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u040337703
-
2 # 陳忻兒童心理
親子關係是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係。一般0-1歲半,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的關係,這樣,ta才有安全感。一方面,ta會認為父母是最親的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人,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解決,因為父母就是他們的安全港灣。另一方面,由此ta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因為ta有依靠嘛,所以他會更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孩子在這段親密關係裡,不僅僅獲得安全感,也獲得父母對ta的接納和認同。這是很關鍵的。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ta缺乏這種接納和認同,在ta心裡,無論ta多大,其實都渴望被最親的人接納和認同。那麼,如果不被父母接納,ta就要更加努力地想讓父母接納,所以,ta的表現就是“孝順”父母,被人看起來,是孝順父母,討父母的歡心,當然ta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就很難說了。
這樣的孩子好像挺多的,最近熱播的【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就是那樣的孩子,在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她不被父母愛。她成人以後,也只是被父母當成是賺錢的工具,源源不斷地給家裡寄錢。她雖然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苦,不過,因為她想讓父母接納她,愛她,說她好,就還是會“孝順”父母。
什麼是“孝順”呢?“孝順”沒有父母呢子女的平等關係,其實對子女來說很不公平。為什麼不講“愛”呢?“愛”是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發自內心的,父母對孩子的接納,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接納。而“孝順”這樣的關係,很難說是健康的關係。
希望孩子們能獲得父母真心的“愛”,也能去“愛”父母,而不是在不平等的關係裡去“孝順”父母。
-
3 # 纓絡手工雜貨鋪
為什麼你不愛我?我哪裡不好?我為什麼不配你來愛?你越不愛我,我就越愛你,為了證明自己,我要感動你,最終你會愛我的!最後效果怎麼樣,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感動了自己,成全了孝心!
-
4 # 冬天裡的大懶貓
這個,說起來都是淚!我在藤椅上搖晃著,敲這篇字兒哈!父母不愛孩子,不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打擊算計和迫害,導致孩子情商低無技能,無法融入人群,在社會上立足。他們想掙脫環境,但是有心無力,也不敢維護自身權益,因為反而會有損利益。雖然心裡不情願,不孝順又如何生存?在這種情況下,輿論還是站在子女一邊的,譴責不良父母。就說我的親身經歷,我爸虐待過我,讓他坐牢容易得很,我媽倒是一了百了,離婚就完了,我呢?他是殘疾人,出獄後,一起吃低保住小破屋,他去世後我再去找我媽,她很可能不會收留我。當然這只是假設,我隱忍下來,我媽也沒提離婚。我也曾經想過,他們為什麼不喜歡我,是我不夠好嗎?我做的好一點會不會得到他們的認可?我甚至做過一些違背常理的傻事來討他們的關心,後來死心了,忍氣吞聲只是為了少受氣。我們現在有兩套房,過著安逸的日子。因為這個事,我媽不敢逼我去做全職工作,只求我給她養老送終。
-
5 # 精彩人生149317758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總是一昧的付出生怕父母不高興嫌棄用自己的付出換取父母的笑臉!父母疼愛的孩子只知索取不思回報變本加利仗著父母的寵愛無法無天最後傷及父母!什麼事都是習慣養成自然!l溺愛成災害人害己!
-
6 # 221008sun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 父母捨得用,從小就承擔生活的擔子,他們知道生活的艱辛,也明白父母的不易 , 所以他們孝順父母。從小被父母寵愛的孩子,父母從不捨德用,他們從來沒有體諒父母的艱辛,所以不孝的多。
-
7 # 愛國光榮-叛國無恥
孝順是一種心理疾病,來自於童年父愛母愛的缺失和內心的不安全感,幼年時受到過父母過多的苛責和壓迫,導致成年以後也永遠試圖去討好父母,努力獲取父母的肯定來滿足幼年時的缺口,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條真理,越打壓孩子、越苛待孩子,他們將來孝順父母的機率越高。相反童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人,反而在成年後沒有那麼孝順,因為他們得到過十足的愛和安全感,所以成年後不需要透過討好父母來彌補幼年的缺口。幼年時的安全感缺口過大時,人往往會把討好父母放在人生的首位,甚至超越了配偶和子女,這時就會產生扶弟魔和愚孝男,扶弟魔寧願吃糠咽菜苛待丈夫子女也要供養弟弟,以試圖獲取父母的認同感和肯定,這是她童年極度匱乏的;而愚孝男甚至會毆打妻子孩子來討父母歡心,這些都是童年的安全感匱乏所導致的變態行為。另一個說法“偏疼的孩子不得濟”也是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幼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孩子往往並不十分孝順,因為他們幼年得到的愛足夠多,所以成年以後會優先考慮小家,更愛自己的孩子,這才符合人類百萬年發展的自然規律。孝順,從本質上講是宣揚君權統治的一部分,我以為,父母子女之間更應該講的是愛而不是孝順。
-
8 # 東河河
其實這個是不對的,如果你發現你的父母以前對你是很偏心的話。o你成年長大以後有能力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們很偏心,你不會真心的想孝順他們。特別是在他人生關鍵時刻,如果父母沒有幫他一把的話,他更加不會真心去孝順父母,心裡面會有一種恨,其實孝順講究的就是回報。是你為子女付出了,子女對父母的回報,這個其實就是真實的心理反應。。
-
9 # 張北川1
什麼也不是絕對的。往往嚴格的父母。對呀,兒女不溺愛。是非分明。當然也有體罰。可能愛的表達方式方式不同。父母對子女越嚴格對他們的身心是非觀念都有好處也可以各個方面得到鍛鍊,將來更有出息越偏愛的子女往往培養成了啃老族,遊手好閒搬弄是非以自己為中心家長往往約束大孩子慣小滴照成大的懂事小的不成器孝順的子女一般是非觀念比較強有責任心,孝心和責任心很難區分我們的下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表現沒有我們這一代人孝心
-
10 # 喵了個咪發嗦拉西哆
我有很深體會,我是家裡老二,姐姐很會撒嬌,弟弟是盼來的兒子,我又不會撒嬌,從小週末休息,爸媽一大早就帶他們去街上玩,過早,給我帶兩個包子回,衣服是穿姐姐穿小了的。。。哎。一言難盡啊。所以從小就很羨慕姐姐可以和爸媽撒嬌,長大後,潛意識裡就想得到他們的認同和讚美,逢年過節回家,爸媽忙進忙出,姐姐從不幫忙,躺在床上玩,我看爸媽辛苦,就會幫忙收拾碗筷掃地什麼的。小時候經常會覺得爸媽偏心,委屈的偷偷哭,現在只覺得爸媽不容易。
-
11 # 鵝媽媽講閱讀
第一次看到問題感覺心酸。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背後的原因就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注,用加倍的孝順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獲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本質上,跟三四歲的孩子為了得到媽媽的抱抱使勁哭一樣,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在原生多子女家庭中,老大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還沒有其他孩子,自然獲得父母特別的關注,第三個孩子也是最後一個,老來得子,父母的年紀和閱歷都豐富了很多,自然會有不一樣的看待。而老二由於自身不突出,或所處家庭位置,就可能會受到父母的忽略,這就是“千年老二”現象。
一大把年紀了,還在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可見父母對兒童的關愛是多麼重要。
-
12 # 朋友154234883
說的非常好,究其原因,兩個方面,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歡的和不太喜歡的,當然老人都不會承認,無意之中父母會找各種理由從精力財力多方面傾斜個別子女,形成子女間的強勢與弱勢格局。另一方面,得寵的孩子養成多吃少出的習慣,失寵的孩子從小已經養成吃虧的習慣,總希望多做些贏得父母的認可,父母對個別子女的溺愛他們已經習慣和認可。 等到父母需要子女照顧時,從小養成的品質決定了多數得寵的孩子付出很少還覺得吃虧,相反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卻樂於付出還覺得是應該。這一切都是長期無意識中形成的,父母一般不會故意去偏心的。不應怨恨任何人。我父母認為我身體不好怕以後沒飯吃,有意無意的不讓我亂花錢,就是這個節儉的習慣我受益匪淺,而其他兄妹父母希望他們出人頭地給再多還是天天沒錢。父母最後還是靠我付出。
反正一句話 父母不愛的不看好的孩子往往不會找老人的錯,只會陌陌照顧老人
-
13 # 小奶媽毛marimo
我上初中花了壓歲錢30塊錢買牛仔褲 被我媽發現了。她很生氣。覺得我亂花錢。吵我 我就跟她爭辯起來。然後我爸過來一腳踹肚子上。把我罵一頓。還命令我把褲子剪了。我哭著做完了。獨生女!現在我結婚了。不能算孝順。但是絕對不給家裡添麻煩。因為並不是所有父母都甘心情願為子女付出的!
-
14 # 蘩30
其實不是這樣,我家的情況是這樣的:不被父母愛的孩子也不愛父母,但是他們因為沒有嬌生慣養,他們是正常人,能正常履行自己的義務。那些被父母慣壞的人,當然不管父母了。相形之下,好像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好點。其實最好的孩子還是和父母建立了健康的親子關係的孩子。作為父母不要不愛孩子,也不要溺愛孩子。
-
15 # 藍色的雲眸
有時覺得不被父母愛也是是一種幸福。你可以經歷很多事,甄別好與壞,尋找出解決的方法,讓自己更獨立,遇事也有獨擋一面的能力。這時你就會感激父母,讓自己得到鍛鍊,而不是在父母身邊成為溫室裡的花朵,這時你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更想用綿薄之力報答他們!
-
16 # 來來行程
我家的老二是我媽最喜歡的孩子 媽媽為了他沒少和我爸爸打仗 可是長大後他就是回耍嘴皮子 給老媽哄的團團轉 但是就是不幹實事 家裡家外全是我和我大哥操心 照料老媽 他在外地回來就是看一看罷了 錢也不出
-
17 # 寶貝兒XHQ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嗎?你看到的是表面,試想幼年得不到父母滿足的愛,甚至是缺失的,更甚是由暴力填補的…你能對父母愛得起來,孝順的起來嗎?也許那是一種希望得到肯定的一種慣性,因為親情無法割斷只好自己放淡情緒才能相處的尷尬…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也許更容易不善於控制情緒,自卑,易激怒…
但是有誰是完美的呢?所以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和優勢,生活中加以運用,不要往不利於自己的極端的方向發展,問題不大的,加油。
-
18 # 該隱的毒藥手冊
因為太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了,我閨蜜就是這樣,她媽一直看不起她,喜歡弟弟,她就拼了命的奮鬥。白手起家已經身價千萬了,然而她弟弟什麼都不是,工作了還要姐姐補貼他生活費。我不理解的是即使這樣閨蜜還孝順出一個境界,她請她媽來玩,一向勤儉節約的她買了好多山珍海味。她還在讀書的時候因為她媽說要她養兩個弟弟的學費生活費,她就下課上班工作到12點才回宿舍睡覺。她說她只是想得到母親的認同,過年她媽就送了她一床被子,她感動得很,塞了她媽十萬零花。
-
19 # 腫腫麻麻
首先,我並不認同你這個問題本身。沒有幾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我相信,絕大多數孝順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愛中成長的,只可能因為父母的素質素養,人生閱歷不同,而導致的對孩子教育和愛的表達、表現方式不同。就像同樣是愛孩子,有人輕聲細語,有人大聲呵斥;有人循循誘導,有人棍棒相加。多數人對父母的孝順是源於對父母的感恩和尊重。而感恩和尊重源於父母對我們的養育和無私的奉獻。所以,“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從何而來?我想,如果是說“被父母溺愛的孩子通常不孝順”這倒是真的。
-
20 # 別作么兒
這個問題有點偏激,並不是普遍現象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愛的方式不同,或許被溺愛的孩子習慣了接受和肯定而有一部分不懂感恩,但是不被愛的孩子多多少少心理上會有遺憾有自卑感,長大後或許很孝順,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有缺憾的,可能不那麼強大,不那麼樂觀,不那麼自信,而且童年的記憶很深刻真的會影響人一輩子的。如果說父母對孩子真的是非打即罵,那孩子還談什麼感恩,認可,或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我覺得不能說不被愛的孩子更孝順,是父母愛的方式恰到好處才會讓孩子懂感恩懂孝道。
回覆列表
孝順父母,天經地義,並不認為孝敬父母需要太多理由!而被不被父母愛,或是父母厚此薄彼!都成了多少人的藉口,成了自己大言不 慚,口口聲聲的理由!以前那個年代,能把兄弟姐妹們養大,不至於餓著,就是父母最大的恩德!每個人性格脾氣不一,父母親也是很可能,很自然的喜歡聽話,乖巧懂事的。有人從小就是比較調皮,搗亂,愛惹是非,當然有可能被父母打罵。可人一旦長大,學習,工作,在外結朋交友,自己就有了自己的品德,當然對於父母親的很多做法,也都理解,包容不去計較了。特別是自己為人父,為人母以後,更懂得了自己雙親的不易!所以就會盡量好好的去回報父母,孝順父母親!孝道,教養都有遺傳!今天自己盡心盡力的孝順父母,以後孩子也是一樣來回報我們。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做好,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兒女!上行下孝(效)!做人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