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做飯的老K

    宋朝積極的發展經濟,海上貿易的國家就有五六十個,論經濟是世界頭號強國,而宋朝是武將篡位奪得的皇位,所以歷代君主都是忌憚武將,徵兵,練兵,統領都是由不同的人負責,導致武將不能和士兵完美配合,宋朝重文抑武,文官的權利高於武將,武將是沒有實權的,所以宋朝對外戰爭勝少敗多。

  • 2 # 揹包客愛出行

      雖然宋朝有弱宋的名稱,但是宋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富裕程度遠高於有盛唐之名的唐朝。宋朝的科技發達,政治清明,其滅亡皆是由於外患造成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可是難能可貴的。

      宋朝的開國皇帝乃趙匡胤,在960年時,稱帝建立宋朝,他在位期間,先後滅掉了南平和楚,接著又滅掉了後蜀,南漢,以及南唐三個國家,還沒實現統一天下的願望,在公元976年時去突然去世了,並留下"燭影斧聲"這一著名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繼承皇位後由於整頓內部局面,統一天下的大事暫時停止。】

      宋是封建社會文化最鼎盛時期,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可以和之相比,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自宋朝!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朝開國皇帝杯酒釋兵權後。重文不重武功,注重社會經濟發展 。趙匡胤在位期間,定下一條國策,永不加農賦!要知道古代是農業社會,農稅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一個國家剛剛建立的時候,農稅可能會比較的少,而隨著時的增加,那麼農稅是會越來越重的,這是很多朝代不可避免的事。可是在宋朝永不加農賦卻是真正的做到了

    至於被稱為弱宋的原因一方面就應該要說它軍事力量了,雖然宋朝科技發達,但是軍事力量卻一直都比較薄弱。況且宋朝比較重視文化方面的發展,從而忽略了武力方面的支援,從趙匡胤繼位就是重文抑武,軍事力量自然不能與其他國家相抗衡。另一方面,兩個朝代被滅都是因為外患。

    雖然在經濟方面發達,但是一個國家沒有軍事力量猶如沒有武器計程車兵,怎麼會不弱呢。

  • 3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把有功有軍權的將軍都送老家養老去了,就怕造反把他推翻了。宋朝尤其重視文官,文官犯多大罪不會斬首,而武官就不行,所以造成文強武弱,雖然經濟發達,當時洛陽城將近100萬人口,在全世界都是最大的都城,可惜不重視軍備,最後還是被一點點的餐食掉!

  • 4 # 逆生長的向日葵

    談歷史的人基本上都會知道,宋朝是歷史上最富有的國家,為什麼這麼富有的國家往往會讓別人稱為“弱宋”呢?

    根據史料記載,宋朝農民的平均年收入一般是30000文左右,而宋朝的手工業者一般是在1-10萬文左右,而對於一個小縣令來說一般是180000文左右,當然這只是正常工資,而其他的非正常收入比這正常工資高2-3倍。而對於最高的宰相來說,正常工資為3600000文左右(不算其他收入)。從數字大小來說,貧富懸殊很嚴重,宋朝才是正兒八經的“高官厚祿”,從這個方面來看,宋朝的富有是個別的富有,這估計是宋弱的主要原因,我覺得真正的強國是藏富於民。

  • 5 # 歷史及格線

    宋朝確實是非常富有的,樓主這裡的弱宋指的是軍事實力孱弱,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強武弱!

    分析宋朝的武弱,我們要從五代十國說起。

    五代十國時間非常短暫,總共70多年。五代時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手握雄兵的重臣。由於他們自己的地位到達了一定階段,沒有人可以阻攔他們,也就順理成章的當了皇帝。

    後周的郭威和柴榮算是有為的皇帝,在位時開疆擴土,不斷統一。但是柴榮也沒有能逃過前朝的歷史宿命,繼承者年齡太小,皇太后當朝輔政,擁兵自重的外戚趙匡胤自然而然改朝換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深刻反思了五代這幾十年的亂局,他認為歸根結底 就是外戚武將擁兵自重。於是他積極開展應對措施,通過歷史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給與武將們極好的生活待遇,讓他們各自交出兵權。同時,在地方上執政官和將官權力分離,高度集中在中央。這是導致宋朝武弱的第一個原因。

    其二,趙匡胤大力提倡文治,尊重知識,重用文臣。在宋朝可以說絕對是文人的福地,待遇極好,地位極高!文人受尊重的程度歷史少有,這也間接導致了大家都去學習文化知識而放棄強身健體,從而導致在抵禦遼、夏、金、蒙等歷次軍事鬥爭中,每每失敗,最終導致北宋被金所滅,南宋被蒙古所滅!

  • 6 # DNF白嫖黨代表

    宋朝的富有,主要體現在經濟、文化、科技、人民生活水平上面。

    經濟上:據歷史記載,北宋經濟的GDP佔當時全世界的70%到80%,南宋偏低,也佔到了50%左右。

    文化上面,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佔據六位,即三蘇(蘇軾、蘇洵、蘇澈),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科技上面,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發明大半集中在宋朝,如火藥的大規模使用,指南針的作用,印刷術的改良,並且在紡織和瓷器上面都有重大的突破。

    在人民生活水平上面,宋朝的老百姓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是最富有的。

    說完了宋朝的富有,接下來說說弱宋。

    宋朝的弱,體現在軍事上面,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宋朝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武將的權力,導致了軍事上的弱勢。

    宋朝的軍事制度非常複雜,這裡簡單介紹三個大家比較熟悉的。

    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武將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樞密院有調兵權,無統兵權。

    宋朝軍隊的劃分,宋朝軍隊分為四種,禁軍,廂軍,鄉兵,蕃兵。戰鬥力最強的禁軍守衛京師,地方上的軍隊戰鬥力偏弱,無法有效抵擋少數民族的入侵。

    採用更戌法,使兵將分離,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

  • 7 # 小熊貓看歷史

    富有和強大之間雖然有相關性,但是並不絕對。一個朝代是否強大,最直接的反映是對外戰爭。宋朝先是打不過遼國,後來打不過金國,甚至打不過西夏。最終抗蒙四十年,成為為數不多的亮點,最終還是逃不過滅國之災。

    而我們華人最喜歡提的強漢和盛唐,對外都是戰績彪炳。漢武帝時期打的匈奴四分五裂,唐朝先後滅掉高句麗和突厥在內30多個國家,降服吐谷渾,威震四海,絕不是割地求和,稱弟納貢的宋朝可比。

    檀淵之盟

    宋朝本來就得國不正,為了防止有人效仿,自趙匡胤以來,整個宋朝重文輕武。武將時刻受到提防,有統兵之權卻無調兵之權。為了防止武將在軍中的個人影響過大,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導致戰鬥力下降。

    戰爭時,戰區最高統領都是由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這又極大地損害了武將的指揮權。戰爭由不懂軍事的人指揮,仗能打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宋朝建立之初,就一直想從契丹手上奪回幽雲十六州,無奈趙光義兩次北伐反而被契丹打得丟盔棄甲。等到遼國發動20萬大軍想滅掉宋,朝廷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提議遷都,還是寇準說服了宋真宗前往澶州督戰。

    也是大宋運氣好,一個叫張環的將領用床子弩(一種安裝在座子上的強勁弩弓)射死契丹了主將蕭撻凜,這才讓契丹萌生了退兵之意,於是宋朝和契丹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檀淵之盟”。條款如下: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雖然後世評價,宋朝只用了很小的一點代價,就換來了百年和平,並因此節省了大量軍費,但是檀淵之盟正式承認了契丹與宋朝平起平坐的地位,再也不是蠻夷,這是之前的中原王朝不曾出現過的現象。

    而檀淵之盟一方面開啟了宋朝歲幣的先河,一方面也讓重文輕武的宋朝更加在軍事方面懈怠,終釀成大禍。

    靖康之恥

    等到遼國衰弱,金人崛起,宋朝又開始圖謀奪回燕雲十六州,於是和金人達到“海上之盟”,一起出兵遼國。

    無奈宋軍戰鬥力實在太差,就算是受到兩面夾擊,遼軍還是輕易地打敗了宋軍。雖然最終遼國被金所滅,但是宋朝的孱弱不堪也讓金人起了覬覦之心。

    於是隨後金人撕毀盟約,開始大舉侵宋,並順利地打下了開封城,俘虜了徽、欽二帝,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恥”。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宋軍守城之時,朝廷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挑選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讓郭京“做法”退敵,結果可想而知,也反映了當時的宋廷有多麼腐朽!

    靖康之恥中,無數後宮佳麗和皇親貴族被俘,這些人下場有多悽慘,網上有太多的描述。僅有三位皇室成員得以倖免,一個是宋徽宗第9子康王趙構,另一個是被貶為庶人的宋哲宗第一任皇后孟氏和宋徽宗第34女恭福帝姬。

    等到趙構建立南宋,金人成為了他的夢魘。在殺岳飛為條件之下,宋金最終達成議和條件。其盟約要點如下:

    宋對金奉表稱臣,受金冊封為皇帝。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自淮而西,宋割京西唐(河南泌陽)、鄧(河南鄧縣)二州,及陝西商(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二州之半與金。每歲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稱賀。宋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於每歲春季,搬送至泗州(安徽盰眙縣東北)交納。金許歸宋徽宗梓宮及高宗母韋太后。

    比起檀淵之盟,宋金和議更是喪權辱國,中原王朝破天荒地對外稱臣,還要割地納貢。往後和議又數次修改,但都改不了宋朝羸弱的事實。

    宋夏和議

    宋朝北方打不過遼國和金國,西邊也打不過西夏。

    早在宋太宗時期,西夏尚未立國,其首領李繼遷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與宋鬧翻。後又搶了宋軍四十萬糧草,並且包圍了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大軍進攻西夏,但是卻都打輸了。

    宋太宗死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又將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五州割讓給了西夏,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等到李元昊上臺,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又一次觸怒了宋朝,畢竟之前雖然也是事實上的獨立狀態,但面子上還是臣屬關係,現在等於面子也撕破了。雖然為了讓西夏稱臣,宋朝每年需要付“歲賜”白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

    此後數年,西夏連續對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事,即: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結果三戰皆以宋朝失敗而告終。

    不過西夏也不好受,打了三場仗,國內已是民不聊生,加上遼國的干預,於是西夏與宋朝簽訂了慶曆和議,和約規定:

    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上栲栳、鐮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區全部從中間劃界;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舊制,下同),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000兩,絹23000匹,茶1萬斤。

    雖然贏了面子,但是宋朝實際上是割地交貢,輸了裡子。

    總結

    雖然宋朝經濟十分發達,但是軍事上卻十分孱弱,對外戰爭勝少負多,歲幣和歲賜成為常態,因而有了弱宋的名聲。

    儘管這些錢對富裕的宋朝來說並不算多,但是正是由於過於依賴和談,導致宋軍戰鬥力低下,軍紀鬆弛。當有一天蒙古入侵,宋朝發現錢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滅亡也就不遠了。

    宋朝也是歷代中央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亡於內亂,而亡於外患的朝代。也正是由於宋朝的滅亡,中國迎來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 8 # herloo

    如果從經濟學說宋朝當之無愧是最富有的國度 我們可以看一組資料宋朝從960年建朝開始到1279年滅亡結束,前後總共經歷了十八位皇帝。由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組成,而宋朝經濟最發達的時期則出現在北宋時期。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以及科技最繁榮富裕的時代。公元100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在世界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記載,宋朝當時的GDP總價值比例佔世界總量的22.7%,一個國家的GDP在世界中就能佔有如此高的份額,其財力可見一斑。其中人均GDP為450美元,而當時的西歐也才400美元。

    從上面不難看出宋朝的富有,但可悲的是宋朝又是一個軟弱的國度特別是從宋徽宗開始,其人無心於朝政,反而專享好樂,甚至大興土木,搜刮民膏民脂,引得人民怨聲載道,之後與金兵合作攻打遼國失敗,反而被金兵擄去不少燕京人民,還被反轉攻打宋朝,最後宋徽宗被嚇得傳位給宋欽宗。公元1126年,開封外城淪陷,宋欽宗被迫議和,金人索要大量財物珠寶,宋欽宗只能搜刮開封城內財物,百姓餓死病死的數不勝數。公元1127年,宋欽宗被廢,而徽宗欽宗兩位皇帝被金兵俘虜,至此北宋滅亡。

    弱的原因總結起來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1 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後宋朝整體上開始走向軍事的沒落

    2 宋朝提倡以文制武,帶兵打仗的基本是文臣 武將的才能被限制

    3 自從韓琦喊出東華門唱名方為好男兒奠定了武將之路的徹底沒落,特別是宋朝軍士臉上刺青更讓很多人絕了走武將之路

    4 宋朝都城地理位置決定了他的短命

    綜合起來朝前期還是挺富有的,至於被稱為弱宋的原因應該要說它軍事力量了,雖然宋朝科技發達,但是軍事力量卻一直都比較薄弱,況且宋朝比較重視文化方面的發展,從而忽略了武力方面的支援,從趙匡胤繼位就是重文抑武,軍事力量自然不能與其他國家相抗衡。另一方面,南北宋兩個朝代被滅都是因為外患。雖然在經濟方面發達,但是一個國家沒有軍事力量猶如沒有武器計程車兵,怎麼會不弱呢?

  • 9 # 一介書生119

    宋朝(960年-1279年)

    宋朝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和南宋(1127年—1279年,定都杭州)兩朝。就整個宋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佔領先地位。”由此可見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甚至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從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當時經濟的繁榮。

    《清明上河圖》

    如此繁榮富有的宋朝為什麼後人總覺得是積貧積弱呢?這就要從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說起。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宋太祖建國時為避免唐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悲劇,宋太祖聽從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收回對軍隊的統治權,實行重內輕外和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該國策影響長遠,一方面宋朝內部安定而少有內亂,有利於經濟發展與文化的繁榮;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導致武力積弱不敵北方外敵,年年給外敵送‘歲幣’。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976年)正是因為重文輕武的國策,在軍事上的失敗,使得後人覺得宋朝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朝代。

  • 10 # 笑談古和今

    宋朝的確是極為富有的朝代,但為什麼會成為弱宋呢?

    根本原因在於,富宋不等於強宋。富和強之間不能直接劃等號。

    宋朝從太祖皇帝開始,就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趙匡胤有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宋太宗也稱“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 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政事之先,理財為急。”這樣優先發展經濟的思想貫穿於整個宋朝,使得理財求富成為王朝要務。宋朝重商重農,興盛文化,卻獨獨輕視軍事國防。有宋一朝,施行了鹽法、酒法、茶法等一系列經濟法令,確保了商業興旺、手工業發展迅猛。宋朝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時佔世界的80%,可以說,宋朝是一個富裕的朝代是史家公論,無可爭議。

    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宋朝始終存在一個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重文抑武。

    而且這個問題,也一直貫穿於宋朝的始終。

    宋朝重文輕武,根源起自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深知唐朝藩鎮割據的危害。唐朝邊將安祿山、史思明悍然叛亂,證明朝廷養虎為患。安史之亂百年後,黃巢揭竿而起,後攻進長安,險些顛覆大唐。之後藩鎮割據,各地都不服朝廷,節度使們依仗兵權為所欲為。李克用兵多將廣,朱溫兵強馬壯,直接篡位,建立後梁,唐朝覆滅。再之後,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劉知遠建立後漢,郭威篡位自立後周。整個唐末天下就因為諸侯擁兵常年混戰而四分五裂。

    所以唐末之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一切皆由武將而起。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以兵權篡後周之位而黃袍加身,得國大為不正,自然對武將十分警惕和忌憚。所以他登基之後,很快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這之後,宋朝出現了嚴重的重文抑武現象。皇帝不信任武將,為了地位文官也處處提防武將,讓宋朝的軍隊戰鬥力很難得到發揮。檀淵之盟後,主和派統領國家,邊境之戰多為守勢,將領多不冒險。及至到了靖康年汴京城破,也沒有改變王朝的重文輕武,只能被落後的北方異族打得落荒而逃,偏安一隅卻終不能以武復國,只落得個國破山河碎的悲慘下場。

  • 11 # 專業中高考音樂培訓

    如果單論經濟來說的話,宋朝絕對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我看了一個數據,當時宋朝的GDP佔整個世界比重的60%,可以想象這是多麼一個恐怖的數字,這一個數字連現在的美國都不能達到,以宋朝一個國家的實力佔據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財富。這在當今世界來說,連美國也無法做到,也無法企及,現在美國才佔世界經濟的百分之二十幾左右吧。

    為什麼說宋朝軟弱呢?主要來自於宋朝的一個國家政策:重文抑武的政策,導致了經常發生戰爭。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利,解除了武將的兵權,這在當時是有助於維護國家穩定的,但是在後期沒有找到有能力的人來擔任維護國家安定的重任,導致了戰爭時有發生,尤其是北宋滅亡以後,這在歷史上還是頭一次啊。還沒有哪個朝代說是被外族給滅了的,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恥辱,給人留下了一個印象,就是宋朝是一個軟弱的宋朝。緊接著南宋的開國皇帝又錯誤的冤殺了一些名將,導致了我們在國防上面始終處於被動的局面。

    引用大司馬法的一句話叫做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未雨綢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讓自己始終處在領先的地位,只有自己的實力提高了,你才能夠確保自己國土的安全,確保人民的安定。

  • 12 # 毒閻魔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共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太祖為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至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北宋覆滅。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後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時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也比較開明。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宋朝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算是最為發達的了。僅從鑄幣數量就可見一斑。據史籍記載,自宋太祖時代開始,鑄幣數到了每年五百萬的數量。其兩年的鑄幣數就要超過四百年後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間所鑄造的總和。

    中國的四大發明有三項在宋朝,唐宋八大家也有六位在宋朝。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個社會、文化、經濟都高度發展的朝代卻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飽受臨近少數民族政權的欺凌。宋朝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卻遠遠沒有完成一個強大朝代應該完成的大一統局面。特別是南宋,僅僅坐擁半壁江山苟延殘喘。

    追溯根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宋王朝從建國開始就重文輕武。趙匡胤立國便是因為兵權在握,從而簡單地廢掉了小皇帝,自己黃袍加身。他親身經歷唐朝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歷史,又知道自己是如何奪得皇權的,所以一開國就將軍事權力高度中央化,令文官大抬其頭。因此宋朝的文治傳統深厚,國家儼然一副書生模樣。但是宋朝卻不幸恰逢強敵環繞的時代。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大多處於野蠻好戰時期,對中原虎視眈眈。試想當野蠻遇上文明,將是一場多麼大的災難。所以,以文帥武直接導致宋朝積弱的狀態。

    雖說中國每個中原王朝難免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騷擾,從秦漢時的匈奴到唐代的突厥,但這些少數民族大多都被中原王朝抵禦在外。即便遇到再強大的少數民族,中原王朝也能保證在防守狀態下不失時機地反擊,特別是唐朝全盛時期,曾一度令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向其俯首稱臣。然而,宋朝雖然富裕,武將輩出,可偏偏總是被少數民族逼得走投無路,割地賠款。

    這些,都源自於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重文輕武”導致了國家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文臣群體的“恐武症”,及由此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念。宋代最高統治集團對武將無孔不入的高度防範伺察,文官集團對武將群體的極度鄙薄與蔑視,直接絞殺了王朝的鋒芒,這樣的大宋如何能夠強大?

    宋朝在當時可謂超級富國,在那個時代已經與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的五十多個國家通商。《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華景象,千年後仍讓世人驚歎不已。但富不簡單地等同於強,這樣一個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後盾的民族,即使經濟再強大繁榮,也同樣會喪權辱國。

    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沒有武備,經濟再繁榮、文化再燦爛,也會成為一堆瓦礫。漢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礎上的。然而,宋代卻徹底顛覆了這個傳統,如何能不亡?

  • 13 # 伊春森工人

    強文壓武,因為宋朝開國皇帝是武將篡權上位,所以他在國家管理上刻意用文官壓制武將,所以造成了宋朝經濟強大,軍事落後

  • 14 # 陳小二do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因擔心對曾經擁戴過他的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將領不放心,他不願意再看到郭威擁兵自立,以及後來他到了郭威的位置也擁兵自立等歷史一幕的重演,而又導致國家陷入紛爭的局面,當然,他又不願意在國家尚未徹底穩定的時候,又仿劉邦一樣屠殺功臣。或者是從皇袍加身上嚐到了甜頭,他已經打算“杯酒釋兵權”了。於是趙匡胤專門設宴,邀請軍中根基深厚的統兵武將來赴宴喝酒,在酒酣耳熱的時候,趙匡胤以高超表演藝術家的才華發表演說:“朕若不是靠你們扶持,怎麼能有今天?但朕也實在太為難了,如今的時光倒還不如當節度使之時,都已經好久沒有睡過安穩覺了。”一眾武將等人惶然不解。趙匡胤繼續啟發道:“如今誰不想當皇帝呢?”一眾將領嚇出一身冷汗,紛紛表示我們都是忠於帝下的從來有二心。但趙匡胤又哀嘆道:“我自然知道你們忠誠,但當黃袍加身的時候,也就由不得你們了。一眾武將感到心都涼了半截,求皇帝恩賜一條明路。趙匡胤早就謀劃好了:“人生如白駒過隙,飛逝而過,所求無非富貴。你們解去兵權,到地方上任職,朕再賜良田美眷,再與你們結成親家,君臣互不猜忌,豈不是好?”一眾武將恍然大悟,立即叩謝皇恩,次日上表稱病.即被解除兵權,各自到地方上“以終天年”去了。”於是重文輕武的國策,雖然穩固了北方政權,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發展 !但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作用,國家武力始終比較弱。

    趙匡胤在位期間,定下一條國策,永不加農賦!要知道古代是農業社會,農稅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一個國家剛剛建立的時候,農稅可能會比較的少,而隨著時的增加,那麼農稅是會越來越重的,這是很多朝代不可避免的事。可是在宋朝永不加農賦卻是真正的做到了。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抑商的朝代。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不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高歌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使商業興旺,商貿飛速發展!

    所以,宋朝經濟文化發展繁榮,但國家武力一直貧弱,導致被別的國家壓著打。最開始是遼國,後來是遼國和金國一起打。到最後遼國被金國滅掉之後,在金國手下受盡了屈辱。一點都沒有泱泱大國的風範和威嚴。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沒有武功就沒有文治。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再繁榮、文化再燦爛,也會玉碎而不能瓦全。宋朝卻違背了這個真理,結果只能是悲慘的結果。

    現在我們的祖國被我們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經濟、軍事都發展的很好。最後想說:武漢加油,待春暖花開,一切美好都將擁抱我們,向所有一線參加抗議工作的最可愛的人致敬。

  • 15 # 常棣tandy

    宋朝之所以被稱為弱宋,我想跟他所處的國際大環境,軍事上的不堪和政治上的屈辱以及經濟上的繁榮富庶分不開的。這樣一個繁榮的朝代,在給人美好向往的同時,也自然讓人感慨繁榮的太脆弱!

    下面我將從三方面說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弱宋的原因:

    第一方面,先看看當時的大環境

    宋朝自一誕生,就在強敵的包圍之下。開始是遼國,繼而是金國,最後是蒙古。而且這些國家先後登上歷史舞臺而且都基本迅速統一北方遊牧草原,並且達到強盛國家水平。連西夏這樣的小國家,都不是善茬,時不時來找宋朝的麻煩。 歷史不容假設,我們卻不妨想象一下,把唐朝漢朝放在宋朝這種生存環境,他們會活得比宋朝更好嗎?我想不一定。我們看看唐朝北方遊牧民族從來就沒有統一過,都是四分五裂,明爭暗鬥的局面,所以北方壓力不是很大但是各位。但是宋朝就創造了一個奇蹟——它居然在強敵環伺中生存了319年之久。比比明朝久,比清朝久,比公認的強國唐朝還多活了30年。

    我們就漢唐宋所處的國際環境(這是大多數學者和政治家忽略的,但卻是決定因素的問題)縱向對比再作一詳細分析:漢的主要敵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敵人是突厥,宋的主要敵人是遼、金、蒙古國。問題在於:匈奴、突厥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國家,他們僅僅是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靠天吃飯。部落管理仍處於比較原始的水平,組織軍事化,機動性強,來去飄忽。

    這兩個遊牧民族是真正國際化的民族,活動範圍涉及歐亞非。他們對漢唐侵犯往往是襲擾性的。目的是強奪食物和其它生活資料,一般而言,他們對生產資料不感興趣。當大漠風調雨順,牛羊肥美時,他們不會對中原地區構成任何威脅,當乾旱等自然災害使他們的生活無法過下去時,到中原地區搶奪食物便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除非中原地區主動送食物給他們),畢竟農業社會對自然的依賴要大大低於自然放牧,而且農業人口居有定所,住地分散,便於掠奪。

    如果遇到抵抗,他們往往也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因此,漢唐兩朝經過幾場比較大的戰爭就將匈奴、突厥問題基本解決(唐安史之亂後,又成了問題,但往往被史家所忽視),部分歸順中原王朝,部分遷徙到中亞、中歐。

    需要指出的是,在漢唐之前,它們之前的兩個短命王朝,都比較好地替它們解決了邊患問題。始皇當政時,曾修直道(古代第一條高速公路,基本上是直線穿越秦嶺,工程浩大,長700公里,今陝西咸陽至內蒙包頭市,再加上靈渠和長城,幾乎動用了所有民力,秦不亡,實無天理),使大將蒙恬大破匈奴,盡逐匈奴,收復河南之地,築長城,三十萬秦軍威振漠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何等氣勢。隋文帝曾派大將高熲、楊素、長孫晟,大破突厥,虜突利可汗,嫁義成公主於突利,分突厥為東西兩部,拉攏其中一部,打擊另一部,分而治之,以夷制夷(可以說大獲成功)。終隋之世,突厥不為禍。對於這一點,很少有專家注意!但恰恰是宋未能建立南北大帝國的關鍵問題之一,但或許是宋最終成功避免短命王朝的關鍵之一。

    反觀宋朝立國之前,遼已經是中國北方的主要強國,早在後梁成立之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已經脫離唐朝。阿保機稱帝時,已有高麗回鶻以及中國之吳越進貢。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與契丹,那時候,耶律阿保機已經死去,他的兒子耶律德光接替了契丹國主的位子。石敬瑭竟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稱做父親,其向契丹上奏章時,把契丹國主稱做“父皇帝”,自己稱“兒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進貢帛三十萬匹外,逢年過節,還派使者向契丹國主、太后、貴族大臣送禮。

    其時中原仍處唐末軍閥割據時代,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五代統治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最長的不過17年,最短的只有7年。五十年竟換了五個朝代,十幾個皇帝。遼國正是利用中原混亂之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挑撥離間,然後坐收漁人之利,遼華人通常扮演助弱抗強的角色,這一政策實際成了分化削弱中原王朝的主要法寶(以華治華,不是美華人的發明,專利可以由契丹申請)。

    到後周時,遼國已經成為中原王朝的主要敵人。而且基本上遼國往往是進攻的一方,中原王朝往往是防守的一方。後周世宗雖然曾經北伐,但只是擊敗了北漢軍隊,卻沒有徵服北漢(背後有契丹的支援),收歸版土,更談不上“幽燕十六州”的收復(現在有些學者喜歡假設歷史,聲稱如果周世宗不過早的辭世,以他的雄才大略,必然會收復北方失地,這種假設對於歷史研究是不足取的,是不公正的)。

    當宋立國之時,遼已經正式立國50年,幾乎是被儒化的民族。 首先他們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其次,他們已經不是遊牧民族,而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當然,民風和社會組織上,仍保有遊牧民族的強悍和準軍事化,這種傳統使遼軍保持較強的戰鬥力);再次,他們壟斷當時最重要的戰爭資源:馬匹貿易。

    因此,無論是宋遼,還是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不是簡單的搶奪食物的戰鬥,而是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一旦涉及這方面的爭奪,就是寸土必爭的問題了。這種性質是由農業文明的特性決定的(實際上,我們可以從隋、唐的的高麗戰爭就能理解。高麗國是個幅員狹小的農業國家,國家實力與大隋、大唐相比簡直不成比例,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蕞爾小國,卻讓隋朝大軍和唐太宗的親征大軍勞而無功)。

    擁有土地就是擁有生存權(還有發展權)!因此,宋遼戰爭、宋金戰爭必然是殘酷的、持久的、難分勝負的。宋遼之間的戰爭,不是一場戰鬥的勝負就可以決定戰爭命運的。土地對於一個農業國家意味什麼,無疑是不言自明的。這也反過來解釋為什麼宋伐遼的戰爭總是先勝後敗,而且是慘敗;遼及以後的金總是不斷向南侵擾,一句話:對土地資源的爭奪。

    自中唐以後,特別是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地球進入氣候乾冷時期。中國北方的幹漠化日趨嚴重,這一切加劇了所有生活在中國北方的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的生存危機。遷徙和改變生活方式是他們面臨危機的幾乎唯一的選擇。從這些角度看,北方民族向南遷徙,多少是氣候變異的結果。

    因氣候和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加劇了中國北部及中亞地區的土地荒漠化。這使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廣大遊牧民族生存空間大為壓縮,他們可選擇的放牧空間也在不斷退化。這一現象到了宋代尤為嚴重。它切斷了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遷徙是一種選擇,改變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北方諸多民族從遊牧生活轉化農業文明,可能也是不得以而為之。

    第二方面,宋朝的軍事和政治的缺陷和不足

    政治方面:

    唐末的藩鎮割據,讓宋初政治設計上,過度的放大武官掌兵對國家的危害。這樣就造成了在政治制度設計上對武官的及其不信任。這樣,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對文官的極度依賴,而在宋太祖看來,文官不懂兵事,自然好掌控許多。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這樣的矯枉過正也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歷史現實。

    還有就是軍事領導體制,將握兵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而為三: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權,卻無調兵權。樞密院掌握調兵權。這樣就形成了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制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於皇帝。同時軍隊實行更戍法,讓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的集團。

    注:更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故稱更戍法,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舉對防止將領專權有利,卻削弱了軍隊戰力。朝廷臨時任命戍軍統兵將官,造成兵不知將,將不識兵,易於控制。此法雖對防止將領專權有利,卻削弱了軍隊戰鬥力。宋神宗時,罷廢更戍法。

    輕武政策,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的擁兵自重,鞏固了中央集權,但它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和國防力量。因此,在對遼、西夏、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只能屈辱忍讓、納幣求和。即使面對國難,皇帝對武將的猜疑始終如一,致使岳飛的精忠報國之願未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朝廷殺害。

    軍事方面:

    宋初為去除節度使藩鎮的弊端,而制定的禁軍、廂軍的軍事制度,本意是精兵,強兵,可因為制度設立之初要均衡的利益就太多,後期又缺乏有成效的改革,遂成冗兵。唐朝的府兵制設立之初不也是一項極好的制度嗎?可因為人事的欠缺和制度缺乏與時俱進的改革,最後崩壞,導致外族坐大,節度使割據。但結果並不妨礙府兵制起初的善。

    而禁軍的本意雖是好的,但其實也非宋所創而是來自後周之改良。據《應詔封事》載:“太宗為言: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宋朝的正規軍不但一直維持在百萬左右(最高時達141萬),而且還建立了一支更為龐大的地方武裝。宋神宗時的各路義勇、保甲民兵就曾達到718萬人之多。

    而為了維持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宋代的兵役法不但規定羌人熟戶年二十以上的要“戶九丁以上取五丁,六丁取四丁,四丁取三丁,三丁取二丁,二丁取一丁;”而且漢人亦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以組“鄉兵”(相當於現在的“民兵”),正規軍的服役年限也曾一度延長至61歲。 試問,如此龐大複雜的軍隊該如何建設之?中國曆代都是農耕為主導的農業型社會,社會層次中的絕大部分壯勞力都是農民。而宋的抽兵制度可以說將壯勞力一網打盡,可謂空前。不論資質,不分邊防內外,只按人口年齡的徵兵,只能註定這種部隊的業餘化和去戰鬥力化。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以前、以後,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實行的是強制性徵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國家不強制你當兵,你當不當兵靠自願。當然你當兵國家是給你錢的。宋朝計程車兵都是招募的僱傭兵,而這些僱傭兵都有非常厚重的薪金,國家為此所付的軍費是驚人的。政府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國家收入為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八千四百零五緡,支出為一億二千零三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緡,財政赤字為四百二十萬緡。此舉被現代一些學者諷刺的稱為“冗兵”、“積貧”。“冗兵”、“積貧”是宋朝內定的民主開明的國策結果,不是外敵的壓力造成的。過於民主的政策和長期的和平富足的生活也是使宋軍戰鬥力弱的原因。

    在宋代,遼、金、西夏對馬匹的控制,實際上也就是壟斷了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使宋國在裝備上先天不足(這一點,可從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出,當時,首都開封的主要交通工具竟然是牛車),這也是宋朝軍事積弱的客觀原因。

    失去對河套地區的控制實際上等於失去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略優勢,遼與夏控制馬市,和現在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控制尖端科技一樣,目的就是使宋軍在野戰中難以形成戰略機動和實施大迂迴戰略的奔襲能力。然而,宋軍要想戰勝遼、夏、金,奪取河套地區和幽雲十六州故地,必然要深入敵國境內作戰。

    根據遼、夏和金的地形、地貌來看,宋軍深入敵境後,必然和敵方在曠野中進行決戰,但這種戰役有利於騎兵長途奔襲而不利於步兵行軍與作戰,尤其在華北平原上,小股騎兵發起衝鋒進行不斷襲擾後,待宋軍的箭頭消耗差不多時候進行決戰,大部騎兵對宋軍發起衝鋒,在沒有有效兵器阻止的情況下(在現代戰爭中,為防止敵軍騎兵衝鋒,在槍炮的有效射程內必須儘早開火,一定要先期運用火力壓制住騎兵的衝鋒,否則,一旦騎兵突破火力,對於陣地上的步兵,就意味著一場屠殺,稍有戰爭經驗的人都知道這個事實),缺乏機動,當時又沒有火器壓制(關鍵是遠端火器)的宋軍,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同時,一旦宋軍長驅直入敵境,敵方的輕騎兵對宋軍的後勤供給進行不斷的襲擾,也會對宋造成重大的困難。因此,沒有足夠騎兵的宋軍如在遼、夏、金的腹地作戰(如同現代戰爭中沒有制空權一樣,地面部隊往往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無勝算的可能,甚至可以說是自殺。宋的幾場對外戰爭失敗均突顯了宋軍裝備上的這種劣勢 。

    第三方面經濟的繁榮,使得在解決對外紛爭上有了除軍事以外的另一有效方式。

    自隋唐以後,中國的南部地區已成為經濟發達地區,它正替代傳統的中原地區,成為中國的經濟與文化重心。因為自然氣候和地勢原因,使得南方的水資源要比北方豐富許多,同時溫度和其它自然條件也使南方的複種指數要高於北方。同樣,由於中國特有的地理環境,又使南部成為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江河下游形成的廣袤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是農業最佳的地區。這些自然條件都決定了南方適合農業生產和建立以農業文明為基本的民族國家。

    正是南方的這種特性,除了洪水氾濫對人類構成較大的威脅外,南方的生存環境要比北方優越得多。因此,宋統一北方的動力,是儒家傳統的使命和皇朝的榮譽使然,國家經濟重心的南移動力是生存環境壓力和依賴財富的結果。 再加上占城稻的引進,迅速在江南地區推廣開來。北宋初年占城稻傳入中國福建地區。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兩浙地區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達三萬斛,分別在長江、淮河以及兩浙地區推廣,並命轉運使張貼榜文“……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歷史上有“蘇湖熟,天下足”就是在占城稻在江南推廣的宋代開始的。這從物質基礎上保證了經濟持續繁榮。我們建國以來,不都是以農業也養工業和商業嗎?

    北宋的海上貿易十分發達,到了南宋,海上貿易對於國家的經濟地位顯得更重要,甚至可以說,南宋是靠貿易立國的。海上貿易的發展帶動商業繁榮,商業繁榮又拉動手工業與規模工業的發展。宋朝時期,中國的治金、採礦、陶瓷工業已經十分發達。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廠裡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因為工商需要先進的技術,所以在宋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三項被髮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

    在宋代,商業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市場數量的大量增加。唐代城市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將商業區和居住區分開,居住區內禁止經商。宋代逐漸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許商人經商,街道上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尤其是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城市人口都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其商業更是異常發達,據一些學者統計,北宋開封已經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業者,8000-9000家小商小販。

    在城市周圍和鄉村的交通要道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集市。這種集市在嶺南稱為“墟市”,北方稱為“草市。”這些集市又被總稱為坊場,它們遍佈全國各地,形成星羅棋佈的交換網路,所有這些都表明,宋代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海上貿易和商業的繁榮,更加加速了經濟的繁榮。

    總之,宋朝不管是國家還是民間,大家都有錢,這就為“花錢買和平”,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宋朝第一次花錢買和平,始於前面提到的“澶淵之盟”。

    合約的主要內容就是:遼國宋朝互為兄弟之國,以及宋朝每年向遼國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萬兩、絹20匹。據說,合約談好後,北宋談判代表曹利用回到都城,宋真宗得知每年要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匹時,竟然高興地說:“才30萬銀絹,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於是,宋朝就以以每年30(後來增加到50萬)銀絹的代價,換得了100多年的和平。

    在那以後,“花錢買和平”的辦法屢試不爽。每次,遼國、金國沒錢用了,就安排一名部將,率軍南下。這邊一看,敵人來勢洶洶,打不過,就給錢吧。於是,敵人得到了財物,宋朝得到了和平。大家一拍兩散,繼續過小日子。

    但是這種花錢買和平的方式,從側面加劇了武備的進一步鬆弛,使得朝廷有辦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紛爭,從而更加的對武官的不信任。這樣惡性迴圈下去,一方面宋朝內部武備持續潰爛,另一方面,反而增加了遼金和蒙古對繁華富庶的中原的持續覬覦。這樣,自然就加劇了有宋一朝的積弱的問題。

  • 16 # 小歷史課堂

    樓主好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由趙匡胤建立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

    首先的宋朝的在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可謂是相當先進的,在宋代很少發生農民起義,也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場面。在經濟上的發展也是高度繁榮,其GDP達到人均的450美元,已經超過西歐國家。但是如此強大的宋朝為什麼會被成為弱宋?

    ①僵化的官僚體質,各級政府官員人員巨多,辦事無法形成效率,而且官員越多所需要的俸祿就越多,到了兩宋後期出現了嚴重的冗官 冗兵 冗費,國家體質嚴重僵化。在軍事體質上也是如此,由於害怕軍閥割據,宋太祖,趙匡胤將兵權收入中央,為保護皇室,將大量的禁軍安排在身邊,為防止地方官兵形成勢力,京城調換官將,打起仗來經常出現,“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②既然是弱那肯定是要有對比的,首先,當蒙古的成吉思汗,戰力⭐⭐⭐⭐⭐ 段位,最強王者(西方人稱上帝之鞭) 金國,完顏阿骨打,戰力,⭐⭐⭐⭐ 段位,至尊星耀 (靖康之變可是他家乾的) 遼國,耶律阿保機,戰力,⭐⭐⭐半段位,永恆鑽石 (畢竟給了宋朝澶淵之盟)

    宋朝(兩宋合稱) 戰力,⭐⭐⭐,經濟,⭐⭐⭐⭐⭐ ,綜合實力的宋朝其實並不弱,只是在同時期遇到了比他能打的其他國家。

  • 17 # 長城小哥

    對比漢武帝、唐太宗這些建功立業、開疆拓土的有為雄主,宋朝被許多人看作中國歷史上最不堪、最糟糕的王朝之一,“弱宋”也算是這個享國300多年之久、僅次於漢朝410年國運、曾經統治中國大部或一半的王朝給蓋棺定的論。很久以來華人自認為是中央之國,對大一統的遼闊無邊疆域無比嚮往和認同,漢唐時廣袤無垠的“天朝上國”令無數華人激動、追思不已。到了宋代,國土面積的大量縮水讓人懊惱不已,挫敗感油然而生。宋朝軍隊面對遼、金、甚至弱小的西夏的入侵,大都勝少敗多,多少次被對方打得狼狽不堪、一潰千里、喪師失地、割地賠款,這也是檀淵之盟後屈辱“歲幣”的由來。年年給如狼似虎的遼國“歲幣”贖買平安,還美其名曰御賜,看似握手言歡、罷兵息戰、互通有無、溫情脈脈,其實也是不得已之舉,打不過別人嘛。遼被更為兇悍的金攻滅後,宋朝的噩夢又將再次來臨。幾番較量又多次輸給對手 ,給錢、給糧、給綢緞、美女,叫爺、叫叔不管用,甘詞厚幣還老是挨大金騎兵痛揍。 金國悍將兀朮率軍打到汴京城下, 最後乾脆連皇帝、太子和數千王公貴族都被金軍俘虜了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倖免於難的康王也就是南宋高宗趙構在杭州建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 18 # 大黃扯點歷史

    在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宋朝給我們留下了幽雲十六州、澶淵之盟、靖康之恥這樣的負面記憶,其積貧積弱、昏聵無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們心中。然而,不可否認,宋朝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繁榮程度乃當時世界之最。北宋的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集市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宋朝與50多個國家通商貿易,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榮景象,千年後的今天仍讓西方人驚歎不已。

    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以經濟的條件和資源幫助暴力取得勝利,沒有他們,暴力就不成其為暴力。可見,經濟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取得勝利的前提條件,然而作為當時最繁榮的大宋王朝,為何在戰爭中屢戰屢敗,其國富軍弱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統治階級崇文抑武

    宋朝靠兵變建立,為了防範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威脅其政權,宋朝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計削弱武將手中的權力,武將地位大大降低,透過實行兵將分離、將從中御,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對行軍打仗,用兵多方限制,極大阻礙了作戰效能。

    一是以文制武,武將地位下降。宋太祖趙匡胤多次對大臣說:宰相須用讀書人。不僅在中央許多重要職位由文人擔任,在地方乃至軍隊也都是文人居多。把過去由武將把持的行政、財政、司法權交到文臣手中。文官身居要職,成為領導者,武將見到文臣,不再趾高氣昂,而必須恭恭敬敬,見大臣必執梃趨庭,肅揖而退。

    二是建立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削弱武將兵權。樞密院是主管軍事的最高機關,與主管行政的中書省分掌文武大權。凡天下兵籍、武官選授及軍師卒戍之政令,悉歸於樞密院。樞密院權力很大,但不直接統率軍隊。三衙也稱三司,分掌全國所有的正規軍禁兵,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三衙之間相互平衡,沒有隸屬關係。三衙只負責平時部隊的管理,戰時則由皇帝臨時任命率臣率軍出征。朝廷透過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的建立,將兵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掌管兵符,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率臣則由皇帝臨時任命,從而將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有效地削弱了武將的兵權。

    三是實行將從中御,違背作戰規律。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賦予前方將帥根據戰場情況不斷變化因地因時便宜行動的權力乃克敵制勝的基本要求,然而,宋代卻反其道而行之。每次出征前,由優居深宮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據主觀臆測,制定作戰陣圖,交給統兵作戰的將領遵照執行,每事欲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予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違上旨。在當時通訊聯絡極為落後的情況下,依靠事先制定的陣圖,遙控前線作戰,實乃軍事上的一大退步,戰敗的結局可想而知。而這也極大抑制了武將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使將帥不思打贏之道,只是簡單遵照執行。勝則是廟堂作戰方針正確,敗則是武將能力不足,使武將不願出征,消極備戰。

    統治階級消極防禦,重經濟輕軍事

    統治階級有無鬥志、進取心和高明的戰略,是決定國家和民族崛起和成敗的重要因素。從宋太宗開始,過去高度重視和依賴軍事與武力的傳統發生轉變,強軍強國的意識逐漸被追求文治和穩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緩戰的思想逐步形成。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宋朝被迫應戰,宋真宗親赴澶州。遼軍在黃河北岸遭到宋軍有力抗擊,雙方交戰僵持不下。宋真宗和多少朝臣抓住遼有意和談的機會,透過議和達到休戰的目的。於是,以付出經濟代價換取遼軍停戰的澶淵之盟就此締結。澶淵之盟的締結無疑給統治者一種啟示:即透過金帛贖買的辦法也能夠消弭邊患,並且比用兵代價更小。

    至此,姑務羈縻,以緩爭戰,主和反戰的主張佔據了廟堂的主導地位。在此形勢下,主張加強邊防的呼聲和官員都受到壓制,武將群體進一步被邊緣化。宋朝自太宗後期始,即不再以積極防禦、開疆拓土為能事,軍隊轉而以維護域內統治為主要任務,軍隊與邊防的意義和價值隨之降低,主流意識逐漸對戰爭手段產生懷疑、牴觸和排斥的態度。澶淵之盟的締結,使宋朝統治者自認為一勞永逸地尋找到了化干戈為玉帛之路,從此更傾向於以和的方式解決邊患威脅。

    然而,透過片面退讓所得到的和平只能是短暫的表面的和平,沒有強大的軍隊和國防作為後盾,只能長期陷於被動挨打的窘境。宋朝統治者的戰略短視,在經濟大繁榮的背後卻埋下了滅亡的禍根。正所謂一個國家有兩種大的方式:一種像熊一樣大,越大力氣越大,一掌就能把對手打碎;另一種像豬一樣大,越大人家就越惦記著殺了吃肉。

    宋朝的兵員素質不高,國雖富而兵不強

    宋朝的軍隊的規模不可謂不大,國防投入不可謂不多。然而龐大的軍隊與慷慨的投入卻沒有鍛造出優秀的國防和軍事實力。究其原因,其兵員構成和軍隊組織結構上的缺陷不容忽視。

    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物件主要是流民和饑民,每逢災荒之年大量招募流民和饑民為兵是宋代的一項國策。

    二是抓夫。在軍情緊急、兵員枯竭的情況下,也實現強制徵召。

    三是配隸。即讓罪犯充軍。

    從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來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類人員混雜,士兵地位極低。致使很少有人願意當兵,即使被迫當兵也想方設法逃亡。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成為社會共識。精英階層普遍以學文為榮、以從軍為羞,充斥宋軍的多是諸如無業遊民、招安的土匪、各類犯人等等。同時,罪犯充軍還給軍隊建設和管理帶來惡劣影響。大量囚犯成為士兵,必然把原來的各種惡習帶進部隊,增加了部隊教育、管理和訓練的難度,嚴重影響部隊戰鬥力的生成,導致守不能護疆衛土,戰足以喪師辱國。

  • 19 # 張曉全25

    宋朝結束了之前的分離和戰亂,實現了統一,雖然統一的不徹底,也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當時發展商業,使得國家很富裕,但是最根本的是,宋朝沒有馬場,沒有馬就沒有騎兵,因為河套這個馬場還在西夏,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於步兵有絕對的優勢。沒有騎兵你打個啥呀?而且宋朝實行杯酒釋兵權。弄一幫文人去管制武將。掌兵的人卻不知兵,武官地位非常低下。

    想想看在這種制度和環境下,宋朝的軍隊戰鬥力怎麼才能上來,

  • 20 # 那些歷史的真相

    宋朝經濟確實強,確實富有,這一點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但是,經濟強並不代表實力強。人們大多數都認為宋朝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宋朝“抑武重文”使得軍事非常落後,竟然向周圍國家稱臣

    眾所周知,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然後“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所以在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他就害怕別人會效仿他的做法,等他死去後,會以同樣的做法滅亡他的宋朝,於是,就想到了用“抑武”的方法來限制武將的發展,從而防止“陳橋兵變”的重演。他的這一做法當然能有效的防止兵變,但是,這樣做的弊端也非常大。

    他的這種做法直接導致宋朝軍事實力空前落後,也沒有什麼非常了不得的將領,這讓周圍國家知道了,他們紛紛派兵攻打宋朝。而宋朝因為軍事實力落後,竟然到了被周圍國家欺負個遍的地步。於是,宋朝向金稱臣,每年向金進貢茶葉、瓷器、金銀不計其數。甚至連國土面積不及宋朝十分之一的西夏,宋朝也得向他們進貢茶葉、瓷器等,這是莫大的恥辱啊!我們華夏民族什麼時候向其他人稱臣過?還向他們進貢?這難道不是宋朝弱的體現嗎?難怪人們會覺得宋朝弱了。

    2、“靖康之恥”就是宋朝弱的直接體現

    上面說到,宋朝“抑武”導致軍事實力非常落後,但是,他們的軍事落後到了什麼地步,你永遠也想不到。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你看到了嗎?宋朝弱到國都被金攻破,兩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被金給俘虜了!這難道不是有史以來,一個王朝最大的恥辱嗎?

    而到最後,宋高宗建立南宋,南宋竟然不吸取教訓,繼續“抑武”,最終也導致宋朝的滅亡。這就是宋朝弱的直接體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軍萬馬避白袍說的是誰,他有什麼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