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月1日,招行留學信用卡推出長達4分鐘的最新廣告《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講述一名剛赴美8天的留學生,要為晚上的party準備一道番茄炒蛋,向國內的父母求助做法。父母語音教學多次都沒能教會,最後乾脆凌晨4點爬起來親自為兒子做了一盤,並錄下影片現場教兒子。廣告感動了無數網友,不過也有網友提出各種瑕疵,並質疑這是“鼓勵兒女在外浪,父母在家還信用卡”。你怎麼看?
16
回覆列表
  • 1 # 花兒街參考

    先說下這個“世界再大,打不過一碗番茄炒雞蛋。”這個口號是很押韻哈,網紅也一直覺得番茄炒雞蛋全國都很流行,不過之前網紅某南方小夥伴說她活了二十多才吃上番茄炒雞蛋!

    所以,這道菜到底是不是全國都有啊!

    再回到廣告本身,一則招行留學生信用卡做的廣告,很好的利用了時差的概念來詮釋親子之情以及留學生不管走多遠都會有牽掛,看似真的很俗套的廣告為什麼能獲得大家的喜歡呢?網紅認為離不開以下幾點:

    第一點,再俗套的故事只要走心依然會有廣大受眾,印度無數的廣告印證了這點。這次廣告刷屏來勢很猛,但網紅之前就受到過很多這種廣告的洗禮,微博、空間這種小影片比比皆是,其中多數是”這則普通的印度廣告,讓多少人流淚……”

    標籤當中的普通很為貼切,廣告從小細節、平常生活入手更能給圍觀群眾代入感。雖然我們不一定是留學生,但相對於家來說,我們大多的身份是遊子,這種遊子心緒以及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很能觸動我們的內心,這也是不少觀眾為之叫好的關鍵因素。所以說,廣告也不一定要多花哨,但走心、煽情是能出眾的好手段。

    第二點,網紅的朋友圈也有不少清流,轉發影片的時候配上的文案“我爸媽先不說不會做飯,大晚上的根本不會回我微信”“媽媽每天十點準時睡覺的我,感受到了歧視”類似之類調侃的話,其實這並非親子關係的斷離,而是網友們一種調侃心理,段子手也成為這場營銷的重要推動力。

    總的來說,廣告無法做到創意、精緻時,不妨跟群眾更加心貼心吧~還有,把這個影片當美食影片,大喊看完學會一道菜的。

    敬你們一碗番茄炒雞蛋!

  • 2 # 老爸的修行

    好廣告,是共鳴的藝術!要麼點中需求,要麼撩撥情感!這一條,撩撥的是情感!

    世界再大,大不過心,走的再遠,遠不過夢想!

    世界再大,沒有你的地方,不過是寂寞!

    很讚的廣告,看過影片才能體會。

    走出去,才知道什麼是世界 ,什麼是真正的熱愛。

    一道番茄炒蛋,到底是先放番茄 還是先放蛋?

    背後是家中柴米油鹽的喧囂,媽媽和爸爸搶著支招,家中的煙火氣盡是溫暖。

    一直覺得最有家的感覺的地方就是廚房,只有家中的煙火氣,才是真的家庭溫暖。走進一個家,如果沒有柴米油鹽,如同一家客棧,過於平靜。

    一碗番茄炒蛋,是對家的溫暖的眷戀;有真情,咫尺天涯。一碗番茄炒蛋,是國人的家常菜,是家國思念之情。其實,飄泊在外的你,何嘗不是在闖蕩世界?

    此刻的你,是否在他鄉,想起親人的一種味道?

  • 3 # 波士財經

    這是又一次用“我”跟“世界”巧妙組 合後的成功傳播。

    記得前面還有一句紅遍中國的宣言:“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那是在2015年4月的一天,一封辭職信,而且只有這麼十個字,被贊以“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

    這一回,招商銀行的留學信用卡廣告片又一次將“我”跟“世界”連結在一起了。看了那個將廣告化為場景、化為故事、佔領情感高點的影片,首先是敘述了一位留學生如何將一碗番茄炒雞蛋做成,其後又描繪了遠在海外的子女與父母間如何彼此思念,結尾還有連續的高潮哲理或“雞湯”:“想留你在身邊,更想你擁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於全世界”。

    有網友看完後由衷歎服與感動:相當的走心,也相當的扎心。走心與扎心,確實這兩詞是“我”跟“世界”碰撞,最能觸動人內心深處痛點的最佳反應。

    不過,在商業的世界裡,情懷只是引子,場景或許唯美,但結局總是:我給你情懷,你讓我賺錢。

    看完了情懷與情感劇,再探尋下招商銀行留學信用卡為何物?據媒體報道,近日,招商銀行留學信用卡首創“1+1”親情賬戶,滿足父母與子女兩方需求,同時,創新提供消費積分單獨累積,為留學生活增添小確幸。其中賣點功能包括:“額度共享,靈活分配”、“獨立積分,自主支配”、“統一還款,各自對賬”等。

    注意了,關鍵在“統一還款,各自對賬”。原來,留學生活增添小確幸也有需要父母更給力的需求。此外,在“1+1”親情賬戶下,留學生作為附卡持卡人可擁有“獨立管理額度”、“獨立獲取消費明細”、“獨立積分累積和使用”等自主權,也就是說,還款可以統一,消費明細則是獨立的。對此,如果以不怎麼有情懷的方式進行解讀,意思只能是這樣:你可以多消費,還不了錢還有父母在後面支撐;你消費了什麼,這樣的明細不會讓你的父母知道。

    如果瞭解到這款金融產品的營銷模式後,確實在走心之餘也會有點扎心:這裡子不就是刺激消費的布料嘛。

    雖然“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雞蛋”是一句非常有磁力且現在看非常成功的廣告詞,但商業的世界需要多點讀懂,不管袍子多麼華美,我們還得量力而行。

    因為,全世界最不容易的,還是你的父母,“世界再大,大不過你的父母”。

  • 4 # 金投手閒話理財

    聊這個廣告前,針對網友提出的“鼓勵兒女在外浪,父母在家還信用卡”的質疑,我就想說一點:

    你以為那些在國內浪的大學生,信用卡就自己還嗎?

    還不一樣是父母還!

    別讓那些在海外的留學生背鍋好嗎?

    吐槽結束。

    個人認為,相對很多品牌廣告而言,招行信用卡的這則廣告挺不錯的。雖然選取的是傳統的溫情題材,走的是品牌最喜歡的催淚路線,但基本沒有市面上其他品牌廣告的通病——矯情、做作、牽強。

    如果還沒有看的朋友,可以先去網上搜一下,4′11″的時間對廣告而言不短了,但值得一看。

    從幾個方面簡單聊一下:

    1、“你的世界 大於全世界”,這是招行今年9月新打出品牌slogan,當時正值招行留學信用卡上市之際,他們在網際網路線上全媒體做過一波宣傳,反響整體不錯。這則廣告從劇情、人設與名稱《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可以說都扣住了“你的世界 大於全世界”的核心品牌slogan。

    2、品牌廣告的表面成功,在於引發話題,今年的百雀羚、去年天貓雙11廣告“你所有的熱愛”,這種都屬於你一提品牌廣告,首先能想起來的品牌,對於品牌而言,這就是最大成功點,如果是乙方公司可以長時間拿著個案例說事兒啦~

    天貓的“你所有的熱愛”,至今我都覺得非常成功:把很多品牌匯聚在一起的廣告,按理來說應該非常非常的“硬”,但天貓把這些品牌的slogan,活生生的湊成了一首詩,而且透過充滿前衛感的剪輯與配樂,做成了酷勁兒十足的廣告大片。厲害,厲害~

    3、品牌廣告的核心成功,個人認為在於助推品牌銷量的提升。當然,這一點見仁見智,有些朋友認為品牌廣告只要儘量多的使品牌得到曝光就OK,不用背銷量的考核KPI。這個還是要看廣告主老闆的目的。下圖的人是奧貝納,廣告之王。

    4、當然,我們普通消費者沒必要如此深入理解廣告,我們只要看產品本身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是否對自己有幫助就好。一則好看的品牌廣告,可以提升使用者對品牌的打分,但能否購買或使用產品,則更多取決於產品本身。

    從這個角度而言,招行的“番茄炒蛋”廣告能否成功,還有待後續的全網播放量以及媒體關注度等資料來進一步驗證。不過,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看的廣告~

    招行的“番茄炒蛋”廣告的目標使用者群體,很顯然,就是海外留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

    離開國內,離開曾經朝夕相處的父母,大學生都會想家,在遇到困難時,父母是他們的港灣,是最可靠最堅實的後盾;

    把養了十幾年的孩子送走,父母一定更加捨不得:孩子在異國他鄉過得還不好?吃不吃得慣?穿不穿得暖?缺不缺錢?父母對海外遊子,總有操不完的心。

    所以,招行的廣告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

    身在美國的兒子,用手機詢問父母怎麼做一盤番茄炒蛋,父母不辭辛苦,半夜起床,一起為兒子做飯拍影片的劇情,兒子在外國同學面前炫耀菜餚後,才幕然想起時差12小時的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4分鐘的劇情,可以說完全契合留學生及家長這兩類人的心裡,而且可以瞬間擊中他們的淚腺。

    同樣是走溫情催淚的路線,有些品牌拍出來的就感覺很牽強、很不走心。

    比如北京某知名P2P平臺,以親情、友情、愛情為主題拍攝三部廣告劇,劇情尷尬至極,投放市場後悄無聲息......

    總之,看完了一堆廣告植入的網劇,再看招行的品牌廣告,簡直就是一股清流啊!

    這樣走心的廣告,應該去投獎了。

  • 5 # 財富精算師

    我只想說,如果是我兒子,我要飛到美國抽丫的臉,大半夜的老子在碎覺,你不會自己找影片?

    孩子父母雖然好心,但對於成年的孩子,難道不能教育他要學會自己做事情,要尊重父母嗎?

    廣告賣了淚點,賣了情懷,賺了吆喝,但喝信用卡有神馬關係?

    我覺得贏家是它們:

    2、作為年輕人,你不會的時候,先找誰?

    除了爸媽的拿手秘訣菜,一般遇到不會做的菜,我的第一反應是找度娘!網上菜譜,錄影什麼都有,跟著操作就行。年輕人,會不懂這個?

    聽說度娘出了影片diss這事,而且直接語音搜尋哦。

    兒行千里母擔憂,出門在外,父母總覺得我們過的不好,總想多做點什麼。從小到大,我們想要什麼,父母幾乎有求必應,即使條件很困難,也儘量滿足——當了父母,感受更深。

    但出門在外,靠自己,靠朋友,獨立自主。這廣告,也黑了不少留學生吧。

    廣告效應不錯,誰在意三觀不正的問題呢?呵呵噠

    再說廣告落在信用卡,總覺得不太習慣,哈哈。

  • 6 # 財智成功

    廣告再好,酒香也怕巷子深。

    就跟淘寶天貓的商品一樣,前期找刷單平臺刷刷銷量,評價,有一定基礎後再報名做做活動,開開直通車,設定一下優惠券,利用好淘寶客,基本銷量就不成問題了。

    招行的廣告也好,早些時日刷屏的百雀羚也好,都脫離不了網路推手的推波助瀾。當然了,推手是好聽的說法,其實還是水軍。

    尋找網路兼職的人很多,有很多閒人希望透過零散的時間去賺錢。於是會有少說數十萬上百萬人會參與淘寶天貓刷單。至於技術含量更低的水軍,自然數量更多。

    對於某些企業來說,燒錢是死,不燒錢也是死。在廣告上投入巨資,短時間取得成功的案例並不少見。當廣告投入減小,產品口碑又沒有成功建立時,潰敗就不可避免。

    番茄炒雞蛋製作流程1、把兩個西紅柿洗淨,去蒂,開水燙幾下,再過涼水,將皮剝下,案板上切成小塊;2、四個雞蛋打入碗內,加入鹽少許,攪勻;3、將炒鍋燒熱,放入植物油,先將雞蛋倒入,炒成散塊,盛出;4、刷鍋後,炒鍋中再少放些植物油,油燒熱後放入西紅柿翻炒,碎軟了再放入雞蛋,攪炒均勻加入白糖、鹽,再翻炒幾下,用澱粉勾芡即成。

    一道營養美味的番茄炒雞蛋,可以說是不分大江南北都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家常菜。以此為切入點,將留學生、家常菜、父母的愛揉合到一起,廣告中帶有了脈脈溫情,很有人情味,更容易形成共鳴。

    這則廣告的目標群體相當明確,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廣告。

    最後還是煞風景的那句,沒有水軍的努力,這個廣告不會這麼成功。

  • 7 # 氪星情報局

    這則廣告其實是招行為了推廣自家的留學信用卡,以H5的形式展現,由兩段影片和4張海報組成,形式比較新穎,講了一個有關母愛的故事:

    初來美國乍到的留學生要在聚會時要貢獻出一道番茄炒蛋來招呼朋友,但他不知道該如何做,於是在北京時間凌晨4點發微信求助自己的媽媽。為了教會兒子番茄炒雞蛋,媽媽從睡夢中爬起來,在廚房錄了一段影片。最後男孩的番茄炒蛋很成功,獲得了外國小夥伴的集體點贊。

    作為一個曾經的留學狗,感覺廣告就是留學生和他們父母們的真實寫照。番茄炒蛋只是一個例子而已,但這背後絕對是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而這份愛沒有任何時差,有求必應。廣告以“一盤西紅柿炒雞蛋”進行了一波溫情營銷,勾起了大家感情的觸發點,引發了朋友圈的刷屏。

    不過,也有人對這條廣告不買單,對其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題材太過矯情,其二是與信用卡沒什麼關聯。

    部分網友感覺廣告題材簡直太矯情了,為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把睡夢中的父母吵醒,簡直是個“媽寶男”。微博上湧現了不少類似的觀點:“為什麼不去搜一下怎麼做番茄炒蛋?為什麼不能用下廚房?為什麼不能帶束花或者帶瓶酒做客?為什麼非要在四點鐘騷擾親爸親媽?”

    大概招行也認為,拿西紅柿炒雞蛋這麼簡單的一道菜來麻煩父母有點說不過去,在H5的最後附上了西紅柿炒蛋攻略。不過,我好奇的是,為啥西紅柿炒蛋還有胡椒粉和蒜?

    有業內人士認為,品牌商們打家庭牌的溫情營銷總容易“走偏”,沒法塑造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定要有離不開家的孩子和操不完心的父母,典型的感動中國式矯情。

    不過,不得不說,這就是中國的現狀,畢竟古時就有“兒行千里母擔憂”。廣告片中為了一碗西紅柿炒雞蛋叫醒父母的確誇張了一些,但仔細想想,我們或許做過太多類似的“麻煩”父母的事情了,而她們也總是有求必應,透過這條廣告讓不少人意識到該對自己的父母更好一些,或許這才是背後引起刷屏的原因。

    將品牌與場景結合在一起,讓大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信賴品牌,推銷信用卡反而沒那麼重要了。招行以這則廣告,為其在一部分人心中樹立起來“溫情”、“關懷”、“有愛”的形象,長久來看,會搏得更多消費者的信賴和關注。

    同是“借錢”的企業,反觀深陷輿論漩渦的趣店,前一秒還是創始人販賣的屌絲逆襲、情懷、奮鬥成功,後一秒就變成了“出賣靈魂”的吸血鬼,被罵慘了。塑造一個令人信賴的品牌形象,可能在短期內不會獲得太大經濟上的效益,但是長期會有一定的影響,招行想要透過溫情廣告樹立品牌形象,這個邏輯似乎也可以接受。

  • 8 # 葉克飛

    招行的“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廣告招來不少質疑,有人認為這是鼓勵留學生拿著父母的錢出去浪。可說實話,這個鍋也不能讓留學生背,畢竟連番茄炒蛋都不會做的人,是廣告片裡的演員。現實中當然有不會做番茄炒蛋的留學生,但比例不會高。

    所以,我的關注點反而是:為什麼我們眼中的年輕人形象,往往是個什麼也不會的小白?

    說實話,現在的留學生(都是95後甚至00後了)比我們80後幸福,80後是被極度妖魔化的一代,從小就聽爸爸媽媽說自己小時候多能幹,而你就是個只會吃的小皇帝。

    這是因為80後與他們的上一輩(50後和部分60後),在成長環境上差異太大了,後者從最苦的日子中走來,早早承擔家務是家常便飯,可80後恰恰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就算自己想幹活,大人也會直接代勞——當然,這不耽誤他們埋怨你啥也不會。

    當然,90後和00後面對的“輿論環境”也好不了多少,依舊是小皇帝,依舊是被寵壞了的獨生子女,依舊什麼也不會,就知道玩手機玩電腦上網。

    所以,就連廣告裡,都要出現笨手笨腳、連個番茄炒蛋都不會做的留學生。

    可是,年輕人真的什麼也不會?當然不是,只是我們的主流社會常常會選擇妖魔化。

    首先,人有一種將自己擅長的東西劃歸為基本技能的傾向。比如老人常說年輕人什麼也不會,其衡量標準就是自己三歲會生火八歲會耕田十歲已經承擔了所有家務,但社會在發展,經濟在進步,社會分工在細分,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耕田,難道很丟人嗎?在老人的青少年時期,也許耕田是必備技能,但時至今日,如果還將之視為基本技能,那就是對年輕人的不公平。如果是這樣,年輕人大可反問一句:你為什麼不會用電腦,為什麼不會打字。這些也是當下社會的必備啊。

    其次,“年輕人做不好”是一種經驗帶來的傲慢,但現實告訴我們,經驗早就靠不住了。當下社會是一個經驗大潰退的時代,前所未有。不管你承不承認都好,過往積累的許多人生經驗都已不適用。舉個例子,在沒有GPS的時代,記路是老司機的本錢,是最寶貴的道路經驗,但現在呢?你就算能把北京城所有路名背下來,哪裡有紅綠燈都如數家珍,又能如何?或者說,“年輕人做不好”是一種固有經驗失效後的掙扎。

    留學生連個番茄炒蛋都不會做,終究不會是多數,甚至只會是極少數。即使出國前不會,出國後也有機會學會。因為,只要有一個“靠自己”的環境,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接受速度都會很驚人。

  • 9 # 不吃腸的大腸

    【廣告內容前情回顧】

    一個小夥子去美國留學,去參加爬梯要帶拿手菜,結果發現,番茄炒蛋不!會!做!

    咋整?趕緊問媽!

    聚會上大家都誇菜好吃,突然想起中美時差十二小時,媽媽半夜爬起來做的菜,小夥子淚目~然後繼續爬梯。

    不得不說招行還是很會找點的,抓住親情這個最容易觸動大家的點拍了這個廣告,故事有衝突,有轉折,最後昇華主題,丟擲了【想留在你身邊,但更想你擁有全世界】這樣煽情的廣告語,希望讓人看完恨不得掀開被子去辦張招行信用卡。

    招行這張留學卡好不好用我是不知道啦,不過對於我個人來說,覺得這個廣告蠻多槽點的,有點過度煽情,真的是一碗,有毒的雞湯。

    首先……一個十八九的大小夥子,連道最基本的西紅柿炒雞蛋都不會做,切西紅柿切到手不說,甚至連打個雞蛋都做不好,合適嗎????

    再來,明明知道中美十二小時的時差,國內正在半夜,為了一道菜不會做就半夜吵醒爸爸媽媽,最後還讓爹媽半夜起床開火親自做飯,合適嗎???

    出門在外家裡親人掛念,很多人為了怕家裡擔心都是報喜不報憂,為這麼點小事就打擾父母的子女,真的有點不懂事了。出國讀書也好,甚至是漫長的人生也好,父母不可能時時處處都在你身後為你遮風擋雨,何況在血緣關係之外,他們也是有自己生活的個體。身為子女更應該換位思考,成年之後讓自己快速獨立起來,成為父母的後盾和支撐才對啊。

    反正這則廣告在我看來,是被親情感動了一下沒錯,但更多的是覺得廣告策劃者對親情這個概念的理解有點偏差,因為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遠不止子女對父母一味依賴,父母一味付出而已。

    再說了……作為成長在網路時代的一代人,碰見事兒,就不能……上網搜個菜譜嗎。
  • 10 # 熊丙奇看教育

    “一盤西紅柿炒雞蛋”折射的不是溫情,而是學生缺乏自立自理能力,以及這背後的家庭教育失敗

    雖然這則廣告看上去充滿親情溫暖,母親凌晨4點起來錄影片教孩子做番茄炒蛋,這是給留學在外的孩子無盡的愛,“愛沒有時差”。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不要被父母教番茄炒蛋營造的親情所迷惑,留學生缺乏自主生活能力,是家庭教育的失敗。這則廣告影片讓人看到的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而是“溺愛”,這種“溺愛”,影響到孩子的獨立、自主。而“溺愛”是不值得廣而告之的。

    拋開孩子在外刷信用卡,需要在國內的父母還這個被網友質疑、吐槽的“瑕疵”外,這一廣告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把孩子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連簡單的番茄炒蛋也不會,認為是正常(這種情況在身邊也確實很普遍),並把父母越洋指點孩子,作為是父愛、母愛。這是不合格的家庭教育產生的“後遺症”,是不值得宣揚的。

    我國很多家庭,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都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父母基本上包辦了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這樣培養起來的孩子,是缺乏自主生活、自主管理能力的。這樣的學生,不管在國內讀大學,還是出國留學,都存在諸多問題。

    近年來,媒體曾多次報道,有大學新生,帶兩百多雙襪子去報到,而之所以帶這麼多襪子,是他不會洗襪子,穿髒一雙就扔一雙,對於給孩子準備幾百雙襪子的父母,是應該讚揚他們的“愛”,還是質疑他們的家庭教育呢?一所國內著名高校的招辦主任,曾說了一個故事,他們學校有一名新生,剛到校幾天,就打電話要家裡的父母趕到學校,父母以為有什麼急事,匆忙趕到大學,卻哭笑不得。原來,孩子不知道怎麼洗衣服,又不好意思問同學,只有叫家長來學校來當面請教——這個同學和那位影片中的留學生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的地方,只是一個透過電話、影片問父母,另一個乾脆把父母叫到了學校。

    還有一個真實故事,與廣告影片中的做番茄炒蛋差不多。一位在英國留學的學生,租的房間裡的燈泡壞了,不知道怎麼換,打電話給國內的父母,父母於是到處找英國的朋友,上門去幫他換燈泡。這能說明父母的愛嗎?這是為過去沒有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而買單。那些為影片所營造的溫情所感染的網友,都要問一問:如果自己是留學生,會因不會炒番茄炒蛋,而折騰國內的父母一夜不睡覺嗎?如果自己是留學生的父母,這樣教孩子,會不會反思在過去的教育中,忘了對孩子最基本的教育?

    這則影片所講的故事,不應該用來表達父母對子女的愛,更不應該為這樣的愛而感動,這樣的故事,是值得反思的:留學生為何番茄炒蛋也不會做?這不能成為理所當然。對於這些缺乏自理、自立能力的留學生,國外學校老師的評價,可能令國內的父母受不了,就是“殘廢”,不能做到基本的獨立自主,離不開父母的照顧。我國留學生還不能像國外有的學生一滿18歲就選擇獨立,不再依靠父母的經濟資助求學,而是自己掙錢或者貸款(美國的助學貸款,所有學生都可申請)上學,但應該學會獨立、自主。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的學生,到國外都靠自己打拼,要去餐館端盆子洗碗打工掙錢不同,新一代的留學生,有更好的家庭條件,但是卻不能失去打拼、自立的精神,否則出國留學會失去價值。輿論也不能助長出國留學學生在國外的享樂心理。

    對於所有準備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在國內就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事實上,這應該是父母培養孩子的基本原則。很多人問,學生究竟什麼時候出國留學合適,判斷出國留學合適不合適,不是看年齡,而要看學生本身,是否有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獨立生活、自理的能力,只有具有更強的獨立性、責任心,出國留學才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收穫。

  • 11 # helloZ12138

    這種廣告顯然不是主打的產品,而是主打溫情。你看完廣告後你的第一感覺是,父母的愛很深切,之後出現了品牌,你會覺得,這個品牌很有溫度。你作為消費者,你肯定會選擇有人情味的產品。

    普通消費者覺得產品和廣告聯絡讀不大,可以理解,但是作為廣告人我們要給你一點提示。可口可樂、耐克這些頂級品牌,廣告都不在是簡單的傳達產品賣點,轉而宣傳品牌信仰和價值觀。

    本人是廣告學專業的在讀生,廣告非常走心,就是剪輯稍微有點亂,得讓我看兩遍。

    首先是一片混沌抓人眼球,接著是把緊張的氛圍推向高潮,之後爸媽的出現和解了這一片矛盾,當你以為故事將和平結束時,他又提出“12小時”時差的衝突感,你不由得在此進入角色中,在此被刺激起來,而且能立馬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真的是無條件支援你,而且要讓你過的更好!

    本人還在學習當中啊,一些拙見,不要抨擊。

    當本人看到最後一句,“你的世界,大於全世界”,直擊人心。

  • 12 # 沒完沒了

    華映資本隨後瞭解到,這則廣告由招行信用卡中心品牌室自主操刀策劃,“請人拍,但劇本和創意都是自己的,還要負責跟拍”。“部門品牌室就十幾個人,能看到的宣傳都是他們做的”,更透露“為這些廣告腦暴不知多少次,還要通宵跟拍很久”。

    在“番茄炒蛋”之前,這一品牌室還在 10 月策劃了聚焦都市夜歸人的“生活,不止期待”系列營銷內容。透過講述那些晚歸人的故事,戳中使用者情緒、實現價值認同。

    在使用者注意力稀缺的當下,如何切中使用者共情點並實現病毒傳播,是所有品牌和創業公司夢寐以求的目標。

    縱觀營銷界和社交傳播環境,「優質內容和故事」越來越成為行之有效的媒介;而這些好的故事需要企業內部(in-house)的品牌部門或內容工作室“親力親為”,基於品牌特質輸出核心創意。

    圍繞這些有趣、有料的內容,全世界的頂尖創意人才們正在延伸出更多玩法。

    早在去年美國大選之際,星巴克就推出了10集系列短片《傑出的人(Upstanders)》,由時任 CEO 霍華德·舒爾茨和前《華盛頓郵報》資深編輯聯合制作,講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是如何幫助社群中的人,從而改變自己和他人的故事。話題涉及難民安置、氣候變化、LGBT 群體等議題。

    系列紀錄片全程沒有星巴克的品牌體現,但是卻讓觀眾“感覺到特別的安全感”,並樂於享受其文化認同。

    剛剛過去的 10 月,星巴克繼續上線《 Upstanders 》第二季,在官網、亞馬遜 Prime 和 Facebook 上同步推出。話題繼續關注社會議題,涉及種族矛盾、殘疾人生活等。

    某種程度上,星巴克正在用文化和內容產品和消費者建立全新的聯絡。例如,16 年底,星巴克在推出 7 集 60-90 秒左右的動畫短片《 1st & Main 》,在線上和門店同步播放。畫風鬼怪的小動物們,是星巴克店裡的主角,配合有趣的情節,讓人忍俊不禁。

    百事:優秀的廣告故事還能包裝成大電影

    2016 年 5 月,百事公司在紐約 SoHo 開張了一個名為“創意者聯盟( Creators League )”的工作室。工作室佔地 4000 平方英尺,計劃一年為百事製作 400 個數字影片和內容,包括 YouTube 影片、社交影片和照片。未來幾年,還會延伸到音樂專輯、電視劇、電影、真人秀等多種內容形態。

    除了製作優質內容,團隊還將學習好萊塢成熟的IP運作模式,篩選、孵化和培養 IP。例如,2012 年 5 月 18 日,百事公司聯合 NBA 著名球星歐文,拍了一支爆款廣告——《德魯大叔》第一季。廣告因為歐文所飾演的德魯大叔形象和球場表現的極大反差而受到廣大球迷熱捧,迄今為止已經推出四集。就在今年,百事宣佈要把這個系列廣告搬上大熒幕,拍攝成電影。

    據悉,《暮光之城》系列電影背後的製片公司 Temple Hill 將會負責電影的製作,獅門影業負責發行。Creators League Studio 的總經理 Lou Arbetter 在一份宣告中說到,“百事可樂和歐文都期望能夠拓展德魯大叔這個 IP。”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工作室頗有點“廣告公司+娛樂公司”的意味。

    聯合利華:in-house 團隊節省大筆營銷開支

    聯合利華的內部創意團隊 U-Studio 實力也不容小覷,該團隊於 2016 年 9 月成立,致力於為品牌生產“有效的和有資訊量的數字內容”,包括影片、視覺化圖表、文章等內容,去滿足品牌或產品的即時需求。

    該團隊剛組建一年多,就已經在全球 20 多個國家開展了業務。值得說明的是,有關品牌戰略性的思考該團隊仍與奧美等 agency 合作,但工作方式明顯更加“靈活、簡單與數字化”。

    聯合利華 CFO Graeme Pitlethky 針對 U-Studio 的快速增長指出,公司需要從營銷投資中節省投資,做到“更少的錢製作創意廣告”以及“花同樣的錢但更加有效”。因為使用者的搜尋行為已變,“聰明的品牌應該用主動出擊的內容來應對這些變化”。而該團隊已實現了成功的“節流”,2017 上半年,為聯合利華節省了 17% 的營銷投入。

    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業公司內部的品牌創意團隊,如果能夠高效完成創意工作、用內容四兩撥千斤,將為初創期節省大量營銷支出。

    惠普:用好故事,換個角度推廣產品

    當企業宣傳自己的產品時,總是不自覺地“自賣自誇”。惠普品牌團隊今年打造的影片廣告,則為產品廣告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5 月,惠普 “ The Wolf ” 系列影片,在 Digiday 內容營銷獎上贏得“最佳 show ”稱號。該系列影片,由惠普和一家名為 Giant Spoon 共同完成,包括四個短影片。廣告請來了演員 Christian Slater,他變身攻擊企業金融部的“狼”,使用各種惡意軟體侵入使用者的列印系統,從而繞過公司網路防火牆,輕鬆的獲得金融部的機密文件。4 個不同的場景,共同提醒使用者警惕印表機安全。

    惠普這則廣告並未直接講述產品本身,而是從資訊保安角度為使用者進行科普和預警,從而獲得更好的品牌感知與認同。

    金拱門:招募“故事管家”

    那麼,想要完成優秀的品牌故事,需要招募怎樣的人才呢?

    2017 年 4 月,麥當勞網站的一則招聘啟示或許具有參考意義。職位描述中寫到:“我們正在組建一個內部團隊,它的使命是改變一個世界上被最多人認知的品牌的形象。這支新團隊將由一群擁有創造力、創新性以及職業素養的故事人才組成,他們將基於麥當勞品牌,講述智慧、簡潔以及可持續的品牌故事。”

    據悉,該團隊駐地位於美國伊利諾亞州的 Oak Brook,招募的職位是全職傳播主管和系統分析主管,前者將負責支援麥當勞品牌聲譽方面的故事性傳播。

    不過,當企業內部品牌工作室在策劃和生產內容時,也要警惕隨時可能到來的風險。例如,今年聯合利華旗下多芬的廣告就惹來不少麻煩。

    這不,番茄炒蛋的故事,也開始被大家吐槽男主是“媽寶男”了。

  • 13 # 迷點經濟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這就是最近刷屏的招行的一個微電影廣告

    首先這個名字起得非常好,世界vs一碗番茄炒蛋,強烈的對比,背後很有故事感。潛臺詞可以理解為世界多遠多大多美,都不及家裡媽媽做的番茄炒蛋。就如這個名字,廣告情節很觸人淚點。

    一、首先我覺得單純從情節來說,是抓住了受眾的淚點。1.父母為了孩子無論多辛苦都甘願。可憐天下父母心。2.出門在外,父母是最牽掛你的人。兒行千里母擔憂。

    這種溫情的廣告,在我看來並不過分。忙碌的日子裡,來點溫情,流點眼淚,或許就成為我們情緒的出口,能更好的活。

    ps:故事的情節是,男主到美國留學,準備和外國友人一起聚會。有人做了義大利麵,有人做了咖哩飯,他準備做中國特色菜——番茄炒蛋。卻不知道先放番茄還是蛋。於是給媽媽發了微信,由於聽不清楚。媽媽直接去廚房做了一盤番茄炒蛋,爸爸拍了影片給他。於是按照影片,男主做好了番茄炒蛋,贏得了小夥伴們的讚賞。朋友問美國離中國很遠吧,時差幾小時。有人回答12小時,他才想到他給媽媽發微信時,中國是凌晨四點。所以爸爸媽媽是凌晨從床上爬起來,示範給他做菜。所以呀,父母的心意,做兒女的可理解?

    二、正如一些網友指出,這則廣告的內容和產品關聯度不大。一個溫情廣告如何和招行的留學信用卡扯上關係?商品廣告的功能就是介紹商品,推廣營銷。這則廣告內容與產品關聯不大,軟植入只體現在最後的影片出品,招商銀行。但是轉念一想,現在的網際網路經濟,就是注意力經濟。這則微電影廣告的強勢刷屏,不正是吸引注意力的例證嗎?引發爭議,也正是引起注意力的點啊。自帶流量的廣告,它的效果能不好?至少大家都知道這個brand,招商銀行。與其把這則廣告說是招行visa卡的宣傳,不如說是品牌的宣傳。讓大家多看了幾遍招行這個名字,以後辦卡時說不定就優先選擇這個頭腦中有印象的了。

    三、至於網友提出質疑,男主也是成年人了,不會自己百度麼?非得大老遠麻煩爸媽?我們不妨假設,在我們心裡,爸媽永遠是最依靠,最觸手可及的。所以我們會傾向向爸媽求助。聽過一種說法,父母越老,越想被孩子需要。我們不妨先別diss,平和地感受。有溫度的廣告,比硬廣告,還是值得鼓勵的。但同時我覺得廣告商不能濫用我們的感情博關注。當我們意識到情感被利用時,反而會對廣告方產生反感。適得其反。

  • 14 # 金城武在搞機

    我倒覺得巨嬰氣息滿滿,世界這麼大,就不會找度娘,找百科,找下廚房嗎?

    非要自己的爸媽半夜醒來,一個做飯,一個拍影片?爸媽不要睡覺的?明天不要上班嗎?

    出國留學,一般都是去享受的,連番茄炒雞蛋都不會,可見平時是不會做飯的,半工半讀的人自立能力都非常強,都會做飯的。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炒雞蛋;世界再小,永遠都是媽寶。留學能給巨嬰們帶來什麼,我很懷疑,是不是以後婚姻生活都需要爸媽來建立。。。

  • 15 # 蘇州行知教育

    我想這一定會是這個影片的爭議點,但現實中,這樣的孩子不少,這樣的父母更多。很多孩子,在外人面前是一張臉,在父母面前是另一張臉,就像影片裡面的那個男孩子,和朋友一起看起來陽光又能幹,而在父母面前卻是軟弱,易怒又無能。而也有些父母的內心深處,還有一種期待,我能幫助孩子,他能依賴我的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而孩子呢,把這些看作理所當然,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父母就是為我服務的,他們應該養育我應該對我好,我所有搞不定的事情向父母開口便能解決,無論走到哪裡,父母都是我的Superman。

    但是,有沒有想過,父母會老的,當我們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把我們送到更遠更好的地方,我們應該學會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解決自己的困難,面對自己碰到的問題,而不是回頭都向父母求助。這既是你需要具備的一項技能更是一份孝心。

    父母給孩子愛和幫助的同時,更要給孩子信任和勇氣,讓孩子走向更遠地方的勇氣,當他走地更遠,應該張開臂膀去擁抱那個更遠的世界而不是回頭呼喚父母,如果常常回頭求助,那麼,你走地再遠又有什麼用的?

    而作為父母,孩子真的不應該是你的全世界,你的世界是你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我們彼此的世界有一個交集就好,在彼此的交集裡彼此相愛,彼此尊重,彼此幫助,而不是,當方面的愛,單方面的尊重和單方面的幫助。我所有的付出希望你都懂,也希望你適時地給我回報,我不是僅僅為了要你的回報,而是知恩圖報這種品質應該融入你的思想和血液,你對我要如此,對其他人也應如此。

    最後兩句戳心文案,我想改成:想留你在身邊,更想你擁有全世界。願我們擁有各自的世界。

    孩子,我愛你,但是,我不會在你的世界待命,也不會做那個,搓著手,排著對,隨時等待孩子召喚的父母。我和你一樣我也要在我的世界拼命,當我們在彼此的交集相遇,互道一句:“我很好!請放心!”

    將品牌與場景結合在一起,讓大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信賴品牌,推銷信用卡反而沒那麼重要了。招行以這則廣告,為其在一部分人心中樹立起來“溫情”、“關懷”、“有愛”的形象,長久來看,會搏得更多消費者的信賴和關注。

  • 16 # 財經視覺I

    因為工作的原因,時常接觸一些關於新媒體營銷方面的東西,對於這次刷屏的西紅柿炒蛋案例,本身自己也在持續關注當中,在這裡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看一下視屏的選材,運用的是今年以來十分流行的溫情路線,這種型別的營銷案例很難把握尺度,用力過猛,會被觀眾詬病為僑情、道德綁架,用力過輕,則很難與品牌產生契合度,讓人覺得很尬。招行的這隻短片,總體情節比較緊湊,代入感也很強,很容易讓85後、90後一代產生共鳴,而這也是其信用卡產品的核心目標使用者,從這一點上看,這隻短片很成功。

    針對題主所說的關於信用卡的問題,質疑這是“鼓勵兒女在外浪,父母在家還信用卡”。這一點個人感覺還是受限於產品本身,信用卡本身的產品定位就決定了他的雙刃劍屬性,年輕人刷爆信用卡來過度追求消費的案例也確實屢見不鮮,但這並不妨礙廣告片本身的成功。如果把最後的產品換成日用品或者衣服之類的生活必需品,可能就沒有人會提出這樣的質疑了。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話,還是覺得這隻廣告片本身確實有引誘年輕人提前消費、衝動消費之嫌,不過基於產品定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這隻廣告片的製作方來自杭州有氧,近年來新崛起的一家創意公司,導演還曾經拍過淘寶二樓的《一千零一夜》系列,同樣十分成功,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行百度。

  • 17 # 英國大師兄

    一臉懵逼的被基友拉起來的大師兄,也被番茄炒雞蛋這盤菜弄。。懵逼了……

    起來定睛一看,原來是個信用卡的廣告。內容很暖,恩,大師兄確定很暖。

    但同時也很扯。大師兄認為很扯。

    主角是一個連做一盤番茄炒蛋都要在半夜打越洋電話的小留學生。

    主辦一個趴體誇下海口說要做番茄炒雞蛋給朋友們吃,結果自己根本不會做,急的差點哭的男主寶寶打給了自己老孃問清整盤菜的製作過程。男主寶寶沒注意到的是現在的美國時間是中國的凌晨,但老孃仍願意頂著睏意起床與自家寶寶同完整通電話,成功做完整盤菜,娘才願意掛下電話。。

    溫暖吧。恩,一度淚目的大師兄擦乾眼角的一坨眼屎。想對男主寶寶說一句話——

    繼而——

    加入罵人的陣隊。

    創意不錯,哭情節感人,卻不切實際。

    到了外國,哪怕再“十指不沾陽春水”,不會做飯可以原諒,不會做番茄炒雞蛋實在不可能!

    小學作文就寫“幫媽媽做家務”,“記一次難忘的經歷”,不知道老師讀了多少篇關於番茄炒蛋的優秀作文。

    所以居然把一個留學生YY成一個連番茄炒蛋都不會做的小學生,腦洞未免太大。

    基友這個時候插話了:“誒,我剛來的時候真連番茄炒雞蛋都不會做!誒誒誒,別拿白眼鄙視我,真的……真的啊,男生哪有像女生那麼有廚藝天分的。。”(請忽略他越說越小的聲音)

    ……

    好吧,勉強找到一條可以賺取眼淚的理由

    那麼時差呢?留學第8天難道還沒有跟家裡聯絡過嗎?怎麼可能不知道當時國內時間是凌晨,還硬要打電話回家?

    這個故事最重要的這個情節設定就是零分。它是透過貶低小留學生對父母的關心,來烘托結尾的親情牌。

    當然也是這把反差,賺了我們不少眼淚。

    最後,也是被留學黨罵得最慘的——

    番茄炒蛋的菜譜不會上網查嗎?!

    沒有百度也有Google啊!

    恩,終究還是被寵到不知道該成長“一個人了”。慈母多敗兒。

    大師兄前不久還寫過一篇“為什麼要出國”的文章——

    因為留學教會我們的遠比找到一份工作重要,因為我們真正學會的是讓我們受益終身的學習的能力,這將不斷幫助我們擴大格局。

    番茄炒蛋並不需要什麼祖傳秘方,它只是一道家常菜。我們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

    我們就知道很多事情要開始靠自己,所以我們下載菜譜app,我們在youtube搜教程,最不濟我們也能憑印象嘗試。

    不開玩笑,大師兄曾經的倫敦室友不知道下餃子要加三次水,所以他是開著鍋蓋,硬用沸水把餃子煮熟的。

    我也沒見他打電話問媽媽怎麼煮餃子,他也一樣把自己餵飽了。

    總結到這裡,你可能說大師兄鐵面了。當然那是你的權利,但這樣一個bug滿天飛的媽寶男人設真的——讓人吐槽吐的停不下來啊!

    回頭再看了一眼影片。恩,大師兄莫名的餓了。。

    番茄炒雞蛋 啊……最初做的慘不忍睹的“試驗品”確實是它。現在?現在!會做的不止一點點(果然每個留學的老鐵都跟新東方就差那麼一個門的距離)。

  • 18 # 造就

    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大家好,我來自臺灣,我從1987年就開始從事心理治療,1998年開始有自己的心理治療診所。今天想跟探討的晚熟世代。

    這個世代是相對晚熟的。我遇到一位來訪者是一個老媽媽,她跟我探討她32歲的女兒,問我要不要去法院告她?

    這個女兒32歲,在家裡不出去工作。

    這個媽媽很傳統,就開始訓她。女兒說,“你侵犯了我的人權。”

    其實,這個32歲的女兒在14年前18歲的時候,就被媽媽帶來找我。當時,她因為一場失戀就不想去上高三的課,這個媽媽求她去考高考,求她去上學。

    這就是典型的“媽寶”,什麼事情都讓媽媽幫忙。不知不覺14年過去了,32歲了,如今卻讓媽媽恨之入骨,要遭受女兒的語言暴力、肢體暴力。 晚熟世代在全世界都很普遍。

    在義大利,他們形容養在家裡的大寶寶、大娃娃;西班牙很多形容他們是“千元族”,一個月賺千元,花光了就夠了,像我們講的月光族。

    還有啃老族還有日本講的NEET族(注:“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 不上學,沒有工作,也不接受職業培訓的人)。這是全球的現象。 他們小時享盡所有父母的照顧,長大後就變成越來越晚成熟的情形。

    進一步看他們的個性,其實就是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所提出來的“空心人”:看起來很亮麗,可是內在沒有什麼自信。 這樣的晚熟人也慢慢進入職場。

    在臺灣,很多公司的人事部門常常接到父母打電話說,“你們公司能不能不要讓小孩子上那麼多夜班,不能不要讓小孩子承受那麼多不必要的訓練”。

    事實上有這種“媽寶”,這個背後有一個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幫助、掌控、控制、照顧……無所不在,進入社會的時候也產生干預。 在華人社會,父母對小孩子的管教介入越多,小孩子以後對自己的自我挑剔的程度也越高,憂鬱和焦慮也特別高。

    事實上,一個完美主義者對社會的適應不良,跟成長過程中父母提供一個太美好的環境有關係。這樣的美好讓他們不必經歷失敗。

    完美主義的背後就藏著一種對失敗的恐懼,從來沒有摔跤的人會把摔跤想象成很痛苦的事情。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把人分為八個階段,從嬰兒到青少年、青年,如果前面幾個階段是失敗的,比如說基本的信任,連寫功課都要父母盯著,那當他們進入社會,就開始出現危機。

    他會想,“社會跟爸爸媽媽講的不一樣,跟學校講的不一樣?” 既然有危機、有問題就會探索,開始去看這個社會真正的面貌是怎麼樣?

    當然這個探索是有風險的,比如他可能會喝酒、抽大麻、抽菸;也可能去試著參加服務型社團以及參與社會更多的關懷的事情。

    當他有了這個探索,知道這個世界長什麼樣,才知道人生想幹什麼。

    按照美國1985年左右的研究,人到23歲左右,就是大學畢業的時候。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選擇。 有的人在成長的時代並沒有這種探索的機會,他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卻是永遠在尋尋覓覓,不斷換專業,換工作,眼高手低,總覺得沒有興趣,做什麼沒有多久就跑了。這兩個都是晚熟的情形。 從心理學領域看,小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

    小孩子慢慢往外爬,再回頭看,媽媽還在,就敢繼續玩;當離開媽媽的時間就越來越長,這個分離就完成了。

    小時候是黏著媽媽,依戀著媽媽;長大後,這種依戀轉向了朋友,一起去胡鬧喝酒、談戀愛、旅行和完成好玩的事情,一直到找到了愛情,開始離開這個朋輩。

    一個人踏入社會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們需要朋友,需要這樣一個“黏住”的過程,所以就有大家一起到社會去闖的能力。

    很不幸,我們現在強調考試教育,導致孩子失去了跟朋友交往的能力。 心理學分離焦慮指:小孩子不敢離開父母。

    但我們也發覺,分離焦慮不光是小孩子有,父母也有。父母親的人生除了小孩以外,沒有別的目標。

    溫尼科特提出:人的成長是來自於挫折,人的自信是來自於挫折。換句話說,挫折是最好的促進成長的環境。 弗洛姆講:我們的生命不能老是追求完美。我們歌頌的那些愛情和美好必然死亡。生命是不斷地延延續續。

    怎麼樣的生命是能延續呢?

    我們強調的是“生”,所以提出來“愛生哲學”。

    “愛生哲學”就要強調不在於完不完美,只要是新的東西不斷出現。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說:家庭塑造了人。我們也可以說:社會塑造了家庭,塑造了父母。我們希望創造更美好的社會,讓所有的未來的父母在面對小孩子的時候,不再是那麼焦慮的。這時候父母也許就可以放手讓小孩子徹底的成長。

    《孤獨:我們共同的隱秘》

  • 19 # 獨角獸工場

    2016年的北美聖誕檔上映了一部由我最喜歡的黑人演員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溫情電影《附屬美麗》。在這部電影中,威爾史密斯扮演一位非常成功的廣告商人。他在電影一開頭,就闡述了一部優秀且吸引人的廣告,內容的傳遞必須具備三個要素:Time、 Love 、and Death,翻譯成中文,即時間、情感和死亡。

    情感一直是人際溝通的橋樑和影響消費者廣告資訊接受的重要因素。在資訊繁雜的市場環境中,要想讓消費者對廣告資訊過目不忘,廣告創意和情感訴求是成功的關鍵。創意是廣告的靈魂,情感是人類的靈魂,消費者對一個品牌從認知到購買的過程就是一個情感不斷轉化的過程。古往今來,“愛”一直作為一個永恆的話題,親人的愛、朋友的愛、情侶的愛都表達了人類豐富的情感,那些打動人心的廣告正是捕捉這些情感。在愛的主題中所傳達的資訊更容易捕捉人們內心的真正需求,表達人們的心靈感受和情感使觀眾倍感親切,在一種頗有同感的氣氛中接受新的商品資訊;同時在心理上削弱了推銷所產生的隔閡。

    有一種廣告型別就是情感廣告,招行這則《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無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且是成功運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情來傳播產品內涵的典型案例。整個四分多鐘的廣告非常流暢自然,音樂主旋律也是輕鬆愉快的,沒有故意煽情和催淚,但就是能觸動無數觀眾內心深處的淚點。選取的“番茄炒蛋”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為什麼不選宮保雞丁?不選紅燒排骨?為什麼是番茄炒蛋?因為每個學做菜的過來人都知道,一般開始學的第一道家常菜,都是操作最簡單,卻味道鮮美還營養豐富的番茄炒蛋。這盤菜真的是深入中國老百姓心中,最家常不過的一道“名菜”,這也給這條廣告增添了一絲真實性和煙火氣息。

    至於有些網友提出了一些質疑,甚至還有些文章將其上升到某種家庭教育的層面說廣告片中的主人公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連番茄炒蛋都不會,我覺得完全是小題大做,上綱上線了。做飯只不過是生活技能之一,未必人人都必須會,也未必人人都做得特別好吃。不會做飯的人大有人在,身邊好多活到四五十歲的爸爸照樣從來不下廚不做飯,這也算中國家庭教育的缺失?我媽媽嫁給我爸爸的時候,連碗麵都不會煮,現在不照樣可以在大年三十整出十幾個大菜?做個菜而已,什麼時候想學都OK,不想學也不會餓死。只不過每個人擅長和喜愛的領域不同罷了。還有人說是鼓勵孩子花錢大人還卡,那試問一下,有幾個未滿18歲的大學生全部靠自己去賺學費和生活費?還在學習階段,沒有在社會上正式工作,如果家庭是完全有能力提供支援的,有什麼不對呢?再換個角度,就算是成年人了,那麼多老婆花錢老公還卡的,你又怎麼說?

    總之,你覺得這則廣告好看,它打動了你,你記住了它,就是個成功的好廣告,至於其他的,who cares?

  • 20 # 晏濤三壽

    沒看過的可以先看下影片:番茄炒雞蛋 廣告創意 深夜刷屏

    有人說這個廣告很成功,有人說它失敗。

    那從營銷專業角度他到底成功還是失敗,又有哪些值得學習呢?

    首先講它為什麼能火,它策劃的關鍵點有什麼?

    我認為有三點:

    1、構建熟悉場景,利於大眾溝通理解

    番茄炒雞蛋,簡單熟悉的場景,立刻有代入感和畫面感。

    2、走溫情路線:兒行千里母擔憂

    因為一次聚會,因為這麼簡單的菜導致媽媽半夜起來,試做一遍,讓爸爸拍影片發給他,這是母愛,是正能量。

    不過媽媽的愛更反襯出兒子的自私,無能,自理能力差。

    3、創造衝突

    先放雞蛋還是放番茄,這是很簡單的小事情,半夜吵醒媽媽(沒孝心)

    一小一大形成了社會熱點。番茄雞蛋是小事,媽媽的愛是大,兒子的不懂事,自私,巨嬰就會顯得更加扎眼。於是就有衝突話題了。這是它能被刷屏傳播的原因。

    那從營銷角度,為什麼我說它成功,而另一些人認為它不成功呢?

    我覺得他們的分析就顯得太業餘。

    首先,正確的理解營銷,它指的是創造和傳播客戶價值的過程,不是某個點行為。

    舉個例子,蘋果手機,你把屏拆下來,電池拆下來,按鍵拆下來他都不能叫手機,他們也不能通話上網,只有他們組合在一起才叫手機。

    手機的目的是為了通話,但是螢幕的目的不是為了通話,而是顯示。所以每個環節有它自己的獨特價值衡量標準。

    營銷是一個過程,由一系列的動作完成,整個過程的目的是達成銷售。但並非每個動作都是達成銷售。每個關節只需要做好自己。

    所以那些把一則廣告就等同於營銷,認為沒有帶來轉化就不是好廣告的觀點顯得太不專業和無知。

    營銷過程總結起來就是對消費者達成:曝光,記憶,需求,購買行動。

    招商銀行留學信用卡,作為一個新產品,不是應該先曝光,在讓大家產生獨特記憶嗎。後面才會有需求購買啊。

    所以回到廣告本身,

    場景就是留學生和父母,目標受眾精準。

    跟信用卡是不是直接關,不是這個階段的重點。

    吐槽那個男孩巨嬰,不孝,首先這些是社會現實,招行只是呈現方法。吐槽只是針對這種現象。而不是指招行留學信用卡有什麼問題,對產品無影響。這種劇情場景設計,反而是一種風險考慮,產品處於保護區。

    你會因為這個廣告不用這個卡嗎,我想大部分不會。

    所以這個廣告作為留學信用卡新品營銷的一個環節是成功的,當它再進行轉化購買的營銷時,會因為第一階段的造勢而形成更大的關注和轉化。這就是營銷的策劃。

    所以總的來說,以母愛為主線,設計熟悉場景,創造衝突,確實是造熱點的套路。

    同時透過這個事件我們應該正確理解營銷,應該從一條鏈的來看,弄清楚每個環節應有的價值,這才是專業營銷人具備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去過最坑爹的景點是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