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封三尺06

    曹魏僅46年就被消滅了,這還沒算高平陵之後被架空的16年,你覺得罪魁禍首是算曹操還是郭嘉?

    秦朝僅11年就被消滅了,按這演算法罪魁禍首是秦始皇。

    西晉僅50年就被消滅了,按這演算法罪魁禍首是司馬懿。

  • 2 # 佳寧姐姐說歷史

    如果說蜀漢的滅亡諸葛亮罪魁禍首,那未免太偏激了,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對於被滅,諸葛亮確實有一些不可推卸的責任。

    蜀國的初期,劉備是完全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建國方略嚴格執行的,首先取荊州然後再戰益州。

    剛開始的時候,還算順風順水的比較順利,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從荊州和益州派出兩路大軍夾擊曹操然後一舉取得天下,所有人也包括劉備都認為諸葛亮的計劃非常之完美,就在大家等待時機的時候,關羽鎮守的荊州不但被孫權搶了去,而且還讓人把腦袋給割了下來。

    這下諸葛亮的計劃全部打亂,而此時的張飛卻一直在遊說劉備要替二哥報仇,劉備不顧眾人的勸阻和反對,執意輕率10萬大軍討伐孫權最後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又羞又惱最後病死在白帝城,劉備死後,蜀漢的政權就從此變得一蹶不振 ,諸葛亮對此也回天乏術。

    夷陵大敗致使蜀漢元氣大傷,因此在三國中最先滅亡,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率領大軍繞過了姜維的防線,最後直至陰平,並奇蹟般的出現在江油城外,此時的姜維再想回身追擊已是無力迴天,最後鄧艾一舉拿下江油和綿竹,直至蜀國的首府成都,此時的後主劉禪聽說鄧艾兵臨城下,派人去說合並交出降書,至此蜀國滅亡。

    其實後主劉禪一直都是按照諸葛亮的遺囑治國,諸葛亮有所交代,自己死後由蔣琬接班,蔣琬死後由費禕接班,費禕死後沒有交代,最後大臣落到到了諸葛亮弟子姜維手裡,姜維此人剛愎自用恃才傲物,而且聽不得別人勸說。

    蜀國的率先滅亡諸葛亮確實佔了一部分責任

    自從夷陵之戰後,蜀國變為最弱小的一個後來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國才漸漸有了一點起色,但是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執意伐魏卻數次無功而返,由於戰爭的原因,蜀國力變得一天不如一天,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諸葛亮不顧眼前形式率軍打仗,打仗也就算了而且是遠征,當時的魏國國力遠超於蜀國,跑到人在家門口去打仗,這個糧食補給就是一個大問題,諸葛亮數次無功而返,也都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和人家耗不起。

    諸葛亮如此聰明絕頂之人在劉備死後,他應該首先想到的是重整國力休養生息,才能使蜀國的元氣漸漸恢復,而不是為了什麼先帝遺願急於的去打仗,諸葛亮絲毫沒有考慮過蜀國自身的情況,他這個伐魏決定在什麼時候看來也都是錯誤的,所以蜀國的滅亡,諸葛亮確實佔了一部分責任,那就是於愚忠。

    蜀國的最先滅亡。諸葛亮弟子姜維負主要的責任。

    結束語:諸葛亮親點的接班人費禕被人刺死以後,姜維又不顧眾人的勸阻執意伐魏,然而卻屢戰屢敗,最後被人抄了後路一窩端起,因此我覺得蜀漢的滅亡姜維佔了很大一部分責任,剛愎自用不結合實際,而且太過於輕敵看不清形式,因此蜀國的滅亡姜維負主要的責任,諸葛亮負次要責任。

  • 3 # 唯戀無名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龐統、司馬懿、姜維四人,分別是有臥龍、鳳雛、冢虎、幼麟稱號,尤其是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名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也就是說只要得到了諸葛亮就可以一爭天下,正因為這樣,劉備劉皇叔經水鏡先生引薦,三顧茅廬,肯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也是不負眾望,硬是輔助劉備打下了一片天得以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按理說,三分天下的局面的建立,諸葛亮居功至偉,但是在之後,蜀漢存在了42年便被消滅,很多人都說罪魁禍首在於諸葛亮,其實我不這麼認為,諸葛亮對於蜀國是功大於過,當然蜀國的滅亡,諸葛亮也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責任之一:諸葛亮窮兵黷武,不顧國力有限,依然大興戰事,多次北伐未果,勞命傷財

    在三分天下格局建立之後,諸葛亮多次北伐未果,對於北伐的必要性,後世人對他褒貶不一眾說紛紜,這裡其實北伐有北伐的必要性,要知道,蜀國無論地理位置,人口數量都要遠遠低於魏國,蜀國修生養息,魏國更加養精蓄銳,不趁早攻擊魏國,遲早會被魏國反滅,問題在於,北伐本無錯,錯就錯在諸葛亮率兵北伐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傷到魏國分毫,反而,自己國家窮兵黷武,勞命傷財,百姓苦不堪言,到了後續,資源補給都成問題。

    責任之二:諸葛亮用人不當,導致致命失誤,街亭失守為蜀漢衰敗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剛愎自用,不顧部下反對,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導致街亭失守,打亂原定北伐計劃,魏國大軍源源不斷透過街亭襲擾諸葛亮後方,導致北伐徹底失敗,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街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街亭可以說關口、秦嶺、隴山土地都成為蜀國,但是最終的結局是街亭的失守,為蜀國的衰敗埋下了伏筆,故此在知人善用上,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責任之三: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直接導致蜀國人才斷檔,和魏國差距越拉越大。

    或許是諸葛亮太能幹了,又或許是諸葛亮對於部下的極不信任,自己一人獨攬蜀國大權,樣樣事情親力親為,也不注重蜀國人才的培養,打壓有能力的官員,直接導致蜀國人才斷檔,這裡,諸葛亮也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綜上所述,蜀國的滅亡完全歸罪於諸葛亮說他是罪魁禍首似乎不太公平,但是,在蜀國人才培養上,在用人上,在連續強行北伐出兵上,諸葛亮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 4 # 吾王醫仙九尾狐

    蜀漢的結局從關羽丟掉了荊州後似乎就已經註定。荊州的位置太過特殊,蜀中山體險要,道路複雜,大型的運糧運兵成本太高。十萬軍糧真正能運到前線的不足十分之一,而荊州可以由水路向前方輸送大量軍馬糧草,這就是天壤之別了。

    有人會講諸葛亮的數次北伐極大的消耗掉了本就捉襟見肘的益州,從而被滅國。其實不然,當時的蜀漢勢力在三國中是最小的,相比其他兩國動輒幾州的勢力,也僅僅只有四川,成都二省。人口基數決定了後面的軍士力量。十年時間,你添新戶10萬戶,人家就可能是20萬,30萬甚至更多。下面這個就是劉備稱帝時三國的勢力圖,我們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來他們的實力,別看他地方大,可當時的雲南等都是未開發的蠻荒之地,起不了什麼作用。

    所以就算諸葛亮不北伐,一直調養生息,你的起點擺在那裡,拼不過別人,等到人家壯大了,想來吞併你了,你毫無辦法,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下手為強,趁著你和對方之間的差距沒有被拉到你無法承受的時候,變守為攻,死馬當活馬醫。打贏了,皆大歡喜,打輸了,也只是在原有滅國的基礎上少活幾年罷了。可惜,第一次的北伐如果不是因為馬謖這樣的庸才,可能就會成功了。

    諸葛亮的軍事或許不如書中說的那麼頂級,但是他的忠也不是後人能隨意評價摸黑的。從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到五丈原逝世,這其中,毫不誇張的講,劉備死後,他完全有能力廢劉禪,自立為王。但僅僅是為了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8個字諸葛亮當之無愧!如果不是諸葛亮,不好意思。你蜀國能不能堅持40多年都是個問題。

  • 5 # 鷹嘯雲間飛

    三國歸晉後,西晉也不過才三十九年就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三國先後建國好歹有六十幾年!隨便哪一個都比司馬小兒強多了。

  • 6 # 大塊頭看古今

    把蜀漢滅亡完全歸結到諸葛亮身上是不負責的。諸葛亮死後蜀漢又存在29年,中國古代存在低於二十九政權比比皆是。像著名大秦帝國統一天下統治不過十二年,而且秦始皇死後幾個月便天下大亂。蜀漢滅亡主要自己天生不足和競爭對手曹魏以及其繼任者的強大。諸葛亮生前透過不斷北伐,使弱小蜀漢政權處於攻勢,虛張聲勢,使曹魏處於被動防守狀態。一旦蜀漢停止進攻策略,採取被動防守狀態,很難阻擋曹魏飽和性攻擊。縱觀中國古代史,儘管四川和漢中成為天府之國,但從其中成功一統天下也就是劉邦,劉邦也是外來政權。其他的如古代巴蜀政權,公孫述政權,蜀漢政權,成漢政權,前蜀後蜀政權,明玉政權,張獻忠政權,以及民國四川各種軍閥政權,都是被中央政權滅掉的

  • 7 # 山高心不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三國的局勢。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蜀漢在鼎盛時期佔領了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來,在諸葛亮治理下蜀國力逐漸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以及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

    但是,總體來看蜀漢國力在三國中也是最弱的,這個當然沒有異議。雖說劉備一直打著中山晉王之後劉皇叔的身份,但終歸來說他還是算一個草根出身,無權無勢,在群雄逐鹿的亂世最終稱霸一方,確實也是很不容易的。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決定率領蜀漢大軍出兵北伐,就此拉開了蜀漢北伐的序幕。雖然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北伐都沒有真正的成功,但諸葛亮還是堅持要完成北伐。有人就認為,蜀漢北伐很難成功,但諸葛亮還是要堅持北伐,是他窮兵黷武,導致國力損耗,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

    首先要了解北伐的意義,就得先看看諸葛亮制定北伐這項國策的原因。在政權的建立上,劉備建立蜀漢的初衷就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也是他建國的根本,立的這個flag不能倒。如果只是為了偏安一隅,那他就沒有拼命建立這個政權的意義了,要不爭天下當然也無非只是苟延殘喘的多活幾年罷了。無論如何,蜀漢都要出兵對外。

    其次,蜀漢的建立是劉備從河北開始轉戰千里,經歷了徐州、中原、荊州最後到益州才建立的政權,而蜀漢集團的領導班子也因此包括了河北舊部、荊襄人士和益州人士三大部分,而在關羽去世後,荊州就已經不復存在了,其中荊襄集團就失去了大本營,為了保證政權延續,就想要衝出益州,向外圖謀,當然北伐是最好的選擇。還有,蜀漢政權的根基還是比較淺,人員組成複雜,派系眾多,內部矛盾也突出。這也是諸葛亮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是靠著諸葛亮的個人威望,很難完全鎮壓下去,即便諸葛亮能夠鎮壓,在諸葛亮去世後也很難有人善後,因此就急需一個廣泛認同的政治綱領,為了儘可能的減少內部矛盾,眾人一致對外,諸葛亮必須透過北伐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最為關鍵的是,我們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即便北伐困難重重,但完全存在成功的可能性,曹魏內部也是存在諸多的矛盾和問題,要不也不會被司馬家奪權,失敗也存在很多偶然和不利因素。儘管從歷史上來看,諸葛亮確實沒能讓北伐成功,蜀漢最終也被滅,但蜀漢北伐還是有一定成效,至少在短期來看,也並不指望一舉消滅曹魏,在當時的情況下,佔有雍涼土地資源和人口,對關中平原形成包抄壓迫都是階段性的勝利,而正因為諸葛亮不斷的實施北伐,使得魏軍也一直不得懈怠,同時也佔用了曹魏極大的資源,成功地限制了曹魏的發展。曹魏要想統一是早晚的事,諸葛亮只是主動出擊,還佔據主導優勢。

    因此,恰恰相反,諸葛北伐應該說是延續了蜀漢的命脈。而且我覺得,這和我們近代的歷史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變被動為主動,以弱攻強,只是蜀漢失敗了,我們近代史是勝利了。

  • 8 # 回望歷史的青年

    諸葛亮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可稱中國古代最受讚譽崇拜,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還將他描繪成一個能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

    他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其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人生與品格,是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輔弼大臣形象,成為中國人理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應該承認,諸葛亮是一位頗有智謀與成就的歷史人物,二十七歲時的《隆中對》已見一斑,此後在輔佐劉備建立蜀國的過程中,也時有出彩的計謀或過人的膽略。

    然而從三國曆史的大局來看,蜀漢是一個戰敗之國,許多戰略上的失誤與戰術上的敗筆,也都與諸葛亮有關。

    如關羽大意失荊州,不但是關羽的責任,同時也是掌握總局的諸葛亮幾乎不作為的結果。

    再有劉備死後,諸葛亮對蜀國的經營也存在許多問題,如人才的儲備、國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捉襟見肘、自以為是。尤其是缺乏群策群力的謀略,往往一意孤行,對大將魏延抱有成見,使劉禪成為扶不起的阿斗,乃至蜀國很快滅亡。

    然而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有太多的人在為諸葛亮的形象工程塗脂抹粉,推崇備至,乃至將其塑造得近乎完美,從神化發展到妖化,杜撰出借東風、空城計之類的傳奇故事,而使歷史越來越離譜。

    問題在中國文化塑造出這樣一個官員高大形象,其原因與目的何在?諸葛亮之所以能登上神壇,首先要歸功於本人對主子忠貞的品質,在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狀況下,依然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永安宮託孤時曾明確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類詔書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它使諸葛亮可以名正言順地取劉禪帝位而代之,同時劉備死後,諸葛亮集軍、政、財、文大權於一身達九年之久,然而他卻從來不存此“邪念”而依然忠心耿耿。

    與同時代人曹丕、司馬炎諸人握有軍政大權後最終篡位相比,似有天壤之別。曹操、司馬懿、司馬昭等人雖沒有篡位,但逼宮、殺弒及宮廷政變的一系列行為,也使諸葛亮頗為忠貞的一生品行之魅力更相得益彰。

    加上其賢相、廉吏兩者兼有的身份,其官奴人格完全符合最高統治者與制度文化的需要,是使統治保持穩定的支撐點,是緩和社會各種矛盾的潤滑劑。總之,中國古代這樣的官員十分罕見而難能可貴。在忠貞標準上,諸葛亮的家人與子孫亦無瑕疵。

    其子諸葛瞻雖不具將帥才華,沒能利用有利地勢抵禦魏軍的進攻,致使魏軍鄧艾部長驅直入。但他繼承了其父的“忠貞”衣缽,拒絕了鄧艾表封“琅琊王”等高官厚祿的引誘,斬了來使以示決絕,併為蜀國戰死於綿竹,壯烈成仁而不辱先父名節。

    其孫諸葛尚也同樣“乃馳赴魏軍而死”,又為祖父“忠貞”名節錦上添花。有如是不貳忠臣及後代,後世統治者與文化人當然要大加推崇。諸葛亮遂成為統治階級與傳統文化標榜推崇的一面旗幟。

    但認真考察一下諸葛亮統治下的蜀國,許多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

    一是龐大的國家機器與民眾的沉重負擔,只有九十多萬人口的蜀國,官吏竟達四萬多,軍隊更在十五萬以上,平均二十七人養一個官,並負擔近五個士兵。民眾不但供養著這龐大的國家機器,而且青壯年主要在前線軍隊,後方生產第一線的,已大多為婦孺老幼。龐大的國家機器成為懸在民眾頭上的利劍。

    二是對民眾的嚴密控制,用嚴刑峻法統治。

    據《蜀記》引郭衝五事,諸葛亮認為,劉璋治蜀時,刑法太輕,導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其目的在維護君臣之道,維護統治的穩定。《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所謂“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雖說其德刑兼用而民無怨,然終掩蓋不了嚴刑峻法的事實。

    總之,諸葛亮時代,西蜀是典型的戰時經濟體制,它的特點是一切服務於前線,一切都為了戰爭,民眾的疾苦生死基本無暇顧及。有關記載隻字不提民眾遭受的戰爭苦難,隻字不提蜀國人口急驟下降的事實。

    諸葛亮的計謀一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認為他足智多謀,天下無雙。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計謀的用意與目的何在?

    因為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人間往往會多灑下一掬掬悲慘眼淚,國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給軍閥們整合其勢力範圍,其錦囊妙計又有多少價值?

    為什麼人們要崇拜整天用謀略去算計別人,去互相殘殺,去爭權奪地,去火燒,去水淹……連他自己都說:“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諸葛亮為什麼會有這樣擔心呢?問題就在於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伏屍千萬,血流成河,同時對環境、文化的破壞,這些諸葛亮心中都是有點清楚的,後人倒似乎一無感覺。

    諸葛亮主要從語言和行為兩方面瞭解人,他認為透過問答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對變化,還可以瞭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透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

    三國時,諸葛亮以精於治國聞名於世,行兵佈陣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有過人之處。劉備初入蜀時,任命蔣琬為廣都長,有一次劉備出外視察,突然來到廣都,他見蔣琬“眾事不治,時又沉醉,大怒,將加罪戮”。這時,諸葛亮出面為蔣琬求情,他說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勸劉備重用蔣琬,使劉備對蔣琬刮目相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劉備兵力不足,“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正在猶疑之際,其僚屬楊洪進言“無漢中則無蜀”,勸諸葛亮馬上發兵。

    諸葛亮見楊洪見識不凡,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楊洪推薦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略,諸葛亮便請劉備任命何祗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仍不忘推薦蔣琬和費禕“可任大事”,後來蔣琬和費禕先後擔任掌管國家軍政的大司馬一職,使蜀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了穩定。

    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諸葛亮心書》中,諸葛亮說:夫人之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顯然,諸葛亮主要從語言和行為兩方面瞭解人,他認為透過問答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對變化,還可以瞭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透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

    諸葛亮的神化可能就是後人所提倡的衷心了吧。畢竟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在那個亂世是極為難得的。

  • 9 # 歷史挺精彩

    很簡單,中原是復地。川蜀是偏寓。兩邊共同發展,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所有蜀漢滅亡是既定的結果。有了北伐,蜀漢滅亡的快點,沒有北伐滅亡的晚點,除非等到曹魏內部分裂,要不然是永遠沒有機會的。諸葛亮抱著搏一搏的心態,也是看到了以後的結果。

  • 10 # 小羊史倌兒

    說諸葛亮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這個大鍋老先生怕是背不起,但人無完人,有些錯誤我認為他確實難辭其咎。

    諸葛亮一生從隆中作對分天下,伐北平南聯孫吳,最後選賢任能扶新君。他對漢室天下可謂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雖然後期北伐有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的嫌疑,但是自古作仗講究先下手為強,若諸葛亮當年在益州偏安一隅,坐等司馬家打上門的話,估計蜀漢會滅亡得更快。

    個人覺得他唯一算得上錯的就是:他忽略了劉禪是一位君王。

    自從劉備白帝託孤撒手人寰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劉禪“半父半臣”的重臣,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朝野政事,諸葛亮都事無鉅細,一手打理。劉禪雖無大成,但能穩坐蜀漢主位四十餘年,也算是位穩妥的君王,也許他本有意勤勉於政,但因為這位肱骨之臣,所幸就不問政事、驕奢淫逸起來,不過這都是假設,不做過多評論。

    但是,在諸葛亮上書後主的<<出師表>>中,十餘次寫到類似“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等等語句,言外之意就是:“我們幾個老骨頭,都是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才盡忠於你,你一定要爭氣,不要給先帝丟臉。”

    我承認細讀出師表後也為諸葛亮的言辭之懇切而感動,但作為一個平常百姓我們都想要自由和被認可的感覺,如果我身邊最敬重的長輩一直跟我強調:我對你好是因為你爸有恩於我。我心裡也會很排斥這位長輩以及他所做的事情。更何況劉禪這位萬人之上的蜀漢之主呢? 所以我認為,若當年諸葛亮適當放權,給劉禪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多多鼓勵、肯定劉禪,而不是一直把先帝當做抽在劉禪身後的一根鞭子,讓劉禪去抗拒接受與成長,或許蜀漢會在劉禪和諸葛亮的手中繼續延續下去。

    以上個人愚見,請多指正。

  • 11 # 浴血榮光

    從歷史發展趨勢看,沒有諸葛亮,蜀漢也會被其他兩國滅掉。理由是:蜀漢所佔地盤是最小的,人力與財力相比其他兩國都要弱,除了有天然的地形優勢,諸葛亮擅長於戰略謀劃與治理內政,軍事能力也突出,關羽失去荊州,蜀漢未收復,反而在彝陵之戰中蜀漢兵力損失大半,雖經過諸葛亮的休養生息政策恢復了不少國力,在穩定南中後出兵北伐,碰到曹魏牛人司馬懿,雙方展開拉鋸戰,導致北伐失敗,諸葛亮辭世,蜀漢失去頂樑柱,此時後期優秀將領有姜維帶領蜀漢繼續北伐,也抵禦不過鄧艾鍾會兩人合力,內政劉禪毫無所為,聽任奸佞之人,內憂外患,滅亡是遲早的事,如諸葛亮在,蜀漢滅亡時間不可能這麼早,雖歷史無法假設,但諸葛亮的光輝形象仍留在後代心中,蜀漢滅亡乃源於國力的實力差距!

  • 12 # 淡墨青史

    如果有人認為諸葛亮是真的罪惡禍首的話,那麼那些人是真的鼠目寸光了。

    諸葛亮的三錯

    一錯:諸葛亮就不應該出山,不用幫劉備在隆中指點江山,為他未來進行宏偉的規劃。

    二錯:不應該在赤壁之戰前期為劉備與東吳的聯合盡心盡力,直接讓劉備葬身於曹操與孫權的亂戰中。

    三錯:在劉備兵敗夷陵,託孤白帝城的時候,諸葛亮就應該辭職不幹了,因為此時的蜀漢早已經被劉備敗葬光了,早早的隱居起來,省得最後費盡千辛萬苦恢復蜀漢卻落下罪惡禍首的指責罷了。

    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政權或許根本就不會存在,那麼諸葛亮何錯之有呢?

    很多人說諸葛亮罪惡禍首的原因就是: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使得蜀國國力衰弱,人丁凋亡,給了司馬氏的有機可乘,直至滅亡。

    那麼一切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沒有諸葛亮,天下或許會有三分但和劉備是無關的。

    如果沒有諸葛亮,那麼蜀漢早就滅亡了,只要劉備一死,蜀國空虛,南蠻異族入侵,曹魏瓜分吞併,在這內憂外患之下,很能存活多久呢?

  • 13 # 嶽劍

    我們先看看諸葛亮北伐的經過及結果,北伐前後用時近15年時間,而蜀漢存在總共才42年,也就是說蜀漢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發動戰爭,而根據歷史記載當時蜀漢全國總人口只有250萬,這個數不及曹魏的一半,當時蜀漢5個百姓要養2個士兵,通過幾次北伐,使得蜀漢人力,財力等幾乎掏空,以至於諸葛亮死後,蜀漢勢力範圍內15歲以上健康的男子不足15萬人,大量成年男子要麼戰死沙場,要麼落下傷殘,以致於後來劉禪接手時,蜀漢幾乎沒有拿的出手的力量,面對曹魏的進攻,連南遷都的經費都湊不齊,還拿什麼力量可以抵擋曹魏,從這一點上,有些人說諸葛亮的是罪魁禍首,雖然有些偏激,但也不無道理。

    但我們放到當時的歷史 環境中,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政權會不會存在,而蜀漢當時地處的地方地狹民窄,不是一個久守之地,這一點諸葛亮是很清楚的。所以諸葛亮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替劉備去儘量完成光復漢室的夢想,極力進行北伐,可是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都使得諸葛亮功虧一簣,遺恨五丈原。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慧的代表。

  • 14 # 豹眼看歷史

    蜀漢僅僅四十二年就滅亡了,但諸葛亮絕不是罪魁禍首,恰恰相反,沒有諸葛亮蜀漢可能不用十年就玩完啦。

    218年--219年,劉備漢中之戰,儘管取得了勝利,佔據了關中,但幾乎把蜀漢的經濟拖垮;219年,關羽襄樊之戰失敗,丟掉了荊州,更讓蜀漢元氣大傷;222年劉備夷陵大敗,讓蜀漢徹底崩潰。

    劉備在臨終時喪氣地對諸葛亮說:“阿斗這孩子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你就自己幹。”劉備沒有明說,其意思就是,反正早晚要玩完,你想咋辦就咋辦吧。

    但諸葛亮經過五年的苦心經營,終於讓蜀漢恢復了元氣,把已經崩潰的經濟再次拯救了回來。沒有諸葛亮的苦苦支撐,蜀漢早就玩完了。

    之所以諸葛亮隨後開始了北伐,看似是窮兵黷武,實際上是諸葛亮最大的智慧,以進攻作為防禦的最好策略。

    透過北伐,在西北方向給曹魏始終保持足夠的壓力,避免東吳倒向曹魏。只有保持三足鼎立,蜀漢才有一線生存的機會。

    同時,在蜀漢內部,荊州派、東州派、蜀土派,派系林立,只有始終保持戰爭狀態,實行戰時管理,才有利於維護政權的穩定。

    對於北伐的策略,豹眼已經說過幾次,在這裡就不想多說啦。

    諸葛亮對於中華大一統的歷史來說,對於蜀漢百姓來說,是功是過,是值得商榷的。但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對於劉備父子來說,絕不是罪魁禍首,而且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賢臣無二。

  • 15 # 農民眼光看天下

    我看三國看的不多,多半是聽袁先生的評書,說諸葛亮是蜀漢罪魁禍首不對,但是諸葛亮為三國時期的老百姓取得多少福利那,三足鼎立都想吃掉對方,都為了自己的私心權勢去打打殺殺,那個時候蜀國也就不到二百萬人,說劉備給關羽報仇打東吳帶兵七十五萬,再加上別的地方把守的兵,全民皆兵靠啥種糧食,盔甲,馬的草料咋整,諸葛亮不出生天下統一早了死的人可能少點,誰願意整天戰爭啊,曹操對老百姓並不錯啊,那個時候水掩,火燒的全軍覆沒的戰役那麼多得多少家庭分散啊,戰爭犯都有罪,早晚都會報應,諸葛亮也信天命。

  • 16 # 襄陽論語

    劉備的行政大樓應該建在荊州,而非益州。劉備的主力部隊也應該駐紮在荊州,也非益州。第一)荊襄之地,乃是魚米之鄉,且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荊襄之地,是儲備糧食和招兵買馬的最佳之地,是以戰養戰的最佳地區。

    第二)益州之地,易守難攻,可派一員大將魏延守漢中即可,其他關羽、趙雲、張飛、黃忠、馬超守荊州襄陽。

    第三)以荊州襄陽之地,北靠漢江之險可拒曹操,東靠長江障礙可拒東吳,待天下有變可發兵北伐東擴。

    劉備失敗的兩大原因

    第一,不應該過早稱帝搞獨立,分裂大漢,另立第二個中央,導致魏吳聯軍討伐,結果荊州丟失了。諸葛亮支援劉備稱帝是不明智的,這讓曹操孫權聯軍討伐荊州襄陽有了有合法的理由。

    第二,劉備的軍政應該設在荊州襄陽,益州確實太偏僻了。劉備的軍政機構不設在荊州襄陽,諸葛亮也是有責任的。

  • 17 # 文史今安在

    諸葛亮對蜀國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公元221年,劉備(161~223年)在成都稱帝,蜀漢建立。263年被曹魏所滅,僅延續兩代42年。

    夷陵之戰東吳都督陸遜火燒連營,漢昭烈帝劉備大敗,退守白帝城,於223年病逝,其子劉禪繼位。臨終前託孤,請丞相諸葛亮(181~234年)、尚書令李嚴輔佐劉嬋。

    此後12年,蜀漢大權掌握在諸葛亮之手,在《後出師表》中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句。按常理,蜀國在其病逝30年後滅亡,滅國的主要責任應由昏聵無能的後主劉禪承擔。但劉禪本就軟弱,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把抓,蜀漢的軍事政治基礎均由其建立,那蜀漢的興衰便與諸葛亮息息相關。

    總論三國形勢,曹魏強於蜀、吳兩國,但實力也沒強大到必滅蜀、吳的地步。就像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實力不是最強大的,且偏安西陲,遠落後於中原諸國,齊、楚、晉、魏甚至趙都曾強於秦。但秦國發奮圖強,經商鞅變法,勵精圖治,滅六國,一統天下。由此可知,實力不是一成不變的的,此消彼長,笑到最後的才是笑得最好的。

    諸葛亮在歷史上政績要大於軍功,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為天府之國打下了基礎,為後世之人所稱頌。在軍事上,蜀漢雖實力稍弱,若諸葛亮能在以下幾方面改進,或許增加蜀漢延續長久的可能性。

    要有識人之能,不可任人唯親

    如果說讓關羽守華容道是為三足鼎立留下機會,讓關羽鎮守荊州絕對是個敗筆。關羽忠心義膽、武藝高強,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上陣殺敵不在話下,但剛愎自用,性格孤傲,除了劉備,能被他以禮相待的人數不多。缺乏變通處事的帥才,荊州不僅是戰略重地,更是吳、蜀相爭之地,關羽卻不能堅定不移地執行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痛失要地。不僅自己慘死,還引發連鎖反應,桃園結義三兄弟相繼亡故。

    還有失街亭,揮淚斬馬謖,犯的是同樣錯誤,在不容有失的地方,安排的將領不執行自己的命令。執行力比計劃力更能決定最後的結局,謀略再高,沒有對的人去嚴格實施,一切只能是鏡花水月。

    相比於曹操和孫權,諸葛亮的識人之能還有很大差距。

    應重用非荊州嫡系的益州及西涼人馬

    位列五虎上將的馬超,少年成名,健勇善戰。可自從歸附劉備後,很少聽到他的訊息,雖位列五虎上將之一,但重活、難活很難派到他頭上。將軍在馳騁沙場時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更何況心心念念要替父報仇馬超。可投蜀後卻得不到重用,壯年時即鬱鬱而終,令人感嘆。

    馬超(176~222年)出身西涼,與父親馬騰一起在西涼經營數年,諸葛亮既然制定出先出祁山、後取長安的計劃,為何不放虎歸山。發揮馬超在西涼的影響力,讓北伐的腳步變得輕鬆一些。

    過度北伐

    諸葛亮六出祁山,他選定的接班人姜維11次北伐,燒錢的戰爭讓蜀漢的家底逐漸被掏空。

  • 18 # 笑語千年

    一個國家的滅亡,並不是哪一個人負得起這個責任的。

    在東漢末年魏、蜀、吳三足鼎立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為什麼蜀漢是最先滅亡的那一個?難道真的是“欲廢漢 人不能興之矣?”無數人探討過蜀漢滅亡的原因,都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這些說法都比較統一的指向蜀漢的人才、政治、國策、地理四個方面,蜀漢的滅亡基本上是這四個方面綜合因素的結果,並不是諸葛亮或者其他人個人的作用。

    探討蜀漢滅亡的原因,可以從國家層面和執政者層面兩個方面來探討,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一、執政者的影響

    蜀漢政權成立之後,出於當時的政治形勢需要,對荊州集團過份倚重,而對益州集團的打壓過於嚴厲,使得其不容易吸收益州的人才,人才的更新換代進行得非常緩慢。另一方面,過於依賴諸葛亮,“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並沒有給其他人充分鍛鍊的機會。

    就是諸葛亮本人選定的接班人之一的蔣琬,也沒有獨立指揮過軍隊的作戰,更多的只是擔任參軍一類的工作。而諸葛亮死後,蔣琬一躍而成尚書令,假節,領益州刺史,行大將軍事,這種火箭式升遷一來是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二是蔣琬本人也沒有經過掌控全域性的鍛鍊,在處理國事時顯出力不從心的狀態。在他之後的執政者,更是一撥不如一撥,人才的斷層對蜀漢後期的影響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蜀漢的創立者劉備具有仁義、寬厚的優秀品質,但是以“仁義”為號召的劉備也容易陷進過於注重義氣的狹隘個人主義陷井之中。在關羽死後,劉備不能做到出於大局考慮,去修復蜀吳聯盟以對抗魏國這個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務,而是盲目的對東吳開戰,使得蜀漢元氣大傷,自己也病死白帝城。這都說明劉備缺少理智長遠的眼光、當斷則斷的果決以及必要的心機權術。

    二、政治分化的影響

    蜀漢政權對待益州集團的政策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由於蜀漢集團在成立之初,就有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三個勢力,如何平衡這三個集團的微妙關係,處理它們之間的矛盾,是維護政權穩定的重中之重。蜀漢政權對於一直跟隨自己的荊州集團特別重用,對東州集團也大加籠絡,但出於對當地土著的忌憚,對益州本土勢力組成的益州集團大加打壓,造成益州勢力與其它勢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它們之間的相互鬥爭又導致政權內耗嚴重,使得蜀漢政權一步步走向滅亡。

    三、國策的影響

    蜀漢立國之後,執行的是“以攻為守”的立國策略,頻繁出征使益州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而蜀漢後期不顧國力的實際情況,一味堅持進攻的錯誤決策,使得小小蜀漢無力承擔戰爭的龐大開支,兵源依賴強徵,使得蜀漢的勞動人口減少,反過來又嚴重影響了蜀漢的農業生產。在年年戰爭的情況下,大量自耕農破產,經濟幾近崩潰。到了鄧艾破蜀時,成都居民一個個面黃肌瘦,家無餘糧,可見國力衰弱到什麼地步。

    益州本是天府之國,如果不採取年年主動進攻的國策,注意發展經濟,也許蜀漢也不會那麼快滅亡。

    四、地理的影響

    蜀漢佔據的益州,本是天府之國,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易守難攻,完全可以實現割劇一方自立。但是易守難攻就意味著交通不便,與世隔絕,資訊落後,人民追求享樂,容易不思進取。四川多山地,難以發展騎兵,這在冷兵器時代是一個很大的劣勢。沒有強大的騎兵來保衛國家,一旦北方騎兵突破天險,進入四川盆地之後,蜀漢就變得不堪一擊。

    對於蜀漢來說,關中地區是他們的門戶,也是他們重要的糧食基地,不容有失。這個戰略要地對蜀漢和曹魏都意義重大,蜀漢後期正是失去漢中這個糧倉,失去了秦嶺天險的保護,使蜀漢北線防禦體系崩潰,就算姜維再勇,也無法挽回滅亡的命運。

    以上四個方面,都是從國家層面來分析蜀漢滅亡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如果有,他要負多大的責任呢?

    一、諸葛亮的人才觀妨礙了蜀漢後備人才的成長

    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身上有著高尚的道德和超人的智慧,但是他的缺點是太過謹慎了,對別人不信任。做為一名國家實際上的執政者,他很少有相信的人,總是對部下辦事不放心,儘量“事必親躬”,沒有做好人才的培養工作,結果自己死後,蜀漢便陷入了人才荒。

    相比諸葛亮,劉備在招攬和培養人才方面就要成熟得多。劉備手下的人才,幾乎都是他自己招攬來的,從諸葛亮、龐統、法正等謀士,到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大將,都是他思賢若渴,誠心待人所得。劉備也正是靠著這些文臣武將,慢慢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而諸葛亮掌權之後,事無鉅細,都是靠自己一個人專斷。這種工作狂式的執政方法,不但拖跨了自己的身體,也耽誤了蜀漢後備人才隊伍的建設。要知道實踐出真知,一個人才如果得不到鍛鍊,也很難成長。

    如果說諸葛亮覺得身邊的人都不堪大用,那麼我們也沒看到諸葛亮四處求賢的記載。而無論是曹魏還是東吳,都知道延攬四方英才,所以蜀漢的人才斷層,諸葛亮要負一定的責任。

    二、外結孫權政策執行不到位

    蜀漢立國之基,在於兩件事。一是跨有荊州和益州之地,二是與孫權結成戰略同盟。但是蜀漢在事關生死的戰略決策的執行上,犯了很大的錯誤。

    荊州乃四戰之地,不但對蜀漢意義重大,對東吳的長江防線防守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東吳自赤壁之戰後,一直沒有捨棄對荊州的覬覦之心。而蜀漢的荊州守將關羽卻盲目自大,發動襄樊戰爭。雖然取得了區域性戰役的勝利,但被東吳抄了老窩,關羽不但丟了荊州,也丟了性命。

    荊州一失,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已無法實現,更為嚴重的是劉備氣急攻

    心,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發動對東吳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後果是蜀漢大敗,不但失去了數萬精銳部隊,劉備也病死在半路。

    當然,荊州的丟失,不能怪諸葛亮。但是蜀漢丟了荊州之後,已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本錢,之後任憑諸葛亮如何雄才大略,也只能對魏發動區域性戰爭,沒有辦法雙管齊下,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了。

    三、六出祁山,加快滅亡

    荊州丟失,諸葛亮要做的是面對現實,經營好益州和漢中,以等時機。如果蜀漢堅持這種方針,也許能支撐得更久一些。

    令人不解的是,諸葛亮本人在隆中對時,說過要“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可是他在平定南方之後,並沒有向西發展,也沒有“待天下有變”,而是急不可待的揮師向曹魏進攻。諸葛亮的理由是“坐而待之,孰若伐之?”這種策略真的對嗎?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維的九伐中原,基本上都是蜀漢率先挑起的戰爭。當時魏國的主要精力並不在蜀漢身上,而是在江東的孫吳政權身上。如果諸葛亮能冷靜一點,乘魏吳大戰之機,埋頭於國內發展,或者做好“西和諸戎”的外交工作,為蜀漢爭取到強大的後援,是不是比一味進攻要好一點呢?

    史書上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他制定的軍事方針是否全部正確,有著很大的爭議。其實當時天下形勢並不穩定,蜀漢是有很多“天下有變”的機會的,如果是在合適的時機發動北伐,會不會效果更好?

  • 19 # 雨夜構想

    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漢政權

    諸葛亮的功績有目共睹,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漢政權。那有從何談起消滅蜀漢政權呢?

    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從此後自己事業如魚得水,一步步走到了人生的巔峰。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才使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才讓劉備得以圓了皇帝夢。如果劉備一直聽從諸葛亮的建議,那就沒有夷陵之敗。那以後三國局面是什麼樣的還真不好說呢!

    諸葛亮的為人大家知道,為了自己的承諾鞠躬盡瘁。尤其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盡心竭力的輔佐劉禪,生怕辜負了劉備。就是這樣的一位賢相,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他的故事被人們代代相傳,被人們稱作智慧的化身。多次北伐不果,最終死在了戰場之上。後人有詩讚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就是後人對他最崇高的敬仰。

    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功績,就和張良陳平對大漢帝國的功績一樣。只是可惜他沒有韓信的武略,沒有戰勝另外兩個政權就身死沙場。想當初,諸葛亮初出茅廬之時意氣風發,英姿颯爽。隆中對一席話折服劉備,使劉備對他佩服有佳,當即對諸葛重用之。讓他進入到權利中樞,參與決策軍國大事,每每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重託,每遇大事都能處理的非常穩妥。劉備自從得到諸葛亮才逐漸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諸葛亮就像是救火隊員一樣,每次都是在危難之間挽狂瀾於既倒。

    說蜀漢四十二年滅亡,那和諸葛亮沒什麼關係的。諸葛亮該做到已經做到了,他不愧於任何人。要是蜀漢政權在後期還是按照諸葛亮的方針行事的話,蜀漢可能還要多堅持一些年呢。就說鄧艾偷渡陰平的事吧,要是山上守寨的兵士沒有被撤離,鄧艾偷渡就沒有可能成功。姜維還是有能力利用地形優勢和曹魏部隊相持下去的。那麼曹魏這次伐蜀就有可能失敗而回,蜀漢政權就有可能再堅持些時日。雖然最後還是要滅亡,可畢竟諸葛亮的部署還是保護了陰平小路的安全!讓敵人沒那麼容易成功。這都是諸葛亮的智慧閃光點。

    所以蜀漢政權的滅亡和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

  • 20 # 巴士底獄3

    特麼的腦殘,諸葛亮一手建立蜀國一手毀滅,關別人錘子事。就如齊白石畫出世界名畫,然而偏偏自己一把火燒了。你管的著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鞅之法施行130年出現秦帝國,為何有人說商鞅要為秦亡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