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森林鹿
-
2 # 司圖博行
這次《燕然山銘》在蒙古國得以重見天日,可以說意義重大,至少有以下五點價值:
一,證實了中國史料的嚴謹性和可信度。范曄在《後漢書·竇憲傳》中寫到:“齊殤王子都鄉侯暢來吊國憂,竇憲遣客刺殺暢,發覺,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大破單于。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我們將《後漢書》中摘錄的《燕然山銘》全文與這次的發現進行對比,結果居然是完全匹配。
二、證明今流傳於世的《封燕然山銘》拓片非歷史上的《燕然山銘》。晚清左宗棠收復新疆時,麾下張勤果將軍曾在不明位置發現一處遺蹟,並命部下以雲梯登高得到拓片,然而由於新疆與蒙古杭愛山相距深遠,這一發現一直為後人所懷疑,卻沒有切實的證據證偽。幸而,今天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字型對比,為此拓片貼上贗品的標籤。
三、確定了《封燕然山銘》在燕然山的準確位置。相應的,也可以推斷出那場遠征的行進路線,繼而令中國的軍事歷史地圖更加翔實飽滿。
四、此《燕然山銘》很可能是班固真跡,因而在書法史上也是不容忽視的重大事件。且不論它是名人真跡,即使出自無名氏之手,作為漢代題刻,也是留名書法史的寶物。
五、提升民族自豪感。原來在兩千年前,“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由於它發現在外國,還是從中國獨立出去的那個外國,自然的,可以為將來宣佈“自古以來”留下伏筆。
-
3 # 蘇沉船
這次考古是證實了《後漢書》諸多記載的真實,但仍需要解釋清楚好幾個問題。
北破匈奴並不是竇憲個人功勳事實上竇憲其人在歷史上多以跳樑小醜形勢的角色出現,放到戲劇中應該是《七俠五義》中龐太師那種角色。在竇憲北破匈奴以前,竇憲的祖叔竇固和名將耿秉就已經多次暴擊匈奴,十幾年以前漢朝就已經是把北匈奴按著打的局勢。
在竇憲出征前幾年,北匈奴的部落不斷南下投降漢朝,再加上已經依附漢朝的南匈奴王鼓動,漢朝廷才計劃了這一次軍事作戰。至於竇憲為什麼會出徵匈奴,那是因為竇憲在朝中得勢後,都鄉侯劉暢入朝給漢章帝弔喪,並且給竇憲的姐姐竇太后發生性關係。竇憲害怕竇太后給予劉暢大權,竇憲就派刺客殺死劉暢,並嫁禍給劉暢的弟弟劉剛。這事很快被揭露,竇太后大怒把竇憲禁閉在宮中。竇憲害怕被殺,就請命出擊匈奴,打算以死殉國。
在那之前竇憲也並沒有領兵征戰的經驗,北擊匈奴的主力戰將還是持金吾耿秉、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人。竇憲實質上是作為掛名主將參將,確實指揮作戰的應該是常年暴擊匈奴的耿秉、耿夔兄弟。耿夔率八百精銳騎兵抄襲匈奴王庭,打的北匈奴單于帶著數騎逃走,不知所蹤。耿夔在後來則大破高句驪,並鎮壓了南匈奴的叛亂,又怒擊鮮卑。
現在已經有人提出把竇憲跟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的觀點,這是不對的,人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名將輩出的耿氏家族。比起竇憲依靠姐姐得勢,耿家子弟都是憑著刀槍拼殺而出。耿秉的曾孫耿紀在東漢末年起兵誅殺曹操,遭到耿家遭曹操滅門。
竇憲在平定北匈奴後非常過分,在朝中安插黨羽,圖謀篡位。漢和帝劉肇把他誘騙入洛陽城,命禁軍封閉城門,把竇憲勢力連根拔出,才解決了這外戚權臣。論其竇憲本人才能其實很平庸,政治上沒有功績,尚書僕射郅壽、樂恢稍微違背竇憲想法,就被迫自殺。竇氏家族門下的妓客竇可以隨意欺凌百姓,竇家平日裡強奪他人財物,隨意給人安插罪名,搶掠良家婦女。洛陽城內的商賈躲避竇家的人就如同躲避仇敵一樣。袁紹的玄祖父袁安為此憂心忡忡,常獨自流淚。當時漢朝廷中怨氣沸騰,短短五年時間裡,眾臣針對朝廷弊病上書十幾次。
所以,對竇憲其人的歷史評價仍不宜太高。
杭愛山,曾經漢帝國版塊所及之處。
如何看待《封燕然山銘》的價值。儘管《封燕然山銘》的內容很大程度是為竇憲表功,但實際呈現出的歷史價值並不侷限於大漢永元元(89年)年秋七月這場戰爭。東漢建國之初,匈奴就已經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附漢朝成為屬臣,在89年前的二十年多里,匈奴就已經被多次擊敗。徹底擊敗匈奴是源自漢朝自身之強大,以及數十年以來的戰略國策,唯有國家的底子夠強才能夠驅逐匈奴,竇憲的那一次軍事行動只是東漢帝國多年打擊匈奴以來一個句號。
《封燕然山銘》的歷史價值性可以放大到東漢帝國對外戰爭去看待,同時發現《封燕然山銘》真跡等於確定了《後漢書》記載的地點,由此可以推斷出當時漢軍更具體的行軍路線。
再次就是書法方面的價值性,《封燕然山銘》是典型的漢代隸體,倘若真是班固親手刻上,則意味著這是班固在世上現存唯一真跡。碑刻是東漢開始盛行的一種刻石型別。東漢時期,統治者崇尚儒學,提倡名節孝道,盛行私立授受經學,社會上厚葬、樹碑之風興盛。從中可以讀出史書缺乏記載當代的風俗和精神面貌,現存漢碑拓本並不少,像《封燕然山銘》這樣記錄重大事件,並且出自班固手筆的漢碑,對漢碑愛好者而言具有很大鑒賞性。但究竟如何解讀出刻碑者當時的情緒,就需要書法方面的專家去分析了。
-
4 # 火山花園
使至塞上 唐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漁家傲· 秋思 北宋 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兩首詩歌都是我們熟悉的佳作,中間都提到了一個地名:燕然,燕然是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 。後來泛指邊塞,詩文中敘建立邊功時,常引用之。燕然勒功成為仁人志士的人生理想。
2017年8月15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成吉思汗大學宣佈,在蒙古國戈壁省發現的一處摩崖石刻,被中蒙兩國聯合考察隊確認為東漢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石刻位於蒙古國中戈壁省偏西南杭愛山一支脈向西南突出的紅色岩石上,摩崖石刻寬1.3米、高約0.94米,離地高4米多。石刻凡260餘字,考察隊已成功釋讀其中220餘字。這次發現迅速引起了媒體和網友的極大關注。
在兩漢的歷史上,匈奴是長期存在於北方的敵對力量,漢帝國與匈奴時戰時和,其中有兩次對匈奴作戰取得輝煌的戰果。
第一次是西漢帝國,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率漢軍遠出塞外,大敗匈奴,追擊至狼居胥山,在此舉行了祭天儀式,又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儀式,自此,匈奴人遷徙至漠北。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道:“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這裡的“封狼居胥”就是說這次輝煌勝利。第二次則是在東漢帝國時,漢和帝永元二年(89年),由車騎將軍竇憲率軍討伐北匈奴獲得勝利,漢軍追至私渠比鞮海,竇憲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自此,後世將“燕然勒功”也比作功成名就之意,與“封狼居胥”比肩。這次在蒙古國杭愛山上發現的摩崖石刻,正是記載並見證“燕然勒功”這一次輝煌勝利的歷史文物證據。《封燕然山銘》的誕生還要從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談起。這一年漢章帝駕崩,年僅10歲的漢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竇憲成為國舅,很快即被起用為侍中,控制大權。竇憲專橫跋扈,無視朝廷法律,隨意殺人。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因章帝喪事來朝弔問,乘機討好了竇太后,得到一個宮內職位。竇憲怕劉暢受寵,妨礙他專擅朝政,競派人將他刺殺。後來,事情暴露,竇憲被關在宮內,等候治罪。竇憲請求率軍北征匈奴以贖死罪。當時正逢南匈奴請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出塞。竇憲北征匈奴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出現的。班固不知其中內情,隨軍出發,任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大軍從朔方三路北襲,竇憲遣各部將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精騎萬餘,在稽落山(今蒙古達蘭札達加德西北額布根山)大破北匈奴軍隊,前後俘獲招撫匈奴部眾二十萬人,窮追北單于直至燕然山,大獲全勝。竇憲與副將等登上遠離邊塞三千餘里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並刻石紀功,頌揚漢軍出塞三千里,奔襲北匈奴,破軍斬將的赫赫戰績。第二年,北匈奴單于因大敗之後勢力衰弱,派親王向竇憲通報希望覲見東漢皇帝,請求派使者前來迎接。竇憲上奏,派遣班固以中護軍兼代中郎將職務,與司馬梁諷一起,帶領數百人騎馬出居延塞(今甘肅額濟納旗)迎接,正遇上南匈奴出兵打敗北匈奴,班固一行到達私渠海(在稽落山西北),獲知北匈奴已遁走而折回。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派部將出兵北擊,此後北匈奴向西遠徙,東漢最後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這次戰爭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匈奴恩怨的一部分。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看,充其量只是一次小內戰,同時也充分證明了外蒙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員,是中國的一部分。外蒙離開中國到現在還不到90年的時間,而其劃入中華版圖或者與漢族為主的中原政權稱兄道弟卻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近代中國有過眾多的傷痛,其中最大的傷痛就是許多神聖領土被列強掠去。在這眾多的傷痛之中,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古是離開中國時間最近並且面積最大的一片國土。這些年不少媒體都曾經報道,蒙古大呼拉爾議員已經多次提出迴歸中國,其實這也是許多華人的夙願。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蒙古迴歸只是華人的一相情願,關於蒙古迴歸的訊息全是華人編造的,此類訊息在蒙古被人稱為笑談。
外蒙古1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300萬人口,夾在中俄兩個大國之間卻一心想要尋找“第三鄰國”,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地處內陸的不良地理條件,加上長期單一的經濟模式、缺乏人才、地廣人稀,近年來經濟一直持續惡化,人民生活貧困。 今天,蒙古在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外蒙沒有出海口,蒙古的進出口貿易也靠中國的鐵路和港口,沒有中國的幫助,外蒙古可能無法生存,中國是他的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外來投資國。
外蒙的蒙古人被嚴重的斯拉夫化,拋棄了傳統的蒙古文字,改用斯拉夫字母,看起來與俄文更為相似。中國的蒙古族雖然漢化的不少,但對於蒙古族的文化傳統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都非常注意保護。最關鍵的是,蒙古族在中國不僅在人口上得到迅速增長,而且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在內外蒙古的經濟差異幾乎天地之別。整個世界都在搭中國發展的順風車,而蒙古卻在進行仇視中國的教育,排華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啊!
-
5 # 薩沙
是惡霸又是英雄:竇憲殲滅北匈奴帝國!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
中國歷史英雄的第二講:竇憲。
匈奴這個名字,曾經讓東西方都為之發抖。我們看看西方人對匈人,也就是匈奴人的評價。約爾丹斯的《哥特史》:“哥特人認為匈奴人是魔鬼的後代,沒有人性,也沒有語文。他們的長相太可怕,使人望而生畏。青年人不漂亮,老年人也不長鬍須。他們身材短小,行動敏捷,善於騎射。雖然他們外形像一個人,而其殘酷則恰如野獸。羅馬史學家阿米阿努斯:“他們都具有強壯的肢體和粗壯的頭顱,樣子很難看,簡直象野獸。因為從小即慣於在山林中生活,所以極能忍受寒冷和飢渴。他們穿的是麻布或是獸皮。他們從不步戰,好象是膠在馬上一樣。他們的馬很醜陋,但也很能吃苦。他們從沒有固定的住所、法律和安定的生活方式。他們像難民一樣,到處流浪,夜間就住在車輛裡面。他們不守信用,決不可靠,見異思遷,容易衝動,好像無理智的野獸一樣,毫無是非觀念。”
這個強悍的遊牧民族沒有文字,卻有著可怕的戰績。對匈奴歷史沒興趣的人,可以忽略下面的段落!戰國末期,匈奴就形成了強大的實力,成為趙國、燕國、秦國君主們的噩夢。機動力驚人、騎射天下無雙的匈奴鐵騎,無數次南下燒殺淫掠,如若無人之境。漢人一旦遭遇匈奴人,等待他們的只有2個命運。第一,當場被殺,這還算是仁慈的;第二,被掠走成為奴隸,永世不得超生。匈奴人看來,奴隸和牲口一樣。今天我們發現很多匈奴貴族的墓葬中,都有被殺死殉葬的奴隸屍骨,少則幾十人多則甚至上千。
只是,匈奴人真的非常難對付。
戰國末年,趙國軍神李牧也對匈奴人很頭疼。
李牧認為:一般來說,再強悍的步兵,也是對付不了匈奴騎兵集團的。
於是,李牧只得採用了戰略欺騙手段。花費了10多年時間,李牧才將匈奴人,引入戰國腹地的包圍圈。隨後,李牧打了一場經典殲滅戰,殲滅匈奴大軍10萬人。被趙國重創後,匈奴人十多年不敢南下。
趁著戰國末期的大混亂,匈奴逐步恢復了元氣,繼續南下發動攻擊。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深信“亡秦者胡也”不是妄語,派出大將蒙恬收拾匈奴。蒙恬出動30萬大軍北上,迎頭痛擊匈奴,打敗頭曼單于(匈奴歷史上的秦始皇)。
匈奴不敵強悍的秦軍,北潰700多里。蒙恬由此修建了萬里長城,形成了以後2000年的防禦態勢(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自然,蒙恬對於匈奴只是擊破,而不是李牧那樣的殲滅。
客觀來說,蒙恬對於匈奴的打擊是有限的,不能傷筋動骨。
殘暴的秦朝很快陷入大亂,匈奴再次雄起南下。
此時的匈奴,則是歷史上的頂峰時期。它們已經有了唯一的領袖,也就是冒頓單于。殺了爸爸的冒頓單于,具有很強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
在冒頓單于時代,匈奴的地盤巨大: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這個帝國的面積,比劉邦新建的漢朝還要大。
過去,即便匈奴出動一二萬騎兵,中原王朝就很難對付。此時的冒頓單于兵強馬壯,麾下有30多萬鐵騎。可以說,匈奴帝國早已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超級軍事強國(劉邦可以使用的部隊不過只有30多萬)。
於是,就出現了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騎兵團團包圍七天七夜。最後,依靠陳平忽悠單于的嫉妒妻子“漢朝皇帝準備送給單于很多美女,到時候你就糟糕了”,這才僥倖解圍。
大漢的步兵,難以對抗匈奴騎兵。無奈之下,大漢被迫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這個時代,匈奴人是極為囂張的。劉邦死後,單于竟然寫信給呂后“你老公死了,你1個人太寂寞了。要不然就嫁給我吧,把我們的2個國家合併起來”!對於普通漢朝婦女來說,這種措辭也是奇恥大辱,何談權力無邊的呂后。可惜,此時我們還真的打不過匈奴。
呂后被迫忍住狂怒,回信說:我年老氣衰,頭髮牙齒都已脫落,走路也不穩,不值得讓單于為我屈尊玷汙自己。同時,呂后告訴子孫:匈奴是大漢的死敵。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將這個野蠻民族徹底消滅。
在我方積蓄力量時期,匈奴仍然肆無忌憚,到處作惡。即便是強大的漢文帝時期,匈奴也曾經3次大規模入侵中原。兩國剛剛和親,匈奴就出動6萬大軍接連攻破上郡、雲中郡,殺死無數漢人,倖存者也被掠走成為奴隸。
隨著實力的增強,終於到了收拾匈奴的時候。第1個敢於深入匈奴腹地,同強大敵人決戰的大漢君主,就是漢武帝。漢武帝依靠的是:強悍無比的大漢鐵騎。
自然,此時的匈奴人也不弱,大單于能夠一次性出動14萬騎兵南下!經過衛青、霍去病3次遠征,以騎破騎,終於給予匈奴帝國毀滅性的打擊。衛青7次出擊,霍去病6次出擊,一共殲滅匈奴騎兵17萬,匈奴部隊投降20萬。7年間,匈奴部隊被殲滅超過三分之二,平民死亡和牲畜的損失更是無法估計。
匈奴殘部被迫北逃西竄,內部也開始發生大分裂,帝國開始徹底走向衰敗。
只是,強悍的民族沒那麼容易垮掉!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趁著西漢滅亡的混亂時期,匈奴再次雄起。它們不再向漢稱臣,又開始新一波的南侵。面對重整旗鼓的匈奴帝國,東漢只能繼續和它決戰。歷經多個皇帝的軍事外交手段,付出了無數血腥的代價,終於大大的削弱了匈奴。
到了漢和帝時代,被我中原王朝消耗了300年的匈奴,終於到了滅亡的邊緣。
請輸入圖片描述
匈奴很強大,畢竟是野蠻遊牧民族,如何能和我大漢爭鋒。
相比大漢帝國,遊牧民族建立的野蠻王國有很多劣勢。
其一,是人口劣勢。漢族農耕,十畝地就可以養活一家人,土地還可以反覆的耕種。那麼,漢朝人口很多,桓帝時期就有6000萬人。而匈奴是遊牧,完全依靠放牧為生。牛羊生長都需要比較漫長的週期,1個牧民又放不了多少牲畜,那麼匈奴的人口就不可能很多。匈奴鼎盛時期,包括歸屬他的各部落在內,總人口也不過二三百萬人。匈奴和大漢人口差距最小的時期,也是1:20!
其二,是組織劣勢。
絕大部分遊牧民族,並非毀於外敵,更多是毀於內訌。遊牧民族的特點決定了,部落多以數百人甚至幾十人為單位。部落再大的話,單靠放牧的牛羊就很難供養現有人口。
那麼,匈奴帝國也都是由小部落聯盟成大部落,大部落再聯盟成匈奴大軍。這種聯盟最大的特點是:各部落的領袖完全享受軍權,可以徹底掌控自己的部下。那麼,在匈奴大單于強悍的時候,自然可以控制這些實力派部落領袖。一旦大單于實力虛弱,這些部落領袖就往往不服從命令,甚至可能奪權。匈奴歷史上的內訌多如牛毛,兄弟部落互相殘殺,實屬尋常事。內訌導致內耗和分裂,也導致出現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其三,是經濟的巨大差異。
農耕民族的抗災能力,總體是比較強的。即便遭遇了天災,也不可能是全國範圍的、更不可能是持續多年。皇帝可以調集其他地區糧食,進行救災。反正,全國都是種糧區,糧食總是有的。匈奴人,則不同!直到今天,蒙古、中亞等地純畜牧業,經濟風險仍然非常大。
在古代,遊牧民族的經濟極為脆弱。一旦遭遇旱災、雪災、蝗災、鼠災、疫災,大批牲口就會死亡。花費多年養殖的牛羊,可能在幾天內死的精光。對於經濟單一薄弱的遊牧民族來說,牲口就是全部。牲口死了,人也活不下去。而遊牧民族都是分裂的部落,互相之間救災基本不存在。
即便有人願意去救,哪裡部落有真正的救災能力呢?只能愛莫能助了!遭遇饑荒以後,遊牧民族立即面臨著人口的巨減。這也是,遊牧民族經常南下搶劫的原因。糧食尚且不能保證,其他也就不用說了。就武器裝備來說,它們和中原王朝有著很大的差距。
其四,蒙古高原可不容易站住腳這裡就是弱肉強食,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地方。能夠在蒙古高原生存下來的部落,就沒有1個是弱者。因為弱者,早就被殺光了!可惜,任何1個民族,不可能保持永遠的強盛。一旦你衰弱了,歸屬你、臣服你的部落或者民族,就可能窩裡反,對你毫不留情的打擊。
果然,在漢和帝之前的漢章帝時代,匈奴已經日薄西山。此時的匈奴早已分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歸屬大漢羽翼下,多在漠南的長城附近遊牧,受漢朝控制和指揮。北匈奴則獨立稱王,仍然佔據漠北,和漢朝為敵。
此時的北匈奴遭受了天災、內亂和外敵打擊,窮途末路。在南匈奴、鮮卑、丁零烏桓、西域各國等實力的四面打擊下,北匈奴已經支援不住。。被匈奴役的鮮卑人乘機強大起來,也多次重創北匈奴。公元87年,鮮卑人主動出擊,將北匈奴擊敗,甚至斬殺了優留單于,將他的皮剝下作為戰利品!在漢朝的支援下,南匈奴幾次擊敗北匈奴單于。
見北匈奴瀕於滅亡,內部也紛紛出現背叛。北匈奴各部落共20多萬人口,騎兵近萬人,先後投靠大漢。到了漢和帝時期,北匈奴屬地又出現大面積的蝗災,各部落內外交困,人心惶惶,瀕於瓦解。這種情況下,南匈奴單于主動提議聯合大漢王朝,北上一舉殲滅北匈奴。於是,我們的主角竇憲就有了發揮自己的能力的舞臺。
用今天的話來說,竇憲就是1個不良少年,1個道德品質惡劣的大惡霸,壓根就不是個好人。
竇憲出生在東漢六大家族的竇家!
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竇融。作為割據河西五郡的大軍閥,竇融主動交出兵權和地盤歸漢。於是,他被劉秀封為侯爵,後來又做了三公之一的大司空!
當時竇家極為顯赫,史書記載:竇家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由於祖宗的威風,竇憲的祖父竇穆和父親竇勳都成為駙馬爺。
可惜,竇家從來不是讀書人家,子孫都是粗暴好鬥的武夫。
竇家人都是那種敢說敢做、不計後果的武將。
竇憲祖父和父親都公然得罪過漢明帝,先後被處死。
家族又大又富裕,竇憲過的卻並不開心。
他是孤兒,沒有父母的管教讓他肆意妄為,無所顧忌。
家族的血統,讓他從小就好勇鬥狠,很快成為1個不良少年。
少年時期的竇憲,是街上的惡霸,打架滋事無所不為。
竇融
城中老百姓,無人不知道他的惡名,都敬而遠之、忍氣吞聲。
到了成年以後,竇憲更是越來越壞,兇悍無比。
正常來說,在街頭鬼混的竇憲只有2個下場:一是打死別人被斬首;二是被別人活活打死。
有意思的是,竇憲的命運卻突然改變了,他走了狗屎運。
竇憲有2個妹妹,都是聰明伶俐的角色美女。她們先後被皇帝看中,大妹妹成為皇后,二妹妹成為了貴人。漢章帝對姐妹兩人極為寵愛,甚至將他們已被殺的父親竇勳,追封為安成思侯。
仗著自己兩個妹妹的威風,竇憲擔任了虎賁中郎將(今天的中央警衛團)的職務。
在任職期間,喜歡交朋友的竇憲,同無數武將來往,向他們學習了很多軍事知識。這段經歷,對竇憲以後幫助很大。
只是,竇憲的惡性不改。仗著是皇帝的小舅子,他非常跋扈,強取豪奪,貪汙受賄,欺壓良善,什麼壞事都做過。
有一次,竇憲竟然強行低價購買了,沁水公主的一塊土地。
公主是漢章帝的妹妹,竇憲都敢太歲頭上動土,可見他囂張到什麼地步。
漢章帝也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可惜短命,33歲就死了。
漢章帝死時,兒子漢和帝只有10歲。
於是,竇憲的妹妹竇太后開始主政。
林心如版竇太后
竇太后是個聰明絕頂的女人,六歲就能看書寫字,頗有政治能力,深受漢章帝器重。
只是,1個年輕女人突然掌握大權,終究心虛的。
這種情況下,竇太后無法信任任何外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兄弟。
於是,竇太后將哥哥竇憲提拔為中常侍,開始掌握實權。
沒實權的時候就那麼囂張,現在的竇憲更是不得了!
竇憲是個兇惡蠻橫,睚眥必報的人。
父親竇勳是被官員韓紆審判後,才被處死的。
從小對韓紆恨之入骨,竇憲掌權後立即報復。
但韓紆已經死了,竇憲就殺了韓紆的長子,還將他的腦袋掛在父親竇勳的墓地上。
同時,他開始四處結黨,試圖掌握國家的大權。
此時的竇太后,也看出哥哥竇憲的囂張,對他開始不滿。
隨後,竇太后召見了能力頗佳的都鄉侯劉暢,試圖分走一些竇憲的權力。
竇憲得知以後勃然大怒,竟然派刺客將劉暢暗殺。
劉暢是嫡傳的皇族,被人殺了自然是天大的事情。
竇太后查明真相以後非常震驚,深感哥哥無法無天,下令將他軟禁。
血濃於血,竇太后怒歸怒,讓她殺死哥哥,還是下不了手的。
況且,此時朝廷官員普遍反對竇太后專權,也需要竇憲幫忙穩住陣腳。
竇憲這個人懷雖壞,也是個聰明伶俐、非常有能力的人。
從小長在武將家庭,竇憲對於兵法頗為了解。
後來的中郎將時期,竇憲又向眾多武將學習了很多實際作戰的知識。
作為1個武將,竇憲還是能夠勝任的。
此時,南匈奴提議聯合出兵,竇憲立即請求戴罪立功,遠征北匈奴。
見竇憲主動請戰,竇太后順水推舟,任命他為車騎將軍。竇憲的任務是:率領大漢鐵騎,由羌胡兵配合北上,徹底殲滅北匈奴。
對於是否消滅北匈奴,此時朝廷官僚也有分歧。
一些官僚如耿秉之流,支援出兵。
此時北匈奴已經沒有太多實力,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牆倒眾人推,誰都想在北匈奴滅亡之前,佔一些便宜,大漢自然也不該落後。
北匈奴佔據漠北的地盤,還有七八十萬人的規模。
遺憾的是,漢朝是無法控制漠北的。長城內的糧食,根本就不可能運輸到漠北。那麼,漠北必然會被別的民族佔領,匈奴的地盤我們拿不走。
匈奴還有幾十萬殘餘人口!
如大漢不能將其收歸己用,一旦被鮮卑、烏桓、丁零之流吞併,後者瞬間就會強大,構成新的威脅。
況且,匈奴為禍漢人200年,期間幾次低谷、幾次復興。
不將北匈奴徹底消滅,假以時日,很可能死灰復燃。匈奴不同於其他民族,這是一個有著強悍歷史的可怕民族。它絕非鮮卑、烏桓、丁零之流,可以相提並論。
這樣可怕的敵人,一定要斬盡殺絕,不留後患。
大漢必須出兵滅北匈奴。
大部分官僚卻反對北伐。
他們的理由:深入漠北作戰,能否勝利沒有把握,還要花費巨大物力;鮮卑實力已經超過北匈奴,成為漢朝主要敵人。留著北匈奴可以牽制鮮卑,以夷制夷;北匈奴這幾年沒有南下進攻,漢軍出師無名。
對於這些觀點,竇太后一一駁斥。
雖是女流,竇太后卻無婦人之見。
竇太后認為,北匈奴的滅亡已經是註定,連單于都被斬殺,不可能對鮮卑起到什麼牽制作用。如果大漢坐視不理,只會讓鮮卑徹底併吞北匈奴的地盤和部族。那麼短期之內,鮮卑就會形成巨大的實力,對漢朝構成威脅。
鮮卑雖強大,卻是一盤散沙,各部落互相攻擊,百年內內不會威脅到大漢!
而北匈奴早已人心渙散,忠於單于的部落數量有限。漢軍具有速戰速決的條件,不需要花費太多物力。
至於北匈奴這幾年沒有犯邊,只是它實力虛弱、自顧不暇。一旦北匈奴實力略有恢復,它仍然會南下燒殺搶掠。對於這樣野蠻的敵人,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可以講。
於是,竇太后力排眾議,決定出徵。
自然,竇太后也想借助對外戰爭,平息內部反對竇家干政的抗議浪潮,穩住自己的統治。
需要說明的是,竇太后選擇哥哥竇憲,是很有眼光的。
竇憲是個很會打仗的人。
他自知不是真正的武將,只是做戰略上的規劃,其他主要交給大將耿秉負責,任命他為副統帥。
耿秉是東漢名將,和北匈奴作戰長達10多年,對匈奴的一切都瞭如指掌。
在耿秉的建議下,竇憲沒有采用漢武帝時期的戰術,就是動輒出動幾萬人,在大漠四處搜尋匈奴人決戰。
竇憲採用了情報第一,作戰以奇襲為主的戰略。
竇憲和耿秉都認為,北匈奴採用鬆散的部落聯盟制度。一旦開戰不利,各部落不是一同逃竄,就是分散躲避。因糧食補給原因,漢軍不可能長期停留在草原,只能速戰速決。
四處圍殲卻找不到北匈奴的主力,漢軍就必須撤退,勞而無功。
等到漢軍撤退,北匈奴立即又會聚合起來。
採用這種打發,漢軍不可能徹底擊潰匈奴。
所以,攻擊匈奴應該以打蛇打頭的方法,先消滅單于本人,讓他們群龍無首。然後再採用恩威並施的方法,讓各懷鬼胎的北匈奴各部落瓦解,徹底消滅這個敵人。
公元88年,透過間諜完全掌握北匈奴動向以後,竇先突然猛攻。
竇憲和耿秉率領近萬大漢鐵騎,配合南匈奴、羌胡等4萬騎兵分三路,突襲稽落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
匈奴人以驍勇善戰著稱,但此時的大漢鐵騎,已經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早在西漢衛青、霍去病時代,大漢鐵騎已經能夠壓垮匈奴人。
他們學習了敵人的長處,以敵人的方式訓練甚至生活。這些大漢鐵騎具有優秀的騎術、不亞於敵人的騎射、超人的吃苦能力以及優秀的戰馬。
自然,他們還有匈奴人不具備的:嚴格的軍紀和精良的強弓硬弩、長槍短刀、鎧甲。
一對一的話,大漢鐵騎已經可以徹底壓垮匈奴騎兵。
即便如此,匈奴人也是強悍的戰士,並不容易對付。
誰知道,此次卻大不相同。
兩軍一交手,很快就是一邊倒。
士氣低落、人心思變的北匈奴各部落措手不及,在漢軍重擊下,迅速崩潰。
單于的嫡系部落傷亡殆盡,單于自己也中箭,率一部拼死逃走。
窮寇莫追?
竇憲和耿秉判斷形勢,認為北匈奴單于連窮寇都算不上,立即追趕。
大漢鐵騎一直追擊到蒙古國境內烏布蘇諾爾湖,沿途不斷擊潰敵人。
至此,北匈奴潰不成軍,四散奔逃,已經不算是軍隊。
竇憲漢軍大獲全勝。
此戰堪稱漢和匈奴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竇憲和耿秉的大軍,斬殺北匈奴騎兵1萬3000多人,俘獲騾馬牛羊等高達百萬頭。
更重要的是,北匈奴果然出現內部大分裂,先後有81個部落20多萬部族投靠漢朝。
這20多萬人,佔北匈奴當時人口近三分之一。
以往漢朝對匈奴的勝仗,不過俘虜幾萬人而已。此次堪稱絕無僅有的大勝利。
竇憲和耿秉隨即登燕然山,立石碑,記載此次征戰的豐功偉績,振大漢之天威。
這就是威震世界的燕然勒功!
石碑寫到: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翻譯: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打垮北匈奴主力以後,單于仍然有幾萬殘部和四五十萬人口,苟延殘喘。
匈奴歷史上,也曾多次遭遇慘敗,只要退回漠北休養生息,也許未來仍然可以重振雄風。
除惡務盡,斬草除根。
此時的,竇憲仍然採用計謀加武力的方法。
他一方面招降北匈奴其他部族和單于本人,一方面率領大軍返回今天的內蒙古,繼續準備下一輪進攻。這樣,沒多久又招降了1萬多人。
見竇憲大軍已經撤退,北匈奴單于不願意由此臣服,派出使者進行拖延,同時繼續收攏部下準備頑抗。
竇憲知道單于的心思,於2年後的公元91年再次出兵攻擊。
這次突襲到阿爾泰山,再次抓住了北匈奴單于主力。
單于根本不是對手,主力被大漢鐵騎徹底擊潰。單于率領幾十名騎兵狼狽潰逃,竇憲斬殺北匈奴騎兵8000多人,活捉了單于的母親。
單于弟弟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部全部投降。
單于本人逃到西域腹地,從此不知去向。
殘留在漠北深處的三四十萬零散北匈奴部落,後來分別被丁零、鮮卑和西域各國吃掉。
由此,北匈奴帝國滅亡。
歸屬大漢的北匈奴20多萬人後來叛變,又被漢軍迎頭痛擊。
北匈奴殘部拼死逃到西域,苟延殘喘。逃到西域以後,北匈奴實際上已經對中原夠不成威脅。
後西漢滅亡,北匈奴乘著東漢放棄西域,又迴光返照了一段時間。只是,北匈奴沒有什麼實力,掀不起大浪。
幾十年內,西域匈奴人不是被漢軍殲滅,就是被鮮卑人打垮,被迫放棄西域繼續西進。
有意思的是,竇憲也沒想到,他的2次戰役掀起了世界歷史的蝴蝶效應。
隨後長達300年的時間內,由西逃的匈奴人推動,導致世界很多民族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匈奴騎兵對付不了大漢,對付當時中亞、亞洲、歐洲的其他遊牧民族和小國還是綽綽有餘的。在匈奴人的威脅下,眾多其他民族放棄自己領土西遷,導致世界程序出現重大變化。
最終,公元400年,匈奴大帝阿提拉殺到了羅馬帝國眼皮下。有著上帝之鞭恐怖外號的阿提拉,差點消滅了羅馬帝國。
至於南匈奴,始終受到漢朝的控制,難以有什麼作為。
乘著東漢末年大亂,南匈奴曾經叛亂過,很快被曹操鎮壓打垮。
隨後,曹操將10萬南匈奴分為5個部分,分散在全國各地居住。
南匈奴逐步被漢族同化,不復存在了。
有意思的是,東晉十六國的第1個王朝,就是南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其實,包括劉淵本人在內,不過是有匈奴血統的漢人而已,早已漢化的乾乾淨淨。
即便劉淵建立的王朝也是叫做漢,自稱繼承漢朝正統。
劉淵的王朝滅亡後,南匈奴人遭到羯族等民族的種族屠殺。
大量匈奴人被殺,餘部逃走,分散在全國居住,再也不敢自稱匈奴人。
由此,匈奴人徹底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我們的第一個強敵,就這樣被消滅了。
至於竇憲本人怎麼樣了呢?
可笑的是,功高震主的竇憲,卻沒有好下場。
大師金庸的《鹿鼎記》中曾經借韋小寶的嘴巴,說出做臣子的第一秘訣,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居功自傲。鰲拜自認為赤膽忠心為主子,就是這樣掛掉了。
竇憲也是一樣。
此戰之後,竇憲認為功勞極大,更是囂張傲慢到極點。。
他一度把持朝政,甚至自稱萬歲。他的部下更是無惡不作,貪汙索賄、徇私枉法、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強搶民女。
這邊,漢和帝歲數漸長,對於竇憲越來越厭惡,更記恨竇太后掌握實權。
幾年以後,漢和帝積蓄了一定實力,突然發動宮廷政變。
他將竇太后軟禁,隨後將竇憲抓捕監禁。
考慮到竇憲功勞很大,漢和帝沒有敢於處決,只是暗中賜死,還保留了他的封地和爵位。
於是,竇憲就這樣死掉了。
華人都喜歡高大全的英雄。
其實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高大全的英雄。
竇憲不是個好人,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之一!
-
6 # 林屋公子
《燕然山銘》的意義就是證明了文獻中記載的竇憲伐北匈奴,這件事非同小可,遠超衛青、霍去病等人大敗匈奴等意義。竇憲何許人也?是東漢漢章帝的大舅子。我們知道西漢前期飽受匈奴侵犯,漢高祖曾被白登之圍,呂后也被冒頓寫信侮辱,不得不以宗女和親。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才有衛青、霍去病等大敗匈奴。之後到漢元帝時,又有甘延壽、陳湯斬殺郅支單于,但匈奴勢力仍然還在,不時對中原造成威脅。
徹底解決這件事的人就是竇憲。竇憲在歷史上名聲遠不如衛霍,因為人格較為低劣。竇憲伐北匈奴的起因不過是因為他刺殺太后倖臣失敗,所以才主動請纓將功贖罪。於是竇憲帶著漢軍、南匈奴、烏桓、羌胡共三萬軍隊出征,大敗北匈奴單于於稽落,之後又乘勝追擊,取得燕然山大捷,這才有竇憲的燕然勒石。兩年後,志在必得的竇憲再次出擊,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主力,此戰之後北匈奴西遷,從此沒有了匈奴的威脅。
不過竇憲這個人驕傲自滿,居然想陰謀篡位,當然也可能只是政敵的誹謗,但是這個人確實行事比較囂張。於是在第二年就被漢和帝沒收大將軍印綬,之後賜死,以致雖有名將之實,卻無名將之名了。
-
7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公元89年,東漢竇憲破北匈奴及其「燕然勒石」這個歷史事件及其歷史背景,有很多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交叉驗證,都在中國信史範圍內,已經比較清楚,百度一下成堆,再說也就是增加無用的重複資訊,我就不講了。
傳世文獻,如:《後漢書》、《昭明文選》出土文獻,如:《漢平夷碑》也叫《任尚碑》,見下圖華人講求「文以載道,文章千古事」,班固的《燕然山銘》在文學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被後人所反覆傳頌的雄文。
特別是經過李白、辛棄疾這樣的文學大家反覆化用,「燕然勒石」在漢語中已經成為不朽功勳的代名詞,現在發現「燕然勒石」原石發現更是錦上添花。
班固《後漢書·竇憲傳》中的《燕然山銘》本文只略微談一下文獻學上的學術意義。在蒙古發現《燕然山銘》摩崖是去年的事情,目前我好像沒有看到相關的考古報告,所以,目前也就沒有完整拓本跟傳世文獻所記載的《燕然山銘》相比較。
唯一學術性一點的資料,我只看到中蒙聯合考察隊的中方專家齊木德道爾吉和高建國所撰寫的《蒙古國「封燕然山銘」摩崖調查記》【注1】。
此次中蒙聯合考察隊的中方成員由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主任齊木德道爾吉教授、高建國博士組成,蒙方人員由成吉思汗大學校長喇呼蘇榮博士、著名史學家巴拉吉尼瑪教授以及國家電視臺瑪西巴圖等人組成。引自澎湃新聞網——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62768根據《蒙古國「封燕然山銘」摩崖調查記》一文顯示,這個石刻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發現了,蒙古學者和日本漢學家都解讀過,被他們當成了南北朝時期的碑刻,最後中方的專家延安大學歷史系的高建國博士發現了「南單于」三字,才確定是「封燕然山銘」。
《蒙古國「封燕然山銘」摩崖調查記》一文的描述原石字跡已經很難辨認:
從外觀上看,摩崖 在匆忙之間完成,石面處理得比較粗糙,有些字就 刻在凹陷之處。且經歷了近兩千年的風吹雨淋,石 面風化較為嚴重,字跡漫漶,辨認難度很大。這是該文釋出的照片:
經過近兩天的辨認,最終確定摩崖石刻有20行,可辨認字跡 229 字:
摩崖石刻與傳世文獻《後漢書》所記載的「封燕然山銘」文字做比較的結果是:□ ——表示字跡模糊、無法辨識的字,但根據其位置和《後漢書 》可以確定的字。
○——表示摩崖中沒有,但《後漢書》有的字 ,一共有 9 個。()—— 表示摩崖與《後漢書 》相異的字,一共有 20 個摩崖無、《後漢書 》有的字共 9 個,分別是「漢、緝熙、遂」和 5個「兮」字 。其中的「遂」字還真關乎一個學術公案。2013年學者李炳海《 班固〈 封燕然山銘〉所涉故實及寫 作年代考辨》一文認為東漢漢和帝時期,伐北匈奴的戰役有三次,竇憲親自率兵的是第一次,追擊匈奴最遠只到達私渠海,並沒有登更遠的燕然山,「勒石燕然」是另一名將耿夔【注2】:
其中有一個論點就是在這個「遂」字做文章:
他認為:根據傳世文獻中「於是域滅區單」至「遂踰涿邪」的語氣來看,《封燕然山銘 》記錄的是永元三 年(91年)漢軍再次北征。
所以,班固《封燕然山銘 》並不是寫於永元元年,而是是永元三年。
我將原文引出來:
如果李炳海的論斷成立,那班固有拍竇憲馬屁的嫌疑了。
但是,摩崖原石沒有「遂」字,說明《封燕然山銘》在傳抄過程出現的訛誤,這種訛誤其實傳世文獻上是非常常見的,中國古代的「文獻校讎」就為了解決並避免這樣的問題。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學者李炳海的「一字獻疑」並不成立?或者說古、今對燕然山的地理位置理解有分歧?就是一直找不到《封燕然山銘》原石的原因?
我對東漢史和歷史地理不是很熟悉,也不敢妄下判斷。我只是舉一個例子說明在學術上的意義。
摩崖與《後漢書 》所記明顯不同的文字有20個,比如:一個來自匈奴語的音譯詞「逗略」,比較具有學術價值:《後漢書》是「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區落」一般解釋成「部落」的意思:
但是「逗略」的異形詞是「逗落」,匈奴語中「墳墓」的意思,
《史記集解》引張華語:匈奴名冢曰逗落。可見摩崖原文是「逗略、龍庭」對舉:
「龍庭」也就是「龍城」,是匈奴的聖地。
「逗略」是匈奴的祖墳,這句意思就是說「在匈奴的聖地,挖了匈奴人的祖墳」,以古代的價值觀這就是奇恥大辱。
那麼,「逗略(落)」變為「區落」這應該是文獻的傳抄錯誤。
還舉一個例子:19行的「癹匈虐釓海外」《後漢書》是「剿兇虐兮截海外」:
「癹匈虐釓海外」和「剿兇虐兮截海外」比較:
癹——剿,近義詞
匈虐——兇虐,「匈」訛為「兇」釓海外——截海外, 「釓」是一個古字,始見於居延漢簡,本讀qiu2,表示弩機上部件。今讀ga,化學中表示金屬元素,符號Gd。是一種稀土金屬。原子能工業上用做反應堆的結構材料。引自:《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4486頁引自:《漢字源流字典》,第271頁按照網上流行的觀點:朱元璋幫助化學家制定元素週期表來類推,那這回輪到班固啟發化學家最先發現稀土????
表示化學元素的「釓」和古代的「釓」,在文字學上稱為「同形字」,沒有那麼多么蛾子。
這個「癹」字也比較有文獻學價值。
「癹」在現代漢語中是已經消失了,但是這是一個始見於甲骨文的古字,在古文經傳中會出現,這是字其實「發、拔」的初文,表示「古人用腳除草」的一個字,《說文》解釋為「以足踏夷草」:
引自:字源,頁109「癹」在今天的四川叫「薅秧子」,湖南叫「擂禾、踩秧」:
還有很多例子,不一一細說。
--------------------------------------
其實,歷史上有人宣稱是見過《封燕然山銘》摩崖,並且還有拓本集字,歷史上拓本有兩個版本:宋拓本和清拓本(張曜拓本)。細講就很複雜了,我只把兩個版本的關係圖列出來吧:
【圖引自注3】我手頭沒有這些版本的資料,而且也沒有摩崖拓本的清晰圖片還沒有整理出來,我只在網路上零星看到一些資料。
比如辛德勇先生的文章中《歷史上的《燕然山銘》拓本、仿刻和贗品》【見注4】,看到宋代拓本幾個字,也即:宋代劉球《隸韻》引《燕然山銘》摩崖文字:
《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殘宋石刻拓本《隸韻》我將宋代劉球《隸韻》跟《蒙古國「封燕然山銘」摩崖調查記》一文提供的一些字形相比,完全是漢隸,跟《熹平石經》文字和這次發現的摩崖原拓很像。
經過一次截圖轉引,可能有點模糊結論是:
宋人也許真的見到過蒙古摩崖石刻或者真正的拓本。當然,幾個字並不能下結論。還需要更多的材料來驗證,只是說的一種可能性。
那麼清代張曜宣稱在新疆伊犁所拓的本子,就完完全全是是仿本。如果張曜沒有說假話,那這個石刻就是某人慕古而鑿刻的。張曜和張曜拓本綜上,蒙古國「封燕然山銘」的發現,主要體現文獻版本和斷古鑑偽方面。「勒石燕然」在歷史學層面爭議不大,目前來看,不是那種「一錘定音」的新材料,而是再添實錘,錦上再添花。-----------------------------------------------------------
參考文獻齊木德道爾吉, & 高建國. (2017). 蒙古國《封燕然山銘》摩崖調查記. 文史知識, 26.
李炳海. (2013). 班固《封燕然山銘》所涉故實及寫作年代考辨. 文學遺產(2), 4-9.
張清文. (2017). 歷代《燕然山銘》流傳版本源流略論. 中國書法(24), 82-86.
辛德勇,《歷史上的《燕然山銘》拓本、仿刻和贗品》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xindeyong170821.html
-
8 # 談古論金
第一、王國維先生所提倡的『二重證據法』的運用和實踐得到了又一個典型的佐證。王國維首先指出:
靜安先生的意思是運用新發現“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古史料的記載相互印證, 創見一出,就逐漸成了一種公認的科學的學術正流。
陳寅恪曾經如是概括『二重證據法』:
『二重證據法』被公認為是上世紀中國歷史學和考古學的重大革新,後來又有學者在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三重證據法——在二重證據之外也重視口述歷史(黃現璠)、古文字資料(饒宗頤)和文化人類學的資料與方法的運用(葉舒憲)乃至於四重證據法。
所有這些在大類上其實均可以歸屬於『二重證據法』,《燕然山銘》的發現,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事件,證據之間環環相扣、彼此佐證,觸碰著歷史真相,彰顯了歷史科學求真務實的本來面貌。
第二、竇憲歷史功績的直觀象徵。
竇憲是漢章帝竇皇后的兄長,因外戚身份得親倖,寵貴日盛,永元元年(89)竇憲派遣刺客刺殺太后倖臣劉暢並嫁禍蔡倫,事洩獲罪,被囚宮內,竇憲恐懼之餘,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死。
出擊北匈奴乃至後來獲勝並勒石燕然的緣起並不光彩,從本質上也是裙帶關係主導下的一道送分題,竇憲最後的結局也是被漢和帝賜死。
但是,勒石燕然最終還是在後世成了和封狼居胥並列的輝煌。
跳出本人的功罪是非之外,為華夏民族的生存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人,將永遠被後代紀念。
-
9 # HuiNanHistory
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個發現其實是沒太大意義的。
“燕然勒石”只是給一個已知的事件找到考古證據。鑑於大家都已經知道文獻全文了,新發現就不可能起到顛覆作用。
當然,如果一定要講特殊之處,就是發現石刻的地理位置。
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將軍竇憲率軍大敗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記功,撰文者為隨行的班固。《封燕然山銘》提到,漢朝軍隊“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獲勝後“封山刊石,昭銘盛德”。
這是“燕然勒石”的背景。由文獻可知,石刻就是立在燕然山。
以往認為,燕然山就是今天蒙古的杭愛山,但這個認識是有一些問題的。
正如上面的地圖顯示:圖上的紅圈處是杭愛山地點(也就是以往認為燕然山的地點),藍星處是“燕然勒石”發現的地點,要比杭愛山偏南一些。此圖的繪製者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Christopher Atwood教授。
至於“燕然勒石”的文獻學考證,可以參考辛德勇教授的系列文章。
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國舅竇憲率大軍征伐北匈奴,大破北匈奴後所刻摩崖勒石。經過認真辯識,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燕然山銘》,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
這一發現在考古上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
回覆列表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秋思_范仲淹)
不知道這首詞還在不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本里。
《後漢書卷二十三》: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裡,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髃,驍騎三萬。
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騳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其辭曰:
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圖源見右下角水印。“……之宿憤光祖……”我只能辨認清楚不多的一些字。
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距今1900多年前。即以《後漢書》編撰齊整的南朝宋時代來記,時光也已經流逝了一千五百多年。那麼久遠前的老祖宗寫下的文字,沒有亡佚散失,一代一代傳遞至今,然後與現在的考古發現結果完美契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下次再有人問“你們憑什麼說史書上寫的就是真的”,拿碑石拍丫臉上吧。
燕然勒石這個事本身有什麼意義呢?讓唐朝人來回答吧:
寒日徵西將,蕭蕭萬馬叢。吹笳覆樓雪,祝纛滿旗風。遮虜黃雲斷,燒羌白草空。金鐃肅天外,玉帳靜霜中。朔野長城閉,河源舊路通。衛青師自老,魏絳賞何功。槍壘依沙迥,轅門壓塞雄。燕然如可勒,萬里願從公。(涇州觀元戎出師·戎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