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長平之戰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11
回覆列表
  • 1 # 牆頭觀史

    趙括只是打了一場戰役就失敗了。另外,從將領的出頭看,他的發跡太快。很多人看不順眼。如果說他瞎指揮,有點冤枉了。只能把他歸結為看書指揮。

  • 2 # 求圖55

    趙括是一個背黑鍋的,趙括一生只打一次仗,一仗就背上了近兩千年的大黑鍋,不過歷史上哪一個亡國沒有一個背黑鍋的臣子呢?

  • 3 # 西安—豐鎬遺子

    三家分晉, 戰國開啟了戰國七雄時代,從實力排名,分別是楚國、齊國、魏國、趙國、秦國、燕國、韓國。秦國經過兩代先王的經營,到了《大秦帝國崛起》這一步電視劇裡面。齊王貪宋,導致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白起攻破楚都,楚國龜縮不出。秦國已經真正崛起,實力為七國之首。關東六國能與強秦抗衡著只剩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韓國勢弱,割上黨與秦。禍水東引,上黨軍民自願歸趙,戰國時期驚天地、涕鬼神的“長平大戰”終於爆發。

    長平大戰,可謂是秦趙兩國一戰定乾坤的生死之戰。所以開戰之初,兩國都是舉國之兵。雙方投入的兵力都在50萬左右,可謂旗鼓相當。《史記》的記載,秦昭王親自赴河內部署作戰,並下令全國15歲以上男丁均赴長平參戰。“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秦王和趙王猜中了大戰的開端,但是都沒有猜中大戰的過程,那就是相持三年。仗打到了這裡已經不是將謀卒勇的事情,而是綜合國力的對峙。說白了就是吃飯問題。秦國有巴蜀做後盾顯然要強於趙國。趙王無奈換下老將廉頗,派趙括決戰。武安君白起出馬,大破趙軍,趙括戰死,秦軍斬殺趙軍25萬,秦軍死傷20萬。依結果看來,旗鼓相當。長平大戰,打廢了趙國,也打殘了秦國。面對戰神白起和秦國虎狼之師,能打成這樣,看來這趙括也並非紙上談兵之輩。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

  • 4 # 珞珈山下話青史

    趙括,我們印象中他只是個無能敗將。在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裡,確實,趙括失敗,導致趙國亡國滅種,也讓趙勝一家人蒙羞。

    那麼,趙括能力到底怎麼樣呢,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失敗那年,他還很年輕,而他面對的是虎狼之師白起。

    綠葉襯鮮花,或許趙括的失敗恰恰讓白起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歸根到底,趙括的失敗,並不是他無能,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1.趙國前期選人有些不當。戰爭前期,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針對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啟用廉頗準備擋住秦國的進攻。可是一向善於防守的廉頗發動幾次了小規模進攻後吃了虧,便改變戰略,固守不出。實際上,廉頗認為秦國主動進攻,消耗成本自然要比趙國高,因此打算以逸待勞,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進攻秦軍。

    然而沒想到的是,秦國竟然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直接從水路運糧,運糧速度比趙國更快,成本比趙國更低。而趙國卻相反,開戰不久便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年,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

    同時,廉頗將善於野戰的趙軍用於防守,沒有充分發揮趙軍的優勢,結果又讓秦軍有機可乘,順利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趙國雪上加霜。因此,長平之戰趙國完全失去了主動權,陷入遲早必敗的局面。

    2.趙國議和是敗筆。當趙軍初戰失利時,廉頗固守的時候,趙孝成王準備派鄭朱去秦國議和。而虞卿認為此次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而且鄭朱一旦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便會覺得秦趙兩國會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那麼此戰趙軍必敗。可惜,趙孝成王不聽虞卿再三勸阻,最終派鄭朱入秦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果然殷勤地接待了趙國使者鄭朱殷,有意向各國製造秦、趙兩國已經和解,防止各國出兵救趙,因此趙國到最後一直孤立無援

    趙括絕非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白起實在太可怕。秦國知道趙國更換了趙括為主將,知道王齕對付廉頗有餘,但對付趙括尚顯不足,便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白起知道趙括深通兵法,但缺實戰經驗的的弱點,先是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他卻沒想到趙軍被成功合圍,斷糧四十五天,到了相互殘殺相食的地步,趙括竟能臨危不亂,前後組織五次突圍,最後自己也被射死疆場。雖然這五次突圍都未能成功殺出包圍圈,卻也殺傷秦軍二十餘萬,秦軍雖勝,卻也損失不小。

  • 5 # 歷史哨聲

    趙括不是紙上談兵,只是敗在資訊不對稱——秦國偷偷換帥。

    趙括之所以進攻,是想和王訖為帥的秦軍進行一次決戰——一戰定江山。如果秦國沒有換帥,趙括是戰略是正確的,硬碰硬的戰略,是王訖會選擇的戰略。

    趙括之所以突圍不成功,關鍵在於他遇到了一個強悍的組合:秦昭襄王+白起所組成的秦國全國動員。而趙括只是孤軍奮戰。沒有秦昭王的河西動員令,白起所率領的秦軍 還真的困不住趙括的趙軍。

    有興趣的可以看我《非戰之罪:長平之戰趙括並非紙上談兵》一文的詳細分析

  • 6 # 漠陽樹

    不只是紙上談兵,還善於嘴上辯兵。辯兵之能在趙國出名,且能讓其父沒法反駁。但其恰恰不懂“兵者詭道”、兵謀只能是陰謀而不能是陽謀。這樣的人,在知道別人的招數後,總能馬後炮般的拿出反擊的說詞。但真到了被兩萬五秦兵奪了壁壘、五千秦兵攔腰截斷後,卻不知該如何應對。即不拼命爭取前後會和,也不盡早側向突圍(沒處可去),居然以殺戰馬為食而困守待援,導致全軍被殲。真想問問網上的“再生趙括”們:戰前想過幾種可能性?都有應對預案嗎?怎就落得:攻壘不破、回壘不得、前後不濟、突圍無方向的坐而待斃可悲結果的?(洗不乾淨!)

  • 7 # o小爺他爸

    這隻能怪趙孝成王用人失當,白白丟失了上黨,才釀成了長平之戰。而且到了長平之戰時當敵軍主將還不是白起的時候主動出擊,依託地形而戰有可能會贏,因為地利,人和都在趙國這邊,我也沒有貶低廉頗的意思,廉頗固守也是善策,但是防守時間實在太長了,兩年。而且顯然對秦國沒有詳細調查,結果秦國比趙國的補給更快。讓最有野戰優勢的趙國騎兵喪失了優勢變成防守。最後沒辦法只能讓趙括換了廉頗。趙括估計是對王齕和秦軍進行過分析的。所以果斷選擇出擊,萬萬沒想到秦國耍陰招,秘密將主帥換成了白起,結果趙括就悲劇了,不過白起在這場仗打的也不怎麼樣,韓信曾說過白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是這場仗。圍而必缺,等軍隊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突圍的時候伏兵四起,一路追殺。是可以以少的代價換的大的戰果。但是白起圍的和鐵通一樣,搞得自己有二十多萬軍隊都是在趙軍突圍時被殺的。雖然殺了趙軍二十五萬,不過代價太大了。

  • 8 # 時光工坊

    說能紙上談兵都是抬舉他了,本來他統帥40萬大軍出擊,部隊應該有偵察部隊偵察,前鋒部隊試探,中軍壓陣,後軍支援,這是起碼的行軍部署吧!就算遇到敵人也不可能全部被包圍吧!感覺這貨什麼也沒部署全軍集體出動,被人包了個結實。就算被敵人包圍也沒什麼,在野外六十萬軍隊包圍四十萬軍隊本身就有很多困難,會有許多薄弱點,反應快點馬上突圍,要麼集體向一個方向突圍,要麼多路同時突圍,都應該能夠突圍出去,感覺這貨好像是在等包圍工事建好部署完畢才慢慢開始想突圍,真不知道這貨咋想的。說到這裡趙括一開始就犯戰略錯誤,後面犯的就是最基本的戰術錯誤,一錯再錯,最後只有困獸猶鬥了。最後支出開場描述首先長平之戰開始的戰略錯誤就推給了廉頗,真他媽可笑。說趙軍擅長進攻,不善防守,本身就是個笑話,就拿李牧打匈奴來說,趙軍一直都是在防守,防守到匈奴認為趙軍根本就不會打進攻戰,防守到匈奴根本不去放守趙軍,才讓李牧抓住機會一舉殲滅匈奴。再則長平之戰後,你看看趙國上下一氣全民皆兵,不但防守住了秦軍的進攻,還打敗六十萬燕軍的進攻,你敢說趙軍不善防守?廉頗防了秦軍三年,秦國毫無辦法,才開始用下三濫手斷要搞掉廉頗,把趙括弄上臺,他們不會蠢到弄個更強的上臺吧?最後一點攻與防完全是實力決定的,遇到敵強而防,遇到敵弱而攻,在防守中找出敵人的弱點而攻之必能破敵。而強行以弱軍與強敵對戰,就他媽找死,趙括算一個。

  • 9 # 飛鷹行動81697139

    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國家之間的戰爭,先拋開雙方將領,在戰爭後期趙國的投入明顯不如秦國了,援軍數量上,秦國多於趙國,秦國還利用外交導致長平的趙軍借不到糧食,再加上趙國國內也沒有糧食來支援這場戰爭,所以趙王要去速戰,才更換將領,在戰爭後期,秦王把秦國13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武裝起來,送到前線,徹底切斷了趙軍糧道,而趙國有大臣建議在戰爭後期掉李牧軍南下夾擊秦軍,但趙王沒有理睬。趙擴不過是執行趙王的思想罷了,在戰爭最後階段還在作戰,對得起軍人兩個字,再加上資訊不對稱,一開始趙國在情報站中就是輸家(趙王被秦國的情報所騙,更換將領),後來對戰爭支援力度明顯小於秦國,不敗沒有道理,這可能和趙國國內體質有關,後來的廉頗,李牧都被陷害。

  • 10 # 海天一幅1

    勝者為王敗者寇!如果是趙括勝利,這一成語就無從談起。這是全方位的戰爭,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兵團作戰,秦國從各方面均佔上風,氣勢——要統一七國,君臣,文有範睢,武有白起,君臣同心;排程——魏國上黨也割讓給秦,而趙國得之,這是秦出兵有理。且君臣共謀,申縮有度,偷偷換帥,這使趙國處於不利,不隨機應變。怎能不敗!

  • 11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紙上談兵,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兵書論道,也是戰術呆板的代名詞。戰場形式瞬息萬變,詭計不斷,作戰雙方必須隨機應變,而且必須應對準確。趙括沒有實戰記載,只看兵書,是硬傷,是其一。不能識破白起詐敗是其二,說紙上談兵不為過。

  • 12 # 墨宸48046961

    和誰對戰不好,偏偏選擇和白起打!戰國第一殺神!哎!廉頗都不敢和秦軍打,何況趙括遇到的是白起統帥的60萬秦軍!秦國上下團結一心,伐交,伐謀,伐戰!秦國有巴蜀之地,不決糧道,15歲以上男丁舉國前往長平,不決兵員!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秦國是拼勁國力取長平!反觀趙國,除了給趙括45萬軍隊,其它的軍需基本供應不上了!趙王是想解決對質的局面,擊退秦軍,秦王是必取長平,戰前的信念就不一樣!所以也不能只怪趙括一人!

  • 13 # 達則兼善天下11

    我個人認為秦趙長平之戰趙軍損失40萬,不能簡單的定義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庸者。

    長平之戰時期,七國當中由趙國和秦國最為強悍。而這一戰均被兩國認為是決定霸主之戰,均傾其全國之力備戰。

    戰爭實際上打的就是財力。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提升了趙國的軍力。使趙國能北拒匈奴,西抗強秦。但一個國家如果男人們都熱衷於騎馬和射箭。很難說,它的生產力沒有受到影響。趙國本多山川丘陵,相比於蜀地平原其生產力又不一樣。

    在經濟上秦國略勝於趙國。為什麼說略勝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要從蜀地將糧食運到咸陽,這是何其的艱難。秦棧道之難可以說只能用最原始的人背的方式運糧。路上的消耗之多也可以想象。在軍需補給上,趙又勝於秦。

    其實雙方對於決戰而言,都沒有多少勝算。否則也不會選擇對峙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趙秦之間會傭兵對峙三年。秦知道趙的國力儲備,趙也知道秦運糧之艱難。都知道對方的難處,都想耗死對方。只是可能大家都沒想到這一耗就是三年。

    最終趙國先打破這種對峙,這就是主戰派的趙括,勝了主守派的廉頗。表面上看是戰略之爭,實則是無奈之舉。國力消耗殆盡,唯有一搏。其實到這兒趙括的決定都沒有錯。趙括主戰,可以說在戰略上是符合國家利益的。

    戰略上已經定論,那麼剩下的就是戰術。表面上看趙國主動出擊佔有主動權的。實則卻是無奈的被動。三年的對峙,雙方都為對手準備了圈套。誰先動誰就被動。秦軍有沒有破綻留給趙軍,三年來,廉頗將軍也沒有找到秦軍的破綻。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主動出擊,只有兩條路。一是硬拼一鼓作氣簡單且粗暴,二是誘敵出動尋找破綻。第二種方式需要時間,我不知道趙國還有沒有時間留給趙括。

    騎兵與步兵作戰,野戰並硬碰硬就是趙國的強項。以已之長攻敵之短有何問題?

    考慮趙括還面臨必須以最短的時間結束戰鬥來解決趙國的軍需問題。留給他的時間真不多。誰能說簡單粗暴就是紙上談兵呢?

    我們不知道長平之戰雙方軍力的具體情況。比方說秦軍有多少步兵?騎兵?和弓箭兵?趙軍軍種的比例又是如何?雙方的兵器,馬匹,弓箭孰優孰劣?只知道雙方兵力旗鼓相當,都各有45萬人左右,加在一起近100萬人。我也不知道秦軍的部署具體是什麼樣的?只知道趙軍被分作兩部分圍困殲之。而截止趙軍投降仍有二十多萬人,而秦軍也損耗了二十多萬人。趙軍被圍困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仍取得這樣的戰績。所以我不敢簡單的定論趙括就是紙上談兵。

    但我必須承認,把軍隊帶入死地。被圍困而又無法突圍。絕不是一個優秀將領的作為。兵法有云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幾十萬人的部隊被圍困,並且四十多天無法突圍,卻又讓我詫異。

    總之趙括的選擇並不多,侷限約束的還比秦軍多。所以趙軍失敗不足為奇。這場戰爭引起我們關注的是,這是冷兵器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鬥(近100萬人的戰鬥)這場戰鬥決定了戰國兩個強國的命運。最重要的是這場戰鬥白起坑殺了20萬降卒。最後一點引起了當時和後來很多人的關注。

  • 14 # 老婆的全職秘書

    先定義一下長平之戰的意義:

    長平之戰是秦統一的分水嶺。跨過長平之戰,秦統一毫無懸念。

    秦統一是中國從封建制轉向帝國制的分水嶺,由此可見長平之戰的歷史地位及歷史意義。

    這裡先大致描述一下戰爭程序,也許大家就能明白了。

    公元前262年,秦韓戰,秦奪韓地野王。《戰國策-趙策》:“韓恐,使陽成君入謝於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意思是韓王想把上黨送給秦以求和。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其守馮亭與民謀,送上黨之地於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比親韓,韓趙為一,可以當秦”。這是戰爭的起因,下面是過程。

    秦將王齕與趙將廉頗對峙,因意外,戰爭進入滾雪球狀態。

    對峙2年半,廉頗經歷3敗,一丟“二鄣四尉”天險,再丟“二尉,奪西壘壁”,繼續丟“丹河”,只剩下廉頗自己修的丹朱嶺防線了。

    趙孝成王換將,趙國無人,廉頗已敗,藺相如病危,趙奢已死,許廣無統兵之能。無奈只能選趙括。趙括與趙奢一樣,信奉”二軍之中勇者勝“,信奉進攻。

    趙括上任,廉頗舊部已經被打怕了,無奈,只能換上勇者,企圖速戰速決。

    秦將王齕不敵,且戰且退。從這個側面可見趙括是真有本事,至少在這裡比廉頗強。但到底是真不敵,還是假不敵,現在已經是沒法知道了。從綜合情況來看,真實情況更加接近於”前期是真不敵,白起加入戰場後則是假不敵"。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這裡稍做解釋:馬服君是趙王給趙奢的封號,所以馬服子就是趙括,王齕為裨將,說明敗得沒廉頗那麼慘,否則也是被換得命運,白起是新加入進來的有生力量。而且”陰使“,趙國不知道王齕邊上有一個殺神白起在那裡呢。

    後面就簡單了,趙括追擊王齕,追進了白起的口袋。於”老北坡“敗趙括,坑殺40萬。

  • 15 # 牛牛57809081

    國力問題,趙國軍隊和秦國差不多,但整體國力有差距,越往下僵持失敗可能性越大。趙寄希望跟秦僵持後列國出兵,可是各國都被打傻了,趙國不先勝兩場不可能出兵。廉頗看似守了三年,其實是耗光了趙國所有國力。所以即使後來秦三次大敗丟了所有軍隊,也不能改變秦強趙弱的情況了。

  • 16 # 感謝不平凡的自己pz

    千古名將趙括 被黑了2000多年 公元前260年,趙王用趙括替下長平前線的廉頗,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將,趙括上任後改變對秦軍作戰策略,主動出擊,後中秦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只40萬趙軍被坑殺。自此趙國國力頹廢,再無力抵擋秦軍的攻勢,趙括也被釘在恥辱柱上2000多年,被冠以只會紙上談兵的庸將,可事情並不是這樣,最起碼趙括絕非庸將,只不過是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失敗了總麼說你都很正常!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打韓國上黨郡,韓國願意將上黨郡割讓秦國,但上黨郡守馮婷不願秦國佔領上黨,向趙國求援,願意將上黨郡讓與趙國。趙王在國內強硬派平原君的建議下,同意接收上黨郡,派大將廉頗率軍進駐上黨,抵禦秦軍。自此,歷史3年的長平之戰拉開序幕! 很多人認為趙國此舉是自尋死路,不應該接收上黨招惹秦國,這就有些由戰爭結果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了,戰前的七國中,論軍事實力也就是趙國能與秦國一戰,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富兵強,國力蒸蒸日上,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國力是增強了不少,但更多是軍事方面,可惜的是,趙武靈王死後,很多改革措施也被廢止。所以說當時趙國面臨的形勢是,秦國意欲向山東擴張,韓魏趙三國自然首當其衝,早晚會與秦軍一戰,此時開戰兩國實力差距肯定要比日後開戰要小。趁勢佔領上黨,還可掌握地利優勢,廉頗不就是依靠地形優勢才頂住秦軍進攻的嗎。所以說,此時接收上黨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呢,誰還會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長平之戰打了近3年,前期廉頗一直堅守不出,考慮到秦軍勞師遠征,後勤補給不易,打算拖垮秦軍,趙王也是同意的,要不然也不會這麼長時間不撤換廉頗,問題是當時秦國是吃不消了,可還能再挺一陣,趙國到是扛不住了,秦國自佔領巴蜀後,將那裡變成自己的天然糧倉,可反觀趙國,四戰之地,還要防範匈奴,其糧草儲備早已耗光,不足以支撐長平的趙軍了,而廉頗是不會因為後勤補給不足改變對秦策略的。趙王臨陣換將並不是聽信了秦國的反間計,反過來想,秦國說廉頗不行,秦軍最怕的是趙括,最起碼證明,趙括在外是有名望的,在趙國,民眾和軍隊對其實認可的,不然這種留言根本就不會再趙國流傳,讓一個在軍中沒有威望的人去統領40萬趙軍可能嗎? 趙王在確定趙括接替廉頗前曾問過樂毅,老將軍是同意的,說明他是認可趙括軍事才能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決定著趙括比任何人更適合趙軍統帥的職位。在3年的戰爭期間,趙括可沒閒著,他管著長平前線趙軍的後勤補給,數十次進出長平,對長平地形他最瞭解,古代打仗,對戰場地形的掌握程度足以改變一場戰局的勝利,所以說趙王任命趙括為長平趙軍主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趙括也具備一個統帥的條件。 趙括接任廉頗後,更改趙軍的部署,開始主動攻擊秦軍,當時秦軍主帥是王齕,秦國暗中將白起調至前線,連秦軍眾多將士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帥換了,更別提趙括了,如果趙括知道是白起率領秦軍,他是絕不會貿然出擊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主帥採取的是同樣的策略,都是派遣一隻偏師奇襲敵後,切斷敵軍後勤補給線,之後正面合圍,最不過白起更為老辣並且秦軍擁有軍力優勢,白起命王齕率軍鎮守後方,又派軍至趙國境內,是趙國不敢派兵解救被圍趙軍。 當趙括率軍猛攻秦軍營壘不下時,趙括應該就知道自己派遣的偏師可能已經被擊潰,便率軍回撤,發現後路被斷,下令原地建築營壘,固守待援,趙軍被圍46天,最終趙括領兵突圍時,身中數箭而亡,趙軍也投降秦軍,最後被坑殺。 設想一下,40餘萬大軍在被圍46天裡,軍隊沒有發生混亂,還保持這戰鬥力,趙軍在趙括活著的時候一直保有士氣,這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能辦到的?被圍期間,趙括一直組織突圍,如果說他成功了,那秦軍很有可能就會退軍了,當時為了支援前線戰場,秦國徵召全國14歲以上男丁支援長平秦軍,可見秦國當時亦是舉全國之力在支撐這場戰爭,如果說趙括突圍成功,秦軍就很難再有這樣好的機會全殲趙軍主力了,很可能會與趙國和談,還是那句話,歷史不容假設。,可秦軍也沒好到哪去,此戰秦國大概損失20萬人左右,要不然也不會打完長平之戰,連上黨都沒佔,就回國了,就是此戰之後秦國國力大損,必須休養一段了。 如果換了別人,未必能做的比趙括好,個人感覺!!

  • 17 # 亞徹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是來問問題的。

    1,為什麼是以替趙括喊冤洗白為目的?

    2,為什麼不是從君主用人的角度出發?

    3,為什麼不考慮國家有難需良將?

    4,為什麼不提閼與之戰廉頗不去?也就是將軍之差異不分析?

    5,為什麼不總結對於趙國來說時機在哪裡?

    識人難,總有蠢材虛名豪氣誤事!

    我特看不起廉頗,閼與之戰不敢去,非有把握不打!哈哈,我太理解趙王的心情,是馬服君挺身而出!趙王沒的選!

    我特同情趙括,恰如長平,最開始就應該凝力擊潰秦軍,使之不敢圖趙!!後來國困之時,已不再有機會去讓有飯吃的敵人知難而退!卻肯於赴難!

    紙上談兵,成語而已,難道今天拍腦門的少嗎?看看吧,看看那些質疑趙括被圍,突圍不了的人吧,不恰恰就是紙上談兵嗎?你?雖是紙上談兵,但比趙括差得遠呢!

    勇者據危,情非得已!不免有拍胸脯的嫌疑!但不是人人都不怕死!都怕死!只是面對死亡的時候,你展現的是拉稀的恐懼還是無畏的勇氣!

    生活中長平之戰常有,抉擇常有!凡是公司決策層的人要慎重!不要怕紙上談兵的拍腦門,搞不清楚的恰恰是你自己!不要怕拍胸脯,失去自信的恰恰也是你自己!

    最後一句話就是:“時之至間,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

  • 18 # 士季範兒

    長平之戰趙國失敗跟趙括關係不大。因為趙括執兵時候趙國勝算已經不大了。但也絕不像那些看小說當歷史的人所說錯在廉頗,錯就錯在趙孝成王。這是歷朝歷代對這段歷史表達的最主要觀點。

    說趙括紙上談兵,意思是理論知識強。但我們知道孫子兵法在趙括時代肯定是炙手可熱的兵書吧?書中有云:窮寇勿迫,次用兵之法也。那麼由此可見,趙括被誘進秦軍包圍圈的結果有兩個可能。第一趙括理論知識並不好。第二趙括上面的趙王的命令趙括不敢違命。第一種不大可能,因為趙括在長平之戰前就名聲在外了,且不是一家一國對他認可,當時大部分人都這麼人為的。第二種情況就非常有信服了。所以趙括只是替趙王背鍋而已。

  • 19 # 小峻528

    就不明白為啥那麼多人為趙括洗白,當然長平之戰換誰去都得失敗,因為到後面是比拼國力了,但是趙括之所以被趙王推出去當替罪羊是因為他本人就是主張主動出擊的。

    趙括統軍以後一系列的冒進導致後路被切斷,全軍陷入重圍,作為一國之主將,在明知失敗的情況下應該想的是如何儲存實力撤退,而不是心懷僥倖冒險出擊,希望撞大運名垂青史。

    同樣的情況,如果是廉頗,李牧也會失敗,但至少能保留半數以上的兵力,因為他們不會犯那些冒進的錯誤,自然不會被圍殲。

  • 20 # limin52888

    趙奢是名將,趙括是其子,知子莫若父!趙括是學霸,但趙奢向趙王言:趙括不可大用!說明趙括只會讀死書!長平之戰,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戰!秦趙兵力相當,但國力則秦勝過趙!因而,非奇人奇謀如孫武孫臏之流,才能率趙勝秦!廉頗能守三年,乃少有名將.兩國交戰,比國力外,還有耐心、毅力、將領的能力!趙括無實戰經驗,趙王讓趙括替換廉頗,就是想讓趙括設法以攻代守,儘快結束戰爭!趙括非無能,但卻無驚世之才,在趙王逼令之下,無奈發動進攻,不料正中秦國下懷,導致失敗!廉頗守三年,秦也損失慘重,兩國耗下去,雖然看上去趙損失更大,但遲早逼得秦退兵,這樣趙實力尚在,趙國不知又可延長多久了!何況趙與五國聯盟,就算不直接派兵,物質都會援助吧!有趙四十萬大軍在,秦又怎敢東征西討?長平之敗,有趙括之罪,但根源乃是趙王!趙戰時換將,又處於劣勢之時,必敗無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二十年後打老師案中的張清林老師,打你的學生已經被判刑了,你現在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