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羊Sing
-
2 # 今古縱橫
(日本戰國時期 畫像)
先簡單介紹下“日本戰國時代”,這是日本從15世紀中期開始到16世紀末歷時100多年間,因為“幕府”體制的衰落而使得當時日本各地的豪強們自立門戶為“大名”,繼而發生互相吞併的歷時階段。而“日本戰國時期”的稱呼來源於甲斐著名大名武田信玄對於中國歷史和兵法的酷愛。
這段時間的大名佔據的地方分列本州、四國和九州,總面積30萬平方公里不到,大致略大於現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但是當時的大名勢力卻有30多個,而那段時間日本列島的總人口一直在1000萬人以下,平均每個大名勢力只有30萬人,摒除無戰鬥力的人員,適齡打仗的每方就3~5萬左右。
(日本戰國初期勢力圖 遊戲截圖)
當然這是絕對平均數,現實中也有多有少。不過就這基礎規模,各勢力要真開戰,受限於戰場場地因素,絕大多數的戰爭,雙方加起來就幾千人。只有到了中後期,眾多小大名被吞併成較的大勢力,戰爭才發展成較大規模的萬人以上級別,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幾派聯合對付另外幾派聯合而成的。
(日本戰國時期 畫像)
那就可以設想一下,相當於中國一個省的範圍,擁有這麼多勢力,基本上不就是每個勢力就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縣嘛,縣和縣之間的戰爭不都是“鎮級別”或者“村級別”的鬥毆嘛。所以“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被國人鄙為村和村之間的戰爭。
-
3 # 歷史的天空history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
而稱之為戰國,主要是藉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日本實行分國制,分國制起奈良時代,根據日本天武天皇所創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割槽而劃分,共有六十六國。
而當時日本總面積不包括北海道也就30萬平方公里左右,據有資料表明,15世紀後期的應仁之亂前後,日本總人口約為七百萬,到了17世紀初的關原合戰前夕,日本的人口為一千二百萬以上。
也就是說早期大部分大名掌握的國土是相當於國內幾個縣的大小,二掌握的人口也是幾萬到二十萬之間。以如此小的土地和人口,能供養的兵力有限。而早期的大名沒有徵兵制,戰爭的主要士兵都是職業化士兵——武士,所以早期大名之間的戰鬥確實幾百人到數千人之間,其規模和中國古代幾個村之間爭奪土地水源發生的械鬥差不多。
但到戰國後期,各個大名之間透過多年的戰爭兼併,已經形成了幾個大的勢力。他們之間發生的戰爭基本都有數萬人的規模了,如關原之戰的總人數有15萬人,參戰大名最少也有一千部隊。
而到了豐成秀吉統一日本,入侵朝鮮的時候,派出的軍隊規模已經到達16萬人。
因為歷史原因,中國人大部分現在對於日本也存在仇視,所以也在貶低日本的歷史。
-
4 # 真假說歷史
日本戰國萬人戰場也是有的,但地域面積太小了,整個日本島面積還不到中國一個省,有數十個大名混戰,平攤下來不就是村長級別了嗎
-
5 # 深度工場
日本戰國時代戰爭規模也不能說很小,畢竟在日本戰國時代的人口數量和中國戰國時代的人口數量是一樣的,都是2000萬左右。但是,戰國時代日本最多有60多個諸侯國。其實力類似於中國春秋末期。
日本的面積大約是3.7個浙江省大,或者面積等於是2個河南省,再加半個浙江省。其實也不能說面積太小,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主要戰爭範圍也是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和湖北,江浙部分地區等幾個省份。
再從戰國時代的出兵能力來看,1萬以上戰鬥部隊的戰鬥還是比較多的,數萬人出戰的次數也不少。要知道,明朝經過長期籌備薩爾滸大戰,也只不過是8.6萬人出戰,號稱47萬而已。
我國古代很多出兵人數,其實都屬於號稱,動輒號稱數十萬,上百萬,比如,清軍出兵越南的時候號稱大軍50萬,其實第一次越南之役,清軍真正出兵才不到5000人。當然,我國古代戰爭規模肯定要比日本戰國時代大得多。
我們喜歡的三國,魏蜀吳實際人口和兵力也都不大,蜀國滅亡的時候,只有94萬人口,10萬軍隊,實力也不比日本戰國時代實力比較強的大名強多少!
但是說日本戰國時代是村戰,也不準確,從以上來看,說是市戰比較合適,日本戰國那些諸侯,其實更像是市長級別的。畢竟在戰國結束的時候,一幫市長可是拼湊出20萬齊裝滿員的軍團,跨海進入半島作戰的。並且戰國時代,日本大名的鳥槍裝備率比明軍都高,明軍大部分火器其實都是火銃,而不是鳥槍。
這種組織力,動員力和武裝能力可不是一幫村長可以辦到的。而且,日本有200人屬於武士階級,這是專職軍人集團,村長那有實力養活專職武人集團?村長只能徵召臨時動員起來的民兵。
不具備建立組織完善的軍團,專職武人集團,常備軍,並且長期征戰的能力。戰爭能力和人口沒有多少關係,努爾哈赤初步統一滿洲的時候,才30多萬人口,還不如日本一個大名手下人口多,一樣在薩爾滸擊敗明朝主力。
關鍵在於,看似村長的努爾哈赤的軍隊比明軍還像正規軍,擁有更好的盔甲,戰爭技巧,戰陣技術和更加精良的武器。八旗軍擁有全套精良的盔甲,明軍的三眼銃,火門槍無法擊穿,反而出關的明軍盔甲簡陋,被八旗軍射手“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看戰鬥力,不光是人口數量,專業性,裝備水平,常備軍水平,長期作戰能力,遠端作戰能力等等都要考慮到。
-
6 # 軍武吐槽君
村子打架,一方面表達出日本人少,一方面說的是打仗毫無章法,瞎衝,這應該也算是對小日本的一種蔑視吧,我天朝泱泱大國隨便幾個村拉出來打架也比你日本戰國打仗強多了,說出來是挺爽的,但是這確實是以偏概全。日本戰國時間大概為1467—1615年,中前期由於各方實力割據太多,每個軍閥都佔據一小塊地方,日本總共地方人口就這麼多,所以各個小軍閥之間戰爭規模確實很小,往往都是幾百數千人在那打打殺殺,很像我們國家明清時期的鄉村械鬥,但是到了後期由於不斷地兼併,形成了幾大豪強,戰爭規模也迅速拉大,動輒幾萬十幾萬人,這相比我們國家可能有些遜色,可是力壓同時期任何歐洲國家都不在話下。且不說戰國時期的日本戰爭,我們再往前推兩百年,先看看元朝蒙古征服日本時,當時幕府時代的日本戰爭能達到什麼規模,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村子級。
文永之役蒙古入侵日本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的“文永之役”,元朝組織了大約三萬兩千人的部隊,當時的幕府權臣北條時宗決定反抗,調集當時分封各地的大名將部隊移至靠近高麗的日本西部地區並舉行大規模祭祀,增強部隊信心。元軍在博多灣登入,在技術冷兵器火器都全面佔優的情況下,日軍五萬部隊硬生生扛了二十餘天,他們的全裝甲重騎兵在弓箭手掩護下甚至對元軍發起自殺式反衝鋒,最終把元軍趕回船上過夜,而在當夜,元軍不幸遭遇第一次“神風”200餘艘船隻被掀翻,剩餘兵士無奈只得返航。
弘安之役第一次元日戰爭結束後,鎌倉幕府為了防範即將到來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大量準備,動員全國之兵,集結了規模空前的二十萬武士並在沿海灘塗修建了大量工事。蒙古征服南宋以後的1281年,元軍分兵兩路從浙江和朝鮮兩地出發,裹挾高麗南宋降軍共十五萬人,戰艦四千餘艘浩浩蕩蕩開往日本,元軍先是在對馬島海戰中受挫,而後在登入博多港後再次被日軍擊退,激戰一月,始終未能挺進九州島腹地,無奈再次選擇撤退,在撤退途中又慘遭神風襲擊,部隊損失慘重,元朝徵日宣告永久性失敗。
兩次戰爭總結這兩次戰爭徹底擊垮了我對古代日本的古板印象,在日本戰國之前,幕府居然能組織起十幾萬甚至二十萬規模的部隊並且在戰爭中各兵種默契配合,充分發揮戰術技巧,戰鬥精神果敢,部隊士氣高昂,不由得讓我對那時的日本產生了一絲的敬意。兩次戰爭,元軍都被阻擋在前沿灘塗,始終無法前進,可以這麼說,元軍不是被颱風打敗的,是被日本人強大的動員能力打敗的。日本人在13世紀就能組織起這樣規模龐大的部隊,確實還是值得稱讚的!
-
7 # 有百里之才
倭國,68縣級小諸侯國。最大的關原之戰,豐臣家與德川家發動全國性戰爭,共集中18萬人。舉國戰爭18萬人,太可怕了,人多的站不下。早在中國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光秦國坑殺趙國降卒20萬。秦滅楚之戰,動用60萬軍隊。隋伐朝鮮動用百萬,淝水之戰也有百萬。太好玩了。
-
8 # 清風知水
其實有一點估計有人沒怎麼注意,南方地區的村鬥也是規模巨大,建國前,特別是廣東的村鬥那是出了名的厲害,比晚清時期的正規軍作戰還激烈
-
9 # 凌山悅
日本內鬥是村仗,這僅僅是說日本面積小,即使如此,也有點唯吾獨尊的意思了,日本雖小,但地勢複雜,海域廣闊,可不是中國幾個村鎮能比的,而且戰爭就是戰爭,和一般的農民械鬥可不一樣,其中對戰爭的理解,戰術的運用可不是一回事。
-
10 # 三隻腳的大烏鴉
日本戰國的戰爭規模並不小,後期二十萬人的大會戰也有。日本國土其實也不小,面積都能趕上華東五省一市的面積了。
如果非要說為什麼日本人打的是村戰,那隻能說後勤了。
相對於中國戰國時代一個戰役動則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行軍作戰,日本戰國的作戰範圍實在太小了,織田信長花了十幾年統一了近幾十幾個國,幾萬人的會戰都打了十幾次,但那片區域加起來也就比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加起來大一點,而且就這麼點大的地方還密佈著各種城堡,恨不得十幾裡就有一個。所以這麼小的區域打仗根本不用考慮後勤問題,武士們帶上三天的飯糰就夠打一仗了,後方城堡運糧距離絕對不會超過一百里。
為什麼要強調一百里這個距離,因為在古代的戰爭中一百里是個很重要的分水嶺,正常行軍一天是三十里,急行軍一天就是一百里。一百里內,作戰人員自帶三天口糧就能作戰,即使後方運糧也是一天可到。一旦超過百里,那就必須徵發民夫大規模運糧了,後勤壓力暴增。以中國為例,作戰人員和後勤人員的比例基本是一比五。也就是說,百里內作戰,你只要管一個人吃飯,百里外作戰,你要管六個人,光保持後勤就能把人累死。所以孫子兵法說,舉軍百里而爭利,則厥上將軍。
像日本那種幾十裡範圍內的戰爭,真是和中國的村鬥差不多,以前廣東廣西浙江等地也經常發生幾個縣範圍內幾萬人的大規模械鬥的,和日本人打仗一樣,農民們在村長帶領下帶上幾天乾糧去幾十裡外找人幹架。像中國這種打個仗動則需要遠離後方基地數百公里的行軍作戰,日本人真沒怎麼打過。
你們看看中日兩國的戰爭小說就能看出來,日本的戰爭小說關注點多是將領謀略、軍隊戰術、武士勇武、軍事裝備等等,極少談到糧草問題。中國的戰爭小說排在首位的永遠都是糧草,光三國演義裡講燒敵人糧草都燒了不止三五回了。
所以後來朝鮮壬辰戰爭就出現很詭異的場景,日本軍隊打朝鮮人勢如破竹,但一碰上明軍就歇菜。不管是第一次階段四萬明軍對二十萬日軍還是第二次階段十三萬明軍對三十萬日軍,永遠是人數處於劣勢的明軍在進攻而人數佔優的日軍在防禦。就算在進攻中幾次慘敗,明軍仍牢牢掌握著戰爭主動權,人數佔優的日軍卻只敢守著漢城這種大城不敢動彈,主動出擊這種事想都不敢想,唯一一次主動出擊迎戰明軍的碧蹄館之戰的位置也只是在漢城以北十五公里處。我不認為這是因為日本軍隊戰鬥力有問題,畢竟日本打了上百年內戰,抽調的也都是精銳,戰場上日軍的兇悍也給明軍帶來相當重的損失,不可能是日軍被明軍嚇的不敢出戰。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人的後勤保障能力太弱,朝鮮不像日本那樣密佈城堡可以屯糧,城市間距離長的已經超出了日本人的後勤保障能力,他們的後勤能力只比中國農村械鬥的農民們要強一些,但遠遠達不到中國正規軍的程度。打朝鮮軍隊這樣的弱雞花不了多長時間問題不大,但碰上有戰鬥力的明軍就很頭疼了,跑遠了雙方稍微僵持兩天補給就會出問題,所以日本人就只敢蹲在有糧食的大城裡。
而明軍很明顯對這種國境外遠距離作戰更有經驗,不僅自己糧草供應從來不缺,而且一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派奇兵繞到日軍背後燒了漢城的龍山糧倉,這可是供應日軍糧草的最大糧倉,朝鮮人幾十年的積蓄,一燒完幾十萬日軍就什麼都別想幹了,全軍出動去挖野菜樹皮吧。於是明軍輕輕鬆鬆用四萬人就把二十萬日軍包圍在漢城裡。第二次壬辰戰爭明軍更是乘著蔚山倭城剛建好還沒來得及屯糧屯水的時機出動幾萬人打了個數百里奔襲,成功把加藤清正和六千日軍圍在了沒水沒糧的蔚山城,若不是日軍拼死抵抗外加援軍飛速趕來,再圍兩天只怕六千日軍就徹底交代了。所以日軍吃的很多大虧都是吃在糧草上,而明軍卻從來沒在後勤上吃過虧。
-
11 # 使用者52535286751
說其實就是中國人無知和妄自尊大的作祟,說日本戰國是村長,幾百人,幾千人的規模看不起,不要忘記八國聯軍才3000人。
日本戰國,主力部隊都是武士,職業軍人,不是我國那種平時種地的農民工能比的,明朝倭寇橫行,就是因為倭寇找了一些日本浪人做主力打游擊,讓作為朝廷正規軍大部隊的戚家軍頭疼不已,如果日本戰國的規模只能算村戰,那歐洲算什麼?英法百年戰爭打來打去都沒赤壁幾天死得人多?十字軍東征才多少人?
只不過因為歐洲這兩百年一直是領先地區,而日本則是跟我們一衣帶水的後起之秀,而且我國還遭受過它的野蠻侵略,這種仇恨心理還有一種明明國土資源比日本大得多偏偏就是幹不過的自卑焦慮心理在作祟,這就像一個落魄了的前有錢人看不起後來經過奮發圖強發跡的窮小子,到哪都不忘酸一下人家。
-
12 # 舊照片8
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中國的傳統 不管哪方面 只要是別國的中國人都要黑一下 以顯示自己什麼都懂 對於對方的不屑一顧
-
13 # 萊茵哈特22803304
怎麼說呢,日本戰國時期有點類似於中國春秋早期,諸侯林立,征伐不止。說村長打架有點誇張了,但每場戰爭參加的人數確實不是很多,和後來動輒十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大戰役沒法比。想當初春秋早期也是一樣的,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的部隊有14個師,然後大國三師,中國兩師,下國一師。一個師大概2500人左右,也就是說那時候周天子也只有35000人的軍隊,更別說一些小國了。而且,你不能打一場仗把全國的兵都帶上吧,總得留下些人守城,維護治安,防止其他國家偷襲之類的吧,別回頭前面推塔正嗨呢,後面老家被人端了。所以開始的時候每次打仗雙方參戰總人數也就是那千八百人頂天了。只是後來由於生產力的進步,人口數量的增加,再加上弱小的國家逐漸被吞併,戰爭的規模與人數才越來越大。日本的戰國其實也一樣,前期都是人數不多的小戰役,到了戰國後期動輒十幾萬人的大會戰也是有的。所以我們學習歷史一定要客觀的去看待,不能以偏概全,要尊重歷史的發展規律。
-
14 # 歷史有知社
日本的戰國時代,可以說得上是日本的歷史上最為繽紛的時代,戰爭頻仍、跌宕起伏,各大名你方唱罷我登場。在2016年,在日本國內有機構調查統計,日本國民最嚮往的時代。戰國時代僅次於幕末年代(明治維新前夕),而位居第二位。
而我國有許多網友,出於對日本的敵意。往往將日本的戰國時期的戰爭,嗤之為“村長們之間”的戰爭。誠然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就雙方的動員的兵力而言,規模都不怎麼大。但就其戰爭本身而言,卻也是精彩紛呈,而絕不是村與村之間的械鬥。
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與歐洲中世紀的戰爭比較相似。而跟我國秦朝以後的戰爭卻並不相像,日本與西歐都是封建體制,而我國自秦朝以後就已經邁入了帝制時代。帝制時代,中央權力加強,再則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能動員的兵力與物力等也自然就很大。
然而,在日本戰國時期,各大名雖能動員的兵力不多。但是,這為數不多的兵力卻是來自於日本國內的精英階級。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只有武士才有資格當兵,而日本的武士跟我國春秋時期的“士”一樣,都是屬於貴族階層。而日本跟歐洲一樣,之前都沒有科舉制度,日本的武士階層就是日本國內的統治階層。
日本的武士階層,受到了其國內各方面最好的教育,而且都是文武皆修。而我國自戰國時期起,各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貴族當兵的特權就漸漸地被廢除了。自隋唐開創科舉制,文官與武官也就越來越涇渭分明瞭。宋朝建立後,重文輕武,以致尚武精神更是式微,武官總是低文官一等。而當兵的就更為人所輕視,宋朝的軍隊中就有大量的無賴、地痞、流浪漢。在《水滸傳》中,就有動輒罵“賊配軍”的。明朝中後期,各衛所都出現了大量逃兵,還有許多軍官“吃空額”、“喝兵血”的。當兵的社會地位極低,以致到了近代還都有“好男不當兵”、“丘八”等俗語。這在兵員素質上,就比日軍差太遠了。
在日本戰國時期,當兵一直是武士的特權,是一種身份與榮耀。而武士都是世襲的,自小就接受了較好的教育與訓練。所以,在日本戰國時期,各大名的軍隊雖人數不多,但其戰鬥力都是比較強的。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後,企圖以朝期為跳板,征服大明。在朝鮮戰場上,日軍對朝鮮軍,基本上是以湯沃雪。而後大明軍隊援朝抗倭,依靠騎兵與火力等裝備的優勢,與日軍戰成了平手。
-
15 # 經武歷史講堂
其實這個問題主要說的還是日本的戰爭規模,本來日本地方就小還分成了幾十個大名,每個大名控制的區域小,生產力落後,能動用的兵力也就有限。中國古代戰爭動輒幾十萬的軍隊規模,日本是絕對看不見的,日本的戰爭規模在中國古代戰爭面前也就跟村長打架差不多了。
當然也不能說全部都是村長級的戰鬥,人家還是打過一場像樣的戰鬥的,也就是關原之戰。據說當時雙方動用的部隊超過十萬。這十萬軍隊來自四十幾個大名,分攤算下來其實每個大名也沒出多少兵,其中像朽木元綱和戶田勝成這樣的一萬旦的大名也出不了幾個兵,可能真的不如村長械鬥出的人多。
-
16 # 靉靆
因為仇恨的種子 矇蔽了國人的雙眼 只要是關於日本全部都是不好的不
管是真的值得學習還是不值得全部持一樣態度 彷彿這樣更愛國 個人感覺不喜勿噴
再加上他們沒有按比例來看待日本戰國 日本是島國 國土面積不大 自然不會像我國這樣的 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的戰爭場面 但如果按比例來說 也差不多是這樣的規模了
-
17 # 故荒等風來
日本本來就小,到處都是分散的小勢力,那時候打仗都是武士的事,只有武士才能對砍,一個地主也養不起太多人,所以每次發展爭鬥規模都小,就是那幾個武士在一起打!完全無法和我國動輒幾萬幾十萬這種場面相比!他那就只能叫爭鬥,持械械鬥!不是戰爭!元芳你怎麼看?
-
18 # 寫意清泉
16世紀的日本,室町幕府衰微,日本開始進入所謂的戰國亂世,小小的日本分為200餘國互相廝殺,通常擁有幾座村落的勢力就敢號稱一路大名,能拉出幾十個壯丁,就敢自認豪族。從這一點來看,說是村級械鬥也不為過。
然而隨著兼併戰爭的進行,強力大名開始出現,情況變得開始不一樣起來,動則萬人,數萬人的合戰開始頻繁出現,傷亡也開始加劇。
這個時候就不能用歧視的眼光來看待日本的諸侯之戰了,日本武士對戰略戰術的運用開始更加得心應手,火槍的大規模推廣運用更是提升了日本軍隊的戰鬥力。
在援朝之戰中,明軍給出了確切的答案,日本軍隊並不好對付。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一個對手,尤其是它還是一個惡鄰,要以史為鑑。
-
19 # 國外見聞錄
日本的戰國時間,一般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到1615年德川幕府擊敗豐臣秀吉統治日本之前的混戰時期。這個時期,日本割據實力非常的多,因此動員兵力往往有限,因此被戲稱為“村長間的戰爭”。
圖——日本戰國會戰
一般來說,由於日本的武士制度,通常領主們的軍隊主體是由一群武士和武士們各自招募來的武裝農民組成。武士進攻,農民們也跟隨進攻,武士撤退,農門們跑的也飛快,武士戰死了,農民們就一鬨而散。而且由於武器裝備的不足,大部分情況下,武裝農民們都是一擊而潰,所以日本戰國時戰爭死亡率非常的低。
圖——武士和他的隨從部隊
不過,拋開小領主之間的“械鬥”,歷史上的幾次大戰,實際上動員兵力並不小。比如德川家和豐臣家對決的關原之戰,對戰雙方總兵力達到了二十萬,死亡人數在兩萬至三萬之間;小田園之戰中,豐臣秀吉更是帶領22萬大軍。織田信長髮動的桶狹間之戰,雙方兵力十萬左右,今川義元慘敗,但其三萬兵馬也只有3000人陣亡。
圖——豐臣家和德川家最後的決戰地大阪城
中國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300萬人的趙國,一戰就死亡40萬人,所以日本戰國時期的大部分戰爭都不算非常慘烈。極低的死亡率,可能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戰國的戰爭有點像“村戰”。
圖——中國戰國時的軍隊
明清時期在中國南方經常發生械鬥,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村戰”。在這個時代,誕生了大量的堡壘型住宅,比如村戰要塞——開平碉樓。
再比如,城牆和村舍結合的圍屋。
這才是村戰發展的正確方向,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無論組織形式還是作戰目標都不適合稱之為“村長間的戰爭”。
-
20 # 日月重開大漢天
因為的確如此,村長械鬥可以是戰國,但戰國不只是村長械鬥。
相對我們而言,日本的確是個人少地小的彈丸小國,戰國又是個比較長的時期,前期日本分裂很嚴重,一個小彈丸分裂成一大堆小小彈丸,幾十幾百人就敢搞事情,說是村長與村長的戰爭毫無不妥。
但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後人口和土地都大大集中,小小彈丸合成幾個大彈丸,戰國後期往往能動員十多萬人,再用村長械鬥就不準確了。
鑑於戰國前期的真實情況, 部分國人由於歷史原因用村長械鬥調侃是可以理解的。
回覆列表
因為很多人的想法:小日本啊!
日本相對於中國來說,確實很小,但是跟其他西方國家比,還真不一定小很多。
日本國土面積比德國要大一點點,比很多歐洲發達國家要大。
主要還是
戰國前期百十來個各方勢力,本來人也不多,一分散確實沒有多少兵力了。
戰國時代中後期確實不是村長打架了,因為日本地形狹長,山地多,還是非常考驗戰術策略的。
日本戰國時期,戰爭週期比較短,國土狹長,所以後勤補給上沒有那麼困難。
而且應徵農兵(足輕)也比較方便,一場戰役往往一個月左右就能打完。
春天播種完應徵入伍,打完這場仗正好回家收麥子。
關原合戰滿打滿算才打了一天。
關原合戰陣型圖
我國幅員遼闊,官渡之戰就打了半年多,對後勤補給能力非常具有挑戰性!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日本戰國時期1467年-1615年
中國比日本提前一千多年就能打出如此壯觀的戰爭。
《三國演義》裡,動輒二十萬大軍,百萬大軍,雄兵幾十萬,都是吹出來的。
三國時期一場普通戰役雙方兩萬人都是非常多了。平均八個農民養一個士兵,這種消耗量和戰役距離長度在日本戰國時期也很難達到。
最考驗日本後勤補給能力的就是萬曆朝鮮戰爭,已經是動員全國了。
當時的明朝已經是衰落期了,明朝先後派軍近二十萬,與日本全國兵力相當(日本戰國後期顛峰時期),日本重火力可以忽略,基本沒有,讓明朝拿大炮一頓錘。
雙方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明朝的騎兵在當時強於日軍,日軍的火繩槍比明軍的鳥銃更加精準。
日本在作戰經驗上面優於明朝,明朝在科技上優於日本。
萬曆戰爭後,八旗和綠營入關,廢了明朝,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