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9055281070

    符合高階教師評審基本條件的教師,從能力上講都是符合要求的,評不上的教師主要是名額限制。職稱是國家頂層設計好的,設定是金字塔形,各行業都一樣,各級別的職稱都有比例、名額限制,尤其是高階。各地的名額都由當地政府人社局根據政策和財政支付能力核准確定。經濟差的地方政府往往緊縮名額,尤其是高階名額,有的還規定評上高階後,一律處於低檔(7檔),以節省開支。有不少人問,教師達到高階基本條件,沒評上高階,合理嗎?這是一個理想與現實的問題,理想化是達到條件都應評上,而實現是名額限制,很多人還評不上,這就涉及絕對合理性和相對合理性的問題,講一例最易明白,高考北京考生分數不很高就可上清華、北大,而福建考生分數很高都不一定能上清華、北大,這是絕對性的不合理,但由於各地高等教育資源不同等複雜因素,難以改變,這種絕對合理性就在現實中無法達到。但無論如何,在福建省中清華、北大的錄取都必是從高分到低分進行的,這種相對合理性就在現實中存在,由此也認為相對公平。同理,由於政策及經濟限制,高階名額就受限制,這是難以改變的,我們要做到的是在同一地方能相對合理、相對公平。從我做起,大傢俱體做到兩點就可盡力做到相對合理,一是如果發現周邊申報職稱的人有弄虛作假等違規、違法行為的具體材料(不是道聽途說的),可去舉報(匿名也行),在當前形勢下,查實,相關人員必被嚴肅追責,這種現象必會大大減少(其實,如果有弄虛作假,實證很易找到,1.公示材料與其本人情況不符;2.對照評審條件,某人有硬傷還評上,必有問題)。二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學歷、業績、教齡等條件比剛評上的高階教師還硬,高階非己莫屬,被甩了,可向上申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申訴,當年往往是改變不了的,但如果你申訴確有依據,來年高階會優先考慮你的,這樣的例子,本人見過一些。話說回來,在現實中,舉報不一定有人去做,但有依據的申訴是現代人應有的意識。

  • 2 # 光點閃亮

    我校已評4個高階職稱分別是一正3副4個校長,今年的指標給了工會主席。一線教師望眼欲穿連報名的訊息都不知道。平時開會是大小領導的表功所,是領導親信領獎臺,親信是模範,優秀,能手,骨幹,平民只能眼睜睜的看,不知所以然。

  • 3 # 一縷正義的光芒

    二者都存在。從根本上說,高階職稱名額太少導致好多優秀教師連申報的機會都沒有,這在客觀上嚴重製約了一線教師參評高階職稱的腳步。在名額有限的前提下,大家都在努力,但是僧多粥少,競爭激烈,作為職稱加分項的絕大多數榮譽證書指標都掌握在學校領導手裡,而領導也是要參評高階職稱的,榮譽證書花落誰家基本沒有懸念!一線教師只是運動員,而領導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還是主辦方,同臺競技,勝負已分!至於能力,對教師來說,更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說難聽點,拉關係造假才是晉升高階職稱的必備神器!

  • 4 # 傳道授業

    立場上不會投機取巧、手段上不會弄虛作假、人際上不會曲意迎合、技能上不會花式表演,一心一意、腳踏實地撲在教學活動中,你的職稱永遠是原地踏步!

  • 5 # 胸懷寬廣

    多數是受到指標限制。比如山區農村學校指標相對較少,比如規模較大的學校也是僧多粥少。同校同年同專業畢業的到不同學校當了老師,上職稱的時間會差很多。職稱絕對不是衡量水平的標準。

  • 6 # 豐言封語

    當然是指標限制了,這問題就相當於沒問!如果指標充足,那豈不是人人都能評上了!還有,評職稱,你告訴我需要什麼能力?職稱本應是對教師在教學領域的一種能力肯定,可是,在教學領域,教師之間的能力差別很大嗎?從教十年以上的教師,他再差能差到哪去?

    可現實是,評職稱可不僅僅是看你的教學能力,甚至你的教學能力都可以忽略不計,懂的都懂,不懂的也是裝迷糊!

    不過,好訊息是國家對職稱的改革也越來越公平,相信有一天,會讓廣大教師朋友們都滿意的!相信這一天的到來!

  • 7 # 寒石冷月

    題主在提這個高階職稱評選問題的時候,你用兩個選項入題,實際上很容易讓答題者陷入邏輯陷井,這可不是單選題,也不是多選題,還有更多因素在影響著高階職稱評選呢。只是有些時候,大家都只可意會,也能私下言傳罷了。

    高階職稱名額有限,這是鐵的事實,有了名額限制,必然會有一部分老師無法評選上。

    很多人可能只看到高階職稱很難評的表象,但是要問到底有沒有比例?是否有數量限制?答題是肯定的,下面請看《關於做好2018年度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 》,就2018年度全國中小學(含幼兒園,下同)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有關事項作出安排部署,並公佈2018年度各省(區、市)中小學正高階教師指標數,共計3604個。從這個數量來看,分配到各省會有多少呢?

    如此說來,如果從各省分配到各市縣鎮,恐怕就真是寥寥無幾了,物以稀為貴,難怪評選正高階職稱非常難。

    高階職稱評選在關係因素上,明顯會成為很大的制約因素,因為關係問題永遠存在於潛規則之中。

    中國是人際關係社會,這是誰也無法否定的事實。儘管人社和教育部三令五申強調必須要在評選正高階職稱時,要採取公開透明原則。但是即便都放在面上操作,誰來最終決定哪一位老師能評選上?肯定不會是廣大教師自己去投票表決,而是有專門的評選機構。再者說從下往上層層選拔推薦時,便已經開始有關係在私下運用和湧動了。由此,對於那些本來有能力的教師,恐怕也會敗在這不懂關係的漩渦之中,最後一年又一年在那漩渦中起起伏伏,但就是不了岸。

    如今評選高階職稱的條件雖然都放在明面上,但是大家都靠誠實本份去滿足這些評選條件的嗎?有經歷過的人都知道,有些東西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有一位在基層多年的老教師訴苦道:“俺就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崗位,評上了10年都沒有聘上,反而人家後面有很多見風使舵的人都各自找到其他有崗學校聘上,這是一般的老師有的資源嗎?我能知道哪個學校有高階職稱空崗嗎?”

    還有一位老師說道:“我們這評上的大多喜歡鑽營愛佔便宜分毫不讓的人,真的講大局幹活的基本沒有”

    從這些訴苦的話中,我們不能說是在發牢騷,而是講的實情。因為正高階職稱成了稀缺資源,再加上各種複雜的因素,倒是讓那些每天勤勤懇懇工作在基層的教師吃了虧。他們沒有精力,也沒有掌握走關係的技巧去打通評選高階職稱的關卡。

    不可否認,確實有很相當一部分教師不具備評選正高階職稱的能力。同理,拿到正高階職稱的人中也有能力不高的。

    職稱評選在設計時,採用的是金字塔原理,越往上比例越小。其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讓能力突出者優先,如果你是一個能理性看待能力的老師,遠且不說,僅環顧你的周圍,你就能看到有很多能力平平的人竟然拿到了高階職稱,同時也有很多能力確實不濟的人根本就不具備評選正高職稱的能力。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是能力平平,有的人就透過各種操作拿到了高階職稱,而有的人拿不到,你說這不能引起矛盾與紛爭嗎?我們都知道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凡涉及到個人利益時,在競爭中必然會使出渾身解數,這才使有些人靠的不是學術能力,不是專業能力,而是社交能力。而這已經遠遠背離了高階職稱評選的設計初衷了。

    結束語:不管怎麼說,學術和專業能力還應放在老師關注職稱評選的首位,誠實本份做人其次,如果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你靠這些還走不通這條路,恐怕你就得認真做一下總結了,想出淤泥而不染,最終受損失的可能就是你。都是辛苦奮鬥多年,你的學會靈活一些,至少不能只低頭拉犁,而不抬頭看天啊。

  • 8 # 手機使用者70234401972

    為什麼叫高階教師,就是教師中的皎皎者,當然名額有限,大家都是高階教師,那高階教師職稱就失去了意義。有的教師拿自已的長處與他人的短比,所以心理失去平衡,天天抱怨,怨天怨地怨人,一個好的校長肯定會選拔更優秀的教師成為高階教師或學校領導,除非這個腦子進水了,或就要退了不想把學校弄好,所以教師職稱主流是對的,行行評職稱,就教師話多,好好反省,你是不是一個合格教師,經常抱怨的教師肯定不是好教師,你認為教師不好,你就轉行吧。

  • 9 # 山村老師看教育

    “職稱虐我千萬遍,我待職稱如初戀”,職稱是教師們心中的一大痛點。職稱的晉升關係著教師們的工資待遇提升,所以就算一次又一次的申請失敗,也阻擋不了教師們對職稱晉升的狂熱追求(心灰意冷的教師除外)。

    大多評不上高階職稱的老師,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還是因為指標限制?

    我認為以下這些因素都是評不上的原因所在!

    一、自身能力不足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才有機會成功。教學能力是晉升高階職稱的基本,每個地區晉升高階職稱所需要的條件可能或多或少的有所差異,但作為硬核的教學能力確是不會改變的。教學能力的體現說白了就是學生的成績和所獲得的獎狀。當符合晉升高階職稱條件時,卻沒有過硬的教學能力也往往是通過不了稽核的!

    我所在學校有一老師,四十多歲已經工作了近二十年,可一直還是初級職稱,每年晉升中級職稱的名額都有,但是由於自身教學能力問題,一直沒有獲得晉升中級職稱所需的評先推優。

    二、指標名額的限制

    無論你多麼優秀,擁有多少證書,如果沒有指標名額,沒有透過學校的參評資格,一切都是浮雲。高階職稱和中級職稱晉升的指標是有限制的,每年教體局會根據學校的情況來分配晉升名額。有的學校晉升老師多但名額少,競爭非常激烈,狼多肉少是常態現象。

    三、有一種晉升叫“關係戶”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講人情拉關係的社會里,再強的能力也敵不過“關係戶”。教師的職稱晉升也不是純粹的看誰的教學能力強,誰的證書多。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考核方案,想晉升高階職稱就必須過五關斬六將先把晉級指標拿下!

    在同等條件下,只要達到了晉升的指標,都有資格申請晉升評審,名額就那麼幾個,需求的卻那麼多,為了能夠獲得學校的推薦考核,老師們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關係的老師能夠透過,沒關係的老師只能被刷下。這就是當前職稱晉升的現狀。

    結語:評不上職稱的因素有很多,但大多數都評不上那還是多從自身去找原因吧!只有自身優秀了,當繼續來臨時才能有更大的機會成功,關係戶有,但不是主流!

  • 10 # 知音難覓曲高和寡

    本人魯北某縣一中。

    1-各科業務精的尖子沒有耽誤晉級的。

    2-個別人因論文多但成績一般有一定爭議。

    3-沒有業務很差而職稱佔便宜的。

  • 11 # 數學李老師

    我是數學李老師,來說說我的看法。

    大多評不上高階的老師是能力問題還是指標限制?

    自身能力不足

    教師的自身能力是其評職稱的先決條件之一。評職稱並不是說提交材料就可以直接認定,需要的是材料的提交和現場答辯等環節。

    提交的材料中,就包括了這個老師近年來的榮譽與成果。包括論文,課,課題研究,指導等方面。這些都是教師的平時積累。如果平時沒有去努力提升和積累,這一點就會直接影響評職稱。

    同樣,現場的答辯也同樣重要。而答辯則更多的考察的是一位老師的真功夫,在更短的時間內去根據問題回答更具專業性的問題,闡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這絕不是一件易事。

    指標的限制也確實存在

    對於一些學校,也確實存在指標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幾位老師競爭一個指標,或是某和職稱已經滿額而不能再評新的老師。

    這些也都是存在的。

    但我想,指標的限制是一方面,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指標而自己能力不足才是最可惜的。所以才要不斷的提升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這樣在有指標時才能抓住它。

    教師職稱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有部分人一直覺得教師評職稱是一場鬧劇,沒有意義。我不這麼看。

    教師評職稱的意義就在於督促教師不斷的提升自身,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即便有些人會認為這當中有許多貓膩,但對於一個真正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師而言,它就是教研自己的一個方式!

  • 12 # 芳草品質

    那時,名額有限,要求全面,你得有硬體論文,還得有人緣,領導緣,方方面面都得有人。不看能力,不看技術。所以,如我這樣的甭想不進就不進吧,不就工資少嗎。沒事,我現在過的仍然很好嘛!不在乎啦

  • 13 # 右拾遺

    因為我在民辦學校工作,像題主反映的高階職稱難評問題不存在,都是晉升高階職稱條件夠就能申報了,申報的過關率很高基本90%以上。學校還會積極創造機會讓教師準備晉升高階職稱的條件,比如優秀班主任、論文發表、市縣優質課等。

    高階職稱評定看來主要是公辦學校老師遇到的問題,恰巧昨天晚上打球時,遇到公辦學校一位小學老師,詢問他關於職稱的一些事情。他說:

    1.申評高階職稱比中級職稱容易,評下之後,工資立即兌現,比中級職稱高出接近千元。

    縣晉升中級職稱難度大,我的確深有體會。因為中級職稱每明申報的人都很多,競爭激烈,這裡面的確有名額指標問題,因此中級職稱相對較為困難。

    但是高階職稱申評則簡單了許多,近幾天又是職稱申報日期,我詢問了我們學校負責職稱申報的領導,今年縣裡下達的高階職稱指標是126人,但是對照條件真正夠的也只有不到80個人,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名額沒有補齊,有的甚至被調劑到別的縣裡去了。

    2.在我們這裡,高階職稱申評更多的是能力問題,態度問題和意識問題。

    高階職稱名額用不完,並非今年一年,我當年申評高階職稱時全縣也只有56位老師申報,名額只用了將近一半,那年我校20多個老師只刷下來一個,還是因為她的論文弄虛作假,發在非正式刊物上才導致被刷下來的。

    申評高階職稱的程式也比中級職稱簡單多了。中級職稱申評需要加考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技能,其中我有一位同事考了3次才透過,後來參評高階職稱一次就過了。

    3.現在公辦學校是如何解決職稱評定“粥少僧多”的問題的。

    高階職稱名額富足,中級職稱名額不足。面對中級職稱評定人員的確定,現在公辦學校是怎麼做的?那位小學教師說,採取的措施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因為評職稱是教育行業裡熱點,所以每個領導都不敢瞎弄,因此他們學校也採取的是積分制。

    積分制幾乎是公辦學校考評教師基本手段,也比較科學合理。學年初,由校長及群眾選拔出來的老師代表制定考評細則,然後指定專人負責落實,評出分數,根據分數高低,從高到低,如果學校給1個名額就是第一名的,給5個名額那就是前5名的。高階職級申報如果面臨粥少僧多情況也是採取這種方法的。

    從公辦學校這個做法來看,如果一位教師一直沒評上職稱,那隻能說明自己不努力,真的怨不得別人。

  • 14 # 凡眼看紅樓

    大多數老師評不上高階職稱,主要是因為指標限制,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老師們都呼籲取消職稱評定的原因。

    高階職稱的名額是有限的,好學校老師的比例分配,所以一年每個學校就分了幾個,也就是僧多肉少,大家都爭來搶去,每個學校年年因為會職稱評聘問題出現各種各樣的爭吵,嚴重影響老師之間的團結。

    就拿我們小學來說,一個學校二三百人,而每一年高階職稱也就4到5個,競爭不可能不激烈。

    有的老師雖然證件也不少,能力也足夠強,但是強中更有強手,學校是人才輩出的地方,高階職稱簡直就是難於上青天啊!

    也許有人會說,職稱評聘是很公平的,只要有證件就可以了,但是證件也不是容易獲得的,你必須參加各種競賽,才有可能拿到證書,而每一年舉行競賽的次數也是固定的,參賽人員也是很少的,除非你特別特別厲害,才有可能獲獎!

    而且就算你去參賽了,既然比賽就有競爭,雖然你能力也不錯,也不見得獲獎,畢竟獎項的獲得有很多人為因素在裡面。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老師來說在30多年的教齡生涯中,能夠獲得大量的證書去評聘高階職稱,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所以還是把職稱評聘取消了吧!

  • 15 # 許多分教育課堂

    高階職稱評定需要很多硬性條件,三年前全國職稱評定進行了一項大改革,原先達到條件可以報送省評定組評選,如今卻由市裡組織評選,而且先由學校推送,評選條件各個省又有了很多不同的條件增選。總的來說高階職稱評不上,有兩大因素:

    一、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在這裡指的是高階評選的條件比較苛刻,硬性條件達不到是不能送選的。那麼有哪些硬性條件成為老師評定職稱的絆腳石呢?

    班主任年限不夠。這個條件不是很難達到,只要跟學校申請做幾年班主任就可以滿足條件。沒有撰寫過優質學術論文。論文這一塊是體現個人學術能力的,必須要有論文被核心期刊或知名的期刊發表,同時多次參加當地的論文評比並獲得比較好的獎項或名次。沒有主持或參與過相關的課題研究。這個條件比較苛刻,因為很多鄉鎮學校是沒有辦法獨立研究課題的,畢竟研究課題需要技術支援,時間支援和財力支援,鄉鎮學校的辦學條件很難辦到。這裡提醒一下大家,研究課題並不是說你有參與就行,課題結題後會有一張證書,那張證書上一般只能寫幾個核心成員的名字,你如果沒有名字在上面,是無法證明你參與了課題研究的。繼續教育學分沒有達到要求。繼續教育學分有硬性要求。每個省市具體要求不一樣,但是繼續教育的學分一般都是評職稱的硬性指標之一,因此學分沒修夠的老師沒有辦法參與高階職稱評選。

    二、主觀因素

    主觀因素就包含了很多人為因素和個人因素,個人因素就是自身能力問題了,要評高階職稱,沒有一點教學成績那肯定說不過去,因此奉勸要想評職稱的老師們,趁年輕多研究教學,多上公開課和參加各種比賽,獲了獎都可以做為一種資歷,在職稱評定中可以成為一個有力條件。

    而人為因素就是指學校的名額限制問題了,每個學校能分到的高階名額確實有限,是按照在編教師的比例來計算的。那麼問題來了,當一個學校有很多硬體條件符合的老師要等著評高階職稱,而學校的名額有限,這些老師之間就存在一個競爭關係,因此需要學校來推薦某些老師來參評,當權利下放到學校,就有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現象。

    學校領導會制定一些條款來層層篩選,比如符合某些條件款項的加分,不符合的扣分,最後按總分高低排出名次,分高者就拿到了學校的推薦名額去參加市裡的高階職稱評選。這裡看似很公平,實則不然,加扣分細則的制定就有可能存在不公。比如某個教師和領導關係比較好,或者私下有做一些活動,那麼領導會在制定細則的時候向這個教師傾斜,那麼這個教師得分機會就大了很多。當然,也並不是所有學校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結束語:要評高階職稱的教師還是要把評審檔案研讀清楚,把需要的資料準備好,還沒有達到的硬體條件要積極努力達到。

  • 16 # 楊鍋來了

    這樣給你說吧,一個學校能夠滿足評高階教師所需的條件,應該能夠達到30%左右,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多學校不到10%的人員評高階職稱,這是什麼原因?肯定主要原因是名額限制,不是他們條件不夠、也不是不夠優秀。

    而這少量的名額要滿足各類城市人員的需求,特別是有些人員的優先,這個你懂得。

    我曾經聽一個同學講過他們單位上的事情。按道理他們那年也應該有很多老師能夠滿足評審高階教師的條件,但是那一年他們的領導層最終決定那一年的一個名額暫時不用。我同學可能和我一樣,在單位上很多事情想的比較簡單,不明白什麼原因,有名額為什麼不用呢?後來我問一下其他老師,他們告訴我,這個名額是有數量限制的,如果這一個名額用了,以後其他老師或者某個人要評高階教師的話,必須有高階教師調走或者有高階教師退休等等才會有新的名額,如果這個學校某一年放棄使用某一個名額,那說明他絕對是把這個名額留給某一個人的,只是目前那個人的條件可能不適合,正在準備當中………或者可以說這個名額實際上是被某人預定了。

    這裡面的東西太複雜,有些方面確實搞不懂,但是我的理解,職稱是什麼,職稱就是對老師的一種認可,如果老師符合當年所評選職稱所需要的資料條件都能滿足,為什麼不能評呢?即使全校都是高階教師,有何不可能呢?你覺得呢?

  • 17 # Lance課堂

    提到職稱,就是教師心頭的痛。有很多老師知道自己評不上高階職稱,所以對職稱也不抱希望,每天都是憑自己良心在教書,學校領導拿他們也沒辦法。那些評不上高階職稱的老師,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還是因為指標限制呢?

    我認為沒有評上高階職稱的老師,可能與以下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教育教學業績不理想。

    有的老師思想陳舊,教育教學觀念落後,知識結構單一,教育教學方法不當,導致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現在的職稱評定,教育教學業績所佔的分值比例很大,有的老師在教育教學業績上吃了大虧,而現在評高階職稱是根據近五年的年度考核業績來評比,如果其中一年的年度考核分較低,就會影響高階職稱的評定,更不要說教育教學業績平平的老師,要想評高階職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目前的一個現象是,老師對高階自身也感到失望,也沒有把心思放在評職稱上。

    二、沒有準備評職稱的相關材料。

    我瞭解到,有的老師根本沒有評高階職稱的想法,總認為自己沒有機會,於是也沒有去準備高階職稱所需要的評審材料。有的老師差的材料還較多,有些證明材料並不是等到名額下來後就能夠立即準備好的。比如課題研究、優秀證書、公開課獲獎情況、論文等。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就是有名額也只能放棄。我們學校,在有一年的高階職稱評定過程中,那年有五個名額,年度考核分排在第三的一位老師由於差課題研究證明,想臨時抱佛腳也是不可能的事,這位老師與高階職稱擦肩而過,非常遺憾的看著別人評職稱。正是印證了那句話,機遇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三、受指標限制也是一個因素。

    目前,學校高階職稱指標數是根據學校全體教師的總數的百分比進行確定。一般由市區人事局對教師職稱進行核編,原則上實行差額替補法。以初級中學為例,初級職稱佔28%,中級職稱佔50%,高階職稱佔20%,正高階職稱佔2%,從這個比例結構來看,高階職稱的指標可以稍微放大,同時減少中級或初級職稱的比例。也可以讓某些教師以特殊的方式評高階職稱,而不佔學校指標。中西部地區,有的鄉村教師在評高階職稱時,給予了政策上的傾斜,可以說是到年限就評,不受職稱指標和條件的限制。如寧夏教育廳針對農村學校評職稱的政策就是這樣的。

    結束語

    評高階職稱的目的是讓有能力的教師繼續發光發熱,起好模範帶頭作用,而不是評上高階職稱後就坐享其成、偷奸耍滑,而有的評上高階職稱的老師,就想離開教育教學崗位,去從事一些與教學無關的工作,這樣的高階職稱已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 18 # 三味聊教育

    “三味"於2017年首次申報高階教師職稱即獲成功,我的“獲獎感言"是:

    “不是我比別人更優秀,而是我比別人更幸運!”

    當年同我一起申報高階職稱的同校同事,有幾位被刷了下來!接著,2018年他們又繼續申報,還是被刷下了。這個炎熱的暑假,2019年職稱評審工作頭熱進行中,申報職稱的老師數量史無前例地猛增。可是,我意外地發現,我當年的那幾位同伴中的一位,今年卻放棄了申報……

    我問她原因,她說:也許實力真的不夠吧。

    說實話,她教學能力不差,算得上學校一名骨幹和優秀老師。我曾看過她的申報材料,教學成績獎很多,但唯一不足是缺乏省市級獎項。“三味"分管過10多年的學校教務工作,深知:

    在我們鄉村學校,要獲取一個省市級榮譽真的很難!其難,不是因為老師能力不夠,而是因為爭取一個獲取省市獎項的機會太難!

    比如:每年省市級組織各類教學活動比賽的次數本來就很少,分給各縣的參賽名額就少之又少(通常全縣才1、2個),到我們鄉村學校,基本上連通知都見不到了。

    一年一度一次職稱評審機會,誰都想把握,想試試,想評上。從全縣範圍看,每年有人如願以嘗,也有人落個“石沉大海”。對這個評審結局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評上的是有能力者,沒評上是能力不足者。

    之前,在職稱評審上有個重大制約因素,即指標有限。近些年,不可否認,在指標上有所放寬。特別是對於我們鄉村教師而言,只要達到一定年限的鄉村教師教齡(如我們廣西,以前規定達20年,2019年已放寬到中級5年,高階10年),可不受崗位指標限制,可直接評聘。

    那麼,如此優待條件下,依然評不上職稱的鄉村教師,是否真的就是“能力不足"的原因呢?

    “三味”認為並不完全是“能力不足"的原因,“不受指標限制”,只要仍受“評審條件”限制,實質上與“受指標限制”沒多大區別。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申報及聘任不限指標,願申報的可自由申報,申報透過的,也可“即評即聘”,但如果你條件不夠不達標,即使申報了也不給予透過。

    這樣問題就來了:一個籠統含糊的“夠條件",究竟是什麼具體條件並不明確,真正不夠資格不夠業績條件的沒評上,還想得通;可有些條件不錯甚至很好的老師,也沒評上(如上文所提到的那位女老師),這與限制指標沒本質區別。

    比如:2018年某校近幾位以鄉村教師名義申報高階職稱的老師,無一人獲透過,這與以前限制指稱的情況,又有何區別呢?

    “三味”意見:

    對鄉村教師職稱評聘來說,若要真正體現“不受崗位指標限制”這項優待,就必須對“評審條件"有一個更具體更透明的規定。老師在工作上更有奮鬥的目標性,即使評不上也毫無怨言,自認自己能力確實不夠。

    網友們認為如何?

  • 19 # 思並快樂著

    僅以高校而言,老師之所以評不上高階職稱,大致是幾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一方面:指標限制。比如僅以我們學校而言,副高以上職稱名額每年學院名額僅有2名。對於一些部屬院校,現在副高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學校,這使得副高名額的限制有所放鬆,一些高等院校,只要夠了副高評聘條件,就可以上職稱。正高名額則不然,要有平衡取捨。職稱名額除了要受到校指標限制,還要受學科實力限制。比如小學院和大學院,重點學科和非重點學科之間也有指標分配差額。

    第二方面:自身能力問題。評副高以上職稱,學校都會規定評聘門檻,從論文,到專案,再到教學等,都有條件門檻,滿足不了這些基本條件,職稱的門檻是邁不過去的。依我的觀察,僅以高校為例,絕大部分高校在基本條件門檻上,其實規定的並不高。因此,絕大多數老師都能滿足基本條件,這就導致評職稱的時候,滿足基本條件遠遠不夠,還要橫向比較,要比其他高聘申請者“硬核”很多才能順利晉升。如果跟其他申請者實力旗鼓相當,那人際關係社會資源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就會凸現出來,這即所謂的“灰色地帶”。

    第三方面:職稱評審的灰色地帶現在多不多?我個人的觀點是:僅以高校為例,灰色地帶有一些,但不是主導。現在很多學校職稱聘評都得公示,連帶公示所有的評聘材料,這意味著,職稱晉升結果必須要足夠經得起檢驗。另外,在高校,職稱評聘的灰色地帶遠不是給評審老師送錢送物這麼簡單,而更多是其他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年齡因素(打苦情牌,年齡大了一直評不上),排隊現象(評聘多次,先報的人比後報的人有優勢),學科地位等。

    因此,在高校,評聘職稱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往往並非一種因素主導。

    以上,供參考。

  • 20 # 佩玉的爸爸

    職稱問題老師非常關注,如果說進不上職稱的人,是因為能力有問題,我想全中國人民肯定會舉手反對。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在我們這邊一個鄉鎮,每年都有幾個人被舉報,然後因為資格不符合,最終浪費了一個高階職稱名額,不過不必擔心的是這些人第2年仍然會報上去,最終結果如果不允許這些人晉升職稱的話,那麼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

    而這些每年都有資格或者每年都能夠上報的人,到底是些什麼人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界的肉食者。

    從這一點上你就可以看出來,高階職稱和教育教學有關係,但是沒有絕對的聯絡,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的就是晉升高階職稱的老師裡面肯定有一部分是真才實學的老師,但是不排除的是有一部分的確是級別不夠,資格不夠,甚至素質都不夠的老師順利的晉升了高階職稱。

    情況就是這樣,單純的把職稱與教育教學能力與師德作風相掛鉤的一種猜測,都是不可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司令在巴林被謀殺身亡,你認為幕後黑手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