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狐羊樹
-
2 # 歷史爛番茄
秦最終滅六國,為第一。
魏在前一百年佔優為最強,是除秦以外唯一曾對所有其他國家佔明顯優勢的國家,排第二。
楚國領土遼闊,在春秋時能與晉抗衡,強於齊國,排第三。
齊國曾與秦並列最強,排第四。
趙國曾是僅次於秦的第二強國,排第五。
南韓在滅智氏後力量基礎應該接近魏、趙。雖然韓後來多次被秦國打敗,但那時秦國是很強的,被打敗也正常。燕國雖然打敗齊國,那是聯合五國一起進攻齊國的,取勝正常,後來燕被兩城齊國打敗,又多次被趙打敗,可見燕不強。
-
3 # 唐明國亮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以下僅為我個人評價:
韓
說南韓,首先不能不說的是冶鐵業。自公元前12世紀赫梯滅亡之後,西方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相比之下,東方或許要晚一些。但從冶鐵的成就看,東方世界就更勝一籌了。這其中要首推印度。孔雀王朝竟然已經掌握了鍊鋼技術,以印度烏茲鋼製成的大馬士革彎刀將在千餘年之後伴隨阿拉伯世界威震西方,與馬來刀、日本刀一起並稱世界三大名刀。而烏茲鋼,正是此時在印度煉製出來的。
比起印度不可思議的鍊鋼術,中國稍遜,但冶煉生鐵的技術卻獨步天下。《老子》有云:"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個橐龠就是冶鐵的鼓風爐。中國自春秋末年起冶鐵技術開始高速發展,到戰國末期,無論是冶煉的速度還是效率,都遠遠高於西方。中國的那套鼓風方法和對溫控技術西方直到千餘年後的中世紀晚期方才掌握。或者按照李約瑟先生的說法,乾脆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而這其中,做出貢獻最大的莫過於南韓了。春秋末年,中國冶鐵技術領先的諸侯當屬晉、楚兩強。而晉國的冶鐵中心,正在南韓。小小南韓冶鐵都市之多,
實在令其餘諸侯望塵莫及。到漢朝時,說劍還言必稱堂溪、墨陽(皆是南韓冶鐵重鎮),常與傳說中的干將、莫邪並稱。
有工業,就有都市。戰國時期都市的發展是個很重要的現象。列國間最大的都市都是國都,國都之下有郡城,郡城之下有縣城。像南韓宜陽一個縣城,就"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足見興旺發達程度。
不過,跟首屈一指的工業水準比起來,南韓的農業水平還是太低下了。主要是條件不好,如《戰國策·韓策》所言,"韓地險惡山居",沒有良田,大大限制了南韓人口和國力的發展。而這種工農業發展的不平衡,更加說明了晉國分裂的重大影響。否則,以晉國的工業實力,加上並不差的農業,仍足以成為中原的龍頭老大。但一分裂,晉國的工業優勢歸韓,等於是浪費掉了,平白給秦國做了嫁衣。
南韓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不平衡的故事。一個頭等工業強國,卻因為國小民貧人才少,從而在兩百多年裡始終默默無聞,甚至任人欺凌,實在可惜。申不害不能救南韓,韓非不能救南韓,南韓的首先滅亡,似乎從它一出生開始就註定了。
燕
七雄之中,最弱的莫過於燕和韓了。把燕放到南韓後頭說,是因為畢竟樂毅那個時候還很是鬧騰出了一些動靜,比起從未興起的南韓還是好些。不過跟南韓相比,燕國更加沒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遼河平原是塊不錯的土地,渤海、黃海的煮鹽業也能給燕國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燕國畢竟還是太小,兵力也不足以從北方胡人手中搶得地盤。但從河北張家口一直修到北韓博川的燕長城對於防禦北方侵擾來說還是起了很大作用。
二百多年來燕國唯一的機會就是燕昭王中興了。其中最具轉折意義的故事當屬炒作宗師郭隗(wěi)所獻千金買馬骨之策,燕昭王以一無名郭隗為"馬骨",造郭隗宮,築黃金臺,引得樂毅、蘇秦、鄒衍、劇辛等名士紛紛來投,連日語中都留下了"隗より始めよ"(以郭隗始)這樣的成語。可惜在戰國之中,屬於燕國這樣的小諸侯的機會只有一次,燕昭王死,燕惠王昏,燕國的歷史機遇就此錯過,再度淪為配角。最後在強秦東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的時候還與趙國互毆,結果被廉頗、李牧等人打個半死,可謂荒謬之至了。
魏
在晉剛剛分裂的時候,人們常常把魏、晉混稱的。
魏國就是晉國的主幹。而魏文侯也沒有辜負這個稱號,讓魏國在戰國初年全面領先。李悝、西門豹等人的內政建設,極具成效。只可惜的是,魏國領先太早,那個時候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吞天下之志,也就不可能制定相應的戰略。
等到兩代之後的魏惠王時期,也是他比較倒黴,趕上東邊齊國和西邊秦國同時到達頂峰,吃了很多大敗仗。但應該說,魏惠王的國內建設是卓有成效的。前面我們也提到過大梁城的修建,鴻溝的開鑿,還有一個人我們未及提到,就是在魏惠王時期擔任過相國白圭。
話說這齊魏兩國本以黃河為界,但齊國地處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地勢偏低,而黃河又是著名的很喜歡氾濫甚至很喜歡改道氾濫的主。為防止水患,齊國就在距黃河二十五里處修築了一座長堤,於是乎黃河水都被趕到魏國去氾濫了。這魏國連忙跟趙國合作,距黃河二十五里處也修了一座長堤。黃河就只能在這五十里間游來游去了。結果水患大減,利在千秋。
這堤壩正是白圭主持修建,修得太好了。韓非評價說此堤連螞蟻都鑽不進去,而白圭也頗以此堤自得,說古時大禹也不過如此了。
當然,比水利,誰也比不過秦國那兩座驚天地、
泣鬼神的水利工程,我們稍後再提。白圭本人更大的成就也是在辭官之後做商人的時候,所謂"天下言治生者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箴言,被歷代商人奉為貿易聖經。
在魏國還有一個與白圭名氣相仿的大商人,叫做猗(yī)頓。此人是中國最早的大鹽商。與齊、燕之地先天靠海不同,魏國只得在河東發展池鹽業。所謂池鹽,就是墾地為畦,引含鹽分的池水沃之,稱作種鹽,水耗則鹽成,即為池鹽。
像白圭、猗頓這樣的人物魏國有不少。那時魏國就是全中國的商業中心,就是可惜幾代下來都沒趕上一位有見識的君主,導致人才大量外流。什麼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簡直就是秦國的人才庫。否則,魏國絕不會落得那般下場。魏國之衰,純屬自作孽,不可活。
趙
中國文化毫無疑問是分版塊的,三晉就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版塊。但趙國有比較特殊,趙人既有三晉人的機智功利,又因地處北疆,兼具了燕趙之士的慷慨豪邁。正是這種特質,使得趙國在戰國中後期奇蹟般地崛起,並自始至終擔當起抗秦主力軍的重任。
當然,趙人更主要的不是在抗秦,而是在抗胡。我們知道,為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燕、趙、秦三國都修築了長城,這其中,趙長城是最短的。因為不需要。林胡、樓煩,以及後來崛起的匈奴,對趙人是又敬又怕,中國在亂成一團的時候沒有經歷遊牧民族的大規模騷擾,趙人居功至偉。與臨淄、大梁相比,強敵環伺下的邯鄲城的繁華,得來的更為不易。
說來也巧,在整個世界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戰國時期都是遊牧民族比較消停的時期。由於波斯、希臘、秦國、趙國、馬其頓、羅馬這些相繼興起的強盛政權的存在,遊牧民族遠沒有了之前幾次大遷徙浪潮時的威猛。不過,這個消停只是暫時的,遊牧民族的故事還很長。
趙國不但成功地抵禦了胡人,還進行了適當的胡化。這使得趙國獨具特色,也獨具魅力。邯鄲以盛產美女聞名,趙人的氣質也被各地人們所欣賞,所謂"邯鄲學步",足見趙人是引領時尚潮流的。在那個時代,趙、魏文化可謂各有千秋,是很吸引人的兩個地方,才使得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養士傳統成為可能。
當然,論綜合實力,趙國並不強。論工業,不如韓楚;論商業,不如魏楚;論農業,不如秦齊;論政治清明、軍力強大,離秦國也差得挺遠。但一股倔強
的氣質,就足以令趙國始終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
可長平一敗,趙國的根基垮掉了。自此以後,儘管趙國表現得仍然十分頑強,但除非奇蹟出現(比如秦國突然內亂加上趙國突然湧現一打人才什麼的),否則再無可能力挽狂瀾於既倒,為秦所滅已是必然結局了。
齊
戰國七雄當中,齊國是全面發展的典型。農業上,有質地相當不錯的土壤;商業上,有得天獨厚的海鹽優勢;手工業上,齊國紡織業幾乎統治了全中國,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文化上更不必說,那個時候的人誰不知道稷下學宮啊,人才一點也不缺。無論從人口、規模、財富、還是文化底蘊上講,臨淄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國第一都。其熱鬧繁華比之今日都不遜色。街市之間,人們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賽狗、蹴鞠、奕棋,好一派其樂融融。《史記·滑稽列傳》有云:"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無怪乎齊人安坐逍遙五十年不聞戰事,臨淄之樂,即使是後世眾多時代恐怕也不能比擬。
其實,齊國曆代君主們只要野心再大一點,頭腦再清楚一點,合縱攻秦的時候再積極一點,國勢大有可為。公元前314年,齊國破燕;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這足以說明齊國有相當的實力擴張地盤。如果能夠更巧妙地處理外交的話,齊國遠遠不是後來那樣的局面。結果滅宋引發眾怒,五國合縱攻齊,隨即被樂毅逼入絕境。再復國時,舉國上下再沒有了從前的心氣,唯有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了。
或許還是過於優裕的環境導致齊國君臣無法像秦人那樣奮發圖強,才最終造就了一個羸弱的大國。
楚
曾幾何時,楚是與晉分庭抗禮的南北雙雄之一。晉分裂掉了,楚卻沒有。楚國是僅次於南韓的冶鐵強國,而在發展鐵器的同時,楚的青銅工業同樣發展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只不過跟秦國把工業都往軍工業發展不同,楚人愛玩樂、愛文藝。楚國的青銅技術,大都用來製作精巧細緻的工藝品。楚匠的才華,使得楚國的青銅工藝足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
除卻工業優勢之外,楚國的地大物博,幾為其餘六國所不能比擬。金、銅、錫等重要礦藏在楚國,木材產業、動物產業、水產業都遙遙領先。楚國閉著眼
睛都能賺無數的錢。
但楚國有兩個弱點,致使楚國總是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
其一,人民太過分散。公元前301年,楚國爆發莊蹻(jué)起義,竟將楚國分割成好幾塊。這在任何一個諸侯那裡幾乎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人分散,軍隊就不好集結,而且容易顧此失彼。
其二,國內貴族權力鬥爭激烈。到了戰國中後期,這幾乎是楚國獨有的毛病。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商鞅變法,使得魏、趙、韓、齊、秦的國家權力都很集中。但楚國就始終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吳起變法失敗後,楚國徹底陷入了貴族亂政的泥潭,始終沒能爬出來。
可即便如此,楚國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荊楚文化生命力之強,令人讚歎。當戰國末年,秦軍在北方風捲殘雲之時,嬴政問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馬?王翦毫不猶豫地答道:"六十萬"。嬴政不信,派李信統兵二十萬攻楚,大敗而歸。嬴政這才乖乖地備齊六十萬大軍,交與王翦。
王翦最終滅了楚國,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精神卻沒有一天消亡過。短短十來年後,遠遠更為龐大的秦帝國終究為楚人所滅。那麼這場戰爭中的勝利
者究竟是秦,還是楚呢?
秦
雖然秦王朝的壽命很短,可統一中國的任務畢竟是由秦人來完成的。秦的歷史功績,怎麼誇都不為過。那麼最常提及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
我們首先來看秦國的綜合實力。
戰國時期有《禹貢》一書,假託大禹,將九州土質分為上上至下下九等。其中上上等的雍州之地,正是歸秦所有。秦國的農業是有優勢的。而提到農業,就不得不提那兩個只能用偉大來形容的水利工程。
其一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鄭國渠。嬴政以無與倫比的眼光和度量容忍了一個間諜主持修完了這座戰國時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其回報也是極其豐厚的,據《史記》載,自此關中成為一片沃野,再無凶年。
這樣一個投資和回報都極其巨大的鄭國渠,卻不是秦國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那自然是因為在此之前的另一項巧奪天工的傳世名作——都江堰了。
世上平靜者莫若水,世上兇猛者莫若水。所以在水利工程上,欲要引水,必先築壩。但都江堰打破了這一慣例。江心一隻"魚嘴",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江。
四川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秋末至春初時,乾旱少雨,於是魚嘴的地勢使得四成水流入外江,六成水流入內江,再經寶瓶口注入成都平原的千萬畝良田。這樣一來,即使天不降雨,春耕亦能照常展開。而春末至秋初,海風帶來大量降雨,水位就會漫過魚嘴,於是六成水奔外江而去,只有四成水流入內江,水患大減。而即便四成水仍然太多,一座洩洪排沙的飛沙堰,可保成都平原常年不為水患所擾。
秦惠王用司馬錯伐蜀,固然是影響深遠。而秦昭王用李冰修都江堰,使蜀地成為秦國一座大大的糧倉,成都平原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意義同樣重大。
在水利工程上,中國比不了埃及、巴比倫人的悠久歷史,可一座都江堰,屹立兩千年,造福數百代蜀地居民,堪稱人類歷史上不世出的工程奇蹟。於是乎,李冰的名字,比起同朝的著名將相白起、范雎,更加響亮,更加讓人緬懷。
除卻巨大的農業優勢之外,秦國商業也並不差。商鞅變法將鹽鐵收歸國有,史籍中說僅此一項,秦國就獲利百倍。而秦國雖然對商人要求更加嚴格,但並不絕對排斥商業。秦國之中,也有不少商賈鉅富。比如那位著名的女富豪,寡婦清,因開採丹砂而發了大財,嬴政特地為之築"懷清檯"。直至今日,這位奇女
子還被小說《尋秦記》改寫成琴清而廣為傳頌呢。
再加上秦國巨大的軍力優勢,對外征伐中首先就搶到了不少戰略要地和工業重鎮。到中後期,秦國其實什麼都不缺,財富上也已經居七雄之首。李斯《諫逐客書》中提到的許多寶貝,秦國的宮殿修得也是最多的。像秦孝公修橐(tuó)泉宮,宣太后修高泉宮、虢宮,秦昭王修棫(yù)陽宮、羽陽宮,秦孝文王修萯(fù)陽宮,嬴政修林光宮等等,六國之中沒有哪個像這麼大規模修宮殿的,足見秦國之財大氣粗。
秦國的成功,簡而言之一句話,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曆代君主始終走在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上,至少在那個時代,秦國的農戰立國在效率上遠遠勝過了東方六國的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講,秦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
4 # 戰鬥大黃蜂
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華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南韓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趙國
戰國初期,趙經常與韓、魏聯合進攻別國,並向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擴充套件。它首先滅代,後又助魏進攻中山,取得過一些勝利。戰國中期,趙與齊、魏爭奪衛,連年大戰。公元前354年,魏圍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敗魏於桂陵。公元前333年,趙為御北敵修築長城。其間 ,中山漸強,曾圍攻趙的鄗地,形成嚴重威脅。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他發奮圖強,不顧天下之議,改革軍事,教民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北略胡地。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立太子何為王,是為惠文王,令其守國,而自號主父,率軍西北攻略胡地。趙惠文王時,趙實力較強。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公元前260年,秦、趙激戰於長平 ,秦軍大破趙軍,史載坑降卒40餘萬 ,進圍趙都邯鄲。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邯鄲圍。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辛勝破趙,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代,虜代王嘉,趙國滅亡。
燕國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南韓。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魏國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時是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楚國
周成王時,周公避禍於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後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於是周成王封熊麗之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為楚地之王,繼續了熊渠的開篇拓土歷程,公元前706年,楚國攻打姬姓諸候國隨,並逼周天子晉升其爵位。遭拒絕後,熊通親率大軍再次征討隨國,大獲全勝後,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成王兩傳至莊王。莊王勵精圖治,終成霸業。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隨即開始統-全國的迸程,諸侯國紛紛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滅亡的命運。在攻滅韓、趙、魏後,秦軍於公元前224年大舉伐楚,楚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擊之力。公元前223年、秦軍席捲淮北淮南,攻陷壽郢,俘獲負芻,綿延800的楚國就此滅亡。
齊國
齊國是貫穿整個東周歷史的強國,沒有哪個國家的影響力能跟齊國相比。論百姓富足程度,齊國是諸國之冠,齊國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四處打仗,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齊王建,名田建,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君主。他於前264年至前221年在位,長達44年。在這44年間,國家很大程度上因為得到太后君王后41年的扶持,令一方面也由於秦國實行近攻遠交的策略,籠絡齊國,優先進攻南韓、魏國、趙國等三晉,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君王后逝世後,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國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終於到五國滅亡後,田齊亦為秦國所滅 。
南韓
戰國時代南韓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南韓最為弱小。第一個被秦所滅是因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韓王又不能採納韓非的正確建議。南韓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南韓國勢最強是韓釐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南韓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南韓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南韓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南韓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
5 # 江湖奈我何
題主好。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國家的簡稱,它們分別為: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下面我來一一解說。
齊國,戰國七雄中發展最全面的國家。無論從農業,商業,手工業,文化上講,齊國絕對是得天獨厚的所在,它們有質地不錯的土壤,有海鹽的優勢,在紡織業更是冠絕天下。人口眾多,規模龐大,國家富庶,舉國一片繁華的景象,國家軍隊勢力強大,先後攻取燕國,滅掉宋朝。只是後來其餘五國合縱攻齊,才導致後面國力衰敗,偏安一隅。
楚國,地大物博。楚國的工業,木材產業,水產業在當時是首屈一指。楚國是制鐵強國,同樣它的青銅業也發展不錯,金,銅,錫等重要礦藏都在楚國。楚人愛玩樂,喜文藝,荊楚文化生命力強盛。只是當時楚華人員分散,加上國內貴族權利的鬥爭導致最後被秦國滅掉。
燕國,七雄勢力相對較弱的一個國家。燕國依靠不錯的土地和一些商業來維持國力,文化相對落後,在春秋初年,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在日後有所發展。
南韓,一個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國家。有著首屈一指的工業水準,但是農業發展水平低下,沒有好點的良田限制了南韓人口和國力的發展,這也導致了以後國家的分裂。
趙國,實力平平的一個國家。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特質,使得趙人在抗秦和抗胡的戰爭中擔起了重任。趙人成功抵禦了胡人,趙國文化獨具特色,引領時尚潮流。長平之戰後,趙國慢慢就垮掉了。
魏國,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家。修建大梁城,開鑿鴻溝,為防止水患,修建長堤。魏國商業發達,大力發展池鹽業,以致後來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但是因為君主的不明,導致人才流失,最終被滅。
秦國,統一大國。無論從農業,水利,商業,軍事上講,秦國都是有優勢的,興建水利工程,鄭國渠,都江堰,堪稱工程奇蹟。商鞅變法後,將鹽鐵收為國有,國力強盛。秦國的軍事實力也是很強大的,對外征伐,到最後統一六國都展示了其不俗的軍事力量。雖然秦王朝壽命短暫,但是對於歷史而言,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替代的。
-
6 # 海那邊的星辰
楚國地廣物博之強魏國軍士戰力之強齊國財貨物力之強趙國騎兵陣戰之強燕國深謀韌力之強南韓變法兵器之強秦國綜合國力之強
-
7 # 花開水不流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南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
8 # 緣禦寒
前期魏國最強
接著是齊國吧,可齊國囂張被樂毅伐齊差點亡國
趙國胡服後,戰鬥力就沒有弱過。雖然國力有限。
後期東方六國中,也只有趙國能和秦國抗爭,趙國長平之後,秦國被幸陵君的聯軍大敗休整了一段時間。那時候應該是秦國最弱的。可他們沒抓住機會,趙國戰鬥力不強了,在也不會成為秦國的東進的阻礙,東方六國滅亡避免不了。
軍隊的數量:這個就很難說了,可以從幾次戰役上推斷一下。長平之戰,趙出兵40萬,那秦遠征的會肯定大於40萬的。這可以說是舉國之師了。後期秦國王翦伐楚,動用60萬。
-
9 # 太祖趙匡胤
公元前450-400年:1.魏國,2.楚國,3.齊國,4.趙國,5.秦國
公元前450年
魏國:晉國三分之一魏國,魏文侯時期,推出吸納人才政策,文有李悝加入,魏國變法後更加強大,武有吳起加入,訓練著名的“魏武卒”,使魏國成為頭號強國。
楚國:此時期,楚國消滅了周邊的蔡國,杞國,莒國,大勢吞併越國大片土地,楚國時當時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齊國:田氏奪取額齊國政權,國君已成傀儡,對外兼併莒國原有土地,佔領了魯國西部。
趙國:此段時期是趙、魏、韓三家的蜜月期,共同抵抗齊國,中山國,楚國的威脅,但趙國沒有像魏國發動改革,依託晉國儲存的基礎,也是一個強國。
秦國:這個時期是秦國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鄰居義渠國進入強勢時期,侵奪了秦國西部和北部,河西被魏國佔領。
公元前400-350年:1.魏國,2.齊國,3.楚國,4.秦國,5.南韓
公元前400年
魏國:此時期魏國依然是頭號強國,儘管魏武侯和魏惠王也是開明之君,但四面受制的地理環境,再加上人才的流逝,魏國慢慢開始衰退。
齊國:此時期田氏獲得周天子任命,得到齊國政權,田午大力引進人才,戰國時期的百花爭鳴首先在齊國拉起,孫臏訓練齊兵,軍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
楚國:儘管引進吳起改革因楚悼王死亡而中斷,但楚國憑著疆域大,人口多的優勢,還是一個強國。
秦國:秦獻公在位時,大力發動改革,並在石門之戰大敗魏國,秦孝公上臺後,商鞅變法開始。
南韓:這個時段還是魏、趙、韓三國蜜月期,這個時期是南韓最強勢的時候,滅掉鄭國,攻到宋國國都,韓昭侯繼位後,任用申不害改革變法。
公元前350-300年:1.齊國,2.秦國,3.楚國,4.趙國,5.魏國
公元前325年
齊國:馬陵之戰齊國大敗魏國,齊國樹立了霸主地位。
秦國:此時段,秦國經歷商鞅的兩次變法後,實力發展迅猛,在函谷關大敗五國聯軍,並攻佔了巴蜀兩國,鞏固了後方,為東進做準備。
楚國:楚威王時期,大敗齊國,宋國,越國,隨後吞併了越國,在楚懷王時卻遇到了強大秦國的衝擊,不得不採取防禦狀態。
趙國:這個時期趙國與北方接觸頻繁,趙武靈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國軍事力量強盛起來。
魏國:魏國因地理原因樹敵太多,再加上人才流失,國力逐漸衰退,河西之地被秦國奪回後,被迫採用割地的方式延緩秦國攻擊。
公元前300-250年:1.秦國,2.趙國,3.燕國,4.楚國,5.魏國
公元前260年
秦國:此時期秦國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攻佔楚國都城郢都,楚國被迫遷都,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兵。
趙國:此時期趙華人才濟濟,文有平陽君、平原君、藺相如,武有龐煖、廉頗、趙奢、樂乘、李牧,是六國中唯一能對抗秦國的國家,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減。
燕國:燕昭王時期,大力吸納人才,大將樂毅幾乎滅了齊國,大將秦開大敗東胡,領土擴大到遼東一帶。
楚國:自從楚國郢都被佔後,楚國君王都患有“恐秦症”,儘管楚國仍然是疆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魏國:緊鄰秦國,而且是秦國東進的必經之地,魏國時刻都受著秦國的威脅,儘管有信陵君的輔佐,但依然改變不了大勢。
公元前250-221年:1.秦國,2.楚國,3.齊國,4.趙國,5.燕國
公元前221年
秦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
楚國:秦滅楚用時三年,也是秦滅六國中最艱苦的。
齊國:齊國是秦滅六國的最後一個,它是秦國丟在五國中的“內因”,是“遠交近攻”的棋子。
趙國:趙國國力無法與齊國,楚國比擬,但趙國的軍事力量強大,永遠站在對抗秦國的第一線,隨著李牧冤死,趙國也失去了最後的基礎。
燕國:荊軻刺秦這個奇招沒生效,隨後被王翦父子滅國。
魏國、南韓:在秦昭襄王晚期時,兩國就如同秦國口袋的物品,可隨時獲取。
-
10 # 迷失創業者大路
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南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故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秦過之所以能一統天下,除了實力最強,也有運氣成分!
-
11 # Zhang說歷史
經歷了春秋時期一系列的大篩選,各個諸侯諸侯的相互廝殺 ,所以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使得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南韓,魏國,燕國和秦國。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
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但是相比經濟實力,齊國的軍事實力就差很多,士兵總體不夠剽悍。
楚國本身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糧食充足,不用為溫飽擔心。所以楚國的子民都是比較爭勇好鬥,士兵總體來說比較兇悍,在和其他國家的交戰中一般可以取得勝利。
趙國是華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諸侯國。
魏國為了增強國力,採用李悝和吳起兩位重臣的變法,在魏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農業上進行興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對於在農業上和戰績上有所貢獻的人進行獎勵。
南韓是七國裡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
秦國是七國裡面實力排序最後的一個國家,是因為當時嬴政的祖先只是因為養馬養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賞,可是他的地位僅僅是一個大夫。後來因為祖先保護周平王獲得了很大的功勞和獎賞,所以才被封為了諸侯。當時初期的秦國地理壞境比較偏僻,實力不高,相對來說比較落後。但是秦國後期的發展卻十分驚人,實力大大上升。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2 # 小金獅
前期魏國最強
接著是齊國吧,可齊國囂張被樂毅伐齊差點亡國
趙國胡服後,戰鬥力就沒有弱過。雖然國力有限。
後期東方六國中,也只有趙國能和秦國抗爭,趙國長平之後,秦國被幸陵君的聯軍大敗休整了一段時間。那時候應該是秦國最弱的。可他們沒抓住機會,趙國戰鬥力不強了,在也不會成為秦國的東進的阻礙,東方六國滅亡避免不了。
軍隊的數量:這個就很難說了,可以從幾次戰役上推斷一下。長平之戰,趙出兵40萬,那秦遠征的會肯定大於40萬的。這可以說是舉國之師了。後期秦國王翦伐楚,動用60萬。
-
13 # 陳國鎮南王
韓
說南韓,首先不能不說的是冶鐵業。自公元前12世紀赫梯滅亡之後,西方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相比之下,東方或許要晚一些。但從冶鐵的成就看,東方世界就更勝一籌了。這其中要首推印度。孔雀王朝竟然已經掌握了鍊鋼技術,以印度烏茲鋼製成的大馬士革彎刀將在千餘年之後伴隨阿拉伯世界威震西方,與馬來刀、日本刀一起並稱世界三大名刀。而烏茲鋼,正是此時在印度煉製出來的。
比起印度不可思議的鍊鋼術,中國稍遜,但冶煉生鐵的技術卻獨步天下。《老子》有云:"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個橐龠就是冶鐵的鼓風爐。中國自春秋末年起冶鐵技術開始高速發展,到戰國末期,無論是冶煉的速度還是效率,都遠遠高於西方。中國的那套鼓風方法和對溫控技術西方直到千餘年後的中世紀晚期方才掌握。或者按照李約瑟先生的說法,乾脆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而這其中,做出貢獻最大的莫過於南韓了。春秋末年,中國冶鐵技術領先的諸侯當屬晉、楚兩強。而晉國的冶鐵中心,正在南韓。小小南韓冶鐵都市之多,
實在令其餘諸侯望塵莫及。到漢朝時,說劍還言必稱堂溪、墨陽(皆是南韓冶鐵重鎮),常與傳說中的干將、莫邪並稱。
有工業,就有都市。戰國時期都市的發展是個很重要的現象。列國間最大的都市都是國都,國都之下有郡城,郡城之下有縣城。像南韓宜陽一個縣城,就"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足見興旺發達程度。
不過,跟首屈一指的工業水準比起來,南韓的農業水平還是太低下了。主要是條件不好,如《戰國策·韓策》所言,"韓地險惡山居",沒有良田,大大限制了南韓人口和國力的發展。而這種工農業發展的不平衡,更加說明了晉國分裂的重大影響。否則,以晉國的工業實力,加上並不差的農業,仍足以成為中原的龍頭老大。但一分裂,晉國的工業優勢歸韓,等於是浪費掉了,平白給秦國做了嫁衣。
南韓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不平衡的故事。一個頭等工業強國,卻因為國小民貧人才少,從而在兩百多年裡始終默默無聞,甚至任人欺凌,實在可惜。申不害不能救南韓,韓非不能救南韓,南韓的首先滅亡,似乎從它一出生開始就註定了。
燕
七雄之中,最弱的莫過於燕和韓了。把燕放到南韓後頭說,是因為畢竟樂毅那個時候還很是鬧騰出了一些動靜,比起從未興起的南韓還是好些。不過跟南韓相比,燕國更加沒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遼河平原是塊不錯的土地,渤海、黃海的煮鹽業也能給燕國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燕國畢竟還是太小,兵力也不足以從北方胡人手中搶得地盤。但從河北張家口一直修到北韓博川的燕長城對於防禦北方侵擾來說還是起了很大作用。
二百多年來燕國唯一的機會就是燕昭王中興了。其中最具轉折意義的故事當屬炒作宗師郭隗(wěi)所獻千金買馬骨之策,燕昭王以一無名郭隗為"馬骨",造郭隗宮,築黃金臺,引得樂毅、蘇秦、鄒衍、劇辛等名士紛紛來投,連日語中都留下了"隗より始めよ"(以郭隗始)這樣的成語。可惜在戰國之中,屬於燕國這樣的小諸侯的機會只有一次,燕昭王死,燕惠王昏,燕國的歷史機遇就此錯過,再度淪為配角。最後在強秦東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的時候還與趙國互毆,結果被廉頗、李牧等人打個半死,可謂荒謬之至了。
魏
在晉剛剛分裂的時候,人們常常把魏、晉混稱的。
魏國就是晉國的主幹。而魏文侯也沒有辜負這個稱號,讓魏國在戰國初年全面領先。李悝、西門豹等人的內政建設,極具成效。只可惜的是,魏國領先太早,那個時候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吞天下之志,也就不可能制定相應的戰略。
等到兩代之後的魏惠王時期,也是他比較倒黴,趕上東邊齊國和西邊秦國同時到達頂峰,吃了很多大敗仗。但應該說,魏惠王的國內建設是卓有成效的。前面我們也提到過大梁城的修建,鴻溝的開鑿,還有一個人我們未及提到,就是在魏惠王時期擔任過相國白圭。
話說這齊魏兩國本以黃河為界,但齊國地處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地勢偏低,而黃河又是著名的很喜歡氾濫甚至很喜歡改道氾濫的主。為防止水患,齊國就在距黃河二十五里處修築了一座長堤,於是乎黃河水都被趕到魏國去氾濫了。這魏國連忙跟趙國合作,距黃河二十五里處也修了一座長堤。黃河就只能在這五十里間游來游去了。結果水患大減,利在千秋。
這堤壩正是白圭主持修建,修得太好了。韓非評價說此堤連螞蟻都鑽不進去,而白圭也頗以此堤自得,說古時大禹也不過如此了。
當然,比水利,誰也比不過秦國那兩座驚天地、
泣鬼神的水利工程,我們稍後再提。白圭本人更大的成就也是在辭官之後做商人的時候,所謂"天下言治生者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箴言,被歷代商人奉為貿易聖經。
在魏國還有一個與白圭名氣相仿的大商人,叫做猗(yī)頓。此人是中國最早的大鹽商。與齊、燕之地先天靠海不同,魏國只得在河東發展池鹽業。所謂池鹽,就是墾地為畦,引含鹽分的池水沃之,稱作種鹽,水耗則鹽成,即為池鹽。
像白圭、猗頓這樣的人物魏國有不少。那時魏國就是全中國的商業中心,就是可惜幾代下來都沒趕上一位有見識的君主,導致人才大量外流。什麼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簡直就是秦國的人才庫。否則,魏國絕不會落得那般下場。魏國之衰,純屬自作孽,不可活。
趙
中國文化毫無疑問是分版塊的,三晉就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版塊。但趙國有比較特殊,趙人既有三晉人的機智功利,又因地處北疆,兼具了燕趙之士的慷慨豪邁。正是這種特質,使得趙國在戰國中後期奇蹟般地崛起,並自始至終擔當起抗秦主力軍的重任。
當然,趙人更主要的不是在抗秦,而是在抗胡。我們知道,為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燕、趙、秦三國都修築了長城,這其中,趙長城是最短的。因為不需要。林胡、樓煩,以及後來崛起的匈奴,對趙人是又敬又怕,中國在亂成一團的時候沒有經歷遊牧民族的大規模騷擾,趙人居功至偉。與臨淄、大梁相比,強敵環伺下的邯鄲城的繁華,得來的更為不易。
說來也巧,在整個世界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戰國時期都是遊牧民族比較消停的時期。由於波斯、希臘、秦國、趙國、馬其頓、羅馬這些相繼興起的強盛政權的存在,遊牧民族遠沒有了之前幾次大遷徙浪潮時的威猛。不過,這個消停只是暫時的,遊牧民族的故事還很長。
趙國不但成功地抵禦了胡人,還進行了適當的胡化。這使得趙國獨具特色,也獨具魅力。邯鄲以盛產美女聞名,趙人的氣質也被各地人們所欣賞,所謂"邯鄲學步",足見趙人是引領時尚潮流的。在那個時代,趙、魏文化可謂各有千秋,是很吸引人的兩個地方,才使得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養士傳統成為可能。
當然,論綜合實力,趙國並不強。論工業,不如韓楚;論商業,不如魏楚;論農業,不如秦齊;論政治清明、軍力強大,離秦國也差得挺遠。但一股倔強
的氣質,就足以令趙國始終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
可長平一敗,趙國的根基垮掉了。自此以後,儘管趙國表現得仍然十分頑強,但除非奇蹟出現(比如秦國突然內亂加上趙國突然湧現一打人才什麼的),否則再無可能力挽狂瀾於既倒,為秦所滅已是必然結局了。
齊
戰國七雄當中,齊國是全面發展的典型。農業上,有質地相當不錯的土壤;商業上,有得天獨厚的海鹽優勢;手工業上,齊國紡織業幾乎統治了全中國,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文化上更不必說,那個時候的人誰不知道稷下學宮啊,人才一點也不缺。無論從人口、規模、財富、還是文化底蘊上講,臨淄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國第一都。其熱鬧繁華比之今日都不遜色。街市之間,人們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賽狗、蹴鞠、奕棋,好一派其樂融融。《史記·滑稽列傳》有云:"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無怪乎齊人安坐逍遙五十年不聞戰事,臨淄之樂,即使是後世眾多時代恐怕也不能比擬。
其實,齊國曆代君主們只要野心再大一點,頭腦再清楚一點,合縱攻秦的時候再積極一點,國勢大有可為。公元前314年,齊國破燕;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這足以說明齊國有相當的實力擴張地盤。如果能夠更巧妙地處理外交的話,齊國遠遠不是後來那樣的局面。結果滅宋引發眾怒,五國合縱攻齊,隨即被樂毅逼入絕境。再復國時,舉國上下再沒有了從前的心氣,唯有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了。
或許還是過於優裕的環境導致齊國君臣無法像秦人那樣奮發圖強,才最終造就了一個羸弱的大國。
楚
曾幾何時,楚是與晉分庭抗禮的南北雙雄之一。晉分裂掉了,楚卻沒有。楚國是僅次於南韓的冶鐵強國,而在發展鐵器的同時,楚的青銅工業同樣發展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只不過跟秦國把工業都往軍工業發展不同,楚人愛玩樂、愛文藝。楚國的青銅技術,大都用來製作精巧細緻的工藝品。楚匠的才華,使得楚國的青銅工藝足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
除卻工業優勢之外,楚國的地大物博,幾為其餘六國所不能比擬。金、銅、錫等重要礦藏在楚國,木材產業、動物產業、水產業都遙遙領先。楚國閉著眼
睛都能賺無數的錢。
但楚國有兩個弱點,致使楚國總是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
其一,人民太過分散。公元前301年,楚國爆發莊蹻(jué)起義,竟將楚國分割成好幾塊。這在任何一個諸侯那裡幾乎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人分散,軍隊就不好集結,而且容易顧此失彼。
其二,國內貴族權力鬥爭激烈。到了戰國中後期,這幾乎是楚國獨有的毛病。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商鞅變法,使得魏、趙、韓、齊、秦的國家權力都很集中。但楚國就始終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吳起變法失敗後,楚國徹底陷入了貴族亂政的泥潭,始終沒能爬出來。
可即便如此,楚國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荊楚文化生命力之強,令人讚歎。當戰國末年,秦軍在北方風捲殘雲之時,嬴政問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馬?王翦毫不猶豫地答道:"六十萬"。嬴政不信,派李信統兵二十萬攻楚,大敗而歸。嬴政這才乖乖地備齊六十萬大軍,交與王翦。
王翦最終滅了楚國,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精神卻沒有一天消亡過。短短十來年後,遠遠更為龐大的秦帝國終究為楚人所滅。那麼這場戰爭中的勝利
者究竟是秦,還是楚呢?
秦
雖然秦王朝的壽命很短,可統一中國的任務畢竟是由秦人來完成的。秦的歷史功績,怎麼誇都不為過。那麼最常提及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
我們首先來看秦國的綜合實力。
戰國時期有《禹貢》一書,假託大禹,將九州土質分為上上至下下九等。其中上上等的雍州之地,正是歸秦所有。秦國的農業是有優勢的。而提到農業,就不得不提那兩個只能用偉大來形容的水利工程。
其一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鄭國渠。嬴政以無與倫比的眼光和度量容忍了一個間諜主持修完了這座戰國時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其回報也是極其豐厚的,據《史記》載,自此關中成為一片沃野,再無凶年。
這樣一個投資和回報都極其巨大的鄭國渠,卻不是秦國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那自然是因為在此之前的另一項巧奪天工的傳世名作——都江堰了。
世上平靜者莫若水,世上兇猛者莫若水。所以在水利工程上,欲要引水,必先築壩。但都江堰打破了這一慣例。江心一隻"魚嘴",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江。
四川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秋末至春初時,乾旱少雨,於是魚嘴的地勢使得四成水流入外江,六成水流入內江,再經寶瓶口注入成都平原的千萬畝良田。這樣一來,即使天不降雨,春耕亦能照常展開。而春末至秋初,海風帶來大量降雨,水位就會漫過魚嘴,於是六成水奔外江而去,只有四成水流入內江,水患大減。而即便四成水仍然太多,一座洩洪排沙的飛沙堰,可保成都平原常年不為水患所擾。
秦惠王用司馬錯伐蜀,固然是影響深遠。而秦昭王用李冰修都江堰,使蜀地成為秦國一座大大的糧倉,成都平原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意義同樣重大。
在水利工程上,中國比不了埃及、巴比倫人的悠久歷史,可一座都江堰,屹立兩千年,造福數百代蜀地居民,堪稱人類歷史上不世出的工程奇蹟。於是乎,李冰的名字,比起同朝的著名將相白起、范雎,更加響亮,更加讓人緬懷。
除卻巨大的農業優勢之外,秦國商業也並不差。商鞅變法將鹽鐵收歸國有,史籍中說僅此一項,秦國就獲利百倍。而秦國雖然對商人要求更加嚴格,但並不絕對排斥商業。秦國之中,也有不少商賈鉅富。比如那位著名的女富豪,寡婦清,因開採丹砂而發了大財,嬴政特地為之築"懷清檯"。直至今日,這位奇女
子還被小說《尋秦記》改寫成琴清而廣為傳頌呢。
再加上秦國巨大的軍力優勢,對外征伐中首先就搶到了不少戰略要地和工業重鎮。到中後期,秦國其實什麼都不缺,財富上也已經居七雄之首。李斯《諫逐客書》中提到的許多寶貝,秦國的宮殿修得也是最多的。像秦孝公修橐(tuó)泉宮,宣太后修高泉宮、虢宮,秦昭王修棫(yù)陽宮、羽陽宮,秦孝文王修萯(fù)陽宮,嬴政修林光宮等等,六國之中沒有哪個像這麼大規模修宮殿的,足見秦國之財大氣粗。
秦國的成功,簡而言之一句話,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曆代君主始終走在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上,至少在那個時代,秦國的農戰立國在效率上遠遠勝過了東方六國的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講,秦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
14 # 一鳴驚人影視
前期魏國最強,經過魏文侯起用李由變法,重用名將吳起。成為第一強國,有奪了秦國河西之地,攻打中山國,北上攻打趙國南下攻打南韓等。只是後來魏武侯逼走吳起,魏惠王在位時昏聵無妒,桂林之戰和馬鄰道之戰中了齊國軍師孫斌的圍魏救趙之計損失慘重。桂林之戰折損精兵13萬,馬鄰道之戰龐涓戰死,秦國又乘機奪回河西之地,逼得魏惠王遷都,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崛起過。
接著是齊國,雖然齊威王在位時強盛一時,但是沒有變法不夠深徹。只是國力強大,而沒有改革軍制。後期沒有出過明君,盛至以幫助燕太子平復位為由,乘機攻打燕國。又在帶領五國攻打秦國的時候,暗自出兵把宋國滅了。惹得四國投靠秦國,在秦國的號召下,由燕相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把齊國國都臨淄都攻破了,齊敏王都自殺了。雖然後來田單復齊成功,但是國力大不如前,從此只能自保,沒有參與認何六國之間戰爭,盛至在秦始皇統一就國之戰時,齊國沒有幫助任何一國,齊國仗都沒有打直接投降。
趙國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推行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變得非常強大。後期東方六國中,為一可以一國跟秦國抗爭的國家。趙國在焉餘之戰中一戰滅了秦國8萬精兵,打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只是在長平之戰時中秦國的挑虎離山之計,損失了45萬精兵從此一蹶不振。後期秦國想乘機攻打邯鄲,被魏國的信陵君帶領的聯軍打敗才不至於亡國。那時候應該是秦國最弱的時候,可是六國沒有抓住機會,只讓秦國割地而已。戰國從此戰鬥力不強了,在也沒有成為秦國東出的阻礙。
南韓一直是個弱小的國家,雖然有過申不害變法,但是沒有隱藏實力,反而急於展示自己的國力,攻打陳國和宋國。魏國怕南韓吞併陳宋之後威脅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出兵攻打南韓,南韓被消耗殆盡,從此一蹶不振變成弱國。
燕國一直是七國最弱小的國家,雖然燕昭侯在位時強盛一時,起用樂毅變法,五國伐齊時站領了大部分齊國土地,沒過多久燕昭侯就病死了,新燕王即為不信任樂毅把他逼走了,齊國的田單乘機燕國打敗燕軍,所戰領的齊國土地都被奪走了,從此又變回了弱小的國家。
秦國在秦孝公即位以前一直被魏國吊打,河西之地被魏國奪走,六國不與會盟的弱國,一直想瓜分秦國。秦孝公即位候,起用商鞅推行變法。經過二十年的變法,又乘機奪回河西之地又從新強大起來。秦惠文王在位奪巴蜀,滅義渠。秦武王在位奪宜陽,秦昭襄王在位打六國打殘了,把六國的君隊消滅的差不多,渾陽之戰一國把六國聯軍打敗了,為統一六國更一步奠定了基礎。
-
15 # 蓮城快馬
齊國,戰國時期最發達的國家七雄。無論在農業、商業、手工業和文化方面,齊國都是絕對獨特的。他們有良好的土壤質量,海鹽的優勢,是最好的紡織工業。人口多,規模大,國家繁榮,整個國家處於繁榮狀態。國家軍隊是強大的,並已抓獲燕國一個又一個的宋朝。只有在其他五個國家聯合起來攻擊整個國家之後,後一個國家的實力才下降並在一個角落裡定居下來。
楚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楚國工業、木材工業和水產養殖業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這是一個強大的鍊鐵國家。同樣,其青銅工業發展良好。重要的礦藏如金、銅和錫位於楚國。楚人們熱愛娛樂,熱愛文學藝術。景楚具有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只是在那個時候楚國,人員被分散,為貴族權利的鬥爭導致了最後的滅絕秦國。
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燕國依靠好的土地和一些企業來保持國力,文化相對落後。春秋初期,只有在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下,它才得以儲存和發展。
南韓,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它的工業水平最高,但農業發展水平低和缺乏良田限制了人口和國力的發展南韓,這也導致了國家未來的分裂。
趙國,一個平均實力的國家。但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徵,在反秦反胡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趙人成功抵抗胡人,趙國文化獨特引領時尚潮流。昌平戰爭後,趙國慢慢崩潰了。
魏國,一個商業發達國家。大良市是為了挖一個缺口而建的,一條長長的堤壩是為了防止洪水。魏國商業發展,大力發展池鹽工業,後者後來成為國家的商業中心,但由於君主不明,導致人才外流,最終毀於一旦。
秦國,統一權力。在農業、水利、商業和軍事方面,秦國都有優勢。水利工程的建設,鄭國渠,都江堰堪稱工程奇蹟。商鞅政治改革後,鹽和鐵被納入國家,國力強大。秦國軍事力量也很強大。這六個國家透過征服外國並最終統一起來,展示了他們良好的軍事實力。雖然秦朝的壽命很短,但對於歷史來說,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性成就是不可替代的。
-
16 #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回答:
一、各國簡介南韓
姓:姬 氏:韓
南韓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 27 年,韓氏顯貴。
前 403 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南韓。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南韓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南韓四面受敵,且華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果烽煙中,南韓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至前 230 年,秦王政首滅南韓。
趙國
姓:嬴 氏:趙
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趙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 403 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於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 趙國獲利不均。 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 375 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魏武侯公開支援,並幫助趙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佈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 前 354 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採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前 325 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趙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並終生不再稱王。
後趙君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華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前 299年趙君退位,立子趙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稱趙主父。前296 年,趙主父剪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野千里。
趙主父死後, 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 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 262 年,秦王齕、趙廉頗對峙於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至前 260 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齕。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 40 餘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前 228 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趙王遷。
魏國
姓:姬 氏:魏
魏國先祖為畢公高, 後畢國亡, 公族稱畢氏, 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 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
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 453 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 403 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 (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 225 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魏文侯時期,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 445 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但魏、趙關係逐步緊張,三晉後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
公元前 354 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
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 孫臏、 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 (今山東菏澤東北) ,靜等魏軍前來決戰。
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事隔不久,魏國聯合南韓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 342 年,魏國進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南韓。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 10 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 5 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 3 萬人的鍋灶。 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 窮追不捨。
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
楚國
姓:羋 氏:熊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yu)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yǐn)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
進入春秋後,楚國國力強盛,與晉國長期爭霸 . 。春秋晚期,楚長期陷入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公元前 506 年,吳敗楚於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於秦。次年,秦、楚敗吳於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復國後,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 481 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於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
戰國早期, 楚惠王再度滅蔡, 佔領淮水流域; 公元前 431年,簡王北上滅莒(在今山東莒縣)。簡王卒,聲王立,立僅六年,“盜”殺聲王。楚悼王立。時三晉強盛,楚國多次與晉軍交戰,然今非昔比。三晉多次大敗楚軍,楚國黃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晉所佔,楚軍一勝難求。後悼王任用魏將吳起變法,南收揚越,佔領洞庭、蒼梧,楚國稍見起色。
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楚懷王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 318 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今陝西商縣)、於(今河南西峽一帶)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 312 年,奏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於藍田(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
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 301 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於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懷王入秦被執,後三年死於秦,楚從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 278 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 為相。公元前 257 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
次年,楚滅魯。公元前 253 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 241 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餘,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
公元前 223 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
燕國
姓:姬 氏:燕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 222 年被秦國滅亡。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 北部(周武王之滅紂, 封召公於北燕) 。
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前 323 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 314 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 齊國、 中山國趁機伐燕, 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
來。 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 284 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 率傾國之兵聯合趙、
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 70 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 278 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 前 279 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 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 前 230 年,秦國滅了南韓。前 228 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
燕國。前 227 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 13 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 226 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 222 年燕滅於秦。
齊國
姜姓,呂氏。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田氏。
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開國君主: 呂尚
都城: 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
建國時間: 約前 11 世紀
滅亡時間: 前 379 年(為田齊所滅)(田齊)前 221 年(為秦所滅)
歷史:
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齊桓公死後,人亡霸滅。春秋末年,齊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併。公元前 548年,崔杼殺莊公, 立景公。 公元前 546 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 ( 齊惠公之後 ) 、陳 ( 田) 、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 532 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 489 年,景公卒,國氏、高氏 ( 齊文公之後 ) 立晏孺子, 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 高張奔魯, 遂殺晏孺子, 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 481 年,田成子殺闞止,專齊政。 公元前 386 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公元前 379 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田齊媯姓國家, 出於陳厲公之子陳完。 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 672 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併齊國的欒、高 ( 齊惠公之後 ) 和國、高 ( 齊文公之後 ) 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
田齊立國時, 已經進入戰國中期。 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 386 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 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 341 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 334 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 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 公元前 322 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 314 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 301 年,齊聯合韓、 魏攻楚, 大敗之。 公元前 298- 前 296 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 288 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 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
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忌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 279 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 221 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秦國
姓:嬴 氏:趙
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其後非子受封於犬丘,建立秦國。幾代人的慘淡經營,至趙開因勤王有功,始為諸侯,稱秦襄公。秦國之貧瘠,中原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圖強,國勢稍盛,稱霸西戎。而後,秦國又長期陷入低迷,屢為晉國所敗。
後三家分晉,三晉聯合攻打秦國,秦國更衰。戰國時期,魏用吳起為將,屢敗秦軍,攻入關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後,下求賢令,衛鞅入秦,見用於孝公,孝公委之以國政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 325 年秦惠文王稱王。前 316 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 前 246 年秦王趙政即位, 前 238 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 230 年秦滅南韓起,到前 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二、戰國七雄評價魏國亡於人才流失
魏國從魏惠王開始國內的顏寬內忌之風就是愈演愈烈的,它排斥其它國家的人才到魏國做官,也絕對不會將自己國家的權力交給其他國家的人才,甚至對於自己國家的王室所產生的人才也是採取束之高閣的態度。
久而久之,魏國就成了一個極度缺少人才的國家,這就讓魏國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而更可怕的是魏國所拒絕的這些人才大部分都去了秦國,比如說商鞅,尉繚,張儀,范雎,這些人都是在魏國做官不受重視才進入秦國的,而這些人也都無一例外地透過自己的才能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是些人才被魏王重用,如果他們的主張能夠被為國所採納,那麼整個戰國時代的格局會是怎麼樣子的呢?戰國時代最終的走向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所以說,魏國的滅亡完全是因為對人才的排斥,所謂失才亡魏的評價是非常恰到好處的。
趙國亡於過分看重軍事
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能夠在軍事上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趙國了。趙國的民風比較彪悍,與秦國一樣都是一個尚武的國家,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就迅速地崛起,到了戰國中後期,哪怕是一個國家對戰秦國也絲毫沒有懼怕,可是趙國最終卻也是因為軍事實力才滅亡的一個國家。
因為趙國本身對於軍事實力的看重,導致國內的發展極其不平衡,每個君主都把精力放在了軍事方面,雖然這樣讓軍事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可是卻導致政治經濟等其它的方面變得十分畸形,最終,趙國的國內形勢變得一片混亂,政治局面也是亂成了一鍋粥,而趙國就在這樣混亂的政治局面當中走向了滅亡,可謂是一個非常遺憾的國家。
南韓亡於變法
南韓滅亡的禍根是在申不害變法的時候埋下的;申不害變法的時候表面上崇尚的是法治,但是實際上他的法卻更偏向於術治,這就給整個國家蒙上了一層在陰謀權術中謀取前途的陰影,整個朝堂之上也都籠罩著一層陰謀權術的謎團,讓整個國內的大臣和君主都將經歷放在了權術之上。
這就讓南韓的朝堂變得十分的黑暗,也讓申不害變法偏離了最開始的初衷。最終,南韓因為無力改變朝堂的格局也無力改變國內的發展形勢而投降了情果,成為了戰國時代最先滅亡的戰國七雄。
齊國亡於安逸
其實齊國在一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前途十分光明的國家,但是因為其最後的不作為導致了整個國家失去了抵抗的動力,最終在秦國的攻勢之下它甚至沒有進行抵抗就選擇了滅亡,是六國當中滅亡的最無波瀾的一個國家。它滅亡的根本原因用孟子的一句話就能夠很好的概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燕國亡於歷史
六國當中底蘊最為深厚的燕國,燕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也是戰國七雄當中立國時間最長的國家,知道最終滅亡的時候已經擁有了800年的歷史,比周的歷史還要長久,那麼,這個國家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滅亡的呢?答案是因為迂政。
實際上,燕國本身的歷史底蘊就是它滅亡的根本原因,歷史底蘊太過於濃厚,讓整個國家城建在一種貴族當中無法自拔,國家的人民把自己的身份和血脈當作是一種自豪和驕傲,把自己祖先所遵守的規定當作是不可改善的,那麼這個國家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動力,更沒有創新的機會。
楚國亡於分治
楚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當中最為畸形的一個國家,它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可以說是最不受當時的禮法和制度約束的一個國家,但是也正是因為太過放任自由導致了整個國家最終的滅亡。楚國從一開始就訂立的分治制度,讓整個國內的發展受貴族的約束太過於強大。
國內的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的進行掣肘,阻礙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君主手中的權利無法壓制貴族的崛起,漸漸的君主在楚國的地位就開始日漸下降,到了最後,整個楚國的國家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貴族手中的,這就讓楚國完全沒有變法的可能性,整個國家也始終堅持著立國時期的老套路。最終,因為制度的落後而導致了滅亡。
秦國亡於法治
秦國遵循了法家從上到下體制上的變革,總體上來說秦國的老百姓在遵守制度上執行的很到位,不執行就意味著接受懲罰,雖說是被迫的,可老百姓都在做制度和政策的踐行者和受益者。可六國被吞併進來就不一樣了,六國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要麼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烏托邦,要麼是世家大族,什麼戰國四公子那樣的貴族政治。底層老百姓通常是無秩序和逐利的。
從昔日六國的角度來看,秦國上下都是衣冠禽獸。什麼狗屁規則和政策,我們曾經的貴族階級就是要享受特權,就不遵守你秦國的規則。像極了小人得志的爆發戶,什麼都要依著他。
於是,往日六國民眾不想遵守秦法的矛盾和秦國民眾遵守制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幾年而已,六華人們的記憶還不至於消散。於是藉著一個陳勝吳廣起義的契機,六華人民紛紛揭竿而起。
-
17 # 有錢就吃腰子
秦國統一天下並非嬴政一人之功,秦國代代明君,代代用才,並非偶然,早在秦召襄陽 長平之戰滅趙國45萬人,戰國從此一蹶不振。
-
18 # 方寸天地上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國家的簡稱,它們分別為: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下面我來一一解說。
齊國,戰國七雄中發展最全面的國家。無論從農業,商業,手工業,文化上講,齊國絕對是得天獨厚的所在,它們有質地不錯的土壤,有海鹽的優勢,在紡織業更是冠絕天下。人口眾多,規模龐大,國家富庶,舉國一片繁華的景象,國家軍隊勢力強大,先後攻取燕國,滅掉宋朝。只是後來其餘五國合縱攻齊,才導致後面國力衰敗,偏安一隅。
楚國,地大物博。楚國的工業,木材產業,水產業在當時是首屈一指。楚國是制鐵強國,同樣它的青銅業也發展不錯,金,銅,錫等重要礦藏都在楚國。楚人愛玩樂,喜文藝,荊楚文化生命力強盛。只是當時楚華人員分散,加上國內貴族權利的鬥爭導致最後被秦國滅掉。
燕國,七雄勢力相對較弱的一個國家。燕國依靠不錯的土地和一些商業來維持國力,文化相對落後,在春秋初年,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在日後有所發展。
南韓,一個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國家。有著首屈一指的工業水準,但是農業發展水平低下,沒有好點的良田限制了南韓人口和國力的發展,這也導致了以後國家的分裂。
趙國,實力平平的一個國家。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特質,使得趙人在抗秦和抗胡的戰爭中擔起了重任。趙人成功抵禦了胡人,趙國文化獨具特色,引領時尚潮流。長平之戰後,趙國慢慢就垮掉了。
魏國,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家。修建大梁城,開鑿鴻溝,為防止水患,修建長堤。魏國商業發達,大力發展池鹽業,以致後來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但是因為君主的不明,導致人才流失,最終被滅。
秦國,統一大國。無論從農業,水利,商業,軍事上講,秦國都是有優勢的,興建水利工程,鄭國渠,都江堰,堪稱工程奇蹟。商鞅變法後,將鹽鐵收為國有,國力強盛。秦國的軍事實力也是很強大的,對外征伐,到最後統一六國都展示了其不俗的軍事力量。雖然秦王朝壽命短暫,但是對於歷史而言,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替代的。
-
19 # 川流水
“戰國七雄”是一個歷史稱謂,戰國是一個時期,七雄是七個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具體指: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
提到戰國,就不得不提春秋,一般合稱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戰國時期除了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還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小國,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七個諸侯國之中,除了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的六國均在其東邊。因此這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戰國初年,三家(韓、趙、魏)分晉。稍後田氏代齊,形成齊、楚、燕、韓、魏、趙、秦七雄並立的局面。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邑(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山東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秦王嬴政滅六國,實現大一統,戰國時期至此終結。
回覆列表
七雄論
何謂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是也!
七雄之中,魏文候志大高遠,用李悝變法而內修政治,用吳起為將而整軍強兵,遂成戰國最早之雄主!可惜的是後來的魏主狂妄自大,用人唯親,而逐漸衰落!
趙武靈王眼光不凡,雄心壯志,知恥於中山,胡服騎射而強軍,成就趙國百年基業!
秦趙之戰,廉頗禦敵有方使秦軍卻步,後因不平而亡於楚,龐瑗領兵勝敵數次後而不用,李牧中興於趙而被反間計所害,趙終亡唉!
韓昭侯開闢法家治國之先河,用申不害內政修明,外強於軍,南韓小康之治因於此!申不害所取成效引起其它諸侯國恐慌,或軍事圍剿或外交攻奸,終使南韓改革中途夭折!
楚莊王一鳴驚人傳千古,用孫叔敖而國強有問鼎中原之故,棹王用吳起而改革與秦爭霸於天下!
後因楚平王利令智昏,才有張儀三欺楚,子胥含怨而赴吳,屈子投江而懷憂,楚離滅亡不遠唉!
齊王好賓客,聚賢才,晏嬰,田忌,孫臏……才有齊國後雄於諸候!
燕王用樂毅才能使燕國得以續存!
秦較於其它六國,起步晚,自秦穆公以來,秦王以圖存自強為之志,以吞六國為之心,奮發圖強,廣招人才,如商鞅,白起,張儀……以至後來呂不偉!
七國之比拚,是雄主之拚,拚政治格局,拚國策方略,是柱國之臣的人才的比拚!
七國之中,率先改革的魏國最先強起來,最弱的南韓用最先進治國之術強國馭民,而後強盛的齊國是用人得當而雄居一時,楚燕趙亦如此……
六國的滅亡,是六國雄主或自圖續存或只是霸天下,其屬下柱國之臣相互攻奸而主無法辯識,造成上下理念不同,怨言由生,離心離德,何能發展強大?
秦之較之六國,秦臣有吞天下之謀秦主謀之!臣下有吞天下之勇秦主用之,臣下有吞天下之才秦主盡之,秦雄主不僅是霸天下而是吞天下之志!上下同心,且秦雄主用人別具一格!臣下有分歧而主能識,理念相同,目標一致!共同努力,這是秦主取勝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