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趣生活家
-
2 # 希媽廚房
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相對於其他節氣來說,它還有些特殊,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冬至又被叫做“小年”,甚至很多地方現在都把冬至叫做“小年”,所以,冬至也算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公曆的12月21~23日之間變動。
既然是傳統習俗,自然就會有一些節日的習俗,古時,冬至這天人們都會祭祖,到現在為止,南方很多城市都還延續著這個傳統習俗,祭祖儀式是對祖先的敬畏,當然也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一、吃湯圓
我的家鄉在南方,冬至這天有吃“湯圓”的習俗,以前吃湯圓會自己用糯米粉加餡料自己做,而現在大多會買上速凍湯圓煮來吃,俗話說“吃了湯圓大一歲”,吃湯圓意味著“團圓”,取的是吉祥美好的寓意。
赤豆糯米飯是採用糯米、赤豆、花生米等加臘肉、香菇等配料一起煮成的飯,口味可能有地域的差別,有鹹甜兩種口味,老一輩的人說,吃糯米飯後全身會發熱,可以抵禦寒冷,不過這種習俗只在我們小時候見到過,現在吃赤豆糯米飯的人越來越少了。
記得小時候,媽媽都會在剛入冬時釀上一缸酒釀,在冬至這天,可以用甜酒釀來煮湯圓吃,甜甜的酒水加上軟糯的湯圓,吃起來驅寒保暖,非常不錯,當然如果甜酒釀的度數越來越高,很多小孩子是不允許喝的,只吃湯圓就可以了。
除了我自己家鄉,很多地方冬至都有進補的習俗,有一些當地的特色美食,如北方地區會在冬至這天吃餃子,有吃了餃子不會凍掉耳朵的說法,隨著速凍餃子的普及,加上越來越多的人學會自己包餃子,這個習俗也流傳到了南方城市,現在我們家鄉的很多人也會在冬至這天吃餃子。
還有什麼比吃肉更能禦寒的食物嗎?冬至意味著寒冷的天氣來了,很多地方的進補都是為了禦寒,而吃肉是非常好的禦寒方法,冬至在我們當地雖然沒有大過年,但是這一天的儀式感也是很強的,以前我們不會天天吃肉,但是在農村,在冬至這天,很多人家都會殺一隻雞燉著吃,一鍋熱氣騰騰的雞湯,在寒冷的夜裡,格外溫暖。
以上就是我的家鄉目前在冬至這天會吃的美食,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大家快來說說自己的家鄉冬至進補些什麼吧?
-
3 # 初二的原食餐桌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在冬至這一天我這邊都會有進補的習俗,大家會吃狗肉和羊肉,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我們這邊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對壯陽補體有功效,至今冬至都還有進補的習俗。而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湯圓也是我這邊的傳統習俗,在我家鄉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回覆列表
冬至,在潮汕地區叫做“冬節”,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通常都會吃兩樣東西,一個是冬節丸,這東西就是和湯圓差不多,但是是沒有餡的那種。在揭陽那一帶做的就是那種把兩頭搓尖,看起來像涼蝦一樣的美食。潮汕每個地區還是會有一些習俗上的差異。不過都是吃這些東西,冬節丸個頭有大有小,參差不齊,叫做父子公孫丸,寓意著一家團圓,幸福美滿。
除了這個冬節丸,還有一樣叫做冬節繭。這東西就是蒸餃PLUS,外面的一層皮不是麵粉,而是薯粉和糯米粉,只有上等的薯粉和糯米粉才能做出軟糯可口的餃皮。裡面的餡料,多為豬肉、菜頭、香菇、蝦仁、還有高麗(包菜)等等。每家人包的餡料有所差異,看飲食習慣,還有錢包允不允許!這個東西味道特別鮮香,裡面還有放胡椒粉,一口下去,人間美味。出門在外每年都會盼望著能夠吃到。
這兩種美食只是常規的節日美食,還有落湯錢。用糯米做的,類似於餈粑,或者北韓打糕之類的東西,外面裹著白砂糖和芝麻、花生碎之類的,但是做法上時有一定區別的。總之這個吃的比較少。相傳吃這個東西的作用就是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是藥膳的一種。
其他的進補美食還有羊肉湯,其他就是打邊爐,用各種藥材熬湯,然後吃鮮牛肉和牛肉丸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