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曾曼蓉心理學講師

    1.父母自己經常感恩,而且不作的感恩。發自內心的自然由內而外的流露

    2.感恩之外,父母擁有比較好的應對現實生活的各項能力。因為,有些人一碰到難題就跑去“感恩、交託”,讓感恩變成一種策略,是對“感恩”的褻瀆。

    3.好奇的問問自己:為啥想讓孩子擁有一個感恩的心理狀態呢(感恩的套路或策略化)?不感恩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是“這一切應該我得的!你們應該為我做的!”……先覺察(搜尋)提問者背後的深層需要(或隱藏的目的),直奔目的進行探索試試?

  • 2 # 兩位媽媽

    感恩,是為了讓孩子們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的給予心存感激。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天生就有的,受後天影響的因素更大,而教育孩子感恩就從父母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圖片源於網路)

    如何培養孩子感恩之心?  第一步:養成感恩的習慣

    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裡,真心感受。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做好示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媽媽幫爸爸做事時,爸爸要大聲地對媽媽說“謝謝”;媽媽接受爸爸的幫助,也要說一聲:“謝謝”;爸爸送給孩子禮物時,要告訴他這件禮物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姐姐。在這種氛圍中,孩子耳濡目染,漸漸接受這種最基本的禮儀,也學會向父母道謝,將感恩內化於人格之中。

    (圖片源於網路)

      第二步:利用各種節日

    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感恩教育的載體。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裡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

    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圖片源於網路)

      第三步:讓孩子學會給予

    偶爾“示弱”,讓孩子為父母做些事。比如假裝拿不動衣服,讓孩子幫忙拿一兩件;假裝累了,請孩子倒杯水給爸媽喝……讓孩子學會給予,懂得父母和別人的給予與幫助是一種“恩惠”,而不是理所當然或者欠他的。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說:身教勝於言傳。

    如果想讓孩子有感恩之心,父母首先是有感恩之心的人。

    如果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怨恨別人、責怪社會不公,孩子怎麼可能學會感恩呢?

    所以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做感恩的榜樣。

    第一,從小事做起,身體力行培養感恩的意識。

    比如媽媽為全家人做了一桌飯,爸爸就要真誠地感謝媽媽的辛苦付出;爸爸為媽媽洗車、修車,媽媽也要真誠地感恩爸爸的貼心、溫曖。

    第二,避免一切理所當然,任何獲得都應該感恩。

    有很多人沒有感恩的意識,覺得一家人嘛,相互支援不也是應該的嘛?所以當家庭其他成員在為他做了什麼的時候,從來沒有感恩的表示,而是覺得對方的付出理所當然。這樣下去關係會越來越冷,最後還可能會失去關係。

    最好的維護關係的法寶就是感恩,而且感恩不只是口頭表達,而要以實際行動去感恩,比如媽媽為我們準備了早餐,我們感恩她,我們就要以洗碗、收拾屋子作為感恩的行動,來讓媽媽休息一下。

    這樣相互溫曖有愛的感恩行動才會讓家庭越來越溫曖,成員也越來越有責任心。身在其中的孩子怎麼能學習不到呢?

    生活在感恩之中,自然就能學會感恩!

  • 4 # 瀚思心理

    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要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需要的是父母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言傳身教。

    多說謝謝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很少說謝謝,尤其是對親密的人,媽媽幫我們拿了吃的,我們很少說謝謝;爸爸送了媽媽一件禮物,媽媽心裡很開心,但是也很少說謝謝···好像這兩個字在親密的人之間說來太見外了,但是長此以往,孩子們會認為,別人對他的幫助是理所應當的,更別說培養感恩之心了,所以在生活中,需要多說謝謝,爸爸幫了媽媽,媽媽要說謝謝,媽媽幫了爸爸也要說謝謝,這樣孩子就會知道,感謝別人是一種基本的禮儀,而感恩之心,正是在這點點滴滴中培養起來的。

    學會示弱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還小,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讓他做,總是擔心他做不好啊什麼的,都是父母、長輩代勞,其實在這個過程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他不做這些事情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稍微示弱,讓孩子去承擔一些他可以承擔的事情,比如說,你跟孩子說,寶寶,媽媽很累,能不能幫媽媽倒杯水,這個時候,不僅是培養感恩之心的好時間,更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好時機。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更是要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卻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這其實是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有時候,好像是我們家長在教孩子做什麼,怎麼做,但是相同的,孩子也在教我們家長該如何做。

    祝好~

    文:高晶

    主編:劉瀅

  • 5 # 西藥夕曜

    知恩圖報,讓孩子早接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中國曆來就很倡導知恩圖報,並且這也是大家公認的價值評判標準和行為準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恩圖報這一理念。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該告訴他們。從他們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養育他們。上學老師對他沒有教育之恩。等他們工作了,步入社會,受到社會的恩惠。

    要讓孩子知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還有很多人與我們相處。要用一顆包容的心來面對這個世界。

    家長應該給孩子做好榜樣,以身作則。把感恩貫徹到生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感恩。讓孩子時時刻刻都知道我們生活在感恩中。

    學會寬容,懂得接受,明白付出懂得回報。

  • 6 # `李會濤

    我作為一個父親,我覺得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是很重要的。感恩對孩子的未來極有助益,在感恩的心情中,讓孩子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有以下幾點大家可以參考:

    1.父母以身作則。我們首先要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好像中央電視臺的廣告,媽媽給母親洗腳,孩子看到就去給媽媽打洗腳水,所以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懂得感恩嗎?

    2.讓孩子從感謝父母開始。我們每個家長為孩子付出一切,要讓孩子知道,這不是應該的,父母愛你,關心你,呵護你,孩子你要明白父母的心。

    3.讓孩子體驗一下辛苦。我們通常說,在苦不能苦孩子,要給孩子最好的。這樣做最後,很多孩子沒有感恩心。我們平時可以讓孩子做做家務,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體驗一下父母的辛苦。

    4.感恩身邊的人做起。比如老師,餐廳的阿姨等等。沒有老師的辛勤付出,你就學不到知識,不要剩飯,因為這些飯菜是阿姨們用心做的,要珍惜,等等。

    總之,我們不但要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我們作為父母有沒有做到感恩?

  • 7 # 歐卓732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出生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所有的親人圍著,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只懂得收穫,當然這樣的孩子容易養成自私自利自我的性格,缺乏感恩的心,付出的心,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我個人以十歲媽媽的經驗和心得總結幾點。

    首先:第一,榜樣的力量,孩子年齡小,有時候你給他講不見得孩子能理解,父母以身作則,所謂“上行下效,身先士卒”,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道德教科書,家長如何對待別人,直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一顆善良,感恩的種子。

    第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透過語言和書籍的薰陶,經常給孩子講感恩的道理,對別人的幫助要牢記在心,要珍惜別人的勞動,要懂得知恩圖報等等。孩子學會了感激,體會到別人的不易,就容易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凡事為別人著想,慢慢就養成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最後,懂得感恩的人和常懷感恩心的人,容易收穫友情,親情,懂的感恩的人就像冬天溫暖的陽光時候溫暖著身邊的人。

  • 8 # 跨宇大咖

    已經回答過了,為什麼又問一回?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 9 # 自由的因子

    感恩是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予自己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認可,並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來自心靈,不假外求。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做人之本。

    感恩意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的意識最初是空白的,你教他畫什麼,他就在最初的頭腦里根植於什麼。

    古代文化中:“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望雲思親”、“上書救父”、“綵衣養親”、“鹿乳奉親”,它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淳樸民風,在家庭道德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百善孝為先”感恩意識的培養首倡感恩父母。

    培養感恩意識應注重知恩於心。感恩意識的培養需要從情感入手,讓孩子體會,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穀的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蓬勃的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就是一片荒原。“一個人活著不只是在為自己而活著,由於一些千絲萬縷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種程度上 樂意為別人活著”,這一意識的產生就是恩情,由於恩情的存在,人們不能只為自己考慮。

    感恩意識的培養是一種情感活動,應該全社會和家庭共同完成。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離家長最近,家長是什麼樣的行為素質和道德觀念,孩子就會學到什麼樣版本。有知恩圖報的家長絕不會教育出忘恩負義的孩子。

    教育者應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孩子的情操,讓孩子感到他人的的恩惠併產生欲求報恩的感念行為。培養感恩意識應關注感恩行動,重在實踐,比如孝敬爺爺奶奶,尊敬長輩,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為老師敬一杯茶,點滴小事,培育道德行為。

  • 10 # 春年一玄學心靈導師

    有個老師朋友,有一年就遇到了個難題,ta們學校有個班出了名的爛班,學生們打架鬥毆,還罵老師,已經沒有一個老師接這個班了,校長找到了ta,ta和ta的家人第一反應就是哪怕辭職,也絕不帶這個班,身邊的朋友也要ta和校長力爭不帶這個班,跟校長吵了一架後來找我了。

    我告訴ta,如果你選擇當老師的初衷是因為喜歡這個職業,喜歡這些孩子,你就應該接下這個班,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孩子們不像成年人,沒有定性,他們的天性不帶惡,他們是帶有善良和愛的。

    他們現在之所以變成這樣不可理喻,是因為他們在家裡缺少關注和愛,在學校同樣的缺少關愛,他們的調皮搗蛋,只不過是想引人注意,做為老師,你只要用心教他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教,保證你很輕鬆,保證他們懂感恩。

    兩年教下來,這位老師成了那個市有名的優秀教師,引起教育局的重視了,這個班的學生大部分考上重點高中,現在ta不是帶班了,而是帶老師,孩子們的感恩意識並不需要教,關鍵看你怎麼做,言傳不如身教。

  • 11 # 海涵看教育

    培養感恩之心,最基本的要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生活事物當中,有“感知”才會有“認知”。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才會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

  • 12 # 磊哥的生活

    家長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測試孩子最好的榜樣,正如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中,媽媽給奶奶洗腳,孩子給媽媽端洗腳水,那樣家長自己要經常對待上一代的人付出表達感恩的心。

  • 13 # 高校心理營養專家

    孩子感恩之心,用“培養”有刻意為之之嫌,“養成”應該更貼切。

    人生在世,需要感恩的因素很多:大自然給我們提供空氣陽光,農民給我們提供糧食蔬菜,軍隊警察給我們提供安全的環境,工人給我們提供日用品學習用品和住房………值得感恩的人隨處可見,如何懂得感恩,用何種方式感恩,與家庭的教養,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很大關係!父母言行舉止充滿正能量,滿懷對社會對他人的感恩之心,在為人處事中體現出來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心懷感激地尊重所有行業的每個人,在與孩子交流中事事處處都流露著溫暖和大愛,孩子感恩之心自然而然會形成。

    在家庭中,家長對長輩的辛勤養育心存感激,用孝敬回報,用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陪伴展現自己對老人的感恩;用誠摯的愛對孩子的理解、支援、付出表達感恩;對別人的幫助用尊重和信任、合理的回報表達感恩,孩子在這種氛圍中自然懂得珍惜生活,感恩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感恩自然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品質。

  • 14 # 馨媽愛寶貝

    有句話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問題。

    首先,父母不要溺愛孩子,慣子如殺子,不要一味的滿足孩子無休止的要求,孩子可以提要求,但是滿不滿足要求的決定權在父母,父母按實標情況可以滿足,也可以不滿足孩子的要求,人的慾望是無休止的,習慣了被溺愛的滿足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不能讓孩子的行為來控制父母的行為,滿足太多會慾壑難填。

    二,讓孩子學會適當地參與家庭裡的家務事洗碗掃地等,自己打掃整理個人內務,這樣學會做事有條理,會深入的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

    三,愛和被愛就是付出和索取的互換,一味的索取愛和要求卻不付出,會養成劣根性和理所當然,當家長給予愛時,我們也要要求孩子也愛愛我們,比如小時候父母總會親吻孩子,那父母反過來也要讓該子親吻父母,養成互相不吝惜愛的給予,當愛和被愛的行為平衡了,孩子學會對父母的付出時,就懂得了愛和感恩。

    四,千萬不能多給孩子零花錢,讓其合理利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多了就習以為常,不是自己辛苦掙來的錢不會心疼,只會養成大手大腳無節制的亂花錢,當父母某一天不能供給他錢時,他以習慣的養成了手心向上的向家長要錢,慾望得不到時會變本加厲的自私起來勃然大怒而不體諒父母。

    五,一個家庭裡一定要有好的家風家德,父母言傳身教,傳承好家風好家德,做人要有禮貌,尊老愛幼,父母德要配位,孩子耳濡目染,尊而仿之,孩子的家庭教養就會很好。

    六,在家庭中父母要營造閱讀的習慣,引導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書中藏智慧,讀的書多了,自然道理都會懂了,感恩之心藏於漸漸積累的閱歷中,大道藏於書本中。

    七,父母要行於孝,言於孝,言行一致,孝道傳承,和諧有愛的家庭孩子都很優秀。

    八,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強,父母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懂得包容和理解人。看到孩子有行為不正的要及時指正,可以犯錯,但不能縱容孩子犯錯。

    九,家規家風很重要,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可以指導孩子不觸犯。養成知法懂法不犯法的心理意思準備的雛形。根深於大腦和思想裡,這樣的孩子一定懂得感恩。

    十,夫妻恩愛和諧有愛,傳遞的一定是愛和感恩。這一點很重要。孩子很敏感,會敏銳的感覺到父母之間的親密度。爸爸愛媽媽,孩子一定會從中體會到愛和安全感。

    養育孩子不易,一個合格的父母,用心經營自己的家庭,和諧溫暖,孩子一定很優秀。

    交流話題:做父母的有時太愛孩子,忘了應該要有所保留,有節制的去愛孩子,當孩子養成了一味的索取而不懂得感恩時,父母才會後悔起早知今日,當初要懂得適當的分寸給予孩子愛多好。你們在育兒中有哪些問題讓你們頭疼的?

  • 15 # 一介書生945

    感恩,並不應該只是要懂得回報;感恩,應該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示範給孩子看

    當孩子比較小的時候,講感恩的道理,不如做事給孩子看。

    最簡單的,就是家長要孝順雙方的父母。

    而書生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要求孩子感恩。

    這個時候,重點是要求孩子如何做,講道理不一定聽得明白。

    孩子長大一點後,就要多講道理給孩子

    感恩,剛才書生說了,其實,就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

    所以,一定程度上,感恩,並不一定表現在某一具體的事情上,讓孩子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其實更加重要。

    因為,感恩,並不只是懂得回報、學會回報,也並不是孝順那麼簡單。

    比如,現在的很多學生,吃饅頭的時候,是不吃和籠屜布接觸的那塊的,會丟掉這一塊的。

    有人會說,我花錢買的,想吃就吃,想扔就扔,誰能管得著我?

    似乎,有些許道理吧!

    有的人會說,這是孩子不懂得節約,其實,這就是不懂得感恩!

    因為,感恩,就要感恩世間萬物;

    就算是天然植物,我們也應該感謝大自然,給了我們生存的食物;

    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不會以為錢是自己辛苦掙來的!

    而要感謝他人,給了自己一個掙錢的機會。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些真正有錢的人,那些世界首富們,會更加平易近人,會更願意捐錢捐物;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世人,就不會造就他們成為首富。

    所以,孩子懂事開始,就要多講做人的道理,讓孩子懂得感恩。

    希望對題主有所啟發和幫助。

  • 16 # 一小步周老師

    首先要捨得,先舍後得

    其次給出去,後迎進來

    還有先吃虧,後又得利

    最後先付出,後得回報

    一切皆有心聲、馨生、信生!

  • 17 # 海福學宮福道

    第一步、習勞知感恩。多動手做事的孩子會感恩,但是這是經驗型別的感恩,不長久,也不科學,是壓迫式的。不過前期可以這樣。

    第二步、理上知感恩。從道理上引導孩子,感恩是為自己好,不是為了別人。心存感恩溫暖自己,心存仇恨首先傷害自己。

    第四步、長時燻修,把感恩的心培養起來了。做感恩的事,它是相對的,是事項的,會有漏洞的。應該是做感恩的事,明感恩的理,養感恩的心。心有了,對什麼都會感恩的。

  • 18 # 順勢家庭教育

    1、鼓勵孩子參加家務勞動

    現在流行一個詞“巨嬰”,泛指那些已經是成年人,但是從心理和行為上還沒有長大的青年。他們怕吃苦,不願意工作,一直在家裡“啃老”,無視父母的付出。這些都是從小父母溺愛的結果,從小父母沒有讓他參加過家庭勞動,甚至還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家裡的一切有我們。

    父母應該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根據孩子的年齡,可以先從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媽媽要上班幫著拿包,媽媽下班到家幫著拿杯子。再大點,可以安排刷碗、掃地、抹桌子等,讓孩子體驗勞動的辛苦,慢慢地也能理解父母的不易。

    2、給孩子正確的情感教育

    利用週末和晚上的時間,多給孩子講故事。特別是講一些小動物和媽媽的故事。也可以同孩子做照顧小動物的遊戲,讓孩子當爸爸或媽媽,讓他們體驗當爸爸媽媽的不易和快樂!雖然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但是思維和想象力決不低於成年人,慢慢地他們會從遊戲中體悟到父母的不容易。

    3、多給孩子以情感陪伴

    雖然父母與孩子有著天然的親情關係,但是也需要後天的培養。父母需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要投入全身心地陪伴,投入情感陪伴,而不是單純地用時間來陪伴。和孩子在一起時不看手機不玩遊戲,全身心和孩子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父母的愛。

    用愛澆灌的小樹苗,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會用茂密的樹冠來為父母遮風擋雨,來感恩父母的愛。

  • 19 # 周遊一生數學教育教學

    培養孩子懂得感恩的關鍵在於大人的言傳身教,其中身教更為重要。身教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言傳只是引導。要想孩子懂得感恩,作為父母的首先就應對自己父母的感恩和孝道。如果讓孩子看到或聽到父母對爺爺奶奶的不孝,想去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你即使磨破嘴皮也是無濟於事。

    感恩不是知識的背誦和死記硬背,感恩是一種行為,孩子是否懂得感恩在於他的耳濡目染,對身邊感恩事件的感受和認知,再透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與感染,最終形成一種發自內心,付諸行動的美好行為。

  • 20 # 小菲老師說育兒

    如何培養感恩的品德,相信提這個問題的父母一定是因為看到孩子身上的一些行為或者言行讓你覺得不舒服或者不被尊重和理解,所以才有了這個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感恩,怎麼知道孩子是不是擁有感恩的品德,記得前段時間湖南衛視“中國少年說”裡面那個男生嗎,他知道媽媽的職業是送快遞,他沒有因為這份職業經常受人冷嘲熱諷而覺得不好,他說任何職業都值得被尊重,即使媽媽送快遞他也是爸爸心中的公主。在他說要這段話後,媽媽告訴他不是所有人都會冷嘲熱諷,大多數人都很好,都能理解她們……

    說到這裡小菲想表達的是1.感恩的品德是給予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在孩子還沒有正缺的認知和判斷的時候,需要父母給予引導和指引,這是所有品德的根本。

    2.身教勝於言傳,古人常說,你怎麼對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就怎麼對你,不要覺得他們不懂,即使他們跟小,他們也會覺察和觀察一切,然後模仿,例如說話的態度,溝通的方式,互動的模式等等。

    3.學習榜樣的作用也會有效果,但是比起前面兩點作用幾乎微乎其微,所以作為父母還是要先做好自己,有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自己懂得感恩,有感恩意識和行為,孩子慢慢也就有了感恩的品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梅子雞之味》講述了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