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曹讀歷史

    古代有句俗話叫“千軍萬馬避白袍”,意思是在戰場上如果遇到穿白袍的將軍,往往最好是避開的為好。

    在肅殺的戰場上,鎧甲一般都是以黑色為主,這樣顯得比較有氣勢。可是在古代,也有一些本領高強的武將,偏偏喜歡反其道而行之,喜歡一身白袍的打扮。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比較納悶了,戰場上想要提高生存機率,不是越低調越好嗎?如果太高調的話,豈不是會吸引敵方火力?如果穿著白袍上戰場,萬黑叢中一點白,豈不是太張揚了?

    事實上,這些敢穿白衣跑上陣的人,恰恰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謀略、武藝也是非常高強,即使穿著白袍上陣,敵軍也是避之不及,哪敢前去送死?那麼,說了這麼多,白袍將軍到底有多強呢?看完你可能要表示懷疑人生了。

    歷史上,最著名的白袍將軍應該是趙子龍了,不過趙子龍常勝將軍的形象是虛構的,歷史上真正厲害的白袍將軍另有其人。

    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當時流傳著一首歌謠,其中有一句是“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這句歌詞中的白袍,指的就是南梁朝名將陳慶之。

    陳慶之喜好穿白衣白袍,所以他手下的這支軍隊也都身著白袍。雖然這支部隊只有7000餘人,但是戰鬥力卻異乎尋常的強,可以輕而易舉擊敗數倍的敵人。

    公元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陳慶之護送北海王元顥返魏稱帝。當時陳慶之手下只有這7000人,元顥看到梁武帝跟鬧著玩似的只派了這麼點人,哪裡還敢提稱帝的事兒?剛到北魏境內就跟陳慶之散夥了。

    但是陳慶之在之後的數月內連戰47場,全無敗績!北魏派出了數十萬大軍攔截陳慶之,結果卻被陳慶之連下32城,直接打進了北魏都城洛陽。如此傲人的戰績,恐怕史上獨此一人了。

    有意思的是,陳慶之這個人其實絲毫不懂武藝,但是在他所處的時期,卻沒有一個武將敢跟他對陣,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千軍萬馬避白袍”。

  • 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千軍萬馬避白袍說的是白袍將軍陳慶之,毛澤東當年讀完史書介紹陳慶之的故事後,心潮澎湃之餘,主席援筆疾書:“再讀此傳,為之神往。”能讓主席為之神往的人肯定是大英雄無疑了。

    陳慶之作戰喜歡穿一身白色戰袍,所以故稱白袍將軍。民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將軍由此而來。

    演義中陳慶之被描述成猛將,由於穿的白袍,甚至被演繹成了趙雲一樣的人物,實質上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陳慶之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

    英雄莫問出處。出身庶族寒門的陳慶之自幼便隨從蕭衍,當時蕭衍還沒有起兵反齊,陳慶之在蕭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個小書童。公元502年,蕭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寶座。當時年僅18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主書這個官職是晉朝設立的,隸屬於中書省,最初由武官擔任,南朝宋時改為文職。所以在蕭衍登基的時候,是把陳慶之作為文人看待的。而據《梁書》記載,陳慶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也說明他在勇力方面雖然不至於無縛雞之力,但是也絕不是勇冠三軍的猛將,這也是他和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將最大的差別。

    千軍萬馬避白袍主要指的就是陳慶之的北伐洛陽之戰,趁著北方的北魏國大亂,陳慶之趁機帥兵北伐,想要一統中原。不過,他的手下僅有七千多兵馬,而北魏方面則陸陸續續糾集了數十萬大軍。陳慶之兵貴神速,分而破之,七千人大破北魏,陳慶之7000人北上洛陽,連戰連捷。在睢陽大破7萬守軍,攻佔城池;考城殲滅2萬守軍,攻佔城池;進攻7萬御林軍防守的滎陽,膠著中遭援軍20餘萬包圍,然後在包圍圈形成之前,大破滎陽,攻佔城池。

    陳慶之橫掃北方,殺的北魏人人膽寒,民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由於陳慶之在陣上喜歡穿一身白色戰袍,所以故稱白袍將軍。白袍將軍一戰成名。

    此次北伐,陳慶之率七千白袍,大戰四十七,全勝!攻城三十二,皆克!

    但是雖然打到了洛陽,但是北魏的叛將爾朱榮的大軍很快也來到了洛陽,陳慶之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鏖戰了幾天最終失敗了,七千大軍全軍覆沒,除了陳慶之本人外所有將士都喪失殆盡。

    對於陳慶之北伐戰績,史學界有很大爭議,主要爭議時南北朝史書水分太大,陳慶之所謂七千破幾十萬過分誇大,但是這只是數字上的小瑕疵,無損陳慶之一代名將。

  • 3 # 不歷州縣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這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大將陳慶之攻入魏國都城洛陽時,城中流傳的童謠。白袍儒將就是中國古之名將——陳慶之。

    陳慶之在我的心中就是以少勝多、屢戰屢勝的不敗名將。《梁書》有云:“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就連新中國締造者毛主席他老人家也說“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一、本非將種,又非豪家

    梁武帝蕭衍說他“本非將種,又非豪家”。這是說陳慶之出身庶族,一介寒門。他年輕時並沒有得到正規教育,只是宮內的一個小小書童。在蕭衍自立為帝之後,年僅十八歲的陳慶之就被命為掌管文書的主書。

    古人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陳慶之就是這樣的大器晚成。陳慶之41歲掌兵,他的時代到來了。

    二、攻無不克,白袍戰神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善撫軍士,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深得眾心。

    陳慶之剛一出道,便以一場漂亮的夜襲戰拿下了首勝。梁大通元年(527年),陳慶之僅率麾下200騎奔襲,便擊潰了魏軍的先頭部隊,從此拉開了他以少勝多的傳奇經歷。

    魏軍築13壘,欲制梁軍。陳慶之領兵夜襲,陷其4壘,迫渦陽城主王緯出降。

    梁軍乘勝再戰,鼓譟強攻,擊潰其餘9壘,俘斬甚多。

    真正將陳慶之捧上神壇的,卻是一次搪塞之舉的北伐。北海王元灝降梁,陳慶之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

    陳慶之率領七千白袍軍,攻三十二城,所在皆克,歷四十七戰,所戰皆捷,孤軍千里殺進洛陽城。其所面對兵力從七萬、兩萬、七萬、三十餘萬、五十餘萬,合計近百萬兵力,而陳慶之永遠只以七千白袍所應對,全勝。

    一時間北朝皆談陳變色,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529年四月,乘虛自銍縣(今宿州西南)至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擊敗擁兵7萬、築壘9座相拒的魏將丘大千。旋於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大敗魏將元暉業2萬人。

    五月,引兵西進,連拔滎陽、虎牢二城,護送元顥入洛陽(今洛陽東北)。陳慶之以數千之眾,取32城,威震中原。

    後因敵眾我寡,陳慶之兵敗,隻身潛返江南。

    中大通二年(530年),領兵圍魏懸瓠(今汝南),擊敗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又破魏行臺孫騰等於楚城(今信陽北)。

    大同二年(536年),破東魏將領侯景,進號仁威將軍。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

    三、休養生息,愛民如子

    在陳慶之坐鎮江淮期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邊境城市的生產,兩年的時間,邊境一帶府庫充足。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

    看著歷史的細節,我們不由感嘆:陳慶之就是一個南北朝時,一個橫空出現,腳踏祥雲的英雄人物,讓每一個女人傾倒,讓每一個男人悸動!

  • 4 # 蘇皮皮

    說的是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字子云,生卒年:484~539 國別:中國 出生:義興華人(今江蘇宜興)

    其主要戰績為:征戰渦陽、北伐北魏。

    陳慶之出身庶族,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用兵靈活。陳慶之指揮藝術的最大特色是重視士氣,善於把握戰機,善於打運動戰。陳慶之不但在戰場上注重士氣的作用,在平時也注意士氣的積累。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的演講讓梁軍將士沒有了任何顧慮,於是梁軍在陳慶之指揮下“相率攻城”,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政治成就

    在陳慶之坐鎮江淮期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邊境城市的生產,兩年的時間,邊境一帶府庫充足。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

    軍事成就

    陳慶之出身庶族,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用兵靈活。陳慶之指揮藝術的最大特色是重視士氣,善於把握戰機,善於打運動戰。陳慶之不但在戰場上注重士氣的作用,在平時也注意士氣的積累。

    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的演講讓梁軍將士沒有了任何顧慮,於是梁軍在陳慶之指揮下“相率攻城”,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不善弓馬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

  • 5 # 歷史哈哈哈

    1.“千軍萬馬避白袍”這句話並非是一首完整的詩當中的一句話,而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全句是“大將名師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說到“白袍”,你最先想到的是誰?或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趙雲趙子龍了,的確,趙雲這個人物所有的影視形象,都是一身白色的戰袍,換了演員換了鎧甲,但是顏色也是不會改變的,也難怪很多人就想到他。

    2.但實際上,這句話並非是來形容趙雲的,而是南北朝時期南梁的一位著名將領陳慶之。陳慶之原本可能只是一個小人物,史書中都沒有記載他的出身,但是他一心報國,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而陳慶之也一直都在為此做準備,他十八歲就被任命為主書,散盡家財招募人士,想要為國效力可見陳慶之報國之心是非常的深厚的。

    3.因為陳慶之的出身不高,所以不同於一些武將世家出身的將領,他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比較小,所以用兵起來會更加靈活,而且陳慶之打仗的時候,非常注重士氣的作用,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果能夠在士氣高漲的時候出手,那麼結果勢必會不一樣,陳慶之就非常善於抓住這一點,他的軍旅生涯當中也創造出了當時少有的戰例。

    4.以少勝多,聽上去只是幾個字,但實際上能做到這一點的,都是很有名的將領,陳慶之也不例外。而又因為陳慶之喜愛穿著一身白色的袍子,這才有了“大將名師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句話,可見陳慶之在戰場上的厲害。

  • 6 # 愛歷史的大小姐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不是一首詩,只是形容陳慶之的一句話。這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大將陳慶之攻入魏國都城洛陽時,城中流傳的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意思是,功成名就的將帥們啊,千萬別自作樊籠啊,任從你有千軍萬馬,也要避開穿白袍的陳慶之統領的軍隊的鋒芒。

    政治成就在陳慶之坐鎮江淮期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邊境城市的生產,兩年的時間,邊境一帶府庫充足。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軍事成就陳慶之出身庶族,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用兵靈活。陳慶之指揮藝術的最大特色是重視士氣,善於把握戰機,善於打運動戰。陳慶之不但在戰場上注重士氣的作用,在平時也注意士氣的積累。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的演講讓梁軍將士沒有了任何顧慮,於是梁軍在陳慶之指揮下“相率攻城”,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不善弓馬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酷愛下棋陳慶之自幼便跟隨蕭衍。蕭衍酷愛下棋,棋癮一上來可謂廢寢忘食,經常通宵達旦地和人對弈,其他人都筋疲力竭,唯獨陳慶之精力特別旺盛,只要蕭衍想下棋,他隨叫隨到,甚得蕭衍的歡心"

  • 7 # 圖文繪歷史

    千軍萬馬避白袍出自《梁書·陳慶之列傳》,說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梁著名的儒將陳慶之,其原文為“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南北朝,是個門第森嚴的時期,任何人都要講究出身,沒有身份根本就沒有機會,陳慶之出身於寒門,一個十分不幸的家庭,還好他遇到了幸運的人,陳慶之從小就是蕭衍的僕從,跟在後面的棋童,後來蕭衍篡位建立南梁,是為梁武帝,登上皇帝位褒獎身邊的人,18歲的陳慶之也有份,當上了主書,一個管文書的官員。

    有了身份,依然無法改變出身,儘管陳慶之散盡錢財,廣結士人,在根深蒂固的門閥制度下,不被重用。當然了《梁書》裡也說他“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意思是他身體瘦弱,不善於騎馬和射箭,連普通的弓都拉不開,但有謀略,能安撫將士,這一等就是23年。

    有傳言,小說《琅琊榜》主人公梅長蘇的原型是陳慶之。

    公元525年,41歲的陳慶之委任為武威將軍,打的第一仗就是鎮守徐州,以2000兵力守住了北魏20000兵力的圍攻,賜爵關中侯,隨後在渦陽一役,陳慶之以數百騎兵進行遊擊戰,擾的北魏15萬大軍停滯不前,最後梁軍發起總攻,連破魏軍13道營壘,魏軍全潰。

    最讓人稱道的是陳慶之的北伐,7000人北上,與數十萬魏軍周旋,打到北魏老巢洛陽城下,魏莊帝倉惶逃跑。陳慶之的將士身披白袍,稱為白袍軍,作為北上先鋒,連克魏重鎮32個,直搗洛陽城,於是洛陽城留有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意思是將軍們帶的部隊不要畫地為牢,見到陳慶之的白袍軍,就趕緊逃跑吧。

    當年偉人讀《梁書·陳慶之列傳》時,留下“再讀陳慶之傳,為之神往”的批語。

    所以,白袍將軍陳慶之,最大的戰績是北伐北魏,直搗洛陽,威震中原,他雖然拉不起弓弩,不善騎射,但富有謀略,能借力打力,愛兵如子,作為主帥,面對數十萬魏軍反撲時,能不撤退而殿後,受將士愛戴,當時雖能攻克洛陽,但無力消滅更多的北魏軍,不得不放棄,撤出洛陽,回南梁後,晉永興侯。

  • 8 # 我的小悟

    千軍萬馬避白袍指書生、軍師、先生

    書生

    大教育家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思想,影響了幾千年歷史社會文明向前的發展。門下學生三千多人,出了顏回、子路有名氣的弟子。中國的文化,可以籠統地說,就是儒家學說思想文化。歷代帝王用它來治理統治華夏民族。歷代文人之士求仕途官祿唯一的學習典籍:儒家思想。“書聖”王義之。創“天下第一行書”被歷代研習書法與愛好者,奉為精要經典。唐太宗從得到《蘭亭序》盡心揣臨,分發眾大臣臨本外,去了還帶入靈柩,不復還世。軍師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隆中對化界天下三分,一生輔佐先帝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記錄《出師表》以藉後人之範本。劉伯溫。朱元璋布衣打天下,劉伯溫良策百出,屢次反敗為勝,為大明江山立下豐功偉績。明王朝的一等功臣。先生古時候皇帝的老師。伴帝王繼承人選從小讀書習文。歷朝歷代都要為將來帝王人選請一名才學廣博的人做為老師,輔助將來帝王陪讀至能獨立朝政,才可告老。民間的私熟先生。眾多朝臣從小就進詞館跟讀於先生。直至考取進士,舉人,狀元入朝為官。私熟先生功大,為朝庭,國家培養了一批一批棟樑之材。◎書生、軍師、先生共同為歷朝歷代,社會發展造就出一個個國之棟樑,為朝庭為國家發展昌盛起到了奠基石作用。赫然昭於青天。

    (個人認知 姑妄言 )

  • 9 # 它說我的名字重複了

    指的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袍將軍—陳慶之

    如果你瞭解他的一生的話,會讓你感到匪夷所思,他每次作戰幾乎都是以少勝多的結果,而且在當時他的對手只要是聽到他的名字,都會談之色變,“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出生在蕭梁政權的一個普通的家庭,而且不像其他武將那樣有著魁梧的身體,勇猛的力氣,反而連騎馬和射箭都不會,就連弓箭他的拉不開,很難讓人想象以後會成為一個領兵打仗的人,更不會想到還被人們奉為“戰神”。

    此時的南梁處於蕭衍當政時期,而陳慶之雖然出生普通,但是他從小就是蕭衍的貼身隨從,而且還深的蕭衍的喜歡,因為蕭衍特別喜歡下棋,陳慶之也是個棋迷,當其他人陪蕭衍下棋的時候都感到筋疲力竭,唯有陳慶之樂此不疲,而且是隨叫隨到,所以說蕭衍非常的喜歡他,這也是為陳慶之有了很好的鋪墊。

    蕭衍當上皇帝以後,北魏有位刺史叛亂沒有成功,就想要投靠南梁,希望蕭衍能夠派兵前來接應,因為陳慶之備受蕭衍賞識,所以決定讓他帶兵前去接應,帶領著2000人的隊伍就開始出發了,隨後陳慶之被委派送蕭綜到徐州。

    可是沒想到的北魏竟然派兩萬大軍前來,雖然實力懸殊很大,此時陳慶之卻異常的冷靜,直接決定直接攻打魏軍,因為魏軍沒有想到陳慶之會這麼做,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這2000人一舉被擊敗了,可是蕭綜卻投降了北魏,導致了軍心渙散,本來就實力相差太多,陳慶之在有本事也最終落敗了,雖然這一次戰敗了,但是蕭衍並沒有責怪他。

    在經過了一次戰敗後陳慶之從此開啟了“開掛”的一生,隨後安西將軍元樹出兵壽春,陳慶之為假節、總知軍事,但是北魏的官員準備奮力抗擊陳慶之,但是在陳慶之的指揮下連破兩城,隨後打得豫州刺史宣佈投降,這場戰爭陳慶之攻破了52座城池,殺敵七萬多人,直接被封侯,這一戰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任誰也沒有想到連弓箭都拉不開的陳慶之居然這麼厲害。

    隨後因為北魏內部發生了叛亂,一個叫做元顥想要依附蕭衍並希望給以支援,當然這個事情還是交給了陳慶之,只帶領了7000人就護送元顥北歸,隨後元顥稱帝直接對陳慶之進行了封官賞賜,隨後帶領這7000人創造了一個奇蹟,因為被任命帶兵攻打滎陽,只有這7000人就一路連戰連捷,攻破城池32座,47場戰鬥全部以勝利告終,此時白袍將軍陳慶之的威名無人不知,更可怕的是這隻靠自己的謀慮與膽識,最後一路打到了洛陽。

    雖然打到了洛陽,但是北魏的叛將爾朱榮的大軍很快也來到了洛陽,在又一次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鏖戰了幾天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在撤兵的過程中陳慶之遇到了自然災害,除了自己所有的手下都亡命於此,在此期間陳慶之一路喬裝打扮躲過了爾朱榮的追殺,最終回到了南梁,蕭衍看到陳慶之平安無事的回來很是高興,對他又是加封獎賞。

    後來發生了一次叛亂,蕭衍又是選擇陳慶之前去,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只用了十二天就把叛亂就給平定了,然後遇上了一個勁敵,就是侯景,當時的侯景可是兵強馬壯,陳慶之在一次又是兵力懸殊,侯景直接寫信勸降了陳慶之,但他並沒有同意,因為每一次的戰爭都是懸殊的局面,就在蕭衍想要派兵支援的時候,前方已經傳回戰報,侯景已經被陳慶之擊敗了,讓人瞠目結舌。

    可以說陳慶之的一生幾乎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可是與其它統帥不同的是,陳慶之這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過人的用武,而是憑藉著謀略和膽識,而且在戰鬥勝利之後還心繫百姓,經常把繳獲的軍糧救濟給人們,陳慶之這個人的形象相比將軍更像是書生,而他是中國少有的常勝將軍,更是因為身著白袍,使得對手發出“千軍萬馬避白袍”的感嘆,留下了白袍將軍絕非易與之輩的後世印象。

    歷史上對陳慶之的評價:

    1、“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

    (白話釋義:陳慶之有將相謀略,能戰勝戰爭,攻下城池,是和廉頗、李牧、衛青、霍去病一樣的。陳慶之性情警惕、有遠見,很早就效忠高祖皇帝,既報答知遇之恩,又謹慎肅穆,頭帶蟬冠、佩戴組帶玉佩,得一世榮光。)

    2、“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白話釋義: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射箭卻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於騎馬,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

    可以說陳慶之用自己的一生闡釋了統帥的最高藝術。

  • 10 # 帝國烽火

    毛主席看到陳慶之專後說:“再讀此傳,為之神往。”可見毛主席都對陳慶之非常欣賞,那麼陳慶之何許人也,惹得千年之後的毛主席都如此神往。

    南北朝時期,雙方混戰已經多年,南方現場當家的是梁朝的蕭衍,北方則是群雄林立,在北魏都城小孩都傳唱一首詩,即為“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而其中的白袍將軍就是指南梁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是梁武帝蕭衍隨從,一開始一直是一個文臣,直到41歲的時候,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投降南朝梁,並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這次陳慶之才得以單獨領兵。但是自此之後陳慶之就展現出他強大軍事才能。

    公元527年魏軍十五萬來襲,當時陳慶之的上司跟他有不同的意見,覺得不應該突襲,可是陳慶之卻堅持突襲。最後兩個人沒有談妥,陳慶之就帶著兩百人前往突襲,結果一戰下來,陳慶之帶著兩百人破了魏軍的前軍,就連魏軍自己都感到十分驚恐,連築了13個堡壘,陳慶之領兵夜襲4壘,魏軍渦陽城主王緯出降,梁軍乘勝攻破其餘9壘,俘斬甚多。

    陳慶之最為出彩的地方當屬於他的北伐。當時北魏的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南梁只是讓陳慶之帶了七千人護送元顥,沒想到陳慶之竟然帶著這七千人創造了讓整個神州都為之震驚的奇蹟。

    當年四月初陳慶之趁魏元天穆率大兵東討邢杲之際,揮師北上,圍攻梁國,破魏丘大可7萬人。四月二十日,陳慶之進軍考城,破魏元暉業羽林軍2萬人。五月一日,魏大梁守軍望白袍而降。陳慶之遂引師西進,鞭指魏都洛陽。五月二十三日,在魏援軍趕到之前,破魏楊昱7萬人,攻陷滎陽。

    梁軍陷洛陽後,魏元天穆等又反撲,先後攻克大梁、睢陽,並由費穆率2萬兵攻虎牢,洛陽告急。陳慶之遂回師進擊魏軍,元天穆畏之而率4萬眾北渡黃河,費穆則率2萬眾降於虎牢。隨後,陳慶之收復大梁、睢陽,洛陽之危盡解。

    陳慶之率不足一萬人的部隊,在短時間之內奪得城池三十二座,其中還包括了洛陽這樣的大城,最後跟北魏軍隊在黃河兩岸對峙。三天之內,打了十一仗,連爾朱榮都說陳慶之所部只能智取不能力敵。最後陳慶之被被高琳所破,餘部只有千餘人,但因元顥已敗,陳慶之開始向南梁撤退,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陳慶之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發,正在渡河的梁軍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

    重重包圍之下,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回了南梁。

  • 11 # 聊坐南書房

    千軍萬馬避白袍說的是誰,他有什麼功績?

    在南北朝時,洛陽城內流傳著一首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就是說不管你什麼名將,多少人馬,看見穿白袍的騎兵還是最好躲開,用來形容白袍軍的威武、勇猛,這說的就是梁朝名將白袍將軍陳慶之和他率領的白袍軍。

    白袍軍總共有七千人,他們都是白袍將軍陳慶之從軍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可以說是軍隊的精英,就象現在的特種部隊一樣,他們作戰時身穿白袍,所以被人稱白袍軍,這支軍隊應該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支“敢死隊”,他們作戰勇敢,不怕犧牲,每次作戰都抱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決心,碰到這樣的對手誰不害怕呀?

    其實陳慶之本人出身也不是武將,而是一個文臣,《梁書》記載陳慶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說他身體文弱,不善騎射,就這樣一個文人,沒想後來會建功疆場。陳慶之出身低微,在那個注重門第出身的時代,想出人頭地簡直太難了,僅僅靠自身努力遠遠不夠,還得有貴人相助才行,其實無論哪個朝代,這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陳慶之人生中的貴人就是梁武帝蕭衍,陳慶之很小的時候,就做了蕭衍的書僮,那時梁武帝蕭衍還是南齊的雍州刺史,他盡心侍候蕭衍,深得蕭衍喜愛,蕭衍酷愛下棋,陳慶之就隨時侍候在左右,蕭衍經常下棋到天亮,別人都熬的受不了,唯獨陳慶之始終精神飽滿;長期的耳濡目染,陳慶之的棋藝也突飛猛進,經常陪梁武帝對奕,蕭衍也非常喜歡他,在蕭衍興兵討伐南齊時,任命陳慶之為主書,當時陳慶之只有十八歲。

    公元525年,陳慶之被梁武帝封為武威將軍,開始了從一個文官到武將的生涯,疆場上也從此誕生了一位叱詫風雲、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白袍將軍,其實梁武帝封陳慶之為武威將軍,並不是發現他有什麼過人的軍事才能,而只是單純的喜歡他,故意提拔、重用他而已,但就是這個文弱的書生,在帶兵方面卻有了不俗的表現。第一次帶兵的陳慶之,被梁武帝派去接應投降的北魏徐州剌史元法僧,同時保護預章王蕭綜去接管徐州,此次軍事行動,因預章王蕭綜的突然叛逃而失利,但陳慶之能夠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率領部下全身而退,還拿下了魏國的兩處營壘,這也充分展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這可能是陳慶之將下棋對奕時的領悟,靈活地運用到實戰之中了吧。

    公元527年,梁武帝派陳慶之和大將曹仲宗進攻北魏的渦陽,北魏派出徵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率十五大軍趕來支援,雙方僵持不下,陳慶之決定主動出擊,隨之率軍衝擊敵方營帳,並將俘虜的頭顱砍下襬在陣前,徹底擊潰了魏軍的心理防線,一舉打敗了魏軍。公元528年,陳慶之率七千騎兵保護歸順的北海王元顥到洛陽去,一路上與北魏大軍不斷交戰,北魏的睢陽太守丘大千,手下七萬大軍,竟被陳慶之的少數先鋒部隊就給打敗了,連一天都不到就投降了;北魏派出元暉業率領的兩萬大軍來攔截,同樣是不堪一擊,元暉業也被陳慶之活捉了。就這樣,陳慶之僅靠七千白袍軍,一路上與北魏三十萬大軍激戰,竟然將其一一打敗,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這可能就是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這七千個統一著裝還不要命的人,一齊上陣衝殺,誰遇到也不好受呀!

    陳慶之個人武力值並不高,甚至還很文弱,連普通的弓弩都難拉開,但他卻是一位善於帶兵的將才,他有膽識、善謀略,《梁書》記載其:“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說明他深受將士愛戴,士兵願意為其拼命,這其實也是每一位帶兵的將領,都應該具備的本領,陳慶之的帶兵之道,也的確有後世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國人的數學究竟有多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