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姐姐講史
-
2 # 歷史的影子
文臣們大多勸阻皇帝不要以身犯險。朱瞻基說:“此行並非遊幸!朕身居九重,難道不知道安閒舒適?邊境百姓,每到收穫季節就擔心胡虜入侵。安不忘危方能有備無患。”
他傳令戶部,先發給隨徵士卒一個月糧餉,隨軍運送糧秣的民伕從優發放工錢和腳力費用。祭告了太廟和太歲風雷山川之神後,朱瞻基帶領著除刑部尚書外的大半個內閣,自北京出發。路途中,他嚴申紀律,禁止擾民,並面諭諸將,統馭部屬當愛之如子,士卒才會對待官長如同父兄。自古名將,都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你們要極力效仿。大軍行進到石門驛時,喜峰口的守將正好派人急報:兀良哈的蒙古騎兵,大約一萬餘人,已經入侵大寧衛,前鋒已進抵會州。
兀良哈是朵顏、泰寧和福餘三部蒙古的統稱。他們在明太祖時內附,太祖設定了三衛羈縻。明成祖時,兀良哈曾力助“靖難之役”。但後來,兀良哈三衛卻多次南下,襲擾明朝東北邊境。
朱瞻基接報後令眾將到御營召開軍事會議。會上,有的將領提出迅速出擊;有的將領持重地建議就地駐紮,再增調各地大軍前來。
朱瞻基從容說道:“敵人來犯,肯定以為我軍毫無戒備,正好趁此良機進兵。戰場瞬息萬變,不能姑息縱敵。從這裡出喜峰口,地勢險要,路徑狹小,如果等大軍齊頭並進,敵人已經大肆搶掠得手後撤退了。朕決定,親率三千鐵騎,出其不意,一舉擊潰敵軍。”
將領們受到皇帝的激勵,感奮不已,紛紛請求扈從。文臣們再次諫阻,明宣宗說:“兵貴精與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第二天一早,除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外,朱瞻基將所有文臣都留在軍營中。率領著三千虎狼之師,每人兩匹馬,十天干糧,趕赴戎機。
朱瞻基在行間又接到前方探報,戍守興河的前哨——定遼右衛的副千戶潘雄在氈帽山和敵軍遭遇。敵軍勢大,潘雄被重重圍困。 他奮力鏖戰,自晨至午,終中流箭陣亡,所部士兵全部殉國。
朱瞻基立即傳令,當夜不停,兼程疾進。1428年10月15日凌晨,明軍到達寬河(今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離敵軍大本營約20裡。朱瞻基將士兵分為兩翼,左右夾擊,衝向敵營。他當年跟隨爺爺永樂大帝幾次出塞,遠征漠北蒙古,弓馬嫻熟,因此也手執弓箭掠陣。
兩軍相交,激鬥不休,一個時辰內未分勝負。朱瞻基還親手格斃三人。他讓近衛豎起黃龍大纛旗,指揮京軍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將士,一起施放火銃。剎那間,戰場上硝煙瀰漫,彈丸如雨。敵軍望見黃龍旗,明白是漢家天子御駕親征,已料知獲勝無望。等到神機營開火,死傷枕籍,剩下的不是下馬羅拜就是四散潰逃。
從徵的忠勇王金忠(元世祖時恆陽王也速不花後裔,蒙古名也土幹,永樂年間歸附)和他的外甥把臺向朱瞻基請求,帶兵追擊敵軍。朱瞻基欽準。金忠和把臺剛剛走出御營,陽武侯薛祿就對明宣宗說:“忠勇王舅甥也是蒙古人。現在允許他們出擊,很可能就一去不復返了!”
朱瞻基自信地說道:“朕此戰實為天下蒼生,是去是留,任從他們選擇!如果一心求去,就算他們朝夕隨侍,也無濟於事!”薛祿又試探著說:“要不讓他們倆留下一個?”朱瞻基笑著說:“一走一留,反而讓人心生疑慮。況且朕待他們素來寬厚,犬馬尚且識得豢養之恩,他們一定不會辜負朕!”幾天後,金忠和把臺果然押解著擒獲的敵人和數百頭牛馬回來。朱瞻基自喜有知人之明,傳令以御饌犒賞金忠麾下將士,並親自用大金爵(三足兩耳酒杯)斟酒給金忠。
朱瞻基高興地說:“王者御下,也不過一個‘誠’字。居上者多疑少謀,下屬就只會保身免禍,誰還肯盡忠王事?漢武帝曾重用金日磾,朕信任金忠有何不妥呢?”其他犁庭掃穴的將領也相繼歸來,有大臣建議將俘虜的14歲以上男子全部誅殺。朱瞻基拒絕:“敵人當然可恨,一律處死卻有悖仁政。甄別罪過,殺其首惡足矣!其他人應善加對待!”
10月23日,寬河之役勝利結束。明宣宗下詔,主力班師回京。車駕入關後,沿途百姓奔走相告,聚觀凱旋的明軍,還有連綿幾十裡俘獲的駝馬牛羊。當年,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指揮僉事脫魯火綽、俺失塔木兒、脫火赤等人遣使入京謝罪,貢獻馬匹等方物,並請求朝廷封贈。
琉球國使臣鄭義才、朝鮮國使臣趙浚以及東蘭州土司、施州衛盤順宣撫司、榮美宣撫司也次第入貢。
有明三百年,自成祖遠征後,親身出塞凱旋而返的唯有宣宗。中後期戰爭,世人只知有萬曆三大徵,不知有宣德寬河之役。三大徵後,明朝國力每況愈下;而寬河一役,卻以三千精騎昭示了大國雄風,奠定了東北的十年和平
-
3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大明朝的初年,蒙古雖然退出了中原,但是還佔據著北方廣闊的草原,對中原王朝有著很大的威脅。而朱元璋開始,歷代明朝皇帝經常對蒙古草原部落發動進攻,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經常率軍北伐。
而明宣宗朱瞻基在10多歲的時候就曾跟隨自己的爺爺朱棣北伐過,所以他對蒙古的情況有所瞭解。事實上經過明朝幾代帝王的北伐,蒙古部落已經走向衰落,大部分都已經嚮明朝稱臣,但是其中還有一些比較強大的部落,依然在騷擾明朝的邊境。在朱瞻基當上皇帝之後不久,蒙古的兀良哈部就開始騷擾明朝的邊境。
朱瞻基到了邊境和邊境的將領分析敵情之後,就採取了有針對性的打擊措施。當時蒙古部落軍隊雖多,但是經過明朝軍隊的連年打擊之後,戰鬥力事實上已經大部分減弱,雖然人多,但是並不能夠真正威脅到明軍。朱瞻基挑選了三千精騎,準備發動突然襲擊,進攻蒙古兀良哈部。也許有人覺得三千人馬實在太少,事實上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千精銳騎兵其戰鬥已經足夠強,而且人太多的話恐怕會多打草驚蛇,引起敵方的注意。
朱瞻基帶著這些騎兵,每個人都有兩匹馬,以便隨時替換。同時在行動的過程中,儘量少發出聲音,每個人都帶了10天的乾糧。朱瞻基當時的軍隊,還有世界上最精銳的火器部隊跟隨,這些軍隊最終給蒙古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殺傷。那個時候還是明朝初年,明朝的軍隊當時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並不是後來的關寧鐵騎時代,連個小小的後金都滅不了。
-
4 # 子由拍案驚奇
公元1428年,也就是明宣德三年,這年八月的一天,在京師奉天門,面對著各位臣僚,以及五軍都督府的大將,明宣宗朱瞻基宣詔,準備不日之內,親臨邊地,察査兵事,詔令諸將各自準備好兵馬,擇日出師。
做為皇帝本人御駕親征,當然是風險極大,所以,就不斷有大臣出來進諫,引經據典,勸說明宣宗朱瞻基不要以萬乘金身而蹈險地,一時之間,朝議紛紛。
對此,朱瞻基立場極其堅定,他認為,對於多次南侵,不斷侵擾明朝廷邊境的蒙古部落勢力必須要予以懲戒,不然,難以使得這一帶的百姓得到長治久安的和平生活。
意志已決的明宣宗朱瞻基先給準備出征的明軍提前發了糧餉,準備了充分的軍事物資儲備,安排好朝臣看顧朝堂事物,然後,帶領幾乎全部的臣子與將領,浩浩蕩蕩,從北京出發了。
果不其然,就在明宣宗率領的明軍剛剛進到石門驛之時,邊關守將火急來報,言說兀良哈朵顏三衛的蒙古軍兵一萬餘人襲擾大寧衛,突前一部蒙古兵,已經衝到了會州。
所謂的兀良哈朵顏三衛就是朵顏、泰寧、富餘三部蒙古部落的統稱。早在洪武時期,這三部蒙古人部落投奔明朝,明朝接受了他們。甚至在明成祖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大動干戈之時,這三衛曾經出死力幫助
大軍行進到石門驛時,喜峰口的守將正好派人急報:兀良哈的蒙古騎兵,大約一萬餘人,已經入侵大寧衛,前鋒已進抵會州。
眼看著真實的蒙古兵就要前來,大小臣僚,文武百官都有些驚惶,持重的軍事將領就建議皇帝,需要就地紮好營盤,以逸待勞。
又有官員建議朱瞻基,迅速調集附近的明軍速來增援。
可是,萬萬沒想到,明宣宗朱瞻基一不準備原地不動的列陣等待蒙古軍隊的衝擊,第二,反其道而行之,皇帝決定,以3000精銳騎兵,奔襲蒙古軍大營,趁著敵人不備,一舉擊潰敵人。
大臣們設身處地的感到危險的即將來臨,他們真誠的勸諫皇帝,而軍事將領們感到了朱瞻基這一決策的前瞻性和極大勝率,於是,將領們紛紛表達要與明宣宗一起奔赴戰場,扈從皇帝陛下。
明宣宗對此更是充滿了信心,他說:“兵貴精與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兵貴精與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
下定決心之後,明宣宗朱瞻基點選了3000精銳之兵,詔令太子少傅、大學士楊榮追隨自己,其他文臣一律留置軍營候詔。
就在朱瞻基率領這3000虎賁之士行進的中途,接到了前線的軍情急報,明軍定遼右衛將領潘雄與蒙軍遭遇大戰,潘雄與其所帥兵士全部殉難。
明宣宗朱瞻基聞訊後,沒有猶豫,人不離馬,馬不離鞍,當明軍來到距離蒙古軍營僅僅20裡的時候,開始稍微整理隊伍,分成兩股,用左右夾擊的戰術,勇猛的突入蒙軍營中。
明宣宗朱瞻基少年之時,就隨著祖父朱棣數次遠征漠北蒙軍,對於臨陣殺敵,弓馬刀槍,也是十分嫻熟。
此次在對於蒙古中軍大營的衝擊當中,朱瞻基親冒矢石,往來衝突,與蒙軍激戰近一個時辰。
軍兵兩相纏鬥之際,朱瞻基果斷的命令侍衛,升起大明朝皇帝的黃龍大纛旗,在場的明軍山呼萬歲,更加奮勇當先,接著,朱瞻基及時的命令隨行的神機營將士施放火銃,一時之間,彈下如雨。
再也堅持不下去的蒙軍丟下屍體與輜重,四散奔逃。
寬河這一戰,完全以蒙軍失敗而告終,朵顏三衛指揮僉事脫魯火綽、俺失塔木兒、脫火赤等人派出使者入京謝罪,貢獻馬匹等方物,懇求朝廷封贈。
攝於明軍的威力,琉球國使臣鄭義才、朝鮮國使臣趙浚並東蘭州土司、施州衛盤順宣撫司、榮美宣撫司也都開始主動向明朝進奉貢品。
寬河一戰,奠定了當時明朝以北地區的十年和平。
-
5 # 春風解語
導讀:歷史上的蒙古鐵騎,從很早以前,就盤踞在草原邊陲,令歷代統治者頭疼不已,但是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曾七次深入草原剷除北元殘餘勢力,明成祖朱棣五次征伐蒙古,朱瞻基也跟隨過明成祖參與打擊蒙古的戰爭。
一、自小耳濡目染,跟隨朱棣打擊蒙古勢力朱瞻基從小就聰慧無比,深得朱棣喜愛,據說朱高熾能登上帝位,和他的出類拔萃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橋段是不是有點熟悉,清朝時也有這樣的傳聞,是乾隆帝深得康熙的喜愛,所以決定傳位於他爹雍正。具體這些事情考證在哪裡?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朱棣喜愛朱瞻基是無可質疑的。
朱棣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對朱瞻基悉心教導,因為喜愛,“太宗巡狩北京及徵胡虜,(朱瞻基)皆從”,他受寵愛到什麼程度呢,從十一歲開始,朱棣的第一次北巡,就把朱瞻基帶在身邊,一路考察民情,向他傳授帝王之道。
朱瞻基確實當得起寵愛,他在十三歲組建了一支童子軍,親自操練,這一切都看在朱棣眼裡,於是冊封他為皇太孫,小小年紀的朱瞻基在南京郊區的方山進行軍事演習,有板有眼,說明當時的朱瞻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軍事素養。
明成祖朱棣在第二次北征之時,差點失去朱瞻基,令他心有餘悸,直到找到朱瞻基才放心下來,明成祖五次征伐中,都可以看到朱瞻基的身影,證明朱瞻基從小就沒有少跟蒙古人打交道,他能以少勝多,也是跟隨其祖父打仗累積下來的經驗。
明軍北伐之路
二、《明史》記載,朱瞻基帶領三千精銳部隊征伐蒙古萬人之師,他利用了喜峰口的地理位置,打了蒙古兵一個措手不及《明史》記載:丁未,帝自將巡邊。九月辛亥,次右門驛。兀良哈寇會州,帝率精卒三千人往擊之。己卯,出喜峰口,擊寇於寬河,帝親射其前鋒,殪三人。兩翼軍併發,大破之。寇望見黃龍旆,下馬羅拜請降,皆生縛之,斬渠酋。甲子,班師。
這段記載充分說明,朱瞻基確實帶兵打過蒙古人,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丁未,朱瞻基率領大軍視察邊境,結果走至喜峰口時,也許是疲累了,便在右門驛歇將下來,還沒有等駐軍休整,就聽到線報來稟,兀良哈帶領部將偷襲入侵明朝邊境,這還了得,明明沒有找你們麻煩,你倒自己送上門來,許是好久沒有戰事發生,朱瞻基親自挑選了三千精銳部隊,親自上陣殺敵。
他經過戰前部署,成竹在胸,朱瞻基表示: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強,他們之所以來勢兇猛,感覺無可匹敵的樣子,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準備,但是同志們,請相信,一切侵略者都是紙老虎,他們並不可怕。而且每次他們能勝利,是因為我不在,現在我在這裡鎮守,必定嚇得他們魂飛魄散,沒關係,跟著我有肉吃。
朱瞻基一頓戰前總動員,軍隊裡的精銳兵士更是士氣高漲,有了老大督戰,還有什麼可怕的。但是蒙古人煌煌大軍,上萬人,我們也不可以掉以輕心。
於是朱瞻基利用喜峰口的狹窄地形,展開了軍事部署,不得不說,朱瞻基是很有遠見的。在如此狹窄的地理位置下,如果是多人作戰,其實是不利於戰術發揮的,人一多目標就明顯,很不利於突然行動,如果再調來更多的人,反而適得其反,達不到目的,人多未必是好事,打突襲戰最大的優勢就是出其不意。
從正面戰場去和上萬人硬碰,無異於以卵擊石,是特別傻的行為,朱瞻基不會用這種蠢方法,看來從小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
他挑選的三千精銳,就是他所說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後面的將領只需要策應支援就可以了。朱瞻基在遵化縣挑選了三千精銳,每個騎兵領兩匹戰馬,鎧甲勇士立刻出發,誅殺蒙古強盜。
喜峰口地理位置狹長
兩天後,朱瞻基就帶著三千精銳之師,從喜峰口出發,人不語馬不驚,悄悄的來到寬河,雖然此地離蒙古大軍只有二十里,還是被流星探馬發現,因為朱瞻基帶領的軍士不多,讓敵人誤以為是邊境巡邏的,以正常思維考慮,誰也不會傻到用這麼幾個人去打上萬蒙古鐵騎,兀良哈也是這麼想的。
朱瞻基就高明在這裡,他掩人耳目,使對方放鬆警惕,他把兵士分為兩路,從兩側夾擊蒙古騎兵,這樣出其不意的打擊使蒙古軍隊頓時大亂。亂了方寸的蒙古大軍一時混亂無比,主力部隊也來不及策應增援,中部空虛,被明軍的三千騎兵打得毫無招架之力。趁亂之時,朱瞻基陣前開弓,射殺蒙古騎兵前鋒三人。
兩側騎兵也射出萬點箭雨,把蒙古兵包圍在中間,脫身不得。遂後,火器一出,蒙古兵更是兵敗如山倒,損失慘重。
朱瞻基部士氣大漲,他親自帶領幾百騎兵緊追其後,蒙古士兵看到如此陣營,心慌無比,待他們驚魂稍定時,看到招展的黃色旗幟,心中知道是明朝皇帝御駕親征,於是紛紛舉手投降,朱瞻基繳獲了兀良哈騎兵的全部裝備輜重,凱旋而歸。
第二日,大獲全勝的朱瞻基帶領將士們來到寬河,斬殺首領梟首示眾,以儆效尤。此戰後,蒙古部落只要有活口,找到就殺掉,絕不手軟。
朱瞻基算是把朱元璋驅逐韃虜的宗旨貫徹到底了。
三、有祖傳習慣,打蒙古。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就從來沒有對北方蒙古勢力手軟過,朱元璋為了打擊北元殘餘勢力,可以說不遺餘力,七次北征,吊打北元。
歷史上的蒙古兵勇,可以說是戰鬥力無比強悍,可是為什麼到了明朝就被如此收拾了呢?綜合其原因,有三點:
1、他們離開了蒙古草原,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可以對抗一樣是馬背上成長起來的明太祖。從成吉思汗打到建立大金,當時的戰鬥力還是極其強悍的,但是一旦離開蒙古,到了富庶之地,加上養尊處優,爭鬥力就失去了很多。
2、元朝內部也矛盾重重
3、主力軍瓦解後,蒙古兵士的戰鬥力也沒有那麼強悍了,而明朝就不一樣了,從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其戰鬥力還是不可小覷的。
朱瞻基之所以可以帶領三千騎兵打敗萬人之眾的蒙古兵,是因為朱瞻基的軍事素養確實出眾,他利用地理優勢,突襲蒙古兵士,以少數戰勝多數,也是極其強悍的。
-
6 # 這個歷史很正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文友三楊,武有英國公等一批沙場宿將,在朱瞻基在位短短的十年裡,明朝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政治清明,開創了“仁宣之治”,不僅在治理國家方面朱瞻基表現的井井有條,甚至在沙場征戰也是不弱於其祖父朱棣。
朱瞻基從小跟隨在其祖父朱棣的身旁,多次跟隨朱棣遠征塞外蒙古,得益於朱棣的薰陶與教誨,朱瞻基從小就在軍事指揮方面表現的非常有頭腦,甚至還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朱瞻基一身除了跟隨其祖父朱棣多次遠征蒙古以外,在其在位期間也曾四次巡視邊疆,大修邊堡,大力發展明朝邊境防禦體系,宣府等軍事重鎮就是在朱瞻基在位時大力建造的。
朱瞻基就是在無意中巡邊的時候與蒙古軍隊碰上的,(朱棣死後,軍屯與明帝國的邊軍戰鬥力逐漸下降,漸漸失去了主動的勢態),當時的朱瞻基發現了蒙古軍隊的蹤跡,朱瞻基表現的非常冷靜,並沒有立即出擊,而是先冷靜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然後吩咐將士隨身攜帶十幾天的乾糧,步步尾隨著蒙古人的動向,最後在發現地方的部落後,一舉出兵擊潰了五萬蒙古士兵,並且斬首一萬多,俘虜了大批的蒙古子民,還有不計其數的牛羊。
朱瞻基以五千對戰蒙古五萬軍隊不僅是有朱瞻基的冷靜指揮有關,還有的是餘明朝的軍隊裝備優良有關,明朝以前的朝代科技實力幾乎都是全球領先,不僅是冷兵器的造詣非常先進,而且當時的朱瞻基的三千騎兵不僅裝備了當時明朝的最好的鎧甲和刀兵,而且當時的還是人人帶火銃的,以便於近戰擊殺,為了防備蒙古人仗著馬多馬快會逃跑以外,朱瞻基還人均配備了兩匹馬,所以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是以碾壓的姿態屠殺了一萬多的蒙古人。
朱瞻基此戰取得的戰果極大的震懾了蒙古各部落,但是明朝最出名的就是短命皇帝,所以隨著朱瞻基的暴斃,其子朱祁鎮繼位後的無所作為,甚至土木堡之戰打斷了明朝的脊樑,明帝國開始朝著衰落的道路緩緩前進。
-
7 # 七七談歷史
朱瞻基就是明朝皇帝的分水嶺,之前的都很強,之後的就不敢恭維了。朱瞻基不僅治理國家是一把好手,並且帶兵也有經驗,早年自己的爺爺朱棣遠征之時就將朱瞻基帶在身邊,於是朱瞻基也從自己的爺爺那裡學到了很多的戰法。
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朱瞻基率軍巡視邊疆,大軍至石門驛喜峰口,剛駐紮下來就接到當地守將的戰報,說蒙古兀良哈部有萬餘騎兵趁明軍防備空虛,偷偷入侵境內,目前已經開進了大寧,經過會州,即將抵達寬河。朱瞻基本可以馬上率軍撤退,畢當時自己的身邊只有幾千的騎兵部隊,而對手可是數萬的蒙古鐵騎,朱瞻基沒必要冒這個險。但是朱瞻基深知自己身為皇帝本就應該身先士卒保衛國家,怎麼能夠自己率先逃跑,這確實有失皇帝的顏面。
朱瞻基當機立斷決定消滅這股蒙古騎兵,這幫強盜仗著自己騎著馬,把明朝邊境線當成了自家的後院,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將士們早就恨透了這幫強盜,於是乎聽到了皇帝要親征的時候都群情激憤,想要上馬殺敵。
朱瞻基認為雖然蒙古騎兵有數萬之眾,但是卻十分的冒進,想必也是對自己的實力很有信心,如果能夠率領一隻奇兵進行奇襲,那麼蒙古人的軍隊就能不攻自破。朱瞻基挑選了3000名最優秀的騎兵,兵在精而不在多,這些騎兵沒人領兩匹戰馬,帶上了十天的乾糧,為遠距離的突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這隻三千人的騎兵部隊在朱瞻基的帶領下很快就發現了蒙古人的營地,蒙古人的哨兵也很快的發現了他們,但是蒙古人以為這是明朝的巡邏部隊,並沒有太在意,擺開陣勢準備消滅他們。
但是朱瞻基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敵強我弱,若正面交鋒一定要吃虧,於是將騎兵部隊分為兩列,避開了蒙古軍隊的鋒芒,開始攻擊側翼,蒙古軍隊大亂。朱瞻基也是身先士卒,親自上馬殺敵,而明朝士兵也依靠著自己手中的弓箭和火槍隊蒙古軍隊進行著射殺。蒙古的數萬大軍頓時被數千騎兵衝散而四散潰逃。
經次一役,蒙古的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地削弱,換來了邊疆的穩定。
-
8 # 炒米視角
朱瞻基用3千鐵騎親征兀良哈,破其5萬大軍。這不是電視劇忽悠人,是見於正史的。這就是宣德3年有名的“寬河之役”。這場戰爭發於偶然,但是充分證明了“國威是打出來的”。
蒙古兀良哈部,大家並不陌生。也就是幫過朱棣靖難的“朵顏三衛”。北元被大明滅了以後,退到漠北的蒙古逐步分裂成了三部,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兀良哈原本居於西遼河、老哈河一帶。後來被朱元璋的"有才能者,一體擢用"的政策招撫,的原元遼王、惠寧王、朵顏元帥府相繼請求內附,其地被朱元璋設定為大寧都司營州諸衛,歸寧王朱權管轄。
而靖難之役的時候,寧王被朱棣綁架一起靖難去了,大寧就成了空城,而原來的行都司也遷到了保定,這塊地盤實質性地丟給了兀良哈部。靖難之役勝利後,朱棣乾脆就把大寧衛賜給了從龍有功的兀良哈。
面對蒙古其他兩部和大明,兀良哈騎牆態度很明顯,誰強大他就依附誰。
結果韃靼強大起來之後,他就叛明依附韃靼。永樂20年,朱棣親征韃靼之後,順帶收拾了兀良哈。兀良哈損失慘重,又再次上表要求歸附大明。
明仁宗朱高熾"赦兀良哈罪",且"詔三衛許自新",並且賞賜了很多東西,兀良哈再次老實了一兩年。然後朱高熾駕崩後,又開始不斷襲擾邊境了。總之兀良哈被大明一打就服,大明一不在意,兀良哈準起么蛾子。這就是宣德3年“寬河之役”的大背景。
明宣德3年(1428年)8月,宣宗朱瞻基出北京巡邊。到了9月份,朱瞻基從薊州往北,到了石門驛喜峰口的時候,接到守將的報告,蒙古兀良哈部的數萬騎兵經大寧、會州,直抵寬河方向。朱瞻基一場例行的巡邊活動,突然遇到了數萬蒙古騎兵。這正可謂是“狹路相逢”。
朱瞻基可是15歲就跟著朱棣統兵親征漠北之人,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文武雙全的一代帝王。
朱瞻基果斷決策,以前打他們躲,總是找不到主力決戰,大明空費糧餉。“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正好遇到,那就不能錯過。“兵貴精而不貴多”,此刻必須出奇兵,大氣措手不及,“狹路相逢勇者勝”。
朱瞻基在大臣武將們的一片反對聲中,拋開大部隊和輜重,輕裝簡從,帶著3000騎兵火速出喜峰口,直奔寬河方向而去。結果在寬河,兩軍相遇。朱瞻基的戰術相當了得,先是連射三箭,擊斃敵前鋒三名,然後兩翼包抄,打的兀良哈騎兵措手不及。
原本兀良哈可能只打算搞搞聲勢,出門打個劫而已。沒想到突然就遇上玩命的,然後一驚慌,還發現兩翼都被人給包抄夾擊了,數萬騎兵頓時潰敗一塌糊塗。更關鍵是想中路突破的時候,直接大明的火銃部隊一頓轟,轟得兀良哈騎兵魂飛魄散。
等從硝煙裡回過神的時候,突然看到更為恐懼的事情,那就是代表明朝皇帝親征的黃龍大纛旗,認清了自己的對手,戰鬥力幾乎全無,只有投降的份了。
此役兀良哈損失慘重。而朱瞻基之所以能以少勝多。最主要的是朱瞻基本身過硬的軍事實力和戰場判斷能力,以及指揮能力,和明軍配合的巔峰素質。這3000士兵經歷過無數次北征,是明軍精銳中的精銳。另外此役,火器與騎兵的配合已經達到了那個年代的巔峰。
而此役的戰鬥結果的意義甚至要遠遠超過本次戰鬥的本身。
此役不但極大的震懾了蒙古各部,使得兀良哈老實了10餘年。而且彰顯了國威,很多附屬國和羈縻區也受到了極大震動,主動納貢,如琉球國使臣鄭義才、朝鮮國使臣趙浚東、蘭州土司、施州衛盤順宣撫司、榮美宣撫司等等。
-
9 # 歷史伶俜者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來的天下,朱元璋這個人可以說事白手起家,早些年當過和尚、乞丐,但最後愣是奪得了天下,登上了皇位,朱元璋平定中原及周邊以後,又曾七次深入蒙古草原剷除擾亂邊疆的蒙古鐵騎,明成祖也曾數次討伐蒙古,在朱棣當皇帝的時候,蒙古嚮明朝稱臣,邊疆問題算是暫時解決了,雖還有小規模的騷亂,但總是會很快的解決,等到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的時候,恰好又碰到了蒙古大肆犯邊,這朱瞻基也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朱瞻基可以說是明朝不多的的文武雙全的皇帝,可以說是上馬可以打天下,下馬可以治國家,朱瞻基自幼聰慧,得到了朱棣的喜愛,在朱瞻基十五歲時,就曾雖朱棣出征,學習領軍及殺掠之法,一直到自己登基後,國家一直治理的不錯。
上面我們說到了,到朱瞻基登基後蒙古又再次犯邊,宣德三年九月,朱瞻基御駕親征,親自來到了邊疆所在處,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蒙古再次大肆犯邊,另一方面因為自小接觸軍隊,這次來也是為了鼓舞將士計程車氣和勇氣,軍隊剛剛行進到石門峰口的時候,接到了前方部隊的軍報,說蒙古有一部鐵騎趁他們的防備空隙,偷偷的溜到了境內,一共有一萬餘名騎兵,現在已經跳過會州,快到寬和河了,朱瞻基收到訊息後,馬上命令部隊後撤,因為此時他的身邊只有寥寥的數千人,如果對上蒙古騎兵的話,可以說是毫無勝算可言的。
但撤退還未兩裡,朱瞻基下令軍隊停了下來,心想自己身為統帥這麼能不戰而退呢,這對於今後領兵大戰還有上面威信可言,於是決定絕地反擊,消滅這股蒙古騎兵。朱瞻基仔細分析了敵方的弱點,認為其前進這麼快並未有人阻攔,此時肯定是十分冒進,毫無防備可言,於是挑選了三千名最優秀的騎兵,打算對其進行一次突襲。
朱瞻基帶了十餘天的乾糧,沒過幾天就發現了蒙古駐紮的營地,蒙古認為他們只是明朝的巡邏部隊,也沒有把朱瞻基他們放在心上,朱瞻基趁他們沒有防備,率先擺開了陣勢,等到蒙古騎兵反應過來時已經晚了,只能無規則的向前衝,朱瞻基避其鋒芒,命令部隊從兩翼攻擊,並命令後側計程車兵求其開槍(火銃)和射箭,蒙古數萬大軍頓時潰不成軍,並逐步被蠶食消滅。
-
10 # 歷史吐槽機
首先得強調一個事情,朱瞻基打敗的蒙古軍隊只有1萬多人,從《明史》到《宣宗實錄》都沒記載對方有5萬大軍。而且朱瞻基當時出去的主要目的也不完全就是為了打仗,他懷著不少小心思到邊關去的。故事大約的從宣德三年說起。
一些糟糕的訊號明宣德三年(1428年)其實算個不錯的時代,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秉持著與民生息的政策,給明朝的擴張踩下剎車。沒有戰爭負擔的百姓從飢餓的邊緣被拉了回來,開始享受和平帶來的紅利。
但國家的平穩也快速滋生出一些糟糕的苗頭,在頭半年裡發生了兩件讓朱瞻基警惕的事情,首先是喜峰口守備陳景先報告該地守軍的糧食運輸不暢,請求徵調民夫輔助運輸。朱瞻基雖然準其所請,但心裡對邊關還是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
隨後遼東安樂州知州侯進在上任途中路過山海關,這倒黴孩子居然被守軍將領索賄,他一怒之下把狀告到皇帝那裡。朱瞻基敏銳的發現明朝的邊軍已經出了大問題,無論糧道不通還是索要賄賂都證明邊軍的腐敗很嚴重了!
親自巡邊於是在這一年的陰曆8月28日朱瞻基決定親自巡邊,他對外宣稱的理由是秋天蒙古人總襲擾邊境,老子親自去會會他們。但只要稍有政治頭腦的人就清楚這只是藉口,明末邊軍爛成那樣蒙古越關都走不遠,何況當時明軍還沒失去戰鬥力?
另一個皇帝巡邊只是藉口的證據是他在臨行之前把駐京軍隊來了一次大換防,各軍將領調換了一大批,又把北京行部和行後軍都督府給撤銷掉,這樣的動作絕對不是單純去巡邊那麼簡單,他是想整頓軍隊。
故此出京以後朱瞻基並沒有急著往邊關趕,他先去了京西的五里橋,在那和一群當地老漢聊天說話,看見當地平原豐收的景象還發出了天下都像這裡該有多好的感嘆。隨後他在陰曆九月初二到了石門驛,在那裡他得到一條有趣的訊息。
出關親征喜峰口的守將派人告訴他兀良哈率萬餘大軍入寇會州(河北省平泉市南五十家子鎮附近),守將的意思應該是大佬前邊很危險,你別再往前走了。但朱瞻基的反應是老子正好從喜峰口出發,打兀良哈一個冷不防。
於是他精選了3000精銳戰士,每人都帶兩匹戰馬和十天的口糧,從遵化開始加緊向喜峰口行軍。當朱瞻基決定快速行軍的時候,明軍的素質開始體現出來,陰曆九月初六他就抵達了喜峰口。
修整一天後,他帶著3000精騎夜間出發,人禁聲馬銜枚狂奔40裡,在天微微發亮的時候抵達兀良哈駐軍的寬河(疑為南五十家子鎮內瀑河)附近。距敵約20裡處,兀良哈的哨兵發現了這支部隊,一場大戰即將展開!
寬河大戰事情的逗逼在於兀良哈根本不知道這是明朝三大營精銳,以為是邊軍過來襲擾,本著對明朝邊軍的蔑視,這幫哥們亂哄哄的全都衝了出來。朱瞻基畢竟早年隨朱棣征戰過,看到這種情況立刻將部隊分成了三塊。
他自己帶著擊敗火器兵居中,左右兩翼為主力,以弓箭開路直接絞殺。要說朱瞻基也是夠浪,開弓射箭將對方前鋒三人射死,兩翼的騎兵跟著箭如雨下直接把兀良哈給打蒙圈了,之前沒見過邊軍射箭這麼猛啊?
兀良哈正發矇的時候,朱瞻基又命令火器兵開始齊射,幾輪打擊之後對面直接就崩掉了。然後他才帶著幾百精銳亮出黃龍旗追擊,這時候兀良哈才知道對面是皇帝親征,心理防線一下子徹底崩潰,大部分人都下馬投降,明軍完勝。
反搶劫皇帝朱瞻基大約是明朝最後一個流氓皇帝,他心裡應該沒有啥天朝上國的體面,第二天這貨把帶隊的兀良哈頭目給宰了。然後直接霸佔了人家營地,讓士兵分散去搗毀兀良哈的基地,搶了一大堆牛羊駱駝回來。
折騰到陰曆九月十五,這傢伙終於搶夠本了,下令班師。一路大同、宣府等地沿著邊境晃盪一大圈,整頓好軍務之後,才在陰曆九月二十四回到了喜峰口。臨走之前他還留下2萬京營部隊,等著兀良哈來報復......
到達遵化之後,他召集了邊軍大部分將領開會,話說的挺文雅,這次巡邊看見通州各地收成良莠不齊,老百姓生計艱難,你們沒事約束好士兵,別去霍霍人家。我已經命令御史和錦衣衛專門關注這事兒了,如果再犯我手裡,丟命是最輕的處罰。開完會的皇帝溜達回北京主持冬祭了,留下一群疑神疑鬼的邊軍將領......
總結起來吧,朱瞻基帶著3千人打蒙古大軍真的就是捎帶腳兒,他出京的主要目的是巡邊整頓軍務。當然,從這場戰鬥裡也能看出朱瞻基是個知兵的皇帝,戰場上有指揮若定的派頭,另外當時三大營的戰鬥力確實強悍,完全壓著兀良哈在打。扯淡完畢。
-
11 # 蕭郎君
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孫子,26歲繼位為皇帝,和其父明仁宗朱高熾共同打造了明朝最巔峰的時期,史上稱之為“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位期間,曾率兵親征過蒙古,只用3000精騎就敢對戰蒙古的數萬名鐵騎,但最終還是大獲全勝。
當時正值秋天,馬正肥的季節,朱瞻基怕蒙古來騷擾明朝邊境,於是親自率兵駐紮在喜峰口,抵禦蒙古的來襲。
喜峰口位於河北唐山,唐代時叫盧龍塞,後來改名為喜逢口,到明朝朱棣後,又稱為喜峰迴,朱祁鈺時期在這裡設定了喜峰口關。
喜峰口地勢險要,北上可達蒙古高原的東部,西南可到北京。這裡是從河北到東北的要道咽喉,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代以來漢族和北方、東北方民族在這裡經常有往來。
朱棣時期,兀良哈三衛的騎兵在”靖難之役“立下功勞,因此獲得了朱棣賞賜的封賞畀地,也就是大寧和附近的朵顏、泰寧、福餘。
兀良哈三衛是明朝時期對蒙古東部的稱呼,也被叫做朵顏三衛,朵顏三衛就是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它們是朱元璋時期設立的。
兀良哈三衛雖然在朱棣時期受封,但後來叛走了,而且好多次侵犯遼東等地。到了朱瞻基時期,依舊沒能將之收服,也正因此,才發生了朱瞻基親征蒙古的事件。
當時守將報告兀良哈三衛率兵騷擾,正巧朱瞻基也在,所以朱瞻基立馬挑選了3000名精騎抵禦。兀良哈三衛以為是常年駐守在邊疆的普通士兵,也沒在意,而且用全部兵力來迎擊。
就是因為兀良哈三衛的輕敵,結果被朱瞻基射殺了3名先鋒,而且不僅有朱瞻基的弓箭,還有其餘騎兵的弓箭,就這樣兀良哈三衛還未見到敵人就先損失大半兵力。
而後朱瞻基又命士兵發射神機銃,所謂神機銃就是火藥槍,比弓箭還猛的武器。結局可想而知,敵軍大潰,還未開打便開始逃亡。
朱瞻基見狀,率兵追擊,敵人看到居然是皇帝親征,無不驚慌失措,下跪求饒。這一次朱瞻基親征算是大獲全勝。
-
12 # 歷史神秘人
朱瞻基這個人挺牛的,曾經親率3千鐵騎擊毀蒙古大軍,當然不是5萬蒙軍,而是一萬多蒙古騎兵。
朱元璋滅掉元朝,蒙古的殘餘勢力逃到北方,一直都在騷擾明朝邊境,朱棣幾次北征也沒有完全消滅蒙古人的勢力,當然蒙古人對明朝只能打打游擊戰,搶掠邊境的財物罷了,還沒有絕對實力和明朝大軍硬扛。朱瞻基跟隨爺爺朱棣多次北征,鍛鍊了過硬的軍事技能,到他做皇帝時,就擊毀過蒙古人,取得輝煌戰績。宣德三年九月,朱瞻基率兵親自巡邏北方邊境,走到喜峰口,當地的守將前來報告,蒙古的兀良哈部萬餘騎兵趁著明朝邊境防備空虛,偷偷入侵明朝境內,開進了大寧,經過會州,將達寬河。朱瞻基一聽,很興奮啊,本來就是出來打你蒙古人的,現在你自投羅網,真是天下掉下個餡餅啊!朱瞻基馬上召回會議,商量該怎麼打,手下的將領一致要求不能直接硬碰,畢竟自己士兵不多,對方有一萬多騎兵呢,應該從後方調集大軍,然後把蒙古人全部包了餃子,那樣才最穩妥。朱瞻基認為,蒙古人戰鬥力並不強,他們不知道自己開了,如果知道自己來了,肯定嚇得心驚膽戰,不打已經贏了三分,何況我堂堂明軍不怕以少打大,以前明軍不都是壓著蒙古人打嘛,少點兵力怕什麼呢!於是朱瞻基決定把握天賜良機,堅決親自率領快騎進攻蒙古部落。
朱瞻基挑選三千精銳騎兵,每人帶兩匹馬,十天干糧,只准備了三天就出發,快馬加鞭連趕四十里就到達了寬河,距離兀良哈部大營二十里,蒙古人的哨兵發現了明軍,認為這些明軍也就是邊境的巡邏兵,不足為懼,於是蒙古人全軍集合,想一舉幹掉朱瞻基的明軍。雙方大軍衝擊,朱瞻基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兵分三隊,兩路部隊分兩翼夾擊蒙古人,一路直接面對面硬碰,朱瞻基的策略是成功的。蒙古主力在前,中部空虛,明軍兩翼夾擊就讓蒙軍攔腰折斷了,明軍用一陣箭雨讓蒙軍陣腳大亂,朱瞻基親自射箭,射殺了蒙軍三名前鋒,射完了箭,明軍用鳥統,也就是火槍,一輪齊射,蒙軍是傷亡慘重,火槍的持續射擊,讓蒙軍受不了,馬上潰敗,殘餘蒙軍掉頭就跑。朱瞻基帶幾百騎兵親自追殺蒙軍,蒙古人見到明軍中的黃龍旗,就知道明朝皇帝親自來了,個個嚇得下馬跪地求饒,明軍全俘虜了蒙軍。寬河這一戰打的相當漂亮,明軍不僅殺掉了上萬蒙古人,還俘獲了馬匹裝備,牛羊駱駝無數,比朱棣曾經北征殺的蒙古人還多,可謂戰績輝煌,足見朱瞻基的才能出色。
這一戰後,打出了明朝的威風,蒙古人此後只能乖乖的當縮頭烏龜了,可是朱瞻基是個短命的皇帝,只當了11年的皇帝,沒有持續削弱蒙古人的勢力。接任的朱瞻基兒子明英宗,卻是個自大才疏,眼高手低的皇帝,他也想和祖宗一樣擊毀蒙古人,結果一場土木堡之朝,自己被人俘虜了,成了明軍最大的笑話,給祖宗丟盡了臉面!
-
13 # 青瓷雅居
你以為三千營只有三千人馬?[捂臉][捂臉][捂臉]永樂靖難之役時招募了三千蒙古騎兵(搶寧王的朵顏三衛親兵)組建三千營。五次北征不斷擴大。最後三千營起碼8-9千人。都是裝備最好的精騎兵。戰鬥力對一萬多瓦剌騎兵有問題嗎?
-
14 # 大花遊記
大明宣德三年八月癸巳日,明宣宗朱瞻基在奉天門召集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和各大掌兵公侯,宣佈將於秋高馬肥之際,巡閱邊關,警飭兵事。請諸將檢點人馬,候命出師。
文臣們大多勸阻皇帝不要以身犯險。朱瞻基說:“此行並非遊幸!朕身居九重,難道不知道安閒舒適?邊境百姓,每到收穫季節就擔心胡虜入侵。安不忘危方能有備無患。”
他傳令戶部,先發給隨徵士卒一個月糧餉,隨軍運送糧秣的民伕從優發放工錢和腳力費用。
祭告了太廟和太歲風雷山川之神後,朱瞻基帶領著除刑部尚書外的大半個內閣,自北京出發。
路途中,他嚴申紀律,禁止擾民,並面諭諸將,統馭部屬當愛之如子,士卒才會對待官長如同父兄。自古名將,都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你們要極力效仿。
大軍行進到石門驛時,喜峰口的守將正好派人急報:兀良哈的蒙古騎兵,大約一萬餘人,已經入侵大寧衛,前鋒已進抵會州。
兀良哈是朵顏、泰寧和福餘三部蒙古的統稱。他們在明太祖時內附,太祖設定了三衛羈縻。明成祖時,兀良哈曾力助“靖難之役”。但後來,兀良哈三衛卻多次南下,襲擾明朝東北邊境。
朱瞻基接報後令眾將到御營召開軍事會議。
會上,有的將領提出迅速出擊;有的將領持重地建議就地駐紮,再增調各地大軍前來。
朱瞻基從容說道:“敵人來犯,肯定以為我軍毫無戒備,正好趁此良機進兵。戰場瞬息萬變,不能姑息縱敵。從這裡出喜峰口,地勢險要,路徑狹小,如果等大軍齊頭並進,敵人已經大肆搶掠得手後撤退了。朕決定,親率三千鐵騎,出其不意,一舉擊潰敵軍。”
將領們受到皇帝的激勵,感奮不已,紛紛請求扈從。文臣們再次諫阻,明宣宗說:“兵貴精與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
第二天一早,除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外,朱瞻基將所有文臣都留在軍營中。率領著三千虎狼之師,每人兩匹馬,十天干糧,趕赴戎機。
朱瞻基在行間又接到前方探報,戍守興河的前哨——定遼右衛的副千戶潘雄在氈帽山和敵軍遭遇。敵軍勢大,潘雄被重重圍困。 他奮力鏖戰,自晨至午,終中流箭陣亡,所部士兵全部殉國。
朱瞻基立即傳令,當夜不停,兼程疾進。
1428年10月15日凌晨,明軍到達寬河(今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離敵軍大本營約20裡。朱瞻基將士兵分為兩翼,左右夾擊,衝向敵營。
他當年跟隨爺爺永樂大帝幾次出塞,遠征漠北蒙古,弓馬嫻熟,因此也手執弓箭掠陣。
兩軍相交,激鬥不休,一個時辰內未分勝負。朱瞻基還親手格斃三人。
他讓近衛豎起黃龍大纛旗,指揮京軍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將士,一起施放火銃。
剎那間,戰場上硝煙瀰漫,彈丸如雨。
敵軍望見黃龍旗,明白是漢家天子御駕親征,已料知獲勝無望。等到神機營開火,死傷枕籍,剩下的不是下馬羅拜就是四散潰逃。
從徵的忠勇王金忠(元世祖時恆陽王也速不花後裔,蒙古名也土幹,永樂年間歸附)和他的外甥把臺向朱瞻基請求,帶兵追擊敵軍。朱瞻基欽準。
金忠和把臺剛剛走出御營,陽武侯薛祿就對明宣宗說:“忠勇王舅甥也是蒙古人。現在允許他們出擊,很可能就一去不復返了!”
朱瞻基自信地說道:“朕此戰實為天下蒼生,是去是留,任從他們選擇!如果一心求去,就算他們朝夕隨侍,也無濟於事!”
薛祿又試探著說:“要不讓他們倆留下一個?”
朱瞻基笑著說:“一走一留,反而讓人心生疑慮。況且朕待他們素來寬厚,犬馬尚且識得豢養之恩,他們一定不會辜負朕!”
幾天後,金忠和把臺果然押解著擒獲的敵人和數百頭牛馬回來。朱瞻基自喜有知人之明,傳令以御饌犒賞金忠麾下將士,並親自用大金爵(三足兩耳酒杯)斟酒給金忠。
朱瞻基高興地說:“王者御下,也不過一個‘誠’字。居上者多疑少謀,下屬就只會保身免禍,誰還肯盡忠王事?漢武帝曾重用金日磾,朕信任金忠有何不妥呢?”
其他犁庭掃穴的將領也相繼歸來,有大臣建議將俘虜的14歲以上男子全部誅殺。朱瞻基拒絕:“敵人當然可恨,一律處死卻有悖仁政。甄別罪過,殺其首惡足矣!其他人應善加對待!”
10月23日,寬河之役勝利結束。明宣宗下詔,主力班師回京。
車駕入關後,沿途百姓奔走相告,聚觀凱旋的明軍,還有連綿幾十裡俘獲的駝馬牛羊。
當年,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指揮僉事脫魯火綽、俺失塔木兒、脫火赤等人遣使入京謝罪,貢獻馬匹等方物,並請求朝廷封贈。
琉球國使臣鄭義才、朝鮮國使臣趙浚以及東蘭州土司、施州衛盤順宣撫司、榮美宣撫司也次第入貢。
有明三百年,自成祖遠征後,親身出塞凱旋而返的唯有宣宗。中後期戰爭,世人只知有萬曆三大徵,不知有宣德寬河之役。三大徵後,明朝國力每況愈下;而寬河一役,卻以三千精騎昭示了大國雄風,奠定了東北的十年和平!
-
1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朱元璋大敗元朝之後,殘餘的元朝勢力逃回蒙古,建立了北元;朱元璋又派兵驅逐北元勢力,最出名的莫過於大將藍玉指揮的捕魚兒海之戰,把北元小朝廷的編制都給打散了,此後黃金家族喪失了在草原中至高無上的地位,蒙古四分五裂,分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等部落。
朱棣的時代,先後五次北伐,對各部落造成嚴重的打擊。在後世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的瓦剌,此時根本不敢正面攖明軍之鋒,只知逃竄。此時的明朝已經不把蒙古各族當做強敵了。
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蒙古對中原的大規模進犯是沒有了,但時常騷擾邊境。
(明成祖死於北伐回程中)
經過朱瞻基親率3千鐵騎擊敗蒙古大軍這件事兒,發生在宣德三年。
《明史》中的記載很詳細:“(宣德三年)八月辛卯,罷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丁未,帝自將巡邊。九月辛亥,次右門驛。兀良哈寇會州,帝帥精卒三千人往擊之。己卯,出喜峰口,擊寇於寬河。帝親射其前鋒,殪三人,兩翼軍併發,大破之。寇望見黃龍旂,下馬羅拜請降,皆生縛之,斬渠酋。甲子,班師。”意思是說,宣德三年的八月,朱瞻基巡視邊境,九月份到了右門驛。恰在此時,蒙古的兀良哈部進犯會州,朱瞻基親自帶了三千人馬前往迎敵,出了喜峰口,在寬河(今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和敵軍展開大戰,朱瞻基迎其前鋒,射殺了三個敵兵——大家別覺得少,他可是皇帝,身邊有很多護衛,這種情況下還能殺敵,很難得了。
兩路明軍左右包抄而去,兀良哈不敵。然後,他們看到了皇帝專用的黃龍旂(繪有交龍圖案的旗幟),立刻下馬投降,朱瞻基斬其首領,大勝而歸。
大家會發現,這段記載並沒有說明兀良哈來了多少人,5萬是不太可能的,據其他史料分析,大約有1萬人。以三千破一萬,也是很了不得的戰績了。
不過,兀良哈之所以敗得那麼快,也是因為他們知道,三千明軍背後,隨時可調幾十萬兵馬。這種感覺就是,明軍沒動作,他們就趁機搶掠一番,明軍要是有動作,那就趁早投降,保留實力。
此事還有後續,蒙古其它部族眼見兀良哈被打敗,趕緊嚮明朝表示忠心,進獻各種珍奇之物。而朱瞻基以守成為主,對各部落加以安撫,後來沒有對蒙古大規模用兵,才讓瓦剌發展壯大。
總之,這場戰爭不是朱瞻基主動發起的,只是恰好碰上了。但他會到邊境巡視,就說明他對此是有所預料的,也有心與兀良哈一戰,震懾北方各部。
朱家皇帝的膽子,無論是在玩的方面還是打仗這一方面,都很大。
-
16 # 西門神兔大戰葉孤貓
大明宣德三年八月癸巳日,明宣宗朱瞻基在奉天門召集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和各大掌兵公侯,宣佈將於秋高馬肥之際,巡閱邊關,警飭兵事。請諸將檢點人馬,候命出師。
文臣們大多勸阻皇帝不要以身犯險。朱瞻基說:“此行並非遊幸!朕身居九重,難道不知道安閒舒適?邊境百姓,每到收穫季節就擔心胡虜入侵。安不忘危方能有備無患。”
他傳令戶部,先發給隨徵士卒一個月糧餉,隨軍運送糧秣的民伕從優發放工錢和腳力費用。
祭告了太廟和太歲風雷山川之神後,朱瞻基帶領著除刑部尚書外的大半個內閣,自北京出發。
路途中,他嚴申紀律,禁止擾民,並面諭諸將,統馭部屬當愛之如子,士卒才會對待官長如同父兄。自古名將,都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你們要極力效仿。
大軍行進到石門驛時,喜峰口的守將正好派人急報:兀良哈的蒙古騎兵,大約一萬餘人,已經入侵大寧衛,前鋒已進抵會州。
兀良哈是朵顏、泰寧和福餘三部蒙古的統稱。他們在明太祖時內附,太祖設定了三衛羈縻。明成祖時,兀良哈曾力助“靖難之役”。但後來,兀良哈三衛卻多次南下,襲擾明朝東北邊境。
朱瞻基接報後令眾將到御營召開軍事會議。
會上,有的將領提出迅速出擊;有的將領持重地建議就地駐紮,再增調各地大軍前來。
朱瞻基從容說道:“敵人來犯,肯定以為我軍毫無戒備,正好趁此良機進兵。戰場瞬息萬變,不能姑息縱敵。從這裡出喜峰口,地勢險要,路徑狹小,如果等大軍齊頭並進,敵人已經大肆搶掠得手後撤退了。朕決定,親率三千鐵騎,出其不意,一舉擊潰敵軍。”
將領們受到皇帝的激勵,感奮不已,紛紛請求扈從。文臣們再次諫阻,明宣宗說:“兵貴精與和,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
第二天一早,除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外,朱瞻基將所有文臣都留在軍營中。率領著三千虎狼之師,每人兩匹馬,十天干糧,趕赴戎機。
朱瞻基在行間又接到前方探報,戍守興河的前哨——定遼右衛的副千戶潘雄在氈帽山和敵軍遭遇。敵軍勢大,潘雄被重重圍困。 他奮力鏖戰,自晨至午,終中流箭陣亡,所部士兵全部殉國。
朱瞻基立即傳令,當夜不停,兼程疾進。
1428年10月15日凌晨,明軍到達寬河(今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離敵軍大本營約20裡。朱瞻基將士兵分為兩翼,左右夾擊,衝向敵營。
他當年跟隨爺爺永樂大帝幾次出塞,遠征漠北蒙古,弓馬嫻熟,因此也手執弓箭掠陣。
兩軍相交,激鬥不休,一個時辰內未分勝負。朱瞻基還親手格斃三人。
他讓近衛豎起黃龍大纛旗,指揮京軍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將士,一起施放火銃。
剎那間,戰場上硝煙瀰漫,彈丸如雨。
敵軍望見黃龍旗,明白是漢家天子御駕親征,已料知獲勝無望。等到神機營開火,死傷枕籍,剩下的不是下馬羅拜就是四散潰逃。
從徵的忠勇王金忠(元世祖時恆陽王也速不花後裔,蒙古名也土幹,永樂年間歸附)和他的外甥把臺向朱瞻基請求,帶兵追擊敵軍。朱瞻基欽準。
金忠和把臺剛剛走出御營,陽武侯薛祿就對明宣宗說:“忠勇王舅甥也是蒙古人。現在允許他們出擊,很可能就一去不復返了!”
朱瞻基自信地說道:“朕此戰實為天下蒼生,是去是留,任從他們選擇!如果一心求去,就算他們朝夕隨侍,也無濟於事!”
薛祿又試探著說:“要不讓他們倆留下一個?”
朱瞻基笑著說:“一走一留,反而讓人心生疑慮。況且朕待他們素來寬厚,犬馬尚且識得豢養之恩,他們一定不會辜負朕!”
幾天後,金忠和把臺果然押解著擒獲的敵人和數百頭牛馬回來。朱瞻基自喜有知人之明,傳令以御饌犒賞金忠麾下將士,並親自用大金爵(三足兩耳酒杯)斟酒給金忠。
朱瞻基高興地說:“王者御下,也不過一個‘誠’字。居上者多疑少謀,下屬就只會保身免禍,誰還肯盡忠王事?漢武帝曾重用金日磾,朕信任金忠有何不妥呢?”
其他犁庭掃穴的將領也相繼歸來,有大臣建議將俘虜的14歲以上男子全部誅殺。朱瞻基拒絕:“敵人當然可恨,一律處死卻有悖仁政。甄別罪過,殺其首惡足矣!其他人應善加對待!”
10月23日,寬河之役勝利結束。明宣宗下詔,主力班師回京。
車駕入關後,沿途百姓奔走相告,聚觀凱旋的明軍,還有連綿幾十裡俘獲的駝馬牛羊。
當年,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指揮僉事脫魯火綽、俺失塔木兒、脫火赤等人遣使入京謝罪,貢獻馬匹等方物,並請求朝廷封贈。
琉球國使臣鄭義才、朝鮮國使臣趙浚以及東蘭州土司、施州衛盤順宣撫司、榮美宣撫司也次第入貢。
有明三百年,自成祖遠征後,親身出塞凱旋而返的唯有宣宗。中後期戰爭,世人只知有萬曆三大徵,不知有宣德寬河之役。三大徵後,明朝國力每況愈下;而寬河一役,卻以三千精騎昭示了大國雄風,奠定了東北的十年和平!
-
17 # 青鑑
朱瞻基率3000鐵騎親征蒙古兀良哈部,這件事發生在宣德三年(1428)的九月。題主說的50000大軍有些誇張了,只有萬餘人。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裡,也有根據這件事改變的橋段,漢王朱高煦勾結蒙古瓦剌部的馬哈木進犯中原,朱瞻基御駕親征,率3000鐵騎和馬哈木決戰,大勝。馬哈木的孫子也先帶著13個人逃走了。
劇中為了劇情需要,用瓦剌代替了兀良哈。
在明朝的前期,蒙古族的兀良哈部和明朝的關係曲曲折折、分分合合。
兀良哈原是元朝大寧路的北境,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加強管理,就把錦、義、劍、利等州,劃歸遼東都司管轄,同時在大寧地區設北平行都司。
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將這裡封給了兒子朱權,為寧王。二十二年,設定了朵顏、泰寧、福餘三衛。
後來,朵顏三衛兀良哈出3000騎兵幫助朱棣靖難,朱棣將大寧地送給了兀良哈,仍為三衛,任命其首領脫兒火赤為都督僉事,哈兒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明成祖沒有答應兀良哈到大寧地區放牧的條件。
兀良哈像牆頭草一樣,有時候支援明朝,有時支援瓦剌和韃靼。宣德初年,兀良哈放棄了嚮明朝朝貢。當時武進伯朱榮鎮守遼東,上書請求征討兀良哈。宣宗朱瞻基沒有同意。兀良哈將明朝的忍讓視為軟弱可欺。宣德三年九月,兀良哈侵擾大寧。
當時朱瞻基正在喜峰口巡視,駐紮在石門驛。守將報告說,兀良哈有10000多人進犯,經大寧、會州,馬上要到寬河。諸將請求增派援兵。朱瞻基認為,兀良哈認為明朝沒有防備才來進犯,如果知道皇帝親征,兀良哈會嚇跑。如果大軍一起進發,喜峰口道窄只能過一匹馬同行,會貽誤戰機。
當即決定親率3000鐵騎出擊,打敵人一個出其不意。朱瞻基從全軍中選出3000精兵。每人雙騎,帶足10天的糧食,乘著夜色出喜峰口。朱瞻基率軍走到寬河時和兀良哈相遇。兀良哈以為這是明軍的守衛部隊,於是一窩蜂似的衝上來。
朱瞻基兵分2路,夾擊敵人。朱瞻基大發神威,射殺了衝在前面的三人,
史載“飛矢雨集,神機銃疊發,寇不能當,大潰走。”朱瞻基率領數百起兵衝鋒在前,兀良哈人看見了黃龍旗,才知道是明朝皇帝親自來了,紛紛下馬投降。朱瞻基駐紮在寬河,命諸將搜尋敵軍。
當時韃靼的忠勇王金忠和其外甥都督把臺請求帶兵追擊。宣宗朱瞻基答應了,當時有大臣勸阻,認為他們會偷偷跑掉。朱瞻基認為他們不會這麼做的。結果金忠與把臺大獲全勝而歸。朱瞻基對左右說,“做皇帝的要以誠待人,漢朝任用匈奴人金日磾,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嗎?”
這就是歷史上的寬河之戰。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文武兼備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文治和武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人們將他和其父親仁宗統治時期成為“仁宣之治”。
-
18 # 畫素說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是蒙古兀良哈部1萬大軍,而不是5萬蒙古大軍,題目有誇大之嫌,但不可否認,朱瞻基此舉一舉擊潰入侵者,定我大明天威。
宣德三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於北京奉天門召見五軍都督府的將領,並宣佈將於秋高馬肥之際,巡閱邊關,警飭兵事。
朱瞻基在祭告太廟與風雷山川之神後,便領著除刑部尚書外的大半個內閣出發前往邊境。一路途中,朱瞻基嚴申紀律,禁止軍隊擾民,與士兵同甘共苦。當朱瞻基的大軍行進到石門驛時,喜峰口的守將送來急報,蒙古兀良哈部的一萬騎兵南下侵略大寧衛。
曾經與自己的爺爺北伐擊潰過瓦剌部馬哈木汗的朱瞻基畢竟見過大世面。他直接說其實兀良哈部的戰鬥力並不強,只是因為以為我沒有防備才敢南下劫掠,如果兀良哈的人知道我朱瞻基在此,必定會嚇得魂飛魄散。但,朱瞻基卻下定決心要將兀良哈的人全部拿下殺一儆百,以換取大明邊境的安寧。
加上因為喜峰口地形狹窄,蒙古人的大軍不易展開,同時的明軍也是如此如果集結大軍一起行動,必會貽誤戰機。所以朱瞻基決定自己親率三千鐵騎為前鋒,前去打兀良哈一個措手不及。這可讓一眾大臣嚇得半死,紛紛上書。哪知朱瞻基已經下定了決心,並在第二天挑選三千精銳,每人配兩匹馬,攜帶神機銃以及十天的口糧,隨後便快馬加鞭前往喜峰口。
並在寬河處與兀良哈的大軍對上,隨後朱瞻基選擇了分兵之策,將大軍分成兩隊,左右夾擊蒙古的一萬騎兵,因蒙古的騎兵主力在前、中部空虛,直接被明軍擊中腰部,陣腳大亂。朱瞻基更是親自上陣殺敵,甚至擊殺了三名敵軍先鋒,一陣箭雨下來,直接將蒙古騎兵打得軍心渙散,彼時明軍換上了火銃,不斷的火力輸出,直接讓蒙古騎兵損失半數以上。
剩餘的蒙古騎兵開始潛逃,朱瞻基哪裡肯放走他們,直接不管大部隊直接帶著幾百人便去追擊剩餘的幾千蒙古騎兵,而兀良哈部的蒙古騎兵看到飄揚的黃龍旗,便知道了他們遇上的是大明天子的衛隊,大明大皇帝御駕親征了,他們怕了、慌了,紛紛下馬請降。
就這樣,朱瞻基以三千騎兵擊潰蒙古兀良哈部的一萬大軍,在將主要的將領梟首後,朱瞻基讓不對尋找附近的蒙古部落,找到便屠戮,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此一役直接斬殺萬餘蒙古騎兵,俘獲牛羊馬匹、輜重兵器無數,甚至不乏整個部落被屠戮殆盡的。
不過朱瞻基也沒有趕盡殺絕,在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後,面對手下將領斬草除根的建議時,朱瞻基說到“雖韃虜個個該殺,但殺俘屠幼有傷天理,只需將帶頭者斬殺即可。”隨後將剩餘的蒙古青壯放了回去,併發放食物。
由此可見朱瞻基是多麼的仁義,也正是朱瞻基的仁義,這一戰直接打出了大明的天威,換來了邊境幾十年的和平。下一次蒙古人大舉入侵實在朱瞻基駕崩十四年後的正統十四年,當然那時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大明五十萬精銳盡失,若不是于謙,大明可能就要畫上了句號,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
19 # 歷史漫談君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明宣宗,年號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 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朱瞻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重孫,明成祖朱棣的孫子,由於與革命年代相去不遠,朱瞻基的身體中還流淌著先輩英勇的血液,沒有像後來的皇帝那樣墮落,懦弱。朱瞻基在明朝歷史上算是比較能幹的皇帝,和他爹朱高熾在位的時候算是明朝少有的盛世局面,合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只是還行,但說朱瞻基是個明君,似乎也欠了火候,只能說是矬子裡面選將軍挑來挑去沒啥好的,只能勉強用他了。朱瞻基的業餘愛好是鬥蛐蛐,他可能非常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非常喜歡養蛐蛐,鬥蛐蛐,還積極致力於優秀蛐蛐的培養和研究事業,算是中國明朝一位非常成功的蛐蛐養殖專家,人送外號蛐蛐皇帝。這事兒雖然是一個小事兒,但也能看出他也挺不務正業的。為此明朝那群認真的好像有點兒精神方面疾病的大臣們紛紛批判他,讓他改掉這個惡習。
看完對朱瞻基的總體印象,我們再來看他的軍事方面的舉措。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而朱棣在沒有靖難之前,職務是燕王,負責與蒙古作戰,保衛北方。朱棣自己就是當時最好的騎兵統帥,手下有非常精銳的幾萬騎兵,朱棣是在浴血奮戰中一步一步地得到鍛鍊,並且在當皇帝之後還不忘積極打擊蒙古,持之以恆地對蒙古出征用兵,最終把蒙古打服了。
朱棣在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統帥的前提下,還不忘培養接班人,經常把他的孫子朱瞻基帶到戰場上,有一次朱瞻基還差點兒丟了命。但是經歷就是收穫,朱瞻基在一次一次的從軍經歷中,不但在實戰中鍛鍊了武藝,而且積累了統帥的經驗,這位以後他以少勝多埋下了積極的因素。
在家庭氣氛的影響下,朱瞻基還是非常注重軍事方面的建設的,畢竟誰拳頭硬誰是老大哥。如果打不過蒙古,他肯定是不會聽你的。所以朱瞻基有事兒沒事兒就整頓一下軍紀,查一查有沒有軍官貪汙受賄,並且積極給士兵發放基本物資,以保證他們的戰鬥力。放眼整個明朝朱瞻基時期的軍隊,戰鬥力雖然比不過開國初,朱元璋朱棣時軍隊戰鬥力強,但是對比後來的被蒙古軍隊蹂躪的明朝中期部隊還是綽綽有餘的。當然,如果對比當時的蒙古軍隊,水平應該差不多,不然蒙古不會經常來騷擾,朱瞻基也不會親自巡邊去打擊蒙古了。
說完了朱瞻基我們再來看看蒙古。蒙古在明初的時候分裂為三個部分,別是韃靼,瓦剌和兀良哈。這三個部分中兀良哈的實力最弱,就是一看大哥臉色行事的小弟,但是在大哥不給小弟好臉色的時候,小弟也有可能尋找新的大哥。
比如說兀良哈就參與了朱棣的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中多次出力,朱棣非常高興,還少給他們一塊地用於安置。誰知兀良哈是個有奶便是孃的傢伙,他翻臉比翻書還快,很快就又不和明朝玩了,轉而與其他蒙古兩部相好,經過明朝當時皇帝仁宗朱高熾的一番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之後,兀良哈終於又跟明朝恢復有關係。但是很快又背叛了。所以明朝和蒙古的關係就這樣時好時壞,而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北擊蒙古的這次就是雙方關係交惡時。
這次戰役叫做寬河戰役。因為這場仗是選擇三年在寬河打的。本來當時朱瞻基並沒有做作戰的準備,他只是尋邊視察各地的防務情況。宣德三年的九月,朱瞻基視察到了右門驛。9月正好是秋天,秋高馬肥,蒙古正好用兵,所以兀良哈部就氣勢洶洶來攻打明朝了,他們這次選擇的地點是會州。
會州離朱瞻基所駐紮的地方不遠,朱瞻基一聽傳回來的訊息,怒氣直往心頭上湧,這難道是看不起我朱某人嗎?明知道我明朝軍隊總司令親自過來視察你就過來挑釁,是我不打你一頓你就不知道我姓朱的不是吃素的。朱瞻基覺得自己的軍隊非常精銳,兵在精而不在多,也不用帶太多人去打,就是一個速戰速決,於是就挑了三千精銳,帶上了幾天的糧食,在總司令朱瞻基同志的帶領下出了喜峰口口,積極的尋找兀良哈部,準備決一死戰。
一邊是氣勢洶洶的搶劫部隊,一邊是氣勢洶洶的防護部隊,兩隻氣勢洶洶的隊伍很快就撞在一起,他們在寬河發生了彼此的蹤跡。更搞笑的是兀良哈部眼神兒不太好,就跟李雲龍當年像伏擊,鬼子的運輸部隊卻等來了關東軍一樣,他們把皇帝的手下精銳的正牌部隊當成了明朝雜牌邊軍,二話沒說就是打唄。結果很快他們就發現事情好像不太對。
對面有一個射箭很準的傢伙,一箭就撂倒了三個先鋒。啊,錯了,肯定是射了好幾箭才撂倒了三個,他不可能掌握糖葫蘆射箭技術。等等,憑藉著對明朝皇帝的殘存印象,這個人怎麼穿得這麼像明朝皇帝呀?這咋還有一個皇帝專用的黃龍旗啊?難道這是明朝皇帝的精銳部隊,那可就打不過了。一想到這兀良哈部的自信心就迅速消解,很快就沒有戰鬥力了。
但還沒等兀良哈部主動投降,朱瞻基就在完成精彩個人表演之後,迅速投入了團隊指揮作戰,他命令,中路軍壓住陣腳,兩側軍隊迅速出擊,朝敵人射箭進行火力覆蓋,這個戰術很快奏效,兩翼的軍隊沖垮了兀良哈軍隊的佈置,當時亂作一團,此時朱瞻基又命令,痛打落水狗,拿出新式武器火槍對敵人就是一通亂突突。
《明史》記載:帝親射其前鋒,殪三人,兩翼軍併發,大破之。寇望見黃龍旂,下馬羅拜請降,皆生縛之,斬渠酋。甲子,班師。在朱瞻基的武力威懾以及強大的心理壓力之下,兀良哈部就支撐不住了,他們趕快表達了投降的意見,朱瞻基把他們都捆成了粽子,還殺了幾個頭領來警示其餘的人,讓他們不要胡作非為。就這樣朱瞻基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寬河戰役的勝利,併為後人津津樂道。
-
20 # 圖文繪歷史
《明史·本紀第九·宣宗》丁未,帝自將巡邊。九月辛亥,次右門驛。兀良哈寇會州,帝帥精卒三千人往擊之。己卯,出喜峰口,擊寇於寬河。帝親射其前鋒,殪三人,兩翼軍併發,大破之。寇望見黃龍旂,下馬羅拜請降,皆生縛之,斬渠酋。甲子,班師。癸酉,至自喜峰口。
喜峰口長城遺址。《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邊報胡寇數萬南侵,豕突獸奔,已迫近境。朕躬率鐵騎三千馳赴之,將士比力協心,鹹奮一當百,斬馘虜首萬餘級,擒其酋長百餘人,徑搗其巢穴,盡獲其人口,兵器馬匹牛羊輜重不可勝計,腥羶盪滌邊境肅清即日班師。”
以上是明史和宣宗實錄記載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428年,親率三千騎兵直搗蒙古兀良哈部,致兀良哈部大敗,斬敵萬餘,獲牛羊無數,兀良哈下馬跪拜請降的戰役,史上稱“明宣宗出擊兀良哈之戰”,戰場在寬河,也稱“寬河之戰”。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能文能武的皇帝,有一番作為,跟他父親有“仁宣之治”的政績,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愛的孫子,16歲就帶在身邊到處打仗,所以朱瞻基也培養成了英武的馬上皇帝,宣德三年,朱瞻基率軍巡邊,走的也不遠,就在北京周圍轉轉,剛到喜峰口時,聽到前方將領來報,說蒙古兀良哈部有萬餘騎兵又來侵擾,已抵達寬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寬城縣。
明朝的蒙古是個什麼情況,元北逃後,蒙古各部被打散,有些依附明朝,有些遠遁漠北,有些想過刀口舔血的生活,兀良哈部是當時比較大的部落,明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態度是很冷漠的,長城一修阻隔的乾乾淨淨,偶爾開放個邊市還多有限制,缺少物質的蒙古各部只能靠搶,這不,眼看入秋了,要為冬天吃火鍋作準備,於是兀良哈部南下來搶鐵鍋了。
此戰中,朱瞻基親手射殺3人。兀良哈部雖然人物數萬,但真正能戰鬥的不多,後面扶老攜幼的都是跟著想在戰場上搶點東西的,朱瞻基很是瞭解,決定天降奇兵給蒙古人痛擊,點三千精銳騎兵為前鋒,朱瞻基親自帶隊,後面跟著大部隊明軍,三千精銳在寬河碰到兀良哈部,迅速分成三翼,中翼火槍火炮開道,左右兩翼夾擊,兀良哈部被突如其來的明軍,搞得陣腳大亂,在迅猛的攻勢下,看到明軍的黃龍旗,立即明白這是皇帝親征了,兀良哈下馬跪拜請降,明軍大部隊也圍上來,在斬殺一萬多蒙古騎兵後,凱旋而歸。
回覆列表
朱瞻基親征的蒙古大軍是吳良哈部。自從朱元璋平定了天下以來,明朝邊疆還算穩定,一直到朱棣統治期間,蒙古人嚮明朝朝貢稱臣,當然,他們也得到了更多的好處。期間也有些蒙古人偶爾去侵擾遼東邊境,每次都被打的倉皇而逃。朱瞻基統治時期,蒙古人又大肆騷擾明朝邊境。
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朱瞻基為了防備蒙古人的突然來襲,他親自率軍巡邊,當他到石門驛喜峰口時,接到守將的報告,蒙古兀良哈部的千軍萬馬已經入侵到大明境內,他們行軍急速,來勢兇猛。經大寧、會州,馬上就要抵達寬河。
十五歲就跟隨爺爺朱棣親征蒙古的朱瞻基聽到報告後十分鎮定,他立刻和將領們展開部署,分析敵人軍情。根據多年的作戰經驗,他了解蒙古軍隊雖然龐大,但有其弱點,他們行軍集中,戰鬥力與明軍相比差遠了,朱瞻基認定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他親自精選鐵騎兵3000飛奔前往,每個騎兵領兩匹戰馬以備不時之需,他們個個身披盔甲,攜帶神機銃以及十多天的乾糧。戰馬的嘴用器具夾住,不讓它們出聲,所有計程車兵也不許說話,快馬加鞭,悄悄行軍。他們很快來到距離兀良哈營地只有二十里的寬河。
行軍人員少容易麻痺敵軍讓敵人輕敵。
果然,當蒙古哨兵望見朱瞻基的軍隊時,以為是普通的戍守邊疆之兵,就全軍來迎戰。
朱瞻基命令將鐵騎分為兩路夾攻敵軍腰部,他們先用箭射擊,朱瞻基“擒賊先擒王”,他親自射死三個敵軍先鋒,敵軍亂了套,它們看到兩邊猛撲過來的明軍,根本不敢前進。
就在敵軍呆傻間,朱瞻基又命明軍連續發射神機銃,面對這麼大火力,蒙古兵根本無法招架。不一會,敵軍人馬死傷大半,剩下的抱頭鼠竄。
一些跑不掉的敵人看到朱瞻基的黃龍旗,才知道是大明皇帝親征,全部下馬跪拜求饒,高呼投降。朱瞻基將這些人捆縛,俘獲了兀良哈騎兵的大批的馬匹裝備,牛羊駱駝等牲畜。
第二天,朱瞻基下令將俘獲的首領梟首示眾,以儆效尤。接著朱瞻基下令各將領搜殺附近的蒙古部落。殺了一萬抵抗的蒙古人,俘虜部落頭目一百多人,獲其大量男女人口、牛羊、馬匹,其中也有不少的男孩。
為絕後患,朱瞻基手下的將領,建議殺死10歲以上的男孩,被仁義的朱瞻基拒絕了。他下令將這些人解綁併發給食物,最終帶回國境。
朱瞻基取勝的原因
1、朱瞻基有過硬的指揮能力
朱瞻基從小就得到爺爺朱棣的軍事真傳,15歲就親臨戰場,勇猛作戰。有一次因魯莽差點被俘,鍛鍊了他的勇氣,增長了教訓和作戰經驗,也造就了他以後在戰場上穩重的個性。這次他沉穩指揮,分進合擊,遠距離攻擊以少勝多擊潰敵人。
2、軍隊素質過硬,配合到位
朱瞻基帶領的三千騎兵屬於京師部隊,操練裝備各方面嚴格,軍事素質高,作戰有術,箭術高明,配合給力。他在取勝的時間上拿捏到位,他指揮軍隊能在第一時間先用弓箭接著火銃層層迸發,令敵人無還手之機。
3、武器先進
明朝的神機銃世界領先。永樂八年朱棣就得到神機槍炮法,不斷地研製,不斷地應用於戰場,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成立專門的兵種隨皇帝出行,裝備有火槍、火銃等,面對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蒙古兵根本無法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