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甫長吟

    胡亥上臺之後,逼死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加之王翦王賁父子二人去世,大秦帝國將星凋零,僅剩下一個章邯支撐。

    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起義,掀起了秦末起義的大潮。這一年,幾十萬起義軍逼近函谷關,大秦帝國岌岌可危,胡亥大為震驚。於是,章邯臨危受命,拉開了章邯傳奇而又恥辱的一生。

    由於關中兵力不足,章邯建議胡亥組建刑徒軍,他向胡亥建議“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所以史書上記載“秦令將軍章邯,赦驪山作徒七十萬人以擊之”。當然,實際上應該沒有70萬,估計只有10多萬,和原本秦軍,組成大約20餘萬的大軍。

    應該說,章邯手裡是一群烏合之眾,和橫掃天下的秦軍相比,戰鬥力應該有很大差距。但起義軍更是雜牌,所以章邯在平定六國叛亂中,可謂是再度橫掃六國。

    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這一刻的章邯,猶如神仙附體,所向披靡無敵,攻破各路起義軍,打的“楚地盜名將已死”。其後,在鉅鹿之戰中,章邯敗於項羽。

    其實,即便在鉅鹿之戰前後,章邯也沒有大規模的兵力損失,只是最後率領20萬大軍投降了,兵力幾乎沒有損失。章邯之所以投降項羽,主要還是因為李斯被殺,趙高成了丞相,打贏和打不贏都可能被趙高處死,所以章邯別無選擇的投靠項羽。

    從章邯和項羽有限的交手過程來看,章邯即便打不過項羽,但能力上也相差不大,至少“功則不足,但守則有餘”。而且,章邯投降項羽之後,“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說明項羽對章邯很重視,至少認為這是一個英雄。

    眾所周知,項羽對一般人很瞧不上眼,比如當初韓信、陳平等人,韓信稱項羽吝嗇爵位婦人之仁,不願給有戰功之人封賞,可見項羽本性。然而項羽能封章邯為雍王,就足見章邯在項羽心目中的地位了。

    由於失去章邯這一支最後的軍事力量,所以大秦王朝很快就倒塌了。其後,秦帝國和起義軍之間,就沒有什麼戰鬥了,劉邦進入關中比較順暢。

    項羽贏得鉅鹿之戰後,開始不遵守楚懷王之約(先入關中者王之),成為號令天下的霸王,就三分秦地:封立3個王,名叫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號稱三秦!

    顯然,項羽對這些人的分封,說明項羽知道不能讓一家獨大,甚至將劉邦封更遠的四川和漢中(巴蜀和漢中三郡),中間還有“三秦”的阻隔。從戰略上看,也不能說項羽有錯。

    然而公元前206年,打不過項羽的章邯,卻也敗給了劉邦,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軍事案例。在這一場戰鬥中,雍王章邯根本就沒有想到劉邦會打到陳倉,以至於毫無準備。雖然後來堅守廢丘城,與劉邦對峙10個月,但只是困守孤城,敗局已定!

    當時,由於地形險峻,漢中到關中依靠棧道,但公元前206年4月劉邦採用張良計策,將棧道燒燬以矇騙項羽:我只想做一個安穩的蜀漢王,沒什麼野心。不料,劉邦採用韓信計策,卻在公元前206年11月暗度陳倉,最終一舉擊敗了章邯、司馬欣、董翳三王。

    公元前205年6月,劉邦就平定了關中,相當於劉邦獲得了秦國故地。此後,就是劉邦項羽的楚漢爭霸。但劉邦為何能比較輕鬆的搞定章邯、司馬欣、董翳?打不過項羽的章邯,難道也打不過劉邦?

    其實,不是打不過,而是章邯大失人心。劉邦進入關中是約法三章,秦人的態度是“唯恐沛公不為秦王”。但章邯不僅葬送了大秦帝國最後一支力量,甚至投靠了殘暴的項羽,甚至還可能助紂為虐,殘害關中秦地百姓。尤其項羽進入咸陽,可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讓關中百姓“苦項羽久也”。

    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這是韓信對章邯的評價,指出了章邯最大的弱點。關於關中秦地百姓,究竟如何不待見章邯等三王,史書無載,但從圍殺項羽的將領中,卻可見一絲端倪:王翳得項羽首級,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一部分,但除了呂勝身份不明之外,其他四人都是老秦人。

    章邯背棄父老鄉親投降項羽之時,他的脊樑骨已斷,自身戰鬥之心和意志可能已經蕩然無存了。因此,在遭遇名將韓信、手下人心背棄、自身沒有鬥志的情況下,章邯於是就迅速敗於劉邦,以至於最終拔劍自刎。

    起初,章邯是一個傳奇,但投降項羽之後,卻成了恥辱,尤其20萬手下被項羽坑殺而無動於衷,更是讓他一生徹底完了。因此,人在投降之時,最好考慮清楚,別一失足成千古恨。即便萬不得已投降,也要選擇戰隊,找一個好的主公,投降項羽這種人顯然不明智。

  • 2 # 我是一個小蝴蝶

    因為項羽沒給章邯派救兵,至於為什麼?

    這件事上劉邦乾得很巧妙,也很狡猾。

    首先,齊地的田榮造反,這時劉邦已經在攻打關中地區了。田榮寫信給劉邦,讓劉邦一起夾擊項羽,但是劉邦很狡猾,他把田榮的這封信交給了項羽,並且跟項羽說,自己本來應該做關中王的,現在之所以攻打關中只不過是要得到本來就屬於自己的土地。打下關中,得到自己應得的地盤後,他就會在此地稱王,不再繼續向東侵犯。項羽輕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而且劉邦把田榮的信給項羽,其實就是把項羽的這把火引到田榮的齊地,給自己爭取時間攻下關中。果然,項羽全力對付山東的田榮,沒有分兵支援章邯,最終導致關中全失。所以說這件事劉邦做得很巧妙,也很缺德。

  • 3 # 菜九段的酒

    章邯這道歷史大餐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章邯這道歷史大餐

    章邯在秦陣營的微妙地位及學術含量,當年作《千古誰識戰鉅鹿》時就注意到了。後來的研究發現,不僅僅是在秦陣營,就是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其地位也值得大書一筆。

    秦以軍功定天下,軍事一道,向來是秦的強項。秦名將輩出,凌辱六國是家常便飯,所以能最終蕩平天下。司馬遷為戰國期間的名將立傳,秦之白起、王翦明顯高於六國之將,六國只有李牧不輸秦將,何況秦遠不止白起、王翦。白起、王翦的後輩被立傳的秦將只有蒙恬。但在菜九看來,章邯的能力遠在蒙恬之上。就以重要性而言,章邯更非蒙恬可比,章邯一人系秦之安危。秦之興亡與否,可以簡單到能不能打敗章邯——章邯勝則秦存秦興,章邯頂不住則秦滅秦亡。這就是章邯的事實。體現了章邯的能力出眾,經歷複雜,與歷史的交會關係巨大,可落筆處遠多於蒙恬。所以章邯應該是一道豐盛的歷史大餐,讓我們來細細品嚐一番。

    本文小目

    1.章邯的名聲很差

    2.章邯一出手就救了秦王朝

    3.章邯無權包打天下

    4.章邯顯示了什麼叫做超級兇悍

    5.章邯一個停頓,劉項就坐大

    6.章邯再度發威

    7.章邯的剋星出現

    8.章邯攻殺項梁後抽身擊趙

    9.章邯在趙大顯身手

    10.稀奇古怪的河北之軍

    11.李良何時降章邯

    12.糾纏不清的章王關係

    13.章邯可能早就接到擊趙的指令

    14.章邯擊趙面臨的尷尬

    15.章邯被徹底打垮

    16.秦楚對決沒有坐壁上觀

    17.項羽可以任意處置章邯

    18.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19. 章邯戰戰兢兢的漏網之魚

    20.章邯的存在讓項羽有發難的藉口

    21.章邯在分封中沒有佔到便宜

    22.項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23.劉邦反出漢中定三秦

    24.誰來看守章邯

    25.章邯的覆滅

    26.章邯存在的尺度意義

    1.章邯的名聲很差

    章邯的歷史名聲不好,在漢代他就被定義為一個不合歷史潮流的失敗者。淮南王意欲造反時以陳勝、吳廣自比,這是作為正面人物,而反對者以為貿然造反或者會淪為章邯、楊熊。表明章邯在漢代即為人不齒。據說反右時批判章乃器也捏造他攻擊章伯鈞祖先章邯是個投降將軍。所以自古至今,章邯的名聲就沒有好過。但章邯渾身都是寶,隨便抖抖,就會掉出很大的歷史詫異。

    2.章邯一出手,就救了秦王朝

    在歷史的舞臺上,章邯的異軍突起是一個奇怪場景。如果沒有陳勝的狂飆突進,章邯就根本不會在歷史上留下名字。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後,迅即打進函谷關,差點打下咸陽,怎奈秦的氣數未盡,出了個章邯,隻手拯救了秦王朝。

    章邯原本就是個地方官員,其官職少府,按古書上的說法,就是個管財稅的,沒想到在軍事一道上之厲害,勝過整個秦朝的軍事將領。章邯在朝中有點人才錯配的味道。大概秦的戰爭人才過於豐厚了,所以章邯就是一個被長期閒置的軍事人才。一直到秦王朝遇到滅頂之災之際,章邯的潛能才得以發揮。

    從陳勝起兵到周章打進函谷關頭尾只有三月,實際上可能不足兩個月,在這樣短的時間裡,秦當局可能連神都沒回過來,周章大軍就兵臨城下了。秦二世的朝廷才知道大事不妙。好在當時朝中還有章邯這樣能吏,讓秦王朝渡過了這個危機。因為天下太平了一段時間,關內是秦之統治核心地區,平時並沒有太多的守備部隊,而周章的部隊號稱百萬,實際上幾十萬規模,且士氣正盛,倉促間朝廷到哪裡找到可以抵擋周章大軍的秦軍呢?章邯挺身而出,建議先臨時用為秦始皇修陵及修宮殿的勞工們抵擋一陣子。這大概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估計周章部因為進軍過於順利,有輕敵思想,居然被章邯臨時拼湊的抵抗力量打敗。開始並非慘敗,只是進攻勢頭受阻。但在勢如破竹慣了的進攻軍方面,勢頭受阻即為大敗。周章部並不因為受阻就退出函谷關,而是心有不甘,又在關內盤桓了一段時間。秦王朝得到喘息之機後,又調動大量正規軍向周章的來犯軍進行反攻。周章所部到底是以臨時糾集為主,不是秦軍的對手,最終大敗出關,周章身死。雖然章邯反擊取得最終勝利是靠關內各處彙集來的正規軍,但如果沒有章邯臨時組織起抵抗,反秦武裝就會即刻掀翻秦王朝。

    3.章邯無權包打天下

    章邯臨時徵集勞工擊退周章,本身就是天才式的舉動。經此一役,章邯取得了秦王朝的軍事話語權。在朝廷方面重用章邯也很正常,既然初試得手,索性讓你繼續練下去。大概從此章邯就從一個稅務官員正式變身軍事將領,並主導對關外南線的反秦武裝作戰。

    注意,章邯並不是整個秦軍的指揮官,只是南線指揮官。換言之,他不負責包打天下。當時的軍事分工好像有點類似日後的劉項,章邯的主要分工是黃河以南的清剿;黃河以北的作戰,秦朝交給了王離。這與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章邯在關中擊退周章後,出函谷關攻擊關外反秦武裝,其作戰線路與出兵線路正好在黃河以南。王離原本在上郡一帶駐紮,因關外皆反,王離率邊防軍內調鎮壓,走的是井陘一線。這一線激起了李良之變。王離主要戰趙,也沒有記錄到什麼戰功,記錄最多的是章邯。

    4.章邯顯示了什麼叫做超級兇悍

    章邯強力登上歷史舞臺,一冒頭就崢嶸畢露,成為秦王朝最銳利的爪牙,不僅秦王朝沒有提前謝幕,反而讓關外反秦武裝吃足了苦頭。

    斬殺周章後,章邯率軍掃蕩關外陳勝武裝。恰好吳广部發生了內鬨,田臧以吳廣領導無方為名殺害吳廣,然後委派李歸守滎陽,自領精銳迎擊章邯,旋即被章邯擊敗身死,章邯隨即攻擊李歸得手。陳勝部的鄧說、伍徐更當不住章邯一擊,章邯大軍就逼近陳勝。陳勝見部屬作戰不力,親自出馬,監督張賀迎擊章邯,當然不是章邯之敵。陳勝兵敗,退到汝陰下城父,為其御者(管出行用車官員)莊賈殺害。自擊退周章到撲滅陳勝,前後跨度只有四月,實際上可能不足三月,章邯之兇悍高效可見一斑。

    章邯的速勝應該是能力上勝利。在劉邦、項羽起來之前,還沒有人能與章邯匹敵。這個真相應該是菜九首次指出。陳勝之起至失敗身死,前後只有半年時間。其興其敗都非常迅速,司馬遷指出陳勝失敗的原因是陳王故人也離陳王而去,另外任用苛吏,使部下寒心。這固然是一個解釋,但肯定不能解釋全部。菜九以為,陳勝之敗是敗在人才方面不如秦。陳勝時期的陳勝一脈沒有人能與章邯抗衡,所以陳勝的失敗也是天意與氣數使然。如果反秦大業可以劃階段的話,陳勝算是完成了第一擊,居功至偉,滅秦一事,必須待劉邦、項羽成長起來後,才得以完成。

    5.章邯一個停頓,劉項就坐大

    陳勝身後的楚地軍事動向,菜九有一個感覺,即章邯撲滅陳勝後,對楚地的軍事打擊有所放鬆。這裡可能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章邯部連續作戰,亟待休整,這樣的軍事問題可請行家一議;二是陳勝覆滅,楚地的軍情頓減。兩個因素一集合,章邯就進入了低作戰期。只是楚地當時烽火遍地,陳勝身亡,其大股武裝被殲,也不過使其烈焰有所減弱而已,時不時會再度升騰。陳勝的部下呂臣很快就捲土重來,殺莊賈奪回陳。雖然在秦軍的打擊下,呂臣退出了陳,但很快又糾合了黥布破秦軍而收復陳。呂臣與黥布所破秦軍肯定是章邯之部,可能不是章邯之主力,如果是章邯主力,他們會繼續盯住不放的。但章邯主力對呂、黥們的活動應該有所打擊。從呂、黥日後投靠項梁來看,他們此前的勝利沒有得到擴大,他們在勝秦之後向東轉移,估計是受到章邯的壓迫,只是這樣的軍事行動沒有被記錄。

    章邯這個停頓間隙劉邦、項梁壯大了。陳勝身後,楚之法統無著落,陳勝原來支援過的秦嘉立景駒為楚王,繼續與秦對抗。不過秦嘉所部力量單薄,難成氣候,形不成凝聚力,其自立為王,只是招徠禍端加速覆滅之舉。景駒的不成氣候,章邯根本沒有展開對景駒的作戰即為明證。所以陳勝部將召平明知陳勝已經敗亡,也不去投靠景駒,而是假冒陳勝的名義,賜予項梁楚上柱國名號,令其過江擊秦,由此項梁進入到反秦戰局中,楚地為之一振。

    外國研究者曾經說,項氏進入反秦格局,表示職業程度高的軍事人才提升了反抗的專業水平。此論差矣。陳勝的起家部隊是職業人員居多,吳廣之死,也是軍事業務不足以服眾的緣故。所以陳勝所部不存在軍事素質不足的問題。他們的突出問題是他們與章邯的能力落差。到了項梁進入反秦大潮,楚國需要面對的還是章邯的個人能力。項梁在與章邯首次接戰,就吃了敗仗。這個時候有點尷尬——項羽被派出作戰了,劉邦還沒有加盟。很快項梁平定了楚地內部的紛亂,消滅了景駒,統一了楚地軍政號令,然後開啟了項羽、劉邦對秦作戰的節奏。

    6.章邯再度發威

    項梁雖然對章邯作戰落了下風,但在政治上完成了對楚內部的肅清,可以有所作為。此時,他接受了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將其安置在偏後方的盱臺,即今天的江蘇盱眙,算是君權虛置,自己大權獨攬,部署對秦作戰。

    項梁立楚懷王時,章邯結束了休整期,在重點平定魏地的叛亂。魏本身是從楚分出來的,是陳勝部將周市扶持了魏王咎。陳勝覆滅後,在秦的打擊表上,魏排在了前列。其實魏並沒有多少實力,只是佔了個國的名號。估計在秦當局的立功評估體系中,平息一國比鎮壓真實的實力派要誘惑大。所以即使戰勝了項梁,章邯還是沒有盯住楚軍,而是將打擊鋒芒瞄準了魏國。在秦的打擊鋒芒下,實力不濟的魏趕緊找齊楚救援。齊王田儋親自出馬救魏,而楚正在忙於立楚懷王等事宜,只是讓項巴等偏將救援。但齊楚魏三國的軍事實力也當不住章邯一擊。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後的章邯至此大開殺戒,接連破齊魏聯軍,殺齊王田儋,逼死魏王咎,相當於一舉滅了齊、魏兩國。史料中沒有秦勝楚援軍的記錄,估計楚援軍也被擊敗了,否則魏不會亡。魏地無王降秦,齊軍主力覆滅。田儋弟田榮收拾殘兵,又被章邯追圍於東阿,應該就是那個出阿膠的地方。而齊之國內又另立田假為齊王,重走閉關鎖國之路。章邯興起,秦差點就要重演蕩平六國的一幕,感覺其取勝太風捲殘雲了。但隨著劉邦、項羽的崛起,章邯的好日子就結束了。

    7.章邯的剋星出現

    劉邦、項羽作為秦王朝天敵的出現,確實是一大奇觀。此二人此前從來沒有軍旅生涯,項羽曾私下接受項梁的軍事培訓,但因不耐煩只學了個半吊子;劉邦則是連軍事的邊都沒有沾過。就這樣兩個人,在非常複雜艱苦的反秦戰事中,居然從來沒有吃過敗仗,即使面對章邯,也是如此,算是奇事一樁。劉邦在加入項梁之前,與章邯部也數度作戰,只是劉邦當時的規模很小,所以作戰規模也小,不可能與章邯主力決戰,但從未敗仗也是一個奇蹟,畢竟對手是章邯啊。章邯也正因為遇到劉項,才破了不敗金身,開始走下坡路了。

    項梁安頓了楚懷王之後的統一部署擊秦,對手就是章邯。楚方的主打就是劉邦、項羽。劉項第一次聯手出擊,就給章邯沉重打擊,連續勝了兩次,而且是大勝,甚至勝得相當輕鬆。

    打敗章邯之後,劉邦、項羽聯手西進。章邯留給項梁處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劉邦、項羽的脫離是一個冒險之舉。因為章邯是秦王朝的最重要依靠,如果徹底擊敗章邯,滅秦大業即可大功告成。大概是經驗不足,也是因為贏得太過輕鬆了,楚軍開始輕敵,楚軍上下以為章邯受到沉重打擊後就玩不出花樣了。於是戰鬥力最強的劉邦、項羽向西略地,放章邯在定陶、濮陽一帶盤踞,最終鑄成大錯。

    8.章邯攻殺項梁後抽身擊趙

    就在劉項消滅李由的同時,秦軍從關內給章邯大舉增援。得到增援的章邯夜襲項梁得手,殺敗楚軍主力,項梁戰死。史稱,項梁驕傲大意,不聽宋義勸諫而敗。但在菜九看來,因項梁與章邯的能力有落差,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項梁應該不是章邯之敵。所以聽不聽勸諫,可能對其最終失敗不是最要害的。如果項梁把劉邦或者項羽任何一人放在身邊,就不會有如此下場了。

    項梁是楚地的軍政主心骨,擊殺項梁,章邯在楚地算是大獲全勝。本來章邯可以繼續在楚地清剿反秦勢力,可能因為趙地戰局需要,章邯沒有在楚地進一步作戰,而是北上擊趙。

    項梁之敗給楚陣營造成巨大的震動,楚軍士氣受到極大打擊。其實北上之前,章邯所部距劉邦、項羽的楚軍不遠,如果劉邦、項羽選擇攔截,章邯肯定招架不住。提前斬斷秦王朝的利爪這一歷史機遇,又讓劉邦、項羽給錯過了。

    章邯之所以在甫一擊殺項梁就急忙赴趙參戰,其中的原因或者也有避開劉邦、項羽的成分。因為高手對決,一交手就知道深淺。章邯出師以來沒有遇到敵手,直到遇到劉項,就知道這些人不容易對付。所以擊殺項梁後,正好朝廷有命令擊趙,李良也派人來約其渡河,他也就冠冕堂皇地離開楚地。如果楚地因為沒有主心骨而陷於混亂,正好可以在解決了趙之後再處理楚的問題。但楚懷王心沒有給章邯這樣的機會。

    9.章邯在趙大顯身手

    因為項梁之敗,劉項二人喪膽,所以在可以邀擊章邯的時候,他們可能選擇了避戰,快速退守到彭城一帶。章邯逃過一劫後,就到趙地大顯神威,王離久戰不下的趙王君臣,章邯一介入就立即屁滾尿流落花流水。用《項羽本紀》的話來說,當時形勢是,“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張耳陳餘列傳》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看來王離很長時間搞不定的事,章邯一出手就搞定了。

    10.稀奇古怪的河北之軍

    《史記》提到章邯過河之後,數度出現“此所謂河北之軍也”,指的就黃河以北複雜的軍政局面——反秦勢力有好幾撥,秦勢力也有好幾股。相互之間的錯雜形勢與態勢,從古至今,就沒有人弄清楚過。菜九也弄不清楚,但打算理出一點頭緒來。

    趙地的軍政之亂,局面堪比整個時代之亂,且即使發現其亂,也沒有辦法理清。在菜九看來,在章邯介入之前,趙地至少存在四種力量,一是王離為首的秦軍,二是趙王歇與張耳、陳餘部,三是李良一部,四是武臣餘脈如司馬卬部。這是可以找到形跡的。找不出形跡的應該還有若干。上述幾路人馬尤其前三部相互爭鬥,其中佔優勢的秦軍居然一點搞不定。

    根據李良奉武臣之命擊秦於井陘道遇阻來看,在趙秦軍是從關內出井陘道擊趙的。這支秦軍是鎮守邊防秦野戰主力,領軍首腦就是王離,負責北方的平定。因擊秦受阻,李良撤軍激起殺害武臣事件。武臣死後,張耳、陳餘擁戴趙王歇,他們與李良形成對峙關係,相互之間打得一塌糊塗,趙地陷入亂局。即使這樣,王離的秦軍在趙還沒有佔據主導地位,趙國反秦勢力一直沒有搞定。趙地到底發生了什麼,朝廷會不顧戰略分工,調章邯北上。因為缺乏史料,只能推測。可能正因為菜九描述的情景,朝廷才會讓成績斐然的章邯介入趙地。這個情況歷來沒有受到指認,但應該是實情。因王離在趙曠日持久而沒有像樣的成績,這樣的表現或者招致秦王朝的不滿,至少朝廷失去耐心,於是有意讓章邯介入趙地,以便推動在趙戰事。

    11.李良何時降章邯

    根據《張耳陳餘列傳》,章邯入趙是在李良歸降章邯之後,這一點毫無疑問。而李良歸章邯又是在立趙王歇之後,這就有問題了。問題在於之後多少,這一點最為關鍵。一推敲情況就複雜了,因為李良擊殺武臣的時間,《秦楚之際月表》定為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張耳、陳餘立趙王歇也記於此月。但李良不可能在此月或下月投降章邯。因為擊殺武臣後,李良應該在趙地佔優勢,張耳、陳餘扶持趙王歇,在短時期內勢力還超不過李良,所以即使李良最後被逐走,也需要時間。而且那個時候,陳勝還沒有平定,章邯也沒有精力與心情顧及趙地的事。王離軍戰趙還基本沒有開始,秦趙高下未分。所以李良失敗的時間純屬誤記。

    李良襲死武臣後,在趙的日子也不好過,秦趙雙方都對其開戰。最終李良應該敗於張耳勢力,而沒有敗於王離。

    李良與張耳、陳餘作戰落敗的時間無法確定,李良投降章邯,肯定還沒有到在趙立不住腳的地步,而是在趙看不到前景才作出的選擇。因為當時趙地還是以秦軍的勢力最大,張耳、陳餘也沒有多少精力與兵力死死纏住並打垮李良。無論李良還是張耳們,他們相互纏鬥的同時也要對秦軍作戰,他們的內耗如何進行很成問題。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就是齊的因素介入到趙地。齊王田儋死了,田儋弟田榮逐走田假立田儋子田市為齊王了,田假奔楚,田假將田角、田間奔趙,這個時間應該在章邯擊趙前,具體應該是秦二世二年七月前後。可能齊勢力加入到趙王歇一邊,使得趙王歇與李良的爭鬥佔了上風。最終李良失利,估計也只是取勝無望,而不會被打到慘敗無以立足。當此之際,李良可能選擇投靠秦軍,估計李良也看不上王離的軍事能力,所以在與張耳等作戰落敗後,捨近求遠投降了章邯。關於李良投降章邯的具體時間史無明證,但應該在章邯擊趙之前不久才對。

    李良沒有投降在趙秦軍而是投降了章邯,也表明李良雖然在與張耳等爭鬥中落了下風,但沒有面臨滅頂之災,所以才能擇機投降章邯。這雖然是菜九推測的一家之言,但在情理上也能說得通。所以李良投降的時間也未必是章邯已經到了趙,而是事先派員與章邯溝通,得到章邯的認同。章邯以此為契機,移師戰趙。這也是章邯一到趙地就建功立業的根據。這個時間甚至可以提前到項梁覆滅之前。

    12.糾纏難明的章王關係

    因為史料中明確記載章邯令王離云云,後人以為章邯與王離是上下級關係。實則不然(本紀稱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章邯與王離的關係非常畸形,不是後人認為的那樣誰隸屬誰。雖然章邯能力強、戰功大,但王離地位高也是不爭之事實。王離是秦少有的幾個封侯之人,在秦始皇時期王離的名字就上了泰山石刻。所以章邯介入趙地戰事應該不是他個人的意志,而是秉受朝廷的旨意,否則將吃力不討好。換言之,沒有朝廷的指令,章邯過河擊趙的做法是無法理解的。要讓菜九說,章王的關係是平行關係,章邯是支援性質。但王離高於章邯的爵位,可能對二人的行動起決定作用。

    章邯在趙一舉奠定優勢,以章王兩部的武力,消滅趙王君臣殘部應該是輕而易舉的。這個時候章王二人的畸形關係起作用了。資料上看是王離在主攻鉅鹿,章邯負責供應。實則是王離再也不讓章邯插手最後一戰。如果章邯是王離的上級,可以直接讓王離滾開,免得礙手礙腳。王離之所以堅拒章邯介入鉅鹿戰事,原因也很簡單,他要拿下趙王君臣,一雪前恥。如果趙王君臣再讓章邯拿下,他在官場上就不要混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從王離圍城,到王離被擒,幾個月的時間,王離並沒有完成攻佔鉅鹿這樣的戰略目標。如果換了章邯,鉅鹿應該守不住了。

    13.章邯可能早就接到擊趙的指令

    雖然章邯是在項梁死後才擊趙,但菜九以為,這個行動不是他的心血來潮,而是有上峰的命令,並且不是行動前才收到指令。可以大致推算一下這個指令的時間。

    章邯敗於劉項前不久,剛剛完成了滅魏之戰。滅魏的同時重創了齊楚援軍,其中齊王田儋戰死,齊國也亡了一半了。考慮到日後章邯的擊趙,估計在滅魏前後這段時間裡就收到朝廷讓其擊趙的命令,只是魏地楚地齊地戰局不明朗,章邯一時抽不出空。為什麼將章邯接受擊趙指令定在這個時間?是因為此時距陳勝覆滅已達半年,章邯一線捷報頻傳,而王離那邊沒有像樣的戰績。朝廷應該知道,趙地的反抗力量,規模不算浩大,所以有讓章邯介入的動議,只是時間可能沒有具體限定。就在章邯滅魏後不久,楚軍的劉項就強力打過來了,此時章邯想走也走不掉了。直到擊殺項梁,章邯才有抽身的機會。

    章邯在楚解決了項梁,算是殲滅了反抗勢力中最大一股,但離平息楚地還差得很遠。從章邯北上這個時間點上來看,大河以南的反抗烈火遠沒撲滅。楚懷王還在,楚軍主力劉邦、項羽還在,而且項梁立的韓王成雖然沒成氣候也還在活動,黃河以南反抗形勢的嚴峻沒有徹底改觀。如果章邯想繼續平息楚地武裝,是否可以拖延北上擊趙的指令,這是值得探討的。王離分工於黃河以北,肯定不願意章邯插手。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定是秦朝廷催促章邯北上,章邯才前往趙地的。正好趙地有李良一股有意投降章邯,章邯在權衡各種條件時機後就過河戰趙了。

    項梁戰死,楚地似乎要進入群龍無首局面。陳勝死後,楚地就出現過這樣的局面。所以這個前景也是章邯脫離楚地的心理預判。如果楚地再度陷入無主的混亂局面,對秦王朝是非常有利的。章邯等人可以處理完趙地,再來處置楚地,這或者也是章邯的如意算盤。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劉邦、項羽、黥布、呂臣都恐慌的情況下,閒居在盱臺的楚懷王居然挺身而出,一舉安定了楚地的局面,然後部署擊秦。人還是這些人,對手還是這個對手,楚懷王上任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滅秦大業。具體的解析可以參見菜九段《生為亡秦楚義帝》。就以用人而言,楚懷王將劉邦、項羽分開來使用,顯然強於項梁將兩人合在一起使用,項梁之舉未免顯得重複設定了,浪費資源。楚懷王所為,非章邯所能逆料,又是一個意外的場景,這就是天亡秦因素。就章邯而言,本來是舉世無匹,突然天降劉項,硬生生把章邯擠得沒有活路。

    14.章邯擊趙面臨的尷尬

    這個尷尬還是章王關係難處。章邯在趙面臨的難題不是趙的反秦勢力有多麼強大,而是秦軍內部的關係複雜。簡言之,王離的能力差但地位高,且趙地歸王離主導;章邯能力強但地位低於王離,這樣的情形,即使有朝廷的命令,也會疙裡疙瘩的。

    以此情形為考量,對章邯的停頓及後續行動就多一層理解。

    章邯一介入趙地戰事,迅速就佔據了上風,趙之反秦武裝受到沉重打擊,這樣的局面是王離不願意看到的,太相形見絀了嘛。估計王離很快發難,制止了章邯進一步的作戰行動。否則,趙王君臣很快就會被擒斬。章邯正戰鬥順手,突然叫停,肯定不爽。估計這裡有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成分。正因為雙方無隸屬關係,所以上下級關係也不確定,各幹各的成分明顯。最終章邯與項羽作戰失利,直接就撤退了,根本不管王離了,完全符合菜九的定位。

    朝廷讓章邯介入,王離不讓章邯插手,章邯左右為難。但王離也無權驅章邯離趙,所以章邯擔任了支援性任務,包括狙擊諸侯援趙。但這個狙擊任務章邯並不上心,以致鉅鹿城外的諸侯不少。除了趙代燕地諸侯,齊楚諸侯都應該是從章邯的警戒線過來的,章邯明顯失職。齊諸侯可能是不滿齊田榮閉關自守政策的齊將擅自援趙,楚諸侯可能有無歸屬的陳武及劉邦集團的呂澤,各路援軍都集中在鉅鹿以北,未敢求戰,王離沒有管諸侯,章邯也不管。王離不管,是他全力攻鉅鹿,顧不上。章邯不管,可能有消極成分,因為對當時的情狀非常不滿,選擇了不作為。否則,如果章邯前去攻擊諸侯援軍,估計諸侯援軍抵擋不了。但章邯沒有這樣做。

    設想一下當時情形:王離圍趙王君臣於鉅鹿,各路援趙人馬與秦之圍困軍在鉅鹿城外對峙。章邯與各路援趙軍沒有接觸,但其形成的威懾作用,使得各路救援人馬不敢輕舉妄動。期間只有陳餘應張耳之請派出五千人馬救援,轉眼之間便被秦軍殲滅。這個秦軍應該是王離的圍城軍。這到底是王離軍的野戰能力強,還是趙軍水平低,估計是後者。

    15.章邯被徹底打垮

    此前鉅鹿城下已有幾路黃河以南的援趙諸侯,章邯沒有攔截成功,也許跟援軍的規模有關,規模過小,章邯沒有發現,或不以為意。章邯的真正考驗是項羽的援趙大軍。《項羽本紀》稱項羽令黥布、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表明章邯在與項羽所部決戰前,就沒有佔到便宜。待到項羽主力過河後,章邯更沒有取勝的可能了。《項羽本紀》稱項羽大軍“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明顯有誤。因為項羽大軍與王離軍之間有章邯阻隔,無論是破釜沉舟也好,九戰也好,對手都應該是章邯。因為無論河南河北,秦的主要依靠就是章邯,只要拿下或擊潰章邯,秦即無能為力。章邯在項羽的強力打擊之下,頂不住了,徑直撤退了。於是王離就徹底暴露在諸侯軍力之下,並且被包圍了,插翅難逃,迅即覆滅。

    此役的經過應該以《張耳陳餘列傳》為準——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閒自殺。

    只是此役章邯失敗之慘,可能較上次劉邦、項羽的打擊還要厲害,這回不止是傷了章邯的元氣,也傷了心氣。章邯再也沒有翻身的可能了。

    王離被俘後,秦之河北軍事首腦也沒了,估計關外的軍事指揮由章邯一人擔當了。而諸侯主力在河北,河南的戰事章邯也管不了了,最終章邯也只是秦之河北的軍事指揮官。

    16.秦楚對決沒有坐壁上觀

    前面說過,章邯部只是在鉅鹿外圍給王離作後勤支援,當然也有隔絕黃河以南反秦武裝增援的任務。在項羽之前抵達鉅鹿的反秦武裝有不少,但懾於秦軍的威力,都不敢貿然出戰,只是屯兵於鉅鹿之北伺機觀望。當項羽的援趙軍過河與秦軍主力對決的時候,戰場離先前抵達的反秦武裝之間隔著整個鉅鹿城加上秦軍的重圍,估計距離至少有幾十里路。所以先期抵達的反秦武裝不可能看到楚軍與章邯軍廝殺的場面,也就不會有坐壁上觀的場景。至於諸侯完全懾服於項羽,估計是秦楚決戰時,諸侯有探子在附近觀戰,將戰場實況傳遞給援趙諸侯了。

    17.項羽可以任意處置章邯

    鉅鹿之戰後,秦的優勢徹底喪失。以往的秦強楚弱,已轉化為楚強秦弱。

    項羽戰勝秦軍之後,在整個反秦武裝中建立起了巨大威望,被尊為諸侯上將軍,成了所有反秦武裝力量的總指揮。這個許可權甚至超過了楚懷王。因為在趙地的反秦武裝都是各國的實力人物,又帶了各國的主力部隊,項羽取得了天下歸心的有利地位。而且秦將章邯受到巨大打擊之後,元氣心氣都極大損傷,根本無力與項羽為首的反秦武裝抗衡了。換言之,秦自此就喪失了翻盤的可能性了,其滅亡已經沒有懸念,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如果說自陳勝起兵後,天下之權在楚,如今這個天下之權已悄悄從楚懷王處轉移到項羽處了。項羽與秦決戰鉅鹿之下是以少勝多,其兵員應該大大少於章邯的二十萬王離的二十萬。而到了入關時,項羽擁兵40萬,其中絕大多數應該是楚軍,估計甚至可能超過30萬,這都是楚懷王陸陸續續提供的。如果說此前項羽對章邯的優勢體現在士氣上才氣上,後來又要加上實力上,這樣一來,章邯真的只有死路一條了。

    項羽在取得對章邯的絕對優勢之後,並沒有加緊對秦軍實施軍事打擊。破秦鉅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再次發起對秦軍的攻擊是兩個月之後的事。而且那次作戰的規模沒有記錄到。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軍卻”的記錄。相隔這麼長時間才有急攻章邯的記錄。感覺項羽對章邯的作戰有不緊不慢的架式。大概覺得章邯不足慮,戰勝不成問題,所以才沒有採取狂風暴雨式的進攻。這個時候的章邯已成了項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項羽宰割了。章邯從當初的不可一世,到此時的完全受制於人,這個變化任誰也想象不到,但也真實地發生了。

    在秦一方面,一旦章邯無能為力,秦的戰爭動力也就喪失了。

    項羽對秦的戰勝之功中,楚懷王的後勤支援也是居功至偉的。實際上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戰爭,後勤問題都是非常突出的。就以楚懷王對項羽的支援來說,從兵力不及秦軍,到最後大大超過秦軍,表示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楚懷王隨後調集輸送了十幾萬甚至於幾十萬兵員給項羽,如果沒有絕高的才華,是不可能辦到的。

    18.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自從章邯擔綱軍事重任後,朝廷已習慣來自章邯的捷報頻傳了。到了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的鉅鹿大戰後,這樣的捷報頻傳正式絕跡。朝廷沒有勝利的刺激,有的只是章邯求援的請求。這樣一來,秦二世的心情肯定不好,所以一直派人責怪章邯。章邯派人回朝解釋,想討得增援,但沒有成功,所以章邯只有走上與項羽約降之路。

    《項羽本紀》稱章邯約降前,陳餘給章邯寫了招降書,但有史料稱陳餘與張耳鬧翻並離開反秦陣營,那麼他給章邯寫信似乎於理不合。難道陳餘並非在鉅鹿大戰一結束就離開,待考。

    就在章邯約降過程中,項羽反而連續發起攻擊,章邯節節敗退,估計項羽是要把章邯打服了,為日後的受降做好充分鋪墊。最終,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屢戰屢敗,於秦二世三年七月率軍投降了項羽統帥的反秦武裝,項羽封其為雍王。

    章邯與楚軍及聯軍統帥項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章邯的投降後並沒有遭到清算,而且作為項羽的一枚棋子,在未來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史稱章邯投降後見到項羽就哭訴趙高的事,實際上是訴說自己在原有陣營的委屈。在與項羽對壘的秦軍中,也只有章邯讓項羽看得起,這大概是長期對手隱含的某種微妙關係吧。項羽任其哭訴,沒有為難章邯,然後突然封其為雍王。菜九以為,這是項羽要把章邯這粒死子盤活。因為此前楚懷王有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天下號令。這時劉邦還沒有攻下關中,關中還是穩如泰山,項羽此舉,是對關中穩操勝券,還是完全不顧懷王之令,外另搞了一個任命。也許二者兼顧,可進可退。最終,項羽的這一安排還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說,他就可以與懷王的關中之約博弈,企圖無視懷王之令,這就是鴻門宴的由來。最後劉邦委曲求全,不堅持王關中,讓項羽的章邯為雍王安排得到落實。

    項羽此時已經有武林盟主的氣派,這樣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張。不過從項羽封章邯一事,可以看出他不是個莽漢,還是非常有心機的。因為章邯是殺害項梁的元兇,這樣的人居然還委以重任,項羽的心計也是不能小看的。按說章邯投降之後,項羽的入關之路應該是一片坦途,但從結果上來看,似乎項羽並不著急入關。大概優勢意識過於強烈,秦在失去章邯這個最大依靠之後,其滅亡就是毫無懸念的事了。所以項羽可能認為不爭這個早遲,於是乎沒有抓緊時間進軍,而是率領的反秦武裝悠哉遊哉地緩緩行進,最終在章邯投降的四個月以後才入關。這也是項羽日後被動的原因。這種放慢行進的做派,也使項羽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落在劉邦後面入關。可能他沒有想到,劉邦那麼一支小部隊,怎麼居然把秦給打了下來。

    19. 章邯戰戰兢兢的漏網之魚

    項羽一行夾裹著章邯投降的二十多萬秦降兵向關中進發。行進過程中,以項羽為首的聯軍發現秦兵有異動。於是項羽決定全部坑殺降兵,只留章邯、司馬欣、董翳三降將。其實留下來的不止三人,這樣一個記錄可能是司馬遷從韓信的拜將臺說辭裡印下來的。而那個記錄是沒有根據的編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沒有被害的只有少數將軍。這樣一來,章邯們的資本也沒有了,而且他們帶關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絕,他們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這樣的結果,應該使他們對楚更加依附。

    20.章邯的存在讓項羽有發難的藉口

    此前說了,項羽以剛剛投降的章邯為雍王,是為日後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這個棋子,在劉邦取得王關中權利後發揮作用了。按照楚懷王的擊秦號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以一支小部隊終於完成了亡秦的大業,這樣劉邦就自動取得了王關中的權利了,而且他也是這樣向關中人民宣佈了。但項羽以章邯為雍王的這個資訊,讓劉邦覺得自己那個權利靠不住,所以他佈置守關不準諸侯入關,這一來就冒犯了天下英雄。所以項羽以此為由頭要擊滅劉邦。多虧項伯的溝通,在劉邦願意出讓王關中權利後,劉邦與項羽為首的聯軍和平共處了。菜九作《千古不散鴻門宴》剖析過這個問題,指出就是劉邦王巴蜀的這個方案也是劉邦自己提出來的,漢中一郡是鴻門宴之後爭取到的。劉邦是讓張良說服項羽把劉邦勢力佔領的漢中一郡分給劉邦,項羽答應了。這未必是項羽心腸軟。這一來是地方本來就在劉邦佔領下,二來讓給其他人不合適,比如讓給三秦的章邯,這個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項羽沒殺章邯就算夠意思了,沒有必要給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漢中分給劉邦算是順水人情,也想得到劉邦的好感,以便讓劉邦在日後的格局中起作用。

    劉邦這一退讓,就使章邯的雍王有了著落。

    21.章邯在分封中沒有佔到便宜

    雍也是關中的代稱。如果章邯為雍王,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關中給他呢。沒有這樣的好事。章邯畢竟是擊殺項梁的大仇人,怎麼能把那麼大的便宜給他呢。項羽顯然不願意這樣做。所以項羽將關中一分為四,舊秦的關中分給了三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另外以劉邦為漢王,得所謂的關中之一。

    項羽在對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講究,以司馬欣為塞王,與當關中與關外的通路上。司馬欣曾經有恩於項梁,算是項家的故交,把這樣的要害位置安排給司馬欣,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手筋。而讓章邯為雍王,其地正好當劉邦出川之路。項羽知道,如果劉邦要鬧事,三秦將裡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章邯與劉邦為鄰,正好可以相互牽制。所以項羽將劉邦安置在漢中,也隱含彈壓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為劉邦是秦將的剋星也是死敵,劉邦與三秦不可能勾結,有劉邦在側,三秦將不敢反楚。這樣一個互相牽制的好局,也虧項羽想得出來。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項羽不放心的。但讓他們為鄰相互牽制,免得惹事,確實是一個高招。而整個運作過程中,感覺章邯還是很吃虧,不但沒有王關中,在被壓了不得了的擔子的同時,還被防範了。這個項羽真是不簡單,把章邯玩弄於股掌之上,還用活了,項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22.項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因司馬遷對項羽的最後評價有背關懷楚字樣,人們以為是對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東方的否定。古人對此議論頗多,但也有為項羽此舉辯護的,並且言之有理。

    簡言之,分封是項羽在下的一盤很大的棋,關中之取捨是一個重要棋路,而章邯就是這盤棋上鎮守關中的重要棋子。項羽的棋就是掌控天下,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關中一帶的佈局。須知,放在關中的四股勢力都是項羽並不放心的,但被搭配得恰到好處。尤其是三秦將三秦王,是與項羽最離心的,卻又是最仰仗項羽的。項羽坑殺幾十萬秦降卒,這幾個三秦降將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項羽在關中留下三萬楚軍協防。這三萬楚軍有雙重作用,一是輔助三秦王,二是監督三秦王。沒有項羽留下的楚軍輔佐,三秦王在關內未必能鎮得住場面。能在關中立足的三秦將,對項羽必將懷有感激之情,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劉邦在三秦邊上,又是對三秦地面控制的雙保險。三秦與劉邦形成相互牽制關係,對關中的安定至關重要。所以項羽不讓劉邦王關中,而且自己也不王關中,並非將關中棄之不顧,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當然項羽的如意算盤最終並沒有達到目的,留下的三萬楚軍後來沒有起作用,反而是給劉邦提供了兵力。因為這些楚軍也是關外來的,他們也思鄉心切,不安於關內。所以遇到劉邦來襲,可能抵抗意願不強烈。最具諷刺意義的是,日後斬殺項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來自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

    關中是天下重地,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讓項羽放心不下的。所以,除了關中的佈置外,關外的部署也頗見項羽的用心良苦。從函谷關、武關兩條通路上佈置了從楚將趙將提升的諸侯王。將這些普通將領提升到王的層面,估計這些人會對項羽感恩戴德,所以保證西楚到關中的道路暢通,一旦關中有變,項羽可以快速馳援。如果關中有變,武關一線,韓在項羽手上,臨江、衡山、九江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函谷關一線,河南、殷是項羽的勢力範圍,魏即梁地也在項羽手上。日後真的關中有變時,這兩條線都沒有起作用,原因是天下最初的動亂並非來自劉邦、來自關中,還在劉邦沒有打出關的時候,天下就先亂了,待到關中再亂時,項羽也騰不出手來。

    23.劉邦反出漢中定三秦

    在東方亂了的同時,西方的劉邦也在積極醞釀反楚。原因也簡單,本來劉邦是可以如約王關中的,因為項羽不讓,所以只能憋屈地窩在漢中巴蜀。這樣的狀態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劉邦本來就有打出囚籠的計劃,只是入漢未久,劉邦反攻三秦並非當務之急,怎奈他那些來自東方的部下紛紛逃跑,促進了劉邦打出漢中定三秦。

    劉邦反出漢中也有僥倖成分。漢中到關中的棧道被劉邦燒燬不說,即使完好,對面有三秦的軍隊鎮守,想要打出去也是難於登天。史料也有劉邦在棧道遇阻打算退兵的記載。多虧有個叫趙衍的新兵,熟悉當地地形,為劉邦指出一條隱蔽的出川之路,這一下才大軍出川,並抄到三秦軍的後路,大獲全勝。趙衍也因為這樣一個功勞被封為侯,可見這個功勞真是大的不得了。

    劉邦定三秦非常倉促快捷,記錄在案的作戰物件居然多處被記為三秦軍,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三秦是三個國家,雍是雍、塞是塞、翟是翟,軍隊不會摶在一起。之所以記錄為三秦,可能作戰過程太快了,快到弄不清敵人的真實身份,在記錄到功勞簿時就沒有甄別了。

    歷史記錄將劉邦定三秦太輕描淡寫了,劉邦漢軍似乎特別順利,摧枯拉朽,就像不費吹灰之力,實際上戰三秦也不那麼容易,不過定三秦的過程較短,程序特別快而已。但還是經過苦戰的,對三秦各個擊破的。而作戰的主要物件應該是章邯,只有章邯一時拿不下,另外兩個王似乎很容易。

    三秦是三個國家,劉邦陣營由劉呂兩家組成,從記錄上來看,那個翟國是呂澤部拿下的,立功的是丁復的部下朱軫,丁復作為呂澤從鉅鹿戰場收攏來的戰將,從此升為重要將領,最後官至呂澤部的最高軍職——大司馬。在戰三秦過程中也有高階將領戰死,有個紀成定三秦,戰好畤死事。因為功勞太大,地位太高,只好封紀成子紀通為襄平侯。

    史載三秦之戰是漢元年八月開始的,到了漢二年十月就基本結束,歷時兩個月左右,之後只有章邯盤踞在廢丘負隅頑抗,其他地方都徹底平定。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紛紛降漢,其中就有最後斬殺項羽的中水侯呂馬童(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好畤)、吳房侯楊武(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下邽)、高陵侯王周(以騎司馬漢王元年從起廢丘)於戰爭初期降漢。只有赤泉侯楊喜(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是最後加入者。

    24.誰來看守章邯

    劉邦在三秦還沒有完全平定的情況下就發起東征,這個動作有點讓人看不懂——三秦的雍還沒有降伏,估計其主力已被漢軍擊潰了,只有章邯還盤踞一隅。關中作為新定之地,而劉邦在關中章邯還沒有消滅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就出關東征了,難道章邯這樣的勁敵可以置之不顧嗎。劉邦大軍出動,其後方安危堪憂,漢軍主力出征似乎有點託大。所以對關中的留守是一個難題,但我們看到,從劉邦出征到彭城慘敗回到關中這段時間,關中之地穩如泰山,這表明劉邦對關中的安排是卓有成效的。

    因為沒有明顯證據,菜九在以往的考察中將留守關中的武將人選定義為陳豨還要加上丁復。丁複比陳豨更能確定,因為最後章邯就是被其部下朱軫生擒。至於菜九選中陳豨,是因為日後陳豨從關內出發擊魏代,他還是劉邦最投緣的人,深受劉邦信賴,且資格特別老。沒有證據表明陳豨的軍事能力超過丁復,但丁覆在劉邦陣營的資歷較淺,不宜單獨擔任如此重任。現根據酈商在東征中無記錄,也應該是留守者。周勃也在關中,但其職責是守嶢關,即對武關方向警戒,與對章邯的警戒不同。估計章邯這塊硬骨頭留守部隊也啃不動,只能圍困住。

    被後世視為軍神兵仙的韓信可能都在蕭何的領導下對章邯進行警戒。但不管怎麼樣,漢軍將章邯留著不即刻解決,還是讓人看不懂。三秦主力喪失殆盡,憑章邯一個人又如何能在強大的漢軍壓迫下支撐下去呢。估計劉邦將對章邯的解決當作不急之務,他的心思全部放在出關東征上了,完全顧不上解決章邯了。除此之外,實在找不到其他解釋。劉邦到關外做什麼,不屬於章邯討論範圍,此不贅。

    25.章邯的覆滅

    彭城慘敗之後,劉邦於漢二年六月回到關中。劉邦從十月出關到六月入關,時間長達八個月,在此期間,關內漢軍奈何不了章邯。劉邦一出手,章邯立即就擒。而且生擒章邯的並非劉邦從關外帶回來的將領,仍然是留守關內的丁復部將朱軫。人還是這些人,換了帥就不一樣了,所以對劉邦的軍事能力一定要正視。

    章邯在秦亡後的作用似乎不如在秦時大,從一箇中流砥柱,淪落到一個棋子,一個再無勝績的戰敗者,這也是一種無奈,因為他掌握的軍事資源與在秦時期無法比擬,所以顯得江河日下,無所作為。儘管如此,他也是一塊硬骨頭,非劉項啃不動。

    還應該看到,章邯的無所作為可能是歷史的漏記,實則雄心勃勃、動作頻頻也未可知。因為歷史沒有給他寬裕的時間,即使有所謀劃,也沒有時間施展。《功臣表》記(平棘侯執)“斬章邯所署蜀守”,表明章邯還是很有想法的。因為蜀是劉邦的封地,章邯的封自己的部下為蜀守,就是瞄準了蜀,準備未來的擴張。既然有蜀守,估計也會有漢中守、巴守之類。當然,這樣的部署是劉邦定三秦之前的事,說明章邯還沒有充分領教劉邦的厲害,還在把劉邦當作未來的征服物件來對待。如果劉邦不是超級強大,如果歷史給章邯充分的時間,那麼章邯一統三秦,劍指蜀漢,雄起於西北,甚至開關掃蕩關外,則又是另一幅歷史畫卷。

    26.章邯存在的尺度意義

    章邯自從鉅鹿戰敗後,其歷史作用就進入了下降通道。至於被項羽當作棋子,那就是項羽的作為,而不是章邯在裡面起主導作用了。不過,即使如此,章邯的存在還是很有意義。如果以章邯作標杆衡量當時作戰能力的排名,很能看出點名堂。從歷史戰績看,直接打敗章邯的,也只有劉項,其他人,包括韓信,都不是章邯的對手。

    因為沒有跡象表明韓信在關外活動,所以將韓信定為人在關內比較可靠。估計韓信在關內的任務是輔佐蕭何做關內關外的軍需工作。人在關內的韓信也沒有奈何得了章邯,顯然其軍事能力沒有超過章邯,這對韓信來說是個很沒有面子的事。人們可能要說韓信既然負責軍需,就不會介入軍事了。須知,當初章邯也就是個負責收稅的,但在軍事上顯示出高超的水平。韓信作為漢的高階將領,負責後勤,應該比章邯早先更接近軍事工作,而且是能說得上話的。即使這樣,還是要等到劉邦回到關內才能搞定章邯。

    劉邦的合夥人呂澤加上陳豨,在救鉅鹿的時候也與章邯有交集,但他們也沒有嘗試與章邯交手。所以章邯在當時是僅次於劉項的軍事軍政強人。如果世無劉項,就沒有人能奈何章邯,這就是歷史的真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秦之所以不亡,是因為有章邯;秦之所以亡,是因為出了劉項。至少當時的歷史,就是這個樣子的。

    編輯於 2019-03-06

    著l

  • 4 # 小劉解讀

    章邯:秦朝最後一個上將軍。憑一己之力給搖搖欲墜的二世王朝再續了兩年生命。領兵生涯雖短,但是戰績輝煌:打垮周文;斬田臧,殺李歸;屢戰屢勝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逼死陳勝;最後殺死周市和齊王田儋,並且在追擊田榮途中斬殺楚軍首領項梁……如此輝煌戰績令各路諸侯不敢正面與之交鋒。最後成就了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招降了章邯,封為雍王,割據三秦之一。

    按理說,章邯的統軍能力一定會比劉邦強的多,但是在劉邦“還定三秦”中章邯怎麼會被劉邦打敗憤而自殺了呢?

    章邯佔據天時地利卻沒有“人和”。章邯投降項羽後,跟隨章邯的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這些都是三秦子弟。你章邯因為個人的活命投降而導致二十萬子弟被殺,這些子弟又都是三秦人民的子弟、親屬。所以章邯做雍王,三秦人民肯定非常痛恨他。這就應了韓信所說的話: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項羽深陷齊國的泥潭沒有抽身回救。章邯和劉邦韓信對峙持續了十個月。項羽完全有時間救援章邯。可是目光短淺的項羽卻眼看著章邯被劉邦吞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其不意。劉邦先是採用張良計策燒掉棧道,麻痺了項羽。項羽攻打齊國時,劉邦又採用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麻痺了章邯。等到章邯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被韓信團團圍住。相比章邯沒有“人和”,劉邦在關中贏得了民心。劉邦率先入關,攻入咸陽後,廢除了秦朝一切嚴苛法令,給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人人都想讓劉邦做“關中王”。還有劉邦軍隊計程車氣:劉邦被項羽封到巴蜀地區,軍隊士氣低落,其中有很多都逃跑了(包括韓信)。因為劉邦的軍隊老家大都在江蘇,還有一些是滅秦後招降的三秦子弟,他們都不願意去巴蜀地區。突然劉邦說要轉過頭來打回去,士氣高漲。透過以上四點可以得出結論:劉邦必勝。所以曾經戰績輝煌的章邯必被劉邦打敗。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 5 # zj史海拾貝

    章邯(?―公元前205年)是秦末赫赫有名的戰將,也是秦二世的最後救命稻草,他能征善戰,擊殺周章,奮力用命,奪傲倉、破陳涉,平定陳勝、吳廣起義,降魏咎、斃田儋,戰功卓著。就是這樣一個戰將為什麼會一敗項羽,再敗劉邦,最後落了個自殺身亡呢?

    一是投降變節名聲不好,失去了人心。忠義在古代來講,是非常推崇和教仰的。一個人可以戰死沙場,但不能改變氣節。歷來叛徒也都是沒有好下場的,遭世人唾罵。章邯兵敗後,投降了項羽,是走錯了路,跟錯了人,因為項羽也是有勇無謀,還自以為是。楚漢相爭,劉邦成就了帝業。

    二是自顧保命,是秦軍的罪人,失去了軍心。章邯投降後,被項羽封為雍王,但他卻不顧部下的死活。韓信曾評論到:“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為了自己活命,二十萬部 下被殺、被活埋,這種人,士兵誰還願意為其賣命?

    三是對手強大,抗爭不過,導致城毀人亡。章邯能戰,偏偏遇上劉邦、韓信,他與戰神韓信相比,就略輸一籌,這就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劉邦善思能謀,韓信驍勇善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得章邯措手不及,丟盔御甲。公元前206年八月,他退保廢丘時,項羽遲遲不回救,導致他城破自殺。

  • 6 # 玄月不易

    這問題就有點欠妥。

    項羽連劉邦都打不過,他的手下敗將能玩的過劉邦?

    章邯,名不見經傳。跟劉邦項羽二人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一個是天下第一的西楚霸王,一個是一統天下的開國皇帝。

    如果把“打”純理解為單體格鬥,項羽自不必說,天下無人敢當。而章邯和劉邦也有的一拼。

    但別忘了,他們三人的身份,和他們所生活的時代。所以他們的“打”不可能純粹。必將涉及到軍事謀略和政治因素的方方面面。

    劉邦是將中之將,掌握著最高的馭下之術,重文不在武。

    項羽則是一軍之統帥,武功蓋世,重武不知文。

    章邯所擁有的武和文的能量級,相比二人要差不只幾個級別。在他們二人面前只能算作一部將。

    其結局不言而喻。

    自然是流氓皇帝劉邦————老子天下第一咯!

  • 7 # 浮沉的歷史

    章邯作為秦王朝的少府(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一個從未上過戰爭的官員,卻在卻之後成為了秦王朝的軍事支柱。

    在陳勝吳廣起義軍一部的周文帶領大軍逼近關中時,章邯自告奮勇請求領兵去鎮壓起義,於是秦二世任命章邯為主帥,率領由關中秦軍喝驪山刑徒及奴產子等組成的軍隊。章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章邯迅速打敗了周文,接著又在滎陽打敗田臧,最後成功攻殺了陳勝徹底剿滅了僅僅建立六個月的“張楚”政權。在擊敗陳勝後,章邯馬上包圍了臨濟魏王魏咎自殺,之後又在定陶擊殺了項梁。章邯在一次次的勝利中,走上了其軍事生涯的巔峰。

    在鉅鹿之戰中,秦軍一部的王離軍團全軍覆滅,章邯軍團也遭受了損失,開始退卻。鉅鹿之戰既有秦軍軍事上的失敗,也同樣有秦王朝朝廷內部因素導致的。章邯在被項羽擊敗後,再也不復曾經的雄心,章邯和他的部下從此一蹶不振。因秦軍的退卻,秦二世派人責讓章邯,趙高此時也取得了朝政大權並開始迫害章邯。就在章邯自顧不暇之際,項羽又再次發動了攻擊,結局不出所料章邯再次敗退。很快章邯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最終投降了項羽,隨著章邯的投降很快秦王朝也宣告了滅亡。

    秦朝滅亡後,項羽大封天下諸侯,章邯被封為雍王,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劉邦雖然默默接受了漢中王的封號,但他東山再起的決心卻很堅定。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開始反攻關中地區,首當其衝的就是章邯。在漢軍的攻擊下,章邯軍隊一敗塗地,一敗陳倉,二敗好畤,之後退守廢丘。章邯在廢丘苦苦堅守到了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漢軍用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於是自刎於廢丘城中。

  • 8 # 為何南闖北蕩因為了您

    章邯作為大秦最後一員大將,項羽乃是兵家四勢之兵形勢最強者,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五萬完勝秦四十萬,自此大秦帝國危在旦夕,回天乏術。章邯固守廢丘,劉邦久攻不下,天降暴洪,劉邦引水灌廢丘,章邯敗劉邦是大勢所趨,漢一統天下天意定局。不是章邯打不過劉邦,而是天要亡他章邯啊。

  • 9 # 張凌嶽ling

    敗於項羽是因為項羽破釜沉舟,氣勢一往無前,加上趙高在朝中有意陷害章邯,章邯必敗。敗於劉邦在於劉邦暗度陳倉出其不意,且項羽一戰盡滅章邯四十萬秦軍,失去強大秦軍戰力,加之韓信帥才,章邯必敗。

  • 10 # 老外吃零食

    首先,他的對手不僅是項羽為首的新楚國軍團,也包括是陳勝吳廣的農民軍。項羽的楚國軍團則是強大的正規軍。章邯軍團面對的問題已經不是農民軍的四面騷擾,而是諸侯紛紛各立山頭的局面。魏、趙、齊、楚,紛紛叛離。這種狀況下最大的問題不是怎麼攻,而是怎麼守。別的不說,這麼多對手,光維持自己的糧食運輸就是大問題。分兵駐守可行麼?更不行。越是分兵,越是弱小。所以章邯把這個仗打下去,陣前跑路,諸侯大軍就直逼函谷關下,秦軍將失去所有縱深。即使只是為了活命,也得把對手先滅了。怎麼可能還分兵回咸陽?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章邯會失敗也是不足為奇的。

  • 11 # 未濟

    準確地說是章邯打不過韓信。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迷惑了章邯。善借用地勢和自然的力量,水淹廢丘。章邯打不過韓信,自然歸到劉邦名下,劉邦戰勝了章邯。

    此時章邯手中的力量也不多。遠不如當年統帥秦軍平定起義的時候。原來秦國的地盤被項羽分封給了三個秦朝舊將,是為三秦。三秦中,章邯實力最強,能力最突出。另外兩個根本不行,投降了劉邦。實力削弱,再也不是橫掃六國的秦軍了。

    在當時那個時代,哪有人能打過韓信?章邯是名將,可惜了,碰到了韓信。

    劉邦想出漢中,必須要打贏章邯,漢軍將士們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是從老家跟著劉邦起家的,要是打不贏,就不能回家了。漢軍將士有鬥志,而章邯和秦軍在鉅鹿之戰之後,已經喪失了鬥志,國家也亡了,只想平穩度日。沒想過劉邦還要爭奪天下。

    總結以上原因,章邯打不過劉邦實屬正常。

  • 12 # 大寅於朝

    章邯的失敗是大勢所趨!四十萬正規軍被項羽打敗,一是項羽確實是個猛人,五萬人打敗四十萬,這個說法有些過了!六國的反擊加上農民軍的騷擾,可以說章邯領導的四十萬秦軍才是真正的被四面包圍,就像補鍋匠一樣!再加上秦軍內部的分裂,軍隊士氣低迷,失敗也是自然而然!至於劉邦,還是算了吧,那時劉邦的勢力很一般,只是被韓信抓住機會打了一場漂亮的仗!所以,章邯的失敗事註定的,可惜了!

  • 13 # 大叔創業耶

    章邯是敗給了自己,因為他所謂的愚忠!更因為他所謂的為士兵生命考慮的投誠!正是他性格的懦弱間接導致了項羽坑殺秦兵悍史.殺人的那一刻,章邯就註定了失敗人生的開始.論職場經歷,論蓋世武功,章邯輸在了自己的性格上...

  • 14 # 四野後人論歷史

    章邯是秦王朝最後一個能征善戰的名將,他曾經率領驪山囚徒一戰打殘了已經攻到秦國首都附近的陳勝部將周文,接著乘勝追擊,一舉滅了陳勝、吳廣義軍。這時的秦二世以為天下大勢已定,其他殘存的亂賊蹦噠不了幾天,就繼續他的荒淫奢侈去了。於是,秦二世命令章邯、王離率四十萬大軍去打僅有數萬人的項羽楚軍。雙方在河北鉅鹿(今河北平鄉)開戰了。戰前,六國諸侯軍隊除了項羽率領的楚軍報著決一死戰的決心,其他五國軍隊面對強大的秦軍畏畏縮縮、不敢向前一步。強悍勇猛的項羽所率的數萬楚軍破釜沉舟,以一當百,不顧生死的去迎戰秦軍。一戰下來,殲滅了王離率領的二十萬秦軍。其他五國軍隊見楚軍得勝,便紛紛上前助戰。章邯見秦軍大勢已去,便帶領二十萬軍隊向項羽投降。項羽也夠兇狠的,除了幾個秦軍將領,他命英布等人連夜坑殺了二十萬投降的秦國士卒。自此以後,秦人恨不得對章邯寢其皮、食其肉。劉邦就封漢王以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對付劉邦。章邯這個敗軍之將所率的軍隊根本亳無鬥志,完全不是劉邦大將韓信的對手。章邯就這樣下課了。

  • 15 # 周公吐脯

    章邯打不過劉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章邯原本橫掃起義軍的二十萬修驪山墓的刑徒及農民工大軍已經投降項羽後,被全部坑殺,他早已沒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秦國原來在陳勝吳廣起義時,關中就是沒有良將兵源了,所以才用修墓的刑陡和農民工,同時讓沒打過仗的章邯掛帥,這下二十萬秦兵被坑殺後,章邯短時間內怎麼可能再組織像樣的軍事力量呢?

    章邯劇照

    第二,章邯因為欺騙秦軍投降項羽,使得二十萬秦人被坑殺,秦國百姓早已對其恨之入骨,不共戴天!誰還願意為他效命呢?都希望他早日垮臺!

    再加上劉邦初入咸陽時的約法三章,寬厚對待秦人,關中百姓都擔心劉邦做不了秦王,所以都是希望劉邦來管理關中地區!他們不但不為章邯賣命,反而會在劉邦大軍攻來時,紛紛倒戈!

    劉邦畫像

    第三,秦國的地盤被分為三部分,分別封給了章邯,董翳,司馬欣,章邯管理的其中之一自然實力不能跟原來的整個秦國比。

    三秦無法擰成一股繩,劉邦集團對三秦實施了各個擊破。

    三秦後來也成為了一個地理名詞

    第四, 劉邦前有戰神韓信掛帥,後有組織部長簫何,謀士張良,還有曹參,樊儈,夏侯嬰等良將賢臣輔佐,同時使出了歷史上掛的上號的著名計謀:“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章邯被打敗完全正常。正面作戰,除了項羽,還有誰能抵擋劉邦這個全明星團隊?

    章邯原本在秦朝的官職是“少府",是個掌管皇室私財和日常事務的官員,因為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勢如破竹,陳勝派大將周文等率幾十萬大軍(實際並無太大戰鬥力)達戲水,關中的秦軍無法抵擋,章邯建議將修驪山陵墓的刑徒及農民工收集起來迎擊陳勝起義軍,被批准,他帶領20萬“大軍”才開始其大將生涯。

    章邯雖然臨時出任大將,也有一些不錯的戰績,但那是背靠強大的秦國,對手則是剛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所以,章邯不是正規打仗的將軍出身,這是他的一大短板,另外,帶兵打仗的時候有後方支援,糧草,兵員都有人送來;稱王后,所有的都要自己來,就像踢足球,以前只踢個前鋒負責得分就行了,現在還要防守,搶斷,組織,助攻,得分,甚至還要操教練的心,這些更不是他的強項。所以章邯不敗才奇怪呢!

  • 16 # 流浪的歷史

    章邯打不過項羽,也打不過劉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和人民的必然選擇。章邯是秦朝出色的軍事家,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可惜英雄末路,生不逢時。一個是西楚霸王,一個是未來的漢高祖,章邯也是輸的其所,下面讓我們走進章邯光榮而又恥辱的一生。

    章邯是秦朝大將,並非徒有虛名

    秦始皇時期,戰將雲集,比如令匈奴聞風而喪膽的蒙恬兄弟,盡滅六國的王翦王父子,戰功赫赫的李信等。秦二世胡亥登臺後,逼死蒙恬蒙毅兄弟,加上王翦王賁父子去世,秦王朝只剩下一個章邯支撐。

    章邯在秦二世時期擔任朝中的少府一職,雖然沒有親自統率作戰,但早年跟隨王翦參加過滅六國之戰,作戰經驗十分豐富。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秦王朝危在旦夕,章邯被委以重任前往關中平定起義。

    《史記·始皇本紀》載: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章邯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秦令將軍章邯,赦驪山作徒七十萬人以擊之”。章邯一鼓作氣,再破齊楚之聯軍,攻打齊楚的時候,當時連劉邦、項羽避免與其交戰。章邯繞過進攻定陶,先敗後勝,擊破楚軍統帥項梁,項羽的叔叔項梁也被逼自殺。

    章邯能夠提出赦免驪山之徒,並迅速平定關中之亂,暫時解除了大秦王朝滅亡危險,足以說明章邯有實力,並非徒有虛名。

    章邯打不過項羽,並非實力不濟

    章邯折戟項羽,從此人生急轉直下,一敗塗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公元前207年,章邯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鉅鹿(今河北平鄉) 。當時章邯可謂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項羽也是年輕勇猛,驍勇善戰。雙方無論從統帥水平、征戰經歷還是軍事力量上,章邯都不落於項羽上風,甚至遠在項羽之上。

    為什麼章邯最後選擇投降於項羽,以失敗告終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章邯雖然兵多,可手下的軍隊大部分只是原來修阿房宮的刑徒和王離軍的敗軍,算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二是項羽雖然兵少,但猛將如雲,比如英布、季布、虞子期等,且很多都是插旗舉義的正規軍,加上項羽的強悍的戰鬥力,雖然算不上精銳部隊,但還是擁有很強的戰鬥力;三是秦朝末年,國家內部政治腐敗、官吏昏庸,刑法殘酷,大肆興建宮殿和陵墓,人民徭役和賦稅日益沉重,百姓苦不堪言。章邯打項羽是為保住腐敗的秦王朝,而項羽打章邯是為了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統治,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來說,邪惡戰勝不了正義;四是朝廷的影響。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趙高做了丞相,朝政專權,讒害忠良。那時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為。如果仗能打贏,趙高必定嫉妒功勞;仗打不贏,免不了被處死。所以當章邯數次向朝中請求派兵支援而無果,楚國又派人來招降的情況下,章邯無奈只能選擇投降,為反秦戰爭勝利定下了基調。隨著章邯的戰敗,秦王朝也迅速滅亡。

    章邯打不過劉邦,難逆歷史潮流。

    項羽也是一個誠信之人,章邯投降的條件,就是不要殺他。項羽非常欣賞章邯的人品和能力,不僅兌現承諾,還特意封章邯為雍王,還有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起駐守關中,號稱三秦。眾所周知,項羽眼光極高,連韓信、成平都看不上,這從側面鑑證了項羽對章邯的肯定,至少說明章邯也算一個英雄人物了。

    章邯打不過項羽,卻也敗給了劉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公元前206年,劉邦採納韓信的計策,明面上派韓信去修復褒谷口的褒斜棧道。因沿途艱難險阻太多,修築進展緩慢,用此來迷惑章邯;暗地裡卻統帥十萬大軍,從古道回軍,從他道攻陳倉,襲擊雍王章邯。 章邯這才大吃一驚,知道中了韓信聲東擊西之計,於是慌忙準備應戰,卻已經措手不及了。再加上項羽被牽制於齊地,根本騰不出手去支援章邯。章邯事實上並非背信棄義之人,他堅守廢丘城,與劉邦對峙10個月,困守孤城,但是敗局已定。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也許就是章邯打不過劉邦最根本的原因。章邯民心盡失,作為秦末最後一名大將,不僅白白送給了項羽二十萬大軍,致使大秦王朝轟然倒塌,而且背棄舊主,投靠殘暴的項羽,殘害關中百姓。尤其項羽進入咸陽,可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加重了百姓對章邯的怨恨。

    劉邦進入關中,為了取得民心,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關中百姓的態度就是“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就這樣,章邯在遭遇偷襲,人心向背,勝利無望的情況下,最終拔劍自刎。

    “章邯,白起之亞也,衂於羽而名。”這是明朝史學家胡應麟對章邯的評價,他說章邯是個不亞於白起的大將。章邯作為秦末一名英勇善戰的驍將,最後雖然戰敗,但卻不失大將分度。章邯其實和項羽一樣,只可惜站在了時代的對立面,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也註定了悲劇人生。

  • 17 # 依稀說史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嚴謹,嚴格意義上說章邯不是打不過劉邦,而是打不過韓信。當年章邯不是敗於劉邦,而是敗於韓信。章邯打不過韓信很正常,當時又有幾個人能打得過韓信。小編個人認為,章邯應該算是秦末漢初第三名將。韓信和項羽分別名列第一和第二,至於這兩位誰是第一,要看從哪個角度去分析。小編覺得韓信應該是第一名將,項羽可以稱為第二名將。章邯這個第三名將就等於地主家裡的小二,碰到了兩個農民家裡的大王和小王。章邯這個小二,被大王和小王分別削了一頓。

    秦二世上臺以後,秦朝名將迅速凋零。章邯可以稱得上秦朝最後一位名將。這位秦朝名將的本專業卻不是打仗。章邯原來的官職為少府,一個管理財政的官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秦朝無力鎮壓,周文的西征大軍一直打到了關中。為了鎮壓周文大軍,秦二世釋放驪山囚徒,組成一支大約三十萬人部隊。由於當時秦朝名將已經基本凋落,身為少府的章邯有了表現自己的機會。章邯率領這支新組建的雜牌軍,踏上了平定農民起義的征途。章邯面對第一個敵人便是擁有幾十萬大軍的周文西征軍。章邯第一戰便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華,一戰打敗了周文,把周文的幾十萬大軍頃刻間全部打垮。接著章邯東出函谷關。章邯在滎陽附近擊敗了吳廣的西征軍,殺死了義軍首領田臧和李歸。章邯又馬不停蹄接連擊敗了鄧說,伍徐,蔡賜,宋留,陳勝等人。在章邯大軍的逼迫之下,陳勝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所殺。陳勝吳廣這支義軍基本上被破滅。接著章邯又包圍了魏咎,擊敗了楚國和齊國的聯軍,殺死了魏相周巿和齊王田儋。魏王魏咎被迫自殺,魏豹和田榮倉皇逃走。接下來章邯連續敗於項梁。項梁連續打敗章邯之後,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後來章邯在定陶打敗楚軍,並且殺死了項梁。各路義軍在章邯的打擊下,紛紛轉入低潮。章邯憑著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華,為秦朝又續命幾個月。

    此時的章邯也犯了一個錯誤,他錯誤的以為楚地的義軍已經不足為慮,所以渡過黃河攻擊趙地。由於章邯沒有徹底消滅楚軍,給了楚軍喘息的機會,楚軍又很快重整旗鼓。章邯在趙地又打敗了趙國軍隊,並且把趙軍主力包圍在鉅鹿。被包圍的趙國,向其他諸侯求援。這時候項羽率領楚軍來到了鉅鹿附近。項羽直接和章邯正面交鋒。項羽渡過漳水之後破釜沉舟,在鉅鹿附近九戰九捷,勢不可擋。項羽軍隊短時間內打垮了王離的長城軍團。王離、蘇角、涉間要麼被俘、要麼被殺。章邯在這一戰敗下陣來。章邯只得率領秦軍後撤,項羽對秦軍窮追不捨,一直追到了棘原。章邯把軍隊駐紮在棘原,項羽駐紮在漳水南岸。兩軍形成僵持局面,但是明顯項羽佔據上風,項羽隨時都有可能滅掉章邯。

    此時秦朝內部完成了權力的轉變,趙高掌握秦朝的實權。趙高想把鉅鹿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章邯身上。在前有追兵,後無退路的情況下,章邯選擇了投降項羽。後來項羽在新安殺了章邯所帶的二十萬降軍,章邯成了光桿司令,成了秦人眼中的罪人。

    項羽大封天下的時候,把關中一分為三。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封地在咸陽以西,都城在廢丘;封司馬欣為塞王,封地在咸陽以東到黃河一帶,都城在櫟陽;封董翳為翟王封地在咸陽以北,主要在上郡,建都在高奴。項羽等於把秦人眼中的三個罪人全部封在了秦地,我們稱這三個秦人眼中的罪人為三秦。項羽分封三秦的主要目的是肢解關中,同時利用三秦來防備劉邦。所以在分封的時候,項羽把最能打仗的章邯封到了離劉邦最近的地方。

    即使章邯被項羽打敗,並不能說章邯不能打仗。他也曾經橫掃中原,打得各路義軍紛紛投降。如果以劉邦的戰鬥力來說,他肯定打不過章邯,即使是已經被項羽打掉精氣神的章邯。非常不幸的是章邯沒有遇到劉邦,他遇到的是一個不比項羽差的韓信。

    韓信被封為大將軍以後,開始琢磨如何率領漢軍離開蜀中。韓信很快就想到了辦法。韓信一方面命令士兵大規模地修築棧道,一方面又命令漢軍偷偷地在陳倉一帶集合。章邯也好,項羽也好,他們都把精力放在了被燒的棧道上。這時韓信帶著劉邦的精銳部隊突然直撲陳倉。陳倉守軍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被韓信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雖然章邯親自帥軍馳援,但是也不能改變失敗的命運。在韓信的打擊之下,章邯只能邊戰邊退一直退到了廢丘。韓信率軍隊順勢圍困了廢丘,章邯被圍困廢丘之後再也沒有走出來。十個月後,漢軍引水衝灌廢丘。廢丘被漢軍攻破,廢丘被攻破之際,章邯引刀自殺。章邯做為掌管宮廷財政的少府在秦朝危亡之際,率領三十萬雜牌部隊馳騁疆場。章邯在遇到項羽之前可以說沒有遇到多少打擊,可惜的是秦朝太過殘暴,可惜的是章邯遇到了項羽和韓信。章邯先是敗於項羽,再是敗於韓信。章邯最後沒有再一次選擇投降,而是選擇自殺。章邯在最後時刻,保持了自己的最後一點名節。

  • 18 # 塵子渝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得強調一點的確是劉邦親自打敗章邯,但是策劃人是韓信,這樣說才嚴謹。

    章邯是數一數二的秦漢之際名將,其軍事能力僅次於項羽、韓信

    那麼章邯為什麼淪落到連劉邦都打不過了呢?有趣的是項羽封神之戰就是打的章邯,而且項梁戰死,陳勝手下週文,各路新興的自立諸侯魏、齊、趙等各路義軍都被章邯給殺的殺,抓的抓,陳勝本人都被打的不敢出戰,結果被自己人殺死等等反秦義軍幾乎大半被摧枯拉朽般的打敗,可以說差點葬送形式一片大好的反秦義軍。

    可以說,章邯是當時秦朝數一數二的名將,項羽憑藉破釜沉舟,孤注一擲這才打敗了章邯,是非常艱難和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戰,章邯的軍事能力值得肯定。

    而且最危險的時候章邯所依靠的軍隊是驪山刑徒,也打敗了周文的數十萬義軍,可見章邯的軍事才能之高。項羽雖然打敗章邯但實際上章邯是還有機會和實力繼續作戰的,只是秦二世聽說章邯撤退,就讓趙高問責,章邯派遣的使者司馬欣想回去向秦二世解釋。結果被趙高晾在司馬門三天,司馬欣恐懼就逃走了,不敢走原路怕趙高追殺,果然趙高派人來追,沒追上。因此章邯打仗的時候是有所擔心的,手下人也開始有其他心思,最終在九次都失敗於項羽之後,章邯率軍投降。要知道項羽的一大黑點就是坑殺了降卒二十萬,可見章邯並非沒有再戰之力的。

    那麼幾乎只輸給項羽,還是趙高拖了後腿的章邯為何在面對劉邦就水準下降了呢?

    章邯水準下將在於權利變小以及不得民心

    章邯歸降之後,項羽將關中地區分為三份,名叫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章邯為雍王,原本的手下司馬欣和董翳和章邯平起平坐。這就導致章邯的地盤和勢力都大不如前,最為關鍵的是章邯投降之後,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關中秦人,這讓章邯的威望大損。當士兵心中的長官只是一個靠出賣自己士兵的生命,而獲得榮華富貴的形象出現,即使孫武再生也難以再取得勝利了。

    更何況,當地的百姓也是仇視章邯的,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可謂秋毫無犯又有樸素的執法觀念和規定。這讓苦不堪言的關中人嚮往不已,項羽打進關中卻只是暴虐橫行,燒了阿房宮、殺了子嬰,坑殺秦卒,因此人心向背不言而喻。

    章邯之敗,敗在韓信、張良精心謀劃,輸在項羽剛愎自用

    在還定三秦之前,劉邦集團已經在張良的規劃下,開始著手如何再次入住關中了。約法三章,以子嬰為相,成功獲取關中百姓民心。促使項羽定都彭城,以齊國為心腹之患,回漢中的時候燒掉棧道迷惑項羽,成功轉移相遇注意力。

    韓信策劃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導致項羽判斷失誤,沒有及時重視和派遣援軍,即使如此劉邦攻擊章邯的雍王首都廢丘也是久攻不下,最後採用水淹之計才破城。章邯終究是獨木難支,三秦三位王最終都以自刎為結局。

    此消彼長,以有心算無心,章邯被劉邦打敗就順利成章了。

  • 19 # 狐筆春秋

    人心散了,隊伍自然就不好帶了~

    一:雍王章邯的輝煌戰績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崩逝沙丘,秦二世胡亥與趙高、李斯密謀,矯詔逼殺太子扶蘇,登基稱帝。同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諸侯風從響應,不數月而大將周文率軍數十萬一路勢如破竹直抵戲水,迫近咸陽。秦廷為之大恐。

    當此之際,少府令章邯毛遂自薦,臨危受命,親率驪山刑徒及奴生子迎戰楚軍,一戰而將周文逐出關中,再戰而攆之澠池,三戰而奪其性命。

    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悉發以擊楚軍,大敗之。周文走出關,止屯曹陽。二月餘,章邯追敗之,復走邑(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到,軍遂不戰。

    而在解決了心腹之患後,章邯又奉二世之命,繼續東征西討,擊殺義軍田臧、齊王田儋、魏王魏咎;擊潰楚王陳勝,屠滅武信君項梁等。雖說此時的諸侯之軍也是烏合之眾。但相對而言,項梁的軍隊卻是經過嚴格訓練和周密部署的。項梁本人又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為人多有謀略,嫻於軍法。卻依潰敗於章邯之手,身死名滅。由此可見章邯的謀略與能力。而在屠滅項梁之後,風起雲湧的反秦浪潮也遭到猛烈打壓,天下即將抵定。

    二:誰說驍悍的章邯幹不過項羽?

    公元前208年,章邯在掠定楚地後轉戰河北,圍攻趙國,試圖一舉剿滅叛軍。在王離所率長城軍團的配合下,趙王君臣被困鉅鹿,隨時都有國破家亡的可能,天下形勢岌岌可危。

    坐困愁城的趙王不得不向天下諸侯求援,但因為出於對秦軍的恐懼,天下諸侯或龜縮不前、或私心獨計,或作壁上觀。全然沒有敢於獨戰強秦的人。

    當此之際,唯有年輕氣盛而又報仇心切項羽,以“破釜沉舟,示之必死”的決心渡過黃河,“絕其甬道,斷其糧草”以雷霆奮激之勢包圍王離軍隊,經過九次兇惡的戰鬥終於成功解除“鉅鹿之圍”。同年,因為王離戰敗而選擇戰略性撤退的章邯退軍棘原,與駐軍漳水的項羽對峙。自此,秦軍和諸侯義軍陷入膠著狀態。

    秦二世三年,在淵渟嶽峙了九個月後,由於趙構的猜忌和懷疑,章邯為求自保,不得不率軍投降。

    就兩軍對峙的具體情況和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言,若不是趙高從中作梗,章邯未必就不能擊潰項羽,畢竟,在這近一年的對峙狀態中,項羽雖然號稱武勇,有萬夫莫敵的氣概,卻依然不能將孤軍奮戰的章邯如何,就此而言,章邯的戰鬥力應當不在項羽之下,只是由於後防不穩,才最終導致了章邯軍的失敗。

    三:投降之後受盡唾罵,民心盡失,群眾基礎決定了章邯的失敗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由於尚且弱小的諸侯軍隊尚且不能消化驍悍善戰的二十萬秦軍,而天下諸侯與秦軍之間又素多仇怨。當此強弱逆轉之際,天下諸侯的兵馬自然就想著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投降 的秦軍和諸侯義軍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

    同年,項羽以“秦軍心懷怨叛,恐為後患”的理由。在部隊行至新安之時,項羽命令瓊布和蒲江軍等率諸侯軍嗎將投降的二十萬秦軍盡數坑殺,只留下章邯、董翳、司馬欣等人入關。

    同年,項羽宰割天下,公然背棄“懷王之約(先入關破秦者王之)”,將頗得民心的劉邦分封到漢中巴蜀一帶。而為了防備劉邦,又將關中舊地分割為三塊,分別作為章邯、董翳、司馬欣等先秦舊將的封地。

    話說章邯所部大多都是秦中子弟,而今卻被項羽所殺,關中百姓已然積怨在心,再加上項羽入關後舉動失常,暴虐恣睢,焚坑之事屢禁不絕。更使關中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而寢其皮。如今項羽又將有著“殺子、殺父、殺夫”之仇的章邯等人封為關中王,面對生死大仇。試問天下人誰能忍受?“日曷時亡,吾與汝諧亡”成了當時關中的主要民情。

    四:將軍只當沙場死,聲名豈能再受辱?

    相比於董翳和司馬欣而言,章邯無疑是真正的男子漢、為丈夫。“馬革裹屍真細事,男兒只當沙場死”。在四面楚歌,獨困危城之際,面對劉邦封侯拜爵的誘惑而能無動於衷,堅守道義,毅不再降的節操是十分令人動容和感嘆的。

    換言之,當年若非趙高從中作梗,大秦帝國自中樞而崩潰,以章邯之能,掃平叛亂,再定乾坤未嘗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說,天命在此,人力無能罷了。所以說,章邯之敗實“非戰之罪也”。

  • 20 # daoxueguoqu

    時勢造英雄也!

    在那樣的大環境下,任憑你有多高強的軍事才能,可能也沒有作用,只是最後的垂死掙扎罷了,你任憑一身本事,可你背後的卻是一個腐朽的王朝。

    當然章邯是打不過項羽的,可是他難道就能打得過劉邦嗎?也未必。

    如果單純是這兩人的領兵打仗能力的話,自然劉邦的領兵才能是不急章邯的。可偏偏不湊巧的是,劉邦手底下的那一幫能臣武將的哪一個比章邯弱了,從這一點上講,連項羽都是不及劉邦的,更何況是可憐的章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武大結婚那麼久為什麼沒留下一兒半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