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
2 # 透過之所
是根據以前的傳說和史官記載
以下為範笑歌繪製史記人物組畫
-
3 # 太興真人
司馬遷的祖輩一直都是周王朝時期的史記官,司馬遷本人也是接父親的職位。司馬遷從小接觸到的史料和耳染目睹,使他對歷史非常的感興趣,同時也是職業的責任感,一般寫歷史與時局有關,司馬遷有幸趕上了漢武帝的盛世,因此他覺得有必要把中國歷史做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和記載,對於兩千年前的歷史,一是根據歷代王朝的記載,二是根據傳說,三是實地考察,為了真實的再現歷史,司馬遷把黃河流域走遍了,甚至越過長江,到了吳越故地,探禹穴。所以,司馬遷的史記不是憑空想象的。兩千年來,尤其是近代考古發現也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
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就像我們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一樣,司馬遷也是如此,只不過司馬遷比我們更近一步或者說比我們接觸的更多一些。
司馬遷他們一家世代為史官,作為史官自然可以接觸國家檔案資料,要知道當初劉邦攻破咸陽城後,蕭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封秦朝的地形,法令,戶籍等圖書檔案,若是沒有這些東西,漢朝想漢承秦制都沒有可依據的範本。而這些資料,司馬遷作為史官自然有資格檢視。
其次除了國家檔案之外,司馬遷對先秦著作也是廣泛採納,比如《尚書》、《國語》《春秋》等等司馬遷都曾引用過,這點在史記中可以明顯得知,舉個簡單例子司馬遷在寫《五帝本紀》時說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
其三在瞭解司馬遷生平時,司馬遷曾說過他為了寫史記曾廣遊名山大川,探訪史蹟遺存,這些也為他寫史記提供資料。
最後司馬遷在遊歷之餘,也要和當地人交流探討,這些當地流傳的史料,司馬遷在聽聞之後也會辨別拾取,比如司馬遷在寫自序時說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無不說明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參考了當地人所說的史料。
當然司馬遷畢竟不是完人,他參考的資料也許有所偏差,不過相比於兩千年後的我們,司馬遷與以前的時代更近一些,可能一些資料流傳到了司馬遷時代而沒有就傳到我們這個時代,再加之他所處的位置,整體來說史記所記載的歷史還是值得我們信服的。
-
5 # 味哎兒
司馬遷是中國最後一個氏族整體專職史官的人,此後全由帝王親點才可成史官。
因此除司馬氏族,其他人記史整國人不認可,因史官記王謀權位殺自父或兄,王令改史官不改,而殺之,再換人還是司馬氏族人,仍不改再殺再換,仍不改而王無奈。這就是司馬遷敢把帝王寫的近流氓的原因。即項羽英雄守道義,劉邦僅街上混混形象的原因。
氏族由民族分支形成,氏族再分支才是春秋戰國時的姓產生的出處,姓族後才分支出家族,再家族分支出家庭的,現西南少數民族的各村寨都是家族單位,即同宗譜的人,雖有異姓,但異姓是後遷入的。所以司馬氏族單位很大的。
氏單位現在漢族是省地盤的意思了,即山東人氏,河北人氏,而後介紹姓。但此在唐朝用,唐以後僅述縣鄉了,這是人口增多造成的。
整氏族專職公共事務一項,就是秦始皇家的是周朝在西北養馬氏族部落的現象。
由是司馬氏族專職記史,幾千年口傳史幼兒就開始背誦了。只不過由司馬遷用文字寫下來而已。
-
6 # 雲卷飛山
司馬遷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事情的?這個問題有趣了。話說一兒子因歷史考試考得很糟糕,非常擔心回家後挨扁,不料回家後,他那位可愛的具有西方思維的母親卻對他大加安慰:可憐的孩子,不是你的錯!那些事情都發生在你出生前,你怎麼能知道呢?
中國社會跟西方世界有很大不同,就是特別重視歷史傳承,自有部落首領、帝王始,便有世襲史官傳史留紀。沒有文字時,由史官世代口口相傳,“史”字就是一個人頂著一張大口,是為史;有文字後,更留下了卷帙浩瀚的各種典籍。
這些史官忠於職守,秉筆直書,仗義執言。春秋齊國時一個臣子崔杼弒君,召來史官太史伯,拿著劍逼迫其記載國君是因暴病而亡,而太史伯不為所動,記下了:夏五月,崔杼弒君,幾個大字。崔杼殺了太史伯,又召來其二弟,太史仲亦不為所動,仍記下了上面同樣的幾個字。崔杼殺了太史仲,又召來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毫無所懼,仍舊秉筆直書,崔杼將太史叔碎屍萬段,可同樣沒有逃脫弒君罵名。齊國另一史官南史氏聽說了太史氏三兄弟相繼被殺,便抱著簡策跑來欲前仆後繼,見到史冊記載的仍是崔杼弒君後,才滿意而去,並將這件事完整的記錄了下來,流傳至今。
司馬遷出自於世代史官之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僅收集了大量史料,而且遊歷了神州各地名勝,實地考察。並採取了一整套鑑別信史的方法,即所謂孤證不採。以公元前841年為界,之後的歷史因有各方面的史實相互印證,是為信史;以前的歷史,因證據不足,不能形成交叉印證,是為傳說。雖是傳說,由於採史嚴格,仍具極大的真實性,如商代各王年表,已被甲骨文發掘研究完全證實。
司馬遷還開創了紀傳體通史書寫方法。《史記》中的本紀,記錄帝王天子一級人物,有十二本紀;世家,記錄諸侯王一級人物,有三十世家。肯定了農民起義推翻暴政的正當性,把項羽當作帝王一級人物記錄,所以有了《項羽本紀》;把陳勝作為諸侯一級人物歌頌,所以有了《陳涉世家》。為重要人物,也為普通人出生的優秀人物立傳,有七十列傳;十表,記錄歷年大事年表。《史記》記錄了中國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黃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富貴的歷史財富。
-
7 # 千千千里馬
當然,我們今天寫歷史,除了參考《史記》,還要增加考古新發現的研究,來佐證《史記》記載是不是真實、準確。
司馬遷也一樣,他寫歷史,自己經歷的有多少呢?無非就是漢武帝的那些年,也沒有寫到漢武帝的最後。
個人的親身經歷,永遠不足以撰寫幾千年對歷史。
不過,我要糾正一下,從漢武帝時代算起的歷史,可沒有幾千年,起碼文字歷史沒有兩千年。
司馬遷記載的三皇五帝,基本屬於傳說。
中國比較可信的歷史,只能是從商朝晚期到周朝開始。
因為,中國文字的實際使用,最早也就是西周之初。
所以,西周以前的歷史,傳說的成分很大。
那麼,傳說就不可信嗎?那也要做具體分析。
首先,距離西周比較近的五六百年的傳說,應該比較可信,五六百年以上,就不好說了。
但是,這些傳說在司馬遷時代,已經成為文字記載下來的文獻了,所以,也是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至於西周以後的歷史,由於文字普及進一步發展,所以,文字記錄就正常延續下來了。
春秋時期有私人著書,也有官方著書。戰國延續了這個傳統。
秦始皇統一中國,各國的歷史都集中於國家圖書館。
漢代繼承了國家圖書館的制度。
司馬遷是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中央史官,按照當時的制度,父親做什麼工作,兒子如果能夠勝任,就繼續父親的工作。
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職務和工作。
中央史館的資料是最豐富、全面的。但是,歷史由於記載的複雜性,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怎麼辦?也非常簡單,調查研究呀!所以,司馬遷,對已經記載的歷史,也做過調查研究的工作。
有了調查研究做基礎,寫作歷史就會更有底氣。
司馬遷對秦始皇時代,就做過調查研究。相當於我們今天考察抗日戰爭時代。
你看,歷史學家要知道幾千年的歷史,也沒有那麼難,但是,也非常不容易。
-
8 # 奇葩有趣冷知識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原本是西漢的太史令,後來因為為李陵辯護,受了宮刑,隨後任中書令,再到後來完成了《史記》的後續編寫工作。一個人肯定是不可能知道那麼多幾千年前的事情,肯定是需要下一番苦工才行。
首先,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建元年間,就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由於父親就是做歷史記錄相關的工作,從小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父親對他的影響很深,所以他從小就對歷史很感興趣,也積累了一些歷史知識。在司馬遷很小的時候,司馬談便指示他遍訪河山去搜集遺聞古事,網羅放失舊聞。因為歷史本就散落在民間各處,那些官方記錄的歷史都是不完全的。
其次,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這些文化大家,曾經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由於受到的教育也很不錯,對他日後的寫作整理也是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他本就在朝為官,皇宮中的一些歷史典籍他都可以查閱翻看。
司馬遷寫史記,前前後後一共是14年的時間 ,最後整整52萬字,一部論語大約是不到1.6萬字,一部孟子是不到3萬字,這不史記字數相當於32部論語,17部孟子,真的是字字看來皆是血!
-
9 # get2367
理智看史記。史記是具野史,傳說,雜文,民間故事為一體的史書,現代人已無法說明他的真實性。但讀的多了,史記就像斷片小說,有的精彩至極,如鴻門宴,好像司馬公就在現場。有的荒誕,如劉邦的爹是蒼龍。有的如武俠小說等等。總之,司馬公畢竟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從哪裡來,至少比許多民族不知自己源頭是啥強多了。
-
10 # 歷史三日談
文字的功能主要就是記錄的載體,把過去的未知的無形的事情,以有形的可以被後人認知理解的文字形式記錄下來,這些文字材料存世到以後的話,那就是開啟先秦謎團的百科全書,當然文字記錄是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
但不得不說了解一個朝代或者說一個人,光有文字記載還不夠,客觀上講解的還得有相應的考古文物出土,以印證文字材料的準確性和重要性,這就是孤證不舉的道理。很多人都看過《史記》,對於其中司馬遷描述的事件細節,的媳婦和胸花。
雖然有過質疑,但不得不佩服司馬遷在蒐集史料方面的造詣以及對於歷史事實的尊重,先秦時期包括夏商周三代,其實留給後人的形象很抽象很籠統,即使最偉大的幻想家,看看能搞也不這麼會紙袋看。
同時不得不佩服司馬遷的語言天賦,雖然說秦始皇下令“書同文”,但廢除需要一個過程,甚至說秦朝因為一直處在風雨飄搖中,並沒有多少家底,也沒有強力推行“書同文”的條件。
說這個什麼意思女人?也就是說司馬遷還是個語言專家,圈定範圍的話至少對被滅掉的六國文字是普郵研究的,這也是司馬遷知道幾千年以前事情的原因。
-
11 # 大篷客遊學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的一部鉅著,不僅是因為司馬遷本人的嚴謹,更是因為他在身心收到摧殘的情況下數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更是非常人所能及。
他之所能知道比自己早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朝廷的史官來記錄當時的發生的事情,所以《史記》中記載的故事都是有事實依據的絕非憑空捏造,當然有時也會依靠野史來相互佐證。
不管怎樣《史記》的歷史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更是古人先聖就給我們後世子孫的寶貴財富!
-
12 # 跪射俑
1、去各地遊歷,走訪、收集歷史事蹟;
2、翻閱漢代宮庭中的皇家藏書;
3、借閱官員、百姓的私家藏書。
《史記》中存在著失誤,但瑕不掩瑜。例如,考古發現的文獻顯示張儀與蘇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秦晚於張儀活躍在戰國時期的歷史舞臺上。《史記》記載張儀與蘇秦處於同一時代,是對手。考古文獻顯示與張儀同時代的是公孫衍(犀首),他倆是對手,為了連橫合縱鬥智鬥勇。
-
13 # 沅汰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史家制度;第二,司馬遷的家世;第三,司馬遷的個人意願。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青銅器名字叫“作冊般黿”的青銅器,上有銘文四行三十三字,記錄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黿的事。銘文中提到的“作冊”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設定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駐守在外的武官,後來成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記事。
西周、春秋時設定“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以及編寫史書,還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為左史和右史,左史記動,右史記言。秦漢時設太史令,秦漢的史官地位比起商周時期要低了很多。司馬遷及他的父親司馬談都做過西漢的太史令。商代設“史”,周繼承,秦漢繼續,從這個制度來看,司馬遷創作史記之前,前代史官們對於史事的記載應當是積累豐厚,“前人之述備矣”這給了司馬遷很豐富的取材線索。
史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史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學淵源。司馬遷的先祖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也就是掌管觀測天象,周室時又為太史以修史事,父親司馬談也是西漢史學家,這樣的史學世家免不了有代代相傳的“青箱學”,這也是幫助司馬遷了解前代史事的獨特而重要的途徑。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雖然不是《史記》的作者,但是為《史記》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司馬談自己就一直想寫通史,很早就開始做積累。司馬談做太史令時得以閱讀國家級的藏書,從這些藏書裡司馬談也收集了大量資料,為寫作通史做準備,只可惜卒而未成。司馬談在臨終前把自己的所有積累都傳給了兒子司馬遷,遺囑他一定要繼先祖之業,寫作通史。
司馬遷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指導下遍觀史書。除了能繼承家學,司馬遷還有一段重要的經歷就是遊歷天下。在《史記》裡多處能看到司馬遷講起自己遊歷所至之處。比如《史記·五帝本紀》“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至長老皆名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像這樣的記載在史記裡有很多,說明司馬遷為了寫史書幾乎可以說是遊遍天下,並有意地去觀風問俗。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可以搜求民間傳說,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野史”。
所謂野史,是指野之人編輯,往往是不便於正史所載的一些事,流傳於民間,文風也可能俗而不雅。司馬遷的遊歷所訪到的正是這樣一些史事。作為一個世家出身的史學家,如此潛心走訪,也正說明司馬遷的史學觀很寬容,能夠將正史和野史互相佐證。
概括起來說,司馬遷寫通史,上下三千年,所記事得到的途徑也無非就是:所見、所聽、所聞這幾種。
-
14 # 易美吳毅
您說的司馬遷他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我們應該這樣看這個問題的真實性要佔多少?
首先對太古時期比如山海經之類的描述,故事的內容應該是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或者有文字記載的,不可能是道聽途說寫出來的。
史記的編寫完成是大家都要看的,如果說有疑問❓或者說不對的地方,司馬遷會加以修改等等。。。。他不可能胡亂編寫,要知道史記是司馬遷畢生的鉅著,怎麼可以不慎重的呢?
我們還拿山海經來說,它記載的是天文地理,醫藥,巫術等等。。。如果說山海經裡的內容不實的話,在司馬遷寫完史記後,自然而然就會有其它的人站出來加之駁斥和指證。
我們後人拜讀史記,其實也是在豐富自己閱歷,同時也會對史記裡的故事從另一個層面去了解去探討。
所以個人觀點是司馬遷的史記內容,真實度應該是佔絕對優勢比例的。
-
15 # 本昌談歷史
司馬遷寫《史記》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事情的?
一,因為史官的職責是負責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史官有權查閱皇室中別人無權看到的史料和史書。《呂氏春秋》記載,史官最早產生在夏朝,這就是說,起碼司馬遷能看到上溯到夏時的史料。
二,古代史官是世襲的,司馬遷所記述的內容,其中也有他父輩史官的遺產。
三,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地考察,也為其寫史找到了佐證。
所以,司馬遷能知道幾千年的事。
-
16 # HuiNanHistory
司馬遷不是全知全能的天神,他當然不知道幾千年前的事;其實就算是幾十年前的事,他也不一定都曉得——
司馬遷編寫《史記》,靠的是各種古代遺存簡牘、漢朝政府檔案、見聞和個人遊歷。
司馬遷在編寫三皇五帝的歷史時,依靠的材料如下:
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總結而言:
《諜記》、《五帝系諜》、《尚書》等等,都是司馬遷使用的材料。正如《索引》有云:
大戴禮有五帝德及帝系篇,蓋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諜及尚書,集而紀黃帝以來為系表也。
因此——
為什麼會有人懷疑夏朝是否存在呢?
為什麼會有人質疑三皇五帝的歷史呢?
從根本原因來說,這些古史除了後世遺存的文獻,缺少證明其存在的客觀證據。
像是夏朝,至少在甲骨文中就沒有看到“夏”這個字,我們就不能將那個時期出土的文物定為夏。
這就構成一個史學理論的問題:
後人編寫的史書、史著到底是對過去的還原,還是對過去的一套建構敘事呢?
-
17 # 大澤遺珠
這是因為幾千年以前發生的事情都留下了痕跡,或是文字記載或是民間傳說還有更多的是歷史遺蹟。雁過留痕,發生過得歷史也是一樣 只不過司馬遷把它們蒐羅起來寫入了史記。
下面我具體談談為什麼《史記》裡記載了幾千年以前的歷史。
《史記》有前人史書可以參考在《史記》出現之前,中國就流傳著記載了這幾千年以前歷史的史書,如《春秋》《左傳》《尚書》等,這就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這些前人的史書,內容記載也遠比今天要豐富,版本也更多樣性。不至於和今天一樣,大量的先秦史書已經流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家學淵源、任職太史令其次,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是漢朝的太史令,職責就是記錄現在和過去的歷史,這就讓司馬遷在記錄歷史方面有家學淵源。
太史令這個職務,可以讓司馬遷擁有查閱漢朝的的檔案和文字的許可權,司馬遷可以大量查閱資料,閱讀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史。
司馬遷走訪天下司馬遷年少時,父親司馬談就安排司馬遷遊歷天下,去民間蒐集各種沒有記載的歷史和昔日的舊聞。自長安出發之後,司馬遷走訪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蘇、山東、河南等地。屈原投江的汨羅河畔、孔子的家鄉曲阜、煊赫的魏國都城大梁城……都留下了司馬遷的足跡。
司馬遷做官之後,多次陪著漢武帝四處巡遊。這讓司馬遷的足跡拓展到了今天的西南地區,在司馬遷之前西南地區的歷史從未被中原王朝的史官記錄過。向北他也抵達了抗擊匈奴一線的今天河北、內蒙等地。
可以說在漢朝時期的所有歷史名勝和歷史遺蹟都讓司馬遷走訪了一遍,那些能被蒐羅起來的民間歷史都讓司馬遷記錄了下來。
下面的圖片就是司馬遷的遊歷路線。
這三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讓司馬遷可以在《史記》中記載幾千年前發生的事。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現在很多人懷疑《史記》,認為《史記》記載的,有可能是假的歷史。
之所以認為《史記》是假的歷史。一是因為《史記》所記載的內容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那是兩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那時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進行過“焚書坑儒”。當時李斯曾給秦始皇建議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也就是說把除秦朝以外的歷史書都燒掉了。既然都燒掉了,自然就沒有了。三是項羽進入咸陽的時候,曾火燒阿旁宮。有可能燒掉了不到史書。
(司馬遷劇照)
既然如此,司馬遷又是從什麼地方獲得真實的史料來進行記載的呢?
就連魯迅稱頌《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有人認為這是《史記》違背歷史事實,更接近於文學作品的一種評價。
那麼,《史記》所記載的歷史,是不是歷史事實,有沒有胡編亂造的成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司馬遷看的史書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實的史料?
其實,司馬遷看的史書是非常多的,他也看過不少真實的史料。有幾個證據可以證明。
一、秦始皇並未燒光所有書。“焚書坑儒”只是李斯的一個建議,究竟這個建議是不是被秦始皇採納了,我們現在其實並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國家的史書給燒了,秦國的史書是儲存下來了的。而秦國當年在史書記載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從呂不韋把很多讀書人找來,編寫《呂氏春秋》就可以看出來。同時,李斯只是建議燒掉諸侯國的史書,在諸侯國之前的,記載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時期的史書,並沒有燒。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燒掉了民間的史書,朝廷中的史書並沒有燒掉。
(李斯劇照)
二、蕭何搶救了秦宮中的典籍。史料上只是說項羽燒了阿旁宮,並沒有說他燒咸陽的其它宮殿。再說了,在劉邦打進咸陽的時候,蕭何已經把這些史料都搶救下來了。所以,就算項羽焚燒的不只是阿旁宮,還包括咸陽的其它宮殿,也沒有燒書。
三、司馬遷能讀到皇家所有典籍。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其出生了史官世家。雖然是不是出生於史官世家,還有不少爭論。不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確確實實是漢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為國家修史。當司馬遷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是太史令了,這樣的條件,讓司馬遷能夠讀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馬遷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時候最多的。
(蕭何劇照)
四、司馬遷曾遊歷全國收集史料。司馬談不但讓司馬遷讀了皇宮中可能讀到的所有書,而且還讓他去全國遊歷。
司馬遷去全國遊歷,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穫。
一是他了解到了歷史上所發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現在不同,現在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程序,我們很難感受了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司馬遷能夠體會那些歷史事件的所有場景和麵貌。這讓他在寫的時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
二是司馬遷在這次遊歷中,獲得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各種史料。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把民間所有的書都燒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書偷藏了起來。有不少人知識分子跑去當隱士,同時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張良兵法的那個黃石公,就是這樣的一個隱士。而司馬遷在遊歷全國中,有不少這樣的收穫。
三是司馬遷收集了不少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也許並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的,但是並不表明它就沒有史料價值。實際上,民間往往更能夠聽到真實的聲音。司馬遷透過這些真實的聲音,印證史料,他得到的結果更有說服力。
五、司馬遷曾拜一流的學者為師。司馬遷曾拜過董仲舒、孔安國這樣的一流學者為師。他不但從這些學者那裡獲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樹立起了一種正確的史學價值觀。這種史學價值觀,讓他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能夠努力追求“微言大義”,表達對國家興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這種理解,也為後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儘管司馬遷生活在三千年後,儘管他能獲得的資訊,並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獲得有價值的資訊最多的一個。他所寫出的《史記》,也是最接近於歷史真實的。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左傳》等)
-
19 # 共論矛盾
中華文化,統一文化。
統一文化,傳承統一,講究天下為公。
這種傳統,孕育了秉公直書的綿延不絕的史書記載。
在這種文化體制中,史官自有其使命感,也就會把很多歷史真象如實地記錄下來。
-
20 # 宗曰歷史
眾人一讀《史記》,會不禁感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同時也會默默感嘆司馬遷紀錄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那麼作為漢朝的史官,又怎能知道遠到三皇五帝時期的這段歷史呢?
第一點,大家都不要忘了,司馬遷為漢朝史官,就可以檢視漢朝所有的書籍。一個皇宮所收集的書籍數量,那可是極其龐大的。就算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燒燬大部分書籍,那麼剩下的也就極其珍貴了。所以,司馬遷能夠寫出如此精彩的史記,這些書籍絕對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第二點,司馬遷遊遍大江南北,訪遍了各種民間風情。司馬遷在訪遍各個地區的時候,也記在下來了他們傳下來的歷史。很多時候,這些傳下來的歷史可能是被神話或者美化了的。但是確實大部分史冊中沒有記載的東西。尤其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很多戰國時期的史冊都已消失,這些民間記載或者流傳下來的歷史實在難得寶貴。
第三點,司馬遷拜訪名師大家。他拜訪過董仲舒等人,從他們那裡也能夠得知寶貴的一些歷史。更重要的是他在和他們各位大家交談的時候,更好的梳理瞭如何書寫史記,這也是寶貴的收穫。
所以,司馬遷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史記》,他是付出過辛勞汗水的。
回覆列表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對於天文、歷史、哲學都深有研究,所著《論六家要旨》一文,對先秦各家主要學說作了簡要而具有獨特眼光的評論;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等書。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用畢生經歷寫出了不朽之作《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