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界線349

    已看,描述了親情也在其中穿插了“令人唏噓”的愛情,大多數人都像張璐一樣,做好了一個妻子、一個搭檔、一個媳婦的角色但是依舊不能夠滿足對方對自己的“控制”。以為理想的的物件和現實的物件永遠都有差距,就好比媽媽對兒子的管制,想要打造成一個母親心裡的形象,但我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夠輕易被打造,需要的是雙方的諒解和寬容的心態。

    笑點有、淚點也有,比起“囧媽”更像是“熱氣球奇遇”。一種是不需要二刷的好看,一種是值得二刷的好看,而“囧媽”就是第二種。

  • 2 # 愛影視看經典

    如何評價這部影片,關鍵看你把《囧媽》當作什麼樣的電影看了。

    它不像《港囧》那樣屬於特別鬧的喜劇,更多的是審視家庭成員關係的親情電影。喜劇只是影片的一層外殼,許多人想看一部爆笑喜劇,結果是一部特別溫馨的家庭親喜劇,導致豆瓣分數偏低。

    影片中母子、夫妻許多家庭問題在現實中也是普遍存在著。媽媽如何教育子女,子女如何和父母相處,夫妻之間如何溝通,這些社會家庭永恆的話題,都要我們去探討,更要我們去學習。

    明明相愛的戀人卻不能在一起,明明相愛的家人卻矛盾重重,經歷一些事情可能會緩解彼此的關係,可是之後呢,也許矛盾還會升級。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和朋友、家人如何有效的溝通,讓家庭、社會更加和諧、更加溫暖!

  • 3 # 雨的分享記錄

    正準備去看,現在這階段,病毒弄的讓人心慌,每天都會去關注各地的情況,患病人數是否又增加,有沒有治療好的訊息...我是不會去亂走動了,只能窩在家裡關注新聞,《囧媽》這個電影還沒看完,不作太多評價,但多少會分散一下大家不安的心情,不多說了,這就去看了。

  • 4 # 江楓孤客

    君子不說戲話,徐崢的商業頭腦很強,位元組跳動的營銷思路更強,雙方完美實現了共贏。但是,本人不得不承認,《囧媽》真的是一部爛片。徐崢做導演越做越水,做商人越做越成功。也許未來,徐崢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影投資人,但肯定不能成為一名好出色的導演。

  • 5 # 差不多有點差不多

    看了兩遍,第一遍是下午自己拿手機看過,第二遍是晚上投屏到電視上陪家裡人看的。電影時長較冗長,劇情還可以,雖有些誇大戲劇性,但作為賀歲片,陪家裡人笑笑,氣氛搞得還是比較好的。

  • 6 # 共享生活號

    文 | 不小可

    不見面時記掛,一見面就吵架。

    舉起電話想說啥,一開口卻是我挺好的先這樣吧。

    明明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一種關係,到頭來還是無法坦誠相對。

    這,大概就是很多人和自己親媽的關係。

    徐崢導演的囧系列,今年本來是想拍“俄囧”的,因為知道有一列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k3列車,要開6天6夜,途經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很適合拍公路片,適合囧系列。

    但是徐崢又很想拍和媽媽的故事,他曾經帶著媽媽全家去旅遊,本以為會“很舒服”,結果是“很艱苦”。於是一個魔性的設定來了——和誰呆在K3列車上共度6天6夜會最抓狂呢?

    大家的回答紛紛指向了同一個人物——親媽!

    於是,《俄囧》就變成了《囧媽》。

    說真心話,看《囧媽》之前我的預期並不高。

    看到“大年初一,看囧媽,抱媽媽”這樣的宣傳語,總覺得在等待我的是一出賀歲檔閤家歡電影,母子倆被困在一節火車車廂6天6夜,有過分歧有過爭執,然後速速互相諒解,擁抱母慈子孝的大團圓結局。所有的分歧和矛盾不過是欲揚先抑,最終呈現的還是一出童話式的家庭關係——童話裡對錯分明,錯得快,改正得更快。

    但是沒想到,這一次的徐崢很勇——這對母子的開撕,真是往撕心裂肺的方向撕呀,太敢了。有幾個瞬間我都已經忘了這是一部賀歲片,不應該如此相愛相殺。

    這倆人一開始還是小範圍的撕,撕扯的主題還是媽媽要不要停止餵食紅燒肉,該不該少管閒事;接著就越撕越猛,一直到把媽媽的陳年舊事都拿出來撕了個體無完膚。

    徐崢拒絕親媽不停投餵的時候我笑了,這不就是我媽?

    徐崢和親媽撕到氣急,深更半夜跳火車扒火車的時候我囧了,有一次我跟我媽吵到氣急也想扔了方向盤就跳車。

    親媽被徐崢氣到不行也跳火車了,還在深山老林裡遇到黑熊!這經歷我可不敢有,但我也完全理解魔幻背後的真實,畢竟我媽生我氣的時候也曾拍拍屁股就走三五天都不理我。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親媽。

    劇情過分真實,引起各種……你說舒適也行,說不適也行。

    這一次徐崢甚至沒有想要為觀眾奉獻一出母子相處的示範樣本,電影裡的各組家庭關係,從母子到夫妻,都可以說是反面教材,而且很有點無解:

    為兒子犧牲一輩子的母親,自然會對兒子有無限的控制慾望,視之為私人財產而不是自由個體。

    兒子繼承了母親的控制慾,在自己的婚姻裡,就很容易變成: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把這樣的兩代人放到一節車皮裡,呆上6天6夜就能冰釋前嫌?不存在的。徐崢沒有把《囧媽》拍得那麼幼稚。

    但是正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撕啊撕,撕到雙方都意識到哪裡不對,就有了反思的機會。

    積習雖然難改,但起碼在某一個剎那,媽媽意識到了孩子已經長大,不再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意識到媽媽已經變老,與其正面衝撞不如潛移默化,多陪伴多交流才是最好的“洗腦”。

    徐崢說:“其實我們這一輩人,大部分人的父母都是一種控制型的氛圍。”

    但他拒絕以“孝順”來化解矛盾:“中國有一個孝順的說法,它變成一種道德約束,或者是一種所謂的道德綁架,你說,孝順這麼起碼的禮儀,怎麼就變成是一種道德綁架呢?因為你要孝順父母,就變成是你不會去對你的家裡人說出你真正的心裡話,少了一種表達,就變成我只能去順從……一部分不和諧的東西永遠是被包裹起來了,沒有去面對,沒有真正去解決,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種很惡劣的關係。”

    到這裡,徐崢的“囧系列”完成了一次昇華——《泰囧》的目的是要做生意,《港囧》的目的是會一會老情人,兩部都是公路片,一路遭遇牛鬼蛇神阻礙,又一路披荊斬棘。《囧媽》仍然是公路片,但目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做生意、會情人,也不是表面上的送媽媽去莫斯科參加歌唱演出圓夢,而是開始探討一種關係的改善。

    囧系列,也不再是簡單的:到一個國家,走馬觀花一下,有一段冒險經歷,然後很囧。

    人在囧途,這個途,從現實之路,演化到了人際關係之路。

    還記得《港囧》的時候,很多人說徐崢只會拍中年危機。《囧媽》顯然要比流行歌曲堆砌起來的《港囧》好得多,因為這一次,徐崢跳脫出了中年男性導演的慣性思維,關注了更少見於銀幕的老年危機題材,把空巢老人直接搬到了觀眾面前。

    雖然是雙主演,徐崢的戲份不少,觀眾也很能代入徐崢的感受,但是《囧媽》的主視角終究還是落在媽媽黃梅瑩身上的——

    我們從電影裡看到這麼一位媽媽:她不算幸福的婚姻,也是從自由戀愛開始,她年輕時不曾實現的歌手夢想,到老來再去追逐一次登臺的機會。她的一生將盡,這一生其實談不上滿意,很多時候都只能自欺欺人求個心理安慰。

    照道理說,春節檔的電影最大的目的就是送觀眾一個“心理安慰”,但徐崢反其道了,這一次他拒絕了甜膩的假童話,給出了略帶苦澀的真現實。

    但看後仍然覺得舒適,因為這位媽媽讓你領悟到這樣一個事實:人生總有不如意,親子關係也總有不和諧,但是這也沒啥大不了的,生活並不是選拔賽,難免行差踏錯,錯了也沒法重來。好壞都是自己的選擇,是好是壞都要承擔。正是因為這樣,你才能說自己是真的活過一生。

    這鍋毒雞湯,我先乾為敬。

  • 7 # 小蝌蚪大鬧天庭

    很可惜,並不好看,如果上影院,未必賣得到10億。

    影片三條敘事都圍繞著徐伊萬:帶媽去莫斯科的“囧事”線,和老婆的情感線,和母親的情感線。三條線塞在兩個小時裡面,其實一條都沒有表現好。

    如果把它看做一個傳統“囧”系列的喜劇電影,是需要大量的事件造成的戲劇衝突來支撐的。意外一件件發生,人物們以各種荒誕的方式解決這些意外,從而形成喜劇效果。去看看《瘋狂的石頭》、《泰囧》或者《心花路放》,整部片子裡至少有20-30個事件,從而形成連續的劇情推進。

    而在《囧媽》的兩個小時裡,我能想起來的事件也就這麼幾個。

    徐伊萬和妻子的糾葛,決定去美國。

    徐伊萬因為誤會沒有去美國,和母親一起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

    徐伊萬指示鍋貼攪亂妻子的商業計劃並失敗。

    徐伊萬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發生了一些情感故事。

    徐伊萬因為誤會在被掛在火車外一晚上(一般人早死了)

    徐伊萬追下車的母親遇熊並解決。

    徐伊萬陪母親完成心願。

    在頭半個小時觀感其實還不錯,因為頭三個事件是連續的,人物的每一個行動找得到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往後的幾個事件卻越來越孤立,他們的並且都用了一種類似於“機械降神”的方法來讓事件戛然而止。

    和娜塔莎的關係逐漸升溫,結局竟然是她像個沒事兒人一樣說下車就下車了;和熊追逐了好幾分鐘,結局是突然被荒郊野嶺出現的獵人射倒;趕了半天火車母子聊了半天的天,趕不上了居然從天外飛來一個熱氣球……

    機械降神不是不能用,但囧媽裡的機械降神除了強行把劇情搬回正常軌道,基本上沒有起到什麼戲劇性的效果,只能讓觀眾感覺突兀,並且覺得前面所鋪陳的劇情都在浪費時間。

    影片中還有大量的小線索被浪費了:比如開始徐伊萬被拍在湯裡的手機,我本以為是很重要的線索,結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引入一個手機的植入廣告;比如出現了好幾次的蒙古夫婦,造成喜劇效果的衝突就是男人以為女人和徐伊萬有一腿,這麼低階的技法竟然還重複用了一次;比如那個貧嘴的中國列車員本來可以參與到不少事件當中,結果他的作用真的就是貧嘴。

    這些沒有起到事件作用的段落,也佔用了大量的影片時間,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事件少,節奏拖。當然,事件少的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把大量的筆墨都花在了與妻子和母親的交談之上。

    徐伊萬因為什麼而回頭上車?就因為兜裡的一把糖嗎?還是因為作為住豪宅的企業家,心疼媽付出去的兩萬塊錢?

    徐伊萬為什麼跟媽和解?是因為媽在冰天雪地裡跟他講往事?以前難道沒有講過嗎?

    徐伊萬為什麼突然跟老婆和好啊?之前都恨成那個樣子了。

    影片中的情感出現了太多這樣缺乏鋪墊的“突轉”,也有著太多為了“表達觀點”而進行的直接說教,這些都是難以打動人的。

    其實這樣的荒誕與溫情也並非不能相容,徐伊萬和母親如果能共同面對更多的意外事件,並且共同解決,讓母親真實地感受到兒子與自己的平等關係,對他的控制和枷鎖慢慢消融,最後同樣能夠達到想表達的情感線。

    這次的《囧媽》總的來說,什麼想要的問題就是,什麼都沒有做好。如果單獨拍一邊,徐崢並非沒有那個能力拍好他想表達的情感核心,但是套上商業的枷鎖之後,這次嘗試是失敗的。

    或許有朝一日徐崢可以真正沉下心來拍個他想表達的文藝片,我相信一定會好看。

  • 8 # 生活影視達人

    電影主要講述情感問題,男主角和她媽媽之間的親情,和男主角和老婆的愛情,從影片中可以得知男主角的絕大部分性格都是因為受她媽媽影響,用他們認為對的方法去愛他們愛的人,在電影的結尾男主角成功明白瞭如何去愛他的媽媽,也明白了自己深愛著自己的老婆,但是愛情缺回不去了,因為之前的失望積累讓他們的愛情不見了,但是男主角學會了正確的方式去愛別人,這是他的最好成長

  • 9 # 貓熊之眼

    首先,作為徐崢囧系列的電影,囧媽的主題可能會略有一些些沉重。

    其次,在一些情節設定上,有許多的不合理的地方,作為喜劇片,並沒有太搞笑,相反賈冰飾演的角色,光環甚至蓋住了主角。

    第三,節奏上,把握不是太好。

    總之而言,打7分的電影。

    遠遠不如《人在囧途》最早的兩部

  • 10 # 黎初霽

    徐崢的《囧媽》,講的主要是母子之間的關係。在一列去往莫斯科的的火車上,母子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捆綁在一起,不得不“一坐到底”。兩人從相互抱怨相互傷害,到相互理解,相互溫暖的過程。除此之外,同時伴隨著與遠在美國的前妻,從相怨相念到相容相敬的變化。

    在這部電影中,母子,夫妻間的關係,對立起來刀光劍影,理解起來相濡以沫,讓人最終笑中含淚,涕中有笑。

  • 11 # 香香的艾豆Er

    【囧媽】原定日期突然提前後續又一波免費上映的操作讓徐崢大賺的同時又受到網友的支援與喜歡,有人歡喜有人憂,有些人還是損失比較嚴重的...

    這部電影觀看結束後個人認為: 男主角的性格和做事風格都來自他媽媽的影響,最後和他老婆雖講和但感情不能再回到從前,一次身心的旅途讓男主角最後明白愛一個的方式一定要是互相舒服的狀態,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想法去做,這樣反而讓兩人越走越遠。

  • 12 # 嘴哥講電影

    我記得整個電影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個俄羅斯的姑娘,因為她的身材實在是太火辣了,她還教會了我一個詞語: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首俄羅斯的插曲,非常的好聽,聽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兒。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我帶來情緒上太大的波動!

    是這部電影垃圾嗎?倒也不至於。因為它還算是揭露了生活裡面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場景:伊萬被老婆綠了之後,伊萬又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兒,知道這個俄羅斯女孩兒是被男友劈腿後,兩人同病相憐,便聊得很投緣,一起吃飯、喝酒後,兩人來到火車尾“做一些瘋狂的事”:其實也就是扔結婚戒指。

    俄羅斯姑娘倒是毫不猶豫地扔了,但是伊萬試了好幾次還是扔不出去,因為他不想扔。

    這個揭露了一個事實:真正分手的時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堅決!

    不過這個場景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伊萬扔戒指的時候,配一些回憶妻子的畫面也好啊!這樣顯得比較連貫!不至於有種生硬感。因為伊萬本來演技就一般般,那個表情也沒覺得有多難受、多煽情。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發現,我不是你所想象出來的那個人嗎?”

    這句話,妻子對著伊萬說了一遍,然後伊萬又對著老母親說了一邊。

    這個揭露的現象就是: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總希望把親人變成自己設想中那個優秀的樣子,設想好他的思想、行動、言語,一旦現實中與設想中不符合,就給他“指正”,表面上是為了對方好,實際上只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心宜的樣子,順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所以,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甚至關係惡化。但這都是正常的,因為你的出發點就是自私的。一旦你開始學會不再自私、顧及對方的感受,關係才會慢慢變好。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溝通下去。

    最後給個評分吧:6分,剛剛好及格。它的定位應該是情感類電影。演員給我的感覺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感覺,劇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後面也就有點兒網友所說“強行煽情”的感覺。搞笑路線的話,也沒覺得多搞笑,反而覺得臺詞有點尬,因此我並不打算吹爆這部電影。

    但是就像上面說到的那些情節裡,還算是比較能引發深思的,所以我覺得這勉強還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電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剛剛好合格吧!

  • 13 # 騰空影劇

    風格上與徐崢系列電影保持一致,更是延續了囧系列的一概面貌

    徐崢扮演的角色表現出的性格、言語依舊是那個樣子,在電飯煲前崩潰地大嚎,把母親的小西紅柿偷出來一個個扔出窗外,一邊扔,一邊壞笑

    劇情上甚至跟泰囧很像,都是為了專利,都跑出了國外,都在旅途中得到救贖

    電影闡述的是中年人集體面對的問題,隔代人之間溝通難現象,孩子不懂母親,母親不懂孩子,這問題似乎在80,90後一代人中更為突出

    裡面有幾個橋段估計戳中了廣大觀眾的內心

    比如,決定留在K3綠皮車陪母親去俄羅斯的伊萬,打電話給鍋貼布置美國計劃,一邊發語音,一邊被母親往嘴裡塞吃的

    先是一個個小西紅柿,塞到後來說話都把西紅柿汁噴到手機上,母親給伊萬擦完嘴,又塞了一個雞蛋

    講真,這段把我笑噴了,因為這正是我跟我媽的日常,她從小就怕我營養不良,什麼玩意都往我嘴裡塞,拿我當冰箱,一塞就是幾十年,這兩天過年還在塞

    但你說這部電影好嗎?我覺得一小般,選題很好,但是表現上感覺少了一份力,一份把劇情推到高潮的力

    很多橋段都是蜻蜓點水,沒拍透

    比如,那個俄羅斯大妞,她到底是幹嘛的?兩個感情不順的人,在火車上偶遇,還很巧住在一個包間,總覺得要有點後續吧?結果人家是個硬塞進來的角色,正準備要發展點什麼的時候,大妞下車了,然後跟她口中的負心漢當街撒狗糧,完了

    再比如,逗逼的列車員,挺逗,感覺在劇情發展上會發揮點作用,結果啥作用沒有

    還比如,伊萬跟妻子的感情危機,看不出跟主線有什麼關係,電影叫《囧媽》,媽必然是主線,主角跟妻子的感情危機,唯一的作用就是講明白伊萬為什麼上了K3火車去了一直沒打算去的俄羅斯,而且,伊萬途中坦白,自己還愛她,不想放棄這段婚姻,作為一個觀眾,sorry,我是一點看不出來他的不捨,轉的太突然

    電影要傳達的核心觀點,愛不是控制,是理解和包容

    道理都懂,可理解包容是很難很難的事情,所以常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認知能力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怎麼理解?沒法理解,理解不了,你跟她講科學,她跟你聊哲學

    電影裡,伊萬幾次崩潰大喊,“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這句話背後體現的是個體需求被忽略的痛苦與無奈

    這是隔代人之間矛盾的根源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傳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作為孩子,我們不想理解上一代嗎?當然不是,百姓孝為先,家和萬事興,養育之恩誰都懂

    只是有時,難免力不從心,剛剛收拾好心情,做了反思和覆盤,決心不會有下次,結果一兩天之後,另一個問題上觀點不一致,又開始拌嘴

    驀然回首,突然發現,那些健碩的身材沒了,手上不知何時出現了老年斑,甚至爬個樓梯都要間歇性休息

    我們恨自己成長慢了,恨自己成熟晚了,恨自己沒能平衡好婆媳關係

    日子在一天天的爭吵、和好、再爭吵的迴圈中過去,沒有放慢一點腳步

    年輕一代,能做的,就是在明知無法完全互相理解和包容的情況下,儘可能去理解和包容吧,如果實在無法理解,最起碼也要避免衝突!

  • 14 # 喲yo555

    搞笑片段較少,充分的體現了很多現代母子之間的情感與電影一樣,父母不容易,確實應該多陪陪多關心自己的父母。影片很感人建議大家看看。

  • 15 # 神州大視野

    翻炒中年危機,販賣中年焦慮,

    江郎才盡的“囧”系列創作班子,

    讓男主延續前幾部囧片的人設,

    事業瓶頸、婚姻危機、代際隔閡。

    老把戲玩不出新花樣只有滿屏尷尬。

    主打情感親情,光線色調陰暗像鬼片。

    賣點異域風情,全程濾鏡特效沒實景。

    說是旅行大片,臥鋪車廂裡的情景劇。

    故事扯淡,邏輯混亂,劇情散亂,

    強行煽情,強行搞笑,強行閤家歡。

    觀眾不哭——怪觀眾不懂生活,

    觀眾不笑——怪觀眾不懂幽默,

    觀眾給差評——免費給你看了,你還這麼多事?!——僱傭水軍道德綁架你!!!

  • 16 # 大官人剪影

    剛看完,老實說豆瓣的分數跟我自己心裡的差不多,我自己給的分數是6.5分這片節奏其實沒什麼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邏輯太違和了,其實囧媽這片前面還行,如果一直保持著開始部分的劇情邏輯去拍的話,這片我還能給到7.5到8分,但從徐崢爬列車頂開始,整個劇情就開始崩了,雖說這型別喜劇不免有誇張情節,但爬車頂、被熊追、熱氣球這些已經脫離現實太遠了,這種誇張的動作劇情突然出現在公路片裡真的顯得十分違和和不搭,就像你在看一部寫實的電影時,看著看著畫風突然變成了《萬萬沒想到》,其實這些元素如果放在周星馳那類無厘頭式的喜劇裡我覺得沒什麼問題,但放在囧系列這類片就真的很違和。還有離婚這條支線在裡面真的很雞肋,其實就算把這條線完全刪除也不影響劇情,甚至觀感可能還更好,這條線就是強行給主角增加中年危機的,但問題是囧媽這片本身又不是講中年危機的,而且結尾安排還是離婚的設定也是迷,強行寫實?我看到有些人洗說這片文藝向?拜託,這片從開始宣傳就沒定位過文藝深度這些,包括預告都是往喜劇裡剪的,而且你見過哪套文藝片裡會有爬火車頂被熊追還坐熱氣球飛去莫斯科這樣扯談的劇情啊。以上這些都是導致囧媽觀感不好的地方,基本上從徐崢爬車頂開始,後面的劇情我都是快進著看,後面歌劇院的劇情雖然拍得挺好,但觀感已經被前面的劇情給破壞掉。總的來說,囧媽讓我觀感不好的原因,是因為他的風格太雜了,一會寫實,一會誇張,一會喜劇,一會悲劇,一會動作,一會又煽情,這些都沒有很好的糅合在一起,都是支離破碎的感覺,還不如一直沿用開始時的風格,誇張的動作劇情都去掉,然後火車沿途加插母子二人過往的回憶,突出兩人矛盾的由來,回憶中甚至可以包含夫妻過往劇情,這樣就可以讓夫妻線飽滿顯得不那麼雞肋,接著利用夫妻矛盾劇情觸發母子吵架劇情,之後高潮安排一個列車災難或是自然災害什麼的,母子在災害裡重歸於好,然後接主角淡然同意離婚,最後再接到莫斯科表演的劇情,雖然看著沒什麼新意,但起碼邏輯上沒現在那麼違和。

    總的來看這片子對愛情和母子親情的剖析都不夠到位,至於為什麼?或為了劇情鋪陳,或為了迎合大眾,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徐崢把愛情拍成故事,講來講去還是家長裡短那一套,雖然也不失娛樂性,卻少了很多回味在裡面。

  • 17 # 和而不同一一一

    很可惜,並不好看,如果上影院,未必賣得到10億。

    影片三條敘事都圍繞著徐伊萬:帶媽去莫斯科的“囧事”線,和老婆的情感線,和母親的情感線。三條線塞在兩個小時裡面,其實一條都沒有表現好。

    如果把它看做一個傳統“囧”系列的喜劇電影,是需要大量的事件造成的戲劇衝突來支撐的。意外一件件發生,人物們以各種荒誕的方式解決這些意外,從而形成喜劇效果。去看看《瘋狂的石頭》、《泰囧》或者《心花路放》,整部片子裡至少有20-30個事件,從而形成連續的劇情推進。

    而在《囧媽》的兩個小時裡,我能想起來的事件也就這麼幾個。

    徐伊萬和妻子的糾葛,決定去美國。

    徐伊萬因為誤會沒有去美國,和母親一起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

    徐伊萬指示鍋貼攪亂妻子的商業計劃並失敗。

    徐伊萬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發生了一些情感故事。

    徐伊萬因為誤會在被掛在火車外一晚上(一般人早死了)

    徐伊萬追下車的母親遇熊並解決。

    徐伊萬陪母親完成心願。

    在頭半個小時觀感其實還不錯,因為頭三個事件是連續的,人物的每一個行動找得到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往後的幾個事件卻越來越孤立,他們的並且都用了一種類似於“機械降神”的方法來讓事件戛然而止。

    和娜塔莎的關係逐漸升溫,結局竟然是她像個沒事兒人一樣說下車就下車了;和熊追逐了好幾分鐘,結局是突然被荒郊野嶺出現的獵人射倒;趕了半天火車母子聊了半天的天,趕不上了居然從天外飛來一個熱氣球……

    機械降神不是不能用,但囧媽裡的機械降神除了強行把劇情搬回正常軌道,基本上沒有起到什麼戲劇性的效果,只能讓觀眾感覺突兀,並且覺得前面所鋪陳的劇情都在浪費時間。

    影片中還有大量的小線索被浪費了:比如開始徐伊萬被拍在湯裡的手機,我本以為是很重要的線索,結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引入一個手機的植入廣告;比如出現了好幾次的蒙古夫婦,造成喜劇效果的衝突就是男人以為女人和徐伊萬有一腿,這麼低階的技法竟然還重複用了一次;比如那個貧嘴的中國列車員本來可以參與到不少事件當中,結果他的作用真的就是貧嘴。

    這些沒有起到事件作用的段落,也佔用了大量的影片時間,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事件少,節奏拖。當然,事件少的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把大量的筆墨都花在了與妻子和母親的交談之上。

    徐伊萬因為什麼而回頭上車?就因為兜裡的一把糖嗎?還是因為作為住豪宅的企業家,心疼媽付出去的兩萬塊錢?

    徐伊萬為什麼跟媽和解?是因為媽在冰天雪地裡跟他講往事?以前難道沒有講過嗎?

    徐伊萬為什麼突然跟老婆和好啊?之前都恨成那個樣子了。

    影片中的情感出現了太多這樣缺乏鋪墊的“突轉”,也有著太多為了“表達觀點”而進行的直接說教,這些都是難以打動人的。

    其實這樣的荒誕與溫情也並非不能相容,徐伊萬和母親如果能共同面對更多的意外事件,並且共同解決,讓母親真實地感受到兒子與自己的平等關係,對他的控制和枷鎖慢慢消融,最後同樣能夠達到想表達的情感線。

    這次的《囧媽》總的來說,什麼想要的問題就是,什麼都沒有做好。如果單獨拍一邊,徐崢並非沒有那個能力拍好他想表達的情感核心,但是套上商業的枷鎖之後,這次嘗試是失敗的。

    或許有朝一日徐崢可以真正沉下心來拍個他想表達的文藝片,我相信一定會好看。

  • 18 # 影視蒐羅匯

    前幾天我問我媽,你有沒有看那個電影《囧媽》?她說,聽這個名字就不想看。噢 ,好吧,這個名字不可否認是奇葩了一點兒,但是這個電影的劇情......不可否認,也是一般般的。

    我記得整個電影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個俄羅斯的姑娘,因為她的身材實在是太火辣了,她還教會了我一個詞語: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首俄羅斯的插曲,非常的好聽,聽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兒。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我帶來情緒上太大的波動!

    是這部電影垃圾嗎?倒也不至於。因為它還算是揭露了生活裡面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場景:伊萬被老婆綠了之後,伊萬又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兒,知道這個俄羅斯女孩兒是被男友劈腿後,兩人同病相憐,便聊得很投緣,一起吃飯、喝酒後,兩人來到火車尾“做一些瘋狂的事”:其實也就是扔結婚戒指。

    俄羅斯姑娘倒是毫不猶豫地扔了,但是伊萬試了好幾次還是扔不出去,因為他不想扔。

    這個揭露了一個事實:真正分手的時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堅決!

    不過這個場景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伊萬扔戒指的時候,配一些回憶妻子的畫面也好啊!這樣顯得比較連貫!不至於有種生硬感。因為伊萬本來演技就一般般,那個表情也沒覺得有多難受、多煽情。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發現,我不是你所想象出來的那個人嗎?”

    這句話,妻子對著伊萬說了一遍,然後伊萬又對著老母親說了一邊。

    這個揭露的現象就是: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總希望把親人變成自己設想中那個優秀的樣子,設想好他的思想、行動、言語,一旦現實中與設想中不符合,就給他“指正”,表面上是為了對方好,實際上只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心宜的樣子,順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所以,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甚至關係惡化。但這都是正常的,因為你的出發點就是自私的。一旦你開始學會不再自私、顧及對方的感受,關係才會慢慢變好。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溝通下去。

    最後給個評分吧:6分,剛剛好及格。它的定位應該是情感類電影。演員給我的感覺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感覺,劇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後面也就有點兒網友所說“強行煽情”的感覺。搞笑路線的話,也沒覺得多搞笑,反而覺得臺詞有點尬,因此我並不打算吹爆這部電影。

    但是就像上面說到的那些情節裡,還算是比較能引發深思的,所以我覺得這勉強還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電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剛剛好合格吧!

  • 19 # 蘑菇大迷糊

    今年初一不論你身在哪兒,相信都不會錯過囧媽,因為疫情,得知各大影院過年期間都不營業的時候,還覺得有點遺憾,好幾部電影都不能去看了,隨之又聽說囧媽全片在網上播放,真感覺徐崢也太討喜了吧,在這種國家災難面前可以做到這樣,反正當時就想著挺好的,估計等電影上映了很多人還會去還他電影票的。

    初一看了電影,跟宸小妞一起看的,反正在酒店也沒事兒唄,就拿著pad看。看完之後,說實話跟我的預期還是有差距的,除了感覺徐崢媽媽的控制慾似曾相識,熊出沒的那段把某宸嚇得要抱我外,別的情節沒有太深的印象,中間還一度覺得劇情有點斷裂。

    看完電影就在知乎裡面搜影評,卻意外看到了畢志飛的吐槽,才發現原來我想的太簡單了,又想到了貴圈真亂,感覺黑白是非都不簡單。孰是孰非只有內情人才能評判,我作為一個普通的關注,還是花點時間想想劇情吧。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對電影的容忍度很高,大多數我看過的電影都會被我評論為還不錯,好看的電影不用多說,不好看的電影咱也可以感受到人文關懷。這部囧媽我也只是想借機回顧一下我和媽媽的關係。我看很多人說自己的媽媽跟徐崢的媽媽很像,特別是小番茄那段,我的媽媽還沒到這種程度,不過從下到大也真的是事無鉅細。一直到現在,我在家時候的穿著還是要被從頭到腳地打量和評論好看不好看或者冷不冷。

    小時候媽媽在我眼裡是無所不能,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工作上面風生水起,似乎在她那裡沒有什麼難事兒,我一直覺得自己家境一般,但是卻從來沒覺得想要什麼買不成的,似乎媽媽總有辦法把我的想法都變成現實。但是我大了之後,到我工作之後,我才漸漸覺得我媽也有為難的時候,就囧媽裡面的媽媽一樣,也許她可以考慮長遠想替兒子什麼事都做決定,但她也需要兒子的陪伴,需要兒子看自己實現夢想,我想我媽的心態也是這樣,再獨立的個體,也需要關係的依賴,需要在關係中成長。

    電影裡列車員還挺出彩,絕對有點搞笑的驚豔,給電影加了分。還有沈騰那段,人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是扮女裝毫無違和感。再來說熊出沒那段,感覺有點脫離現實,雖然母愛在那種情況下都會挺身而出,但是在今天的社會,這樣的背景,似乎再來一段這樣戲劇化的劇情並不能給電影加分,也許導演想引出媽媽出走的為難,又想展現下媽媽的偉大,我覺得出走的媽媽很現實,就像我媽跟我一起出遊的時候,動不動就埋怨我讓她多走路了,所以我每次跟她出門都很緊張,害怕沒安排好,我也相信她一氣之下會一走了之,不過這種橋段僅限於國內,國外估計她搞不定。

    我還想說一說這次疫情,跟家人一起去深圳本打算遊玩,結果沒想到被困在了外面,但是就像朋友說的,在哪裡都好,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是開心的,雖然很擔心很擔心,可是每天就跟家人一起在酒店裡待著就覺得很滿足,這種狀態應該是這種特定環境下才能產生出來的親密感,就像03年的非典一樣,確實拉近了身邊的人的距離,有一種患難與共的感覺。真心希望祖國快快度過難關,也希望我們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思考有所進步,跟著我們的城市和國家一起成長~

  • 20 # 工一影視

    反正做為一個觀眾來說,這部劇裡面的該搞笑的有搞笑,該催情的部分讓人潸然淚下。

    電影很徐崢風格上與徐崢系列電影保持一致,更是延續了囧系列的一概面貌。

    徐崢扮演的角色表現出的性格、言語依舊是那個樣子,在電飯煲前崩潰地大嚎,把母親的小西紅柿偷出來一個個扔出窗外,一邊扔,一邊壞笑。

    劇情上甚至跟泰囧很像,都是為了專利,都跑出了國外,都在旅途中得到救贖

    電影闡述的是中年人集體面對的問題,隔代人之間溝通難現象,孩子不懂母親,母親不懂孩子,這問題似乎在80,90後一代人中更為突出。

    裡面有幾個橋段估計戳中了廣大觀眾的內心,比如,決定留在K3綠皮車陪母親去俄羅斯的伊萬,打電話給鍋貼布置美國計劃,一邊發語音,一邊被母親往嘴裡塞吃的。

    先是一個個小西紅柿,塞到後來說話都把西紅柿汁噴到手機上,母親給伊萬擦完嘴,又塞了一個雞蛋。

    講真,這段把我笑噴了,因為這正是我跟我媽的日常,她從小就怕我營養不良,什麼玩意都往我嘴裡塞,拿我當冰箱,一塞就是幾十年,這兩天過年還在塞。

    但你說這部電影好嗎?我覺得一小般,選題很好,但是表現上感覺少了一份力,一份把劇情推到高潮的力。

    再比如,逗逼的列車員,挺逗,感覺在劇情發展上會發揮點作用,結果啥作用沒有。

    還比如,伊萬跟妻子的感情危機,看不出跟主線有什麼關係,電影叫《囧媽》,媽必然是主線,主角跟妻子的感情危機,唯一的作用就是講明白伊萬為什麼上了K3火車去了一直沒打算去的俄羅斯,而且,伊萬途中坦白,自己還愛她,不想放棄這段婚姻,作為一個觀眾,sorry,我是一點看不出來他的不捨,轉的太突然。

    電影要傳達的核心觀點,愛不是控制,是理解和包容。

    道理都懂,可理解包容是很難很難的事情,所以常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認知能力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怎麼理解?沒法理解,理解不了,你跟她講科學,她跟你聊哲學。

    電影裡,伊萬幾次崩潰大喊,“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這句話背後體現的是個體需求被忽略的痛苦與無奈。

    這是隔代人之間矛盾的根源。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傳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作為孩子,我們不想理解上一代嗎?當然不是,百姓孝為先,家和萬事興,養育之恩誰都懂。

    只是有時,難免力不從心,剛剛收拾好心情,做了反思和覆盤,決心不會有下次,結果一兩天之後,另一個問題上觀點不一致,又開始拌嘴。

    驀然回首,突然發現,那些健碩的身材沒了,手上不知何時出現了老年斑,甚至爬個樓梯都要間歇性休息。

    我們恨自己成長慢了,恨自己成熟晚了,恨自己沒能平衡好婆媳關係。

    日子在一天天的爭吵、和好、再爭吵的迴圈中過去,沒有放慢一點腳步。

    年輕一代,能做的,就是在明知無法完全互相理解和包容的情況下,儘可能去理解和包容吧,如果實在無法理解,最起碼也要避免衝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一個月最低消費大概是多少?怎樣更為節省,有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