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百家爭鳴
-
2 # 唐哥說卡
玄武門之變是唐初最刺激的一場政變,李世民帶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時,埋伏於玄武門下。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到達玄武門時,忽然發難,李世民親手射死兄長李建成,尉遲恭射殺了齊王李元吉。
幾天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如願登上了帝位。唐太宗論功行賞,參加“玄武門之變”的親信中,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杜如晦和侯君集等5 人居功至偉、並列第一,都晉爵為國公,食邑千戶。
但這五大功臣,卻下場不同,兩人被賜死,兩人兒子被捲入謀反被殺,僅一人家族獲全。
長孫無忌:關隴集團最後一個權臣
長孫無忌出身關隴集團,又是唐太宗的布衣之交,其姐即太宗的長孫皇后,集勳貴、戚舊、功臣於一體,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可以隨意出入太宗臥室。
唐太宗死後,長孫無忌掌控朝政,尤凌駕在唐高宗之上。唐高宗為了對抗關隴集團,重新掌握大權,躲在幕後,以其武后在前臺對抗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在得到李勣的支援後,把長孫無忌以“謀反”罪,削職流放,三個月後將其賜死,逼其自縊身亡。
十幾年後,唐高宗又想起了自己舅舅的好,追復長孫無忌官爵,命其孫長孫元翼承襲趙國公爵位,並將他陪葬昭陵。
侯君集:策劃謀反被殺
侯君集在凌煙閣上排名第十七,李世民即帝位後,封侯君集為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後又封為右衛大將軍。後升任兵部尚書,跟隨李靖一起討伐吐谷渾。
後獨自領軍攻滅高昌,因為滅高昌時,侯君集私自將高昌國寶物據為己有,被御史舉報後下獄,唐太宗格外開恩將其釋放。
但侯君集自以為立下大功卻因為貪財被囚禁,內心不滿。正值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侯君集就勸其謀反,仿效其父太宗的玄武門之變。李承乾的陰謀暴露後,被太宗處死。唐太宗赦免了他的家人,流放嶺南,僅殺侯君集一人。
在臨刑前,唐太宗悲傷的對侯君集說:為了你,我再也不去凌煙閣了。
杜如晦:李世民前期謀主
李世民登基後論功,拜杜如晦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凌煙閣功臣第三。杜如晦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二人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死,終年四十六歲,李世民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處理朝政。轉封杜如晦為萊國公。
但杜如晦的兒子卻未能把家族榮耀傳承下去。其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貞觀十七年,捲入皇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處斬。另一個兒子則被牽連,流放嶺南,死於南方。
房玄齡:被兒子牽連不再配享太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五。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諡文昭。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陪葬昭陵。
然而,永徽三年,房玄齡次子房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房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髮配流放到嶺表。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尉遲敬德:門神
尉遲敬德擊斃齊王李元吉,救唐太宗一命,為其立有殊勳。唐太宗論功行賞時,尉遲恭食一千三百戶,與長孫無忌、侯君集、房玄齡、杜如晦並列第一等。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七。
因為他殺了齊王,所以齊王府的錢財器物,連同整個府第,都賞給了尉遲恭。
尉遲恭後來在家中去世,唐高宗李治廢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去參加弔唁。同時冊贈尉遲恭為司徒、幷州都督,諡曰忠武,賜東園秘器。將其陪葬昭陵。
凌煙閣第一等五大功臣,僅尉遲敬德一人善終同時家族完美,他的孫女嫁給了另一員大將秦瓊秦叔寶的兒子。
-
3 # 歷史這樣說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率領部屬在京師長安城大內皇宮的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場宮廷政變。
這次政變的結果,是李世民及其部屬,殺死了李世民的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不得不冊立李世民為新任皇太子,並在不久後禪位,於是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後,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等五人功為一等。
第一,房玄齡
房玄齡本是隋朝隰城尉,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很快西進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靠了李世民。
隋朝義寧二年(618年)五月,已是唐王、大丞相的李淵,逼迫隋煬帝的孫子、隋恭帝楊侑禪位,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唐。
隨後,唐高祖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
房玄齡則成為了秦王府記室,多次跟隨李世民出征,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
玄武門之變後,房玄齡因功進爵為邢國公。
唐朝貞觀三年(629年),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
唐朝貞觀九年(635年),房玄齡以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房玄齡改封封梁國公。
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房玄齡加太子少師,他的女兒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顯貴至極。
唐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去世,李世民追贈他太尉,諡號“文昭”,陪葬昭陵。
第二,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有舊,他的妹妹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他們成為郎舅關係。
隋朝末年,唐國公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關中,長孫無忌在李淵渡河時便到長春宮謁見,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籤,輔佐秦王李世民。
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累遷至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妻子長孫氏為皇后,長孫無忌改任左武侯大將軍。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
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後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
唐朝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
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
唐朝貞觀十六年(642年),長孫無忌進拜司徒。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改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唐朝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長孫無忌又遙領揚州都督。
唐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
唐朝顯慶四年(659年),大臣許敬宗指使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稱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
同年七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
第三,杜如晦
杜如晦原本是隋朝滏陽縣尉,他的祖父杜果是隋朝義興公、工部尚書,父親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家族勢力強大。
唐朝建立後,杜如晦進入秦王府,成為曹參軍,後又遷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
在房玄齡的建議下,李世民對杜如晦非常器重,出征時也常常帶著他。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拜杜如晦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
唐朝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仍然總管東宮兵馬。
唐朝貞觀三年(629年),杜如晦代替長孫無忌為尚書僕射,與房玄齡一起輔佐朝政。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死,李世民轉封他為萊國公。
第四,尉遲恭
尉遲恭本是隋朝朝散大夫,後加入反隋的劉武周麾下,擔任偏將。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劉武周與宋金剛被唐軍戰敗後逃往突厥,尉遲恭降唐,李世民任命尉遲恭為右一府統軍。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中將齊王李元吉射殺。
李世民登基後,尉遲恭被封為吳國公,還拜為右武侯大將軍。
唐朝貞觀三年(629年),尉遲恭出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都督。
唐朝貞觀六年(632年),尉遲恭遷同州刺史。
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分封功臣官爵,允許其世襲刺史。其中尉遲恭被冊拜為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
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尉遲恭任鄜州都督,後又出任夏州都督。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朝廷任命尉遲恭為開府儀同三司,五天一上朝。
唐朝顯慶三年(658年),尉遲恭在家中去世,唐高宗李治冊贈尉遲恭為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
第五,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加入秦王府,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軍功,被封為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
玄武門之變後,侯君集被封為左衛將軍、潞國公,後又封為右衛大將軍。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侯君集被遷為兵部尚書,開始參與朝政。
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侯君集獲封陳州刺史、陳國公。
唐朝貞觀十二年(638年),侯君集官拜吏部尚書、光祿大夫。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侯君集因參與皇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李世民將侯君集處死,他的妻子兒子遷至嶺南。
五人中,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善終,長孫無忌被逼自殺,侯君集被處死。
-
4 # 秉燭讀春秋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這次政變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可謂非常多,幾乎凌煙閣24功臣,除了秦瓊有病在身沒有參加外,其他都參加了。
玄武門之變的功勞最大的五個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這五個人的命運可以說各不相同,或喜或悲,閱盡了人間悲歡離合。
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三人都有一個好的結局。
史書記載,尉遲恭是死於李治在位時期,由於其參與玄武門之變,居功自傲導致其非常牛叉,經常嘲笑看不起其他的文武官員,惹了不少禍,後來李世民規勸,尉遲恭這才收斂。
晚年尉遲恭沉迷於聲色犬馬中,消磨於燈紅酒綠之下。不跟外人交往,達十六年之久。於顯慶三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尉遲恭雖然是個武夫出身,但是經過李世民的勸說和點撥,還是大徹大悟了,放棄了對權利的追逐,來點實在的吃喝玩樂。這才給自己留下一個相對較好的結局。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死於李世民在位期間,二人在擔任丞相期間配合的很好,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
李世民即位以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總理朝政。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杜如晦則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做出了很大貢獻。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死時只有四十六歲。後來被追贈司空、蔡國公,諡號“成”。
五個功臣中,侯君集是個另類,整個凌煙閣24功臣中,唯獨他被李世民砍了。也許他覺得功勞大,對於自己的地位不夠滿意。
也許他是和太子李承乾的關係過於緊密。所以侯君集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失敗後被李世民處死,是五大功臣裡結局最悲慘的一個。
侯君集立了很多戰功,加上是玄武門功臣,於是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被釋放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還好李世民沒有誅滅他的三族,侯君集應該感激不盡吧。
五個功臣中,我覺得侯君集不是最慘的,畢竟是他自己作死。
作為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長孫無忌的死可謂非常悽慘,長孫無忌代表了關隴集團,他是唐高宗李治的親舅舅。
儘管李治是長孫無忌極力扶持的,但依然沒有獲得外甥李治的完全信任。
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太強大了,李治十分忌憚這一切。同時這些人直接掣肘李治的專制統治。
長孫無忌還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下把皇帝和未來的皇后都得罪了,因此李治也對舅舅伸出了黑手。
顯慶四年(659年),長孫無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這也是唐朝唯一的外甥間接殺死了親舅舅的事情。
-
5 # 老照片
玄武門之變是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北宮門玄武門發起的一場流血政變。原本在反隋時,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倆配合還算默契。唐朝建立後,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建成在宮內處理政務,李世民帶兵出征,兩人分工明確。
但李建成一直忌憚李世民的勢力,李世民的羽翼也一直不服太子李建,於是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合謀一起排擠、陷害李世民,雙方一直明爭暗鬥多年。後來李淵越來越偏袒李建成,李建成勢力日益強大,李世民決定力挽狂瀾,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
在這場玄武門之變中,功勞最大的功臣是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這五個人的結局如何呢?
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自然死亡
這三人是屬於比較聰明的,不與朝廷作對,落個自然死亡的好結局。
尉遲恭:一生驍勇善戰,立下汗馬功勞,但性格淳樸憨直,又居功自傲,長不把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放在眼裡,還出口諷刺他們,人際關係很不好。有一次在李世民舉辦的宴席上,出手打傷了李道宗,李世民很不高興,規勸尉遲恭身處高位不應觸犯國法,要嚴於律己,別做後悔不及的事情。尉遲恭聽後恍然悔悟,收斂自己的行為,這才落得個好結局。
房玄齡:是李世民最得力的謀士之一,在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任中書令,繼續為李世民效力。他與杜如晦二人被人稱為“房謀杜斷”,房玄齡善謀,杜如晦果斷,兩人同心輔政,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房玄齡病重後,李世民曾多次親自探望,賜御膳,請名醫。房玄齡死後,李世民廢朝三日,追封其為太尉。
杜如晦:李世民的重要參謀之一,與房玄齡一同輔政,為朝廷選拔優秀人才、制定法規等。享年四十六歲,諡號“成”。
侯君集:玄武門事變後對自己受到的待遇不滿意,與太子李承乾關係親密,而且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被李世民處死。
-
6 # 仁勇校尉
首先要確定玄武門之變哪些人功勞最大,玄武門後,李世民進行了一次封賞,排在前列的人員如下:
裴寂加食九百戶,通前為一千五百戶;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等五人,食邑一千三百戶;長孫順德、柴紹、羅藝、趙郡王李孝恭等四人,食邑一千二百戶;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戶
其中,裴寂是李世民政敵,羅藝是李建成一方的,柴紹、李孝恭沒參加玄武門。王君廓算是參加了玄武門善後工作,也算進去吧。
這樣可以看出,玄武門之變中功勞前列的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加上沒直接參加玄武門但被李世民後續穩定全國局勢意義重大的王君廓。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妹妹長孫無垢是李世民的妻子,本人也是李世民堅定的支持者。長孫無忌貞觀年間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後來李世民貞觀年間圖形凌煙閣,長孫無忌在凌煙閣功臣中排名第一。
(長孫無忌)
李世民去世前,長孫無忌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唐高宗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權勢過大引起了李治的反感,尤其是長孫無忌激烈的反對李治封武則天為皇后。經過激烈的政治鬥爭,李治和武則天戰勝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被流放,接著被逼自殺。
尉遲敬德原是劉武周部將,後投降李唐後成為李世民親信,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射殺齊王李元吉,接著威逼李淵,對李世民功勞極大。尉遲敬德後來比較居功自傲,行為囂張,被李世民敲打以後,晚年不問政事,安享富貴,不與外人交往。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病逝。
房玄齡在李淵太原起兵後進攻長安的圖中投奔李世民,從此成為李世民的親信謀士,玄武門事變出力很多。李世民登基後,房玄齡長期做宰相,一直到貞觀22年(648年)病症。房玄齡擔任宰相的時間之長,在中國歷史上也位居前列,可見李世民對其始終如一的信任。提到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一般肯定會提的宰相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合稱房謀杜斷。
杜如晦和房玄齡一樣,武德年間就是李世民的重要謀士,也是玄武門的重要策劃參與者。李世民繼位後,杜如晦也成為宰相。貞觀四年(630年),年僅46歲的杜如晦病逝,李世民為之非常傷心。杜如晦雖然只做了四年宰相,但和房玄齡並稱,是貞觀年間的知名宰相,被視為貞觀之治的重要人物。
王君廓是唐初名將,曾經在李世民下屬作戰,出色完成過很多重要作戰任務,是難得的大將之材。武德晚期,王君廓長期鎮守幽州。後來,李淵任命廬江王李媛為幽州大都督,擔心李媛軍事能力不足,特意讓王君廓輔佐李媛。李媛也對王君廓刻意拉攏,結為婚姻。
(王君廓)
李世民與李建成之爭,李媛站在太子李建成一邊。玄武門質變後,李媛很擔心自己的未來,王君廓明著支援李媛起兵討伐李世民實際卻暗地裡準備,一舉擊殺李媛。王君廓能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列入同一等封賞,靠的是殺了李媛的大功。
王君廓之後被李世民任命為幽州都督,但李世民隨之派李玄道作為王君廓的長史。李玄道是李世民親信的十八學士之一。王君廓有啥違反法度之事,中央來的李玄道均強硬對待,兩人矛盾很深。後來王君廓被李世民召見,路上拆了李玄道送自己舅舅房玄齡的信,因為不認識草書以為是說自己壞話的,憂懼下逃亡,後被殺,以有點搞笑的方式送命。
-
7 # 公子皇鋣
“玄武門之變”中五大功臣結局有好有壞!
按照李世民在政變後的封賞,這五大功臣都被進封為國公,他們分別是:趙國公長孫無忌、鄂國公尉遲恭、梁國公房玄齡、蔡國公杜如晦、陳國公侯君集。趙國公長孫無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一,全力擁立唐高宗李治為太子,可惜在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上觸怒李治,後來被許敬宗誣陷謀反,被判削爵流放,最終自縊而死,後被平反。鄂國公尉遲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武將第一,曾幾次營救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中正是他射殺了齊王李元吉,是李世民的絕對心腹,他晚年閉門不出,老死家中,他也是後世著名門神之一。梁國公房玄齡。初唐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五位,擅長謀略,和杜如晦合稱“房謀杜斷”,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病逝。蔡國公杜如晦。初唐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處事果斷,和房玄齡並稱“房謀杜斷”,貞觀初年就病死了。陳國公侯君集。初唐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後居功自傲,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因牽涉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下令處死,他是為數不多的被唐太宗處死的功臣之一!總體來說,這五位功臣中,兩位下場不太好,一位是被誣陷後自殺的長孫無忌,一位是牽涉謀反案的侯君集,其餘三人都算是壽寢正終了!
-
8 #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玄武門之變,五個人功勞最大。分別是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長孫無忌、侯君集,這五位都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最終一人問斬,一人賜死自縊,三人善終。分別來看一下各自結局:
1.房玄齡(579~648.8.18):
626年玄武門事變成功後,房玄齡作為首謀之人,與其他四人晉封邢國公。太宗給他的評語是:“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房玄齡任職中書令,精通典制政令,簡政減吏,修訂律令,刪減苛酷刑法。629年改封魏國公、尚書左僕射,低調謙恭、任人唯賢。之後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封梁國公、司空、太子太師。因善謀劃,與杜如晦並稱“房謀杜斷”。
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當場冊封房玄齡兩個兒子,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房玄齡病逝,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諡曰文昭,陪葬昭陵。後因次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被指謀反,清出太廟停止配享。
2.杜如晦(585~630)
宣武門事變之後,杜如晦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後遷兵部尚書。李世民對他的評語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李世民當政,先後冊封其為蔡國公、吏部尚書、尚書僕射,和房玄齡共同佐理朝政。被譽為“良相”。629年抱病辭職,待遇仍舊不變。李世民多次派遣太醫施治。
杜如晦死時年僅46歲,李世民大哭,三天不能處理朝政。轉封杜如晦為萊國公。有一天太宗吃到一種味道鮮美的瓜,想起了杜如晦,吃到一半讓人將瓜擺放到杜的靈位前祭奠。後來賞房玄齡黃銀帶,又想起杜如晦,讓房攜帶黃金帶送往杜的墓前。杜如晦去世一週年,太宗派人到他府上慰問其妻子兒女,他的封地官府及僚屬保留完整原封不動。《舊唐書》講:像杜如晦這樣,“終始恩遇,未之有焉。”自始至終受到皇帝恩遇的人,從沒見過。
3.尉遲敬德(585~658.12.26):
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救下險被李元吉殺死的李世民。627年,拜右武侯大將軍,賜吳國公。之後改封鄂國公,任鄜縣都督。
尉遲恭性情憨直,居功自傲,經常當面譏諷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甚至在宮廷厲言爭辯,和這些人的關係逐漸惡化。此後,尉遲恭離開京城出任地方官。晚年自得其樂,謝絕賓朋。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為其廢朝三日,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4.長孫無忌(594~659):
貞觀年間,被議定功臣第一,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他在立儲之爭時支援高宗,後被任為顧命大臣,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深受太宗禮遇,能夠出入太宗臥室。
649年,唐太宗病逝於行宮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長孫無忌擅權專政,653年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藉機誅殺素有名望的吳王李恪,李恪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因與長孫無忌不和,也被流放嶺南。長孫無忌因不支援武則天立後被其忌恨,被許敬宗誣告謀反奪官流徙,在黔州被逼自縊。
5.侯君集(?~643)
626年,李建成拉攏尉遲恭不成,尉遲恭與侯君集勸諫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即位後,封侯君集為左衛將軍、潞國公。638年官拜吏部尚書、光祿大夫,侯君集出身行伍,學識淺薄,獲得高官厚祿以後開始讀書學習,參與官員的選拔,定製考核題目。侯君集出為武將征伐,入為大夫參與朝政,一時間享有美譽。
他討吐谷渾、滅高昌,再立新功。特別是討高昌王,完勝,卻因戰後貪財物珍寶而下獄。“君集自以有功於西域,而以貪冒被囚,志殊怏怏。”內心壓抑。643年,太子李承乾多次邀侯君集到東宮密謀謀反,事發被斬。
-
9 # 江郎說史
玄武門之變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為了得到太子之位而發動的兵變,李世民率領著天策府的人馬在玄武門附近伏擊了太子李建成的東宮集團。李建成因為準備不周所以就失敗了,李世民也因此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太子之位。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一方面大力打擊李建成的東宮集團,另一方面就提拔自己的天策府成員。當時李世民按功行賞,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五人就是一等功。雖然此時他們是得以封賞,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能有好的結局,我們今天來看看這五人的結局。
房玄齡
房玄齡自從投到李世民的手下,就竭盡全力的謀劃軍政之事。當李世民每攻滅一個割據勢力,他就大力為李世民蒐羅人才,讓他們共同為李世民效力。房玄齡在秦王府十多年,一直負責掌管軍謀大事,李世民對房玄齡也比較器重。等到李世民做皇帝了,房玄齡力主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為唐朝制定國典。後來因病而逝,被李世民追贈太尉,配享太宗廟庭。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年幼的時候就和李世民交好,而且還是李世民的郎舅。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一直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因此李世民才得以成功。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長孫無忌被列為凌煙閣第一功臣,既是功臣,又是國戚。但是長孫無忌在輔佐唐高宗的時候,因為多次阻擋武則天的前程,所以被許敬宗誣告謀反,最後不得已被逼自殺。
杜如晦
杜如晦是因為房玄齡的力薦所以才得到重用的,在李世民征討天下勢力的時候,杜如晦運籌帷幄,對軍勢判斷十分準確,李世民也正是因為聽從杜如晦的判斷,所以才能將各路反王一一消滅。玄武門之變過後,杜如晦就做了兵部尚書,並且總管東宮兵馬。當時房玄齡擅長謀劃,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也被稱為“房謀杜斷”。但最後杜如晦還是因病逝去,被追封萊國公,
尉遲恭
尉遲恭生性淳樸,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在隨著李世民的征戰四方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尉遲恭就負責保衛李淵,也就是李世民命他控制住了李淵。但是在玄武門之後,尉遲恭就開始與房玄齡等人的關係逐漸惡化,最終還是離開了京城出任地方官。但是他晚年的時候迷信彈藥,經常吞服雲母礦石粉,最終在家裡面去世了。
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不學無術,但是隨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的時候也立下了一些功勞,並且和尉遲恭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因此也當上了玄武門之變的五大功臣之一。唐朝統一之後,侯君集就開始居功自傲,因為討伐高昌時候私自奪取寶物而下獄,出獄之後就開始勸太子造反。最終太子謀反失敗,因此侯君集被處死。
-
10 # 霦舞
公元626年7月2日,皇宮的玄武門外發生了一起兄弟相殘的慘劇,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設計殺害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透過這次政變,李世民最終登上了皇位。
在這次政變中,功勞最大的五個人分別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和侯君集,五個人的命運各不相同,最後的結局當然都死了,不過死的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自殺死的,代表人物——長孫無忌。
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唐高宗李治,因反對李治廢后改立武則天,由此得罪了皇帝和未來的皇后,之後遭到許敬宗誣陷謀反,被削爵流放,最終自縊身亡。
二,被處死的,代表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戰功赫赫,又是玄武政變的功臣,居功自傲,滅高昌國以後,私自將國寶據為己有,因此被下獄。雖然後來被釋放出來,但也心生怨恨,勸張亮和太子李承乾謀反,最終受李承乾謀反案牽連,被處死。
三,自然死亡的,代表人物——尉遲恭、房玄齡、和杜如晦。
尉遲恭晚年的時候不跟外人來往,痴迷丹藥,於公元658年去世,諡號“忠武”
房玄齡在李世民登基後,被封為中書令,終理朝政,歷任左僕射、司空等職,公元648年去世,諡號“文昭”
杜如晦和房玄齡在李世民登基後為左右丞相,兩人配合默契,被人稱為“房謀杜斷”,公元630年去世,諡號“成公”
-
11 # 尋道底呢
看和評價歷史和歷史名人!要看大局!別扯著門蓬瞧那些不盡人意的事!盛唐在全球歷史上基夲沒有可比的盛世!(現在美國也比不了)英雄盛世,就要有志士為創造奇蹟受委曲!流血犧牲!就著小節看歷史聖賢名人!你的心胸眼光太,低太短!不能觀天下!統攬全域性!太小氣!!!
-
12 # 潯陽鹹魚
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位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關於這個說法的出處,當源自太宗即位之初的詔書。《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載:“(武德)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詔曰:……吏部尚書、上黨縣公長孫無忌,中書令、臨淄縣侯房元齡,右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兵部尚書、建平縣男杜如晦,左衛將軍、全椒縣子侯君集等……義冠終始,志堅金石。誓以山河,實允朝議。”
在五人中,長孫無忌被逼自殺,尉遲敬德“修仙昇天”,房玄齡古稀逝世,杜如晦積勞早卒,侯君集則以捲入政治鬥爭而被處死。他們都是李世民秦王府的核心成員,其中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之兄,早就與李世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房玄齡、杜如晦都是在太原起兵之後投入秦王府的成員,尉遲敬德在武德三年(620年)宋金剛敗後降於李世民,侯君集則是被李世民招募入秦王府的。總而言之,五人與李世民的親密程度都非比尋常,他們或是外戚,或是謀主,或是悍將,對於李世民的即位都出了很大的力。
而以時間論,杜如晦(630年)最早離世,侯君集(643年)、房玄齡(648年)位居其次,尉遲敬德(658年)與長孫無忌(659年)卒年最晚。其中,長孫終年六十六,尉遲七十四,房七十,杜四十六,侯君集不詳。總的來說,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得以善終(杜如晦積勞成疾),長孫無忌、侯君集算是死於非命。
長孫無忌對於長孫無忌,我個人是很不喜歡的。我比較少看他的資料,對他的印象,主要來自於電視劇《貞觀之治》中的影視形象,其中的長孫無忌陰刻狡詐,對權力有極大的慾望。而在歷史上,長孫無忌也的確是不避自己的外戚身份,積極參與軍政事務的,這與太宗之任用有關,但又何嘗不是長孫無忌自己的願望。
【馬少驊飾演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支援晉王李治(即唐高宗)即位,以顧命元舅身份大權在握。在房遺愛一案的後續處理上,極其殘酷,陷害與自己不和的吳王李恪至死,使江夏王李道宗及駙馬執失思力亦被流放遠地。李恪臨死前便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當高宗意圖收權之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輔政者與君權的衝突在“廢王立武”事件後便凸顯了出來。
在武氏被立為皇后之後的第二年(顯慶四年,659年),長孫無忌被削去官爵,流放黔州看管,並在同年七月被逼自縊。他死後,家產被籍沒,“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直至上元元年(674年),才被追復官爵,還葬中原。
尉遲恭尉遲恭性格火爆,但在太宗的一再告誡下,他也逐漸收斂了起來,再加上天下基本太平,戎事減少,年事已高的尉遲恭遂於貞觀十七年(643年)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令朝朔望”。僅在太宗出征高句麗時,尉遲恭才以“左一馬軍總管”之官隨軍出征。唐軍回師之後,他仍是家居致仕。
【尉遲恭立像】
尉遲恭晚年也學起了修仙煉丹的道道,他“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臺,崇飾羅綺”,自飾一副安於享樂、與世無爭的形象。
自致仕後十六年,他才以七十四歲之齡薨逝。當時已是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高宗聞知死訊,為其在朝堂舉哀,“廢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曰忠武,賜東園秘器,陪葬於昭陵”。
房玄齡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柳芳語),直至太宗晚年,他仍以左僕射之職盡心國事,但他做事過分謹小慎微,這也使得房玄齡後期除了干預太宗徵遼東之役外,幾乎沒有主動參與過什麼事件。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重,仍上疏勸阻太宗徵遼東(高句麗),太宗深為感動。臨終前,“帝(太宗)命鑿苑垣以便候問”,親自與房玄齡這位老朋友握手訣別,太子李治亦奉命陪行。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齡辭世。太宗“廢朝三日,冊贈太尉、幷州都督,諡曰文昭,給東園秘器”,並允其陪葬自己的陵墓——昭陵。
【《凌煙閣功臣圖》摹本之房玄齡】
杜如晦杜如晦在五位功臣裡,杜如晦是與房玄齡齊名的謀臣,史稱“房謀杜斷”。太宗即位後,杜如晦拜兵部尚書,封蔡國公。至貞觀四年(630年)病逝前,已官拜宰相(尚書僕射)。他病重時,“太宗深憂其疾,頻遣使存問,名醫上藥,相望於道”。臨終之前,太宗與太子李承乾都來探望,太宗感傷不已,“撫之流涕”。為了讓他生前看到子弟遷官,太宗還特地越級提拔了杜如晦之子杜構。
杜如晦逝世後,太宗為之慟哭,“廢朝三日,贈司空,徙封萊國公,諡曰成”。在其死後,太宗仍時時夢到他,屢次頒賜其家人。
侯君集太宗似乎非常看重與臣下的友誼,尤其是秦王府當初的成員。侯君集,正是這些與太宗情誼甚篤的成員。在一代軍神李靖年邁隱退後,他與半隱退的李靖合作了出擊吐谷渾之役,之後更主持了滅高昌之戰。在貞觀十二年(638年),這位武夫還出任吏部尚書,參預朝政。
《舊唐書》稱其“典選舉,定考課,出為將領,入參朝政,並有時譽”。正是在侯君集逐漸成為朝堂上的核心成員時,他急功近利、“恃寵矜功”的個性也顯露無餘。不滿於自己因貪婪被罰,他竟企圖策動功臣張亮謀反,結果策反不成,反被張亮洩露了機密。儘管太宗壓下此事不理。但導火索已經造好,只等著下一次的火柴來點燃。
【侯君集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透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與侯君集開始了多次接觸。待到準備謀反時,密謀又洩漏,賀蘭楚石向太宗述說侯君集的罪狀。太宗想免其一死,群臣盡皆反對,無可奈何之下,太宗只得將其處死。定罪之後,太宗流淚不已,對侯君集道:“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他死後,僅在其請求下留存一妻一子流放嶺南,以儲存香火。
-
13 # 溫讀
作為唐朝的軍事政變,可謂是迅速果決,趁其不備發難,斬殺首腦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作為手下出來大力的功臣,給個從龍之功還是不大夠的。
殺死了李世民的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不得不冊立李世民為新任皇太子,並在不久後禪位,於是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下面來分析下後面這些個功臣們如何?是被重用了,還是像劉邦朱元璋一樣殺之而後快?
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等五人並功第一。
房玄齡: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就這點,在秦王府組建過程中就起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說是為政變奠定了基礎)玄武門之後,因功進爵為邢國公。後又加封魏國公、梁國公(小軼事一則,據傳房兄在退休期間,還弄大了侍女的肚子,可謂老當益壯) 。
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畫像並供奉於“凌煙閣”。 後兒子房遺愛被指謀反,家破人亡,房家消散。
長孫無忌:作為長孫皇后的哥哥,唐太宗的大舅子,也是大力促成政變的人。貞觀元年,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吏部尚書,論功排第一,加封齊國公。後又拜司空,拜司徒。 唐高宗和武則天,以及政壇鬥爭,誣告謀反,長孫無忌被逼自縊,家產抄沒,近親都被髮配嶺南為奴為婢。
尉遲敬德:作為後世門神之一,這位黑大哥樣貌是不咋地,但是人家武力超群,忠心耿耿。(小軼事,黑大哥長的是醜,但是史官給他寫的好看,寫到相貌果毅,勇力過人。這“果毅”二字用的多好,一般人都會腦補他是條面容堅毅的好漢子) 被封鄂國公,尉遲敬德晚年迷信仙丹,研磨礦石,吞服雲母、鋯石粉,修池子,大建樓臺,奇怪的裝飾,演奏樂曲自我娛樂,獨自一人十多年之久。
而後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作為一名武將,而且後期吞服金丹,74歲絕對是高壽了。
杜如晦:杜老兄作為“房謀杜斷”中的一員,這二人在策劃政變中起了極大作用。後從龍之公被被封為蔡國公,杜如晦位列凌煙閣第三。 杜老兄活的最舒服,最終是病死的,晚節算是保住了,後世子孫也得以倖免。
侯君集:候兄弟弓箭不會,卻號稱勇武。後來南征北戰得了賞識,攻滅高昌國居功自傲,擅自搶掠珠寶,與同僚關係不佳。 後與太子李承乾謀劃造反,後來事情敗露,被群官建議處死,後來候被處死,家人由於他的請求而得以倖免,但依舊被遷往嶺南。
以上
-
14 # 腦洞歷史觀
要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那些人功勞大。
這個可以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譜去看。這是李世民在皇宮裡搞的一個小殿,裡面畫了二十四個人的畫像,是大唐的功臣。
這裡面有參與玄武門兵變的,而且靠前的基本都是參與過的,畢竟玄武門是李世民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場戲,老大要辦大事,你不參與,那地位自然就要下降。
不過,也有沒有參與的,比如排第二的李靖跟第三的李孝恭。這兩位平定了大唐半壁江山,李靖又平定了突厥,所以沒參與,第二第三的位置也跑不了。
那第一的是誰呢?
李世民的小舅子長孫無忌。這個人能夠評第一,除去裙帶關係,其在玄武門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因為他是最為支援李世民發動兵變的。
他在玄武門這件事上,是絕對的忠誠。他起什麼作用呢?就是在關鍵的時候,推李世民一把,在李世民猶豫的時候,讓李世民下定決心。
比如在發動玄武門兵變之前,李世民還有猶豫,因為搞兵變,不僅要對付兄弟,還要對付老父,這畢竟有些下不了手,最後長孫無忌給他講了舜的故事,舜也被父親跟兄弟陷害過,但舜採用各種方法避過去了。
這個勸誡就很高明,把李世民當成了舜。所以李世民才下定了決心。
另外,長孫無忌排第一,也是替他妹子長孫皇后領獎,因為他妹子長孫皇后也是對玄武門做出貢獻的。她經常進宮,打聽訊息,拉攏關係,等於李世民的一位高超的統戰人員兼間諜。但她不能領獎啊,只能把這個功勞也算到長孫無忌身上。
那長孫無忌成為第一功臣,獎勵是不少的,封趙國公,長期擔任宰相,李世民死了,他還是顧命大臣,只是因為跟武則天鬥,最終落得個流放黔州,自盡而死。
凌煙閣往下數,第二第三是李靖跟李孝恭。人家有軍功,是自成一系,所以沒參與。
第四是杜如晦,第六是房玄齡。這兩人當然也是參與過玄武門策劃的,兩人作用差不多,就是出主意,是高參,非說要差,那就是房謀杜斷,房玄齡善於出主意,杜如晦善於拿主意。
那為什麼杜如晦排第四,房玄齡卻第六,這應該是考慮到兩人的出身,房玄齡雖然也是官宦人家,但杜如晦出身於門閥世家,他們家在隋朝就有當尚書的。李世民的十八學士,也是以杜如晦為首的。
所以,兩人差了這一點。
結局的話,兩人都當了宰相,不過,杜如晦死得太早了,貞觀四年就死了。房玄齡當了十五年的宰相,最後病逝,貞治盛世也是有他功勞的。
在房謀杜斷中間的是魏徵,這位也是參與了玄武門,不過他是太子一邊,失敗者。
接下來是高士廉,也參與過玄武門兵變,不過他不是五功臣之一。
下一位五功臣是排他後面的尉遲敬德。
這位的作用就大了。玄武門兵變中,他主要乾了兩件大事,第一是李世民曾經掉馬,被李元吉拿弓弦勒,他衝過來,救了李世民,還殺死了李元吉。
最後,還是他衝到李淵的面前,彙報玄武門事變的情況,等於是逼李淵讓位。衝這兩條,他自然是一等功臣,在二十四功臣裡排名相當靠前。
尉遲敬德後面封吳國公,齊王府的所有財產都送給了尉遲敬德。搞得尉遲敬德有點個人膨脹,總以為自己了不起,有一回,吃飯發現有人坐在他上面,就發脾氣,任城王李道宗來解釋,他把人家王爺的眼幾乎打瞎。所以,李世民也不好留他在長安,都是送到外面當都督,這樣他也自由,後面喜歡練丹藥,七十四歲時壽終正寢。
最後一位,侯君集。他原本並不突出,但在玄武門立了大功,史記:建成元吉之誅,君集之策居多。
就是出了不少主意,所以一下發達了,玄武門之後,成為了兵部尚書,李世民讓他跟李靖學兵法,這人也是聰明,學得快,在討吐谷渾,滅高昌都立了大功。不過,他在凌煙閣只排第十七,按理不該這麼低,只是因為李世民排座位時,侯君集已經有些管不住了,滅高昌後,私吞財寶,李世民把他關到牢裡反省,雖然放了出來,但評元帥大將啥的難免會受影響。
侯君集也就此對領導李世民有怨言,後面參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而被殺。
李世民當時還不想殺,畢竟是玄武門老人了。但群眾意見太大,那只有殺了吧。
綜合來看,李世民還是夠義氣的。
-
15 # 鹹魚閒聊
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個人是: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和侯君集。下面來看看這五人的最終結局。
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也是李世民堅定的支持者和主要謀士,公元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李世民駕崩後,與褚遂良受命輔佐李治,後因反對李治立武則天為後而與其結怨,再後來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敬宗於公元659年派人向李治告發長孫無忌謀反,李治便趁機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同年被許敬宗派去審問案情的官員袁公瑜逼迫自縊。
杜如晦李世民手下主要謀士,因房玄齡善謀,杜如晦處事果斷,二人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玄武門之變後,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僕射,管理官員的選拔,與房玄齡一起輔佐朝政,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因病去世,李世民為此大哭三日,後追贈其為司空,追封其為萊國公,陪葬昭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
房玄齡與杜如晦並稱“房謀杜斷”,李世民即位後,任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處理朝政。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他與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臺樓閣等建築物的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二人所制定,在當時獲得美譽。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齡因病去世,李世民為之廢朝三日,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陪葬昭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五位。
尉遲敬德早期在劉武周大將宋金剛帳下效力,後歸降大唐,投靠李世民帳下,成為秦王帳下的第一猛將,深受李世民的信任與重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射殺齊王李元吉,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自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起逐漸退出朝廷,遷官養老,謝絕賓客,不問朝政,顯慶三年(公元658年)病逝於家中,享年七十四歲。高宗李治為此廢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去參加弔唁。同時冊贈尉遲敬德為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七位。
侯君集早年便加入李世民集團,成為其手下主要大將,當年與尉遲敬德,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一起勸說李世民發動兵變,李世民登基後,封侯君集為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後又封為右衛大將軍。後率軍討伐吐谷渾,滅高昌,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但正是因為功勳卓著,他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後來勸說太子李成乾謀反,事情敗露後不得已被李世民處死,但李世民赦免了他家人的死罪,只是流放嶺南。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
-
16 # 史學達人
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以及尉遲敬德和侯君集功不可沒。
為什麼是他們五個,我們來分析下。
大唐建國之後,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勢同水火。
因為秦王李世民在建立大唐期間,立的功勞太大了。太子李建成,怕李世民影響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就開始打擊秦王李世民了。
那時候李世民的賬下聚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將。
當然文臣之中以房玄齡和杜如晦為首,李建成覺得要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就把他的智囊團給毀掉,這樣李世民手下,即使只留下一些武將,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來。
所以,他就給父親李淵建議,把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調到地方去了。
李世民沒有了他們,就如同少了左膀右臂一般,現在他的手下,能出主意的也就剩下一個長孫無忌了,可是長孫無忌的才能那裡能比得上房玄齡和杜如晦呢?
想到這裡,李世民覺得自己若是再不採取點行動,就會被李建成玩死了。
所以,他讓長孫無忌,帶上尉遲敬德去地方找房玄齡和杜如晦,若是他們不敢前來,就把他們給殺了。
房玄齡和杜如晦在生死危機時刻,只好化化妝,冒死跟著他們來到了李世民身邊。
這時候房玄齡已經意識到,李世民若是在不幹掉李建成,他們這一夥人早晚都是要死的。所以,他有了讓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幹掉李建成的想法。
但是,這個話他又不能說,因為這就是在挑撥人家兄弟之間的關係呀。
這可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候,房玄齡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長孫無忌。
對,沒錯,若是有一個人能給李世民說這種話,也只有長孫無忌合適。
因為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是兄妹關係。
所以,房玄齡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長孫無忌。
結果長孫無忌說,我也正有此意。只是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既然我們想法一樣。那我就豁出去了,去他孃的,成不成在此一舉了。
當長孫無忌,把這件事告訴李世民的時候,李世民還真有點惶恐,畢竟幹這件事風險很大,事情幹成還行。幹不成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李世民思考再三,終於答應,這時候房玄齡,杜如晦兩個智囊開始謀劃如何來發動政變,才能保證事情成功的機率大些。
最後,他們選在了在玄武門伏擊太子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大體經過如下:
事先李世民先買通幾個玄武門的守將。要求就是讓他帶幾個人,埋伏到玄武門附近就可以了。
當時李世民是帶了九個人,其中兩個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尉遲敬德和侯君集。
他們在玄武門埋伏下之後,就偽造了一封詔書,送給李建成,說是李淵找他們有事相談。
李建成當時和李元吉在一起,兩個人關係最鐵。
所以,就一起騎馬前去見父皇了。
可惜的是,當他們走到玄武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這是一場陰謀。
埋伏在玄武門的李世民見到李建成的時候,一箭就把他給射下了馬,李建成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李元吉見情況不好,調轉馬頭就跑。
李世民趕緊追,在追的過程中,李世民被樹枝給掛下了馬。
李元吉見到這種情況,也跳下了馬,用弓箭開始勒李世民的脖子,想把李世民被勒死。
恰在這個時候,尉遲敬德趕到,一刀把李元吉的腦袋砍了下來。
就此玄武門事件,算是結束。
李世民即位後,論功行賞,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等五人功為一等。
我們在說說這五個人是如何死的?
長孫無忌和侯君集是被誣陷謀反,自縊而亡的,算是非正常死亡。
杜如晦是病死的,房玄齡和尉遲敬德得到了善終。
-
17 # 奇縝君
說到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個人,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事件發生在公元626年。
這5個人雖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而且還是首功,但最終的結局和玄武門之變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第一位,長孫無忌。
凌煙閣功臣排名第一,自縊而已。
659年,時隔玄武門之變已經33年,太宗李世民也早已去世。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和唐高宗李治的專制政權發生衝突。並且長孫無忌同時得罪了武則天。最終在各方的圍剿下被流放,最後自縊而死。
第二位,尉遲恭。
尉遲恭,658年自然死亡。
宣武門之變時,親手殺死了李元吉,並且救了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尉遲恭還率軍擊敗突厥。
晚年沉迷仙丹,不問世事。
658年自然死亡。
尉遲恭家族還出了另一個名人,是他的侄子尉遲洪道。尉遲洪道早年出家,拜玄奘大師為師,參與建立了法相唯識宗,法名窺基。
第三位和第四位 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善終。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兩位丞相,他們二人留下了房謀杜斷的成語。
房玄齡死後封梁國公,諡號文昭。
杜如晦死後封蔡國公,諡號成。
第五位 侯君集
侯君集是唯一一個被李世民處死的人。
643年,侯君集在滅高昌國之戰中,因為違反軍法,偷藏寶物被李世民處罰下獄。後來被釋放,但是從此心性大變,開始引誘太子謀反。最終失敗,被李世民處死。
-
18 # 撓歷史癢癢
玄武門之變的幾個功臣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和侯君集的能力,要分成三檔。長孫無忌和尉遲恭是將才,房玄齡和杜如晦是謀才,而侯君集和李世民本人一樣,能獨當一面,是帥才。
當然侯君集和李世民有一點不一樣,李世民溫吞吞的,而侯君集有一股來自骨子裡的傲氣,最後傲氣要了他的命。
但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卻不是長孫、尉遲和候、房、杜等人,而是和房、杜同一個老師、河汾門下的魏徵。
魏徵在東宮是臥底的角色,向李世民源源不斷送出情報。可以有說,以魏徵的能力,李建成登基,他照樣可以為相。魏徵為李世民犧牲很多,功勞最大,捏著李世民的卵子,所以他敢頂撞李世民
-
19 # 文史磚家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早蓄奪儲之心的秦王李世民,率心腹埋伏在玄武門,並在此射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不久又威逼其父唐高祖退位,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論功行賞,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的功勞都排在第一等。那麼,這五人在事變過程中都立下過哪些功勞?最終的結局如何?
長孫無忌(594-659年),李世民的大舅哥兼心腹密友,早在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舉兵時便前來投效,受命輔佐李世民。在李建成與李世民勢若水火的情況下,長孫無忌為幫助妹夫上位,便一手導演了“玄武門之變”,由此深得李世民的器重。李世民稱帝后,長孫無忌以功以親獲得重用,不僅官拜宰相,進位司空,封趙國公,還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首位,權勢、名望均達人臣之極。
唐太宗駕崩後,長孫無忌以顧命大臣的身份,輔佐親外甥唐高宗,多年專斷朝政。隨著長孫無忌越來越獨斷專行,唐高宗與他之間的矛盾日深,最終在廢黜王皇后、冊立武則天的事情上走向決裂。顯慶四年(659年),長孫無忌遭到武則天心腹許敬宗的誣陷,先是被罷官流放,不久又被逼自殺,終年64歲。
房玄齡(579-648年),出身官宦世家,在隋朝官至羽騎尉、隰城縣尉。唐高宗奪取關中後,房玄齡加入李世民的幕府,一直掌管軍謀大事,並負責管理文牘、推薦人才,被時人視為李世民的頭號謀士。“玄武門之變”前,房玄齡力勸李世民儘早行動,並與杜如晦一起獻上相應的計策,而正是這些計策幫助他成功地殺死李建成、李元吉,並奪得太子之位。
唐太宗在位期間,房玄齡深受重用,最終官至宰相,進位司空,封梁國公。房玄齡執掌朝政長達20年之久,期間孜孜奉國、知無不為,幫助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基礎,功勞如何強調都不為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七月,房玄齡因病去世,終年70歲。房玄齡死後,唐太宗下令厚葬,追贈其為太尉,並准許陪葬昭陵,可謂備極榮哀。
杜如晦(585-630年),隋朝工部尚書杜果之孫,仕隋官至滏陽縣尉。唐高宗奪取關中後,杜如晦加入李世民的幕府,隨其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勢力,有運籌帷幄之大功。“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聯合房玄齡獻計獻策,成功地幫助後者奪得儲位。唐太宗即位後,進拜杜如晦為宰相,封蔡國公。
房玄齡、杜如晦同時擔任宰相期間,前者雖然能夠提出不少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往往需要後者來幫助。而杜如晦做出的選擇,往往又是最佳方案,正因如此,時人將他倆的組合稱為“房謀杜斷”。可惜杜如晦福薄命淺,只做了4年宰相便因病去世,終年才46歲。杜如晦死後,唐太宗痛哭不止,長達3天時間不能處理朝政,由此可見對他的器重。
尉遲敬德(585-658年),本名尉遲恭,以字顯於世。尉遲敬德本是隋朝將領,在隋末追隨幷州軍閥劉武周起兵,長期與唐朝為敵,兵敗後歸順李世民,並隨著其南征北戰屢建殊功。“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一度將要殺死李世民,幸虧尉遲敬德趕來營救才逃過一劫。李建成、李元吉死後,尉遲敬德又率軍入宮,逼迫唐高宗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功勞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李世民登基後,尉遲恭屢獲升遷,最終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不僅如此,唐太宗一度還想把女兒嫁給尉遲敬德,但因對方的婉拒才作罷。尉遲敬德晚年沉迷於煉丹術、清商樂曲,杜門謝客長達16年時間,直到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壽終正寢,享壽74歲。尉遲敬德死後獲贈司徒、幷州都督,並被准許陪葬昭陵。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人,早年間不學無術,卻以勇武自稱,在唐高祖李淵進軍關中時投軍,跟隨李世民征戰,因屢立戰功深獲後者器重。“玄武門之變”前,侯君集力勸李世民儘早下定決心,以便奪取儲位。政變過程中,侯君集又追隨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所建功勳極多,故正史稱“建成、元吉之誅,君集之策居多”(見《舊唐書·侯君集傳》)。
唐太宗在位時,侯君集多次率師出征,在討平突厥、擊滅高昌等一系列戰事中均立下大功,由是屢獲升遷,最終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侯君集晚年黨附於太子李承乾,並暗中勸他謀反,結果計劃尚未實施便被人告發。事後,李承乾被廢黜、幽禁,侯君集則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時在貞觀十七年(643年)。
-
20 # 聞樂飛揚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可謂非常多,有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可以說參與這場政變一是為了自己的領導人上位,二也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讓位給李世民。而他們也都走上了飛黃騰達的道路。
李世民對於這些老夥計還是很不錯的,至少沒有對功臣大開殺戒,那麼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個人是哪些?他們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魯速認為,玄武門之變的功勞最大的五個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這五個人的命運可以說各不相同,當然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死了,不過怎麼死的差距可就大了,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1、自然死亡獲得好的名聲
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三人就屬於這一種。
史書記載,尉遲恭是死於李治在位時期,由於其參與玄武門之變,導致其非常自負,經常嘲笑看不起其他的文武官員,惹了不少禍,後來李世民規勸,尉遲恭這才收斂,晚年尉遲恭迷信仙丹,研磨金屬礦石,吞服雲母礦石粉,挖池壙建樓臺,用白色花紋的絲織物予以裝飾,學著演奏清商樂曲自我娛樂,不跟外人交往,達十六年之久。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可以說尉遲恭雖然是個武將,但是經過李世民的勸說和點撥,還是開悟了,這才給自己留下一個相對較好的結局。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死於李世民在位期間,二人在擔任丞相期間配合的很好,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李世民即位以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杜如晦則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死時只有四十六歲。後來被追贈司空、蔡國公,諡號“成”。
2、謀反被處死
可能侯君集對於自己的地位不夠滿意,亦或者說跟李承乾的關係過於緊密。所以侯君集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因此被李世民處死,是五大功臣裡結局最悲慘的一個。
侯君集立了很多戰功,加上是玄武門功臣,於是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被釋放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3、遭到誣陷自縊
作為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長孫無忌的死可謂非常悽慘,長孫無忌代表了關隴集團,雖然李治是長孫無忌極力扶持的,當然依然沒有獲得李治的完全信任。
長孫無忌後面的關隴集團還是妨礙了李治專制統治,並且長孫無忌還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下把皇帝和未來的皇后都得罪了,因此也就被盯上了。顯慶四年(659年),無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
回覆列表
玄武門之變的功勞最大的五個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這五個人的命運可以說各不相同,當然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死了,不過怎麼死的差距可就大了,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1、病逝獲得好的名聲
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都屬於這一種。
史書記載,尉遲恭是死於李治在位時期,由於其參與玄武門之變,導致其非常自負,經常嘲笑看不起其他的文武官員,惹了不少禍,後來李世民規勸,尉遲恭這才收斂,晚年尉遲恭迷信仙丹,研磨金屬礦石,吞服雲母礦石粉,挖池壙建樓臺,用白色花紋的絲織物予以裝飾,學著演奏清商樂曲自我娛樂,不跟外人交往,達十六年之久。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死於李世民在位期間,二人配合的很好,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李世民即位以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蔡國公,諡號“成”。
2、謀反處死
侯君集就是謀反處死的,可能侯君集對於自己的地位不夠滿意,亦或者說跟李承乾的關係過於緊密。
侯君集立了很多戰功,加上是玄武門功臣,於是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3、遭到誣陷自縊
作為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長孫無忌的死可謂非常悽慘,長孫無忌代表了關隴集團,雖然李治是長孫無忌極力扶持的,不過他後面的關隴集團還是妨礙了李治的統治,在武則天謀求成為皇后的時候,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顯慶四年(659年),無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