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古人非常重視離別這一環,有什麼講究嗎?
31
回覆列表
  • 1 # 勇搏逆流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李白送給摯友孟浩然的送別詩,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送別之情,古人有情有義,特別是朋友之情,江湖道義,為朋友兩肋插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你有知心朋友就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生真正的知己與真心朋友沒有幾個,所以一生中能遇見一個知己真心朋友就是最大的榮幸。

  • 2 # 藍叢山房

    那時候

    路很長,都是寫在心裡

    那時候

    春夏秋冬都入詩歌

    那時候

    月亮都在人們的眼睛裡

    那時候

    山河和花鳥都會和人們說話

    人們

    都是詩人

    都是有情眾生

    .....

  • 3 # sddz以書潤心

    唐詩宋詞裡有很多的送別詩,我認為有這幾種原因:

    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朋友關係是很重要的一種社會關係。

    儒家思想影響了我們中國有兩千多年,儒家思想裡的五倫即五種人倫關係。封建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可見,朋友這種社會關係,是得到當時社會認可的,直到現在,朋友也是每個人很重要的社會資源。

    二,古代人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

    古代人的交通工具僅限於步行,馬車,去一個地方,光在路上就好多天,朋友離別,不是三五日,再遠些的可能要幾個月時間,這多長時間,朋友之間去送行是一定的。我們現在多幸福了,高鐵,飛機,幾千公里只幾個小時。

    三、古代人沒有發達的通訊工具。

    一個要遠走,一個去送別,此後要分別好多天才能相見,能不觸景傷懷嗎?只能用詩歌來紀念。

  • 4 # 長安荒原

    古代因為交通不發達,長途跋涉的成本比較高,相見一次費時費力,十分的不易,所以古代的人對於相聚分別的感情比現代人要濃厚得多。

    其次,古詩的創作群體主要為官員,在他們赴任中,有一種很傷感的情況就是被貶到邊遠地區,所以,分別中夾雜著濃厚的個人悲歡及情感,讀起來分外感人。

  • 5 # 登攀

    古人愛寫送別的詩詞,從軍,趕考,赴任,遊學等等,甚至在今天看來很普通的分別,也要寫一首,或者數首詩詞(比如,你找到新工作了,咱倆喝了一頓大酒慶祝了一下,然後你第二天就上班了)來表達心中的感情。這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古代通訊不發達,傳遞資訊非常困難,今朝一旦分別,你我敘舊之日就會遙遙無期。大家都清楚,坐在一起開心地聊,遠比打電話,影片聊,發郵件要親切的多,何況古人還只能是寫信呢(寫信有時候也不一定能收到)?

    二、古代交通不發達,想要和友人相聚,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山高路遠,道路崎嶇,真要啟程了,那也只能是坐馬車,牛車,顛簸數日,甚至數月,苦不堪言。不像現在的牛人,說聚就聚,天南海北,國內國外,飛機,高鐵

  • 6 # 玉璫

    送別,是唐詩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有的送別詩情腸悲苦,有的悽婉動人,有的則灑脫不羈。

    因為那個年代通訊不發達,也許一朝別過,再見已是經年。比如李白曾在黃鶴樓送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別,十年之後才再次重逢。

    離別雖令人惆悵,但作下千古名篇更是那個時代最好的饋贈和祝福。比如王勃為他即將去蜀州上任的朋友杜少府送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其豁達而磅薄!

  • 7 # 案頭蠹魚

    離別其實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正如李叔同所言: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即便是交通通訊發達的今天,畢業之際許下的再約之諾,也往往受制於時間、地域、金錢、觀念而難以實現,更何況相見甚難的古代。

    1、唐詩宋詞的主題往往是人類的情感歸宿,家國之愛、朋友之情、男女之戀、個人之志,而送別這樣的特殊場景,往往交織著這四種情感,在離別的氛圍下更容易抒發和釋放。所以唐詩宋詞自然喜歡選擇送別這樣的特別背景。

    2、唐詩宋詞的作者大多為官,或者正在追求仕途,而官員的任職升降都要聽命於人,是去是留自己無法掌控,離別常常有難捨難分之處,而且此去經年,不知何時再會。

    3、如果按照平均壽命和健康狀況來看,古人較今人脆弱得多,小小的風寒、沿途的顛簸、貶謫的苦悶、仕途的奔波都會讓人經受不住。離別意味著踏上征途,常常前途未卜。若是戍邊將士,更是抱著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覺悟。

    4、文人騷客本就情感細膩,表達豐富。古人沒有現代科技的打擾,可能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時間更多。送別詩不只有離別之苦,也有莫愁前路無知己的祝福、明月何曾是兩鄉的安慰、丈夫志四海百里猶比鄰的灑脫。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詞人的人生態度和內心情感。

    5、也許送別詩把酒言歡賦詩一首已成為當時的傳統,唐詩宋詞代表的文化底蘊會浸潤整個社會氛圍,寫送別詩可能是當時的風尚,正如我們今天聚會都要吃飯聊天玩遊戲一樣。但當時的格調更高,俗世紛擾少了些,精神層面的思考自然就會更有餘地。

  • 8 # 及第君

    梁實秋曾經說過:“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古人送別

    古時候交通不便,山長水遠,距離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存在。我很喜歡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朋友分別,用詩來營造一個畫面、烘托一個心情,讓人讀來能體悟到其中的意境。想到朋友自此分別,天涯海角,再見不到對方的樣子、聽不到熟悉的聲音,唯有書信在數月之後才能送達,只有明月可以寄託相思,只有鴻雁才能捎去別愁。

    折柳相送

    想到蘇軾兄弟護送父親的靈柩回四川,輾轉奔波,路途時間將近一年。更想到杜甫想回到家鄉,結果越走越遠,最後死在了江上。古人旅途是艱難的,也是危險的。古人把“生、離、死、別”放在一起,大概是體會到離別的意義十分的重大吧?古時沒有那麼多的旅店,真的是風餐露宿,很多時候能住在寺廟就已經不錯了,你看那《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就是巧遇在廟裡的。

    離別詩

    離別總有不同的離愁別緒,柳永在歌女群裡很有名聲,所以他兒女情長,說:“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王維送朋友話不多,一切都在酒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勸慰人倒是頗有男兒氣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勃也怕朋友傷感,所以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情分各種,離情最苦。男女分別,執手相看,悽苦纏綿;男男分別,飲酒餞行,長亭折柳。空間遙遠,時間漫長,面對未來有諸多恐懼。迷茫痛苦、黯然神傷。寒蟬讓人心碎、梧桐使人心憂。折柳不能留,長醉仍須別。

    送別有真情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一送再送的不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送別之後的悵然若失。“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對離別的不忍。詩人賦予在詩中的情感如此的複雜而深情,讓生活在快節奏裡的我們總感覺似乎失去點什麼。朋友在我們身邊來來去去,如白雲又如流水,陌生到熟悉,又從熟悉漸漸變得無感或敵對。我們較之過去沒有了那麼多的離愁別緒,我們顧不上、也沒有焦點對著某一個人。我們各自朝著目標狂奔,卻失去了情感上的深度。即使是離別,喝一場大酒,唱著《朋友》,好似很是深情。但清醒之後,再無思念,再無牽掛……

    江上送別

    所以,我們今日讀離別詩,才更加的覺得古人的難能可貴。背幾首離別詩吧,它讓我們能在某個夜晚打動我們麻木的心靈,想到從我們生命力消失的那些朋友……

  • 9 # 使用者蘋果聖人

    因為人間自有真情在:親情,友情,愛情……

    1,寫哥們好朋友離別。

    意氣相投,惺惺相惜,惆悵中又不失豪邁。

    男人的友誼,你懂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倫送我情”,

    李白說:"汪倫你小子真是夠哥們,咱們倆誰跟誰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跟元二講:"你小子再乾一杯,出了陽關城,就沒有我這樣的好哥們了。"

    這就顯得小雞肚腸了,

    不如高適:"莫道前途無知已,天下誰人不知君。"

    看這境界和心胸……

    "別怕,除了我,你肯定還會有很多好哥們的,天下誰不認識你董大呀?"

    2,寫母子離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俗話說得好,"父子天性,母子連心"啊!

    "別了,生我養我的慈母,兒子的心在痛,總有一天,不孝兒發達了,定要好好報答您老人家。”

    3,寫情人之間的離別。

    是那麼的情深意切,刻骨銘心。相思恨,離別苦!

    古人沒有手機,一別數載,甚至是生離死別,一輩子也見不著了……

    我那親愛的戀人啊!

    我怎麼捨得與你分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的無題詩,

    使我彷彿又看到《西遊記》中粉面桃腮女兒國國王,淚眼婆娑的呼喚著"御弟哥哥",遠去矣,遠去矣……

    落花有意,流水難道是真的無情……

    也許是無耐吧……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再看《雨霖鈴》: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白衣卿相的落魄才子柳永,

    大概在和青樓賣笑的蟲蟲姑娘道別,

    他們同病相憐,同為天下淪落人,相互依賴,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

    如今被迫分離,也許今生不得相見……

    既然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於江湖吧!

    楊柳岸邊,柳絲長,情義更長。

  • 10 # 高原櫻花

    自古文人多傷情,自古詩人多愁緒。這是一種文人的情懷,也是中國文化的底蘊迷人之處。古而有之,今朝一樣值得續寫。

    在唐詩宋詞裡,離別,送別,確實這樣的詩歌實在太多了。其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等名篇名句,都是千古絕唱,更是送別詩中的典範和翹楚。

    應該說,從這些送別詩中,我們可以窺見到詩人生活的很多感概與詩歌背景。他們很多都是友誼深厚的情感,更是送別詩歌裡,最值得學習的經典名篇。詩人不是獨立的個體 ,很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常常都會是生活中朋友很多的人。他們帶著才情生活,帶著情懷交友,純真的友誼,揭開了詩和遠方不一樣的嚮往。

    其中,這種凝鍊人生送別境界的詩人,當屬李白更具影響,那種字句感人肺腑的送別,常常把無形的情誼,透過有形的形象,深深鐫刻在人們心中。原來,友情真的這麼好,原來朋友之間,還有這麼感人至深的文化厚度。不是再讀詩歌,而是在看晶瑩剔透的送別情景劇。

    如果沒有真情,就不會有真詩,更沒有今天欣賞唐詩宋詞的美。這也是唐詩宋詞不僅在中國,在世界都有很高地位的原因。普遍的在生活裡,讓詩歌越來越更具魅力,唐詩宋詞就能做得到。因為這些詩人,不僅偉大,而且細膩的情感,隨著時間流逝,找不到一點點虛情假意的情感破綻。“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真的是閱讀越美,越美越露真情。

    可以說,這些送別詩歌,你找不到一點點破綻,用景,用情,都富含著對送別的不捨,可又不得不送別的境界。

    所以說,自古文人多傷情,自古文人多愁緒。因為一花一草,一景一物 也許都會是詩人筆下最美的呈現。感覺人生時光雖短暫,但情感依依你我知。生活不是醉生夢死,更應該是翠綠的張揚,充滿著春天的綠色詩意。

    不管是唐詩還是宋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哪一首詩/詞,不都會給人滿滿的真情享受,你覺得呢?

  • 11 # 牛皮社

    唐詩宋詞裡有很多送別詩,都寫得那麼真情,其實原因很簡單,不一定是作者的文采特別好,而是因為,很可能這一別之後,這輩子就再也沒機會見面了,所以作者是在用生命寫送別詩,能不寫得動情嗎?

    首先,古人特別重視友情

    著名的劉備同志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句話放到現在,肯定是要被批判的,但是在古代,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朋友(結義兄弟也是朋友)的重要性。

    古代有一種交情,叫“刎頸之交”,同生共死的朋友。古代還有一句話,叫作“士為知己者死”,為了朋友,可以連命都不要。同時,朋友也是儒家“五倫”之一,文人們特別重視友情,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其次,古代朋友見一次面很不容易

    古人的交通工具很是落後,大多數情況下靠走路。有時候去見一個朋友,路上花的時間少則一個月,多則數月乃至半年,見面之後,不在朋友家住兩個月就是虧的。

    再加上古代通訊工具也落後,去的時候還沒辦法跟朋友約好,是不可能打個電話說明天我到你家的。有的時候,千辛萬苦到了朋友家,結果朋友在前一天出門去找另外的朋友了,要過半年再回來。你說等還是不等?

    再次,古人的性命太過無常

    一個是瘟疫。古代醫學落後,很多現代看來很普通的病,在古代都是致命的。再一個是戰爭。在古代,征戰殺伐是尋常事,而打起仗來,傷幾個平民的性命簡直是太普通了。

    就算沒有遇到戰爭和瘟疫,古代的治安也不好。走在山路上被山賊劫了道,走在大街上遇到沒毛大蟲牛二,都是致命的。

    還有的時候,明明什麼也沒幹,誰也沒得罪,但是,因為某個親戚朋友觸犯聖顏,要被夷九族,莫名其妙就被牽連了。

    所以,古人的每一次離別,都很可能是永別。所以,古人們寫離別詩詞,都是傾注全部的感情,當作最後一首詩來寫的,更容易打動人。

  • 12 # 青巖詩話

    唐詩宋詞為什麼那麼多離情別緒並寫得那麼好?

    首先是中國人有重情的基因,農耕文明,守土重遷,對家庭而言,孝悌文化深入人心,“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一旦分別,自是愁深。對鄰里友朋而言,守望相助,遠親不如近鄰,一旦分別,自是難捨。對同道知音而言,伯牙子期之情,人所共羨,知音難得,一旦分別,自添愁緒。

    其次是中國古典詩歌理論對詩的表現物件的界定起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最早尚書說的是詩言志,似乎比較剛,但其實詩經楚辭都相當柔,其實,志猶情也,情動於中而發乎吟詠,是為詩。所以到了陸機的《文賦》談到詩時,就直接和情掛鉤了:詩緣情而綺靡。詩歌主要用來表達情感,因此不僅要清美,還要柔和。離情別緒恰好是人心深處悽美的柔軟的那一部分,於是詩人遇到離別,那是天賜的創作良機。唐宋詩詞,自然不會例外,既然是中國詩詞的巔峰,自然就能把離情別緒寫出巔峰水準。

    第三,中國詩歌史或文學史從一開頭就充滿了離愁的表達實踐,並形成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為唐詩宋詞寫離愁奠定了豐厚的情感和藝術以及技巧基礎。沒文化的塗山女等待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丈夫時無奈的反覆吟哦的那句話“候人兮猗”就是最早的離愁之詩。屈原的大作《離騷》其實就是最早的長篇離愁詩章。登山臨水送將歸是楚辭最美的旋律之一。到漢朝《古詩十九首》,最動人的詩也是離愁,魚書、雁書作為唐宋詩詞最常見的離思詞彙,實際上就成型於漢朝。託言李陵蘇武的五言詩,離情濃於血。到夢筆生花的江淹時代,他就把人間離愁用漂亮的賦體進行了總結,這就是著名的《別賦》,開篇就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然後說:“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賦有凌雲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江郎才盡之後,唐宋詩人們用作品回答了他的疑問。其實唐宋詩人也就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做了應做的事而已。他們寫作的標杆,還是前人的作品,杜甫說自己“頗學陰何苦用心”,就是學南北朝時期的詩人陰鏗何遜,老杜嘚瑟起來時,也說自己“詩看子建親”,也就是說自己寫的和曹植的差不多。現在你知道,杜甫這麼說話是多麼的謙虛啊。只有傳統的累積才能造就輝煌,任何偉大都肇始於對先賢的追慕,只是在追步前賢的努力中,不知不覺超越了前賢,自己成了絕頂之蒼松,任亂雲飛渡,自青蔥千古。

  • 13 # 律己善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灘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寥寥數語,朋友深情惜別的場景躍然紙上。千百年來,幾乎作為親友送別的模板,不愧為千古名篇。

    古代交通不便,山高路遠。朋友聚會並不容易。這就造就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場景。而且古詩多為席間即興而作,切題切景,真情流露,所以才會流傳千古。

    詩詞是語言藝術的高階表達形式,也是一個人文化水平體現的標誌之一。古代讀書人會專門的學習和使用,既有大量讀寫的基礎,又有系統理論的支撐。就好比現在的英語,是一門必考的基礎課程,其應用範圍也很廣泛。其中大家佳作頻出,也就不奇怪了。

    古人離別,一別不知何日相見,加之酒席之上,文思泉湧,自然容易題寫千古名篇。

    且看這一首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14 # 今古雜壇

    唐宋為什麼有那麼多送別詩詞?給大家分析如下:

    一、 古代送別詩的發展概況: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分離就是脫離原來生活著的朋友共同體,有人要離開共同體去別的地方,這必然意味著分離,所以送別的行動不可能不是在傷心、感情特別激動的時刻。《詩經》、《楚辭》可以看做是送別詩的原型。《詩經》裡包括很多有關送別的作品。如《燕燕》、《二子乘舟》、《皇者華》等,以送別為主題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已經出現了親人之間的送別、官場送別、因戰爭的分別等,後世送別的基本情況都出現了。跟《詩經》同樣,最早的個人創作的作品 《楚辭》裡也有送別的色彩。比如《九歌.河伯》:“交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描寫送別時的感情和情景。

    俗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亦是如此,有歡聚就有別離,正如蘇東坡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聚散離合,是人生中不可避免而卻又無可奈何之事。特別是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由於交通十分不發達,山川阻隔,道路坎坷,因此一旦別離之後,何時再見就成了一件不可預料之事。也許是一年半載,也許是十年二十年,甚或是此別即訣別,終無再聚之機會,此即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之謂。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送別就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絕的千古話題。從被王士禎稱為“萬古送別詩之祖”的《詩經·邶風·燕燕》,到被譽為“千秋絕調”的江淹之《別賦》;從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到《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從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到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送別詩歌一直是古代文學這座繽紛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而後,到了晚唐五代時期,伴隨著“詩餘”——詞的興起,抒寫離愁別恨的送別主題迅奄融入這種新興文體並得到狂飆式發展,特別是在詞的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宋代,一大批優秀的送別詞作層出不窮,成為宋詞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江淹《別賦》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鈴》中也寫道“多情自古傷離別”,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離別”也就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從《詩經》到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元詞曲以至明清的詩文,送別詩以它獨特的魅力打動了無說的者的心,成為古典詩歌園中的一朵奇葩。

    送別詩的內容一般以描寫景物,來表達離愁別緒,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者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或用於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或用以抒發友情,或者以上幾個方面兼而有之。

    二、送別詩詞產生的原因:

    其一:“愛別離,怨憎會”,這是佛家所說的人生大苦之一,重團聚,輕別離,也就成為是中華民族的人倫中的一個傳統心理;只要看看我們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重陽,就可以知道它們的核心是親人的團聚。

    其二:古代由於山長水闊,交通和通訊不便,往往一別經年,甚至終生無法相見,因而人們看重離別。

    其三: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治亂迴圈的歷史怪圈,造成人們生活的不安定,“憂患意識”時常籠罩著文人們的心靈。難免產生一種“風塵何處期”的悲觀意緒;

    其四:隋唐以後,受科舉制度的引誘,士人為得一官半職,常常宦遊不歸,終年行無定所,所以常常有“浮雲”、“流水”之嘆。“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是這種現實生活的寫照。因此,“離別”就成為人生中心碎感傷的事。尤其在動亂的年代,動盪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纏綿的離情化成一首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詞。

    三、唐代送別詩的基本型別:

    其一、用以抒發離愁別緒的送別。如王昌齡的《送竇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前兩句實筆繪景,渲染清明光潔,幽靜深遠的環境氣氛。皓月當空,銀輝四射,秋深氣爽,林木蔥蘢,清江盪漾,波光粼粼,呈現在詩人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明淨而靜謐,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竇七所乘的小船就在這時離去了,詩人一往深情地凝望著“漸行漸遠”的小船。離情別緒全在這深情一“望”當中展露無遺。後兩句虛筆聯想,抒發難分難捨,相依相伴的深摯情懷。說友人的輕舟必須儘早出發,不想分別卻又不得不別,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夠理解我們留下不走,萬里相照。朋友走了,卻留下了一輪相思明月;秋天涼了,卻溫暖了一顆赤誠之心。全詩字裡行間充溢著縷縷真誠樸實的離情別意。

    其二、用以勸勉、安慰的送別。如高適 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送別詩。前兩句寫嚴酷的冬景。黃雲千里,大雪紛飛,雁聲悽楚,北風呼嘯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處環境之惡劣,也寫出日暮天寒,遊子何之的惆悵。後兩句以勸慰的語氣,勉勵他不要因為環境艱苦,旅途寂寞而悲愁,而要看到四海之內有知音。表明了作者與董大友情之真摯。再如 王昌齡《送吳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這是詩人貶赴龍標途中,在辰陽送朋友去沅陵之作。吳十九也是一個被貶謫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憐。辰陽位於沅江之濱,就在沅江渡口,他們相會而隨即又分別,但詩人送別而不言傷離,反而安慰吳十九說:遠謫異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兔;待到明春,就一定能重返京城。還有李商隱 《杜工部蜀中離席》:“人生何處不離存?世路干戈惜暫分。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勝殿前軍。座中醉賓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首聯點出離席,反問有力除感嘆外,還有安慰意,把別離悲傷拋開,以寬慰語作基點。

    其三、用以明志的送別。代表作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詩是詩人貶官江寧期間,送別友人辛漸回洛陽時所寫的。前兩句繪景點題。寒雨連江,夜色蒼茫,楚山獨立,境界悽迷而開闊。悽迷,烘托出離別的深情;開闊,顯現作者豁達的胸襟。後兩句抒情言志,囑託朋友,語重心長;回答親友,肝膽相照。兩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陽以後,一定要見見我們的親朋好友,如果他們問到我待罪之身的情況,那就請你告訴他們,我還是我,冰心玉潔,志趣不改,品節不移。話語之間有志行高潔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蕩無私。一個“冰心玉壺”的比喻寫盡了深摯不渝的友誼,寫絕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其四、用以抒發友情的送別。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前兩句敘事,後兩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空靈而有餘嘆,自然而又情真。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

    總之,在漫漫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有很多的悲歡離合,離別之情,牽動了多少人的心絃,“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長短”。但“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正如並非所有的聚會都令人歡欣一樣,並非一切離別都讓人傷懷。有一些詩人對離別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其清新樂觀的精神境界會讓人耳目一新,瞭解它們,才能更好地瞭解送別詩。

    四、 宋代送別詞的型別

    送別,首先我們要了解送別的主體。一般來說,送別主體雙方有以下幾類:親人、朋友、戀人,因此根據送別物件的不同,宋代送別詞可大致分為親情別、友情別、愛情別三類。

    其一、親情別:

    宋代送別詞裡描寫親情的詞比較少,閱相關資料後,發現僅有一首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是兄弟送別,姑且將之歸入此類。

    綠樹聽鵜鴂,更娘臧、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這首《賀新郎》是作者送別族辛弟茂嘉的,茂嘉也是志在抗金而重視忠義氣節的人,當時他因事貶官桂林,在此情況下兄弟分手,其心情之苦悶沉痛非同一般。整首詞最突出的就是大量用典,盡集古人許多離別故事,卻不顯隊砌板滯,上闋起首連寫鵜鴂、鷓鴣、杜鵑三鳥啼鳴,皆是哀哀切切,令人斷腸,借鳥鳴烘托離別之情,把離愁別緒渲染的淋漓盡致。然後用王昭君、陳皇后、莊姜之別離故事三個典故,下闋繼續用蘇武、李陵、荊軻一連串送別典故,借前人離別之事極力渲染自身離別之苦。整首詞感情複雜,既有兄弟相別的痛苦,又有壯志未酬的憤恨,更有對朝廷忠奸不辨、妥協投降的滿腹牢騷,基調慷慨悲壯,感情濃烈。

    其二、友情送別:

    宋詞中此類作品佔有很大的比例,一般的詞人都寫過友情送別的詞,佳作紛呈。蘇軾對朋友之間的情誼尤為重視。比如他的《南鄉子·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瑩瑩,秋雨晴時淚不晴。

    陳襄,是蘇軾的同僚好友,情深意篤。二人政見相同,遭遇亦相似,都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朝外任。當時陳襄調任南都,蘇軾追送至臨平,在船上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詞。上闋以“亂山橫”的別後景色來表達自己別離時的蕭瑟心情,好友走了,本來繁華的杭州城卻因此別離而成了一座空城,“不見居人只見城”;又將“臨平山上塔”這個無情之物注入自己的主觀情感,化無情為有情,有情之人和無情之物一起“迎客西來送客行”,離別之情頓顯深摯纏綿。下闋寫送別歸來後孤單寂寞的感受,晚風輕拂,寒夜難眠,殘燈斜照,秋雨綿綿,“秋雨晴時淚不晴”,就算是雨停了,可詞人思念朋友的淚水也不會停的,對朋友的真摯情誼可見一斑。

    這類直接抒寫離愁別緒表達朋友間真摯情誼的送別詞,在北宋是很普遍的。如晏殊的“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踏莎行》),同是蘇軾送別陳襄的“今日謾留君,明朝愁殺人”(《菩薩蠻》),蘇軾送別詩僧參寥的“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八聲甘州·送參寥子》),蘇軾送別秦觀的“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虞美人》),陳與義的“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過衡州”(《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賦長短句》)等,朋友間的深情厚意在送別時的離愁恨意中自然地流露出來。

    伴隨著時局的突變,宋詞的發展也開始出現曲折漸變,“國家不幸詩家幸”。“靖康之變”的悲劇造成了詞壇的一片悲歌,面對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事實宋室南渡之後,友情送別詞的情感方向也發生了轉變。這時期的送別詞由北宋詞人的直接抒發離愁別緒漸變為在送別中寄予胸懷抱負,將友情和國事緊密聯絡起來,在詞中流露出對外敵入侵和朝廷苟安的痛恨、對收復中原的渴望以及家國之思,並向朋友矚以功業的期許和勉勵;在妨 上則擺脫北宋時哀婉纏綿的婉約詞風,表現出激昂悲壯的豪放詞風。這類友情送別詞首推張元乾的《賀新郎·送胡幫衡侍制赴新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肅。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這是一首特殊的送別詞,是時年76歲的張元幹送給愛國志士胡銓的。胡銓字幫衡,他一腔忠肝義膽,力主抗金,紹興八年因反對議和而被貶至福州,後又遭秦檜迫害,被貶至廣東新州。胡銓離開福州前夕,張元幹寫了這首《賀新郎》為胡銓送行,對他奮不顧身的戰鬥精神表示支援和鼓勵。此詞慷慨激憤,忠義之氣溢於字裡行間。上闋述時事,詞人魂牽夢繞著神州的鉅變,故都的淪陷和生民的塗炭,他嚴詞質問這場悲劇的根源:是誰造成國家砥柱傾折,使敵人猖狂橫行,民眾罹難?詞句間充滿了對金兵入侵的仇恨和對南宋朝廷投降派的憤怒,沉痛悲涼。下闋敘別情,在對胡銓無辜遭受迫害表示深切同情外,更是鼓勵胡銓要像自古志士仁人一樣不以個人恩怨和一時得失為念,且“舉大白,聽金縷”,高歌痛飲,昂首起程。張元幹後來因此詞被秦檜抄家,逮捕入獄,削籍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但他義無反顧,並不後悔

    繼張元幹之後,南宋許多詞人都把家仇國恨、家國之思以及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融入詞的創作之中,加鏹了詞的時代感和現實感,這種時代感和現實感在友情送別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辛棄疾的“一煸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徵西”(《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都曙曄望收復北方失地,對朋友矚以功業相期許。陳亮的“胡運何須有,赫日自當中”(《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則滿懷信心的預言金人的命運必定會一天天衰落下去,而我宋朝中興大業則必像燦爛的紅日照耀朗朗乾坤,洋溢著打敗敵人的必勝信心和鏹烈的民族自豪感。至宋亡時,文天祥的《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在家國亡破的血淚迸流之中,還不忘“睨柱吞嬴,回旗走懿”的悲情壯烈榜樣,表現出作者至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創造出宋代友情送別詞前所未有的境界。

    其三、愛情別:

    宋詞中描寫男女戀情的豔詞可以說在宋詞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特別是北宋,晏殊、歐陽修、柳永等詞人以及後來的晏幾道、秦觀、周幫彥都寫有大量描寫男女愛情的豔詞。而在宋代的送別詞中,描寫男女愛情離愁別緒的亦不在少數。宋初夏竦的《鷓鴣天》是比較有名的一首: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從詞中可以看出,離別雙方應該是夫妻關係,是妻子為她的丈夫送行。上闋寫丈夫離別前的情形。離別前一天,就整日沒有心緒去描眉畫黛梳妝打扮;臨行時,又“愁見理征衣”;到了為丈夫餞行時,卻鏹忍住淚水在眼裡打轉,不讓它流出來,只因為“恐傷郎意”。下闋極言離別的痛苦。結句道出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不如讓我先喝醉,那樣你浪跡天涯走向何方,我就不知道了。愛情之痴,分別之苦,都醉於酒中。這首詞妙在寫出了女子離別時的心理過程:離別之前,苦悶憂愁;離別之際,溫柔多情;離別之後,相思無盡。清代陳廷焯評此詞說:“語不深而情深,千古離別之詞,以此為最。”(陳廷焯《閒情集》)雖有過譽之嫌,但它確實是一首非常優秀的愛情送別詞。

    宋代直接寫夫妻愛情的送別詞是很少的,大多數描寫男女愛情的送別詞其送別主體是戀人和情人,一般發生在文人和歌妓之間,原因是文人都是兼有官人的身份,在古代禮法制度的背景下,婚姻內的愛情是不自由的,自由的愛情往往只能在婚姻之外尋找,這就是唐宋時代士大夫和青樓歌妓關係比較密切的根源。詞本來就以寫豔情為本色行當的,所以宋詞中寫與歌妓離別的作品數量上特別多,藝術上也特別出色。此類送別詞,不得不提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娘臧、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俍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詞為抒寫離卿敘緒的千古名篇,是柳永離開都城汴京時與情人話別之作。上闋寫餞行時難捨難分的惜別場面。首句“寒蟬悽切”即奠定了送別場景的淒涼調子;正在兩情依依,難捨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欲飲無緒,欲留不得,可見留戀之情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不得不別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接著一個“念”字,則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貫通,道盡了一對戀人難捨難分之情。下闋寫離別後的痛苦。先是道出“傷離別”的古今普遍性,更何況又如今“清秋節’這淒涼的場景;接著用酒、楊柳、曉風、殘月一連串意象,營造出一種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意境,真正做到了“景語即情語”,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最後想象別後情景,

    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咽”想到“更與何人說”,酣暢淋漓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無盡愁思。

    宋代這類詞人與歌妓之間的送別之作隨處可見,連“不食人間煙火”的林逋也寫過一首絕唱《長相思》(吳山青),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傾吐了她與戀人別離時難捨難分的繾綣情懷;其他的如毛滂的《惜分飛》(淚溼闌干花著露),將詞人與歌妓瓊芳這一對情侶面對別離不得不勞燕分飛的頻劈情懷刻畫地淋漓盡致;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用“點染法”把詞人與情人別時的傷感、往日的柔情、別後的思念層層鋪敘開來,含蓄雋永卻又不失清新淡雅;王之望的《念奴嬌·別妓》,一句“聚調輕盈離調慘”可謂道盡了詞人與歌妓相別時的真切感受。正是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歌妓,給予了宋代文人繾綣溫柔的戀情,於是才有了無數令人銷魂斷腸的千古送別詞作。

    透過以上對宋代極具代表性的送別詞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

    1.宋代送別詞在描寫方式上承襲了以往送別詩詞中大量運用自然意象的手法,將離愁別緒融於自然意象之中,如楊柳、長亭、南浦、美酒、殘燈、秋雨等,屢次在送別詞中出現,成為離別的代名詞。

    2.宋代友情送別詞與以往相比出現了較大變化,從一般的志趣相投和才情相惜,演變為政治上的志同道合,功業上的期許和勉勵。北宋的送別詞還主要集中在一般的友誼層面,注重次的抒情功能;而南渡之後像張元幹、辛棄疾、陳亮等一批愛國志士的送別詞則將友情推至國事,上升到政治層面,突出了詞的言志功能。

    3.宋代男女愛情送別詞也出現了轉型,從夫妻之別或未婚戀人之別轉變為婚外戀人(情人、歌妓)之別。錢鍾書《宋詩選注·序》說:“據唐宋兩代的詩詞看來,也許可以說,愛情,尤其是在封建禮教眼開眼閉的監視之下那種公然走私的愛情,從古體詩裡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體詩裡,又從近體詩裡大部分遷移到詞裡。”錢鍾書所說的“公然走私的愛情”,也就是婚外戀。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宋代歌妓制度的發展狀況及文人與歌妓交往的風靡之勢,而從根源上說,則是由於這些文人士大夫的婚姻是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內無愛情可言,便只有在婚姻之外去做“愛情走私”,這樣的愛情雖然不合符禮法,卻是兩廂情願,少有功利性的純真愛情,我看這也正是宋詞中這類作品的真價值之所在。

    五、經典唐宋送別詩詞分析:

    (一)、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又題為《贈別》、《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元二,名不詳。安西,唐代設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內。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名作。前二句起興,於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這是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來,文學作品表現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複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裡人跡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別,則知己難求。如此,則對友情的珍惜,對離別的無奈,對朋友的關切,盡蘊於杯中矣。所謂"惜別意悠長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說破也。明李東陽《麓堂詩話》雲:“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溼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土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溼潤的意思,在這裡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溼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二)、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宋都汴京 ( 今河南開封 ) 是柳永逗留時間較長的地方。《雨霖鈴》就是他離開京城時所寫。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劉熙載《藝概》)但全詞情調過於纏綿,低沉傷感,有消極影響。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後用蘭舟作船的美稱。“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手拉著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著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節極盡了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兩句,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後的道路遙遠而漫長。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著情人的蘭舟,沿著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痴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說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波三嘆,想象別後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悽、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迴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

    《雨霖鈴》抒寫柳永在汴京同戀人分手時的離愁別恨,藝術手法相當高。概而言之有:

    一託物言情、廣用白描。如“寒蟬悽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本詞白描手法相當好。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一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託物言情,展現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依楊柳,綿綿別情。

    二、點綴渲染,恰到好處。劉熙載《藝概》中談到:詞有點(點綴)、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柳詞中有畫,反覆渲染。即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的點染技巧,確實達到很高的成就。柳詞對蘇軾、秦觀、周邦彥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響。但也應看到柳詞有的句子過於平俗,尚欠文雅。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象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三)、秦觀《滿庭芳》: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樽。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這首詞鋪寫男女戀人離別時的哀愁之情,以寄託自己仕途蹭蹬不遇的感懷。由寫景漸入,“抹”、“粘”,下字精美傳神,遠景入畫。角聲報時,停棹點地,“離尊”說出暫對別筵,一派暮色蒼茫、行色匆匆的場景。“蓬萊舊事”三句,追想舊情,多少繾綣,無限低徊,頓湧心頭。插寫外景,烘染淒涼況味,濃化別緒。香囊、羅帶,綴以“分”、“解”,告別剎那間,密意柔情難以割合之狀,宛然在目。“謾贏得”、“何時見”,思前念後,自怨自艾,無可奈何,逼出淚染襟袖,離情達到高潮。旅船遠駛,城不見,夜已深,而仍回首凝望,眷顧不休。筆觸精細,思緒纏綿,畫景詩情,一往而深。

    (四)、辛棄疾《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辛棄疾的這首詞大約作於他閒居鉛山期間。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蹟未詳。這首詞的內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鬱積事多,有觸而發,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湧集,而不為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詞的開頭幾句:“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採用了興與賦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說它是“賦”,因為它寫送別茂嘉,是在春去夏來的時候,可以同時聽到三種鳥聲,是寫實。鵜鴂,一說是杜鵑,一說是伯勞,辛棄疾取伯勞之說;說它是“興”,因為它借聞鳥聲以興起良時喪失、美人遲暮之感。伯勞在夏至前後出鳴,故暗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意,以興下文“苦恨”句。鷓鴣鳴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傳說為蜀王望帝失國後魂魄所化,常悲鳴出血,聲像“不如歸去”。詞同時用這三種悲鳴的鳥聲起興,形成強烈的悲感氣氛,並寄託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著“算未抵、人間離別”一句,是上下文轉接的關鍵。

    它把“離別”和啼鳥的悲鳴作一比較,以抑揚的手法承上啟下,為下文出的“別恨”作了鋪墊。“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兩句,有人認為寫的是兩事:其一指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離開漢宮的事;其二指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時辭別“漢闕”,幽閉長門宮。也有認為只寫一事的,謂王昭君自冷宮出而辭別漢闕。今從多數註釋本作兩件事看。“看燕燕,送歸妾”,寫的是春秋時衛莊公之妻莊姜,“美而無子”,莊公妾戴媯生子完,莊公死後,完繼立為君。州籲作亂,完被殺,戴媯離開衛國。《詩經。邶風》的《燕燕》詩,相傳即為莊姜送別戴媯而作。“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引用了漢代另一個典故。漢李陵抗擊匈奴,力戰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不屈。後來蘇武得到歸漢機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傳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荊軻臨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上這些事都和遠適異國、不得生還,以及身受幽禁或國破家亡之事有關,都是極悲痛的“別恨”。這些故事,寫在與堂弟的一首送別詞中,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當時沉重、悲壯之情。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這又是承上啟下的兩句。句中說啼鳥只解春歸之恨,如果也能瞭解人間的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隨啼聲眼中滴出的不是淚而是血了。為下句轉入送別正題作了省力的鋪墊。“誰共我,醉明月?”承上面兩句轉接機勢,迅速地歸結到送別茂嘉的事,點破題目,結束全詞,把上面大片凌空馳騁的想象和描寫,一下子收攏到題中來,有此兩句,詞便沒有脫離本題,只是顯得善於大處落墨、別開生面而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辛棄疾不愧為宋代一代文豪!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氣氛強烈外,還得力於它的音節。它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中有很強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並至。

    這首詞的內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鬱積事多,有觸而發,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湧集,而不為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氣氛強烈外,還得力於它的音節。它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中有很強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並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盪,古今無此筆力”,反映了古人對此詞的推崇。

    王國維說:“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

    (五)、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記載:王逐客送鮑浩然遊浙東,作長短句雲:“水是眼波橫”云云。韓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詩斷章雲:“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應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問歸路。”詩、詞意同。

    北宋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一首別詞,但卻寫得諧謔風趣,別具一格。這是王觀寫的一首送友人鮑浩然到浙東的送別詞。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惜別深情。下片直抒胸臆,寫出了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福。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比喻新奇、構思巧妙。下面就這兩個藝術上的特徵詳細加以分析:

    其一是比喻新奇。古人常有“眉如春山”、“眼若秋水”的比喻。例如“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李白《長相思》),“一雙瞳人剪秋水”(李賀《唐兒歌》)等,而本首詞中的“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別出心裁,推陳出新。首先作者擴大了比喻的範圍。正如我們一般用“花”來形容女子一樣,“眼波”、“眉峰”專屬美貌女子的,本詞中作者卻用來指自己的眉眼。其次作者反過來說水是眼波,山是眉峰,比喻新奇。這樣一變就把景語化成情語,將自己的感情折射到自然之物中。“眼波橫”是熱淚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緊鎖,聯想、比喻、描寫都非常生動形象。

    其二是構思巧妙。“一切景語皆情語。”由於作者的巧妙比喻,雖然未言情卻情蘊其中。“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既寫出了友人山一程、水一程,路途遙遠,也寫出了自己的視線一直相隨,表達了對友人的無限深情。特別是“眉眼盈盈”,一語雙關,構思奇妙。它既指友人所去浙東的秀麗山水,又指送別時含情脈脈的神態。寓情於中,含而不露。

    送別的時候,我們聽過“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叮嚀;我們看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凝望;我們也感受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的沉默。本詞的結尾也很有特色,“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融惜春之情、美好祝願於一體:願你和春光同在。無限深情全部都化解在多情的祝福之中,別具一格,令人回味。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有一種“懷人”的作品寫法很婉曲,明明是遊子或思婦懷念對方,卻寫對方思念自己,這樣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思念,也使作品既情致流轉,波瀾起伏,又委婉含蓄。如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主要寫思婦對遊子的思念之情,但詩的開頭卻反客為主,以虛代實,不直接寫思婦如何思念遊子,卻想象客遊在外的丈夫因思鄉念家而愁腸九曲。宋代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主要寫遠行在外的旅人對家室的思念,下片卻寫旅人想象中家室的離愁:“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所以旅人從心底勸她“樓高莫近危闌倚”,因為“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這樣不但寫出閨中人急切懷人的心情,而且也反襯出旅人對閨中人的思念之情。

    王觀的這首《卜算子》正是吸取了這種懷人詩詞的寫法。從詞中“又送君歸去”等句子來看,鮑浩然很可能住於浙東。上片是作者王觀代友人鮑浩然想象歸途中的情景:看到水,便彷彿看到自己妻子急切盼望丈夫歸來的盈盈淚眼;看到山,便彷彿看到自己妻子因思念丈夫而緊鎖的眉頭。因此,行人急於回到那既有山重水複的美景,又有妻子脈脈含情等待自己歸來的“眉眼盈盈處”。在這裡,作者一反前人用水比喻美人的眼波,用山比喻美人眉峰的慣例,而用美人的眼波比喻水,用美人的眉峰比喻山,而且語帶雙關,既寫出江南秀麗的自然山水,更借寫想象中的家室對行人的思念,而寫出行人(鮑浩然)對家室的思念和急切盼歸之情。由於這種想象是作者代鮑浩然進行的,因此這本身就具有一定戲謔的味道。

    這首詞之所以充滿了幽默風趣,還因為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果說上片主要以比喻、雙關、設問為主,那麼下片則主要是雙關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作者把春當作有情物來寫。他十分惋惜地送走了步履匆匆的春姑娘,因而他特地囑咐自己的朋友:快些趕路,若到江南趕上春姑娘,千萬把她留住。在這裡,又是一語雙關,既是說留住江南春天美景,更是說留住家庭夫妻恩愛的春天。

    總之,這首詞突破了前人別詞以表達惜別之情為主的窠臼,在藝術手法上新穎別緻,獨出機杼。全詞不用典實,不掉書袋,語言通俗易懂,風格輕靈幽默,所以備受歷代選家和讀者的青睞。

    六、拓展閱讀:

    (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二)、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三)、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四)、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五)、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

    (六)、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七)、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八)、林逋《長相思》: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九)、歐陽修《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晏殊《踏莎行》: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十一)、張元幹《賀 新 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十二)、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師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 當場隻手,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 且復穹廬拜,會向篙街行.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里腥羶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 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 15 # 虎哥143993466

    唐朝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比較開放,社會上百姓流動性較強,官員異地任職也比較普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在朝庭當官又被謫到異地任職,這些被貶被外放官員,或好友或同僚或同事常常別離話別,這就給那些滿腹詩書的詩人們創作詩詞提供了生活素材,或把酒對明月或送孟浩然之廣陵,離愁別緒,一吐為快,詩情才氣,躍然詩詞中。唐朝時,因穩定邊疆,守疆軍隊中也湧現出了很多軍旅詩人,也有很多離愁別緒的詩詞歌賦,或言志或抒情。在宋代宋詞中以著名女詞人李清照離別相思詞為最為代表,李清照生活於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時期,後半生風雨漂遙,顛沛流離,時值金國大舉入侵中原,北宋滅亡,南宋搖搖予墜,山河破碎,國破家亡,詞人觸景生情,心中憤懣,對腐朽無能的統治者的失望,她痛苦,憂鬱,心頭終日籠罩著愁雲。於是,在撫今思昔之中,她的詞章也自然而然地抒發了家國之恨和興亡之感。她無時不懷念故國:“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醉。”(《菩薩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武陵春》),“如今也,不成懷抱,得似舊時那?”(《轉調滿

    芬》)。在李清照的詩詞中另一類是抒寫離愁別緒的閨怨詞。李清華出嫁以後,雖然與丈夫舉案齊眉,相敬相愛,生活十分美滿,但她畢竟是告別了無拘無束的少女時代,庭院深深,重門常閉,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個“炙手可熱心可寒”的人。李清照曾以“何況人間父子情”的哀憫詩句請求他幫助搭救父親的元祐黨人之難,但他卻不肯援手。李清照在這顯赫卻又森嚴的相府之內,只有丈夫趙明誠一個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經常要外出遊學,為宦,這自然給多情的女詞人帶來極大的悲愁與苦悶。思戀之中,自然不免要借紙筆傾吐真情。李清照詞作中表現離愁別緒的這一類,大多是基於自己的這種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因此,篇篇都能以情真意切而扣人心絃。

  • 16 # 牛仔故事

    唐詩宋詞裡為什麼有很多送別詩,寫得那麼真情?

    仔細想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3個突出的重要原因。

    1、 受中國歷史經典文化的薰陶影響,唐宋時期的文人,在骨子裡都特別重情重義

    自古真情傷離別。生而為人,從生理感知上說,每個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哪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哪六慾:眼、耳、鼻、口、舌、意。平日經常相處很好的人,或是夫妻,或是朋友,或是親眷,一旦要離別時,難免都會產生傷感之意。筆者就有這樣一個親歷例子,去年過年後,兒子帶兩歲的孫兒去趕飛機回外地單位上班,孫兒捨不得離開爺爺奶奶家,一時大哭了幾分鐘。過後,在大家一再勸說下,孫子才止哭隨父母離開。

    像這種小孩子的傷感,其實就是人之離別親情的自然流露。在古代,這種離別傷感之情,比現代可能表現得更甚。現代人太追求拜金主義,離別之情都似乎少了許多。而古人重情重意,文人多視錢財如糞土,把仁義看得值千斤,利字相對看得淡薄,這也是離別生真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2、 唐宋時期的詩詞創造了中國文學的一個高峰,其中的離別詩也成為一種震撼歷史的絕唱。

    中國的文學成就,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高峰。比如,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漢魏時期的辭賦;唐宋時期的詩詞;元朝時期的戲劇、雜劇,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等等。唐詩宋詞,在歷史上能耀眼奪目,一個標誌,就是寫出了眾多的有真情的好詩好詞,其中最好的詩詞都是其時代的絕唱。在這些成為標誌的代表作中,抒寫離別的唐詩和宋詞就佔了很多篇幅。其中最有名的,如李白的送別詩多達160多首。最著名詩,如《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還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首所寫的地方,現在都成了後人遊覽風景的好去處。此外,唐朝寫離別詩特別有名的還有王維、李商隱、王勃、王昌齡、白居易、高適、劉長卿、駱賓王等人。宋詞中,有柳永、歐陽修、蘇軾、李清照、晏幾道等人,這些人的詩詞,到現在還在不斷流傳,並且成了中華文學引以自豪的詩詞代表作。

    、因為古代交通不便,相聚不易,危險係數高等客觀因素,使得文人們感傷離別之時,猶如生死再難見一樣。所以詩人筆下所寫,就更易流露出感傷的真情

    總之,唐詩宋詞裡的送別詩確實很多。這些離別詩詞,已是流傳千古的絕唱。當時代發展到今天,交通已很發達,通訊也很容易,所以,離別之情緒,自然也已不像過去那麼傷感。而像唐詩宋詞那樣真情的離別絕唱詩,也就不多見了。

  • 17 # 匠心道韻

    一前言:引•嚴羽《淪浪詩話·詩評》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就連,一貫豪放豁達的東坡居士也無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 難全。”都飽含著送別時不忍分離,兩情相依的憂傷情緒,但也有許多人借送別親友之際,吐露和抒寫其“報國取龍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負,顯示了其曠達的胸襟和 高尚的情操,為送別詩一貫塑造的情感氛圍另闢蹊徑。

    這些都是和送別有關,也就是送別詩。送別詩是一種表達離情別緒的詩作,它包括送別、留別、贈別等內容。本文就以唐宋•送別詩為例。

    道韻君幫您解答分析其中的意象,進而探求古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註解: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重故土。文人的情感更加濃郁,俗話說“故土難離”,古時候的交通通訊都非常不便,故人一別還真不知道能見否。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譯文:

    江上秋風陣陣,水波盪漾連綿,江岸上的紅花也脫下紅妝,漸漸凋謝。

    離別之情讓遠去的笛聲吹送,驀然發現船隻已到亂山的東面,再不見分別的渡口。

    註解:王安石在離別行程中目睹到江岸兩邊的風景十分感慨,這其實不僅是抒情、遣懷、解愁,更重要的是還飽含有深深的離別祝福之意。老山檀香「沉思羅漢」|取正區原材,全手雕制俯於湖石之上,安態冥思 山子遒勁有力層巒疊嶂,神采斐然石花生長,富於性情,刀法氣貫,出若天成,該作品以此印證古代詩人情懷。

    結語:送別詩,體現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人生短暫易逝,許多詩人常常能在慨嘆生命有限而宇宙無窮中表達一種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態度,這種平穩的心態,即使是面對人生最痛苦的離別時,也能表現為一種少有的 坦然與大度。

  • 18 # 亦有所思

    從前慢啊!

    車、馬、郵件都很慢,雖然一生未必只夠愛一個人,但一次離別就要等待好久,在那個無法即時通訊的年代,思念就變成了一種痛,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你不知道他(她)是否生病,是否開心,是否天寒忘了穿衣,是否晚上忘了蓋上被子,你甚至不知道他是否活著,遇到了哪些事,愛上了那些人,你只知道自己不停地被思念所侵蝕。

    古代的離別是真正的離別,一折柳枝,就可能再無相見之期,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除了思念,什麼也不能做,什麼也做不到。

    距離產生美!

    在古代,文人只有為官為吏一途,只要做了官吏便是不由身,去哪裡到何處根本由不得自己。皇上一道聖旨你就發配到了夜郎,或者被調離到瓊州,或者因為世事變遷從青州坐船到蘇杭,然後一生也無法回去。

    離別無處不在,重逢卻各安天命。

    古人的友情很少天天廝混在一起,因為恰到好處地不熟悉,所以大多隻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和長處,每個人都分外地珍惜友情,因為相見即是有緣,而再次相見卻不知何年何月,這種人際交往的張力和距離感讓離別有一種致命的悲情感。儘管其本質上只是一種社交美學,只是生活和官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種美卻是真的。

    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源自詩經的離別,再經過楚辭,流過樂府到南北朝的時候,在江郎的筆下,離別被詮釋得入骨十分“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

    有別必怨,有怨必盈。

    怨者何?情深無續,盈者何?月圓人半。

    隋朝建都長安,在灞水上設立灞橋,邊種柳樹,但凡有人出城出關,均須經過灞橋,心情難禁,唯有折柳贈之。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 19 # 青城雪未暖

    詩詞一開始,原本是作者面對各種場景,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創作手法。

    唐詩宋詞,就類似於當時的流行歌曲,只是現在主題是愛情,當年男人之間的主題通常是“送別”“思念”之類。

    所以,這種應景而作的詩詞,往往都是作者按照親身經歷有感而發,其情自然真摯動人。

    不過畢竟唐宋時期詩詞已經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文藝活動,那麼很自然,關於送別的講究也是有的,按照送別的物件、送別的原因、送別的地點不同,詩詞的講究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1、送別詩詞要注意物件,儘量用語直白,情感真摯

    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為教材中的內容,這首詩的知名度還是挺高的。詩說的事情很簡單,李白將要遠行,汪倫前來送別,李白寫了一首詩對對方表示感謝。

    這首詩和李白其它作品不同,語言很樸實、直白,沒有什麼名人典故,初讀之下,甚至有點過於平淡無味了。

    宋代詩論家嚴羽曾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李白這首《贈汪倫》卻犯了“語直”和“脈露”兩忌,但我們若是明白,送別的汪倫,只是個普通的村民後,那心中的失落,剎那間就會轉為讚歎。

    李白深知,如果詩寫得太高深,汪倫不懂,反而傷了對方的好意,以誇張的手法寫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比不上你汪倫送我的感情,這一瞬間,對方就懂了:李白真夠哥們,我只是送送你,你就如此感激我!

    這是兩個身份差別很大的朋友間,互相的尊重,汪倫很珍惜李白的情分,以至於到了宋代,汪倫的家人仍然儲存著這首詩。

    2、送別的意象選擇

    王國維先生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人在寫送別詩的時候,往往會很委婉的表達不捨,也就是不直接透過語言表達,而是藉助於景物、典故之類,這就是“意象”的作用。

    為了區別意象的關係,不同的意象不能混合在一起,所以,這種情況下,送別的意象,就比較容易分辨。

    我們常見的送別類意象,有三類:空間類、時間類和事物類。

    空間類如長亭、灞陵、南浦,時間類如夜晚、黃昏,事物類如柳絮、折柳、蘭舟、酒等等。

    在意象的選擇上,通常的考量方向都是“典故”、“氛圍”或者諧音,比如“柳”和“留”音近,作者就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表達對友人的不捨之情。

  • 20 # 一斗樓

    唐送別詩以王維渭城曲,李白桃花潭別宋萬詩,故人西辭詩。岑參大雪送陸判官歸詩,王昌齡寒雨連江詩,王勃城闕輔三秦詩,杜甫別房太尉墓詩,送李龜年詩。等最為著名。宋詞柳永雨霖鈴詞: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姜白石綠意詞: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吩咐,算只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此二詞最為著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LPR是什麼?未來LPR是否會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