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子公主的故事看多了,是否會覺得世界全然是美好的,當面對挫折時,比較容易受挫?
8
回覆列表
  • 1 # 風吹水庫

    好的童話書傳遞出來的是積極陽光的正能量,讀了不僅孩子受益,大人也會有所啟發。而我們大人給孩子讀童話書也要進行篩選,像我們80後小時候流行的白雪公主之類的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小朋友看了,裡面的人物與情節和現在的肥皂劇沒什麼區別,白雪公主智商太低,美白甜有時候等同於傻子,而王后就因別人比她漂亮就三番五次的殺害白雪公主,典型的心靈扭曲,三觀不正。孩子看多了這樣的童話書故事,一點好處都沒有。

    所以,童話書看多了孩子會不會特別不切實際,還在於你給孩子看的什麼童話書,家長是如何引導的。

  • 2 # 清清若兮

    “童話是幻想的故事,充滿了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創造的基礎。兒童閱讀童話故事,能激發想象力,滿足好奇心,從而超越平凡的自己,像那些無所不能的童話主人公一樣去建功立業。正是在想象的遊戲中,孩子宣洩了自己的情緒,釋放了自己的能量,激發了內在生命的成長。

    童話是專門為兒童創作的,是成年人對於世界最美好最富於詩意的書寫與想象。閱讀童話故事能讓兒童獲得更多正面的教益,對未來更有信心。同時,童話畢竟是成年人書寫的,每一部作品在本質上都是作家生命的傳記,表達了作家獨特的生命感受,閱讀童話作品,能豐富兒童的心靈世界。

    好童話是溫暖和感動我們一生的故事。它雖然是幻想的,卻比現實更加真實。它不會受時間和環境的影響,正如克里夫頓·範特曼所說:“再過二十個世紀……當你看見有人閱讀《愛麗絲夢遊奇境》而嗤嗤的笑,或哈哈的笑,我們都不以為奇。世界上不會被時間淘汰的東西並不多,在這不多的東西當中,有一件就是優秀的幻想作品。傑出的幻想作品,永遠都是孩子們特別貴重的財寶呢!”

    童話也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題材,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是童話家。孩子在越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更加豐富,認為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有靈的,都是有生命的。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孩子會跟自己的洋娃娃在說話,孩子不會認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洋娃娃,而是如同他自己一樣有生命,所以世界上每一個孩子最早接觸到的兒童文學樣式很多都是童話。

    童話故事要我們敢於接受挑戰,也要樂於尋求幫助。所以,在關鍵的時刻,往往會有魔法師的出現,他會給予我們特別的援助,讓我們最終取得圓滿的成功。

    童話故事很幽默。幽默就是智慧。幽默的人懂得以豁達和寬容的心去看世界,看待世間萬物。幽默的人也是懂得悲憫的人。所以,童話故事給一切動物、植物、生物與無生物都賦予生命,讓它們各自說出自己的故事,同時又用它們的故事影射人生的故事,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的存在。

    讀童話的孩子會更加相信真善美的力量。也許有的家長會擔心這樣會讓孩子的想法變得簡單,太容易親近這個世界,但是隻有讓孩子相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他才會有力量去和邪惡作鬥爭,在面對未來的時候有更多信心,面對挫折的時候會相信明天,會等待明天。” 借用湯素蘭老師的話是最好的回答,我相信從小讀童話長大的孩子會更有想象力,更有愛心,長大後會更會生活,更能理解生活的美好!

  • 3 # 果果愛分享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童話故事也不例外。即使童話中有幻想的部分,也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童話的積極作用。童話裡的人物性格鮮明單純,有利於孩子理解人物性格。童話里正麵人物都是積極向上,遇到困難會想辦法解決,而且與環境、他人的關係都很好,給孩子樹立正面的引導。當然,童話裡也會有陰暗面的描寫,做父母的應該引導孩子關注正面人物的積極性格,批判消極部分,給童話帶上正面的評論,教給孩子。

  • 4 # 愛讀書的媽媽轅鳶

    我覺得會。

    我比較關注孩子看書的問題,我有時候現在回想起來過去的那些童話,比如白雪公主,人魚公主,灰姑娘,等等,我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教給孩子什麼了。白雪公主起了那麼多次都沒死成,大家都救她,那麼就是因為她有高貴的出身和美麗的容顏嗎?人魚公主就更好笑了,她最後沒有殺王子,就是代表她善良了?王子娶了的那個公主,既然不是公主救的他,她為什麼要說謊。等等,沒有什麼邏輯。再說灰姑娘,王子得多傻,才能拿個鞋找愛人,況且,那是多小的腳,全城只能她穿的進去。

    我覺得還不如司馬光砸缸和神筆馬良的故事呢。

  • 5 # 諾雅媽咪

    你好,我覺得不會。因為童話之所以為兒童所喜愛,是因為它合規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兒童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童話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終有一天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恐懼、死亡、不義、絕望、從童年進入成年、尋找伴侶、追尋生活的意義……童話具有豐富的意義和情感色彩,它們遠比識字課本和有關“現實”的那些教材更為全面,更為豐富,也更為深刻。童話以象徵和隱喻的方式把人類生活中某些寶貴的價值以及可能出現的欺騙、踐踏、侵犯行為告訴給兒童,並教給兒童對付類似的邪惡行為的辦法。兒童在聽或讀童話時,會在無意識層面上獲得這些教益,這些教益將深深地埋在兒童的心靈深處。當遭遇到類似的情景時,這些教益將會在無意識層面上自動地促使兒童如何反應,因而它們將會使兒童(甚至他長大成人以後)大受其益。現實社會很殘酷,讓孩子們內心深處保留一份童真不是更好嗎?所以,我主張讓孩子看童話書。

  • 6 # 雨天記得帶把傘

    謝謝邀請:小時候高興的事除了和夥伴們調皮搗蛋,到處亂竄外,再就是誰要是有一兩本童話故事書;那就像得了寶貝一樣;一傳五,二傳十,三五天後,再傳回來的時候,就十有八九就少皮無毛,不是沾滿唾液就是裡面的插圖不見了蹤影……《七個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小紅帽》.《灰姑娘》.等等。感覺外國的小朋友太幸福了;有多麼的好故事。還時常的學著童話故事裡面的人物.動物:比如.狼外婆,大灰狼;特別是看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在被窩裡哭了整整一晚上;那時候心裡特別憎恨外國的有錢人,大過年的也不給小女孩一口熱飯吃;把她的火柴都買去能花幾個錢……長大了隨著在社會上到處碰壁,複雜的社會,複雜的人群,複雜的人生,與那些童話故事的描繪有著天壤之別。雖然故事與現實搭不上,可每當碰上過不去的坎時,除了分析它的原因外,再還是會拿起翻了無數遍的童話故事書。也須是自嘲,但更多的是找回失去多年的心靈安慰,無論怎樣,對自己都是一件值得回憶的事……

  • 7 # jingjing2013

    不會的。

    童話故事童話故事說白了還是故事,如果長大後特別不切實際,那麼各國家那麼多,數都數不清的教育家,能發現不了這個問題,還讓大量的童話書存在發行????再說了有多少的成年人是看著童話書長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也就學會變通了,切合實際。

  • 8 # 愛在夏日3

    童話書更多的是一種隱喻,故事情節曲折豐富,一般包含失去、痛苦、面對、追尋和重獲,幸福的生活也是在經歷上面的付出得到的,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對於這種美好的結局,受之坦然。

  • 9 # 女超人起飛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確會受益終生,但讀怎樣的書還要家長費心選擇,怎樣讀也要家長進行正確引導。

    還有童話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與今天有很大差別,孩子會比較難以理解,需要家長進行解釋。有些故事裡王子和公主被極度美化,這類故事是完全脫離現實的,適於那個王族崇拜年代的兒童閱讀,而今天的兒童在閱讀時父母應告訴孩子這些故事都是建立在人們的想象和幻想之上的,否則,一旦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想尋求不費力氣的捷徑。

  • 10 # 新潮和心肝的媽媽

    我認為不會,也不必有這方面的顧慮。 孩子小時候就應該保持一種天真浪漫的性格,要純真一點,直接一點,要對任何美好事物都保持憧憬,這是童話書中得到的童真和童趣。至於裡面的善惡美醜,童話裡也是有很多教育孩子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個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也慢慢形成,並不會因為童話書的隻言片語便沉浸其中的!

  • 11 # 羽媽幸福成長記

    另外多讀書的好處大家都明瞭,我自己也特別喜歡一句話,用書香填滿孩子的童年。我希望孩子在成長中一直有書籍相伴,可以給孩子選擇現代原創符合當代特色的繪本。中國原創優秀繪本也不少,比如我家寶寶愛看的《我愛你》《大蝌蚪》《啊嗚》《不要和青蛙跳繩》《鬥年獸》《十二生肖誰第一》《神奇的小石頭》……還有很多繪本大師的作品也相當受寶寶喜歡,比如杜萊大師的作品,宮西達也的作品,以及安東尼布朗等大師的作品等都不錯。

    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孩子如果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觀、或者孤獨、焦慮,對自己不滿意等,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其今後的個性發展和品格培養。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及早重視孩子的情感要求並對孩子情緒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認識、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優質的情商。這些都可以透過讀繪本童書來獲得。

    同時親子共讀也是高質量的陪伴,透過共讀童書繪本不僅當下可以提高親子關係的親密程度,以後孩子回憶起一起共讀的時光也是一段美妙的體驗。

    所以,多讀童書不會造成長大以後的不切實際,只要家長注意篩選圖書種類,合理的引導,就可以保證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12 # 姜塵默

    童話給他們是什麼動畫給他們的是思維的擴散和思維的訓練。一個人的想象力就是有童話鍛造出來。每一個寫出優秀的童話的人,幾乎都是看破世事的人,明白了這個世界的觀念和最後的世界必將屬於,正己正念正行的人。利於古龍和梁羽生他們寫的小說最後都反映了,個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的套路和方式。每一個童話或者是小說的主人都沒有被同化或者小說啊迷的神魂顛倒,他們依然在這現實社會中生活的很好,我想,童話不一定會讓孩子產生那麼大的影響。

    而且童話只是在孩子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部分是接觸這個現實的社會,他也不能完全的融入童話中。他會在這現實社會中,找到自己,和理想中的區別,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一次次的失敗,而在童話中一次次找到力量,鼓勵他奮勇前進,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爬起來,這就是挫折教育的根本目的,童話是給人正能量的。

  • 13 # 糯米麻麻Coco

    我覺得不會。我就女寶,特別愛看王子與公主的故事,還喜歡芭比公主。家裡買了不少《白雪公主》,《灰姑娘》,《茜茜公主》等。她只之所以喜歡公主,主要是童話書中,公主們穿的衣服都是特別漂亮的,我家孩子是個愛臭美的娃看見公主們穿那麼漂亮的衣服,羨慕得不得了。我也會給她讀一些,不過孩子才三歲多,講那麼多大道理孩子也聽不懂。等到上學了,懂事了,自然就知道那只是童話故事而已,不是真實的事情。孩子也就明白的。讓這些美好的童話故事陪伴著孩子長大也挺好的!所以我一點也不擔心孩子長大後不切合實際。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注意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鍛鍊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能力就好,這不是本透過故事書影響得了的。

  • 14 # 藍色風信子22

    我覺得孩子長大後是否不切實際,是否覺得世界都是美好的,是否能勇敢面對挫折,跟讀多少童話書無關,而是跟一個人天生的性格和後期的家庭環境,教育以及長大後的閱歷,有很大關係。童話書只是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景,是給孩子一個他們可以更好理解,接受的視角來教會他們,世上的真善美,假醜惡,教會他們如何更好的與人相處,更勇敢的面對挫折等,因為童話書也不全然是王子公主的故事呢。就像我們小時候讀了那麼多童話故事,現在該面對的依然勇敢面對,而不是一直活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中,所以我覺得孩子讀太多童話書,跟是否不切實際沒有太大關係。

  • 15 # 家有二寶歡樂多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自己的童話王國,我們家孩子常常在他自己的童話世界裡扮演這樣那樣的角色,有時候還拉我們也參與,這過程我們都很開心,濃濃的愛意包圍著我們。孩子現在三週了,接觸各類繪本也有兩年了,在陪孩子親子閱讀的途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讀書明理,古人誠不欺我!好多人繪本童話其實像人傳遞的就是“真善美”,當我們想把這個理念傳遞給孩子時,你往往不曉得如何去說如何去做,繪本就如此簡單的給你解決了,潤物細無聲般的,你以為孩子不懂,誰知道孩子的世界裡早就給接受了。別說孩子,就是我也愛看童話,就好像再重溫一遍童年,也更能理解孩子的心理,至於長大後是否影響受挫能力,我覺得真心是大人想太多了,孩子生活在多元社會里,童話世界是一方面,現實世界也是一方面,他能分得清!受挫能力差的有幾個是因為看童話故事導致的,更多的是家庭育兒觀上的錯誤!所以,為了孩子,家長也得努力學習。

  • 16 # 清風明月143182525

    孩子讀太多童話書,與長大後不切實際並沒有必然的聯絡,幼年童年時期就是愛幻想的事情,在孩子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還是能分辨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我女兒小時候也讀過很多的童話故事,現在10歲了,並沒有過多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並且熱衷於看報紙。經常會評論實事。

  • 17 # 永莉輕燕燕窩

    可以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事情。我覺得任何一本童話書的存在都是有它的意義的,當然,這也得作為父母的進行甄別,進行正確的引導,不是什麼童話書都隨便的買!經典之作都是透過時間驗證的,童話書可以讓孩子創造豐富的想象力,個人覺得這對孩子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所以,讀童話書會不會不切實際,這也是需要靠父母引導的!

  • 18 # 頭條育兒

    這個問題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經典兒童心理學著作《兒童人格教育》中做了解答,摘錄過來供大家參考~

    就算童話故事也需要經過處理才能給孩子閱讀。

    大多數的童話故事都是孩子們喜歡的讀物,有的還可以讓成人從中受益。

    不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今天的兒童對那些產生於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故事有一種陌生感。時代發展到今天,其中的文化差異讓今天的兒童感到難以理解。他們閱讀的內容,是在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時代創作的,那些故事裡總有一個王子,並且這個王子總是受到讚揚和美化,性格的展示也總是美妙、迷人的。

    這類故事當然是完全脫離現實的,但這種虛構對於過去那個需要對王子進行崇拜的時代的兒童是恰當的、適宜的。因此,大人應當告訴孩子這些故事都是建立在人們的想象和幻想之上,否則,一旦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想尋求不費力氣的捷徑。

  • 19 # 雪地葬花被盜號了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看這十歲就一副小大人的樣子就心痛。這不是孩子成熟,而是未長已老。等他們長大,就只能像機器人一樣按照固定軌跡生活,再來個失業啥的就徹底完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改變了,只會順從按照安排走完一生。

  • 20 # LadyHaha雷蒂讀書

    實際上我們並不確切知道小時候孩子讀童話書對長大後特別不切實際產生多大的影響,又具體是怎麼施加的影響;人長大後特別不切實際有多少該歸罪於孩童時期讀過的童話書,這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問題。

    而且題主的“切實際”和“不切實際”又指的又是什麼,是趨利避害嗎,趨炎附勢嗎,還是特別明確或不明確的職業和人生規劃?

    代入感特別強的人確實會分不清“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有這樣的例子,但這樣的人是天生性格使然還是童話故事使然,抑或是成長過程中的其他經歷造成,並沒有確切的度量標準。我們的人生,其實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摸索度過的。

    竊以為,如果想讓孩子長大後“實際”些,可以從加強“實際”教育入手。我們的應試教育確實在職業規劃、人生規劃等方面比較薄弱,這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童話書的問題。看到應屆畢業生大規模失業,大學生畢業後流浪……的新聞,難免不讓人心生是不是“書讀多了”“讀書還有用嗎”“怎樣讀書才好”的困惑。

    但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書本的職責,家長應該干預,特別是職業和人生規劃方面。是“少讀書”還是“多實踐”,答案是很明顯的。我們的考祖宗早就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許是長久以來我們過於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把教育失敗完全“歸功於”童年時代的童話書,童話書表示:這鍋我不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的第一個100萬怎麼快速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