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鬍子說史
-
2 # 帶志逐夢
你覺得你過得愜意嗎?給你一個豪宅 有很多錢 有很多僕人 要什麼有什麼 唯一就是去哪裡需要打報告 你覺得你現在的生活比這個怎麼樣?你不是也活得很愜意 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是從什麼角度出發的?搞得你過得比他們還好
-
3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明朝的藩王的生活應該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是朱棣稱帝之前,第二階段是朱棣稱帝之後。朱棣之前,明朝的藩王有封地,甚至一些藩王握有兵權,這些藩王應該說是很愜意的。但是在建文帝開始削藩之後,藩王的日子逐漸不好過了,因為各種理由被削藩,而朱棣靖難之役以後,鑑於自己藩王起事的教訓,對明朝的藩王政策作了改變,從此以後的藩王可以說無異於軟禁。之後,這些藩王的出路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在王府中做豬
這恐怕是明朝藩王最常見的出路了,因為老祖宗朱元璋規定了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總之一句話,就是啥也不用幹,國家養著你,同時朱元璋為了防止他們有非分之想,規定藩王不經宣召不允許進京,甚至連自己的封地都不能出。
這些藩王們連出門旅遊都沒機會,只能在王府裡面吃吃喝喝,生孩子玩,別的啥也幹不了,所以對那些沒追求的藩王,只能待在王府裡面做豬了。
埋頭做學問
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有追求的,既然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也不能出門,那就在家看看書,做做學問唄。結果還有做出來的,比如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因為啥也不能幹,也不敢幹,最後成了一個藥學家,編成了《救荒本草》和《普劑方》等名著。
造反失敗被殺的
但並不是每個有追求、去造反的藩王都能成功,事實證明很難,整個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只有一例——那就是朱棣。
造反失敗的例子很多。第一個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他英勇善戰,卻因為出生較晚而沒能登上皇位,心有不甘的他在侄子繼承皇位之後決定造反,結果不出一個月就被睿智的侄子搞定,最後被侄子用銅缸燒死。這位老先生的故事,歡迎大家翻閱小編之前的文章——《朱棣次子自比李世民,爭奪皇位失敗,造反後被侄子用銅缸燒死》。
還有寧王朱宸濠,他是寧王朱權的後代,朱權當年被朱棣挾持造反,造反成功後又沒有享受到勝利的果實,所以一直懷恨在心,仇恨的種子到了朱宸濠這裡開花結果,朱宸濠為造反經營了幾十年,可惜最終碰上了大哲學家、軍事家王守仁,四十多天被平定,最終被殺。他的故事,請看——《朱元璋陳友諒後,王爺書生大戰鄱陽湖,一個走下王座一個走上神壇》。
藩王變皇帝
有的藩王為了皇位造反而不得,而有的藩王則不用造反,皇位掉下來。
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他原本是一個藩王,他的父親被封為興獻王,父親死後他繼承了王位,原本與皇位已經徹底無緣了。但是他的堂哥明武宗無後,去世之後無人繼承皇位,按照兄終弟及額原則,嘉靖皇帝是最近的血親,因此他從興獻王變成了嘉靖皇帝,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皇位。
明英宗被俘之後,以監國身份繼位的景泰帝也算一個。
如果再算上南明小朝廷的幾位皇帝,那就更多了。福王朱由崧在崇禎皇帝上吊後,在南京即位,史稱弘光帝;唐王朱聿鍵成了隆武帝;桂王朱由榔成了永曆帝。
被農民軍殺掉的
上面是命好的,到了明末,農民起義層出不窮,越鬧越大,居住在各地的藩王成了農民軍發洩怒火的物件,每當大城市被攻破之後,這些藩王總逃不掉被誅殺的命運。
最慘的是福王朱常洵,就是前文提到的朱由崧的父親,他被封在洛陽,當洛陽被李自成攻破之後,福王被俘,李自成別出心裁,將他與一群梅花鹿一鍋煮了,美名其曰“福祿宴”,讓弟兄們分食了,福王的下場可謂太悲催。
朱元璋為他的子孫謀劃好了出路,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他的子孫後代有著如此精彩紛呈的出路,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
-
4 # Achieve
當然愜意啦,古代的交通也不好,外面也是破破爛爛的,哪像現在出門交通發達,各個旅遊風景區還有超市商場,以前什麼都沒有,那些王爺在家裡就不一樣了,有吃的有喝的有女人,多愜意,出去外面也沒的玩,出去吃灰麼,水泥地都沒有
-
5 # 只愛潘多拉
總的來,明代藩王的生存狀態比之前的漢唐,和後來的清朝,都遠遠不如。朱元璋時代,藩王的政治權勢和經濟待遇還行,但時間很短,人數也不多,真的享受到朱元璋時代的好待遇的藩王不多,當時除了年長的秦王、晉王、燕王等幾王已經“之國”外,其它的很多藩王都還沒成年。
朱棣上臺以後,採取嚴格限制藩王的政策,此後,藩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一、藩王一生除了當個無用的閒人以外,不能有自己的事業。朱棣以後,朝廷嚴禁藩王從政,藩王不許參議政事,不許對國家大政發表看法,更不許有政治、軍事方面的行動。這是朝廷的底線,凡是觸碰這個底線的,一律治罪。明孝宗時有鍾陵王表示願為國家效力,反遭朝廷斥責,嘉靖時有周王府宗室上書言談時政,結果被廢為庶人,圈禁鳳陽。最著名的當然是明末的唐王,上書建議招集民兵勤王,結果反被以“所言非當”,送南京圈禁。
二、藩王沒有人身自由,形同軟禁。朱棣以後,藩王被嚴格限制在封地所在的府城,不得外出,既不準進京,也不準離開封地外出。一旦到了封地,基本上一輩子就再也見不到父母兄弟了,明英宗時襄王由長沙改封襄陽,路過安陸,與弟弟梁王相見,倆兄弟抱頭痛苦,發出“此生不得復見矣”的感嘆。明人曾說:“宗藩無罪而固之一城,被之以虛名,而實之以庶人。”藩王只不是擁有親王、郡王頭銜的高階囚犯罷了。
以上兩個特點,決定了明代的藩王的生存狀態,沒有事業,沒有理想,沒有自由,只有寄情於酒色,明人張岱評價本朝的藩王,“諸王之中,樂善好書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飲醇酒,近婦人,便稱賢王,遂加獎勵矣”。這種狀態,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或許會有些羨慕之情,吃喝玩樂生活,還是不錯的,但對於王公貴族來說,只能是一種失意後的無奈之舉,心情不見得好。
-
6 # 打雜小組第一副組長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的人喜歡登高廟堂或者決戰沙場有的人喜歡寄情山水,但是明代宗親估計十有八九不如意,本身歷朝歷代當權者對同宗同源的兄弟都有很深的防備心理,更何況是大一統王朝以王爺身份造反起家的朱棣,這樣的防備心理就更重了。所以明代的王爺只是高階囚犯。特別是到明朝中後期權臣時代,牛逼哄哄的大學士想弄死一個王雖然麻煩但確實很輕鬆。
-
7 # 生說
明朝是另外一個典型的分封藩王的朝代,其他兩個分別是西漢和西晉。
西漢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和寧王之亂。
明朝初年,出身乞丐的皇帝朱元璋為了老朱家的天下,為了子孫後代可謂操盡了心。而分封諸子駐守重鎮,屏衛中央也是一重大舉措。
朱元璋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不可能不清楚西漢與西晉的前朝故事,因此對諸子也有所約束,明朝藩王的實力遠沒有西漢,西晉那般強大,當然,駐守邊疆的藩王實力會強大一點,如靖難之役逆襲成功的燕王朱棣。但是,起兵之初,朱棣處境仍然很艱難,如果不是朱允炆,李景隆助攻,即使厲害如朱棣,也很難翻盤。
朱棣成為皇帝以後,就繼續朱允炆的削藩事業,造反出身的當然要防著兄弟們造反。朱棣的削藩和朱允炆就不是一樣的結果了。
結果就是,藩王們被圈養起來,成為只有經濟特權,卻無政治權力,也無普通人從事工商職業的自由的奇怪階層,待遇優渥,卻被嚴加監視,形同軟禁。在此後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枝葉繁茂,繁衍生息,成為大明帝國的寄生蟲,成為大明帝國崩潰的一大推手。
-
8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朝的宗室藩王制度是完全有別於漢晉唐宋等朝代的,可以說是明朝綜合歷朝教訓而設定的獨特產物,大體框架形成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由明成祖朱棣完成細化。一方面藩王擁有特殊的軍事、政治地位,幫助皇帝監視、限制地方臣民;另一方面藩王的言論、行為等等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受到皇帝派遣人員的監督。至於明朝宗室藩王的生活對於沒有野心的人來說是非常幸福的。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了保證朱家天下的永固,總結宋朝、元朝的滅亡經驗,認為“主弱臣強”、皇帝得不到宗室藩王的幫助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決定冊立藩王。在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分三次將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北方邊疆以及內地的重要城市。明朝藩王與其說是王府,不如說是一個軍事組織,擁有三千至一萬不等的護衛,而在北方邊疆的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等九大邊塞的藩王,更是擁有統兵征伐的權利,率領邊疆衛所計程車兵對北元作戰。
當然朱元璋對於藩王進行了很多限制,比如藩王不能插手地方官員的任免、不能拆手地方百姓的治理和稅收等等,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使得明朝藩王只是特殊的軍事統帥,而不是割據一方的地方諸侯。
朱元璋作為一個窮苦出身的皇帝,絕對在物質條件上不會虧待自己的龍子龍孫們。咱們都知道明朝的俸祿是極低的,正一品官員俸祿一年才剛過一千石米,而親王爵的藩王每年能得到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藩王都有御賜王府、大片的免稅田地、大批的奴僕;另外藩王的婚喪嫁娶、生育等大事都能得到皇帝的另外賞賜,就是皇帝選秀女很多時候都不會落下這幫親戚,會賜下美女給藩王。同時明朝雖然有宗人府管制藩王,但是藩王只要不被皇帝找麻煩,就是完全脫離於法律之外的特權階級,在地方可以無法無天。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鑑於自己是依靠軍權奪位的經歷,因此將藩王的軍權及大批護衛全部收回,並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約束藩王的行為,說白點就是將藩王隔離在明朝的政治社會生活之外,不讓藩王在地方做大擁有造反的能力。明朝的藩王可以說是活的自由自在,也可以說是活在監視之中,但是隻要在權力上沒有野心,想過上窮奢極欲、妻妾成群、橫行地方的生活是太容易了。
-
9 # 靈石蘊
如果可以穿越投胎,明朝藩王可能是當代人最優選擇,吃喝不愁,富貴閒王
打打牌,釣釣魚,彈一曲春花秋月,吟一首列子御風,不愁吃喝,不用幹活,豈不快哉
天生富貴,無憂無愁,實為宅男穿越不二選擇
日子過的久了,想交幾個朋友?不好意思,不要害人前途。大明律令,藩王不得結交百官大臣,除了每年過生日,不得請客吃酒。在職的官員不能結交,不在職的書生總可以交流一二吧?不行,書生也要科考當官的,如果履歷上有交往藩王記錄,那就別想升職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藩王還是做個君子,多娶倆大姐姐,繼續宅比較好
封地呆的久了,出去走走總行吧?這個可以有。住城裡的,出城前報備,如果出遠門,可以打報告到京城申請,天子批了可以,不批不行;住鄉下的,到可以到處走走,沒什麼繁瑣程式,不過每隔十天,需親身到官府打卡一次
如果運氣好,投胎成獻王朱柏家的嫡系子孫不錯,他家的封地在江陵。有一句詩,叫“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坐船五天能走五千裡,十天一個來回,夠玩的了。當然,投胎得投的早一些,因為朱柏在建文帝元年自焚而死,無子繼承,藩王位被削除了
不能交朋友,不能出遠門,不能耕地,不能經商,字不能寫太好,詩不能寫太好,因為這樣容易出名,名望太高是罪!
藩王畢竟是皇家嫡系,還是有些特權滴,比如朱洪武定的什麼離間親親罪,封國百姓官員得罪王爺,王爺是可以直接審判的。雖然這條罪多有稀釋,王爺審判改成了天子問案,但藩王還是屬於特權一族
其實藩王還好,同一期也就那麼幾十號人,幾十年也就過去了。可藩王子孫多啊,除了嫡系的,旁支血脈,也是皇家貴族。除了沒有高俸祿之外,別的什麼不能經商,不能結交百官,不能種田,不能當官,藩王限制,一條都不少。除了吃了睡睡了吃,真心不知道他們怎麼活……
這樣的富貴閒人,有人願意幹嗎……俺真想幹幾年啊
其實,社會上有不少人,開豪車,拿千把工資,就是想找點事做
-
10 # 小小看歷史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造反是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就是被餓死。他深深知道沒有飯吃的感受,因此他當了皇帝之後,對天下百姓也是挺好的。朱元璋對於他的後人就更加不用說,明朝的藩王是幾乎是所有朝代裡待遇最好的。
好到什麼程度呢?每年都要大量的俸祿,而且還有許多補貼,例如婚嫁,修建陵墓,建造府邸等都要朝廷另外撥款。最有意思的是朝廷是按人頭給每位藩王發俸祿,這就直接導致了皇室宗親將生育能力發揮到了極致。據《皇明盛世》記載,有一位藩王光兒子就有一百多人,舉辦家庭聚餐的時候兄弟之間大多不認識。
總之一句話,這些藩王生活愜意,除了一點就是自由,自從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他為了限制其他藩王造反,下令藩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更不能擅自進京。藩王領地大的還好說,到處沒事逛逛這日子過得也還行,領地小的藩王就痛苦了,每日就在這麼點大的地方繞圈圈,想出去看看又不能。
-
11 # 平沙趣說歷史
這得分情況,在明朝前期,藩王們的生活質量挺好,但中期開始,尤其是後期,藩王生活的水準就大大降低了。
朱元璋時期:藩王的春天洪武初年,朱元璋有患於功臣在內而皇族孱弱,故而決定廣建宗室,大舉封建。不過朱元璋也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所以規定了很多限制,諸王擁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領有封地和臣民,而是由朝廷頒給“宗祿”。
朱元璋時期,除分封在北部防禦體系的寧王等九王以外,其餘諸王只能掌握少數的護衛軍。鎮守邊塞的九王就是朱元璋用來“外衛邊陲,內資夾輔”的,在抵禦蒙古入侵的同時,九王還可以指揮邊境大軍,大將軍馮勝、傅友德等都受到節制。
九王自己也擁有軍隊,如寧王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九王按照明朝邊境分佈在東北、北方和西北的一條邊防線上,又稱九大塞王。
朱元璋時期明朝宗室人數很少,除了一個朱文正,其他都是朱元璋的兒子,而作為皇子的他們,生活水準相當高,說愜意還算壓低了。
朱允炆時期與朱棣時期:漸入深秋儘管朱元璋的設想很好,但讓宗室掌兵始終難以讓人安心,朱元璋不怕,可朱允炆怕,他怕自己的叔叔們造反,於是就開始削藩。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相當失敗的,最終讓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給奪了皇位,朱棣就是上面的九大塞王之一。
雖然朱棣自己是藩王上位,但為了不讓宗室們走自己的老路,他給藩王套上了重重枷鎖,軍隊什麼的全部剝奪,塞王全部內遷,活動範圍嚴格控制,一絲一毫的造反可能都不給。
從朱棣開始,中央對藩王的禁令越發嚴苛,各地藩王的武裝,削!藩王干涉軍務乃至地方政務,禁!藩王出城,打報告、派人盯著!藩王從事士農工商賺錢,禁!最後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世襲罔替“的局面。
總之,朱棣時期以後的藩王,就是一個高階囚徒,沒追求的就在王府裡當豬,等著官府發錢;有藝術追求的就搞藝術,如音樂、醫藥這些,官府不管;至於政治軍事之類的追求,想都不要想,像寧王叛亂,準備了那麼久,才幾個月就給滅了。
明朝中後期:寒冬凜冽上面說了,朱棣時期以後,明朝藩王就成了高階囚徒,等著國家發錢,但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在朱棣時期藩王人數還不太多,錢管夠,可藩王們憋在家裡能幹啥?只能生孩子嘛!到明朝中後期,藩王的數量越發龐大,宗祿成了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很難想象宗祿竟然會成為一個王朝的巨大負擔,這幾乎是明朝獨有的現象,原因就在於明朝的藩王降級是有底線的,不像其他朝代一直降到平民,明朝藩王只要不犯事,最低就是奉國中尉,而如果是代代長子,那更是代代親王。
明朝的這種制度使得藩王越來越多,藩王又要國家財政來養,日久天長,財政負擔就越大。
據《天潢玉牒》(明朝宗室族譜)記載,到嘉靖初年,明朝的宗室總數已經比明初增長了上千倍,從這時開始,明朝皇帝擔心的不是如何防止藩王造反了,而是要頭痛怎麼養活這幫人。
在嘉靖年間,已有官員表示藩王的消耗太多了,必須改革!
嘉靖帝自己是藩王出身,也清楚藩王怎麼撈錢,這幫傢伙政治上沒前途,經濟上是一把好手,各種名義上的侵佔民田、請求皇帝賜予等等,為他們積攢了大量財富,與之對應的,則是國家財政的萎縮,而且這財政還要給他們發錢。
嘉靖帝最終在大臣的建議下頒佈了 《宗藩條例》,其主要內容就是限制藩王妻妾人數、嚴格核算藩王開支、減少藩王宗祿。
《宗藩條例》在短期內效果極佳,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禮部尚書霍韜等官員提出的“定子女”(確定繼承人數)等方針被嘉靖帝否決,藩王人數仍在緩慢增長。
此外朝廷對藩王賜予土地這一項也沒動過,也就是說,有關係的藩王仍然可以透過這一項來兼併土地,增加收入。
不夠《宗藩條例》也帶來一個變化,龐大的藩王集體開始兩極分化,富的不必說,一直流油,而窮的,很慘。
按《宗藩條例》規定,藩王后代們請爵、封賜等等,都由宗人府轉向禮部,但隨著明朝財政日益拮据,禮部發錢越來越少,甚至不發,藩王的收入減少。而這種藩王往往是在皇帝跟前說不上話的,無法得到土地贈與,又不能出去幹活,就此沒了活路,最後活活餓死。
幾個特殊的藩王1、建庶人朱文圭,朱允炆之子,因靖難的原因被朱棣關到了“鳳陽高牆”(皇家監獄),直到明英宗天順年間才放出來,據說由於他和外界接觸太少,出來的時候連牛馬都不認識,完全成了廢人。
2、慶成王朱奇湞(zhēn),一生足足生了七十個兒子(另一說為一百人),由於生的太多,兒子之間竟有互不相識的。
3、周定王朱橚(sù),朱元璋第五子,植物學、醫藥學專家,著編《救荒本草》、《保生餘錄》、《袖珍方》和《普濟方》。
4、朱載堉(yù),共完成《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著作,他編訂了十二平均律,把根號二的數值計算到了小數點後好多位,被譽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
12 # 沉墨I方之城
如果你作為明代藩王沒有理想,沒有追求,只想著混吃等死,那你的生活不是一般的愜意,那是相當的愜意。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打下天下,登基稱帝開始,朱元璋的子孫就開始了衣食無憂的藩王生活,能力強,有本事的就去邊疆當個實權親王,比如寧王、燕王,手握重兵,掌管地方,任命官員等等;歲數小,年幼沒有作為的就去自己的封地,享受封地給自己的供養,按時發放,旱澇保收。
可是當朱棣造反成功,登基稱帝后,這就不行了,原因是朱棣就是藩王造反成功上位的,他肯定也得防止其他的朱姓子孫學他樣啊,於是就把藩王的許可權壓制得很有限,但是你依然可以衣食無憂的愜意生活,只要你不造反。
那麼明代的藩王生活有多愜意呢,簡單的說,只要藩王在封地裡不到處跑,吃的喝的玩的基本是政府管夠的,雖然每個藩王都有自己不同的供養標準,只要你不天天扔銀子在河裡聽響兒,到你進棺材都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到你死了,朝廷都還要送上幾件陪葬品放在你棺材裡。
這是基本生活上的物質需求,按照大明朝對宗親的供養制度來說,藩王應該沒有過多的要求了,但是作為藩王,你要享受到的一些自由是沒有的。
藩王要找老婆,要給朝廷上報,朝廷除了稽核你老婆的身份,順帶還給你送份禮;你生了孩子,上報,朝廷給他安排特殊戶口,還安排發放終生口糧身份等等。
比如,你要出去旅旅遊,對不起,你先要去報告,走得近的,只要不出縣城,到當地縣衙報告,備案;要出省的,你得上報朝廷;你要進京?很抱歉,沒有皇帝的聖旨,你走到半道上,估計錦衣衛就來了,你這是要幹嘛,造反嗎?
這是對藩王出行的限制,你在當地的王府是朝廷給你造的,你放心,絕對的高階氣派有檔次,房子大了,安全是個問題,這一點,朝廷也給你考慮進去了,肯定要給你安排王府護兵的,多少人,拿什麼武器,那都是登記造冊的,就算有某個看家守院的府兵死了,你要自己增加人手都不行。據說萬曆首輔張居正的父親都是當時藩王府的護兵。
當然在大明朝對於藩王的管制從朱棣開始比較嚴格,後來其實也就慢慢的有些鬆懈,但依然還是進行了嚴密的監控,當地的府衙有義務和權力監視彙報藩王情況的。主要是你的身份很特殊,具有朱姓血統,有了造反的可能。
你覺得藩王的生活愜意嗎?
-
13 # 唯戀無名
導語:其實不單單是明代,各朝各代的藩王都一樣,藩王都只能在當地活動,需要進京面聖必須等候聖旨宣召,不得隨意離開封地,生活雖然愜意,但是很多藩王還是不得志的。
第一類藩王:有雄心壯志的想一展抱負的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把自己子孫後代等都分封為王,鎮守一方,那個時期的藩王,手上有著封地,掌握著三護衛的府兵,有些藩鎮,甚至還能越權干涉地方政務,管理封地屬地的糧草稅金,地方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藩王難免野心勃勃,哪怕日子愜意,哪怕日日美酒,夜夜笙歌,也不會滿於現狀,畢竟皇帝誰都想當,這也是很多藩王屢屢謀反的原因。
第二類藩王:安於現狀,渾渾噩噩度日的
朱棣稱帝之後,深知藩王之危害,畢竟,自己也是藩王奪權在拿到的皇位,對目前藩鎮情況非常忌諱,因此不但找出各種理由削藩,減少護衛府兵人數,甚至,被要求不得干預當地政務,不得私自出封地範圍,無旨意不得隨意進京,不得結交外臣門客。挑挑框框一多,朱棣後的藩王們日子就不好過了,要權沒有,要兵沒有,人身受限制,只能每天在府裡吃吃喝喝無所事事,哪怕再有一腔抱負也被磨平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兵沒錢無論如何造反是不會成功的。
綜上所述,前期藩王有權,有府兵,甚至可以權知地方政務的藩王,還是生活舒適寫意的,削藩以後,限制越來越多以後的藩王,一句話,就這個藩王做到死吧,反正吃喝不愁美女不斷!
-
14 # 剛日讀史
明朝宗室採用的是封藩建制。
朱元璋建國之初,把他的兒子們分封在邊塞重鎮,兼有節制衛所,奉令征伐之使命,目的是“鎮固邊防、翼衛王室”。
《明史.諸王傳序》中說:“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則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騎邸第下天子一等,公候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藩王分佈圖)
自從建文帝削藩引起朱棣的“靖難之役”後,朱棣由於自己是藩王起事的,所以對剩下的藩王們也十分提防,防止有人向他學習。
於是將藩王們的的軍政之權奪去,但在經濟上給予豐厚的待遇,形成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徒擁虛名,坐糜厚祿”的現象,同時嚴格規定,藩王只能在封地待著,沒有皇帝的旨意,不得隨便走動。
這些被禁錮在藩國中的王爺們,終日無所事事,過著糜爛的生活,形成了龐大的寄生階層。他們平時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
(藩王日常生活)
一、大量生孩子。
明封藩制度及奢華的王府生活,由於藩王們衣食無憂, “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予費,親親之誼篤矣”。
而且只要有子女出生,上報朝廷後,便記錄在《玉牒》中,終生享有皇室地位和優裕的待遇。
所以這些藩王們第一要務是拼命娶美女,生孩子。
晉王府慶成王濟炫,一生竟然生了一百個兒子,而其曾孫奇楨也子承祖業,一生也生了七十個兒子,最後他的兒子們相見居然互相不認識。
而正是這些藩王用“子宮政策“耗盡了國家的財力,拖跨了大明王朝。
(藩王府)
二、建造奢華王府。
親王封爵後,朝廷會在其所封地,出資營造王城。王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前門、端禮門、承運殿、前、中、後殿、家廟等等應有盡有,一般王府至少有五百多間房屋。
許多王爺們在修建王府時,往往超標建設,以窮盡其奢華之慾。
開封的周王府蕭牆九里十三步,四開城門,內有內城。城中修建了許多園林。
樓閣、亭臺池塘、花草樹木極盡華美,還養著戲班、優伶無數。
略通詩詞的王爺們還和一些馬屁精文人一起填制淫詞豔曲,如明朝的《春風十調》、《唾窗絨》、《誤歸期》、《玉欄杆》等都是出於藩王們之手。
三、與眾妃嬪終日宴樂。
藩王了俸祿之外,還有大量的莊田收取地租,許多藩王強佔百姓農田,以至“地半入藩府”,錢多得花不掉,於日天天宴飲,“朱門酒肉臭”,吃盡了山珍海味。
他們優厚了俸祿拖跨了大明的經濟,以至後來政府歲供難支,宗藩經濟問題成為明朝最頭疼的問題。
甚至“天下歲供京師者止四百萬石,而宗室祿糧則不啻倍之。是每年竭國課之數,不足以供宗室之半也。”四、在自己封地遊山玩水,顯示自己的威風。
親王出行所乘車輿稱“象輅”,輅亭高五尺二寸有奇,紅髹四柱。檻座上四周紅髹條環板。
前左右有門,輅亭內設靠椅、座褥。輅亭頂並圓盤,施寶珠頂,天輪三層,上雕木貼金葉六十三片。王妃車有鳳轎、小轎、行障、坐障,出行均有儀仗,太監、宮女、婢女、女傭、內使、校尉跟隨,浩浩蕩蕩,威儀氣派,百姓遇之避讓不及。
(強搶民女)
五、在封地為非作歹,魚肉百姓。
史載魯王:“遊戲無度,挾娼樂、裸男女雜坐。左右有忤者,錐斧立斃、或加以炮烙”。伊王 “好武,不樂居宮中,時時挾彈露劍,馳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擊之。又縱慾敗度,平居削髮裸祖,男女雜處,無所顧忌”。新安王嗜好吃活人的肝腦,常常將少年人誘入府中殺害並吃掉。
楚世子英耀,性淫惡,見當地潭某之妻茆氏貌美,遂將潭母馬氏打傷,將潭生用土袋壓死,茆氏綁到宮中姦淫 藩王中固然也有少數明事理,有志向的“賢王“,但大多藩王惡跡昭昭,可是隻要他們不威脅到皇位,朝廷對藩王往往寬容的態度,平民百姓有冤無處伸。
(福王)
明代藩王的奢華生活是寄生在無數百姓的血淚上的,所以當李自成將福王做成“福祿湯“時,當滿清殺光明朝宗室時,老百姓普遍拍手稱快。
在明朝當王爺,生前過得開心,死後多留罵名。
各位還想回到明朝當王爺嗎?
參考資料:《明史》、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15 # 朝文社
答:在中國曆代權貴裡,明朝的藩王們,堪稱是一群“養得很肥的金絲鳥”。
明朝的“藩王”們,從明朝開國起就享受著優厚待遇,洪武年間普通親王的“基本工資”,是正一品官員的七倍,這還不包括田產賞賜等額外收入。當然身份也敏感,第二代建文帝在位時就要“削藩”,永樂皇帝朱棣“靖難”成功後,更從此對這幫人嚴格監管。看似地位高貴的藩王們,徹底成了“金絲鳥”。
以明朝宣德年間之後的禁令,明朝的藩王及其宗室家人,何止是“只能在當地活動”,甚至就連“種田納稅,商販營利”都是違法。哪怕遇到“喪葬”這類大事,沒有朝廷允許,“出城”都是違制,幾乎就是被乖乖養了起來。
如此奇特生活,也惹來了很多熱議,常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明代藩王們奢靡的生活水平。但這事兒必須先明確一個事實:並不是所有的明朝藩王宗室,都能過上驕奢淫逸的生活。相反許多宗室,別看是大明皇帝的實在親戚,日子過得卻真叫苦。
比如嘉靖年間,代府奉國將軍朱聰浸就給嘉靖帝嗷嗷哭窮,說自己“數日之中,曾不一食,老幼嗷嗷,艱難萬狀”。也就是“吃上頓沒下頓”是常態。而且就這慘狀,還不算最慘的。有的人年過三十歲娶不上老婆,有的人死了十年沒地方埋。為求餬口,好些“龍子龍孫”還“行乞市井”,毫無壓力當了乞丐。
而且就這些當乞丐的,還都算是其中的“良心人物”。更多的“龍子龍孫”們衣食無著,而且“種田納稅商販”都違法,那乾脆鋌而走險,做起了刀頭舔血的買賣。比如萬曆年間,潞州王府的“龍子龍孫”們就“屢行搶劫”,做了專業強盜。泰昌年間,褒城王府的“龍子龍孫”們除了打劫,還給強盜們窩贓銷贓。至於“毆打門官”“凌辱門面”更是常見事,簡直成了群臭流氓。這一群“流氓相”,如果被朱元璋看到,不知會不會發飆。
為什麼變成了“流氓”,明朝政治家張居正就一針見血:“宗室歲祿,仰給有司”。這些“龍子龍孫”們不能幹別的營生,就指望著明王朝的“歲祿”過日子。可從明朝中期起,宗室的“歲祿”說欠就欠,比如嘉靖年間,僅一個山西省,就欠了該省王府“歲祿”一百五十多萬石。為何欠這麼多?明朝建國時,宗室人口不過一百二十人,發展到嘉靖年間,就變成三萬多人,到了明末時更有二十萬人。
這麼多“白吃飯”的“龍子龍孫”,不但要養,還得養得好,錢當然不夠花,就算是在明王朝比較富裕的隆慶年間,每年“竭國課之數,不足以供宗室之半也”。“有錢”的隆慶年間尚且如此,“沒錢”的“嘉靖”“萬曆”“崇禎”年間,慘狀也是可以想。既然“養不過來”,“歲祿”有時就只能先欠著,欠個十年八年是常事兒。“龍子龍孫”們既沒“歲祿”,又不能自食其力,窮困潦倒也就不奇怪。
當然,這些窮困潦倒的“龍子龍孫”,都是藩王家庭裡的“宗室”,那些“藩王”們不在此列。恰恰相反,大明朝窮了誰,也絕不能窮了這群藩王們。整個明朝三個世紀,藩王們享受的特權,動輒大到驚人:只要有“王爺”名分,就享受優厚“歲祿”,一粒米都不會拖欠。僅是嘉靖四十一年,山西省的存糧只有一百二十萬石,發給藩王的歲祿卻有三百五十萬石,京城每年歲糧四百萬石,發給全國藩王的歲祿高達八百萬石。
僅僅是“歲祿”這一項的支出,就給明王朝的財政,製造了多少恐怖的無底洞。
而且所謂“歲祿”,也只是藩王收入裡的“小部分”。有權有勢的藩王,別看政治上失勢,經濟上卻話語權極大,“歲祿基本不動”是常事。首先是其名下的莊田滾雪球膨脹,比如“福王”“桂王”“惠王”等王爺,名下動輒就是三四萬頃田產,這些田產基本都是透過兼併方式得來,養一個藩王,就是挖大明朝多少血肉。僅一個開封城,就有72家藩王財產,整個河南“中州地半入藩府”,一半以上田產都被藩王兼併。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明朝嚴禁藩王們“種田納稅,商販營利”。但到了晚明時,這條對藩王們也網開一面了,藩王們不但公開做生意,且涉足的都是壟斷暴利的買賣。特別是萬曆帝的寶貝兒子福王,僅一個婚禮就花了二十八萬兩白銀,搬運“就藩”的財產時,單運費就花了三萬多兩白銀。甚至還涉足食鹽生意,憑著特權拿到“鹽引”,從中“昂價專利”,導致明朝這項重要收入,幾乎全落入他個人腰包,“兩淮鹽法,尋皆廢壞”。
如此優厚待遇,表面“失去自由”的藩王們,可想而知生活有多愜意。
待到明末農民大起義席捲天下,那些享盡特權的明朝藩王們,非但不能給大明盡忠,反而各個給明朝滅亡神助攻——面對農民軍的刀兵,這群愛財如命的“龍子龍孫”,依然捨不得拿出錢來為國分憂。比如那位享盡特權的福王,當李自成打到洛陽時,他依然只惦記自家財寶,結果飢腸轆轆的洛陽明軍,一怒就反了水。淪為階下囚的福王,也被李自成處死,其富可敵國的財富,全給農民軍補了血。
倒是處決福王前,李自成對福王的一頓怒罵,字字句句,都有著超越歷史的震撼意義:“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以這個意義說,明王朝,就是毀在了這群被“精心飼養”的“奴才身上”
參考資料:張國勇《晚明宗室制度變革研究》、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顧城《明末農民戰爭史》
-
16 # 常棣tandy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子孫世代繁衍,宗室成員的數目日趨膨脹,已成為明代一個巨大的寄生階層。明朝廷設定了專門的宗人府,負責管理宗室成員的事務。
每當有朱姓子孫出生,就會被登入在《天潢玉牒》中。《玉牒》就是皇帝的家譜。而宗室成員觸犯國家的法律,經宗人府審實以後,就會被髮配到鳳陽的“高牆”內禁錮。
這些宗室成員,無論是親王、郡王,還是各類將軍,藉著“天潢"的名頭,開始在社會上四處活動,有的結交當地官府,包攬訟事,有的飲酒作詩,開設書院,建造園林,附庸風雅,有的乾脆在社會上閒逛,整日無所事事,而且與一幫地棍打得火熱,行同無賴。
一、藩王大量兼併土地大體說來,明朝的諸王分封制度,在初期曾造成了宗室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對皇權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自中期以後,因為朝廷的削藩政策,使大部分宗室成員對政治失去興趣,轉而熱衷於娶妾生子,求田問舍,導致宗室人口的膨脹。
明人王宗沐言,至萬曆初,宗藩人口,“且數十倍於舊矣”。可見,宗藩人口已是相當驚人。至萬曆二十九年(1611),宗藩人口達到 313712 人。至天啟六年(1626),更是達到了627424人,朱元璋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後,於洪武初年實行分封諸王的制度,其目的是“永綏祿位,以藩屏帝室”,既使自己的子孫後代享盡富貴榮華,又使朱家王朝君臨萬代。
他在《祖訓錄》中說: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或連及朝廷俱廢。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禍;若王之失,亦有此獲。當各守祖宗成法,勿失親親之義。
朱元璋對待自己的子孫,實行的是“親親之道”,但對諸王在政治上的野心也有所限制。可是,事與願違。朱元璋一死,屍骨未寒,墓木未拱,他的親生兒子燕王朱棣就向他的嫡長孫建文帝朱允炆發難,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幾年的反覆較量爭奪,終於攻佔南京,這位當叔叔的愣是從侄子手中奪過皇位,自己坐上了金鑾寶殿。
這位燕王開啟了不好的先例。儘管朱棣自己繼位以後,繼續奉行削藩政策,剝奪諸王的兵權,不過“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久存於諸王之心,覬覦皇位的野心根本無法從諸王身上抹去,更何況燕王自己就是他們最好的榜樣呢!
永樂以後,諸王反叛的事例仍復不少。這些天潢子孫誰都想過過當皇帝的癮。仁宗死後,宣宗為皇太子,監國南京,漢王朱高煦謀反。宣德元年(1426),宣宗親率大軍平叛,俘獲高煦,還師。正德年間,又有兩次重大的宗室叛亂,一次是江西寧王宸濠之亂,一次是寧夏慶府安化王叛亂。雖最後都被平定,卻著實讓朝廷吃驚不小。
顯然,朱元璋的這套分封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儘管他在位時,修了一部《永鑑錄》,輔錄歷代宗室諸王為惡悖逆的事情,以類為編,直書其事,頒賜諸王,作為他們的鑑戒;儘管他又親自寫了一部《御製紀非錄》,內列秦、周、潭、魯、靖江諸王累惡不悛之事,以便引起子孫的警覺。可是,這些宗室親王依然我行我素,因為至高無上的皇位的誘惑力實在太大。經過多次的叛亂、平叛以及隨後的削藩,明代諸王的政治問題才暫時告一段落。到了明代中期以後,由於宗室人口的驟增,歲祿數量龐大,困擾朝廷的宗室問題轉而變成經濟問題了。
洪武三年(1370),分封諸子,除了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外,其他分別為:第二子為秦王,王府在西安;第三子為晉王,王府在太原;第四子為燕王,王府在北平;第五子為周工,王府在開封;第六子為楚王,王府在武昌;第七子為齊王,王府在青州;第八子為譚王,王府在長沙;第九子為魯王,王府在兗州。此外,又封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隨後又陸續分封眾子,分別有:蜀王,王府在成都;湘王,王府在荊州;豫王,王府在南昌;漢王,王府在安陸;衛王,王府在彰德;代王,王府在大同;肅王,王府在甘肅;遼王,王府在廣寧;慶王,王府在寧夏;寧王,王府在大寧;岷王,王府在雲南;谷王,王府在宣府。此外,還有韓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諸府。
永樂朝,除成祖諸子如高煦、高燧分別封為漢王、趙王以外,還下了一道《復封宗室詔》,大批分封宗室。如將周王、齊王重新分封到河南、青州,代王、岷王也恢復了封爵。此外,封秦王諸子分別為興平王、永壽王、安定王;晉王諸子分別為平陽王、廣昌王;周王諸子分別為汝南王、順陽王、祥符王、新安王、永寧王、汝陽王、鎮平王,宣陽王;齊王諸子分別為樂安王、長山王、平原王。
成祖以後,仁宗十子,宣宗外,建藩就國者五。英宗九子,憲宗外,建藩就國者五。憲宗十四子,孝宗外,建藩就國者九。世宗八子,穆宗外,建藩就國者一,即景王載圳。穆宗四子,神宗外,建藩就國者一,即潞簡王翊鏐。神宗八子,光宗外,建藩就國者四,即福王常洵,瑞王常浩、惠王常潤、桂王常瀛。
按照明代的制度,皇帝的次子封為親王,親王的世子日後襲封,其餘次子以下均封郡王。郡王長子襲王,次子都封鎮國將軍。往下世代襲封,鎮國將軍之子都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都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之子都封鎮國中尉,鎮國中尉之子封輔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以下都封奉國中尉。皇帝之女封公主,親王之女封郡主,郡王之女封縣主。郡王孫女封郡君,曾孫女封縣君,玄孫女封鄉君。
親王、公主以下,都有祿米、祿麥、海鹽、籽粒(即地租)。據《皇明通紀》一書記載,親王祿米每年1萬石,郡王祿米 2000 石,鎮國將軍 1000 石,輔國將軍 800 石,奉國將軍 600 石,鎮國中尉 400 石,輔國中尉 300 石,奉國中尉 200 石。公主每年食祿米2000石,郡主800石,縣主600石,郡君400右,縣君300石,鄉君200石。
自成化以後,宗室人口日繁,一遇歲歉,常賦不足,親王以下,大多減半支給祿米。就每個親王府而言,歲供祿米當然呈逐年減少之勢。但由於這些皇子皇孫養尊處優,繁衍很盛,因此宗藩歲供總額與日俱增。關於宗室人口的無限增大,明人戚元佐作如下記載:在國初,親王、郡王、將軍,才 49 位,女才 9 位。至永樂年間,增封親王,郡王,將軍41位,女28位。其數尚不算多。而當時的祿入已比前有所減少,不能全部支給。隨著 200 年的發展,宗室在《玉牒》中有登記者共計 45115 位,而現存數為28452 位。與明初相比,超出不啻幹倍,而天下工府所需之祿,甚至多於歲供京師之米。即使盡發上供之輸,還不足王祿之半。"
嘉靖初年,霍韜上奏,雲“洪武至今,自周王府論之,祿米增數十倍,子孫日益繁矣。”這確實是當時真實的歷史反映。宗室繁衍以後所導致的祿米數增加,已使朝廷不堪重負。即以周王府為例,祿糧均在布政司關領,每年於五月發放,共達祿銀 10 餘萬兩。
順治二年(1645),《登萊巡撫陳錦殘本》提供了明崇禎年間衡王府歲祿和其他各項支領的具體數字,共達26000 餘兩。一個幹府的歲祿和各項支取之數,多則 10 餘萬兩,少則近 3 萬兩,開支如此之大,幾十個王府的支取,自然會使明政府的賦稅收人捉襟見肘。嘉靖四十一年(1562),御史林潤曾將歲供京師之糧與王府祿米支出作了如下對比:天下歲供京師糧食每年 400 萬石,而諸府祿米支出就達 853 萬石之巨。即以山西為例,存留糧 152 萬石,而宗祿支出卻達 312 萬石;又河南,存留糧不過 84 萬石,而宗祿所需達192 萬石。
可見,在山西,河南兩省,即使將存留糧全部供給王府歲祿,還不足祿米之半。而天下供給京師的糧食,還不及宗室祿米的一半。由此可見,宗藩歲祿確已成為明代中期以後朝廷的沉重負擔。自洪熙以後,諸王透過欽賜、奏討、投獻等手段,大肆掠奪官民田土,成為家業龐大,顯赫異常的莊田地主。他們那種窮奢極欲的生活,主要靠莊田地租來維持。
有明一代,可以說沒有一個藩王不侵奪民田的。侵佔的渠道有二:一是將民田妄指為“荒地”“退灘地”“閒地"等,上奏皇帝,透過皇帝批准,以“合法”的手續而廣奪民田。二是不透過奏準而直接侵奪民田。侵奪的主要方式,包括投獻、低價奪買、赤裸裸白佔三種。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諸王佔據的莊田數字,至少已接近五六十萬頃,約佔明代耕地總數的十分之一弱。
宗室大量佔有民田,已引起當時一些士大夫的震動。明末,河南諸藩最為橫行,開封城中宗室就有 72 家田產,當時號稱“中州地半人藩府”。明人何景明詩云:“惟餘芳草王孫路,不人朱門帝子家。”此詩語言含蓄有味,可知宗室佔田之風由來已久。明藩不僅佔有大量莊田,成為最大的莊田地主,而且佔有相當數量的市肆利廠礦,分割了明朝政府相當一部分的稅課。
在明藩佔有的城市店肆中,主要是官店和鹽店。明代的官店和宮田一樣,可以由皇帝賞賜給諸王及皇親貴戚。諸王 一方面向皇帝奏討官店,另一方面自行設立官店。《明史·李東陽傳》上說,諸王“每於關津都會大張市肆,網羅商稅”,指的就是這方面的情況。
二、風流好文的藩王政治上的沒有出路,導致這些天潢宗室對政治權力失去信心,轉而追求風流好文的雅緻生活,享受宮室苑囿、聲伎犬馬之樂,音曲、詞章、梟廬、擊鞠,無不狎弄,離宮別館,舞榭歌樓,無不具備。於是,四方的墨卿賦客、博徒酒人、黃冠羽服、驥子龍義之流,聞風而動,紛紛糜集,成為王府的座上賓。
宗室成員的興趣相當廣泛,好文僅僅是一個方面。這些宗室成員雅好交遊,紛紛與士大夫結交,並仿士人結社風氣,在宗室子弟之間互相結詩文社,吟風弄月,風流雅緻。
周憲王朱有燉,為周定王長子,據載,這位周憲王“恭敬好文辭”,著有《誠齋錄樂府傳奇》若干卷。他所制的樂府新聲,一直為開封人所喜歡,歌舞不歇。代王府的端懿王朱聰滆,為人俊格嗜學,善於屬文。益莊王朱厚燁,撰著詩文甚多。他的手下還聚集著很多儒生,替他從事一些文學工作。如他曾命儒士張容輯《皇明文範》一書。
富順王朱厚焜,也對詩歌尤為嗜好。唐王府的昭毅王朱彌(振),性格警敏絕人,喜歡儒雅,著有《存稿》《樂府》《復齋錄》若干卷。奉國將軍朱多怔,穎敏過人,善於詩歌,所作尺牘小札,多有風致。秦王府簡王朱誠泳,也以風雅著稱,著有《賓竹小鳴集》,在當時相當聞名。在秦王府宗室中,還有一位號“青陽子"的宗室成員,藏有石本《清寒九九圖》,每圖各系一詩,詩意歸於安靜,以養微陽。
宗室成員結成詩文社的例子,也在史料中多有記載。如恭裕王之子孫三人,都工於詩,兄弟共處一樓,談藝不倦,結成“花萼社”。奉國將軍朱多怔,也與一些宗人結成詞社。又如河東王府宗室將軍朱新增,與王浦鶴、錢虛舟、楊定一,李以仁這些士大夫交遊,“結詩社苦吟”。
在明代宗室中,大多對書畫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有些甚至兼工書畫,在書林畫壇佔有一席之地。如周憲王朱有燉,曾集《古名跡》10 卷,親自臨摹,勒於石上,名“東書堂”。又集有古人書法法帖,也遒麗可觀。晉莊王朱鍾鉉,好博古,喜書法。考慮到絳帖歲久斷脫.他就讓世子奇源求得舊本,重新刊刻。代王府端懿王朱聰滆,尤好古人篆籀墨跡,曾經親手臨摹 60 餘種,勒於石上,稱為《崇理帖》。
富順王朱厚焜,也兼精繪事,在繪畫上有一定的成就。益莊王朱厚燁,精研書法小篆,別具一格。唐王府的昭毅王朱彌(銀),曾經彙集古人法書,名《復齋集古法帖》。奉國將軍朱多炬,精通繪畫,看到古代名人墨跡,就再三臨摹,如出其手。
除了盡情於聲伎之外,據說這位周憲王還好飲“京口老酒”。據周亮丁《書影》所載,當時“京口人歲治數萬甕,溯黃而上,盡以供汴人,呼曰‘汴梁酒"”,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如夢錄》一書記載當時開封城內“酒園林立”、這種鎮江酒,直至清初,在開封尚負盛名,長篇小說《岐路燈》中所說“鎮江三白顏色俊”一語,即可為證。
據《遼邸記聞》可知,遼王喜好營造宮室,建亭院 20 區,在裡面設定美人、鐘鼓。這些園亭,名稱繁多,有西樓,西宮、曲密華房、太乙竹宮、月榭、紅房、花坳、藥圃、雪溪、冰室、鶯塢、虎圈,又有塔橋,龍口、西疇,草湖、蕊珠洞,宮人斜等處,綿延包絡,琪花瑤樹,異獸文禽,無不畢至。在園林內,遼王每天與名士賦詩飲酒。史載,遼王雅工詩賦,自制小詞豔曲,有《春風十調》《唾窗絨》,《誤歸期》《玉欄干》《金兒弄丸記》,全都極其婉麗。
據文獻記載,早在明初,這些親王就與僧道、方術之士打得火熱。如洪武朝時,齊王起盞僧寺,勞民動眾,“以致罪及宮吏,死者甚多”。此外,又在宮中命龍虎道士在殿廷上放置神像,在柱上書寫一門對,並將玉帝以及眾天神名號刊為板,五寸闊,八九寸長。靖江王也是蓋寺齋僧,蓋了一座圓通寺,還請來僧眾,在雲南都司後堂做齋三晝夜,在廣備倉支米 53 石,給與各僧。
秦王則與算命人關係密切,曾將算命人裴先生召入宮中,算命卜卦。然自天順以後,這些天潢王宗,日以溺佛,燒丹,求其肉體長生,於是四方佛、道、方士,丹客,紛紛投人王府。
三、近乎無賴的藩王朱元璋的這些子孫們,也即那些親王、郡王、將軍、中尉,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來看,不但成為名副其實的地方豪強,而且大多無賴成性。而那些王府與將軍府,也成了無賴遊民的避風港。
不妨先看看下面這些例子:伊王朱㰘,就很有點無賴派頭,“平居髡裸男女雜坐之”。鑑於他平常的生活實在太糜爛荒淫了,所以死後得了一個“厲”字的惡諡。又如晉憲王朱瞻堈,屢次聚集惡少騎射遊獵,微服外出,搶奪他人美色妻子。一些王府大都設有樂院,內有很多樂妓,導欲長奸,為害無窮。
如魯王,淫戲無度。 魯王府中舊有東園離宮,觀定還不滿足,對其進行改造,疊山浚池,造復室曲房。不僅如此,這位魯王還挾娼樂及一些無賴群小,在離宮內晝夜歡飲,甚至男女裸體,“群浴於池,無復人禮"。可見,這些天潢王宗不事生產,整天無所事事,而把大量的社會財富集中到自己手裡,用來滿足他們荒淫無恥的生活。他們不僅住著雕刻華藻、崇飾富麗的府第別宮,擺著龍鳳兒榻諸器及宮殿陳設寶玩金玉,而且強奪民間少女,呼喚樂妓入府奸用,甚至烝淫不道,成為一群衣冠禽獸、無賴流氓。
親王掠奪了大量的土地以後,大多設有王莊。這些王莊的直接管理者是“管莊內臣"和“管莊官校”,但他們手下的莊頭、伴當則多由一批無賴充當。這些王府管莊人役,不僅恣意掠取財物,而且姦汙婦女,私設刑具、牢獄,縛打佃農,甚至格殺莊佃。
成化年間,在東兗州府的城內,一些郡王 將軍專門收買外姓子弟,或者容留一些各處逃來的軍民囚夫及遊手好閒之徒。而這些人大多無籍貫,來歷也不明,實際上就是無賴流氓。正德年間,當時的一些城市無賴,諸如無籍奸人、遊食術士、無名內使,更有一些私自淨身的男子,大多依託王府,在王府中充當謀士、爪牙,不僅“廢置害人”,而且“貽累宗室”。
這些人到了王府,無非是充當家人、廚役,或者投充豬,羊、菜戶等項名色,在府中聽候使喚。一旦進了王府,這些遊手好閒之徒就為虎作倀,假傳令旨,虛張聲勢,逼取他人私債,強買商販貨物,挾制地方官府,欺壓良善平民,有的甚至暗中與盜賊勾結,劫奪殺人,騷擾一方,毫無忌憚。更有甚者,這些無賴將人拿到王府,毆打致死,有時還隨便捉拿百姓,逼打他們,讓他們自己承認為盜,藉此嚇詐財物。等到事情敗露,他們就躲在王府中不出來,地方宮也奈何他們不得。
齊王是明太祖的第七子,建文年間坐廢。靖難之役後,被恢復王位,後又因謀反被廢除,禁錮於南京。齊王的子孫全為庶人,有庶糧,無名封。至萬曆年間,齊王一支,人口逐漸增多,而且橫行南京。麾下各商鋪,院中諸妓,他們動輒出票,“取物不還值,薦枕不捐橐”,甚至一些佛教寺廟,也深罹其害。最可笑的是,齊王這些已成庶人的宗室子弟,一旦做小買賣不得志,“即設一幾北面拜,自稱謝恩。次日,系金帶服象龍拜客,家中受人謁賀”。這顯然是打秋風的做法,與民間破落戶子弟的行徑如出一轍。
(正文完)
-
17 # 炒米視角
藩王在明朝,可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早期朱元璋有個看似完美的制度設計,那就是“分封建衛,藩屏王室”。把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全部分封出去了,讓他們到各地就藩。
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朱家江山萬萬年。太子朱標一系永駐京師,外圍由朱元璋的兒子們守著,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所以其中如寧王、燕王等九大藩王由於兼著守邊的責任,還擁有著超過本身護衛編制的大批兵馬。
但是朱元璋也並不是不懂的藩鎮一旦坐大,會對王室產生不利。所以藩鎮雖大,但是實力和中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平時不斷敲打各個藩王,規定他們不奉詔,不準入京,親孃死了也不準回來弔孝。
關鍵是各地藩王的俸祿不可以自籌,都要由朝廷有司供給。也就是說,藩王以及其子嗣除了自己有工作(負責守邊)的,其他不允許種地、做生意。只能坐在家裡等朝廷發放工資。這就相當於由朝廷控制了藩鎮的人事權和財權。藩王在朱元璋時代,本質上也就是高階打工仔,由於是朱元璋的子嗣,所以工資比朝廷一品大臣都要高七倍。
但是朱元璋一死,情況發生了大逆轉。畢竟藩王手裡面有兵權,這才是朱允炆寢食難安的地方。其實朱允文要收拾他們也還很容易,因為藩王的勢力再大,還無法對抗朝廷。但是。朱允文既拖沓又冒進的性格,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爛了。
因為不管怎麼說,這格局是朱元璋定的,朱元璋定這副格局的目的,除了藩屏王室,還有內亂時,安內清君側的目的。所以朱允炆削藩從實力來講,本來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有一點他是違背祖制的,這也就給了朱棣透過“靖難”的名義奪取皇位的可乘之機。
所以在朱允炆撤藩的階段,沒兵權的如螻蟻,任人宰割;有兵權的就賭個明天,朱棣的逆襲成功,不是歷史上哪個藩王都能有的機會。
朱棣上位後,部分“恢復祖制”。就是藩王除了沒有兵權外,基本上和朱元璋時代差不多了。財權和人事權都歸了朝廷,年俸等著有司發放,自己蹲家裡不許種地,也不許做買賣。
所以生出來一大幫如《水滸傳》中柴進那樣的藩王宗室。自己靠著宗室身份,豢養、收容各種不穩定份子,將很多打家劫舍的錢財洗白。很多官服要緝捕的江陽大道,最終都躲進了王府,地方上拿他們沒辦法。
但是關係越來越疏遠的藩王宗室,就沒有那麼好運氣了,又沒有爵位,又沒有公職,又不能做生意,又不能種地,只能等著朝廷的俸祿。而宗室是越生越多,到了明末有200萬之巨。
而明朝又是出了名的窮朝廷,所以沒錢就欠著。這種欠法不是一年兩年的欠,而是長達幾十年上百年的欠。很多“鐵桿莊稼”們為了點微薄的年俸,反而得回過頭去巴結有司。嚴世蕃掌管工部的時候,連太子的炭火銀子都要吃回扣。所以那些常年領不到年俸的藩王宗室們,就只能偷偷去做“強盜”了。
到了後來對宗室不準工作這個“祖訓”,就基本上成了張廢紙了。朝廷對這些宗室們做買賣,經營莊園,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甚至萬曆為了那個福王,各種賜田畝、賜金銀,甚至把皇室壟斷的開礦、販鹽的特權都期許給了他。生怕自己的胖兒子因為沒得到皇位,而最終和其他那些藩王宗室那樣窮死、餓死。
所以整體而言,朱元璋的那個祖訓,使得明朝廷揹負了一個承重的贍養宗室的負擔。但是宗室中,兩極分化也是巨大的,可以說與皇權越近的關係,越受到庇護,從而甚至富可敵國;而大多數數代以後的宗室,甚至連普通百姓都不如。真可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
18 # 元二使安西
表面上看,明代的藩王制度下,各位藩王們應該挺愜意的,因為不用工作,在家裡坐等著拿錢啊!
可實際上呢?真的是誰當誰知道。
一、明代藩王不被允許工作,又被拖欠俸祿,實慘根據朱元璋的祖訓,他朱家的子子孫孫是不用工作的,也不許工作,做買賣、做官,都不可以,就在家裡閒養著,等著朝廷發俸祿。
可明代朝廷缺錢,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朱元璋跟他的兒孫們,還多次透過發行寶鈔來抄底撈錢,海瑞這樣的正經官員,家裡人口簡單,居然還發生了餓死女兒的事情,可見沒有灰色收入的情況下,明代官員有多窮。
官員窮,那些閒養著的宗室們自然也窮。
同樣是藩王制,漢唐出了五服的宗室,朝廷都不再管吃管喝,許多宗室子弟還要出來謀官,到處考試、託人,才能找到一份工作(比如李賀)。
但明代卻是統統養活,有人將大明亡國的原因歸結於要養活十幾萬宗室,這是財政的巨大負擔。
可即使是財政負擔,如果這些人能幹點利國利民的事情也行,偏偏明代是不讓宗室涉政的,也不讓做其他工作,那就真是完全當廢物養活了。
朱元璋時期,藩王雖然不能輕易出藩地,但在自己地盤上,還是有一定的軍政權力,說話也管用。
如非如此,朱棣是怎麼能夠拉起一支隊伍造反的?
正因為朱棣造反成功,他自己也清楚原來的藩王政策有哪些問題,自己上臺後,立刻將槍口對準兄弟們,實施起更嚴格的藩禁政策。
比如,宗室不得參與兵事,參政、出仕、從事四民之業有禁。
也就是說不能當官、不能從政、不能從軍、不能經商做買賣,最多就是弄點地出租收租子,當個包租公之類的。
同時,藩王們出入自由也受到限制,根本享受不到現在憲法規定的各種自由。
出城有禁,藩王相見有禁,入朝有禁,與官府打交道有禁,王府置官屬有禁等。
想去哪兒,想見誰,想招哪些打工仔,這些都被限制了,上面的大佬防著你呢。
當然,宗室們付出了這些自由的代價,換來的就是一份“穩定”的收入,全家只要有人口出身,就能增加一份俸祿,這導致好多藩王別的事兒不幹,天天在家敞開了生,反正也沒別的事可做,而生了又能養得起。
這種生法,導致明代宗室人數,每過30年,就要翻一番。
財政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嘉靖的改革到嘉靖朝時,宗室已經有十多萬,是財政負擔的第一大害,改革是必須的。
不過,嘉靖自己就是藩王之子出身,自然對這個階層的各種弊端清楚但又同情,最終改來改去,也只是透過限制宗室們的老婆(小妾)數量,來達到限制人口的目的。
同時也削減了一些不必要的開支,相當於減薪。
這一減,就真的讓宗室感到壓力了,但最關鍵的放開宗室當官、做買賣的權力,依然沒能透過,這也導致了,宗室們依然是朝廷的寄生蟲,而且不能改變這種寄生的狀態。
-
19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藩王?您也別說愜意不愜意,他至少吃喝不愁吧,能做個藩王,誰還去修理地球去?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不管咋說,既然題主問起來了,咱就把這藩王的生活給大傢伙嚼咕嚼咕。明朝的藩王他其實分三個階段,一個是朱元璋老朱時期的,另一個是朱棣以後的,再然後就是南明小朝廷。
這裡邊南明小朝廷算是最差的,說的不好聽一點,三間大瓦房這就算是藩王府了,畢竟條件有限,不能那麼講究了。
南明朱元璋老朱時代的藩王是個啥情況呢?咋說他們是最好的,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這手裡還是有些兵權的。
畢竟那會天下初創,也不是很安定,老朱的娃娃們幫著老朱鎮守一下,手裡頭沒點兵權是不成的。
這老話說的好,天大地大拳頭最大,你有了兵權,這啥也好說,所以最逍遙的其實就是朱元璋時期的藩王。朝廷雖然有那麼個監督擱那,也就起到個耳朵的作用,監督還是弱一點的,當然事別乾的太過分了,過分了的話,這話要是穿到老朱的耳朵眼裡頭,可就要親自問罪了。
那麼朱棣時期的呢?咋說呢?朱棣就是憑藉藩王的身份造反上位的,把人家太子一家連鍋給端了,所以朱棣他也害怕後來的人效仿,所以對藩王的政策就有了改變。
兵權你就別想了,其他的嚴格執行老朱定下來的規矩,沒事別出你的封地,就算是有事,那也得有皇上的詔書,你這才能出去,但凡敢出去,不管你是幹好事還幹壞事,受罰是肯定的。
根據《大明會典》,這幫子藩王都是歸宗人府管理,而宗人府是所有機構當中最高一級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整岔氣了吧!宗人府?這不是清朝裡頭的機構嗎?”
沒整岔氣,清朝其實是最開始的女真,他們連文字都沒有,那都是現造的,所以很多制度啥的都沒有,大體都是學習明朝的體制改過來的,倆朝代都有,很正常。
咱接著說事,就這宗人府最高能體現在哪裡呢?吏部大傢伙都知道吧,這直屬皇帝管理的,全國大大小小隻要是官的,就沒有他不管的,當然武官這就算了,那是兵部的事。
而這宗人府排號可是掛在吏部前頭的。
為了能壓住那幫子藩王,就這宗人府裡頭的頭頭腦腦那都是正一品,最開始是親王管理,後來又塞進去各路勳貴,什麼英國公,什麼成國公等等,這可都是開國或者靖難之後分封的大功臣。
就這誰能碰的動?
所以那個時候藩王們一聽宗人府,心肝都有點顫抖,這要是弄不好指不定鳳陽那四面高牆就是他們的歸宿了。
您瞅,犯了事的藩王,直接就有地收拾他們。
他們這麼一弄,藩王們的鬥志基本上就歇菜了,蹲在自己的封地裡頭,給自己找點樂子。皇帝是把他們當豬圈養起來了,但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人就願意混吃等死,把自己養的膘肥體壯的,但有些人就喜歡給自己找點事做做。
他們最常乾的一件事就是生娃,您比方說慶成端順王朱奇湞,一傢伙就給自己生了七十來個兒子(一說有一百多個)那場面何止是宏大啊!
這要是擱現代都能整個連隊出來,連部他們自己都能出錢建立起來。
只不過讓人尷尬的事,就是這慶成端順王要是整個家宴,得咧,一幫兒子坐一起,大眼瞪小眼:“請問如何稱呼?”
不認識!哎!很尬的。
當然,生娃誰都會,但把這事當成一個事來做的,也就是這位慶成端順王了。
那麼如果有點數學天賦的,給自己找個數學問題算上一算也是蠻不錯的選擇。您比方說鄭王朱載堉,直接把根號2算到小數點很後很後的。
著書的有好幾本,被後人都列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而且更是被列為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吧!人家的心思壓根就不在藩不藩王的身上,七次上書讓國,壓根就不想幹啥藩王。
當然這麼專業的東西,整不好,可以看看寧王,就那個被朱棣綁架了一塊造反的朱權。
朱棣成功了,朱權功成身退了,開始修道,學戲劇文學。這不一系列的創作就誕生了,您比方說《天皇至道太清玉冊》這一看就是寫道教的,這還有《私奔相如》《大羅天》這是戲劇的,這還編了一本古琴的。這後來因為寫的好,還被拉過去編輯《通鑑博論》,很高雅的。
當然也有務實寫農業書籍的。
只要有愛好,可以發揮的。
-
20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愜意?那得看你跟皇上是什麼關係了,關係近自然愜意,但要是關係遠,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啊。
如果你是皇帝的親叔伯、兄弟、兒子之類,那生活確實愜意,畢竟這關係在這裡放著,一般地方上的官員不會拖欠你的俸祿。只要你不出家門,那吃香的喝辣的全部隨你,逢年過節還能得到皇帝另外得賞賜,這日子確實美滋滋。
但如果你這藩王關係與皇帝遠了,那可完蛋了。因為地方官很會看碟下菜,你關係不咋的?好說,今年地方收成不好,你的俸祿先欠著。就這麼簡單,地方官就直接通知你就行了,你樂意不樂意人家也不在乎。至於找皇帝告狀?不好意思,這事在明朝出現過,挨皇帝訓的一定是藩王。
要知道,地方官除了負責當地行政事務外,還負責監督當地藩王,你的一言一行地方官都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的,你得罪個試試?隨便找個油頭告你一狀,你就得等著訓斥吧。
甚至到了明朝的中後期,藩王的封爵、賞賜就歸禮部管,那真就是有錢就給點,沒錢就欠著的節奏啊。運氣好點的藩王還能拿到個大明寶鈔,雖然不值錢,但也能頂一下啊,運氣不好的就得慢慢等了,運氣不好得宗室遠支被餓死的也大有人在啊。
最後說下,明末親王數量是34位,清末親王是54位,如果說明朝的財政是被藩王吃垮的,那清末更是了。
回覆列表
很多清宮劇裡面都提到一個機構:宗人府——那是管理王公貝勒的專職機構。
其實,宗人府在明代就已經設立了,是專門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的部門。
明代藩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其規模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根據規定,明代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
眾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摳門的,他把官員們的俸祿定得很低,但對自己的龍子龍孫金枝玉葉卻很大方。這些宗親子弟的俸祿都是由國家供給,年俸標準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 600石……
由於有優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明代的大多數宗親子弟除了創造人類,基本沒有其他追求。據當時著名文人王世貞的《皇明盛事》記載,有一位王爺兒子多達100人,除長子世襲封王位外,其餘99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家族聚會,同父兄弟之間竟不能盡識。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有檔案可查的宗室人口就有157000餘人,“千古所未有也”。
如此一個龐大的寄生集團,讓國家財政難以負擔。而這些宗親子弟,多半是遊手好閒之輩。顧炎武曾評價說:“為宗藩者大抵皆溺於富貴,妄自驕矜,不知禮義。至其貧者則遊手逐食,靡事不為,名曰天枝,實為棄物。”這一針見血之論,活脫脫地勾畫出明代宗藩的臉。
河南是明代藩王比較集中的地方,除了前文我們介紹的周王、趙王、鄭王外,還有一些藩王也在河南:朱瞻竣是明仁宗的第二個兒子,永樂二十二年被封為鄭王,宣德四年,就藩陝西鳳翔,正統八年,奉詔遷到了河南懷慶(今沁陽一帶);朱見澍,明英宗的第五個兒子,天順元年封為秀王,成化六年就藩汝寧;朱見澤,明英宗的第六個兒子,天順元年封為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寧;朱見沛,明英宗的第九個兒子,成化二年封為徽王,十七年就藩鈞州(今禹州一帶)……
河南各地藩府林立,屬於大藩者有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福王、衛輝潞王、安陽趙王、懷慶鄭王、汝寧崇王、禹州徽王等。到隆慶時期,計有“親王五,郡王八十……並無名祿者共六千八百九十餘人”。宗藩生計成為明王朝和河南地方官府很頭疼的一大問題。
從親王到奉國中尉,這些人的俸祿只是明政府對宗室貴族正常的財政支出,此外還有不少臨時性或特殊的補貼和支付,如婚喪之事、建造宮殿府第、修築陵墓、為宗室服務的儀仗衛隊官員俸祿及額外的賞賜等,也都需要大量經費。
明朝初年,宗室貴族人數還不算多,國家財政尚能支付。到了明代中後期,宗藩數量已日漸龐大,根據明代學者徐光啟的計算,宗藩人數大約每年增加一倍,使明政府每年耗費巨大資財來維持,對國家財政造成嚴重影響。
拿我們熟知的周王而論,嘉靖時禮部右侍郎霍韜在其奏疏中指出,“洪武至今,周王府祿米增數十倍,子孫日益繁矣”。禮部尚書梁材也跟皇帝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在奏疏中說:“河南初封周府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郡王、鎮、輔、奉等將軍、中尉,郡縣等主君並儀賓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員,共歲支祿米六十九萬二百五十石。”同時,梁材又列舉了其他幾個省的宗藩及祿米數量,最後對比認為,山西和河南是宗藩及祿米的“大戶”,已經不堪重負。
嘉靖後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上疏朝廷,不無憂慮地談了宗藩俸祿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的沉重負擔,並以山西、河南為例作了比較:“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
萬曆年間,曾任河南提學的王士性對河南宗藩問題作了較全面的分析,認為黃河以北懷慶、衛輝、彰德三府,幅員不及開封一府,卻已有趙、鄭二藩王,近又改潞王府於衛輝,“人煙又稀,土田少沃”,加之“通省建藩已至六國,尚有廢府諸藩,兩河民力疲於祿米之輸甚矣,而諸藩供億尚爾不足”。最後,王士性發出感嘆,宗藩“數年之內,生育愈繁,不知何以處之”!
要說政府在宗藩經濟問題上沒有作為,也是不對的,在內閣及大臣們的壓力下,皇帝終於首肯,先後採取了控制宗藩人數增長、允許部分宗室成員從事士農工商各業等措施,使其自謀生計。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央和河南地方政府仍面臨巨大的財政負擔,這些負擔最終要轉嫁到廣大下層人民身上。
都說明代亡於流民,土地兼併是造成流民的最重要原因,龐大的宗室貴族在兼併土地方面可以說和地方豪紳並駕齊驅。
河南宗藩廣佔土地的現象很嚴重,據史料記載,“明季河南諸藩最橫,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壬午遂有逆寇決河之禍。莫中江先生嘗雲‘中州地半入藩’。唯李於麟《送客河南》詩云‘唯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可謂詩史,而語含蓄有味,乃知此風已久,不待啟、禎之世也”。
公元1561年,景王就藩湖廣德安府,“多請莊田”良田、湖池、河泊、鹽店、坑冶稅金等悉歸其所有,田產數萬頃。景王死後,因無繼承人,“國除”。到了萬曆年間,潞王就藩衛輝,1588年,潞王奏討景王遺下莊田、房課、鹽店、鹽稅、湖池、河泊以及水租、坑稅等,結果“得景王故籍田,多至四萬頃”,其中包括河南衛輝府所屬新鄉、獲嘉及寧山衛地226頃,開封府所屬河陽、汜水、武陽、原武以及懷慶府所屬武陟、溫縣等處田地598頃。
還有開封的周王,當地很多貧苦農民租種周王府的土地,其中許多田地鹼滷沙礫化嚴重,收穫甚微,但王府仍然以“沃壤起科”,讓佃戶們不堪重負。河南地方官府上報朝廷,數次據理力爭,才降低了徵收標準。據《明實錄》的記載,周王府還大肆兼併土地,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
河南藩王大肆兼併土地,殘酷剝削壓榨,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從而加深了河南的社會危機。明代的藩王這個龐大的寄生集團,政府是無力剷除的,而能夠將其剷除的,當數反政府武裝,當李自成大軍開進洛陽時,福王的結局成了歷史上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