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中乾坤
-
2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入西川支援劉備前,給關羽留下的保護荊州的錦囊妙計。雖然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但是在正史中這八個字也是保護荊州不失的上上策。
北拒曹操北拒曹操指的是要求關羽率領荊州軍民抵禦曹操的入侵,為什麼是北距曹操,而不是東拒孫權呢?原因有二:
其一,劉備是大漢皇叔漢室宗親,一直以匡復漢室還於舊都為一生的理想。曹操挾漢獻帝在手,所以劉備將曹操視為是竊取漢室基業的曹賊。攻打曹操可謂是名正言順,而攻打東吳則是名不正言不順或者說時機未到。
其二,曹操的實力可以和東吳、蜀漢兩家合起來的實力相提並論。如果幫助強大的曹魏先將東吳消滅,那麼蜀漢無異於自取滅亡。
按照當時的勢力分佈情況來說,只有先將曹魏滅亡後,才能發生蜀吳之間的戰鬥。如果蜀吳先開戰或者是聯合曹魏攻打東吳那麼最後的贏家必然是曹魏。
東和孫權東和孫權主要的意思就是蜀漢即將進入西蜀。一旦進入西蜀後蜀漢成立,必然需要先站穩腳跟。立足不穩之時,蜀漢難以自己抵擋曹魏的進攻,如果沒有一位強有力的盟友,那麼蜀漢將會很快走向覆滅。根據當時荊州的情況,諸葛亮留下的東和孫權是保全荊州不失的最好辦法。
在當時的情況,諸葛亮率兵入川支援劉備帶走了部分計程車兵,將領僅剩關羽、關平等幾人鎮守荊州。在當時兵力並不是十分的充足,如果抵禦曹操或者抵禦孫權任何一方入侵都是可以的,但是按照當時所留下的將領人數和兵力不足以同時和兩家一同開戰。一旦荊州有失,曹操或孫權率大軍襲擊劉備的後路,那麼劉備將面臨兩面夾擊的狀態,再想要佔領益州就是天方夜譚了。所以東和孫權就是為荊州找到一位強大的盟友,確保荊州不失。
總結:“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這八個是確保荊州不失的上上策,更是劉備是否能成功攻打下益州的重要保障。
-
3 # 競知的海洋
這是劉備在創業中,劉表失荊州後採取的策略,這個策略大致延續到漢中拿下為止,後期開始了“北伐策略”。“北拒”和“北伐”是完全不同的,反應的是劉備集團的實力,北拒代表著龍潛,韜光養晦。至於“東和”,類似於友好同盟,可以理解為我國目前和俄羅斯的關係,老二老三聯合擋老大。但是這個“東和”也不是真的和,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里,差點胡了[捂臉]。所以這裡的“東和”也只是相較於曹魏而言,荊州是劉備和孫權之間永遠的痛。“北拒”和“東和”往深了看,都是暫時的戰略而已……
-
4 # 鄉間小路609
三國時,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今四川一帶。孫劉弱而曹操強,所以劉備方面的戰略方針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
5 # 老夥計162720415
此乃赤壁戰後諸葛亮給劉備制訂的戰略策劃,反曹是政治基礎,聯孫是戰略依靠。孔明進川時將荊州託於關羽,留下八字為方針。可關羽沒照辦,亡也。
-
6 # 天地洋
這是諸葛亮給劉備出的戰略。
理解這個策略,必須把自己擺進入。
劉備當時的處境是三個勢力裡最弱的。如果他和曹操聯合,曹操不一定會需要。即使曹操願意要,也會防止劉備勢力坐大。等到消滅孫權勢力後,劉備肯定會被曹操收編或滅掉。
而孫權勢力雖然比曹操弱,但是孫權需要支援。因為孫權僅次於曹操,是曹操的眼中釘。為了對抗曹操,孫權需要盟友。
孫權的勢力也大不到可以控制劉備的程度,所以劉備和孫權合作,一方面可以躲在孫權身後,防止被曹操先攻打。同時還可以在對抗曹操的過程中,擴張勢力。
所以,以當時劉備的實力來說,這是最好的選擇。
-
7 # 大果和二果
這是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方向,要和東邊的孫權聯合起來一塊抵禦北方的強敵曹操,以達到三國鼎立的局面。然後再壯大自己的力量,以圖將來一統天下。
-
8 # 尾貨聯盟盛晗
拒絕曹操的拉攏。主動拉攏孫權。三國之中曹操實力最強。只有聯合孫權抵禦曹操才是保持三國平衡的最好辦法。[微笑]
-
9 # 知無為而有益
諸葛亮提出這一戰略思想是很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描述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了天時,已經統一北方,實力雄厚,當時是沒有人能與他抗衡的。
孫權,歷經三世,獨霸江東,有實力自保。
當時蜀漢實力最弱,東吳次之。而實力強大的曹操時刻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他也是有這個實力的。
也就是說面對強敵,東吳和西蜀的利益是一致的。聯合才能自保,是符合雙方利益的。
西蜀只有聯合孫權,才可能北據曹操,如果東吳和曹魏聯合,西蜀的形勢就大為不妙了。
-
10 # 石說大史話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諸葛亮一輩子的戰略方針,因為三國蜀漢勢力最弱,沒有能力單獨同東吳、曹魏抗衡,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合縱連橫。
三國中曹魏勢力最強,是蜀漢和東吳共同的敵人,既然聯合只會聯弱抗強。當年劉備兵敗當陽,被曹操攆的東奔西跑,因為同孫權聯合才得以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為三國鼎立開創了條件!
然而所謂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有時候只是劉備集團的一廂情願。就像那個誰說的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劉備一方雖然想聯合孫權,但東吳一方並不喜歡劉備!
親劉的魯肅死後強硬派呂蒙上位,孫權也一直想要奪回劉備所佔的荊州,這就是孫劉聯盟的隱患。劉備一方雖然也知道雙方聯盟並非牢不可破,卻也想盡可能維持聯盟關係,可卻沒人想到一旦聯盟破裂又該如何是好!
所以關羽敗走麥城、丟了荊州很長一段時間內劉備集團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劉備選擇同孫權決裂,結果夷陵之戰被打的丟盔棄甲…劉備打孫權錯了嗎?只不過因為蜀漢集團太過弱小,沒有選擇的權利!
-
11 # 採集達人
曹操的魏國在中國的北面,孫權的吳國在東面.劉備的蜀國在西面.諸葛亮從荊州去蜀國時,關羽問諸葛亮,如何保衛荊州,諸葛亮說,送關將軍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荊州無憂也."就是說,對曹操的魏國,堅決抵抗,而對孫權的吳國要和解。
-
12 # 歷史雜譚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這句話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條重要的戰略方針。諸葛亮從荊州去蜀國時,關羽問諸葛亮,如何保衛荊州,諸葛亮說,送關將軍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荊州無憂也."那麼為什麼是聯合孫權而不是聯合曹操打擊孫權呢?
首先從當時的大勢來說,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孫劉弱而曹強,所以劉備只能和東吳孫權聯手對抗曹操,不然很可能會被曹操逐個擊敗,這也是諸葛亮提出這個戰略方針的前提。
曹操當時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典韋,許褚,郭嘉,荀彧,夏侯兄弟,曹仁,曹洪等宗親數之不盡。佔領的土地也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地區,實力最為雄厚。孫權僅憑藉著長江的天險,但東吳人口並不多,更沒有強大的步兵,實力排第二。如果當時劉備聯合曹操的話可能連錦上添花都不是,因為以曹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劉備幫忙。所以諸葛亮的意思是聯合第二的一起打擊第一的。
其次,當時曹操雖然佔據了天時地利,但是他俠天子以令諸侯,想當皇帝的心天下皆知。而劉備自稱大漢皇叔,他也就不可能和莫朝篡位的人合作。而且當他和曹操作對的時候,那些和曹操不對的人就自然選擇歸到劉備手下。收買人心,招納賢才也就更容易了。如果聯合曹操對抗孫權的話只會被人說是曹操的幫兇,結果只會眾叛親離。
總結:諸葛亮提出這個戰略方針是在結合了實力,民心,在曹操的絕對強勢實力下最正確的長期戰略方針。即使出現後來的荊州之爭,也不會給曹操有機可乘。正是這方針才讓吳蜀兩國存在數十年,其他任何策略都無法實現。
-
13 # 港澳臺0755
和曹操要做敵人,和孫權一定要做朋友不能翻臉。尤其是不能自己先翻臉,可惜關羽孤傲才釀成大錯還把自己的性命葬送了。關羽也好張飛也罷都是自身性格毀了自己。
-
14 # 步蘭香407
提出這個戰略方針的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曹操雄據中原,“挾天子而令諸侯“,佔居天時,地利,擁兵百萬,戰將千員,幕僚,謀士數不勝數。有雄厚的物資儲備。東吳孫權,已歷三代,根基殷實,居豐庶的江南寶地,且又有長江天塹作為屏障,百姓安居樂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而你劉皇叔,雖帝室之胄,身無立錐之地,權佔荊州棲身,還是借的,彈丸之地無戰略縱深。一旦曹,孫合擊,你命休矣。當下可佔據荊襄為軍事基地,和東吳孫權修好,向南佔醴零,長沙。然後發兵西川,西川乃天府之國。當年劉邦發祥之地,是劉家祖上開創的基業,劉漳闇弱,張魯在北,虎視眈眈,你可率勁旅取之,作為立國之地。渡瀘水,入不毛平南蠻建立戰略大後方。然後整飭軍容,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找準時機,出祁山,進中原,以討漢賊之正名抗操,收復漢室。
諸葛亮拜為劉備軍師後,執掌兵權,逐步實現了既定戰略方針。在攻取西川之時,派大將關羽守荊州,留一錦囊妙計,其內容乃題主所言“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
15 # ATing606
三國時,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今四川一帶。孫劉弱而曹操強,所以劉備方面的戰略方針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赤壁之戰前期、中期和剛結束的時候,孫劉兩家的地盤加起來也沒有曹操的大,於是孫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抱團取暖。
雖然曹操赤壁之戰失利,但是曹操的勢力依然最強大,而且漢獻帝還是站在曹操一邊,即使孫劉聯盟在蜜月期,齊心合力去打曹操,也很難取勝,所以孫劉聯合十分牢固。
-
16 # 古今中外多少事
這個問題可以用現代企業之間,弱小的初創企業相互聯合,結成夥伴關係,一起對抗大廠的無孔不入。
曹操就好像是一個資金流充裕,人才儲備充足,戰略發展有效率的大廠。
不滿足於現在的局勢,因為戰場和商場是相似的,不進則退。所以他們要擴張領土,因為最安全的方法是吃掉對手。
但是孫劉集團呢,他們有著各自的企業文化,有著自己的理想抱負,也想在時代的潮流中當一次弄潮兒。
但是呢,大廠不會讓你們這些有著新奇想法的,有著可能衝擊自己某處利益的新入局者活得太痛快,必然要招攬你們,不成就消滅你們。
這種情況下,底下弱的人只能相互團結,優勢互補,一起對抗共同的敵人。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生存,才有可能成功。
強大的人永遠是孤獨的,弱小的人總是要成群結隊。這句話放在相互博弈上是沒有任何色彩的。
孫權,劉備兩人有著共同的方向,生存,保住自己得來不易的基業。但是曹操南下討伐,且擁有百萬之眾。怎麼辦,團結。
就像諸葛亮舌戰群儒時說的,你們東吳有兵,我們主公有種。
我們借給你們對抗曹操的膽子,你們和我們一起聯合對抗曹操。
這便是筆者北據曹操,東和孫權的理解。
-
17 # 琪姐說歷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從當時的大勢來說,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孫劉弱而曹強,所以劉備只能和東吳孫權聯手對抗曹操,不然很可能會被曹操逐個擊敗,這也是諸葛亮提出這個戰略方針的前提。
曹操當時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典韋,許褚,郭嘉,荀彧,夏侯兄弟,曹仁,曹洪等宗親數之不盡。佔領的土地也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地區,實力最為雄厚。孫權僅憑藉著長江的天險,但東吳人口並不多,更沒有強大的步兵,實力排第二。如果當時劉備聯合曹操的話可能連錦上添花都不是,因為以曹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劉備幫忙。所以諸葛亮的意思是聯合第二的一起打擊第一的。
其次,當時曹操雖然佔據了天時地利,但是他俠天子以令諸侯,想當皇帝的心天下皆知。而劉備自稱大漢皇叔,他也就不可能和莫朝篡位的人合作。而且當他和曹操作對的時候,那些和曹操不對的人就自然選擇歸到劉備手下。收買人心,招納賢才也就更容易了。如果聯合曹操對抗孫權的話只會被人說是曹操的幫兇,結果只會眾叛親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8 # 酒徒影視
在歷史上,相互聯合,共拒曹操,無論對蜀漢,還是孫吳來說,都是主動選擇的戰略方針。劉表死後二子不睦,如果劉備能和劉表二子齊心協力,那麼就應該和劉備結盟,如果雙方不和,就要領想辦法。於是魯肅主動請命,千往荊州以弔唁劉表的名義,打探虛實,並且聯絡曹操共抗曹操。無論荊州局勢如何,在魯肅的方針中,聯合劉備是必須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是否正確?應該如何評價?
這是為什麼?在小編看來應該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劉備有漢室宗親的大義名分;是劉備長期和曹操為敵,雙方不共戴天,在對曹問題上,劉備是最可靠的盟友,不用擔心在關鍵時候倒向曹操;三是劉備在荊州一段時間,得到了荊州中不少士族和中下級官員的支援,擁有不少的力量,從赤壁之戰前,劉備手中還有差不多兩萬的兵力就可以看出。而赤壁時孫權支援的兵力也是差不多。
那麼孫吳為什麼不乘虛先取荊州來對抗曹操呢?小編認為這是因為荊州方面與孫吳長期對抗,雙方對彼此都非常防備,即使劉表以死,孫吳也不可能快速佔據荊州。即使能夠在曹操之前佔據荊州,但是孫吳本身力量有限,需要長時間完全控制荊州,這時候曹操拿下,荊州方的兵力會在曹操的絕對優勢前快速被消滅。更何況,荊州的豪門望族實際上在心裡更傾向於曹操而敵對孫吳,在曹操南下後隨時都有倒戈相向的可能。所以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無論何種情況,孫吳都需要劉備這個盟友,同時需要他作為代理人,控制荊州的反對勢力。
因此,當魯肅在路上聽聞劉琮投降後,第一件事就是馬上改道江夏,主動聯合劉備。沒錯,在歷史上,孫劉聯合是孫吳方最先促成的。在獲得荊州之戰後,劉備趁機快速佔據南郡,併為了使自己的地盤完整,提出用手中的半個江夏換取孫權手中的半個南郡,這就是演義中的劉備借荊州(孫權方非常吃虧)。但是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由此可見,雙方在相互聯合抗曹上面是非常積極的,並沒有一廂情願的說法。即使在中期,因為關羽轄區和魯肅轄區犬牙加錯,雙方經常發生衝突,但孫吳方面都保持克制。
但為什麼之後,孫吳又要背盟偷襲荊州呢?小編的觀點是當時劉備在得到益州後,再佔據荊州,其威脅已經開始大於曹魏了。在曹魏沒有佔據上游荊州的情況下,孫吳有長江天塹自保有餘,期間還有能力發起過數次主動進攻。但是隨著劉備同時佔有益州和荊州之後,地理位置處於孫吳上流,一旦順流而下,孫吳完全無法防守。因此在劉備佔據益州後,孫吳數次以之前“借荊州”的理由向劉備討要整個荊州。並在劉備拒絕後偷襲南郡,引得劉備和關羽各自領兵與孫權魯肅在南郡對峙,但實際還是相對剋制,歷史上單刀赴會就發生在期間。
但此時曹操佔據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於是迅速和孫權達成和解,以湘水為界將長沙和桂陽割讓給孫權。此後,劉備和孫權保持短暫的和平,可是不久之後,劉備在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中竟然獲得了勝利,這是曹魏和孫吳都想不到的。這時曹魏神話被打破,蜀漢一下只如日中天,而在荊州的關羽也借勢發動北伐,一時威震華夏,曹操都差點要遷都。
在這裡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原本是三家在鬥地主,結果打了半天牌之後,突然發現另一家農民翻身做地主了。這是曹魏、蜀漢、孫吳三方都想不到的,屬於戰略計劃外的情況。蜀漢勢力在當時突然變成了當年曹魏一樣的威脅,所以孫權感到了恐懼。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才導致了孫權定下了偷襲荊州的計劃,也就是說這其實和關羽的傲氣沒有太大的關係,即使是換了別人來,孫權還是會偷襲荊州。這點小編剛剛也有提到,但在種情況是在很多歷史偶然和以外下形成的,正常情況下,曹魏的實力還是要大於蜀漢和孫吳之和,不能因為可能的情況而否決整體的形式。
所以在小編看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是大局勢下的不得已,一強兩弱的情況下,弱者是沒有選擇的機會的。蜀漢有和曹魏聯合的可能嗎?肯定是沒有的。從來鬥地主沒有農民和地主聯合打另一個農民的玩法。如果劉備在取得漢中後,轉而攻打孫吳,只會加快把孫吳推向曹操一邊,孫吳只需要向曹操稱臣,那麼形式馬上就會變成曹操和孫吳同時夾擊蜀漢,並且之後也會永遠失去拉攏孫吳的機會。
蜀漢和孫吳的荊州之爭,終歸還是內部矛盾,所以諸葛亮等人都是極其阻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而在夷陵之戰的同時,孫吳依然在北方大量陳兵防備曹魏趁機南下。而在失去荊州這個利益衝突之後,諸葛亮迅速修復和孫吳之間的矛盾,在今後的幾十年間,蜀漢和孫吳一直保持穩定的同盟關係。並且在鍾會伐蜀期間,孫吳一邊北伐吸引曹魏注意,一邊派荊州兵力入蜀救援,為救援蜀漢盡了最大的努力,只是劉禪未等援兵到來便投降了。這種唇亡齒寒的關係,除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就更不可能有其他選擇。
-
19 # 維德生
大家都知道是出自三國,我覺得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北、東和任何一方都只是當時的形態所致,你可以任爾東西南北,不過聚以時事斷之行之立之挫之
-
20 # 夏日微風不燥l
聯合東面的孫權集團、對抗北方的曹操集團,這是諸葛亮為保全、鞏固、擴大劉備勢力制定的戰略方針。
曹氏集團佔據北方,地域廣闊、人才濟濟、物質富足,實力雄厚,對天下虎視眈眈,不可能容忍其他割據勢力的長期存在,所以實力弱小的劉備集團為求自保,只能聯合同樣不夠強大的孫權集團和曹軍對峙。
另外、老百姓深受“正統思想”的影響,劉備是劉氏後裔,對抗、討伐挾持天子的曹操是名正言順之舉,但自己力有不逮,所以選擇去聯合孫權。
回覆列表
自董卓禍亂朝廷之時,長達一百多年的亂世便拉開帷幕,袁紹集結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死後,各路諸侯便開始相互爭鬥趁機分食天下,其中曹操發展最為迅猛,官渡之戰後,曹操吞併了實力最強的袁紹,一舉成為了天下最強大的軍閥,並且完全統一了北方,剩下的便只剩下弱小的劉備集團以及繼承父兄基業的孫權!
隆中對時,諸葛亮曾對劉備說,當前若想生存下去,兩個弱者便只能同心同德共同抵抗強大的曹氏集團,這樣才能在這亂世中求得一線生機!之後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操後,曹操便發現統一天下短時間是不太可能了,因為攻劉,孫權必去相助,攻孫,劉備也會援助,若是孫劉聯盟出現裂痕,被曹操消滅了任何一方,那麼另一方必然無法與強大的曹操相抗衡!
關羽留守荊州之時,諸葛亮就曾問他:“若是曹操引軍來犯如何?若是曹操孫權同時引軍來犯又當如何?”關羽孤傲的說道那我便分兵迎敵,諸葛亮嘆道如此荊州必失!臨走前諸葛讓關羽牢記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意思便是一定要和孫權搞好關係,共同拒之曹操,可惜關羽最後還是遭到曹孫同時來襲,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