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子變啦
-
2 # 湖神
俗話說,強壓龍頭不喝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規律性,都有個度。一味地蠻幹,破壞了它的規律,一定會加倍受到 懲罰的?
很多糖友(包括本人)都幹過這種笨事,一味地追求標準,強制性逼迫自已的血糖與正常健康人的標準靠攏……甚至不惜少吃、不吃食物,寧可多吃幾種藥加大胰島素劑量……。
當然這裡邊更少不了我們的指導醫生的一份功勞!
我現在已經對醫院治療糖尿病的方式方法另眼相看了。
自我調控,血糖不向絕對標準靠攏,控制在上下標準中間(你的血糖指數與正常人一樣,你還是叫糖尿病人嗎?)。然後用食物去調整,略高一點想法在進食時間、烹飪方法、食材選擇上下功夫,總會找到辦法!因為不用藥,所以免去了低血糖的煩惱。
本人十多年的經歷與實踐,糖人的命主要還是把握在自己手上。如果醫院能治好它?沒得說。目前糖尿病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頭兩個大的問題,醫生除了給你開藥降糖、加藥降糖……還有其他辦法嗎?而誰都知道是藥三分毒,按倒了葫蘆起了瓢,倒黴的終歸是病人……
且活且探索吧。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沒有誹謗別人的意思!
-
3 # 糖人健康網
作為一名健康醫療工作者,經常有患者問小糖,我一定要控制血糖嗎?不控制行不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小糖只想說,您現在可以不控制,但等以後有了併發症不要後悔。
血糖不是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而應該控制在達標範圍內。因為糖尿病患者根據病情不同,血糖的控制標準是不一樣的。對於病程短、較年輕的患者,是建議按照正常人的血糖來控制的,也就是空腹在6.1以下,餐後在7.8以下。一般的糖友建議空腹控制在7以下,餐後控制在10以下。對於年級較大、病情較長,出現了心腦血管併發症或有低血糖傾向的患者,血糖的控制標準可以酌情放寬。空腹控制在9以下,餐後11內即可。
那不控制血糖會有什麼後果呢?1.短期來看,如果不忌嘴導致血糖過高,是很可能出現急性併發症的,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酮症酸中毒,其次是高血糖高滲狀態。曾經泰國就有糖尿病人一口氣吃了很多榴蓮,結果血糖爆表,進院搶救無效身亡。
2.長期來看,血糖過高會漸漸誘發各種併發症,比如視力下降,嚴重者可失明。腎病,嚴重者會腎衰竭,靠血液透析或換腎來維繫生命。糖尿病足,嚴重者截肢,並且截肢後也通常活不了多久。心血管疾病,腦梗、心梗、猝死,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所以說,糖尿病要往嚴重了說,還是挺嚴重的。
最後奉勸大家,不要比壞的,要比好的,積極控制血糖肯定不會錯的。
-
4 # 天天聽健康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對糖尿病人來說,最關注的問題莫過於如何把血糖降下來,而血糖能降到多少才合適,也是一個讓人焦心的問題,看著經常上上下下變化的血糖,總是或多或少對自己的降糖效果有擔心。其實,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沒有必要為幾個數字過於擔憂,如何理解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對血糖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後2小時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
從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將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診斷標準以下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能降到正常血糖範圍那是最理想的結果了,在“至少”與“最理想”之間是有一個區間的,這也就給血糖的控制效果提供了可浮動的空間,意味著不同的人在控制效果上是可以有不同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其次,來了解一下,高血糖的危害是什麼?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並非像感染了細菌病毒一樣所導致的,是長期高血糖損害了血管內皮後,大量的脂肪沉積其上,引起炎性反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最終引起心、腦、眼、腎等全身器官的病變所致。所以,對糖尿病人來說,控制血糖是重要的,但還要同時對血脂、血壓等進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阻止與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其中,對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尤其重要,它是血管內皮受損後引起血管病變最直接的因素,如果能將其控制在較低水平,即使血管內皮有受損,發生病變的程度也會大大減輕;臨床上對糖尿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要求非常嚴格,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於1.8mmol/L更是最理想的目標,特別是對糖尿病病程較長的患者來說,比控制血糖更為重要。因此,在低密度脂蛋白得到嚴格控制的基礎上,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0.mmol/L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並非一定要控制到正常值。
再有就是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血管病變或多或少都會發生,有了病變的血管對高血壓的承受能力下降,不僅會進一步加重血管的病變,而且還可能使斑塊及血管破裂引起嚴重後果。因此對病程較長及老年患者來說,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相當重要,患者的獲益比一味地追求把血糖降到正常值更為重要,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也並非不可以。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的治療應當是多方面的,並非只是降血糖,血糖降到多少應結合病情、年齡、併發症發生情況以及其它指標的控制情況來要求,簡單總結如下: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控制達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力爭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病情較長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的基礎上,重點應關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是否能控制達標。
-
5 # 糖尿病養生大講糖
不一定,不同型別、不同年齡的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範圍是不一樣的。一般患者血糖儘可能的控制在正常範圍。
比較理想空腹測血糖3.9-6.1mmol/L,餐後1小時測血糖≤8.33mmol/L,餐後2小時測血糖≤7.22mmol/L,餐後3小時測血糖≤6.1mmol/L。
不過老年糖友和糖尿病長期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放寬條件。
-
6 # 綜合內科張醫生
這個是不一定的,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須將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範圍以內,大多數時候,只要血糖達標即可,而這裡的標準則是根據患者年齡的大小、病程的長短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等方面決定的;
一般來說,對於病程時間較短暫的中青年患者來說,如果沒有相關併發症及伴發疾病,那麼他們的血糖水平應儘可能的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也就是說空腹血糖應小於6.1毫摩爾每升,餐後2小時血糖則應小於7.8毫摩爾每升;
另外,當患者年齡偏大、病程時間較長且存在糖尿病併發症或高血壓、冠心病等伴發疾病時,所謂的正常範圍就不太適用了,一般來說,只要這部分患者將空腹血糖控制在8.0毫摩爾每升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0.0毫摩爾每升以下即可;如果有必要,該標準還可以再放寬鬆一些。
值得一說的是,考慮到不同的患者在體質和患病情況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血糖水平的具體達標範圍還應當因人而異;我們建議糖尿病患者不要只追求所謂的正常,還應該考慮一下自身的需求,如果您想了解一下適用於自己的標準,建議您去找專科醫生具體評估!
-
7 # 佳園道
不一定。
不管是血糖還是血壓,都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範圍之內,血糖和血壓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即可。
糖尿病和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壓導致急慢性併發症,而均可以導致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這些糖尿病和高血壓併發症,部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而嚴重下降,部分患者可以因這些併發症導致殘疾,也有一部分患者因為這些併發症而遺憾的離開人世,即所謂的非死即殘。
血糖過高或者過低的危害均很嚴重,所以說糖尿病的血糖應該根據患者有無糖尿病併發症(比如併發高血壓、腎病、冠心病、腦病以及視網膜病變)、有無反覆出現低血糖、患上糖尿病有多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年齡來制定個體化的血糖控制範圍。
正常的情況下,血糖的正常範圍為3.9~6.1mmol/L.
臨床上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大概如下:
1、不吃東西也就是空腹的時候血糖控制目標:
空腹理想的血糖目標範圍:4.4~6.1mmol/L .
能夠接受的空腹血糖目標<7.0mmol/L.
而>7mmol/L 則提示空腹血糖控制得不好.
2、餐後血糖控制範圍如下:
理想餐後目標:4.4~8mmol/L.
能夠接受的餐後血糖目標<10mmol/L .
而餐後血糖>10mmol/L, 則提示血糖控制得不好.
3、對於危重患者血糖的控制範圍有自己特殊的要求:
一般目標範圍為8~10mmol/L.
-
8 # 糖護士Dnurse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的越好,意味著糖尿病併發症越低,英國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發生率則下降14%。
但是血糖控制的好,並不是指越低越好,過於強調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並不科學,尤其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已有併發症患者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強化血糖控制實驗
美國的一項大型RCT研究中,共納入一萬多例II型糖尿病患者,評估II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紅蛋白<6%,很接近正常人了),是否比標準血糖控制(7.0-7.9%)更大程度的減少發生嚴重心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等。原計劃隨訪5年,平均隨訪至4年時,強化血糖控制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平均達到6.4%,標準血糖控制組平均為7.5%。
然而,強化血糖控制組每年每1000例患者比標準治療組卻多發生3次死亡案例,達到統計學差異,並導致研究組織者提前終止強化血糖控制組的實驗!
血糖控制越嚴格,死亡風險越大?!
造成這種反常現象的原因很多,例如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較大,一味的強調血糖越低越好的話,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同時由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的耐受性變差,就會出現身體器官的一些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腦功能的一些障礙,容易出現急性意外,比如誘發腦血管意外,或者心臟出現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等。
控制血糖的目標應因人而異
目前《中國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標在: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對於年輕、無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更嚴格一些,小於6.5%,對於老年、有顯著低血糖史的糖尿病患者來說,要適可而止,控制血糖目標可以放寬到8%左右,並不是越低越好。
-
9 # 醫學莘
生理情況下,血糖調控受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分泌功能影響較大,當發生了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分泌減少時,會出現血糖升高。血糖顯著升高以後,會增加血管、心臟、腎臟、視網膜、神經等器官損害,血糖升高幅度越大、波動越大、病程越長,對靶器官的損害越嚴重。降低血糖在減少對靶器官損害的同時,還可延緩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慢性併發症的出現,更重要的是能降低終末期死亡風險。但對於血糖的控制,並非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雖然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可進一步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但應綜合考慮患者的耐受情況,是否會出現低血糖等。
因此,血糖的控制因人而異。年輕、病程短、無嚴重併發症、無低血糖發生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況下,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旨在盡最大努力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預防併發症的出現;對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水平會稍高於正常範圍,通常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將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在減少對靶器官損害的同時,可預防低血糖的發生;但對於高齡、病程長、有多種併發症、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為了減少家屬的護理難度,預防低血糖所致跌倒發生風險,可在第二種情況上適當放寬血糖控制指標,具體因人而異。
-
10 # 食療養生調慢病
關於血糖是否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必須控制在正常值以內。如果血液中長期存在過多糖分代謝不掉也吸收不了,會造成臟器缺少能量而功能減弱和長期浸泡臟器細胞發生置換反應致使細胞脫水,就如同拿鹽醃菜能讓蔬菜脫水一樣,拿糖拌菜照樣能讓蔬菜脫水,從而傷害各臟器並出現各種併發症。所以,血糖指標必須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但是,即使血糖指標控制的非常好怎麼還會有併發症出現呢?這裡邊就涉及到用藥物控制還是用食物控制的問題。如果用藥物控制,毫不客氣的說,併發症可能來的更快,相信各位都聽過“是藥三分毒,傷肝又傷腎”的說法,其中道理我相信各位也都明白,在此不再贅述。所以,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食物把它調整過來,尤其對於慢性病來說。當然了,對於急症來說,拿藥物控制一下非常正確,但是不建議長期服用
-
11 # 每天講糖
血糖並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糖尿病史一種代謝性疾病,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應該也是多方面的,血糖降到多少應結合病情、年齡、併發症發生情況以及其它指標(血壓/血脂/糖化等)的控制情況來要求。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這樣定義血糖標準的: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後2小時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
從指南可以看出,糖尿病人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以下是基本要求,而如果能夠控制到正常範圍,那肯定是比較理想的。這中間是有一定的浮動空間的,而且血糖並非控制得越低越好,理想的血糖應該是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而且很少出現大的波動。
但事實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來對血糖標準進行適當調整,比如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可能會發生血管病變,因此對病程較長及老年患者來說,這時候就會要求嚴格控制血壓,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同時對血糖的要求會適當放寬。
總的說來,血糖的控制標準是因人而異的,簡單總結如下:
1、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血壓、血糖各項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於1.8mmol/L更理想;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血糖儘量控制在空腹不超過6.1mmol/L餐後低於7.8mmol/L
2、病情較長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以適當放寬,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重點要看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控制是否達標;
血糖控制不一定要死盯一個標準,而更要看綜合指標的控制情況,這樣才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
12 # 孫醫生講糖
糖尿病專科醫生為大家解答。
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控制血糖是首要任務,血糖平穩方能延緩各種併發症的出現。
我們為什麼要控制血糖,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併發症的出現。
就如我的一個患者說的,多喝水、多上廁所怕什麼呀,多吃,我又不是吃不起,就是,現在的生活條件誰吃不起飯呀?
可是它帶來的代謝紊亂狀態不是所有人能夠耐受的,消瘦乏力,視物模糊等等,還有可能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
血糖高最可怕的是併發症,它帶來的各種不便和不適相信很多糖尿病朋友都有所感受。
所以我們儘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就是為了避免這些急慢性併發症,避免這些併發症發展到影響我們的生活,避免出現嚴重的後果。
當然有些人說,那某某血糖控制的也不好,也沒出現併發症。這當然是有的,可能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超過正常範圍的血糖出現併發症的機率會非常大,這是流行病學資料確定的,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說,叫“大資料”,因此是有科學依據的。
所謂的某某沒有出現併發症也並不一定沒有併發症出現,據統計,大約30%的糖尿病病人在診斷時就已經有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出現,發病10年,幾乎都會出現併發症,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也許只是他沒有去檢查,因為很多併發症剛出現時是沒有任何症狀的,當出現症狀時一般就比較嚴重了。
對於那些發病10年、20年經檢查確實沒有併發症出現的,只能說他們的體質決定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不要存僥倖心理,盡力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方為王道。
-
13 # 李藥師談健康
這個問題的答案,由於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況,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對於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和沒有糖尿病的問題的朋友,血糖控制的“正常範圍”要求是不一樣的,而對於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根據身體的不同情況,血糖的控制要求也是與年輕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但總的原則不會變,就是在保證健康獲益的前提下,儘量的控制血糖水平達標,這個“正常範圍”,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具體來分析和制定。
對於沒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空腹血糖的正常範圍是3.9~6.1mmol/L(以下單位同),餐後兩小時血糖或隨機血糖不應該超過7.8,當然如果血糖代謝沒有出現異常,這個血糖水平是不需要刻意控制的,它就應該在這個正常範圍內,但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保持好體重,加強運動等,有助於減輕身體的血糖代謝負擔,保持好身體的血糖水平,減少血糖代謝異常的發生。
在出現糖尿病問題之前,很多朋友都會出現空腹血糖受損(指空腹血糖超過6.1而未大於7.0)或糖耐量異常(指餐後血糖或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超過7.8但未超過11.0)的情況,對於這種存在糖尿病前期情況,還未發展為糖尿病問題的朋友,這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警示,說明我們的血糖代謝已經開始出現異常,但還未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就加強生活控制,把血糖水平控制下去,早干預早預防,是減少新發糖尿病的重要方面。在此階段,建議加強生活上的飲食攝入和運動鍛鍊方面的控制,透過飲食和運動,控制好體重,控制好血糖水平,此時的血糖控制目標當然還是恢復到我們前面談到的沒有糖尿病問題的正常範圍最好。
糖尿病的出現,跟生活上的長期不良習慣密切相關,但也與年齡增長,身體的老化,家族遺傳,血糖代謝能力的改變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有的時候,糖尿病問題,不是你不想得就能不得的,對於已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血糖的控制目標也要分情況。
對於中青年的,新發二型糖尿病問題的朋友,透過合理的生活調理和藥物控制,能夠把空腹血糖控制到6.1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到7.8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是更好的,如果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時,能夠控制好血脂血壓水平,就能夠更大限度的讓身體健康獲益。
而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小於10年,胰島功能尚存,其血糖控制水平同樣應該儘量嚴格,建議至少應該把空腹血糖控制到4.4~7.0,而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到10.0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到7%以下,這樣的血糖水平也是能夠保證最大健康獲益的血糖水平,應該注意保持和控制。
對於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欠佳,有低血糖風險,應用胰島素促泌劑或注射胰島素為主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當放寬血糖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報空腹血糖控制到7.5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到11.1以下的水平,糖化血紅蛋白一般會在7~8%之間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也可以算是這種情況下的“正常範圍”了。
而對於一些更為嚴重的情況,如有反覆發生感染,多次發生過嚴重低血糖,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急性病人住院治療期間的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這可以進一步放寬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說來空腹血糖8.5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到13.9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到8.5%以下,這種情況,在控制血糖有難度的情況下,適當放寬“正常範圍”的標準,也要儘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只有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更有助於患者的健康獲益。
總之,所謂的血糖的“正常範圍”,不同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數值,但總的原來還是讓血糖保持在一定範圍內,儘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讓身體健康獲得更大的益處,全面保證身體健康。
-
14 # 全科掃地僧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其血糖控制標準需因人而異,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糖尿病的治療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並規律服藥,同時注意監測和複查。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如果有多食、多飲、多尿和消瘦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且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如果沒有上述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則需在非同日兩次測得上述血糖水平達標方可診斷。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治療的目標為空腹血糖應小於7.0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應小於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應小於6.5%為宜。對於老年人群或存在多種疾病或預期壽命較短者,可適當放寬標準;而對於中青年人群、預期壽命較長者,應更加嚴格。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飲食,控制每日總熱量,三餐要定時定量,多吃新鮮蔬菜;要適當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講求循序漸進;要規律服藥,用藥要個體化,必要時可使用胰島素替代治療;要注意監測血糖水平變化和定期複查。
-
15 # 京虎子
對於控制血糖,有兩種意見。內分泌醫生多主張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即5.7以下,內科醫生多認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5-7.0就可以了,激進地控制血糖弊大於利,
一場新冠肺炎,讓積累已久的慢性病問題原形畢露,原來認為,慢性病對健康的損害是一個長期過程,沒想到在新型傳染病面前,慢性病成了最大的危險因素,會直接導致送命。
在多數人印象中,老年人患新冠肺炎後患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最高,這個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假象。中國新冠肺炎患者的大資料表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傳染病和癌症的患者死亡率高,最高是心血管疾病,達10.5%,最低是癌症,達5.6%,而沒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死亡率只有0.9%。
糖尿病患者患新冠肺炎後死亡率為7.3%。
因此,新冠肺炎的最大的教訓就是:預防和控制慢性病。
這個結論在美國新冠肺炎患者的大資料中也得到反覆證實。到3月31日,紐約市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為790人,除了13人之外,都患有基礎性疾病。路易斯安那州新冠肺炎死者97%有慢性病,其中糖尿病佔40%,肥胖症佔25%,慢性腎病佔23%,心臟病佔21%。美國CDC對14州3月份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統計,90%患有慢性病。
在新冠肺炎死亡率上,糖尿病和肥胖症是基礎性疾病中最嚴重的兩個。
糖尿病並不會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但會增加重症和死亡的風險,因為糖尿病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還會加劇細胞因子風暴。
反過來說,糖尿病患者只要把血糖始終控制在正常水平,就能夠將新冠肺炎的重症和死亡的風險降低到正常人一樣的水平。此外還可以預防和減緩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
所以,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
16 # 原食點
即便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也不能說明身體沒有血糖問題。
因為血糖異常的人,血糖都是後期才上升的,先上升的是胰島素水平。
不信?很多肥胖人群,尤其有腹部肥胖的人,他們的胰島素水平,非常有可能是不正常的。
這種情況,被稱為胰島素抵抗,或者叫做糖尿病前期。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糖尿病發展的必經階段。往往這些人,在體檢空腹血糖值時,顯示的血糖是正常的。
實際上是透支了胰腺,是胰腺在不停的加班工作,幫助身體把血糖維持在正常值。此時身體處於高胰島素水平的狀態,是一種負荷狀態。
更可怕的是,高胰島素水平,帶來的後果,並非糖尿病一種,也可能發展成心臟病、中風、阿爾茲海默症等,而引起這些疾病,並非全部來自血糖,很大原因是過高的胰島素水平在“作祟”。
有研究發現,因心臟病發作被送進急診室的病人,約有2/3的人患有糖尿病前期或未確認的糖尿病。
空腹血糖值超過7.0mmol/L時才會確診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值是6.8mmol/L時,被定義為糖尿病前期。
事實上,血糖值7.0mmol/L和6.8mmol/L,其實對身體的傷害幾乎是等同的。
那麼如何確定自己血糖和胰島素是否真的正常呢?
1、 午餐吃了主食後極度犯困
2、 非常渴望甜食,忍不住想吃
3、 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85cm
4、 體檢報告顯示,空腹血糖值超過了5.6mmol/L
5、 體檢報告顯示,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比值超過了2:1
如果不幸超過了2個,很有可能患有胰島素抵抗。可能你會說,這樣的人非常多,確實如此,2010年中國慢病監測暨糖尿病專題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成人中50.1%的人患有糖尿病前期<1>
參考資料:
1. 徐瑜,畢宇芳,王衛慶等.中國成人糖尿病流行與控制現狀——2010年中國慢病監測暨糖尿病專題調查報告解讀[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2014,30(3):184-186.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4.03.002.
-
17 # 躍水營養
當然!
只不過正常的健康人,其身體的血糖調控機制是自主調節,無需人工、飲食和藥物的干預。
這個精準的調控機制,包括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等。
胰島素,是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島β細胞分泌。人體進食後,血液中的葡萄糖大量增加,胰島β細胞就大量產生胰島素,平抑血糖。
胰高血糖素,是最主要的升高血糖的激素, 由胰島α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類激素,主要作用在肝臟,促進肝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同時促進酮體的生成;次要作用在脂肪組織,促進脂肪分解,給身體供給能量。
腎上腺素,是腎上腺髓質分泌的一種激素。當人處於在危急時刻,它使心跳與呼吸加速、血流量加大、血糖量升高,從而增強力量、提高反應速度。
這些調節血糖的激素,疊加進食、運動消耗等,對人體的血糖進行精準調控。
而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狀,則是這個調控機制出了問題。
低血糖(血糖值≤3.9 mmol/L)情況下,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腦細胞缺氧,通常表現為出汗、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嚴重者會出現躁動、易怒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當血糖值高於正常範圍,正常成人空腹血糖高於7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高於11.1mmol/L稱為高血糖。長期高血糖而無控制和治療,其併發症包括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腎功能受損、神經病變、眼底病變、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後果十分可怕!
無論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狀,需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範圍內。
日常均衡飲食、年度體檢、戒菸限酒、緩解壓力等,均有助於血糖的健康管理。
-
18 # 銳光醫線
除了部分老年糖友以外,其他人控糖,最好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血糖控制得越好,併發症來得越晚①糖友之所以要求控糖,就是為了防治併發症。血糖若是能一直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那糖尿病就不會對機體產生危害。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沒有糖友能保證血糖一直都不超標。
②實際生活中,很多糖友經常會出現血糖太高或太低的情況,有的甚至直接導致了急性併發症的出現。之前,我也介紹過多次,當血糖水平,超過33.3mmol/L的時候,就容易併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滲。
③就算沒有達到33.3mmol/L,只是空腹經常超過7.0mmol/L;餐後血糖經常超過10.0mmol/L,雖然不會立刻出現併發症,但是這種高血糖狀態,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病變,導致血管變硬、易堵塞,從而出現各種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
④若我們糖友生活中,儘可能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糖化血紅蛋白低於7,空腹血糖低於7.0mmol/L,餐後血糖低於10.0mmol/L,則可以有效延緩併發症的到來。
二、老年糖友控糖要求沒那麼高老年糖友因其特殊性,年齡較高,預期壽命有限,又往往會合並一些其它疾病。同時,對低血糖也不敏感。
若過於嚴格要求控糖,往往會導致低血糖的出現,而且控糖也帶不來多大收益。因此,老年糖友的控糖要求,相對來說,要寬鬆很多。具體如下圖:
總的來說,只有老年糖友,血糖不要求在正常範圍內;其它糖友,最好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
-
19 # 韓藥師1001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空腹小於6.1mmol/L,餐後2小時小於7.8mmol/L)嗎?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血糖的控制目標是因人而異的!當然,如果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簡單的方案可以輕輕鬆鬆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而且不增加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我們是鼓勵的!但是,每個人血糖水平,是否有併發症,年齡情況,預期壽命等都不相同,所以我們的控制目標也是不一樣的!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反映長期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根據最新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對於大多數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定為<7%。
如果糖尿病患者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未合併心血管疾病而且無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應,可以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設定為小於6.5%甚至是小於6.0%(正常人水平),餐前血糖5—6mmol/L,餐後血糖7—8mmol/L,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如果糖尿病患者病程較長(10年以上)、預期壽命較短、存在多種併發症且發生過低血糖,這時候我們的血糖控制目標就會放鬆!糖化血紅蛋白目標可以設定為小於9%,空腹血糖小於10mmol/L,餐後血糖小於15mmol/L!首先我們要保證不發生低血糖,其次保證患者處於比較舒適的血糖狀態!
如果是妊娠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合併妊娠),為了避免巨大嬰出現,保證胎兒和母體的健康,我們的血糖控制目標會相對寬鬆些!在保證不出現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和餐後血糖儘可能接近正常,建議糖化血紅蛋白小於6.5%時妊娠。應用胰島素治療者目標為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0%,餐前血糖控制在3.9~6.5 mmol/L,餐後血糖在8.5 mmol/L以下 。
如果糖尿病患者需要手術,為了避免手術後創口可以快速癒合,我們需要保證血糖水平處於10mmol/L以下!而且,為了方便控制血糖,減少口服藥物對手術和健康的影響,我們在圍手術期推薦使用胰島素降糖!
-
20 # 健康之初百科
血糖要控制在一個正常範圍內。當然不同年齡段及其個體的身體狀況不同,其血糖所處的範圍也會不同,但是都要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範圍內。
隨著糖尿病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以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血糖波動的危害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血糖波動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獨立危險因素。血糖波動存在生理波動與病理波動,生理波動是人體為適應環境在神經內分泌系統調解下的一種生理反應。血糖波動及包括一日內的血糖波動也包括一點時間的血糖變化。
正常人的血糖變化如下表:
正常胰島功能健全的人,血糖波動比較小,在神經、內分泌調控機制作用下,血糖波動範圍也會比較小,一般一天之內血糖波動幅度在2~3mmol/L,頻率為5次每天。日間波動幅度為0.8mmol/L。在IGR和糖尿病人群中,隨著IR和胰島細胞功能受損加重,血糖水平逐漸升高,血糖波動幅度增大,加之飲食不當引起的餐後血糖和治療不當引起的低血糖,血糖波動較正常人明顯增大,糖尿病患者合併感染,應激時、血糖波動增大。
心理壓力也是增加血糖波動的一個因素。且常見的T1DM及 T2DM晚期。在血糖正常發展至糖尿病的過程中,餐後血糖對血糖波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血糖波動對機體的影響1、血糖波動與胰島B細胞
透過大量的實驗證明,胰島B細胞功能缺陷加重血糖波動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不少體外實驗已證實,波動性高糖持續性高糖加重INS-1細胞的氧化應激和損傷凋亡。
2、對大血管病變的影響
血管內皮功能異常時動脈粥樣硬化的始動環節。血管內皮功能損傷血管收縮、白細胞附著、血小板啟用,發生有絲分裂、血栓形成、血管炎症,最終加速AS的發展。
3、對微血管病變的影響
糖尿病為血管病變的典型改變是微迴圈障礙、微血管瘤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眾所周知,高血糖透過AGEs,多元醇途徑、已糖胺途徑、PKC的啟用以及細胞內外訊號傳導異常導致微血管改變。
控制血糖既要控制FPG波動,又要控制PG波動,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時,不同胰島素治療方案對血糖波動的影響有較大的的差別,長效胰島素類似物,能夠較長時間的控制血糖,療效更穩定,血糖變化更小。
回覆列表
血糖是血液裡葡萄糖的濃度的重要指標,糖是供應人體的一種能量物質,當碳水化合物入體直接轉化成糖,糖再由胰島素的作用下帶入細胞,一小部分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大部分是在細胞合成脂肪以備供能。
所以,血糖的穩定是判斷糖尿病的基礎指標,如果血液糖多細胞糖少因此就形成糖尿病。長期的高糖也就是糖尿病,對血管的破壞非常大,在人體,多餘的糖和蛋白質,脂質結合會形成不可逆物質-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它是破壞細胞的單位,也是人細胞衰老的最大原兇,也是糖尿病併發症的元兇因素。
因此,血糖異常的人群,要正確意識血糖的危害,及時就醫控制血糖,還需要抗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