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來現實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的垓下之戰是項羽的滑鐵盧,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在此走到了窮途末路。

    當時,項羽的楚軍雖然還有十萬人馬,但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人困馬乏,已經是強弩之末。

    再看對手劉邦這邊,漢軍二十萬左右,加上齊王韓信三十萬雄兵,還有彭越、英布,劉賈等共五路大軍在垓下對項羽形成重重包圍之勢。毫不誇張地說,垓下之戰楚漢力量對比,在一比八左右。

    關於這場戰爭,高祖本紀是這樣描述的:

      " 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項羽是個才華橫溢的軍事天才,之所以敗給劉邦,不是因為項羽無能,是因為項羽不會耍流氓。

    在三年前的彭城之戰中,楚漢兵力對比更加懸殊的情況下,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以3萬之師完勝漢軍56萬大軍。可是在203年,劉邦這個大流氓在簽下鴻溝停火協議後,翻臉比翻書都快,馬上撕毀協議殺項羽了個回馬槍。

    此後劉邦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忽悠韓信、彭越和英布等人,對他們封官許願,加入反對項羽的陣營,讓項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雖說如此,在垓下戰爭進入尾聲的時候,項羽的人馬少說七萬多人的,最後為什麼只帶著800騎兵逃走?

    首先,楚軍當時陷入了漢軍的三面包圍,彈盡糧絕,成為甕中之鱉,凶多吉少,不可能鹹魚翻身,真的是"四面楚歌"了。堅守就是等死,但想要全部突圍,已經沒有可能。

    因為經過前期的戰鬥,士兵有體弱多病的,有負傷在身的,這些戰士已經失去戰鬥力。

    即使身體狀況良好的,身邊也沒有了足夠的馬匹和槍械,赤手空拳計程車兵戰鬥力等於零。

    突圍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突然性,只有人數少,才能快速度,讓敵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反應,增加行動的成功性。所以,突圍的人不能太多。人數多了,就會過早暴露,不但無法擺脫困境,反而會讓多餘的人成為負累。

    最後一點很關鍵,突圍的部隊必須有很強的戰鬥力,突圍起來遇到阻擋的時候,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消滅敵人,快速前進。還有足夠的能力在隊伍後面進行斷後,威懾追兵。這就要求參加突圍的馬匹必須是健壯的,參加突圍的人體格強壯,武藝高強、可以以一十的;政治立場堅定,對項羽絕對忠誠的。為了保證突圍成功,所以項羽只挑選了800名"精銳騎兵"突出重圍。

    但當時的情況對項羽來說,可以說是窮途末路了。

    儘管項羽在突圍前已經做了周密部署,可是他忘記了,自己的對手,無論是劉邦還是英布、彭越,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狐狸,尤其是那個韓信,簡直就是用兵如神的軍事奇才,也已經佈下天羅地網,準備了各種預案,項羽已經插翅難逃。

    可以說,在高手雲集的大圍殲中,項羽逃走的機率比芝麻掉進針眼裡都小。

    所以說,項羽帶領800精銳突圍後,漢軍5千兵馬在後面緊追不捨。項羽的人馬,一路上戰死的戰死,受傷的受傷,渡過淮水後,十損七八隻剩下百餘騎了。

    當他們逃到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的時候,被漢軍趕上,項羽奮力拼殺,繼續逃竄,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項羽回頭一看,心裡一驚,身邊只有二十八騎了。

    項羽就帶著這二十八名殘兵敗將,繼續南逃。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的時候,停了下來,項羽一想自己當年轟轟烈烈打天下,馳騁南北,所向無敵,是何等的威風,如今,輸得一塌糊塗,還有什麼顏面去見江東父老?

    於是項羽索性下馬,帶領部下漢軍發起自殺式攻擊,最後蓋世英雄項羽拔劍自刎,項羽稱霸天下的宏圖大業遂成為一曲黃粱悲歌。

  • 2 # 史學達人

    垓下之戰是項羽和韓信之間展開的最有一次大決戰,當時項羽帶領的是十萬大軍,韓信帶領的是五十萬大軍。

    兩個人經過廝殺一番,項羽被韓信擊敗。

    他們雙方經過廝殺之後,項羽的人員傷亡慘重,他計程車兵根本沒有10萬大軍了。

    就在晚上他們休息的時候,張良又用了一個四面楚歌的計策,這個計策徹底的瓦解了項羽兵團的軍心。

    這種情況下,項羽想要在和韓信打仗,肯定是必敗無疑的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帶了最忠於自己的800精銳起兵,然後在漢軍的包圍當中突圍了出去。

    他們就是想要突圍出去,然後有機會的話在來一個捲土重來。

    但是,在他們逃亡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為他們在走到一個密林的時候,項羽迷路了。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老農,項羽就向這個老農問路。

    老農告訴了項羽該怎麼走,但是,他項羽說的是一個錯誤的道路。這個道路有很多泥濘的地段,馬行走起來很是吃力。

    有的地段馬更本行走不了。

    項羽最後不得不吃力的退出來,然後重新找新的路來走,正是在這裡耽擱的時間太久了,然後劉邦的騎兵也追到了。

    項羽他們儘管說也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但是,他們一直都擺脫不了劉邦的追兵。當項羽走到烏江的時候,他決定不走了。

    那個時候,若是項羽想要逃走的話,他自己還是可以逃生的,因為有一個亭長,準備了一個小船在等項羽過河呢。

    只要渡過長江,項羽就安全了。

    但是,項羽拒絕了這個亭長,他不想在逃了,因為他覺得自己逃生,丟下昔日的兄弟們,這不是英雄所為。

    因此,他想在烏江和劉邦的軍隊,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在這一次戰役當中,項羽殺了劉邦的幾百人,然後在筋疲力盡的情況下,他選擇了自殺。

    所以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項羽走上了末路的。他先是在垓下敗給了韓信,然後又中了張良的四面楚歌的計策,才導致了他最終逃無可逃,直到走向敗亡這一條道路的。

  • 3 # 不才講史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一場戰役叫做垓下之戰。

    這一場戰役是在項羽和韓信之間展開的,只不過不同的是,韓信帶領的是五十多萬大軍,項羽是帶著十萬人馬。

    可以說他們雙方的勢力是不對等的,同時,這也是規模相當大的一場戰役。

    項羽和韓信,都是當時少有的名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若是打仗,項羽肯定不是韓信的對手的。

    項羽雖然英勇,擅長打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面對韓信的時候,他的以少打多,就成為了不可能。

    事實上本來項羽和韓信在垓下也打仗了,項羽是不敵韓信的。

    但是,到了晚上的時候,他們還是要休戰休息的。

    白天打仗的時候,項羽帶領的人馬本來就傷亡了不少了。他原計劃是想要第二天,在和韓信較量一番的。

    但是,張良的一個計策,徹底的毀了項羽的這個計劃。

    因為在晚上的時候,張良讓漢軍去楚軍的軍營旁去唱楚歌。

    不得不說這是張良用的釜底抽薪的計策,他這樣做就是要讓士兵去瓦解項羽的軍心。讓項羽計程車兵都以為,所有的楚軍,都投降給了劉邦。

    楚軍在劉邦的陣營裡唱楚歌呢。

    這樣的話,他們沒有了士氣,然後在和韓信較量的時候,肯定就不能打勝仗了,這也就是所謂的心理戰術。

    項羽一看楚軍的軍心都被瓦解了,這個戰役肯定是不能打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若是想要活命,想要捲土重來的,在和韓信決一死戰的話,就只好先帶領著自己最為信任的一些人突圍出去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才選了八百精銳的精兵,然後突圍出去的。

    儘管說垓下之戰打響的時候,項羽還是有十萬士兵的,但是,經過和韓信的一戰,死傷了一些,又有一些軍心不定的。

    他能選擇的相信的人,也只有這八百精銳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選擇突圍出去了。當然了最後,我們都知道,項羽並沒有突圍成功,至少他沒有逃走。

    最後他被劉邦的人,圍在了烏江。

    在這裡項羽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戰,他在這裡殺了漢軍數百人,然後在筋疲力盡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

    這就是為何項羽要帶領八百精銳突圍而出的原因。

  • 4 # 大國木劍講歷史

    十萬大軍有名無實,一盤散沙

    秦末六國百姓反抗二世暴政紛紛起義。最後天下剩下最大的兩支軍閥,以劉邦為代表的漢軍和項羽為首的楚軍。

    劉邦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仍屢敗屢戰,漢軍實力終於超過楚軍,項羽一個人的勇武再也無法決定天下的歸屬。垓下之戰這場決戰到來了。人困馬乏的楚軍面對氣勢洶洶數量更多的漢軍讓項王知道自己今天這一戰的勝利很渺茫。

    四面楚歌,軍心渙散

    垓下之戰,漢軍為了減少傷亡,統帥韓信命令軍中會演奏楚樂的人在陣前演奏楚國的音樂,楚軍聽到音樂都以為老家楚地被攻佔,外圍還有漢軍的包圍,十萬將士絕望和悲涼已經無法拿起刀槍再去殺敵,只想快點趕回楚地讓這場慘烈的戰爭提前結束!

    騎兵速度快,可以迅速搬回援軍

    垓下之戰是一場突圍戰,項羽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返回江東重振楚國,憑藉項羽的軍事才能完全可以再拉起一支隊伍和劉邦繼續作戰。

    突圍戰講究的是迅速衝破敵軍的包圍,所以項羽必須選擇數量不多戰鬥力強的騎兵來一起突圍只能留下剩下的步卒和少量騎兵給他拖住漢軍追擊的步伐!

  • 5 # 老袁侃歷史

    垓下之戰是劉邦項羽爭奪天下的最後一戰,這時的楚軍已經內外交困,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項羽顧不上這10萬大軍,只帶了800精銳騎兵逃亡。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楚軍士氣低下,難有再戰之力。

    項羽雖有10大軍,但合圍垓下的漢軍達到60萬人。在漢軍的重重圍困下,10大軍糧草將盡,士卒早已疲憊不堪,沒了鬥志和士氣。特別是漢軍唱起了楚歌,不僅勾起了楚軍的思鄉之情,也讓楚軍相信楚地已盡歸漢軍所有。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想再打下去。

    漢楚只是政治對手,並不是生死敵人,他們的敵人秦國早已亡了。既然兩方都是楚人,更沒有必要繼續打生打死下去。

    項羽也知道軍中情況,這10萬大軍不再是爭奪天下的力量,現在已成為負擔和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如果繼續留在軍中,很可能會引起士兵譁變,甚至會倒戈一擊,這讓項羽怎麼放心下。

    800精銳騎兵是項羽的絕對心腹,雖然戰局不利,但他們仍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和對項羽的絕對忠誠,這是項羽可以信賴的力量。

    二是項羽對10萬楚軍的不信任。

    垓下之圍下的項羽,已經風聲鶴唳。除了自己帶來的江東子弟,對其他楚人都充滿懷疑。畢竟,漢軍中也有大量的楚人,劉邦、蕭何、韓信、英布等人也都是楚人,但都是他的對手。隨著戰局的惡化,自己的楚軍隨時都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

    項羽既然不相信自己的10萬楚軍,跑路就是最好的打算。如果只是一個人跑路,很容易會被漢軍抓到。但人多了,也容易被察覺,難以做到保密。800精銳騎兵具有足夠的保密性,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且一旦被漢軍發覺,這些精銳騎兵也能為自己的逃跑贏得時間。

    三是800精銳騎兵具有很強的靈活機動性。

    項羽要想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下,帶10萬大軍跑路,那是根本不可能,連自己也逃不脫。而如果只帶800精銳騎兵跑路,目標會很小,不容易被漢軍發覺。

    800精銳騎兵,其機動性和靈活性都非常強。即使被漢軍察覺,也不會陷入包圍之中,逃脫的可能性就會大增。正是有了這800精銳騎兵的護衛,項羽才最終逃到烏江邊上,但800精銳騎兵也差不多損失殆盡。

    如果項羽的對手不是韓信,項羽逃脫的可能性就會大增,也不可能在韓信有意無意的引導下逃到烏江。最後因羞見江東父老,不得不烏江自刎。

  • 6 # 傲虎樓主

    不是項羽只帶800精銳騎兵逃亡,而是項羽只能選擇帶著800騎兵逃亡。下面我們就從垓下之戰和800騎兵數量考證上進行分析。

    歷經彭城之戰、成皋之戰的五年時間,終於迎來了決一勝負的垓下之戰。

    我們看下當時的兵力對比

    劉邦稱王的第五年,項羽因為大後方出現了問題,準備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劃定勢力範圍。並歸還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士兵對項羽的這一舉動無不表示敬佩,大呼萬歲,項羽的虛榮心立即爆棚,開始撤退。劉邦聽了張良和陳平的計策,趁項羽撤退之機,立即展開了軍事攻擊,結果被項羽打敗而還。劉邦立即召集各路兵馬會合垓下,準備決一死戰。當時來到垓下的軍團主要有:韓信軍團,彭越軍團,周殷率領的九江兵,劉賈的遊擊部隊等。當時,劉邦共集合兵力30萬,項羽兵力10萬。

    據太史公《高祖本紀》記載: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項羽之卒可十萬。垓下之戰的兵力損失

    垓下之戰大約分為三個階段

    劉邦將三十萬兵馬全部交給了韓信指揮,孔將軍、費將軍、周勃、柴將軍輔佐,劉邦率領中軍壓陣。

    第一階段,韓信發起主動攻擊

    韓信率領千軍率先對項羽發起了攻擊,但是很遺憾,韓信在與項羽的軍事對決中失敗了,退了下來。

    第二階段,全軍發動攻擊

    以左右兩翼對項羽軍團實施側面打擊,打破了項羽的軍事部署,趁此機會,韓信率領千軍立即展開攻擊,一舉擊潰項羽的部隊。

    第三階段,追擊階段

    這個階段,基本上都是騎兵之間的對決。自劉邦在彭城之戰後,決心組建騎兵部隊後,騎兵就由灌嬰負責指揮。灌嬰率領騎兵部隊對項羽窮追不捨,一直追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西北),斬殺了項羽。

    項羽的800騎兵數量的考證

    我們的考證主要是從《史記》材料和事情發展邏輯來進行推斷論證。

    我們在前面說到了垓下之戰的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基本上都是步兵的交鋒,畢竟當時騎兵部隊太少,成規模的大兵團作戰方式還不成熟,最重要的還是馬少。劉邦稱帝都三年了,想找一樣毛色的馬拉扯都找不到。所以前兩個階段步兵基本上是消耗殆盡。否則的話,項羽也不會這麼快的匆忙撤退。

    第三個階段,騎兵交戰為主,這個時候,步兵已經失去了作用。步兵在撤退的時候,根本無法阻擋騎兵的衝擊,所以說,這個時候,項羽的步兵即使還有,但也跟不上項羽的後撤速度。換一種說法就是步兵被放棄了。

    我們再看《史記》的記載

    《高祖本紀》,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頂楚地。《樊酈滕灌列傳》,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

    這樣我們算一下,8萬+1萬2千,這樣的話項羽就只剩下了8千多人,在算上隨軍的謀士、後勤、看守、軍紀等人員,逃亡中走散的人,項羽帶了800多騎兵應該是合理的。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論據,就是虞姬的自殺,虞姬自殺的時候,項羽並沒有阻止。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不是項羽與虞姬的感情不深,而是這個時候,自身難保,而且劉邦和曹操有著相同的癖好,虞姬死,也是儲存虞姬清白的措施。虞姬也知道,自己跟著項羽,只會成為項羽的累贅,為了讓項羽有更大的機會逃出去,虞姬選擇了自殺。

    項羽為什麼只帶了這八百騎兵

    這八百騎兵應該是項羽的親信部隊和貼身衛士,戰鬥力屬於整個楚軍中最強,忠誠度最高的人員。

    八百騎兵的戰鬥力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八百VS對五千,渡過了淮河,又在東城經歷了兩次來回,還剩了28騎。項羽將28騎分成三隊,分方向突圍,灌嬰也將隊伍分成三隊,分別追擊包圍。當項羽領著人馬重新會和的時候,只損失了2人,還有26個,可見這些人的戰鬥力。

    八百騎兵的忠誠度

    當時,項羽手下只有這些人,吃的也沒有了,來回奔襲,至少是1天1夜沒有休息,但是史料中未見有人投降。最後26個人,追隨項羽全部戰死,可見項羽的親信衛兵對項羽是絕對忠誠的。

    結論:項羽雖然有兵馬10萬,但在垓下之戰中大多損失殆盡。既然要逃亡,機動性首先要放在第一位,所以步兵要放棄,重騎兵要放棄,兵車要放棄,只能帶領屬於自己親信的騎兵逃亡,而且騎兵規模不能打,否則容易發現蹤跡。所以,帶八百騎兵是正常的逃亡規模。

  • 7 # 聊齋先生

    在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明明有還10萬大軍,之所以只帶800精銳騎兵逃跑,是因為剩下的10萬大軍已經被嚇破了膽,沒有了戰鬥之心,帶上反而累贅。楚漢之戰其實項羽還是大意了,畢竟項羽沒有想到在自己和劉邦簽好協議之後,劉邦竟然還能夠反過來背信棄義給自己一刀,劉邦直接率領大軍偷襲項羽,項羽軍隊被團團圍住,這個時候劉邦的援軍也紛紛到來,項羽被圍在中間,兵無戰心。劉邦是一個擅長攻心計的人,或者說他的謀士陳平非常的陰險毒辣,對於人心瞭解到了極點,所以劉邦等人用了一條計謀,那就是四面楚歌之計。項羽雖然被團團圍住,但是手下仍有不少士兵,雖然士氣已衰,但是戰鬥力還是有的,如果想讓他們戰鬥力削弱到零就必須用猛計。劉邦命人在項羽被圍困的時候唱楚歌,因為項羽是楚人,他計程車兵也大多數都是來自楚地,劉邦命人在圍城的時候大唱楚國民歌,極大的削弱了項羽手下士兵的戰鬥之心,項羽也明白,劉邦這樣做,就是讓自己軍無戰心。劉邦的計策果然奏效,項羽手下計程車兵雖然多,但是已經沒有了戰鬥之心,輾轉反側無計可施的項羽只能依靠著自己的精銳騎兵,突出重圍,因為對他來說,自己手下的那些大軍,其實已經沒有了戰鬥之心,如果一起帶上,反而更容易混亂,不容易逃脫。

  • 8 # 戰國曲士

    項羽24歲起兵,3年滅秦,用司馬遷的話就是“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可見項羽是一位罕見的軍事天才。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更是屢敗劉邦。

    垓下被圍之前,項羽中了韓信的計謀,在固陵之戰中失敗。在垓下被圍後,項羽的軍隊缺少糧草,剛經歷失敗士氣又低落,面對四面楚歌和五六倍於己的敵軍人心惶惶,所以西楚將士已經沒有了繼續戰鬥的勇氣,全軍突圍之時就是全軍被殲之刻。

    所以這個時候項羽帶領精挑細選的800精兵突圍是很正確的決定,其實他也差點成功了。要不是被人指錯了方向,迷路進入沼澤,楚霸王完全可以帶領100多少人退回江東,重新崛起。

    當然,後面項羽也成功到達了烏江邊上,但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放棄了。

  • 9 # 講故事的麻瓜

    垓下之戰是楚漢最後一場的戰爭了。

    這場戰爭先看下雙方的兵力分佈,

    楚:項羽率領的十萬大軍(其實古代行軍一般有謊報兵力的情況,實際應該不會有這麼多人,可能就七八萬)

    漢:劉邦四萬兵力,韓信三十萬兵力,彭越六萬兵力。(也有說是有六十萬大軍的,但無論是三十萬還是六十萬,戰鬥是韓信的三十萬跟項羽的十萬在打)

    假設雙方都有謊報,那也是一場1打3的戰爭。

    所以說在這場戰爭中,是雙方的一場決戰了,傷亡人數必不可少的。

    並且,劉邦的軍隊常年養精蓄銳,而項羽的軍隊常年征戰早已疲憊不堪。

    第一:戰鬥傷亡

    1:楚國的大部分領地已經淪陷,楚軍已經缺糧幾個月,士兵過於飢餓。

    2:決戰之時是十二月份,當時的楚軍剛從南方撤下,未有補給,穿著夏天的裝備,體質相對漢軍有所區別。

    這樣一來,漢軍對上楚軍就有絕對的優勢,哪怕是項羽的軍隊都是老兵。

    所以在這場戰鬥中,楚軍應該傷亡不少。

    第二:四面楚歌

    大家都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周圍計程車兵很多都喪失了鬥志,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戰鬥力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已經不再適合戰鬥了,能突圍的人數又進一步減少了。

    第三:人數少目標也少

    如果帶的人數太多,行軍肯定不便,帶的人數少,更有利於行動。而且據記載劉邦也是在天明之後才發現項羽逃跑的。

    第四:突圍人員的選擇

    突圍帶領的人員肯定是身經百戰,並且完全忠於項羽的人,這部分一定是身邊的親信,而親信也不一定又那麼多人。

    第五:大部分人不願意跟隨了

    項羽度過淮水之後跟隨的也只有百餘人了,說明大部分人不願意再跟著項羽了。

    就算過淮水有危險,也不可能一下子死那麼多人,跟著走的都跑了,留在大本營的還有幾個願意跟著他一起突圍的呢?

  • 10 # 與公知不和

    這個問題其實要放到當時的時空環境下。第一點,當時的大環境是楚軍人疲馬乏,缺糧少衣,遇到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軍心渙散,想要反敗為勝幾乎已經沒有可能。第二,在漢軍重重包圍之下,想要順利突圍,必須出其不意,以小股高戰鬥力親軍趁著夜色和大霧潛出包圍圈是最好的選擇。

  • 11 # 歷史問答人

    因為項羽要逃跑,逃跑的時候只能帶著騎兵跑路。

    1.項羽只能逃跑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

    垓下此時,劉邦集團有多少兵?

    粗略統計,約數應該在60到80萬之間。

    而項羽有多少兵?

    只有從成皋滎陽戰場上退下來的10萬疲卒。

    第一次交手,韓信五軍陣的大縱深佈局。

    項羽本就是疲敝之卒、又被重重包圍。

    而這還不算完,四面楚歌聲的心理戰,徹底讓楚軍崩潰了。

    項羽,當然明白戰心鬥志的意義。

    2.項羽為何沒能翻盤?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

    劉邦舉五十六萬諸侯聯軍,佔彭城、定西楚。而項羽從齊地率三萬精騎、千里回援。

    此時項羽有十萬大軍,為何不再來一場彭城之戰?

    原因是形勢不再了。劉邦大軍嚴陣以待,挖好深溝、築好壁壘。

    3.項羽沒法帶著十萬大軍

    首先明確一點就是:項羽肯定不能帶著十萬大軍跟他一起去打仗了,

    所以,項羽只能逃跑。

    項羽為什麼沒跑出去?

    劉邦不帶給項羽機會的,這個時候劉邦沒有別的,就是兵多,要多少有多少。

    項羽自己一頭扎進死路,再也沒法再出來了。

    因為能走的大路、好路,都被劉邦站住了,連江中都找不到一條船。

    這是最後的決戰,誰也不想給對手任何的機會。

    項羽800騎兵,灌嬰5000騎兵,最終項羽只能成了悲劇英雄,天下則是劉邦的。

  • 12 # 記錄歷史人生

    太史公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候,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其中“本紀”是專門針對帝王的言行政績,可在“本紀”中,有一個獨特案例《項羽本紀》,可見司馬遷在編撰《史記》對項羽的高度評價,對於項羽為何在垓下之戰中,放棄十萬大軍,只帶800精銳騎兵逃亡,最後兵敗烏江自刎。後世對此評判不一,宋朝著名的婉約派詩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對項羽評價:“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唐代杜牧在《題烏江亭》對項羽評價 “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古代大詩人對項羽,兵敗烏江褒貶不一。

      首先,公元前203年,楚漢戰爭已經進行第四個年頭,天下百姓生活在秦朝暴政多年統治之下,秦末農民起義加之連年楚漢戰爭,天下百姓渴望天下一統,休養生息。楚漢雙方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鴻溝和議”,項羽此時認為天下安定,楚軍將士經過多年的拼殺,思鄉歸心似箭,楚軍開始陸續向楚地撤退。劉邦卻撕毀協議,從背後向楚軍發起戰略追擊計劃。此戰,以劉邦為首,組織起韓信、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共計六十萬大軍包圍項羽。

      項羽由於事先沒有作戰準備,楚軍糧道被彭越給截斷,在戰局不利情況下,項羽率領十萬楚軍且戰且退,最後被圍困在垓下。

      此刻,項羽的軍旅生涯達到最低點,當年項羽帶領幾萬楚軍破釜沉舟不,打敗秦軍30w人,在彭城之戰,以3w精銳破劉邦聯軍56w。但是,此刻,項羽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都不具備一點優勢。

      首先,軍隊最重要的是士氣、軍心,當年項羽鉅鹿之戰破秦軍30w人,楚軍當時士氣高漲,背水一戰,天下苦秦朝暴政已久,此刻楚軍營地,士氣低下。韓信下令漢軍營地唱楚歌,楚軍將士,本來就思鄉歸切,漢軍營地唱楚歌,以為楚地都已經被漢軍佔領。一支沒有軍心,士氣低下的軍隊,如何在戰。

      其次,糧草問題,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楚軍糧道被彭越從背後切斷,失去糧草,加之天寒地凍,連續作戰,急行軍,楚軍將士體力不支,加之漢軍營地楚歌,投降漢軍不少。

      再次,天下歸心,連年戰爭,天下百姓渴望太平,早日結束戰爭,無論是楚軍營地還是漢軍營地,疲戰久以,項羽起兵反秦已經歷經八年,也看到天下百姓之苦,天下需要安定太平,休養生息。

      最後,在戰略上,韓信親自統帥六十萬大軍,重重包圍楚軍,楚軍在人困馬乏,士氣低落,此戰,韓信就是要徹底圍殲項羽軍團,不達目的不罷休,帶領十萬楚軍不好突圍,不如帶領少數精銳方面突圍。

      可是,歷史就是那麼巧合,項羽兵敗自殺烏江,北宋王安石在《題烏江亭》對項羽評價“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 13 # 江湖夜雨載舟行

    因為垓下之戰,項羽被韓信圍的死死的,十萬人不可能全部突圍,他精挑細選了八百人才有可能成功突圍。

    同時,最關鍵的是韓信用攻心戰,四面楚歌,讓項羽誤以為連楚地都被漢軍拿下了,他心灰意冷無心戀戰,只想跑回江東。

  • 14 # 風吹雲漫飛

    項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一名一直被稱為是千古英雄。

    項羽自幼勇猛好武在鉅鹿之戰項羽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當所有人都覺得此戰必敗無疑時,他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在戰場所向披靡,殺的秦軍丟盔卸甲,他披著銀光鎧甲,聽著汗馬嘶鳴,踏著遍地骸骨,劍指咸陽,一身榮光,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擊敗秦軍。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奠定了當時項羽在諸侯間的領導地位,已勝過千萬英豪。可惜霸王對劉邦婦人之仁,最後遭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無奈只能霸王別姬以至自刎烏江。每次讀到項羽的故事我都是心潮澎湃,對霸王力能扛鼎、英雄豪邁的氣勢崇拜無比,對項羽的結局唏噓不已。

    今天我們來談談項羽一生未嘗敗績,為什麼亥下之戰10萬大軍最後只能帶著800人馬突圍以至最後失敗呢?

    項羽輕信劉邦在鴻溝劃界達成共識,無奈劉邦背棄盟約,既而遭其十面埋伏夜晚韓信又設計四面楚歌,導致士兵思念故土紛紛逃跑。見士氣已經非常低落,而且多為老弱病殘,帶他們一起逃亡,不但拖累行軍速度,也會因目標過大而被敵軍發現,所以項羽才會放棄其中的大部分,只挑選八百精兵一同逃亡,以便增加逃亡成功的機率。

    所以說,當時項羽手下的十萬兵馬,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火藥桶,不但無法真正用來抗敵,反而還要不斷擔心這些人會不會叛變。而且在漢軍的心理攻勢下,叛變的情況也在不斷地發生,這就更讓項羽感到焦頭爛額,也讓他知道自己只有突圍以圖東山再起。另外逃亡的人數也不宜過多,否則目標過大,就很容易被敵軍發現。這一點,從劉邦先前的多次逃亡經驗也可以看出,他每一次逃亡成功,都只帶了極少數的人,正因為人少,目標才小,從而不容易被敵軍發現。現在輪到項羽逃亡了,當然也要借鑑一下老前輩的經驗,那就是人馬在精而不在多。

    最後總結一下,項羽之所以會放棄十萬大軍,只選擇帶著八百騎兵逃亡,原因就在於三點:一是這十萬大軍士氣受挫,還不斷地有人叛變,繼續戰鬥只會迎來失敗,只有突圍;二是十萬大軍中有大量的老弱病殘,會嚴重拖慢行軍速度;三是逃亡人數多會造成目標過大,從而會吸引敵軍的注意力。不過話說回來,雖說只帶800精兵逃亡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可項羽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失敗的命運。雖然失敗了但他永遠是歷史長河中千古無二的英雄。

  • 15 # 大鵬歷史觀

    首先、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垓下之戰已經到了楚漢相爭的末期、當時從滎陽和固陵、廣武前線退下來的楚軍是否有十萬很難確定。

    當時該下之戰的形勢對項羽其實是很不利的、楚漢雙方的軍事力量已經完全呈現了一邊倒的態勢,劉邦聯合的各路諸侯總兵力已經達到六十萬了,而楚軍確不及十萬了。

    當時的楚軍已經成為一支孤軍了、缺少糧食的補給已有數月、士兵已無力再戰。垓下之戰是寒冬的十二月發生、然而楚軍還是穿著夏天和秋天的衣服、在這種天寒地凍又沒有吃的情況下楚軍早已軍心渙散,加上楚軍被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下 又興起了楚歌、給楚軍造成一種楚地早已被漢軍佔領了,楚軍士兵個個心中湧起了思鄉之情。

    這一戰漢軍用的是全殲包圍戰,企圖在垓下一舉殲滅楚軍,如果項羽不突圍那就只能坐以待斃了、帶的人太多目標又太大、而且機動性不好、反而讓他更不好脫身。所以只能挑選精銳有戰鬥力量計程車兵、人少機動靈活以達到突圍的目的。

    雖然項羽帶著八百人突圍成功、但是損失也不少,主要力量被消滅。加上漢軍知道項羽突圍後立即派灌嬰率領五千騎兵前去追擊,項羽逃到烏江時已經只有28騎了、自知大勢已去、在烏江自刎而亡。

  • 16 # 孫狗剩Johnson

    垓下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2年,當時楚漢爭霸已經進行到後期。在這之前劉邦和項羽剛剛定下了“鴻溝和議”,雙方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但是戰爭已經進行到了此種地步,豈是一紙協議能夠阻擋的。

    鴻溝協議簽訂後,項羽信以為真,從南路迂迴返還楚地。而劉邦立馬撕毀協約,趁著項羽不備,發起偷襲。但是劉邦的雖然佔據了先機,但是項羽大軍的實力確實強大,在被偷襲的情況下依然打敗了劉邦的大軍,並且將他們圍在了固陵。

    一、垓下之戰的前奏

    項羽憑藉軍事實力佔據了主動地位,但是項羽的實力雖強,卻過於自大。須知獨木難支,從楚漢戰爭開始之初,劉邦就聯絡各路諸侯反楚。因此雖然劉邦多次遭到項羽圍困和追殺,但都挺過來了。

    而項羽呢,雖然大多情況下能憑藉自己的軍事實力戰勝劉邦,但是在遭到韓信、彭越、英布和劉邦諸人針對時,他就難以支撐了。鴻溝和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項羽可能並不想議和,但情勢所迫,他也沒有辦法。

    而垓下之戰也是這樣的情況。劉邦一開始約諸侯一起進攻項羽,但是諸侯沒有響應,所以致使他突襲項羽失敗。被圍困後,劉邦讓出自己的利益,將大片領土割讓韓信、彭越等人,這才使得他們一同攻楚。

    據史書記載,當時項羽尚有十萬餘軍隊,劉邦一方不下於三十萬軍隊。二者的差別看起來挺大的,但是不要忽略鉅鹿之戰,當時項羽率領的楚軍不過五萬,而秦軍尚有四十萬,項羽尚且能戰而勝之。那麼為什麼在垓下之戰中,項羽不但失敗而且到最後只能率領八百騎逃走呢?

    《史記·高祖本紀》淮陰侯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二、、雙方的實力差距

    雖然之前說過,項羽曾經有過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但正是因為這樣的情形太少,所以每發生一次都被人們謹記。以少勝多的戰役,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齊聚才能發生,而垓下之戰很明顯,不具備這樣的因素。

    再看雙方的實力對比。首先,我們看一看雙方的兵力,項羽率軍十萬,他們不久前挫敗了劉邦突襲,士氣正盛。但現在卻成了被圍的一方,形勢的逆轉使得士氣跌落。

    而劉邦一方,集諸侯之力,軍隊人數不詳。據記載韓信率領的主力軍隊有三十萬,其餘還有左右兩翼軍隊合劉邦的後方軍隊,在軍隊數量上有著絕對的優勢。

    在士氣上,劉邦的軍隊因為突襲的挫敗,士氣比較低落,因此選擇鎮後。而韓信大軍則在鴻溝和議之前戰勝國項羽,因此遇到項羽的軍隊毫不示弱。因此士氣方面劉邦軍隊也佔優。

    再看將帥方面,劉邦一方有韓信、英布、彭越,這些人都是能夠獨當一面之人,能夠單獨和項羽對戰。而項羽一方呢,僅僅有項羽一人,其他的如鍾離昧、虞子期等人能算是大將,但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

    而且劉邦一方還有張良、蕭何、陳平等眾多謀士,項羽一方唯一的稱得上謀士的范增早已離去,因此顯得智計不足。不要小看謀士的作用,像割地爭取諸侯和四面楚歌的計謀都是這些謀士想出的,沒有這些謀士,劉邦要想取得天下就太難了。

    三、四面楚歌下跌落計程車氣

    被三十萬漢軍圍困,其實早已使得楚軍的勢力有些低落了,當然也只是相對低落,並非完全沒有了戰鬥力。但是四面楚歌的計謀確實夠毒,一下子勾引起楚軍的思鄉之情,同時也使得他們恐懼家鄉的失陷,失去了衣錦還鄉的志向。

    《史記·項羽本紀》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些對楚軍的打擊是巨大的,連續數年的征戰早已讓楚軍士兵有些不滿,但因為有理想支撐著,所以他們沒有爆發出來。但是一旦衣錦還鄉的理想破滅,這種不滿夾雜著恐懼,使得楚軍大營一下子陷入了慌亂中。

    可能一些人不知道軍隊中有一種情況叫“營嘯”,士兵的精神平時都是高度緊張的,而且互相之間的爭鬥也不少,平時有著軍紀壓著還可以,一旦到了大戰之前,緊張的氛圍蔓延到這個軍營之中,此時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會使得整個營地爆炸,而大聲吼叫就是很常見的一個導火索。

    慌亂中的楚軍別說以少敵眾了,就是面對同樣數量的漢軍也難以戰勝,而且慌亂中有不少人逃離,使得楚軍的勢力更加單薄。

    四、八百騎的逃亡

    迎接勢單力薄的楚軍的自然只有失敗了,而項羽之所以只能帶八百於騎兵逃亡,原因有三。

    第一,是因為不少士兵提前逃離營地,前面已經提到過,不少士兵數年不能回家,思鄉之

    情早已不能抑制,因此乘亂遠離軍隊,踏上了回鄉之路。

    第二,則是潰敗造成的逃亡。在古代戰爭中士氣很重要,一般在戰爭中,一方士兵損失達到一成,就會開始出現逃兵,稍好一點的軍隊能夠達到兩成。能夠在戰損率達到三成時才出現逃兵的軍隊,可以算是真正的精銳,這樣的軍隊歷代都很少。

    一旦出現一個逃兵,那麼自然會有大量的人效仿,正常作戰的人因此也會大受影響,而此時將領已經不能進行有效的指揮了,大家都想著逃命,除了極少數親兵,沒人會理會將領。同樣的道理,項羽麾下能夠聽命的人也就千人左右,加上逃亡路上的折損,剩下八百人一點都不奇怪。

    第三,則是項羽所帶的這些都是騎兵,也只有騎兵才能佔數十萬人的包圍中逃出來。而騎兵的地位在軍中比較高,自然大多是項羽的親信,也才願意保護他逃亡。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得士氣者得勝利

    因此,垓下之戰,其實更多的是一場士氣大戰。劉邦一方在實力上佔據優勢,而且包圍了項羽一方,居於主導地位,使得項羽一方士氣大失。同時又針對項羽大軍的弱點,制定了“四面楚歌”的奇謀,不僅瓦解了項羽大軍的軍心,同時使得大量士兵逃離,為自己製造了出兵的時機。

    最終,憑藉著實力和士氣上的雙重優勢,輕鬆的擊潰了項羽大軍,使得項羽不得不在烏江自刎。

  • 17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說實話,項羽何嘗不想帶著他的十萬大兵一起撤退,局勢不允許啊!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

    因為只要項羽能逃出來,再聚十萬大兵,也只是時間問題,這話說的似乎有點不地道,但事實如此。

    那麼接下來咱就分析一下,這事。

    分析

    大傢伙應該知道,亥下之戰開始之前,項羽領著這十萬大軍也打了好幾仗,就是這些仗,把項羽逼到了亥下這塊,陷入絕境的。

    咋說呢?亥下之戰最前邊的轉折點,應該是陳下之戰。

    當時韓信進攻齊國,一路上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一大半的土地都被韓信拿下了。

    那麼作為軍事的領導者劉邦不可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籮筐裡,一邊用韓信這武的揍齊王;另一邊派酈食其來文的說服齊王,投降吧!別打了,再打下去遲早完蛋。

    就這形勢,是個人都明白,投降是唯一的選擇。但作為外援的韓信可不這麼看,心說俺這辛辛苦苦打半天,到了摘果子的時候,你一個書生憑藉一張破嘴,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功勞就你的了,那哪成啊!

    埋頭就一個字——打,啥談判不談判的,壓根就不聽。

    結果酈食其被齊王烹了,這事弄的就比較尷尬了,齊王也就剩下最後一條路可以走,求援項羽,和劉邦死死磕。

    齊國!項羽的盟友,所以項羽就派龍且救援,自己釘在成皋這塊,看著劉邦。

    結果證明這是一招臭棋,這就變成,劉邦把項羽給死死的拖住了。

    那麼這個戰場,就看另一處戰場的結果了,是龍且弄死韓信,還是韓信弄死龍且。

    他們這裡出結果,劉邦和項羽這裡的天平就會被打破。

    結果呢?龍且被韓信給弄死了,這就相當於項羽的後路被韓信給抄了。

    項羽動彈不了,韓信還不得趁你病要你命?所以順手把項羽的大本營彭城給打崩了。

    大本營沒了不說,糧道也讓劉邦手下的人給卡死了。

    項羽也不傻,如果這麼繼續待下去,這絕對是個死地,畢竟隨著軍隊的消耗,那軍糧就是個問題,沒有軍糧,軍隊譁變那是分分鐘鐘的事。

    所以項羽也開始分兵了,他讓手下人頂住劉邦,自己親自去收拾後方的殘局。

    項羽那成想,他這手下人壓根就不是劉邦的對手,三兩下的功夫,這就被人家給揍趴下了。

    這好,劉邦一拿下成皋,這就開始追著項羽跑,這一傢伙就把項羽給圍在了陳下。

    就在這塊項羽幾十個大將被劉邦砍死,項羽大敗,這就往亥下跑。

    這就是後來的亥下之戰,所以亥下之戰的局勢是,項羽已經有了敗相,他已經沒有力拔山兮氣蓋世能夠力挽狂瀾的能力了。

    所以亥下之戰的時候,項羽的軍糧已經沒了,再加上劉邦的攻心計,大晚上的蹲在項羽大營外邊唱楚國的歌,這傢伙就連項羽都以為楚國沒了,已經被劉邦拿下。

    這叫啥?這叫軍心不穩,十萬士兵聽著數目龐大,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疲憊不說,糧食也沒了,帶著十萬大軍逃亡,這絕對是給自己挖坑的節奏。

    所以項羽只能帶著八百精銳突圍了。

  • 18 # 看鑑地圖

    漢四年八月,項羽和劉邦在廣武達成鴻溝議和,以戰國時魏國修建的鴻溝運河為界,平分天下。但劉邦在謀士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之下,從計劃往西撤改成了對向東撤的楚軍發動進攻。

    然而,楚軍兵強將勇,劉邦等人被逼入今天的河南淮陽境內。後來張良又提出建議:以淮陽以北到今天的河南府城的土地和河南淮陽境內以東沿海的土地為交換,彭越和韓信派出救兵。

    更出乎項羽的想象是,彭越和韓信真的派兵救援。原本佔據巨大優勢的項羽,因為韓、彭的加入,瞬間陷入包圍圈。讓項羽更加陷入困境的是,駐守壽春周殷向漢軍的倒戈,韓信的騎兵又攻破彭城,原屬於楚軍的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都開始一一淪陷。

    為擺脫困局的項羽帶領了十萬大軍逃亡垓下。

    垓下幾乎都成了楚軍的傷心之地,在前期的戰爭中,楚軍已經死了4萬,被俘2萬。十萬大軍瞬間縮為4萬。除了兵力的縮減,糧食也在告急狀態。

    在垓下戰爭打響之後,韓信率先發動進攻,雖然項羽兵力強悍,致使韓信邊打邊退,但隨著戰爭時間的拉長,項羽先騎兵後步兵的安排逐漸敗露缺陷。

    於是,漢軍新一輪進攻。大將孔熙從左側進攻,陳賀從右側攔截,韓信衝鋒在前。在後期僵持之際,張良安排歸順的楚軍唱楚歌,讓楚軍,軍心大散。

    楚歌不止摧毀楚軍的信心,對項羽的打擊也是巨大的。本來在項羽帶四萬大軍返回營地後,便知道自己不可能僅靠這點兵力反敗為勝。楚歌的傳唱更是讓項羽膽戰心驚,讓他以為漢軍已經把楚國的領地幾乎全部拿下。

    這次以敗亡而結束的垓下戰役,項羽最終帶領八百精銳衝破包圍,向南撤退。為什麼十萬僅有八百呢?

    第一是在於,八百兵是集結精銳部隊。在兵疲糧盡的狀況下,只有這優良兵力集中突圍,才有機會逃出。4萬兵力是無法全力逃脫的。第二點是,除去這八百兵力外,其他的三萬多的兵力分散逃亡,也是作為掩護的角色,保證項羽等人能突圍。

    為千古叱吒風雲之英雄,西楚霸王一項羽,雖突出重圍,卻在烏江自刎而死。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性及戲劇性。李清照有詩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出身於“世世為楚將”貴族家庭的項羽,二十四即參加了反秦鬥爭,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績;從公元前206年他殺義帝到公元前202年“自刎而死”的5年時間裡,他是全國的實際當權者。

    項羽本可以戰勝劉邦,稱帝而治,但是他最終失敗了,成為一個令人惋惜的悲劇英雄。一方面自矜功伐、優柔寡斷,另一方面又常剛愎自用、魯莽行事,因為這樣,在同劉邦的抗衡中,坐失良機,以至最後陷人“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被迫“自刎而死”。

  • 19 # 兵器世界

    垓下之戰,項羽手裡的10萬大軍已經不堪大用,這支部隊在長達2年又3個月的滎陽、成皋之戰中精疲力竭,尤其是在得知西楚可能全部被漢軍攻陷後,士氣瞬間崩潰,毫不客氣地說,只要項羽帶領這幫人走出垓下大營,就可能全線潰散,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帶領800人逃亡才是正確的選擇。歷史上,項羽並沒有這樣做,因此他還沒能走到烏江邊便被漢軍分屍,項羽被殺的地點就是《史記》中反覆提到的“東城”。

    有關楚霸王烏江自刎的史料出現在《史記》當中,但是考慮到司馬遷對項羽這個悲情英雄的個人鍾愛,這個悲壯的結局很有可能不是真的。而且,《史記》中僅在《項羽本紀》中提到了烏江自刎,其他文字幾乎沒有出現,反而是東城出現的頻率最高,比如《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記載:“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後世史學家以此認為項羽應該是在東城被漢軍追上,力戰不敵後被殺。

    滎陽、成皋垓下、東城,楚軍轉戰千里、戰鬥不斷,即便是力能舉鼎的楚霸王也該產生厭戰心裡了,更別提他手下那10萬普通人。項羽原本不同意和劉邦劃鴻溝而治,但是在韓信攻佔齊國後他怕了,霸王也感到自己在滎陽、成皋浪費時間太多,已經平定北方4國、擊敗龍且20萬大軍的韓信,隨時有可能裹挾著可怕的戰力掃蕩霸王背後的西楚,縱使自己在滎陽前線打得再好也不可能贏下去,因此項羽接受劉邦的提議,這就是鴻溝議和。

    鴻溝議和標誌著歷時2年又3個月的膠著戰結束,在這段時間裡楚軍在劉邦、彭越、英布、韓信這4條戰線上作戰。

    首先是正面的滎陽戰場,項羽只要親臨前線劉邦的漢軍就潰不成軍,楚軍甚至一度攻佔了滎陽和成皋,控制了對兩軍都至關重要的“敖倉”,逼得劉邦都打算會關中老老實實做個關中王了。但項羽背後的楚地並不太平,活躍在大野澤一帶的“彭越”經常襲擾項羽大後方,就在項羽回兵收拾彭越時,劉邦在正面戰場死灰復燃,重新奪回成皋和敖倉,幷包圍了鍾離昧堅守的滎陽城。

    項羽到底是楚霸王,他原本與堅守成皋的曹咎約定堅守城池15日不出,結果還不到15日曹咎就敗了,但項羽果真在15日之內解決了彭越的雜牌軍,然後揮師西進繼續和劉邦在滎陽死磕,用一句話來形容項羽集團:老闆是個好老闆,但就是員工太渣了。和彭越一樣陰魂不散的還有九江王英布,這個原本西楚的盟友被劉邦收買,他從淮南集合大軍北上西楚,搞得西楚南部地區戰火紛飛,項羽親自去平叛,雖然成功滅了英布的九江國,但楚軍被折騰的實在夠嗆,為後來垓下的潰散埋下伏筆。

    就在英布、彭越讓楚軍疲於奔命時,韓信已經成功滅掉了西魏國、趙國,項羽這次沒有親自去迎戰韓信,而是讓自己的好兄弟龍且率領20萬大軍救齊,結果在濰水之戰楚軍全軍覆沒,這就基本上註定了楚漢爭霸的最終結局。

    劉邦在不斷實戰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戰術,那就是用四面出擊的戰術疲憊項羽的勁旅,他一邊死守成皋、滎陽防線,一邊收買彭越、英布讓他們在背後截斷項羽的糧道,同時又派出軍事奇才韓信北上攻城略地,削弱西楚的盟友、壯大自己的勢力。其實早在滎陽之戰第二年(公元前204年)劉邦就讓靳歙、灌嬰兩人分兵進入楚國境內,兩軍反覆劫掠西楚城池、階段楚軍的糧食來源,靳歙的部隊幾度包圍了項羽的大本營“彭城”,可見戰火始終在西楚的土地上燃燒。

    被折騰2年之久的項羽扛不住了,他的部隊缺少穩定的後方,兵員、糧食都得不到保障,尤其是隨龍且覆滅了20萬楚軍之後,項羽再也無法四面開戰,只能無奈的接受鴻溝議和。但劉邦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決定撕毀合約,追擊疲憊不堪、一心想回家的10萬楚軍。

    但是,劉邦高估了自己的勢力,更小看了項羽的戰鬥力,他的部隊剛剛追上楚軍就被霸王狠狠修理了一頓,這就是霸王最後一次大勝“固陵之戰”,為了不被霸王反吞,劉邦分封大片土地給齊王韓信、梁王彭越讓他們領兵前來助戰,同時又派遣劉賈、衛綰和英布一起北上,最終在垓下圍困楚軍。楚漢爭霸發展到這個時候,即便沒有四面楚歌項羽和他的10萬大軍也該想到,西楚國在長江以北的土地都被漢軍佔領了。

    此時,楚霸王能去的地方只剩下江東了,被圍困在垓下的項羽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圍。參考當年劉邦從滎陽突圍的做法,帶領800精銳騎兵逃跑絕對是最明智的選擇。劉邦為了從滎陽脫身,先是開啟城門放出2000名婦女吸引楚軍,然後讓紀信裝扮成自己大張旗鼓的突圍,自己則帶著車伕隻身逃離滎陽,這與帶領800人逃跑的戰略基本相當,劉邦還真就成功了。

    但項羽肯定沒有帶領800人逃命,因為他不具備劉邦那樣的條件。劉邦的手下韓信在河北已經擊破趙國,手握一支久經戰陣的王牌勁旅,因此劉邦只要逃離滎陽、投奔韓信就行了,走進韓信大營後劉邦首先拿走了將軍印,瞬間從一人一車變身成了兵精糧足的軍閥。可項羽呢?逃離垓下之後他能去哪裡呢?

    自從江東起兵之後,項羽再也沒有回過這裡,更沒有整裝待發的後備軍,因此項羽走出垓下大本營、失去他最後的10萬大軍後就是孤家寡人,他只能指揮這支缺衣少食的部隊頑強抵抗,儘可能延緩死亡的到來,這樣的處境與1945年的希特勒驚人的相似。

  • 20 # 野袍子仙女

    導語:龍且的二十萬大軍被韓信消滅後,楚國已經處於三面受敵。彭越在後方又不斷騷擾項羽的糧道,項羽的糧草供應也出現極大問題。項羽在成皋滎陽前線和劉邦議和已是無奈之舉。劉項議和的時候項羽只有區區十萬大軍,而劉邦已經擁有大軍五六十萬。劉邦撕毀議和協議之後,劉項戰火重燃。韓信先是擊敗項羽,並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把項羽團團包圍在垓下。項羽在垓下被包圍的時候,尚且還有十萬大軍。可是當項羽衝出重圍的時候只剩下800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項羽生平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

    鴻溝和議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但和劉邦約定一起出兵的韓信和彭越卻沒有來。項羽引兵反擊劉邦,大破漢軍,劉邦於是深溝高壑,堅守不出。

    劉邦以加封土地為條件,說動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萬出固陵東進;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六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劉邦以韓信引兵三十萬為前軍,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項羽引兵十萬,先與韓信大戰,韓信軍失利往後退卻,令左右兩翼包夾項羽軍,項羽軍抵敵不住,於是往後撤,韓信趁機反擊,項羽軍大敗,退到壁壘堅守,劉邦乘勝領大軍將項羽重重包圍。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為何項羽只帶800精銳騎兵逃亡?

    當年鉅鹿之戰不只有五萬楚軍還有諸侯的十萬聯軍,五萬楚軍破釜沉舟沒有後退之路往後就是死,往前衝還有機會。秦軍也沒想到楚軍怎麼猛,活捉王離,誅殺蘇角,逼降章邯,章邯此後誓死追隨項羽,後來被漢軍用計水淹破城,章邯拔劍自刎。彭城之戰的確是三萬楚軍,劉邦的聯軍都是一群烏合之眾,湊個數看著嚇人 況且項羽可是一路血拼過來的精兵。

    垓下之戰的最後時刻,對於項羽而言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退路,己方10萬人遭到對手30萬人的包圍,早在鴻溝劃界東歸之時楚軍就已經糧草匱乏,相信在這一時刻更會出現斷糧的狀態,無糧無士氣更無勝利的希望,縱然項羽有十萬大軍,但在崩潰的關鍵節點,這些人當中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指望!自己的叔叔項伯沒有留下,號稱一諾千金的季布更是消失不見,連這些核心的人物都悄然離開。

    項羽逃亡是不能對所有軍隊講的,就算是突圍也只是通知他認為應該帶走的極少親信,突圍之事越少人知道越好,人一多,連漢軍都知道就無法突圍了,項羽無奈只能捨棄10萬大軍,任由漢軍攻殺,而帶著極少的800精銳突圍。

    總結:但是有一點應該毫無疑問。這800多位騎兵一定是項羽最信任的騎兵,也是項羽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騎兵。為了徹底消滅這支800人的部隊,劉邦派出最精銳的灌嬰騎兵部隊追擊,在烏江消滅了全部項羽部隊。歷史就是那麼巧合,項羽兵敗自殺烏江,北宋王安石在《題烏江亭》對項羽評價“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不自信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