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孩子成長的日子
-
2 # 所以然者
打跑了,但是沒跑太遠。一個超級大國針對另一個超級大國,不可能一戰而滅國。這場戰爭,我們打了200年,才把匈奴趕到了歐洲。不過這些殘兵敗將到歐洲之後,把羅馬帝國的天都掀翻了!
史稱“漠南無王庭”,指的是把匈奴從今天山西、陝西、河北北部,趕到了漠北,但他們還在蒙古高原上存在。“大漠”指的是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等三個省份,這一帶是沙漠戈壁,漠南指的是如今的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北部一帶,趕走匈奴後,漢朝控制了這些地方。同時斬斷了匈奴對西域的控制,包括今天甘肅西部、新疆,以及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亞塞拜然等國。匈奴從一個世界級的超級大國,淪落為二流國家,對漢朝再沒有了致命的威脅,但小規模的騷擾時有不斷。
到東漢時期匈奴分裂,分為漠北匈奴和漠南匈奴,漠南匈奴是漢朝的附庸國。大將軍竇憲趁匈奴天災,再次大規模遠征匈奴。聯絡烏孫、丁零、東胡等少數民族四面合圍,取得重大勝利,史稱“燕然勒石”。此後匈奴人才完全從蒙古高原消失,100年後出現在歐洲平原上,並對整個歐洲產生了致命影響,史稱第一次“上帝之鞭”。
-
3 # 書房閒話
打跑了不能保證他們不回來啊,和親是很有遠見的,其實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只是需要這麼一個契機一個理由。一旦和親成功,匈奴的好戰分子也就沒有理由發起戰爭了,所以漢武帝此舉是為以後的和平穩定做出的明智之舉。
-
4 # 腦洞大開的歷史
也許,您瞭解的漢匈大戰到“漠北決戰”就終場結束了,其實這只是漢匈大戰的“上半場”。這裡,我說說中場休息和下半場,很多人不知道還喜歡噴,有必要好好說一說。
上半場打了16年主要7次大戰,漢軍佔上風,但漠北決戰後雙方20年間沒有打仗。為什麼?一方面,匈奴元氣大傷,遠遁沙漠,漢軍想打卻打不著;另一方面,對匈奴作戰只有巨大投入卻幾乎沒有產出,十幾年下來,西漢也耗得差不多了,比如漠北大戰就損失馬匹十餘萬。
中場休息的20年裡,匈奴屢次派人要求和親,都被拒絕。漢武要的不是打敗對方,而是予以徹底消滅,曾於公元前110年親率18萬大軍向匈奴示威,還派使臣侮辱新的匈奴單于,算是對當年匈奴對呂后侮辱的報復。對方忍氣吞聲,且鞮(音同“低”,dī)侯單于表示:“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當然,這只是暫時的妥協於和平。
20年後,漢匈大戰下半場開始。由於霍去病和衛青先後過世,漢軍統帥換成了李廣利。主要有三場大戰:
1.天山—浚稽山之戰(河西方向,公元前99年)。當年,霍去病在此被匈奴截擊卻大敗匈奴,漢武帝想複製當年的輝煌,於是派5萬漢軍兵分3路主動發起遠端奔襲。歷史驚人的相似,漢軍在初期作戰中取得成功,班師途中也遭到截殺;歷史也驚人的不同,李廣利險些突圍不出,損兵大半。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李陵事件”就發生在這次大戰中。李陵之所以被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所率領全是步兵沒有騎兵,雖然特別能打,殺敵1萬,但機動性太差,被圍後難以脫身。
2.餘吾水之戰(今蒙古土拉河,公元前97年)。漢武帝總結教訓,認為上一次是由於兵力不足(只有5萬),所以派出21萬大軍。這一次沒有劃定作戰地域,因為漢武帝的目標不是爭池奪城,而是消滅匈奴,對方在哪兒就在哪兒打。不過,21軍漢軍中只有7萬騎兵,已大不如前(漠北大戰)。李廣利率領的主力13萬人與匈奴10萬人在餘吾水發生遭遇戰,不分勝負。李廣利擔心匈奴增援趕到,主動撤出。估計上次天山之戰失敗,心理陰影面積比較大。
3.燕然山之戰(今蒙古杭愛山,公元前90年)。這一次離上一次已經7年,這7中匈奴已恢復元氣,多次侵犯漢境。漢武帝這次出兵有反擊性質,兵力14萬,已不如上次,目的也不再是殲滅匈奴,而是搗毀其後方後勤基地。燕然山之戰,李廣利率領的主力有7萬,對方5萬,結果卻被人家殲滅,統帥李廣利投降(後被殺)。
燕然山之戰(而非漠北大戰)才是漢武帝時期漢匈最後一次大戰,以慘敗告終。此時,不僅對外作戰失敗,內部也出現不穩。沒辦法,漢武帝只好收手,下罪己詔,終止了漢匈大戰。
-
5 # 歷史哨聲
所謂的打跑,不過是把秦朝時蒙恬擊敗匈奴所佔領的河南地,重新佔領。其餘的地方,依然是匈奴的地方,衛青和霍去病的戰功,只是擊敗匈奴,但談不上重創匈奴。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跑就是他們的天性和生活方式。而漢朝是農業定居,茫茫草原上無法佔據的。
在本人的文章《漢武帝大敗匈奴?還是資料說話吧!》中以《資治通鑑》、《漢書》、《史記》中漢武帝時期漢朝和匈奴雙方之間的殺敵、俘虜人數做了一個統計,結果很出人意外。具體見下表:
從上表的統計就可以看出,從漢武帝即位到最後的出擊匈奴,整個漢朝殺死、俘虜匈奴的人數只有19萬,但匈奴在白登包圍劉邦時就有30萬控弦之士,佔據漢初匈奴人口比例63%。
匈奴騎兵實力也不弱,和漢戰爭也俘虜、殺死漢軍13.5萬。雖然這個人數佔據漢朝的人口比例不高,但從殺敵人數統計上看,匈奴和漢朝時勢均力敵。
但從後續爆發力來說,漢朝在漢武帝后之後就沒有辦法發動對匈奴的遠征,匈奴依然可以年年打擊漢朝——因為掠奪是他們的天性和生活方式。
表面上看,漢武帝攻打匈奴漢朝取得重大勝利,但實際上,從整體雙方實力上來說,漢朝實力卻嚴重削弱。這就是為什麼漢武帝之後漢朝為什麼要和匈奴進行和親——因為沒有能力再次遠征匈奴,漢武帝已經揮霍了漢朝遠征匈奴的實力。
-
6 # 書生中泉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區分兩種不同的和親。
首先,漢武帝確實是把匈奴打跑了,史書稱“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匈奴益西北”,“左方兵直雲中”等,意思就是說,匈奴人主力跑到了相對漢帝國的首都長安而言苦寒偏遠的大西北,在天山南北紮根,最南邊的兵鋒也不過就是在雲中郡,大概就是今天內蒙古大青山南部、土默特旗以東、卓資縣以西的區域,這相對於漢文帝時鼎盛的匈奴疆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題主講漢武帝把匈奴打跑了,這是確實。
等武帝縱大軍擊敗匈奴主力之後,匈奴單于在趙信和衛律的輔佐下,幾次向武帝提出和親建議,實際上不是要恢復此前漢匈之間的不平等關係,而是想要結束敵對關係,透過通婚實現政治和解,但是究竟是要建立平等關係呢,還是要臣服於漢呢,這個恐怕南下定論。但是武帝並沒有允許匈奴的和親,因為眾大臣,當然很可能也包括武帝自己,覺得匈奴孱弱,可以“臣服”,即可以征服,完全不用再透過和親去建立兩國之間的關係,所以武帝保持了對匈奴的持續進攻。當然這個進攻,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都是失敗的遠征。與此同時呢,武帝還對匈奴西邊的一個潛在勁敵,即對匈奴極為不滿的烏孫國,進行了和親,派出了一個王室公主,與烏孫王子通婚,目的就是要修好跟烏孫的關係,在將來聯合起來進攻匈奴。所以,在武帝甚至在漢朝皇帝那裡,和親就是一種政治手段。不存在後來附加於其上的那種或貶或褒的意義。
武帝之後,昭帝時漢匈關係相對穩定,到宣帝時,漢出大軍十五萬,兵分六路,聯合西域諸國軍隊,在烏孫王的資助下,對遁逃天山南北的匈奴進行了超大規模的遠征,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並且徹底贏得了西域各國的歸附,漢帝國在西域建立起西域都護府,實際上就是一個有一定自治權力的軍事都督府。而匈奴在漢的接連打擊之下,內部睏乏,加上內部政治鬥爭不斷,天災頻仍,勢力不斷衰落。其中分裂出來的一支,呼韓邪單于在差一點統一匈奴之際,被郅支單于擊敗,走投無路,於是在大臣的建議下,向漢宣帝投降,率眾來歸,宣帝接受宰相蕭望之的意見,不視呼韓邪單于為降臣,而位高於諸侯王,並允許呼韓邪率眾在長城腳下繁衍生息,中國史書稱之為漢匈戰爭的結束。——當然,實際上這個時候歸附漢帝國的只是匈奴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很大一部分,依然在郅支單于的率領下,在天山南北日漸走向復興。擊敗郅支單于的這個匈奴勢力,要等到說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和甘延壽了。——到元帝時,呼韓邪單于的匈奴部族不斷恢復,勢力漸大,但是呼韓邪也大概明白,匈奴人再也不可能想他的父輩那樣大規模進犯漢帝國,於是上書,要求自己率眾為漢帝國保衛邊疆,還要求元帝能夠賜給自己一個公主,實現和親。元帝沒有答應前一個要求,但是派出了一個宮女,去做呼韓邪單于的閼氏,這就是王昭君。記住,這是一個宮女,與此前漢匈和親時候選公主相比,這個地位已經大大下降。而且,還要注意,這個和親,是呼韓邪主動提出來的,而呼韓邪之後的匈奴單于在西漢一朝有沒有繼續與漢的宮女和親,是沒有記錄的。很可能是沒有的。實際上,到公元8年,即王莽篡漢時,匈奴單于已經漢化非常嚴重了,他們起的名字裡都仿照當時漢帝國的體例,用一“孝”字,因為漢正是標榜的以孝治國。甚至當王莽要求單于改漢姓,改單名,並把單于地位降至與其他諸侯王同等地位時,單于也只是稍稍發發牢騷而已。可見,呼韓邪統帥的那些匈奴人,在他之後已經漢化非常嚴重了。而漢對匈奴的和親,以及由這種和親折射出來的漢文化對匈奴人的滲透、同化作用,應該說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的。到後來西晉時期,有一個劉淵建立的漢政權,宣稱自己是劉邦的後人,實際上劉淵這個人是匈奴人,但是他宣稱自己是劉邦的後人,是漢家的後裔,他稱帝之後立的祖廟中,除了乃父之外,就是從劉邦那裡傳承的,不能不說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漢帝國對匈奴人的同化程度。而其中,不能不說和親,或者更廣泛意義上的漢匈通婚,起了很大的作用。
-
7 # 史詩雜談
例如:昭君出塞!
西漢元帝-劉奭(shì)剛即位之時,匈奴郅支單于自以為與漢朝距離遙遠,加之怨恨漢朝支援他的仇敵呼韓邪單于,就有與漢絕交之意,並與康居王勾結在都賴水(今恆邏斯河)畔興建一座郅支城,作為進一步擴張勢力的基地。
郅支單于將勢力向漢西域發展,直接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公元前36年,時任西域都護府校尉的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對匈奴郅支單于發動攻擊,大獲全勝。至此,以後近數十年,西域基本維持著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
郅支被殺之後,呼韓邪單于既為消滅政敵而高興,但也畏懼漢朝的威力。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朝漢,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漢元帝也想用婚姻的形式鞏固漢、匈之間的關係,以宮女王嬙配他為妻,史稱"昭君出塞"。
元帝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邊境安寧之意。呼韓邪單于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即國家安寧之意。千百年來,世人多讚揚"昭君出塞"的積極作用,使得漢、匈之間的友好長達約半個世紀。
個人認為"昭君出塞"從側面也反映了此時西漢王朝的衰退跡象,這是和平之舉,也是無奈之舉。 -
8 # 在野武將
和親不是嫁個女的送點錢就完事了的。這是個很複雜很高難度的政治操作。一旦成功以後,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匈奴部族。
我們來分解一下。假如說匈奴現在很厲害,漢朝和他打成本太高了,就送去了一個女兒做大單于的老婆,就叫大閼氏。同時還帶過去很多奴婢、婢女,好吃好喝好穿,雙邊再互市一下。這樣和親了匈奴人就不來劫掠了麼?你以為這就是和親的意義了麼?當然不是啦。你都知道匈奴人出爾反爾,漢朝人當然更知道。
這事情要從長計議。過了很多年,大單于死了。因為他生前有很多女人,很多女人可能都生下了孩子。另外,大單于可能還有兄弟,甚至堂兄弟。現在,一整個家族的男人都要來爭大單于的位子了。
既然有這麼多潛在的繼任者,誰來做新一屆單于呢?槍桿子裡出政權,歸根到底還是要有力道。要有力道就要有幫手,人多力量大嘛。那這些單于的兒子們可以找誰做幫手呢?兄弟肯定是靠不上了,這都是自己的競爭者啊。朋友是很重要,可是朋友別人也有,朋友可以站在你這邊也會反水。那麼誰會無條件地支援你、幫助你呢?就是你的媽媽啊!媽媽雖然已經年紀大了,但只要她會無條件支援你啊~
媽媽只有一個人,但是如果她和自己的爸爸、兄弟一說,他們就都站在你這邊了對不對?換句話說,和兄弟爭遺憾,你靠得其實是自己的外公和舅舅。所以草原上要和實力強的部落聯姻,為什麼呢?生下了兒子,媽媽背後的整個部落照著他,以後就不怕被人欺負了啊。
於是漢朝送來一個女的和親,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有一天,大單于死了,他和漢朝女人生的娃也要來爭奪單于的位置了。這時他可以靠誰呢?別的部落都是他的敵人,他只能靠他名義上的舅舅,大漢朝啊。這個時候漢朝皇帝在把自己準備好的騎兵、軍隊,金銀財寶,往上那麼一使勁,結果這娃就可以坐上單于。
新的單于是漢朝女人生的兒子,一半就是漢人了吧。而且,他要管理各個部落,要駕馭自己的兄弟、叔伯,還是需要外援。這個時候,他還是隻能依靠自己的外公舅舅家。這是誰呢?這又是大漢了……換而言之,透過世代聯姻,匈奴單于一系就越來越依靠漢朝的支援,漸漸變為漢朝在草原的傀儡。而匈奴內部也不斷分化,最後依靠漢朝的各部落就不斷南遷。
所以說,整件事告訴我們,舅舅和外公都是很重要的存在——你是不是很久都沒有去看看他們了呢~~~
-
9 # 歷史軍魂
漢武帝雖然打敗了匈奴,但是也將文景兩朝的國庫花得差不多了。但是匈奴之地,中原無法長期佔領。和匈奴和親就不一樣了,皇帝將自己的女兒(實際上是宮女,最出名的就是王昭君)嫁給匈奴的單于,漢朝的皇帝就是匈奴的岳父了。哪有女婿打岳父的道理啊,當然了這是建立在漢朝對匈奴取得軍事勝利的基礎之上。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
10 # 國史記聞
中原王朝與遊牧王朝的和親政策可以說是始於西漢——漢七年(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決定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討伐背叛漢朝並聯絡匈奴共同作亂的韓王信,沒想到卻因為輕敵而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七天七夜之間,漢軍沒有任何糧草補給,情急之下,劉邦採取了陳平的“密計”脫身,隨後又聽從劉敬(即婁敬)的建議開始於冒頓單于和親。
劉邦建立漢朝之時,恰好也是匈奴的全盛時期——不世出的統帥冒頓單于建立了稱霸北方草原的匈奴帝國,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完全有與漢朝一決高下的例項。但是漢朝在和親政策的指引下,不與匈奴正面衝突,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繼位初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富庶,而匈奴則正在走下坡路。此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多次大戰,形成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但為何在這種情況下,西漢王朝還要繼續和親政策呢?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西漢的和親政策可以分成被動和主動兩個階段。可以說,從漢高祖採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止,西漢嫁往匈奴的十幾為公主都是被動的。對於漢朝來講,採取和親政策的目的非常單純——用和親的方式阻止或者減少匈奴對大漢邊境的騷擾。而結果卻往往與預期差太遠——漢朝除了遠嫁公主之外,還陪送大量禮品,而匈奴根本就不買賬,他們侵犯漢朝邊境的規模和次數從來都沒有減少過!而此時處於弱勢的漢朝只能忍氣吞聲。
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全面戰爭並取得勝利之後和親政策就進入了主動階段了——首先是戰爭開始之後漢朝有長達80年沒有再與匈奴和親,主動權已經在漢朝這方了。其次,常年的戰爭讓匈奴勢力逐漸遠去,而匈奴內部也產生了嚴重的分裂。最終在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內服漢朝兵稱臣。在公元前33年他又親自前往長安朝覲,同時提出了迎娶漢朝公主的請求,此後才有了昭君出塞——這完全就是漢朝皇帝對匈奴的恩賜了!
漢武帝之前和之後的和親政策都是為了大漢邊境的安寧,但是隻有漢朝自身強大了,和親政策才真的能夠起到預期的作用,否則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11 #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漢武大帝之前的漢匈和親,名義上是結為兄弟之國和兒女親家,但實際上有屈辱的成份。昭君出塞時,匈奴已經臣服於天漢,匈奴單于來朝請求賜婚,漢元帝后來賜婚於匈奴單于。這個《漢書》上有清楚記載,當時匈奴已經臣服於天漢,不然不會來朝,更不會用賜婚這類詞語。下面我給大家引正史原文記載——《史記•匈奴列傳》記載:“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漢書•宣帝紀》記載:“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冊來朝,贊謁稱籓臣而不名。”《漢書·匈奴傳》記載:“自宣、元后,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里遠近翔實盡矣。”原文寫的很清楚,漢高帝之時是約為兄弟(之國),然後和親成為兒女親家,但匈奴在宣帝和元帝時期已經向漢朝臣服,宣帝是元帝的父親,在位在元帝之前,昭君出塞時正好是漢元帝時期。正因為哪時匈奴已經臣服,所以這個和親和之前明為兄弟之國兒女親家,實乃屈辱性質的和親,有質的不同,因為這次是漢天子給向自己臣服的臣子賜婚,過去是被逼迫將宗女嫁出和親。順便告訴大家,那句時代最強音——“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漢元帝時期的留下來的,當時天漢已經滅了北匈奴,昭君後來的丈夫呼韓耶單于的南匈奴,因為害怕被滅也就是那是開始向天漢臣服,並請求天子賜婚以圖被天漢保護和得到天子的重視。
-
12 # 君山話史
和親在本質上與諸侯聯姻、軍閥之間的聯姻並無不同,只是聯姻的主體是不同民族罷了。和親是一種政治婚姻,因而也是一種外交之手段。
第一,和親是為了結為姻親,增進相互瞭解,減少戰爭與衝突和親政策早上的提出者,是西漢的婁敬。
漢初匈奴頻繁擾邊,而新興的漢帝國剛剛結束多年的戰亂,百姓急需休生養息,不願與匈奴陷入新一輪大戰。在此背景下,婁敬提出和親政策,認為透過和親,匈奴統治者的後代,便有漢人之血緣,與漢家皇帝便有了親屬之關係。以此手段,可以緩解兩國之對峙衝突。
這個政策,後來成為中原政權籠絡、羈縻外族之一大政策。和親政策,在西代外交史上扮演重要的作用。西漢和親的女子,最著名的有三人,分別是劉細君、劉解憂與王昭君。
這裡我要糾正很多人的一個錯誤看法,和親政策並非是一種妥協的外交。有些人以為打不過外族時才搞和親,這是大錯特錯的。中國歷史上的和親,大多數時候,是如日中天的漢唐,是比和親的國家要強大得多。
第二,漢武帝時代,是和親史上的重要時期事實上,在漢朝最強大的漢武帝時代,在和親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漢武帝選擇和親的國家是烏孫,烏孫是國力是遠遜於漢帝國,所以不要認為和親就是屈辱外交。劉細君、劉解憂先後嫁到烏孫,她們的出嫁當然是有使命的,就是要搞好烏孫與大漢的關係。
事實上,和親多數情況是強國嫁女到弱國。就以烏孫為例吧,與漢、匈奴相比,是個弱國,但漢與匈奴的公主都嫁給烏孫王了,不只漢帝國這麼做,匈奴同樣也搞和親呢,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籠絡烏孫。
與烏孫的和親,後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聯合烏孫,斬斷匈奴在西域的勢力,最終擊敗匈奴,這就是張騫提出的“斷匈奴右臂計劃”。到了漢宣帝時,嫁到烏孫的劉解憂公主向大漢帝國求援,漢軍大舉北伐,配合烏孫軍隊,最終大敗匈奴,這是匈奴走向衰弱的開端。
第三,大漢帝國打敗匈奴後,為什麼還要和親?匈奴衰弱後,最終呼韓邪單于選擇歸附大漢帝國。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入朝覲見皇帝,重提中斷許久的漢匈和親。如果說早期漢匈和親,多少帶有減輕邊疆被侵犯的目的,那麼此時的漢匈和親,則增進友好了解的聯姻,也可視為大漢帝國對匈奴的一種恩賜。
漢元帝挑選五名女子送給呼韓邪單于,其中包括名垂青史的王昭君。在此之前,王昭君在深宮混得很不好,她自告奮勇提出來,願嫁到匈奴。王昭君出場時,史書用十六個字描述:“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她像一道光,照亮了皇宮。呼韓邪單于感激泣零,表示願意世代為大漢帝國守衛北部邊疆。
王昭君是中國民族融合史上重要人物,她嫁到匈奴,大大加增了漢與匈奴的交流、溝通。呼韓邪單于恪守為漢守北藩的諾言,並在臨死時,留下遺訓,要求後世子孫永遠保持與漢的友好關係。繼呼韓邪單于之後的復株累若鞮單于、搜諧單于、車牙單于等,基本上都遵從此遺訓。漢帝國的北方邊境獲得數十年的和平,史書對這段時間漢匈和平局面有如下記載:“是時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干戈之役。”
-
13 # 津城沐雨
這個問題可以分兩點來回答:
其一,漢武帝打敗了匈奴,但是並未滅亡匈奴。漢武帝時期,漢匈之間正式從相對和平的和親時期進入全面開戰的戰爭年代,漢武帝大膽任用衛青、霍去病,經過突襲龍城、收復河套、兩次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匈奴損失慘重,漠南無王庭,匈奴徹底遠遁漠北,不敢南下,漢匈攻守易勢。
但是,匈奴雖然損失慘重,一時失去對漢朝的騷擾和侵略,卻並沒有完全滅亡,匈奴遊牧民族四處遊蕩、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性,決定了匈奴難以被徹底消滅,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只要草原上還有遊牧民族勢力,漢朝的邊疆就難以長治久安。
其二,漢武帝之前的和親和漢武帝之後的和親性質大不相同。漢武帝之前,因為漢朝剛剛從秦朝末年和楚漢之爭中建立,國家經歷多年的戰亂經濟民力還沒有恢復,國力有限,漢朝沒有優勢力量對付稱霸草原的匈奴。所以,漢朝初年對匈奴的和親是迫不得已的,是屈辱的求和政策,是大漢朝的恥辱。
而漢武帝之後的和親政策卻大不相同。此時的匈奴,經過漢武帝的多次打擊後,已經元氣大傷,即使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也難以恢復到曾經的巔峰時代,漢武帝之後匈奴對漢朝處於相對弱勢,此時的和親,則是匈奴相求漢朝的和親。和親也不再是皇室公主,也並沒有豐厚的嫁妝,比如王昭君出塞,就是漢庭一個普通宮女。
昭君出塞使漢匈之間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親,很大原因是因為漢朝已經強大起來,國家的強大才是取得和平的根本原因。
可見,漢武帝雖然大敗匈奴,卻並沒有消滅匈奴,漢匈之爭仍在;同是和親政策,性質卻有天壤之別。
-
14 # 小怪軟體管家
和親政策是由漢高祖劉邦發明的,透過和親政策和匈奴和平共處,來維持大漢王朝的穩定發展,但漢武帝時期已經徹底打敗了匈奴。既然打敗了他們,那為什麼漢武帝還要和匈奴和親呢?
簡單來說,和親政策的目的也沒有變,都是為了和平共處,但此時的政治意味已經改變!漢武帝之前與匈奴和親,是由漢朝發起的,是漢王朝請求匈奴接受和平請求。而在漢武帝打敗匈奴之後,卻是匈奴求漢武帝聯姻,藉機表示自己的忠誠,以求大漢王朝安心!
漢武帝時期之前,漢朝的國力不足以戰勝匈奴,所以自漢高祖起,都是透過向匈奴聯姻,並且奉上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糧食,來謀求大漢王朝的和平穩定發展!但後來,大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之後,國力雄厚,再到漢武帝時期雄才大略,衛青霍去病一舉平定匈奴,解決了數百年的禍患!但匈奴畢竟是遊牧民族,無法將其滅族,所以草原上仍然有匈奴的殘留勢力,只是無法再威脅大漢王朝!
所以,此時的漢武帝與其和親,是為了安定匈奴人的心,使其他們不要再作亂。但我沒有明白的是,此時和親的人選便不再是名門望族之女,也不用奉上大量的金銀財寶,這是走一個形式罷了!王昭君出塞,便不是例子嘛,王昭君只是一個平民之女而已!
-
15 # 南宮外史
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為了徹底解除匈奴的威脅,改變自漢建立以來對匈奴和親、繳納錢糧金帛的屈辱政策,先後五次傾全國之力,派遣衛青、霍去病等將領討伐匈奴,徹底擊敗了匈奴主力,迫使匈奴殘餘勢力逃到漠北和中亞,自此漠南無王庭。於是設定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和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
但到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又與匈奴單于和親。這是為什麼呢?
一、匈奴表示臣服,漢朝對匈奴的策略也隨之轉變。
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匈奴殘餘勢力基本活動於漠北地區,對漢朝已經構不成威脅,所以,宣帝下詔,裁撤部分北部邊防駐軍:“今復飭(chì)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漢宣帝神爵二年,青海、甘肅一帶的羌虜也降服漢朝。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帶領萬餘人眾來歸降,被封為歸德候。匈奴單于也派遣名王來奉獻貢品,賀正月,表示臣服於漢朝。
在匈奴單于表示臣服的情況下,宣帝為了顯示大漢的恩寵,這才寶石可以和親安撫(後由於單于病死未能實現)。這與之前的被迫和親是有本質區別的。
其後,匈奴更是分裂為五單于,單于率眾歸降漢朝也成為風氣,五鳳二年(前56年)冬,匈奴單于帥眾來降,封為列侯。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往帝都長安,俯首稱臣做北藩。
二、儒家的大一統王道思想,把匈奴視作漢朝子民的一部分。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過五六十年的實施,到宣帝時期,儒家思想已經深入漢朝的各個領域及各項政策之中。儒家的王道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其後歷代統治者都有深刻的影響。
按儒家思想,匈奴臣服漢朝後,匈奴的人民自然也就屬於漢朝天子的臣民。為了安撫歸服的匈奴首領,採用和親也是一種辦法。
這從五鳳三年宣帝的詔書也能看出,宣帝對匈奴人民的同情之心,宣帝詔曰:“往者匈奴數為邊寇,百姓被其害。朕承至尊,未能綏安匈奴。虛閭權渠單于請求和親,病死。右賢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為呼韓邪單于,擊殺屠耆堂。諸王並自立,分為五單于,更相攻擊,死者以萬數,畜產大耗什八九,人民飢餓,相燔燒以求食,因大乖亂。單于閼氏子孫、昆弟及呼**累單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當戶以下將眾五萬餘人來降歸義。單于稱臣,使弟奉珍朝駕正月,北邊晏然,靡有兵革之事。朕飭躬齋戒,郊上帝,祠后土。
三、漢元帝時期,依然奉行和親安撫匈奴政策。
匈奴郅支單于逃到西域,自以為與漢朝距離遙遠,加之怨恨漢朝支援他的仇敵呼韓邪單于,就與漢絕交,殺漢使者。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于於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
郅支被殺後,呼韓邪單于既為消滅政敵而高興,又畏懼漢朝的威力。在漢竟寧元年(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朝漢,並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
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許配單于。元帝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即邊境安寧之意。呼韓邪單于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國家就安寧了“。從此,漢匈長期戰爭狀態宣告結束,雙方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
16 # 穿越再現彼岸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軍隊圍困於白登,脫險後才知道匈奴軍隊的強大,漢朝根本不是對手。於是在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期間遣送公主和親給單于冒頓、老上、君臣,並且陪嫁了很多嫁妝,主要目的是減少匈奴對邊境的劫掠,強大的匈奴對和親並不感冒,還是屢屢劫掠漢朝邊疆。
漢武帝不能忍,把和親政策停止了,並開始對匈奴幾十年的征伐,最終匈奴四分五裂,幾乎退出了漢朝的北方,但是仍有不少零散的部落留存,對漢朝構不成大的威脅。
漢宣帝時期,衰弱的匈奴遭到周邊少數民族的侵略,死傷慘重,匈奴分成了五個大的部落,他們之間也相互攻伐。呼韓邪單于的部落被其他匈奴部落攻擊,窮困潦倒,只得派自己的兒子到長安做“質子”,依附漢朝,逐步收集散落北方草原的民眾,和漢朝和睦相處。(漢元帝劇照,開始“臣服和親”)
漢元帝時期,漢朝大將陳湯擊敗郅支單于的匈奴部落,這是呼韓邪單于的死對頭。呼韓邪單于非常擔心漢朝將矛頭對準自己的匈奴部落,於是在公元前33年親自覲見漢元帝,並要求和親,漢元帝將在掖庭的宮女王昭君賜予呼韓邪單于。當時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的美人,自認為美貌,沒有賄賂宮廷畫師,宮廷畫師把她畫的很醜,一直得不到漢元帝的臨幸。當漢元帝發現美貌的王昭君時,心裡不忍將她賜給呼韓邪單于,無奈詔令已經頒佈沒法更改,於是“昭君出塞”。(昭君出塞劇照)
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類似於中原王朝的王后。
此時漢朝與匈奴和親屬於“臣服和親”,漢王朝皇帝站在制高點,恩賜給匈奴單于,不同於漢朝前期的和親。王昭君和親效果顯著,匈奴和漢朝邊境有了近五十年的和平發展時期,和平的基礎是漢朝有足夠強大的軍隊震懾,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自己國力不夠強大,和親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東漢時期,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匈奴向東、向南遷徙,內附漢朝,逐漸定居,從事農耕。南匈奴在東漢的保護下日益強大,北匈奴於是也提出了和親政策,東漢也採取了和親的方式處理。(東漢末期,北方已經是鮮卑人的天下)
漢明帝時期,北匈奴持續騷擾漢朝邊境,劫掠漢朝和南匈奴定居地區。為了保護河西地區的安全和通往西域交通的順暢,發動了幾次對匈奴的戰爭。
公元73年,竇固分四路進攻北匈奴,追擊到蒲類海(今天新疆東部地區)並在北方設定軍事屯田。
公元89年,竇憲聯合南匈奴大敗北匈奴。
公元91年,耿夔再次擊敗北匈奴,單于逃跑,部眾散落。北方草原很快被鮮卑族佔領。
-
17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要從多個角度來考慮。
首先因我們先說一下漢朝初期,經過長時間的楚漢戰爭,中原大地經濟衰弱,民不聊生。急需要修養生息。因為長時間的大戰使得人口和經濟都陷入了一個極地點。
雖然此時已經成立了西漢王朝,中原地區總算是恢復了平靜,但是西漢初年的國力水平並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對付逐漸強大的匈奴。
這一點從漢高祖的白登之圍就能夠看出,雖然漢朝軍隊數量較多,但是在具有強悍戰鬥力的匈奴騎兵面前,漢朝軍隊就如同啞了火一般沒有絲毫的作用,反倒是被匈奴人重重圍困了起來。
經此一戰,劉邦看清了雙方的軍力差距,也同樣明白了此時的漢朝沒有能力擊敗匈奴,為了保證漢朝的穩定發育,從而採取和親政策。
時間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財富積累跟幾代人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空前強大,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來抗擊匈奴。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早就看不慣和親的消極方法來對待匈奴這一政策,所以他開始大舉抗擊匈奴。
事實也證明了漢武帝是正確的,他非常善用人才,衛青、霍去病這些有才能得將領全部得到了重用。
但是漢武帝的長期征戰註定是兩敗俱傷的,常年征戰使國力急劇下降,百姓民不聊生,漢武帝直到晚年才醒悟了過來,他在晚年頒佈了《輪臺罪己詔》,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了自己的錯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漢朝的覆滅。隨後,被打怕的匈奴人在漢朝的威逼利誘之下重新接受了和親政策,這樣一來,漢朝又可以重新恢復國力了,豈不美哉。
但有一點是重要的,匈奴人一改之前輕視傲慢的態度,原因就是漢武的的北伐戰爭徹底打怕了匈奴人,由此可見必要的軍事威懾還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漢朝永遠得不到匈奴人的重視。
-
18 # 血山飛蟲
漢武帝沒有打敗匈奴,打敗匈奴只是一種政治宣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掌握話語權儒生對漢武帝感激涕零,拼命吹捧,哈哈,漢武帝實際是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敗以後和匈奴和親的,他的小舅子李廣利一次戰役損失了7萬士兵和十萬匹戰馬,相當於至少2次薩爾滸,漢武大帝終於玩不下去了,就不得不和匈奴重新玩和親,哈哈。
事實上,儘管官方和正史吹捧漢武帝和他的幾個小舅子,但是民間老百姓還是不買賬的,儘管漢武帝統治了中國60年吧?但是中國的民間傳說幾乎沒有漢武大帝和他的幾個小舅子什麼事情,中國普通老百姓對英雄人物喜歡添油加醋的,沒有的事情都往英雄頭上按,如果漢武大帝和他的幾個小舅子真的建立了電視劇裡面的豐功偉績,民間傳說早已經把漢武帝和他的幾個小舅子吹爆,哈哈,但是你仔細搜尋接近2000年,民間傳說和各種演義有漢武大帝和他的幾個小舅子嗎?根本沒有,只是到了網路時代,一群吃飽了實在撐的不行的導演把漢武帝和他的幾個小舅子拉出來,因為其他的歷史人物的演義故事都拍爛了,戲說乾隆和康熙都好幾部了,甚至開拍宋徽宗的了,哈哈。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早期西方有業餘歷史愛好者宣稱阿提拉是匈奴,而匈奴是被漢武大帝和他的幾個小舅子趕到歐洲滴,而阿提拉險些滅亡了洋大人,這樣許多中國人產生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歷史邏輯,認為自己祖宗比洋大人膩害,能打,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哈哈。
-
19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就算是漠北之戰前,漢軍也只是獲得疆土,對於匈奴的作戰卻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霍去病,李廣,李敢在高效地獲勝,而衛青卻是慘勝,慘平。衛青損失慘重,造成漢匈的戰損幾乎相當,而漢的經濟支出遠遠大於匈奴。 李廣利時,戰損略大於匈奴,但是經濟支出遠小於衛青時。
由於武帝錯誤地使用衛青為大將軍,而不用李廣為主將,造成前期漢軍的巨大損失和財務支出。後期對李陵,李廣利的猜疑,也讓漢軍本來大勝的局面變成小負。武帝前期只信任外戚,到後期的誰也不信,都給大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喪失了短期徹底解決匈奴的大好時機。
具體來說,衛青七戰三不賞,說明三戰不利,這三戰是由衛青獨立指揮的大規模作戰,給大漢帶來的損失,可想而知。
前三戰雖然收取河南地,但是戰果只有數千人,雖然牛羊比較多,說明河南地僅僅是匈奴的一片牧場,也遠不及河西牧場的重要,匈奴在河南地只有一些小部落自己的基本防衛力量。這樣的戰果遠不夠封大將軍。
第四戰,奇襲右賢王之戰,衛青出高闕無功,李蔡出朔方,千里奇襲右賢王建奇功,比霍去病千里奇襲還早,戰果大的多。然而武帝沒有封李蔡為大將軍,卻半路緊急加封無功的衛青為大將軍,生米煮成熟飯,把李蔡調去做文官,位列三公,明升暗降啊。
此戰雖然漂亮,但是為了諸將士對衛青歸心,武帝的賞賜也是巨大的。
衛青後幾戰打的慘,都是衛青嫉賢妒能的結果。定襄二戰,衛青把最能打的李廣安排到後軍,不讓李廣上戰場,把第二能打的李息派去築城,十幾萬大軍,只給第三能打的蘇建三千人。結果損失士馬十幾萬。
衛青漠北之戰幾乎就是定襄二戰的翻版。
所以衛青被武帝冷落,三個兒子的侯被擼,由於衛子夫失寵,劉據太子位不穩定,衛青又娶了平陽公主,也是因為平陽公主的原因,衛青被葬於茂陵,衛青墓之所以那麼大,離武帝那麼近,因為那本來就是給平陽公主的。平陽公主後來替衛伉求情,得到了長平侯的繼承權。
李廣利打大宛是成功的,只有萬把人是漢軍正規軍,大部分都是臨時招募的,他對正規軍比較好,對於臨時招募的就不怎麼樣,西域路途艱險,這些臨時招募的人,大部分死在西域,也有一些留在了西域。
匈奴對於李廣利是相當重視的,李廣利第一次與匈奴作戰,以三萬騎兵大勝右賢王,斬獲一萬多。然而,李陵的奇兵,卻遲遲沒有出發,因為漢武帝因為鬥氣,命令李陵晚4個月出發。其實就是想等李廣利這邊打完,然後讓李陵去單挑匈奴。
沒想到李廣利出事了,李廣利是小霍去病,能力差不多,從對右賢王的戰績可以看出,李廣利和霍去病相差無幾,雖然遠不如李廣以一當十,但比衛青大炮打蒼蠅的水平還是高多了。
李廣利由於沒有李陵的支援,被單于左賢王集中兵力圍攻,以一敵三,李廣利還沒有這個本事,損失了一萬多人。李陵的戰果都知道了,5千步兵和單于左賢王8萬多匈奴騎兵作戰,消滅一萬多敵軍。這次戰役總的來說,漢軍獲勝,戰果還不小,匈奴的損失幾乎是漢軍的兩倍。但是李陵被俘,卻使得李廣利失去了最強有力的對角,也是李廣利最終失敗被俘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廣利第二戰打平。第三戰家屬被武帝拘押,導致李廣利急於進兵,先勝,而後諸將不願深入,軍心混亂,進退失據,最終全軍覆沒。
是武帝一手葬送了李陵,李廣利。
武帝並沒有與匈奴和親。而是和烏孫和親兩次,兩次都是罪王的公主,都是烏孫右夫人。可悲的是,烏孫王還娶了匈奴公主,還是地位更高的左夫人。
-
20 # HuiNanHistory
這是因為——漢武帝並沒有徹底打敗匈奴。
在漢武帝統治的後期,匈奴多次讓漢朝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仍然有威脅漢朝的實力。
在漢武帝前期,衛青、霍去病等人確實壓制了匈奴。
但是,匈奴並沒有被漢朝所消滅。不僅如此,在漢武帝的後期,漢朝擁有優勢也不復存在了。
以下是漢武帝后期對匈奴用兵的失敗記錄:
浚稽山之戰:太和元年(前104年),漢武帝遣趙破奴率2萬騎出朔方擊匈奴,未還。
酒泉之役: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擊匈奴,遭到圍困。漢軍死傷慘重,李陵被匈奴俘虜。
餘吾水之役:天漢四年(前97年),李廣利率13萬大軍出擊匈奴,無戰果。
燕然山之役:徵和三年(前90年) ,李廣利率軍7萬出征匈奴,兵敗於燕然山,投降。
很顯然,在漢武帝統治的後期,漢朝不僅再無勝利果實,而且節節敗退。
漢武帝根本就沒有擊敗匈奴。
事實上,即便到了漢宣帝時期,漢朝也不能說是擊敗了匈奴。
只是由於匈奴內亂嚴重,所以出現呼韓邪單于入朝的事情。但是,漢朝並沒有認為匈奴真正臣服自己。
不僅如此,還對呼韓邪單于施加特殊的禮儀,是為“漢寵際殊禮,位在諸侯王上”,每次還要賜給數量龐大的賞賜。
根據揚雄諫《勿許單于朝》的說法:
這些賞賜的數量隨後與日俱增,竟然成為漢朝的經濟負擔。但是,這個時候的漢朝已經不敢再拒絕匈奴的“朝貢”了。
回覆列表
和親怎麼了!和親多好啊!國家和平,百姓安寧。不要覺得和親是屈辱,這是一些人的錯覺。比如昭君出塞,是去做閼氏,如果一個朝鮮宮女來中國當皇后,你怎麼看,也是朝鮮的屈辱?和親是一種政治聯姻,春秋戰國的時候不是都這樣嗎?你覺得誰屈辱了?關鍵是看和親後的地位。你讓你姑娘去美國當總統夫人,你覺得屈辱嗎?還有人說,一個國家不能讓一個女人做犧牲,可笑至極,姑且不論算不算犧牲,就是犧牲,一個女人做犧牲,總比幾萬士兵做犧牲,幾百萬老百姓做犧牲強吧!有些人口號喊的震天,讓他做犧牲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