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0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維護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對於社會的穩定有利。但是北宋由於長期重文輕武,對少數民族用兵敗多勝少,土地兼併嚴重,百姓賦稅徭役愈加沉重。長期以來形成了積重難返的局面,王安石盡廢新法,導致北宋國力越來越弱走向了覆亡的道路。

  • 2 # 逍遙散人的酒館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傾向比較保守。

    1066年宋英宗任命司馬光專修《資治通鑑》,准許借閱秘閣藏書,國家經費支援,讓司馬光無後顧之憂的編寫史書傳記!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政知事,負責變法,主要是富國、強兵、取土之法,史稱“熙寧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變法,離開了朝廷,十五年後宋神宗駕崩,司馬光重返朝堂,否定了變法,1086年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援下將王安石變法全盤推翻,後來稱為“元祐更化”。

    司馬光還參與了“濮議”,就是宋英宗剛上任,稱宋仁宗為“皇考”,還是宋英宗親生父親濮安懿王允為“皇考”,因為宋仁宗沒有兒子所以宋英宗上位。司馬光等建議仁宗為"皇考",濮王為"皇伯"。按照宗法,新皇就是先皇的兒子,他父親就是“皇考”,不是隻能是“皇伯”。

    司馬光和王安石實際上都是為了國家,但是一個保守,一個偏激,但是宋朝那時候國力偏弱,華人迂腐,個人認為當用猛藥,非常時期採用非常之法,這樣看來司馬光的政策對宋朝的滅亡也有影響!但是司馬光寫的史書《資治通鑑》對於後世影響深遠,價值不可估量!

  • 3 # 歷史大探秘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古往今來,人民對於一個人的評價永遠都是非正亦邪。一般情況下不會說一個人又壞又好,他們都認為一個人不是壞人就是一個好人,好人壞人區分的太過於清晰了。但是我今天要講的的一位北宋政治家,大名鼎鼎,名氣很大,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沒有一個很明顯的定義。喜歡他的人了會認為他是一個很忠勇的人,在關鍵時刻能夠救人於危難;但是討厭他的人,會覺得他是一個昏庸無道,矇蔽是非,是非不分的惡人。甚至有的人會認為他是一個導致北宋王朝覆滅的劊子手,他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司馬光。

    司馬光大家都不會陌生,司馬光小的時候就已經很有名氣的。不說多了,就說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司馬光和他的幾個朋友一起出去玩,他們本來很開心的,走著走著遇見了一口缸,這口缸很大,裡面還盛滿了積水,小孩子嘛,都比較貪玩,都圍在這個缸的附近嬉戲玩耍打鬧。突然之間,一個小孩子往缸裡面看,不停的夠,突然之間,一個不小心,他就掉到缸裡了,同行夥伴都比較慌張,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都在拼命呼救,但眼看那個孩子就要被水給淹死了,司馬光當機立斷拿了個大石頭直接框的一聲,往缸壁上咋去,大水缸裡的水流了一地,那個孩子就這樣得救了。從此司馬光的名號就傳開了,他的故事也被這樣一遍又一遍廣為傳頌。從此大家都知道了在陝西省有一位神童司馬光。

    由於司馬光自身的優秀,學習成績極好。他的人生就如同被開掛一樣,一路綠燈下去,他的仕途之路也是十分的平坦,最後官至尚書右僕伊,專門負責幫忙草擬文書,編撰通史。他當時有一項很重要的成果,就是負責編撰《資治通鑑》,這部文學史上的名著,為他日後的文學地位奠定了基礎。

    當時北宋神宗年間有一位和司馬光可以稱之為對手的人,他的名字大家應該也都很熟悉,就是大詩人王安石。王安石不僅詩詞天賦很高,而且他的思想也十分新潮。由於當時朝廷上大多數都是守舊派的代表,特別是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一派,王安石和神宗皇帝都主張新派,之所以要對祖宗的法治進行時改變是由於當時國內的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名百姓的生活也漸漸走入低潮。這時王安石提出新法變革,對財政支出,國富民稅,包括農業上的青苗法,躬耕,灌溉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改革。他認為國庫要時刻保持充盈,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富強,但是司馬光固守舊法,認為祖宗之法不能變,要恪守傳統,如果改變祖宗的法律會引起許多的問題,他覺得如果把明見老百姓的錢都輸入到中央,全部都集中到國庫,這樣很容易激起民間的階級矛盾。其實王安石主張變法也是受到當朝皇帝的支援的,大宋神宗皇帝也認為當年的太祖太宗制定的一些法律已經不太適應當今社會了,所以他內心也是很想改變的。但是當年的司馬光死活不同意王安石那一派的新法,瘋狂打壓改革派的官員,連當朝宰相王安石也被迫貶官回鄉。朝堂上已經充滿了守舊派的官員,就這樣新派被扼殺在了搖籃裡面。

    由於當時的社會矛盾最終被激化了,最終在民間爆發了農民起義,這個就是方臘起義。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才摧毀了北宋王朝,可以說司馬光也是整個北宋王朝的葬送者,親手斷送了北宋王朝。然而他的結局還算不錯,最後還被追封為太師,享諡號為文正。

  • 4 # 以夢為馬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宋軍收復5州,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王安石下臺後,司馬光改變了王安石的抵抗主張。西夏統治者在哲宗繼位後,派使臣勒索蘭州、米脂等邊塞。司馬光一口應允,並指責不贊成的大臣。將宋神宗時軍兵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給西夏。司馬光將自己國家的領土無償奉送給西夏,這是一種出賣國土、妥協苟安的行為,這不僅在政治上不體面,而且在軍事上也沒有達到結束兵不連解局面的目的。雖然宋朝實行彌兵政策,一再命令守邊將士不要妄動,可是西夏反而認為宋朝軟弱可欺,不斷進攻蘭州等地。

    出賣國家領土,使得國家主權受!

  • 5 # 拒絕上帝視角看歷史

    提到司馬光,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但是除此之外,司馬光還是北宋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下面簡單闡述司馬光對北宋的利弊。

    政治方面:司馬光在二十歲時就高中進士,從此踏入仕途,一共經歷過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一生為北宋這一王朝嘔心瀝血,貢獻良多。執政期間與王安石政見相左,一氣之下辭官回家。公元1085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其十歲的幼子趙煦繼位,史稱宋哲宗。主少國疑,朝政自然而然落入了皇太后向氏手中(向太后於1100年擁立了端王趙佶,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向太后一直是反對新政一派,初掌大權急需政治支持者打壓新政,於是她召已經六十七歲高齡的司馬光回朝主持大局,司馬光上位後,立馬廢除了與新政相關的法律法規,然後恢復舊法。於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綜上所述,司馬光在政治上的成就主要是廢除了王安石新政的法律法規,然後恢復舊法,在當時看來是撥亂反正,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但是縱觀北宋歷史,此舉使北宋錯失了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為靖康之恥埋下了伏筆。

    文學方面: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曆史發展的軌跡。司馬光於君主為仁,做了具體的解說;對於君主的施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部著作,作為歷代帝王的必修參考書。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據,也是商人和軍事家以及一切領導者不得不潛心修習的好材料。

    總結: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功大於過;思想上故步自封、無法接受新鮮事物,扼殺變法為北宋滅亡埋下伏筆;文學上為後世留下鴻篇鉅著,為後世所敬仰。

    以上觀點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6 # 愛妮品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前後兩司馬”,一個是《史記》的作者,漢朝的司馬遷;另一個就是《資治通鑑》的主編,北宋的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省夏縣)人,是北宋時期中國傑出的史學家、政治家。

    他的父親司馬池曾做過天章閣待制的官(為國家掌管圖書,編修國史),這給他學習歷史創造了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七歲時,他就喜歡聽講《左氏春秋》等史經古籍。他聰明伶俐,刻苦用功讀起書來手不釋卷。為了避免貪睡,他用圓木為枕,只要一翻身,枕頭就會滾掉,使他驚醒之後便起來苦讀。他曾給這個枕頭起名叫“警枕”。由於司馬光刻苦勤奮,當他20歲時,就博通經史,並一舉考中了進士。先後當過天章閣待制、翰林學士、宰相等職務。儘管司馬光的政治生涯不平靜,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歷史的愛好。他看到歷史著作十分浩繁,僅“正史”就有《史記》、《漢書》等1500多卷,至於那些不是史官編著的野史,就更多了。

    司馬光心想能否把這些書裡最主要的部分摘出來,編一部簡明扼要的通史呢?編一部通史的想法開始萌發了。司馬光生活時代,封建社會已走向衰落,地主階級各層之間鬥爭激烈,官場中貪贓枉法之事,比比皆是,奢侈腐化之風司空見傾。然而,百姓卻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司馬光受封建正統的儒家思想影響很深,認為當官要做到為人真誠,光明正大,廉潔奉公,勵精圖治。鑑於當時的社會現象,他很希望編出一部書來,能讓皇帝從歷代的興廢存亡,成敗得失中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以前世之興衰作為借鑑,考慮今世之得失。獎勵行善,懲罰作惡,堅持真理,拋棄錯誤,發揚古代的傳統美德,把國家治理得更好,使人民得到幸福。公元1067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革新。面對變法,朝廷出現了新舊兩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竭力反對變法,司馬光甚至當著皇帝的面同王安石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

    但宋神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這時的司馬光已52歲,正在書局裡編寫簡明通史,但被宋神宗改任為樞密副使,司馬光堅決不就,最後被排擠出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市東)。1071年司馬光毅然退居洛陽,不再直接參與朝政,連同當年在書局一塊寫史的著名的史學研究者劉恕、劉頒和範祖禹一起,投入了編著《資治通鑑》的工作。司馬光他們幾乎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工作。“遍閱舊史,旁採小說”,共參考了除正史以外的322種雜史、資料,他們將收集到的材料,逐一對比分析,辨別真偽,取精用宏,然後按照從目,分段編述,最後又由司馬光刪訂,總串而成書。司馬光對編修這部書,是竭盡全力,費盡心血了。

    他對全書的體例,書法,乃至每個史實的考證,都是嚴肅認真的。司馬光規定自己每三天必須刪定一卷。若有耽誤,日後必定補齊。成書時,草稿整整堆滿了兩間屋子,而且每一頁草稿都是用公正的楷書寫成的。沒有一筆草寫,從最初的草稿到最後定稿,一絲不苟。前後經過整整19年的時間,《資治通鑑》的書稿終於完成了。《資治通鑑》上起周朝,下迄五代,前後共1362年的歷史,294卷,300多萬字,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的史書。

    它是中國古代史學上的一大創舉,被後人譽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司馬光和他的夥伴們真可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用他自己的說:“我的全部精力都耗在這部書上了。“

  • 7 # 麥穗日記

    《清平樂》中,司馬光為宋仁宗的家事整日上奏,惹得官家十分頭疼,徽柔更是直接到朝中直面諷刺司馬光,看得觀眾直跺腳,罵司馬光迂腐。

    而歷史上的司馬光,在仁宗死後,隱匿數年,直到英宗趙曙去世、神宗趙頊趙煦去世,9歲的宋哲宗趙煦在奶奶高滔滔的輔佐下,開始大肆推翻先帝修改的法則,讓北宋的經濟實力、外交實力、軍事實力一步一步走向衰退,可謂是引領北宋走向歷史深淵的第一人。司馬光這樣一個不溫不火的史官,《清平樂》可謂是真實的展現了他的迂腐,更展現了他的心機。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暫時隱退官場

    宋熙寧五年(1072年),神宗重用王安石,開始對農業、軍事、經濟等方面變法,改變北宋冗官冗吏、積貧積弱的局面,而司馬光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變法的人,為了反對變法,司馬光開始對王安石進行人身攻擊,稱:

    閩人狡險,楚人輕易。

    意在指責支援王安石變法的福建人陳昇為人狡詐兇險,而王安石作為南方人更是輕佻草率,性格執拗。但宋神宗趙頊並未聽從司馬光的“讒言”,而是選擇不理睬。司馬光屢次諫言,屢次沒有迴應,回到家後細品神宗的態度,便決定退出官場,告訴神宗說,想編纂史學著作《資治通鑑》,於是,神宗便給了司馬光一大筆錢,讓他去修史。

    心機男司馬光為了評職稱,不惜虐自己

    司馬光隱居洛陽15年,看似完全退出了官場,但是他的地位和口碑卻蹭蹭往上漲。最大原因是因為司馬光住地下室修史,清苦的條件,造就了他“崇高”的人格。

    在北宋時,很多官員住的都是高樓大廈,如富弼、文彥博、王拱辰等都住在亭水樓臺、奢華豪宅中,每天飲酒作詩,遊景賞花,真正享受隱居的快樂,但是司馬光卻住在偏僻低矮的房屋中,房子僅僅能夠遮風擋雨,夏天炎熱的時候,還專門請工匠挖地下室,在地下室修書立說。

    修史是一個十分清苦的腦力活兒,司馬光本人也是為了寫書累的筋疲力竭,全身是病,但是他仍然堅持,就做了一個“醒枕”,枕著木頭睡覺時,總會十分難受,只要自己稍微動彈,木頭便會移動,自己的頭也會咯的疼痛,這樣方便早點醒來,繼續工作。

    當時的人們嘲笑司馬光是“穴居者”,但也諷刺王拱辰等人奢侈浪費,顯然,司馬光的清苦寫史是被很多人認可的。直到他寫完《資治通鑑》,整個北宋就開始到處吹捧司馬光的優秀,稱他為“司馬相公”

    相公的名稱,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在朝廷當過宰相的人,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而司馬光在隱居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官兒,修完史書後,便贏得這種職稱,足以見得司馬光走了一條獨特的捷徑,一步登天,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

    為報私仇,不顧國家命運,推翻先帝所有成就

    元豐八年(1085年),年僅38歲的宋神宗去世,立9歲的兒子趙煦為下一任皇帝,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滔滔一上任,就開始阻止王安石變法,王安石也喪失了依靠,便辭官回老家,隱退官場,此時的司馬光立即上奏,稱:

    這些年國家一衰再衰,都是因為朝中大臣不知是非,隨意改變祖宗規則,百姓十分愚鈍,才會怨恨神宗。特別是王安石本人,他過於執拗,才會造成現在的局面,王安石才是罪魁禍首。

    司馬光的這段話中,看似在諷刺大臣們不會做事,實際上是在否定宋神宗的功績,只是為了給太后一個臺階下,不至於讓先帝神宗難堪。北宋時期,一直遵循儒家的教義“父死,子三年不改其道,可謂孝也”,而司馬光卻變了這個教義,非要推翻王安石變法的成就,就換了個口號“以母改子”,大概意思是,神宗的媽媽,準備修改法規,而不是兒子修改法規,這樣就可以保全宋哲宗趙煦的孝道,也能順利推翻變法。

    於是,司馬光開始全部推翻王安石變法內容,保甲法、青苗法、均輸法等一個個都推翻了,神宗花費數年剛建立的法規,讓宋朝的國庫稍微充盈起來,司馬光卻認為不利於國家發展,並且看不起宋朝百姓稱:

    自己人怎麼練兵,都沒有西夏、遼國的人神武,宋朝人就不是練兵的料兒。

    這使得花費15年建立起的,既不浪費錢也不誤農的全民皆兵政策,全部破滅。此外,司馬光在處理西夏事件上,力圖求和,還了當年打下的城堡,恢復與西夏的買賣,每年給西夏人發壓歲錢,運各種物資。這可氣死了宋朝官員百姓,多少年了,宋朝打下的天下,都要原封不動的還給西夏,大宋是有多懦弱?可這些,高太后都同意了。

    此時,就連當年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蘇軾,都怒不可遏的罵司馬光“司馬牛”!指責他行為迂腐,脾氣倔強!王安石聽聞這個訊息,更是氣得吐血,不久,便氣死了。

    後來,蘇軾在為王安石寫墓誌銘的時候,司馬光更是從中作梗,說:

    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遠讒佞輻湊,敗壞百度以致此。今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覆之徒必詆譭百端,光意以謂朝廷特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

    在這篇墓誌銘中,司馬光只說了王安石人品還不錯,後續便說王安石性格有問題,是奸佞之人,敗壞法度。回想當時,司馬光舉薦王安石,但是卻不同意王安石變法,兩人鬧彆扭,司馬光卻一直懷恨在心,等了15年,才算報了私仇,甚至連王安石死了,都不放過。

    司馬光這一生,成也高滔滔,敗也高滔滔

    司馬光能夠在朝中平步青雲,多虧高滔滔的賞識,可司馬光死後,他的名聲也沒有永垂青史,反倒是“白茫茫一片,落得真乾淨”,什麼都沒有。

    王安石死於宋元祐元年1086年5月,而司馬光也在這一年的9月去世,他的葬禮規格十分高階,贈太師、溫國公、一品禮服、銀絹7000兩,諡號文正,刻碑“忠清粹德”,高滔滔參加葬禮時十分難過。

    司馬光死後,朝廷黨政十分嚴重,高滔滔就開始一刀切,把新舊黨人均拿到朝廷上議一議,便拿出司馬光,說他是舊黨廢新法的領袖,為了給他治罪,便把司馬光死後所有的賞賜,全部追回了,此時,司馬光也是一無所有。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很多人都是因為砸缸知道他的見義勇為,聰慧善良,可看了《清平樂》才知道司馬光本人的迂腐小氣,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是用心機獲得了最高職稱,又用時間,毀掉了一生的榮譽。

    參考文獻:高天流雲《如果這就是宋史》

  • 8 # 宇文東耳

    司馬光生於公元1019年,去世於公元1086去世,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同時也是有名的史學家,寫下了能與《史書》並立的《資治通鑑》。

    司馬光在北宋一朝的政治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宋仁宗一朝進士及第,此後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名四朝,為四朝重臣。去世之後,朝廷追贈他為太師、溫國公,同時上諡號“文正”。

    司馬光是一位非常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否則也不會編撰出《資治通鑑》這麼一出史家鉅著。也不會流傳下他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小小年紀,在小夥伴掉進缸裡之後,能夠沉穩的思考辦法。而不是向其他同齡的孩子那樣,被嚇的驚惶無措,只知道哭叫著向大人求救。他沉著冷靜,急中生智,還真就讓他想出了砸破水缸,救出小夥伴的有效辦法。

    這個故事,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司馬光沉穩不慌亂的性格,同時也表現出了他小小年紀就已經智力超群。

    司馬光少年之時,跟隨他的父親一起入川為官。當時進入四川,自然不像今日那麼方便。當時入川,可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

    兩父子並一些隨從,帶著行李行走在四川狹窄危險的棧道上的時候,不幸在棧道上遇見了一條巨蟒。

    在大家都驚惶無措的時候,還是司馬光抽出佩劍,挺身而出,一劍刺中蟒蛇的尾巴。因為劇烈的疼痛,蟒蛇最終翻滾著掉下棧道。蟒蛇落下懸崖之後,一行人這才得救。

    拋開政治立場,司馬光和王安石還是互相欣賞的。面對國家的政治走向,司馬光堅持不變,王安石堅持變法。最終這場戰爭以王安石的勝利告終,司馬光最後選擇了避居洛陽。

    司馬光避居洛陽之後,專心修撰《資治通鑑》,而不是尋找機會伺機而動,對王安石進行報復。

    當時有人曾經勸說司馬光,讓他出面彈劾王安石。

    但是司馬光卻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說王安石並沒有觸動法律,也沒有以權謀私,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1、他是一個不願意變革的官僚

    司馬光和王安石是好朋友,鐵哥們。

    變法這個事,對於二人而言,可以說是殊途同歸。而且二人都為了同一個目標:富國強兵。

    所以二人的矛盾也是對事不對人。

    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司馬光主張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簡單說來就是不折騰或者少折騰。毫無疑問,這是最經濟最簡單的方式。

    但是王安石不這麼想,在王安石看來,北宋的社會已經病入膏肓,如果再不進行變革,這個國家遲早要亡!

    治大病用猛藥!王安石偏向法家思想,成為堅定的改革派。

    而時任領導宋神宗是一個不安分的皇帝。在他的心裡,始終有秦皇漢武霸業的偉大志向,所以王安石成為他實現目標的最好助手。對王安石變法,神宗給予了高度肯定,並大力支援。

    但北宋的守舊勢力太龐大了,僅憑王安石加宋神宗,無法打破僵局。此時的王安石寄希望於對西夏“河潢開邊”的勝利,只有這樣的勝利,才能說明變法的正確性和正當性。幸運的是,王韶收復河湟之地3000裡,取得重大勝利,一切似乎都柳暗花明了。

    但俗話說: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王安石太著急了,制定的政策又缺乏實踐的考驗,不久後各種弊端紛紛暴露,特別是針對農民朋友的“青苗法”,這其中隱藏的弊端讓司馬光非常焦慮,隨即上書反對。但神宗堅持變法,反對無效。

    於是司馬光被貶謫,開始了長達15年的《資治通鑑》編纂工作。

    此時的司馬光是舊黨的代表。舊黨雖保守,但出發點也是憂國憂民。

    2、他是一個格局欠缺的宰相

    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鑑》,獲得神宗賜名並作序,聲望達到頂峰。不久,隨著宋神宗去世,王安石變法宣告失敗,舊黨代表司馬光重回政治中心,成為宰相。

    上臺後的司馬光開始了對新黨的全面清算,對王安石變法的種種弊端,司馬光大膽進行了廢除,基本上所有的新政都慘遭封殺。

    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很多新政確實在實施中變了味,廢除他們對老百姓而言實在是大快人心。

    但是在對外作戰上,特別是對西夏問題上,司馬光的舉措就真的非常誤國了。

    作為新黨陣營的重要人物。王韶“河潢開邊”的成功不僅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堅定的理論支援,更為北宋拓展了3000裡疆土,實現了對西夏的戰略包圍,為下一步徹底搞死西夏打下了基礎。

    然而,司馬光上臺後,本著節省民力的思想,主張放棄新開拓的河西六州,將吞下的土地如數歸還,西夏又一次起死回生!

    司馬光死後,新黨再次上臺,北宋再次開始了對河西的開拓並取得成功,將勢力延伸到新疆境內。但經歷了司馬光的折騰,北宋大量消耗了國力,可以說得不償失。

    司馬光放棄河潢之地是出於節約財政的考量,畢竟經營新國土需要大量的財力。但是,從大局來看,司馬光的行為確實不利於了北宋的外部生存,一個西夏的存在讓北宋不得不保持更大規模的常備軍。

    司馬光概括起來就是:憂民誤國司馬光,北宋朝堂第一人!

  • 9 # 跪射俑

    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繼位,臨朝聽政的高太后啟用著名的舊黨司馬光為宰相。被認為是舊黨的蘇軾於是東山再起,幾個月時間就從地方調入中央,品級也連連上升。但是蘇軾的性格再次使他陷入麻煩,他發現所謂的舊黨們上臺後不僅有腐敗問題,還不顧實際效果的把王安石的新法全盤推翻。於是他上書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的做法,結果又被舊黨誣告陷害,蘇軾無奈再次自求外調,開啟了他第二次被貶謫的生涯。

    王安石變法不是一無是處,變法的一些內容確實有富國強兵的作用,但司馬光盡廢新法,令人憤慨。司馬光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保守派,因循守舊,不思進取!

  • 10 # 我愛酸秀才

    司馬光是北宋的名臣,歷經四朝,可謂是四朝元老。他對北宋的政治有著巨大的影響。1.童年司馬光

    我們大多人知道司馬光,是因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當年司馬光砸缸的時候僅僅七歲,竟然能臨危不亂,淡定的搬起了一塊石頭,朝大缸猛烈砸去。他的機智聰明可以說在同齡的孩子中很少見,要不是司馬光,可能這個孩子真沒命了。這個故事一直被視為歷史典故,後人常用它來教育和激勵孩子。他反映的是一種逆向思維,看見有人落水,一般人想到的是讓人脫離水,而他卻是讓水脫離人!

    司馬光的博學多才,他既誠實聰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父親司馬池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司馬池總好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像成年人。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都很賞識司馬光。

    2.步入官場,地方為官

    司馬光隨龐籍在河東路任職期間,宋朝和西夏處於休戰時期,但他並沒有放鬆警惕,而是深入民間聽取當地人意見。幷州鄉貢進士劉邕對邊事很有研究,寫成《邊議》10卷,議論很有見地,司馬光便予以推薦。

    司馬光認為絕市和修建堡壘的辦法有利於保護邊界地區安寧,於是一面禁絕邊民和西夏互市,一面決定修堡。正在這時,帶兵將軍郭恩,乘酒出擊西夏,結果大敗而歸,自己不得已而自殺。

    司馬光對邊境地區的認識是偏頗的是保守的。多年以後,主政中央對西夏採取的政策依然是這種保守的思維。

    3.諫官生涯,關注民生

    司馬光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間的矛盾,前後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諫官生涯中,除了關注社會上層,幫助朝廷解決好皇位繼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領、治國政綱等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外,同時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層人民身上。他發出了關心人民疾苦,減輕人民負擔的呼聲。而且這個思想幾乎貫穿在他所有的奏章裡。

    4.新舊黨爭,反對變法

    宋神宗即位以後,年輕氣盛,朝氣蓬勃,決心振興祖業。虛心下問、多方徵求治國方略以後,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進、大膽的變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熙寧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主張節流。司馬光和王安石因政見不同,在一些問題上進行激烈的爭辯,有時在皇帝主持的議政會議上也毫不相讓安石頒發“青苗法”,司馬光才表示不同意見,他認為縣官靠權力放錢收息,要比平民放貸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現了強烈不滿。倔強的他對王安石竟然進行人身攻擊!

    在鬥爭中失敗的司馬光,選擇隱退洛陽。在洛陽,他並沒有閒著,一直聯絡守舊大臣,透過著書立說來影響朝局。史學鉅著《資治通鑑》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5.舊黨復辟,廢除新法

    宋神宗死後,高太后掌權,啟用司馬光。司馬光把王安石所倡導的新法全部廢除。如果說當年在神宗朝的反對更多地出於公心,但是晚年的司馬光的這一舉動無疑更多地是私心或者是維護北方官僚集團的利益。

    司馬光在處理西夏事件上,力圖求和,還了當年打下的城堡,恢復與西夏的買賣,每年給西夏人發壓歲錢,運各種物資。宋朝打下的天下,都要原封不動的還給西夏。以後宋哲宗又花費了巨大的代價,重新奪回。司馬光,晚節不保!

  • 11 # 讀史觀察局

    歷史上的司馬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清平樂》/《孤城閉》中為他設計的劇情和臺詞是基於史料的合理演繹,還是背離事實的胡編亂造?司馬光被罵上熱搜到底冤不冤?

    很小我們就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感覺司馬光在心底是一個不壞的人,但是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用歷史來驗證。

    首先司馬光為官並不是一個奸臣

    我雖然恨不得隔著一千年回去踹他兩腳,恨他把大宋推進了滅亡的深淵,我也得承認他不是奸臣,奸臣也是需要有手段和見識的,但司馬光顯然不配。他就是純“愚”純“腐”。

    政治的事情還是讓政治家來作,以一個人的學術成就去倒推一個人的政治才能,就好比對母親孝順的人一定會對配偶忠貞一樣太可笑。

    他是真心信奉他那一套祖宗傳下來“義優於利”“名大於實”的治國理論,又堅持君子和小人之分以盡驅新黨,盡廢新法,開黨派相互傾軋之先河,惟其如此,他的遺害也更惡劣。這是一個迂腐頑固、偏執狹隘、毫無治國才能但有博學賅通的複雜人物,但不太承認司馬光對歷史的發展方向有敏銳且深刻的見解。

    自髫齒至於弱冠,杜門讀書,不交人事。仕官以來,多在京師,少歷外任,故於錢穀、刑獄、繁劇之務,皆不能為,況為軍旅,固所不習。獨於解經述史、及以愚直補過拾遺,不避怨怒,則庶幾萬一或有可取。

    可以看出司馬光指望這樣一個書呆子能正確認識北宋的時勢,判斷歷史的動向,可能嗎?“愚直補過拾遺,不避怨怒”在個人的修養方面固然值得稱道,但要用在治國無疑是國家的災難,二元對立的思維於為政毫無益處。很明顯,司馬光親自證明了什麼叫“愚直”。深入研究過北宋朋黨政治的人,無疑不把元祐時期司馬光復位當作北宋命運的轉折點,而並非王安石的變法。

    司馬光幹了什麼呢?元祐末期,三冗問題更甚於神宗變法前,僅僅數年財政告急;軍事要塞拱手送人,軍事廢弛,貪墨舞弊,西夏入川渝如無人之地;士氣頹靡,姻親子弟遍野,惟以請託為務;政務廢弛;以高太后為全力依託,無視哲宗,犯政治大忌,何來的政治先見?更重要的是全力打壓新黨,更開紹聖、崇寧新黨傾軋舊黨之先河,新黨打壓舊黨之手法全學司馬光等舊黨的手段而已。

    司馬光對於祖宗法制那是無條件服從,所以對於王安石的變法非常不屑,甚至極力阻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司馬光阻止了北宋的變法。

  • 12 # 前可見古人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聰敏早慧,幼時就有砸缸救人的典故傳世。且功名早成,二十歲便考中進士甲科。更是不圖虛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成聖稱賢。

    司馬光素來樸素節儉,孝順雙親,有情有義,素有君子之稱。

    這位君子,對北宋有著很大的影響。

    他對北宋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學術方面,最大的貢獻就是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鑑》。

    熙寧四年,司馬光因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外任,外放為判西京御史臺。從此開始,十五年不問政事,專心主持編寫《資治通鑑》,可以說未此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在成書不到兩年後,便積勞而逝。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萬字,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除《資治通鑑外》,還有《通鑑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等。

    司馬光在歷史上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與孔孟齊名。

    這位謙謙君子,文學大家,拖的最大的後腿就是反對王安石變法和對西夏的妥協。

    司馬光與王安石本是好友,王安石一心變革,在神宗的支援下,發動“熙寧變法”,想要改正北宋弊端。

    王安石針對北宋土地兼併、三冗等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嚴重觸動了大地主階級與士大夫群體。也是這次變法,使原來的好友司馬光,走到了王安石的對立面。

    司馬光反對的並不是王安石變法的本意,而是反對他激進的改革方式。司馬光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透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首先要保證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

    於是出生在官宦世家,思想守舊,迂腐,追求平穩的司馬光,作為士大夫群體的代表,對王安石變法強烈的不滿,反對王安石的每一件改革措施。指責王安石侵犯其 他官員的職權,惹是生非,搜刮財富,還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但是司馬光對有神宗撐腰的王安石無可奈何,只能外放洛陽,專心寫書。

    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出任宰相,盡廢新法,對已經有成效的變法也是全面禁止,全盤否定了王安石的功績。

    哲宗繼位後,司馬光將蘭州、米脂等邊塞,拱手相讓給西夏人,將宋神宗時軍兵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給西夏。用賣國求安的行為,一手打破了王安石辛苦營造的進攻西夏的大好局面。

    從司馬光盡廢新法,賣國求安的行為可以看出,這位君子,實際上只是一個典型的北宋士大夫。頂著“君子”的名號,實則守舊迂腐,軟弱無能,為一己之私枉顧國家利益。

  • 13 # 詞文江湖

    司馬光對北宋的歷史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其政治上的作為是利是弊不可一概而論;就北宋的歷史環境,王安石的變法也不見得就是救國良方,存在值得思量的地方;而司馬光的守舊也不可定性為故步自封,頑固不化。只是這方面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但其在文學史上的成就無可厚非,一部《資治通鑑》足以炫耀古今!

    以下文主人公的人生經歷,為各位讀者提供一些評價司馬光歷史地位的參考: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父親司馬池,官至天章閣待制。司馬光七歲時,凜然像成年人,聽到人講說《左氏春秋》,喜愛上了這部書,回去給家人講解,就能講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後手不釋卷,以至不知飢渴寒暑。一次,一群小孩在庭院中游戲玩耍,一個小孩登上甕缸,失足落水被水淹沒,大夥都逃棄而去,只有司馬光搬起石頭砸破甕缸,缸水迸發流出,落水小孩因此得救。此後京城、洛陽間把這一故事畫成圖流傳開來。宋仁宗寶元初年,考中進士甲科,時年剛滿二十歲。他生性不愛華麗奢侈,聞喜宴上唯獨他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君主的賞賜是不可以違背的。”於是他才插上了一枝花。

      司馬光被任命為奉禮郎,當時司馬池在杭州,於是司馬光要求改任籤蘇州判官事以便侍親,得到朝廷准許。遭逢母喪父喪,守喪多年,因過度悲傷,而使身體瘦弱,合乎禮儀。守喪期滿後,任籤書武成軍判官事,改任大理評事,補任國子直講。樞密院副使龐籍推薦他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

      宦官麥允言去世,朝廷給以儀仗隊。司馬光說“:古時諸侯佩著輅馬的帶飾去朝見天子,孔子尚且認為不可。麥允言是帝王的親信近臣,沒有元勳那麼大的功勞,而贈以三公的官職,給予一品官待遇的儀仗隊,這與諸侯佩輅馬帶飾相比較不是大大超過規格嗎?”夏竦被賜給諡號“文正”,司馬光說:“這個諡號是最完美的,夏竦是什麼人,怎麼可以配得上它呢?”改諡“文莊”。司馬光加官集賢校理。

      應龐籍的徵召,司馬光任幷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有很多良田,西夏人蠶食這塊地方,成為河東大患。龐籍命令司馬光前去按察巡視,司馬光建議:“修築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種,耕種的人多,那麼買進糧食的價格就會低,也可以漸漸解除河東高價買進糧食遠距離運輸的憂患。”龐籍同意了他的建議。但麟州將領郭恩勇猛而又狂妄,帶領部隊連夜渡過屈野河,卻沒有設防,結果被敵人消滅,龐籍因此獲罪去職。司馬光三次上書自責引咎,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龐籍死,司馬光升堂拜其妻子好比自己的母親,撫養他的兒子好像自己的兄弟,當時人們都認為他是個賢人。

      改任直秘閣、開封府推官。交趾進貢異獸,叫作麒麟。司馬光說:“是真是假是不可能知道的,即使是真的麒麟,不是它自己來的不足以作為祥瑞之兆,希望歸還他們的貢物。”又獻賦諷詠其事。任修起居注、判禮部。官吏上奏應當有日食發生,按故事日食不滿分,或者京師看不見,都上表稱賀。司馬光說:“各地能見到日食而京師卻看不到,這是皇帝被陰險邪惡所遮蔽;天下都知道而唯獨朝廷不知道,它所造成的災害越來越嚴重,所以不應當慶賀。”朝廷同意了這一意見。

      被任命為同知諫院。蘇轍對答皇帝的制書策問懇切直爽,主考官胡宿打算把他黜斥,司馬光說:“蘇轍有愛君憂國之心,不宜黜斥。”下詔把蘇轍放在末等。

      仁宗開始有病時,皇帝繼承人沒有立定,天下人寒心但不敢作聲。諫官範鎮首先提出這個建議,司馬光在幷州聽到後接著提出建議,並且寫信勉勵範鎮以死相爭。到這時,司馬光面陳皇帝說:“我過去任幷州通判時,上呈了三個奏章,希望陛下果斷切實實行。”仁宗沉思了很久,說:“莫非是想選擇宗室作為繼承人嗎?這是忠臣之言,只是人們不敢提及而已。”司馬光說:“我說這事,自己認為必死無疑,想不到陛下如此開明並採納。”仁宗說:“這有什麼害處,古今都有這樣的事。”司馬光退下後一直沒有聽到詔命,又上疏說:“我從前進呈建議,估計馬上會實行,現在寂無所聞,未見動靜,這一定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何必馬上做這種不吉祥的事情。小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只是想在匆忙的時候,援立與他們關係很好的人而已。‘定策國老’‘門生天子’的禍害,可以說得完嗎?”仁宗大為感動地說“:把此疏送往中書省。”司馬光見到韓琦等人說“:諸公現在不及時決定皇位繼承人這件事,將來禁宮中夜半傳出寸紙片言,以某人為皇嗣,那麼天下人不敢違抗。”韓琦等拱手說“:不敢不盡力而為。”不久,詔命英宗判宗正,英宗謝辭不就任,於是立他為皇子,又稱病不入宮。司馬光說“:皇子辭謝不可計量的富貴,竟至於十天一月之久,可見他的賢能遠勝他人。然而父親呼喚不及答應就要去做,君命呼喚不等待車駕,希望陛下用臣子大義責成皇子,說他應當而且必須入宮。”英宗於是接受了當皇子的詔命。

      兗國公主嫁給了李瑋,但兩人合不來,下詔把李瑋調出到衛州,他的母親楊氏歸其兄長李璋照顧,公主入居禁宮之中。司馬光說:“陛下懷念章懿太后,所以讓李瑋匹配公主。如今李瑋母子分離析別,家事窮困潦倒,難道皇上對他家已無顧念之心了嗎?李瑋已經遭黜斥,公主怎麼會沒有罪責呢?”仁宗醒悟,降公主為沂國公主,對待李氏的恩澤不減。

      升任知制誥,司馬光堅決辭謝,改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當時朝政很是姑息從事,胥史喧譁鬧事就折中執法,近臣狂悖傲慢就貶退宰相,衛士兇狠忤逆而不窮加治理,軍士責罵三司使而認為他們沒有觸犯等級制度。司馬光認為這些都是國家衰頹的開始,不可以不予糾正。

      充媛董氏去世,贈為淑妃,罷朝持服弔喪,官員們送柩下葬,決定諡號,實行封冊之禮,出葬賜給儀仗隊。司馬光說:“董氏品秩本來微賤,臨死時才拜為充媛。古代婦人沒有諡號,近代制度也只有皇后才有。儀仗隊本是用來獎賞軍功,不曾施給婦人。唐代平陽公主因有舉兵輔佐唐高祖平定天下的功勞,才得以賜給儀仗隊。到韋庶人時開始后妃、公主出葬那天都給予鼓樂,這不是完美的典章制度,不足以效法。”當時有司決定後宮封賜追贈的辦法,皇后與妃子都追贈三代祖先,司馬光說:“妃子不應與皇后同制,袁盎撤除慎夫人的席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天聖親臨郊外祭祀,太妃只追贈二代,何況是妃子呢?”

      英宗即皇帝位,有病,慈聖光獻皇后同朝聽政。司馬光上疏說“:過去章獻明肅皇太后有保佑先帝之功,只因親用外戚小人,受到天下人的攻擊。現在正是攝政之際,大臣中忠實厚道的如王曾,清正純明的如張知白,剛果正直的如魯宗道,樸質正直的如薛奎等人,應當信任重用;猥瑣庸俗的如馬季良,讒言諂媚的如羅崇勳等人,應當疏遠他們,這樣天下才會信服。”

      英宗病好後,司馬光預料一定會有追贈隆遇親生父母的事情發生,便上奏:“漢宣帝為孝昭帝的後代,最終不追尊衛太子、史皇孫;漢光武帝上繼統元帝,也不追尊鉅鹿、南頓君,這是萬世永久的制度。”後來詔命兩制集中討論濮王應奉典禮之事,學士王王圭等人互相觀望不敢首先發言,唯獨司馬光一人奮筆上書說:“為人後嗣的就是他的兒子,不應當顧忌私親。濮王應當按照封贈期親尊屬的成例,稱為皇伯,高官大國,極其尊榮。”議崇既定,王王圭立即命令吏員以司馬光的手稿作為根據。此議上報後與當權大臣的意見不同,御史臺據力以爭,都被罷斥去職。司馬光請求留任他們,沒有得到許可,於是司馬光請求與他們一起貶官。

      開始,西夏派遣使者祭奠問候,延州指派高宜押送陪伴,高宜傲視使者,侮辱西夏國王,使者投訴於朝廷。司馬光與呂誨請求加罪於高宜,朝廷不同意他們的建議。第二年,西夏人進犯邊地,殺害官吏掠取土地。趙滋治雄州,專門以剛猛兇悍的辦法治理邊地,司馬光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到這時,契丹百姓在界河捕魚,在白溝以南砍伐柳樹,朝廷認為雄州知州李中..沒有才能,打算另外派人取代他。司馬光認為“:國家正當戎夷民族歸附之時,而喜歡同他們計較細微之事,等他們桀驁不馴服,卻又依從姑息他們。近來的西部禍害起於高宜,北邊的禍害起於趙滋;當時正以這二人為賢,所以邊地官吏都以生惹是非為能事,對此宜加疏導不可助長。應當敕令邊地官吏,如果因為與疆界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動不動就以刀箭相加的,以罪論處。”

      仁宗遺賜錢物價值一百餘萬,司馬光帶領同僚們多次上奏章,認為:“國家有大憂患,中外困窘貧乏,不可以專用乾興故事。如果遺賜不可以辭謝,應當允許侍從向上進獻金錢以佐助山陵之用。”朝廷沒有允許。司馬光於是用他所得的珠寶作為諫院的公使錢,把黃金贈送給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財。皇太后還政,有關部門確立法式,規定凡是皇太后有所取用,應當稽核詳情,重行上奏才予供給。司馬光說“:應當把屬於她的那部分劃她使用,並開列數目告訴太后,以防矯詔偽造。”

      曹佾無功而被任命為使相,中書省、樞密院兩府都遷升官職。司馬光說“:陛下想用此來安慰母后之心,但遷升任官沒有名義,那麼宿衛將帥、內侍小臣,一定會有非份的奢望。”不久升都知任守忠等人的官職,司馬光再次爭論,因而議論“:任守忠是個大奸之人,陛下為皇子,不是任守忠的意思,相反他敗壞大事,百端離間,幸好先帝沒有聽他的話;等陛下嗣立皇位,他又變化無常交相圖謀,是國家的大奸賊。請求把他斬首于都市,以謝天下。”責貶任守忠為節度副使,安置蘄州。天下為之大快。

      下詔招陝西義勇二十萬,民情驚駭擾亂,而義勇紀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馬光說這種做法不對,持論告訴韓琦。韓琦說“:用兵貴在先聲奪人,諒祚正桀驁不馴,讓他突然聽到增兵二十萬,怎麼不害怕?”司馬光說:“用兵之貴先聲奪人,是空洞無實,只是可以欺騙一日之間而已。如今我們雖然增兵,實際上不可任用,不過十天,他將會知道這一詳細情況,還有什麼可恐懼的呢?”韓琦說:“您只是看到慶曆年間鄉兵招成為保捷軍的情形,憂慮今天會重蹈覆轍,朝廷已經降下敕榜同百姓約定,永不充軍戍守邊地了。”司馬光說:“朝廷曾經失信於民,百姓不敢輕信,即使是我也不能不懷疑。”韓琦說:“我在這裡,您不要有什麼憂慮。”司馬光說:“如果您長期在這個地方,當然可以放心;他日別人當權,用您現在的軍隊,用他們運糧戍邊,不過是易於反掌的事而已。”韓琦默然無聲,但終於沒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果真如司馬光所料。

      王廣淵被任命為直集賢院,司馬光認為他奸妄邪惡不可親近“:過去漢景帝重用衛綰,周世宗薄待張美。王廣淵在仁宗時代,私自結交於陛下,難道是忠臣嗎?應當加以貶斥以勸勉天下。”司馬光升任龍圖閣直學士。

      神宗即皇帝位,提拔司馬光為翰林學士,司馬光極力辭謝。神宗說:“古代的君子,有的有學問而沒有文采,有的有文采而沒有學問,只有董仲舒、揚雄二者兼而有之。你有學問有文采,為什麼要推辭呢?”司馬光回答說“:我不能作四六句。”神宗說“:四六句像兩漢時的制書詔令那樣就可以了;況且你能夠取得進士高第,卻說不能作四六句,為什麼呢?”終沒有獲准辭謝。

      御史中丞王陶因議論宰相不押班而罷職,司馬光代理御史中丞,司馬光說:“王陶由於議論宰相罷職,那麼中丞之職不可再為。我願意等待宰相押班後,然後就任該職。”朝廷准許了他的請求。司馬光於是上疏論修心的要旨有三條:叫仁義,叫明智,叫武略;治國的要旨有三條:叫善於用人,叫有功必賞,叫有罪必罰。司馬光的這一主張很完備。司馬光又說“:我得以事奉三朝,都是以這六句話呈獻,平生歷學所得,全部都在這裡頭了。”御藥院的內官近臣,宋朝常常用供奉官以下的人充當,升到內殿崇班職位就出任地方官;近年暗中理順官階,這不是祖宗的本意。因而彈劾高居簡奸妄邪惡,請求加以遠遠流放。奏章五次呈上,神宗為了替高居簡開脫,全部廢除寄資官。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馬光又據理力爭。張方平任參知政事,司馬光認為他不負眾望協調,神宗沒有同意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還是擔任翰林兼侍讀學士。

      詔令錄選潁王府直省官四人為..門祗候,司馬光說:“國初草創之時,國運還艱難,所以皇帝登位初期,必須用左右故舊之人作為親信稱作隨龍,這不是一般的制度。..門祗候對文臣來說是館閣職務,怎能讓執勞役供使用的人擔任呢?”

      西戎部將嵬名山打算以橫山部眾,捉住諒祚來降服,詔令邊臣招納橫山部眾。司馬光上疏極論,認為:“嵬名山部眾,未必能夠制服諒祚。即使僥倖取勝,滅掉了一個諒祚,又生出一個諒祚,有什麼好處;如果不能取勝,嵬名山一定會帶領部眾歸附於我,不知怎麼對待他們。我恐朝廷不單失信於諒祚,又將會失信於嵬名山。如果嵬名山餘部還很多,返歸北地不能,而進入南方又不被接納,窮途末路無處可歸,必定將會突然佔據邊城來求活命。陛下難道沒有聽說侯景叛亂的事例嗎?”神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派遣將領種諤出兵迎接嵬名山,取得綏州,耗費錢財六十萬,西邊用兵,大概就從這裡開始。

      百官給神宗上尊號,司馬光正當輪值答謝詔書,說:“先帝親郊祭祀,不接受尊號。先帝晚年有人進獻建議,認為國家與契丹往來通訊,契丹有尊號而我獨獨沒有,於是決定在非常之時奉冊行事。過去匈奴冒頓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沒有聽說漢文帝也加以大名尊號。”神宗非常高興,親手起草詔書誇獎司馬光,讓他好好寫答謝辭,以示中外。

      執政大臣以河朔地區遭受旱災,國家財用不足,請求神宗南郊時不要賞賜黃金絲帛。詔命學士討論,司馬光與王皀、王安石同時進見,司馬光說“:救災節用,應當從貴人近臣開始,陛下可以聽取這個意見。”王安石說“:常袞辭去官職俸祿,當時認為常自知無能,應當辭去職位但不應當辭去俸祿。況且國家財用不足,並非當世急務,國用之所以不足,是由於沒有得到善於理財的人的緣故。”司馬光說“:善於理財的人,不過是苛徵於民而已。”王安石說:“不是這樣,善於理財的人,不加重賦稅而使國家財用充足。”司馬光說:“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天地之間所生出來的財貨百物,不是在老百姓手裡,就在官府那裡,要是想方設法掠奪民財,它的危害就比加重賦稅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大概是桑羊欺騙漢武帝的話,太史公把它寫入史書足以見其不明而已。”二人爭議不休。神宗說“:我的意見與司馬光相同,但暫且以不予允准回答他。”適逢王安石起草詔書,援引常袞事例責問兩府,兩府不敢爭辯。

      王安石執政,頒行新法,司馬光上書陳述新法的好處和害處。司馬光在邇英殿進讀,讀到曹參代替蕭何的事時,神宗說“:漢代永遠遵守蕭何的成法不變,可以嗎?”司馬光回答說:“不僅漢代,假使三代之君永遠遵守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即使到今天存在仍然可以。漢武帝對漢高帝的約束之法多有改動,於是盜賊滿天下;漢元帝改變孝宣帝的政治,漢朝於是衰落。這樣說來,祖宗的制度是不能改變的。”

      呂惠卿說:“先王制度,有一年一變的‘,正月天氣開始暖和,在宮廷外門頒佈法令’就是這樣;有五年一變的,皇帝巡行境內考察制度就是這樣;有三十年一變的‘,刑罰世輕世重’就是這樣。司馬光所說的不正確,他的意思是諷喻朝廷。”神宗詢問司馬光,司馬光說:“在宮廷外門頒佈法令,是頒佈舊法。諸侯變易禮樂,天子一旦察覺就要誅殺他,這不是自我變化;刑法新建之國使用輕典,混亂之國使用重典,這就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況且治理天下就比如治理住宅,壞了就加以修整,不是嚴重毀壞就不重新建造。公卿侍從百官都在這裡,希望陛下問問他們。三司使執掌天下財政,沒有才能的可罷黜,不能讓執政大臣侵佔其事。現在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是為什麼呢?宰相以道義輔佐皇帝,是用什麼例子?如果引用例子,那麼就是胥吏了。現在設立看詳中書條例司,是為什麼呢?”呂惠卿不能回答,就用其他的話詆譭司馬光。神宗說:“互相辯論是非,何必到這種地步。”司馬光說:“平民百姓出息借錢,尚且能夠蠶食下戶貧民,何況有縣官督責的威儀呢!”呂惠卿說:“青苗之法,願意借取就貸給他,不願意的並不強求。”司馬光說“:愚昧之民只知道借債的好處,不知道還債的害處,不單縣官不強求,就是富有的百姓借貸也不強求。以前太宗平定河東,建立和糴法,當時一斗米十文錢,百姓喜歡同官府貿易。此後物價貴了而和糴沒有解除,於是成為河東永久之患。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也還是這樣。”神宗說:“坐守倉庫買進糧食怎麼樣?”在座的眾臣都起身,司馬光說“:不方便。”呂惠卿說“:買米百萬石,那麼可節省東南之地的漕運費用,可用這些錢供給京師。”司馬光說“:東南地區發生錢荒而穀米散亂,如今不和糴糧米而取漕運錢,棄其有餘,取其所無,農商都會受到傷害!”侍講吳申站起來說“:司馬光的話,是深切中肯之論。”

      一天,司馬光被留下來對策,神宗說“:現在天下喧擾紛亂,正是孫叔敖所說的‘國家有此,眾人所惡’那種情況。”司馬光說“:對。陛下應當論斷新法的是與非。現在制置三司條例司所做的,只有王安石、韓絳、呂惠卿認為是正確的,陛下難道能夠單是與這三個人共治天下嗎?”神宗想任用司馬光,去詢問王安石。王安石說“:司馬光表面上借托向上直諫的名義,實際上內懷結附百姓之心。他所說的全是危害政治的事情,所相好的都是危害政治的人,而陛下打算把他置於左右重臣的位子上,讓他參與國家大事,這是成敗盛衰的關鍵。司馬光的才能怎能危害政治,但是一旦身處高位,那麼持不同意見的人會倚以為重巴結他。韓信打著漢的旗幟,趙軍恐懼喪膽,現在任用司馬光,這是給反對者樹立旗幟。”

      王安石因為韓琦上疏陳論,在家休息請求退位。神宗就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辭謝說:“陛下所以任用我,是由於看到我狂妄剛直,希望對國家有所補益。如果僅僅是用祿位榮耀其身,而不採納他的言論,這是用天官私待其身,我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我僅僅以祿位自我榮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憂患,這是盜竊名器來自私其身。陛下果真能夠廢除制置三司條例司,追還提舉官,不頒行青苗、助役等法,即使不任用我,那麼我受到的賞賜已是很多了。現在說青苗法害處的人,不過是說使者騷擾動搖州縣,成為今天的禍患而已。但我所憂慮的,是在十年以後,不是今天。百姓的貧富,是由於勤勞、懶惰不同而造成的,懶惰的人常常貧困,所以必須向他人借貸。現在官府出錢借貸給百姓而斂取利息,富裕的人不願意領取,而使者以多散發作為功勞,一切強迫抑配。而且又擔心貸錢的人逃避負債,必定令窮人、富人相互擔保,貧窮的人不能償還,就會流散到四方;富人不能離去,必定督促使他人代還數家的負債。春算秋計,轉移不定日益嚴重,窮人既盡,富人也陷於貧困。十年以後,百姓將沒有生存的地方了。又全部散發了常平錢穀,專門實行青苗法,他日如果想恢復常平倉,將有什麼所取呢?富室既然沒有了,常平倉已經廢除了,加之用兵打仗,接著而來的是饑饉災荒,百姓中羸弱的必然聽任其死於溝壑,強壯的必然相聚而成為盜賊,這是此事的必然發展趨勢。”司馬光上章極諫至七八次,神宗派人對他說:“樞密院,是執掌軍事的,百官各有職守,不應當言及其他事情。”司馬光回答說:“我沒有受任此職,那麼還是侍從官。對國家大事沒有什麼不可以說的。”王安石出來處理政事,司馬光才得以請求,於是請求去職。

      司馬光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宣撫使下令分義勇戍守邊地,挑選諸軍中驍悍勇猛的兵士,招募街市中品行惡劣的少年作為騎兵;抽調民力製作乾糧,全部修築城池高臺,使得關輔一帶騷擾混亂。司馬光極諫說:“公私睏乏,不可舉事,而且京兆一路都是內郡,修繕城治不是急務。宣撫使的命令,都不敢從命,如果缺乏財物以供軍用,我當然要負責任。”由於這樣京兆一路獨得免亂。改任許州知州,朝廷催促司馬光入京覲見,他沒有前往;請求判西京御史臺回洛陽,從這以後絕口不論國事。但是言詔下達後,司馬光讀之感動流淚,想要沉默卻不忍心,就再次陳述六事。又寫信責備宰相吳充,事見《吳充傳》。

      蔡天申任察訪使,妄自作威作福,河南尹、轉運史像對待上司一樣侍奉他;他曾朝拜應天院神御殿,官府單獨為他設定一個班次等級,表示不敢與他抗衡。司馬光回頭對御史臺胥吏說“:領蔡寺丞回到他自己的班次上。”胥吏馬上領蔡天申站在監竹木務官富贊善的後面。蔡天申為難沮喪,當天就走了。

      元豐五年(1082),司馬光忽然得了語言遲鈍的病,懷疑將要死去,預先寫好遺表放在臥室內,倘若情勢急迫,就把它交給關係好的人上呈。頒行新官制,神宗指著御史大夫這一官職說“:非司馬光不可。”又打算用他做東宮太子的老師。蔡確說“:國事剛定,希望稍稍遲一些時間。”《資治通鑑》沒有完成,神宗對此事非常重視,認為該書勝過荀悅《漢紀》,多次催促司馬光完篇,並賜給潁王府舊書二千四百卷。等書寫成,司馬光加官資政殿學士。司馬光一共在洛陽住了十五年,天下認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號稱他為司馬相公,連婦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馬君實。

      神宗逝世,司馬光赴朝臨喪,衛士望見他,都用手放在額頭上說:“這是司馬相公。”所到之處,百姓阻遏道路聚首圍觀,以至於馬不得行進,百姓說“:您不要返歸洛陽,留下來輔助天子,救救百姓吧。”哲宗年幼,太皇太后臨政,派遣使者問司馬光什麼事應該先行,司馬光說:“廣開言路。”詔令張榜於朝堂廣求直言。但大臣有不高興的,籌劃了六句話說:“諸如心懷奸詐;超越職責範圍;或者扇搖鼓動機密的軍國大事;或者迎合已經實行的法令;對上想憑僥倖升遷官職;對下想迷惑世俗。像這幾種,罰無赦。”太后又命出示給司馬光看,司馬光說:“這不是求諫,而是拒絕上諫。這樣為人臣者只有不說話,否則一說話就列入這六事的範圍了。”就詳細論述這種情況,改詔實行,於是上書奏事的人數以千計。

      起用司馬光為陳州知州,經過朝廷,留任門下侍郎。蘇軾從登州被召回朝,沿路上的人相聚高呼說“:委託您感謝司馬相公,讓他不要離開朝廷,深加自愛以救我們。”當時天下百姓,引頸拭目盼望重新整理政治,但持論者還認為:“三年不要改變父皇的所作所為”,只是粗略地革除瑣碎細小的事情,稍稍堵塞人言。司馬光說“:先帝之法,好的即使是百世也不能改變。像王安石、呂惠卿所制定的制度,成為天下禍害,改變它就像救焚救溺一樣急迫。況且太皇太后以母親的身份改變兒子的法令制度,這不是兒子改變父親的法令制度。”這樣大家的意見才定下來。於是廢除保甲團教,不再設定保馬;廢除市易法,把所儲藏的物資都賣掉,不取息錢,免除所欠的錢物;京東鐵錢及茶鹽之法,都恢復其原有的制度。有人對司馬光說“:熙寧、元豐舊臣,多是奸佞小人,他日有人用父子之義離間皇上,那麼災禍就發生了。”司馬光正色說:“上天如果保佑宗廟社稷,肯定沒有這樣的事發生。”於是天下人放心了,說:“這是先帝的本意。”

      元..元年(1086),司馬光再次得病,詔命他朝會時行再拜禮時,不舞蹈。當時青苗、免役、將官之法還存在,而西戎之議沒有決定。司馬光嘆氣說“:這四患不除,我死不瞑目。”他寫信給呂公著說:“我把身子託付給醫藥,把家事託付給兒子,只有國事未有所託,今天把它交給您。”於是論免役法的五大害處,請求徑直降下詔書廢除它。使諸將之兵都隸屬各州縣,軍政事務委託太守、縣令一起處理。廢除提舉常平司,把所管事務歸於轉運使、提點刑獄管理。邊地之計以與西戎講和為好。說監司多為新進的年輕人務必會苛刻急於求成,令在郡守中選擇舉薦近臣,而在通判一級中薦舉轉運判官。又建議立十科薦士辦法。這些都被朝廷接受。

      司馬光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免朝覲,准許乘坐轎子,三天到省中一次。司馬光不敢承受,說:“不見君主,不能夠辦公治事。”詔令他的兒子司馬康扶他入朝應對而說“:不行拜禮。”於是廢除青苗錢,恢復平常糶糴法。兩宮虛位聽任司馬光去做。遼、西夏派使者來,必定詢問司馬光的身體起居情況,遼、西夏國君敕命其邊吏說:“中國用司馬為宰相,你們不要輕易製造事端,輕開邊隙。”司馬光自見言聽計從,打算以身殉國,於是親自處理各種事務,不捨晝夜。賓客見他身體虛弱,列舉諸葛亮食少事煩的例子作為勸戒,司馬光說:“人的生與死,是命中註定的。”工作更加努力。病情危急,他已失去知覺,諄諄不倦像夢中囈語,但都是有關朝廷、天下的事情。

      這年九月司馬光去世,終年六十八歲。太皇太后聽到這一訊息非常哀痛,與哲宗立即親臨弔唁,明堂禮成都不予慶賀,贈太師、溫國公。贈以一品禮服,贈送七千銀子、絹幫辦喪事。詔令戶部侍郎趙瞻、內侍省押班馮宗道護送靈柩,歸葬陝州。諡號為文正,賜碑為《忠清粹德》。京師人民罷市前往弔祭,賣衣祭奠,在里巷間相聚號哭護送靈車。及到下葬時,哭者就像痛哭自己的親人一樣。嶺南封州父老鄉親,也相率備辦祭祀,都城中以及四方各地都繪其像以祀,吃飯時必須祝禱。

      司馬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禮儀。在洛陽時,每次前往夏縣掃墓,一定去看問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像事奉嚴父般事奉他,像保護嬰兒般保護他。司馬光從小到老,講話從不亂言,他自己說“:我沒有過人之處,只是平生所做的,從沒有不能對人說的事情。”誠心出於自然,於是天下人敬仰信服他,陝州、洛陽之間都為他的道德所感化,有什麼事做得不好,就說“: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司馬光對物質淡泊無所喜好,而對學問無所不精通,只是不喜好釋、老之學,他說:“釋、老的微言大義不能超出儒學,它們荒誕不經我不相信。”司馬光在洛陽有田三百畝,妻子死時,賣掉田產來辦喪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

      紹聖初年,御史周秩首論司馬光誣衊誹謗先帝,於是全部廢除他們實行的法令。章..、蔡卞奏請掘墳斫棺,哲宗不同意,於是命令削除他的贈官諡號,推倒所樹立的石碑。但章..覺得不解恨,於是追貶司馬光為清遠軍節度副史,又貶為崖州司戶參軍。徽宗即位,復貶為太子太保。蔡京專權擅政,又降為正義大夫。蔡京撰寫《奸黨碑》,令各州郡都刻石成碑。長安石工安民承擔刻字任務,他推辭說:“我是愚蠢之人,本不知道立碑的用意。只是像司馬相公這樣的人,海內稱讚他為人正直,現在說他奸邪,我是不忍心刻字。”長安府官吏大怒,打算加之以罪,安民哭著說:“徭役我不敢推辭,求求不要刻安民二字於石碑之末,恐怕得罪於後世。”聽見此話的人感到慚愧。

      靖康元年(1126),恢復司馬光的贈官諡號。建炎中,配饗哲宗廟庭。

  • 14 # 四川達州人

    司馬光身具撥亂反正之功。

    卻也有除惡務盡、擴大黨爭、報復新黨之行為,也就是所謂:

    矯枉必須過正

    但不這麼做也很難。舉國喊打之下,司馬光無法阻攔對新黨成員的圍毆。

    實在因為王安石行為惡劣——以徵誅名義用辭職做手段脅迫宋神宗處分反對派,如此破壞君子政治傳統,舊黨恨之入骨。

  • 15 # 太極權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的博學來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學強識,另一方面他的父親也著意培養。他既誠實聰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同時,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司馬池總好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都很賞識司馬光。 尚書張存主動提出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光。

    司馬光打著“以母改子”的旗號,反對新法。他把變法的責任都推給王安石,攻擊“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接著全盤否定了新法,誣衊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新法大部廢除,許多舊法,一一恢復。如差役法,知開封府蔡京依司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內全部恢復,對社會的危害較熙寧以前還要嚴重。透過變法而積聚起來的錢財,也在反變法派執政的幾年當中“非理耗散殆盡”。

  • 16 # 財運亨達

    司馬光對北宋乃至後世最大的貢獻是主持編寫了歷史鉅著《資治通鑑》;對北宋最不利的是全部廢除了“王安石變法”。

    1019年10月18日,司馬光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縣)。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在光山任縣令,所以給他起名為“光”。

    司馬光從小就表現的非常聰慧。他七歲時,就能背誦《左氏春秋》,他不僅能背誦,還能明白書中講的意思。當時人們都對他稱奇不已。

    更讓他聲名遠播的是他“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至到現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在流傳。

    1038年,司馬光二十歲時,考中進士甲科,從此進入仕途。司馬光在他的政治生涯上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中期,地方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出現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的嚴重不公平現象。當時這些豪強地主還享有不交稅款的特權。這不但造成國家財政收入不斷減少,階級矛盾也越來越尖銳,當時不斷有農民起來與官府鬥爭。在這種情況下,北宋國力也日漸衰弱。在與遼國和西夏的戰爭中連年戰敗。

    在這種背景下,王安石為了富國強兵,社會安定,扭轉北宋被動挨打的局勢,在皇帝宋神宗的支援下,開始積極變法。他在青苗、募役、均稅、市場、農田、水利等方面實施一系列新法,同時,改革當時的軍事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新法實行後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國庫積蓄最後達到可供朝廷二十年的財政支出,徹底改變了北宋財政困難的局面。

    新法還抑制了官僚和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兼併,打擊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減輕了農戶繳納的賦稅等。同時還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另外,變法的強兵措施也收到了顯著成效 ,扭轉了當時宋朝和遼國及西夏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了河(今甘肅臨夏)、洮(今甘肅臨潭縣)、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新開拓疆土達兩千多里,降服羌族三十多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難得的巨大勝利。

    但司馬光做為守舊派代表堅決反對變法。他認為變法會引起社會動盪,動搖統治者執政基礎。是社會“毒藥”,是極其危險的冒險行為。1086年,王安石被迫辭職,司馬光重新擔任宰相後,他把新法全部廢除。

    儘管當時新法實行時,由於操之過急,考慮不周,執行不力等問題造成了一些擾民、損民的現象。但總體上是推動了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當時社會呈現出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司馬光全部廢除新法無疑是一種嚴重的歷史倒退行為。

    司馬光

    另外,司馬光還將當時北宋軍兵用生命奪取來的土地,無償送給西夏。實際上這種靠出賣國土妄想苟且偷安的行為,不僅在軍事上沒有達到送土地換和平的目的,同時也使宋朝顏面盡失。司馬光時期命令邊防將士面對敵人的挑釁不要輕舉妄動。可越是這樣西夏人反而認為宋朝更加軟弱可欺,他們不斷攻打蘭州等地區,給當地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從這裡可看出,司馬光廢除王安石新法,給當時北宋的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極大危害。這是他政治生涯中抹不去的一大汙點。

    司馬光

    另一方面,司馬光在學術上卻做出了巨大成就。對當時的北宋乃至後世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鑑》。後世評價《資治通鑑》可與《史記》和《漢書》相媲美。

    《資治通鑑》共294卷近400萬字,歷時19年編纂完成。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他按時代、時間順序共記錄了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分晉(公元前403年),下到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這部歷史鉅著對於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非常清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脈絡一目瞭然。

    《資治通鑑》從起稿到定稿,司馬光都要親力親為。他為此書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成書不到2年,在1086年9月1日,司馬光因積勞成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司馬光手寫《資治通鑑》殘稿

    史學家對《資治通鑑》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新注資治通鑑序》)。

    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

    清代大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十七史商榷》卷1)。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

    除了《資治通鑑》外,司馬光還著有《通鑑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等。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以及醫學等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遊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在歷史上,司馬光曾和孔子、孟子一起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

    另外, 發生在司馬光身上還有許多軼事典故,可幫我們對他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司馬光

    誠信做人

    司馬光要賣一匹馬,各方面都不錯,就是到夏季就會犯肺病。司馬光對管家說:“這匹馬夏季有肺病,到時你一定要告知買主知道。”管家說:“我們賣馬怎麼能把人家看不出來的毛病說出來呢!”司馬光嚴肅的對管家說:“一匹馬能賣多少錢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不能壞了名聲。我們做人必須要講誠信。”從這件事可看出司馬光是一個一直以誠信為本的人。

    清正廉潔

    司馬光一直生活都很節儉。他在《訓儉示康》中曾提到,小時後長輩會給他穿上漂亮的衣服,他總是感到很難為情,會趕緊把它脫下來。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鑑》時,自己弄了一個地下室,在裡面讀書。條件極其簡陋。當時有個叫王拱辰的大臣也在洛陽居住,他的府第中堂建有三層高,非常豪華。當時洛陽人都說:“王家鑽天,司馬入地。”。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司馬光因沒有錢安葬,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農田典當了出去。司馬光當官近40 年,而且位高權重,最後竟然還要典地葬妻。可見司馬光是何等的清正廉潔!

    拒不納妾

    司馬光婚後三十多年,只娶了妻子張氏一位夫人。張夫人一直沒有生育,一天,她偷偷買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想給司馬光做妾,被司馬光拒絕。還有一次,司馬光去探望岳父岳母。當時岳母和妻子張夫人又偷偷在他的臥室安排了一個漂亮丫鬟,他看到後又堅決拒絕。眾人都對他這種高尚的品格讚歎不已。

    總上所述,司馬光是一個廉潔自律,忠誠好學,著作等身,但又有點守舊和頑固不化的學者型政治家。他對北宋乃至後人最大的貢獻是主持編寫了歷史宏偉鉅著《資治通鑑》。為當時的北宋以及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他反對並廢除王安石變法,對當時北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嚴格的講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行為。

  • 17 # 雲荒的糰子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我是糰子,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司馬光一輩子幹了兩件大事,一主持編撰《資治通鑑》,二是全面廢除王安石變法,剛好一利一弊。充分說明了一個文學素養高超的人未必能成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且聽我慢慢道來

    大家熟悉司馬光一般都是因為他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和他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鑑。司馬光私德無虧,知識淵博,文筆出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資治通鑑》耗時19年編撰完成,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因此被宋神宗賜名,是一部編年體鉅作,北宋早已滅亡,但是此書卻流傳千古,為多少後人提供思想武器。讀史可以知興替,為官者不可不讀,與西方的《君主論》並稱與世。

    作為一個政治家,司馬光是典型的保守派地主階級代言人,宋神宗過世 ,高太后拜他為相,在任期間,政治經濟軍事上各方面無所作為。政治上想出“以母改子”的理由盡廢王安石變法,但是卻沒有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北宋難題,同時借“車蓋亭詩案”全面親算變法派,導致黨爭擴大化,影響了北宋朝廷的正常運轉,殘酷劇烈的黨爭是北宋滅亡的內在原因。軍事上把熙河開邊的成果拱手送還西夏,放到現在就是典型的賣國賊。經濟上採用“節流”的辦法縮減一切他認為不需要的開支,把開源專案關閉,只節流是彌補不了越來越大的財政缺口,實屬本末倒置。一代大儒王夫之重讀宋史,對司馬光的評價是“北宋滅亡,始於司馬光”。

    王安石變法確實有不利的地方,但是也有有利的方面,積極改善的北宋的財政,客觀上增強了國力,才有了熙河開邊2000餘里的勝利。司馬光如果能有選擇的廢除和改正,或許北宋會有不一樣的未來。可惜他身為地主階級代言人,不會背叛自己的階級利益,相比之下,能幹實事的章惇,呂惠卿,曾布進了宋朝奸臣傳,司馬光割地求和,卻獲諡號文正,真是歷史的諷刺。

  • 18 # D老闆說

    你只知司馬光砸缸,卻不知司馬光是靖康之恥的始作俑者

    司馬光砸缸名垂千古,連小學生都知道司馬光英勇救人的故事。放在今天,司馬光就是“三好”少年。可你知道司馬光成人後幹得那些事嗎?

    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這絕對是句真理。司馬光小時候,的確是個品行兼優的好孩子,可走上仕途後,他變了。變得自私自利,變得為了打壓王安石的新黨都弱智了。甚至為了打壓新黨迎合太后,司馬光可以做出賣國之事。

    宋神宗在位期間,王安石變法開始實施。宋神宗很相信王安石,把政務都交給王安石做。可王安石做得了商鞅,宋神宗卻當不了秦穆公。

    王安石的變法也如商鞅變法一樣,觸動了權貴階層。權貴階層以司馬光為首,公開叫板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變法可謂困難層層。連支援王石變法的宋神宗也常對新法持有懷疑的態度。

    也難怪,宋神宗的壓力也是很大的。有時,某個地方持續乾旱不下雨。舊黨就將乾旱原因歸咎於新黨,說王安石變法觸怒了上天,這是上天對大宋的懲罰。總之,只要發生不好的事情,舊黨就會把禍水引向新黨。宋神宗也屢次廢除新法,將王安石貶官。可每次都是王安石還沒到被貶之地,就被召了回來,繼續變法。

    直至宋神宗駕崩,宋徽宗繼位。王安石徹底的被貶官,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趁勢而起。否決了王安石以前制定的所有新法。恢復了舊制。司馬光就是那種一棒子打死的人,只要是王安石提出的,不論是對自己利弊嗎,統統廢除。

    其中有一條,埋下了北宋滅亡,靖康之恥的禍根。王安石曾在新法提出兵役法,所謂兵役法就是民兵。這些民兵閒時練兵,忙時種田。王安石的兵役法一出,宋朝的軍事實力空前的強大,曾對宋朝虎視眈眈的契丹人,也只能龜縮回了老家。

    如果說廢除兵役法是出於朝廷的安全考慮,可裁軍就是司馬光最愚蠢最無恥的行徑。王安石當年在北宋的西北與東北都設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一次來鞏固國防。結果,司馬光不知哪根筋打錯了,都給裁掉了。要說為了幾聲軍費吧,也沒有。這筆錢後來被宋神宗拿去盡情的揮霍,在開封城裡大造亭臺樓閣,真是勞民傷財。

    司馬光......

  • 19 # 華夏問長安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名臣,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但是中國史學家對於司馬光此人的褒貶卻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對於一個人的評價,要從個人層面,對於所處時代的影響,對於整個歷史發展的貢獻三個層面來進行,今天我們就從這不同的層面來對司馬光此人進行一個深刻的剖析。

    一、個人層面的道德楷模

    司馬光此人,在為人層面極為嚴謹守矩,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幾乎已經到了一個無可挑剔的程度,故而其在為官期間成為“守舊派”官員的典範。

    在其一生中,為官清正廉潔,身為堂堂的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竟然在其妻子去世時無錢安葬,最終只能變賣田產方才安葬了自己的妻子。

    對於自己的妻子,司馬光亦是用情至深。二人結婚三十年,但夫人卻一直沒有子嗣,後來他夫人要花錢買來女子為其納妾,司馬光卻是堅決不許!

    第三,司馬光為人極講誠信。當初司馬光要賣自己的馬,而這匹馬本身有肺病;司馬光賣馬之時卻要求自己家人務必將馬匹存在的毛病告訴買家,絕不刻意欺瞞。

    那麼,對於司馬光對自身嚴格的做人標準,我們實在挑剔不出什麼問題。但是這裡筆者要強調的是,正是這種嚴苛到有些極端的性格特徵,對於司馬光在宋朝政治層面的作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司馬光的政治作為。

    二、政治上的極端守舊派

    司馬光在北宋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已經做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但是他所在的時期恰恰是北宋冗官冗員,國家機制與時代脫節進而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就是在這一時期,司馬光所扮演的角色恰恰是“守舊派”的領袖。

    如前文所述,正是因為其本身的嚴謹和古板的偏執個性,使得他對於傳統禮教和封建制度處於盲目崇尚的狀態,進而不加區別的全盤沿襲,完全不顧客觀現實的因素。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光用盡了畢生的精力阻擋王安石的變法,同時也徹底扼殺了北宋透過革新而圖強的機會。

    在司馬光主政期間,北宋的朝堂長期處於一種僵化守舊的形態當中,國家陳舊的官僚體系直接導致了整體行政效率的低下,社會矛盾日益積累,冗兵冗員程度顯著加深,對外軍事作戰連連敗北。

    客觀的說,司馬光主政的這些年是北宋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時期,在“仁宗聖治”的光環之下,北宋帝國實際上已經開始出現了將國家推向深淵的危機。所以,司馬光身為“守舊派”領袖,其政治上應該是過大於功的!

    三、千古一文《資治通鑑》

    然而,無論司馬光在政治上多麼的守舊,一本《資治通鑑》卻足以讓其彪炳史冊!

    這是一篇240卷約400萬字的鴻篇鉅著,前後編纂時間歷時19年。這般史書將戰國時代至宋朝的歷史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形成更加明確的脈絡和體系,同時又從思想的層面對各個時代的方方面面加以評述。

    這樣一來,後人一讀《資治通鑑》,不僅能夠清晰的瞭解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而且可以清楚的知道不同時期的思想領域的發展,以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對歷史事件的價值判斷。

    有了這樣一本書,司馬光的一切缺點都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一本《資治通鑑》使得整個華夏文明史得以植根於所有知識分子的心中,並最終世世代代傳揚下去。

    綜上所述,司馬光個人層面是一個道德楷模式的宋代士大夫,但是其守舊而頑固的思想卻對北宋的政治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危害,但是在中華文明史的傳承上,他又以《資治通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20 # 歷史畫中人

    司馬光 -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司馬光在政治上對西夏、遼國採取割地忍讓政策,並上《上哲宗乞還西夏六寨》。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對北宋利弊是什麼?

    司馬光幼時就有砸缸救人的典故傳世。且功名早成,二十歲便考中進士甲科。更是不圖虛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成聖稱賢。司馬光素來樸素節儉,孝順雙親,有情有義,素有君子之稱。這位君子,對北宋有著很大的影響。

    他對北宋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學術方面,最大的貢獻就是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鑑》。熙寧四年,司馬光因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外任,外放為判西京御史臺。

    從此開始,十五年不問政事,專心主持編寫《資治通鑑》,可以說為此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在成書不到兩年後,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萬字,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除《資治通鑑外》,還有《通鑑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等。

    於是出生在官宦世家,思想守舊,迂腐,追求平穩的司馬光,作為士大夫群體的代表,對王安石變法強烈的不滿,反對王安石的每一件改革措施。指責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惹是生非,搜刮財富,還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但是司馬光對有神宗撐腰的王安石無可奈何,只能外放洛陽,專心寫書。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出任宰相,盡廢新法,對已經有成效的變法也是全面禁止,全盤否定了王安石的功績。

    哲宗繼位後,司馬光將蘭州、米脂等邊塞,拱手相讓給西夏人,將宋神宗時軍兵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給西夏。用賣國求安的行為,一手打破了王安石辛苦營造的進攻西夏的大好局面。

    總結:從司馬光盡廢新法,賣國求安的行為可以看出,這位君子,實際上只是一個典型的北宋士大夫。頂著“君子”的名號,實則守舊迂腐,軟弱無能,為一己之私枉顧國家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為什麼不開心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