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鯊魚資訊
-
2 # 故事玩家文武公
關於清明節上墳是上午、下午還是全天都可以的問題,其實在清明節的由來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我國清明節的傳統文化雛形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最初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俗語。
後來,由於清明時令與寒食節的日子很接近,而寒食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所以漸漸的,民間百姓為了避免麻煩就自覺地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了。到了今天,寒食節就成了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時其中的一系列習俗——不動煙火,祭掃先祖等。講一個在與清明節合併之前,正統的寒食節的故事吧: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困苦,很多始終追隨的大臣也跟著他吃了不少苦。
他後來成為了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
這時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隨即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火息後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百姓在寒食節這天限食祭祖,逐漸成了傳統,也慢慢發展成了天下共習。清明時分踏青、走親,加上寒食節時的涼食、祭祖,二者合併成為了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存世親人相聚並共同悼念先人,聚餐,掃墓,話衷腸。全天自然是都可以的。
以上就是關於“清明節” 故事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感謝閱讀。
-
3 # 默玄吟雷
這個應當是上午,為什麼說是上午,因為沒聽說誰清明下午去墳。可見,第一,這是個經久的習俗。
第二,下午去上墳,這一天節過得,只過一晚上麼?
第三,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一般交節也是在早晨。
過節,過節。要過去這個節,早上就過去了,幹嘛下午才去上墳。
過去也有許多寫清明的詩,文章等。雖沒明言規矩,但大致可以猜想,古人也是上午去上墳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若是下午,怕顧不得喝酒了。應當先趕回家去,或尋旅店了。
但是,非得下午去上墳,料也無人管。這不是硬性規定。
-
4 # 三月風箏
要在中午十二點前上完墳,不能過午時,這也許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吧。
遵不遵守,迷不迷信也隨您便,反正幾千年了,只不過習俗而已。
-
5 # 博聞天下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時節。
一般情況下,各地的上墳風俗也稍有差別。十里甚至都不同天。
所以說,各地的祭奠者,都各自按照自己老家的風俗習慣去上墳,因為不知道你老傢什麼地方,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情況下,清明節上墳,都選擇上午,而且據說燒紙越早越好,這也是一種思親的強烈感覺吧。
清明節,按老的傳統,一般是三天。清明節前一天,稱“頭清明”,清明節這天稱“正清明”,清明節後一天稱“後清明”。
一般逝者的第一個清明節,應該在“頭清明”這天燒紙,以後就可以在清明節這天燒紙了。
逝者已逝,作為一種追思,心盡到就可以了,方式就自己選擇吧,畢竟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
提醒大家一下,每年的清明節,幾乎年年是大風天氣,因燒紙引起的火災事件不斷,所以要加點防範措施,比如加個小小的圍擋,或者帶一瓶水,以防萬一。
另外,紙錢最好是四個錢痕的,神三鬼四。逝者的紙錢一般是四個的,這也許就是一種傳統吧。
-
6 # 萊蕪遊戲
清明節上墳最好是在上午8、9時去,按照古代曆法是在5、7時去上墳,不過最好按照自家的習俗來,畢竟“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
7 # 小龍女YANG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去世的親人,大家都要去掃墓,帶一些紙錢,水果,蠟燭,酒。之於什麼時候去掃墓,時間是清明節前後十天都可以,一般都要到清明節放假才能去上墳,因為工作的人平時比較忙,放假了才有時間,那麼清明節最好是上午還是下午去呢?最好的時間是上午五點多開始到下午三點,因為下午過了三點,太陽要下山了,也就是說陽氣不足了,對人身體不利。生病的人,身體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去掃墓,因為墳墓的地方有陰氣,容易染病。其實掃墓最好是清明節前幾天去最好,為什麼?我們也是聽老人說的,上得早比較好,假如太早也不好,有的人提前一個月去,那不好,因為連清明節太遠了。
-
8 # 關山聽風
清明節上墳,在具體是哪天的時間安排上,各地風俗不同,有不同的講究。至於在上墳那天的具體的時間時間段,也就是說是上午、中午還是下午,大多數地方沒有特別的講究,看哪個時候方便,一般是按地方上或家族歷來形成了一種習慣上墳。
(清明掃墓路上)
掃墓並不是簡單地到墳上轉一圈就走,到了墳上還要做很多事。如把墳上與墳周圍的柴草砍掉,有時還要給墳添土,接著就是一套祭祀程式。民間習慣上,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砍青等手頭活,砍完青後才能祭祖。我國民間清明祭祖掃墓,又稱“掛青”,歷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掛眾青”,一種是“掛私青”。“掛眾青”就是大家族相邀一起祭祖掃墓。“掛眾青”又分為“掛大眾青”和“掛小眾青”。“掛大眾青”就是在一定大地域範圍內,同宗族的人一起為他們共同的始祖掃墓,一般不是年年掃墓,按約定兩三年一次。“掛小眾青”就是為宗族分支脈始祖掃墓,一般每年或隔年掛青;“掛私青”,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為,也包括大一些的家庭,如共曾祖、祖父及父母一起掃墓,一般反指五服以內。
(掃墓現場)
舊時,因家族中的族人的家庭條件有富有貧,大的家族一般都有公田、土、山林,專用來祭祖掃墓費用開支,現在一般以集資的方式作祭祖掃墓開支。
“掛眾青”因人數較多,皆安排在上午。“掛大眾青”時只有幾座祖墳,所要的時間不長,都安排在上午集合,一般在中午或下午才能完成祭祖掃墓。“掛小眾青”就要複雜一些,一是祖墳的數量較多,二是祖墳的地塊也較多,三是砍青的時間較長。一般是清早出門,舊時午飯在墳頭上吃,或墳墓附近的本家吃,叫吃掛青飯,到傍晚才回家共進晚餐。
(掃墓圖)
“掛私青”的時間比較自由,主要是看要墓地的遠近,如果是墓地較遠,一天時間只有這麼長,路上還花去不少時間,那肯定上午出發。如果離墓地很近,全天都可以。
-
9 # 前屯老陳
一般是上午上墳比較多,傳統是上午八九點上墳。不過每個地方習俗不同,有的地方並不講究,所以上午下午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更多的是看個人的時間安排。
上午上墳的人相對來說少一些,早起準備好上墳掃墓的東西,趕著天氣涼爽,溫度適宜的時候上墳較好。下午的話太陽直曬,人比較多,環境嘈雜,所以總體來說清明節上墳時間上午好過下午。
-
10 # 十二十頁
清明節是“三節合一”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上巳指的是上巳節,“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故上巳節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古代上巳節就是去踏青,由於上巳節與清明節相差不多,宋代以後二者便合二為一。
由於春天氣候乾燥,雨水少,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乾燥就容易引起火災,古人要在清明前一兩天進行祭祀活動,在這一天進行“禁火”,就算是吃飯也不能用火。這也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三個節日基本相近,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巳節逐漸消失了,寒食節、清明節延續至今,但三個節日的習俗合三為一,所以在清明節也就有了祭祀、禁火、踏青等。
清明節除了祭祀還適合做什麼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記得在小時候,清明節前幾天,都會拿碗泡點豆子,等到清明前後把種子播下,有豆角、茄子、黃瓜等到,基本上春夏時期都不用出去買菜。
從清明節開始,氣溫回升,雨水日漸充沛,萬物復甦,對於很多人來說,由於疫情,已經在家呆了1-2個月,清明作為第一個假期,在做好防護的基礎上,可以選擇出去踏青賞花,但切勿去人多的地方,避免聚集。
古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還有頭戴柳枝的習俗。在當下,無論是踏青、還是祭祀,都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人員聚集。如果折柳還需要勤洗手。
與清明有關的詩歌很多詩人對清明也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不僅有哀思,還有憂愁,也有高興
1、孤獨且憂愁的杜牧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悠然自得欣賞夜景的白居易
《清明夜》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3、園林小聚高興的賈島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唐代詩人描繪清明節的詩歌還有很多,比如晚唐詩人溫庭筠的《清明日》,描繪了清明節的詩情畫意;詩人韋莊的《長安清明》刻畫了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遊人如織的場面;詩人張繼的《閶門即事》則描繪了清明時節百姓生活因戰亂的淒涼情景。
【最後總結】
清明期間無論何時掃墓,在掃墓時,要先掃,在祭,打掃乾淨墓碑附近;在進行祭祀活動,拜祭要分先後次序,父母先,孩子後。不得拍照,不得穿鮮豔衣服切忌大紅大紫,不得在墓前嬉鬧,不得對別人的墓指手畫腳。體較弱或是孕婦都不宜前往人比較多的地方,在祭祀前先了解當地對於祭祀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清明節,不僅僅是祭祀、踏青,這也是對祖先的敬畏,也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文明祭祀,健康你我。
-
11 # 老劉105751014
清明節是每年祭祀先人最重要的日子。
祭奠習俗各地區也不一樣,入鄉隨俗,基本都是按照本地,本家規矩效仿執行,世世代代而不越矩。
每年祭拜先人必在清明節之前而不在清明節之後,都在清明節上午開始祭拜,先將墳地四周荒草,樹根清除,往墳頭填新土,壓紙錢。然後在碑前供奉祭祀品,上香,燒紙,祭拜。一切須在中午前完畢。
-
12 # 寶塔佑我心
早晨、上午都可以。如果當天沒時間,可以提前幾天。民間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過了清明節當天12點一般不去的。
-
13 # 天道之馬22174193
按照我們河南的習俗,有早清明晚十一上墳祭祖這一說。中國歷史上有兩次上墳祭祖的傳統,清明節和十一,清明節應提前,最遲不得晚於清明節當天中午。我們這裡有人往往一進入農曆二月就開始上清明墳了。十一即農曆十月初一,十一上墳往往是十月初一開始上墳,但不得晚於十月初十這一天,這是我們河南許昌這一帶的習俗。
-
14 # 明德962
清明節上墳在我們這裡都是上午去,有這樣一個神話,閻王爺在農曆十月初一上午把陰間的鬼魂都放出來,就是為了接受自家後人送來的紙錢,到清明節下午就把鬼魂全部收回去,如果清明節下午去上墳,自家的先祖們就收不到紙錢了。神話傳說,不足為證,祭祀先祖,心誠則靈。
-
15 # 華方濤
非常時期,非常對待,我們這裡明文規定今年都不讓掃墓扎堆,還是防疫管理很嚴,文明忌掃,在家焚香祈禱吧!相信祖先也會理解咱這百年不遇的疫情,嚴防死守,徹底打贏這次攻艱戰!願先祖們在天之靈保佑我們順利度過難關!迎接即將到來的曙光!
-
16 # 龍井茶葉虎跑水
一般是上午,忙完上墳,有的還想在地裡挖點兒野菜什麼的,一待就是一上午,甚至是午後。在去墳地的半路上,有的地方還擺攤賣農家飯呢。
若是墳在墓園中,燒些紙,就返回了。
-
17 # 使用者342653228031336
清明節掃墓應該在上午進行,每個地方的風俗雖然不同,但大多數都是上午,墳地墓地屬於至陰之地陰氣太重,去這些地方最好是帶人體陽氣比較旺盛的時間段,否則人體就會受環境的影響,容易生病,這也是一般下午或晚上都不會去掃墓的原因
-
18 # 甘傑莊
正常是早上和中午最好,下午的話就是在四點前吧,四點後開始慢慢接近夜晚就不太好,相對會陰氣重點,所以不建設全天候拜,而是全天下午四點拜完最好
-
19 # sunjin6278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又是人文傳統節日,是天地人合一的最好節點。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歸大地,陽氣上升,正是萬物奮發之時,也是人們一年內開始幹事創業的大好時機。在此美好的春光裡,敬祖拜宗,慎終追遠,告慰先靈,舒發志氣,為自己一年的大幹快上,起好步,打好基,都有積極作用。有的說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源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功臣介子推。當成功扶助晉文公重耳登上君位後,介子推不貪功,背上自己的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為逼出介子推出仕受祿,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和其母寧願活活被燒死,也沒出山。晉文公非常懊悔,就將綿山封為介山,介子推燒死之日為寒食節。規定晉國人民在這一日全國停炊,食冷食,以紀念介子推,遂盛行後世,因這一日正是清明節氣,故又稱清明節。不過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萬年前的先民們在清明節前後,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祭掃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可見清明節歷史文化淵源的久遠。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與之衍生的還有插柳、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等的習俗。清明時節楊柳吐翠,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清明前植樹,我們很好理解,現在國家已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放風箏、盪鞦韆也是春天娛樂的好遊戲,放風箏最初也是有將穢邪之氣放走之意。清明節正是萬物爭春之時,春和景明,景象清新,自古以來就留下了很多遷客騷人的墨寶。最著名的莫過於唐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了,最近我看了一首唐人來鵠寫的清明詩,名字是《 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也頗得玩味。現錄如下,以與眾師友共賞:“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風急嶺雲飄迥野,雨餘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至於清明節上墳什麼時間最好,一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在清明節上墳自然是早點兒為好吧。想著過早過晚上墳都不大好,上墳過早野地有露水,我想還是上午十點到十二點為宜吧。
-
20 # 鄭書喜
清明節上墳一般來說是上午,清明時節掃墓祭祖,以示對已故人的追悼和敬意。“清明時節雨紛汾,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前三後四上墳都行,什麼事自己都要有個全盤考慮,臨近清明節,要把別的事暫緩辦理,抽出一定的時間,爭取在清明節這一天上墳掃墓添土,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的習俗禮數。這一天祖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為先烈敬獻花籃。在八寶山為已故開國前輩祭奠掃墓。千家萬戶為先祖上墳燒紙,貢奉祭品添墳加土,以示對已故先人的懷念和敬意![流淚][流淚][流淚]!
清明節燒紙一定要注意火災!千萬做好防火工作,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回覆列表
越早越好!!民諺雲“早清明,晚十一”,就是說清明祭奠先人可以提前,而且是越早越好。
為了表現出對先祖的尊重和崇拜,我們一般都是根據傳統的清明節掃墓上墳習俗進行的。不過不同地區,清明節上墳的時間和方式都是不一樣的。而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抑或不上墳而採用網祭、不燒紙而植樹的方式方法進行祭祀。
其實,只要利身心健康、社會和諧、家庭和睦,清明節上墳的時間和方式,也是可以不那麼墨守成規的。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