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煜坤居士
-
2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站在歷史進步的觀點上,堅決反對封建制,所謂的天下讀書人也只是部分腐儒而已。焚書坑儒我認為做得十分對,為了統一思想,保證國家穩定大局焚書坑儒是必然要做的。秦始皇作為一個有擔當的政治家,在維護國家統一,斷絕泛自由主義蔓延方面做得很果決。事實上所謂的坑儒,大部分都是方士術士,少部分才是儒生,在坑儒之前很多儒生博士都逃走了。
封建制是分裂國家,製造戰亂的元兇首惡,諸侯割據一方,擁兵自重,一旦中央不能控制諸侯時,天下就會陷入無限戰爭之中。周王室以血統為基礎,以王道思想為紐帶,分封了八百諸侯,最終有了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連綿戰爭。八百諸侯到戰國末期時不到二十個,天下統一之勢已成,不論是秦國還是被秦國滅掉的六國,都有統一天下之志。天下統一了,再分封成若干個諸侯國,其實就是在製造戰爭,不論是血親,還是王道思相都阻止不了諸侯相爭。
項羽分封諸侯的結果是楚漢相爭;劉邦分封諸侯的結果是七王之亂;晉朝分封諸侯的結果是八王之亂;唐朝節度使相當於諸侯,結果是安史之亂。先秦時代儒家鼓吹的三皇五帝田園時代,恢復周禮的實質內容是分封諸侯,漢朝以後的儒家總結歷史經驗,再不談分封諸侯了。朱元璋執意要分封諸侯,儒家博士力諫不止,死了好幾個儒家鴻儒;最終的結果就是靖難之役,老朱屍體還沒有腐爛乾淨,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了,數十萬百姓死於戰火,明朝再歸一統,朱棣堅決不分封諸侯了。
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翻譯成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天下戰亂不休,原因就是因為有諸侯。依靠祖先保佑,天下歸於一統,現在再重新分封諸侯,是製造戰爭,有了諸侯再想天下安寧,不亦難哉?天下統一的好處是數百年才會有一場大的滅國之戰,平時則是小叛亂,大暴動;天下諸侯林立的結果則是無日不戰,無月不攻,無年不伐,百姓從生到死都在打仗。孰輕孰重,諸君自明!
-
3 # 歷史是文化的來源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崇尚法家學術。在統一之後,他下令將其他諸子百家以及六國史書,只剩下秦國的史書,然後秦始皇開始焚書坑儒,這一舉動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出現了文化倒退。正好與漢朝劉武帝的思想正好相反,一個“焚書坑儒”,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導致了結果也不同。
-
4 # 國學微知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流傳已久,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個事件,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說,是因為它們似乎共同指向“文化人”。兔死狐悲啊,後世那些拿筆桿的文化人,自然對此大為不滿,於是藉此口誅筆伐秦始皇,大有不把他徹底批倒鬥臭決不罷休之勢。
秦始皇一生幹了許多大事,如創帝制、平百越、御匈奴、書同文、車同軌、築長城等等。“焚書”和“坑儒”同樣是秦始皇乾的,可以與上述他乾的那些大事放在同列。
如何看待這兩個事件,首先要剝去覆蓋在這兩個事件上的層層迷霧,儘可能還原事件的真相,其次是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對它們做出一個儘量客觀的評價。
秦朝“焚書”(一)“焚書”燒掉了哪些書?秦國富國強兵,始於商鞅變法。秦始皇的“精神導師”韓非說:“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篇》)可見,商鞅對“文化人”是排斥的。《商君書》中清晰體現出韓非的論斷,如:“豪傑務學詩、書,隨從外權,……皆以避農戰”“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豪傑之士學習《詩》《書》,然後靠嘴皮子到外國有權有勢的人那裡謀得富貴,農耕和作戰這些事兒還有誰來做呢?商鞅還列出的十種人,說這樣的人多了,國家就找不到人去打仗了。
商鞅是否曾經有組織地焚書,未見記載。但他反對那些“文化人”靠耍嘴皮子謀求富貴,對修習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的人保持高度警惕。一句話,商鞅主張務實不務虛,堅信空談誤國,農戰興邦。秦國後來擔當統一六國的角色,證明商鞅的政策在當時是對的。秦始皇和他的核心團隊繼承的,就是商鞅留下來的這個過分“務實”的傳統。
商鞅像,他才是焚書思想的始作俑者。焚書事件發軔於一次宮廷飯局。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皇帝在咸陽宮大擺宴席,招待威武百官,七十位博士為皇帝獻酒,頌祝壽辭。僕射周青臣高度讚揚皇帝平定天下,實行郡縣制的功績,話說得有點肉麻,皇帝很高興。博士淳于越不愛聽了,指責周青臣“非忠臣”。淳于越對皇帝說,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能夠統治天下千年之久。可您的子弟卻只是“匹夫”(平常百姓),一旦有人謀朝篡位,誰來救您老啊?“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他終於說到關鍵處了:我們要效法古人搞分封,否則大秦國祚不能長久啊。
第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不能用古代的制度治理今天的天下,郡縣制是適合今天的制度,不能改行分封制。他直斥淳于越為“愚儒”,指出“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你們這些讀書人不學習今天的制度,卻要開倒車效法古代,以這是誹謗當代,會搞亂了民心。
第二,他提出“焚書”的建議。對這件事兒,李斯心裡也沒底,所以向秦始皇彙報的時候用了“臣斯昧死言”——我這可是冒著犯死罪的危險說的啊。他說,古代諸侯分立,一些讀書人“道古以害今”,借古代制度指責當今。現在國家統一了,一切由皇帝決定,可那些辦私學的人還是那樣,聚在一起非議朝廷的法令,擅自用自己的所學來議論法令,在皇帝面前誇誇其談謀取名利,到了老百姓那裡又標新立異製造毀謗之說。長此以往,皇帝的權勢就會下降,下面就會形成朋黨勢力,這種現象必須禁止。
李斯(《楚漢傳奇》劇照)如何禁止呢?李斯提出的措施就是“焚書”。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意見,於是就有了“焚書”事件,焚書的範圍包括:
1.要燒史書:除了秦國的史書外,其餘各國及周朝的史書一概焚燬。
2.要燒諸子百家書:《詩經》《尚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除了秦朝博士機構裡收藏的,其餘都交到地方官那裡焚燬。
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博士,是秦朝的一個機構。《漢書》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博士掌管圖書典籍,收藏有《詩經》《尚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據李斯的表述,博士藏書是不用焚燬的。那後來為什麼有些書,如《尚書》,找不到全本了呢?很可能是博士藏書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卻沒躲過項羽放火,如唐代杜牧所言,“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清代桐城派學者劉大櫆說:“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
3.不燒的書:關於醫藥、占卜、農業技術的書就不燒。這體現出秦人“務實”的特點。
5.焚書期限:焚書令下達30天以內燒書,逾期不燒,處以不同的刑罰。於是有人趁這機會把書記在腦子裡,漢朝太平以後有寫出來。
6.以吏為師:朝廷下達法令,如果有人要學習,就去向官吏學習,不要跟那些讀書人去學了。
上面六點是秦代“焚書令”的全部內容。可見,焚書既不是專門針對儒家,也不是為了消滅文化。那是什麼呢?秦朝統一後,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形成的法家文化“以一敵六”,實質上處於弱勢;戰國以來“百家爭鳴”,遊士們搖唇鼓舌謀取富貴,一些人引證古書“以古非今”。面對這種局面,秦始皇採取焚書的政策,與其說是為了推行文化專制,不如說是為了維護皇帝制、郡縣制等新措施,採取的一種統一意識形態的措施,儘管它是那樣的野蠻、粗暴。
“焚書”無疑對中國文化造成很大的損害,如聚訟兩千多年的“今古文《尚書》”之爭,就是焚書的後果之一。但我們也要看到,秦始皇的焚書比起後世戰亂,或清代“文字獄”之類的損害,要小得多。誠如魯迅所說:“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魯迅《華德焚書異同論》)
(二)“坑儒”活埋的是什麼人?吳思先生有篇文章叫“皇帝是個冤大頭”,此言不虛。秦始皇就做過冤大頭,可是他不甘心做冤大頭,他會報復,於是就有了“坑儒”事件。
秦始皇(《楚漢傳奇》劇照)秦始皇為什麼會成了冤大頭?因為他想長生不老。上有好者,下必忽悠之。請看: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福說能到海里的仙山上求不死之藥,忽悠了一大筆錢,帶著秦始皇派給他的幾千童男童女跑到日本去了;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讓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一去不復返;同年,派燕人盧生如海求藥,藥沒找到,帶回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讖語,秦始皇篤信不疑,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
三十五年(前212年),盧生忽悠秦始皇說,我們找不到仙藥,是因為你住的地方有人知道,所以神仙不敢來。以後你住在哪裡不要讓人知道,大概就能找到仙藥了,秦始皇一聽不錯,就下令把咸陽附近的宮殿都用天橋、甬道連線起來,他到了哪裡,如果有人洩露,就處死刑。
《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身邊“候星氣者”有三百人之多,上面提到的幾位只是“方士團隊”中有代表性的幾位。秦始皇對方士們的信任、賞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裡就不贅述了。然而,方士們卻一次次讓秦始皇失望,甚至連點“假藥”也沒帶回來。當一個個新的謊言再也難以掩蓋舊的謊言時,一些方士選擇了開溜。上面提到的那位燕人盧生與他的同道侯生一商量,還是趕緊跑吧。兩人商議的時候,還說了秦始皇不少壞話,如“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等等。
徐福(劇照)但是,盧生等人低估了秦始皇報復心,也低估了秦朝御史們的辦案能力。秦始皇聽說盧生、侯生跑了,大怒,說了這樣一番話:“我以前查抄天下那些不中用的書燒掉,我徵召任用了很多博學之士和方術之士,前者是想讓他們幫我建立太平盛世,後者是想要給我煉製仙丹尋找仙藥。現在卻聽說韓眾跑了,再也找不到了,徐市(即徐福)等人花費數萬計的錢鉅款,最終也沒找來仙藥,只有他們非法謀利互相揭發的訊息傳到我耳朵裡。對盧生這些人,我是尊重他們的,給他們的賞賜十分優厚,今天竟然在背後誹謗我,以此加重我缺少德行的傳聞。他們這些人在咸陽的,我派人去調查過了,有的人竟妖言惑眾,擾亂民心。”這段話完整地記載在《史記》裡,司馬遷應該是有依據才這麼寫的。
秦始皇年輕的時候對唐雎說過:“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這次他怒了,就有人要倒黴了。秦始皇的御史們出手辦案,抓住一個就嚴查“同黨”。這些人互相告發,最後牽扯到的人數達到460多人 。秦始皇下令在咸陽把他們全部坑殺(活埋),這就是所謂的“坑儒”事件,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比“焚書”事件晚一年。
明明是“坑方士”,怎麼成了“坑儒”呢?事實上,司馬遷並沒有說坑殺的是儒生,只是他在行文中,用“諸生”指被坑殺的人,並且寫了公子扶蘇勸諫秦始皇一段話。扶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這就給人一個印象:秦始皇要殺儒生,扶蘇勸他不要殺。
扶蘇是秦始皇的親兒子,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賢明公子。如果他知道老爹恨儒生,討厭孔子,還會在他暴怒的時候,搬出孔子來火上澆油嗎?這段話應該這麼理解:扶蘇知道父親無意殺儒生,並且是尊重孔子的,所以把孔子搬出來,打個“馬虎眼”,希望父親看在孔老夫子的面子上,消消氣,不要殺戮過多。
司馬遷筆下的“諸生”,所指也不全是儒生。比如惹事兒的那兩位盧生、侯生,就都用“生”來稱呼,但他們是方士,不是儒生。孔子主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子不語怪、力、亂、神”。像這種到處找神仙、求仙藥的方士,怎麼能進入孔子門下呢?近代大儒章太炎看得明白,他說:“秦皇微點,獨在起阿房及以童男女三千人資徐福。諸巫食言,乃坑術士,以說百姓。”這就是說,那些方士們欺騙了秦始皇,秦始皇殺掉一批,讓老百姓人心大快。
秦始皇“坑儒”之說,大約起源於西漢末到東漢初。東漢班固在《漢書》裡說:“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 ,殺術士。”注意:班固說的還是“殺術士”,沒有說“殺儒生”。唐代顏師古註釋《漢書》的時候,引用了東漢衛宏在《周禮·周官書·序》中的一個故事,說秦始皇焚書後,怕天下不服,以封官為誘餌,引誘“諸生賢儒”七百多人到咸陽。然後假意派他們到驪山的山谷中考察,突然發動預先設定的機關,把它們都埋在山谷裡。這個故事的想象力很豐富,但一看就是出於個人的虛構,司馬遷、班固等大史學家都沒有這樣的記載。
另外,假託西漢孔安國的偽《古文尚書·序》中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大概是“焚書坑儒”一詞的最早出處。據考證,這篇序根本不是出自孔安國之手,很可能是魏晉時期鄭衝寫的。鄭衝曾為曹魏的皇帝曹髦講授《尚書》,在曹魏官至太保,到西晉官至太傅,大概是想教導皇帝別學秦始皇,才偽造了那篇序言。
如果說秦始皇真的討厭儒生並“坑儒”,那麼他在“坑儒”之後,按理應該對朝廷裡的儒生來一次清洗呢?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秦朝的70多位博士中,大部分都是儒生,沒有記載說哪個人受到“坑儒”牽連。孔子的六世孫孔鮒,在“坑儒”時就是博士,陳勝起義後,離開咸陽投奔陳勝;另一位博士叔孫通也經歷過“坑儒”事件,秦二世時期還和其他博士們一起,參加秦二世組織的廷議,把秦二世忽悠得樂呵呵的,然後他老兄就收拾收拾走了,最終成為漢朝的開國元勳;張蒼是出於荀子門下的儒生,秦朝時擔任御史,秦末投奔劉邦,後來做過漢朝的丞相。
叔孫通(《楚漢傳奇》劇照)如此看來,所謂的“坑儒”事件,其性質與焚書完全不同。它實質上是一起報復性的“刑事案件”,而不是政治案件。它是秦始皇對欺騙自己的方士進行的殘酷報復,受害者主要是方士集團而不是儒生群體。那麼說,被坑殺的人裡面,有沒有儒生呢?這裡面可能是有儒生存在的,畢竟在嚴酷的秦法之下,人們互相揭發,有可能就咬出哪位儒生。但這已經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只能是一個永久的謎團了。但有一點可以明確:所謂的“坑儒”,並不是秦始皇針對儒家學派的打擊迫害,而是為了洩被欺騙的私憤。
如此殘忍的集體坑殺,應該嗎?當然不應該,這是殘忍的罪惡。但我們要知道,這事兒發生在兩千多年前,在它之前有白起集體坑殺40萬趙國降兵;在它之後又項羽集體坑殺二十餘萬秦國降兵。
歷史啊,真是太殘忍了,但願人類以後不再有這樣殘忍的事件。
參考資料:文中除註明出處的以外,主要參考《史記》《漢書》。
-
5 # 毀建策
統一天下後的贏政,向北以修建長城作據點反覆對胡人進行反侵掠,反掠奪,來讓胡人深受其害,不敢再南下放牧,而向南則採取修築靈渠來運兵,步步為營不斷向南推進,如此南攻北守,不斷蠶食以擴大疆域。
以上疆域武功上其的貢獻,而在文治上其為消除六國一切痕跡,使人心中在無六國,不再知六國為何物,撤底忘記過去,永作秦人不再反叛,真正實現統一,化華夏為一體,他焚燒一切與六國有關,記錄六國曆史資料的東西,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坑殺一切敢講述,宣傳六國事之人徹底消除復辟,叛亂,謀反可能。只在宮中,丞相府保留一部分,以愛子孫不愚,借鑑。
可以說秦始皇焚,殺的也就是這些人,這些書,真正是中國古文化斷絕的是項羽,是其焚燒阿房宮,僅有丞相府力劉邦所得的儲存下來,當然秦也有責任,是其將中華文化推向死亡邊緣,滅絕可能性大增,至於墮名城,殺豪傑包為必然,不殺不除,難道留著讓造反,資敵嗎?……
-
6 # 宋不太白
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清朝的文字獄是一個性質,主要是維護集權統治者的利益,但是對於文華的斷層危害性非常大,對於今天的人也影響很大,從而使當今的大學生有知識沒文化。
-
7 # 雲開山夫
秦始皇是法家的傑出代表,焚書坑儒就是為打壓儒家而揚法家,用今天的眼光就是法治不能孤立,必須建立在道德、仁政的基礎上,社會才能和諧!
-
8 # 歷史曉鑑
其實用現在的人道觀點去回顧焚書坑儒無疑是殘忍的暴政行為。 但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出發不難發現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帝國的秩序和統一,當時百家盛行,一切政治思想人文道德都在探索之中,因此很難就說究竟是哪家的思想絕對正確,既然民間派別不能為政治服務,甚至成為了阻礙政治的絆腳石,那必然成為統治階級開刀的物件,雖然秦始皇的方法難免有些殘忍暴力,確實最根本最一了百了的方法。不僅古代如此,就算是現代也是這樣。
-
9 # 俺東北人
用現在的人道觀點去回顧焚書坑儒無疑是殘忍的暴政行為。 但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出發不難發現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帝國的秩序和統一,當時百家盛行,一切政治思想人文道德都在探索之中,因此很難就說究竟是哪家的思想絕對正確,既然民間派別不能為政治服務,甚至成為了阻礙政治的絆腳石,那必然成為統治階級開刀的物件,雖然秦始皇的方法難免有些殘忍暴力,確實最根本最一了百了的方法。不僅古代如此,就算是現代也是這樣。
-
10 # 明月86906
秦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只是用武力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真正的天下歸心還需行政的、思想的、經濟的等諸方面的消滅差別消除對立,文字貨幣度量衡郡縣中央集權等制度上的差別可以透過法律命令來實現,但是文化上的對立和差別(即意識形態)卻不是那麼簡單實現的,首先,西周以降,以周禮治國多行仁政,其二,春秋以來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王道霸道並起,百家爭鳴各執己見,思想開始混亂,三,戰國以來各國紛紛變法以求富國強兵,法家遂成顯學,猶以秦國,經過六世經營終於一統天下,然法家之弊日顯,重刑竣罰,什伍連坐,階級對立尖銳。四,統一後法家與儒家之爭,本質上治國之道大討論,卻因法家掌權而開殺戒錮民智,這便是焚書坑儒之因由。
-
11 # 行雲流水
歷史上的焚書坑儒,直到現在都是懸案一個。始皇帝到底坑的是儒?還是方士?始皇帝幹了幾件逆天大事:滅六國一統天下,廢分封,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衡石丈尺。用現代眼光審視又當如何看待?
難不成我們成全了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遺願?復六國,車異軌,書異文,六國六法度衡石丈尺?焚了書,而後大漢出了董仲舒。武帝獨尊儒術延續至大清,其結果就是:大秦帝國縱橫天下滅六國一統江山,打得匈奴是聞風喪膽、不知所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至武帝,大破匈奴,一絕後患。再往後,是尊了儒術,滅了血性,除了捱打滅國,再沒有了大漢的威儀。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大明之後,再無華夏。
直到大清亡,五四砸了孔家店,文革再砸孔家店,好不容易看到了中興的苗頭,今天又提焚書坑儒。到底秦皇坑的哪家的儒?焚的又是哪家的書?至今尚無定論。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爭出了大秦一統天下,今日一提恢復國學,首先進入腦海的就是儒學。我就不明白了,法道墨釋儒,兵家帶雜家,怎麼國學就只有儒學而無它?如果獨尊儒術,唯儒學是尊,我們究竟是想要再次偉大,還是想要……您說呢?儒學沒錯,獨尊差矣!國學法道墨釋儒,中國不是隻有一個學!焚書坑儒,焚的誰的書,坑的誰的儒?焚書坑儒錯在何方?誰來回答我!
-
12 # 自由論談社
秦始皇焚書坑儒實際上是在宣傳上擴大化了。秦立國之初,各國文字不統一,政令難以通達,而各國的知識分子都在用自已的文字教學,從事相關政治經濟活動。為了達到統一文字的目的,秦始皇下令收繳各地各種文字的書籍,並對抗拒統一文字的知識分子予以懲處。秦始皇推行篆書,對全國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對我中華維護統一文化統一疆土仍具有重大意義。但焚燬各國曆史書籍,對許多歷史記載、歷史傳承,都失去了文字記錄,客觀上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有人認為秦始皇這麼做是為了推行愚民政策,這是個誤解,如果連讀書人都沒有,各地吏員如何選用?政令如何傳達?歷史證明秦始皇推行文字統一政策在當時戰國後的紛亂時代無疑是正確選擇,但手段過於激進產生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
13 # 風華史
秦始皇有三個標籤,就是提起這位皇帝眾人腦海裡中第一時間反應出來的印象。
這三個標籤是:千古一帝、焚書坑儒、殘暴。
要是再重提焚書坑儒,現在的話肯定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暗道可惜。
可惜什麼?
可惜的不是焚書坑儒中斷了文化傳承,而是可惜沒把這些儒生給殺絕了,導致後來遺害千年,孔教害人,腐儒禍國,焚書坑儒幹得漂亮!
當然這想法也不能那麼極端,不能太直白。
要理性去分析。
焚書坑儒有時代觀點,要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盛行的時代,焚書坑儒肯定是極端錯誤的,那麼放在現代呢?
我們會辯證分析這件事,那就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這件事是正確還是錯誤和焚書坑儒對後世的影響力。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下“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兩件事情,焚書發生在公元前213年,坑儒發生在其後一年公元前212年,假設秦始皇只是為割裂文化傳承而進行焚書坑儒,這假設先天就不成立,只會同時進行。
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此時秦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廣闊,而周朝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戰國各國混戰五百餘年,秦始皇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登基後不久他聽從了李斯的建議採用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控制地方,至此中國疆域真正意義上大一統。
首先,延續採用了兩千餘年的郡縣制是無疑是一個大大進步。
秦朝繼承了秦、楚、燕、趙、韓、魏、齊七國人口百姓,數量已是前所未有,而當時秦朝只完成了明面上的統一。
以前秦國征服的每個國家已經形成各自的文化習俗,文字貨幣,六國地域觀念深入人心,仍以燕人趙人等自居,思想感情上沒有歸屬感,各派學說混雜,原豪強貴族勢力盤根錯節。
秦始皇採用了兩項措施,一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將六國貴族宗室和富戶強迫遷到咸陽,免得他們登高一呼。
二就是思想經濟文化大一統。
主要分析影響更大的焚書。公元前213年,咸陽宮,秦始皇酒宴包含原六國在內的七十博士與秦朝大臣,此時將展開一場影響無比深遠的師法古禮,還是變革求新的大辯論。
尚書周青臣當面阿諛秦始皇,吹捧說上古之人均不及秦始皇的威德,引發原齊國博士淳于越出列反感指責。
淳于越力勸秦始皇照搬周朝的法規制度,並恢復分封制,說陛下已經威加四海,要是不分封諸子功臣,以後有事怎麼能互相照應呢。
淳于越堅定反對秦國策郡縣制,還說不遵照古制而國家長久的,沒聽說過。
這顯然觸犯秦始皇逆鱗,但始皇帝不動聲色,把淳于越的觀點交由群臣議論。
宴會上很多大臣,包括李斯的上司王綰,認為原楚、齊、燕國等地的領土都遠離秦國,也同樣主張恢復分封制,授各地貴族予世襲的諸侯名份。
分封制在當時有相當的市場,郡縣制是少數派。時任廷尉李斯明確不同意淳于越的觀點,指出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他反駁道:“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不互相承接,也改革了,但還不是一樣都國運長久。國家制度要因時變化。而儒生,不求改變只會遵循守舊,用從前的辦法來解決現在的問題,用周朝時怎麼樣怎麼樣來指責現在的朝政。如果這種多個學說思想並存的情況不加以制止,不跟朝廷在一條路上,那麼在朝廷則威權喪失,在百姓則被各個學說思想蠱惑結黨營亂,造成國家不穩定而統一大業必將持續不下去。”
這就是大一統思想的由來,力挺郡縣制的法家思想反對儒家及其他學說思想幹政亂政,蠱惑地方,穩固統治。
後來李斯見秦始皇點頭認可,斷然道:“我朝開創新制,對那些功臣子弟,可以給他們待遇封賞,給他們榮寵地位,但絕不可給他們封地,更不能讓他們走出咸陽一步!對於那些學說思想,更不能任其擴散蠱惑地方!讓權力統屬皇帝,讓全國令行禁止!讓天下只有一種人,那就是秦國人!只有一個思想制度,那就是法家的思想制度!只有一箇中心,那就是咸陽!也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始皇帝的聲音!”(大一統)
李斯又趁勢向始皇帝提出焚書的三條建議:“臣請陛下讓史官將不是秦國的歷史書籍都燒掉。不是博士官收錄的書籍,天下有誰敢收藏《詩》、《書》和百家言論的,交由縣尉燒死,有誰敢談論《詩》、《書》的抓到集市斬首,憑藉古事胡亂非議現在朝政的滅族,官吏知道這些事情而不舉報的與他們同罪,要是命令下達三十天後不燒書的,處以墨刑併發配去修城牆。醫藥、占卜和農耕種植方面的書籍不燒,如果有想要學習法家思想的,就去拜官吏為師。”
與儒家相反法家厚今薄古,李斯不愧秦朝傑出的政治家,看穿了儒家本質,那就是因循守舊,不懂變通,總妄以祖宗法來取代現在制度,厚古薄今,後世朝代也證明了,儒家治國,註定國勢日微,國運不長久。
而秦國二世而亡根本原因是原六國貴族豪強勢力復辟及擴張過快,根基不穩卻濫用民力。
焚書損失很大嗎?在當時,法家思想無疑是先進的,比儒家思想乃至其他百家更適合治國。焚書並不是為禁錮思想,而是要用法家思想作為主流。(如果有想要學習法家思想的,就去拜官吏為師。)
何況實際上,只是百姓不能收藏書籍,但博士官可以。燒書並沒有照《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述除秦國外其他史書全燒掉,不然我們現在就無從得知先秦歷史,春秋戰國史,至少在咸陽宮存有副本,據傳後來為張良所獲。
關鍵是燒百家言論的書這句話肯定有誤,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不可能去燒法家的書吧?
司馬遷畢竟是儒家學派,有傾向,再說當時李斯說述原話司馬遷也無從得知。
再看看《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六藝失傳,損失很大嗎?
六藝可不是科學技術,而是禮、樂、射、御、書、數。
分別對應:禮節、音樂、射箭技藝、駕駛馬車的技藝、書法、數同術,氣數,觀命的。
那麼統一思想就必須焚書嗎?書籍是思想載體,秦始皇為國家統治穩固,為保障大一統思想而焚書禁書,只能有法家治國思想,在當時來說,這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無可厚非。
對於秦帝國,必然要強制性的服從、同化、思想文化統一,這樣才能讓原六國民眾真正融合在一起。
後世所詬病的焚書無非是秦始皇大一統工程中的統一思想這一小舉措,在當時正是這些舉措共同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防止因為其他學說思想造成禍亂甚至族群割裂,否定焚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大一統思想。
雖然後來儒家復辟,但大一統思想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不管是法家大一統思想還是儒家大一統思想,都奠定了我們現在能形成一個整體民族的基礎,避免了中國像古代歐洲那樣統一後就一直四分五裂。
用現今眼光審視焚書反而更容易理解:採用新聞管制,主體(法家)思想穩定社會。現在當然現在能做到在主流(體)思想基礎上其他思想包容並舉,但兩千年前做不到,甚至直至辛亥革命前都沒有做到。
焚書功大於過,那就是保證大一統思想,順歷史潮流,焚書只是必要手段及旁枝末節。
再者儒家復辟,繼承了大一統思想,對其他學說同樣也是趕盡殺絕,斥之奇技淫巧。
當然,儒家採用的是思想上的焚書,手段更高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
但是,大一統思想畢竟是中華文明核心理念之一,保障了中華民族的延續,你我認同,族群認同,思想文化認同。至於坑儒,篇幅太長不解釋了,反正殺的460號人是儒生是術士還是方士,是煉丹方士騙秦始皇錢被殺還是冤枉的,還有到底殺沒殺,對當時來說拋不起半點水花,對現在來說除了感慨下秦始皇好凶以外,真沒影響。
最後看看1973年,偉大的毛主席在寫給郭沫若的《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詩中寫道: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14 # 秋色正傑
對於動亂分子,沒有一個朝廷會容忍!當時殺的大多數是追求長生不老的方士,如今叫邪教。三分之一的人都去煉丹,國家誰來保衛?糧食從哪裡來?不坑掉行嗎?
-
15 # 使用者7683406466421
要想統一就得有必要從進行思想上進行統一宣傳,尤其是在一個戰火紛亂幾百年和各類學說並存幾百年的複雜局面小,無力只是解除和消滅了六國政權和武裝,但並不能完成對大一統局面的徹底鞏固,因此剷除和銷燬掉一些不利於國家大一統思想的學說在當時的現實情況下是非常必要和必須的,為的就是做思想上統一的工作。焚詩書,坑術士。這六個字是後世經過多次“加工”後的定案,焚燬的肯定有優秀的東西,但更多的也肯定的糟粕的東西,坑殺的未免有無辜者,但更多的則是那些以巫蠱之術行騙於市井的術士外加六國沒落貴族不甘心家國滅亡的伺機反叛者……從此以後,歷朝歷代在皇權建立之初,都在或多或少做此類相同的工作,根本都目的還是在於統一,穩定。
-
16 # 數字跳躍1688
很多人說可惜云云,用手指歷數千古一帝等等罪過,這些人充斥著無知,憤恨等情緒。垃圾始終改變不了自己是垃圾的一類,就像當今中國,尚有許許多多的地域歧視,地域文化歧視,語言文化上的歧視,已經過去幾千年了,這種歧視都消除不了,如果不燒了,這種歧視絕對是變為普遍性存在,對國家,對民族的融洽性絕對大大有害,我們寧願要長久的大一統,也不要那種處處紛爭的時代。所以從絕對上,這類白痴,嘴上說說就算了,可以說這種白痴天天懟這懟那,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有多高尚,多有見識,多有悲憤的心。
文化是相對的,燒了就燒了有什麼可惜的?難道燒了就缺少了那種精神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人創造的。人類不滅,終有大道在。然後我就想:你可惜個什麼?可惜個屁啊!燒了的是精華?什麼是精華?精華是怎麼來的?難道幾千年的發展都抵不過那種精華?我們連幾千年的三座大山都推翻,你談可惜個毛線。
-
17 # 五千年糟粕依舊
這樣問吧!如果你是秦始皇,要推行文字統一,你要不要燒書,殺人?要我在當時肯定得燒書的。當時雖然九州共主,但幾百年的發展,各諸侯的文化差異越來越大,要乾乾成這事你會用柔和手段還是強權你自己掂量!
-
18 # 鑫挺83563181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如果秦真的焚書坑儒?焚的對坑的好,但不夠徹底,可恨跑了個犬儒叔孫通,這個秦末的窮酸儒生,整天抱著皇帝大腿拍馬屁,皇權的威嚴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被他拍出來的傑作,是他造就了中國特權腐敗的思想文化?
後又衍生了犬儒董仲舒,朱熹,王陽陰等清流派假大空之流,董仲舒給皇帝灌輸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子乃是老天爺的兒子,天人合一實乃狗屁不通之謬論?又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成了跪舔皇權的走狗!
朱熹登場發明了集所有狹隘虛偽,極端民族劣根性於一身的理學,打著"存天理,滅人慾"的幌子,私下裡強奸兒媳,誘姦胡寡婦,逼二個尼姑為妾,齷齪,惡事做盡,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王陽陰亮相也弄出個知行合一,無非是愚弄民眾,巴結權貴的狗屁哲學文化?這四大犬儒所謂的"聖人"雖然已經遺臭了萬年,但對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傷害,是災難性的也是極其深遠的遺害了一個民族千秋萬代!
-
19 # 飛飛貓說話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統一思想。
秦始皇滅了六國,當時的思想比較混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說各有理。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也就是稱),車輛的寬度等等,器物層次的東西好統一,制度層次的思想如法律法規也好統一,但思想理論層次的東西就難了。
有一大批儒生死活都認為儒家思想最好,反對秦國的法家思想,沒辦法,秦始皇就來一個焚書坑儒,把百家的書收集起來燒了,又一些玩頑固不化的儒生挖個坑給埋了。
秦始皇以為這樣做可以一了百了,他錯了,中國的諸子百家思想從來沒有被誰消滅掉。
-
20 # 十一大大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維護和保持中央集權、鞏固帝國統一的強勢手段和必要政治策略。
六國亡,天下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雖然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然而天下並不太平。六國舊勢力和遺老遺少們,並不甘心他們失去的特權和上層浮華生活,紛紛蠢蠢欲動。一些儒生在前六國舊貴族的鼓動下,鼓吹尊儒守禮,反對改革。他們不斷指謫秦始皇的各項政策,反對李斯的法家治理,妄圖復辟舊國,重溫舊夢。
面對這一嚴峻的政治形勢,秦始皇採取了一連串的手段,使秦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得以推行,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
秦始皇的這一系列措施,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秦始皇的功績,絕對可列歷代帝王前茅。
回覆列表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反對是古非今,打擊方士荒誕不經的怪談異說,但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和秦始皇採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