣的權利越大,那他只會殺更多的人,排除異己!
三,不懂得檢討,喜歡愛抱怨
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當年同他一起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卻連連得封,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後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
李廣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好好檢討自己,反而到處找人抱怨,這樣一來,朝廷反而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整個漢朝因為一個李廣成為了百姓心中的罪人,當朝者能開心嗎?肯定不會封!
總得來說李廣就是運氣不好,不懂得政治,還急功近利,所有留下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悲劇!
-
11 # 向陽花開7290
李廣難封,不能說是武帝的原因,只能說李廣生不逢時、造化弄人,越是渴望得到的東西越是得不到。
漢代的戰功是透過砍掉敵人頭顱與手掌來計算的,且小規模衝突及防禦作戰一般不能夠被封侯,這就造成李廣的戰功雖然很多,但是不夠顯著,以漢代苛刻的戰功標準也就難以加官進爵。
李廣的人生黃金時期是在景帝時期,這一時期,漢朝對待匈奴的政策是以和親為主,李廣主要是防禦作戰,很少有大規模的出擊戰,立功的機會自然就少。七王之亂中,李廣開始嶄露頭角,順利奪得叛軍帥旗而得以揚名。可惜政治上不成熟,竟然私自接受與漢景帝矛盾重重的梁王將軍印,結果自然遭到漢景帝的冷落。到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政策變了,但是年輕的衛青、霍去病像冉冉升起的朝陽,與鬥志昂揚的武帝更合拍些。
李廣的性格孤僻,恃才傲物,適用於戰場但不適合官場,因此他的命運也就只能是默默奉獻。
-
12 # 鑑古論金
李廣的弟弟李蔡和李廣一起抗擊匈奴出身,李蔡累計功勳不僅封侯甚至拜相位列三公,雖然李蔡的名氣和李廣差大了去,包括李廣手下帶出來的人,才能比李廣差遠的,也有十來個封侯的,為何偏偏李廣難封呢?
我們先看漢武帝怎麼用人的,衛青霍去病是外戚,畢竟討伐匈奴有功就不說了,那李廣利又憑什麼領兵征討匈奴大宛,不過憑的就是外戚的身份,憑的是自己的妹妹受寵,憑的是漢武帝的一句“我想”抬高你的身份,讓你混點軍功好封侯。甚至導致李凌這樣的才幹之人被迫淪落匈奴。在朝廷內部,受寵的也是張湯這樣善於揣摩上意,阿諛奉承之人,汲黯這樣敢於直言的也不免落地遭武帝疏遠的結果。漢武帝身邊阿諛奉承之人數不勝數,司馬遷直言,被下了宮刑。衛青霍去病也不免了一手好的馬屁功,和他們同朝為官的司馬遷將兩人寫入和傳,還放到李廣之後,這原因難道是他們的功勳少於李廣嗎?
這種的朝堂環境下,本身就不適合李廣這樣性格灑脫桀驁不馴的性格。沒有誰在武帝耳邊吹風,不善於結黨營私,更別說奉承拍馬了。
李廣自己也曾發問,為何難封,望氣士王朔以一句李廣曾殺降卒,把李廣糊弄一番。
其實個人認為,李廣難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漢文帝時期。
我們看漢文帝評價李廣的原話,其中有玄機,“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文意說如果李廣生在劉邦時期,李廣肯定能封侯,這話還有一層沒有說出來的意思,就是在劉邦時可以封侯的事,如今恐怕不行了,如今為何不行?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功勳讓李廣累計嗎,匈奴不說,六國也有隱患,雖然軍功不比楚漢時期,但也不缺,封個侯還是不難的,那文帝為何說出這番言論?
其實漢文帝是個寬宏大量的人,當他說出“子不遇時”這樣的話時,就已經暗示了不會重用李廣,自古成大業的帝王看到人才,都該欣喜若狂,劉備能與關張二人同吃同睡,曹操赤腳迎賓客,就算不至於周公一飯三吐哺這麼誇張,也不改說出“子不遇時”這樣的話語。所以我認為這話已經暗示了他不會重用,將來也不會重用李廣的意思。包括漢文帝臨死前告誡漢景帝的話是讓其依靠治軍嚴謹的周亞夫。
那麼為何漢文帝不願意重用李廣,又說出“當高帝時”該如何的言語,其實漢文帝無意中已經說出了原因。正如馮唐所說,漢文帝得到廉頗李牧也用不了,表面上意思是指漢文帝不能識人,實上是說漢文帝駕馭不了這樣的人才,領導的才能不如下屬,不敢放開手讓他去幹,漢文帝知道的自己的能耐,是因為他不願意使用自己駕馭不了的人,當初陳平周勃已經足夠讓他畏懼以致於不敢進京稱帝,相對比,劉邦呢?當初劉邦能用韓信,也能殺韓信,如今的文帝能嗎?劉邦能用張良蕭何,也能消除他們的政治影響力,文帝能嗎?劉邦打罵下屬像打兒子,打罵完還能讓他們死命效力,文帝能嗎?這些文帝都不能,那又怎願意駕馭一個駕馭不了的人呢?因為那可能會蓄養一個將來可能難以消除的政治或者軍事力量,帝王的想法都是很真實也很現實的,和後世曹操不願意用司馬懿不同的是,他擔心的是後人駕馭不了,而漢文帝卻認為自己的能力壓根就那樣。像這樣的例子也包裹賈誼也是有才能,但被調離出京。
所以李廣難封的原因不在於不夠優秀,在於過於優秀。
-
13 # 歷史痴
四個字概括就是:生不逢時
在漢文帝時期,李廣在抗擊匈奴的戰鬥中就已經積功升到了中郎將,漢景帝時依舊戍邊,漢武帝的時候功勞也沒少立,依舊不能封侯,最後還因為失期而自殺。
在漢武帝之前,西漢都在休養生息,不宜進行大規模的戰事。
尤其是經歷過劉氏諸王和呂氏諸王慘烈廝殺的血淋淋故事之後撿了個皇位的漢文帝,一切以穩定為大局。如果漢文帝給李廣封侯,必定會刺激一大批將士求戰之心高漲。如果邊軍將士因為立功心切,總是把小摩擦往大了弄,朝廷該怎麼辦?拿什麼來支撐戰事?
到了漢武帝時期,雖然國庫已經豐盈,皇帝也準備痛擊匈奴了,正是將士用命,奮勇殺敵的好時機,但當時的漢武帝正在桌上削減爵位,他正千方百計地殺人,收回爵位。
而李廣已經老了,漢武帝需要激勵更多的年輕將領,而且有不比李廣差甚至更強的外戚衛青霍去病在,封侯這種事情自然也沒有李廣的份了。
-
14 # 與天地遊
還是個人特質、性格、和時勢的原因,李廣賢良能幹,更多的是在個人身份上,曾經身邊只有十幾個人和匈奴上千人對決,李廣面無懼色,下馬解甲喝酒,迷惑對方從而從容逃脫。
但是在組織軍隊打仗,大規模的剿滅敵人,立事業,立戰功方面卻沒有做出突出的貢獻,這也許有運氣的一面,但性格的成分佔的多一些。李廣曾經自己分析說是因為他做過不德的事情,騙殺過俘虜,上天在懲罰他。
最後一次和皇帝的小舅子衛青絞殺匈奴的時候因為在沙漠裡迷路而不能按期匯合,錯失一個大機會。那時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感覺人生翻盤無望,就把劍自殺了,噩耗傳來,全軍皆哭,天地飛雪。
性格和命運導致了李廣難封。
-
15 # 壹零壹肆
李廣難封的話題挺難回答的,簡單的說幾點:
漢朝封侯的條件:1.血緣,2.立功,3.其它:降侯、特殊職務如丞相。
李廣有一個孫女嫁給太子劉據,但劉據因巫蠱之案被滿門抄斬,失去當外戚的機會;論軍功,李廣做戰勇猛,但重要的四次大戰中,戰績兩次全軍覆沒、一次迷路、一次沒戰績,其中一次被生擒。
李廣五十歲才有出頭打仗機會,漢武帝對匈奴對第一次做戰中,李廣是三十萬大軍五位將領之一,但李廣沒有把握機會,全軍覆沒,自己被生擒。導致漢武帝傾向衛青等年輕將領。
-
16 # 小劉解讀
李廣難封是運氣太差嗎?非也。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嶄露頭角。公元前166年,面對匈奴進犯蕭關,年輕的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斬殺了許多敵兵。(漢朝時期以軍功封侯)因為作戰勇猛被提為中郎。漢文帝知道了李廣的勇猛,很感慨的對李廣說:如果你生在高祖劉邦時代,憑你的本事可以封萬戶侯,可惜啊。如果真的說是李廣運氣不好,就是錯生在“和平”時代。
如果生在高祖時代,李廣真的能封侯嗎?不一定。因為李廣的個性使然。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爆發。李廣錯失了封侯的最好時機。
七國之亂,李廣隨周亞夫平叛立有大功。本來按照高祖劉邦的封侯標準,李廣是可以封侯的。但是,李廣率真的性格竟然私自接受梁王劉武的將軍印。梁王劉武雖然和漢景帝是親兄弟,但是因為竇太后想讓漢景帝傳位於弟弟劉武,所以兄弟兩個產生了隔閡。尤其是漢景帝又是一個狹隘之人,所以在七國之亂後,只有李廣沒有封侯。話說回來,漢景帝礙於情面沒有治罪就不錯了。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採取主動的防禦打擊策略,李廣的將才得以施展。但是頭一次出擊就遭遇匈奴主力,部隊被殲不說,自己差點成了俘虜。之後的幾場戰役下來功過相抵,不能封侯。這時,衛青、霍去病的出現,使李廣的光環黯淡無光。
是漢武帝最後沒讓李廣打頭陣的原因嗎?也不是。漢武帝本想讓李廣有生之年封侯,所以最後在與匈奴大單于的漠北決戰中讓李廣參與。但是,李廣的部隊在最關鍵的時刻迷路,延誤了戰機。最後,飲恨自殺。
-
17 # 趣談漢史
“李廣難封”這個古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然蔡為列侯,位至三公。”李廣與堂弟李蔡一同做官,一同北擊匈奴,聲望還不如李廣大,然而爵位高於李廣。李廣的兒子甚至部下,都跟著霍去病北擊匈奴都被封侯。李廣英勇善戰,以少勝多,險中取勝,匈奴兵將聽到他的大名聞名喪膽,稱他為“飛將軍”。一生戰鬥於匈奴中度過,戎馬一生的李廣確不能封侯爵,讓後人感到惋惜和不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西漢名將李廣是一位傳奇的人物,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戰功卓越都沒有得到封侯。文帝時從軍北擊匈奴有功封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時任未央宮衛尉、驍騎將軍。李廣體貼兵士,從不苛刻,治軍簡單,尤其和兵士們同甘共苦,每當戰鬥中身先士卒,深受兵士們愛戴,都願投其下效力。李廣一生有兩次封侯機會,然而他沒有把握住,第一次,景帝時“七國之亂”因私自接受梁王劉武的將軍令和獎賞,讓景帝非常生氣,對李廣一點賞賜也沒有。第二次,武帝時期漠北之戰,李廣擔任前將軍,當衛青率大軍與匈奴決戰前夕,李廣被調開,因迷路錯失參戰,後與大軍會合,結果憤愧自殺。綜上所述,李廣不得封侯有幾種原因。1,軍功不夠,武帝時期連年用兵,李廣沒有封侯。據《史記》《漢書》記載,因軍功封侯的26人,封侯的標準是: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斬敵千級以上,為戰鬥取得勝利做出重大貢獻者,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獲封侯。而李廣在文景兩朝對匈奴作戰,以防禦為主,武帝五次出擊匈奴,採取長驅直入戰術,這對年老的李廣很不適應,以三次未遇敵,兩次覆沒告終。2,性格因素,因自己名氣大,缺少協作團結意識,沒有大局觀。在漠北大戰中,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配合從東路夾擊敵人,然李廣憤憤不平而回,也沒向衛青報告,弄的右將軍趙食其尷尬,由於地理環境惡劣,深陷於迷路,李廣失去最後立功封侯的機會。從這裡看出李廣資格老,失去協同團結作戰的大局關。
總結
李廣歷經三朝,北擊匈奴大小戰鬥七十餘次,由於自己的性格缺陷和不適應當時的戰略計劃,只能適應小規模的戰鬥中能顯勇猛,不適應大規模的協同團結的戰鬥策略,到至屢戰屢敗,至死難於封侯。
-
18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唐王昌齡曾經有詩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飛將就是指的李廣。飛將軍李廣歷經文、景、武帝三朝,卻始終沒有被封侯。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漢文帝時期,李廣就開始嶄露頭角,英勇膽識就被世人認可,漢文帝也曾經給予很高評價。但是由於漢文帝時期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戰事很少,對匈奴也是繼續實行和親政策。雖然匈奴方面幾次撕毀盟約,派兵進攻西漢,但只是見好就收並沒有大規模進攻。此時西漢軍隊都以防守為主,與匈奴並沒有對峙戰的發生,因此李廣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機會。
漢景帝時期是李廣離封侯最近的時期,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景帝任命周亞夫平復叛亂,李廣就是跟隨周亞夫一起平復了叛亂,立下了大功。然而得勝後李廣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綬印,本來就對梁王心存戒備之心的景帝對李廣也心生不滿,這也直接斷送了他的封侯之路。他自己也被景帝調離京師,去戍守邊疆。
漢武帝時期,西漢和匈奴的關係開始發生轉變。漢武帝開始主動出擊匈奴,此時的李廣才得以真正的披掛上陣,然而也正是這樣兩軍對壘的大場面,讓李廣的弱點暴露無疑。
李廣精於騎射,勇猛過人,常能以一敵多,但是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只靠勇猛是不夠的還要有運籌帷幄的謀略。李廣就是缺乏這一點,他在率兵出征的時候常常不做部署安排,自己衝鋒在前,雖殺敵無數,但是軍隊的戰績卻並不出色。甚至在公元前129年的一次戰役中,李廣兵敗被匈奴活捉,得幸於匈奴單于對於李廣的賞識並沒有對他殺害才使得他中途僥倖逃脫。這一系列事件令漢武帝對李廣逐漸失去期待和信任。
同時,新生代將領衛青、霍去病的接連崛起也使李廣在軍事方面不再屬於第一陣營的領導者。李廣離自己的封侯之路似乎越來越遠。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發起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衛青和霍去病同時率領大軍分兩路進擊匈奴,這時候,年近七十的李廣執意出征,誓為自己立侯。 但,事與願違,李廣在戰爭中卻犯錯了,他在衛青命令下率領右路軍包抄匈奴主力的過程中迷路了,不僅錯過了與衛青會和的時間,更是錯過了全殲匈奴的最佳戰機。
事後,衛青按照軍中制度派人詢問李廣迷路的緣由,在面對衛青派來的軍中無名小吏的苛問下,他倍感受辱,最後憤懣自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難封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軍事謀略上的短板,更是因為他比之勇猛而略顯自負的內心。
-
19 # 玄林齋隨筆
為李廣鳴冤者,多半是受唐朝詩文句子的影響,尤其是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這些畢竟是文學作品,不可當真。
看史記、漢書中的李廣傳就可知道,李廣可謂是嚴重的名實難符。在漢初對匈奴作戰中絕大多數是擔防禦之責。武帝時期曾五次大舉攻擊匈奴,也給李廣機會了,但李廣每次都無戰果。不是迷語未接敵,就是陷入包圍損失慘重,還被匈奴俘獲過,丟人吶。
漢武帝時期,軍功獎勵是以斬首敵人數量決定,很客觀公正。奈何李廣只有苦勞,沒有功勞。怨不得別人。
-
20 # 蘭舟V彼岸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兩個成語典故。此句出自“初唐四傑”中王勃的《滕王閣序》,感慨自己:“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易老,是指馮唐在能發揮才智作用時卻不被重用,等到需要重用他時,人已老去。形容老來難以得志。李廣難封,李廣號稱飛將軍,勇猛善戰,但性格直率,缺乏政治和軍事謀略,故難以封候。是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回覆列表
原因李廣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將軍。他的敵人叫他“飛將軍”。“沒石飲羽”就是由一個李廣酒後把石頭當老虎射穿的傳說,而演化出的成語。但是這樣一個名將,在連年用兵、軍功易得的漢武帝時代,居然沒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廣的典故就是基於這個史實。既有懷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對世態人情的感慨。而兩千餘年來對於“李廣難封”原因的討論也沒有斷絕過。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自身原因【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①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②斬敵千級以上;③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④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為什麼李廣在武帝時的主動戰中未能取得與他名氣相應的戰果呢?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決定的。據《史記》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在治軍方面卻又不事文書能簡則簡。然而分析以上幾點司馬遷著重記載的事件,我們對李廣戰敗的原因也能窺探一二。首先,自負其能,做為一軍之將領,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圓滿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縱然最後都能得以生還,但卻失去了在戰爭中時時瞭解敵我軍情,因勢改變全軍戰鬥行為的能力。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其次,身為一郡之守卻離開職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鵰者,從此行為中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如若射鵰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後的夜裡前來偷襲,後果又將會何等慘重。從這一點上看李廣為將之欠缺。最後,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幕府文書極盡簡便。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從考古出土文書中我們得窺西漢幕府文書之內容,其中詳細到每個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徵,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麼病,用了什麼藥,哪個時間段誰替換了誰的崗位等等一系列內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監控錄影。這樣無論出了什麼事情都具體到時間和個人。而李廣嫌這些文書麻煩,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一些情況無法及時瞭解。而軍隊最重要的莫過於整體素質,不願受苦計程車兵在寬鬆的環境下又如何能達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行軍效果呢?【性格因素】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從這件事情上看出,李廣因為名聲大,資歷老,不願意服從三軍統帥的指揮。同樣也不能明白各路協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與單于對決,而忽略戰略的意義,缺乏大局觀。李廣的性格缺陷在殺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裡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往往意氣之舉而不考慮後果。其遇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得知衛青要讓剛失候的好友公孫敖擋單于的事情後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師的結局。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殺降至禍】這個原因雖然不能說是原因,但卻是李廣自己覺察到的問題。《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東方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3] 外界原因【數奇】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漠北之戰前,李廣曾主動請戰於武帝,武帝以為他命運不好沒有同意。但是在李廣的再三請求下武帝才勉強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認為李廣“數奇”,也是由於李廣戰績之不堪所導致的。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衛青已經是主帥了。因為受武帝囑咐不能用李廣為先鋒,也為了給新失侯的好友一個立功機會,衛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這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面對軍法處那些筆桿子的羞辱。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剄,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這是李廣難封的運氣原因。【政策因素】西漢軍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歸為李廣難封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