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劉侃評書

    如果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清朝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因為山海關是清軍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礙,更是一座清軍無法攻破的要塞!明朝還是有轉機的,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時候,清軍還是能繞開山海關,從長城防線的薄弱關口殺進關內,直接到京畿附近搶掠,甚至還能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們也能從遼東渡海,直接劫掠山東地區。

    所以,他們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清軍要想入主中原,不可能不攻下山海關。要知道,劫掠歸劫掠,這和入主中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清軍的八旗強項是騎兵,他們在野戰中實力確實很強悍。即便是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在野戰中勉強與其打個平手而已。因此,他們一旦繞過山海關等要塞進入關內後,幾乎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到處攻殺。而明軍只能龜縮在大城池內,被動防守。

    但清軍只能搶掠而已,卻無法長期逗留在關內,更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原因就在山海關身上!這座明軍始終牢牢把握的要塞,不僅屯駐了明朝最精銳的邊防軍——關寧鐵騎,還集中了明朝最完備的防禦工事,進可攻,退可守。

    善野戰而不善攻城的清軍,在這座可怕的巨獸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終架在清軍的咽喉。對於大後方都在關外的清軍而言,他們雖然能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卻難以在關內維持糧食和軍需。

    如果長時間逗留,糧道一旦被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截斷,再來個關門打狗,就分分鐘有全軍覆沒的可能,這實在太危險了。 所以,清軍往往只要搶夠了,就會北返,從來不敢在關內久留。

    也正是因為這樣,清與明雖然耗了幾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軍,多次殺入關內,但自始至終都無法在關內建立穩固的立足之地。這一點,其實雙方的君臣都很明白,像袁崇煥和吳三桂等軍事將帥就更清楚了。

    然而,明軍也還是很少敢去抄清軍的後路。這除了明軍自己明白野戰打不過清軍外,還在於明朝的病態官場風氣。 要知道,以清軍的兇殘和彪悍,如果明軍在野戰中被清軍擊敗,基本上都會全軍覆沒。

    那麼為首的指揮官要麼就殉國,拿個烈士榮譽;要麼回京,也很可能是難逃一刀的。正因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危及京師,皇帝急了,大家都會選擇目送清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所以,明軍明知道清軍在自己的國土內大肆搶掠,劫殺百姓,卻不會去驅趕或者斷其糧道。而這正是清軍得以多次入關搶掠的原因所在。

    再說,從清軍在明朝最後那幾年頻繁內侵的時間,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他們的戰略目標並非滅明,而在於疲明而已。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明朝再怎麼倒黴,也不是清軍能隨便撼動的。因為,漢人的明朝對於關外的滿人而言,始終是個龐然大物。如果不是漢人自己內鬥,他們根本吃不下。

    因此,清軍很清楚自己是沒能力滅明的,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辦法。所以,他們的軍事行動主要在於疲明,在於不斷削弱明軍有生力量,逐步積累自己的力量。即便是洪承疇降清後,熟悉明朝情況的他,也還是給清帝提出疲明為主,在關外靜觀中原變數的建議。 因此,那時清軍雖然經常在京城附近武裝示威,但始終無法給明朝致命一擊。

    他們的目的其實就是希望激怒明朝當局,促使明軍主動出兵與之決戰。尤其是關內剿滅農民軍的關鍵時刻,清軍總會跑來插上一腳,也就是想幹擾和打亂明軍的軍事部署,為自己製造有利局面罷了。如果明朝當時能沉住氣,龜縮不出,清軍別說攻下山海關,估計最終還很可能耗不過明朝! 但悲劇的是,崇禎總能中清軍的計,總是沉不住氣。

    所以,不管是關內剿匪,還是關外抗清,最終的致命慘敗,其實都是由於崇禎的促戰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不管是大明還是大順,只要能穩守山海關一線,堅守不出,再與清軍耗個幾年或者十幾年,他們的攻勢和雄心必然會降下來。

    要知道,清廷其實自身也不比大明或者大順好過。身旁的蒙古勢力隨時會倒戈,北方的沙俄也在慢慢靠近,旁邊還有個朝鮮(雖然朝軍戰五渣,但怎麼說也是個不安穩的因素)。可以說,在關外的清廷是四面受敵的,時間越拖得久,局勢對他們越不利。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給人們開玩笑。清朝比他們的祖先金國幸運太多了。在這歷史的轉折點上,送給他們一個吳三桂和一座山海關。吳三桂的投降,不僅為清軍入關掃除了唯一的障礙,還把明朝經營多年的精銳邊軍——關寧鐵騎,也一併贈送給清軍。

    那時的清軍真可謂是如虎添翼,如是多爾袞果斷抓住了歷史給予清朝的機會,把清廷積累多年的全副家當——20萬滿漢蒙大軍都壓進關內。 山海關啊,山海關!可惜了這座大明苦心打造的要塞了。它本來是一座清軍無法跨越的障礙,最終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他的歷史作用。

  • 2 # 中書門下平章事

    沒機會。原因如下:

    吳三桂開啟山海關之前,明崇禎帝已經自縊,北方有大順政權,四川有大西政權,而南方福王監國,這三個政權福王是否是勝算最大的一個,不是,南明一直未搞定自己內部的黨爭內耗,這也是南明最後被清打敗的原因之一。

    明末政府面臨的問題是財政的崩潰,而財政的崩潰是多原因造成的結果(包括土地兼併,小冰河期,白銀輸入下降導致的通貨緊縮),而最直接最有效的續命方法就是找富人徵稅,但崇禎對宦官打擊後未建立起有效制衡東林黨人(江南大地主的代表)的勢力,南明幾個朝廷更是無力解決此事,這條路也走不通。

    其實,中國古代朝代的更替都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打爛舊體系,二是快速建立新體系,明末幾個勢力大順大西第一步完成了,但一直未解決第二步的問題,南明更是連第一步都解決不了,清是在大順大西對北方的第一步完成的基礎上,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快速推平南方,但在解決第二步上前期也是走了彎路,如圈地等,幸好快速糾錯。

  • 3 # 永樂大帝Judy

    明亡跟吳三桂降清沒關係。明朝是亡在了李自成手裡,不是亡在了清朝。

    明朝亡於1644年,標誌事件是李自成攻佔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崇禎皇帝煤山殉國。清朝是1636年建立,但一直盤踞在山海關外,所以這期間有8年的明清共存時期,雖然清朝也是在1644年進山海關,但那會兒的明朝已經亡在了李自成手中三個月了。且清朝入關之後,一直以為明帝復仇自居。所以,清朝等於說是撿了個大便宜。

    題主的問題可以換成如果吳三桂不降清,清朝能不能打進山海關?

    這屬於假設問題了,第一種情況,如果明朝沒有李自成這個內憂,抵抗清軍入關還是有可能的。雖然袁崇煥死了,但是山海關還算是銅牆鐵壁,沒有內戰的情況下,關寧鐵騎全部壓在山海關還是可以抵禦的。

    第二種情況,明朝亡了,但是吳三桂不降清。清軍是肯定會打進來,只是沒那麼輕鬆而已。若吳三桂帶著殘餘部隊殺回北京為父報仇,跟李自成最後也就是拼個兩敗俱傷而已。那會兒李自成的部隊剛發了大財,已經軍心渙散,無心戀戰了。但是這樣一來,山海關勢必空虛,最終還是會被清軍攻克。

  • 4 # 黑白歷史說

    吳三桂是否開啟山海關,明王朝都已滅亡。李自成早已在明都城的北京燒殺搶掠,崇禎也在煤山自縊而亡。

    若非要說明朝的機會,那就是南明有無收復山河的可能,以及吳三桂能否擋住皇太極的進攻。

    南明收復舊山河,是否有機會?

    沒有!且看原因。

    一、政權分散

    明朝滅亡,南明在南方相繼建立五個政權。朱常淓,朱由崧、朱聿鍵、朱由榔等朱明遺珠建立。這些政權各自為戰,分裂割據,互相掣肘。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治力量與軍事威脅。

    雖有“朱明”旗號,卻不過就是一個個地方武裝。實力分散,且矛盾不斷,彼此消耗。

    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就證明了“分則兩害”的結果。

    二、強敵環伺

    當時皇太極在東北,李自成在北方,張獻忠在四川,多個南明政權全都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區,還有臺灣省內。

    南明政權面臨的情況是四面楚歌。一旦出兵北上,西面的張獻忠立馬就會偷襲。這就很嚴重的限制了南明的戰術行動。瞻前顧後,不敢出擊。

    若要自保,南明也要同時面對北方與西方的威脅。南明政權是武力同時與之抗衡的。

    這種複雜情況,給南明出了一道很大的難題。

    三、政局混亂

    南明主要是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政權建在南京。而朱由崧當政之後,驕奢淫逸,荒淫無度,對於政事、軍事都算一知半解,十足的昏君。

    而大臣之間,黨派紛爭、權力鬥爭,非常激烈。為自身利益,貪汙腐敗,賣官鬻爵,不顧百姓,橫徵暴斂,鬧得南明社會矛盾叢生,民怨四起。

    其實朱由崧手底下有一支很強悍的軍隊,如高傑、劉良佐。可是朱由崧登基之後,委曲求全,不僅沒有好好利用,反而被軍閥不屑一顧。

    結論

    君主不明,群臣暴斂,外敵虎視,內部分裂。這樣的南明已經盡失民心,自保都是問題,還談何光復?

    即便吳三桂在山海關傾盡全力,抵住皇太極的八旗子弟,南明一樣會被李自成或張獻忠所吞併。

    吳三桂在山海關能抵住滿清的鐵騎嗎?

    不能。且看原因分析。

    一、腹背受敵

    明朝已經滅亡,北京被李自成控制。即便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擋住皇太極。可是身後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已經開赴前線。

    屆時山海關腹背受敵,人困馬乏,彈盡糧絕。失敗已成定局。吳三桂能做的,只是選擇對誰投降而已。

    明滅之後,山海關上下將士,皆是亡國奴,軍心渙散,前景絕望。以落魄之力,守孤絕之城,對精銳之師,一點勝算都沒有。

    二、敵強我弱

    皇太極、多爾袞等等皆是八旗名將,深諳軍事戰法。且背靠遼東平原廣袤,物產富足,糧草充足。

    而吳三桂已經失去大後方,沒有兵員補充,沒有糧草供給,吳三桂的軍事素養本身又弱於多爾袞等人。山海關是守不住的。滿清只做圍而不殲,就可以把山海關中人,生生耗死。

    結論

    國破家何在?吳三桂的開啟山海關,不僅是家人被害,愛妾被搶,更多是時局的無奈。

    堅守山海關,無疑於坐以待斃。吳三桂識時務,當然選擇投誠。

    而清定中原後,民間還有許多“反清復明”的組織。他們受不了的僅僅是所謂的“民族尊嚴”,絕非真正的為民請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明朝失道,即便有十個吳三桂,守住各地關卡,同樣無濟於事。

  • 5 # 上海小施4749

    這個問題從以下幾點來看,第一,明朝和女真開打這麼久,山海關只是讓女真軍隊繞路而已,每次兵臨城下,都是走內蒙古這一條線。所以山海關在明亡的最後二十年,只能說是阻擋了一下女真部隊南下的一點時間,並沒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當時吳三桂的部隊能拉出來開打的不過三萬人,女真有多少?二十萬左右,接近十倍於吳三柱的部隊,說不好聽的話,吳三桂守住山海關都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女真沒動山海關,一個是攻堅損失太大,另外因為有更好南下的路徑何必大費周折去攻堅。此外,雙方己經眉來眼去的,招降吳三桂己是女真的首選。

    第三,當時關內北方明軍主力己經被李闖起義軍消滅或收編,吳早就計劃投降了,無非待價而沽。歷史事實也是證明這一點。吳三桂先是投降李闖,結果發現對方出價不符合自己心中定位,再三討價還價不果。然後帶兵又回山海關,轉身投降了女真。所以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明朝也沒機會。

    第四,明軍當時能打的精銳基本在北方,己經在與女真,李闖的多年作戰中消耗光了。吳三桂是最後明軍在北方的一個作戰兵團。面對近五十萬李闖的部隊,鹹魚翻身是不可能的。何況崇貞一死,殘餘政治勢力為爭皇帝正統亂成一鍋粥,力量分散,最後被女真各個擊破。

    所以明朝在軍隊基本打光,半壁江山失陷,北方政權投降,僅殘存吳三桂最後一點兵力,不開啟山海關,也只能作無意義的掙扎,與大局無感了!

  • 6 # 南山稼軒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春天,吳三桂奉命入關,馳援京師,抵禦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軍。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但是崇禎還是很器重他,感謝他來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禎帝在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等,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  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徵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   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綜上歷史記載,吳三桂早有不臣之心,即使不開啟山海關也會與朱家皇帝分道揚鑣,會投靠順軍,因為他只有兵沒有地。明亡於萬曆,早已破敗不堪,根本上的財政危機不解決,註定滅亡。如果崇禎帝或太子南下或許有半壁江山,能延續國祚百年,但是崇禎猜忌無主見,還不如南宋高宗趙構,嗚呼哀哉!

  • 7 # 愛國兔

    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投向多爾袞的時候,大明朝已經滅亡多時,李李自成佔據著北京城以及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

    從李自成手下逃走的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紛紛南遷向南走。此時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後揮師北上。

    如果吳三桂沒有開啟山海關,關內的天下就會在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小朝廷三家角逐。

    張獻忠此人殺人如麻,猶如禽獸,既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也沒有一統天下的道德,可以首先排除。

    再看李自成,其實這小子也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所以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他向崇禎皇帝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給我點錢,然後封我為西北王,我就回去了。這個要求已經很荒誕了,不過更荒誕的是崇禎皇帝竟然拒絕了。

    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對大明遺留下的文武百官,該關的關,該殺的殺,該搶的搶。因為他不知道這些人對自己有什麼價值。最後這些人的價值還是多爾袞告訴他的,多爾袞把這些人吸收進自己的政權,他接手了這個文官系統也相當於接手了半個天下。

    李自成不屑於向民眾徵糧食,軍餉緊張的時候就搶。他搶大戶,中層軍官搶中戶,下層軍官只有搶老百姓了。

    所以總而言之李自成也沒有做好接管天下的準備。

    既然這李自成張獻忠這兩個競爭對手都沒有機會,那麼是不是說南明小朝廷還有機會呢?

    答案是否定的,南京的明朝繼承了北京明朝的優良傳統,內鬥不止。

    在擁立何人為皇帝上發生爭議,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而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以立賢為名擁潞王朱常淓,但最終福王朱由嵩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這就是弘光帝。

    弘光政權成立後,內部黨爭激烈,暴發太子案。弘光政權僅一年就覆滅了。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建立,其中以魯、唐二王政權較有實力。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內亂。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

    福州失敗後,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稱帝於廣州,改明年為紹武元年;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

    縱觀整個過程,明朝朝廷內鬥的基因異常的強大,從北京鬥到南京,從南京鬥到福州,又從福州鬥到廣州。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這樣的政權根本不需要別人來進攻,它自己就滅亡了。

    所以吳三桂即便不開啟山海關,大明朝也沒有機會了!

  • 8 # 蓬蒿君

    即使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明朝依舊會滅亡。歷朝歷代的滅亡都是因為內部的瓦解導致的。如果司馬家兒不自相殘殺,怎麼能五胡亂華呢?如果隋煬帝不推行暴政人民怎麼會起義?宋徽宗不寵信奸佞怎麼能受辱五國城?

    如果明朝政治修明,怎麼有那麼多農民軍組織呢?李自成進北京都很驚異,這麼堅固的城池怎麼沒有人抵抗呢!北京陷落,吳三桂不降清就得降李自成。就算降了李自成,也擋不住清人的進攻,清人不出山海關,從古北口一樣入關。以農民軍進城當家作主後那種作為,能擋得住滿洲八旗嗎?

    北京陷落是必然的結果,不破不立,南京陷落就不是滿洲八旗多厲害了,純粹是明朝人為的。別忘了滿洲八旗軍隊摞一塊才25萬。佔領那麼多領土需要守衛,最後還有多少軍隊去打仗?沒等清朝人來,南明朝廷內部先亂套了,和北京陷落有異曲同工之處!

  • 9 # 歷史痴

    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已。

    而實際上,大明王朝在萬曆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衰落,並且註定滅亡了。

    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萬曆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後被翻臉無情,見錢眼開的萬曆皇帝清算,新政被廢除,黨爭越來越激烈,此後的歷任內閣首輔再也沒有一個願意做實事,而是把精力都花在了黨爭上。

    吏治腐敗,貪汙橫行,民怨沸騰,再加上明末頻繁發生的天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時的皇帝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已經是難以為繼,拆東牆補西牆,滿清適逢其會,撿了個便宜,有沒有吳三桂它都能入關逐鹿中原

  • 10 # 自信的petter

    我們先看看,吳三桂沒開啟山海關的時候,辮子軍能不能進來,答案很肯定,不能。那麼就簡單了,吳三桂不投降辮子軍,辮子軍一時是進不來的。

    當時的情況很複雜,關裡的大明已經隨著崇禎的上吊,被滅了。南邊的明朝小王朝內部爭權奪利,不思進取,被滅是遲早的事。李自成,不成大器,直接就是土匪作風,得罪了社會上層階級,肯定是呆不長的。不過李自成手上有五十萬大軍,在當時是兩支最強的力量之一。

    吳三桂相當於一個地方軍閥,手握精兵能戰的不超過五萬。但是有地利的優勢,他不開口,辮子軍起碼一時半會是絕對進不來的。

    關外的二十萬辮子軍也是當時最強的兩支力量之一,人數雖然少點,野戰的力量估計比李自成五十萬厲害。

    最後的一片石大戰,吳三桂開啟城門,放辮子軍進關,辮子軍也很精明,一直沒有動。吳三桂和李自成激戰多時,畢竟人數太少,敗局已現時,辮子軍忽然衝出,農民軍一下子就被亂了陣腳。李自成多次指揮,沒有作用,掉頭就走,剩下的農民軍一時大亂,死傷無數。李自成一路敗北,到了北京匆忙登基,過了一把皇帝癮,就一路向西逃竄了。

    吳三桂對清政府,俯首稱臣,一路急先鋒為清立下汗馬功勞,被封平西王!

    以上說明,吳三桂不開關門,清是一時進不來,但是明朝,由於崇禎已死,也不可能恢復大明瞭,李自成的政權即使辮子軍沒有進關,也不可能坐的下去,起碼他的種種做法就是撈一把就走的樣子。最後還是要清來收拾這個攤子!

  • 11 # 有史以來

    如果吳三桂不降清獻出山海關,明朝也難有機會存續下去。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史實,那就是在吳三桂降清之前,李自成已佔領北京,崇禎帝及其子已亡。這也是清朝皇帝一直強調的“清非得國於明”,當然這是滿清自我美化了。

    此時明在淮河以南統治其實還是穩固的,但群龍無首,不但皇室無當然之繼承人,就連主事大臣都在北京被一網打盡。雖然南京有一整套朝廷班子,但畢竟一直是名譽性質,不涉朝廷實務,也缺乏威望,急切間難以指揮整個帝國。從江淮四鎮軍隊擁兵自重,不聽史可法的號令,擁立皇帝,就可看出南明的政治混亂,這在崇禎死前是不可想象的,武將不論多厲害有多少兵馬,都無法違抗皇命,也被文官們壓的死死的。

    而李自成在北京建元立國後,如果不逼反吳三桂,滿清仍是入不了關。而北方各地會逐漸擁附李自成,畢竟很多人都以為要改朝換代。李自成挾新銳之氣,對南明混亂之國,應當是勝多敗少,有相當大的可能取大明而代之。

    當然,也不排除南明擁立一位有為的新君,仿南宋事,延續明朝國柞,甚至剿滅李自成。不過從當時看,這種可能性甚小。

    所以,明亡,實不在於滿清或李闖,而在於自身。一個老大帝國到此時已是千瘡百孔,難以為繼了。

  • 12 # 愛看愛思考

    完全是扯蛋。大明王朝是被李自成滅掉的。而吳三桂和滿清軍隊是打著替大明王朝復仇的旗號進關的,在這之前,滿清軍隊多次入侵中原大地,就算兵圍北京城?都不止一次了。山海關?對於大明王朝來說,並不是唯一阻止滿清軍隊進入中原大地的唯一入口。只不過走山海關,是最近的線路而已。

  • 13 # 奔騰Li

    鎮守三海關的吳三桂將軍,明末時期影響政局的人物之一 ,當時也是大明最有戰鬥力的人物,在影視劇中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城門將清兵引進關內,作為一個成功的軍事家會做出如此低階的事情嗎,下面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

    朱元璋一手創造的大明王朝走到崇禎帝已經是奄奄一息,雖然崇禎帝知人善任,仁厚節儉,一度想振興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但長期的積累大明已是強弩之末,無法逆轉歷史的巨輪,

    當時的大明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外有女真族虎視眈眈,加上國力空虛,甚至連官員的俸祿都發放不出,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只用了18年就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大順政權,崇禎帝臨死前本可逃離南方,在塗東山再起,但作為朱元璋的後代骨子裡自帶的寧死不屈,留給世人最敬仰的一句“君王死社稷”後自縊於煤山,

    此時吳三桂還在鎮守三海關抵擋女真族的攻擊,局勢很明顯,大明王朝已經覆滅,吳三桂面對的是前狼後虎的局面,一邊是促使自己國破家亡的李自成,一邊是能幫助復仇的女真族,按照當下的局勢選擇投靠女真族是比較理智可以報仇的選擇,

    按照以上的分析,明朝覆滅的主導者是李自成,而非吳三桂引清朝入關,即使當時吳三桂不開城門,明朝依然會覆滅,所以大明已是根本沒有機會。

  • 14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如果吳三桂沒有開啟山海關把清軍放進來,明朝或許還真有機會,那樣,或許會成為南明、大順和清朝的三國演義,南明至少也能保證南方不陷落,至於誰能最終獲勝,那就要看哪一邊能出現戰略眼光超級強的聖明之主了。

    清軍在明朝的崇禎年間就已經多次入關,但都只是搶了就走,搶人口,搶財物,除了暫時沒有實力奪取中原江山外,最重要的就是山海關在明朝手裡。這意味著他們每次入關都需要繞道千里,同樣,他們要是在明朝佔領了城池或者地盤,在後勤的運送以及戰爭的支援上也需要繞道千里,這在古代戰爭中是絕對的死旗。

    所以清朝在崇禎年間在關外最大的戰略是打通遼西走廊,崇禎十五年,他們佔據了錦州和寧遠,就只剩下山海關還擋在前進的路上,如果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告訴李自成山海關的重要性。

    李自成如果提高了對清軍的重視力度,以大順軍的戰鬥力,估計清軍就更打不下來山海關,那麼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清軍還是隻能如同明朝崇禎年間那樣,時不時的入關搶劫,但無法站穩腳跟。

    而李自成這邊,進入北京後,本來就應該揮師南下,消滅明朝殘餘力量統一天下,但有了清軍的牽制,他必須對剛佔領的地區負責,歷史上,李自成是在山海關被清、吳聯軍把主力打垮了,實力大損,所以才放棄北京。

    但吳三桂沒有獻關的話,清軍繞道入關,單獨也無法擊敗李自成,那麼有可能在北京站穩腳跟的李自成就必須以一個政府的心態來抵抗清軍,估計會暫時放棄南下。

    本來南明、大順、清軍三方之間,南明的軍事實力最差,戰鬥力墊底,但有了清軍牽制李自成,南明就有了足夠的緩衝時間來佈置防線,即使有黨爭,也能夠在李自成和清軍分出勝負來之前搞定,南明不是沒有明白人,缺的是統一思想的時間而已,歷史上清軍來得太快。

    所以,吳三桂如果不開啟山海關,清軍沒有山海關在手,就必須從長計議佔領中原的計劃,李自成佔領了北方就直面清軍,反而是南明就算無進取之心,在北方兩大勢力的爭鬥下能獲得戰略機遇期,是保證南北分治也好,還是籌備力量北伐也好,都能有足夠的準備時間,機會當然是大大的有。

  • 15 # 西山講歷史

    即使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被李自成打敗的明朝也沒有機會了,關鍵就是愚蠢的崇禎皇帝沒有給明朝留下合法的繼承人,這個bug一定會造成各地的分裂,讓明朝內部為了誰當皇帝一直爭吵不休,最後大家兵戎相見,給各地的實力派留出機會竊取天下。

    明朝的皇室在崇禎死了以後,根本沒有能力統領國家,整個國家的人財物都掌握在地方的實力派手中。

    典型的表現就是,南明推選出來的那些皇帝,雖然是各地的藩王,但究其根本是各地實力派推到前臺的演員,這些藩王手裡沒有任何勢力,各地的實力派可以隨時掀翻藩王們。比如唐王,就是海盜鄭芝龍擁戴的,弘光帝福王也是南明朝廷實力派內部妥協的結果。

    崇禎死了以後,明朝事實上就已經分裂了,各地有實力的野心家都跳了出來,雖然每一股勢力都會選一個藩王做為自己的政治招牌,但是大家都知道背後說了算的人不是這些藩王。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南明的這些實力派會先合起夥來一起消滅李自成,然後大家就像其他王朝的末年一樣,開始軍閥混戰爭奪天下。

    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明朝末年沒有出現軍閥混戰,是因為滿清實力太強,用極快的手段就把各地的軍閥給收伏了。如果沒有滿清,明朝末年一定會是另外一個亂世。

    由於朱棣的政策,明朝的皇室在各地像豬一樣被人養著,根本沒有實力參與爭奪天下,同時也沒有能力統御下屬。

    即然皇室沒有能力,那麼國家改朝換代的機會也就到了。

  • 16 # 夢香寒冰

    明朝沒有任何機會。

    因為清軍入關成功,中國人把精力全放到清軍身上。其實當時想入主中原的,不止清軍。

    最著名的是厄魯特蒙古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噶爾丹的父親。看看噶爾丹對康雍乾的破壞就知道這支蒙古的實力。這支蒙古之所以不如噶爾丹有名,是因為他們堅持入主中原,建立大元盛世,在中國這叫爭正統。

    厄魯特蒙古就是瓦剌蒙古,明朝初年就發動土木堡事件,明朝差點亡國。厄魯特蒙古一直沒有放棄對中原的渴求,比如喀爾喀蒙古首領林丹汗被多爾袞殺死不久,厄魯特蒙古的巴圖爾暉臺吉就來到烏蘭察布進行會盟,建立<蒙古衛拉特>法典,統一蒙古入主中原的態勢昭然若揭。

    巴圖爾暉臺吉之所以沒有入住中原,是幾個原因。比如巴圖爾暉臺吉和大同總兵姜瓖交好,但是姜瓖是保衛大明的,他的態度比吳三桂激烈。再比如俄羅斯入侵。但是巴圖爾暉臺吉真正被打動心的,是皇太極滿蒙一家的政策。

    皇太極自稱滿蒙一家,而且他本人和科爾沁蒙古和親。順治時期,這個政策發揮極大作用,順治的媽就是科爾沁蒙古女兒,科爾沁蒙古當時身份是國舅爺,很多政策科爾沁蒙古享受和滿族一樣待遇。比如多爾袞下令,中原人買馬只能從男人或者科爾沁蒙古人手裡買馬,不能漢人買賣馬匹,也不能喀爾喀蒙古買賣馬匹。(這個政策和圈地政策一樣,是姜瓖反正的直接原因。)

    順治在姜瓖反正時期,給巴圖爾暉臺吉打出和親詔書,願意娶厄魯特蒙古女子為滿族貴族妻子(注意不是順治娶妻,這就是帝王術)。巴圖爾暉臺吉不能不動心,當時蒙古三部,科爾沁蒙古自稱繼承的成吉思汗偉業,重領天下。他們的方法是——嫁個女兒給滿族。滿族也同意。巴圖爾暉臺吉也願意做皇帝姥爺,這樣成本更小,而且蒙古也統一了,天下也統一了。

    若不是噶爾丹造反,清朝疆域更大,巴圖爾暉臺吉守護的厄魯特蒙古,有伏爾加河畔的土爾扈特人。

    若是清軍不入關,巴圖爾暉臺吉就派兵來。大同不行,有山海關吳三桂那裡,結果差不多……明朝還是沒有機會。

  • 17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隨後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縊。就已經結束了明朝近300年的統治。

    明朝滅亡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流亡政權,然而南明政權並不統一,是誰也不服誰,還不斷髮生內訌、叛亂,南明中央也沒有建立其絕對的權威。事實上南明四鎮面對清軍幾乎沒有抵抗,最後除了高傑,其餘全部投降了清軍。

    很多南明皇帝都是沒有實權的。多倚靠有實力的軍閥來稱帝,根本調動不了軍隊。而軍閥們個個都希望儲存實力,不願為了朱家的江山把自己的軍隊拼光了。畢竟袁崇煥,孫傳庭等人的前車之鑑就擺在那裡。

    皇帝沒了換一位就是,只要自己的實力還在就有和任何人談價的籌碼,這是南明大部分文臣武將的真實想法。所以無論吳三桂是否放清軍入關,南明基本都沒有機會再一統全國。

  • 18 # 八零後愛做夢

    吳三桂即使沒有開啟山海關,明朝也會滅亡。最後的結果還是清朝會進入中原。

    原因是:

    李自成殺了吳三桂他爹,霸佔了陳圓圓,還要追殺吳三桂。這時吳三桂沒有辦法才向清朝求援,而清朝的條件就是吳三桂臣服於大清。

    所以如果吳三桂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得到清朝的幫助。如果沒有清朝的幫助,李自成就能把吳三桂給消滅了,這樣一來,山海關還是沒有人能夠駐守。李自成的部隊是流民,不具備駐守山海關的條件。

  • 19 # 永存的智慧

    希望是有的,但是很渺茫。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雖然崇禎皇帝很努力,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他都沒有佔到,要想獲取一點點機會是很渺茫的。明朝最終滅亡的原因,並非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所以面對這一問題,我們就具體的分析。

    每個時代的末期都會湧現出一批批人物。吳三桂是其中一個。讓吳三桂對崇禎皇帝的忠誠還可以,但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吳三桂死守也只能抵擋清兵一時,頂多就是拖延了清兵入關的時候。再加上李自成在旁邊,希望很渺茫。

    除非當時全國各地的動亂平息,百姓支援,君臣一心採取特別的措施。

  • 20 # 方圓論壇

    很多人總愛把明朝的滅亡和吳三桂掛在一起。但事實上明朝的滅亡和吳三桂一毛錢關係也沒有。早在吳三桂投降滿清,獻出山海關之前,明朝就已經滅亡了。事實上吳三桂也曾極力的挽救明朝。但於事無補。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降滿清呢?就是因為明朝滅亡後,吳三桂就已經成為了孤軍。前有滿清猛虎,後有李自成群狼。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根本就沒有能力自成體系。只能投降某一方面。之所以吳三桂沒有投降他更鐘意的吳三桂,而選擇了投降滿清,那是因為李自成錯的拿吳三桂家人當作籌碼,結果激怒了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降滿清,擊敗李自成救回家人。

    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明朝的滅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明朝的滅亡早從萬曆朝之後就已經出現了端倪。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都極大的傷害了明朝的國體。明神宗之後,大明朝基本上就陷入了內鬥之中,臣子們互相之間為了權利而爭鬥。大家不講究誰對誰錯。而是單純的以反對而反對。這就導致明朝內耗十分的嚴重。皇帝貪圖享受不理朝政,大臣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敵視。這樣的國家焉能不衰敗?

    明朝弊政之一就是權利太過於集中。明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朱元璋開始到朱棣之後,明朝皇帝把地方權力全部收歸中央。表面上看中央權力得到了集中。削弱了地方權力。但實際上呢?地方政府完全成了擺設,地方政府沒權自然就無從管理地方。而中央對於地方的情況又不是很瞭解。這就造成了中央的命令和地方完全是南轅北轍。如此一來從本上上就傷及了明朝的根本。要知道以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整個世界都處於飛速發展的狀態。而朱明王朝還老一套的鞏固自己所謂的封建皇朝政權。這就導致明朝從發展上已經走錯了路。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明朝的龐大宗室群體。這一群蛀蟲生生的壓垮了大明朝。當初朱元璋這個放牛玩當上皇帝之後,本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原則。朱元璋命令要求“朱氏子弟天下人都有義務供養”。這就導致朱明王朝的上百萬宗室子弟不需要勞作就可以在百姓身上吸血。如此一來自然會增加賦稅以及俸糧。明朝的發展速度根本追不上宗室子弟的繁殖速度。這就導致了收支不平衡的出現。明朝每年的錢糧賦稅扣除要發給宗室子弟的之後,基本上也所剩無幾了。而一個國家處處都需要用錢。沒錢自然就需要加重賦稅。一步步的逼百姓造反。明朝也一步步把自己送進了地獄。所以說,明朝的滅亡和吳三桂扯不上關係。這個鍋吳三桂表示不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桑葉可以和槐花泡水喝嗎?