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1956年9月10日,時任法國總理居伊·摩勒曾經對英國首相提出了,英法合併的計劃,連這個新成立國家的名字都想好了,叫盎格魯法蘭西。

    很多人可能不瞭解盎格魯是什麼意思,盎格魯是古代日耳曼的部落分支,後來移民到大不列顛島,當初移民到大不列顛島的還有撒克遜部落,後來兩個部落逐漸融合,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經過多年的融合,盎格魯-撒克遜人就成了全英格蘭人的種族名稱,法國總理建議將新國家的名字命名為盎格魯法蘭西,將盎格魯放到法蘭西的前面,由此可見,法國人還是充滿了不少誠意的。

    其實關於英法之間的那點事,那真是能寫完好幾本書,從我們的角度來說,總認為英法是同坐一條船,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給中華民族帶來極大的創傷。

    因此,我們總是認為英法是一夥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即使是在1860年前後,英法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實在是因為共同的利益才暫時組成同盟。

    向前追溯的話,從法國大革命開始,英國就一直是反法戰爭的策源地,1815年作為法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的代表拿破崙最終被英國組建的反法聯盟擊敗。

    英法之間之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066年,法國統治者征服英國,諾曼底公爵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此後英國的每一任國王都是他的直系子孫後來,這就導致,英國國王同時也是法國貴族。

    尤其是英法百年戰爭,更是將英法的關係徹底撕毀,這場久遠的戰爭,竟然也是因為雙方之間複雜的繼承關係導致的。

    公元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駕崩,由於查理四世沒有子嗣,就由旁系的瓦盧瓦家族的腓力繼承王位,稱腓力六世,腓力六世想要加強中央集權,決定控制法國北部的一些貴族領地。

    根據前面的關係,愛德華三世除了是英國的國王,也是法國阿基坦公爵,腓力六世想要擴張的領土,正是愛德華三世在法國的領地,腓力六世的做法引起愛德華三世的不滿。

    對於腓力六世咄咄逼人的攻勢,愛德華三世宣佈自己是法國國王,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愛德華三世也就是查理四世的外甥,按照血緣關係來說,他也有機會繼承查理四世的王位。

    腓力六世自然不會讓位,而且從法國的國家歸屬感來說,也不願意讓英國人來做他們的國王。

    但是從此以後的四百多年裡,每一位英國國王,在公開的場合,到要在自己一大串頭銜的後面再加上一個法蘭西國王。

    1337年愛德華三世發動了對法國的進攻,經過十年的戰爭,愛德華三世打敗法國,並且生擒了腓力六世,本來可以征服法國的愛德華三世,卻由於歐洲爆發黑死病而不得不撤軍。

    腓力六世去世後,他的兒子約翰二世即位,又被英國人打敗,後來約翰二世的兒子查理五世即位後趕上一個喘息的機會,由於愛德華三世去世,英國發生內亂,法國人在英法戰爭中稍稍搬回一局。

    英國國王亨利五世重啟英法戰爭,很快就要征服法國,亨利五世也提出了建立“英法帝國”的構想,只不過亨利五世還沒有實現這個政治願望就一命嗚呼了,他的繼任者亨利六世由於無能又被法國翻盤。

    法國取得了百年英法戰爭的最後勝利,但是對於英法兩國的創傷還是很大的。

    可以說,妄圖靠武力使英法合併的主張,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比較悲哀的是,法國從拿破崙之後再無雄主,尤其隨著德意志的崛起,法國遭受來自德國的威脅,最後只能與英國聯合在一起,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法都能夠達成同盟,協同作戰,從這一點來說,英法還是有著比較好的合作基礎的。

    但是在二戰結束後,法國總理用超前的理念要與英國組成一個聯合的國家,還是讓英國人無法接受。

    當時的英國首相艾登婉言拒絕了,其主要原因是在二戰結束後,法國實在是千瘡百孔,雖然英國也好不到哪去,但是不想被法國拉下水,這個議案最終沒有形成。

    雖然法國與英國沒能達成一致,卻與當時歐洲大陸的另外強大的國家,也是法國的死敵聯邦德國達成了協議,由此雙方牽頭,聯合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在1957年簽訂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到1967年進一步形成歐共體。

    縱使當時的英國還在幻想“光榮獨立”最後也不得不放下成見,於1973年加入歐共體,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與德國打得火熱的法國,卻在從中作梗,阻止英國成為會員國。

    英法之間的關係有多現實,想必大家也能看出一二。

    在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中,歐洲想要重新崛起,擁有絕對話語權,聯合起來是必然的選擇,在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標誌歐洲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

    儘管歐盟有著高度的一體化,但是英國人卻難以和歐洲大陸玩到一起,處處都保持著和歐洲大陸的距離,比如歐元誕生後應該取代成員國內的各國貨幣,但是英國依然保持了英鎊作為貨幣。

    雙方之間的利益分歧也較為明顯,由於英國並不相信歐盟,最終喪失了在歐盟內的話語權,從2013年開始,英國就有了脫歐的聲音,所以英國脫歐話題就像是蒼蠅嗡嗡一樣,一直環繞在耳邊,剛才查了一下資料,英國女王在前幾天表示,要在2020年1月31日前完成脫歐。

    曾經不可一日的日不落帝國,如果彷彿有點像一個碰瓷的,三番五次搞事情。

    話題有點扯遠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倒是有點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2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英法曾經就差一點成為一個國家了,如果他們合併成功的話,那麼現在世界格局又是一番新的一番風景。可是英國卻無情地拒絕了他,法國人算是熱臉貼英國人的冷屁股了。誰也沒有想到曾經橫掃歐洲的法國人竟然去求著人家來合併,如果這件事情讓拿破崙知道的話,肯定會從棺材板裡跳出來。(英法穿上一條褲子)

    咱們不少人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按常理英國應該是同意法國合併的,自古以來他們不都是穿上一條褲子的嗎?不過這都是假象,他們可不是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好。首先英法自古來說就是冤家,但不過都是不記仇罷了。比如經典的百年英法戰爭,一場戰爭竟然能打上百年可見這裡頭的門道兒。

    (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人為什麼會拒絕法國?其實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首先這種想法是從1956年提出來的,正是冷戰打的是熱火朝天。雙方的意識形態衝突,好像世界又要貌似馬上爆發一場世紀大戰。而剛經歷過二戰不久,此時的法國人是顏面盡失,國力受損。根本沒有能力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心氣來管理國家內政,誰都不想來管這麼一個大攤子。所以法國人就報上了英國人的大腿,不過英國人也瞅準出來法國人的小九九,無情地拒絕了他們,自己國家的災後重建還沒建設完成,想動用我們國家的資源,來替你修繕,你做夢!而且如果法國人卸磨殺驢怎麼辦?把一切都弄好了,結果你法國人道奇在英國人頭上了。那麼英國人不就被法國人耍了嘛,所以當時英國政府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英法暢想圖)

    其次最後一點就是英國瞧不起法國,德國僅用幾十天的時間裡就將法國一網打盡,而英國人在二戰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抵抗能力。所以英國人不惜的和你法國人為伍,我們是驕傲的紳士,而法國人只會投降。就像現在很紅的網路語言一樣,沒有任何人能在法國人投降錢打到巴黎,可見法國人是多麼的弱雞。

    (德軍攻佔巴黎)

  • 3 # 歷史紅塵

    英法兩國合併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是合併後究竟是該誰做老大?

    這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1956年,合併要求剛剛被提出,其實就已經被拒絕了,看似合併後是美好的共同繁榮,實際上終究有一者要淪為強者的從屬之地,即使兩國的領導人同意了,相信對於兩國的子民來說,定然也是不小的輿論風波,同不同意還要另說呢!

    關於英法兩國合併的想法,最初是由法國總理摩勒提出

    當時以很謙卑的態度,希望以英國女王作為共同國家元首,但這個想法終究還是太過於簡單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自古以來都有著互相交融共同之處,兩者之間僅僅一條英吉利海峽,橫亙其中,但是看似和平共處的背後,實則也有各種矛盾衝突。

    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最強國,歷史上侵佔的國家高達200多個

    儘管是一個組合而成的西歐島國,但他們對於世界強烈的征服慾望,也在歷史上掀起不小的波瀾,透過16 88年的光榮革命,最終成功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革命政體,率先完成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榮光,一步迎來了它的黃金髮展時期。

    作為曾經的殖民專業戶,殖民地的面積,足足有本土面積的100倍之多

    日不落帝國用來形容它也一點不為過,但是如此強大的大英帝國,最終還是迎來了解體的那一天,後來逐漸被後起之秀美國超越,儘管現如今已經沒落,但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擁有足夠高的影響力與話語權,由於起初大規模的資本積累,也成為歐洲地區,經濟實力強悍的資本主義強國。

    法國,全名法蘭西共和國,國土面積位列歐洲第三

    接壤國家眾多,而且具有臨海優勢,法國的輝煌歷史也不容小覷,儘管沒有曾經的大不列顛帝國強大,但是在中世紀時期,也已經逐漸晉升為歐洲大國行列,整個封建王朝,也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巔峰,透過1789年的大革命,最終成功完成政治轉型。

    當時的法國有多麼厲害,其實也就相當於僅次於英國的存在

    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國家,殖民地的面積,在當時國土面積那麼大的條件下,還能夠佔到本土20倍,其間對於資本的擴充也極其有利。同樣作為歐洲大陸呼風喚雨的存在,法國居民不僅擁有良好的生活水平,而且作為資本主義強國,具有極高的社會福利水平。

    看似強強聯合的背後,實際上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但其實兩個國家看似相同的發展軌跡,但同樣也暴露出共同的弊端,英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強大的民族優越感,怎麼會和法國能夠夥同呢?其實縱觀其他各個方面,無論是經濟還是政體,也都有各自的差異化方向,按照本來的發展軌跡,其實也無可厚非,如果真的要合併,其實也並沒有深層次的合作利因誘導。

    當然兩國之間在文化上還存在極大的差異,能不能優勢互補另一說,相信強制讓對方接受彼此的文化,未免有點太過於殘忍

    法國人的浪漫情懷,這一點對於英國人來說就有點勉為其難了,總體而言,法國在思想方面更過於開化,但是英國人思維轉變的程度並沒有法國人那樣群情激昂,就不是同一類人,如果真的要合併,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了,而且英國方面也認為,互不干擾就挺好,沒有合併的必要。達不成共同的利益訴求,而且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還發生過矛盾衝突。

    怎麼就能夠不計前嫌?合二為一呢?

  • 4 # 史不知味

    對於英、法兩國,我想任何一個人都不會陌生,英國在1840年的時候以林則徐禁菸為由蓄意挑起了鴉片戰爭,一腳踹開了清朝緊閉的國門,隨後又在1857年和法國組成聯軍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仍然沒有少了他們的身影。

    法國作家雨果將英、法比喻成兩個手拉手的強盜,所以在多數人的眼中,英國和法國這一狼一狽應當是一對好搭檔。

    不過,英、法兩國可沒好到能夠同穿一條內褲的程度。

    1956年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之時,曾向英國首相艾登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想法——將法國和英國合併成為一國,仍以英女王為國家元首。

    摩勒此議不得不說很讓英國人心動,可艾登想了想之後,卻婉拒了摩勒。

    摩勒一見艾登不同意,在心中稍作權衡之後又一次詢問艾登,法國能否如澳、加一樣加入英聯邦?

    艾登仍然沒有同意。

    實際上,英國雖然曾經是地球上的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可是美國自從獨立之後便發展得越來越快,漸漸有了超越英國的趨勢,歷史的車輪滾入20世紀之後更是如此。

    後來二戰結束,美國便已經取代了英國的霸主地位,和蘇聯並肩稱雄。

    所以,英國反倒成了跟在美國屁股後面的小弟,說英國人心裡沒點怨念誰信?倘若這時候英、法能夠合併的話,且不說一定能夠找回自己曾經的自信,重新坐上霸主的位置,那至少也不用丟盡顏面地給美國當小弟呀!

    可是,英國為什麼偏偏拒絕摩勒丟擲來的橄欖枝,否定了和法國合併的想法呢?

    摩勒之所以會向艾登丟擲英法合併的橄欖枝,他的目的可沒有那麼單純,艾登也不會傻到看不出摩勒的用意。

    摩勒在1956年才剛剛坐上法國總理的寶座,可此時法國所面臨的局勢卻讓摩勒進退維谷。

    法國在非洲出現了殖民危機,阿爾及利亞嚷嚷著要獨立,不願再給法國人當奴隸了,埃及也在喊著要收回由英法兩國一同管理的蘇伊士運河,英法為此佔領了塞得港,並且封鎖了蘇伊士運河。

    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之後引發了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雖然獲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可是埃及卻在美、蘇的互相干涉和牽制下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成功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

    此外,以色列和約旦也在摩拳擦掌,法國是約旦的盟國,可英國確實以色列的盟國,這意味著以、約一旦開戰,英、法也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到戰爭之中,英、法作為“歐洲雙雄”,他們可不願意彼此之間發生戰爭。

    摩勒甫一上臺便遇到了這樣難堪的事,法國人民怎麼看他?是怪他沒本事,還是怨他太懦弱,倘若他不能妥善善後的話,他的支援率必然暴跌。

    摩勒在這時候說想和英國合併,便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和注意力,試圖用英法合併來化解雙方之間可能存在甚至會發生的衝突,從而繼續保證自己內閣的執行。

    艾登能坐上英國首相的位置,自然也不是什麼蠢人,哪怕他真是蠢人,他手底下的智囊也不會蠢到看不出摩勒的用意。

    摩勒未必是真想讓法國併入英國,但想借助英法合併這一噱頭來轉移摩勒內閣所面臨的困境卻不假。

    如果英國一時頭腦發熱地接受了摩勒的提議的話,看似是“強強聯合”,可這麼一來,英國不僅要分擔法國所面臨的外部壓力,還得同時承受法國內部的壓力。

    摩勒所說的英法合併,到底是摩勒一人所為,還是法國全體人民的夙願?這一點,艾登可不敢保證。

    倘若只是摩勒一人所為,艾登又接受了他的提議的話,屆時訊息傳了出來,引發法國人的抗議的話,摩勒再反咬一口,說自己是受到了艾登和英國的脅迫,豈不反倒讓艾登陷入了危機而讓摩勒獲得了法國人民的諒解?

    艾登可不會傻到冒著損害自己政治利益的風險去拉摩勒一把,艾登一旦這麼做了,恐怕艾登內閣會垮得比摩勒內閣更快。

    只可惜艾登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自己沒有栽倒在摩勒的陽謀之中,卻栽在了蘇伊士運河事件之上。

    摩勒亦是如此。

    法國在英法合併這一鬧劇不了了之之後,為了挽回自己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的頹勢,增加自己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又於1957年聯合意、德、荷、比、盧等國組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歐洲經濟共同體發展到了後面,則成了現在的歐盟。

    不過,英國如今又在鬧著要退出歐盟了,這一切均為利益所致而已。

  • 5 # 梁老師說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好吧,首先咱肯定一點,這事題主沒有瞎說,還真有這麼一檔子事,只不過後來,英國人感覺委屈,所以他們的議會拒絕了這事。

    高傲的高盧雄雞被英國人關到了門外頭,心都涼透了,這事就黃了,這就換來了後來的三駕馬車共掌歐盟。

    當然三駕馬車時代隨著英國脫歐,歐盟這嘎達變成了兩火車頭了。

    說英國是歐洲國家,但他的地理位置比較尷尬,和整個歐洲的領土壓根就不連著,這也就造成了英國在歐洲的歷史上總是時不時,跳上陸地給整個歐洲塞眼藥水,而歐洲這塊強大的國家也有數,就倆一個是法國,另一個就是德國。

    但整個歐洲又拿英國沒法子,畢竟你要和英國掰手腕,你的第一個問題就得解決如何渡過英吉利海峽。

    也就是說,英國和法國,這壓根就是一對歡喜冤家,這歷史搞的摩擦和交鋒那不是一回兩回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就要問了:“那麼為嘛他們會有想聯合在一起的想法呢?”

    咱要想把這問題搞明白了,咱還是從這倆國家的交鋒說起,畢竟沒把這交鋒整明白了,這問題也只能說明一半不是。

    交鋒

    太遠的事,咱也不說了,啥人種之間的隔閡,咱不提這檔子老鼻子問題。

    雙方最為著名的就是百年戰爭。

    瞅著這名字,大傢伙就知道這倆人打架,足足打了一百多年,才把這戰爭給打完,這時間跨度之大,也沒誰了。

    那麼這場戰爭也直接導致了英國曆史很牛掰的一個朝代金雀花王朝的玩完。

    就這王朝直接管轄的領土面積打比利牛斯山開始一直延伸到了蘇格蘭邊界。

    畢竟這是擱法國本土作戰,最終法國人一傢伙就把英國人從法國境內給趕了出去,英國的版圖也從歐洲這地縮回到了他們那島子上了。

    這怨念可就結大發了。

    所以後來這小摩擦他也不斷,今天不是你撩了我,明天就是我撩你的,畢竟英國人的實力就擺在那裡,歐洲大陸的領土沒有了,但勢力還在。

    為點雞毛蒜皮的事,這天天的扯,一扯就扯了三百多年。

    之後開啟了殖民時代,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擱大海上放帆船,大船小船的滿世界晃盪,到處的插旗宣誓自己的存在。

    但地球這村子面積也就那麼大,你這插著插著,就會發現殖民的土地越來越少。

    這不可避免的讓英國人和法國人刀兵相向,畢竟都想在殖民當中獲得利益不是。

    這倆傢伙又開始正兒八經的掐架,這可不是那三百年的小戰爭,這次一打就是七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英法七年戰爭。

    當然這時候掐架也不是倆人瞅著不順眼,掏刀子就上的時代。雙方各拉著自己的小弟,這就開幹了。

    英國這頭拉著葡萄牙,普魯士。法國人這幫手可就多了,西班牙,瑞典,奧地利,還有那沙皇也摻和了一腳丫子。

    這倆人的對抗不僅僅是在歐洲本土,這都把戰場開到了殖民地去了。

    啥地中海,啥印度,啥菲律賓,只要見了面,也不問原因,這一準就得打起來。

    但這事最後人多勢眾的法國人卻敗了,這事弄的比較尷尬了。

    一旦戰敗這就面臨一個賠禮道歉的問題,法國人這就把加拿大這塊劃拉給了英國人,順道還從印度這塊退了出去。

    打這裡起,英國就開始號稱日不落帝國,就這牛掰的勁頭,都沒法形容,基本上這就得橫著走。

    英國人越是牛掰,法國人越是嫉恨,所以處處給這英國人使絆子,但就這時間點上英國人如日中天,這都是小意思,攆吧攆吧就過去了。

    但也有噁心到英國人的事,當年美國人作為英國人的小弟,天天的受宗主國英國人的盤剝,這傢伙受不了了,這就起來反抗,這後邊就有法國人的影子。

    當然這是後來的事。

    接著就進入到了拿破崙時代。

    大傢伙都知道,拿破崙這個頭是不高,但這軍事才能那是數一數二的,把整個歐洲都踩在了腳丫子下邊。

    因為英國有條英吉利海峽隔著,要不然拿破崙早一腳丫子就踩過去看風景去了。

    英國人瞅著越來越龐大的法國,這肯定不樂意了,這就找利益同盟,轉手就把沙皇給拉下了水。

    透過戰爭的手段,一傢伙就把拿破崙給丟到了小島子上荒度餘生去了。

    這事您要說法國人不恨英國人,這叫胡說。

    這不上趕著後來發生了一戰二戰,英法這又成了同盟關係,雖然互相瞧著不順眼,但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德國人!

    算是綁到了同一輛戰車上了,一戰還好,法國人打出了最強陸軍的稱號。

    可二戰的時候,法國人整個就退化了,讓德國人沒幾天的功夫就揍趴下了,這要不是戴高樂組成了流亡政府。

    就衝著法國人那奉行投降政策的政府,這就是戰敗國的待遇。

    所以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恩恩怨怨,您要聊起來這簡直沒個頭。

    聯合的事

    這不二戰結束了,地球這小村子就迎來了民族獨立的大浪潮,這就獨立了。

    沒了殖民地,還啥日不落帝國,這就成虛的了,而且兩次世界大戰下來,美國人透過兩頭做生意,積攢了不少的原始資金,建立了老牛掰的工業體系。

    那麼俄羅斯人,也在二戰中錘鍊了自己,這體格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那麼這世界的的中心從歐洲這嘎達,也就是從英國和法國人的手中轉到了美蘇的手裡邊了。

    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日子這就不好過了,以前是啥光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的,現在還得抱大腿,這不行啊!

    而且因為各地的獨立,英國人和法國人在海外的利益受損那不是一星半點兒。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法國這就有了英國和法國摒棄前嫌,聯合起來整成一個國家的想法。

    如果這倆國家真的能合併,那麼他們之間的對抗就會剩下不少的資源,利用聯合提高的資源提升國際地位,擴大他們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

    為此,法國人還自動降低了身段,給這個聯合國家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瞅見沒把自己個放在最後。

    但就算是這樣,他們也沒能打動英國人那顆冰冷的心。

    其實這事,咋說呢?他不是一加一就等於二那麼簡單。

    首先這倆國家一個說英語,一個說法語,在文化上交融就是個問題,這要是聯合了,你這政府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好呢?還是英語好呢?

    按照英國人的德性,就這問題沒個兩三年他們都下不了結論。

    還有這歷史恩怨問題,是個個人就有自己的想法。英國人和法國人打架打的那也不是一兩次了,這根子怎麼消除?

    還有這利益分配問題,你從國際上弄來的利益,是二一添作五,還是四六分賬,這都不好說。

    所以最終這事就黃了。

  • 6 # 方圓論壇

    首先,法國想要併入英國這件事確實存在過。但被英國給拒絕了。因為英國人知道,不論是講歷史原因,還是當時所面臨的實際情況。英法合併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況且當時法國人想要併入英國也並非什麼好事。如果當時英法合併了,別說成為超級強國了,很可能英國的實力還要更加的衰弱。

    二戰結束後,法國由於在二戰中完全淪為了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自然在戰後瓜分利益的時候,法國的話語權也最小。所以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法國願意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然後集兩國的實力和領土一舉成為可以和蘇聯以及美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但英國方面根本沒有被法國迷惑,他們很快的就拒絕了法國的建議。雖然在很久之前英法曾經同屬於羅馬帝國。但羅馬帝國分裂後,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相繼成為了獨立的國家。自此之後,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都成了世仇了還怎麼重歸於好。中國歷史上魏趙韓三國從晉國分裂之後,想要再次合併卻怎麼也實現不了。都是一個道理。

    而且法國人不懷好意,英國人也看出來了。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的推進經濟復甦。英國和法國雖然在二戰期間同樣受損嚴重,但英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要比法國強很多。而法國不僅因為被德國所佔領過,而且在盟國反攻德國的時候,法國還淪為了戰場。這就導致法國受損極其嚴重。法國人自身為力恢復經濟,所以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英國人身上。和英國合併後,英國就勢必要對法國做出經濟支援,這樣一來,以當時法國那黑洞般的經濟。英國人別說拯救法國了,就連自己也得被拖死。所以英國人果斷的拒絕了合併要求。否則別說超級大國了,英國很快可能會淪為二流國家。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再有,歷史上英國王室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過多次聯姻。所以互相之間大家都是親戚。英國人認為自己的血統最為純淨。他們有些看不起法國人的血統。更加不願意和他們成為一國。還有歷史上法國是一直支援蘇格蘭獨立的。這一點讓英國人非常的不滿。所以一直以來英國人都認為法國人是一個“小偷”。英國人擔心法國如果併入英國,那麼法國再和蘇格蘭走到一起,那麼很可能會影響到英國人以後的統治權。這是英國人所無法接受的。他們認為法國人目的不純。

    除此之外居伊·摩勒最大的擔心就是英國人會找自己的麻煩。二戰後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殖民地獨立風潮。英法兩國損失慘重。當時埃及正在積極的運作把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回。而法國控制的阿爾及利亞也在尋求獨立。這就讓居伊·摩勒政府十分的被動。居伊·摩勒想要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和阿爾及利亞問題就必須要有英國的支援。而且法國的盟友以色列和英國的盟友約旦互相之間也有利益衝突。法國很擔心英國會響應約旦的邀請對以色列以及法國動手。所以法國才積極的想要和英國合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謀求利益最大化。但顯然居伊·摩勒太想當然了。他聰明英國人也不笨。最終居伊·摩勒的計劃還是沒有得逞。

  • 7 # 彈指千年

    可能許多朋友覺得英法兩國合併這樣的想法,太過於無稽之談。但是事實上,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法國要求加入英國聯邦的事件。是的,是加入,而不是合併。只不過最後關頭失敗了,說白了就是被英國無情的拒絕了!

    說起英法,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當年的英法聯軍,印象中這兩個國家總是同穿一條褲子一起上路的貨色。雖然在歷史上他們素有恩怨,但在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都有許多共同之處,甚至地理位置上也僅僅是一海之隔。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的聯合的確有非常有利的條件。而歷史上英法兩國甚至還有過同一個國王。當年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他同時擁有英國國王、法國國王的雙重身份。

    我們在看近代,在很多的國際事務中,英法兩國基本是站在一起的,比如赫赫有名讓我們深惡痛絕的“鴉片戰爭”,就是英法兩國聯軍一起出兵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兩國雖然在戰爭中都有巨大損耗,但靠著過去侵略獲得的資本,所以也佔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的兩個。那兩國合併的想法又從何而起呢?

    1956年9月10號當年的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就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想法,甚至連合並後的名字都想好了。要知道它們的合併將會直接改變世界的格局,一舉產生一個領土面積超百萬平方公里、人口過億,經濟實力直逼美蘇的第三個世界強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英國佬居然拒絕了。同年9月28號英國首相艾登再次應邀訪問法國,法國人再次提出了這個建想法,英國佬再一次不給面子的拒絕。此後,也就沒人提起過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法國人如此熱衷合併,認英女王為主呢?要知道雖然法國的面積比英國大,實力也不比英國低。但是那時法國面臨內憂外患,國內形勢糟糕無比,經濟下滑,甚至連至關重要的外佔運河都要獨立。這般情形之下法國就想借助英國的援助,來獲得喘息之機,再謀求發展。

    筆者認為法國人心裡肯定打著如意算盤,因為英國領土小,在合併之後英國話語權肯定不如法國,到時候法國再來個訪客為主。英國人自然不是傻子,肯定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迷失自己。

  • 8 # 孤客生

    因為英國和法國曾經爆發過連綿百年的英法戰爭,所以自恃紳士的英國人和自恃浪漫的法國人一直以來都很不對付,彼此看彼此不順眼,就如同韓國人和日本人一樣,互相瞧不起對方、討厭對方。

    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中,其實誰也想不到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會有商討合併的一天。

    英國和法國商討合併的事情發生在1956年的時候,根據英國政府近些年的解密檔案報告,在1956年時,當時的法國總理曾兩次跟英國商討過合併以及附屬的問題。

    英國拒絕合併提議的原因

    第一次商討的時間是1956年9月10日。

    在那天,法國總理摩勒在訪問英國倫敦的時候見到了英國首相艾登。

    他們剛一見面,摩勒就迫不及待地向英國首相提出了英法合併的計劃,準備讓法國和英國合併在一起,成立一個叫做盎格魯法蘭西的國家。

    只不過相對於法國總理的一腔熱血,英國首相對這件事情卻不是很感興趣。

    畢竟法國在當時的狀況可不是特別好,如果英國選擇和法國合併成一個國家的話,對英國其實沒多大的好處。

    合併後,為了彌補法國在二戰中的創傷,甚至可能需要出錢、出力幫法國重新建設,這點對於在二戰中也遭受到了不少創傷但留有一些餘力的英國來說並不是多麼好的選擇。

    加入英聯邦不了了之

    在被英國首相拒絕之後,法國總理就回到了法國。

    而雖然第一次沒談成,但是法國總理並沒有氣餒,在1956年9月28日英國首相訪問時,他再度向英國首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比於第一次商討,法國總理這次的計劃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他不再打算將法國合併到英國管轄下,而是如同我們古代的宗藩體系一般想把合併計劃換成附庸計劃,想讓法國如同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一樣以英國為宗主國加入到英聯邦中,表示在加入英聯邦後,會如同加拿大等國家一樣以英國國王為元首。

    因為讓法國加入英聯邦不像讓法國和英國合併一樣會耗費巨大的資源以及人力,所以這一次英國首相面對法國總理的提議非常心動,在回國後,馬上跟英國國內的官員商討起了相關事宜,想極力促成法國加入英聯邦。

    不過還沒等這件事情有什麼進展,法國方面就擱置了這方面的計劃, 不再提什麼合併和加入英聯邦的事情,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結束了這件事情。

    法國加入英聯邦計劃不了了之的原因

    要說法國方面為什麼會擱置了這個計劃,其實原因並不複雜,主要跟兩個方面的影響有關。

    第一個方面的影響就是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的出現讓法國找到了比加入英聯邦更好的選擇。

    在1957年、也就是法國總理和英國首相商討過合併計劃的第二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義大利等6個國家的外長匯聚在一起簽訂了成立歐洲共同體的條約。

    在歐洲共同體成立後,面對著要俯首稱臣又有著不小矛盾的英國,歐洲共同體這個能給法國帶來不小幫助的政體自然要更加受到法國的青睞。

    而第二個方面的影響就是法國國記憶體在的反對聲讓法國總理不得不顧慮。

    一直以來,法國總理籌備的合併計劃都是秘密進行的,從未在法國國內公開過,也沒留下任何的書面檔案,只有英國方面的資料顯示了法國總理曾經有過這樣的打算。

    法國總理之所以會選擇秘密進行合併計劃,原因很簡單,就是怕素來討厭英國人的法國民眾們會反對計劃、導致這個計劃中途破產。

    在這種擔憂下,法國總理會放棄計劃其實很正常,畢竟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傻子才會選擇冒著法國國內之眾怒推行合併或者加入英聯邦的計劃。

    這兩個原因,就是法國加入英聯邦的計劃會不了了之的原因。

    法國想跟英國合併的原因

    而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會好奇了,好奇法國好端端的為什麼突然產生了要跟英國合併以及加入英聯邦的計劃?

    這裡面的原因同樣很簡單,那就是當時法國外憂內患實在太過於嚴重了,面對著他們國內飽受戰爭摧殘的市場環境、面對著外部紛紛爭著要脫離的殖民地,他們所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跟英國合併成一個超級帝國,透過強強結合的辦法恢復自己原本鼎盛的國力、穩定那些要脫離的殖民地。

    要是他們最開始的時候真能合併成功的話,那麼他們之間的未來將會是我們很難以估測的。

    只要他們能聯手安穩住那些龐大的殖民地,到時候未嘗沒有可能再造一個日不落帝國。

  • 9 # 歷史大良造

    英國和法國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說實話在聯合國成立之初,這兩個國家還並不滿足現狀,70年前還想合併成美國、蘇聯外的第三個超級大國呢。

    這件事發生在1956年,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時就曾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並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

    摩勒連英法合併後國家的名字都想好了,叫“盎格魯法蘭西”。

    當時的英國首相艾登一聽摩勒這個提議,就給委婉拒絕了。但是摩勒並沒有放棄,第二次會面艾登時又提出法國加入英聯邦,雖然艾登有所心動,但是英國女王以及各部門的探討之後,結果還是摩勒又是吃了個鱉。

    之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這件事直到2007年1月15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英國政府解密檔案說出來後又被人拿來做談資。

    很多人都設想過如果英法合併這件事如果談成功的話,整個歷史會朝什麼方向改變,美蘇爭霸會不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仔細分析一看,英法合併這件事的成功率微乎其微。主要還是英國方面早就看透了法國內心的小九九。

    但是英國並不是傻子,雖然二戰後英國的發展形勢比法國好,但是英國本身體量就沒有法國大,誰不知道法國這是透過“蠶食鯨吞”的方式,以便合併日後掌握更多話語權。

    再者,英法兩國曆史上就存在許多不可調和的恩怨和尖銳矛盾,1337年-1453年這段英法百年戰爭,本身就是兩國之間邁不過去的坎。

    雖然說羅馬時代曾經是一家人,又曾經一起攜手發動入侵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戰二戰還同屬一個陣營,但這並不足以讓英國認為可以和法國合併成一家子。

    而且,英國打心底就看不起法國,這不僅是自恃紳士的英國人和自恃浪漫的法國人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法國二戰時42天就被打倒投降本身就讓英國很不屑,而且法國投降後大量湧入英國的法國移民曾讓英國內部管理起來相當混亂。

    總之,英國之所以拒絕法國合併成一個超級大國的要求,之間有著文化的差異、當時國際地位的差異以及存在各種各樣的私心,這次合作以失敗告終!

  • 10 # 薩沙

    其實稍微懂些歷史的人都知道,英法絕對不可能合併。

    別說英法合併,甚至英國都不耐煩加入歐盟,不斷鬧著要退盟。

    這主要是死板的英國人認為,自己國家無論哪個方面都比歐盟絕大部分成員國要先進。

    而且英國人將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自認為比整個歐盟都要好。

    英國人其實非常看不慣法國人的混亂管理和散漫。

    在一戰和二戰期間,英軍士兵對法國士兵很蔑視。不過法國人也確實不怎麼樣,甚至士兵都不對軍官敬禮。

    不過,歷史上法國確實建議過英法合併,時間是1956年。

    在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突然宣佈奪取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本來是英國和法國共同管理,

    英國企業和銀行擁有蘇伊士運河公司41%的股份,法國擁有52%的股份,納塞爾的決定引起英法兩國的極度不滿。

    於是英法都給埃及很大壓力。當時埃及態度很強硬,毫不服軟。

    結果三國就開戰了,還加上個以色列。

    然而,英法已經是過期列強,有更強的美蘇干涉。

    美蘇已經涉足中東,尤其埃及同蘇聯的關係很好,美國也和埃及保持相對和睦的關係。

    現在英法的舉動,等於是在同美蘇搶地盤。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施壓。經濟上,美國政府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鎊匯率浮動並貶值15%,同時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

    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也提交議案要求英法立即撤軍,遭到英法兩國否決後又敦促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正式透過決議要求停止戰爭並從埃及撤除所有外國軍隊。並建議建立臨時聯合國軍進入埃及。但是英法並沒有立即停止。

    美國後來透過外交途徑譴責英法的侵略行為,並威脅後者儘快解決衝突,否則停止向其供應原油。

    蘇聯也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甚至警告英法兩國,必要時蘇聯將動用核武器。1956年11月5日,蘇聯向三國發送外交照會和最後通碟。(如果不停止侵略行為,將採取軍事措施。)。並從以色列撤回了蘇聯大使,並向美國提議聯合軍事行動阻止其繼續侵略。

    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

    由於被美蘇擠兌的無法應付,法國開始提議同英國緊密結盟,甚至合併。

    據報道,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提議,法英可以透過合併來鞏固同盟關係,聯手應對威脅。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臺在報道中援引英國國家檔案局的秘密檔案說,時任英國首相艾登卻不給面子,斷然拒絕了合併的提議,但非常希望推動法國加入英聯邦。英國內閣的備忘錄記載,一位內閣官員回憶說,接到法國的提議後,艾登特別興奮,馬上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一起商量。“布魯克回憶,首相對他說,‘我們應好好考慮吸收法國成為英聯邦的一員’,並表示他認為法國接受(英國)女王陛下為國家元首問題不大,而且法國人歡迎英國根據對愛爾蘭做出的安排來賦予他們公民權利。”

      然而,這項提議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反對。據倫敦大學歷史學家詹姆士·艾利森介紹,除了法國,當年英國也在考慮吸收其他國家加入英聯邦,比利時、荷蘭和挪威都在候選範圍內,卻不允許法國加入。因為法國本來是一個強國,一旦併入英國就必須取消貿易壁壘,導致英國國內很多工業企業倒閉。

  • 11 # 這個歷史很正

    英法兩國根本就不可能合併,這是由於他們兩者特殊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

    首先,英國在公元10世紀以前都是處於一種鬆散的領主制度,知道法國的諾曼底威廉公爵,率兵越過英吉利海峽,並且透過武力征服的方式取得了英格蘭的統治,隨後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

    所以英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法國,英格蘭的國王僅僅是法國的一個公爵,所以從歷史淵源上講英格蘭實際上是法國的附屬國一點都不為過,只是後來由於法國內憂外患不斷,英格蘭才藉此崛起。

    其次,不僅如此,在十三和十四世紀(1337——1453年)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有116年,雖然最後是以法國戰勝為結果,但是在戰爭初期法國一度被英國打的抬不起頭來,知道法國在一位女性的帶領下次啊最終贏得了戰爭,這個女人就是——聖女貞德。

    這場持續116年的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337——1360,戰爭初期,英法爭奪弗雷德地區,法國不敵英國,喪失大片領土,在加上當時的黑死病肆虐,所以英法兩國休戰10年。

    第二階段是1360——1400,法國的國王鐵頭查理,頗有能力,帶領法國人民收復原先的失地。

    第三階段,1415——1429,此時老法王去世,新的的法王無法平衡國內各系貴族的力量,所以爆發法國發生貴族內亂,然後被英國乘虛而入,再次戰敗。

    第四階段是1429——1453,新的法王在聖女貞德的幫助下取得了國王的位子,在穩定了國內之後,聖女貞德最後率領法國軍隊取得了對英國戰爭的勝利。

    在事後,由於戰爭是在女人的幫助下取得勝利的,法國依舊被英國任瞧不起。

    這裡說明一下,英法百年戰爭是由於法國國王沒有子嗣,按照貴族的傳統,需要從王室裡面挑選一位血緣最近的來擔任國王,而剛好本應在法國當國王的王室子弟卻在英國當上了國王,由於引發了戰爭。

    所以基於這樣的歷史條件,英國和法國根本就不可能和解。

  • 12 # 武器前沿視角

    英法之間互造宣稱的歷史從諾曼底公爵登陸英國算已經將近千年了,在千年裡兩國可謂是一對歡喜冤家,既相濡以沫過又針鋒相對過,兩國之間既是千年世仇又是一衣帶水的友鄰。

    英法本是英吉利海峽兩側兩個與世無爭的小國家,直到1066年,法國境內諾曼底公國的公爵-威廉,率軍橫跨英吉利海峽並顛覆了原有的英國政權,取得了英國的政權,自此法國的公爵翻身一躍成為英國的國王。

    自此之後,英法兩國的法統就開始糾纏不清,1154年威廉所建立的諾曼底王朝結束後,由威廉一世曾外孫法國安茹公爵亨利二世繼承英國國王,建立金雀花王朝,而在金雀花王朝第七位國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英法之間爆發了長達百年的英法百年戰爭,從前文已知亨利二世從母親那裡繼承了諾曼底公爵而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安茹公爵,在名義上亨利二世依然承認自己是法王統治下的公爵要向法王稱臣,但實際上卻始終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在金雀花王朝接下來的二百年裡法國從來沒有停止對英王手中的法國土地的收復活動,但直到14世紀英國依然“依法”佔據著法國的阿基坦地區。

    法王腓力去世後,按照繼承法,本應由阿基坦公爵-愛德華三世-也就是英國國王繼承王位,但由於法國諸侯的反對,王位最終被腓力的侄子-腓力七世所佔有,愛德華三世與腓力七世的矛盾自此結下。

    1337年,腓力七世向愛德華三世索取阿基坦地區,被愛德華三世斷然拒絕,毅然率軍遠征法國,要求收復故土,並於三年後提出了對法國王位的宣稱權,其後400年裡,英國始終沒有放棄這一宣稱。

    1337年至1558年,經過長達121年的持久戰爭,法國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並將英國人徹底趕出了歐洲大陸,奪取了英王手中所有的位於法國的土地,自此英法就結成了世仇。

    1856年英法兩大聯盟為爭奪殖民地和貿易據點而發動了一場七年戰爭,而法國最終戰敗,並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再度加深了兩國的世仇。

    英法還在美洲大陸上展開過你死我活的爭鬥,英法殖民者曾先後到達北美展開殖民,法國殖民者最早到達今加拿大地區,而英國殖民者最早到達今美國地區,佔據優勢地理位置的英國殖民者最終驅逐了佔據冰天雪地物資短缺位置的法國殖民者,而法國殖民者自然不甘心,於是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公然選擇了支援美國大陸軍,甚至直接就有一大批法國軍隊穿上大陸軍的服裝投身到與英國殖民軍的戰鬥中,其後法軍更是親自上陣,大陸上美法聯軍將英軍圍困到約克鎮,而法國海軍則切斷了英軍撤退路線,英國最終投降並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法國大革命後,英國陸續七次參加旨在鎮壓法國革命和對抗法國立憲政體的反法革命,從不缺席,並最終提供了給拿破崙養老的聖赫勒拿島。

    在此之後英法的關係卻開始逐漸解凍,甚至開始組織聯合軍事行動。

    除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這種侵略戰爭外,一戰中,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與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展開了全面廝殺,而在二戰時,英國更是同法國堅定的站在了同一戰線,幫助法國殘軍撤離法國,容留培訓自由法國游擊隊,與其他反法西斯國家一道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但自古有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戰後,英法選擇了分道揚鑣,英國與美國抱團,堅定的維護美國在西歐的利益,而法國則選擇了堅定的作為第三勢力,同包括蘇聯中國在內保持接觸的政策。七十年代後英法迎來了歐共體-歐盟的短暫蜜月期,好景不長,英國最終還是選擇了退出歐盟,英法的關係再次陷入低谷。

    縱觀英法歷史,有無數次可能合體的可能性,卻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世仇外,還與英國的國家政策有關,英國始終執行“大陸平衡政策”與其說它與法國間眉來眼去,倒不如說法國是英國執行離岸平衡的配重塊,英國曆次對法國動武都是法國成為歐陸霸主,即將破壞英國在大陸的利益時,而英國每每與法國站到同一戰壕裡時,往往是新的歐陸霸主出現,需要提高法國實力來打破新的霸權。至於英法合併這種事情,遊戲玩家往往並不想真的進入遊戲的世界,棋手也從不想變成棋子,英法只有維持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況,英國才能更好的把手伸向歐洲大陸,維護既得利益。

    故此,英法合併這種事情,至少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到的。

  • 13 # 狼君歷史

    今年1月31日0時起,拖了1316天之久的英國脫歐,終於正式開始,過渡期十一個月,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全部脫歐程式。英國脫歐,無疑是對歐洲一體化程序的一個沉重打擊,距離歐洲國家建立一個團結、強大、穩定的歐盟,並在國際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以及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也變得更加遙遠。

    在歐盟之中,英國和法國是其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但這兩個國家,卻總沒有所幻想的那樣美好,強強聯合,為歐洲或是為本國做出更重要的貢獻,反而一直視對方為主要競爭對手。即使在兩個國家能夠合併成為一個國家時,兩國依舊沒有把握機會,直到現在也分屬海峽兩岸。

    其實在歷史上,英法兩個國家有很多機會都能合併成為一個國家,但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成功。歷史上字征服者威廉一世之後的三百多年時間裡,英國一直擁有眾多的法國領地,這些領地直到百年戰爭之後才逐漸喪失。

    而在血緣關係上,英國和法國也有著很大的聯絡。征服者威廉一世,原本就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後入侵英國成為英國國王。在加冕為英國國王后,征服者威廉將跟隨自己的諾曼人分封到英國各地,這也促進英法兩國的進一步融合,甚至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

    但隨著百年戰爭的結束,英法也徹底成為了兩個獨立的國家,再無領土上的聯絡,而緊隨而來的大航海時代和海外殖民殖民時代,又使兩國成為了競爭對手。但是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竟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為一個國家,並以英女王為元首,這是最近一次的英法合併,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

    居伊·摩勒第一次提出合併是在1956年9月10日,合併後國家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國家名稱為“盎格魯法蘭西”,但被時任英國首相艾登拒絕。第二次提出合併是在1956年9月28日,這次摩勒提議法國加入英聯邦,成為英聯邦國家,並且英國首相艾登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地興趣,但最終流產。

    為何法國當時提出要與英國合併呢,這是因為當時的法國,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面臨著重重危機。無力的政治體制,導致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以及政府頻繁更迭,法國社會變得動盪不安。而海外殖民爆發的民族獨立運動,更是將法國拖入深淵,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站在的崩潰的深淵。

    面對如此嚴重的危機,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多黨議會制,陷入了無盡的爭吵之中,面對國內一步步深化的危機,毫無還手之力。但是法國總理摩勒向英國提出合併的建議後,既沒有向世界公開,也沒有了下文,最終那個無疾而終,也許這個建議從一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件事情沒有下文最有可能的原因,作為當時世界上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二,二者合併必然引發世界級的政治地震,所以一直在地下進行。而此時的第四共和國早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而且作為歐盟的早期形式——歐共體,在第二年即宣告成立成立,法國有了更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而且,在1958年5月,戴高樂在眾人的擁護下重返政壇,在1958年6月初就組建了新內閣,開始籌備第五共和國的建立工作。1958年9月28日,公民投票批准了新憲法草案;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隨著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建立,英法合併這件事情,就徹底的埋進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如果英法真的合併成功,那麼就二者在當時的體量來說,二戰之後世界的局面,絕不會是美蘇兩國支配的局面,作為兩個曾經第一梯隊的超級大國,如果合二為一,對世界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但最終英法合併無疾而終,甚至兩國人民對此都一無所知,也是英法的對手的一種幸運吧。

  • 14 # 穿美國望世界

    從來就沒有和平的合併,只有戰勝國吞併戰敗國。英法是不可能合併的,雖然在我們看來它倆都是白人國家,都是歐洲的強國,它倆合併在一起能夠成就超級大國,但實際上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戰爭狀態的,兩國的仇怨如滔滔江水般深遠流長。

    所謂英國拒絕法國合併的要求這件事本來就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年二戰結束後不久,法國丟失了非洲的殖民地,國內又被德國禍害的滿地廢墟,法國發現想要重新振作有些難,急需要出現一個冤大頭給點錢扶持一下,於是就盯上了英國。當時的法國總統摩勒向英國首相艾登提出了合併的提議,並且同意尊英國女王為共同的元首,可這件事情只停留在嘴頭,艾登也是當即就拒絕了。

    英國之於法國,就像北方的匈奴與中原文明一樣,防範大於親近

    英國拒絕法國合情合理,因為那時候英國家裡也沒有什麼餘糧了,這時候要是接受法國合併,那就要擔上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亂攤子了,要花一大筆錢,到時候法國很可能再一腳把英國踢開,那英國就白做一次奶媽了!而法國的確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英國人和法國人互相瞧不起,普通的英國人也很少能夠和法國人做朋友的,兩國雖然都是白種人,但是文化區別挺大。法國人比較開放和活躍,甚至帶著點瘋狂;可英國人則要含蓄裝X一點。所以英國人討厭法國人聒噪,法國人討厭英國人裝X,反正他們在一起很難做朋友。

  • 15 # 古今通史

    英國《獨立報》、BBC新聞電視直播等知名媒體都在2007年釋出這樣一則訊息,根據英國國家檔案館剛剛解禁的檔案,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與英國首相艾登曾經於英國會晤,在會晤期間摩勒向戈登發出請求,希望法國能夠加入到英國,或者說兩個國家應該合併在一起,稱為“盎格魯法蘭西”。

    既然合併肯定要分主次,誰說了算的問題很重要,當時更顯劣勢的法國對此非常“慷慨”,他們願意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從歷史和文化上來說,這點並不難接受,早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因為英國的強大,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期望能與英國聯姻,以便提升所謂血統上的高貴,提高國家安全係數以及獲取更多現實利益。

    談及那段歷史,維多利亞女王總是被人譽為“歐洲的祖母”,當然,同樣的話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貌似有些不同的意味,但事實確是如此。

    ▲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的副作用,最終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這算是柄雙刃劍。▲

    一旦兩國合併,人口上億,土地面積高達百萬平方公里,絕對超級大國的存在,自此屹立世界強國之林,對於這種誘人的提議,戈登很認真,也沒有人敢拿這種事開玩笑,於是他先是小範圍的徵詢了一下同事們的意見,令他失望的是,幾乎所有人對此毫無興趣。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當時的政客們聽到這個訊息為何如此冷淡呢?因為條件發射一般生出的念頭就是,佔便宜來的,可惜我們沒有便宜可佔。

    官員們這麼想並沒有錯,因為前首相丘吉爾曾經在1940年向法國提出過這個建議,希望英法兩國合併,但當時的法國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英方的“好意”,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現在法國主動投懷送抱必定是對英國有所圖謀,看清法國的目的並不困難,因為這是很淺顯的事,誰吃虧誰佔便宜呢?還用問麼。

    短短兩週後,艾登到達法國,回訪摩勒,在此期間,摩勒又提出了兩國合併的問題,並再次讓步說,如果不同意兩國合併,我們法國加入英聯邦可不可以,這樣一來英國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吧。

    ▲摩勒為何這麼說?兩國直接融合,對於英國來說有政治風險,在政體架構中難以保證英國一方的勢力永遠佔據上風,所以有一定機率會讓法國在話語權上佔優,而國家資源也將隨之傾斜,那對英國人來說實在太可怕了,本想收個小弟竟然請回個祖宗。

    而英聯邦則不同,雖然英國國王是名義上君主或說元首的存在,但每一個成員國都有獨立主權,權利平等,互不隸屬,英聯邦也沒有獨立的權力機構,只是互派高階外交代表。

    政府的合併絕不會簡單輕鬆,過程中會遇到無數難以預料的問題,甚至半途而廢而不奇怪,過程漫長,變數太多。▲

    到這裡,法國已經退步到-請英國讓法國承認元首為英國女王即可,這沒什麼困難了吧。感受到了摩勒的誠意,艾登雖然貴為首相也沒有權利直接決定是否接受這個請求,一切還是等待國內的評判和決議吧。

    英法的感情基礎如何?

    英法兩國既有蜜月期,也有恩怨期,所謂的蜜月就是同屬羅馬帝國的幸福時光,而恩怨期則不得不提及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共持續了116年,多大仇多大恨。

    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二十七年,當時的中國處於西漢末年漢成帝時期,現在的地中海是當時羅馬帝國的內海,國土面積巨大,巔峰時期高達500萬平方公里,橫跨亞非歐三個大洲,英國、法國就曾被納入其中。當然,說是蜜月期,其實同屬被征服者,滋味不會好受。

    英法百年戰爭,自1337年11月英軍進攻法國開始,一直到1453年百年戰爭才宣告結束,此後105年,法軍又攻陷加萊,致使英國失去了歐洲大陸上的最後一座城市,“傷心欲絕”之下,孤島英國開始了他的海上霸權之路。

    法國投懷送抱的目的

    就像英國政客們所預料的一樣,法國投懷送抱的行為必定帶有其目的性,否則誰會如此屈尊降貴的犧牲國家利益呢?二戰後的法國內憂外患,各方面都面臨著挑戰和壓力,這可能就是主要原因。

    ①正如英國所料,法國的確面臨著嚴重經濟困難,這在那個時期是普遍現象,不僅僅只有法國面對。

    ②第二次中東戰爭,即三國合揍曲,做為老牌強國,英法擁有大量的殖民地,有著共同的利益,而這些情況在二戰後有所改變,兩國擁有的殖民地所剩無幾,法控阿爾及利亞謀求獨立,埃及則想將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摩勒內閣面對的是這一系列的危機。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壓力造成法國想要更緊密與英國合作,以期透過共同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這場戰爭發生於合併兩國的建議被提出後的一個多月,列強心態尚未褪盡的英法和以色列一起暴揍埃及,而在中美蘇三個超級大國的干預下,打贏了戰爭的英美卻輸掉了蘇伊士運河,當時尚處於一窮二白階段的中國基於正義,向埃及提供2000萬瑞士法郎的無償援助。▲

    ④著眼未來,抱團取暖。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格局發生改變,多國崛起,此消彼長之下,老牌強國漸漸失去優勢,為了今後能夠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獲得更多的優勢和利益,整合實力是最好的方法,而就法國來說,這並不吃虧。

    可惜的是,經首相與內閣大臣們集體研究,英國最終還是拒絕了法國的建議。

    英國的拒絕具有心態、歷史、現實和未來多方面因素

    ①英國所具有的,也是歐洲各國都曾極力追捧的血統問題。

    我們講過維多利亞女王“歐洲外祖母”的稱號,雖然他們可以允許後代同歐洲各國聯姻,但卻決不允許自己的高貴血統被稀釋,他們覺得只有英國貴族的血統才是最純正的,別國的血統都很駁雜,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血統優勢。雖然內部矛盾不少,但遇外敵,英國總是能團結一致,原因也有賴於此。

    ②英法百年戰爭雖然過去了很多年,此後英法兩國也多有合作,但並不是說兩國可以當百年戰爭沒有發生過,毫無疑問這是一道難以彌合的心靈上的傷口。

    ④改變現狀將會引發未知後果

    如果接納法國,就要從經濟上支援法國,但是當時英國的財政狀況也不是很好。所以,英國大多數官員認為,要一個名義的合併,英國要付出很多財力,很不划算。特別重要的是,英國拿出那麼多錢來幫助法國,也拿不出來。

    ⑤內閣更擔心的是歐洲其他各國有樣學樣,法國併入後,擁有同樣想法的荷蘭、西德、義大利也要合併還如何處置呢,事態的複雜化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⑥經濟方面自身難保。經濟處於下行通道的並非只有法國,英國也是同樣的,全球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國內經濟形勢同樣不容樂觀,無論是實際合併,還是法國併入英聯邦,英國都有義務幫助法國度過難關。

    這本不是問題,問題是英國自身難保,如果拿出本就不多的家當來維護法國經濟穩定,那麼英國的經濟勢必會被拖垮。

    ⑦所有的合併動作和後續發展,都是建立在法國不會脫離的情況下,兩國雖近,但領土涇渭分明,一旦法國憑藉享的受好處度過難關,然後脫離英聯邦咋辦?說是兩國親近,其實互信級別是不夠的。

    ⑨後續的發展中,英國自身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很難為法國的自身利益提供幫助,這種幫助恐怕不僅僅限於金錢。

    ⑩兩國真正合並完全不可能。昨天我講了阿拉斯加問題,一個地域的開發尚且需要周密的策劃幾十年。再看現如今的歐洲國家,建個醫院審批就要近兩年,工程進度更是遙遙無期,可想而知兩個國家的合併難度超乎想象,並且曠日持久,久到無法預估。

    擺在面前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很多都無從解決,後續也沒有人能夠保證始終處於良性發展,巨大的利益面前是天大的麻煩,而且不確定性太強,結果無法預知,“強強”聯合的操作自然胎死腹中。

    結局出人預料

    英法合併尚未開始,就已失敗,但卻促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不是歐共體)的誕生,包含各項事宜的商定時間,僅僅半年後,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就建立了經濟共同體,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它也是現在歐盟的雛形,歐盟大家都知道,現在有二十七個成員國,而且還有五個潛在成員國,如果當初英法合併,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歐盟了吧。

  • 16 # 朝之夢夜之歌

    法國精英階層主導法國,英國精英階層主導英國,英法兩國如果合併,請問到底是英國精英階層主導法國精英階層,還是法國精英階層主導英國精英階層?權力金字塔頂部就一個位置。

  • 17 # 醉猩夢語

    近幾十年,歐洲國家由大化小的事實證明:國家並非越大越好,合得來就聚,甚至繼續聚,合不來一拍兩散,沒什麼大不了的,散有散的關係磨合,一樣會理順關係,一切要看具體情勢。

  • 18 # 我是越關

    歷史上,法國曾兩次跪舔英國,希望可以和英國合併成一個國家。甚至在第二次還提出直接做英聯邦國家,接受伊麗莎白二世做法國的國家元首,不過,英國壓根就不同意。

    第一次在二戰初期,英國拒絕和法國合併,直接導致了法國政府投降德國,維希法國出現

    二戰開始後,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橫掃歐洲各國,在拿下波蘭之後,希特勒便調轉槍口,向法國開戰。

    從1945年5月10號開始,德軍一路勢如破竹,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則完全沒有招架之力,被打的潰不成軍。等到索姆河防線被德軍攻克後,所有人都知道巴黎的陷落已是必然。

    面對強大的外來壓力,法國政府內部旋即發生了分裂,即以貝當為首的主和派,主張向德國投降,以期儲存實力。另一派則是以戴高樂為首的主戰派,主張誓死捍衛領土,抵抗到底。

    當時,主戰派的戴高樂到了英國倫敦,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商議,建議將英國和法國合併成新的國家,即法英聯盟。方案內宣告消除兩國政治差異,且在國防、外交和財政等方面均奉行聯合決策。

    丘吉爾聽後非常開心。原因在於此時的法國已經奄奄一息,如果兩國合併,英國必然會是主導地位。甚至,將來如果能夠反攻德國,英國有可能拿到整個歐洲大陸的領導權。

    想到這兒,丘吉爾馬上把這個方案提交給了議會,議會也當即表示同意。於是,丘吉爾準備會晤法國代表,商議合併的細節並準備合併事宜。

    然而,就在此時,身在法國貝當堅決反對與英國合併。

    至於原因,有兩點。

    第一、當時的歐洲普遍認為希特勒會攻下整個歐洲大陸,英國也不會避免失敗的結局。因此。很大一部分法國官員認為,與英國合併等於和死屍為伍,遲早還會再次向希特勒投降,還不如現在投降。

    第二、就在剛剛發生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英國人為了自己逃跑,竟然毫不顧忌法國士兵。這也導致很多法國士兵被迫成為了德國俘虜。因此,法國的內閣成員們認為向德國投降,成為德國的一個省,起碼知道自己的下場。而和英國合併,存在太多不確定性。

    就這樣,第一次的英法合併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以失敗告終了。不久,貝當領導下的法國政府徹底向德國投降了,維希法國出現。

    第二次在二戰之後,這次是法國跪舔英國,希望和英國合併,但英國卻表示不同意

    當時,二戰已經結束,英法的殖民帝國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而且,美蘇更以驚人的速度確立了兩極格局,主導了世界政治舞臺。

    此後,由於美蘇的戰略擠壓,英法兩國的戰略空間逐漸縮小,成為了一對名副其實的難兄難弟。在這種背景下,法國政府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時間來到1956年,法國政府的危機進一步加深。

    此時,位於非洲的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已經發展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而且,法國在中東的盟友以色列和英國在中東的盟友約旦發生了矛盾,雙方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另外,埃及的納賽爾正在努力的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當時,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在英、法兩國手中)。

    此時,法國總理摩勒為了避免和英國在中東地區交戰,決定到英國訪問,並向英國首相艾登建議兩國合併。甚至還提出了法國直接加入英聯邦,成為英聯邦國家,讓伊麗莎白二世做法國的國家元首。

    法國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如果兩國走向聯合;一來可以避免兩國在中東地區為了各自的盟友交戰,二來可以緩解法國自身的危機。第三、兩國合併後,也可以憑藉巨大的體量避免被美、蘇左右,成為世界第三極。

    但英國認為,法國此舉是在轉嫁法國政府的危機,希望藉助英國的力量去穩定法國的利益。而且,名義上加入英聯邦的法國並不會給英國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利益,所以根本沒有同意。

    但針對於蘇伊士運河危機,由於兩者有共同的利益,所以組成了聯軍,和以色列共同出兵埃及,於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此爆發了。

    戰爭的結果是英、法、以獲勝,以色列還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但英法此舉嚴重影響了美蘇的利益訴求,於是,美蘇強行出手,以各種手段施壓。最終,英法被迫放棄蘇伊士運河,以色列也被迫放棄了到手的西奈半島。而蘇伊士運河最終也歸屬了埃及。

    此戰之後,英法僅有的一點面子也被美蘇無情的踐踏了,臉被打的生疼。此時,法國明白了英、美都不是自己的盟友,於是轉而謀求建立能夠和美蘇抗衡的第三支力量,即歐洲共同體。之後,隨著法國和德國等國成立了歐洲共同體,法國也不再提與英國合併的事情。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作為曾經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可謂是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二戰之後,被納粹德國摧殘得體無完膚的這老哥倆,數百年建立的殖民帝國就此崩塌,昔日的風光一去不返。

    根據英國BBC電臺等知名媒體報料,早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曾向英國首相艾登發出請求,希望法國能夠併入英國,還把國名定為“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 。

    可是英國方面卻拒絕了法國的主動投靠。後來,摩勒又提出,既然不願合併,那法國就加入英聯邦,以英國女王作為兩國的共同元首。為表誠意,法國還願意把大部分主導權交給英國。然而英國在經過慎重考慮後,仍然拒絕了法國的提議。

    按說一個是歐洲最強陸軍,一個是全球海洋霸主,兩強結合,成為超級強國,重振輝煌指日可待。那樣的話,他們再也不用看美國、蘇聯的臉色行事,豈不是天大的好事,為何英國堅決不同意呢?

    (愛德華三世畫像)

    一、英法之間的歷史情仇。

    從地理位置上看,英國和法國之間,只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隔海相望,如果合併成一個國家,地緣上完全沒問題。而且在很多年之前,這兩個國家原本同屬於一個帝國。

    這個國家就是羅馬帝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都是羅馬帝國的臣民。羅馬帝國崩塌後,變成了43個國家。其中不僅有英國、法國。還有德國和義大利等很多亞非歐國家。

    由於兩國有著共處一國的經歷,從理論上來說,重新合併在一起,並不會讓雙方的國民融合存在什麼問題。而且兩國的國王原本就是親戚,只是後來鬧起了矛盾,才引起了長達百年的英法戰爭。

    這還得從14世紀時說起。當時,法國卡佩王朝的老法王突然去世,由於他生前沒有兒子,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打算以外孫的身份繼承法國王位,如果是那樣,英國和法國早就合併成一家了。

    但是還沒等他到法國繼任,腓力六世就以老法王侄子的身份,搶先繼承了王位。愛德華三世當然不幹,於是長達百年的戰爭模式就此開啟。

    從1337年到1453年,原本親如一家的英法兩家打得不可開交。不過,就像分家單過的兄弟倆一樣,有時他們也能親密無間,尤其是在侵略清朝的時候,兩個國家好得就像一家人似的,還組成了英法聯軍。

    (侵略清朝時的英法聯軍)

    二、法國求合併的動機。

    既然曾經是歐洲強國,為何法國卻甘願自降身段,主動要求併入英國,甚至不惜將主導權拱手相讓呢?

    其實,法國提出這種要求,也是迫於無奈。

    當時,二戰已經結束,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尤其是法國,經濟萎靡不振,手中的殖民地所剩無幾。而當時的埃及政府鬧得正凶,要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法屬阿爾及利亞也吵著要獨立,摩勒組建的法國內閣面臨嚴重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對獨自處理蘇伊士運河及阿爾及利亞問題沒有信心的摩勒,決心爭取英國幫助。再加上當時以色列和約旦勢如水火,以色列是法國的盟友,約旦則是英國的產物,摩勒希望兩國在中東問題上避免發生衝突。

    再加上隨著蘇、美兩強的崛起,英法老牌列強日漸衰落。此消彼長之下,為了增強未來國際話語權,獲得更多的優勢和利益,整合壯大是最好的方式。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

    三、英國拒絕的原因。

    當摩勒向艾登提出合併的要求時,英國首相最初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畢竟英國已經日薄西山,日益強大的美蘇越來越無視這個昔日日不落帝國的感受。

    一旦英法合併,人口上億,領土面積高達百萬平方公里,絕對是超級大國的存在,重新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也並非夢想,想一想都很誘人。艾登興奮地將這個好訊息告訴了英國的政客們。

    出乎他的意料,英國人對法國人的提議幾乎毫無興趣。

    首先,英國人從骨子裡瞧不起法國人,在歐洲大家庭中,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被稱為歐洲外祖母,她的後代很多都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和這些國家比起來,英國擁有的貴族血統是最高貴最純粹的,如果和法國人同流合汙,英國人的高貴血統,就可能被法國人玷汙。到時那英國引以為傲的純粹貴族血統,將會成為歷史。

    再加上二戰時期,自我吹噓為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就被德國佔領了。而英國卻一直和德國戰鬥到了最後,故而英國人認為,法國人是軟骨頭,沒有戰鬥力和血性。和它合併,它只會成為英國的累贅。

    最為關鍵的一點,英法之間百年戰爭的陰影,還始終留在英國人的心中,法國還暗地裡支援蘇格蘭鬧獨立,給英國使絆子。假如成為一個聯邦,法國和蘇格蘭再糾纏一起,那還不亂套了。

    法國曾經想併入英國的訊息披露後,兩國人民都強烈反對,一位英國紳士說,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爭吵了一輩子的老夫妻,都時常夢想著殺死對方,可又不願離婚。

    (參考資料:《法國曾考慮加入英聯邦》)

  • 20 # 香姐逛歷史

    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併的要求?

    1956年法國總理向英國提出“英法合併”,並願意讓英國女王作為合併後的國家元首,但英國卻拒絕了這個提議。要知道,此時的英國,剛經歷了二戰帶來的痛苦,外部矛盾激化,整個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法國與英國的局面類似,法國此舉無疑是抱團取暖,英方認為此舉對他們當下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用。

    而且細說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嚴峻的問題值得當時的英方去考慮:

    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本身就同屬一個國家,那就是羅馬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成了43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等。自從這些國家獨立之後就再也沒有走到一起。

    歐洲如此多的國家,如果擰成一股力量,那麼其戰鬥力將是非常可觀的,畢竟都是老牌工業強國,如果把資源整合到一起是比較會嫌棄一番巨大的風浪。可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歐洲眾多國家還是一盤散沙,英國甚至要脫離歐盟組織。

    那麼這些國家難道不知道他們團結起來將會非常強大嗎?其實歷史上法國曾經想要和英國聯合合併成一個國家。那就是在二戰之後的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

    如果兩個國家合併那麼平靜,英國和法國的工業水平再加上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整合起來將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足以跟美國,蘇聯進行抗衡。而且當時就英國和法國各自來說已經處於下滑階段在世界上雖然還有一席之地,但一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光輝。此時兩國合併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確實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併。並低下了了自己驕傲的高盧雞,接受英國女王的統治,就等於把法國給英國統治,形成一個有自治權的英國附屬國,在把名字換一下,咱們兩國互相幫助,一起享富貴。

    但是英國斷然拒絕了,後來國總理居伊·摩勒甚至提出加入英國主導的英聯邦,英國也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英國把法國兼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倆國人民逐漸就成了一個國家啊,一個曾經的海上霸主,一個曾經的陸地霸主,絕配啊!

    英法之間的合併就不了了之了,但法國在1957年推動了歐洲大陸的6個國家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也就是現在歐盟的雛形。這6個國家分別是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英國人拒絕的原因,除了置身之外的紳士風度之外。更多可能是出於平衡歐洲大陸局勢的目的,二戰以後德國被打殘自不用說,但是法國也傷的不輕,差點被滅國,所以此時的法德實力還算是旗鼓相當,法國想借助英國勢力穩定局勢,英國卻害怕法國會以此壓過德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進而對位於大西洋中的英國形成威脅,這才是為何英國拒絕英法合併的原因。

    最後,合併兩個國家並不是一件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事。各個方面比如文化風俗、思想行為習慣、法律法規決策等等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而且是否可以成功磨合的結果未知,所以還是不要輕易冒險為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羅、小羅、C羅,哪個"羅"歷史地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