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長卿

    竟然有人在關心這位並不是太出名的明朝武將……寫在這裡吧。趙勝一生建立的武勳並不算大,他最終能夠獲封伯爵,主要靠的是多年來的辛勞、謹慎和對皇家的忠誠。

    按照《明憲宗實錄》卷292趙勝小傳及《明功臣襲封底簿》的說法,趙勝字克恭,宣德四年繼承其父趙再興之職,做了永平衛指揮使。(永平衛治所在今秦皇島市盧龍縣)宣德、正統年間,趙勝的活動不見於國史。土木之變後,趙勝參與了保衛北京的西直門之戰,升為都指揮僉事。

    大約景泰六年或更早,趙勝調到了北京,在武成後衛——一個隸屬後軍都督府的在京軍衛——帶俸。景泰六年三月,明景帝“敕五軍等營右都督董興、都指揮僉事趙勝、徐安提督官軍牧放馬匹”。此時明廷對京營已實行了團營改革,將精銳軍士選入毅勇營等十營操練,而趙勝進入的是舊的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系統,營中軍士多為老弱者,可知其還沒成為京軍中最重要的武將。

    兩年後的奪門之變,給了趙勝一次飛躍的機會。不知其是否真的參加了奪門之變,還是與石亨、張軏等奪門武將交好,總之趙勝因此連升三級,由都指揮僉事升為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協理府事。天順三年石亨死於獄中後,朝廷曾清查所謂因假冒“奪門”功而升官者,但規定自首者可免罪。趙勝似未受牽連。

    天順五年,英宗以懷寧伯孫鏜為主將,率軍到陝西打擊蒙古勢力,趙勝充任出征大軍的右參將。但就在英宗準備舉行臨朝遣將儀式的前夜,宦官武將曹吉祥之侄曹欽發動了兵變,孫鏜、趙勝等人急忙召集出征兵力,鎮壓了曹欽一黨。之後趙勝改任大軍左參將,仍前往增援陝西固原,並因剿滅曹欽功升為都督同知。

    趙勝等人在固原“生擒賊首脫脫木兒等九名,斬獲首級二顆”。(《明功臣襲封底簿》)回京後,趙勝一度掌前軍都督府事。

    (同一時期陝西行都司尚有另一武將名趙勝,歷任西寧衛指揮使、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僉事、操備涼州。但天順七年其人以都指揮僉事致仕,知其與昌寧伯趙勝為二人。)

    憲宗即位之初,重立十二團營之制,趙勝為果勇營坐營官,排名僅居繼五侯、伯之後。成化二年六月趙勝充任延綏副總兵,率兵前往。回京後,三年四月,任耀武營坐營官。四年充任遼東總兵。趙勝至此終於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大將。成化七年,趙勝攔截入掠的朵顏三衛蒙古兵,斬首57級。

    此後趙勝又歷任五軍營總兵、宣府總兵等職。成化十二年,趙勝與工部尚書王復率領兩萬官軍修理北京城垣,此舉令其深得憲宗的嘉獎。當年十二月,東直門樓完工,趙勝升左都督;十四年十月,憲宗親筆寫敕,趙勝加太子太保銜。十九年,憲宗以“卿掌理兵戎有年,特茲加爵”為理由,將趙勝晉升為不世襲的昌寧伯。(《憲宗實錄》卷245)成化二十三年,趙勝奉命為萬貴妃修建墓園,在天壽山地帶不慎落馬而亡。

    趙勝之孫趙鑑在其死後要求襲爵,但吏部明言:“勝自升左都督之後,無功可紀”。(《明孝宗實錄》卷9)按明朝慣例,封爵需立有大功。歷年累積功勳者即使授予封爵,也不予世襲待遇。的確,趙勝的武將生涯中雖然屢有立功表現,但從未率軍獲大捷、立奇功,正符合這一條件。趙勝在天順年間的兩次晉升,分別來源於奪門之變和曹欽之亂這兩次政變中的表現,成化年間的晉升則來自修筑北京城防。正如其小傳結尾史官所論:“然其封爵不以軍功,頗為時論所誚。”憲宗以“掌理兵戎有年”為由封爵,實際是對其忠誠的嘉獎。

    當然,趙勝的爵位也非全都得自運氣。天順五年與趙勝同時前往陝西、擔任右參將的李杲,本與其齊名,但成化初年擔任寧夏總兵期間,私用官物、索取賄賂,又被蒙古人多次劫掠,最終遭到鎮守太監和巡撫的彈劾,被判死罪,贖刑充軍。而趙勝則能保全始終,雖也多次遭到彈劾,但沒有大的問題。在邊防壓力上升的景泰到成化時期,能有這樣的結果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缺鈣症狀越來越常見,該如何預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