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廷玉在《年譜》中回憶說:“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 按理說應該高興的,為什麼會這麼痛苦?
10
回覆列表
  • 1 # 阿斗不傻

    有點常識好不,哥們姐們你老爸去世,你開心嗎?

    雖說最是無情帝王家,我們有理由相信有狼心狗肺的兒子盼望自己老爸早死,好繼承皇位,但是弘曆可是妥妥的,沒有威脅的正統繼承人,在加上他又年紀不大,沒到急不可耐時候,別人死啦爹,哭不是正常的嗎?

    笑才是數典忘祖,豬狗不如好不。

    話說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年僅57歲的雍正皇帝,在寢宮突然昏迷,個人認為是突發腦梗所致的多肢體器官衰竭。

    這一昏迷就直接奔死路去啦,可憐雍正也,熬過九龍奪嫡那麼艱難的歲月,在皇帝位置上兢兢業業十三年臨死還在工作突然就這麼一病不起,僅僅過啦一天,太醫宣佈雍正帝搶救無效,死亡,終年57歲。

    雍正皇帝可說是清朝最勤奮帝王,平時生活習慣也非常良好,沒有太多女人需求,也不喜歡喝酒,除啦工作就是工作,唯一愛好就是權力,還有吃點仙丹啥的。

    後世學者分析,雍正帝最有可能的死因就是重金屬中毒,加上勞累過度引起的腦梗引發多器官衰竭。

    好在雍正早就立好了遺詔,板上釘釘的繼承人,就是他老爹康熙爺指定的好聖孫弘曆。

    得知老爸去世,乾隆皇帝弘曆那是哭的不能自己,悲傷肯定有,也許還有一點點繼承皇位的欣喜。誰也說不清。

    其實經歷過九龍奪嫡的雍正皇帝,在看到骨肉相殘後,最不希望的是自己孩子也和自己一樣經歷如此人倫慘劇。

    於是,他在自己生前就已經建立好秘密立儲制度。不僅如此,他還在平時,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像所有人都有透露出,下一任皇帝會是弘曆。

    原因無他不過如下幾條。

    第一:弘曆是老爹康熙親子教育出來的皇聖孫,本生地位就很高,有傳言說雍正能成皇帝,最該感謝的是他兒子弘曆。

    第二:雍正幾個兒子中,最聰明的就是弘曆。

    第三:其他兄弟都沒有和弘曆爭奪帝位的想法。

    我們看看弘曆的對手就知道皇位非她莫屬,

    雍正皇帝有三個皇子,分別是弘時,弘曆,弘晝。

    皇子弘時:性格放縱,行事不謹,有心帝位但是才智人品都不咋地。雍正非常不喜歡他,後來還因為勾結八爺胤禩,意圖圖謀不軌,被雍正發現最後賜死。 (結局悲慘)

    皇子弘晝:清朝非常有名的荒唐王爺,從小也很受雍正喜歡,可是荒唐事不斷啊,她最愛自己給自己辦喪事,然後吃自己的祭品。有人說是裝傻報命(本人深以為然)

    看看這三個兒子,一個被殺,一個裝傻,雍正還有得選擇嗎?

    於是從雍正五年起,弘曆17歲那年,雍正就把弘曆帶在身邊,親手教他,治國之道。所有國家大政方針政策都講解給弘曆聽。為的就是培養下一代聖君。

    弘曆個人素質不錯,也比較爭氣,學習成績非常好,他老爹也是深感欣慰啊。這段故事讓我想起朱元璋同志對皇子朱標的培養。

    自古以來都說帝王之家無親情,其實那是環境險惡,如果環境允許,誰說帝王之家無情親?

    作為一個皇儲,弘曆是得萬千寵愛於一身,當輔佐老臣,從“正大光明”牌匾後拿出遺詔,念出自己繼位後。才算名正言順即為。

    再加上,雍正是暴斃而亡,乾隆是沒有心裡準備的,想起父親對自己多年疼愛,哭泣不是正常的嗎?哭中帶情緒交織,於是大哭不止,也就順理成章啦。

  • 2 # 我就是557

    如果弘曆在得知自己繼承皇位以後真的哭過,那麼可能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1:弘曆由於出身問題從小一直得不到雍正的重視,甚至被雍正拋棄在避暑山莊裡似乎沒有把他當作一位皇子來教育,所以弘曆從沒有想過自己會是未來大清的皇帝。

    2雍正晚年皇子之間的明爭暗鬥非常厲害,在經過幾番生死考驗之後雍正最後還是選擇了弘曆並且親手滅了弘曆最大的威脅,把弘曆送上了皇位。

    從他的出身以及後來的生死經歷等多方面原因考慮,弘曆得知自己是最後的贏家當然會激動的流淚了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愛新覺羅.弘曆就是乾隆皇帝,他上位並沒有經歷如同雍正繼位前的九子奪嫡大戰,而是直接被宣佈成為皇帝的。因此弘曆喜極而泣,轉而想到皇帝之位已得,而父皇剛死,如果面露喜色,恐被他人笑話,於是弘曆按捺住心中的喜悅,失聲痛哭,作出無限悲哀狀。群臣見皇帝痛哭不已,紛紛認為弘曆是至孝之人,雖已貴為天子卻悲失父皇!弘曆此舉得到了一致好評,大家都認為弘曆有孝道,會是一個好皇帝,跟著他有安全感。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錦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也就是說雍正皇帝一上臺就秘密立了弘曆為太子,但是秘而不宣,以免造成自己上位前同樣的兄弟相殘悲劇。弘曆小時候就深得康熙皇帝喜愛,得以被康熙皇帝親自教授治國之道,多次代表皇帝去祭祀祖廟;雍正深知弘曆是康熙選擇的帝國繼承人,雍正一上位就秘立弘曆為接班人。

    弘曆深得帝王心術,雖知父皇一定會傳位自己,但是沒有落到實處之前他還是惶恐不安!1735年8月13日,雍正皇帝突然暴斃,內侍太監取出雍正遺詔,宣佈弘曆為大清帝國繼承人。弘曆心中大喜,卻深知皇帝之位不好坐,很多兄弟會認為是他謀殺了父親,因此他立馬失聲痛苦,呼天嗆地悲傷不能自己!兄弟及群臣們見弘曆如此傷心,一則打消了他們認為雍正暴死可能是弘曆下手的嫌疑,二則確認了弘曆是一個至孝之人,得皇帝之位非他主動謀取,而確實是雍正遺旨。弘曆痛苦一場化解了一場政治風波,帝亡心術確實臻於化境!

  • 4 # George

    他是個瀟灑的人,盡禮的人,也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

    天命神授,既然上天選擇了自己,那就如同新生兒落草時痛哭一般,如同洗禮時一樣,將一切迷茫哭盡,迎來自己的讓他人哭笑不得你畢生實踐!他也這樣做了!實際上,所有ⅤIP或大伽全如此,三國演義上曹操的死裡逃生之大笑也是一個實證,哭也好,笑也罷,面無表情又如何,塵埃落定,瓜熟蒂落,他終於成了!

    以後就是拜神活動了!

  • 5 # 看遍山川

    愛新覺羅-弘曆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君王,立朝歷代皇位交接都是爾虞我詐,明槍暗箭,甚至腥風血雨,手足相殘。唯獨乾隆繼承大位時,他父皇雍正為了不讓弘曆重蹈他的覆轍,為弘曆掃除了一切障礙。

    等王公大臣開啟雍正的遺詔前,整個大清帝國上下其實都心知肚明,四皇子弘曆是嗣皇帝的不二人選,宣讀遺詔只是過場而已。弘曆的繼位過程沒有一絲波瀾,顯得水到渠成,天經地義。

    從很小的時候,弘曆對自己這個刻板的父親就缺乏親近感,他其實不管是小時候還是將來成年甚至老年,在心目中最尊敬,常常提及的是他爺爺康熙,倒是對雍正很少提起。

    弘曆對康熙有著天生的親近感,而對於自己的父親卻感到有些隔閡。弘曆原本已經做好了中年甚至再晚一些時候繼位的準備,因為雍正看上去春秋正盛,萬萬沒想到父皇五十八歲就突然駕崩了。

    這對於弘曆來講確實他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他的痛哭流涕是鑑於父皇的良苦用心,是自己將要面對王公大臣作為新君必要的表現,是突然發現自己用不著再做十幾年太子而壓抑的情緒釋放,還是現在回想起自己心裡和父皇有隔閡而愧疚。

    總之弘曆的傷心欲絕是真實的,哪怕有一絲即將登基的興奮,這個高智商高情商的新君也有能力掩藏得滴水不漏,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孝子的行為方式中去。

    大殮時,弘曆痛苦不堪,幾次三番爬到棺材上不讓人蓋上棺蓋,一連幾天不思茶飯,不按常規在乾清門內迎接,執意親自護送棺槨回宮,一路哭聲不絕,進入乾清門前,弘曆堅持不走正門,從內右門過表示對老皇帝的尊重,所有細節弘曆都考慮到了,做足了功夫。

  • 6 # 秋媚讀史

    常人的哭,可能是喜、怒、哀、樂、驚等內心情緒的直觀反射。帝王之淚,就會蘊含更多的複雜因素。雍正的遺詔公佈後,乾隆伏地大慟良久,他的眼淚應該說是悲喜交加的。

    激動、感動、喜悅與悲痛並存

    雍正元年,雍正就已經秘密立儲君了。表面上看,是讓大清臣民猜謎語,其實大家心知肚明。當時的雍正,就是三個兒子:弘時、弘曆、弘晝。

    弘時是長子,卻不受雍正待見,後來還被雍正過繼給胤禩了,所以他沒機會;

    弘晝智商比弘曆差太遠,弘曆又是康熙親自培養的過的人,而且是雍正奪嫡的加分項。《李朝實錄》記載,康熙晚年病重時召見馬齊,對他說:胤禛最賢,我去世後立為嗣皇帝,弘曆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這說明,康熙選定弘曆為隔代太子的事情,在康熙去世的當年就傳到了東邊鄰國。國外都對此沸沸揚揚,國內朝堂自然廣為人知。

    之所以不公開立儲,其實是雍正為了保護弘曆,防止他被擠兌,避免出現父子之間的不和諧。

    雖說乾隆繼位是最公開的秘密,可誰也沒想到雍正走的如此突然。雍正平時身體不太好,但是也沒有很嚴重的大病,去世前也沒有明顯的徵兆。大家都覺得雍正能夠再當幾年皇帝,所以弘曆也做好中年接班的準備。

    沒想到雍正五十八歲就見了先帝,讓弘曆二十五歲就登上皇位。當“幸福”突然來敲門,弘曆甚至還沒有回過神,就已經君臨天下了,他不得不激動,不得不高興。

    回首中國歷史,皇位在傳承的時候,往往都是驚心動魄。遠的不說,就論當朝:

    努爾哈赤去世後,代善與皇太極爭奪過;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與豪格又跳出來爭奪皇位,最後為了平衡讓六歲的順治上位;

    順治去世後,八歲的康熙登上皇位,因年幼不能親政,造成皇權旁落;

    康熙晚年有出現九子奪嫡,其殘酷性是弘曆親眼所見的。

    清朝自立國以來,只有弘曆的繼位是最順利也最有合法性的。而且此時的弘曆正是年富力強之時,既有才華又有朝氣,正好大展拳腳。雍正用心良苦,將皇位安穩地傳承給弘曆,他沒有理由不感動。

    雍正是弘曆的父親,對弘曆有養育之恩。父親去世,作為兒子的弘曆還是多少有幾分悲痛的。畢竟生於帝王家,至於弘曆到底有多痛,只有他自己知道。

    哭給滿朝文武看

    在雍正去世,皇位交接之時,弘曆不管內心多麼高興,也不能馬上表現出來。弘曆作為一個經歷宮廷文化薰陶又情商超高的人,必須集中全部經歷,投入到“孝子”的角色扮演中。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很講究禮法,帝王以孝治天下。一個人是否孝順,主要表現在父母去世時是否悲痛,這決定著自己的社會評價。

    弘曆是帝王了,是天下人的榜樣,更應該努力扮演“孝子”,越是“傷心欲絕”,越是感天動地,就越能給天下臣民留下一個好印象。

  • 7 # 有得觀史

    雍正有十個兒子,皇位只有一個,弘曆只有十分之一的機會,他能讓弘曆接班,那是天大的恩賜,弘曆知道雍正把皇位傳給了他,無以回報,只能以大哭來表示自己的感恩戴德,表示自己知道感恩。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做人沒問題,才有資格做皇帝。

    弘曆大哭實際是在接受大臣的檢驗,除了表達自己懂得感恩,還表達自己有孝心。古代以孝治天下,大臣們認為,皇帝沒有孝心是無法治理好天下的,弘曆的表現是在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實際上弘曆早知道自己是皇位繼承人,而且也知道雍正除了他沒人可選,對雍正讓他繼位他心裡也許沒什麼可感恩的。雍正十個兒子有五個早夭,三個沒成年,真正可以繼承皇位的只有弘時、弘曆、弘晝三人,弘時不討雍正喜歡被過繼給雍正的八弟當兒子,弘晝沒有繼承皇位的想法,雍正選接班人,除了弘曆也沒啥好選的。

    雍正祭祖時切下一塊祭肉讓弘曆吃下,兩次安排弘曆代替自己祭祖,都是雍正在表達讓弘曆接班的意思。弘曆心裡早就有數,宣佈遺詔只是形式,似乎沒什麼好高興的。

    不過弘曆還是有意外收穫仍然值得高興,弘曆覺得,康熙活了69歲,雍正身體不錯,活到康熙的年齡大概沒啥問題,沒想到雍正會死的得那麼快,56歲就給他讓位了,自己二十多歲就可以當皇帝,內心當然美滋滋的。

    雍正死了,弘曆作為兒子表現得越悲傷越好,不管他的內心多麼澎湃,多麼高興萬分,都必須壓抑著不露絲毫痕跡。

  • 8 # 風雪夢不逝

    “我哭,淚灑心中,悲與歡蒼天作弄”。弘曆此時也是一樣。弘曆知道,他將要繼承皇位了。此刻,他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他的哭聲,既是悲與歡在心中翻騰之聲,也是親情與權利互相碰撞之聲。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8月23日,雍正皇帝駕崩。民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雍正駕崩後,軍機重臣,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果親王允禮等人立即前往乾清宮,取出了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遺詔。這的確不是一份簡單的遺詔,這份遺詔飽含愛子之情,道出了雍正皇帝對愛子弘曆的關愛與期許,也訴說了一份沉甸甸的託付。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上日,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上日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雍正遺詔》

    而且,雍正不單單留給了弘曆一份遺詔,還留給了他四位輔政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更為重要的是,雍正留給了弘曆一份安定的基業,還有甚是充盈的國庫。

    何為安定呢,國無內憂外患,百姓安居樂業即為安定。此時的大清,經過雍正十三年的勤奮治理。朝內無枝繁葉茂的權臣,朝外為之一新的新政正在施行,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這就是弘曆的父皇雍正。雍正上臺後,先是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穩定邊疆。之後,胤禩,年羹堯,隆科多,這些樹大根深的權臣全被雍正一一剪除,就連不穩定因素皇三子弘時,也被雍正果斷處置了。之後,雍正任用能臣李衛、田文鏡等人,大力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納糧、耗羨歸公等新政。雍正革除積弊,大清的國庫也變得充盈了。此時大清的國庫,已有6000萬兩存銀。而康熙六十一年,國庫存銀卻只有800萬兩。

    可以說,雍正將一片耳目一新的大好河山交給了弘曆。弘曆可以舒舒服服的做一位“富二代”了。偌大的基業,對於剛剛25歲的弘曆來說,這既是殊榮,也是莫大的壓力。

    皇爺爺康熙走了,皇阿瑪雍正走了。獨留弘曆孤身一人,扛起這萬里江山。弘曆肯定也是百感交集,從此,他再也沒有父親了,他需要獨自面對驚濤駭浪,爾虞我詐,弘曆感到很孤獨,他唯有放聲痛哭,才能釋放自己的內心。

    而且,弘曆是孝順之人,父親雍正雖然嚴苛,但對自己卻是照顧入微,就連遺詔都是處處為自己著想。弘曆痛失至親,又怎能不悲傷而泣呢。

    再者,弘曆繼位登基後便是皇帝,是上天之子。“天子”乃萬民之父,老百姓失去至親放聲痛哭,持節守孝,天子更應如此,這樣才能配得上“天子”稱號,才能稱為統馭萬方的皇帝。所以,弘曆放聲痛哭,也是哭給滿朝文武,哭給天下百姓看的。上行下效,這也是大清該有的樣子。

  • 9 # 雍親王府

    弘曆的哭是發起內心的,但是由他來繼承皇位,在他和眾多朝臣看來,早就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

    登基後的雍正皇帝,隨即透過“秘密立儲”的方式,確立了弘曆的繼位人資格。儘管雍正“秘密立儲”的詔書直到雍正彌留之際才得以公之於眾,但是雍正想要將皇位傳給弘曆的想法早已經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了。

    而這也是因為在雍正在位十三年的種種行為舉動中,已經顯露無疑了。

    首先,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皇帝週年祭的時候,弘曆就代雍正皇帝前去祭祀景陵,並在在雍正在位期間,多次代表雍正前往主持祭祀活動,這已經釋放了非常明顯的政治訊號。

    其次,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皇帝在第一次見到弘曆後便將弘曆帶回宮中親自培養,同時安排自己兩位妃子,即貴妃佟佳氏以及和妃瓜爾佳氏撫養弘曆。雍正即位後,馬上冊封佟佳氏為皇考皇貴妃,冊封瓜爾佳氏為皇考貴妃,受封的品階、受到的封賞以及雍正對於她們二位的尊崇程度遠超其他康熙妃子。

    再次,雍正皇帝專門為其配備了張廷玉、朱軾、徐元夢等飽學鴻儒為老師,並安排宗室重臣允祿、允禧教授火器與弓馬技藝,可以說雍正對於乾隆的培養是全方位的。與此同時,雍正安排弘曆在很早的時候就接觸朝政,學習署理政務。

    最後,就是雍正親自為弘曆指婚,安排他迎娶了察哈爾總督李榮保之女富察氏為妻,並且在富察氏為弘曆生下嫡長子後,為其賜名“永璉”,隱示承宗器之意。

    除此之外,經歷了“九子奪嫡”的雍正,非常清楚兄弟鬩牆帶來的嚴重後果,於是為了能讓弘曆順利登上皇位,同時保證弘曆繼位初年的穩定,不惜將自己的兒子、也是弘曆的兄長弘時,過繼給當時已經被圈禁致死的胤禩,之後更是將其削宗奪爵、革除黃帶子,徹底驅逐出皇室,致使弘時鬱鬱而終。

    而上述這些行為,無一例外的都在彰顯著雍正皇帝準備傳位於弘曆的想法與決定。

    乾隆皇帝的哭,是在為雍正的去世而悲傷,同時也是一種感恩與感謝。

    在張廷玉《年譜》中有這樣一段回憶:

    “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

    此時的弘曆對於雍正皇帝必然是無比的感激和感謝的。

    這不僅僅是因為弘曆可以最終確定,雍正皇帝是將皇位傳給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從雍正皇帝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副真正的盛世景象。

    一來,此時的國庫已經有了近6000萬兩的存銀,相較於雍正登基時不足800萬兩的空虛局面,已經得到了極大增大,可以說如此充盈的國庫讓乾隆皇帝是受益多年。

    二來,雍正大力整飭吏治,整治貪腐,推行新政,發展民生,可以說在超堂內外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三來,為了弘曆的登基與政權的順利過渡,雍正皇帝還為乾隆安排了胤祿、胤禮、鄂爾泰、張廷玉等人為輔政大臣,委以了“託孤”重任。

    足可見,雍正皇帝為了政權的穩顧與皇權的順利交接,已經是用心良苦,對於此,即將登基的弘曆不可能不為之感恩和感動。

    於此同時,弘曆也需要用痛苦來掩蓋自己的喜悅。

    對於一直推崇以“忠孝”治天下的清朝,面對自己的父親即將離去,弘曆這樣本就是正常反應,況且弘曆也是出了名的孝子,不管是對於雍正,還是對於他的母親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乃至於撫養過他的兩位康熙妃子,都是極盡孝道的,真情實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此時的乾隆也需要透過痛苦來掩飾自己的喜悅,一方面,他需要彰顯自己的孝道,既是做給雍正看,也是做給朝臣看的;另一方面,也是要維護自己的形象,繼續樹立自己威信。

    畢竟,弘曆登基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而此時弘曆還是要為以後做著相應的準備。

  • 10 # 楊角風發作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真是個天才!

    雍正帝駕崩後,宣佈弘曆繼承皇位,題目問的有點問題,那時候的弘曆不能稱乾隆,乾隆屬於年號,不要記混了哦,國號是大清,年號是乾隆,廟號是清高宗。

    最開始努爾哈赤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皇太極即位後,改國號為清,而國號是不能輕易更改的,像元明清都是國號,除非這個政權被推翻,下一任政權才會改國號。史上也有一些皇帝改過國號,比如王莽篡漢稱新朝,比如武則天篡唐稱周朝,實際上像皇太極這樣改自己國號的不多……

    而年號最開始是為了紀年的一種稱號,在漢武帝之前沒有這個東西,在漢武帝即位後才首創年號,當時始創年號為建元。而年號這種東西,並不是特指一個皇帝,有時候一個皇帝定很多年號,比如女皇武則天,在位十五年,就用了十四個年號,在聖歷三年更是連著更換三個年號。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年號就不怎麼更換了,除非皇帝駕崩,比如嘉靖年號,萬曆年號,康熙,雍正,乾隆等。

    廟號呢,一般是皇帝死後才有,比如康熙帝,其實可以稱呼他為清聖祖,乾隆皇帝則可以稱呼為清高宗,雍正帝稱呼為清世宗。

    雍正帝去世時間為1735年8月23日夜晚,按照當時的規矩,乾隆年號需要在1736年春節後啟用。當然,張廷玉的《年譜》屬於回憶錄,自然是乾隆帝即位之後,才寫的。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弘曆聽說自己繼承了皇位,不哭反笑,會有什麼後果?

    這人設完全崩塌啊,誰能接受?

    剛死了爹,自己就大笑,一是不符合規矩,二是不符合做人的道德,三是會寒了在場人的心。

    雍正帝駕崩後,馬上把靈柩從圓明園運往紫禁城,安放到乾清宮裡,這時候,宮裡的所有人都要大哭,包括即將即位的弘曆。隨後大臣會給皇太后講,國不可一日無君,要馬上宣佈先皇遺詔,隨後由大臣從正大光明匾後面取出秘密傳位詔書,由大臣當眾宣佈遺詔,傳位給弘曆。這時候的弘曆更是需要大哭特哭,表現出皇阿瑪無比英勇,怎麼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去世後又把這個大個天下交給自己,自己能力肯定比不上皇阿瑪。一方面哭皇阿瑪駕崩,自己沒了爹,一方面哭自己接受皇位,實在是受之有愧。

    這之後,弘曆要守靈,全國宣佈哀悼,一些娛樂活動全部暫停,整個出喪期間,弘曆都要帶頭痛哭,基本上皇帝去世出殯期間,宮裡的每個人都會哭啞了嗓子,尤以新即位皇位為重。

    這時候的弘曆必須表現出特別悲傷的神情,特別難過,哭聲震天,讓大臣們均認可這個新皇帝,畢竟沒有“孝心”的皇帝一定不是個好皇帝。

    實際上,雍正帝8月23日駕崩,而弘曆的登基大典是在9月3日舉行,整個出喪期間,都有人專門負責安排登基大典的事。也就是說弘曆一邊哭爹,一邊還要聽從大臣安排登基的事,甚至都要演練一下,以防出錯。

    等到了9月3日登基大典那一天,先是禮部尚書請求新皇帝即位,隨後穿著孝服的弘曆在乾清宮對雍正帝棺柩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到側殿更換成皇帝禮服,再到皇太后處行三跪九叩禮,這之後喪禮暫停,乾清宮的正門要垂簾。

    隨後弘曆到保和殿降輿,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級官員行禮。禮畢,禮部尚書再奏請弘曆即皇帝位。然後,翊衛人等隨弘曆御太和殿,弘曆升寶座即皇帝位。

    這時候就可以再次宣佈傳位詔書了,並取來皇帝大印,頒佈即位詔書……

    這些事情辦完之後,弘曆還沒完,還得回到雍正帝靈柩處,要跟老皇帝說幾句話,類似於表態,一定要繼承遺志,把國家治理好,再去拜見宗廟,宣佈繼承皇位。

    整個過程非常繁瑣,趕上身體不太好的皇帝,這一套程式走下來,不累趴下,也得掉層皮。

    這麼辛苦的即位程式,弘曆能不哭嗎?

    不過即位後的弘曆就已經定好年號了,等過了春節,大年初一開始就是乾隆元年了,這時候才是正式的乾隆帝!

  • 11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真情與做作。

    雍正帝的子嗣不多,總共才十子,序齒(列入族譜)的有六子,活到成年的更是隻有四個——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和六子弘瞻,其中弘瞻年幼,雍正帝去世時才三歲,跟皇位無緣,真正爭奪皇位的,是年齡相近的弘時、弘曆和弘晝。

    弘時大弘曆七歲,弘曆大弘晝一歲,從歲數上,弘時就佔了很大優勢,畢竟多吃幾年飯,積攢下的政治資源也應比弟弟多才是,可弘時卻早早被踢出了皇位爭奪局。

    經過康熙末期激烈的九子奪嫡後,康熙帝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確立胤禛為繼承人,也就是雍正帝,一向高舉“敬天法祖”大旗的雍正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秘密確立儲君。

    儘管儲君是秘密確定的,可朝臣們心中也有猜測,就三選一的問題嘛,然而還不待朝臣們各自站隊來一場三子奪嫡,這個問題被雍正帝搞成了一選一的等額選舉。

    早在雍正元年康熙帝週年祭的時候,雍正帝就派弘曆而不是弘時前去祭祀康熙帝的景陵,之後這樣的事多次上演,可見更為年長的弘時在雍正帝心目中的地位並不如弘曆。

    到了雍正四年,雍正帝更是直接把弘時命為允禩之子,剔除其皇子身份,弘時的皇位繼承權可以說沒了。同時允禩是誰?那可是雍正帝奪嫡時的主要對手,次年就被雍正帝削除宗籍,改名為阿其那,弘時也被連帶著削除宗籍。

    剩下兩個兒子,雍正帝對弘曆全方位培養,從老師到妻妾,全都一手包辦,文武兼修,同時還讓弘曆參與政務處理。

    在此情況下,弘晝不知道是識相還是天性荒唐,倚仗威勢,肆意妄為,自然跟皇位絕緣。

    如此一來,皇位註定是弘曆的,而這一切,都是雍正帝的選擇,所以弘曆的哭,應該是有足夠的傷心在內的,他為父親的離世而傷心。

    不過作為一個政治家,弘曆的哭也有政治考量在內。

    從人情考慮,父親去世你總不能笑吧?除了莊子這種超脫天地的奇人,只有不孝子才會這樣,而歷史上這麼做的皇帝無一例外,全都是暴君,弘曆可不想自己還沒登基就背上罵名。

    出於孝名的追求,儘管弘曆對登基感到高興,但絕不能表現出來,要表現出悲傷、極度的悲傷,就算是大臣們勸,也得哭,越久越好,苦得越久,名聲越好!

  • 12 # 高郵的有史以來

    乾隆這輩子最崇拜的不是自己的父親雍正,而是自己的爺爺康熙。甚至繼位後多次回憶起康熙當年親自把他召入宮中撫養的點點滴滴,並向世人隱隱約約的透露出雍正之所以繼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康熙指定了自己這個隔代繼承人。

    而且父親雍正時期的新政在乾隆時期並沒有很好的延續下去,大部分被廢除以拉攏人心,只剩下一小部分延續了下去。像雍正遺詔中欽點配享太廟的張廷玉,也因為犯錯為了敲打他,而罷去其配享太廟的優待,雖然乾隆最後仍遵父親的遺詔命其配享太廟,但已經是張廷玉死後的事情了。

    可以看出乾隆這個人並不是多麼的崇拜和尊敬父親雍正的,或者說兩個人的執政理念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乾隆是看不慣父親雍正。只不過很多時候礙於封建時代的孝道,為了做給其他人看,所以才勉強維繫了父親雍正的面子。

    加上與父親雍正執政理念的不同,皇室之間的親情淡薄,所以乾隆當時心裡應該很是高興驚喜,還有著些許的悲傷吧。

    但畢竟是父親雍正駕崩了,自己當然要表現的痛苦。所以乾隆就懷著這種驚喜高興加上些許悲傷的矛盾心理痛哭不已,有著真情實意,更有著痛快淋漓。

    而且乾隆不只是知道自己是新君以後痛哭不已,而是一直表現到父親入土為安為止。

    按清朝禮制,雍正死後皇輿回紫禁城時,新君在乾清門內迎接既可。可乾隆並沒有這樣做,自己親自全程護送著皇輿回到紫禁城。這種有違成例的做法,當時有大臣反對,乾隆以孝順為由堅持這樣做。

    雍正皇輿回宮路上,乾隆依舊是痛哭流涕。在進入即將乾清門之際,他又傳諭,不以新君身份直接由乾清門進入,而是要由內右門入,以示對父親雍正的尊敬。

    就這樣自雍正駕崩以後,新君乾隆是全程表現的悲傷痛苦,細節之處是完美至極,表現出新君是一個大孝子的完美形象。

    乾隆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出於父親駕崩以後的正常反應。二是想借此機會表現出自己孝子形象,符合封建社會的以孝治天下理念,用以更好的坐穩皇位,統御天下。更是說明了乾隆這個人還是很聰明的。

  • 13 # 青年沉思者

    《清史》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諱弘曆,世宗第四子,母孝聖憲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於雍親王府邸。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復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木蘭從獮,命侍衛引射熊。甫上馬,熊突起。上控轡自若。聖祖御槍殪熊。入武帳,顧語溫惠皇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  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扁額上。五年,娶孝賢皇后富察氏。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時準噶爾役未竟,又有黔苗兵事,命上綜理軍機,諮決大計。  十三年八月丁亥,世宗不豫。時駐蹕圓明園,上與和親王弘晝朝夕謹侍。戊子,世宗疾大漸,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入受顧命。己丑,崩。王大臣請奉大行皇帝還宮。莊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密封,宣詔即皇帝位。

    歷代帝王都需要以孝為名,如果不孝,位置都坐不穩的。

    乾隆哭,是因為雍正死了。

    父死子哭,孝之本也。

  • 14 # 草莓愛跳舞

    1.唐堯 據傳說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出生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山南有慶都山 , 傳為堯母慶都出生地 , 慶都逝後葬於望都 , 望都之名即由登堯山望都山而來。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記載 , 堯是黃帝的後代 , 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 , 本名放勳。帝嚳去世後 , 放勳的長兄摯繼承其帝位 , 在放勳十五歲時封為唐侯 , 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 , 發展農業 , 妥善處理各類政務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 , 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可是帝摯卻沒什麼突出的政績 , 各部族首領也就親放勳而疏遠摯。帝摯九年 , 摯親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於放勳 , 放勳即帝位 , 帝號堯 , 因初封於唐 , 即以唐為朝代號 , 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號 , 後人稱其為唐堯。唐堯即位後 , 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 為政勤慎儉樸 , 定曆法 , 施德政 , 抗天災 , 建國制 , 選賢能 , 政績卓著。 唐堯當政初期 , 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 , 百姓經常耽誤農時 , 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 , 令羲、和兩族掌天文 , 根據日月星辰執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 , 測定了四季 , 又以月亮一週期為一月 , 太陽一週期為一年 , 一年定為三百六十 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歷法 , 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 ;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湯 , 穿用葛藤織 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 , 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 一張 " 欲諫之鼓 ", 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 , 隨時 可以擊打這面鼓 , 堯聽到鼓聲 , 立刻接見 , 認真聽取來人的意 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 , 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 " 誹謗之木 ", 即埋上一根木柱 , 木柱旁有人看守 , 民眾有意見 , 可以向看守人陳述 , 如來人願去朝廷 , 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 , 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瞭解 ; 堯當政時 , 發生 過嚴重的水災 , 洪水把山陵都吞沒了 , 四處氾濫 , 他讓禹治水 , 疏導九河 , 戰勝了洪水 ; 堯執政初期 , 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 , 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 , 非常鬆散 , 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 , 所以 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 , 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 , 其中很 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 , 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 , 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年老後 , 為找到繼任的賢者 , 到處尋訪 , 四嶽薦舜 , 謂舜至孝 , 對迫害他的父親、繼母仍孝順無二心 , 與鄰里相處和睦。堯以二女妻舜觀其內 , 使九男與處觀其外 , 以考察舜的品行。又 " 納於百揆 , 賓於四門 ", 試驗他的才能 , 最後叫他 " 入於大麓 ", 讓烈風驟雨和虎狼蟲蛇考驗他的勇氣 , 舜逐一通過了考驗 , 堯放心地把國君之位讓給舜 , 卻割捨了不肖之子丹朱 , 成為歷代賢君之美談。傳說堯讓位後居養老城 ( 今順平縣陽城 ) 。 2.虞舜 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因曾任有虞氏首領,故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叫瞽叟,沒有知識,又喜歡妄作妄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賢德,可是早早就亡過了。他的繼母為人不知禮儀,口裡不說忠信的言語。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很傲慢。他們常常想要謀害舜: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舜就像孩子般的呼叫哭泣,同窮苦的人沒有歸處一樣。事後舜毫不嫉恨,舜以為父親、母親、弟弟這樣對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夠得到爹孃弟弟的喜歡,過在自己,不在他們,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厲山地方耕種,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 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見《孟子·離婁下》)。 現代史學家范文瀾經過考證後即採用孟子所言。舜號有虞氏。《孟子·離婁篇》說"舜生於諸馮(音ping平,山東諸城縣),……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東夷人也"。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時,曾登常山廣麗亭作詩一首,詩中有"西望穆陵關,東望琅琊臺;南望九仙山,北望空塵埃;相將呼虞舜,遂欲歸蓬萊。"其詩的後兩句,意思是與虞舜一同去蓬萊仙境。可見,這位大文豪也認為虞舜是諸城人。 在明代的《職方地圖》上諸城境內,還特別註明了虞舜的出生處。 清乾隆《諸城縣誌o古蹟考》雲:"縣人物以舜為冠,古蹟以諸馮為首。"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按照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於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崩於南巡途中的蒼梧之野,享年110歲。相傳虞舜執政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而,舜的時代,成為儒家理想社會的黃金時代,並以葬為樂正,·造二十三絃之琴,正六律,和五音,創《九韶》、《六列》、《六英》之歌以頌舜德。 3.大禹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闢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溼,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大禹其人 貢獻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製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徵。 威嚴 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佈,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15 # 阿淶的一天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雍正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忽然在寢宮裡昏迷,接著就奄奄一息。

    其實在這之前,雍正皇帝還可以閱讀奏章,突然的昏迷讓御醫們措手不及,到了二十三日,雍正搶救無效,駕崩。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以來最勤奮的皇帝。對於酒色並不沉迷,唯一有可能的死因,就是雍正迷信仙丹,可能是服用過量的有毒物質中毒而死。

    好在雍正早就立好了遺詔,寶親王弘曆板上釘釘的下一任皇帝。乾隆哭的不能自己,其中肯定悲傷也有,繼承皇位的欣喜也有。 雍正帝經歷過康熙晚年的兄弟奪嫡,最不希望的就是他自己的兒子們也為了皇位互相殘殺。

    因此建立秘密立儲制度,但是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還是透露出了下一任皇帝會是弘曆,首先是因為弘曆是幾個兒子中最聰慧機敏,博學多才的。第二康熙生前親自教導過弘曆,這在皇子皇孫是唯一的例外。而且康熙帝臨終傳位時也明確告訴雍正要立弘曆為雍正的太子以後繼承雍正的皇位。

    康熙晚年發生了很多事,雍正在當時基本都被賦閒在家,而雍正又為了裝死。在這一段時間裡,雍正跟乾隆相處的時間是非常長的! 乾隆自幼天資聰穎,五歲進學,過目成誦,甚得康熙喜愛,頗有康熙少年之風。康熙晚年,一直在爺爺身邊伴讀,可見對乾隆的愛護之情。雍正獲得帝位,不得不說也有小乾隆的原因。

    康熙死後,雍正登基,得几子相繼夭折。只餘弘時,弘曆,弘晝三子。但是弘時,性格放縱,行事不謹,心懷帝位而才具不佳,失愛於雍正。後因勾結八爺胤禩,圖謀不軌,被雍正賜死。

    而弘晝仗著雍正嬌慣,傲慢任性,肆意妄為,是清朝有名的荒唐王爺。最愛自己給自己辦喪事,吃祭品。也有人說,這是韜光養晦,以免介入奪嫡之爭。 從雍正五年開始,這時候弘曆差不多17歲左右,雍正就把弘曆帶在身邊,封為寶親王,雍正親手教他,比如,雍正在這個時候實行的是新政,他每樣都講解給弘曆聽。 雍正只在位13年,在公元1735年,58歲的他突然死亡,前後不到兩天時間。也就是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生病,但“仍照常辦事”。到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就英年早逝。

    而此時,乾隆25歲。作為一個皇儲,雍正皇帝又不愛酒色,春秋鼎盛,其實乾隆已經有把儲君做到四五十歲的準備了。 儘管早有預感自己會當皇帝,而等老臣從“正大光明”牌匾後拿出遺詔,念出自己繼位後,這才真正確定自己是當皇帝。

    本來預想自己會三十多歲,甚至四十多歲當皇帝,卻沒想到自己會這麼早就當皇帝了。 所以,雍正死的時候,由於是暴亡,乾隆心裡沒有準備。再加上父親對他多年的疼愛,觸景傷懷,悲傷肯定是有的。但是又突然當上了皇帝,欣喜也還是有的,種種情緒交織,於是大哭不止。

  • 16 # 歷史守望者

    乾隆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掌握國家最高權利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時間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與此同時也他是最長壽的一位皇帝。那麼乾隆帝在得知自己繼承皇位後為什麼痛哭失聲呢?

    乾隆帝哭不停聲是百感交集所致

    據說他小時候就特別聰明,五歲時就開始在學堂學習,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康熙皇帝第一次在雍親王府見到了孫子弘曆時,他當時才十歲,康熙皇帝就表現出對他的寵愛之情,於是就將他接到宮中親自培育。

    康熙去世後,雍正即位,就把他作為下一任皇帝的物件進行培育,而他則不負眾望,最終在雍正去世之後成為了新一任的皇帝。

    雍正的去世,讓人有種猝不及防的感覺,因為太快太突然了,作為下一任的皇帝乾隆,這時候無所適從,一方面是要表現出自己的孝心,因為自己的父親去世了,作為兒子的他雖然繼承了皇位很驚訝,但是他也不可以表現出來。

    俗話說的好“父子情深啊”,再怎麼樣在別人的眼裡那可是生他養他的父親啊!如果他不哭,別人就會指責他的沒有孝心,從而大做文章,這樣會導致給他的登基造成阻礙,所以說就算他裝也得裝出來。

    而另一方面呢,雍正在乾隆十三歲時就開始把他當下一任的皇帝進行培養,加強了對他知識方面的教育,並教他騎射,並讓他在短短的幾年裡稱得上文武雙全。

    所以說乾隆對於雍正是有感恩之心的,而雍正的去世給他一點心裡準備都沒有,這讓他有點猝不及防,也有點難以接受的感覺。因為一旦雍正去世之後,登上皇位的是他,他就要挑起治理天下的重任。所以哭也是自己宣洩的一種方式吧。讓自己調整情緒,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之後就要面對這無法躲避的現實了。

  • 17 # 曉史才能明事

    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皇帝(當時仍然是寶親王)在得知自己是雍正秘密確立的儲君時,“伏地大慟”、“感慟號呼良久”,在雍正葬禮上更是“痛哭失聲、擗踴無數。……上哀慟深切,哭不停聲,竟日水漿不御。群臣伏地環跪,懇上節哀,上悲不自勝,左右感泣,鹹弗忍仰視”。朝中大臣張廷玉後來也在《年譜》中回憶道:“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看到這兒,有的讀者不禁就納悶了:弘曆知道自己即將繼位為皇,馬上就要擁有大清最高統治權了,這本來該是天大的喜事才對,為何他卻哭得如此傷心呢?當真是他與雍正帝父子感情如此深厚,天人永隔之際這才如此痛哭失聲?

    答案顯然沒有這麼簡單,筆者認為,弘曆之所以在雍正死後苦得如此動人失態,原因主要還是有以下五點。

    一、父子情深,難以割捨

    雖然乾隆生母目前仍然存在疑問(《永憲錄》中記載乾隆之母為熹妃錢氏;而《清實錄》和《清史稿》中卻記載弘曆為鈕祜祿氏、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所生),著名影視作品如《甄嬛傳》、《如懿傳》等也利用了這一歷史上的模糊性,紛紛大肆演繹,橫加渲染,硬是把熱河宮女李金桂說成了是乾隆板上釘釘的生母。但是不管其母親為何人,雍正帝是其生父這卻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即便沒有什麼史料記載他們二人父子感情如何深厚,但雍乾父子畢竟是血濃於水,如此想來,二人生離死別之時乾隆不顧帝王姿態,痛斷肝腸地大哭一場也就覺得情有可原了。

    二、大喜過望,喜極而泣

    清朝自雍正起,為了避免重現康熙年間“九王奪嫡”的骨肉悲劇,就創立了秘密立儲的家法,而乾隆可以說就是此項制度受益的第一代人。由於立儲密旨的存在,雍正去世之前誰也不知道究竟誰才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雍正駕崩前膝下尚有三子: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皇六子弘曕),寶親王弘曆自然也不會例外。

    經過了雍正在位十餘年漫長的等待,乾隆終於等來了謎底揭曉的這一剎那:弘曆勝出,其餘兄弟二人均被淘汰出局!乾隆心底裡那個歡喜怎一個樂字了得,自然是心花怒放,喜不自勝。然而當時正處於國喪期間,此時若乾隆忘情地放聲大笑,未免被天下子民以及文武百官恥笑他不仁不義。所以他唯一的宣洩情緒之法就是大哭一場,管他高興還是悲傷,苦就完事了,反正現在還在辦理雍正的喪事,就算是哭得再過分別人也不會有任何非議,頂多臣下們也只是不痛不癢地勸慰一句新君“節哀順變”也就是了。

    三、裝模做樣,奧斯卡影帝

    前文說到,關於雍乾父子二人的情感記錄甚少,反而是康乾爺孫二人記載更多:“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謁聖祖於圓明園之鏤月開雲。見即驚愛。命宮中養育。撫視周摯。備荷飴顧恩慈。親授書課。教牖有加。偶舉愛蓮說以試。誦解融徹。獎悅彌至”、“顧謂勿疾行、恐致蹉跌。愛護殊常”“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等,甚至還有說康熙傳位雍正就是為了給乾隆埋下伏筆的。所以要真的說雍正與乾隆父子感情如何甚篤,以至於雍正去世乾隆“悲不自勝”,茶飯不思我想也是說不過去的。此處乾隆之所以如此行事,估計也只是為自己博得一個仁孝之君的名頭,為將來自己治理天下鋪平道路罷了。

    四、載者渲染,添油加醋

    其實不光是雍正帝去世乾隆痛哭,幾乎清代每一位皇帝去世,其後繼之君都會“悲從中來”地大哭一頓,如康熙去世對於雍正就有相關記載:“上親安奉大行皇帝於黃輿。攀依號哭“、”哭不停聲“、”悲痛切至。實出衷忱。“、”大行皇帝大殮。上痛哭失聲。擗踴無數。“哀感群臣,鹹痛哭地,莫能仰視”等,最誇張的是咸豐離世之後,當時其年僅五六歲,幾乎不懂人事的獨子載淳也被載官為了突出其“仁義之道”,儼然記錄成了一位大孝子的形象:“上稽顙大慟”、“擗踴無算“、”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上哀慟深至。自朝至昃。哭不停聲。竟日水漿不入口。群臣伏地環跪。懇上節哀。上悲慟不能自已。左右皆弗忍仰視“。

    連一個年不過數歲的孩童,在載者手中都能”如實“地哭成了捶胸頓足,哭聲不斷,那麼乾隆帝一個二十五歲才即位的皇帝哭得如此傷心地真實性又從何談起呢?顯然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五、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眾所周知,其實清朝雖然說是說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到嘉慶初年的”白蓮教起義“為止,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算是封建王朝的一個新頂點,即”康乾盛世“。但實際上到了康熙晚年,由於他年近花甲,身體又中風不適,所以對朝政也逐漸懈怠了下來。到了雍正初年,官員貪腐成風,國家行政效率十分低下,清王朝盛世之下暗藏著極大的統治危機。

    不過幸好雍正帝鐵腕治國,朝乾夕惕,整頓吏治,清查各地虧空、推動”耗羨歸公“、”高薪養廉“、”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廢除賤籍“措施都王王朝政治出現明顯好轉的勢頭,為康乾盛世之過渡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雍正自己卻留得罵名於世(由於雍正理政手段太過“狠辣”,被民間譏諷為”抄家皇帝“)。

    所以乾隆此哭出了前述的感情、政治等因素之外,其感恩之情必定也是存在其中的。

    小小一哭不簡單,乾隆身為一個優秀政治家,其哭聲裡頭的寓意可真不少!

    參考史書:《清史稿》、《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清穆宗實錄》參考文獻:《雍正十三年》、《雍正王朝》

  • 18 # 4510019

    多年以來的隱忍和經營終於實錘了!能夠在父輩的奪嫡中無意識的神助攻一把,到自己雖然名正言順但還是小驚喜不斷的順理成章,中間的道路冷暖自知,一時五味雜陳!

  • 19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弘曆的痛哭中,有祖制規矩的約束,有自身形象塑造的考慮,有對天下臣民的交代,更有十餘年壓抑心情的發洩。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宵衣旰食、殫精竭慮的雍正皇帝病倒,但“仍照常辦事”;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僅有的兩位成年皇子——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朝夕侍側”;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雍正皇帝急召允祿、允禮和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等人“入受顧命”,準備就身後皇權的歸屬做出最後安排。

    對於雍正皇權的傳承,《清實錄·世宗實錄》如此記載:

    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恭捧上御筆親書密上日:命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為皇太子,即皇帝位。

    注意,單靠這份傳位遺詔,尚不足以證明皇四子弘曆的繼位合法性,因為按照雍正皇帝所創“秘密立儲”制度的要求,這份“傳位遺詔”還必須和雍正皇帝於雍正元年立下的“立儲密詔”相符才可。所以雍正皇帝駕崩後,張廷玉(《清史稿》記載是莊親王允祿)才會急忙命人尋找那份“立儲密詔”。只是,這份極為正常的“慌張”,卻成了後世認定雍正皇帝非正常死亡的重要依據之一。

    根據《清史稿·高宗本紀》的記載,雍正皇帝駕崩以後,莊親王允祿等人很快找到了當初的“立儲密詔”,並當場“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密封,宣詔命皇四子弘曆即皇帝位”

    “傳位遺詔”“立儲密詔”的相互對應,才明確了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的繼位合法性,25歲的弘曆正式接過雍正皇權,大清王朝正式迎來了乾隆時代。

    只是,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已經被明確了嗣皇帝身份的皇四子弘曆,“趨詣御榻前,捧足大慟,號哭仆地”。除此之外,《張廷玉年譜》、《清史稿》等諸多歷史文獻也對乾隆皇帝繼位當晚的“悲痛異常、號啕大哭”有過明確記載。

    那麼,皇四子弘曆為何如此悲傷,哭得這樣傷心呢?

    有人可能會說,父親去世,兒子痛哭,乃天理人倫,再正常不過。這話不假,但別忘了這可是“最是無情帝王家”的皇室,而且大行皇帝駕崩和普通人家的父親去世截然不同,大喪事宜、新皇登基乃至諸多軍國大政都等著新皇處理,根本容不得他如此傷心,如此痛哭。

    其實,皇四子弘曆之所以如此痛哭,有著宮廷規制的約束,也有著新皇形象的考慮,至於父子感情,或許是所佔份額最少的部分。

    宮廷規制

    何為“宮廷規制”?我們先來看下乾隆皇帝上承之雍正皇帝、下啟之嘉慶皇帝面對大行皇帝駕崩的具體表現。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被明確了嗣皇帝身份的雍正皇帝“哀痛號呼,擗踴不已”,甚至在隆科多等人的反覆勸說下,雍正皇帝仍然“慟哭仆地,良久乃起”,甚至還跪爬到康熙皇帝御榻前,“撫足大慟”

    而後,在為大行皇帝更衣、奉梓棺還宮等等儀式中,都是“攀依號哭、哭聲不停”,以致達到了“痛哭失聲、寢食俱廢”的地步。

    嘉慶四年正月,乾隆太上皇駕崩於養心殿,嘉慶皇帝“捧足大慟,擗踴呼號”得大哭狀態一直持續到“小殮”結束。而後,大行皇帝“大殮”時,嘉慶皇帝“痛哭失聲,擗踴無數”;集體舉哀時,嘉慶皇帝更是“哀慟深至,自旦至晡,哭不停聲,竟日水漿不入口”。甚至,在諸王公大臣的反覆勸說下,嘉慶皇帝仍然“悲痛不能自已,左右皆弗忍仰視”

    大行皇帝崩逝,嗣皇帝大哭不止、悲痛不已的情況並非只有雍正、乾隆、嘉慶三代帝王出現,而是之努爾哈赤以後的每代帝王都有的表現,而且都會被《清實錄》等官方文獻予以大篇幅的明確記載。

    既然是人之常情,清朝官方文獻為何還要如此刻意的記載嗣皇帝的“哭喪”呢?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家有制度、祖宗有要求,大行皇帝崩逝,嗣皇帝該什麼時候哭,該哭到什麼程度都是有著明確規定的。根據《清史稿·禮志·凶禮一》的記載,在“皇帝喪儀”的整個過程中,從嗣皇帝到皇室宗親,再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地方微末官員、基層百姓都有規定的“哭奠”時間和場所要求。“小殮”、“大殮”、“初祭”、“大祭”、“升殿”、“奉棺”、“大葬”等具體儀式中,嗣皇帝都要成為天下臣民的表率,都要是最悲痛、最傷心的那一個。

    也就是說,大行皇帝崩逝,嗣皇帝不哭也得哭,因為這是朝廷的制度,嗣皇帝要帶頭遵行。否則,便是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的負面影響。

    新皇形象和對天下臣民的交代

    除了制度上的明確要求,自努爾哈赤以後,清朝的每一代帝王都非提前預知的皇儲,基本都是先皇臨終或者新皇駕崩以後才被明確嗣皇帝身份。也就是說,在大行皇帝駕崩之前,天下臣民根本就不清楚誰才是繼位登基的嗣皇帝。

    如此背景下,嗣皇帝接過皇權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拼命維護自身的正面形象,讓天下臣民一致認為自己就是“天選之子”,就是“眾望所歸、份屬應當”

    如何快速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在歷來講究“以孝治天下”的清朝時期,在大行皇帝喪禮上號啕大哭、擗踴無數就是最好的辦法。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又要發問,歷史上的皇四子弘曆早在康熙年間就被預設為皇位繼承人,康熙皇帝臨終甚至還直接給出過“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的斷言;雍正皇帝更是於雍正元年便將其秘密立為皇儲,甚至還唯恐天下不知的連續兩次委派弘曆“代朕祭陵”。所以,弘曆的皇儲身份早就天下皆知,還需要在雍正皇帝駕崩後刻意表現嗎?

    首先,皇四子弘曆直到雍正十一年才在張廷玉等人的帶領下,正式接觸朝廷政務,地方官員乃至在京官員對他並不熟悉;再者,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以後的基本國策、治國方針乃至朝廷走向都是天下臣民急切想要看到的結果,弘曆只有遵照舊俗,保持對大行皇帝的絕對尊重才能穩定朝廷局面,安撫天下臣民的惶惶之心。喪儀上的大哭,就是繼續貫徹落實“以孝治天下”基本國策的最有效證明。

    也就是說,皇四子弘曆在大行皇帝喪儀上的悲傷表現,既是對自身正面形象的塑造,又是對天下臣民以新朝氣象的交代。所以,他必須哭,而且要哭到讓所有人都放心。

    後記

    當然,也不能否認雍正、乾隆這對君王父子之間的感情,畢竟是“喪父之痛”,悲傷異常也屬情理之中。但在“先君臣、後父子”的帝王之家,尤其對於馬上就要接受大清江山的皇四子弘曆而言,皇權的穩固、朝局的穩定、自身形象的塑造乃至對祖製成例的嚴格遵守,才是他首要考慮的部分。

    除此之外,皇四子弘曆雖然早在康熙年間便被預設為皇位繼承人,早在雍正元年便被秘密立為皇儲,但他的皇儲生涯過得並不輕鬆。首先,弘曆不是父皇最疼愛的皇子,“素為皇考所鍾愛”的福惠才是;再者,雍正皇帝對弘曆也並不侍奉中意,甚至還曾給出過“皇子皆中庸之資”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這位早就被密立為皇儲的皇子,直到雍正十一年才因為“年歲俱已二十外”被直接晉封親王爵位,貝子、貝勒、郡王銜全部省略。

    如此情況下,我們能夠想見皇四子弘曆對皇位的擔憂和心情上的壓抑。雍正十三年,等到自己被明確皇儲身份以後,這份壓抑了自己十多年的心情終於得到釋放,或喜極而泣、或大哭釋放,又或者是誤會了雍正皇帝對自己的輕視,總之,已經成功升級為嗣皇帝的皇四子弘曆用哭聲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張廷玉年譜》

  • 20 # 小姐姐講史

    俗話說“人不傷心不落淚”,弘曆(乾隆帝,乳名元壽)得知自己繼承皇位的訊息後痛哭,一方面是因其皇阿瑪雍正突然暴斃,他得痛哭有其傷心得成分,另外還有一些原因。

    弘曆是雍正的皇四子(實為第二),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侍女),就是那個在清朝所有皇太后中活的年數最長的那位 ,83歲壽終正寢。電視劇《甄嬛傳》裡的甄嬛就是演的她。弘曆的外公官位低,母親的身份也就比較低微。好在弘曆智商和情商都很高,5歲時就能過目成誦,不但得到父親的喜愛,更重要的是在他10歲時,有幸見到他的皇爺爺康熙大帝,並得其“鍾愛”,從此自己的人生開了掛。這樣的機會是父親雍正給的!雍正曾多次在康熙面前誇讚弘曆的聰慧和與眾不同,這次索性帶著弘曆去見康熙,讓弘曆在康熙的近百個孫子中脫穎而出,正是這一面之見,弘曆被康熙養在宮中親自教習。

    “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

    從此以後,康熙就把弘曆帶在身邊,去熱河避暑山莊也攜弘曆同往,這樣的聖寵讓康熙的所有兒孫們都望塵莫及。

    雍正也更加喜愛弘曆並以他為驕傲。弘曆所愛的母親被康熙誇讚為“有福之人”,地位也因弘曆而提升,雍正在奪嫡中也因弘曆的受寵愈發處於有利的局面。

    他更是馬不停蹄地對弘曆加強知識的武裝,專門請了兩個師資班子。文師圈有:除了康熙請的福敏,外加徐元夢、朱軾、張廷玉、蔡世遠、嵇曾筠等著名大佬教各種文化和治國之道。武師圈有宗室重臣允祿、允禧等教習弘曆騎馬打仗、拉弓射箭及一些火器的應用。

    弘曆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慶幸有個愛他的好爸爸,也有個愛他的好爺爺。

    只用幾年的時間,弘曆的滿漢文都運用自如,射術也很高,在後來的平定大小和卓的戰鬥中幾乎箭無虛發。文武雙全的弘曆的所有成就離不開父親的悉心栽培和苦心經營。

    康熙69歲時,在位61年駕崩,接著胤禛順利即位,完美的成功離不開雍正和弘曆父子倆的密切配合,也因著弘曆讓雍正的得位看起來更合法。

    雍正登基後毫不猶豫地立了13歲的弘曆為儲君,將立儲詔書偷偷藏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實際上雍正帝一生有10個兒子,除了夭折的,也就四個兒子長大成人:老三弘時、老四弘曆、老五弘晝、老十弘曕,弘曆的才學和能力高於其他兄弟,雍正多少都對他有偏愛。

    在康熙帝第一週年忌辰和第二週年忌辰,雍正都拋開年長的老三弘時,讓弘曆代自己去“祭景陵”,這無疑在向眾人表示儲君的不二人選是弘曆。

    弘曆的異母哥弘時傷心了,他“放縱”、“不謹”,繼續和雍正的死對頭允禩來往密切,最終把自己給玩死了,還被自己親爹逐出宗祠,撤去黃帶子。雍正無疑給弘曆以後的順利登基掃清一個障礙。而老五弘晝整日裝瘋賣傻,上演著“活出喪”的大戲,一再表明自己:奪嫡是不會奪嫡的;小弘曕在雍正駕崩時還是個2歲的娃娃。這樣看來皇位非弘曆莫屬。

    弘曆的嫡子出生時,雍正帝滿臉欣喜御駕親臨給他起名字“永璉”,別小看這倆字,它意義非凡,寓意著繼承大統,更包含對弘曆的期望。

    所以,弘曆的帝位來的輕而易舉,來的異常順利,至始至終都有其老爹的保駕護航。

    可是,1735年8月23日子時雍正突然暴斃了,他“七竅流血”而死,年僅58歲。

    大學士張廷玉記錄說當時的場景用了一個詞:“驚駭欲絕”。雍正從發病到死亡僅僅三天,連“久病床前做孝子”的機會都不弘曆。當內侍取出諭旨,宣佈25歲的弘曆即位時,他更是趴在地上哭的稀里嘩啦,淚涕橫流。

    “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張廷玉《年譜》。

    大殮時,乾隆帝“痛哭失聲,擗踴(pǐ yǒng)無數”。“擗踴”在這裡的意思就是悲哀到極點,恨不得隨先皇而去。乾隆帝的痛哭感天動地,孝心感染眾人,整個皇宮哀哭一片,久久不絕。

    “從頭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慟深切,哭不停聲,一整天水漿不進,群臣伏地環跪,懇請皇上節哀,皇上悲不自勝,左右都感動哭泣,弗敢仰視”。——《清高宗實錄》

    根據以上解析乾隆帝的痛哭:一、傷心。弘曆的每一步成功都有雍正的牽手陪伴,更有血濃於水的父子情分,失去這樣的好父親讓乾隆很傷心。爹死,兒子哭爹也是人之常情。二、懷念、感恩。他的痛哭是懷念父親雍正對自己20多年來的愛護和培養。從以上不難看出雍正對弘曆的良苦用心和栽培。雍正繼位後立刻將兩份繼承人詔書寫上弘曆的名字,一份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另一份帶在身邊,等自己駕崩後,讓大臣共同拆啟定新君,這種秘密立儲的方式是史無前例的,雍正用心良苦!如此便保護了弘曆,免得讓他陷入奪嫡之爭,這種立儲方式讓弘曆很感動。三、心疼。另一方面乾隆帝心疼雍正死的太慘、太突然,而死因卻不能與外人外道。這也使雍正的死因在歷史上留下一團迷霧。一直以來後人猜測不斷:中風?被(宮女太監、呂四娘)刺殺?丹藥中毒?四、痛惜。雍正帝在皇位上兢兢業業工作了13年,勵精圖治,為乾隆的順利接手打下根基。如果再延長雍正11年的壽命,就像康熙活到69歲,政局將更加穩固,國家將會更加繁榮。可惜他死了,正如他遺詔中所說:‘志願未竟,不無微憾’。這個遺憾也只有讓痛哭的乾隆去彌補了。五、百事孝為先,古人認為“哭的越狠越孝順”。聰明的乾隆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對於以後鞏固自己的政權至關重要。封建統治者非常重視宣傳“孝道”,新皇帝上位更要注重“孝道”的輿論作用,要讓天下皆知他們的新君是一個仁孝的皇帝,“痛哭先皇”無疑就是要達到“以孝治天下”、“以孝勸忠”的目的 。例如,雍正哭康熙時哭的昏死過去,當把先皇往地宮入葬時,雍正帝大聲悲哭:“上號泣不止......聲震林木。”六、皇宮規矩決定。統治者圈裡的長輩或者德高望重的人死了一定要號啕大哭,不哭者或者面露喜色者均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削官降職,重則株連殺頭,乾隆的痛哭也是為下面做個表率。除此外,皇帝批奏摺禁止用紅筆,改用藍筆,各部門印章也改用藍章;禁止一切喜慶活動,濃妝豔抹花紅柳綠的打扮要被砍腦袋等等,名目繁多,不管怎樣天下要沉浸在悲痛的海洋。

    另外,乾隆帝超乎意料地提前繼位,他25歲就榮登寶座,比他父親早登基了20年,乾隆痛哭的同時內心深處是否有一絲竊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已經進入緊急狀態!昨天小區回來了34十號韓國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